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72360A - 扭转减振装置,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装置 - Google Patents

扭转减振装置,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72360A
CN102472360A CN2010800292866A CN201080029286A CN102472360A CN 102472360 A CN102472360 A CN 102472360A CN 2010800292866 A CN2010800292866 A CN 2010800292866A CN 201080029286 A CN201080029286 A CN 201080029286A CN 102472360 A CN102472360 A CN 10247236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c element
torsional vibration
vibration damper
pretension
shrouding dis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2928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72360B (zh
Inventor
A·巴塔
H·巴赫
M·菲斯特
H·耶佩
J·克莱夫格斯
S·卢德斯特克
B·绍德
M·佐德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F Friedrichshafen AG
Original Assignee
ZF Friedrichshafen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F Friedrichshafen AG filed Critical ZF Friedrichshafen AG
Publication of CN1024723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23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723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7236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0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the damping action being at least partially controlled by centrifugal mass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扭转减振装置,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装置,所述扭转减振装置包括输入区域(14)和能克服减振弹簧装置(44)的作用相对于所述输入区域(14)围绕旋转轴线(A)旋转的输出区域(20),此外所述扭转减振装置还包括抵抗在所述输入区域(14)和所述输出区域(20)之间的相对旋转的摩擦装置(60),该摩擦装置至少在一个转速范围具有与转速有关的摩擦特性。

Description

扭转减振装置,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扭转减振装置,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装置,所述扭转减振装置包括输入区域和能克服减振器弹簧装置的作用相对于输入区域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的输出区域。
背景技术
在这种扭转减振装置中,已知为了释放包含在旋转振动中的能量以及为了避免特别是在共振范围内的振动过高,在输入区域和输出区域之间产生摩擦作用。为此所使用的摩擦装置例如是持续发挥作用的,也就是与哪一种旋转状态无关,因此与运动状态无关地确保预先规定的均匀的摩擦作用。另外,这种摩擦装置可以延迟地生效,也就说当输入区域和输出区域之间超出某一极限相对旋转角度时才开始。这种延迟发挥作用的摩擦装置确保,当出现非常大的转矩波动时,在达到转矩减振器装置中的止动位置之前,相对转动就可以进入静止状态。
虽然通过这种摩擦装置特别地在摩擦作用与输入区域和输出区域之间的相对旋转角度有关的情况下能可靠地抵抗过高的振动的形成,但输入区域和输出区域之间的隔离效果是不足的。
在另一种已知的装置中,利用通过挤压粘滞性的介质引入的阻尼作用,但该阻尼作用需要提供一个防止粘滞性介质流出的完全密封的流体腔,因而在结构上非常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扭转减振装置,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装置,该扭转减振装置在结构比较简单的情况下有助于更好地隔离振动。
