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19010B - 复合光学膜及应用其的背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复合光学膜及应用其的背光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19010B
CN102519010B CN201110387757.7A CN201110387757A CN102519010B CN 102519010 B CN102519010 B CN 102519010B CN 201110387757 A CN201110387757 A CN 201110387757A CN 102519010 B CN102519010 B CN 1025190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active index
particle
high refractive
light
index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8775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519010A (zh
Inventor
林义文
郗任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5190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190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5190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190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1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the surface having a regular stru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光学膜及应用其的背光模块,该复合光学膜包括一增亮膜、一高折射率层以及一中间层。增亮膜具有多条彼此平行的增光结构、相对的一上表面与一下表面,其中增光结构设置于上表面。高折射率层设于下表面,且包括一膜层以及多个位于膜层中的无机纳米粒子。中间层设于增亮膜与高折射率层之间。本发明可达到增亮片与扩散片的组合所呈现的光学效果,还可节省背光模块的组装的工序与时间以及避免增亮片与扩散片之间产生刮伤或损伤,且可有效降低应用其的背光模块的厚度。

Description

复合光学膜及应用其的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光学膜及应用其的背光模块,尤指一种结合增亮膜与扩散片的复合光学膜及应用其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液晶显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LCD)由于具有轻薄短小、高亮度、高对比与低耗电等特性,已取代传统阴极射线管显示器成为显示器市场的主流产品。然而,液晶面板为无源发光的平面显示装置,因此通常需要在液晶显示面板背面设置一背光模块以提供画面显示所需光线。
请参考图1,图1为公知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公知背光模块10由导光板12、设于导光板12上的光学膜片14a、14b、14c、14d以及设于导光板12的一侧的光源16所构成,且光学膜片14a、14b、14c、14d可为下扩散片14a、下增亮片14b、上增亮片14c以及上扩散片14d,并依序设于导光板12上。光源16所产生的光线从导光板12的侧壁进入导光板12,然后导光板12将光线导引至向上射出。并且,从导光板12射出的光线需经过下扩散片14a,以将光线均匀扩散,并集中至一出光角度。接着,下增亮片14b与上增亮片14c可将从下扩散片14a射出的光线进一步集中。然后,借由上扩散片14d可将集中的光线进一步均匀化,以呈现出亮度均匀的面光源。
由此可知,公知背光模块10需多个光学膜片14a、14b、14c、14d,才能达到理想的背光效果。然而,多个光学膜片14a、14b、14c、14d的结合不仅增加材料成本与组装的工序与时间,而增加制造成本,并且两相邻的光学膜片14a、14b、14c、14d之间也容易会有相互磨擦的情况发生,而产生刮伤或损伤,进而影响背光模块10的出光亮度,且降低生产良率。此外,为了维持各光学膜片14a、14b、14c、14d的物理特性,各光学膜片14a、14b、14c、14d需具有一定厚度,造成背光模块10的厚度受到限制。
有鉴于此,对于显示器或背光模块产业而言,缩减光学膜片的数量,以降低制造成本且缩小背光模块的厚度,仍然为一重要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光学膜及应用其的背光模块,以将增亮片与扩散片整合为单一光学膜。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复合光学膜,其包括一增亮膜、一高折射率层以及一中间层。增亮膜具有多条彼此平行的增光结构、相对的一上表面与一下表面,其中增光结构设置于上表面。高折射率层设于下表面,且包括一膜层以及多个位于膜层中的无机纳米粒子。中间层设于增亮膜与高折射率层之间。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发明又提供一种复合光学膜,其包括一中间层、一高折射率层以及一介面。高折射率层具有多个无机纳米粒子,且高折射率层设置于中间层上。介面形成于中间层与高折射率层之间,其中介面具有多个曲面。
