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9759A - 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79759A
CN102479759A CN2010105678817A CN201010567881A CN102479759A CN 102479759 A CN102479759 A CN 102479759A CN 2010105678817 A CN2010105678817 A CN 2010105678817A CN 201010567881 A CN201010567881 A CN 201010567881A CN 102479759 A CN102479759 A CN 1024797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m cake
fan
lower cover
heat
depressed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6788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锋谷
陈桦锋
黄庭强
许圣杰
钟智光
郭凯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ven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nven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entec Corp filed Critical Inventec Corp
Priority to CN20101056788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479759A/zh
Publication of CN1024797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97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包含风扇本体、风扇上盖及风扇下盖。风扇本体具有出风口。风扇上盖与风扇下盖组装于风扇本体。风扇上盖包含上盖前端,以及设置于上盖前端的多个上盖凹陷部,上盖凹陷部位于出风口之前。

Description

散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散热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风扇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计算机系统(如个人计算机、服务器主机等)运转时,会有废热产生,又随着计算机系统速度的增加,计算机系统运转所产生的废热也随之大幅增加。在计算机系统运转期间所产生的废热,若不加以移除,将会降低计算机系统的效能,甚至导致计算机系统死机或损坏。因此需要散热装置来移除计算机系统运转时产生的废热。
一般计算机系统中常见的散热装置为利用热管连接发热组件以及设置于风扇出风口的散热鳍片,发热组件产生的热经由热管传导至散热鳍片,以透过风扇的气流带走散热鳍片上的热。然而,此种散热装置需要多个组件搭配,成本较高。或者,亦有使风扇的盖板直接与发热组件接触,而不额外使用散热鳍片的散热方式。然而此种散热方式的热交换效率较为不足。
因此,如何减少散热装置的组件的数量及成本而不降低其散热效率,便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在提供一种散热装置,用以减少所需要的组件数量以及有效地散热。
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散热装置,包含风扇本体、风扇上盖及风扇下盖。风扇本体具有出风口。风扇上盖与风扇下盖组装于风扇本体。风扇上盖包含上盖前端,以及设置于上盖前端的多个上盖凹陷部,上盖凹陷部位于出风口之前。
每一上盖凹陷部包含第一底面以及位于第一底面两侧的两第一侧壁。散热装置可还包含热管,热管的第一端接触热源,热管的第二端与第一底面接触。风扇下盖可包含有下盖前端以及设置于下盖前端的多个下盖凹陷部,下盖凹陷部位于出风口之前。热管的第二端可与下盖凹陷部接触。散热装置可还包含导热板,导热板设置于热管的该第一端,以与热源接触。风扇上盖可还包含有延伸部,延伸部与另一热源接触。风扇上盖与风扇下盖的材料较佳地为铜或铝。
上盖凹陷部或是下盖凹陷部可以透过冲压成形的方式直接形成在风扇上盖或是风扇下盖上,可以节省材料成本以及组件的数量。散热装置还通过设置于出风口前的上盖凹陷部增加了热交换面积,有效提升散热装置的热交换效率。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详细说明如下:
图1绘示本发明的散热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绘示本发明的散热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绘示本发明的散热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绘示本发明的散热装置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绘示本发明的散热装置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0:散热装置        134:下盖凹陷部
110:风扇本体       136:第二底面
112:出风口         138:第二侧壁
120:风扇上盖       140:热管
122:上盖前端       142:第一端
124:上盖凹陷部     144:第二端
126:第一底面       150:热源
128:第一侧壁       160:导热板
130:风扇下盖       170:延伸部
132:下盖前端       180:热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及详细说明清楚说明本发明的精神,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了解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后,当可由本发明所教示的技术,加以改变及修饰,其并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与范围。
