CN102546342A - 双环网络系统、双环网络发送次序决定方法及传送站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双环网络系统、双环网络发送次序决定方法及传送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46342A
CN102546342A CN2011104469541A CN201110446954A CN102546342A CN 102546342 A CN102546342 A CN 102546342A CN 2011104469541 A CN2011104469541 A CN 2011104469541A CN 201110446954 A CN201110446954 A CN 201110446954A CN 102546342 A CN102546342 A CN 1025463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logical address
transfer station
address
or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4695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46342B (zh
Inventor
冈部基彦
河野慎哉
柴田浩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5463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63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463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463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2Loop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2Loop networks
    • H04L12/437Ring fault isolation or re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2Loop networks
    • H04L12/427Loop networks with decentralised control
    • H04L12/43Loop networks with decentralised control with synchronous transmission, e.g. time division multiplex [TDM], slotted r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12Discovery or management of network topolog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有传送站的变更、追加、也能够自动地缩短发送时间的双环网络系统的发送次序决定方法及该系统、以及传送站装置。在双环网络中,母站具备收发许可开关部(10)、A类侧的通信端口(A20)、B类侧的通信端口(B30)、先到接收控制电路部(40)、收发控制电路部(50)、帧检测判断电路部(60)、帧数据生成电路部(70)、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90)、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100),通过导入由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进行的路径最短功能,将权标的顺序不根据对传送站赋予的地址(物理地址),而通过节点的连接顺序决定权标顺序,以便成为最优路径,来缩短传送站的传送帧的传送时间。

Description

双环网络系统、双环网络发送次序决定方法及传送站装置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0-293159(申请日2010年12月28日)为基础,从该申请享受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双环网络系统、双环网络的发送次序决定方法及传送站装置。
背景技术
有在连接在LAN(局域网)等的传送路径上的多个节点间(也称作传送站)进行数据的收发的权标环方式(以下简单称作权标环)。一般,在权标环中,定义权标,使其总是在传送路径中环绕,在传送路径上不发生帧相互间的冲突。即,与CSMA/CD方式不同,能够避免冲突。
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66074号公报)是控制通过权标进行发送的传送站、将多个传送站中的1个作为同步节点、利用装入有该同步节点发送的各传送站的运行有无信息的同步帧(SYN帧)的传送方法。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31132号公报)是如下数据传送方法:具备能够双向通信的两个通信端口的两个以上传送站以环状连接而成的环形拓扑中,某相邻的两个传送站为末端站,某个传送站为同步节点,利用使末端站向更前面的传送站传递的帧无效来进行传递的控制的权标环。
上述那样的引用文献1、2中的传送站(节点)是通过将在同一时间带中在传送路径上送出帧的节点通过权标限定为1个来避免帧冲突的数据传送方式,例如是将权标的顺序设为节点号码从小到大的顺序来向母站开始发送的。因此,在权标环的网络系统中,通过节点号码的分配,在网络中,到母站的发送时间较大地变动。
例如存在下述技术问题:在将按照预先设定的发送次序的顺序的节点号码的传送站以环状连接的情况、和忽视预先设定的发送次序而将传送站以环状连接的情况中,同步帧的同步期间所需要的发送时间较大地变化。在后者的情况下,发生重复传送站间的延迟的损失,成为发送时间延迟的原因。
此外,在权标环的网络系统中,有传送站的变更或追加。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决定传送站的发送次序以使得在发送时间中没有延迟、使得没有连接的损失而构成,但在系统构成时考虑发送次序而构成的情况下有在系统构成中成为作业者的负担的问题。
进而,在专利文献1、2中,母站在MAC控制时间仅受理来自REQ帧给出了发送许可的节点的发送。因此,在例如加入了256个传送站(包括母站)的情况下,母站需要256次的SYN帧的扫描,所以全部的节点将REQ帧发送给母站需要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即使有传送站的变更、追加、也能够自动地缩短发送时间的双环网络系统的发送次序决定方法及该系统、以及传送站装置。
技术方案的双环网络系统具备连接在双环网络上且具有能够双向通信的两个通信端口的传送站。某个传送站作为母站发挥功能。加入到上述双环网络中的新传送站随着来自上述母站的同步帧的接收,发送包括上述新传送站的物理地址在内的连接请求帧。上述母站将发送的上述物理地址与用来决定连接在上述双环网络上的传送站的发送次序的逻辑地址建立关联,决定上述新传送站的发送次序。上述母站具备收发部、帧检测判断电路、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和帧数据生成电路部。上述收发部控制收发定时,从上述两个通信端口发送所生成的帧,并且随着同步帧的发送,将经由上述双环网络接收到的帧取入到内部。上述帧检测判断电路部判断上述收发部是否接收到了上述连接请求帧。上述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具备被依次分配了上述逻辑地址的多个发送次序设定电路,送出设定在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中的各传送站的物理地址、和被设定有该传送站的物理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的逻辑地址。在上述帧检测判断电路部接收到上述连接请求帧时,上述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决定具有与上述新传送站的连接顺序相对应的值的逻辑地址,以使传送站的发送次序成为上述双环网络上的传送站的连接顺序,将包含在上述连接请求帧中的物理地址设定到具有所决定的上述逻辑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中。上述帧数据生成电路部包含来自上述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的物理地址和逻辑地址地生成上述同步帧,将所生成的上述同步帧通过上述收发部发送。
技术方案的双环网络的发送次序决定方法,将具备能够双向通信的两个通信端口的传送站连接到双环网络上,某个传送站作为母站发挥功能,决定连接在上述双环网络上的传送站的发送次序。上述双环网络的发送次序决定方法具备第一至第六工序。在上述第一工序中,上述母站将用来决定连接在上述双环网络上的传送站的发送次序的逻辑地址以升序排列来制作地址列表。在上述第二工序中,上述母站使与上述传送站的物理地址建立了关联的逻辑地址包含在同步帧中地发送给连接在上述双环网络上的传送站。在上述第三工序中,连接在上述双环网络上的新传送站使本站的物理地址包含在连接请求帧中地发送给上述母站。在上述第四工序中,上述母站以外的传送站在接收到上述同步帧时,将包含在上述同步帧中的逻辑地址设定为本站的发送次序,按照上述发送次序将帧数据向上述母站发送。在上述第五工序中,上述母站将在随着上述同步帧的发送而发送的来自上述新传送站的上述连接请求帧中包含的物理地址,在上述地址列表上与具有与上述新传送站的连接次序相对应的值的逻辑地址建立关联,以使传送站的发送次序成为上述双环网络上的传送站的连接顺序。在上述第五工序中,上述母站在多个物理地址被分配给上述地址列表的状态下接收到上述连接请求帧时,取得与包含在上述连接请求帧中的物理地址建立了关联的逻辑地址以上的逻辑地址加1而依次位移后的逻辑地址,将与上述逻辑地址以上的逻辑地址建立了关联的物理地址与取得的上述逻辑地址建立关联。在上述第六工序中,每当物理地址被分配给上述地址列表时,上述母站使上述物理地址和与上述物理地址建立了关联的逻辑地址包含在上述同步帧中地向上述双环网络发送。
技术方案的传送站装置,连接在双环网络上,具备能够双向通信的两个通信端口。上述传送站装置具备收发部、帧检测判断电路、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和帧数据生成电路部。上述收发部控制收发定时,从上述两个通信端口发送所生成的帧,并且随着同步帧的发送,将经由上述双环网络接收到的帧取入到内部。上述帧检测判断电路部判断上述收发部是否从新传送站接收到了连接请求帧。上述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具备被依次分配了表示上述双环网络上的发送次序的逻辑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送出设定在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中的各传送站的物理地址、和被设定有该传送站的物理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的逻辑地址。在上述帧检测判断电路部接收到上述连接请求帧时,上述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决定具有与新传送站的连接顺序相对应的值的逻辑地址,以使传送站的发送次序成为上述双环网络上的传送站的连接顺序,将包含在上述连接请求帧中的物理地址设定到具有所决定的上述逻辑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中。上述帧数据生成电路部包含来自上述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的物理地址和逻辑地址地生成上述同步帧,将所生成的上述同步帧通过上述收发部发送。
通过设置成上述构成的双环网络系统、双环网络的发送次序决定方法、传送站装置,每次传送站连结到双环网络上时,作为母站的传送站按照对环路的连接顺序,决定传送站的发送次序,所以能够缩短发送时间。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双环网络的控制方式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发送次序的说明图。
图3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活跃列表与地址列表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及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的概略结构图。
图5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的判断处理的说明图。
图6A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的判断处理的说明图。
图6B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的判断处理的说明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的概略结构图。
图8是实施方式1的双环网络的控制方式的顺序图。
图9是实施方式1的双环网络的控制方式的顺序图。
图10是说明实施方式1、2的同步帧的说明图。
图11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第零周期的帧的说明图。
图12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第一周期的帧的说明图。
图13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第二周期的帧的说明图。
图14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第三周期的帧的说明图。
图15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第四周期的帧的说明图。
图16是说明实施方式1的第五周期的帧的说明图。
图17是说明在实施方式1的传送站加入到环路中的情况下生成的地址列表的说明图。
图18是说明在实施方式1的传送站加入到环路中的情况下生成的地址列表的说明图。
图19是说明在实施方式1的传送站加入到环路中的情况下生成的地址列表的说明图。
图20是实施方式2的双环网络的控制方式的概略结构图。
图21是说明实施方式1、2的集线器加入时的连接请求帧的说明图。
图22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集线器加入时的生成的地址列表的说明图。
图23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集线器加入时的生成的地址列表的说明图。
图24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集线器加入时的生成的地址列表的说明图。
图25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集线器加入时的生成的地址列表的说明图。
图26是说明实施方式2的脱离时的生成的地址列表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2是在同步时间控制节点的发送顺序来缩短同步时间的。在该数据传送方式中,通过将在同一时间带向传送路径上送出帧的节点限定为1个来避免帧冲突。即,在实施方式1、2的数据传送方式中,通过路径最短功能的导入,将权标的顺序不根据传送站的物理地址、而通过传送站的连接顺序决定权标顺序,以成为最优路径。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实施方式1、2。在各图中,对于相同或类似的部分赋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但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应注意的是装置及系统的结构等与现实不同。因而,具体的结构应参照以下的说明来判断。此外,当然也包括在图相互间相互的结构不同的部分。
