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2879A - 驱动模块和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驱动模块和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72879A
CN102472879A CN2010800323417A CN201080032341A CN102472879A CN 102472879 A CN102472879 A CN 102472879A CN 2010800323417 A CN2010800323417 A CN 2010800323417A CN 201080032341 A CN201080032341 A CN 201080032341A CN 102472879 A CN102472879 A CN 1024728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mediate member
module
plate spring
driven member
spring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3234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棚木进
土屋忠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Instruments Inc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Instrument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Instruments Inc filed Critical Seiko Instrument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4728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28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41/00Propulsion systems in which a rigid body is moved along a path due to dynamo-electric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a magnetic field travelling along the path
    • H02K41/02Linear motors; Sectional motors
    • H02K41/035DC motors; 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2Unipolar motors
    • H02K41/0354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 H02K41/0356Lorentz force motors, e.g. voice coil motors moving along a straight path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23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permitting adjustm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一种驱动模块,具有下板簧(7)和模块下板(8),下板簧(7)连接于透镜框(4)和模块框(5)的-Z方向的端面,模块下板(8)配置于下板簧(7)的-Z侧并限制透镜框(4)和下板簧(7)的Z方向移动,在下板簧(7)和模块下板(8)之间配置有中间部件(80),中间部件(80)的硬度比模块下板(8)的硬度更接近下板簧(7)的硬度,模块下板(8)由树脂材料构成,下板簧(7)和中间部件(80)由金属材料构成。

Description

驱动模块和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于例如驱动光学系统而进行焦点位置调整,或驱动可动部件而用作致动器的驱动模块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提出了各种在带有相机功能的移动电话等小型电子设备中,为了驱动摄像透镜单元等被驱动体而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线的伸缩进行驱动的驱动模块(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图18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驱动模块的说明图,是与图4的B-B线相当的部分的剖面图。如图18(b)所示,专利文献1的驱动模块,具有保持透镜单元的筒状的透镜框(被驱动体)4、在内侧容纳透镜框4的筒状的模块框(支撑体)5以及下板簧7,该下板簧7连接于透镜框4和模块框5的-Z方向的端面,相对于模块框5以能够沿着Z方向移动的方式弹性保持透镜框4。此外,在透镜框4和模块框5的+Z方向的端面,连接有上板簧6。另外,驱动模块具备使透镜框4沿着Z方向(第1方向)移动的驱动装置(图中未显示)。再者,驱动模块具备限制透镜框4和下板簧7的向-Z方向的移动的模块下板8(限制部件)。
在此,下板簧7由金属材料构成,模块下板8由树脂材料构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342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电子设备落下等的情况下,冲击力作用于驱动模块。如果冲击力作用于Z方向,则如图18(a)所示,透镜框4沿着+Z方向移动。此后,如果恢复力作用于透镜框4,则如图18(b)所示,透镜框4沿着-Z方向移动,下板簧7与模块下板8碰撞。此时,由于由硬的金属材料构成的下板簧7与由软的树脂材料构成的模块下板8碰撞,因而存在着下板簧7刮削模块下板8而产生削屑的问题。该削屑成为使电子设备的相机的拍摄画像的品质降低且妨碍驱动模块的顺利的动作的原因。
另外,如果透镜框4和下板簧7以倾斜的状态而与模块下板8碰撞,则存在着发生应力集中且模块下板8进行塑性变形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当透镜框4间接地抵接于模块下板8的表面8a时,透镜框4的静止位置偏移或倾斜。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这样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内部的削屑的产生并能够抑制被驱动体的静止位置的变化的驱动模块和电子设备。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发明的驱动模块,具有筒状或柱状的被驱动体、在内侧容纳前述被驱动体的筒状的支撑体、连接于前述被驱动体和前述支撑体的第1方向的端面并相对于前述支撑体将前述被驱动体以能够沿着前述第1方向移动的方式弹性保持的板簧部件、使前述被驱动体沿着前述第1方向移动的驱动装置以及夹着前述板簧部件而配置于前述被驱动体的相反侧并限制前述被驱动体和板簧部件的沿着前述第1方向的移动的限制部件,其特征在于,在前述板簧部件和前述限制部件之间配置有中间部件,以前述中间部件的硬度比前述限制部件的硬度更接近前述板簧部件的硬度的方式形成前述中间部件。
此外,各部件的硬度能够由日本工业标准(JIS)G0202所规定的洛氏硬度进行定义。
依照该发明,由于在板簧部件和限制部件之间配置有中间部件,因而在冲击力沿着驱动模块的第1方向起作用于且被驱动体沿着第1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板簧部件与中间部件碰撞。而且,在本发明中,由于以中间部件的硬度比限制部件的硬度更接近板簧部件的硬度的方式形成前述中间部件,板簧部件和中间部件的硬度差小,因而即使板簧部件与中间部件碰撞,板簧部件也几乎不刮削中间部件。所以,能够抑制削屑的产生。
另外,由于板簧部件和中间部件的硬度差小,因而即使板簧部件与被驱动体一起以倾斜的状态而与中间部件碰撞,中间部件的塑性变形量也小。所以,能够抑制被驱动体间接地抵接于限制部件时的被驱动体的静止位置的变化。
另外,优选地,前述限制部件由树脂材料构成,前述板簧部件和前述中间部件由金属材料构成。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板簧部件和中间部件由相同的金属材料构成,因而即使板簧部件与中间部件碰撞,中间部件也不被板簧部件刮削。所以,能够防止削屑的产生。另外,由于中间部件不进行塑性变形,因而能够防止被驱动体间接地抵接于限制部件时的被驱动体的静止位置的变化。
此外,由树脂材料构成的限制部件,存在着边缘容易勾挂且在边缘容易被刮削的问题。在本发明中,由于采用了由金属材料构成的中间部件,因而即使与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板簧部件碰撞,两者也由于打滑而难以刮削,即使刮削,与树脂相比,削屑也更难以脱落。所以,能够防止削屑的产生。
