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47523A - 预编码矩阵索引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 Google Patents

预编码矩阵索引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47523A
CN102447523A CN2010105077938A CN201010507793A CN102447523A CN 102447523 A CN102447523 A CN 102447523A CN 2010105077938 A CN2010105077938 A CN 2010105077938A CN 201010507793 A CN201010507793 A CN 201010507793A CN 102447523 A CN102447523 A CN 1024475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trix index
coding matrix
frequency
coding
feedba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0779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铭
刘仁茂
杨曾
梁永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riority to CN20101050779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447523A/zh
Priority to PCT/JP2011/070674 priority patent/WO2012043202A1/en
Publication of CN1024475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475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26Power distribution
    • H04B7/0434Power distribution using multiple eigenm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58Feedback reduction
    • H04B7/066Combined feedback for a number of channels, e.g. over several subcarriers like in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OFDM]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针对双码本预编码框架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中,本发明提出了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中传输预编码矩阵索引的新方案。在本发明中,将预编码矩阵索引分解为频率选择性部分和频率非选择性部分,并对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选择性部分和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执行联合编码处理。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选择性部分可以是预编码矩阵索引的波束选择部分和预编码矩阵索引的相位合并部分之一,而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选择性部分可以是预编码矩阵索引的波束选择部分和预编码矩阵索引的相位合并部分中的另一个。本发明具有易于实现,信令开销较小等优点,可适用于LTE-Advanced/4G蜂窝通信系统以及未来的5G蜂窝通信系统中。

Description

预编码矩阵索引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多天线多载波基站小区中,用户设备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中传输预编码矩阵索引的技术。
背景技术
多天线(MIMO:Multiple In Multiple Out)无线传输技术在发射端和接收端配置多根天线,对无线传输中的空间资源加以利用,获得空间复用增益和空间分集增益。信息论研究表明,MIMO系统的容量随着发射天线数和接收天线数的最小值线性增长。
图1示出了MIMO系统的示意图。图1中,发射端与接收端的多天线构成多天线无线信道,包含空域信息。另外,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具有较强的抗衰落能力和较高的频率利用率,适合多径环境和衰落环境中的高速数据传输。将MIMO技术与OFDM技术结合起来的MIMO-OFDM技术,已经成为新一代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
例如,3GPP(第三代移动通信伙伴计划)组织是移动通信领域内的国际组织,她在3G蜂窝通信技术的标准化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3GPP组织从2004年下半年起开始设计EUTRA(演进的通用移动通信系统及陆基无线电接入)和EUTRAN(演进的通用移动通信系统网及陆基无线电接入网),该项目也被称为LTE(长期演进)项目。LTE系统的下行链路就是采用MIMO-OFDM技术。2008年4月,3GPP组织在中国深圳会议上,开始探讨4G蜂窝通信系统的标准化工作(目前被称为LTE-A系统)。MIMO-OFDM技术仍然成为LTE-A系统的关键空中接口技术。
在LTE-A系统中,载波聚合(CA:Carrier Aggregation)是一项新内容。其概念图如图2所示,即一个基站同时配有多个下行载波和多个上行载波,将多个载波虚拟地整合为一个载波,称为载波聚合。LTE-A系统支持连续载波聚合以及频带内和频带间的非连续载波聚合,最大能聚合带宽可达100MHz。为了在LTE-A商用初期能有效利用载波,即保证LTE用户设备能够接入LTE-A系统,每个载波应能够配置成与LTE系统后向兼容的载波,然而也不排除设计仅被LTE-A系统使用的载波。在LTE-A系统的研究阶段,载波聚合的相关研究重点包括连续载波聚合的频谱利用率提升,上下行非对称的载波聚合场景的控制信道的设计等。其中,控制信道的设计就包含用户设备如何将下行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给基站。
在下行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面,LTE系统存在两种反馈信道,即上行物理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和上行物理数据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一般而言,PUCCH用于传输同期性、小载荷、基本的信道状态信息;而PUSCH用于传输突发性、大载荷、扩展的信道状态信息。在PUCCH上,一次完整的信道状态信息由不同的反馈内容组成,不同的反馈内容在不同的子帧内进行传输。在PUSCH上,一次完整的信道状态信息在一个子帧内传输完毕。在LTE-A系统中,这样的设计原则将被保留。
反馈的内容分为三类,第一是信道质量索引(CQI:Channel QualityIndex),第二是信道预编码矩阵索引(PMI:Precoding Matrix Index),第三是信道秩索引(RI:Rank Index),以上三种内容均为比特量化反馈。在LTE-A系统中,以上三种内容仍然是反馈的主要内容。其中,对于PMI,目前的共识是,PMI由两个信道预编码矩阵索引#1和#2(W1和W2)共同决定(双码本设计方案),W1表征宽带/长时的信道特征,W2表征子带/短时的信道特征。在PUCCH上传输W1和W2时,没有必要在同一子帧中同时反馈W1和W2,另外,W1或W2有可能在反馈中被省略。参见文献:3GPP R1-102579,“Way forward on Rel.10 feedback”(3GPP标准化提案,编号:R1-102579,“第10版本中反馈技术的未来研究”)。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所对应的所有频率区域称为S集合(Set S),在LTE系统中,只存在单载波的情况,S集合被定义等于系统载波带宽。在LTE-A系统中,由于存在多载波的情况,S集合可能被定义等于单个载波带宽,或等于多个载波带宽之和。
在LTE系统中,定义了8种下行数据的MIMO传输方式:①单天线发射:用于单天线基站的信号发射,是MIMO系统的一个特例,该方式只能传输单层数据;②发射分集:在MIMO系统中,利用时间或/和频率的分集效果,发射信号,以提高信号的接收质量,该方式只能传输单层数据;③开环空分复用:不需要用户设备反馈PMI的空分复用;④闭环空分复用:需要用户设备反馈PMI的空分复用;⑤多用户MIMO:多个用户同时同频参与MIMO系统的下行通信;⑥闭环单层预编码:使用MIMO系统,需要用户设备反馈PMI,只传输单层数据;⑦波束成形发射:使用MIMO系统,波束成形技术,配有专用的参考信号用于用户设备的数据解调,不需要用户设备反馈PMI,只传输单层数据;⑧双层波束成形发射:用户设备可被配置为反馈PMI及RI,或不反馈PMI及RI。在LTE-A系统中,上述8种传输方式有可能被保留或/和删减或/和增加一种新的传输方式——MIMO动态切换,即基站可以动态地调整用户设备工作的MIMO方式。
为了支持上述MIMO传输方式,LTE系统定义了许多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模式,每种MIMO传输方式,对应若干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模式,详细说明如下。
在PUCCH上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模式有4种,分别为模式1-0、模式1-1、模式2-0和模式2-1。这些模式又是4种反馈类型的组合,它们是:
类型1——频带段(BP:Band Part,是集合S的一个子集,其大小由集合S的大小确定)内优选的一个子带位置及所述子带上的CQI(子带位置的开销是L比特,第一个码字的CQI的开销是4比特,可能的第二个码字的CQI,采用相对于第一个码字的CQI的差分编码方式,开销是3比特);
类型2——宽带CQI和PMI(第一个码字的CQI的开销是4比特,可能的第二个码字的CQI,采用相对于第一个码字的CQI的差分编码方式,开销是3比特,PMI的开销根据基站的天线配置,为1、2、4比特不等);
类型3——RI(根据基站的天线配置,2天线的RI的开销为1比特,4天线的RI的开销为2比特);