将包括母站的传送站节点i对双环网络系统(也简单称作环路)加入或脱离的情况作为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具体而言,将传送站节点i(1≤i≤5;节点1~节点5)加入(包括脱离)到环路中的情况作为实施方式1进行说明。进而,将传送站集线器i加入到双环网络系统中、在传送站集线器i上连接多个子站节点i(星形连接)的情况作为实施方式2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实施方式1的双环网络的控制方式的概略结构图。实施方式1的双环网络优选的是加入有能够双向通信的两个以上的传送站、某相邻的两个传送站为末端站、某个传送站为母站的网络。
上述各传送站具备与母站同样的结构。并且,具有保持从母站通知的本节点的发送次序(逻辑地址)、基于该发送次序从本节点发送传送帧(包括连接请求帧、完成帧(complete frame)等)的机构。
一般,在专利文献1的数据传送方式中,如图2(a)所示,在同步时间,将权标以节点地址顺序(物理地址)顺序化,以节点A为次序节点1、节点B为次序节点2的地址顺序唯一地决定权标。
上述母站节点具有图1的结构,通过导入路径最短功能,将权标的顺序不论节点地址((1)、(2)、(3)、(4)、(5)…也称作物理地址)如何,都通过节点的连接顺序决定权标顺序(发送次序:“0”、“1”、“2”、“3”、“4”…:也称作逻辑地址),以成为最优路径,由此将传送时间缩短(参照图2(b))。另外,关于物理地址,在图中用圆括号数字记载,关于逻辑地址,在图中用引号数字(相当于方括号数字)记载。
<各部的结构>
如图1所示,母站(节点1)具备收发许可开关部10、和连接在该收发许可开关部10上的、A类侧的通信端口20(也称作通信端口A)及B类侧的通信端口30(也称作通信端口B)。通信端口20具有接收器(RVR-A)及发送器(TVR-A),以便能够进行与相邻站之间的双向通信。通信端口30具有接收器(RVR-B)、发送器(TVR-B),以便能够进行与相邻站之间的双向通信。
在收发许可开关部10上连接着先到接收控制电路部40,在先到接收控制电路部40上连接着MAC/DLC(以下称作收发控制电路部50)。进而,在收发控制电路部50上,连接着帧检测判断电路部60、帧数据生成电路部70、和收发许可开关部10。也将收发许可开关部10、先到接收控制电路部40和收发控制电路部50总称而简单称作收发部。
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连接在帧检测判断电路部60上。在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上,连接着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90(也简单称作活跃列表、省略称作LL)、和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100(也简单称作地址列表、省略称作AL)。也将该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100总称地称作路径最短功能。
在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90和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100上,连接着使帧数据生成电路部70生成规定的帧的计算机部100。进而,在该计算机部110上连接着物理地址设定部120。
母站不是以传送站(节点)的物理地址决定发送次序,而具有路径最短功能,该路径最短功能是,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以连接到网络上的顺序决定逻辑地址,进行对该逻辑地址分配物理地址的控制·设定。
以下,对各部进行说明。
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100是将连接在双环网络上的传送站(物理地址M:(1)~(5))的发送顺序以硬件进行管理的部件。该物理地址是预先在传送站中唯一决定的不重复的节点地址。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100具备被依次分配了数值(例如0、1、2…255)的预先规定数量(例如256个)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例如D-FF:D型触发器)(参照图4)。这些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按照地址变更EN信号,基于逻辑地址保持由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决定的物理地址M。
即,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以被分配的数值的顺序排列,不根据物理地址M,而以该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的顺序决定具有物理地址M的传送站的发送次序,对节点设定发送次序。因此,传送站随着SYN帧的接收,能够以本站的发送次序发送传送帧,所以发送时间缩短。以往的母站在MAC控制时间,仅受理来自REQ帧给出发送许可的节点的帧,所以例如在加入了256个传送站(包括母站)的情况下,需要使用SYN帧进行256次扫描,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来自母站的SYN帧的发送中,各节点以本节点的发送次序返回REQ,所以发送时间缩短(不需要256次的扫描)。关于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100,使用图在后面叙述。
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90是管理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100的各传送站的逻辑地址的寄存器(活跃列表(live list)LL)。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90将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100的发送次序在各传送站的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之间一一对应加以管理(参照图3)。关于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90及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使用图4进行说明。
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按照连接请求帧(REQ帧)是来自通信端口A或通信端口B的接收的哪个的信息、以及相邻于包含在REQ中的连接请求的节点并且中继REQ帧的传送站的逻辑地址V,决定与物理地址M建立关联的逻辑地址,对与该逻辑地址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设定物理地址M。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参照图5、图6A、图6B所示的条件FG决定上述逻辑地址。另外,图6A在实施方式2中说明。
这里,对帧格式进行说明。略语表示以下的意思。
Pre:报头
FCS:帧检查码
LL:活跃列表,“0”~“255”,256位(有效/无效256位)
AL:地址列表,“0”~“255”,8位×256个(物理地址)
M:连接请求的节点/集线器的物理地址((1)~(254))
T:连接请求的节点/集线器的种类(传送站节点/传送站集线器/子站节点)
V:中继REQ帧的传送站的逻辑地址(“1”~“255”)
N:发送CMP帧、LPD帧的节点/集线器的逻辑地址(“1”~“254”)
JA:传送站集线器中继所连接请求的子站节点的REQ帧的情况下
·集线器的星形最终逻辑地址(“1”~“254”)
传送站集线器中继所连接请求的传送站节点/传送站集线器的REQ帧的情况下
·中继的传送站集线器的逻辑地址(“1”~“254”)
传送站节点中继所连接请求的子站节点的REQ帧的情况下
·固定值(“255”)
传送站节点中继所连接请求的传送站节点/传送站集线器的REQ帧的情况下
·固定值(“0”)
条件FG如下。
(1)判断母站是否是传送站节点、传送站集线器或子站。
(2)判断母站是通过通信端口A的REQ帧接收、还是通过通信端口B的REQ帧接收、还是通过星形端口(star port:在传送站集线器上连接有多个子站节点的星形连接)的REQ帧接收。
(3)判断REC帧的发送节点是否是从传送站节点、传送站集线器或子站节点。
(4)判断REQ帧是由母站无中继(V=0)接收、还是由母站有中继(V≠0)接收(中继的相邻节点的逻辑地址是V)。
(5)判断中继REQ帧的节点(REQ中继节点)是否是传送站节点或传送站集线器、或者无中继(所谓无中继,是母站相邻于连接请求节点,不中继而进行REQ帧接收)。
如图5所示,根据条件FG的判断结果决定逻辑地址。具体而言,在传送站等新加入到网络(环路)中的情况下,以加入到环路中的顺序依次设定逻辑地址,所以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已经加入到环路中、并且保持在与根据条件FG的判断结果决定的逻辑地址以上的有效逻辑地址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传送站的物理地址位移到与具有对上述决定的逻辑地址以上的有效逻辑地址的值加1后生成的值的新逻辑地址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1位移)。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使与上述决定的逻辑地址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保持新加入到环路中的传送站等的物理地址。
进而,在传送站从环路脱离的情况下,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已经加入到环路中、并且保持在与具有比脱离的传送站的逻辑地址大的有效逻辑地址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传送站的物理地址位移到具有与比所脱离的传送站的逻辑地址大的有效逻辑地址减去1后生成的值的新逻辑地址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1位移)。对于该逻辑地址的决定,在动作说明中详细地说明。将这样的逻辑地址的决定用硬件电路实现,将所决定的逻辑地址保持在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100中。
在图4中表示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及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100的结构图。首先对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100进行说明。
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100如图4所示,作为例子而具备用来设定256个权标顺序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D-FF)。这些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从端部起依次为表示在环路上设定的权标顺序的节点地址(逻辑地址)。具体而言,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100在最大节点数为256个的情况下,具有256个具备8位的D-FF(D型触发器)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从开头起定义为“0”、“1”、“2”、“3”、“4”……“255”。在本实施方式中,将“0”设为母站。
在各个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的前段,具备由AND102a、102b、102c、OR103等构成的将发送顺序位移的顺序位移指示电路105、和由AND106a、106b、106c、OR107等构成的保持所设定的物理地址的物理地址保持指示电路106。顺序位移指示电路105经由物理地址保持指示电路106连接在8位的D-FF上。
如果同步节点确定,则在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中地址插入成为有效,连接在逻辑地址“0”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上的顺序位移指示电路105的AND102c及物理地址保持指示电路106的AND106b成为有效,将同步节点的物理地址保持到逻辑地址“0”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
此外,如果同步节点脱离,则在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中,逻辑地址-1位移成为有效,连接在逻辑地址“0”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上的顺序位移指示电路105的AND102a及物理地址保持指示电路106的AND106b成为有效,将保持在逻辑地址“1”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保持到逻辑地址“0”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
如果通过REQ帧在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中指定了逻辑地址“1”,则在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中地址插入成为有效,连接在逻辑地址“1”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上的顺序位移指示电路105的AND102c及物理地址保持指示电路106的AND106b成为有效,将REQ帧所连接请求的物理地址保持到逻辑地址“1”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
此外,如果逻辑地址“0”或“1”脱离,则在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中,逻辑地址-1位移成为有效,连接在逻辑地址“1”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上的顺序位移指示电路105的AND102a及物理地址保持指示电路106的AND106b成为有效,将保持在逻辑地址“2”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保持到逻辑地址“1”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
如果通过REQ帧在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中指定了逻辑地址“2”,则在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中地址插入成为有效,连接在逻辑地址“2”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上的顺序位移指示电路105的AND102c及物理地址保持指示电路106的AND106b成为有效,将REQ帧所连接请求的物理地址保持到逻辑地址“2”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
此外,如果通过REQ帧在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中指定了逻辑地址“1”,则在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中,逻辑地址+1位移成为有效,连接在逻辑地址“2”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上的顺序位移指示电路105的AND102b及物理地址保持指示电路106的AND106b成为有效,将保持在逻辑地址“1”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保持到逻辑地址“2”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
