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440020B - 用于使用多个物理层进行无线通信的媒体接入控制架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使用多个物理层进行无线通信的媒体接入控制架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440020B
CN102440020B CN201080014673.2A CN201080014673A CN102440020B CN 102440020 B CN102440020 B CN 102440020B CN 201080014673 A CN201080014673 A CN 201080014673A CN 102440020 B CN102440020 B CN 10244002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hysical layer
equipment according
layer
sequence number
mac protoc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467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440020A (zh
Inventor
桑托什·P·亚伯拉罕
韦雷德·贝尔·布拉查
赫曼特·桑帕特
维纳伊·斯里达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lcomm Inc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4400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4002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4400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44002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12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medium access control, e.g. by allocating physical layer transmission capac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 H04W28/065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using assembly or disassembly of packe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10Access point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e.g. multi-mode access poi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某些方面提供用于无线通信的技术,其使用具有共用媒体接入控制层的两个不同物理层。

Description

用于使用多个物理层进行无线通信的媒体接入控制架构
相关申请案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案主张2009年4月9日申请的第61/168,207号美国临时专利申请案的权益,所述临时专利申请案以全文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体上涉及无线通信,且更具体地说,涉及多信道无线通信。
背景技术
美国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802.11系列标准与利用2.4、3.6及5GHz频带的无线局域(WLAN)有关。IEEE 802.15.3系列标准与无线个人域网(PAN)有关,其包括IEEE 802.15.3c标准,所述IEEE 802.15.3c标准定义在57GHz到64GHz无执照频带中操作的基于毫米波的物理层。
至少部分归因于不同操作频率,802.11WLAN可能比802.15PAN可更适合一些应用,且反之亦然。进一步复杂的问题、例如装置的移动性等各种参数及改变的环境条件也可能意味着给定环境中的最佳网络类型随时间而改变。
因此,将需要具有一种提供两种网络的益处且适应于改变的网络环境的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某些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所述方法大体上包括:监视用以与一个或一个以上无线设备通信的无线通信信道的条件;至少部分基于所述受监视条件,在至少第一物理层与第二物理层之间做出选择以供用于与所述无线设备通信;及用共用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层来处理消息,而与选择了所述第一及第二物理层中的哪一者无关。
本发明的某些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设备。所述设备大体上包括:监视系统,其经配置以监视用以与一个或一个以上无线设备通信的无线通信信道的条件;选择系统,其经配置以至少部分基于所述受监视条件在至少第一物理层与第二物理层之间做出选择以供用于与所述无线设备通信;及处理系统,其经配置以用共用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层来处理消息,而与选择了所述第一及第二物理层中的哪一者无关。
本发明的某些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设备。所述设备大体上包括:用于监视用以与一个或一个以上无线设备通信的无线通信信道的条件的装置;用于至少部分基于所述受监视条件在至少第一物理层与第二物理层之间做出选择以供用于与所述无线设备通信的装置;及用于用共用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层来处理消息而与选择了所述第一及第二物理层中的哪一者无关的装置。
本发明的某些方面提供一种无线设备。所述无线设备大体上包括:至少一个天线;监视系统,其经配置以监视用以经由所述至少一个天线与一个或一个以上无线设备通信的无线通信信道的条件;选择系统,其经配置以至少部分基于所述受监视条件在至少第一物理层与第二物理层之间做出选择以供用于与所述无线设备通信;及处理系统,其经配置以用共用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层来处理消息而与选择了所述第一及第二物理层中的哪一者无关。
本发明的某些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大体上包括计算机可读媒体,所述计算机可读媒体包含有可执行以进行以下操作的指令:监视用以与一个或一个以上无线设备通信的无线通信信道的条件;至少部分基于所述受监视条件在至少第一物理层与第二物理层之间做出选择以供用于与所述无线设备通信;及用共用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层来处理消息而与选择了所述第一及第二物理层中的哪一者无关。
附图说明
因此,可详细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特征所采用的方式(上文简要概述的更特定描述)可通过参考若干方面而得到,所述方面中的一些方面在附图中得以说明。然而,将注意,附图仅说明本发明的某些典型方面,且因此不应将其视为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制,这是因为所述描述可容许其它同等有效的方面。
图1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空分多址MIMO无线系统。
