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49926A - 使用差分循环延迟分集mimo方案的传送和接收装置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使用差分循环延迟分集mimo方案的传送和接收装置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49926A
CN102449926A CN2010800237322A CN201080023732A CN102449926A CN 102449926 A CN102449926 A CN 102449926A CN 2010800237322 A CN2010800237322 A CN 2010800237322A CN 201080023732 A CN201080023732 A CN 201080023732A CN 102449926 A CN102449926 A CN 1024499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ft value
maximum
cyclic shift
current location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2373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成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4499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4992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6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delay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71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delay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different delays between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9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different transmission schemes, at least one of them being a diversity transmission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68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 H04B7/0871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combining using different reception schemes, at least one of them being a diversity reception schem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使用差分循环延迟分集MIMO方案的传送和接收装置和方法。

Description

使用差分循环延迟分集MIMO方案的传送和接收装置和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根据35U.S.C.§119(a)要求2009年5月29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09-0047468的优先权和权益,其内容出于所有目的而被以引用的方式合并到本申请中,如同其完全在本申请中被阐述一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差分循环延迟分集MIMO方案的传送/接收装置和方法,尤其涉及用于确定终端的位置是属于毫微微小区区域还是属于宏小区区域并应用差分循环延迟值的传送/接收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最近讨论将LTE(长期演进)作为超三代(B3G)技术,被讨论作为LTE之后的技术的高级LTE也成为了议题。被讨论的高级LTE的主要技术之一就是毫微微小区。毫微微小区成为室内基站,其可以使用室内互联网线路来安装,同时担任与传统基站相同的角色。毫微微小区不能够执行小区规划,不象传统基站,但是其可以按照用户的安排而被安装或移动。因此,与传统基站相比,可以预料到毫微微小区会在在传统基站之间产生的小区间干扰以及远近效应方面导致更严重的问题。急需研究用于解决该问题的方案。
因此,在毫微微小区和传统宏小区共存的环境中非常需要能够减少毫微微小区与传统宏小区之间的干扰的方法。
发明内容
将在下面的说明书中阐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并且部分特征将能够从说明书中显而易见地得到,或者可以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学习得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传送装置,该装置包括:终端位置确定器,用于确定终端的当前位置是属于微小区区域还是属于宏小区区域;循环移位值设置单元,用于根据终端的位置设置一个或多个循环移位(或循环移位延迟)值;延迟信号生成器,用于根据一个或多个设置的循环移位值来生成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以及发射机,用于将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作为一个或多个传输信号传送给终端。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当终端的当前位置属于微小区区域时,循环移位值设置单元将循环移位值的最大值设置到第一最大值,以及当终端的当前位置属于宏小区区域时,循环移位值设置单元将循环移位值的最大值设置到第二最大值,其中第二最大值大于第一最大值。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当终端的当前位置属于毫微微小区时,循环移位值设置单元设置比第一最大值小的一个或多个循环移位值。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当终端的当前位置属于宏小区时,循环移位值设置单元设置比第一最大值大并且比第二最大值小的一个或多个循环移位值。