根据本发明,这个目的通过扭转减振装置,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装置得以实现,该扭转减振装置包括输入区域和能克服减振器弹簧装置的作用相对于输入区域围绕旋转轴线旋转的输出区域,此外还包括抵抗输入区域和输出区域之间的相对旋转的摩擦装置,该摩擦装置至少在转速范围内具有与转速有关的摩擦特性。
在扭转减振装置的根据本发明的结构中,涉及超出转速时变化的摩擦特性。这实现了通过在关键的转速范围内摩擦特性与转速相匹配来提供比在旋转振动的产生方面较不关键的转速范围内更强的摩擦作用。
如果摩擦装置至少在一个转速范围内提供随着转速增加而下降的摩擦作用,则可以确保,例如在转速较小的范围内,特别是在经过行车区域内的传动系共振位置时实现更高的摩擦作用。转速较高时相对较小的摩擦在此处改进了在通常希望更小的转动均匀性的情况下的隔离效果。
这种结构可以使得摩擦装置包括一个第一摩擦装置,该第一摩擦装置具有至少一个摩擦元件和至少一个以摩擦接合的方式将所述至少一个摩擦件预紧的预紧元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预紧元件的预紧作用优选地随着增加的转速而减小。
易于实现、但同时结实耐用的结构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即所述至少一个预紧元件以盘形弹簧方式被构造,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摩擦件在预紧的情况下进行安装。特别地,非常容易实现的是,通过这种被构造为盘形弹簧方式的预紧元件的几何设计来确定地调节其力特性。
所述至少一个预紧元件可以具有至少一个与离心力有关地影响该预紧元件的预紧的离心质量区段,从而不需要附加的、特别是可通过控制技术激活的措施用来得到与转速有关的摩擦特性。
一种结构上非常易于实现并且还非常稳定的布置方式可以规定,所述至少一个所述离心质量区段至少部分地被构造为所述至少一个预紧元件的集成的部分。
为了在将与离心力有关的功能性集成到预紧元件中的情况下可以有效的利用可供使用的结构空间,此外还提出,所述至少一个预紧元件包括环形的本体区域,该本体区域带有位于径向内侧的预紧支撑区域和位于径向外侧的预紧支撑区域,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离心质量区段在径向外侧与位于径向外侧的预紧支撑区域紧接。特别地,在此可以规定,所述至少一个离心质量区段自所述本体区域开始基本上沿轴向延伸。
如果为此要确保,例如自达到确定的极限转速起摩擦特性基本上不再进一步发生变化,则进一步提出,给所述至少一个离心质量区段分配一个运动止挡以限制其在离心力作用下产生的径向运动。
根据本发明的扭转减振装置的结构可以如下:这个扭转减振装置包括第一减振区域,该第一减振区域带有两个相互联接的第一盖盘元件和设置在第一盖盘元件之间且能克服减振弹簧装置的第一减振弹簧单元的作用相对于所述第一盖盘元件旋转的第一中央盘元件,所述第一摩擦装置抵抗在所述第一盖盘元件和所述第一中央盘元件之间的旋转。用于使所需的部件数量最小化的功能融合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即第一中央盘元件基本上提供一个摩擦件。
所述至少一个预紧元件一方面相对于第一中央盘元件并且另一方面相对于第一盖盘元件被支撑。此外可以规定,所述至少一个离心质量区段沿轴向延伸超出所述第一中央盘元件的径向外侧端部或者所述第一盖盘元件中的一个第一盖盘元件的径向外侧端部。
为了通过根据本发明的扭转减振装置可以在不同的负荷区域内分别得到最优化的减振特性,另外规定,该扭转减振装置包括第二减振区域,该第二减振区域带有两个相互联接的第二盖盘元件和设置在第二盖盘元件之间且能克服减振弹簧装置的第二减振弹簧单元的作用相对于所述第二盖盘元件旋转的第二中央盘元件,其中第一盖盘元件或者第一中央盘元件与第二盖盘元件或者第二中央盘元件基本上不能相对转动地联接。该第二减振区域例如可以被构造为空转或者低负荷减振区域,该空转或者低负荷减振区域一般进一步位于径向内侧,因为其减振弹簧单元尺寸更小因而需要更少的结构空间。于是,第一减振区域可以被构造为负荷减振器,其减振弹簧单元进一步位于径向内侧以充分利用可供使用的结构空间。
为了确保基本上与扭转减振装置的转速无关地一直提供确定的基本摩擦,此外还提出,所述摩擦装置包括抵抗在所述输入区域和所述输出区域之间的相对旋转的第二摩擦装置,该第二摩擦装置具有基本上与转速无关的摩擦特性。
第二摩擦装置可以例如在所述第一盖盘元件中的至少一个和所述第一中央盘元件和/或所述输出区域之间起作用。替代地或者附加地可以规定,所述第二摩擦装置在所述第二盖盘元件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盖盘元件和所述第一盖盘元件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盖盘元件和/或所述第一中央盘元件和/或所述输出区域之间起作用。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用于摩擦离合器,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辆摩擦离合器的离合器盘,包括根据本发明构造的扭转减振装置。
在此,例如所述输入区域可以包括摩擦片装置,该摩擦片装置可夹紧在飞轮和压紧板之间的摩擦离合器内。所述输出区域例如可以被构造为具有设有内齿的轮毂,以由此使其能够基本上不能相对旋转地联接在从动件,例如传动装置输入轴上。
附图说明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附图中:
图1示出了用于机动车辆摩擦式离合器的离合器盘的部分纵向剖视图;
图2示出了在图1中所示的离合器盘,其在另一剖切平面中剖开;
图3示出了在图1中所示的离合器盘,其在另一剖切平面中剖开;
图4示出了在图1至图3的离合器盘中使用的盘形弹簧状的预紧元件的立体视图;
图5示出了图1至图3所示的离合器盘的摩擦装置的摩擦特性的图表;
图6示出了另一种构造的离合器盘的部分轴向视图;
图7示出了图6的离合器盘,其在另一剖切平面中剖开;
图8示出了图6和图7的离合器盘的细节图;
图9从径向外侧示出了图6至图8的离合器盘的视图;
图10示出了离合器盘的原理图,其具有一个与转速有关的摩擦装置和一个与转速无关的摩擦装置;
图11示出了一种替代的设计方式的与图10相应的视图;
图12示出了一种替代的设计方式的与图10相应的视图;
图13示出了一种替代的设计方式的与图10相应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至图4对在机动车辆摩擦式离合器中使用的离合器盘10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和功能性进行描述。离合器盘10被构造为具有扭转减振装置12,其输入区域14包括支撑在摩擦片支架16上的摩擦片18。扭转减振装置的输出区域20包括构造有内齿22的轮毂24,通过该轮毂可以实现在从动件上,例如传动机构输入轴上基本上不可相对转动的联接。
扭转减振装置12具有两个设计用于不同负荷区域的减振区域26、28。第一减振区域26被设计用于负荷区域,并且作为其初级侧30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通过多个铆钉32等相互固定地连接的且例如由金属片材制成的两个第一盖盘元件34、36。第一中央盘元件40作为第一减振区域30的次级侧38的主要组成部件沿轴向位于所述盖盘元件之间。该第一中央盖盘元件原则上可相对于两个盖盘元件34、36围绕旋转轴线A转动,其中第一减振区域26的第一减振弹簧单元44的减振弹簧42抵抗该相对转动。为此,如通常所知的,一方面盖盘元件34、36并且另一方面中央盘元件40具有相应的周边支撑区域,在所述周边支撑区域上可以支撑有减振弹簧单元44的必要时也部分沿径向交叉设置的减振弹簧42。
中央盘元件40在其内周边区域上具有被构造为齿状的啮合结构,该啮合结构与在轮毂24的外周边上互补成型的构造以带有周向运动间隙的方式相联接啮合。所述中央盘元件40可相对于轮毂24在该周向运动间隙的范围内以及在由此所预先确定的旋转角的范围内旋转。
第二减振区域28包括作为其初级侧46的两个以轴向间距设置的第二盖盘元件48、50。第二盖盘元件48沿径向在外侧在轴向上弯曲,并且以弯曲的区段一方面接合穿过盖盘元件50,另一方面接合在第一中央盘元件40的周向凹部中。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两个盖盘元件48、50相互联接以共同转动,此外使第二减振区域28的初级侧46基本上不可相对转动地联接在第一减振区域26的次级侧38上。第二中央盘元件52基本上构成第二减振区域28的次级侧54,并且以其径向内侧区域基本上不可相对转动地与轮毂24联接。
第二减振区域28的减振弹簧单元56包括嵌入第二盖盘元件48、50以及第二中央盘元件52的相应凹部内的螺旋压缩弹簧58,该螺旋压缩弹簧抵抗在第二减振区域28的初级侧46和次级侧54之间的相对转动。
在一个区域内需传递的较小的转矩基本上不再继续压缩第一减振区域26的在预应力下安装的减振弹簧42。但在该低负荷区域内,第二减振区域28的减振弹簧单元56的减振弹簧58被压缩,使得第二减振区域28的初级侧46和次级侧54可以相对彼此旋转,因此使整个第一减振区域26也可以在之前提及的旋转角度范围内相对于轮毂24旋转。如果这个旋转角度范围得到完全的利用,那么在中央盘区域40和轮毂24之间产生不可相对旋转的联接,这意味着在第二减振区域28的区域内不能再进一步进行压缩,随后由于第一减振区域26的减振弹簧42增加的负荷而进一步增加的转矩引起在其初级侧30和次级侧38之间的相对转动。
给离合器盘10或者说离合器盘10的扭转减振装置12分配一个整体上用附图标记60表示的摩擦装置。该摩擦装置包括两个原则上需区分的区域,即与转速有关地起作用的第一摩擦装置62或与转速基本上无关地起作用的第二摩擦装置64。
第一摩擦装置62设置在第一减振区域26的径向外侧区域并且主要在其初级侧30和其次级侧38之间起作用。该第一摩擦装置包括在图4中以立体图可见的被设计为弹簧(例如为盘形弹簧方式)的预紧元件66,该预紧元件具有环形环绕的盘形弹簧本体区域68。该盘形弹簧本体区域具有位于径向内侧的预紧支撑区域70,其通过该预紧支撑区域在图1至图3的设计方式中以其径向外侧区域沿轴向直接支撑在第一中央盘元件40上。为了在此处实现转动联接,在盘形弹簧本体区域68内在周边上分布地设置多个接合凹部,在中央盘元件40上,例如通过构造材料成型部而设置的接合凸起部74接合在所述接合凹部中。这意味着,在第一减振区域26的初级侧30和次级侧38之间发生相对转动时,强制性地使预紧元件66与中央盘元件40一起沿周向运动。
径向外侧的预紧支撑区域76用于将预紧元件66以其径向外侧的区域支撑在盖盘元件34、36(这里为盖盘元件36)的径向外侧区域上。
通过在预应力下安装的盘形弹簧方式的预紧元件66,使中央盘元件40朝另一盖盘元件的方向被加载。其可以通过在各不同的周边区域上或者在整个周边上构造的成型部提供接触面,中央盘元件40在负荷下贴靠在该接触面上,从而强制性地在于第一减振区域的初级侧30和次级侧38之间发生相对旋转时在这个相互摩擦作用的区域上产生滑动摩擦力。因为此外,预紧元件66与中央盘元件40一起运动,所以原则上还在其轴向支撑区域中同样地通过其径向外侧的预紧支撑区域76在盖盘元件36上产生滑动摩擦作用。