类型4——宽带CQI(开销一律为4比特)。
用户设备根据上述类型的不同,相应地反馈不同的信息给基站。
模式1-0是类型3与类型4的组合,即类型3与类型4以不同的周期和/或不同的子帧偏移量反馈,其含义是反馈集合S上的第一个码字的宽带CQI及可能的RI信息。
模式1-1是类型3与类型2的组合,即类型3与类型2以不同的周期和/或不同的子帧偏移量反馈,其含义是反馈集合S上的宽带PMI、各个码字的宽带CQI及可能的RI信息。
模式2-0是类型3、类型4与类型1的组合,即类型3、类型4与类型1以不同的周期和/或不同的子帧偏移量反馈,其含义是反馈集合S上的第一个码字的宽带CQI、可能的RI信息和BP内优选的一个子带位置及所述子带上的CQI信息。
模式2-1是类型3、类型2与类型1的组合,即类型3、类型2与类型1以不同的周期和/或不同的子帧偏移量反馈,其含义是反馈集合S上的宽带PMI、各个码字的宽带CQI、可能的RI信息和BP内优选的一个子带位置及所述子带上的CQI信息。
MIMO传输方式与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模式的对应关系如下:
MIMO传输方式①:模式1-0,模式2-0
MIMO传输方式②:模式1-0,模式2-0
MIMO传输方式③:模式1-0,模式2-0
MIMO传输方式④:模式1-1,模式2-1
MIMO传输方式⑤:模式1-1,模式2-1
MIMO传输方式⑥:模式1-1,模式2-1
MIMO传输方式⑦:模式1-0,模式2-0
MIMO传输方式⑧:模式1-1,模式2-1用户设备反馈PMI/RI;或
                模式1-0,模式2-0用户设备不反馈PMI/RI
在PUSCH上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模式有5种,分别为模式1-2、模式3-0、模式3-1、模式2-0和模式2-2。
模式1-2的含义是反馈集合S中各个子带的PMI、集合S上的各个码字的宽带CQI及可能的RI信息。
模式3-0的含义是反馈集合S中各个子带的第一个码字的CQI、集合S上的第一个码字的宽带CQI及可能的RI信息。其中,子带CQI采用相对于宽带CQI的差分编码方式,以减少反馈开销。
模式3-1的含义是反馈集合S中各个子带的各个码字的CQI、集合S上的各个码字的宽带CQI、集合S上的宽带PMI及可能的RI信息。其中,子带CQI采用相对于宽带CQI的差分编码方式,以减少反馈开销。
模式2-0的含义是反馈集合S中优选出的M个子带的位置、所述M个子带上的第一个码字的宽带CQI、集合S上的第一个码字的宽带CQI及可能的RI信息。
模式2-2的含义是反馈集合S中优选出的M个子带的位置、所述M个子带上的宽带PMI、所述M个子带上的各个码字的宽带CQI、集合S上的宽带PMI、集合S上的各个码字的宽带CQI及可能的RI信息。
MIMO传输方式与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模式的对应关系如下:
MIMO传输方式①:模式2-0,模式3-0
MIMO传输方式②:模式2-0,模式3-0
MIMO传输方式③:模式2-0,模式3-0
MIMO传输方式④:模式1-2,模式2-2,模式3-1
MIMO传输方式⑤:模式3-1
MIMO传输方式⑥:模式1-2,模式2-2,模式3-1
MIMO传输方式⑦:模式2-0,模式3-0
MIMO传输方式⑧:模式1-2,模式2-2,模式3-1用户设备反馈
                PMI/RI;或
                模式2-0,模式3-0用户设备不反馈PMI/RI
针对LTE-A系统中,PUSCH上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目前的参考资料比较少,主要是因为标准化的进程还没有展开讨论该问题。仅有的一些资料主要针对反馈的大体思想作出阐述,主要有:
1)W1(预编码矩阵索引#1)和W2(预编码矩阵索引#2)的码本设计方案:W1表征信道角域信息,由一组相邻的波束组成;W2起到波束选择与相位合并的作用,该文献没有提及PUSCH上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问题。参见文献:3GPP R1-104473,“Way Forward on 8Tx Codebook for Rel.10 DL MIMO”,ALCATEL-LUCENT,et.al.(3GPP RAN1文档105011,“版本10系统中下行MIMO的8天线码本的下一步趋势”,阿尔卡特朗讯公司等);
2)PUSCH上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设计原则:W1与W2在一次PUSCH传输中一起反馈;有可能在PUSCH上支持一种新的反馈模式3-2,即反馈子带PMI与子带CQI;反馈模式3-2和/或原有的反馈模式2-2会被最终支持。参见文献:3GPP,R1-105010,“WF on Aperiodic PUSCH CQI Modes in Rel.10”,ALCATEL-LUCENT,et.al.(3GPP文档,编号:R1-105010,“版本10系统中非周期PUSCH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模式的下一步趋势”,阿尔卡特朗讯公司等)。
3)W1和W2在PUCCH上的传输原则:当W1和W2分开在不同子帧上传输时,W1与RI在一个子帧中共同传输,且联合编码(W1和RI的总反馈开销小于等于5比特);当W1和W2在同一子帧上传输时,对码本进行降采样,使W1和W2的总反馈开销小于等于4比特。参见文献:3GPP,R1-104234,“Way Forwardon CSI Feedback for Rel.10DL MIMO”,Texas Instruments,et.al.(3GPP文档,编号:R1-104234,“版本10系统中下行MIMO反馈的下一步趋势”,德州仪器公司等)。
在方法(2)中,PUSCH上子带预编码索引的反馈设计是现有技术中没有研究过的问题,而其设计又与W1和W2的码本设计方案紧密关联。因此,在方法(1)的码本设计方案中,如何设计PUSCH上子带预编码索引的反馈,是一项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目前,尚无该方面的技术可供参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无法解决双码本设计中,PUSCH上子带预编码索引反馈的问题,提供一种新颖的基于分解预编码矩阵索引#2为频率选择性部分和频率非选择性部分,对于每个子带,采用较大的开销反馈频率选择性部分,而采用较小的开销反馈频率非选择性部分,从而减少反馈总开销,并获得较好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预编码矩阵索引反馈方法,包括:接收基站所配置的下行传输方式、反馈模式和反馈资源;根据所述下行传输方式和所述反馈模式,将预编码矩阵索引分解为频率选择性部分和频率非选择性部分,并对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选择性部分和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执行联合编码处理;以及利用所述反馈资源,向基站反馈经联合编码处理后的预编码矩阵索引。
优选地,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是预编码矩阵索引的波束选择部分和预编码矩阵索引的相位合并部分之一,而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选择性部分是预编码矩阵索引的相位合并部分和预编码矩阵索引的波束选择部分中的另一个。
优选地,所述预编码矩阵索引反馈方法还包括:在对预编码矩阵索引进行分解之前,先对预编码矩阵索引的码本进行降采样,然后,根据降采样后的码本,将预编码矩阵索引进行分解为频率选择性部分和频率非选择性部分。
优选地,对于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宽带的直接编码。或者,可选地,对于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相对于宽带反馈的差分编码。
优选地,对于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直接编码。或者,可选地,对于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相对于宽带反馈的差分编码。
优选地,所述预编码矩阵索引是预编码矩阵索引#2-W2。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用户设备,包括: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基站所配置的下行传输方式、反馈模式和反馈资源;编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下行传输方式和所述反馈模式,将预编码矩阵索引分解为频率选择性部分和频率非选择性部分,并对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选择性部分和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执行联合编码处理;以及发送单元,用于利用所述反馈资源,向基站反馈经联合编码处理后的预编码矩阵索引。
优选地,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是预编码矩阵索引的波束选择部分和预编码矩阵索引的相位合并部分之一,而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选择性部分是预编码矩阵索引的相位合并部分和预编码矩阵索引的波束选择部分中的另一个。
优选地,所述用户设备还包括:降采样单元,用于对预编码矩阵索引的码本进行降采样,其中,所述编码单元根据降采样后的码本,将预编码矩阵索引进行分解为频率选择性部分和频率非选择性部分。
优选地,所述编码单元对于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宽带的直接编码。或者,可选地,所述编码单元对于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相对于宽带反馈的差分编码。
优选地,所述编码单元对于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直接编码。或者,可选地,所述编码单元对于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相对于宽带反馈的差分编码。
优选地,所述预编码矩阵索引是预编码矩阵索引#2-W2。