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当传送装置使用基于循环延迟分集的预编码方案时,延迟信号生成器生成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其中根据一个或多个设置的循环移位值的相位差被应用到该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上。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当传送装置没有使用基于循环延迟分集的预编码方案时,延迟信号生成器生成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其中根据一个或多个设置的循环移位值的时间差被应用到该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接收装置,该装置包括:位置确定器,用于确定终端的当前位置是属于微小区区域还是宏小区区域;循环移位值设置单元,用于根据终端的当前位置设置要被接收的目标信号的循环移位值的范围;以及接收机,用于根据循环延迟值的范围接收要被接收的目标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传送方法,该方法包括:确定终端的当前位置是属于微小区区域还是宏小区区域;根据终端的当前位置设置一个或多个循环移位值;根据设置的一个或多个循环移位值来生成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以及将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作为一个或多个传输信号传送给终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接收方法,该方法包括:确定终端的当前位置是属于微小区区域还是宏小区区域;根据终端的当前位置设置要被接收的目标信号的循环移位值的范围;以及根据循环延迟值的范围接收要被接收的目标信号。
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接收要被接收的目标信号包括:根据循环延迟值的范围识别信号接收时区;以及在信号接收时区中接收要被接收的目标信号。
应当理解,前面的概括性说明和下面的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且意欲提供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进一步解释。
附图说明
被包括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以及被结合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且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示出了在使用传统CDD方案的MIMO-OFDM系统中传送信号的方法;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示出了使用差分CDD-MIMO方案的传送装置的框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示出了使用差分CDD-MIMO方案的接收装置的框图;
图4是用于描述在宏小区和微小区之间生成的干扰的视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用于描述由宏小区和微小区接收到的信号的延迟情况的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用于描述使用针对每个装置的差分CDD-MIMO方案的传送方法的视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示出了使用差分CDD-MIMO方案的传送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示出了使用差分CDD-MIMO方案的接收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其中示出了示例性实施方式的附图来更详细地描述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公开可以以多种不同方式实现,并且不应当被局限于在此阐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和详细描述中,元件、特征和结构由相同的参考标号来表示。使用差分循环延迟分集MIMO方案的传送/接收方法可以由包括在使用差分循环延迟分集MIMO方案的传送/接收装置中的元件来执行。
本发明提供了传送/接收装置和方法,其可以通过确定终端的位置是属于毫微微小区区域还是宏小区区域来有区别地应用循环移位值,来减少小区间干扰。
本发明提供了传送/接收装置和方法,其可以通过确定终端的位置是属于毫微微小区区域还是宏小区区域来确定要被接收的信号的时区并根据所确定的时区来接收信号,来分析没有小区间信号干扰的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传送/接收装置和方法,其可以通过确定终端的位置是属于毫微微小区区域还是宏小区区域来有区别地应用循环延迟值,来减少小区间干扰。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传送/接收装置和方法,其可以通过确定终端的位置是属于毫微微小区区域还是宏小区区域来确定要被接收的信号的时区并根据所确定的时区来接收信号,来分析没有小区间信号干扰的信号。
图1示出了在使用传统CDD(循环延迟分集)方案的MIMO-OFDM(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系统中传送信号的方法。
在图1中,使用了传输天线,对该传输天线应用了N个CDD方案,并且示出了导致时间轴上的线性延迟的OFDM传输终端的结构。
在步骤S110,在FEC编码器终端中对信息比特进行编码。在步骤S120,通过交织分布信息,以便编码后的信息比特以针对突发错误而言更强的形式被改变。在步骤S130,通过符号映射将信息比特符号化。在步骤S140,经由具有NFFT(N是整数,NFFT是FFT的规模)规模的IFFT(反向快速傅立叶变换)终端对符号化后的信息进行OFDM-符号化。在步骤S150,OFDM-符号化后的信号被循环延迟。此时,传送给T×1天线的信号没有被循环延迟,并且原始信号在没有任何改变的情况下被传送。另一方面,传送给T×1天线之后的天线的信号被循环延迟δcyc,n并然后被传送。这里,n指的是天线的数量。时间轴上的被循环延迟后的信号成为频率轴上具有PD(相位分集)的信号。在步骤S160,添加CP(循环前缀),并且然后将循环延迟后的信号传送给每个天线。传送的信号可以由下面的等式(1)和等式(2)来定义。