盘形弹簧方式的预紧元件在径向外侧紧接着径向外侧的预紧支撑区域76具有多个轴向弯曲的凸片78,这些凸片分别提供一个离心质量区段80。各凸片78在周向上通过切口彼此分开,因此在沿径向扩开的情况下原则上可向外运动。当离合器盘10围绕旋转轴线A转动时,产生向径向外侧对这些凸片78加载的力F,其中随着转速增加,力F也增加。如由图3中的箭头P所示,因为这些凸片78在本体区域68上的连接,增加的力F使得产生倾斜力矩。该倾斜力矩的指向使得该倾斜力矩对通过预紧的安装产生的预紧力产生反作用或者减小该预紧力。随着转速的增加和离心力相应的增加,该倾斜力矩增加,从而与离心力有关地实现对中央盘元件40逐渐的卸载。通常,这产生如下结果:在两个上述提及的摩擦区域内,即一方面在中央盘元件40和盖盘元件34之间,另一方面在预紧元件66和盖盘元件36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减小。总体上,这使得摩擦装置36的摩擦作用随着转速增加减小。
因为彼此摩擦地交互作用的部件通常可以由金属,特别是由钢材料制成,由于这种材料对的相对较高的摩擦系数,原则上会产生相对较大的摩擦,然后该摩擦随着转速增加而减小。为了在运转使用期间产生可靠的作用方式,通过中央盘元件40的成型形成的离合器凸起74以及盖盘元件36可以被实施为经硬化处理的。
对与离心力有关的效果的影响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即改变凸片78的质量或者凸片78中的至少几个的质量,或者必要时改变其长度。质量变化可以例如通过一次或者多次翻边(Umfalzen)实现或者必要时通过在凸片78中的至少几个上连接附加的离心配重产生。例如可以通过在预紧元件中或/和其径向延伸部或其厚度上设置裂缝以及通过材料选择来影响被构造为盘形弹簧方式的预紧元件的预紧特性。
第二摩擦装置64原则上与转速无关地在整个转速范围内近似均匀地起作用。第二摩擦装置64也可以包括多个摩擦区域,这些摩擦区域特别是还可以在第二减振区域28的初级侧和次级侧54之间出现相对转动时产生摩擦作用。因此,第二摩擦装置64可以沿轴向在盖盘元件36和中央盘元件40之间在其径向内侧区域包括摩擦环75,该摩擦环通过借助于盘形弹簧77预紧的并且不可相对转动地与盖盘元件36联接的压紧元件78被压靠在中央盘元件40上。因此,当在第一减振区域26内产生相对旋转时,这个区域是发生作用的。沿轴向在中央盘元件40和盖盘元件34之间,第二摩擦装置64可以包括同样处于盘形弹簧82的预应力下的摩擦环84,该摩擦环例如可以支撑在盖盘元件48上。此外,在径向内侧区域内第一减振区域26的初级侧30的盖盘元件34沿轴向支撑在锥形的摩擦/支承元件86上,该摩擦/支承元件又可以是与轮毂24不可相对转动的,从而当初级侧46以及进而盖盘元件34相对于第二减振区域28的次级侧54旋转时总可以产生摩擦作用。
图5根据图表示出了如由在图1至图4的离合器盘10中设置的摩擦装置60通过其摩擦装置62、64实现的摩擦作用。可以看到,首先通过摩擦装置60提供的摩擦力矩,该摩擦力矩从一个在转速较小的情况下或者在不旋转的状态下的例如位于大约20Nm范围内的值下降到直至大约3000转每分钟的转速值的摩擦力矩。这是这样一种转速范围:在该转速范围内通过离心质量区段80的径向位移使预紧元件66的预紧作用下降。该转速范围优选在零和3500转每分钟之间延伸。在此可以看到,转速首先只产生摩擦作用的相对较小的下降。在大约2000转每分钟的转速值下下降才更加明显。在达到3000至3500转每分钟的上极限值时(这里示出的是3000转每分钟的例子),预紧元件66的预紧作用可以与离心力有关地减小,使得该预紧元件基本上不能再产生导致相互摩擦作用的预紧力。于是,在转速继续升高的情况下,基本上只有通过第二摩擦装置64与转速相关地提供的摩擦力起作用,该摩擦力可以引起大约10Nm的摩擦力矩。
已经示出,当通过基本摩擦装置(即摩擦装置60的与转速无关地起作用的部分)所提供的摩擦转矩和与离心力相关地起作用的摩擦力或者相应的摩擦转矩成1∶1至1∶2的比例时是有利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保,在相对较低的转速下,此处所预期的以及通过传动系的共振部位产生的旋转振动能够非常强地被缓冲,而随着转速增加预期不会再发生强的振动激励,于是在较高的转速下也可以实现输入区域14和输出区域20之间较好的隔离效果。
在图6至图9中示出了离合器盘的一种替代的设计方式。该离合器盘在其结构方面基本上与前面所描述的结构相符,从而可以参照与此相关的实施方式。可以看到,在这里,预紧元件66与前述的布置方式相比旋转了180°安装并且通过其径向外侧的预紧支撑区域76支撑在中间盘元件40上,而该预紧元件通过其径向内侧预紧支撑区域70沿轴向支撑在该盘元件36上。这不会损害预紧元件66的基本功能性,并且会产生相同的与转速有关的特性,如前面所阐述的。
通过这种旋转了180°的安装,现在作为离心质量区段起作用的凸片78延伸沿相反的轴向方向延伸超出中央盘元件40的径向外侧端部。特别地可以看到,凸片78在这里与设置在摩擦元件支架16上的摩擦片18在轴向上重叠。这在图8的放大视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到。
如果在这种设计方式中在离心力负荷下出现凸片78的倾斜运动,那么其轴向端部88向径向外侧运动,直至该端部贴靠在摩擦片18的内周面90上。这个内周面90为凸片78提供了运动止挡,由此限制其倾斜性。