如果逻辑地址“0”或“1”或“2”脱离,则在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中,逻辑地址-1位移成为有效,连接在逻辑地址“2”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上的顺序位移指示电路105的AND102a及物理地址保持指示电路106的AND106b成为有效,将保持在逻辑地址“3”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保持到逻辑地址“2”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
如果通过REQ帧在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中指定了逻辑地址“254”,则在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中地址插入成为有效,连接在逻辑地址“254”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上的顺序位移指示电路105的AND102c及物理地址保持指示电路106的AND106b成为有效,将REQ帧所连接请求的物理地址保持到逻辑地址“254”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
如果通过REQ帧在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中指定了逻辑地址“1”~“253”,则在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中,逻辑地址+1位移成为有效,连接在逻辑地址“254”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上的顺序位移指示电路105的AND102b及物理地址保持指示电路106的AND106b成为有效,将保持在逻辑地址“253”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保持到逻辑地址“254”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
如果逻辑地址“0”或“1”或“2”…或“254”脱离,则在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中,逻辑地址-1位移成为有效,连接在逻辑地址“254”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上的顺序位移指示电路105的AND102a及物理地址保持指示电路106的AND106b成为有效,将保持在逻辑地址“255”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保持到逻辑地址“254”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
如果通过REQ帧在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中指定了逻辑地址“255”,则在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中地址插入成为有效,连接在逻辑地址“255”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上的顺序位移指示电路105的AND102c及物理地址保持指示电路106的AND106b成为有效,将REQ帧所连接请求的物理地址保持到逻辑地址“254”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
如果通过REQ帧在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中指定了逻辑地址“1”~“254”,则在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中,逻辑地址+1位移成为有效,连接在逻辑地址“255”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上的顺序位移指示电路105的AND102b及物理地址保持指示电路106的AND106b成为有效,将保持在逻辑地址“254”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保持到逻辑地址“255”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
如果逻辑地址“0”或“1”或“2”…或“255”脱离,则在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中,逻辑地址-1位移成为有效,连接在逻辑地址“255”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上的顺序位移指示电路105的AND102a及物理地址保持指示电路106的AND106b成为有效,将“0”保持到逻辑地址“255”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
对于逻辑地址“3”~“253”的每一个进行地址插入、逻辑地址+1位移、逻辑地址-1位移的步骤与逻辑地址“2”或“254”类似,所以省略记载。
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在SYN帧发生后,输入REQ帧、CMP帧进行上述所示的判断,求出与加入或脱离的传送站的物理地址建立关联的逻辑地址,并且求出作为当前设定在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的位移方向(+1位移或-1)的控制值,基于所求出的逻辑地址和控制值,对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依次设定物理地址。
接着,使用图7对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90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90具备256个D-FF(D型触发器)901。在这些D-FF901中,以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100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的顺序,设定有节点地址(逻辑地址)“0”~“255”。各D-FF901保持表示分配给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的逻辑地址是否为有效的信息。每当加入传送站,就依次将有效位设定在对应的D-FF901中。
此外,在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90中具备写入许可电路910。写入许可电路910具备:符合地址判断电路911,输入来自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的逻辑地址,判断是否与预先设定的对应的D-FF901的逻辑地址一致;和AND912,取来自该符合地址判断电路911的输出信号与包含在REQ帧中的传送站的物理地址之和。还具备:同步节点判断电路915,输入来自各传送站的CMP、判断各CMP是否被正常发送;OR914,取来自同步节点判断电路915的输出信号与来自符合地址判断电路911的输出之间的OR(“或”);和OR913,取AND912的输出与OR914之间的OR,将该输出信号向D-FF901输出。
即,写入许可电路910在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100的8位D-FF101中保持有有效的值的情况下,活跃列表成为有效“1”,在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100的8位D-FF101中没有保持有有效的值的情况下,活跃列表成为无效“0”。
收发许可开关部10是通过来自MAC/DLC50的指示信号对端口的发送和接收进行开关控制的电路。先到接收控制电路部40判断来自通信端口A及通信端口B的接收信号,在有重叠的情况下,以从先到达的端口侧接收的传送帧为优先进行切换直到接收完成。将该输出向MAC/DLC50导引而被进行接收处理。在末端站中,由于是环状的连接状态,所以从两方的端口接收传送帧,但通常将处于阻塞状态的端口侧的接收许可开关设为“关”,成为来自非阻塞状态的端口侧的接收输入。
作为MAC/DLC的收发控制电路部50控制通过以太网(注册商标)步骤进行的传送帧的发送和接收。帧检测判断电路部60是检测SYN帧、CMP帧等的帧的电路。帧数据生成电路部70按照来自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90、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100的地址及计算机部110的控制数据制作各种帧,将其向收发控制电路部50送出。计算机部10是通过保存在程序存储器(PROM和工作RAM存储器、使用RAM的PROM)中的程序步骤读取需要的设定值、再将需要的数据读入到RAM内并暂时保持或读取、处理传送站中的顺序步骤及以太网(注册商标)传送步骤的微处理器。例如,将由物理地址设定部120设定的物理地址(传送站的固有号码)向帧数据生成电路部70、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等送出。
另外,母站以外的各节点具备与母站同样的结构。在母站脱离的情况下,下个发送次序的节点(传送站)作为母站如上述那样决定对各节点的发送次序(逻辑地址),将该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建立关联。此外,在母站没有脱离的情况下,这些节点在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100内,仅具有本站的逻辑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成为有效。并且,以后活跃列表LL的状态决定本站的发送次序,或成为母站。
(整体的动作说明)
以下对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双环网络系统说明动作。另外,传送站的连接优选的是以A类后B类、B类后A类的状态进行连接。图8及图9是本实施方式1的双环网络的控制方式的顺序图。图8及图9表示SYN帧、CMP帧(虚线)的顺序。在图8及图9中,传送站表示为5个。即,随着SYN帧的发送,各节点发生CMP等。
说明关于传送站加入时的概况。在发送REQ帧的第一周期中,连接请求节点(物理地址M)在LPD时间发送REQ。在发送REQ帧的第二周期中,接收到的相邻节点(第N个)中继发送REQ(向同步节点发送)。这样,从传送站发送传送帧。另外,在图11~图16中,作为一例而表示从第零周期到第五周期的帧的形态。包含在该REQ帧的中继发送帧中的数据包含连接请求节点的物理地址。在发送REQ帧的第三周期中,同步节点将地址列表AL更新。
说明关于传送站脱离时的概况。母站的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以逻辑地址顺序搜索地址列表AL(地址列表生成电路部),在没有从节点正常地进行CMP接收的情况下,将与对应于相应节点的逻辑地址建立了关联的物理地址删除,将具有比对应于相应节点的逻辑地址大的有效逻辑地址的其他节点的物理地址位移到具有比对应于相应节点的逻辑地址大的有效逻辑地址的值分别-1而生成的值的新逻辑地址。
对由本实施方式1的帧数据生成电路部70、计算机部110生成的帧进行说明。图10是说明SYN帧的说明图。同步节点生成图10(a)所示的SYN帧(Pre、…、LL、FCS)、和图10(b)所示的SYNLST帧(Pre、…、LL、AL、FCS)的某个并发送。在SYNLST帧中,对SYN帧追加了地址列表AL。并且,扫描通过SYN帧或SYNLST帧的某个的发送来同步。
对REQ帧进行说明。通过REQ帧,将连接请求节点的物理地址追加到地址列表AL中(参照图21)。另外,图21(a)是实施方式1的REQ帧,图21(b)是实施方式2的REQ帧。在图21(b)所示的REQ帧中,为将子站以星形连接结构对传送站集线器连接的情况作准备,将表示具有星形连接结构的传送站集线器已加入到环路中的最终逻辑地址JA追加到图21(a)所示的REQ帧中。另外,传送站集线器在通过LPD帧掌握子站的物理地址的基础上,在SYNLST接收时搜索(探索)地址列表AL,求出接着传送站集线器的逻辑地址之后的子站的最终逻辑地址。
当与发送REQ帧的传送站节点、传送站集线器、或子站相邻的传送站节点或传送站集线器中继REQ帧时,该相邻的传送站节点或传送站集线器将在母站中与本站的物理地址建立了关联的逻辑地址追加到REQ帧中。进而,当与发送REQ帧的传送站节点或传送站集线器相邻的、具有星形连接构造的传送站集线器中继REQ帧时,该传送站集线器将在母站中接着与本站的物理地址建立了关联的逻辑地址之后的子站的最终逻辑地址追加到REQ帧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判断使用REQ帧的信息及来自同步节点的通信端口A、通信端口B的REQ帧接收(参照图1)。此外,来自与同步节点相邻的节点的REQ帧在LPD时间接收。此外,由相邻节点中继的REQ帧为时隙接收。图17~图19是说明在传送站加入到环路中的情况下生成的地址列表的说明图。
以下,具体地说明传送站节点i(1≤i≤5)的环路加入时的动作。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100、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90的AND、OR、FF的动作与上述是同样的,所以省略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动作中,也可以由母站使用图3所示的地址列表AL、活跃列表LL以软件形式管理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的关联。
<传送站的环路加入时的动作>
图17是说明在传送站加入到环路中的情况下生成的地址列表的说明图。图17(a)表示地址列表AL的初始状态。该地址列表AL是将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100的全部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D-FF:8位)以地址顺序表示的列表,“0”、“1”、“2”、“3”、“4”、“5”、“6”、“7”…“254”、“255”表示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的固有的号码(逻辑地址)。
(情形0:6.0)
如图17(b)所示,在传送站节点1加入到环路中的情况下,传送站节点1是同步节点,产生SYN帧、CMP帧(第零周期:参照图11),如图17(c)所示,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送出地址变更EN及逻辑地址决定信号,对逻辑地址“0”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设定传送站节点1的物理地址(1)。这样,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使具有8位的D-FF的逻辑地址“0”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保持物理地址(1)(将地址变更EN变更、地址插入,将物理地址=(1)输出后保持地址变更EN)。此时,活跃列表LL(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90)的逻辑地址“0”的D-FF901成为有效。在母站以软件形式管理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的关联的情况下,活跃列表LL及地址列表AL取图17(d)所示那样的状态。但是,在图17(d)中,在2记录以下,省略了逻辑地址。
(节点-通信端口A-情形1:6.1)
接着,如图17(e)所示,在同步节点的通信端口A中接收REQ帧,使传送站节点2加入到环路中。随着该加入,传送站节点1的计算机部110使帧数据生成电路部70生成SYN帧,通过收发控制电路部50从收发许可开关部10向通信端口A、通信端口B发送。传送站节点2的计算机部110使帧数据生成电路部70生成REQ帧,通过收发控制电路部50从收发许可开关部10向通信端口B发送,对环路发送REQ帧。此时,在计算机部10中,由物理地址设定部120设定了物理地址。另一方面,传送站节点1(母站)经由收发许可开关部10、先到接收控制电路部40、收发控制电路部50由帧检测判断电路部60检测到该REQ帧。