此外,在实际系统中,基站和/或用户设备可以根据通信场景的变化(例如,根据信道RI数值与适用方案的对应表,信道RI数值发生变化而导致所适用的方案发生变化时;或者用户从中速移动变化为非中速移动时;或者信道环境变化导致信道内散射体的数量发生变化时),或者可以根据基站对用户设备的配置,或者可以根据用户设备的自主选择(用户设备需要通过反馈告知基站),自适应地采用上述本发明的方案一或方案二,即改变W2的分解方法,对调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和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
本发明具有易于实现,信令开销较小等优点,可适用于LTE-A/4G蜂窝通信系统以及未来的5G蜂窝通信系统中。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将使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更加清楚,其中:
图1为MIMO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载波聚合的示意图;
图3为多小区蜂窝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提出的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中传输预编码矩阵索引的方法的流程图;以及
图5为能够实现本发明上述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中传输预编码矩阵索引的方法的用户设备(UE)的示意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描述过程中省略了对于本发明来说是不必要的细节和功能,以防止对本发明的理解造成混淆。
为了清楚详细地阐述本发明的实现步骤,下面给出一些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适用于LTE-A蜂窝通信系统。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应用,而是可适用于其他通信系统,比如今后的5G蜂窝通信系统。
图3示出了一个多小区蜂窝通信系统的示意图。蜂窝系统把服务覆盖区域分割为相接的无线覆盖区域,即小区。在图3中,小区被示意地描绘为正六边形,整个服务区域由小区100~104拼接而成。与小区100~104分别相关的是基站200~204。基站200~204的每个至少包含一个发射机、一个接收机,这是在本领域所公知的。需要指出的是,所述基站,其基本范畴是小区内的服务节点,它可以是具有资源调度功能的独立基站,也可以是从属于独立基站的发射节点,还可以是中继节点(通常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小区覆盖范围而设置)等。在图3中,基站200~204被示意地描绘为位于小区100~104的某一区域,并被配备全向天线。但是,在蜂窝通信系统的小区布局中,基站200~204也可以配备定向天线,有方向地覆盖小区100~104的部分区域,该部分区域通常被称为扇区。因此,图3的多小区蜂窝通信系统的图示仅是为了示意目的,并不意味着本发明在蜂窝系统的实施中需要上述限制性的特定条件。
在图3中,基站200~204通过X2接口300~304彼此相连。在LTE系统中,将基站、无线网络控制单元和核心网的三层节点网络结构简化成两层节点结构。其中,无线网络控制单元的功能被划分到基站,基站与基站通过名为“X2”的有线接口进行协调和通信。
在图3中,基站200~204之间存在彼此相连的空中接口“A1接口”310~314。在未来通信系统中,可能会引入中继节点的概念,中继节点间通过无线接口相连;而基站也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中继节点,因此,今后,基站之间可以存在名为“A1”的无线接口进行协调和通信。
在图3中,还示出了一个基站200~204的上层实体220(可以是网关,也可以是移动管理实体等其他网络实体)通过S1接口320~324与基站200~204相连。在LTE系统中,上层实体与基站之间通过名为“S1”的有线接口进行协调和通信。
在图3中,小区100~104内分布着若干个用户设备400~430。用户设备400~430中的每一个均包含发射机、接收机、以及移动终端控制单元,这是在本技术领域所公知的。用户设备400~430通过为各自服务的服务基站(基站200~204中的某一个)接入蜂窝通信系统。应该被理解的是,虽然图3中只示意性地画出16个用户设备,但实际情况中的用户设备的数目是相当巨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图3对于用户设备的描绘也仅是示意目的。用户设备400~430通过为各自服务的基站200~204接入蜂窝通信网,直接为某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的基站被称为该用户设备的服务基站,其他基站被称为该用户设备的非服务基站,非服务基站可以作为服务基站的合作基站,一起为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
在说明本实施例时,考察用户设备416,配备2根接收天线,其服务基站是基站202,非服务基站是基站200和204。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重点考察用户设备416,这并不意味着本发明只适用于1个用户设备。实际上,本发明完全适用于多用户设备的情况,比如,在图3中,用户设备408、410、430等,都可以使用本发明的方法。
另外,根据3GPP组织的文档:TR36.213V9.1.0,“Physical layerprocedures”(物理层过程),带宽为20MHz的下行LTE系统,除去控制信令区域,其在频域上共有频谱资源块约96个,每个频谱资源块由12个子载波(sub-carrier)和14个OFDM符号(symbol)组成。根据定义,这些频谱资源块按频率由低到高排序,每连续的8个频谱资源块被称为一个子带(subband),于是,大约共计有12个子带。需要指出的是,此处对子带的定义,只是遵循标准化协议,为了方便说明本发明的实施而做的举例,本发明的应用不受这些定义的限制,完全适用于其他定义的情况。应当认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阅读本发明的实施例,理解一般子带定义的情况下,都可以采用本发明所提出的方案。
图4为本发明所提出的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中传输预编码矩阵索引的方法的流程图。在本发明中,用户设备接收基站所配置的下行传输方式、反馈模式和反馈资源(步骤S400)。然后,用户设备根据所述下行传输方式和所述反馈模式,将预编码矩阵索引(W2)分解为频率选择性部分和频率非选择性部分,并对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和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执行联合编码处理(步骤S410)。最后,用户设备利用所述反馈资源,向基站反馈经联合编码处理后的预编码矩阵索引(W2)。
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是W2的波束选择部分,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是W2的相位合并部分。可选地,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是W2的相位合并部分,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是W2的波束选择部分。
对于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宽带的直接编码。可选地,对于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相对于宽带反馈的差分编码。
对于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直接编码。可选地,对于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相对于宽带反馈的差分编码。
图5为能够实现本发明上述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中传输预编码矩阵索引的方法的用户设备(UE)的示意方框图。如图5所示,用户设备(UE)5000包括:接收单元500,用于接收基站所配置的下行传输方式、反馈模式和反馈资源;编码单元510,用于根据所述下行传输方式和所述反馈模式,将预编码矩阵索引(W2)分解为频率选择性部分和频率非选择性部分,并对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和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执行联合编码处理;以及发送单元520,用于利用所述反馈资源,向基站反馈经联合编码处理后的预编码矩阵索引(W2)。
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是W2的波束选择部分,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是W2的相位合并部分。可选地,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是W2的相位合并部分,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是W2的波束选择部分。
用户设备(UE)5000还可以包括:降采样单元530(图5中以虚线示出),用于对W2的码本进行降采样。此时,编码单元510根据降采样后的码本,将W2进行分解为频率选择性部分和频率非选择性部分。
编码单元510对于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宽带的直接编码。可选地,编码单元510对于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相对于宽带反馈的差分编码。
编码单元510对于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直接编码。可选地,编码单元510对于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相对于宽带反馈的差分编码。
在以下的内容中,针对本发明的在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中传输预编码矩阵索引的方法,根据了10个具体应用实例,以便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