s ( l ) = 1 N FFT Σ k = 0 N FFT - 1 S ( k ) e j 2 π N FFT kl - - - ( 1 )
s ( ( l - δ cyc , n ) mod N FFT ) =
1 N FFT Σ k = 0 N FFT - 1 e - j 2 π N FFT k δ cyc , n S ( k ) e j 2 π N FFT kl - - - ( 2 )
在等式(1)和(2)中,S(l)和S(k)分别表示时间轴和频率轴上的复数信号(complex signal),并且k和l分别表示时间轴和频率轴上的索引。
如上所述,被应用了CDD方案的OFDM传输终端将一个或多个信号延迟预定的延迟间隔,以传送延迟后的一个或多个信号而无需考虑终端的位置是属于宏小区还是微小区(例如,毫微微小区),这样就产生了微小区与传统宏小区之间的小区间干扰和远近效应。传统宏小区和毫微微小区之间的干扰的产生将参考图4进行详细描述。
图4是用于描述在宏小区和微小区之间产生的干扰的视图。
参考图4,毫微微小区420的覆盖范围为大约10m,因此在传统宏小区410内可以存在多个毫微微小区420。而且,毫微微基站通过使用安装于室内的互联网线路进行操作,并且由于毫微微小区被安装于室内而具有反射波多且延迟短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使得有可能最大化地获得MIMO空间复用增益。因此,毫微微小区420中的用户可以使用高速无线互联网。然而,毫微微小区420不象传统基站,其不能够执行小区规划,并且与传统小区边界区域相比可以具有大量的小区边界区域。而且,与传统宏小区结构相比,毫微微小区420在小区间干扰问题或远近效应方面可以具有更严谨的结构。
也就是说,当终端位于毫微微小区420的边界区域中时,会产生来自毫微微基站的信号421与来自宏基站的信号411之间的干扰。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示出了使用差分CDD-MIMO方案的传送装置的框图。
参考图2,使用差分CDD-MIMO方案的传送装置200包括终端位置确定器210、循环移位值设置单元220、延迟信号生成器230和发射机240。
终端位置确定器210能够确定终端的当前位置是属于微小区区域还是宏小区区域。例如,终端能够确定该终端当前从其接收服务的小区是毫微微小区还是传统宏小区。
循环移位值设置单元220可以根据终端的位置设置一个或多个循环移位(循环移位延迟)值。也就是说,可以根据终端的位置是属于毫微微小区还是宏小区来有区别地设置循环移位值。在根据终端的位置设置循环移位值时,根据终端的位置设置循环移位值的范围,并且一个或多个循环移位值可以被设置在循环延迟值的范围之内。例如,当终端的位置属于毫微微小区时,循环移位值的最大值可以被设置到第一最大值,并且循环移位值可以被设置在大于0且小于第一最大值的范围之内。而且,当终端的位置属于宏小区时,循环移位值的最大值被设置到比第一最大值大的第二最大值,并且循环移位值可以被设置在大于第一最大值且小于第二最大值的范围之内。因此,针对毫微微小区和宏小区的循环移位值可以被有区别地设置,而没有重叠部分。
延迟信号生成器230可以根据所设置的一个或多个循环移位值来生成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应用设置在循环移位值的范围之内的一个或多个循环移位值来生成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因此,可以有区别地生成针对毫微微小区和宏小区的延迟信号,因为针对毫微微小区和宏小区的循环移位值已经被有区别地设置,并且所设置的有区别的循环移位值已经被应用于所生成的延迟信号。因此,可以容易地区分和分析能够在毫微微小区中分析的信号和能够在宏小区中分析的信号。
这里,当传送装置使用基于循环延迟分集的预编码方案时,延迟信号生成器230生成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其中根据所设置的一个或多个循环移位值的相位差被应用到该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上。当传送装置没有使用基于循环延迟分集的预编码方案时,延迟信号生成器230可以生成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其中根据所设置的一个或多个循环移位值的时间差被应用到该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上。
发射机240可以向终端传送一个或多个传输信号,该一个或多个传输信号是通过向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中添加循环前缀而产生的。
如上所述,根据终端当前从其接收服务的小区来有区别地应用恰当的循环移位值,这样就可以提供能够降低小区边界区域中的小区间干扰的传送/接收装置和方法。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示出了使用差分CDD-MIMO方案的接收装置的框图。
参考图3,使用差分CDD-MIMO方案的接收装置300包括位置确定器310、循环移位值设置单元320和接收机330。
位置确定器310可以确定当前位置是属于微小区区域还是宏小区区域。也就是说,位置确定器310可以确定终端在其中接收服务的当前位置是属于毫微微小区区域还是宏小区区域。
循环移位值设置单元320可以根据当前位置设置要被接收的目标信号循环移位值的范围。例如,根据终端在其中接收服务的位置是属于毫微微小区区域还是宏小区区域来设置循环移位值的最大值,并且可以根据所设置的最大值来设置循环移位值的范围。
接收机330可以根据循环延迟值的范围来接收要被接收的目标信号。例如,可以在其中分析要被接收的目标信号的时区根据与毫微微小区和宏小区对应的循环移位值的范围而改变,并且可以在每个时区中分析毫微微小区信号和宏小区信号。
如上所述,通过根据终端当前从其接收服务的小区来有区别地应用CDD-MIMO方案,就能够在与宏小区相比早很多的时区中提取可以在毫微微小区中被分析的信号,并且毫微微小区中信号的分析可以容易地在完全接收宏小区的信号的效应之前完成。而且,根据信号功率方面的分析,从宏小区接收到的信号的功率在由毫微微小区接收到的信号的符号间隔功率成为1的时候小于1。因此,可以提供能够减少小区间干扰和远近效应的传送/接收装置。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用于描述由0宏小区和微小区接收到的信号的延迟情况的视图。