通过该用于凸片78的运动限制部,可以限制预紧元件66的预紧作用的与转速有关的减小,从而自凸片78贴靠在内周面90上的时刻起,即使在转速继续升高的情况下预紧元件66的预紧作用几乎保持恒定,进而当不设置第二个、与转速无关地起作用的摩擦装置时,也能够产生在图5中所示的摩擦力矩的变化曲线。当然,在这种实施方式中,也可以设置前面所阐述的第二摩擦装置64,以除了这个在较高转速下存在的第一摩擦装置62的摩擦作用之外产生一个附加的摩擦力矩。于是例如,第二摩擦装置64可以延迟地起作用并且在第一减振区域26的初级侧30和次级侧38之间达到较大的相对转动偏移的情况下才起作用。
接下来参照图10至图13对特别是第二摩擦装置64的各种不同的设计方式进行阐述。
在此首先在图10中可以看到,此处示出了一种结构,在该结构中在第二减振区域28内只有盖盘元件48被实施为在结构上是单独的并且第二盖盘元件50通过第一减振区域26的第一中央盘元件40的径向内侧区域来提供。另外可以看到被构造为盘形弹簧或者波形弹簧等的预紧弹簧82,该预紧弹簧在这里直接支撑在两个盖盘元件48和34上,并且可以在其支撑区域中的至少一个上产生摩擦作用。此外可以看到预紧弹簧79,该预紧弹簧在这里直接支撑在盖盘元件36和中央盘元件40上,因而同样地可以在两个部件之间产生摩擦作用。通过预紧元件66,中央盘元件40以其径向外侧区域被压靠在盖盘元件34上,该盖盘元件如已经描述的一样为此可以具有几个轴向成型部。原则上还可以在这两个部件之间插入摩擦环,以能够进一步影响摩擦特性。预紧弹簧82原则上克服预紧元件66的预紧作用起作用,由此对轴向定位中的公差进行补偿。此外,预紧弹簧82还产生第二减振区域28的确定的轴向负荷。
在图11的设计方式中,第二减振区域28设置在相对于中央盘元件40的另一轴向侧上,也就是在预紧元件66定位在的那一侧上。第二减振区域28通过例如被构造为盘形弹簧或者波形弹簧的预紧弹簧82沿轴向被预紧抵在盖盘元件36上,在此处当第一减振区域26的初级侧30和次级侧38之间出现相对转动时,所述第二减振区域28例如在摩擦盘84的中间支承下起作用。预紧弹簧79在第一中央盘元件40和盖盘元件34之间起作用,并进而对预紧元件66起反作用。
原则上可以省去类似之前所描述的、本身可以发挥摩擦作用的预紧弹簧79。由此也去除了其摩擦作用。设置在中央盘元件40的另一轴向侧上的预紧弹簧82在两个原则上相互转动联接的部件之间起作用,并且在该设置方式中本身不产生摩擦作用。
在图12中示出了一种变型方案,在该变型方案中,预紧弹簧82的沿轴向对第二减振区域28加载抵在在第一减振区域26的盖盘元件36上的预紧作用通过如下方式产生:该预紧弹簧位于中央盘元件40的另一侧,并且在一侧沿轴向支撑在盖盘元件34上,在另一侧支撑在支撑元件90上。该支撑元件支撑在第二减振区域28的初级侧46的沿轴向穿过第一中央盘元件40的区段上并且通过这种方式与第二减振区域28的初级侧46进而与第一减振区域26的中央盘元件40是不可相对转动的。因此,在第一减振区域26中发生相对转动时,通过预紧元件相对于盖盘元件34或/和支撑元件90产生摩擦作用。
在图13中示出了一种布置方式,在该布置方式中,第二减振区域28又设置在与预紧元件60相同的相对于中央盘元件40的轴向侧上。初级侧46通过一侧支撑在盖盘元件36上且另一侧支撑在摩擦盘84上的预紧元件82被压靠在中央盘元件40上。通过这种方式,预紧弹簧82支撑预紧元件66并且将中央盘元件40压靠于在盖盘元件34上或者必要时在摩擦环上形成的摩擦部位,但与转速无关。
需指出的是,当然可以设计在图10至图13中示出的在第二摩擦装置64的设计方式方面还有在预紧元件66的布置方式方面不同的变型方案,如在图6至图9中所示。此外需指出的是,当然在根据本发明构造的扭转减振装置以及由此所设计的离合器盘中,可以仅包括与转速相关地起作用的摩擦装置,而与如在图6至图9所示,该摩擦装置是否经历与转速相关的对摩擦作用减小的限制无关。

Claims (19)

1.一种扭转减振装置,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装置,所述扭转减振装置包括输入区域(14)和能克服减振弹簧装置(44、56)的作用相对于所述输入区域(14)围绕旋转轴线(A)旋转的输出区域(20),此外所述扭转减振装置还包括抵抗所述输入区域(14)和所述输出区域(20)之间的相对旋转的摩擦装置(60),所述摩擦装置至少在一个转速范围具有与转速有关的摩擦特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装置(60)至少在一个转速范围内提供随着转速增加而减小的摩擦作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转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装置(60)包括带有至少一个摩擦件(40)的第一摩擦装置(62)和至少一个以摩擦接合的方式将所述至少一个摩擦件(40)预紧的预紧元件(66),其中所述至少一个预紧元件(66)的预紧作用优选地随着转速增加而减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转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预紧元件(66)以盘形弹簧的方式被构造,并且所述至少一个摩擦件(40)在预紧的情况下进行安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扭转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预紧元件(66)具有至少一个与其离心力有关地影响预紧的离心质量区段(80)。