为了举例的目的,在以下的描述中,采用ALCATEL-LUCENT公司等提出的方法(1)中对W1与W2的码本设计进行本发明的说明,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的应用并不局限于ALCATEL-LUCENT公司等提出的方法(1)中的码本设计方案,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码本设计方法。ALCATEL-LUCENT公司等提出的方法(1)的码本设计方法如下:
RI=1时,W1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为:
W1∈C1={W1 (0),W1 (1),W1 (2),…,W1 (15)}
W2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分为4个码字形式:
W 2 ∈ C 2 = { 1 2 Y Y , 1 2 Y jY , 1 2 Y - Y , 1 2 Y - jY }
每个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码字取值,为:
Y ∈ { e ~ 1 , e ~ 2 , e ~ 3 , e ~ 4 }
RI=2时,W1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为:
W1∈C1={W1 (0),W1 (1),W1 (2),…,W1 (15)}
W2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分为2个码字形式:
W 2 ∈ C 2 = { 1 2 Y 1 Y 2 Y 1 - Y 2 , 1 2 Y 1 Y 2 j Y 1 - j Y 2 }
每个码字形式又分别有8种码字取值,为:
( Y 1 , Y 2 ) ∈ { ( e ~ 1 , e ~ 1 ) , ( e ~ 2 , e ~ 2 ) , ( e ~ 3 , e ~ 3 ) , ( e ~ 4 , e ~ 4 ) , ( e ~ 1 , e ~ 2 ) , ( e ~ 2 , e ~ 3 ) , ( e ~ 1 , e ~ 4 ) , ( e ~ 2 , e ~ 4 ) }
RI=3时,W1的码本中含有4个码字,为:
W1∈C1={W1 (0),W1 (1),W1 (2),W1 (3)}
W2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分为1个码字形式:
W 2 ∈ C 2 = { 1 2 Y 1 Y 2 Y 1 - Y 2 }
每个码字形式又分别有16种码字取值,为:
Figure BSA00000305164400136
RI=4时,W1的码本中含有4个码字,为:
W1∈C1={W1 (0),W1 (1),W1 (2),W1 (3)}
W2的码本中含有8个码字,分为2个码字形式:
W 2 ∈ C 2 = { 1 2 Y Y Y - Y , 1 2 Y Y jY - jY }
每个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码字取值,为:
Y∈{[e1 e5],[e2 e6],[e3 e7],[e4 e8]}
RI=5时,W1的码本中含有4个码字,为:
X ( 0 ) = 1 2 × 1 1 1 1 1 j - 1 - j 1 - 1 1 - 1 1 - j - 1 j , X(1)=diag{1,ejπ/4,j,ej3π/4}X(0)
X(2)=djag{1,ejπ/8,ej2π/8,ej3π/8}X(0),X(3)=diag{1,ej3π/8,ej6π/8,ej9π/8}X(0)
W 1 ∈ C 1 = { X ( 0 ) 0 0 X ( 0 ) , X ( 1 ) 0 0 X ( 1 ) , X ( 2 ) 0 0 X ( 2 ) , X ( 3 ) 0 0 X ( 3 ) }
W2的码本中含有1个码字,为:
W 2 = 1 2 e ~ 1 e ~ 1 e ~ 2 e ~ 2 e ~ 3 e ~ 1 - e ~ 1 e ~ 2 - e ~ 2 e ~ 3
RI=6时,W1的码本中含有4个码字,为:
X ( 0 ) = 1 2 × 1 1 1 1 1 j - 1 - j 1 - 1 1 - 1 1 - j - 1 j , X(1)=diag{1,ejπ/4,j,ej3π/4}X(0)
X(2)=diag{1,ejπ/8,ej2π/8,ej3π/8}X(0),X(3)=diag{1,ej3π/8,ej6π/8,ej9π/8}X(0)
W 1 ∈ C 1 = { X ( 0 ) 0 0 X ( 0 ) , X ( 1 ) 0 0 X ( 1 ) , X ( 2 ) 0 0 X ( 2 ) , X ( 3 ) 0 0 X ( 3 ) }
W2的码本中含有1个码字,为:
W 2 = 1 2 e ~ 1 e ~ 1 e ~ 2 e ~ 2 e ~ 3 e ~ 3 e ~ 1 - e ~ 1 e ~ 2 - e ~ 2 e ~ 3 - e ~ 3
RI=7时,W1的码本中含有4个码字,为:
X ( 0 ) = 1 2 × 1 1 1 1 1 j - 1 - j 1 - 1 1 - 1 1 - j - 1 j , X(1)=diag{1,ejπ/4,j,ej3π/4}X(0)
X(2)=diag{1,ejπ/8,ej2π/8,ej3π/8}X(0),X(3)=diag{1,ej3π/8,ej6π/8,ej9π/8}X(0)
W 1 ∈ C 1 = { X ( 0 ) 0 0 X ( 0 ) , X ( 1 ) 0 0 X ( 1 ) , X ( 2 ) 0 0 X ( 2 ) , X ( 3 ) 0 0 X ( 3 ) }
W2的码本中含有1个码字,为:
W 2 = 1 2 e ~ 1 e ~ 1 e ~ 2 e ~ 2 e ~ 3 e ~ 3 e ~ 4 e ~ 1 - e ~ 1 e ~ 2 - e ~ 2 e ~ 3 - e ~ 3 e ~ 4
RI=8时,W1的码本中含有1个码字,为:
X ( 0 ) = 1 2 × 1 1 1 1 1 j - 1 - j 1 - 1 1 - 1 1 - j - 1 j , W 1 ∈ C 1 = { X ( 0 ) 0 0 X ( 0 ) }
W2的码本中含有1个码字,为:
W 2 = 1 2 e ~ 1 e ~ 1 e ~ 2 e ~ 2 e ~ 3 e ~ 3 e ~ 4 e ~ 4 e ~ 1 - e ~ 1 e ~ 2 - e ~ 2 e ~ 3 - e ~ 3 e ~ 4 - e ~ 4
例1:根据方法(1)的码本设计方法,W1表征一种频率非选择性,因此应该使用基于宽带的反馈,即在系统带宽上,只反馈一个W1,而不需要针对每个子带进行反馈。对于W2,将其分解为频率选择性部分和频率非选择性部分。在一些通信场景(如:信道内散布的散射体的数量小于10个(如郊区通信环境等)、用户设备低速或高速移动(时速小于等于10km/h或大于30km/h))下,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是波束选择部分,即W2的码字取值;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是相位合并部分,即W2的码字形式。上述W2的分解方法称为本发明的方案一。比如,RI=1时,W2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分为4种码字形式:
W 2 ∈ C 2 = { 1 2 Y Y , 1 2 Y jY , 1 2 Y - Y , 1 2 Y - jY }
每种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码字取值,为:
Y ∈ { e ~ 1 , e ~ 2 , e ~ 3 , e ~ 4 }
于是,W2的码字取值
Figure BSA00000305164400158
是频率非选择性的,而W2的码字形式
Figure BSA00000305164400159
是频率选择性的。
对于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宽带的反馈,即在系统带宽上,只反馈一个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而不需要针对每个子带进行反馈。对于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直接编码反馈。
在本例中,考虑12个子带,其频率非选择性部分共需用2个比特编码,以表征W2的码字取值,其编码表的例子如表1所示。
表1: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的编码表
Figure BSA00000305164400161
另一方面,12个子带的频率选择性部分,则每个子带需要2个比特编码,以表征W2的码字形式,其编码表的例子如表2所示。
表2: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的编码表
Figure BSA00000305164400162
于是,W2的总反馈开销为2+2×12=26比特。与不进行优化设计时W2的总反馈4×12=48比特相比,本发明可以有效减小反馈开销。
例2:根据方法(1)的码本设计方法,W1表征一种频率非选择性,因此应该使用基于宽带的反馈,即在系统带宽上,只反馈一个W1,而不需要针对每个子带进行反馈。对于W2,将其分解为频率选择性部分和频率非选择性部分。在一些通信场景(如:信道内散布的散射体的数量小于10个(如郊区通信环境等)、用户设备低速或高速移动(时速小于等于10km/h或大于30km/h))下,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是波束选择部分,即W2的码字取值;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是相位合并部分,即W2的码字形式。上述W2的分解方法称为本发明的方案一。比如,RI=3时,W2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均为同一种码字形式:
W 2 ∈ C 2 = { 1 2 Y 1 Y 2 Y 1 - Y 2 }
该码字形式有16种码字取值,为:
Figure S2006800150290D9997
于是,W2的码字取值
Figure BSA00000305164400173
是频率非选择性的,而W2的码字形式
Figure BSA00000305164400174
是频率选择性的。
对于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宽带的反馈,即在系统带宽上,只反馈一个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而不需要针对每个子带进行反馈。对于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直接编码反馈。
在本例中,考虑12个子带,其频率非选择性部分共需用4个比特编码,以表征W2的码字取值,其编码表的例子如表3所示。
表3: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的编码表
  编码   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
  0000   (e1,[e1 e5])
  0001   (e2,[e2 e6])