另外,前述中间部件优选地配置在形成于前述限制部件的凹陷部的内侧。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采用中间部件,也能够避免驱动模块的大型化。
另外,前述凹陷部的前述第1方向的深度优选地形成为前述中间部件的前述第1方向的厚度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中间部件配置在限制部件的内部,因而板簧部件在第1方向上抵接于限制部件的表面。所以,即使采用中间部件,也能够确保驱动模块的高度尺寸的精度。
另外,优选地,前述支撑体具备与形成于前述板簧部件和前述限制部件的定位孔嵌合的定位销,前述中间部件具备与前述定位销嵌合的定位孔。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与板簧部件和限制部件同样地进行中间部件相对于支撑体的定位,能够确保支撑体、板簧部件、中间部件以及限制部件的相对位置精度。
另外,优选地,前述中间部件的前述第1方向的厚度形成为比前述板簧部件的前述第1方向的厚度更厚。
如果冲击力沿着与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起作用,则被驱动体沿着第2方向移动。此时,由于在板簧部件和限制部件之间配置有中间部件,因而连接于被驱动体的板簧部件的第1连接部的外周侧抵接于中间部件的开口部的内周侧。而且,在本发明中,由于板簧部件和中间部件的硬度差小,因而即使板簧部件的第1连接部抵接于中间部件,第1连接部也不侵入中间部件。因此,在被驱动体复原至冲击力的作用前的状态的过程中,第1连接部在中间部件的表面打滑并移动。由此,能够防止板簧部件的第1连接部进行塑性变形。所以,能够使板簧部件与被驱动体一起复原至冲击力的作用前的状态,能够防止被驱动体的静止位置的变化。
本发明的另一驱动模块,具有筒状或柱状的被驱动体、在内侧容纳前述被驱动体的筒状的支撑体、连接于前述被驱动体和前述支撑体的第1方向的端面并相对于前述支撑体将前述被驱动体以能够沿着前述第1方向移动的方式弹性保持的板簧部件、使前述被驱动体沿着前述第1方向移动的驱动装置以及夹着前述板簧部件而配置于与前述被驱动体相反的一侧并限制前述被驱动体和板簧部件的沿着前述第1方向的移动的限制部件,前述板簧部件具有连接于前述被驱动体的端面的第1连接部、配设在前述第1连接部的径方向外侧并连接于前述支撑体的端面的第2连接部以及连结前述第1连接部和前述第2连接部的多个弹簧部,其特征在于,在前述被驱动体的前述第1方向的端面,直立设置有能够与前述限制部件抵接的突起,以前述突起的硬度比前述板簧部件的硬度更接近前述限制部件的硬度的方式形成前述突起。
依照该发明,由于在被驱动体的第1方向的端面直立设置有能够与限制部件抵接的突起,因而在冲击力沿着驱动模块的第1方向起作用,被驱动体沿着第1方向移动的情况下,突起与限制部件碰撞。而且,在本发明中,由于以突起的硬度比板簧部件的硬度更接近限制部件的硬度的方式形成突起,突起和限制部件的硬度差小,因而即使突起与限制部件碰撞,限制部件也几乎不被刮掉。所以,能够抑制削屑的产生。
另外,由于突起和限制部件的硬度差小,因而即使突起以倾斜的状态而与限制部件碰撞,限制部件的塑性变形量也小。所以,能够抑制被驱动体直接或间接地抵接于限制部件时的被驱动体的静止位置的变化。
另外,优选地,前述板簧部件由金属材料构成,前述限制部件和前述突起由树脂材料构成。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突起和限制部件由相同的树脂材料构成,因而即使突起与限制部件碰撞,限制部件也不被刮掉。所以,能够防止削屑的产生。另外,由于限制部件不进行塑性变形,因而能够防止被驱动体的静止位置的变化。
另外,优选地,前述突起的前述第1方向的高度形成为比前述板簧部件的前述第1方向的厚度更高。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仅突起与限制部件碰撞,板簧部件的第1连接部不与限制部件碰撞,因而能够防止削屑的产生。另外,由于限制部件的塑性变形量也小,因而能够防止被驱动体的静止位置的变化。
本发明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驱动模块。
依照该发明,由于具备能够抑制内部的削屑的产生并能够抑制被驱动体的静止位置的变化的驱动模块,因而能够提供品质和可靠性优异的驱动模块。
发明的效果
依照本发明的驱动模块,由于在板簧部件和限制部件之间配置有中间部件,因而在冲击力沿着驱动模块的第1方向起作用,被驱动体沿着第1方向移动的情况下,板簧部件与中间部件碰撞。而且,在本发明中,由于以中间部件的硬度比限制部件的硬度更接近板簧部件的硬度的方式形成前述中间部件,板簧部件和中间部件的硬度差小,因而,即使板簧部件与中间部件碰撞,中间部件也几乎不被板簧部件刮削。所以,能够抑制削屑的产生。另外,由于板簧部件和中间部件的硬度差小,因而即使板簧部件与被驱动体一起以倾斜的状态而与中间部件碰撞,中间部件的塑性变形量也小。所以,能够抑制被驱动体直接或间接地抵接于限制部件时的被驱动体的静止位置的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驱动模块1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显示驱动模块1的概略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显示驱动单元31的概略构成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驱动单元31的外观立体图。
图5是沿着图4的A-A线的剖面图。
图6是上板簧6(下板簧7)的平面图。
图7是模块下板8和中间部件80的立体图。
图8是中间部件80和模块下板8重叠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9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模块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0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模块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1是透镜框104、下板簧107以及模块下板108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将下板簧107安装于透镜框104和模块框5的状态的从下方观察的立体图。
图13是下板簧107和模块下板108重叠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14(a)是图11的C-C线的剖面图,(b)是图11的D-D线的剖面图。
图15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模块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6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模块的作用的说明图。
图17是带有相机的移动电话20的说明图。
图18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驱动模块的说明图。
图19是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驱动模块的说明图。
图20是盖11和上侧中间部件90的立体图。
图21是盖11和上侧中间部件90的底面图。
图22是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模块的作用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驱动模块)
以下,参照图1至图9,说明本发明涉及的驱动模块的一个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相机的摄像透镜单元的驱动模块为例进行说明。另外,作为驱动透镜单元的致动器的一例,举例说明使用形状记忆合金线的情况。此外,在以下的各图中,有时候将透镜单元的轴向方向称为Z方向,将半径方向称为R方向。
图1是驱动模块1的外观立体图。图2是显示驱动模块1的概略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块1作为整体而构成为箱形。
该驱动模块1,在装配完成后,固定于向驱动模块1供给控制信号和电力的基板上而安装于电子设备等,具备固定于基板上的适配器30、配设于适配器30上的驱动单元31以及以覆盖驱动单元31的方式配设的盖11。
盖11是从上表面11E的外缘部向着下侧延伸有能够外嵌地覆盖模块框5的侧壁部11D且在下侧形成有矩形状的开口11C的盖的部件,在上表面11E的中央部设有以轴线M为中心的圆状的开口11A。开口11A的大小为透镜单元12(参照图5)能够出入的大小。
图3是显示驱动单元31的概略构成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驱动单元31的外观立体图。图5是沿着图4的A-A线的剖面图。此外,在一部分附图中,为了容易观察,适当省略了一部分构成部件而进行图示。