为达上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一导光板、一光源以及复合光学膜。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面,且光源设于导光板的入光面的一侧。复合光学膜设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上,且复合光学膜包括一增亮膜、一高折射率层以及一中间层。增亮膜具有多条彼此平行的增光结构、相对的一上表面与一下表面,其中增光结构设置于上表面。高折射率层设于下表面,且包括一膜层以及多个位于膜层中的无机纳米粒子。中间层设于增亮膜与高折射率层之间,其中光线从高折射率层射入复合光学膜,并从上表面射出。
综上所述,本发明借由将无机纳米粒子设于膜层中以有效地将膜层的折射率提高为高折射率层的第一折射率,借此可将中间层的第二折射率与高折射率层的第一折射率的比值调整至与空气的折射率与公知下扩散片的折射率的比值相同。因此,本发明的复合光学膜不仅可达到增亮片与扩散片的组合所呈现的光学效果,还可节省背光模块的组装的工序与时间以及避免增亮片与扩散片之间产生刮伤或损伤,且可有效降低应用其的背光模块的厚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公知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2至图4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制作复合光学膜的方法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复合光学膜的另一实施形式。
图6为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考图2至图4,图2至图4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制作复合光学膜的方法示意图,其中图4为本发明一优选实施例的复合光学膜的剖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首先,以滚轮组102a、102b连续地传送基板104。接着,利用第一涂布工具106连续地涂布第一胶体108于基板104的一第一表面104a上。然后,利用第一压制模具110对第一胶体108进行压制,以于第一胶体108的表面形成多个凹面112,且同时利用第一硬化装置114硬化第一胶体108,以于基板104的第一表面104a上形成一中间层116。随后,利用第二涂布工具118将混合有无机纳米粒子与第二胶体的混合溶液120连续地涂布于中间层116上,且填满各凹面112,并同时利用第二硬化装置122硬化混合溶液120,以于中间层116上形成一高折射率层124。并且,高折射率层124因填满各凹面112而具有多个凸面,以作为微透镜。
如图3所示,接下来,利用滚轮组102a、102b翻转基板104与其上的中间层116以及高折射率层124,并连续地传送。然后,利用第三涂布工具126连续地涂布第三胶体128于基板104相对于第一表面104a的一第二表面104b上。接着,利用第二压制模具130对第三胶体128压制,以于第三胶体128的表面形成多条彼此平行的第一增光结构132,且同时利用第三硬化装置134硬化第三胶体128,以于基板104的第二表面104b上形成一增亮部136,使基板104与增亮部136构成一增亮膜138。至此已完成本实施例的复合光学膜100,如图4所示。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硬化装置114、第二硬化装置122与第三硬化装置134为紫外光光源,以利用第一胶体108、第二胶体与第三胶体128具有光硬化的特性将第一胶体108、第二胶体与第三胶体128固化。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胶体108、第二胶体与第三胶体128也可由具有热硬化的材料所构成,且第一硬化装置114、第二硬化装置122与第三硬化装置134可为加热器,以利用加热方式将第一胶体108、第二胶体与第三胶体128固化。或者,第一硬化装置114、第二硬化装置122与第三硬化装置134也可分别搭配第一胶体108、第二胶体与第三胶体128的材料特性而为任何硬化方式。
请继续参考图4,以下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复合光学膜。于本实施例中,复合光学膜100包括增亮膜138、中间层116以及高折射率层124。增亮膜138包括基板104与增亮部136,且具有相对的一上表面138a与一下表面138b。增亮部136位于基板104上,并具有第一增光结构132设置于上表面138a,以用于折射并聚焦光线,使光线行进方向朝垂直复合光学膜100的方向偏折而射出,进而达到增亮的效果。本实施例的增亮部136由第三胶体128所构成,其材料可为例如硅氧树脂(silicone)、二氧化硅(silica)、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或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MMA)等透明材料,但不以此为限。并且,本实施例的基材104的材料可为例如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或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MMA)等透明材料,且基材104不限与增亮部136由相同材料所构成,而可由不同材料所构成。本实施例的各第一增光结构132为一棱镜结构,例如棱柱,但不限于此。请参考图5,图5为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复合光学膜的另一实施形式。如图5所示,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本实施形式的第一增光结构132也可为半圆柱状结构。
