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512485A - 一种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肝纤维化的中药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肝纤维化的中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512485A
CN102512485A CN2011104555778A CN201110455577A CN102512485A CN 102512485 A CN102512485 A CN 102512485A CN 2011104555778 A CN2011104555778 A CN 2011104555778A CN 201110455577 A CN201110455577 A CN 201110455577A CN 102512485 A CN102512485 A CN 1025124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patitis
liver
chinese medicine
ethanol
medic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45557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郭东艳
唐志书
郭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Original Assignee
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filed Critical 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Priority to CN20111045557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512485A/zh
Publication of CN1025124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5124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肝纤维化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太白楤木总皂苷25%~50%,叶下珠总多酚50%~75%。本发明具有组方科学、制备方便、疗效好、安全无副作用的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肝纤维化的中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尤其涉及一种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肝纤维化的中药。
背景技术
在当今临床医学领域,肝脏系统疾病一直是引起人类死亡的病种之一,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肝纤维化是肝脏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多发病。肝炎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慢性肝炎具有病程长、缠绵难愈的特点,最终导致肝硬化和肝癌。国际知名企业都将治疗肝炎药物列入重点课题,我国也历次列入攻关研究内容。由于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治疗乙肝最理想的方法是将病毒从体内彻底地清除,但至今世界上尚没有一种特效的药物能确定有效地清除乙肝病毒。治疗乙肝药物的表面抗原转阴率不超过40%,降酶的效果不稳定。因此有效地对之予以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的用于治疗此类病症的中西药物很多,西医主要采用抗病毒、免疫调节、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等综合疗法。以核苷类药物为代表的化学药物存在停药后复发率高,对HBeAg作用不明显的缺点,而以干扰素为代表的生物类药物治疗HBV同样存在复发率较高,不良反应较大。但公知的中药类制剂大多为普通的复方制剂,如肝毒净颗粒、乙肝解毒胶囊等,属于有效部位以上类别的药物较少,而属于有效部位组合制剂且既抗又保的用于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肝纤维化治疗药物尚不多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组方科学、制备方便、疗效好、安全无副作用的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肝纤维化的中药。
其技术方案为:
一种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肝纤维化的中药,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太白楤木总皂苷25%~50%,叶下珠总多酚50%~75%。
一种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肝纤维化的中药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太白楤木(飞天蜈蚣七)药材,粉碎,加3~8倍量30%~95%乙醇提取2次,合并提取液,滤过,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成每ml相当于原药材0.25g,加于HPD100大孔树脂柱上进行吸附,水洗至洗脱液无色,改用70%乙醇洗脱,TLC检查洗脱终点,收集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0~1.40,温度为40℃的稠膏,50℃真空干燥,粉碎,即得太白楤木总皂苷;
2)取叶下珠药材,加3~8倍量30%~95%乙醇提取2次,合并提取液,滤过,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成每ml相当于原药材0.2g,取上清液用盐酸调pH值约为3后加于已经处理好的HPD100大孔树脂柱上进行吸附,水洗至洗脱液无色,改用50%乙醇洗脱,TLC检查洗脱终点,收集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10~1.30,温度为40℃的稠膏,50℃真空干燥,粉碎,即得叶下珠总多酚;
3)将步骤1)和步骤2)的产物按照上述比例混合,制成适于临床使用的药剂学所用剂型的制剂。
优选地,步骤3)所述的剂型为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片剂、丸剂、滴丸剂、颗粒剂、散剂、口服液。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所述中药的处方系分别由太白楤木总皂苷和叶下珠总多酚按一定比例配伍而成。太白楤木为主药,叶下珠为辅药。太白楤木(飞天蜈蚣七)性平、味甘、微苦,具有驱风除湿、利水消肿、活血散瘀、止痛、健脾的功效。民间常用于风湿性关节炎,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急慢性肝炎,胃痛,淋虫,血崩,跌打损伤,痈肿等的治疗。现代研究亦表明楤木根皮对肾炎、肝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辅药叶下珠,甘苦、凉,入肝肺二经。具有平肝清热,利水解毒的功效。主治肠炎、痢疾、传染性肝炎、肾炎水肿、尿路感染、小儿疳积、火焰目翳、口疮头疮、无名肿毒等。叶下珠与太白楤木相伍,既可清热利湿,抗乙肝病毒,又可保肝降酶,防止肝硬化的发生,促进肝细胞再生。显而易见,两药配伍,有相得益彰之效,比单用任何一味的效果要好。综上所述,本发明所述中药的处方是在祖国医药学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加之科学合理的制造工艺,而最终形成的一个配伍合理,主辅有序的治疗处方。
附图说明
图1是受试药物对乙肝病毒HBSAg的影响效果图;
图2是受试药物对乙肝病毒HBeAg的影响效果图;
图3是受试药物对体外CCl4所致急性肝细胞损伤肝功能的影响效果图;
图4是受试药物对体内CCl4所致急性肝损伤肝功能的影响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初步探索太白楤木和叶下珠配伍治疗湿热毒邪的机理,并对两者的比例作以探索。方法:观察两者以一定的比例组成的处方:太白楤木总皂苷与叶下珠总多酚分别以1∶1、1∶2、1∶3、2∶1、2∶2、2∶3、3∶1、3∶2、3∶3配伍对体外抗乙肝病毒、体内外抗CCl4所致急性肝细胞损伤肝功能及急性肝损伤肝功能的影响。结果:经体内外实验表明,药物A具有良好的抗肝细胞损伤作用,药物B具有良好的抗乙肝病毒作用,对HBsAg和HbeAg均有抑制作用。药物A与药物B组合有利于乙肝病毒性肝炎治疗。根据体内外实验结果推荐药物临床应用时药物A、B以1∶2混合,用量为0.05g/kg/d。
注:A为太白楤木总皂苷,B为叶下珠总多酚。
实验材料
药物:药物A、B由陕西中医学院药物研究所提供。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诊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上海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诊断试剂盒(酶联免疫法)(北京科卫临床诊断试剂有限公司)。谷丙转氨酶(ALT)测定试剂盒(批号:20080514)、谷草转氨酶(AST)测定试剂盒(批号:20080514)、总胆红素(TBILI)测定试剂盒(批号:20080514)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分析纯四氯化碳,上海长江化工厂(批号:20070627)。