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扭转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离心质量区段(80)至少部分被构造为所述至少一个预紧元件(66)的集成的部分。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扭转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预紧元件(66)包括环形的本体区域(68),所述本体区域带有位于径向内侧的预紧支撑区域(70)和位于径向外侧的预紧支撑区域(76),并且所述至少一个离心质量区段(80)在径向外侧紧接在位于径向外侧的预紧支撑区域(76)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扭转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离心质量区段(80)自所述本体区域(68)开始基本上沿轴向延伸。
9.如权利要求5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给所述至少一个离心质量区段(80)分配一个运动止挡(90)以限制其在离心力作用下产生的径向运动。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转减振装置(12)包括第一减振区域(26),该第一减振区域带有两个相互联接的第一盖盘元件(34、36)和设置在第一盖盘元件之间且能克服减振弹簧装置(44、56)的第一减振弹簧单元(44)的作用相对于所述第一盖盘元件(34、36)旋转的第一中央盘元件(40),所述第一摩擦装置(62)抵抗在所述第一盖盘元件(34、36)和所述中央盘元件(40)之间的旋转。
11.如权利要求10和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转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央盘元件(40)主要提供一个摩擦件。
12.如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扭转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预紧元件(56)一方面相对于所述第一中央盘元件(40)并且另一方面相对于所述第一盖盘元件(34、36)被支撑。
13.如权利要求12和权利要求8所述的扭转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离心质量区段(80)沿轴向延伸超出所述第一中央盘元件(40)的径向外侧端部或者所述第一盖盘元件(34、36)中的一个第一盖盘元件的径向外侧端部。
14.如权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扭转减振装置(12)包括第二减振区域(28),该第二减振区域带有两个相互联接的第二盖盘元件(48、50)和设置在所述第二盖盘元件之间且能克服减振弹簧装置(44、56)的第二减振弹簧单元(56)的作用相对于所述第二盖盘元件(48、50)旋转的第二中央盘元件(52),其中所述第一盖盘元件(34、36)或者所述第一中央盘元件(40)与所述第二盖盘元件(48、50)或者所述第二中央盘元件(52)基本上不能相对转动地联接。
15.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装置(60)包括抵抗在所述输入区域(14)和所述输出区域(20)之间的相对旋转的第二摩擦装置(64),所述第二摩擦装置具有基本上与转速无关的摩擦特性。
16.如权利要求15和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扭转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摩擦装置(64)在所述第一盖盘元件(34、36)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盖盘元件和所述第一中央盘元件(40)和/或所述输出区域(20)之间起作用。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和权利要求14所述的扭转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摩擦装置(64)在所述第二盖盘元件(48、50)中的至少一个第二盖盘元件和所述第一盖盘元件(36、38)中的至少一个第一盖盘元件和/或所述第一中央盘元件(40)和/或所述输出区域(20)之间起作用。
18.一种用于摩擦离合器的离合器盘,特别是用于机动车辆摩擦离合器的离合器盘,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装置(12)。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离合器盘,其特征在于,输入区域(14)包括摩擦片装置(18),以及所述输出区域(20)优选地具有用于基本上不能相对旋转地联接在从动件上的轮毂(24)。