此外,如图4所示,高折射率层124设于增亮膜138的下表面138b,且中间层116设置于高折射率层124与增亮膜138之间,使中间层116与高折射率层124相互接触,且其间相互接触的表面形成一介面140。并且,介面140具有多个曲面。于本实施例中,曲面为凸面142,即高折射率层124面对增亮膜138的上表面具有凸面142,朝中间层116凸出,以作为微透镜,将从高折射率层124射至中间层116的光线朝垂直复合光学膜100的方向集中。凸面142可为例如半椭圆球面或半圆球面等形状,但不限于此,且排列方式可为例如矩阵形状或蜂窝形状等多种排列方式,而以蜂窝状排列方式为较佳,使凸面142达到最紧密的排列,进而达到最佳的光线集中效果。另外,高折射率层124的下表面124a为一粗糙表面,使复合光学膜100与导光板在组合成背光模块时仍有空气存在其间,以助于复合光学膜100集中且扩散从导光板射出的光线。
值得一提的是,高折射率层124具有一第一折射率,中间层116具有一第二折射率,且第一折射率较第二折射率大于0.2。借此,当光线从高折射率层124朝中间层116行进而穿透介面140时,光线可被介面140散射而产生雾化效果,且另可经由凸面142的聚焦而朝垂直复合光学膜100的方向集中。于本实施例中,为了使高折射率124的第一折射率较中间层116的第二折射率大于0.2,高折射率层124包括一膜层144以及多个位于膜层144中的无机纳米粒子146。其中,膜层144具有粘着特性,用以将高折射率层124粘着在中间层116上。形成膜层144的第二胶体可由例如树脂(resin)、硅氧树脂(silicone)、二氧化硅(silica)或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MMA)等透明材料所构成,借此,膜层144可具有一第三折射率,约略介于1.48与1.6之间。无机纳米粒子146具有高折射率与穿透特性,且具有一第四折射率,约略介于1.9与2.7之间。借此,将具有第四折射率的无机纳米粒子146设于具有第三折射率的膜层144中,可有效地将膜层144的第三折射率提高为较第二折射率大的第一折射率,换言之,将无机纳米粒子146添加入膜层144中,可提升折射率,使得含有无机纳米粒子146的膜层144的折射率会高于仅有膜层144的第三折射率,借由选择无机纳米粒子146的粒径或材料来改变含有无机纳米粒子146的膜层144(即高折射率层124)的折射率(即第一折射率)。因此,中间层116的第二折射率与高折射率层124的第一折射率的比值可调整至与空气的折射率与公知下扩散片的折射率的比值相同,因此光线从具有第一折射率的高折射率层124射至具有第二折射率的中间层116会被扩散,而产生雾化效果。并且,第二折射率与第一折射率的差越大,所产生的雾化效果越佳。为了达到第二折射率与第一折射率的差越大,可于折射率低的膜层144中加入越多折射率高的无机纳米粒子146,使高折射率层124具有较多无机纳米粒子146的高折射率特性。借此,光线经过无机纳米粒子146的机率增加,且提升介面140的折射率的差异,进而突显介面140的扩散集光效果。于本实施例中,无机纳米粒子146位于高折射率层124中的体积含量比介于高折射率层124的体积的20%与80%之间。不过,当无机纳米粒子146与膜层144的比例超过一定值时,无机纳米粒子146容易会结块,而未均匀分散在膜层144中,使高折射率层124具有过膜层144的粘着特性,进而容易造成高折射率层124与中间层116之间产生剥离的情况。因此,本实施例的无机纳米粒子146位于高折射率层124中的体积含量比较佳介于50%至60%之间,使无机纳米粒子146可达到紧密排列。此外,于本实施例中,各无机纳米粒子146具有一粒径,小于100纳米。由于无机纳米粒子146具有纳米等级的大小,而具有小于可见光最小波长380纳米的尺寸,因此本实施例的无机纳米粒子146有效避免粒子的粒径远大于光线波长时因光容易在粒子间来回扩散而造成光线的能量在扩散时被吸收产生耗损,因而不会对光线产生扩散效果,仅改变光的行进路线。借此,穿透高折射率层124的光线不易被散射而造成损耗,进而保持高光利用率。并且,无机纳米粒子146的粒径较佳越小,以降低光线受到无机纳米粒子146的散射,且减少光线穿透高折射率层124的耗损。形成无机纳米粒子146的材料可为例如氧化锌、氧化铟锡、二氧化铬或二氧化钛等无机材料,但不限于此。并且,不同的无机纳米粒子146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第四折射率,因此本发明还可借由选择无机纳米粒子146的材料或者调整无机纳米粒子146的体积含量比、粒径大小或数量来决定第一折射率。
另外,形成中间层116的第一胶体108可由例如硅氧树脂(silicone)、二氧化硅(silica)、聚苯乙烯(PS)、聚氯乙烯(PV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或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MMA)等透明材料所构成,借此第二折射率可介于1.48与1.6之间。值得注意的是,若高折射率层124仅由膜层144所构成而未含有无机纳米粒子146时,其折射率仅可介于1.48与1.6之间,而无法较中间层116的第二折射率大0.2。为了解决此问题,本实施例借由将无机纳米粒子146设于膜层144中来提高高折射率层124的第一折射率,以较第二折射率大于0.2,进而可将中间层116的第二折射率与高折射率层124的第一折射率的比值调整至与空气的折射率与公知下扩散片的折射率的比值相同。因此,于本实施例的复合光学膜100中,当光线穿透介面140时,光线的入射角与穿透率、反射率以及折射角的关系曲线可分别与光线从公知下扩散片射至空气中的入射角与穿透率、反射率以及折射角的关系曲线是相同的。因此,本实施例的复合光学膜100还可将公知的增亮片与扩散片整合为单一光学膜,进而节省背光模块的组装的工序与时间,且避免增亮片与扩散片之间产生刮伤或损伤。