  0010   (e3,[e3 e7])
  0011   (e4,[e4 e8])
  0100   (e5,[e1 e5])
  0101   (e6,[e2 e6])
  0110   (e7,[e3 e7])
  0111   (e8,[e4 e8])
  1000   ([e1 e5],e5)
  1001   ([e2 e6],e6)
  1010   ([e3 e7],e7)
  1011   ([e4 e8],e8)
  1100   ([e5 e1],e1)
  1101   ([e6 e2],e2)
  1110   ([e7 e3],e3)
  1111   ([e8 e4],e4)
另一方面,12个子带的频率选择性部分,则因为W2的码字形式有且只有1种,每个子带需要0个比特编码(即不需要编码标识),以表征W2的码字形式。
于是,W2的总反馈开销为4+0×12=4比特。与不进行优化设计时W2的总反馈4×12=48比特相比,本发明可以有效减小反馈开销。
例3:根据方法(1)的码本设计方法,W1表征一种频率非选择性,因此应该使用基于宽带的反馈,即在系统带宽上,只反馈一个W1,而不需要针对每个子带进行反馈。对于W2,将其分解为频率选择性部分和频率非选择性部分。在一些通信场景(如:信道内散布的散射体的数量小于10个(如郊区通信环境等)、用户设备低速或高速移动(时速小于等于10km/h或大于30km/h))下,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是波束选择部分,即W2的码字取值;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是相位合并部分,即W2的码字形式。上述W2的分解方法称为本发明的方案一。比如,RI=1时,W2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分为4种码字形式:
W 2 ∈ C 2 = { 1 2 Y Y , 1 2 Y jY , 1 2 Y - Y , 1 2 Y - jY }
每种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码字取值,为:
Y ∈ { e ~ 1 , e ~ 2 , e ~ 3 , e ~ 4 }
于是,W2的码字取值
Figure BSA00000305164400193
是频率非选择性的,而W2的码字形式
Figure BSA00000305164400194
是频率选择性的。
对于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相对于宽带反馈的差分编码反馈,即在系统带宽上,反馈一个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需要2比特,再针对每个子带反馈经过差分编码之后的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设需要1比特。对于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直接编码反馈。
在本例中,考虑12个子带,其频率非选择性部分由2个比特的基于宽带的反馈(其编码表的例子如表1所示)和经过差分编码后的1个比特的基于子带的反馈组成,其差分编码表的例子如表4所示。
表4: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的子带反馈差分编码表
另一方面,12个子带的频率选择性部分,则每个子带需要2个比特编码,以表征W2的码字形式,其编码表的例子如表2所示。
于是,W2的总反馈开销为2+1×12+2×12=38比特。与不进行优化设计时W2的总反馈4×12=48比特相比,本发明可以有效减小反馈开销。
例4:根据方法(1)的码本设计方法,W1表征一种频率非选择性,因此应该使用基于宽带的反馈,即在系统带宽上,只反馈一个W1,而不需要针对每个子带进行反馈。对于W2,将其分解为频率选择性部分和频率非选择性部分。在一些通信场景(如:信道内散布的散射体的数量小于10个(如郊区通信环境等)、用户设备低速或高速移动(时速小于等于10km/h或大于30km/h))下,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是波束选择部分,即W2的码字取值;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是相位合并部分,即W2的码字形式。上述W2的分解方法称为本发明的方案一。比如,RI=1时,W2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分为4种码字形式:
W 2 ∈ C 2 = { 1 2 Y Y , 1 2 Y jY , 1 2 Y - Y , 1 2 Y - jY }
每种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码字取值,为:
Y ∈ { e ~ 1 , e ~ 2 , e ~ 3 , e ~ 4 }
于是,W2的码字取值
Figure BSA00000305164400203
是频率非选择性的,而W2的码字形式
Figure BSA00000305164400204
是频率选择性的。
对于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宽带的反馈,即在系统带宽上,只反馈一个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而不需要针对每个子带进行反馈。对于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相对于宽带反馈的差分编码反馈,即在系统带宽上,反馈一个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需要2比特,再针对每个子带反馈经过差分编码之后的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设需要1比特。
在本例中,考虑12个子带,其频率非选择性部分共需用2个比特编码,以表征W2的码字取值,其编码表的例子如表1所示。
另一方面,12个子带的频率选择性部分,由2个比特的基于宽带的反馈(其编码表的例子如表2所示)和经过差分编码后的1个比特的基于子带的反馈组成,其差分编码表的例子如表5所示。
表5: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的子带反馈差分编码表
于是,W2的总反馈开销为2+2+1×12=16比特。与不进行优化设计时W2的总反馈4×12=48比特相比,本发明可以有效减小反馈开销。
例5:根据方法(1)的码本设计方法,W1表征一种频率非选择性,因此应该使用基于宽带的反馈,即在系统带宽上,只反馈一个W1,而不需要针对每个子带进行反馈。对于W2,将其分解为频率选择性部分和频率非选择性部分。在一些通信场景(如:信道内散布的散射体的数量小于10个(如郊区通信环境等)、用户设备低速或高速移动(时速小于等于10km/h或大于30km/h))下,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是波束选择部分,即W2的码字取值;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是相位合并部分,即W2的码字形式。上述W2的分解方法称为本发明的方案一。比如,RI=1时,W2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分为4种码字形式:
W 2 ∈ C 2 = { 1 2 Y Y , 1 2 Y jY , 1 2 Y - Y , 1 2 Y - jY }
每种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码字取值,为:
Y ∈ { e ~ 1 , e ~ 2 , e ~ 3 , e ~ 4 }
于是,W2的码字取值
Figure BSA00000305164400214
是频率非选择性的,而W2的码字形式
Figure BSA00000305164400215
是频率选择性的。
对于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相对于宽带反馈的差分编码反馈,即在系统带宽上,反馈一个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需要2比特,再针对每个子带反馈经过差分编码之后的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设需要1比特。对于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相对于宽带反馈的差分编码反馈,即在系统带宽上,反馈一个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需要2比特,再针对每个子带反馈经过差分编码之后的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设需要1比特。
在本例中,考虑12个子带,其频率非选择性部分由2个比特的基于宽带的反馈(其编码表的例子如表1所示)和经过差分编码后的1个比特的基于子带的反馈组成,其差分编码表的例子如表4所示。
另一方面,12个子带的频率选择性部分,由2个比特的基于宽带的反馈(其编码表的例子如表2所示)和经过差分编码后的1个比特的基于子带的反馈组成,其差分编码表的例子如表5所示。
于是,W2的总反馈开销为2+1×12+2+1×12=28比特。与不进行优化设计时W2的总反馈4×12=48比特相比,本发明可以有效减小反馈开销。
例6:根据方法(1)的码本设计方法,W1表征一种频率非选择性,因此应该使用基于宽带的反馈,即在系统带宽上,只反馈一个W1,而不需要针对每个子带进行反馈。对于W2,将其分解为频率选择性部分和频率非选择性部分。在一些通信场景(如:信道内散布的散射体的数量大于等于10个(如中心城区通信环境等)、用户设备中速移动(时速大于10km/h小于等于30km/h))下,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是相位合并部分,即W2的码字形式;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是波束选择部分,即W2的码字取值。上述W2的分解方法称为本发明的方案二。比如,RI=1时,W2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分为4种码字形式:
W 2 ∈ C 2 = { 1 2 Y Y , 1 2 Y jY , 1 2 Y - Y , 1 2 Y - jY }
每种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码字取值,为:
Y ∈ { e ~ 1 , e ~ 2 , e ~ 3 , e ~ 4 }
于是,W2的码字形式
Figure BSA00000305164400223
是频率非选择性的,而W2的码字取值
Figure BSA00000305164400224
是频率选择性的。
