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80326A -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 - Google Patents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80326A
CN102480326A CN2011100668616A CN201110066861A CN102480326A CN 102480326 A CN102480326 A CN 102480326A CN 2011100668616 A CN2011100668616 A CN 2011100668616A CN 201110066861 A CN201110066861 A CN 201110066861A CN 102480326 A CN102480326 A CN 1024803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holding wire
links
reference potential
communica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6686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80326B (zh
Inventor
仓田正德
大石崇文
尾林秀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4803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03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803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8032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3/00Transmission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4B3/00 - H04B11/00
    • H04B13/005Transmission systems in which the medium consists of the human bod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提高通信质量的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第一信号线设置在基板上,一端与通信部相连。同轴线设置在基板的表面侧,具有第二信号线和第三信号线,第三信号线隔着电介质设置在第二信号线的外侧,第二信号线的一端与第一信号线的另一端相连,第三信号线的一端经通孔与接地电极相连。电极部具有基准电位电极和信号电极,信号电极与基准电位电极的周围相分离地配置,基准电位电极与第三信号线的另一端相连,信号电极与第二信号线的另一端相连。

Description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
相关文献的引用
本申请以2010年11月19日申请的在先日本国专利申请2010-258419号的优先权的权利为基础,且要求其权利,该申请的所有内容通过引用在这里加以包含。
技术领域
这里说明的实施方式涉及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在各个方面开发了经人体等生物体来发送接收通信数据的人体通信(human body communication)。人体通信中,在将人体作为传送路径(transmission path)的一部分使用的通信装置中设置有2个电极。一个是与信号线相连的信号电极,另一个是与具有基准电位的通信装置的接地电位(ground potential)相连的基准电位电极(reference potential electrode)。通过使信号电极彼此主要经人体相耦合,基准电位电极彼此主要经空间或大地耦合,从而通信装置传达信号电极和基准电位电极之间的电位差。
但是,在基准电位电极间的经空间或大地的耦合中,受到来自其他系统的噪声的影响、或因与附近的人体耦合,而受到人体表面上的信号电位变化的影响。因此,基准电位变为不稳定,有通信质量劣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提高通信质量的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根据一个实施方式,通信装置设有基板、通信部、第一信号线、同轴线和电极部。通信装置使用在身体和电极部之间形成的静电耦合来进行数据通信。基板上设有接地电极。通信部设置在基板上。第一信号线设置在基板上,且一端与通信部相连。同轴线设置在基板的表面侧,具有第二信号线和第三信号线,第三信号线隔着电介质设置在第二信号线的外侧,第二信号线的一端与第一信号线的另一端相连,第三信号线的一端经通孔与接地电极相连。电极部具有基准电位电极和信号电极,信号电极与基准电位电极的周围相分离地配置,基准电位电极与第三信号线的另一端相连,信号电极与第二信号线的另一端相连。
根据另一实施方式,通信系统具有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通信系统中,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使用通过生物体形成的电场来进行数据通信。第一通信装置设有第一基板、第一通信部、第一信号线、第一同轴线和第一电极部。第一基板上设有第一接地电极。第一通信部设置在第一基板的第一主面上,发送数据。第一信号线设置在第一基板的第一主面上,一端与第一通信部相连。第一同轴线设置在第一基板的第一主面侧,具有第二信号线和第三信号线,第三信号线隔着电介质设置在第二信号线的外侧,第二信号线的一端与第一信号线的另一端相连,第三信号线的一端经通孔与第一接地电极相连。第一电极部具有第一基准电位电极和第一信号电极,第一信号电极与第一基准电位电极的周围相分离地配置,第一基准电位电极与第三信号线的另一端相连,第一信号电极与第二信号线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通信装置设有第二基板、第二通信部、第四信号线、第二同轴线和第二电极部。第二基板上设有第二接地电极。第二通信部设置在第二基板的第一主面上,接收数据。第四信号线设置在第二基板的第一主面上,一端与第二通信部相连。第二同轴线设置在第二基板的第一主面侧,具有第五信号线和第六信号线,第六信号线隔着电介质设置在第五信号线的外侧,第五信号线的一端与第四信号线的另一端相连,第六信号线的一端经通孔与第二接地电极相连。第二电极部具有第二基准电位电极和第二信号电极,第二信号电极与第二基准电位电极的周围相分离地配置,第二基准电位电极与在第六信号线的另一端相连,第二信号电极与第五信号线的另一端相连。