参照图1,其绘示本发明的散热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散热装置100包含有风扇本体110、风扇上盖120及风扇下盖130。风扇上盖120与风扇下盖130组装于风扇本体110上,以保护风扇本体110并便于组装。风扇本体110具有出风口112。风扇上盖120具有上盖前端122以及多个上盖凹陷部124,上盖凹陷部124设置于上盖前端122,且位于出风口112之前。风扇上盖120与风扇下盖130的材料可以为导热性佳的金属,如铜或铝。
每一个上盖凹陷部124具有第一底面126以及位于第一底面126两侧的两第一侧壁128。每一个上盖凹陷部124的截面形状近似于U字型。上盖凹陷部124可以透过冲压成形的工艺直接形成在风扇上盖120上。换言之,上盖凹陷部124为一体成形地形成在上盖前端122上。
上盖凹陷部124位于出风口112之前,上盖凹陷部124的第一底面126与第一侧壁128可以增加与出风口112的气流的热交换面积,有效增加风扇上盖120的热交换效率。
散热装置100可还包含有热管140。热管140的材料为导热性佳的金属,如铜或铝。热管140的第一端142与一热源150接触,热管140的第二端144则是与上盖凹陷部124的第一底面126接触。如此一来,热源150所产生的热量可以经由热管140传递至上盖凹陷部124,再与出风口112所吹出的气流进行热交换后散逸。
散热装置100可还包含有导热板160,导热板160的材料可为导热性佳的金属,如铜或铝。导热板160设置于热管140的第一端142,且与热源150接触。导热板160可以增加与热源150的热交换面积,提升热管140与热源150的热交换效率。
参照图2,其绘示本发明的散热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散热装置100包含有风扇本体110、风扇上盖120及风扇下盖130。风扇上盖120与风扇下盖130组装于风扇本体110上,以保护风扇本体110并便于组装。风扇本体110具有出风口112。风扇上盖120具有上盖前端122以及位于上盖前端122的多个上盖凹陷部124。风扇下盖130具有下盖前端132以及位于下盖前端132的多个下盖凹陷部134。上盖凹陷部124与下盖凹陷部134位于出风口112之前。风扇上盖120与风扇下盖130的材料可以为导热性佳的金属,如铜或铝。
每一个上盖凹陷部124具有第一底面126以及位于第一底面126两侧的两第一侧壁128。每一个上盖凹陷部124的截面形状近似于U字型。上盖凹陷部124可以透过冲压成形的工艺直接形成在风扇上盖120上。换言之,上盖凹陷部124为一体成形地形成在上盖前端122上。
每一个下盖凹陷部134具有第二底面136以及位于第二底面136两侧的两第二侧壁138。每一个下盖凹陷部134的截面形状近似于U字型。下盖凹陷部134可以透过冲压成形的工艺直接形成在风扇下盖130上。换言之,下盖凹陷部134为一体成形地形成在下盖前端132上。
上盖凹陷部124与下盖凹陷部134位于出风口112之前,上盖凹陷部124的第一底面126与第一侧壁128以及下盖凹陷部134的第二底面136与第二侧壁138可以增加与出风口112的气流的热交换面积,有效增加风扇上盖120及风扇下盖130的热交换效率。
散热装置100可还包含有热管140。热管140的材料为导热性佳的金属,如铜或铝。热管140的第一端142与一热源150接触,热管140的第二端144则是与上盖凹陷部124的第一底面126以及下盖凹陷部134的第二底面136接触。如此一来,热源150所产生的热量可以经由热管140传递至上盖凹陷部124与下盖凹陷部134,再与出风口112所吹出的气流进行热交换后散逸。
散热装置100可更包含有导热板160,导热板160的材料可为导热性佳的金属,如铜或铝。导热板160设置于热管140的第一端142,且与热源150接触。导热板160可以增加与热源150的热交换面积,提升热管140与热源150的热交换效率。
参照图3,其绘示本发明的散热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示意图。散热装置100包含有风扇本体110、风扇上盖120及风扇下盖130。风扇上盖120与风扇下盖130组装于风扇本体110上,以保护风扇本体110并便于组装。风扇本体110具有出风口112。风扇上盖120具有上盖前端122以及多个上盖凹陷部124,上盖凹陷部124设置于上盖前端122,且位于出风口112之前。风扇上盖120与风扇下盖130的材料可以为导热性佳的金属,如铜或铝。
每一个上盖凹陷部124具有第一底面126以及位于第一底面126两侧的两第一侧壁128。每一个上盖凹陷部124的截面形状近似于U字型。上盖凹陷部124可以透过冲压成形的工艺直接形成在风扇上盖120上。换言之,上盖凹陷部124为一体成形地形成在上盖前端122上。
每一个上盖凹陷部124具有第一底面126以及位于第一底面126两侧的两第一侧壁128。每一个上盖凹陷部124的截面形状近似于U字型。上盖凹陷部124可以透过冲压成形的工艺直接形成在风扇上盖120上。换言之,上盖凹陷部124为一体成形地形成在上盖前端122上。
上盖凹陷部124位于出风口112之前,上盖凹陷部124的第一底面126与第一侧壁128可以增加与出风口112的气流的热交换面积,有效增加风扇上盖120的热交换效率。
风扇上盖120还包含有延伸部170。延伸部170由风扇本体110向外延伸至热源150,并与热源150接触。延伸部170的形状可以根据风扇本体110至热源150的路径设计。热源150可以和与其接触的延伸部170进行热交换,使得热源150产生的热由延伸部170传导至上盖凹陷部124,上盖凹陷部124再与出风口112所吹出的气流进行热交换而将热量带走。
参照图4,其绘示本发明的散热装置第四实施例的示意图。散热装置100包含有风扇本体110、风扇上盖120及风扇下盖130。风扇上盖120与风扇下盖130组装于风扇本体110上,以保护风扇本体110并便于组装。风扇本体110具有出风口112。风扇上盖120具有上盖前端122以及位于上盖前端122的多个上盖凹陷部124。风扇下盖130具有下盖前端132以及位于下盖前端132的多个下盖凹陷部134。上盖凹陷部124与下盖凹陷部134位于出风口112之前。风扇上盖120与风扇下盖130的材料可以为导热性佳的金属,如铜或铝。