本发明的复合光学膜并不以上述实施例为限。下文将继续揭示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或变化形,然为了简化说明并突显各实施例或变化形之间的差异,下文中使用相同标号标注相同元件,并不再对重复部分作赘述。
本发明另进一步提供应用上述实施例的复合光学膜的背光模块。请参考图6,图6为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0除了复合光学膜100之外另包括一光源202、一导光板204、一增亮片206以及一扩散片208,可应用于可携式电子装置的显示装置,但不限于此。光源202设于导光板204的一侧壁,且其产生的光线从导光板204的侧壁射入导光板204。复合光学膜100设于导光板204上,用以接收导光板204从其上表面射出的光线,且对光线进行扩散与集中,其中光线从高折射率层124射入复合光学膜100,并从复合光学膜100的上表面射出。扩散片208设于复合光学膜100上,且增亮片206设于扩散片208与复合光学膜100之间。并且,增亮片206具有多条彼此平行的第二增光结构210,且第二增光结构210垂直复合光学膜100的第一增光结构132。借此,第一增光结构132与第二增光结构210可分别对将从导光板204的上表面产生的光线朝垂直复合光学膜100的方向集中。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200仅需复合光学膜100以及单一扩散片与单一增亮片即可达到公知下扩散片、下增亮片、上增亮片以及上扩散片的光学效果,因此可有效节省制作成本以及组装时间与工序,且可有效降低背光模块的厚度。此外,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光源可使用冷阴极荧光灯管等发光装置,而为直下式背光模块。并且,也可省略导光板的使用。
请参考图7,图7为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如图7所示,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300将增亮片与扩散片整合为一多功能增亮片302,设于复合光学膜100上,且多功能增亮片302包括一透明基板304以及一设于透明基板304下的涂层306。涂层306另具有多个扩散粒子306a,设于其中,以充分将经过的光线雾化,以呈现均匀面光源。并且,多功能增亮片302的上表面具有多条彼此平行的第二增光结构308,且第二增光结构308垂直第一增光结构132,还可有效将光线朝垂直复合光学膜100的方向集中。此外,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仅需复合光学膜100与多工能增亮片302即达到公知下扩散片、下增亮片、上增亮片以及上扩散片的光学效果,因此有效节省制作成本以及组装时间与工序,且可有效降低背光模块的厚度。
请参考图8,图8为本发明第三优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如图8所示,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400仅包括扩散片,而未设置增亮片,而可作为台式显示装置的背光模块。
综上所述,本发明借由将具有第四折射率的无机纳米粒子设于具有第三折射率的膜层中以有效地将膜层的第三折射率提高为高折射率层的第一折射率,借此可将中间层的第二折射率与高折射率层的第一折射率的比值调整至与空气的折射率与公知下扩散片的折射率的比值相同。因此,本发明的复合光学膜不仅可达到增亮片与扩散片的组合所呈现的光学效果,还可节省背光模块的组装的工序与时间以及避免增亮片与扩散片之间产生刮伤或损伤,且可有效降低应用其的背光模块的厚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凡依本发明权利保护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属本发明的涵盖范围。

Claims (14)

1.一种复合光学膜,包括:
一增亮膜,具有多条彼此平行的增光结构、相对的一上表面与一下表面,其中所述增光结构设置于该上表面;
一高折射率层,设于该下表面,且包括一膜层以及多个位于该膜层中的无机纳米粒子;以及
一中间层,设于该增亮膜与该高折射率层之间;
其中各该无机纳米粒子具有一粒径,且各该粒径小于100纳米;
所述无机纳米粒子的体积含量比介于该高折射率层的体积的50%与60%之间;
所述多个无机纳米粒子的折射率为1.9~2.7;以及
该高折射率层具有一第一折射率,且该中间层具有一第二折射率,而该第一折射率较该第二折射率大于0.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光学膜,其中所述无机纳米粒子包括二氧化钛、二氧化铬、氧化铟锡或氧化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光学膜,其中该膜层包括树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光学膜,其中该高折射率层面对所述增亮膜的上表面具有多个凸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光学膜,其中所述多个凸面呈蜂窝状排列。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光学膜,其中该高折射率层的下表面为一粗糙表面。
7.一种背光模块,包括:
一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以及一出光面;
一光源,设于该导光板的该入光面的一侧;以及
一复合光学膜,设于该导光板的该出光面上,且该复合光学膜包括:
一增亮膜,具有多条彼此平行的增光结构、相对的一上表面与一下表面,其中所述第一增光结构设置于该上表面;
一高折射率层,设于该下表面,且包括一膜层以及多个位于该膜层中的无机纳米粒子;以及
一中间层,设于该增亮膜与该高折射率层之间,其中该光线从该高折射率层射入该复合光学膜,并从该上表面射出;
其中各该无机纳米粒子具有一粒径,且各该粒径小于100纳米;
所述无机纳米粒子的体积含量比介于该高折射率层的体积的50%与60%之间;
所述多个无机纳米粒子的折射率为1.9~2.7;以及
该高折射率层具有一第一折射率,且该中间层具有一第二折射率,而该第一折射率较该第二折射率大于0.2。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另包括一扩散片,设于该复合光学膜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块,另包括一增亮片,设于该扩散片与该复合光学膜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块,其中该增亮片具有多条彼此平行的第二增光结构,且所述第二增光结构垂直所述第一增光结构。
11.一种复合光学膜,包含:
一中间层;
一高折射率层,具有多个无机纳米粒子,且该高折射率层设置于该中间层上;以及
一介面,形成于该中间层与该高折射率层之间,其中该介面具有多个曲面;
其中各该无机纳米粒子具有一粒径,且各该粒径小于100纳米;
所述无机纳米粒子的体积含量比介于该高折射率层的体积的50%与60%之间;
所述多个无机纳米粒子的折射率为1.9~2.7;以及
该高折射率层具有一第一折射率,该中间层具有一第二折射率,且该第一折射率与该第二折射率的差值大于或等于0.2。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复合光学膜,还包含一增光结构,设置于该中间层上,使该中间层位于该增光结构与该高折射率层中间。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复合光学膜,其中所述多个无机纳米粒子具有穿透特性。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复合光学膜,其中该介面形成于该中间层与该高折射率层相互接触的表面。
CN201110387757.7A 2011-11-16 2011-11-24 复合光学膜及应用其的背光模块 Active CN1025190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41762 2011-11-16
TW100141762A TWI547736B (zh) 2011-11-16 2011-11-16 複合光學膜及應用其之背光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19010A CN102519010A (zh) 2012-06-27
CN102519010B true CN102519010B (zh) 2016-04-06

Family

ID=462900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87757.7A Active CN102519010B (zh) 2011-11-16 2011-11-24 复合光学膜及应用其的背光模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10979B2 (zh)
CN (1) CN102519010B (zh)
TW (1) TWI54773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08405B (zh) * 2009-10-27 2013-09-11 Eternal Chemical Co Ltd 光學膜複合物
US20160067931A1 (en) * 2010-03-26 2016-03-10 Ubright Optronics Corporation Optical substrates having light collimating and diffusion structures
CN103809230A (zh) * 2012-11-14 2014-05-21 友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增亮膜、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KR20150025576A (ko) * 2013-08-29 2015-03-1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학 플레이트,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JP6217361B2 (ja) * 2013-12-04 2017-10-25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シートおよびel装置
JP6002172B2 (ja) * 2014-05-21 2016-10-05 株式会社東芝 表示装置
WO2016064674A1 (en) * 2014-10-21 2016-04-28 Saint-Gobain Performance Plastics Corporation Support for a flexible oled
CN105301826B (zh) * 2015-10-14 2019-01-18 宁波长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大尺寸显示器的增亮膜