发明效果:
本发明可以提高通信装置、通信系统的通信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系统的结构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的结构图;
图3是沿图2的A-A线的通信装置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电极与生物体的静电耦合和信号流的图;
图5是说明信号电极中的信号的接收图;
图6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通信系统的图;
图7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通信系统的图;
图8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通信装置的图;
图9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极部的结构图;
图1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极部的结构图;
图11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的结构图;
图12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极部的结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电极和现有技术的电极的接收信号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来说明更多的实施例。附图中,同一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
(第一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来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图1是表示通信系统的结构图。图2是表示通信装置的结构图。图3是沿图2的A-A线的截面图。本实施方式中,在通信装置的电极部的中央部设有基准电位电极,并与其周围相分离地配置信号电极,从而使通信质量提高。
如图1所示,通信系统1中设有通信装置100和通信装置300。通信系统1使用电场方式,经人体等生物体在通信装置100和通信装置300之间进行可佩带计算(wearable computing)通信。通信系统1中,例如在通信装置300的通信部304是发送部(Tx)的情况下,将从通信部304发送的数据经同轴线(coaxial line)307、电极部310、人体等生物体30、电极部110和同轴线107发送到通信装置100的通信部104。通信装置100的通信部104为接收部(Rx)。在通信装置100的通信部104是发送部(Tx)的情况下,通信装置300的通信部304为接收部(Rx)。
所谓电场方式是指使想要交付的信息沿着人体等生物体表面的电场施加变化而进行通信的方式。这时,通过人体等生物体不接触电极而用手遮挡电极,从而在电极和人体等生物体之间进行数据通信。该数据通信中的通信频率(也称作载波频率)是例如几百kHz到几十MHz的范围。该数据通信中的通信功率是1~10mW,与蓝牙方式和ZigBee方式相比可以将耗电量降低1位以上。
图1中作为生物体30考虑了人体(人),但是并不必然限于此。也可代替人体而是狗或猫等动物。
如图2所示,通信装置100中设有基板103、通信部104、信号线105、端子106、同轴线107、电极部110、密封材料111和通孔112。
基板103包括电介质部(dielectric portion)101和接地电极102。电介质部101设置在接地电极102的第一主面(表面)上。电介质部101由例如绝缘性陶瓷或绝缘性有机物等构成。接地电极102由例如铜(Cu)或金(Au)等的金属层构成。
通信部104设置在电介质部101的第一主面(表面)上,进行数据的发送接收。信号线105设置在电介质部101的第一主面(表面)上,一端与通信部104相连。端子106设置在电介质部101的第一主面(表面)上。同轴线107设置在电介质部101的第一主面(表面)侧(具体来说是端子106上)。
同轴线107上设有由基准电位电极108和信号电极109构成的电极部110。基准电位电极108设置在电极部110的中央部,具有四边形形状(图中从正上方观看)。信号电极109与基准电位电极108的周围相分离地配置形成,外周部和内周部具有四边形形状(图中从正上方观看)。
这里,基准电位电极108和信号电极109形成为同一平面状,但是也可在同一曲面上形成。信号电极109的外周和内周与基准电位电极108可以是n边形形状(其中,n是5以上的整数)、圆形形状、或椭圆形形状。
通信部104、信号线105、端子106、同轴线107和电极部110由密封材料111加以密封。密封材料111使用例如绝缘性的树脂密封材料等。
如图3所示,端子106包括内侧信号线21、外侧信号线22、电介质层23和电介质层24。在端子106的中央部设有内侧信号线21,在内侧信号线21的周围设有电介质层23。外侧信号线22隔着电介质层23设置在内侧信号线21的周围。在外侧信号线22的周围设有电介质层24。内侧信号线21的一端与信号线105的另一端相连。外侧信号线22的一端经通孔112与接地电极102相连。
同轴线107包括内侧信号线11、外侧信号线12、电介质层13和电介质层14。在同轴线107的中央部设有内侧信号线11,在内侧信号线11的周围设有电介质层13。外侧信号线12隔着电介质层13设置在内侧信号线11的周围。在外侧信号线12的周围设有电介质层14。内侧信号线11的一端与端子106的内侧信号线21的另一端相连。外侧信号线12的一端与端子106的外侧信号线22的另一端相连。