驱动单元31具备保持透镜单元的筒状的透镜框(被驱动体)4、在内侧容纳透镜框4的筒状的模块框(支撑体)5以及为了相对于模块框5以能够沿着Z方向移动的方式弹性保持透镜框4而连接于透镜框4和模块框5的+Z方向的端面的上板簧6和连接于-Z方向的端面的下板簧7。
返回图2,驱动单元31具备使透镜框4沿着Z方向(第1方向)移动的驱动装置。作为驱动装置,具备沿着-Z方向驱使透镜框4的螺旋弹簧34和抵抗螺旋弹簧34的驱使力而使透镜框4沿着+Z方向移动的致动器。作为致动器,具备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以下,简称为SMA)线10、将SMA线10固定于模块框5的线保持部件15A、15B以及经由线保持部件15A、15B而向SMA线10供电的供电部件9(参照图3)。此外,供电部件9的端子部9C,在图2和图4中隐藏于驱动单元31的背面侧。
再者,驱动模块具备限制透镜框4和下板簧7的向-Z方向的移动的模块下板8(限制部件)。
如图3至图5所示,在装配状态中,透镜框4被插入模块框5的内侧。另外,上板簧6和下板簧7,配设于这些透镜框4和模块框5的上下,并且,在从上下方向夹持透镜框4和模块框5的状态下,通过铆接而固定。而且,从它们的下侧依次层叠模块下板8和供电部件9,分别通过铆接而从模块框5的下侧一起固定。此外,从上侧覆盖这些层叠体的盖11,固定于模块下板8。
此外,图中的符号M,是与透镜单元12的光轴一致的驱动模块1的轴线,显示透镜框4的驱动方向。以下,即使在分解的各构成件的说明中,有时候也基于装配时的与轴线M的位置关系而参照位置或方向。例如,即使在明确的圆、圆筒面不存在于构成件的情况下,只要不太可能误解,有时候也将沿着轴线M的方向简称为轴线方向或Z方向,将以轴线M为中心的圆的径方向简称为径方向或R方向,将以轴线M为中心的圆的周方向简称为周方向。另外,只要未特地事先声明,上下方向是指沿着铅垂方向配置轴线M且驱动模块1的安装面为铅垂下方时的配置的上下方向。
接着,详细地说明各构成件。
(被驱动体)
本实施方式的透镜框(被驱动体)4,如图3所示,作为整体而形成为筒状,在其中央形成有沿着轴线M贯通的筒状的容纳部4A。在该容纳部4A的内周面,形成有阴螺纹(参照图5)。而且,在容纳部4A,固定有透镜单元12,该透镜单元12具有在外周部形成有螺纹接合于上述阴螺纹的阳螺纹的镜筒和保持在镜筒的内侧的合适的透镜或透镜组。
在透镜框4的外壁面,沿着周方向隔开大约90度的间隔并向着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4C沿着轴线M方向延伸。在位于这些各突出部4C的上端部和下端部的、透镜框4的上端面4a和下端面4b上,分别设有4根沿着轴线M分别向着上方和下方突出的上侧固定销13A、下侧固定销13B。其中,上侧固定销13A用于保持上板簧6,下侧固定销13B用于保持下板簧7。此外,透镜框4由能够进行热铆接或超声波铆接的热可塑性树脂,例如聚碳酸酯(PC)或液晶聚合物(LCP)树脂等一体成形。
上侧固定销13A和下侧固定销13B的平面视图的位置,虽然可以分别不同,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与轴线M平行的同轴位置。因此,上板簧6和下板簧7处的、上侧固定销13A和下侧固定销13B的插入贯通位置分别共同化。
另外,上侧固定销13A和下侧固定销13B的径方向的各中心位置,虽然可以不同,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同一圆周上。因此,各个中心位置配置成正方格子状。
另外,在透镜框4的外壁面,以向径方向外侧突出的方式设有引导突起(突起部)4D。该引导突起4D设于邻接的突出部4C的中间(沿着周方向偏移45度的位置)。
如图4所示,该引导突起4D用于将SMA线10卡止于其前端键部4D1,并通过该SMA线10的收缩而使引导突起4D向上方(+Z方向)升起并移动。
(支撑体)
如图3所示,模块框(支撑体)5是筒状的部件,平面视图的外形作为全体而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并且,在中央部形成有容纳部5A,该容纳部5A由与轴线M同轴地形成的贯通孔构成。而且,透镜框4容纳于该容纳部5A内。
在该模块框5的上部和下部的四角,形成有由与轴线M垂直的平面构成的上端面5a和下端面5b。而且,在上端面5a,向着上方形成有4根上侧固定销14A,在下端面5b,向着下方形成4根下侧固定销14B。其中,上侧固定销14A保持上板簧6,下侧固定销14B用于分别保持下板簧7、模块下板8以及供电部件9。此外,模块框5,与透镜框4相同,由能够进行热铆接或超声波铆接的热可塑性树脂,例如聚碳酸酯(PC)、液晶聚合物(LCP)树脂等一体成形。
此外,上侧固定销14A的平面视图的位置,虽然可以与下侧固定销14B的配置不同,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配置于分别与轴线M平行的同轴位置。因此,上板簧6和下板簧7处的、上侧固定销14A和下侧固定销14B的插入贯通位置分别共同化。另外,上端面5a和下端面5b之间的距离,被设定成与透镜框4的上端面4a和下端面4b之间的距离相同的距离。
另外,在模块框5的下端面5b,向着下方形成有2根定位销14F。定位销14F与下板簧7、中间部件80、模块下板8以及供电部件9的定位孔嵌合,将它们定位。
另外,在模块框5的一角的下部,形成有切口5B。该切口5B的平面视图的槽宽,形成为透镜框4的引导突起4D能够可移动地沿着轴线M方向嵌合的大小。该切口5B用于当将透镜框4从下方插入并容纳在模块框5内时使透镜框4的引导突起4D贯通,并使引导突起4D的前端键部4D1突出至模块框5的径方向外部,并且,进行透镜框4的周方向的定位。
(区动装置)
如图4所示,在模块框5的邻接于切口5B的2个侧面,固定有线保持部件15(15A、15B)。
具体而言,在模块框5的侧面,并列地形成有基准销34(34A、34B)和止转销35(35A、35B)。基准销34在正视图中形成为圆形。关于止转销35,在正视图中,上方和下方形成为大致圆弧状,左方和右方形成为大致直线状。
线保持部件15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等形成。在线保持部件15,形成有与模块框5的基准销34嵌合的基准孔36(36A、36B)和与止转销35嵌合的止转孔37(37A、37B)。基准孔36在正视图中形成为圆形,止转孔37形成为大致四边形。
而且,如果基准孔36嵌合于基准销34,则能够相对于模块框5沿着基准销34的径方向对线保持部件15进行定位。另外,如果止转孔37嵌合于止转销36,则止转销36的上端部和下端部与止转孔37的上边和下边进行点接触。由此,能够沿着基准销34的周方向对线保持部件15进行定位。所以,能够相对于模块框5沿着各个方向精度良好地对线保持部件15进行定位。此外,由于止转销35的左右方向被切成直线状,因而即使在基准销34与止转销35的距离或基准孔36和止转孔37的距离发生偏差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止转孔37嵌合于止转销36。
此外,在使基准孔36和止转孔37分别嵌合于基准销34和止转销35之后,热铆接基准孔36和止转孔37的头部,使各个头部的外形比基准孔36和止转孔37的外形更大。由此,线保持部件15固定于模块框5。
线保持部件15具备连接于供电部件9的端子部15a和保持SMA线10的线保持部15b。线保持部15b通过将金属板铆接成键状而保持SMA线10的端部。
SMA线10的两端部由一对线保持部件15A、15B保持。SMA线10,通过使产生力波及从透镜框4突出的引导突起4D,从而抵抗螺旋弹簧34的驱使力而沿着轴线M方向驱动透镜框4。
具体而言,该SMA线10的中间部从下方卡止于从模块5的切口5B突出的透镜框4的引导突起4D的前端键部4D1。即,关于SMA线10,在中间部卡止于引导突起4D的前端键部4D1的状态下,两端部以经由线保持部件15A、15B而夹着轴线M对置的方式固定于模块框5。另外,SMA线10,由于经由供电部件9通电时的发热而收缩,并且产生的张力波及引导突起4D,从而担当沿着轴线M方向驱动透镜框4的任务。
(板簧部件)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模块框5和插入模块框5内的透镜框4的各个上部和下部,分别层叠有上板簧6和下板簧(板簧部件)7。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板簧6和下板簧7是冲裁成平面视图为大致相同形状的平板状的板簧部件,例如,由不锈钢(SUS)钢板等金属板构成。
关于上板簧6(下板簧7)的形状,平面视图的外形为与模块框5的上端部(下端部)相同的大致矩形状。在上板簧6(下板簧7)的中央部,形成有与轴线M同轴且比透镜框4的容纳部4A稍大的圆状的开口6C(7C)。由此,上板簧6(下板簧7)作为整体而形成环状。
图6是上板簧6(下板簧7)的平面图。上板簧6(下板簧7)主要由框状的框体部(第2连接部)50、环部(第1连接部)51以及弹簧部52构成,框体部50连结于模块框5的上端面5a(下端面5b)上,环部51以配设于该框体部50的径方向内侧的状态连结于透镜框4的上端面4a(下端面4b)上,弹簧部52的两端部分别连接于框体部50和环部51并连结两者。