图2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一接入点及两个用户终端的框图。
图3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无线装置的实例组件。
图4说明实例微微网组件。
图5A到图5B说明实例超帧结构。
图6说明含有优选片段大小的表。
图7说明根据IEEE 802.15.3标准的源处的实例聚合。
图8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实例架构。
图9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用于利用用两个物理层扩充的MAC架构的实例操作。
图9A说明能够执行展示于图9中的操作的实例组件。
图10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实例架构。
图11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实例架构。
图12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在独立60GHz模式下进行的网络操作的实例操作。
图12A说明能够执行展示于图12中的操作的实例组件。
图13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实例组件的划分。
图14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实例微微网起动流程。
图15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用于装置连接及关联的实例流程图。
图16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实例流管理。
图17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利用不同协议的系统的实例操作。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参看附图更全面地描述本发明的各种方面。然而,本发明可以许多不同形式来体现,且不应被解释为限于贯穿本发明所呈现的任何特定结构或功能。相反,提供这些方面是为了使本发明将为详尽且完整的,且将向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发明的范围。基于本文中的教示,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了解,本发明的范围意在涵盖在本文中所揭示的本发明的任何方面,不管其是独立实施还是与本发明的任何其它方面相组合而实施。举例来说,可使用本文中所陈述的任一数目个方面来实施设备或实践方法。此外,本发明的范围意在涵盖使用除了或不同于本文中所陈述的本发明的各种方面的其它结构、功能性或结构与功能性来实践的此类设备或方法。应理解,在本文中所揭示的本发明的任何方面可通过一权利要求的一个或一个以上要素来体现。
词语“示范性”在本文中用以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本文中描述为“示范性”的任一方面未必被解释为比其它方面优选或有利。
尽管本文中描述了特定方面,但这些方面的许多变化及置换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尽管提到优选方面的一些益处及优点,但本发明的范围无意限于特定益处、用途或目标。相反,本发明的方面意在广泛适用于不同无线技术、系统配置、网络及发射协议,其中一些在图中及优选方面的以下描述中以举例方式说明。具体描述内容及图式仅对本发明进行说明而非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本文中所描述的多天线发射技术可结合例如以下各项的各种无线技术来使用:码分多址(CDMA)、正交频分多路复用(OFDM)、时分多址(TDMA)等等。多个用户终端可经由不同的(1)用于CDMA的正交码信道、(2)用于TDMA的时隙,或(3)用于OFDM的子带而同时发射/接收数据。CDMA系统可实施IS-2000、IS-95、IS-856、宽带CDMA(W-CDMA),或一些其它标准。OFDM系统可实施IEEE 802.11或一些其它标准。TDMA系统可实施GSM或一些其它标准。这些各种标准是此项技术中已知的。
本文中的教示可并入到多种有线或无线设备(例如,节点)中(例如,实施于所述有线或无线设备内或由所述有线或无线设备来执行)。在一些方面中,根据本文中的教示实施的节点可包含接入点或接入终端。
接入点(“AP”)可包含、实施为或称为节点B、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e节点B、基站控制器(“BSC”)、基站收发台(“BTS”)、基站(“BS”)、收发器功能(“TF”)、无线电路由器、无线电收发器、基本服务集(“BSS”)、扩展服务集(“ESS”)、无线电基站(“RBS”),或某一其它术语。
接入终端(“AT”)可包含、实施为或称为接入终端、订户台、订户单元、移动台、远程台、远程终端、用户终端、用户代理、用户装置、用户设备或某一其它术语。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接入终端可包含蜂窝式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LL”)台、个人数字助理(“PDA”)、具有无线连接能力的手持型装置,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某一其它合适处理装置。因此,本文中所教示的一个或一个以上方面可并入到以下各项中:电话(例如,蜂窝式电话或智能电话)、计算机(例如,膝上型计算机)、便携式通信装置、便携式计算装置(例如,个人数据助理)、娱乐装置(例如,音乐或视频装置,或卫星无线电)、全球定位系统装置,或经配置以经由无线或有线媒体通信的任何其它合适装置。在一些方面中,节点为无线节点。此无线节点可经由有线或无线通信链路提供(例如)用于网络或到网络(例如广域网,例如因特网或蜂窝式网络)的连接性。
实例MIMO系统
图1说明具有若干接入点及用户终端的多址MIMO系统100。为简单起见,在图1中仅展示一个接入点110。接入点(AP)通常为与用户终端通信的固定台,且还可称为基站或某一其它术语。用户终端可为固定或移动的,且还可称为移动台、台(STA)、客户端、无线装置或某一其它术语。用户终端可为无线装置,例如蜂窝式电话、个人数字助理(PDA)、手持型装置、无线调制解调器、膝上型计算机、个人计算机等。
接入点110可在任一给定时刻在下行链路及上行链路上与一个或一个以上用户终端120通信。下行链路(即,前向链路)为从接入点到用户终端的通信链路,且上行链路(即,反向链路)为从用户终端到接入点的通信链路。用户终端还可与另一用户终端进行同级间通信。系统控制器130耦合到接入点,且为接入点提供协调及控制。
虽然以下揭示内容的部分将描述能够经由空分多址(SDMA)进行通信的用户终端120,但对于某些方面来说,用户终端120还可包括并不支持SDMA的一些用户终端。因此,对于此些方面来说,AP 110可经配置以与SDMA及非SDMA用户终端两者通信。此方法可便利地允许较老版本的用户终端(“旧版”台)保持部署于企业中,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同时允许在认为适当时引入较新的SDMA用户终端。
系统100使用多个发射天线及多个接收天线来在下行链路及上行链路上进行数据发射。接入点110配备有一定数目(Nap)个天线,且表示下行链路发射的多输入(MI)及上行链路发射的多输出(MO)。一组(Nu个)选定用户终端120共同表示下行链路发射的多输出及上行链路发射的多输入。对于纯SDMA来说,如果Nu个用户终端的数据符号流并未通过某一手段在代码、频率或时间方面多路复用,那么需要使Nap≥Nu≥1。如果数据符号流可使用不同码信道(在CDMA的情况下)、子带的不相交集合(在OFDM的情况下)等等来多路复用,那么Nu可能大于Nap。每一选定用户终端向接入点发射用户特定数据,及/或从接入点接收用户特定数据。一般来说,每一选定用户终端可配备有一个或多个天线(即,Nut≥1)。Nu个选定用户终端可具有相同或不同数目个天线。