JP6481649B2 (ja) * 2016-03-29 2019-03-1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ヘッドアップ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6740762B2 (ja) * 2016-07-13 2020-08-19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6154398A (zh) * 2016-07-27 2016-11-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6707621A (zh) 2017-01-17 2017-05-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含有其的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107238976B (zh) * 2017-08-01 2021-02-19 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光学膜、偏光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9991693A (zh) * 2017-12-29 2019-07-09 深圳市聚飞光学材料有限公司 增亮膜制造方法、背光模组、平板显示器和电子装置
WO2020077615A1 (zh) * 2018-10-19 2020-04-23 深圳市珏琥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9407187A (zh) * 2018-12-15 2019-03-01 上海鲲游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层结构光学扩散片
TWI726328B (zh) 2019-06-05 2021-05-01 元太科技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蓋板結構及顯示裝置
CN111880331A (zh) * 2020-08-12 2020-11-03 深圳市利鼎液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屏显示结构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54455A (zh) * 2007-07-26 2009-01-28 精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扩散增亮膜片
CN101639585A (zh) * 2009-09-09 2010-02-0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光学膜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166483A (ja) 1996-12-16 1998-06-23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複合樹脂シート
TW579438B (en) 1999-02-04 2004-03-11 Keiwa Inc Light diffusion plate and backlight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05050654A (ja) * 2003-07-28 2005-02-24 Clariant Internatl Ltd 面光源装置
TWI237127B (en) * 2004-02-06 2005-08-01 Optimax Tech Corp Structure of a diffuser with improved the transmittance
WO2007002317A1 (en) * 2005-06-23 2007-01-04 Fusion Optix, Inc. Enhanced diffusing plates, films and backlights
TWI287116B (en) 2005-06-24 2007-09-21 Ind Tech Res Inst Optical film with array of microstructures and the light source apparatus utilizing the same
JPWO2007046337A1 (ja) * 2005-10-17 2009-04-23 三菱レイヨン株式会社 プリズム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面光源装置
TW200743874A (en) 2006-05-29 2007-12-01 Chi Lin Technology Co Ltd Composite optical substrate
US7784954B1 (en) * 2006-07-25 2010-08-31 Fusion Optix, Inc. Polarization sensitive light homogenizer
TWI327958B (en) 2007-05-28 2010-08-01 Daxon Technology Inc Antireflective film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reof
TWI356194B (en) 2007-08-17 2012-01-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Optical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KR20100037146A (ko) * 2007-08-28 2010-04-08 디아이씨 가부시끼가이샤 프리즘 시트, 그것을 사용한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01393285A (zh) * 2007-09-21 2009-03-2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其棱镜片