基准电位电极108设置在同轴线107上,与同轴线107的外侧信号线12的另一端相连。信号电极109与基准电位电极108的周围隔开电极间隔D1地分离配置形成,与同轴线107的内侧信号线11的另一端相连。将信号电极109的外周长设置为通信装置100使用的通信频率的1波长以下。这里,构成电极部110的基准电位电极108与信号电极109分别相对基板3平行地配置。
在端子106、同轴线107和电极部110的周围设有密封材料111,在基准电位电极108和信号电极109的第一主面(表面)上设有厚度为T1的密封材料111。
这里,在进行人体通信的情况下,密封材料111的第一主面(表面)是人体等生物体30的手等接触的面、或与手遮挡的状态相对应的面。电极间隔D1和作为电介质层的密封材料111的厚度T1的关系最好设定为
D1>T1…………………式(1)。
通信装置300具有与图2和3所示的通信装置100同样的结构,所以省略说明。
接着,参考图4和5来说明通信系统中的信号流。图4是表示电极和身体的静电耦合与信号流的图。图5是说明信号电极中的信号的接收的图。这里是人体等生物体30用手接触或用手遮挡电极部110和310的状态下进行人体通信的情形。
如图4所示,从通信部304(Tx侧)发送的数据(电压信号)经同轴线307等传到电极部310的信号电极309。传到信号电极309的信号作为电压信号传播到与电极部310静电耦合的生物体30。信号电极309的外周长设定为通信装置300使用的通信频率的1波长以下。
生物体30中,在体内发生电荷的移动,并在接收侧(Rx)的电极部100侧传送数据(电压信号)。
在接收侧(Rx),从与电极部110静电耦合的生物体30向信号电极109传送数据(电压信号)。将由信号电极109接收到的信号经同轴线107输入到通信部104。
如图5所示,通信装置300为了发送信号,在通过电极310对生物体30表面上的电位施加了变化的情况下,从电极110的信号电极109的外侧传播该变化。由信号电极109接收电位的变化。由信号电极109来阻止通过电极310发生的电位变化,从而不会传播到在信号电极109的内侧配置形成的基准电位电极108。
因此,基准电位电极108的电位不变化,而设置为人体等生物体30的固有电位。由于基准电位电极108经同轴线107、端子106和通孔112与接地电极102的电位相同,所以通信装置100的基准电位也不变化而可以很稳定。
在通信部104是发送部(Tx)的情况下,同样,通信装置300的基准电位电极308的电位不变化,设置为人体等生物体30的固有电位。由于基准电位电极308经同轴线307、端子和通孔与接地电极的电位相同,所以通信装置300的基准电位也不变化,而可以很稳定。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通信系统中,使用电场方式,经生物体30在通信装置100和通信装置300之间进行可佩带计算通信。通信装置100的电极部110包括基准电位电极108和信号电极109。基准电位电极108设置在电极部110的中央部,信号电极109与基准电位电极108的周围相分离地配置形成。通信装置300的电极部310包括基准电位电极308和信号电极309。基准电位电极308设置在电极部310的中央部,信号电极309与基准电位电极308的周围相分离地配置形成。通信装置100和300中由于基准电位都为人体等生物体30的固有电位,所以不需要如现有技术那样通过经大地或空间的耦合来使彼此的通信装置的基准电位共通化,所以可以减小来自外部系统的噪声的影响。
因此,可改善接收灵敏度,并可大幅提高通信装置100、通信装置300和通信系统1的通信质量。
图13表示实施方式的电极和现有技术的电极的接收信号的电位测量结果。用实线(solid line)(a)表示的实施方式的接收信号的电位与用虚线(broken line)(b)表示的电极部110仅由四边形的信号电极构成的现有技术的接收信号的电位相比,为2倍的信号强度,可以看出通信质量提高了。
本实施方式中,表示了使用了通信装置100和300的可佩带计算通信的一例,但是并不必然限于此。例如,还可以适用于图6所示的通信系统1a(变形例)。这里,在装在生物体30上例如监视生物体30的健康管理信息的通信装置400和通信装置100之间通过人体通信进行数据通信。通信装置400作为发送部(Tx)发挥功能,通信装置100作为接收部(Rx)发挥功能。
还可适用于图7所示的通信系统1b(变形例)。通信系统1b中,经彼此拉手的生物体30a和生物体30b,通过人体通信在通信装置100和通信装置300之间进行数据通信。例如,在通信装置100和300是PDA(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的情况下,从通信装置300的通信部304(Tx)传送信息,并经人体通信(从生物体30a到生物体30b)输入到通信装置100的通信部104(Rx),从而信息存储在通信装置100中。
还可适用于图8所示的通信装置100a(变形例)。通信装置100a中,使用壳体(case)113来覆盖基板103、端子106、同轴线107和电极部110。在端子106、同轴线107和电极部110的周围填充例如空气,仅基准电位电极108和信号电极109的第一主面(表面)侧与壳体113接触。
(第二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来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图9是表示通信装置的电极部的结构图。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电感器来连接电极部的基准电位电极和信号电极。
如图9所示,在通信装置的电极部110a上设有基准电位电极108、信号电极109和电感器601。基准电位电极108设置在电极部110a的中央部,具有四边形形状(图中从正上方观看)。信号电极109与基准电位电极108的周围相分离地配置形成,外周部和内周部具有四边形形状(图中从正上方观看)。电感器601的一端与基准电位电极108相连,另一端与信号电极109相连。
这里,电感器601的电长度(electrical length)L1、进行人体通信的通信装置使用的通信频率(还称作载波频率)的波长λ1的关系设定为
L1=λ1/4…………………式(2)。
通过该设定,电感器601作为扼流元件发挥功能,使得基准电位电极108和信号电极109之间的绝缘特性能够比第一实施方式进一步提高。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中,电极部110a中设有一端与基准电位电极108相连、另一端与信号电极109相连的电感器601。电感器601的电长度设置为通信装置使用的通信频率的波长的(1/4)。
因此,提高了基准电位电极108和信号电极109之间的绝缘特性,可以大幅度提高通信装置的通信质量。