动物:小白鼠,体重20±2g,新生昆明种小鼠,雄性,体重10±1g,SPF级,由湖北省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提供,合格证号:SCXD(鄂)2003-0005。实验期间室温20±2℃。
仪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Hitachi有限公司3010型);净化工作台(苏州净化设备有限公司SW-CJ-ZF型);离心机(德国Sigma有限公司3-18K型);电热恒温水浴锅(上海精宏实验设备有限公司DK-8A型)。多功能酶标仪(Tecan Genios)。
方法与结果
参照图1、图2,受试药物对乙肝病毒的影响:
选取处于对数生长期HepG2.2.15细胞,稀释至细胞浓度约为105/ml,于96孔细胞培养板每孔加样200ul,培养24h后加入不同浓度药物2ul。设计7个浓度(300,100,33.3,11.1,3.3,1.1,0.37mg/ml),根据预试分别取其中5个浓度,每个浓度3个复孔。细胞在培养箱中培养4d后,吸出培养液,换液后再加药一次。继续培养4d后,根据试剂盒检测方法,按以下操作检测HBsAg和HbeAg。
(1)加样:先把试剂盒放在CO2温箱中温育30min,分别取培养8d的细胞50ul加入e抗和表抗试剂盒的对应孔。然后每孔分别加酶结合物50ul,对照孔加阳性对照,混匀,置37℃CO2温箱中温育30min。
(2)洗板:弃取反应孔内液体,将稀释后的洗液注满各孔,静置10-20秒,弃洗涤液,重复洗板共5次,最后拍干。
(3)显色:每孔依次加显色剂A液,B液各一滴,混匀,置37℃避光温育10min。
(4)终止:每孔依次加终止液50ul。
(5)测定:用酶标仪在450nm处测定OD值。以OD值代表HBsAg和HbeAg含量。计算IC50
测完e抗和表抗的培养板,每孔加入MTT(5mg/ml)20ul,37℃继续孵育4h,终止培养,小心弃取孔内上清液,每孔加150ulDMSO,振荡10min。用酶标仪在490nm处测定OD值。判断药物的细胞毒性。结果见表1、2。
表1  受试药物对乙肝病毒HBSAg的影响(
Figure BSA00000647889700041
n=5)
Figure BSA00000647889700042
*表示与模型组比p<0.05,**表示与模型组比p<0.01
表2  受试药物对乙肝病毒HBeAg的影响(
Figure BSA00000647889700043
n=5)
Figure BSA00000647889700051
*表示与模型组比p<0.05,**表示与模型组比p<0.01
结果显示:药物A在受试浓度下有一定抗病毒作用,但无剂量依赖关系。药物B在受试浓度下有抗乙肝病毒作用,对HBsAg和HbeAg的IC50分别为65.74μg/ml,46.08μg/ml。
参见图3,受试药物对体外CCl4所致急性肝细胞损伤肝功能的影响:
取10g左右的新生昆明小鼠,禁食18-24h后,断头取血,无菌分离肝脏,称取肝重0.4g,置PBS液中,冲洗肝脏至灰白色,将肝脏剪成1mm左右的组织快,并用尼农网碾磨,加入培养液,1000r/min离心5min,去上清,加入8ml培养液,用枪头轻吹成肝细胞悬液。取上述肝细胞悬液,接种于96孔板中,设正常对照组,CCl4模型组(浓度为15-20ul/10ml),不同剂量给药组,每组设6个复孔,37℃孵育3个小时后,2000r/min冷冻离心5min,收集肝细胞,按赖氏法测定谷丙转氨酶(ALT)的含量。结果见表3。
表3  受试药物对体外CCl4所致急性肝细胞损伤肝功能的影响(
Figure BSA00000647889700052
n=5)
Figure BSA00000647889700053
*表示与模型组比p<0.05,**表示与模型组比p<0.01
结果显示:药物A在受试浓度下无细胞毒作用。具有良好的抗CCl4所致急性肝细胞损伤作用,IC50为10.29μg/ml。药物B在受试浓度下无细胞毒性,但抗CCl4所致急性肝细胞损伤作用不显著。
参见图4,受试药物对体内CCl4所致急性损伤肝功能的影响:
受试药物A、B按不同配比混合,加水混匀,灌胃给药。给药六天后,腹注四氯化碳-菜子油溶液(0.1%),(0.1mL/10g体重),24h后眼眶取血,分离血清测定肝功能相关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结果见表4。
表4  药物对急性肝损伤肝功能的
Figure BSA00000647889700061
n=8)
Figure BSA00000647889700062
*表示与模型组比p<0.05,**表示与模型组比p<0.01  注:一份为0.17g/kg。
结果显示:药物A具有良好的抗急性肝细胞损伤作用,药物B抗CCl4所致肝损伤作用较弱。药物配比A∶B为1∶2时抗急性肝细胞损伤效果最好。
结果:经体内外实验表明,药物A具有良好的抗肝细胞损伤作用,药物B具有良好的抗乙肝病毒作用,对HBsAg和HbeAg均有抑制作用。药物A与药物B组合有利于乙肝病毒性肝炎治疗。根据体内外实验结果推荐药物临床应用时药物A、B以1∶2混合,总用量为0.05g/kg/d。
在本发明研制过程中,为客观评价该药物制剂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肝纤维化的有效、安全性,申请人曾对本发明所述中药胶囊剂进行了药效试验、急性毒性试验、大鼠六个月长期毒性试验以及一般药理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本发明所述中药胶囊剂药效试验结果