TW200916834A (en) 2007-10-03 2009-04-16 Lamp Technology Co Ltd U A multifunctional optical thin plat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KR20090045538A (ko) * 2007-11-02 2009-05-08 동우 화인켐 주식회사 광확산판,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장치 및 액정표시장치
TWI406013B (en) 2008-01-14 2013-08-21 Brightness enhancement film, backlight module for us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KR101629887B1 (ko) 2008-11-21 2016-06-14 미래나노텍(주) 광학 시트 및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TW201024804A (en) * 2008-12-16 2010-07-01 Part 3 Co Ltd Light-gathering optical composite film and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the same
TWI438498B (zh) * 2009-09-01 2014-05-21 Au Optronics Corp 複合光學膜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54455A (zh) * 2007-07-26 2009-01-28 精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扩散增亮膜片
CN101639585A (zh) * 2009-09-09 2010-02-03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光学膜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21845A (zh) 2013-06-01
CN102519010A (zh) 2012-06-27
US9010979B2 (en) 2015-04-21
US20130121021A1 (en) 2013-05-16
TWI547736B (zh) 2016-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19010B (zh) 复合光学膜及应用其的背光模块
JP5237437B2 (ja) 表示装置
CN101097265B (zh) 光束方向控制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KR101608127B1 (ko) 광확산 필름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 디스플레이 백라이트
CN102998841B (zh) 一种显示基板和具有该显示基板的显示装置
TWI343501B (zh)
CN101354455A (zh) 扩散增亮膜片
CN102508326A (zh) 一种具有高雾度高亮度的光学扩散膜和使用该光学扩散膜的液晶显示背光源
TWM307132U (en) Optic film
CN103389531A (zh) 一种反射膜的制作方法以及一种背光模组
TWI240829B (en) Light-guide type diffusive uniform light device
TW201015159A (en) Structure for multi-layer coating composite optical film
WO2016086534A1 (zh) 导光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1329416B (zh) 一种光学扩散薄膜的制备方法
CN205450321U (zh) 一种抗电磁波增亮膜
WO2023083146A1 (zh) 一种量子点集成板、其制备方法及包含其的显示装置
CN201218846Y (zh) 一种光学扩散薄膜及使用该光学扩散薄膜的液晶显示装置
WO2023007917A1 (ja) 光学シート積層体、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情報機器
CN105093663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201269483Y (zh) 兼具聚光及扩散复合型光学膜片
CN202631769U (zh) 具有增亮扩散功能的光学薄膜
CN201222102Y (zh) 一种光学扩散薄膜及使用该光学扩散薄膜的液晶显示装置
JP2021162840A (ja) 光学シート、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液晶表示装置及び情報機器
CN106772759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8767722U (zh) 一种量子点薄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