随着该检测,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决定将新加入的传送站节点2的物理地址放在地址列表AL的哪里。即,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进行上述条件FG((1)~(5))的判断。在判断为图5所示的情形1(图5的6.1)的情况下(发送节点是传送站节点,由通信端口A接收REQ,没有相邻中继节点的情况下),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使具有逻辑地址=“1”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保持物理地址(2)(将地址变更EN变更、地址插入,输出物理地址=(2)后保持地址变更EN)。此时,活跃列表LL(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90)的逻辑地址“1”的D-FF901成为有效(代入“1”)。在母站以软件形式管理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的关联的情况下,地址列表AL取图17(f)所示那样的状态。
(节点-通信端口B-情形6:6.2)
接着,如图18(a)所示,在同步节点的通信端口B中接收到REQ帧,使传送站节点5加入到环路中。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进行上述条件FG((1)~(5))的判断。并且,在判断为图5所示的情形6(图5的6.2)的情况下(发送节点是传送站节点,用通信端口B接收REQ,无相邻中继节点的情况下),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使具有当前的最终逻辑地址“2”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保持包含在来自传送站节点5的REQ中的物理地址(5)(将地址变更EN变更、地址插入,输出物理地址=(5)后保持地址变更EN)。
物理地址(5)应该与比逻辑地址“0”小1个地址的逻辑地址建立关联,但不存在比逻辑地址“0”小1个地址的逻辑地址。因此,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物理地址(5)与当前的最终逻辑地址建立关联。此时,活跃列表LL(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90)的逻辑地址“2”的D-FF901成为有效(代入“1”)。在母站以软件形式管理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的关联的情况下,地址列表AL取图18(b)所示那样的状态。
(节点-通信端口A-情形2:6.3)
接着,如图18(c)所示,在同步节点的通信端口A中接收到REQ帧,使传送站节点3加入到环路中。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进行上述条件FG((1)~(5))的判断。并且,在判断为图5所示的情形2(6.3)的情况下(发送节点是传送站节点,由通信端口A接收REQ,相邻中继节点是传送站节点的情况下),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插入在具有逻辑地址“2”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5)+1位移到具有逻辑地址“3”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图18(d)),在具有逻辑地址“2”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插入包含在来自传送站节点3的REQ中的物理地址(3)(图18(e))。此时,活跃列表LL(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90)的逻辑地址“3”的D-FF901成为有效(代入“1”)。在母站以软件形式管理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的关联的情况下,地址列表AL经过图18(d)的过程而取图18(e)所示那样的状态。
即,如果传送站节点3(物理地址(3))的REQ经由保持在具有逻辑地址“1”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的物理地址(2)的传送站节点2向通信端口A输入(在REQ帧中M=(3)、V=“1”),则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求出对逻辑地址“V=1”加上+1后的逻辑地址“V+1=2”。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设定在与该逻辑地址“2”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5)作为位移的物理地址。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物理地址(5)位移到与对逻辑地址“2”+1后的逻辑地址“3”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并且将物理地址(3)插入到对应于逻辑地址“2”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将地址变更EN变更、地址插入,输出物理地址=(3)后保持地址变更EN)(参照图18(e))。另外,在图18(c)中,用线表示以使虚线的“2”位移,但并不是逻辑地址“2”位移。是将对新加入的传送站节点3的物理地址(3)分配该逻辑地址“2”的动作图示化。在以后的图中也同样。
(节点-通信端口B-情形7:6.4)
接着,如图18(f)所示,在同步节点的通信端口B中接收到REQ,使传送站节点4加入到环路中(传送站节点3、5之间)。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进行上述条件FG((1)~(5))的判断。并且,在判断为图5所示的情形7(6.4)的情况下(发送节点是传送站节点,由通信端口B接收REQ,相邻中继节点是传送站节点的情况下),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插入在具有逻辑地址=“3”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5)+1位移到具有逻辑地址=“4”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图18(g)),在具有逻辑地址=“3”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插入包含在来自传送站节点4的REQ中的物理地址(4)(图18(h))。
即,如果传送站节点4(物理地址(4))的REQ经由保持在具有逻辑地址“3”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5)的传送站节点5向通信端口B输入(在REQ帧中M=(4)、V=“3”),则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求出逻辑地址“V=3”。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设定在与该逻辑地址“3”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5)作为位移的物理地址。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物理地址(5)位移到与对逻辑地址“3”+1后的逻辑地址“4”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并且将物理地址(4)插入到对应于逻辑地址“3”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将地址变更EN变更、地址插入,输出物理地址=(4)后保持地址变更EN)(参照图18(h))。此时,活跃列表LL(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90)的逻辑地址“4”的D-FF901成为有效(代入“1”)。在母站以软件形式管理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的关联的情况下,地址列表AL经过图18(g)的过程而取图18(h)所示那样的状态。因而,地址列表及活跃列表如图19那样生成。另外,在图19的地址列表的第二列的记录以后省略了逻辑地址。
另一方面,在脱离的情况下,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已经加入到环路中、并且保持在与比脱离的传送站的逻辑地址大的有效逻辑地址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传送站的物理地址位移到具有与比脱离的传送站的逻辑地址大的有效逻辑地址减去1而生成的值的新逻辑地址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1位移)。
因而,每当传送站加入到环路中,母站就按照向环路的连接顺序决定传送站的发送次序,设定在各传送站中,各传送站随着SYN帧的接收,能够以发送次序(逻辑地址)依次返回帧,所以发送时间缩短。
(实施方式2)
图20是本实施方式2的双环网络系统的概略结构图。实施方式2是在环路中插入传送站集线器i、在传送站集线器i上连接(星形连接)多个子站i的例子。在图20中,是在传送站节点5与传送站节点4之间插入传送站集线器2、在传送站节点2与传送站节点3之间插入传送站集线器1后形成的图。在传送站集线器1上星形连接着子站节点1、子站节点2。此外,在传送站集线器2上星形连接着子站节点3、子站节点4。在这样的连接中,母站1具有与图1同样的结构。
以下,使用图22对集线器加入的情况进行说明。另外,在传送站集线器i加入到环路中的情况下,来自传送站集线器i的REQ帧是图20(b),与实施方式1的REQ帧(图21(a))相比,新追加了JA(集线器的星形最终逻辑地址)。该REQ帧由传送站集线器i的帧数据生成电路部70生成。在本实施方式2中,假设对逻辑地址“0”已经分配了物理地址(1)的母站而进行说明。活跃列表LL(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90)的逻辑地址“0”的D-FF901成为有效(代入“1”)。
(节点-通信端口B-情形6:7.1)
如图22(a)所示,在同步节点的通信端口B中接收到REQ帧,使传送站节点7加入到环路中。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进行上述条件FG((1)~(5))的判断。并且,在判断为图5、图6A所示的情形6(7.1)的情况下(发送节点是传送站节点,由通信端口B接收REQ,无相邻中继节点的情况下),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使具有当前的最终逻辑地址“1”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保持包含在来自传送站节点7的REQ帧中的物理地址(7)(将地址变更EN变更、地址插入,输出物理地址=(7)后保持地址变更EN)。此时,活跃列表LL(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90)的逻辑地址“1”的D-FF901成为有效(代入“1”),活跃列表的逻辑地址“0”及“1”成为有效。在母站以软件形式管理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的关联的情况下,地址列表AL取图22(b)所示那样的状态。
(节点-通信端口A-情形1:7.2)
接着,如图22(c)所示,在同步节点的通信端口A中接收到REQ帧,使传送站节点2加入到环路中。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进行上述条件FG((1)~(5))的判断。并且,在判断为图5、图6A所示的情形1(7.2)的情况下(发送节点是传送站节点,由通信端口A接收REQ,无相邻中继节点的情况下),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插入在具有逻辑地址“1”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7)+1位移到具有逻辑地址“2”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图22(d)),将包含在来自传送站节点2的REQ中的物理地址(2)插入到具有逻辑地址“1”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图22(d))。
即,如果传送站节点2(物理地址(2))的REQ无中继地向母站的通信端口A输入(在REQ帧中M=(2)、V=“1”),则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求出逻辑地址“V=1”。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设定在与该逻辑地址“1”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7)作为位移的物理地址。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物理地址(7)位移到与对逻辑地址“1”+1后的逻辑地址“2”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并且将物理地址(2)插入到对应于逻辑地址“1”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将地址变更EN变更、地址插入,输出物理地址=(2)后保持地址变更EN)(参照图22(d))。此时,活跃列表LL(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90)的逻辑地址“2”的D-FF901成为有效(代入“1”),活跃列表中,逻辑地址“0”、“1”及“2”成为有效。在母站以软件形式管理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的关联的情况下,地址列表AL取图22(d)所示那样的状态。
(节点-通信端口A-连接请求传送站集线器-情形2:7.3)
接着,如图22(e)所示,在同步节点的通信端口A中接收到REQ帧,使传送站集线器3加入到环路中。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进行上述条件FG((1)~(5))的判断。并且,在判断为图6A所示的情形2(7.3)的情况下(发送节点是传送站集线器,由通信端口A接收REQ,相邻中继节点是传送站节点的情况下),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插入在具有逻辑地址“2”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7)+1位移到具有逻辑地址“3”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在具有逻辑地址“2”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插入包含在来自传送站集线器3的REQ中的物理地址(3)。
即,如果传送站集线器3(物理地址(3))的REQ经由保持在具有逻辑地址“1”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2)的传送站节点2向通信端口A输入(在REQ帧中M=(3)、V=“1”),则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求出对逻辑地址“V=1”加上+1后的逻辑地址(V+1=“2”)。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设定在与该逻辑地址“2”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7)作为位移的物理地址。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物理地址(7)位移到与对逻辑地址“2”+1后的逻辑地址“3”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并且将物理地址(3)插入到对应于逻辑地址“2”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将地址变更EN变更、地址插入,输出物理地址=(3)后保持地址变更EN)(参照图22(f))。此时,活跃列表LL(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90)的逻辑地址“3”的D-FF901成为有效(代入“1”),活跃列表中,逻辑地址“0”、“1”、“2”、“3”成为有效。在母站以软件形式管理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的关联的情况下,地址列表AL取图22(f)所示那样的状态。