该中药胶囊剂0.5g/kg、0.25g/kg及联苯双酯(BPD)1.35g/kg及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可显著地降低血清中的ALT、AST、MDA含量及肝组织中的Hyp水平,并可提高TP、ALB和SOD含量,对CCL4所致的急性肝损伤有防治作用。经小鼠皮下多次注射CCL4,促成小鼠肝纤维化,同时给予大、中、小剂量的该中药胶囊剂,并以秋水仙碱做阳性对照药。结果显示该中药胶囊剂各剂量组均可升高血清中SOD含量及降低其它指标的含量,并且高剂量组对升高SOD和降低ALT、AST、MDA、Hyp的效果优于秋水仙碱,病理观察表明该中药胶囊剂可减轻CCL4所致的小鼠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该中药胶囊剂具有抗乙肝病毒(HBV)作用。HepG2.2.15细胞培养36小时后,再用含不同浓度的该中药胶囊剂培养液培养48小时,测定培养上清液中HBeAg含量。结果该中药胶囊可有效抑制HepG2.2.15细胞乙肝病毒HBeAg表达,其中100、150ug/ml两个浓度组的作用最强。显示该中药胶囊剂有一定的抗HBV的作用。
结论:本发明所述中药胶囊剂可用于临床急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本发明所述中药胶囊剂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
该中药胶囊剂给ICR品系小鼠灌胃未测出LD50,故选择最大受试药物量试验。24小时内按75.6%的浓度及0.3ml/10g的给药容量,给小鼠灌药1次,观察7天,小鼠无死亡,其最大受试药物量为22.68g/kg·bw,约为临床人拟用量的1814.4倍。在此剂量下未观察到本发明所述中药胶囊剂的毒性反应。
本发明所述中药胶囊剂大鼠六个月长期毒性试验结果
该中药胶囊剂1280,640,320mg/kg每天灌胃1次,连续给药180d及停药后30d观察,对动物体重、食欲、活动、大小便等一般状况以及血象,主要脏器体重比、心电图、心率等检测均未发现毒性反应。本试验结果表明:该中药胶囊剂给药180d对大鼠未显示毒性反应,也未显示迟滞毒性反应。
本发明所述中药胶囊剂一般药理试验结果
通过动物实验证明:该中药胶囊剂1g/kg、0.5g/kg、0.25g/kg对小鼠精神神经系统的协调运动、自主活动、睡眠时间均无明显影响(P>0.05);该中药胶囊剂0.75g/kg、0.375g/kg、0.1875g/kg对大鼠心血管系统的血压、心率,呼吸系统的呼吸频率,泌尿系统的尿量均无明显影响(P>0.05)。说明本发明所述中药胶囊剂治疗肝脏系统专属性好,对其他的如: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无明显作用。
临床使用过程中,本发明所述中药的具体用量可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年龄大小、性别、体重等因素来决定。做为指导,一般用量为100~400mg/次,日用量300~1200mg。
“七珠片”治疗病毒性肝炎96例临床疗效观察
本中药制剂(七珠片)在临床大量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文收集了发明人应用七珠片治疗96例急慢性肝炎患者的疗效结果,并设置对照组进行观察,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特点为症状消失和肝功能恢复正常,总有效率为95%和82%,并且对于肝功能中的ALT、AST、Bil改善明显。七珠片口服方便,在多年临床中未发现不良毒副作用。
临床资料
病理选择病毒性肝炎患者189例,符合以下条件:年龄20-65岁,性别不限,ALT高于正常的的2-10倍,AST高于正常的2-10倍,Bil高于正常值的2-6倍,但不合并肝硬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哺乳期及非妊娠期排除药物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功能损害患者,入组前3月未曾服用保肝及抗病毒药物。189例病毒性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96例,其中男性70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35岁,甲肝、丙肝10例,乙肝86例,急性肝炎36例,慢性肝炎60例,使用“七珠片”,三片,tid,po;对照组93例,其中男性72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33岁,甲肝、丙肝12例,乙肝71例,急性肝炎28例,慢性肝炎65例,使用复方益肝灵,三片,tid,po。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基础治疗均为维生素及肌苷片。
疗效判断标准(1)显效:血清ALT、AST、Bil有一项恢复正常,(2)有效:血清ALT、AST、Bil均恢复正常(3)无效:未达显效标准(4)恶化:达以下任意一项:ALT>80U/L、AST>90U/L、Bil>34umol/L。