对于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宽带的反馈,即在系统带宽上,只反馈一个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而不需要针对每个子带进行反馈。对于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直接编码反馈。
在本例中,考虑12个子带,其频率非选择性部分共需用2个比特编码,以表征W2的码字形式,其编码表的例子如表6所示。
表6: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的编码表
Figure BSA00000305164400231
另一方面,12个子带的频率选择性部分,则每个子带需要2个比特编码,以表征W2的码字取值,其编码表的例子如表7所示。
表7: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的编码表
于是,W2的总反馈开销为2+2×12=26比特。与不进行优化设计时W2的总反馈4×12=48比特相比,本发明可以有效减小反馈开销。
例7:根据方法(1)的码本设计方法,W1表征一种频率非选择性的,因此应该使用基于宽带的反馈,即在系统带宽上,只反馈一个W1,而不需要针对每个子带进行反馈。对于W2,将其分解为频率选择性部分和频率非选择性部分。在一些通信场景(如:信道内散布的散射体的数量大于等于10个(如中心城区通信环境等)、用户设备中速移动(时速大于10km/h小于等于30km/h))下,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是相位合并部分,即W2的码字形式;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是波束选择部分,即W2的码字取值。上述W2的分解方法称为本发明的方案二。比如,RI=4时,W2的码本中含有8个码字,分为2种码字形式:
W 2 ∈ C 2 = { 1 2 Y Y Y - Y , 1 2 Y Y jY - jY }
每种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码字取值,为:
Y∈{[e1 e5],[e2 e6],[e3 e7],[e4 e8]}
于是,W2的码字形式
Figure BSA00000305164400242
是频率非选择性的,而W2的码字取值Y∈{[e1 e5],[e2 e6],[e3 e7],[e4 e8]}是频率选择性的。
对于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宽带的反馈,即在系统带宽上,只反馈一个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而不需要针对每个子带进行反馈。对于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直接编码反馈。
在本例中,考虑12个子带,其频率非选择性部分需要1个比特编码,以表征W2的码字形式,其编码表的例子如表8所示。
表8: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的编码表
另一方面,12个子带的频率选择性部分,则每个子带需要2个比特编码,以表征W2的码字取值,其编码表的例子如表9所示。
表9: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的编码表
  编码   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
  00   [e1 e5]
  01   [e2 e6]
  10   [e3 e7]
  11   [e4 e8]
于是,W2的总反馈开销为1+2×12=25比特。与不进行优化设计时W2的总反馈4×12=48比特相比,本发明可以有效减小反馈开销。
例8:根据方法(1)的码本设计方法,W1表征一种频率非选择性,因此应该使用基于宽带的反馈,即在系统带宽上,只反馈一个W1,而不需要针对每个子带进行反馈。对于W2,将其分解为频率选择性部分和频率非选择性部分。在一些通信场景(如:信道内散布的散射体的数量大于等于10个(如中心城区通信环境等)、用户设备中速移动(时速大于10km/h小于等于30km/h))下,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是相位合并部分,即W2的码字形式;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是波束选择部分,即W2的码字取值。上述W2的分解方法称为本发明的方案二。比如,RI=1时,W2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分为4种码字形式:
W 2 ∈ C 2 = { 1 2 Y Y , 1 2 Y jY , 1 2 Y - Y , 1 2 Y - jY }
每种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码字取值,为:
Y ∈ { e ~ 1 , e ~ 2 , e ~ 3 , e ~ 4 }
于是,W2的码字形式
Figure BSA00000305164400253
是频率非选择性的,而W2的码字取值
Figure BSA00000305164400254
是频率选择性的。
对于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相对于宽带反馈的差分编码反馈,即在系统带宽上,反馈一个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需要2比特,再针对每个子带反馈经过差分编码之后的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设需要1比特。对于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直接编码反馈。
在本例中,考虑12个子带,其频率非选择性部分由2个比特的基于宽带的反馈(其编码表的例子如表6所示)和经过差分编码后的1个比特的基于子带的反馈组成,其差分编码表的例子如表10所示。
表10: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的子带反馈差分编码表
Figure BSA00000305164400261
另一方面,12个子带的频率选择性部分,则每个子带需要2个比特编码,以表征W2的码字形式,其编码表的例子如表7所示。
于是,W2的总反馈开销为2+1×12+2×12=38比特。与不进行优化设计时W2的总反馈4×12=48比特相比,本发明可以有效减小反馈开销。
例9:根据方法(1)的码本设计方法,W1表征一种频率非选择性的,因此应该使用基于宽带的反馈,即在系统带宽上,只反馈一个W1,而不需要针对每个子带进行反馈。对于W2,将其分解为频率选择性部分和频率非选择性部分。在一些通信场景(如:信道内散布的散射体的数量大于等于10个(如中心城区通信环境等)、用户设备中速移动(时速大于10km/h小于等于30km/h))下,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是相位合并部分,即W2的码字形式;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是波束选择部分,即W2的码字取值。上述W2的分解方法称为本发明的方案二。比如,RI=1时,W2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分为4种码字形式:
W 2 ∈ C 2 = { 1 2 Y Y , 1 2 Y jY , 1 2 Y - Y , 1 2 Y - jY }
每种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码字取值,为:
Y ∈ { e ~ 1 , e ~ 2 , e ~ 3 , e ~ 4 }
于是,W2的码字形式
Figure BSA00000305164400264
是频率非选择性的,而W2的码字取值
Figure BSA00000305164400265
是频率选择性的。
对于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宽带的反馈,即在系统带宽上,只反馈一个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而不需要针对每个子带进行反馈。对于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相对于宽带反馈的差分编码反馈,即在系统带宽上,反馈一个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需要2比特,再针对每个子带反馈经过差分编码之后的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设需要1比特。
在本例中,考虑12个子带,其频率非选择性部分共需用2个比特编码,以表征W2的码字形式,其编码表的例子如表6所示。
另一方面,12个子带的频率选择性部分,由2个比特的基于宽带的反馈(其编码表的例子如表7所示)和经过差分编码后的1个比特的基于子带的反馈组成,其差分编码表的例子如表11所示。
表11: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的子带反馈差分编码表
Figure BSA00000305164400271
于是,W2的总反馈开销为2+2+1×12=16比特。与不进行优化设计时W2的总反馈4×12=48比特相比,本发明可以有效减小反馈开销。
例10:根据方法(1)的码本设计方法,W1表征一种频率非选择性,因此应该使用基于宽带的反馈,即在系统带宽上,只反馈一个W1,而不需要针对每个子带进行反馈。对于W2,将其分解为频率选择性部分和频率非选择性部分。在一些通信场景(如:信道内散布的散射体的数量大于等于10个(如中心城区通信环境等)、用户设备中速移动(时速大于10km/h小于等于30km/h))下,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是相位合并部分,即W2的码字形式;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是波束选择部分,即W2的码字取值。上述W2的分解方法称为本发明的方案二。比如,RI=1时,W2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分为4种码字形式:
W 2 ∈ C 2 = { 1 2 Y Y , 1 2 Y jY , 1 2 Y - Y , 1 2 Y - jY }
每种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码字取值,为:
Y ∈ { e ~ 1 , e ~ 2 , e ~ 3 , e ~ 4 }
于是,W2的码字形式
Figure BSA00000305164400283
是频率非选择性的,而W2的码字取值
Figure BSA00000305164400284