MIMO系统100可为时分双工(TDD)系统或频分双工(FDD)系统。对于TDD系统来说,下行链路及上行链路共享同一频带。对于FDD系统来说,下行链路及上行链路使用不同频带。MIMO系统100还可利用单个载波或多个载波来进行发射。每一用户终端可配备有单个天线(例如,以便抑制成本)或多个天线(例如,在可支持额外成本之处)。
图2展示MIMO系统100中的接入点110及两个用户终端120m及120x的框图。接入点110配备有Nap个天线224a到224ap。用户终端120m配备有Nut,m个天线252ma到252mu,且用户终端120x配备有Nut,x个天线252xa到252xu。接入点110为下行链路的发射实体及上行链路的接收实体。每一用户终端120为上行链路的发射实体及下行链路的接收实体。如本文中所使用,“发射实体”为能够经由无线信道发射数据的独立操作的设备或装置,且“接收实体”为能够经由无线信道接收数据的独立操作的设备或装置。在以下描述中,下标“dn”表示下行链路,下标“up”表示上行链路,选择Nup个用户终端以用于上行链路上的同时发射,选择Ndn个用户终端以用于下行链路上的同时发射,Nup可或可不等于Ndn,且Nup及Ndn可为静态值,或对于每一调度间隔可改变。在接入点及用户终端处可使用波束操控或某一其它空间处理技术。
在上行链路上,在经选择以用于上行链路发射的每一用户终端120处,TX数据处理器288接收来自数据源286的业务数据及来自控制器280的控制数据。TX数据处理器288基于与经选择以用于用户终端的速率相关联的译码及调制方案来处理(例如,编码、交错及调制)用户终端的业务数据{dup,m},且提供数据符号流{sup,m}。TX空间处理器290对数据符号流{sup,m}执行空间处理,且为Nut,m个天线提供Nut,m个发射符号流。每一发射器单元(TMTR)254接收并处理(例如,转换为模拟、放大、滤波及上变频转换)相应发射符号流以产生上行链路信号。Nut,m个发射器单元254提供Nut,m个上行链路信号,以供从Nut,m个天线252发射到接入点110。
一定数目Nup个用户终端可经调度以在上行链路上同时发射。这些用户终端中的每一者对其数据符号流执行空间处理,且在上行链路上将其发射符号流的集合发射到接入点。
在接入点110处,Nap个天线224a到224ap接收来自在上行链路上进行发射的所有Nup个用户终端的上行链路信号。每一天线224将接收到的信号提供给相应的接收器单元(RCVR)222。每一接收器单元222执行与由发射器单元254执行的处理互补的处理,且提供接收到的符号流。RX空间处理器240对从Nap个接收器单元222接收到的Nap个符号流执行接收器空间处理,且提供Nup个经恢复的上行链路数据符号流。所述接收器空间处理是根据信道相关矩阵反转(CCMI)、最小均方差(MMSE)、连续干扰消除(SIC)或某一其它技术来执行。每一经恢复的上行链路数据符号流{sup,m}为由相应用户终端发射的数据符号流{sup,m}的估计。RX数据处理器242根据用于每一经恢复的上行链路数据符号流{sup,m}的速率来处理(例如,解调、解交错及解码)所述流,以获得经解码的数据。每一用户终端的经解码的数据可提供给数据汇244以供存储,及/或提供给控制器230以供进一步处理。
在下行链路上,在接入点110处,TX数据处理器210接收针对经调度以用于下行链路发射的Ndn个用户终端的来自数据源208的业务数据、来自控制器230的控制数据,及可能来自调度器234的其它数据。可在不同输送信道上发送各种类型的数据。TX数据处理器210基于经选择以用于每一用户终端的速率来处理(例如,编码、交错及调制)用于所述用户终端的业务数据。TX数据处理器210为Ndn个用户终端提供Ndn个下行链路数据符号流。TX空间处理器220对Ndn个下行链路数据符号流执行空间处理,且为Nap个天线提供Nap个发射符号流。每一发射器单元(TMTR)222接收并处理相应的发射符号流以产生下行链路信号。Nap个发射器单元222提供Nap个下行链路信号以供从Nap个天线224发射到用户终端。
在每一用户终端120处,Nut,m个天线252接收来自接入点110的Nap个下行链路信号。每一接收器单元(RCVR)254处理从相关联天线252接收到的信号,且提供接收到的符号流。RX空间处理器260对从Nut,m个接收器单元254接收到的Nut,m个符号流执行接收器空间处理,且为用户终端提供经恢复的下行链路数据符号流{sdn,m}。所述接收器空间处理是根据CCMI、MMSE或某一其它技术来执行。RX数据处理器270处理(例如,解调、解交错及解码)经恢复的下行链路数据符号流,以获得用于用户终端的经解码数据。
在每一用户终端120处,Nut,m个天线252接收来自接入点110的Nap个下行链路信号。每一接收器单元(RCVR)254处理从相关联天线252接收到的信号,且提供接收到的符号流。RX空间处理器260对从Nut,m个接收器单元254接收到的Nut,m个符号流执行接收器空间处理,且为用户终端提供经恢复的下行链路数据符号流{sdn,m}。所述接收器空间处理是根据CCMI、MMSE或某一其它技术来执行。RX数据处理器270处理(例如,解调、解交错及解码)经恢复的下行链路数据符号流,以获得用于用户终端的经解码数据。
图3说明可用于无线装置302中的各种组件,所述无线装置302可用于系统100内。无线装置302为可经配置以实施本文所描述的各种方法的装置的实例。无线装置302可为接入点110或用户终端120。
无线装置302可包括控制无线装置302的操作的处理器304。所述处理器304还可被称为中央处理单元(CPU)。存储器306向处理器304提供指令及数据,存储器306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及随机存取存储器(RAM)两者。存储器306的一部分还可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存储器(NVRAM)。处理器304通常基于存储于存储器306内的程序指令来执行逻辑及算术运算。存储器306中的指令可为可执行的以实施本文中所描述的方法。
无线装置302还可包括外壳308,所述外壳308可包括发射器310及接收器312以允许无线装置302与远程位置之间的数据发射及接收。发射器310与接收器312可组合为收发器314。多个发射天线316可附接到外壳308,并电耦合到收发器314。无线装置302还可包括(未图示)多个发射器、多个接收器及多个收发器。
无线装置302还可包括信号检测器318,其可用以力图检测并量化由收发器314所接收的信号的电平。信号检测器318可检测例如总能量、每符号每副载波的能量、功率谱密度等信号及其它信号。无线装置302还可包括数字信号处理器(DSP)320以用于处理信号。
无线装置302的各种组件可通过总线系统322耦合在一起,所述总线系统322除数据总线外还可包括功率总线、控制信号总线及状态信号总线。
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旧版”通常指代支持802.11n或较早版本的802.11标准的无线网络节点。
虽然本文中参考SDMA描述了某些技术,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将认识到,所述技术通常可应用于利用任何类型的多址方案(例如,SDMA、OFDMA、CDMA及其组合)的系统中。
用60GHZ PHY扩充的下一代WLAN的MAC架构
本发明的某些方面提供一种架构,所述架构利用媒体接入控制(MAC)层,所述媒体接入控制(MAC)层支持可具有不同性质的两个物理(PHY)层,例如5GHz PHY及60GHz PHY。本文中所呈现的技术可实现某些特征,例如自动失效移转(failover),所述自动失效移转实现(例如)在操作条件偏好另一物理层时从使用一个物理层切换到使用所述另一物理层。某些方面还可提供例如聚合等MAC功能的划分,其有助于促进利用共用MAC层的架构设计。某些方面还可(例如)经由常规上与不同类型的PHY相关联的(5GHz)MAC,利用独立的60GHz PHY来提供针对同级间操作的接入点协调的连接设置。
图4中说明根据美国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802.15.3标准的实例微微网网络架构。如所说明,微微网400可由微微网协调器(PNC)402及装置(DEV)404组成。PNC可发射信标408消息,且可从所述装置接收数据406。PNC还可为MAC超帧设定时序。