参考图5,当可以在毫微微小区中被分析的延迟后的信号不大于D毫微微, 最大510(因为毫微微小区的半径位于10m之内并且对应于毫微微小区在室内被使用的环境)以及可以在宏小区中被分析的延迟后的信号不大于D宏小区,最大520时,D宏小区,最大可以比D毫微微,最大的值大得多。也就是说,如上所述,由于毫微微小区和宏小区的环境和区域特征,D宏小区,最大与D毫微微,最大相比具有很大的特征,并且该特征可以是一个因数,通过该因数可以有效地将差分CDD方案应用于每个小区。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用于描述使用针对每个装置的差分CDD-MIMO方案的传送方法的视图。
参考图6,经由高层中的信道编码而被传送给物理层的信息比特可以通过FEC编码器610进行编码,其中FEC编码器610是信息比特通过其中以校正在信道编码中不能被校正的突发错误的编码器。已经通过编码器610的信息比特可以分散信息比特的连续性,这会导致由信道状态引起的突发错误。因此,为了有效地分布这样的突发错误,可以由交织器620来交织信息比特。接下来,在符号映射过程之后将信息比特传送给IFFT终端。此时,信息比特通过调制过程被符号化为QPSK、16QAM和64QAM,并且然后可以由调度器将其映射到IFFT终端。而且,在添加CP(循环前缀)之前,已经通过IFFT终端的信号可以是具有由循环移位值所延迟的版本的信号。
这里,循环移位值可以由终端位置确定器640来确定当前接收服务的小区是毫微微小区还是宏小区。而且,循环移位值设置单元650可以根据毫微微小区或宏小区来有区别地设置相应的循环移位值。延迟信号生成器660可以通过应用所设置的循环移位值来生成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发射机670可以向终端传送通过向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中添加循环前缀而生成的一个或多个信号。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示出了使用差分CDD-MIMO方案的传送方法的流程图。
参考图7,在步骤S710,可以确定终端的当前位置是属于毫微微小区区域还是宏小区区域。
在步骤S720,当终端的当前位置属于毫微微小区区域时,可以将循环移位值的最大值设置到第一最大值。这里,第一最大值可以是基于毫微微小区的环境信息的预存值和测量值中的至少一个。
在步骤S730,可以将一个或多个循环移位值设置在大于0且小于所设置的第一最大值的范围之内。例如,一个或多个循环移位值(δ循环,毫微微,1,δ 环,毫微微,2,...,δ循环,毫微微,n-1)可以设置在小于第一最大值的范围之内,其中n可以是天线的数量。
在步骤S740,当终端的当前位置属于宏小区时,循环移位值的最大值可以被设置到第二最大值。这里,第二最大值也可以是基于宏小区的环境信息的预存值和测量值中的至少一个。
在步骤S750,可以将一个或多个循环移位值设置在大于第一最大值且小于第二最大值的范围之内。这里,第二最大值可以被设置成比第一最大值大的值。例如,一个或多个循环移位值(δ循环,宏小区,1,δ循环,宏小区,2,...,δ循环,宏小区,n-1)可以被设置在大于第一最大值且小于第二最大值的范围之内,其中n可以是天线的数量。
在步骤S760,可以根据一个或多个循环移位值来生成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
在步骤S770,可以将一个或多个传输信号传送给终端,该一个或多个传输信号是通过向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中添加循环前缀而生成的。
图8是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示出了使用差分CDD-MIMO方案的接收方法的流程图。
参考图8,在步骤S810,可以确定终端的当前位置是属于毫微微小区区域还是宏小区区域。
在步骤S820,当终端的当前位置属于毫微微小区区域时,可以将毫微微小区的循环移位值的范围设置成小于第一最大值的范围。
在步骤S830,当终端的当前位置属于宏小区时,宏小区的循环移位值的范围可以被设置成大于第一最大值且小于第二最大值的范围。这里,可以将第二最大值设置为大于第一最大值的值。
在步骤S840,可以根据循环延迟值的范围来接收毫微微小区信号或宏小区信号。此时,步骤S840可以包括根据循环延迟值的范围来识别信号接收时区的步骤以及接收要在信号接收时区中被接收的目标信号的步骤。例如,当一个或多个循环移位值被设置在小于第一最大值的范围中并且产生和传送用于毫微微小区的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以及一个或多个循环移位值被设置在大于第一最大值且小于第二最大值(这里,第二最大值比第一最大值大很多)的范围中并且产生和传送用于宏小区的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时,能够在毫微微小区中被分析的信号可以比能在宏小区中被分析的信号早很长时间被提取出来。
在上面的描述中,毫微微小区是宏小区的一种实施方式,并且本发明可以应用于除了毫微微小区之外的所有宏小区。
因此,可以提供能够减少小区间干扰和远近效应的传送/接收装置。
同时,图7和图8中没有描述的部分内容可以参考图1到图6的描述来理解。
如上所述,提供了传送/接收装置和方法,其可以通过确定终端的位置是属于微小区区域还是宏小区区域来有区别地应用循环移位值来减少小区间干扰和远近效应。
而且,提供了传送/接收装置和方法,其可以通过确定终端的位置是属于微小区区域还是宏小区区域来确定要被接收的信号的时区并根据所确定的时区来接收信号,来分析没有小区间信号干扰的信号。
通过确定终端的位置是属于微小区区域还是宏小区区域,可以有区别地应用循环移位值。可选地,通过在微小区区域中将循环移位值设置为“0”可以不使用CDD方案,以及可以通过只在宏小区区域中设置循环移位值来使用CDD方案,或者可以应用相反的方式。
而且,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使用差分CDD-MIMO方案的传送/接收方法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该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用于执行由各种计算机实现的操作的程序。计算机可读介质可以单独地或集成地包括程序命令、数据文件和数据结构。该介质的程序命令可以是为本发明专门设计和构造的,或者可以是可用的,因为其对于计算机软件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已知的。例如,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包括磁介质(例如硬盘、软盘和磁带)、光介质(例如CD-ROM和DVD)、磁光介质(例如光磁软盘)和硬件设备(例如ROM、RAM和闪存),它们都是以这种方式而被专门设计为能够存储和执行程序命令。例如,程序命令包括高级语言代码以及由编译器得到的机器语言代码,其中高级语言代码可以由计算机通过使用解释程序来执行。