观察指标治疗前、治疗后两周、一月、二月患者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凝血功能,治疗结束后全部复查上述各项指标。
治疗方法治疗组口服七珠片,3片,tid,po;对照口服复方益肝灵,3片,tid,po。两组均为30天一疗程,共治疗2疗程。
治疗结果所有病例服药无头痛头晕,发热,皮疹,脱发,关节酸痛,出血,食欲下降等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的改善,具体见表5和表6。
表5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的改善
Figure BSA00000647889700081
两组治疗前后ALT、AST、Bil的改善
表6  两组治疗前后ALT、AST、Bil的改善
(P<0.05)
病案举例
患者田某,男,40岁,以“肝区胀痛不适10天”之主诉就诊,同时有乏力,恶心纳差,腹胀等症状。既往体健,无“肝炎”“结核”“出血热”等传染病病史,无甲肝、乙肝疫苗接种史。查体:急性病面容,皮肤黏膜无黄染,触诊肝脏肋下3Cm,肝区叩击痛(+),脾脏初诊肋下未及,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肝功:ALT251U/L,AST180U/L;B超示:肝脏体积增大:甲肝抗体阳性。诊断为: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给予七珠片,3片,tid,po,并口服维生素类。一周后患者食欲增加,恶心症状消失,腹胀、乏力较前减轻,肝区疼痛明显好转,查体:触诊肝脏肋未及,肝区叩击痛(+-),继服三周后,患者稍感乏力,余无不适,查体:触诊肝脏肋下未及,肝区叩击痛(-),复查肝功ALT82U/L,AST56U/L。继续服药一月,肝功恢复正常,随访肝功一直正常。
患者王某,男,26岁,以“恶心、乏力3天”之主诉就诊,现症见:恶心,乏力,厌食,腹胀,肝区疼痛。3天前大量饮酒后出现上症,未重视,病情逐步加重。查体:急性肝病面容,皮肤黏膜可见黄染,巩膜黄染,触诊肝脏肋下2Cm,肝区叩击痛(++),脾脏触诊肋下3Cm,舌红苔黄腻,脉弦。肝功:ALT521U/L,AST340U/L,Bil60umol/L;B超示:肝脏体积增大,脾大;甲肝抗体阳性。诊断为:急性黄疸型甲型肝炎。给予七珠片,3片,tid,po,并与口服维生素B6。二周后患者可以进食,恶心好转,腹胀、乏力较前减轻,仍有肝区疼痛,查体:皮肤黏膜黄染消退、巩膜黄染减轻,触诊肝脏肋下1Cm,肝区叩击痛(+),脾脏触诊肋下2Cm,继服一月后,患者无不适,查体:皮肤黏膜、巩膜黄染消退,触诊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叩击痛(-),复查肝功ALT、AST、Bil正常,B超回示:肝脾无异常。继续服药一月巩固疗效,随访肝功一直正常。
患者于某,女性,41岁,以“纳差、肝区疼痛不适2周”之主诉就诊,主要症状:纳差,厌油腻食物,肝区间断胀痛不适,乏力。既往有“乙肝”病史2年。查体:肝病面容,皮肤黏膜无黄染,巩膜黄染,触诊肝脏肋下未及,肝区叩击痛(+-),脾脏触诊肋下2Cm,舌紫黯苔黄厚腻,脉弦细。肝功:ALT213U/L,AST154U/L;B超示:肝脏正常,脾大;HBSAg(+),HBeAg(+),HBcAg(+),HBV-DNA(+)。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大三阳)。给予七珠片,3片,tid,po,并与口服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0.1g,qd,嘱患者清淡易消化饮食。一周后患者进食增加,肝区胀痛次数减少,程度减轻,乏力较前减轻,仍厌油腻食物,查体:巩膜黄染,触诊肝脏肋下未及,肝区叩击痛(+-),脾脏触诊肋下2Cm,继服七珠片一月,患者偶有肝区不适症状,查体:巩膜黄染减轻,触诊肝脏肋下未及,肝区叩击痛(+-),脾脏触诊肋下2Cm,复查肝功ALT65U/L,AST136U/L;HBV-DNA(-)。嘱继续服药治疗,一年内复查肝功正常,HBV-DNA(-)。
患者牛某,女性,64岁,以“间断肝区胀痛11年,再发加重2周”之主诉就诊,主要症状:间断肝区胀痛不适,乏力,腹胀纳差。既往有“乙肝”病史6年。查体:肝病面容,皮肤黏膜、巩膜无黄染,可见肝掌,触诊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叩击痛(++),舌黯体胖大苔白腻,脉弦细。肝功:ALT124U/L,AST96U/L;HBSAg(+),HBeAg(+),HBeAb(+),HBV-DNA(-),B超示:肝脏实质性损害。诊断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小三阳)。给予七珠片,3片,tid,po,并与口服维生素,戒酒清淡易消化饮食,调节情绪。治疗一月后,患者仍有肝区不适症状,余无明显特殊不适,复查肝功ALT33U/L,AST40U/L:HBV-DNA(-)。嘱继续服药一月后复查,患者偶有肝区不适,肝功正常,嘱患者注意休息、清淡易消化饮,食畅情志。
