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57366A - 透明中继网络中的数据重传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透明中继网络中的数据重传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57366A
CN102457366A CN2012100029960A CN201210002996A CN102457366A CN 102457366 A CN102457366 A CN 102457366A CN 2012100029960 A CN2012100029960 A CN 2012100029960A CN 201210002996 A CN201210002996 A CN 201210002996A CN 102457366 A CN102457366 A CN 1024573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nk
quality information
data
base station
transparent rel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00299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魏巍
马红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21000299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457366A/zh
Priority to PCT/CN2012/072454 priority patent/WO2013102325A1/zh
Publication of CN1024573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5736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04L2001/0097Rel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透明中继网络中的数据重传方法及装置,其中,上述方法包括:基站获取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其中,第一链路为用户设备UE至基站的上行链路,第二链路为透明中继站至基站的上行链路;基站根据获取的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控制UE或透明中继站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采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尚无有效的在透明中继网络中的数据重传解决方案等问题,进而达到了在透明中继网络中也能进行数据重传的效果。

Description

透明中继网络中的数据重传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透明中继网络中的数据重传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下一代的宽带无线通信网络中,解决基站(Base Station,简称为BS)范围内诸如地铁站等建筑物、隧道或者地下等室内覆盖模型,以及一些临时应用模型和移动的交通工具等应用模型或者小区边缘的用户的覆盖和吞吐量等问题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目前,在IEEE 802.16j、高级国际无线通信系统(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Advance,简称为IMT-Advance)、无线世界的新无线电技术(Wireless World Initiative NewRadio,简称为WINNER)中都提出采用中继站(Relay Station,简称为RS)的方式来解决上述存在覆盖缺陷的场景中用户的覆盖和吞吐量等问题。与在存在覆盖缺陷的区域中增加基站BS相比,降低了系统启动的复杂度,同时通过使RS复杂度的最小化可以进一步降低整个系统的复杂度。当在无线通信网络中加入RS时,可以通过物理频谱的重新利用来增加整个网络的容量。
在中继网络中,RS一般通过中继链路被连接到基站BS或者其他的RS。RS提供固定的无线接入链路到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为UE)。并且,提供邻近接入站之间切换的性能。
透明中继站是RS的一个重要类型,但是,在透明中继网络中,由于透明中继站并没有独立的物理小区ID,因此不能建立任何新小区,并且由于透明中继站对非后向兼容UE透明,非后向兼容UE不知道透明中继节点的存在等。基于此,目前并没有有效的在透明中继网络中的数据重传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尚无有效的在透明中继网络中的数据重传解决方案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透明中继网络中的数据重传方法及装置,以至少解决上述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透明中继网络中的数据重传方法,包括:基站获取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其中,第一链路为用户设备UE至基站的上行链路,第二链路为透明中继站至基站的上行链路;基站根据获取的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控制UE或透明中继站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
上述基站根据获取的所述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控制所述UE或所述透明中继站进行数据重传,包括:当所述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劣于所述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时,所述基站向所述透明中继站发送第一重传请求消息以控制所述RS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
上述基站根据获取的所述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控制所述UE或所述透明中继站进行数据重传之后,包括:所述基站向所述UE和所述透明中继站均发送第二重传请求消息以控制所述UE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以及控制所述透明中继站进行第二次数据重传。
上述基站根据获取的所述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控制所述UE或所述透明中继站进行数据重传,包括:当所述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优于所述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时,所述基站向所述UE发送第二重传请求消息控制所述UE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
上述基站根据获取的所述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控制所述UE或所述透明中继站进行数据重传之后,包括:所述基站向所述UE和所述透明中继站均发送第三重传请求消息以控制所述透明中继站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以及控制所述UE进行第二次数据重传。