图5A说明IEEE 802.15.3标准中的超帧502。如所说明,超帧可包括信标504、竞争接入周期(CAP)消息506、管理信道时间分配(MCTA)消息510,及信道时间分配(CTA)消息512。信标504可由PNC 402发射,PNC 402可提供同步,且可分配CTA时隙。CAP消息506可含有发射请求及关联。CTA周期508可用于CTA时隙512中的数据发射。任选的MCTA消息510可用于管理帧。
图5B说明如在IEEE 802.15.3c标准中定义的处于准全向模式的微微网超帧502的实例结构。如所说明,超帧502可容纳定向发射。举例来说,处于准全向模式的超帧502可包括准全向信标504、竞争接入点506及信道时间分配周期508。图5A中的信标消息504可用可能含有用于不同准全向方向的多个信标帧514的准全向信标来代替。竞争接入周期506可含有用于不同方向的关联CAP消息516及规则CAP消息518。信道时间分配周期508可包括定向MCTA消息510及CTA消息512。
IEEE 802.15.3c标准的物理层支持三种模式,例如支持至多达3Gbps的数据速率的单载波(SC)模式,利用正交频分多路复用(OFDM)技术及低密度奇偶校验(LDPC)码的高速接口(HIS)模式,及使用OFDM技术与卷积编码器的AV模式。图6的表中说明IEEE 802.15.3标准中所支持的片段大小。
IEEE 802.15.3c标准将聚合及块确认(block-ACK)添加到IEEE 802.15.3标准。可(例如)针对高速数据/视频发射或低等待时间双向数据发射而执行聚合。可使用两种基本聚合方法,其可被称为标准聚合模式及低等待时间聚合模式。
图7说明标准聚合。如所说明,始发DEV在接收到MSDU消息702后即刻可将MSDU消息702映射到子帧有效负载716中。如果MSDU的长度超出容量IE中的优选片段大小字段中所指示的预定值(参看图6),那么MSDU可被分段为704到706,并映射到多个子帧有效负载中。可向每一MSDU指派唯一MSDU编号以用于识别。如果采用分段,那么可向每一片段指派一片段编号以用于MSDU内的识别。
同一MSDU的所有片段可具有同一MSDU编号。可为每一子帧产生并配置子标头710,以含有有助于目标DEV检索原始数据的必要信息。如果使用分段,那么每一子帧的片段编号可写入子标头的片段编号字段中。如果子帧含有未经分段的MSDU,那么可将此字段设定为零。
第一子帧的MSDU编号可放置于MAC标头712中的分段控制字段的MSDU编号字段中,作为对目标DEV的参考,以计算每一子帧716的MSDU编号。可将MAC标头中的ACK策略字段设定为块确认。将所有子标头组合在一起以形成MAC子标头。
本发明的某些方面提供一种架构,其可包括基于IEEE 802.11系统但以60GHz能力扩充的组件。存在对60GHz操作的若干MAC/PHY替代,例如超宽带(UWB)、ECMA、无线通用串行总线(USB)及IEEE 802.15.3c标准。IEEE 802.15.3c PHY定义的某些特征可使其为作为将与IEEE 802.11整合的PHY的合适选择。本发明的某些方面描述可经执行以便将IEEE 802.15.3c的某些方面(“lite”IEEE 802.15.3c)整合到IEEE 802.11中的技术。
图8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实例架构,其说明性地含有一极高通过量媒体接入控制(MAC)及两个物理层。在此架构中,MAC服务器接入点(MAC SAP)802可与上部MAC 804(例如,顺应802.11的上部MAC)通信。上部MAC可(例如)与liteIEEE 802.15.3MAC 806(例如,相对于IEEE 802.15.3标准,功能性可能有所减少)或802.11下部MAC 808通信,lite IEEE 802.15.3MAC 806及802.11下部MAC 808中的每一者可分别与802.15.3c PHY 810或L6PHY 812通信。因此,根据某些方面,上部MAC可在两个系统之间无缝地切换。
图9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用于以两个物理层扩充的MAC架构的实例操作900。将参考接入点(AP)来描述操作900,但其还可由另一无线装置(例如,用户终端或台)来执行。
操作在902处开始,AP监视信道条件。在904处,AP基于信道条件选择第一或第二PHY层。在906处,AP用共用MAC层来处理消息,而与选择了哪一PHY层无关。可执行操作900,以(例如)在信道条件准许时从第一PHY失效移转到第二PHY。
根据本发明的某些方面,可使用两个MAC架构将60GHz PHY扩充到利用IEEE802.11标准的系统中(所述两个MAC架构在本文中可被称为类型I及类型II)。
在类型I MAC架构中,IEEE 802.11MAC协议数据单元(MPDU)或聚合MAC协议数据单元(AMPDU)可类似于802.15.3lite MAC的MAC服务数据单元(MSDU)。在此架构中,可能并不支持IEEE 802.15.3c聚合能力。数据业务可在L6PHY与60GHzPHY之间切换而无需MAC状态的任何改变。此外,聚合大小可能并不动态地改变以反映60GHz PHY条件。此架构可使用IEEE 802.11安全特征。
图10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类型I MAC架构。在所说明的实例中,更详细地说明图8中的上部MAC块804、下部MAC块808及“lite 802.15”MAC块806之间的连接。
如图10中所说明,在上部MAC 1004与下部MAC 1016、1020之间,可存在发射MSDU缓冲器1006及接收缓冲器1008以存储中间值。如所说明,缓冲器可连接到802.11MAC聚合块确认功能性块1010。此块可连接到调度功能块1012,所述调度功能块1012与802.11到802.15.3c收敛层1014及下部MAC块1020通信。
802.11到802.15.3收敛层1014执行以下操作:在发射器侧,收敛层可接受来自发射缓冲器的AMPDU消息。如果AMPDU消息的大小较大,那么收敛层可将帧分段为适合于60GHz发射的若干个较小帧。收敛层还可将伪块确认(BA)发送到MAC。此外,收敛层可控制从发射器缓冲器到60GHz接口的业务流动速率。在接收侧,收敛层可将完全组合好的A-MPDU转发到上部MAC。收敛层还可能丢弃由MAC产生的块确认。
图11说明根据某些方面的实例类型II MAC架构。此架构含有MAC SAP 1102、上部MAC 1104、接收缓冲器1108、发射缓冲器1106、调度功能1110、802.11收敛层1112、用于IEEE 802.15.3c的MAC聚合块确认功能性1114及用于IEEE 802.11n的MAC聚合块确认功能性1120,类似于其在图10中的对应物的下部MAC块及PHY块。在类型II架构中,不同于类型I MAC架构,对于每一PHY单独地执行聚合及BA功能性。由于接口之间的动态切换需要复杂的状态管理,因此存在用于每一PHY接口的BA功能性的单独状态机1114、1120。在此架构中,可基于60GHz PHY的条件来动态地适应经调度的MSDU的数目。
对于本发明的某些方面来说,至少两种聚合模式可存在于类型II MAC架构中,例如标准聚合及低等待时间聚合。低等待时间聚合可用于具有许多小包的应用。在类型IIMAC架构中,对于利用标准聚合的应用来说,可支持失效移转。对于使用低等待时间聚合的业务来说,不存在失效移转支持。对于标准聚合来说,窗口大小可为8个MSDU。
在MAC架构类型II中,可利用某些机制以允许对应于两个不同PHY的两个不同协议之间的收敛。举例来说,可在L6与60GHz PHY之间共享序号状态。
对于本发明的某些方面来说,序号管理可通过以下两种情境来执行。在第一情境中,可在60GHz接口上发送IEEE 802.11MPDU。IEEE 802.15.3接口可将IEEE 802.15.3MAC标头附加到IEEE 802.11MPDU上。在发射侧可维持IEEE 802.15.3的序号与IEEE802.11MPDU之间的映射。802.15.3c聚合/块确认可用于这些经扩充的MPDU。在此架构中,收敛层可追踪对MPDU的成功接收。开窗可用802.11序号来维持。开窗可能因额外的802.15.3MAC开销而导致增大的开销。然而,由于IEEE 802.11PHY的状态得以连续地维持,因此开窗具有较简单切换的益处。在类型II MAC架构中,可使用IEEE802.11安全特征。