患者梁某,男性,75岁,以“纳差恶心,腹胀6天”之主诉就诊,主要症状:纳差腹胀,乏力,间断肝区疼痛。既往有“丙肝”病史15年。查体:肝病面容,皮肤黏膜、巩膜无黄染,触诊肝脾肋下未及,肝区叩击痛(+),腹部移动性浊音(-),舌淡黯苔白腻,脉弦。肝功:ALT87U/L,AST74U/L;丙肝抗体(+),B超示:肝脏实质性损害。诊断为: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给予七珠片,3片,tid,并与口服维生素、促胃动力药治疗,清淡易消化饮食。2周后患者恶心症状消失,纳可,偶有肝区不适,服药一月后,患者无明显特殊不适,复查肝功恢复正常。嘱继续服药服药,随访半年患者无不适,复查肝功正常,病毒定量正常。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显而易见地得到的技术方案的简单变化或等效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3)

1.一种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肝纤维化的中药,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原料制成:太白楤木总皂苷25%~50%,叶下珠总多酚50%~75%。
2.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取太白楤木药材,粉碎,加3~8倍量30%~95%乙醇提取2次,合并提取液,滤过,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成每ml相当于原药材0.25g,加于HPD100大孔树脂柱上进行吸附,水洗至洗脱液无色,改用70%乙醇洗脱,TLC检查洗脱终点,收集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20~1.40,温度为40℃的稠膏,50℃真空干燥,粉碎,即得太白楤木总皂苷;
2)取叶下珠药材,加3~8倍量30%~95%乙醇提取2次,合并提取液,滤过,减压回收乙醇并浓缩成每ml相当于原药材0.2g,取上清液用盐酸调pH值约为3后加于已经处理好的HPD100大孔树脂柱上进行吸附,水洗至洗脱液无色,改用50%乙醇洗脱,TLC检查洗脱终点,收集洗脱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10~1.30,温度为40℃的稠膏,50℃真空干燥,粉碎,即得叶下珠总多酚;
3)将步骤1)和步骤2)的产物按照上述比例混合,制成适于临床使用的药剂学所用剂型的制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所述的剂型为硬胶囊剂、软胶囊剂、片剂、丸剂、滴丸剂、颗粒剂、散剂、口服液。
CN2011104555778A 2011-12-31 2011-12-31 一种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肝纤维化的中药 Pending CN1025124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555778A CN102512485A (zh) 2011-12-31 2011-12-31 一种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肝纤维化的中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4555778A CN102512485A (zh) 2011-12-31 2011-12-31 一种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肝纤维化的中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512485A true CN102512485A (zh) 2012-06-27

Family

ID=462837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4555778A Pending CN102512485A (zh) 2011-12-31 2011-12-31 一种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肝纤维化的中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512485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96862A (zh) * 2015-06-17 2015-10-28 蚌埠市天星树脂有限责任公司 缓解肝炎药物的原药提取所用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853481A (zh) * 2016-05-30 2016-08-17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虎刺楤木提取物或含有虎刺楤木提取物的中药组合物的应用