在框体部50的角部附近,与形成于模块框5的角部附近的上侧固定销14A(下侧固定销14B)的配置位置相对应,形成有分别能够插入贯通于各个上侧固定销14A(下侧固定销14B)的4个贯通孔6B(7B)。另外,在大致矩形状的框体部50的一方的对角线的两端部,形成有与模块框5的一对定位销14F嵌合的一对定位孔6F(7F)。由此,在垂直于轴线M的平面内,能够进行针对模块框5的定位。
环部51具备从其外周伸出至半径方向外侧的4个伸出部53。各伸出部53,沿着环部51的周方向以等角度间隔进行配置。在各伸出部53,与形成于透镜框4的上侧固定销13A(下侧固定销13B)的配置位置相对应,形成有分别能够插入贯通于各个上侧固定销13A(下侧固定销13B)的贯通孔6A(7A)。
这样,由于贯通孔6B(7B)、定位孔6F(7F)以及贯通孔6A(7A)设于上板簧6(下板簧7)之中的空间富余的角部附近,因而能够使驱动模块的外形小型化。另外,由于贯通孔6B(7B)、定位孔6F(7F)以及贯通孔6A(7A)配置成相位不同,因而能够使驱动模块的外形极度小型化。
弹簧部52,形成为大致四分圆弧状,配设在环部51和框体部50之间。而且,弹簧部52的一端部在伸出部53连接于环部51,另一端部在邻接的伸出部53的附近连接于框体部50。
(模块下板、中间部件)
图7是模块下板8和中间部件80的立体图。模块下板8由具有电绝缘性和遮光性的树脂材料形成。模块下板8的外形,与模块框5相同地形成为大致矩形状。在模块下板8的中央,设有能够使透镜单元12出入的大小的开口部88。
在模块下板8的四角,形成有模块框5的下侧固定销14B所插入的贯通孔8C和避免与透镜框4的下侧固定销13B的干涉的凹部8B。另外,在大致矩形状的模块下板8的一方的对角线的两端部,形成有与模块框5的一对定位销14F嵌合的一对定位孔8F。
中间部件80,形成为平板环状,如图3所示,配设在下板簧7和模块下板8之间。中间部件80的厚度,形成为比下板簧7的厚度更厚。而且,以中间部件80的硬度比模块下板8的硬度更接近下板簧7的硬度的方式形成中间部件80。在本实施方式中,模块下板8由树脂材料形成,与此相对的是,中间部件80和下板簧7均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形成。即,中间部件80的硬度,与下板簧7的硬度相同,比模块下板8的硬度更高。此外,各部件的硬度能够由日本工业标准(JIS)G0202所规定的洛氏硬度进行定义。
返回图7,中间部件80具备环部81和从环部81的外周向半径方向外侧伸出的多个伸出部83。在环部81,形成有避免与透镜框4的下侧固定销13B的干涉的切口部82。在伸出部83,设有模块框5的下侧固定销14B所插入的贯通孔84和模块框5的定位销14F所插入的定位孔85。本实施方式的中间部件80,由于与下板簧7或模块下板8同样地具备定位销14F所插入的定位孔85,因而能够与下板簧7或模块下板8同样地进行相对于模块框5的中间部件80的径方向和周方向的定位。
如图5所示,模块框5的下侧固定销14B,贯通下板簧7、中间部件80、模块下板8以及供电部件9。该下侧固定销14B的头部19被热铆接而将下板簧7、中间部件80、模块下板8以及供电部件9固定于模块框5。另外,透镜框4的下侧固定销13B,在贯通下板簧7之后,头部18被热铆接。该下侧固定销13B的头部18与中间部件80和模块下板8的干涉,由中间部件80的切口部82和模块下板8的凹部8B避免。
返回图7,中间部件80配置在形成于模块下板8的表面的凹陷部89的内侧。由此,即使在采用中间部件80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驱动模块的大型化。另外,凹陷部89的深度形成为与中间部件80的厚度相等,或者相等以上。由此,由于中间部件80配置在模块下板8的内部,因而在使下板簧7与模块下板8的表面8a抵接的状态下,能够将下板簧7、中间部件80以及模块下板8固定于模块框5。所以,即使在采用中间部件80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驱动模块的高度尺寸的精度。
图8是中间部件80和模块下板8重叠的状态的平面图。此外,在图8中,由二点划线表示下板簧7的外形。
中间部件80的环部81的内径81u,形成为与下板簧7的环部51的内径51u和模块下板8的开口部88的内径相同。另外,中间部件80的环部81的外径81s,形成为下板簧7的弹簧部52的外径52s以上。由此,即使在Z方向的冲击力作用于驱动模块且下板簧7的弹簧部52沿着Z方向位移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弹簧部52与中间部件80碰撞,并且能够防止弹簧部52与模块下板8碰撞。此外,中间部件80的环部81的外径81s,优选地形成为下板簧7的框体部50的内径50u以上。由此,即使在R方向的冲击力作用于驱动模块且下板簧7的弹簧部52沿着R方向位移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弹簧部52与中间部件80碰撞,并且能够防止弹簧部52与模块下板8碰撞。
供电部件9由一对电极9a、9b构成,该一对电极9a、9b由金属板构成。电极9a、9b均具备沿着模块下板8的外形的大致L形的布线部9B、从布线部9B的端部突出至模块下板8的下方的端子部9C以及电连接于线保持部件15A的端子部15a的导电连接部9D。此外,作为线保持部件15A的端子部15a和导电连接部9D的电连接手段,能够采用焊接或导电性粘结剂等的粘结等。
而且,在各个布线部9B,设有贯通孔9A。贯通孔9A使从模块下板8的下表面突出至下方的模块框5的下侧固定销14B之中的、沿着模块下板8的外形而相邻的2个下侧固定销14B分别插入贯通。
(驱动模块的动作)
接着,使用图2说明驱动模块1的动作。
在不向供电部件9供给电力的状态下,仅来自螺旋弹簧34的驱使力对透镜框4起作用。此时,透镜框4向-Z方向的移动被模块下板8限制。
如果向供电部件9供给待机用的电力,则SMA线10发热至规定温度而收缩。由此,透镜框4沿着+Z方向移动,在SMA线10的张力和螺旋弹簧34的驱使力平衡的规定位置(待机位置)停止。
如果向供电部件9供给驱动用的电力,则相应于电量,SMA线10发热而伸缩。由此,能够使透镜框4沿着Z方向移动,直至SMA线10的张力和螺旋弹簧34的驱使力平衡的位置。
即,如果向供电部件9供给电力,则电流流过SMA线10而产生焦耳热,SMA线10的温度上升。而且,如果SMA线10的温度超过相变开始温度,则SMA线10收缩成与温度相应的长度。由于SMA线10的两端部经由线保持部件15A、15B而固定于模块框5且中间部卡止于引导突起4D,因而通过收缩而使产生力(驱动力)波及引导突起4D,并使该引导突起4D沿着轴线M方向移动至上方(图4和图5中的箭头Z1方向)。
另外,如果透镜框4移动,则螺旋弹簧34变形,与该变形量相应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于透镜框4。在该弹性恢复力与SMA线10的张力平衡的位置,透镜框4的移动停止。于是,通过调整向供电部件9供给的电力供给量并控制SMA线10的发热量,从而能够使透镜框4沿着±Z方向移动并在规定位置停止。
(作用)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模块的作用。
在电子设备落下等的情况下,冲击力作用于搭载在该电子设备的驱动模块。如果冲击力沿着Z方向起作用,则如图18(a)所示,透镜框4首先沿着+Z方向移动。接着,如果来自螺旋弹簧等的恢复力作用于透镜框4,则如图18(b)所示,透镜框4沿着-Z方向移动,下板簧7与模块下板8碰撞。
此时,在现有技术涉及的驱动模块中,由硬的金属材料构成的下板簧7与由软的树脂材料构成的模块下板8碰撞。由此,存在着下板簧7刮削模块下板8而产生削屑的问题。该削屑成为使电子设备的相机的拍摄画像的品质降低且妨碍驱动模块的顺利的动作的原因。
另外,如果透镜框4和下板簧7以倾斜的状态而与模块下板8碰撞,则存在着发生应力集中且模块下板8进行塑性变形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当透镜框4间接地抵接于模块下板8的表面8a时,透镜框4的静止位置偏移或倾斜。
图9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模块的作用的说明图。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模块中,在下板簧7和模块下板8之间,配置有中间部件80。因此,如果透镜框4从如图9(a)所示地沿着+Z方向移动的状态起如图9(b)所示地沿着-Z方向移动,则下板簧7与中间部件80碰撞。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模块中,以中间部件80的硬度比模块下板8的硬度更接近下板簧7的硬度的方式形成中间部件80,下板簧7和中间部件80的硬度差小。因此,即使下板簧7与中间部件80碰撞,下板簧7也几乎不刮削中间部件80。所以,能够抑制削屑的发生。另外,由于中间部件80的塑性变形量也小,因而能够抑制透镜框4的静止位置的变化。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板簧7和中间部件80由相同的金属材料构成。因此,即使下板簧7与中间部件80碰撞,下板簧7也不刮削中间部件80。所以,能够抑制削屑的产生。另外,由于中间部件80也不变形,因而能够防止透镜框4间接地抵接于模块下板8时的透镜框4的静止位置的变化。
此外,由树脂材料构成的模块下板8,存在着边缘容易勾挂且在边缘容易被刮削的问题。尤其是,在相机模块的模块下板8一般使用的液晶聚合物(LCP),具有由于沿着流动方向取向而容易沿着取向方向裂开的性质。与此相对的是,在本发明中,由于采用了由金属材料构成的中间部件,因而即使与由金属材料构成的板簧部件碰撞,两者也由于打滑而难以刮削,即使刮削,与树脂相比,削屑也更难以脱落。所以,能够防止削屑的产生。