虽然已经显示和描述了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公开作出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而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形式所限定的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因此,只要修改落入所附利要求及其等价形式的范围内,其就不应当被误解为脱离了本发明自身的范围。
本申请还涉及具有律师代理号(你的代理号)的美国专利申请,其要求2009年5月29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09-0047468的优先权和权益。该申请被转让给本申请的受让人,并且为所有目的而将其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合并于此,好像完全在本申请中提出一样。

Claims (24)

1.一种传送装置,该传送装置包括:
终端位置确定器,用于确定终端的当前位置是属于微小区区域还是宏小区区域;
循环移位值设置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终端的所述位置设置一个或多个循环移位(或者循环移位延迟)值;
延迟信号生成器,用于根据一个或多个所设置的循环移位值来生成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以及
发射机,用于将所述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作为一个或多个传输信号传送给所述终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当所述终端的所述当前位置属于所述微小区区域时,所述循环移位值设置单元将所述循环移位值的最大值设置到第一最大值,以及当所述终端的所述当前位置属于所述宏小区区域时,所述循环移位值设置单元将所述循环移位值的所述最大值设置到第二最大值,其中所述第二最大值比所述第一最大值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最大值和所述第二最大值被设置为基于所述微小区和所述宏小区的环境信息的预存值和测量值中的一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当所述终端的所述当前位置属于所述微小区时,所述循环移位值设置单元设置比所述第一最大值小的一个或多个循环移位值。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当所述终端的所述当前位置属于所述宏小区时,所述循环移位值设置单元设置比所述第一最大值大并且比所述第二最大值小的一个或多个循环移位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当所述传送装置使用基于循环延迟分集的预编码方案时,所述延迟信号生成器生成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其中根据所述一个或多个所设置的循环移位值的相位差被应用到所述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当所述传送装置没有使用基于循环延迟分集的预编码方案时,所述延迟信号生成器生成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其中根据所述一个或多个所设置的循环移位值的时间差被应用到所述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
8.一种接收装置,该接收装置包括:
位置确定器,用于确定终端的当前位置是属于微小区区域还是宏小区区域;
循环移位值设置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终端的所述当前位置设置要被接收的目标信号的循环移位值的范围;以及
接收机,用于根据所述循环延迟值的所述范围接收要被接收的所述目标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当所述终端的所述当前位置属于所述微小区区域时,所述循环移位值设置单元将所述循环移位值的最大值设置到第一最大值并将小于所述第一最大值的范围设置为所述循环移位值的范围,以及当所述终端的所述当前位置属于所述宏小区区域时,所述循环移位值设置单元将所述循环移位值的最大值设置到第二最大值并且将大于所述第一最大值且小于所述第二最大值的范围设置为所述循环移位值的范围,其中所述第二最大值大于所述第一最大值。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最大值和所述第二最大值被设置为基于所述微小区和所述宏小区的环境信息的预存值和测量值中的一者。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收装置,其中所述接收机根据所述循环移位值的所述范围识别信号接收时区,并在所述信号接收时区中接收要被接收的所述目标信号。
12.一种传送方法,该传送方法包括:
确定终端的当前位置是属于微小区区域还是宏小区区域;
根据所述终端的所述当前位置设置一个或多个循环移位值;
根据所设置的一个或多个循环移位值来生成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以及
将所述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作为一个或多个传输信号传送给所述终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传送方法,其中设置所述循环移位值包括:
当所述终端的所述当前位置属于所述微小区区域时,将所述循环移位值的最大值设置到第一最大值;以及
当所述终端的所述当前位置属于所述宏小区区域时,将所述循环移位值的所述最大值设置到第二最大值,