CN107233378A (zh) * 2017-07-14 2017-10-10 陕西中医药大学 一种治疗肝炎和/或肝纤维化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3577179A (zh) * 2021-07-16 2021-11-02 陕西中医药大学 用于肝损伤保护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窦志芳 等: "苦味叶下珠总多酚- 壳聚糖复合物抗鸭乙肝病毒的作用研究", 《中药药理与临床》 *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96862A (zh) * 2015-06-17 2015-10-28 蚌埠市天星树脂有限责任公司 缓解肝炎药物的原药提取所用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853481A (zh) * 2016-05-30 2016-08-17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虎刺楤木提取物或含有虎刺楤木提取物的中药组合物的应用
CN105853481B (zh) * 2016-05-30 2019-11-08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 虎刺楤木提取物或含有虎刺楤木提取物的中药组合物的应用
CN107233378A (zh) * 2017-07-14 2017-10-10 陕西中医药大学 一种治疗肝炎和/或肝纤维化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3577179A (zh) * 2021-07-16 2021-11-02 陕西中医药大学 用于肝损伤保护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3577179B (zh) * 2021-07-16 2022-05-06 陕西中医药大学 用于肝损伤保护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96230B (zh) 一种治疗肝病的药物组合物
CN103027138A (zh) 一种醒脾茶及其制作方法
CN103705854A (zh) 三子健肝消脂口服液
CN102512485A (zh) 一种治疗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肝纤维化的中药
CN101773580B (zh) 一种用于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02727787B (zh) 一种快速降低转氨酶与保肝的药物
CN102813870B (zh) 一种治疗酒精中毒痛风的中药复方制剂及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4940479A (zh) 一种治疗ad病的中药组合物
CN109045201A (zh) 用于治疗慢性消化道疾病伴焦虑抑郁状态的中药组合物
CN104857436B (zh) 具有抗肝癌活性的中药复方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7714814A (zh) 蚕蛹虫草制剂
CN101530517B (zh) 一种治疗中心性肥胖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药复方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89820B (zh) 一种治疗高血脂症的药物组合物
CN103463578B (zh) 一种治疗胆石症、胆囊炎和高胆红素的药物
CN106109951A (zh) 防治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68056B (zh) 一种治疗肠炎腹泻红白痢疾的中药制剂
CN104324341A (zh) 一种治疗高血脂症的中药制剂
CN102058764B (zh) 一种治疗艾滋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2068670B (zh) 治疗高血脂症的中药组合物
CN102631496B (zh) 提高免疫力、抗疲劳的中药组合物
CN102406869B (zh) 护肠清毒微丸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2138990B (zh) 一种益气养肝,清热解毒的中药组合物制备方法及新用途
CN101732510A (zh) 一种降脂保肝茶及其制备方法
CN101099780B (zh) 一种益气养肝,清热解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019771A (zh) 一种抗肿瘤的中药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627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