另一方面,如果冲击力沿着R方向起作用,则如图19(a)所示,透镜框4沿着R方向移动。此时,存在着固定于透镜框4的下板簧7的环部51的外周侧与模块下板8的开口部88的内周侧抵接的情况。此时,在现有技术涉及的驱动模块中,由硬的金属材料构成的下板簧7的环部51成为侵入并勾挂在由软的树脂材料构成的模块下板8的状态。因此,在透镜框4从该状态复原至如图19(b)所示的模块下板8的+Z侧的过程中,存在着环部51从透镜框4的-Z侧的表面翘起且环部51进行塑性变形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透镜框4的静止位置偏移或倾斜。
图10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模块的作用的说明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下板簧7和中间部件80的硬度差小。因此,如图10(a)所示,即使下板簧7的环部51抵接于中间部件80,环部51也不侵入中间部件80。因此,在透镜框4从该状态复原至如图10(b)所示的模块下板8的+Z侧的过程中,由于环部51在中间部件80的表面打滑并移动,因而环部51不进行塑性变形。所以,能够使下板簧7与透镜框4一起复原至原来的状态,能够防止透镜框4间接地抵接于模块下板8时的透镜框4的静止位置的变化。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部件80的厚度形成为比下板簧7的厚度更厚。因此,下板簧7的环部51抵接于中间部件80的可能性变大,抵接于模块下板8的可能性小。由此,环部51抵接于中间部件80,但不抵接于模块下板8。所以,能够防止环部51的塑性变形,能够防止透镜框4间接地抵接于模块下板8时的透镜框4的静止位置的变化。
(第2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模块。
图11是透镜框104、下板簧107以及模块下板108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将下板簧107安装于透镜框104和模块框5的状态的从下方观察的立体图。如图11所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模块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下板簧107的环部51设有缺损区域51k,在透镜框104的-Z侧表面直立设置有能够与模块下板108抵接的突起114。此外,关于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的部分,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如图11所示,第2实施方式的下板簧107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具有4个伸出部53。但是,在一个伸出部53a和邻接于其一侧的伸出部53b之间存在着环部51,与此相对的是,在伸出部53a和邻接于其另一侧的伸出部53c之间,环部被削除而成为缺损区域51k。即,在±R1方向邻接的伸出部53之间由环部51连结,在±R2方向邻接的伸出部53之间成为缺损区域51k。
此外,由于在第2实施方式中未采用中间部件,因而在模块下板108的表面未形成用于嵌入中间部件的凹陷部。
突起114,可以与透镜框104一体地成形,也可以分体地形成而固定于透镜框104。而且,以突起114的硬度比下板簧107的硬度更接近模块下板108的硬度的方式形成突起114。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框104和突起114由树脂材料一体成形。另外,模块下板108也由树脂材料形成,下板簧107由金属材料形成。因此,突起114的硬度,与模块下板108的硬度相同,比下板簧107的硬度更低。
突起114,在下板簧107的开口区域中,以贯通下板簧107的方式形成。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114形成于下板簧107的缺损区域51k。
如图12所示,突起114几乎形成于缺损区域51k的全体。即,在±R1方向邻接的伸出部53之间由环部51连结,在±R2方向邻接的伸出部53之间配置有突起114。
图13是下板簧107和模块下板108重叠的状态的平面图。此外,在图13中,由二点划线表示透镜框104的突起114的外形。突起114的内径114u,形成为与下板簧7的环部51的内径51u和模块下板108的开口部88的内径相同。突起114的外径114s,形成为与下板簧7的环部51的外径51s相同。这样,通过将突起114与环部51同样地形成,能够防止突起114和周边部件的预料不到的干涉。此外,周方向上的突起114和伸出部53的间隙G是任意的。
图14(a)是图11的C-C线的剖面图,图14(b)是图11的D-D线的剖面图。如图14(a)所示,突起114的高度T形成为比下板簧107的厚度t更高,突起114贯通下板簧107。由此,突起114能够与模块下板108的表面8a抵接。与此相伴的是,如图14(b)所示,环部51不与模块下板108的表面8a抵接。
(作用)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模块的作用。
图15和图16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模块的作用的说明图。
如果冲击力沿着Z方向起作用,则透镜框104在如图15(a)所示地沿着+Z方向移动之后,如图15(b)所示地沿着-Z方向移动。由此,突起114与模块下板108碰撞。在本实施方式中,以突起114的硬度比下板簧107的硬度更接近模块下板108的硬度的方式形成突起114,突起114和模块下板108的硬度差小。因此,即使突起114与模块下板108碰撞,模块下板108也几乎不被刮削。所以,能够抑制削屑的产生。
另外,即使突起114以倾斜的状态而与模块下板108碰撞,但由于模块下板108的塑性变形量小,因而也能够抑制透镜框104直接或间接地抵接于模块下板108时的透镜框104的静止位置的变化。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114和模块下板108由相同的树脂材料构成。因此,即使突起114与模块下板108碰撞,模块下板108也不被刮削。所以,能够抑制削屑的产生。另外,由于模块下板108不变形,因而能够防止透镜框104直接或间接地抵接于模块下板108时的透镜框4的静止位置的变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突起114的高度形成为比下板簧107的厚度更高,因而如图14(a)所示,仅突起114与模块下板108碰撞,如图14(b)所示,下板簧107的环部51不与模块下板108碰撞。所以,能够防止削屑的产生。另外,由于模块下板108的塑性变形量小,因而能够防止透镜框104直接或间接地抵接于模块下板108时的透镜框104的静止位置的变化。
另一方面,如果冲击力沿着R2方向起作用,则如图16(a)所示,透镜框104沿着R2方向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下板簧107的环部51的缺损区域配置有突起114,因而突起114的外周侧抵接于模块下板108的开口部88的内周侧,环部51不抵接于模块下板108。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突起114和模块下板108的硬度差小,因而在透镜框104复原至如图16(b)所示的模块下板108的+Z侧的过程中,突起114在模块下板108的表面打滑并移动。所以,能够使透下板簧107与镜框104一起复原至原来的状态,能够防止透镜框104的静止位置的变化。
(第3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模块。
图22是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模块的作用的说明图。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块,具备限制下板簧(板簧部件)7向-Z方向(第1方向)的移动的模块下板(限制部件)8,在下板簧7和模块下板8之间,配置有中间部件80。除此以外,第3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块,还具备限制上板簧(板簧部件)6向+Z方向(第1方向)的移动的盖(限制部件)11,在上板簧6和盖11之间,配置有上侧中间部件(中间部件)90。此外,对于成为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的部分,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20是盖11和上侧中间部件90的立体图,图21是底面图。如图20所示,上侧中间部件90形成为平板环状,配设在上板簧6和盖11之间。上侧中间部件90的厚度形成为比上板簧6的厚度更厚。而且,以上侧中间部件90的硬度比盖11的硬度更接近上板簧6的硬度的方式形成上侧中间部件90。在本实施方式中,盖11由树脂材料形成,与此相对的是,上侧中间部件90和上板簧6均由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形成。即,上侧中间部件90的硬度,与上板簧6的硬度相同,比盖11的硬度更高。此外,各部件的硬度能够由日本工业标准(JIS)G0202所规定的洛氏硬度进行定义。