其中所述第二最大值比所述第一最大值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传送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最大值和所述第二最大值被设置为基于所述微小区和所述宏小区的环境信息的预存值和测量值中的一者。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传送方法,其中,在设置所述循环移位值时,当所述终端的所述当前位置属于所述微小区区域时,设置小于所述第一最大值的一个或多个循环移位值。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传送方法,其中,在设置所述循环移位值时,当所述终端的所述当前位置属于所述宏小区区域时,设置大于所述第一最大值且小于所述第二最大值的一个或多个循环移位值。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传送方法,其中,在生成所述延迟信号时,当传送装置使用基于循环延迟分集的预编码方案时,生成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其中根据一个或多个所设置的循环移位值的相位差被应用到所述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传送方法,其中,在生成所述延迟信号时,当传送装置没有使用基于循环延迟分集的预编码方案时,生成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其中根据一个或多个所设置的循环移位值的时间差被应用到所述一个或多个延迟信号。
19.一种接收方法,该接收方法包括:
确定终端的当前位置是属于微小区区域还是宏小区区域;
根据所述终端的所述当前位置设置要被接收的目标信号的循环移位值的范围;以及
根据所述循环延迟值的所述范围接收要被接收的所述目标信号。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接收方法,其中设置所述循环移位值的所述范围包括:
当所述终端的所述当前位置属于所述微小区区域时,将所述循环移位值的最大值设置到第一最大值,并将小于所述第一最大值的范围设置为所述循环移位值的所述范围;以及
当所述终端的所述当前位置属于所述宏小区区域时,将所述循环移位值的最大值设置到第二最大值,并将大于所述第一最大值且小于所述第二最大值的范围设置为所述循环移位值的所述范围,
其中所述第二最大值大于所述第一最大值。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接收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最大值和所述第二最大值被设置为基于所述微小区和所述宏小区的环境信息的预存值和测量值中的一者。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接收方法,其中接收要被接收的所述目标信号包括:
根据所述循环移位值的所述范围识别信号接收时区;以及
在所述信号接收时区中接收要被接收的所述目标信号。
23.一种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该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用于记录用于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2-18中的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的程序。
24.一种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该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用于记录用于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9-22中的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方法的程序。
CN2010800237322A 2009-05-29 2010-05-28 使用差分循环延迟分集mimo方案的传送和接收装置和方法 Pending CN10244992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09-0047468 2009-05-29
KR20090047468A KR101055446B1 (ko) 2009-05-29 2009-05-29 차등 순환지연 다이버시티 mimo 기법을 이용한 송수신 장치 및 그 방법
PCT/KR2010/003395 WO2010137904A2 (ko) 2009-05-29 2010-05-28 차등 순환지연 다이버시티 mimo 기법을 이용한 송수신 장치 및 그 방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49926A true CN102449926A (zh) 2012-05-09

Family

ID=43223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237322A Pending CN102449926A (zh) 2009-05-29 2010-05-28 使用差分循环延迟分集mimo方案的传送和接收装置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892122B2 (zh)
EP (1) EP2437407A2 (zh)
JP (1) JP2012528513A (zh)
KR (1) KR101055446B1 (zh)
CN (1) CN102449926A (zh)
WO (1) WO2010137904A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88852B1 (ko) 2011-12-02 2018-09-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용 단말기에서 다이버시티 서비스를 제공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9362989B2 (en) 2012-05-22 2016-06-07 Sun Patent Trust Transmission method, reception method,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JP6115416B2 (ja) * 2013-09-06 2017-04-19 富士通株式会社 光送信器、光受信器、光伝送システム、光送信方法、光受信方法、および光伝送方法
KR102130294B1 (ko) * 2014-04-02 2020-07-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일 스트림 다중 빔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9885772B1 (en) 2014-08-26 2018-02-06 Vencore Labs, Inc. Geolocating wireless emitters