(第三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来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图10是表示通信装置的电极部的结构图。本实施方式中,将信号电极的电极宽度设置为一定的值。
如图10所示,在通信装置的电极部110b设有基准电位电极108和信号电极109。基准电位电极108设置在电极部110b的中央部,具有四边形形状(图中从正上方观看)。信号电极109在基准电位电极108的周围,隔开电极间隔D1地分离配置形成,外周部和内周部具有四边形形状(图中从正上方观看)。信号电极109设定为左右和上下方向的尺寸为一定宽度的电极宽度W1。
进行人体通信的通信装置中,若使用者(生物体30)不同,则生物体30和电极部110b的接触状态不同。例如,发生因使用者(生物体30)的不同而信号电极109的一部分不接触的情形。该情况下,若信号电极109的宽度上存在窄的地方和宽的地方,则根据接触的地方的不同,信号的接收灵敏度产生较大的差异。其结果,发生根据使用者(生物体30)的通信装置的持有方式,在特定的使用者(生物体30)中不能执行数据通信的情形。
本实施方式中,将信号电极109相对基准电位电极108隔开电极间隔D1地分离配置形成,并设定为左右和上下方向的尺寸为一定宽度的电极宽度W1。
因此,可以减小因接触的地方引起的信号接收灵敏度的差异,可以确保一定的通信性能而不依赖于持有方式和使用者的不同。
(第四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来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图11是表示通信装置的结构图。本实施方式中,使电极部的面积比接地电极的面积大,且接地电极不与生物体表面相对置。
下面,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添加同一附图标记而省略该部分的说明,仅说明不同的部分。
如图11所示,通信装置100b中设置有基板103、通信部104、信号线105、端子106、同轴线107、电极部110c、密封材料111a和通孔112。
在同轴线107上设有由基准电位电极108a和信号电极109a构成的电极部110c。电极部110c的面积设定为比基板103的面积大。基板103的接地电极102为不与人体等生物体30的表面相对置的结构。
基准电位电极108a设置在电极部110c的中央部,具有四边形形状(图中从正上方观看)。信号电极109a与基准电位电极108a的周围相分离地配置形成,外周部和内周部具有四边形形状(图中从正上方观看)。这里,基准电位电极108a和信号电极109a形成为同一平面状,也可形成在同一曲面上。
基板103、通信部104、信号线105、端子106、同轴线107和电极部110c通过密封材料111a来密封周围。基板103的接地电极102不通过密封材料111c密封,而露出底面部。
这里,若接地电极102比电极部100b的面积大,且与人体等生物体30的表面相对置,则可能与生物体30静电耦合而由接地电极102接收信号。该情况下,通信装置100b的基准电位变得不稳定,接收灵敏度劣化。
本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中,由于接地电极102不与人体等生物体30的表面相对置,所以接地电极102无法接收信号,通信装置100的基准电位稳定,接收灵敏度提高。因此,可以大幅度提高通信装置100b的通信质量。
(第五实施方式)
参考附图来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图12是表示通信装置的电极部的结构图。本实施方式中,在电极部的信号电极上设有切口部(cuttingportion)。
如图12所示,通信装置的电极部110d上设有基准电位电极108和信号电极109b。基准电位电极108设置在电极部110d的中央部,具有四边形形状(图中从正上方观看)。信号电极109b与基准电位电极108的周围相分离地配置形成,在图中右侧设置具有切口宽度Wk的切口部901。
这里,若在信号电极109b上设有切口部901,则变为物理上截断信号电极109b的一边的状态。但是,因电容耦合而为电连接的状态,信号电极109b保持电取入基准电位电极108的状态而使基准电位电极108保持稳定的状态。
在沿壳体的曲面设置电极部110d的情况下,发生不能在壳体的曲面上安装用于操作机器的部件的问题。
本实施方式的通信装置中,通过在信号电极109b上设置切口部901,可以在壳体的曲面上安装用于操作机器的部件。因此,可以使通信装置的安装变得容易。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
第一实施方式中,经端子106分别连接信号线105与同轴线107的内侧信号线11、同轴线107的外侧信号线12与通孔112,但是并不必然限于此。也可不经端子106来直接连接。
实施方式中,经生物体30a和30b进行了可佩带计算通信,但是并不必然限于此。也可通过手而经3人以上的生物体进行可佩带计算通信。
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例,但是这些实施例都是作为例子来进行提示,并不想要限定发明的范围。可以以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这些新的实施例,可以在不脱离发明的构思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和变更。这些实施例及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和构思之内,包含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及其等效的范围内。

Claims (20)

1.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设有接地电极;
通信部,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一主面上;
第一信号线,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一主面上,且一端与所述通信部相连;