CN201080029286.6A 2009-07-09 2010-07-01 扭转减振装置,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723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200910027559 DE102009027559A1 (de) 2009-07-09 2009-07-09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anordnung, insbesondere in einer Kupplungsscheibe
DE102009027559.2 2009-07-09
PCT/EP2010/059354 WO2011003802A1 (de) 2009-07-09 2010-07-01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anordnung, insbesondere in einer kupplungsscheib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72360A true CN102472360A (zh) 2012-05-23
CN102472360B CN102472360B (zh) 2014-07-02

Family

ID=427525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29286.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472360B (zh) 2009-07-09 2010-07-01 扭转减振装置,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2452096A1 (zh)
CN (1) CN102472360B (zh)
DE (1) DE102009027559A1 (zh)
WO (1) WO2011003802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71700A (zh) * 2012-09-05 2014-03-26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变速箱离合器的摩擦阻尼器
CN104471276A (zh) * 2012-07-18 2015-03-25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传动系的扭转减振组件
CN106574689A (zh) * 2014-08-11 2017-04-19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传动系的扭转减振装置的装配概念
CN111749993A (zh) * 2019-03-28 2020-10-09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离合器片、摩擦装置以及用于摩擦装置的摩擦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3205181A1 (de) * 2012-04-16 2013-10-17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Zentrierelement für einen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und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mit einem Zentrierelem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823384A1 (de) * 1988-07-09 1990-01-11 Fichtel & Sachs Ag Drehschwingungsdaempfer
DE3418671C2 (de) * 1983-10-24 1996-05-23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Dämpfungseinrichtung zum Aufnehmen bzw. Ausgleichen von Drehstößen
EP0797022A2 (de) * 1996-03-22 1997-09-24 Patentverwertungsgesellschaft Rohs Voigt mbH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CN2301575Y (zh) * 1997-09-10 1998-12-23 上海离合器总厂 扭转减振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052780B4 (de) * 2000-10-25 2008-12-11 Zf Sachs Ag Torsionsdämpfungsmechanismus mit auskoppelbarem Zahnkranz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418671C2 (de) * 1983-10-24 1996-05-23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Dämpfungseinrichtung zum Aufnehmen bzw. Ausgleichen von Drehstößen