上述基站获取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之前,还包括:所述基站和所述透明中继站接收来自于所述UE发送的数据;所述透明中继站向所述基站和所述UE反馈接收到所述数据的应答消息,其中,所述应答消息用于触发所述基站获取所述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所述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透明中继网络中的数据重传装置,位于基站中,包括: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其中,第一链路为用户设备UE至基站的上行链路,第二链路为透明中继站至基站的上行链路;重传模块,用于根据获取的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控制UE或透明中继站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
上述述重传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劣于所述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时,向所述RS发送第一重传请求消息以控制所述RS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
上述重传模块,还用于向所述UE和所述透明中继站均发送第二重传请求消息以控制所述UE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以及控制所述透明中继站进行第二次数据重传。
上述重传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优于所述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时,向所述UE发送第二重传请求消息控制所述UE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
上述重传模块,还用于向所述UE和所述透明中继站均发送第三重传请求消息以控制所述透明中继站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以及控制所述UE进行第二次数据重传。
通过本发明,采用根据获取的UE至所述基站的上行链路的质量信息以及透明中继站至所述基站的上行链路质量信息进行数据重传的技术手段,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尚无有效的在透明中继网络中的数据重传解决方案等问题,进而达到了在透明中继网络中也能进行数据重传的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透明中继网络中的数据重传方法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透明中继网络中上行链路发送RS两次参与重传、UE一次参与重传策略的信令流程示意图;
图3为基于图3所示实施例的透明中继网络中上行链路发送RS两次参与重传、UE一次参与重传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透明中继网络中上行链路发送RS一次参与重传、UE两次参与重传策略的信令流程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透明中继网络中上行链路发送RS一次参与重传、UE两次参与重传的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透明中继网络中的数据重传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透明中继网络中的数据重传方法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102,基站获取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其中,第一链路为用户设备UE至基站的上行链路,第二链路为透明中继站至基站的上行链路。
步骤S104,基站根据获取的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控制UE或透明中继站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
通过上述处理步骤,由于采用了根据获取的UE至所述基站的上行链路的质量信息以及透明中继站至所述基站的上行链路质量信息进行数据重传的技术手段,因此,可以在透明中继网络中进行数据重传。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步骤S102和步骤104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实现:
第一种实现方式
如图2和图3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202,UE向透明RS和BS进行初始发送;
步骤S204,透明RS和BS解码并存储数据;
步骤S206,透明RS向BS和UE反馈应答ACK信息。在该步骤中,RS向BS和UE反馈ACK信息,由于UE接收到RS的ACK信息之后,不参加对BS的首次重传,这样可以使RS在不发送控制信道信息的情况下,并且通过改善MCS等方式提升重传质量。
步骤S208,BS向UE反馈ACK信息,向透明RS反馈否定(NACK)信息。在该步骤中,BS向UE反馈ACK信息,向RS反馈NACK信息,与步骤S206配合,UE不参与首次重传,RS在接收到BS的NACK信息之后,在不发送控制信道信息的情况下,并且通过改善MCS等方式提升重传质量。
向UE或透明RS反馈ACK信息还是NACK信息,主要取决于UE到BS的链路质量和RS到BS的链路质量,在该步骤(步骤S208)中,UE到BS的链路质量比RS到BS的链路质量差,因此,BS向UE反馈ACK信息,向透明RS反馈NACK信息。为了提高首次重传的概率,在该步骤中,UE不参与重传,而只有触发透明RS参与重传。
步骤S210,透明RS向BS发起第一次重传。在本步骤中,RS向BS发起第一次重传,RS重传时,由于RS从属于BS,因此,不发送控制信道信息,并且RS根据RS到BS的链路质量来调整MCS,以有效提升重传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S202-步骤S206可以省略,而是直接通过步骤S208向UE和透明RS发送不同的信息(该信息可以指示UE至所述基站的上行链路的质量信息以及透明中继站至所述基站的上行链路质量信息),以触发透明RS发起第一次重传。
第二种实现方式
如图4和图5所示,该方法包括:
步骤S402,UE向透明RS和BS进行初始发送;
步骤S404,透明RS和BS解码并存储数据;
步骤S406,透明RS向BS和UE发送ACK信息。在本步骤中,RS向BS和UE反馈ACK信息,UE接收到RS的ACK信息之后,不参加对BS的首次重传,这样可以使RS在不发送控制信道信息的情况下,并且通过改善MCS等方式提升重传质量。
步骤S408,BS向UE发送NACK信息,向透明RS发送ACK信息。在本步骤中,BS向UE发送NACK信息,向RS发送ACK信息,与步骤03配合,RS不参与首次重传,UE在接收到BS的NACK信息之后,在同时发送控制信道信息的情况下,进行首次重传。在本步骤中,UE到BS的链路质量比透明RS到BS的链路质量好,因此,为了提高首次重传的概率,RS不参与重传,而只有UE参与重传。
步骤S410,UE向BS发起第一次重传。在本步骤中,UE向BS发起第一次重传,UE将根据UE到BS的链路质量改善MCS以提升首次重传的成功概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步骤S402-步骤S406可以省略,而是直接通过步骤S408向UE和透明RS发送不同的信息(该信息可以指示UE至所述基站的上行链路的质量信息以及透明中继站至所述基站的上行链路质量信息),以触发透明RS发起第一次重传。
当上述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劣于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时,步骤S104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数据重传:基站向透明中继站发送第一重传请求消息以控制RS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在该处理过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基于图2和图3所示实施例),可以采用图2和图3中的步骤S208来实现。基于上述处理过程,为了保证重传的成功率,可以进行第二次数据重传,具体如下:
基站根据获取的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控制UE或透明中继站进行数据重传之后,基站向UE和透明中继站均发送第二重传请求消息以控制UE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以及控制透明中继站进行第二次数据重传。在具体实施时,基于图2和图3所示实施例,上述处理过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步骤S212,BS向透明RS和UE反馈NACK信息(相当于第二重传请求消息)。本步骤中,BS向RS和UE反馈NACK信息,告知RS和UE在单独使用RS重传时仍然无法正确解码数据。
步骤S214,UE向BS发起第一次重传;
步骤S216,RS向BS发起第二次重传;
在步骤S214中,UE向BS发起第一次重传,步骤S216中,RS向BS发起第二次重传,UE和RS重传时根据UE到BS、RS到BS的链路质量,重新调整MCS,以有效提升重传质量。同时,UE在重传时发送控制信道信息,而RS在第二次和重传时仍然不发送控制信道信息。
从上述处理步骤可以看出,图2和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S202到步骤S210可以作为独立的流程运行,当RS首次重传,BS成功接收之后,可以不进行步骤S212到步骤S216的操作。相应地,步骤S212到步骤S216可以作为独立的流程来使用,当RS首次重传,BS接收失败之后,为了降低重传概率,在第二次重传时,UE也进行重传,通过UE和RS之间的空间和时间复用等方式显著提升二次重传的成功概率。
当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优于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时,步骤S104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数据重传:基站向UE发送第二重传请求消息控制UE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在该处理过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基于图4和图5所示实施例),可以采用图4和图5中的步骤S408来实现。基于上述处理过程,为了保证重传的成功率,可以进行第二次数据重传,具体如下:
基站根据获取的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控制UE或透明中继站进行数据重传之后,基站向UE和透明中继站均发送第三重传请求消息以控制透明中继站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以及控制UE进行第二次数据重传。在具体实施时,基于图4和图5所示实施例,上述处理过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步骤S412,透明BS向UE和RS发送NACK信息(相当于第三重传请求消息)。本步骤中,BS向RS和UE反馈NACK信息,告知RS和UE在单独使用RS重传时仍然无法正确解码数据。
步骤S414,UE向BS发起第二次重传;
步骤S416,RS向BS发起第一次重传。
在步骤S414中,UE向BS发起第二次重传,步骤S416中,RS向BS发起第一次重传,UE和RS重传时根据UE到BS、RS到BS的链路质量,重新调整MCS,以有效提升重传质量。同时,UE在重传时发送控制信道信息,而RS在第二次和重传时仍然不发送控制信道信息。
从上述处理步骤可以看出,图4和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S402到步骤S410可以作为独立的流程来使用,当UE首次重传,BS成功接收之后,可以不进行步骤S412到步骤S416的操作。相应地,上述步骤S412到步骤S416可以作为独立的流程来使用,当UE首次重传,BS接收失败之后,为了降低重传概率,在第二次重传时,RS也进行重传,通过UE和RS之间的空间和时间复用等方式显著提升二次重传的成功概率。
在步骤102之前,即基站获取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之前,还可以包括以下处理过程:基站和透明中继站接收来自于UE发送的数据;透明中继站向基站和UE反馈接收到数据的应答消息,其中,应答消息用于触发基站获取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上述处理步骤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通过图2和图3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S202-步骤S206或图4和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步骤S402-步骤S406实现。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可以看出,上述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同步/异步混合自动重传(HARQ,HybridAutomatic Repeat Request)的中继网络上行链路重传保障策略,从而解决透明中继在数据重传中与UE协作时,BS不能潜在地解调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问题。
通过上述实施方式可以看出,上述实施例提供了一种RS两次参与重传、UE一次参与重传,通过RS改善的调制编码方式(Modulation Coding Scheme,简称为MCS)及异步HARQ的方式提升链路质量的中继网络上行链路重传保障策略以及RS一次参与重传、UE两次参与重传,通过RS改善的调制编码方式(MCS,Modulation Coding Scheme)及同步HARQ的方式提升链路质量的中继网络上行链路重传保障策略,解决了透明中继在数据重传中不能发送控制信道信息的问题以及参考信号分别来自于RS和UE时,BS不能正确解调控制信道信息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透明中继网络中的数据重传装置,位于基站中,该装置用于实现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已经进行过说明的不再赘述,下面对该装置中涉及到模块进行说明。如以下所使用的,术语“模块”可以实现预定功能的软件和/或硬件的组合。尽管以下实施例所描述的装置较佳地以软件来实现,但是硬件,或者软件和硬件的组合的实现也是可能并被构想的。图6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透明中继网络中的数据重传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6所示,该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60,连接至重传模块62,用于获取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链路为用户设备UE至所述基站的上行链路,所述第二链路为透明中继站至所述基站的上行链路;
重传模块62,用于根据获取的所述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控制所述UE或所述透明中继站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上述重传模块62,还用于在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劣于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时,向RS发送第一重传请求消息以控制RS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以及向UE和透明中继站均发送第二重传请求消息以控制UE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以及控制透明中继站进行第二次数据重传。