上侧中间部件90具备大致一定宽度的环部91。上侧中间部件90的环部91的内径,与盖11的开口11A的内径相同,形成为比上板簧6的环部51(参照图6)的外径更小。另外,上侧中间部件90的环部91的外径形成为比上板簧6的环部51(参照图6)的外径更大。由此,沿着+Z方向较大地位移的上板簧6的环部51仅与上侧中间部件90碰撞,能够防止与盖11碰撞。在环部91的内周,形成有避免与透镜框4的上侧固定销13A(参照图3)的干涉的切口部92。环部91迂回该切口部92而连续地形成。
在盖11的上面的背侧,在开口11A的周围,形成有凹陷部190。而且,如图21所示,上侧中间部件90配置在凹陷部190的内侧。凹陷部190的深度,与上侧中间部件90的厚度相等,或者形成为相等以上。由此,上侧中间部件90配置在盖11的内部,因而即使在采用上侧中间部件90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驱动模块的大型化。
(作用)
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模块的作用。
图22是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模块的作用的说明图。在电子设备落下等的情况下,冲击力作用于搭载在该电子设备的驱动模块。如果冲击力沿着Z方向起作用,则如图22(a)所示,透镜框4有时沿着+Z方向较大地位移。此时,在现有技术涉及的驱动模块中,由硬的金属材料构成的上板簧6与由软的树脂材料构成的盖11碰撞。由此,存在着上板簧6刮削盖11而产生削屑的问题。另外,如果透镜框4和上板簧6以倾斜的状态而与盖11碰撞,则存在着发生应力集中而盖11进行塑性变形的问题。
与此相对的是,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模块中,在上板簧6和盖11之间,配置有上侧中间部件90。因此,如果透镜框4如图22(a)所示地沿着+Z方向较大地位移,则上板簧6与上侧中间部件90碰撞。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驱动模块中,以上侧中间部件90的硬度比盖11的硬度更接近上板簧6的硬度的方式形成上侧中间部件90,上板簧6和上侧中间部件90的硬度差小。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上板簧6和上侧中间部件90由相同的金属材料构成。因此,即使上板簧6与上侧中间部件90碰撞,上侧中间部件90也不被上板簧6刮削,能够抑制削屑的产生。另外,上侧中间部件90也不进行塑性变形。
另一方面,如果冲击力除Z方向之外沿着R方向起作用,则如图22(b)所示,透镜框4除+Z方向之外还沿着R方向移动。此时,在现有技术涉及的驱动模块中,固定于透镜框4的上板簧6的环部51的外周侧有时候抵接于盖11的开口11A的内周侧。由此,由硬的金属材料构成的上板簧6的环部51成为侵入并勾挂在由软的树脂材料构成的盖11的状态。因此,在透镜框4从该状态沿着-Z方向复原的过程中,存在着环部51从透镜框4的+Z侧的表面翘起且环部51进行塑性变形的问题。
与此相对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块中,上板簧6和上侧中间部件90的硬度差小。因此,即使上板簧6的环部51的外周侧抵接于上侧中间部件90的内周侧,环部51也不侵入上侧中间部件90。因此,在透镜框4从该状态沿着-Z方向复原的过程中,由于环部51在上侧中间部件90的表面打滑并移动,因而环部51不进行塑性变形。所以,能够使上板簧6与透镜框4一起复原至原来的状态。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中间部件90的厚度形成比上板簧6的厚度更厚。因此,上板簧6的环部51的外周侧抵接于上侧中间部件90的内周侧的可能性变大,抵接于盖11的内周侧的可能性小。所以,如上所示,能够防止环部51的塑性变形。
(电子设备)
接着,说明本发明涉及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实施方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子设备的一例,举例说明了带有具备上述实施方式的驱动模块1的相机的移动电话。
图17是带有相机的移动电话20的说明图。此外,图17(a)是带有相机的移动电话20的表侧的外观立体图。图17(b)是带有相机的移动电话20的背侧的外观立体图。图17(c)是图17(b)的F-F线的剖面图。如图17(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带有相机的移动电话20,在盖22内外,具备受话部22a、送话部22b、操作部22c、液晶显示部22d、天线部22e以及图中未显示的控制电路部等众所周知的移动电话的电子部。
如图17(b)所示,在设有液晶显示部22d的一侧的背面侧的盖22,设有使外部光线透过的窗22A。
而且,如图17(c)所示,驱动模块1的开口11A面临盖22的窗22A,以轴线M沿着该窗22A的法线方向的方式设置驱动模块1。此外,驱动模块1机械连接且电连接于基板2。基板2,连接于图中未显示的控制电路部,能够向驱动模块1供给电力。
由于这样地构成,因而能够利用驱动模块1的图中未显示的透镜单元12将透过窗22A的光聚光,并在摄像元件30上成像。而且,通过从控制电路部向驱动模块1供给合适的电力,从而能够沿着轴线M方向驱动透镜单元12,进行焦点位置调整,进行拍摄。
尤其是,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带有相机的移动电话20具备能够抑制位于内部的削屑的产生的驱动模块,因而能够提供可以进行高品质的画像的拍摄且动作的可靠性优异的带有相机的移动电话20。
此外,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中,能够添加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构成为通过利用SMA线10使产生力波及引导突起4D,从而沿着轴线M方向驱动透镜框4,但并不限于这种情况,也可以通过利用螺线管或压电致动器等作为致动器而驱动透镜框4。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使上侧固定销13A、14A和下侧固定销13B、14B插入贯通于作为板簧部件的上板簧6、下板簧7并热铆接这些固定销的前端部的情况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板簧部件的固定方法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利用超声波铆接等进行固定,也可以将板簧部件粘接于透镜框4或模块框5。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能够确保大的粘接面积,因而即使使用粘接剂也获得大的强度。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模块框5作为整体而为大致矩形状的部件,但并不限于大致矩形状,也可以是多边形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将驱动模块1用于透镜单元12的焦点位置调整机构的情况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驱动模块1的用途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作为使被驱动体移动至目标位置的合适的致动器而用于其它部分。例如,螺纹接合杆部件等以代替透镜单元12,或者将透镜框4变成其它形状,从而能够用作合适的致动器。即,被驱动体不限于筒状的部件,也可以是柱状的部件。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使用驱动模块1的电子设备,利用带有相机的移动电话20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电子设备的种类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用于数码相机、个人电脑内置的相机等光学设备,也能够在信息读取记忆装置或打印机等电子设备中,用作使被驱动体移动至目标位置的致动器。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对于被驱动体可移动地被板簧部件保持的驱动模块,能够适当地利用。
符号的说明
1…驱动模块
4…透镜框(被驱动体)
5…模块框(支撑体)
6…上板簧(板簧部件)
7…下板簧(板簧部件)
8…模块下板(限制部件)
10…SMA线(驱动装置)
11…盖(限制部件)
14F…定位销
20…带有相机的移动电话(电子设备)
34…螺旋弹簧(驱动装置)
50…框体部(第1连接部)
51…环部(第2连接部)
52…弹簧部