MAC架构类型II中的序号管理可通过以下第二情境如下执行。IEEE 802.15.3收敛层可利用IEEE 802.11MAC标头来用MPDU序号的最后10个位产生10位序号。收敛层还可将业务识别(TID)映射到IEEE 802.15.3流索引。对于需要失效移转的情形来说,收敛层可发送控制帧,所述控制帧包括TID与流索引的映射,及IEEE 802.11序号的两个最高有效位(MSB)。应注意,在L6数据传送开始之前可能需要确认失效移转控制帧。
对于本发明的某些方面来说,对于有L6接口的网络操作(例如,接入点到台的通信,或台到台的通信)来说,可存在两种操作模式。对于接入点到台的操作来说,接入点可被视为PNC。台可使用802.11关联而与AP相关联,在此期间,台向AP告知60GHz功能性。AP可将IEEE 802.15.3装置的ID(DEVID)指派给台。台可针对来自AP的信标消息而扫描60GHz信道。一旦台接收到来自AP的信标,台就可使用其DEVID发送请求消息。如果台在超时周期内未能找到来自AP的信标,那么台可传回DEVID。
根据某些方面,台到台的通信可具有或无AP的监督。对于具有AP的监督的台到台操作来说,可使用直接链路设置(DLS)功能性。台可通过将DLS请求发送到AP来向AP告知60GHz功能性。在接收到请求后,AP可即刻使两个台能够设置微微网。
当具有60GHz能力的两个台(STA1及STA2)请求DLS连接性时,AP可尝试使用60GHz接口。类似于两个台可能已与PNC进行的通信,两个台需要与AP通信。AP可在多个接下来的60GHz帧中分配两个免竞争周期(CFP)时隙,以允许台探查彼此并确定可行速率。当成功交换探查消息时,STA1及STA2可向AP告知两个台之间的直接链路连接的可能性。
如果台尝试在无AP的监督的情况下设置连接,那么所述台中的一者可充当微微节点。两个台可执行以下步骤:台(STA1)可向另一台(STA2)发送对60GHz功能性的DLS请求。如果STA1已经为PNC,那么AP可向STA2发送STA1的微微网识别(PNID),且可指导STA2使STA1作为微微网而加入。如果STA1或STA2均非PNC,那么AP可指导STA1形成其自己的微微网并与STA2通信。因此,STA1可尝试创建“子”微微网且使AP作为控制器,或在空闲信道上创建微微网。在创建微微网之后,STA1可将关于其PNID及信道的信息发送到AP。在接收到此信息后,AP可即刻将STA1的PNID发送到STA2。AP还可指导STA2加入STA1的微微网。当建立了STA1与STA2之间的连接时,STA1及STA2向AP告知完成了DLS设置程序,其后台可开始经由其所建立的直接链路传送数据。
根据本发明的某些方面,60GHz网络可通过将IEEE 802.11MAC帧包封到IEEE802.15.3MAC帧中而以独立模式操作。
图12说明(例如)针对独立60GHz网络操作可执行的实例操作。在1202处,当AP加电时,AP可搜索空闲信道。在1204处,AP可在空闲信道中开始PNC操作,例如发射PNC信标(例如,其中AP可将与其相关联的SSID放置于IEEE 802.11网络中)。在1206处,台从AP接收PNC信标(例如,且可提取SSID)。
在1208及1210处,(例如,如果允许台基于SSID而与AP相关联),(那么)STA与AP根据第一无线协议(例如,IEEE 802.15.3标准)开始关联,且根据第二协议(例如,在如上文所描述的信标中发射的802.11SSID)指派装置ID。一旦关联完成,就在1212、1214处,台与接入点可经由第二协议的物理网络交换第一无线协议的MAC PDU(例如,交换包封在802.15.3MAC帧中的IEEE 802.11帧)。
对于本发明的某些方面来说,距PNC有一个跃点(hop)远的台(一级STA或LOSTA)可形成子微微网(如果必要),在所述子微微网中,所述台中的一者可充当PNC。LOSTA可发送指示其为LOSTA的PNC信标。所述PNC信标可包括LOSTA的PNID及AP的SSID。如果没有台与LOSTA相关联,那么可将信标周期设定为大。当至少一个台与LOSTA相关联时,可将信标周期设定为等于AP信标周期。如果台未能接收到来自AP的信标消息,或如果到AP的位速率过低,那么台可与LOSTA相关联。因此,LOSTA可将IEEE 802.11关联消息从台转发到AP。
对于本发明的某些方面来说,当IEEE 802.15节点正以独立模式操作时,AP可使用如在IEEE 802.11i标准中定义的使用安全机制。可经由AP来完成对台的验证。可使不可验证的台解除关联。
对于60GHz IEEE 802.11ad操作来说,台可维持与AP的“虚拟802.11关联/会话”。因此,可经由AP-LOSTA层级来转发控制消息。可定义用于802.11控制/管理消息的IEEE802.15.3包类型。可通过AP经由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过程来将因特网协议(IP)地址指派给台。AP及与AP相关联的所有台可形成单个子网络。台可经由AP接入外部网络。还可实现经由60GHz的多跃点路由。
对于本发明的某些方面来说,为了设置同级间连接,可使用DLS设置程序来进行同级者发现。台可将DLS消息转发到AP。如果台与不同LOSTA相关联,那么AP迫使所述台中的一者移动,使得两个同级者为同一PNC网络的一部分。如果此操作可为不可能的,那么可终止DLS。AP可设置信道时间分配(CTA)以满足DLS流的服务质量(QoS)要求。可依据CTA来指导充当PNC的LOSTA分配用于DLS连接的信道。
图13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60GHz操作的逻辑框图。协议栈可含有协议适应层(PAL)块1302、1304,及媒体接入控制(MAC)块1346。PAL块由装置及无线电控制组件1306组成。装置控制组件包括QoS仲裁器1314、关联1310、密钥管理1312、连接管理器1308及QoS处置器1326。QoS仲裁器1314可基于优先权及可用调制解调器来管理哪一流去往哪一传出队列。关联块1310可处置同级者之间的关联。密钥管理块1312可处置密钥交换及存储。连接管理器块1308可管理包括与PNC/AP、相邻者等的连接的连接状态机。QoS处置器1326可基于优先权及可用保留来管理哪一流去往哪一传出队列。举例来说,在IEEE 802.15.3c标准中,可用保留可为CTA或CAP。
无线电控制组件包括命令处置器1320、状态管理器1322、保留管理器1324及波束管理器1318。命令处置器1320可处理超宽带(UWB)无线电控制器驱动器(URCD)请求,并调度URCD响应。命令处置器还可负责将URCD命令及通知路由到命令帧、信标IE及其它PAL业务。状态管理器块1322可负责MAC层的初始化、扫描及信标控制。保留管理器块1324可维持局域微微网时隙可用性及干扰。保留管理器块还可负责CTA协商。波束管理器1318可负责波束操控。
协议栈中的MAC块可包括调度器1332、队列管理器1334、信标1336、波束追踪1330、数据处置器1342及PHY控制1344。调度器1332可接收对分配的请求,且可使用CTA、CAP或两者来确定调度时间。队列管理器1334可管理用于确认传入帧或对传入帧进行排序的队列。此外,队列管理器可检验传出帧的发射成功。信标块1336可产生传出信标,可剖析传入信标,且可维持信标同步。波束追踪块1330可负责波束操控信号交换(handshake)协议。数据处置器1342可检索数据包并将数据包存储在存储器中。数据处置器还可处置数据包加密及校验和检验。协议滤波1348可丢弃不相关的传入帧,且可处置特殊命令及控制帧以减少主机软件所要求的处理。标头处理器可建置MAC帧标头。有效负载处理器1350可建置帧有效负载。PHY控制1344可实施信道估计,且可管理CAP无线电相关功能性。PHY控制可使用寄存器IF与PHY块通信。
图14中说明根据本发明的某些方面的微微网起动流程。在起动时,PAL 1410通过发送“PAL初始化”1412命令来指导URCD 1408初始化。此命令包括关于PAL及专用信息元素(IE)的信息。URCD通过URC 1406来起始信道扫描1414。对于每个信道来说,可执行步骤1416、1418及1420。信标块1404可执行扫描1416、IE滤波及时间同步。来自信标1404或同步帧的CTA IE列表1420可在正确检测后即刻传送到URC。来自信标的通知传送(1422)到URCD 1408。选择最佳信道且决定开始哪一微微网类型(即,独立微微网、子微微网、虚拟相关微微网)可为URCD块的责任。