同轴线,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一主面侧,具有第二信号线和第三信号线,所述第三信号线隔着电介质设置在所述第二信号线的外侧,所述第二信号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三信号线的一端经通孔与所述接地电极相连;以及
电极部,具有基准电位电极和信号电极,所述信号电极与所述基准电位电极的周围相分离地配置,所述基准电位电极与所述第三信号线的另一端相连,所述信号电极与所述第二信号线的另一端相连;
使用在生物体和所述电极部之间形成的静电耦合来进行数据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电极的外周长是通信频率的1波长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电感器,该电感器的一端与所述基准电位电极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信号电极相连,所述电感器的电长度被设定为,相对通信频率的波长为1/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信号电极上设有切口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电极的电极宽度被形成为一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准电位电极和所述信号电极在同一平面上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电极的外周和内周与所述基准电位电极具有n边形形状、圆形形状或椭圆形形状,其中,n是4以上的整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部的面积被设定为比所述接地电极的面积大。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部、所述第一信号线、所述同轴线和电极部由密封材料密封,所述基准电位电极上的所述密封材料的厚度被设定为与所述信号电极上的所述密封材料的厚度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壳体覆盖所述通信部、所述第一信号线、所述同轴线和电极部,所述基准电位电极和所述信号电极的第一主面与所述壳体接触。
11.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设有接地电极;
通信部,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一主面上;
第一信号线,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一主面上,且一端与所述通信部相连;
端子,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一主面上,具有第二信号线和第三信号线,所述第二信号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三信号线的一端经通孔与所述接地电极相连;
同轴线,设置在所述基板的第一主面侧,具有第四信号线和第五信号线,所述第五信号线隔着电介质设置在所述第四信号线的外侧,所述第四信号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信号线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五信号线的一端与第三信号线的另一端相连;以及
电极部,具有基准电位电极和信号电极,所述信号电极与所述基准电位电极的周围相分离地配置,所述基准电位电极与所述第五信号线的另一端相连,所述信号电极与所述第四信号线的另一端相连;
使用在生物体和所述电极部之间形成的静电耦合来进行数据通信。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电极的外周长是通信频率的1波长以下。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电感器,该电感器的一端与所述基准电位电极相连,另一端与所述信号电极相连,所述电感器的电长度被设定为,相对通信频率的波长为1/4。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信号电极上设有切口部。
15.一种通信系统,具有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和第二通信装置使用通过生物体形成的电场来进行数据通信,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包括:
第一基板,设有第一接地电极;
第一通信部,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主面上,发送数据;
第一信号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主面上,一端与所述第一通信部相连;
第一同轴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基板的第一主面侧,具有第二信号线和第三信号线,所述第三信号线隔着电介质设置在所述第二信号线的外侧,所述第二信号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信号线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三信号线的一端经通孔与所述第一接地电极相连;以及
第一电极部,具有第一基准电位电极和第一信号电极,所述第一信号电极与所述第一基准电位电极的周围相分离地配置,所述第一基准电位电极与所述第三信号线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一信号电极与所述第二信号线的另一端相连;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包括:
第二基板,设有第二接地电极;
第二通信部,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一主面上,且接收所述数据;
第四信号线,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一主面上,且一端与所述第二通信部相连;