优选地,上述重传模块62,还用于在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优于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时,向UE发送第二重传请求消息控制UE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以及向UE和透明中继站均发送第三重传请求消息以控制透明中继站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以及控制UE进行第二次数据重传。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装置中各模块的优选实施方式可以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1)本发明通过RS辅助UE重传的方式,有效解决了不能潜在地解调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问题;(2)本发明通过RS辅助UE重传时,直接向BS发送重传信息的方式,避免了控制信道信息的发送;(3)本发明通过RS的一次或两次参与重传的方式,在RS重传中,通过使用新的更加有效的MCS方式,显著提高了重传效率;(4)本发明通过ACK/NACK非对等反馈的同步/异步发送有效控制RS和UE的重传次数,进而提出了重传效率。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软件,该软件用于执行上述实施例及优选实施方式中描述的技术方案。
在另外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中存储有上述软件,该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光盘、软盘、硬盘、可擦写存储器等。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上述的本发明的各模块或各步骤可以用通用的计算装置来实现,它们可以集中在单个的计算装置上,或者分布在多个计算装置所组成的网络上,可选地,它们可以用计算装置可执行的程序代码来实现,从而,可以将它们存储在存储装置中由计算装置来执行,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以不同于此处的顺序执行所示出或描述的步骤,或者将它们分别制作成各个集成电路模块,或者将它们中的多个模块或步骤制作成单个集成电路模块来实现。这样,本发明不限制于任何特定的硬件和软件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透明中继网络中的数据重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站获取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链路为用户设备UE至所述基站的上行链路,所述第二链路为透明中继站至所述基站的上行链路;
所述基站根据获取的所述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控制所述UE或所述透明中继站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根据获取的所述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控制所述UE或所述透明中继站进行数据重传,包括:
当所述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劣于所述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时,所述基站向所述透明中继站发送第一重传请求消息以控制所述RS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根据获取的所述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控制所述UE或所述透明中继站进行数据重传之后,包括:
所述基站向所述UE和所述透明中继站均发送第二重传请求消息以控制所述UE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以及控制所述透明中继站进行第二次数据重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根据获取的所述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控制所述UE或所述透明中继站进行数据重传,包括:
当所述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优于所述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时,所述基站向所述UE发送第二重传请求消息控制所述UE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根据获取的所述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控制所述UE或所述透明中继站进行数据重传之后,包括:
所述基站向所述UE和所述透明中继站均发送第三重传请求消息以控制所述透明中继站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以及控制所述UE进行第二次数据重传。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获取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基站和所述透明中继站接收来自于所述UE发送的数据;
所述透明中继站向所述基站和所述UE反馈接收到所述数据的应答消息,其中,所述应答消息用于触发所述基站获取所述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所述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
7.一种透明中继网络中的数据重传装置,位于基站中,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其中,所述第一链路为用户设备UE至所述基站的上行链路,所述第二链路为透明中继站至所述基站的上行链路;
重传模块,用于根据获取的所述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和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控制所述UE或所述透明中继站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重传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劣于所述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时,向所述RS发送第一重传请求消息以控制所述RS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重传模块,还用于向所述UE和所述透明中继站均发送第二重传请求消息以控制所述UE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以及控制所述透明中继站进行第二次数据重传。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重传模块,还用于在所述第一链路的质量信息优于所述第二链路的质量信息时,向所述UE发送第二重传请求消息控制所述UE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重传模块,还用于向所述UE和所述透明中继站均发送第三重传请求消息以控制所述透明中继站进行第一次数据重传,以及控制所述UE进行第二次数据重传。
CN2012100029960A 2012-01-06 2012-01-06 透明中继网络中的数据重传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0245736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029960A CN102457366A (zh) 2012-01-06 2012-01-06 透明中继网络中的数据重传方法及装置