是频率选择性的。
对于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相对于宽带反馈的差分编码反馈,即在系统带宽上,反馈一个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需要2比特,再针对每个子带反馈经过差分编码之后的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设需要1比特。对于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相对于宽带反馈的差分编码反馈,即在系统带宽上,反馈一个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需要2比特,再针对每个子带反馈经过差分编码之后的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设需要1比特。
在本例中,考虑12个子带,其频率非选择性部分由2个比特的基于宽带的反馈(其编码表的例子如表6所示)和经过差分编码后的1个比特的基于子带的反馈组成,其差分编码表的例子如表10所示。
另一方面,12个子带的频率选择性部分,由2个比特的基于宽带的反馈(其编码表的例子如表7所示)和经过差分编码后的1个比特的子带反馈组成,其差分编码表的例子如表11所示。
于是,W2的总反馈开销为2+1×12+2+1×12=28比特。与不进行优化设计时W2的总反馈4×12=48比特相比,本发明可以有效减小反馈开销。
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并不排除与方法(3)所述的码本降采样方法结合使用的情况,即在使用方法(3)所述的码本降采样方法之后,得到W1与W2的小码本,再使用本发明所提出的物理上行共享信道中传输子带预编码矩阵索引的方法。
还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实施例可以适用于PUSCH反馈模式2-2、模式3-2等需要反馈子带PMI的场合,实施例论述中虽然没有指定模式,应当认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阅读上述实施例,完全清楚如何在其他需要反馈子带PMI的模式下实施本发明。
还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并不排除上述本发明的方案一与方案二共存的情况。例如,在实际系统中,基站和/或用户设备可以根据通信场景的变化(例如,根据信道RI数值与适用方案的对应表,信道RI数值发生变化而导致所适用的方案发生变化时;或者用户从中速移动变化为非中速移动时;或者信道环境变化导致信道内散射体的数量发生变化时),或者可以根据基站对用户设备的配置,或者可以根据用户设备的自主选择(用户设备需要通过反馈告知基站),自适应地采用上述本发明的方案一或方案二,即改变W2的分解方法,对调W2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和W2的频率选择性部分。
在以上的描述中,列举了多个实例,虽然发明人尽可能地标示出彼此关联的实例,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实例必然按照所描述的方式存在对应关系。只要所选择的实例所给定的条件间不存在矛盾,可以选择并不对应的实例来构成相应的技术方案,这样的技术方案也应视为被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至此已经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其它的改变、替换和添加。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例,而应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

Claims (16)

1.一种预编码矩阵索引反馈方法,包括:
接收基站所配置的下行传输方式、反馈模式和反馈资源;
根据所述下行传输方式和所述反馈模式,将预编码矩阵索引分解为频率选择性部分和频率非选择性部分,并对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选择性部分和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执行联合编码处理;以及
利用所述反馈资源,向基站反馈经联合编码处理后的预编码矩阵索引。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编码矩阵索引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
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是预编码矩阵索引的波束选择部分和预编码矩阵索引的相位合并部分之一,而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选择性部分是预编码矩阵索引的相位合并部分和预编码矩阵索引的波束选择部分中的另一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预编码矩阵索引反馈方法,还包括:
在对预编码矩阵索引进行分解之前,先对预编码矩阵索引的码本进行降采样,然后,根据降采样后的码本,将预编码矩阵索引进行分解为频率选择性部分和频率非选择性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预编码矩阵索引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于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宽带的直接编码。
5.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预编码矩阵索引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于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相对于宽带反馈的差分编码。
6.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预编码矩阵索引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于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直接编码。
7.根据权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预编码矩阵索引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于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相对于宽带反馈的差分编码。
8.根据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预编码矩阵索引反馈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编码矩阵索引是预编码矩阵索引#2-W2。
9.一种用户设备,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基站所配置的下行传输方式、反馈模式和反馈资源;
编码单元,用于根据所述下行传输方式和所述反馈模式,将预编码矩阵索引分解为频率选择性部分和频率非选择性部分,并对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选择性部分和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执行联合编码处理;以及
发送单元,用于利用所述反馈资源,向基站反馈经联合编码处理后的预编码矩阵索引。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
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是预编码矩阵索引的波束选择部分和预编码矩阵索引的相位合并部分之一,而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选择性部分是预编码矩阵索引的相位合并部分和预编码矩阵索引的波束选择部分中的另一个。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用户设备,还包括:
降采样单元,用于对预编码矩阵索引的码本进行降采样,
其中,所述编码单元根据降采样后的码本,将预编码矩阵索引进行分解为频率选择性部分和频率非选择性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9~11之一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码单元对于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宽带的直接编码。
13.根据权利要求9~11之一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码单元对于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非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相对于宽带反馈的差分编码。
14.根据权利要求9~11之一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码单元对于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直接编码。
15.根据权利要求9~11之一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码单元对于预编码矩阵索引的频率选择性部分,采用基于每个子带的相对于宽带反馈的差分编码。
16.根据权利要求9~15之一所述的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编码矩阵索引是预编码矩阵索引#2-W2。