DE3823384A1 (de) * 1988-07-09 1990-01-11 Fichtel & Sachs Ag Drehschwingungsdaempfer
EP0797022A2 (de) * 1996-03-22 1997-09-24 Patentverwertungsgesellschaft Rohs Voigt mbH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CN2301575Y (zh) * 1997-09-10 1998-12-23 上海离合器总厂 扭转减振机构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71276A (zh) * 2012-07-18 2015-03-25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传动系的扭转减振组件
CN104471276B (zh) * 2012-07-18 2017-03-15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传动系的扭转减振组件
CN103671700A (zh) * 2012-09-05 2014-03-26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变速箱离合器的摩擦阻尼器
CN103671700B (zh) * 2012-09-05 2017-03-01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变速箱离合器的摩擦阻尼器
CN106574689A (zh) * 2014-08-11 2017-04-19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用于车辆传动系的扭转减振装置的装配概念
CN111749993A (zh) * 2019-03-28 2020-10-09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离合器片、摩擦装置以及用于摩擦装置的摩擦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1003802A1 (de) 2011-01-13
CN102472360B (zh) 2014-07-02
DE102009027559A1 (de) 2011-01-13
EP2452096A1 (de) 2012-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75612B (zh) 弹簧座和减震片组件
KR101674696B1 (ko) 자동차용에 특히 적합한 이중 감쇠 수단을 구비한 이중 감쇠 플라이휠
CN102472360B (zh) 扭转减振装置,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装置
US20070017767A1 (en)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US8257183B2 (en) Torque fluctuation absorber
US9683629B2 (en) Centrifugal force pendulum
CN104395638A (zh) 用于离心力摆装置的摆滚子和具有摆滚子的离心力摆装置
CN105579738A (zh) 离心力摆装置
CN106461047A (zh) 带对中锁定离合器摩擦盘的流体动力扭矩联接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CN103765039B (zh) 扭矩传递装置
EP2783130B1 (en) Improved dual mass flywheel
CN102032280B (zh) 减振联轴器
CN107407388B (zh) 扭矩传递装置
CN107023609A (zh) 用于机动车离合器盘或双质量飞轮的扭转减振器
CN103573983A (zh) 用于变速器的输入轴的阻尼器
KR101431219B1 (ko) 차량용 토크 컨버터
JP5688113B2 (ja) トルクコンバータ用のロックアップ装置
CN105605151A (zh) 带有离心力摆的单质量飞轮
CN103291836B (zh) 扭转振动减振器
KR101376783B1 (ko) 트윈 매스 댐퍼를 구비한 토크 컨버터
CN1667293B (zh) 隔离振动的盘状部件
US20190003565A1 (en) Torque transmission device
KR101205149B1 (ko) 마찰 클러치
CN202266633U (zh) 具有减震效果的飞轮
CN113056625B (zh) 扭振减振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02

Termination date: 20150701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