PCT/CN2012/072454 WO2013102325A1 (zh) 2012-01-06 2012-03-16 透明中继网络中的数据重传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0029960A CN102457366A (zh) 2012-01-06 2012-01-06 透明中继网络中的数据重传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57366A true CN102457366A (zh) 2012-05-16

Family

ID=46040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0029960A Pending CN102457366A (zh) 2012-01-06 2012-01-06 透明中继网络中的数据重传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57366A (zh)
WO (1) WO201310232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62758A (zh) * 2017-12-25 2019-07-02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数据包的传输控制方法及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41991A1 (en) * 2005-12-16 2007-06-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ARQ in multi-hop relay cellular network
CN101742667A (zh) * 2008-11-19 2010-06-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分布式资源调度方法和系统、基站以及中继站
CN101795169A (zh) * 2009-02-02 2010-08-04 夏普株式会社 中继协助通信系统及其方法
CN101877630A (zh) * 2009-04-28 2010-11-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自动重传的实现方法和系统
CN102036299A (zh) * 2009-09-29 2011-04-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透明中继网络中的上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41991A1 (en) * 2005-12-16 2007-06-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ARQ in multi-hop relay cellular network
CN101742667A (zh) * 2008-11-19 2010-06-1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分布式资源调度方法和系统、基站以及中继站
CN101795169A (zh) * 2009-02-02 2010-08-04 夏普株式会社 中继协助通信系统及其方法
CN101877630A (zh) * 2009-04-28 2010-11-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自动重传的实现方法和系统
CN102036299A (zh) * 2009-09-29 2011-04-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透明中继网络中的上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方法及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62758A (zh) * 2017-12-25 2019-07-02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数据包的传输控制方法及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02325A1 (zh) 2013-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4128178B (zh) 使用中继用户设备传输数据
US10911183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HARQ for cellular integrated D2D communications
CN110169093B (zh) 直连通信的重传反馈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KR100889785B1 (ko) 릴레이 방식을 사용하는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재전송 장치및 방법
CN102428669B (zh) 协作基站上行链路的混合arq机制
EP3520277B1 (en)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s
EP2472983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relay devic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CN110521265B (zh) 上行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2300242B (zh) 基于中继节点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传输
CN102237989B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及系统
US8385257B2 (en) Method for relaying and forwarding the feedback information in HARQ scenario
JP2008541607A (ja) 複数キャリアのスケジューリング
WO2017167142A1 (zh) 一种窄带蜂窝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WO2020233406A1 (zh)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通信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2035632B (zh) 一种无线中继场景下的数据传输方法和系统
WO2020103742A1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EP2692071B1 (en)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CN103139888A (zh) 功率控制信息传输方法和系统、ue以及网络侧设备
CN102457366A (zh) 透明中继网络中的数据重传方法及装置
WO2021057594A1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KR20230034981A (ko) 사이드링크를 이용한 네트워크 코딩된 패킷들의 피드백-기반 브로드캐스팅
JP5032678B2 (ja) 複数キャリアのスケジューリング
CN101547072B (zh) 基于无线通信时分双工系统的上行传输/反馈方法
CN101521908B (zh) 基于无线通信时分双工系统的上行传输/反馈方法及系统
KR20160143590A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송신 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16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