在完成扫描后,URCD 1408可将开始1424命令发送到URC 1406。URC使IE 1426准备好进行发射。信标块为每一超帧准备新信标及/或同步帧1428。同步帧发射的频率可受控于母PNC。当起动程序完成时,URCD将“初始化完成”消息1432发送到PAL块1410。
可如下执行装置连接及关联。微微网协调器及装置可全部能够进行全向发射。图15说明在装置(DEV)1504与PNC 1502同步期间执行的步骤。PAL 1524可通过发送“PAL初始化”命令1526来指导URCD 1522初始化。此命令可包括关于PAL及专用IE的信息。URCD可通过URC 1520来起始PNC扫描1528。信标块1518可对每个信道执行扫描1530、1532、1534,IE滤波及时间同步1562。来自信标的通知1536可传送到URCD1522。URCD可选择加入哪一微微网。
在PNC关联期间,DEV 1504的URCD 1522可将关联请求消息1542发送到URC1510。可通过在DEV与PNC之间交换命令帧来处置关联。PNC 1502的URC 1510可将关联指示通知1548、1556消息发送到URCD 1522。当关联完成时,DEV的URCD可将“初始化完成”1560消息发送到PAL 1524。PNC的URCD 1508可将“成员资格更新”消息1554发送到PAL 1506。网络上的其它装置的URCD可将“DEV INFO”消息发送到PAL。
可存在任选的帧同步,信标块可为所述任选的帧同步准备同步帧。帧同步发射的频率可受控于PNC。
图16中说明流管理-流创建(保留流程)。DEV 1604的PAL 1624(QoS仲裁器)可请求流带宽1626及优先权。DEV URCD 1622可基于信标/同步帧中的信道时间分配来评估可用带宽。DEV URCD 1622可将创建流请求消息1628发送到URC 1620。可通过在DEV与PNC之间交换命令帧1630到1638来处置信道时间分配。PNC URC 1610将创建指示通知发送到URCD 1608。在完成分配后,DEV URCD可即刻将“带宽已分配”消息1642发送到PAL 1624。PNC URCD 1608可将“流更新”1646通知发送到PAL 1606。对于装置到装置的流来说,可使用信标/同步帧中的CTA_IE 1652来处置创建通知。
可对每个超帧执行步骤1648到1656。PNC URC 1610可用关于下一CTA IE的信息来更新1648信标块1612。可将CTA IE列表1652转发到DEV URC 1620。DEV URC可基于信标/同步帧中的CTA_IE将流创建指示1658发送到URCD 1622。PNC及装置的URC可在保留流分配的情况下编程调度器1654到1656。
根据本发明的某些方面,如图17中所说明,系统可以独立模式操作,同时依据两个标准而操作。在1702处,在起动之后,节点(例如,接入点)可获得关于信道的信息。在1704处,节点可将由第一无线协议定义的信息包封在由第二无线协议定义的消息中。在1706处,节点可利用与第二无线协议相关联的物理层来发射消息。举例来说,AP可产生802.11MAC协议数据单元(MPDU),且使用802.15.3物理层来发射包封在802.15.3帧中的MPDU。
上文所描述的方法的各种操作可由能够执行对应功能的任何合适装置来执行。所述装置可包括各种硬件及/或软件组件及/或模块,其包括(但不限于)电路、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处理器。通常,在存在图中所说明的操作之处,所述操作可具有具类似编号的对应对等的装置加功能组件。举例来说,说明于图9中的块902到912对应于说明于图9A中的电路块902A到912A。此外,说明于图12中的块1202到1216对应于说明于图12A中的电路块1202A到1216A。
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确定”包含各种各样的动作。举例来说,“确定”可包括运算、计算、处理、导出、研究、查找(例如,在表、数据库或另一数据结构中查找)、查明等。并且,“确定”可包括接收(例如,接收信息)、存取(例如,存取存储器中的数据)等。并且,“确定”可包括解决、选择、选定、建立等。
如本文中所使用,词组“X及Y中的至少一个者”意在表示X及Y中的一者或两者。换句话说,“X及Y中的至少一个者”意在包括X、Y,以及X与Y的组合。
上文所描述的方法的各种操作可由能够执行所述操作的任何合适装置(例如,各种硬件及/或软件组件、电路及/或模块)来执行。通常,图中所说明的任何操作均可由能够执行所述操作的对应功能装置来执行。
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系统”通常指代能够执行本文中所描述的对应操作的硬件、软件及/或固件的任何合适组合。举例来说,“处理系统”通常指代能够执行本文中所描述的各种处理操作的硬件、软件及/或固件的任何合适组合。
结合本发明而描述的各种说明性逻辑块、模块及电路可用经设计以执行本文所述的功能的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SP)、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信号(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装置(PLD)、离散门或晶体管逻辑、离散硬件组件,或其任何组合来实施或执行。通用处理器可为微处理器,但在替代方案中,处理器可为任何市售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状态机。还可将处理器实施为计算装置的组合,例如DSP与微处理器的组合、多个微处理器的组合、结合DSP核心的一个或一个以上微处理器,或任何其它此类配置。
结合本发明而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直接在硬件中、在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中或在两者的组合中体现。软件模块可驻存在此项技术中可能已知的任何形式的存储媒体中。可使用的存储媒体的一些实例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快闪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可装卸盘、CD-ROM等。软件模块可包含单个指令或许多指令,且可分散于若干不同码段上、分散在不同程序之间且跨多个存储媒体而分散。存储媒体可耦合到处理器,使得处理器可从存储媒体读取信息,并将信息写入到存储媒体。在替代方案中,存储媒体可与处理器成一体式。
本文中所揭示的方法包含用于实现所描述方法的一个或一个以上步骤或动作。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的情况下,方法步骤及/或动作可彼此互换。换句话说,除非可能指定了步骤或动作的特定次序,否则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修改特定步骤及/或动作的次序及/或用途。
所描述的功能可在硬件、软件、固件或其任何组合中实施。如果在软件中实施,那么所述功能可作为一个或一个以上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媒体上。存储媒体可为可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可用媒体。作为实例而非限制,此计算机可读媒体可包含RAM、ROM、EEPROM、CD-ROM或其它光盘存储装置、磁盘存储装置或其它磁性存储装置,或可用以运载或存储呈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所要程序代码且可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它媒体。如本文中所使用,磁盘及光盘包括压缩光盘(CD)、激光光盘、光学光盘、数字多功能光盘(DVD)、软性磁盘及光盘,其中磁盘通常以磁性方式再现数据,而光盘通过激光以光学方式再现数据。