(节点-B类-连接请求传送站集线器-情形7:7.4)
接着,如图22(g)所示,在同步节点的通信端口B中接收到REQ帧,使传送站集线器6加入到环路中(传送站集线器3与传送站节点7之间)。。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进行上述条件FG((1)~(5))的判断。并且,在判断为图6A所示的情形7(7.4)的情况下(发送节点是传送站集线器,由通信端口B接收REQ,相邻中继节点是传送站节点的情况下),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插入在具有逻辑地址“3”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7)+1位移到具有逻辑地址“4”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在具有逻辑地址“3”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插入包含在来自传送站集线器6的REQ中的物理地址(6)(图22(h))。
即,如果传送站集线器6(物理地址(6))的REQ经由保持在具有逻辑地址“3”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7)的传送站节点7向通信端口B输入(在REQ帧中M=(6)、V=“3”),则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求出逻辑地址“V=3”。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设定在与该逻辑地址“3”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7)作为位移的物理地址。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物理地址(7)位移到与对逻辑地址“3”+1后的逻辑地址“4”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并且将物理地址(6)插入到对应于逻辑地址“3”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将地址变更EN变更、地址插入,输出物理地址=(6)后保持地址变更EN)(参照图22(h))。此时,活跃列表LL(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90)的逻辑地址“4”的D-FF901成为有效(代入“1”),活跃列表中,逻辑地址“0”、“1”、“2”、“3”、“4”成为有效。在母站以软件形式管理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的关联的情况下,地址列表AL取图22(h)所示那样的状态。
(节点-通信端口A-连接请求子站节点-情形5:7.5)
接着,如图23(a)所示,在同步节点的通信端口A中接收到REQ帧,使子站节点11加入。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进行上述条件FG((1)~(5))的判断。并且,在判断为图6A所示的情形5(7.5)的情况下(发送节点是子站节点,由通信端口A接收REQ,相邻中继节点是传送站集线器的情况下),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在有效逻辑地址“0”~“4”内)将保持在与通过条件FG的判断结果判断出的逻辑地址“3”以上的逻辑地址“3”、“4”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传送站集线器6的物理地址(6)和传送站节点7的物理地址(7)分别位移(+1位移)到与具有对逻辑地址“3”以上的有效逻辑地址的值+1后的值的逻辑地址“4”、“5”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在与逻辑地址“3”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插入包含在来自子站节点11的REQ帧中的物理地址(11)(图23(b))。
即,如果子站节点11(物理地址(11))的REQ经由保持在具有逻辑地址“2”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3)的传送站集线器3向通信端口A输入(在REQ帧中M=(11)、V=“2”、T=子站),则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求出对逻辑地址“2”+1后的逻辑地址(V+1=“3”)。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设定在与该逻辑地址“3”、“4”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6)、(7)作为位移的物理地址。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在有效逻辑地址“0”~“4”内)将保持在与逻辑地址“3”以上的逻辑地址“3”、“4”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传送站集线器6的物理地址(6)和传送站节点7的物理地址(7)分别位移到具有与对逻辑地址“3”以上的有效逻辑地址的值+1后的逻辑地址“4”、“5”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然后,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物理地址(11)插入到对应于逻辑地址“3”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将地址变更EN变更、地址插入,输出物理地址=(11)后保持地址变更EN)(参照图23(b))。此时,活跃列表LL(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90)的逻辑地址“5”的D-FF901成为有效(代入“1”),活跃列表中,逻辑地址“0”、“1”、“2”、“3”、“4”、“5”成为有效。在母站以软件形式管理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的关联的情况下,地址列表AL取图23(b)所示那样的状态。
(节点-通信端口A-有集线器中继-情形3:7.6)
接着,如图23(c)所示,在同步节点的通信端口A中接收到REQ帧,使传送站节点4加入。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进行上述条件FG((1)~(5))的判断。并且,在判断为图5所示的情形3(7.6:图6A的7.6)的情况下(发送节点是传送站节点,由通信端口A接收REQ,相邻中继节点是传送站集线器的情况下),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在有效逻辑地址“0”~“5”内)将保持在与通过条件FG的判断结果判断出的逻辑地址“4”以上的逻辑地址“4”、“5”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传送站集线器6的物理地址(6)和传送站节点7的物理地址(7)分别位移(+1位移)到与具有对逻辑地址“4”以上的有效逻辑地址的值+1后的值的逻辑地址“5”、“6”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在与逻辑地址“4”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插入包含在来自传送站节点4的REQ帧中的物理地址(4)(图23(d))。
即,如果传送站节点4(物理地址(4))的REQ经由保持在具有逻辑地址“2”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3)的传送站集线器3向通信端口A输入(在REQ帧中M=(4)、V=“2”、T=传送站节点、JA=“3”),则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求出对逻辑地址“JA=3”加上+1后的逻辑地址(“JA+1=4”)。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设定在与逻辑地址“4”、“5”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6)、(7)作为位移的物理地址。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在有效逻辑地址“0”~“5”内)将保持在与逻辑地址“4”以上的逻辑地址“4”、“5”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传送站集线器6的物理地址(6)和传送站节点7的物理地址(7)分别位移到具有与对逻辑地址“4”以上的有效逻辑地址的值+1后的逻辑地址“5”、“6”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然后,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物理地址(4)插入到对应于逻辑地址“4”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将地址变更EN变更、地址插入,输出物理地址=(4)后保持地址变更EN)(参照图23(d))。此时,活跃列表LL(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90)的逻辑地址“6”的D-FF901成为有效(代入“1”),活跃列表中,逻辑地址“0”、“1”、“2”、“3”、“4”、“5”、“6”成为有效。在母站以软件形式管理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的关联的情况下,地址列表AL取图23(d)所示那样的状态。
(节点-通信端口A-连接请求子站-情形5:7.7)
接着,如图23(e)所示,在同步节点的通信端口A中接收REQ帧,使子站节点12加入。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进行上述条件FG((1)~(5))的判断。并且,在判断为图6所示的情形5(7.7)的情况下(发送节点是子站节点,由通信端口A接收REQ,相邻中继节点是传送站集线器的情况下),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在有效逻辑地址“0”~“6”内)将保持在与通过条件FG的判断结果判断出的逻辑地址“3”以上的逻辑地址“3”、“4”、“5”、“6”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子站节点11的物理地址(11)、传送站节点4的物理地址(4)、传送站集线器6的物理地址(6)和传送站节点7的物理地址(7)分别位移(+1位移)到与具有对逻辑地址“3”以上的有效逻辑地址的值+1后的值的逻辑地址“4”、“5”、“6”、“7”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在与逻辑地址“3”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插入包含在来自子站节点12的REQ帧中的逻辑地址(12)(图23(f))。
即,如果子站节点12(物理地址(12))的REQ帧经由保持在具有逻辑地址“2”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3)的传送站集线器3向通信端口A输入(在REQ帧中M=(12)、V=“2”、T=子站),则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求出对逻辑地址“V=2”加上+1后的逻辑地址(V+1=“3”)。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设定在与该逻辑地址“3”、“4”、“5”、“6”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11)、(4)、(6)、(7)作为位移的物理地址。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在有效逻辑地址“0”~“6”内)将保持逻辑地址“3”以上的逻辑地址“3”、“4”、“5”、“6”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子站节点11的物理地址(11)、传送站节点4的物理地址(4)、传送站集线器6的物理地址(6)和传送站节点7的物理地址(7)分别位移到具有与对逻辑地址“3”以上的有效逻辑地址的值+1后的逻辑地址“4”、“5”、“6”、“7”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然后,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物理地址(12)插入到对应于逻辑地址“3”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将地址变更EN变更、地址插入,输出物理地址=(12)后保持地址变更EN)(参照图23(f))。此时,活跃列表LL(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90)的逻辑地址“7”的D-FF901成为有效(代入“1”),活跃列表中,逻辑地址“0”、“1”、“2”、“3”、“4”、“5”、“6”、“7”成为有效。在母站以软件形式管理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的关联的情况下,地址列表AL取图23(f)所示那样的状态。
(节点-通信端口B-有集线器中继-情形7:7.8)
接着,如图24(a)所示,在同步节点的通信端口B中接收到REQ帧,使传送站节点5加入到环路中(传送站节点4与传送站集线器6之间)。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进行上述条件FG((1)~(5))的判断。并且,在判断为图6所示的情形7(7.8)的情况下(发送节点是传送站节点,由通信端口B接收REQ,相邻中继节点是传送站集线器的情况下),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在有效逻辑地址“0”~“7”内)将保持在与通过条件FG的判断结果判断出的逻辑地址“6”以上的逻辑地址“6”、“7”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传送站集线器6的物理地址(6)和传送站节点7的物理地址(7)分别位移(+1位移)到与具有对逻辑地址“6”以上的有效逻辑地址的值+1后的值的逻辑地址“7”、“8”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在与逻辑地址“6”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插入包含在来自传送站节点5的REQ帧中的物理地址(5)(图24(b))。