每一个上盖凹陷部124具有第一底面126以及位于第一底面126两侧的两第一侧壁128。每一个上盖凹陷部124的截面形状近似于U字型。上盖凹陷部124可以透过冲压成形的工艺直接形成在风扇上盖120上。换言之,上盖凹陷部124为一体成形地形成在上盖前端122上。
每一个下盖凹陷部134具有第二底面136以及位于第二底面136两侧的两第二侧壁138。每一个下盖凹陷部134的截面形状近似于U字型。下盖凹陷部134可以透过冲压成形的工艺直接形成在风扇下盖130上。换言之,下盖凹陷部134为一体成形地形成在下盖前端132上。
上盖凹陷部124与下盖凹陷部134位于出风口112之前,上盖凹陷部124的第一底面126与第一侧壁128以及下盖凹陷部134的第二底面136与第二侧壁138可以增加与出风口112的气流的热交换面积,有效增加风扇上盖120及风扇下盖130的热交换效率。
风扇上盖120还包含有延伸部170。延伸部170由风扇本体110向外延伸至热源150,并与热源150接触。延伸部170的形状可以根据风扇本体110至热源150的路径设计。热源150可以和与其接触的延伸部170进行热交换,使得热源150产生的热由延伸部170传导至上盖凹陷部124,上盖凹陷部124再与出风口112所吹出的气流进行热交换而将热量带走。
参照图5,其绘示本发明的散热装置第五实施例的示意图。散热装置100包含有风扇本体110、风扇上盖120及风扇下盖130。风扇上盖120与风扇下盖130组装于风扇本体110上,以保护风扇本体110并便于组装。风扇本体110具有出风口112。风扇上盖120具有上盖前端122以及位于上盖前端122的多个上盖凹陷部124。风扇下盖130具有下盖前端132以及位于下盖前端132的多个下盖凹陷部134。上盖凹陷部124与下盖凹陷部134位于出风口112之前。风扇上盖120与风扇下盖130的材料可以为导热性佳的金属,如铜或铝。
每一个上盖凹陷部124具有第一底面126以及位于第一底面126两侧的两第一侧壁128。每一个上盖凹陷部124的截面形状近似于U字型。上盖凹陷部124可以透过冲压成形的工艺直接形成在风扇上盖120上。换言之,上盖凹陷部124为一体成形地形成在上盖前端122上。
每一个下盖凹陷部134具有第二底面136以及位于第二底面136两侧的两第二侧壁138。每一个下盖凹陷部134的截面形状近似于U字型。下盖凹陷部134可以透过冲压成形的工艺直接形成在风扇下盖130上。换言之,下盖凹陷部134为一体成形地形成在下盖前端132上。
上盖凹陷部124与下盖凹陷部134位于出风口112之前,上盖凹陷部124的第一底面126与第一侧壁128以及下盖凹陷部134的第二底面136与第二侧壁138可以增加与出风口112的气流的热交换面积,有效增加风扇上盖120及风扇下盖130的热交换效率。
散热装置100可还包含有热管140。热管140的材料为导热性佳的金属,如铜或铝。热管140的第一端142与一热源150接触,热管140的第二端144则是与上盖凹陷部124的第一底面126以及下盖凹陷部134的第二底面136接触。如此一来,热源150所产生的热量可以经由热管140传递至上盖凹陷部124与下盖凹陷部134,再与出风口112所吹出的气流进行热交换后散逸。
散热装置100可还包含有导热板160,导热板160的材料可为导热性佳的金属,如铜或铝。导热板160设置于热管140的第一端142,且与热源150接触。导热板160可以增加与热源150的热交换面积,提升热管140与热源150的热交换效率。
风扇上盖120还包含有延伸部170。延伸部170由风扇本体110向外延伸至另一热源180,并与热源180接触。延伸部170的形状可以根据风扇本体110至热源180的路径设计。热源180可以和与其接触的延伸部170进行热交换,使得热源180产生的热由延伸部170传导至上盖凹陷部124,上盖凹陷部124再与出风口112所吹出的气流进行热交换而将热量带走。
由上述本发明较佳实施例可知,应用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上盖凹陷部或是下盖凹陷部可以透过冲压成形的方式直接形成在风扇上盖或是风扇下盖上,可以节省材料成本以及组件的数量。散热装置还通过设置于出风口前的上盖凹陷部增加了热交换面积,有效提升散热装置的热交换效率。
虽然本发明已以一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风扇本体,具有一出风口;
一风扇上盖,组装于该风扇本体,该风扇上盖具有:
一上盖前端,以及
数个上盖凹陷部,设置于该上盖前端,该些上盖凹陷部是位于该出风口之前;以及
一风扇下盖,组装于该风扇本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上盖凹陷部包含一第一底面以及位于该第一底面两侧的两第一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热管,该热管的一第一端接触一热源,该热管的一第二端与该些第一底面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风扇下盖具有:
一下盖前端;以及
数个下盖凹陷部,设置于该下盖前端,该些下盖凹陷部是位于该出风口之前。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下盖凹陷部包含一第二底面以及位于该第二底面两侧的两第二侧壁,而该热管的该第二端与该些第二底面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导热板,设置于该热管的该第一端,以与该热源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风扇上盖还具有一延伸部,该延伸部与另一热源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风扇上盖还具有一延伸部,该延伸部与一热源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风扇下盖包含:
一下盖前端;以及
数个下盖凹陷部,设置于该下盖前端,该些下盖凹陷部是位于该出风口之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热管,该热管的一第一端与一热源接触,该热管的一第二端位于该些上盖凹陷部与该些下盖凹陷部之间。