因此,某些方面可包含用于执行本文中所呈现的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产品。举例来说,此计算机程序产品可包含上面存储(及/或编码)有指令的计算机可读媒体,所述指令可由一个或一个以上处理器执行以实施本文中所描述的操作。对于某些方面来说,计算机程序产品可包括封装材料。
还可经由传输媒体来传输软件或指令。举例来说,如果可使用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数字订户线(DSL),或例如红外线、无线电及微波等无线技术从网站、服务器或其它远程源传输软件,那么同轴电缆、光纤电缆、双绞线、DSL,或例如红外线、无线电及微波等无线技术包括在传输媒体的定义中。
另外,应了解,用于执行本文中所描述的方法及技术的模块及/或其它适当装置可在适用时由用户终端及/或基站下载及/或以其它方式获得。举例来说,此装置可耦合到服务器,以促进用于执行本文中所描述的方法的装置的传送。或者,可经由存储装置(例如,RAM、ROM、例如压缩光盘(CD)或软性磁盘等物理存储媒体等)来提供本文中所描述的各种方法,使得用户终端及/或基站在将存储装置耦合或提供到所述装置后可即刻获得各种方法。此外,可利用用于将本文中所描述的方法及技术提供到装置的任何其它合适技术。
可理解,所附权利要求书并不限于上文所说明的精确配置及组件。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的情况下,可对上文所描述的方法及设备的布置、操作及细节进行各种修改、改变及变化。

Claims (52)

1.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其包含:
在设备中提供第一及第二物理层;
由所述设备监视用以与一个或一个以上其它设备通信的无线通信信道的条件;
由所述设备至少部分基于所述受监视条件选择第一物理层与第二物理层之一以供用于与所述一个或一个以上其它设备通信;及
由所述设备用共用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层来处理消息而与选择了所述第一及第二物理层中的哪一者无关。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及第二物理层具有不同的对应操作频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物理层具有在57GHz到64GHz的范围内的操作频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通过对应系列标准中也定义所述第二物理层的至少一者来定义所述共用MAC协议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用所述共用MAC协议层处理消息包含:将在所述第一物理层上接收到的消息变换为与所述第二物理层兼容的消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至少部分基于所述受监视条件选择第一物理层与第二物理层之一以供用于与所述一个或一个以上其它设备通信包含:至少部分基于在与所述第一物理层通信时测量到的错误率来选择所述第二物理层以供用于与所述一个或一个以上其它设备通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用共用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层来处理消息而与选择了所述第一及第二物理层中的哪一者无关包含:
从所述MAC协议层接收MAC协议数据单元MPDU;及
对所述MPDU进行分段以经由所述选定物理层进行发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用共用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层来处理消息而与选择了所述第一及第二物理层中的哪一者无关包含:
从所述MAC协议层接收多个MAC协议数据单元MPDU;及
聚合所述MPDU以作为单个经聚合MPDU经由所述选定物理层进行发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用共用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层来处理消息而与选择了所述第一及第二物理层中的哪一者无关包含:
在所述选定物理层上接收MAC协议数据单元MPDU的片段;
组合所述片段以形成所述MPDU;及
将所述经组合的MPDU转发到所述MAC协议层。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
可在所述第一物理层与所述第二物理层之间切换业务,而不改变所述MAC协议层的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含:
利用对应于所述第一及第二物理层中的一者的无线协议的安全机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含:
在选择所述第一物理层的情况下用第一状态机监视确认;及
在选择所述第二物理层的情况下用第二状态机监视确认。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含:
支持至少两种聚合模式以用于交换数据单元。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至少两种聚合模式包含:
第一聚合模式,其具有对应的第一最大子帧大小;及
第二聚合模式,其具有对应的第二最大子帧大小。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进一步包含:
在处于第一聚合模式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物理层与所述第二物理层之间共享序号。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处于所述第一聚合模式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物理层与所述第二物理层之间共享序号包含:
将与第一无线协议相关联的第一序号映射到与第二无线协议相关联的第二序号。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处于所述第一聚合模式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物理层与所述第二物理层之间共享序号包含:
基于与第二无线协议相关联的第二序号的位的子集产生与第一无线协议相关联的第一序号。
18.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设备,其包含:
第一物理层;
第二物理层;
监视系统,其经配置以监视用以与一个或一个以上其它设备通信的无线通信信道的条件;
选择系统,其经配置以至少部分基于所述受监视条件选择第一物理层与第二物理层之一以供用于与所述一个或一个以上其它设备通信;及
处理系统,其经配置以用共用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层来处理消息而与选择了所述第一及第二物理层中的哪一者无关。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及第二物理层具有不同的对应操作频率。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物理层具有在57GHz到64GHz的范围中的操作频率。
21.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共用MAC协议层是通过对应系列标准中也定义所述第二物理层的至少一者来定义。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系统经配置以通过将在所述第一物理层上接收到的消息变换为与所述第二物理层兼容的消息来用所述共用MAC协议层处理消息。