即,如果传送站节点(物理地址(5))的REQ帧经由保持在具有逻辑地址“6”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6)的传送站集线器6向通信端口B输入(在REQ帧中M=(5)、V=“6”),则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求出逻辑地址“V=6”。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设定在与逻辑地址“6”、“7”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6)、(7)作为位移的物理地址。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在有效逻辑地址“0”~“7”内)将保持在与逻辑地址“6”以上的逻辑地址“6”、“7”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传送站集线器6的物理地址(6)和传送站节点7的物理地址(7)分别位移到具有与对逻辑地址“6”以上的有效逻辑地址的值+1后的逻辑地址“7”、“8”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然后,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物理地址(5)插入到对应于逻辑地址“6”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将地址变更EN变更、地址插入,输出物理地址=(5)后保持地址变更EN)(参照图24(b))。此时,活跃列表LL(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90)的逻辑地址“8”的D-FF901成为有效(代入“1”),活跃列表中,逻辑地址“0”、“1”、“2”、“3”、“4”、“5”、“6”、“7”、“8”成为有效。在母站以软件形式管理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的关联的情况下,地址列表AL取图24(b)所示那样的状态。
(节点-通信端口B-连接请求子站节点-情形9:7.9)
接着,如图24(c)所示,在同步节点的通信端口B中接收到REQ帧,使子站节点13加入。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进行上述条件FG((1)~(5))的判断。并且,在判断为图6所示的情形9(7.9)的情况下(发送节点是子站节点,由通信端口B接收REQ,相邻中继节点是传送站集线器的情况下),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保持在与通过条件FG的判断结果判断出的逻辑地址“8”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传送站节点7的物理地址(7)位移(+1位移)到与对逻辑地址“8”+1后的逻辑地址“9”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在与逻辑地址“8”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插入包含在来自子站节点13的REQ帧中的物理地址(13)(图24(d))。
即,如果子站节点13(物理地址(13))的REQ帧经由保持在具有逻辑地址“7”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6)的传送站集线器6向通信端口B输入(在REQ帧中M=(13)、V=“7”、T=子站),则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求出对逻辑地址“V=7”加上+1后的逻辑地址“V+1=8”。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设定在与该逻辑地址“8”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7)作为位移的物理地址。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保持在与逻辑地址“8”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传送站节点7的物理地址(7)位移到与对逻辑地址“8”+1后的逻辑地址“9”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然后,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物理地址(13)插入到对应于逻辑地址“8”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将地址变更EN变更、地址插入,输出物理地址=(13)后保持地址变更EN)(参照图24(d))。此时,活跃列表LL(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90)的逻辑地址“9”的D-FF901成为有效(代入“1”),活跃列表中,逻辑地址“0”、“1”、“2”、“3”、“4”、“5”、“6”、“7”、“8”、“9”成为有效。在母站以软件形式管理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的关联的情况下,地址列表AL取图24(d)所示那样的状态。
(节点-通信端口B-连接请求子站节点-情形9:7.10)
接着,如图24(e)所示,在同步节点的通信端口B中接收到REQ帧,使子站节点14加入。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进行上述条件FG((1)~(5))的判断。并且,在判断为图6所示的情形9(7.10)的情况下(发送节点是子站节点,由通信端口B接收REQ,相邻中继节点是传送站集线器的情况下),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在有效逻辑地址“0”~“9”内)将保持在与通过条件FG的判断结果判断出的逻辑地址“8”以上的逻辑地址“8”、“9”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子站节点13的物理地址(13)和传送站节点7的物理地址(7)分别位移(+1位移)到与具有对逻辑地址“8”以上的有效逻辑地址的值+1后的值的逻辑地址“9”、“10”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在与逻辑地址“8”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插入包含在来自子站节点14的REQ帧中的物理地址(14)(图24(f))。
即,如果子站节点14(物理地址(14))的REQ帧经由保持在具有逻辑地址“7”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6)的传送站集线器6向通信端口B输入(在REQ帧中M=(14)、V=“7”、T=子站),则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求出对逻辑地址“V=7”加上+1后的逻辑地址“V+1=8”。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保持在与逻辑地址“8”、“9”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13)、(7)作为位移的物理地址。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在有效逻辑地址“0”~“9”内)将保持在与逻辑地址“8”以上的逻辑地址“8”、“9”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子站节点13的物理地址(13)和传送站节点7的物理地址(7)分别位移到与具有对逻辑地址“8”以上的有效逻辑地址的值+1后的值的逻辑地址“9”、“10”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然后,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将物理地址(14)插入到对应于逻辑地址“8”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将地址变更EN变更、地址插入,输出物理地址=(14)后保持地址变更EN)(参照图24(f))。此时,活跃列表LL(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90)的逻辑地址“10”的D-FF901成为有效(代入“1”),活跃列表的逻辑地址“0”、“1”、“2”、“3”、“4”、“5”、“6”、“7”、“8”、“9”、“10”成为有效。在母站以软件形式管理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的关联的情况下,地址列表AL取图24(f)所示那样的状态。
最终,地址列表AL及活跃列表LL能够得到图25所示的最终状态。图25(a)表示最终的连接形态,图25(b)表示活跃列表的最终状态,图25(c)表示地址列表的最终状态。
(脱离的一例)
接着,对脱离进行说明。参照图25(a),对传送站集线器(物理地址(6))脱离(起动停止)的情况进行说明(参照图26(a))。成为没有传送站集线器(物理地址(6))的CMP帧。此时,地址列表的逻辑地址“7”为空白。
如果传送站集线器(物理地址(6))脱离,则将保持在与逻辑地址“7”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清除(传送站集线器(物理地址(6))消失)。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进行逻辑地址-1位移,求出将保持在与逻辑地址“8”(=“7”+1)以上的有效逻辑地址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新保持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的逻辑地址。
具体而言,由于逻辑地址“8”、“9”、“10”是有效的,所以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求出逻辑地址“8”-“1”=“7”、逻辑地址“9”-“1”=“8”、逻辑地址“10”-“1”=“9”,将保持在对应于逻辑地址“8”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14)位移到对应于逻辑地址“7”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将保持在对应于逻辑地址“9”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13)位移到对应于逻辑地址“8”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将保持在对应于逻辑地址“10”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17)位移到对应于逻辑地址“9”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参照图26(b))。即,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从逻辑地址“8”以上的有效逻辑地址的值中减去1,将保持在与逻辑地址“8”以上的有效逻辑地址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依次位移到与通过上述减法得到的逻辑地址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在母站以软件形式管理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的关联的情况下,地址列表AL取图26(b)所示那样的状态。
接着,对子站节点(物理地址(14))脱离(起动停止)的情况进行说明(参照图26(c))。成为没有子站节点(物理地址(14))的CMP帧(地址列表的逻辑地址“7”成为空白)。
如果子站节点(物理地址(14))脱离,则将保持在与逻辑地址“7”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清除(子站节点(物理地址(14))消失)。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进行逻辑地址-1位移,求出将保持在与逻辑地址“8”(=“7”+1)以上的有效逻辑地址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新保持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的逻辑地址。
具体而言,由于逻辑地址“8”、“9”是有效的,所以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求出逻辑地址“8”-“1”=“7”、逻辑地址“9”-“1”=“8”,将保持在对应于逻辑地址“8”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13)位移到对应于逻辑地址“7”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将保持在对应于逻辑地址“9”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7)位移到对应于逻辑地址“8”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参照图26(d))。即,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从逻辑地址“8”以上的有效逻辑地址的值中减去1,将保持在与逻辑地址“8”以上的有效逻辑地址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依次位移到与通过上述减法得到的逻辑地址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在母站以软件形式管理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的关联的情况下,地址列表AL取图26(d)所示那样的状态。
接着,对子站节点(物理地址(13))脱离(起动停止)的情况进行说明(参照图26(e))。成为没有子站节点(物理地址(13))的CMP帧(地址列表的逻辑地址“7”成为空白)。
如果子站节点(物理地址(13))脱离,则将保持在与逻辑地址“7”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清除(子站节点(物理地址(13))消失)。并且,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进行逻辑地址-1位移,求出将保持在与逻辑地址“8”(=“7”+1)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新保持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的逻辑地址。
具体而言,由于逻辑地址“8”是有效的,所以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求出逻辑地址“8”-“1”=“7”,将保持在对应于逻辑地址“8”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7)位移到对应于逻辑地址“7”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图26(f))。即,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80从逻辑地址“8”减去1,将保持在与逻辑地址“8”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的物理地址位移到与通过上述减法得到的逻辑地址相对应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中。在母站以软件形式管理物理地址与逻辑地址的关联的情况下,地址列表AL取图26(f)所示那样的状态。
因而,即使在插入了传送站集线器的情况下,也以其连接顺序决定传送站集线器的发送次序。此外,在子站节点星形连接在传送站集线器上的情况下,在传送站集线器的发送次序之后设定该子站节点的发送次序。即,在将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依次排列的状态下,不根据传送站的物理地址M、而根据发送次序设定电路101的排列顺序决定传送站的发送次序,将所决定的发送次序设定在各节点中。因此,传送站能够随着SYN帧的接收而按照每个发送次序发送传送帧,所以发送时间缩短。
母站在MAC控制时间,仅受理来自REQ帧给出发送许可的节点的帧,所以例如在加入了256个传送站(包括母站)的情况下,需要256次扫描。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母站发送SYN帧,则以各节点连接到环路上的顺序返回REQ,所以发送时间缩短(不需要256次扫描)。