80…中间部件
90…上侧中间部件(中间部件)
85…定位孔
89…凹陷部
104…透镜框(被驱动体)
107…下板簧(板簧部件)
108…模块下板(限制部件)
114…突起

Claims (10)

1.一种驱动模块,具有:
筒状或柱状的被驱动体;
筒状的支撑体,在内侧容纳所述被驱动体;
板簧部件,连接于所述被驱动体和所述支撑体的第1方向的端面,相对于所述支撑体将所述被驱动体以能够沿着所述第1方向移动的方式弹性保持;
驱动装置,使所述被驱动体沿着所述第1方向移动;以及
限制部件,夹着所述板簧部件而配置于所述被驱动体的相反侧,限制所述被驱动体和板簧部件的沿着所述第1方向的移动,
其中,在所述板簧部件和所述限制部件之间,配置有中间部件,
以所述中间部件的硬度比所述限制部件的硬度更接近所述板簧部件的硬度的方式形成所述中间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制部件由树脂材料构成,
所述板簧部件和所述中间部件由金属材料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件配置在形成于所述限制部件的凹陷部的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的所述第1方向的深度形成为所述中间部件的所述第1方向的厚度以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体具备与形成于所述板簧部件和所述限制部件的定位孔嵌合的定位销,
所述中间部件具备与所述定位销嵌合的定位孔。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部件的所述第1方向的厚度形成为比所述板簧部件的所述第1方向的厚度更厚。
7.一种驱动模块,具有:
筒状或柱状的被驱动体;
筒状的支撑体,在内侧容纳所述被驱动体;
板簧部件,连接于所述被驱动体和所述支撑体的第1方向的端面,相对于所述支撑体将所述被驱动体以能够沿着所述第1方向移动的方式弹性保持;
驱动装置,使所述被驱动体沿着所述第1方向移动;以及
限制部件,夹着所述板簧部件而配置在与所述被驱动体相反的一侧,限制所述被驱动体和板簧部件的沿着所述第1方向的移动,
所述板簧部件具有连接于所述被驱动体的端面的第1连接部、配设在所述第1连接部的径方向外侧并连接于所述支撑体的端面的第2连接部以及连结所述第1连接部和所述第2连接部的多个弹簧部,
其中,在所述被驱动体的所述第1方向的端面,直立设置有能够与所述限制部件抵接的突起,
以所述突起的硬度比所述板簧部件的硬度更接近所述限制部件的硬度的方式形成所述突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板簧部件由金属材料构成,
所述限制部件和所述突起由树脂材料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驱动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的所述第1方向的高度形成为比所述板簧部件的所述第1方向的厚度更高。
10.一种电子设备,具备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驱动模块。
CN2010800323417A 2009-07-14 2010-07-05 驱动模块和电子设备 Pending CN10247287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65840 2009-07-14
JP2009-165840 2009-07-14
JP2010-041063 2010-02-25
JP2010041063A JP2011039485A (ja) 2009-07-14 2010-02-25 駆動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PCT/JP2010/061386 WO2011007689A1 (ja) 2009-07-14 2010-07-05 駆動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2879A true CN102472879A (zh) 2012-05-23

Family

ID=434492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323417A Pending CN102472879A (zh) 2009-07-14 2010-07-05 驱动模块和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174574A1 (zh)
EP (1) EP2455794A1 (zh)
JP (1) JP2011039485A (zh)
KR (1) KR20120044943A (zh)
CN (1) CN102472879A (zh)
WO (1) WO2011007689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2953A (zh) * 2013-08-09 2016-03-30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镜头固定器驱动装置、照相机模块及附带照相机的便携终端
WO2023046345A1 (de) * 2021-09-22 2023-03-30 Robert Bosch Gmbh Kontaktiervorrichtung für eine bilderfassungsein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bilderfassungs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bilderfassungseinrichtung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66879B1 (en) 2014-12-02 2016-06-14 Hutchinson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Camera lens suspension with polymer bearings
US9454016B1 (en) 2015-03-06 2016-09-27 Hutchinson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Camera lens suspension with integrated electrical leads
CN107533990B (zh) 2015-04-02 2020-09-22 哈钦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照相机镜头悬置器的引线进给和附接系统
CN206584105U (zh) * 2016-04-01 2017-10-24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驱动机构
TWI618949B (zh) * 2016-04-01 2018-03-21 台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鏡頭驅動機構及其控制方法
US10670878B2 (en) 2016-05-19 2020-06-02 Hutchinson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Camera lens suspensions
CN109562592B (zh) 2016-06-09 2022-12-16 哈钦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悬置组件的具有粘合剂的形状记忆合金丝线附接结构
CN108072957B (zh) * 2016-11-14 2022-05-24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驱动机构
JP6983593B2 (ja) * 2017-09-15 2021-12-17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US11871100B2 (en) * 2019-04-02 2024-01-09 Ningbo Sunny Opotech Co., Ltd. Camera module and blocking-type photosensitive assembly,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electronic devic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08599A (ja) * 2005-10-17 2007-04-26 Sony Corp 撮像装置
JP2008197311A (ja) * 2007-02-13 2008-08-28 Alps Electric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1315456A (zh) * 2007-05-31 2008-12-03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相机组件