CN2010105678817A 2010-11-23 2010-11-23 散热装置 Pending CN1024797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678817A CN102479759A (zh) 2010-11-23 2010-11-23 散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678817A CN102479759A (zh) 2010-11-23 2010-11-23 散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9759A true CN102479759A (zh) 2012-05-30

Family

ID=46092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678817A Pending CN102479759A (zh) 2010-11-23 2010-11-23 散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79759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33091Y (zh) * 1997-05-09 1999-08-11 邱明进 漩涡式散热片
US6304446B1 (en) * 2000-08-30 2001-10-16 Hsieh Hsin-Mao Heat dissipater
US20040188079A1 (en) * 2003-03-31 2004-09-30 Arima Computer Corporation Heat-dissipation module for chip
CN1573653A (zh) * 2003-05-29 2005-02-02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便携式电脑的冷却系统
CN101030091A (zh) * 2007-04-29 2007-09-05 孙源兴 笔记型电脑散热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33091Y (zh) * 1997-05-09 1999-08-11 邱明进 漩涡式散热片
US6304446B1 (en) * 2000-08-30 2001-10-16 Hsieh Hsin-Mao Heat dissipater
US20040188079A1 (en) * 2003-03-31 2004-09-30 Arima Computer Corporation Heat-dissipation module for chip
CN1573653A (zh) * 2003-05-29 2005-02-02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便携式电脑的冷却系统
CN101030091A (zh) * 2007-04-29 2007-09-05 孙源兴 笔记型电脑散热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65667B (zh) 电子装置及其散热装置
US7215548B1 (en)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having a fin also functioning as a fan duct
US7561417B2 (en) Thermal module and fin assembly thereof
US20090266513A1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US20070175610A1 (en)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US20080135210A1 (en)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US20090109621A1 (en)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US8885336B2 (en) Mounting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dissipating heat from a computer expansion card
WO2002041395A2 (en) A high-performance fin configuration for air-cooled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US8693196B2 (en) Host apparatus with waterproof function and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thereof
CN101808490A (zh) 散热装置
CN101765820A (zh) 计算机设备散热系统
TW201328552A (zh) 電子設備及其散熱裝置
US20110094711A1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with heat pipe
US6542370B1 (en)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for a CPU
US20080169089A1 (en) Heat sink assembly
US20100002392A1 (en) Assembled Heat Sink Structure
CN101005751A (zh) 散热装置
CN102479759A (zh) 散热装置
US20120125570A1 (en) Heat dissipating device
CN107318236B (zh) 可携式电子产品以及用于可携式电子产品的散热式外壳结构
WO2009014579A1 (en) Computing device cooling system access assembly
CN201293965Y (zh) 用于笔记型计算机的散热模块
US20050201059A1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with heat pipes
CN111132524A (zh) 一种电子产品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