(其他实施方式)
如上述那样记载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示的,并不意味着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形态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替代、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及主旨中,并且包含在权利要求书所述的发明及其等价的范围中。

Claims (21)

1.一种双环网络系统,具备连接在双环网络上且具有能够双向通信的两个通信端口的传送站,其特征在于,
某个传送站作为母站发挥功能;
加入到上述双环网络中的新传送站随着来自上述母站的同步帧的接收,发送包括上述新传送站的物理地址在内的连接请求帧;
上述母站将发送的上述物理地址与用来决定连接在上述双环网络上的传送站的发送次序的逻辑地址建立关联,决定上述新传送站的发送次序;
上述母站具有:
收发部,控制收发定时,从上述两个通信端口发送所生成的帧,并且随着同步帧的发送,将经由上述双环网络接收到的帧取入到内部;
帧检测判断电路部,判断上述收发部是否接收到了上述连接请求帧;
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具备被依次分配了上述逻辑地址的多个发送次序设定电路,送出设定在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中的各传送站的物理地址、和被设定有该传送站的物理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的逻辑地址;
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在上述帧检测判断电路部接收到上述连接请求帧时,上述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决定具有与上述新传送站的连接顺序相对应的值的逻辑地址,以使传送站的发送次序成为上述双环网络上的传送站的连接顺序,将包含在上述连接请求帧中的物理地址设定到具有所决定的上述逻辑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中;以及
帧数据生成电路部,包含来自上述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的物理地址和逻辑地址地生成上述同步帧,将所生成的上述同步帧通过上述收发部发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环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帧检测判断电路部具有报告机构,该报告机构在由上述两个通信端口中的一个通信端口接收到连接请求帧的情况下报告是通信端口A的接收,在由上述两个通信端口中的另一个通信端口接收到连接请求帧的情况下报告是通信端口B的接收;
与上述母站的通信端口B相邻的传送站的物理地址被设定在设定有传送站的物理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的逻辑地址中具有最大值的逻辑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部中;
上述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具有:
第一判断机构,在由上述母站的通信端口A接收到被至少一个传送站中继的连接请求帧时,判断是否已经通过上述母站的通信端口B的连接请求帧接收而加入有传送站;
第一取得机构,在已经通过上述母站的通信端口B的连接请求帧接收而加入有传送站的情况下,取得发送次序比与已经通过上述通信端口B的连接请求帧接收而加入的传送站的物理地址建立了关联的逻辑地址高、并且发送次序比与已经通过上述通信端口A的连接请求帧接收而加入的上述至少一个传送站的物理地址建立了关联的逻辑地址低的逻辑地址;
第一设定机构,对具有由上述第一取得机构取得的逻辑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设定包含在接收到的上述连接请求帧中的物理地址;
第二判断机构,在由上述母站的通信端口B接收到被至少一个传送站中继的连接请求帧时,判断是否已经通过上述母站的通信端口A的连接请求帧接收而加入有传送站;
第二取得机构,在已经通过上述母站的通信端口A的连接请求帧接收而加入有传送站的情况下,取得发送次序比与已经通过上述通信端口A的连接请求帧接收而加入的传送站的物理地址建立了关联的逻辑地址低、并且发送次序比与已经通过上述通信端口B的连接请求帧接收而加入的上述至少一个传送站的物理地址建立了关联的逻辑地址高的逻辑地址;以及
第二设定机构,对具有由上述第二取得机构取得的逻辑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设定包含在接收到的上述连接请求帧中的物理地址。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环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具有:
第三设定机构,在被至少一个传送站中继而从上述两个通信端口中的一个通信端口A接收到连接请求帧时,将包含在上述连接请求帧中的物理地址设定到具有与相邻于发送上述连接请求帧的新传送站并且中继了上述连接请求帧的传送站的物理地址建立了关联的逻辑地址加1后的逻辑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中;以及
第四设定机构,在被至少一个传送站中继而从上述两个通信端口中的另一个通信端口B接收到连接请求帧时,将包含在上述连接请求帧中的物理地址设定到具有与相邻于发送上述连接请求帧的新传送站并且中继了上述连接请求帧的传送站的物理地址建立了关联的逻辑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中。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环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传送站是还具备用来连接子站的独立通信端口的集线器站。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环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具有:
第五设定机构,在通过上述集线器站中继而从上述两个通信端口中的一个通信端口A接收到表示子站向上述集线器站的连接的连接请求帧时,将包含在上述连接请求帧中的物理地址设定到具有与上述集线器站的物理地址建立了关联的逻辑地址加1后的逻辑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中;以及
第六设定机构,在通过上述集线器站中继而从上述两个通信端口中的一个通信端口A接收到表示传送站向连接着上述子站的集线器站的连接的连接请求帧时,将包含在上述连接请求帧中的物理地址设定到具有与连接在上述集线器站上的子站的最终逻辑地址加1后的逻辑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中。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环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在上述母站没有从包含在上述同步帧中的物理地址的传送站接收到完成帧的情况下,判断为上述传送站从上述双环网络脱离,取得比与脱离的上述传送站的物理地址建立了关联的逻辑地址大的逻辑地址减1后的逻辑地址,将设定在比上述逻辑地址大的逻辑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中的物理地址依次位移到取得的上述逻辑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中。
7.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环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母站还具有具备与上述多个发送次序设定电路相对应的多个保持电路的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
接收上述连接请求帧,每当物理地址被设定到发送次序设定电路时,就依次使与上述发送次序设定电路相对应的保持电路成为有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环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传送站脱离时,使与没有被设定物理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相对应的保持电路成为无效。
9.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双环网络系统,其特征在于,
上述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取得与包含在上述连接请求帧中的物理地址建立了关联的逻辑地址以上的逻辑地址加1后的逻辑地址,将设定在上述逻辑地址以上的逻辑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中的物理地址依次位移到取得的上述逻辑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中。
10.一种双环网络的发送次序决定方法,将具备能够双向通信的两个通信端口的传送站连接到双环网络上,某个传送站作为母站发挥功能,决定连接在上述双环网络上的传送站的发送次序,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述母站将用来决定连接在上述双环网络上的传送站的发送次序的逻辑地址以升序排列来制作地址列表的工序;
上述母站使与上述传送站的物理地址建立了关联的逻辑地址包含在同步帧中地发送给连接在上述双环网络上的传送站的工序;
连接在上述双环网络上的新传送站使本站的物理地址包含在连接请求帧中地发送给上述母站的工序;
上述母站以外的传送站在接收到上述同步帧时,将包含在上述同步帧中的逻辑地址设定为本站的发送次序,按照上述发送次序将帧数据向上述母站发送的工序;
上述母站将在随着上述同步帧的发送而发送的来自上述新传送站的上述连接请求帧中包含的物理地址,在上述地址列表上与具有与上述新传送站的连接次序相对应的值的逻辑地址建立关联,以使传送站的发送次序成为上述双环网络上的传送站的连接顺序的工序;
上述母站在多个物理地址被分配给上述地址列表的状态下接收到上述连接请求帧时,取得与包含在上述连接请求帧中的物理地址建立了关联的逻辑地址以上的逻辑地址加1而依次位移后的逻辑地址,将与上述逻辑地址以上的逻辑地址建立了关联的物理地址与取得的上述逻辑地址建立关联的工序;以及
每当物理地址被分配给上述地址列表时,上述母站使上述物理地址和与上述物理地址建立了关联的逻辑地址包含在上述同步帧中地向上述双环网络发送的工序。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双环网络的发送次序决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上述传送站在从相邻的传送站接收到上述连接请求帧时,将在上述母站中与本站的物理地址建立了关联的逻辑地址包含在上述连接请求帧中地向上述母站中继的工序。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双环网络的发送次序决定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传送站是集线器站或连接在上述集线器站上的子站。
13.一种传送站装置,连接在双环网络上,具备能够双向通信的两个通信端口,其特征在于,具备:
收发部,控制收发定时,从上述两个通信端口发送所生成的帧,并且随着同步帧的发送,将经由上述双环网络接收到的帧取入到内部;
帧检测判断电路部,判断上述收发部是否从新传送站接收到了连接请求帧;
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具备发送次序设定电路,上述发送次序设定电路被依次分配了表示上述双环网络上的发送次序的逻辑地址,上述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送出设定在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中的各传送站的物理地址、和被设定有该传送站的物理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的逻辑地址;
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在上述帧检测判断电路部接收到上述连接请求帧时,上述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决定具有与新传送站的连接顺序相对应的值的逻辑地址,以使传送站的发送次序成为上述双环网络上的传送站的连接顺序,将包含在上述连接请求帧中的物理地址设定到具有所决定的上述逻辑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中;以及
帧数据生成电路部,包含来自上述地址列表设定电路部的物理地址和逻辑地址地生成上述同步帧,将所生成的上述同步帧通过上述收发部发送。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传送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帧检测判断电路部具有报告机构,该报告机构在由上述两个通信端口中的一个通信端口接收到连接请求帧的情况下报告是通信端口A的接收,在由上述两个通信端口中的另一个通信端口接收到连接请求帧的情况下报告是通信端口B的接收;
与作为母站发挥功能的上述传送站装置的通信端口B相邻的传送站的物理地址被设定在设定有传送站的物理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的逻辑地址中具有最大值的逻辑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部中;
上述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具有:
第一判断机构,在由上述母站的通信端口A接收到被至少一个传送站中继的连接请求帧时,判断是否已经通过上述母站的通信端口B的连接请求帧接收而加入有传送站;
第一取得机构,在已经通过上述母站的通信端口B的连接请求帧接收而加入有传送站的情况下,取得发送次序比与已经通过上述通信端口B的连接请求帧接收而加入的传送站的物理地址建立了关联的逻辑地址高、并且发送次序比与已经通过上述通信端口A的连接请求帧接收而加入的上述至少一个传送站的物理地址建立了关联的逻辑地址低的逻辑地址;
第一设定机构,对具有由上述第一取得机构取得的逻辑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设定包含在接收到的上述连接请求帧中的物理地址;
第二判断机构,在由上述母站的通信端口B接收到被至少一个传送站中继的连接请求帧时,判断是否已经通过上述母站的通信端口A的连接请求帧接收而加入有传送站;
第二取得机构,在已经通过上述母站的通信端口A的连接请求帧接收而加入有传送站的情况下,取得发送次序比与已经通过上述通信端口A的连接请求帧接收而加入的传送站的物理地址建立了关联的逻辑地址低、并且发送次序比与已经通过上述通信端口B的连接请求帧接收而加入的上述至少一个传送站的物理地址建立了关联的逻辑地址高的逻辑地址;以及
第二设定机构,对具有由上述第二取得机构取得的逻辑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设定包含在接收到的上述连接请求帧中的物理地址。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传送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具有:
第三设定机构,在被至少一个传送站中继而从上述两个通信端口中的一个通信端口A接收到连接请求帧时,将包含在上述连接请求帧中的物理地址设定到具有与相邻于发送上述连接请求帧的新传送站并且中继了上述连接请求帧的传送站的物理地址建立了关联的逻辑地址加1后的逻辑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中;以及