第二同轴线,设置在所述第二基板的第一主面侧,具有第五信号线和第六信号线,所述第六信号线隔着电介质设置在所述第五信号线的外侧,所述第五信号线的一端与所述第四信号线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六信号线的一端经通孔与所述第二接地电极相连;以及
第二电极部,具有第二基准电位电极和第二信号电极,所述第二信号电极与所述第二基准电位电极的周围相分离地配置,所述第二基准电位电极与所述第六信号线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信号电极与所述第五信号线的另一端相连。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电极和第二信号电极的外周长是通信频率的1波长以下。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中还设有第一电感器,该第一电感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基准电位电极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信号电极相连;
所述第二通信装置中还设有第二电感器,该第二电感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基准电位电极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信号电极相连;
所述第一电感器和第二电感器的电长度被设定为,相对通信频率的波长为1/4。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电极和第二信号电极上设有切口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装在人体上,经人体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送数据。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经彼此拉手的多个人体从所述第一通信装置向所述第二通信装置发送数据。
CN201110066861.6A 2010-11-19 2011-03-18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803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58419/2010 2010-11-19
JP2010258419A JP2012109882A (ja) 2010-11-19 2010-11-19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80326A true CN102480326A (zh) 2012-05-30
CN102480326B CN102480326B (zh) 2015-02-25

Family

ID=460647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6686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80326B (zh) 2010-11-19 2011-03-18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8594564B2 (zh)
JP (1) JP2012109882A (zh)
CN (1) CN10248032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99131A (zh) * 2017-08-14 2020-04-10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09882A (ja) * 2010-11-19 2012-06-07 Toshiba Corp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
JP5746604B2 (ja) * 2011-12-07 2015-07-08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装置
JP5814854B2 (ja) * 2012-04-18 2015-11-17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装置
JP5670976B2 (ja) * 2012-09-18 2015-02-18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装置
US20150044969A1 (en) * 2013-08-09 2015-02-12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Wireless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Method
JP2016025595A (ja) * 2014-07-23 2016-02-08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装置
CN104282265B (zh) * 2014-09-26 2017-02-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像素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6047808B1 (ja) * 2015-12-02 2016-12-21 株式会社eNFC 伝送装置、伝送方法、および伝送システム
JP2017162239A (ja) 2016-03-10 2017-09-14 東芝メモリ株式会社 メモリシステム
GB2618600A (en) * 2022-05-12 2023-11-15 Advanced Risc Mach Ltd Data transfer between user-worn device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04467A1 (ja) * 2008-02-22 2009-08-27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電界通信用電子機器