KR101706629B1 (ko) * 2016-01-25 2017-02-16 주식회사 이노와이어리스 Mimo-ofdm 송신기에 대한 파워 캘리브레이션 방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99124A1 (en) * 2004-04-07 2005-10-2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signal in mimo system
CN1773981A (zh) * 2004-11-11 2006-05-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正交频分多址系统中发送前导和搜索小区的装置和方法
WO2008098092A2 (en) * 2007-02-06 2008-08-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Cyclic delay diversity and precod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O2009002093A2 (en) * 2007-06-25 2008-12-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mit methods with delay diversity and space-frequency diversit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82596B2 (en) * 2004-06-04 2013-11-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ding and modulation for broadcast and multicast servic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050118031A (ko) * 2004-06-12 2005-12-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순환지연 다이버시티를 이용하여 방송 채널을 효율적으로전송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KR100938091B1 (ko) * 2004-10-13 2010-01-2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직교주파수다중분할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블록 부호화기법과 순환 지연 다이버시티 기법을 사용하는 기지국송신 장치 및 방법
US7738356B2 (en) 2005-06-28 2010-06-15 Broadcom Corporation Multiple stream cyclic-shifted delay transmitter
JP5106129B2 (ja) 2007-01-10 2012-12-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
KR20090005676A (ko) * 2007-07-09 2009-01-1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시스템에서 단말 간 통신을 위한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장치
US20090061892A1 (en) * 2007-08-27 2009-03-05 Via Telecom, Inc. Location assisted connection to femtocell
JP2009065403A (ja) * 2007-09-06 2009-03-26 Nec Corp 無線通信における受信品質推定方法および装置
KR100901760B1 (ko) * 2007-11-08 2009-06-11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최적의 순환 지연 값을 갖는 순환 지연 다이버시티 방법 및이를 적용한 송신 장치
CN102017444B (zh) * 2008-05-05 2015-05-20 Lg电子株式会社 基于循环延迟分集的、具有延迟跳变的传输
KR20090047468A (ko) 2009-02-11 2009-05-12 유끼오 오오니시 서모엘리먼트 및 후육 밀봉 부재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5099124A1 (en) * 2004-04-07 2005-10-2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signal in mimo system
CN1868144A (zh) * 2004-04-07 2006-11-22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信号的方法
CN1773981A (zh) * 2004-11-11 2006-05-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正交频分多址系统中发送前导和搜索小区的装置和方法
WO2008098092A2 (en) * 2007-02-06 2008-08-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Cyclic delay diversity and precod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O2008098092A3 (en) * 2007-02-06 2008-10-30 Qualcomm Inc Cyclic delay diversity and precoding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O2009002093A2 (en) * 2007-06-25 2008-12-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mit methods with delay diversity and space-frequency diversity