第四设定机构,在被至少一个传送站中继而从上述两个通信端口中的另一个通信端口B接收到连接请求帧时,将包含在上述连接请求帧中的物理地址设定到具有与相邻于发送上述连接请求帧的新传送站并且中继了上述连接请求帧的传送站的物理地址建立了关联的逻辑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中。
16.如权利要求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传送站是还具备用来连接子站的独立通信端口的集线器站。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传送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具有:
第五设定机构,在通过上述集线器站中继而从上述两个通信端口中的一个通信端口A接收到表示子站向上述集线器站的连接的连接请求帧时,将包含在上述连接请求帧中的物理地址设定到具有与上述集线器站的物理地址建立了关联的逻辑地址加1后的逻辑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中;以及
第六设定机构,在通过上述集线器站中继而从上述两个通信端口中的一个通信端口A接收到表示传送站向连接着上述子站的集线器站的连接的连接请求帧时,将包含在上述连接请求帧中的物理地址设定到具有与连接在上述集线器站上的子站的最终逻辑地址加1后的逻辑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中。
18.如权利要求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在上述传送站装置没有从包含在上述同步帧中的物理地址的传送站接收到完成帧的情况下,判断为上述传送站从上述双环网络脱离,取得比与脱离的上述传送站的物理地址建立了关联的逻辑地址大的逻辑地址减1后的逻辑地址,将设定在比上述逻辑地址大的逻辑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中的物理地址依次位移到取得的上述逻辑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中。
19.如权利要求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具备与上述多个发送次序设定电路相对应的多个保持电路的活跃列表设定电路部;
接收上述连接请求帧,每当物理地址被设定到发送次序设定电路时,就依次使与上述发送次序设定电路相对应的保持电路成为有效。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传送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传送站脱离时,使与没有被设定物理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相对应的保持电路成为无效。
21.如权利要求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站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逻辑地址决定电路部取得与包含在上述连接请求帧中的物理地址建立了关联的逻辑地址以上的逻辑地址加1后的逻辑地址,将设定在上述逻辑地址以上的逻辑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中的物理地址依次位移到取得的上述逻辑地址的发送次序设定电路中。
CN201110446954.1A 2010-12-28 2011-12-28 双环网络系统、双环网络发送次序决定方法及传送站装置 Active CN1025463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293159A JP5537410B2 (ja) 2010-12-28 2010-12-28 二重リング・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及び二重リング・ネットワークの送信順位決定方法並びに伝送局装置
JP293159/2010 2010-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46342A true CN102546342A (zh) 2012-07-04
CN102546342B CN102546342B (zh) 2014-11-05

Family

ID=463166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46954.1A Active CN102546342B (zh) 2010-12-28 2011-12-28 双环网络系统、双环网络发送次序决定方法及传送站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8724644B2 (zh)
JP (1) JP5537410B2 (zh)
KR (1) KR101299059B1 (zh)
CN (1) CN10254634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59043A (zh) * 2017-12-21 2019-07-26 瑞萨电子株式会社 数据处理器及用于控制数据处理器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919571B2 (ja) * 2012-02-27 2016-05-1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マスタ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JP6517554B2 (ja) * 2015-03-19 2019-05-22 株式会社東芝 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伝送局
CN104953697B (zh) * 2015-04-23 2017-02-22 南京国电南自电网自动化有限公司 链式电网备自投方法
CN105450489B (zh) * 2015-12-02 2018-08-24 大连理工计算机控制工程有限公司 输出优先实现最短报文的HEBus高效现场总线系统及通信方法
CN109462532B (zh) * 2018-09-07 2021-02-26 中国矿业大学 通信系统的通信方法
DE112018007890B4 (de) * 2018-09-21 2022-07-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Kommunikationsvorrichtung, kommunikationssystem, kommunikationsverfahren und kommunikationsprogramm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05024A1 (en) * 2002-10-30 2005-01-06 Allen Samuels Method of determining path 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
CN101056184A (zh) * 2006-04-12 2007-10-17 日立通讯技术株式会社 网络系统和通信装置
CN101188539A (zh) * 2006-11-21 2008-05-28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弹性分组环网络系统、rpr节点设备及冗余方法
US20090080447A1 (en) * 2006-03-20 2009-03-26 Seigo Sawada Relay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US20100067408A1 (en) * 2006-11-17 2010-03-1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Double ring network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transmission station, and program for transmission statio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469438A (en) * 1994-01-28 1995-11-21 At&T Ipm Corp. Method of transmitting signals in an extendible local area network
US20030206527A1 (en) * 1995-10-02 2003-11-0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Transmitting data between multiple computer processors
US6657952B1 (en) * 1997-11-28 2003-12-02 Nec Corporation Ring network for sharing protection resource by working communication paths
JP2000316017A (ja) * 1999-04-30 2000-11-14 Toshiba Corp 光二重ループ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FI113515B (fi) * 2002-01-18 2004-04-30 Nokia Corp Osoitteistus langattomissa lähiverkoissa
JP3947090B2 (ja) * 2002-11-14 2007-07-18 株式会社東芝 データ伝送方法
KR100471928B1 (ko) * 2002-11-18 2005-03-11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이중 링형 네트워크의 링 선택 방법
CN1697417B (zh) * 2004-05-10 2011-04-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rpr媒质接入控制的信号传输方法和装置
JP4562443B2 (ja) * 2004-07-15 2010-10-13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伝送システム及び光伝送方法
JP4912920B2 (ja) * 2007-02-27 2012-04-11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フレーム転送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05024A1 (en) * 2002-10-30 2005-01-06 Allen Samuels Method of determining path 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
US20090080447A1 (en) * 2006-03-20 2009-03-26 Seigo Sawada Relay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CN101056184A (zh) * 2006-04-12 2007-10-17 日立通讯技术株式会社 网络系统和通信装置
US20100067408A1 (en) * 2006-11-17 2010-03-18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Double ring network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transmission station, and program for transmission stations
CN101188539A (zh) * 2006-11-21 2008-05-28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弹性分组环网络系统、rpr节点设备及冗余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59043A (zh) * 2017-12-21 2019-07-26 瑞萨电子株式会社 数据处理器及用于控制数据处理器的方法
CN110059043B (zh) * 2017-12-21 2024-05-28 瑞萨电子株式会社 数据处理器及用于控制数据处理器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20075384A (ko) 2012-07-06
US8724644B2 (en) 2014-05-13
JP2012142734A (ja) 2012-07-26
US20120163239A1 (en) 2012-06-28
KR101299059B1 (ko) 2013-08-27
CN102546342B (zh) 2014-11-05
US20140050121A1 (en) 2014-02-20
JP5537410B2 (ja) 2014-07-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46342A (zh) 双环网络系统、双环网络发送次序决定方法及传送站装置
TWI483586B (zh) 通訊管理裝置、通訊節點及資料通訊方法
US9787496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protection method
CN101820435B (zh) 分布式网络处理系统的mac地址表项信息同步方法及装置
CN102325019B (zh) 一种实时工业以太网EtherCAT冗余系统的时钟同步方法
CN102710484B (zh) 一种环形冗余的实时以太网通讯方法
JP6436242B2 (ja) 産業機器の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及び産業機器
US20130262714A1 (en) Fieldbus gateway using virtual serial filedbus port an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hereof
US6320871B1 (en)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1755421B (zh) 分组交换设备及具这样的分组交换设备的本地通信网络
CN110401558A (zh) 安全级多点通信网络设备、系统及安全级网络通信方法
CN100481801C (zh) 以太网通信系统中多用户实时通信方法及以太网通信系统
CN103929377A (zh) 一种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联合调度方法、相关设备及系统
CN103685028A (zh) 多类型端口相互通信的方法及装置
CN102065508B (zh) 一种无线桥接转发设备及方法
US916066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ull duplex serial shifting mode and switch mode data transmission
CN109474532B (zh) 一种RapidIO交换设备管理方法及系统
US20100284410A1 (en) Packet relay apparatus and packet relay method
CN102255784A (zh) 使用虚拟串列现场总线埠的现场总线闸道器及其资料传递方法
KR100226781B1 (ko) 노드(node)인식(recognition)방법
CN112994998A (zh) 一种通讯节点、通讯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JPH11215186A (ja) 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JP2011055346A (ja) スイッチングハブ及びリングネットワーク
KR101615259B1 (ko) 복수의 노드로 데이터를 전송하기 위한 방법, 이를 위한 장치 및 시스템
JP6478244B2 (ja) 通信インターフェース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