CN201184925Y (zh) * 2008-03-12 2009-01-21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N101435908A (zh) * 2007-11-14 2009-05-20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弹簧部件以及该装置和部件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01539A1 (ja) * 2003-06-27 2005-01-06 Nokia Corporation 形状記憶合金を用いたカメラレンズの位置決め装置及びこの位置決め装置を用いたカメラ
JP4647958B2 (ja) * 2004-08-31 2011-03-09 Hoya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鏡筒の駆動機構
US7295389B2 (en) * 2004-11-22 2007-11-13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Lens barrel, image-pickup unit having the lens barr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JP2007004121A (ja) * 2005-05-27 2007-01-11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モータ、モータ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るレンズ駆動機構
JP4774875B2 (ja) * 2005-08-31 2011-09-14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カメラ用アクチュエータ
JP4582415B2 (ja) * 2005-10-17 2010-11-17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JP2007264020A (ja) * 2006-03-27 2007-10-11 Micro Uintekku Kk レンズ駆動装置
US8175449B2 (en) * 2006-05-30 2012-05-08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Driving device, driving mechanism, and image sensing apparatus
JP5004579B2 (ja) * 2006-12-28 2012-08-22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5039794B2 (ja) * 2007-02-12 2012-10-03 ケンブリッジ メカトロニクス リミテッド 形状記憶合金駆動装置
JP5194622B2 (ja) * 2007-08-02 2013-05-08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駆動機構、駆動装置およびレンズ駆動装置
JP5146956B2 (ja) * 2007-09-26 2013-02-20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09134292A (ja) 2007-11-07 2009-06-18 Seiko Instruments Inc 駆動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電子機器
CN102520501B (zh) * 2007-11-14 2014-09-24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弹簧部件以及该装置和部件的制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08599A (ja) * 2005-10-17 2007-04-26 Sony Corp 撮像装置
JP2008197311A (ja) * 2007-02-13 2008-08-28 Alps Electric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1315456A (zh) * 2007-05-31 2008-12-03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相机组件
CN101435908A (zh) * 2007-11-14 2009-05-20 日本电产三协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弹簧部件以及该装置和部件的制造方法
CN201184925Y (zh) * 2008-03-12 2009-01-21 德昌电机(深圳)有限公司 镜头模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52953A (zh) * 2013-08-09 2016-03-30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镜头固定器驱动装置、照相机模块及附带照相机的便携终端
WO2023046345A1 (de) * 2021-09-22 2023-03-30 Robert Bosch Gmbh Kontaktiervorrichtung für eine bilderfassungseinrichtung für ein fahrzeug, bilderfassungs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bilderfassungseinrichtu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007689A1 (ja) 2011-01-20
US20120174574A1 (en) 2012-07-12
JP2011039485A (ja) 2011-02-24
EP2455794A1 (en) 2012-05-23
KR20120044943A (ko) 2012-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72879A (zh) 驱动模块和电子设备
CN101932965B (zh) 驱动模块以及具备该驱动模块的电子设备
US8588598B2 (en) Shape memory alloy actuation apparatus
CN102081212B (zh) 照相机模块和透镜驱动装置
CN101878443A (zh) 驱动模块以及具备该驱动模块的电子设备
CN102207603A (zh) 驱动模块和电子设备
CN108181774B (zh) 一种手机
EP2394055B1 (en) Shape memory alloy actuation apparatus
CN102466847A (zh) 驱动模块和电子设备
EP2302434A1 (en) Drive module,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1874230A (zh) 驱动模块以及具备该驱动模块的电子设备
EP3210078A1 (en) Camera module autofocus actuator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GB2467481A (en) Shape memory alloy actuation apparatus
JP5333790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06227103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JP2006251216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撮像装置
CN102265033A (zh) 驱动模块及电子设备
TW201403204A (zh) 致動器及具有該致動器之相機模組
KR20150104388A (ko) 렌즈 구동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카메라 모듈
CN110673297A (zh) 微型光学镜头自动对焦及防抖的驱动装置
CN108353121A (zh) 相机模组
US9621774B2 (en) Camera module
CN115918099B (zh) 一种摄像头马达、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102193163A (zh) 驱动模块和电子设备
CN210572963U (zh) 微型光学镜头自动对焦及防抖的驱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