EP2015503A2 (en) * 2007-06-25 2009-01-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ransmit methods with delay diversity and space-frequency diversity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HKUMBIN HAMITI: "The Draft IEEE 802.16m System Description Document", 《IEEE 802.16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WORKING GROUP》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055446B1 (ko) 2011-08-08
KR20100128832A (ko) 2010-12-08
JP2012528513A (ja) 2012-11-12
EP2437407A2 (en) 2012-04-04
US20120077519A1 (en) 2012-03-29
WO2010137904A2 (ko) 2010-12-02
WO2010137904A3 (ko) 2011-03-03
US8892122B2 (en) 2014-1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49926A (zh) 使用差分循环延迟分集mimo方案的传送和接收装置和方法
CN103427956A (zh) 用于发送/接收控制信道格式的方法和装置
CN101889417A (zh) Ofdma系统中探测信道的物理结构和设计
Dinis et al. Iterative receiver based on the EGC for massive MIMO schemes using SC‐FDE modulations
Hervás et al. 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omain equalisation proposal for very long haul HF radio links
Al-Qahtani et al. Space shift keying MIMO system under spectrum sharing environments in Rayleigh fading
Li et al. Secure communications via sending artificial noise by bot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optimum power allocation to minimise the insecure region
CN102340371A (zh) 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的传输方法和系统
Huang et al. Power allocation for secure OFDMA systems with wireless information and power transfer
KR102226264B1 (ko) 동기신호 전송 장치 및 동기신호 전송 방법
Ni et al. Index modulation-based non-coherent transmission in grant-free massive access
Kumar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NOMA with generalised selection combining receivers
Holoubi et al. On the performance of improved quadrature spatial modulation
Alqahtani et al. Rateless space–time block code for mitigating pilot contamination effects in multi‐cell massive MIMO system with lossy links
Castanheira et al. Null‐space cognitive precoding for heterogeneous networks
Pec et al. Receive beamforming techniques for an LTE-based mobile relay station with a uniform linear array
Wei et al.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with broadcasting and communication
Asif et al. [Retracte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Spectral Efficiency for Uplink and Downlink Multi‐Cell Massive MIMO Systems
Ryu et al. Adaptive precoding scheme with efficient joint processing for downlink coordinated multi‐point transmission system
Ha et al. Cooperative transmission scheme for cell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ang et al. Performance of uplink WFRFT‐based hybrid carrier systems with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Kim et al. Channel sounding for multi-sector cooperative beamforming in TDD-OFDM wireless systems
Gencel et al. Scaling wideband distributed transmit beamforming via aggregate feedback
Xia et al.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without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or similar channel conditions
Kwon et al. Improved transmission scheme for reliable communication in cell bounda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