CN101604999A (zh) * 2008-06-13 2009-12-1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及其使用的接收装置
CN101854194A (zh) * 2009-03-30 2010-10-06 索尼公司 通信装置和高频耦合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503122B1 (de) * 2006-07-25 2007-08-15 Evva Werke Vorrichtung zur zutrittskontrolle sowie schreib-/leseeinrichtung
JP5290633B2 (ja) * 2008-06-13 2013-09-18 セミコンダクター・コンポーネンツ・インダストリーズ・リミテッド・ライアビリティ・カンパニー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受信装置
JP5560802B2 (ja) * 2010-03-18 2014-07-30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2012109882A (ja) * 2010-11-19 2012-06-07 Toshiba Corp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
JP5746604B2 (ja) * 2011-12-07 2015-07-08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装置
US9633247B2 (en) * 2012-03-01 2017-04-25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with shared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and sensor structure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9104467A1 (ja) * 2008-02-22 2009-08-27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電界通信用電子機器
CN101604999A (zh) * 2008-06-13 2009-12-16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及其使用的接收装置
CN101854194A (zh) * 2009-03-30 2010-10-06 索尼公司 通信装置和高频耦合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99131A (zh) * 2017-08-14 2020-04-10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CN110999131B (zh) * 2017-08-14 2021-10-29 索尼半导体解决方案公司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US11177891B2 (en) 2017-08-14 2021-11-16 Sony Semiconductor Solutions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20129449A1 (en) 2012-05-24
JP2012109882A (ja) 2012-06-07
CN102480326B (zh) 2015-02-25
US20140057562A1 (en) 2014-02-27
US8594564B2 (en) 2013-11-26
US9014629B2 (en) 2015-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80326B (zh) 通信装置、通信系统
US8588684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data communication electrode unit and a living body
KR102023854B1 (ko) 광대역 안테나
KR101780146B1 (ko) 주변 하이브리드 안테나를 갖는 전자 디바이스
DE202017003928U1 (de) Antennen einer elektronischen Vorrichtung
EP2782262A1 (en) Contactless coupler for capacitively coupled signal transmission
CN107851893A (zh) 一种用作近场通信天线的导电板及终端
WO2020142969A1 (zh) 无线天线与触摸传感器触控板复用结构以及无线穿戴设备
TW201947814A (zh) 天線結構及具有該天線結構之無線通訊裝置
JP2016025595A (ja) 通信装置
WO2018051640A1 (ja) 人体通信用電極及びウェアラブル機器
CN107408746A (zh) 连接器装置和通信系统
CN105958190B (zh) 平衡差分馈电天线及其无线通信设备
WO2017154622A1 (ja) 電子機器
JP2007006428A (ja) 電磁波伝搬装置
JP2019087943A (ja) 無線通信装置
CN102484506A (zh) 通信系统
JP2002203730A (ja) コネクタ
WO2013140483A1 (ja) 光変調器、光変調器モジュール及び光変調器の駆動方法
CN111864346A (zh) 蓝牙天线结构及蓝牙穿戴设备
WO2022178823A1 (zh) 天线装置和通信方法
CN217934199U (zh) 一种单、双面微型天线
CN108352905A (zh) 传输装置、传输方法以及传输系统
JP4134709B2 (ja) スイッチ
JPWO2006035534A1 (ja) 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225

Termination date: 2017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