CN2010105077938A 2010-09-30 2010-09-30 预编码矩阵索引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Pending CN10244752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077938A CN102447523A (zh) 2010-09-30 2010-09-30 预编码矩阵索引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PCT/JP2011/070674 WO2012043202A1 (en) 2010-09-30 2011-09-06 User equipment and method for pre-coding matrix index feedback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077938A CN102447523A (zh) 2010-09-30 2010-09-30 预编码矩阵索引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47523A true CN102447523A (zh) 2012-05-09

Family

ID=458926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077938A Pending CN102447523A (zh) 2010-09-30 2010-09-30 预编码矩阵索引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447523A (zh)
WO (1) WO2012043202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34835A1 (zh) * 2013-03-08 2014-09-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确定码本的方法、信息反馈方法及其装置
CN106612134A (zh) * 2015-10-23 2017-05-0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码本反馈方法及装置
WO2017152749A1 (zh) * 2016-03-11 2017-09-1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511550B (en) * 2013-03-07 2015-08-12 Broadcom Corp Method,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controlling a wireless device
US10271342B2 (en) 2013-08-07 2019-04-23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llocating feedback resources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US10299192B2 (en) 2017-01-07 2019-05-21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Configuration of codeword numbers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CN108111211B (zh) * 2017-08-11 2021-11-0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装置及管理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LCATEL-LUCENT等: "Way Forward on 8Tx Codebook for Rel.10 DL MIMO", 《3GPP TSG RAN WG1 62,R1-105011》 *
ALCATEL-LUCENT等: "WF on Aperiodic PUSCH CQI Modes in Rel.10", 《3GPP TSG RAN WG1 # 62,R1-105010》 *
ALCATEL-LUCENT等: "WF on Aperiodic PUSCH CQI Modes in Rel.10", 《3GPP TSG RAN WG1 # 62,R1-105010》, 27 August 2010 (2010-08-27) *
MARVELL: "Two-Component PMI Codebook for 4TX", 《3GPP TSG-RAN WG1 #62 R1-104352》 *
SAMSUNG: "A feedback framework based on W2W1 for Rel. 10",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61BIS,R1-103664》 *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34835A1 (zh) * 2013-03-08 2014-09-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确定码本的方法、信息反馈方法及其装置
US9602180B2 (en) 2013-03-08 2017-03-21 Fujitsu Limite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 codebook,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 and devices thereof
CN106612134A (zh) * 2015-10-23 2017-05-0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码本反馈方法及装置
WO2017152749A1 (zh) * 2016-03-11 2017-09-14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TWI641241B (zh) * 2016-03-11 2018-11-11 大陸商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 一種通道狀態資訊的回饋方法及裝置
EP3429105A4 (en) * 2016-03-11 2019-01-30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METHOD AND DEVICE FOR CHANNEL STATUS INFORMATION FEEDBACK
EP3657711A1 (en) * 2016-03-11 2020-05-27 China Academy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 and device
US11329708B2 (en) 2016-03-11 2022-05-10 Data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Co., Lt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feedback method and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2043202A1 (en) 2012-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91218B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资源分配方法和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
CN102611536A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3081371B (zh) Mimo通信网络中的方法和用户设备、无线通信系统
CN102195698B (zh) 多输入多输出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方法及设备
CN103098383B (zh) 用于无线网络中的pucch子带反馈信令的系统和方法
CN102035579B (zh) 信息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3312392A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US9537554B2 (en) Joint coding method based on binary tree and coder
CN102123525A (zh) 下行多天线多基站干扰协调方法和基站
CN102301812B (zh) 基站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2387006A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资源分配方法和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
CN1819573B (zh) 用于ofdm的无线分组数据通信系统的分布式多天线调度方法
CN102857277A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2594527A (zh) 下行多天线多载波多小区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
CN102447523A (zh) 预编码矩阵索引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1645729A (zh) 下行蜂窝系统的多天线多基站合作方法及基站
CN101729131A (zh) 无线通信系统及预编码方法
CN102640429A (zh) 用于发射预编码矩阵信息的方法和用户设备、以及用于将数据发射到多个用户设备的方法和基站
CN102239659A (zh) 用于传输参考信号的方法和通信网元
CN103188827A (zh) 多基站合作中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4488216A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发射信道反馈信息的方法和设备以及用于接收信道反馈信息的方法和设备
CN103326762A (zh) 信道质量指示符反馈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02714866A (zh) 用于传送dm-rs模式的方法和传送器节点
KR20090101760A (ko) 다중 셀 환경에서 다수의 기지국이 협력하여 데이터를송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여 데이터를 수신하는 방법
CN103560816A (zh) 下行蜂窝系统的多天线多基站合作的方法及基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