23.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选择系统经配置以在所述受监视条件较适合于使用所述第二物理层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第二物理层以供用于与所述一个或一个以上其它设备通信。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选择系统经配置以基于在与所述第一物理层通信时测量到的错误率来确定所述受监视条件较适合于使用所述第二物理层。
2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系统经配置以:
从所述MAC协议层接收多协议数据单元MPDU;及
对所述MPDU进行分段以经由所述选定物理层进行发射。
26.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系统经配置以:
在所述选定物理层上接收多协议数据单元MPDU的片段;
组合所述片段以形成所述MPDU;及
将所述经组合的MPDU转发到所述MAC协议层。
27.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选择系统经配置以在所述第一物理层与所述第二物理层之间切换业务,而不改变所述MAC协议层的状态。
28.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系统经配置以利用对应于所述第一及第二物理层中的一者的无线协议的安全机制。
2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系统经配置以:
在选择所述第一物理层的情况下用第一状态机来监视确认;及
在选择所述第二物理层的情况下用第二状态机来监视确认。
3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系统经配置以支持至少两种聚合模式以用于交换数据单元。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至少两种聚合模式包含:
第一聚合模式,其具有对应的第一最大子帧大小;及
第二聚合模式,其具有对应的第二最大子帧大小。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系统经配置以在处于第一聚合模式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物理层与所述第二物理层之间共享序号。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系统经配置以通过以下操作在所述第一物理层与所述第二物理层之间共享序号:
将与第一无线协议相关联的第一序号映射到与第二无线协议相关联的第二序号。
34.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系统经配置以通过以下操作在所述第一物理层与所述第二物理层之间共享序号:
基于与第二无线协议相关联的第二序号的位的子集产生与第一无线协议相关联的第一序号。
35.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设备,其包含:
用于在所述设备中提供第一及第二物理层的装置;
用于监视用以与一个或一个以上无线设备通信的无线通信信道的条件的装置;
用于至少部分基于所述受监视条件选择第一物理层与第二物理层之一以供用于与所述一个或一个以上其它设备通信的装置;及
用于用共用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层来处理消息而与选择了所述第一及第二物理层中的哪一者无关的装置。
3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及第二物理层具有不同的对应操作频率。
37.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第一物理层具有在57GHz到64GHz的范围中的操作频率。
38.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共用MAC协议层是通过对应系列标准中也定义所述第二物理层的至少一者来定义。
39.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用于处理的装置经配置以通过将在所述第一物理层上接收到的消息变换为与所述第二物理层兼容的消息来用所述共用MAC协议层处理消息。
40.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用于选择的装置经配置以在所述受监视条件较适合于使用所述第二物理层的情况下选择所述第二物理层以供用于与所述一个或一个以上其它设备通信。
41.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用于选择的装置经配置以基于在与所述第一物理层通信时测量到的错误率来确定所述受监视条件较适合于使用所述第二物理层。
42.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用于处理的装置经配置以:
从所述MAC协议层接收多协议数据单元MPDU;及
对所述MPDU进行分段以经由所述选定物理层进行发射。
43.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用于处理的装置经配置以:
在所述选定物理层上接收多协议数据单元MPDU的片段;
组合所述片段以形成所述MPDU;及
将所述经组合的MPDU转发到所述MAC协议层。
44.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用于选择的装置经配置以在所述第一物理层与所述第二物理层之间切换业务,而不改变所述MAC协议层的状态。
45.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用于处理的装置经配置以利用对应于所述第一及第二物理层中的一者的无线协议的安全机制。
46.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用于处理的装置经配置以:在选择所述第一物理层的情况下用第一状态机来监视确认;及在选择所述第二物理层的情况下用第二状态机来监视确认。
47.根据权利要求3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用于处理的装置经配置以支持至少两种聚合模式以用于交换数据单元。
48.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至少两种聚合模式包含:
第一聚合模式,其具有对应的第一最大子帧大小;及
第二聚合模式,其具有对应的第二最大子帧大小。
49.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用于处理的装置经配置以在处于第一聚合模式的情况下在所述第一物理层与所述第二物理层之间共享序号。
50.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用于处理的装置经配置以通过以下操作在所述第一物理层与所述第二物理层之间共享序号:
将与第一无线协议相关联的第一序号映射到与第二无线协议相关联的第二序号。
51.根据权利要求49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用于处理的装置经配置以通过以下操作在所述第一物理层与所述第二物理层之间共享序号:
基于与第二无线协议相关联的第二序号的位的子集产生与第一无线协议相关联的第一序号。
52.一种无线设备,其包含:
至少一个天线;
第一物理层;
第二物理层;
监视系统,其经配置以监视用以经由所述至少一个天线与一个或一个以上其它设备通信的无线通信信道的条件;
选择系统,其经配置以至少部分基于所述受监视条件选择第一物理层与第二物理层之一以供用于与所述一个或一个以上其它设备通信;及
处理系统,其经配置以用共用媒体接入控制MAC协议层来处理消息而与选择了所述第一及第二物理层中的哪一者无关。
CN201080014673.2A 2009-04-09 2010-04-09 用于使用多个物理层进行无线通信的媒体接入控制架构 Active CN1024400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820709P 2009-04-09 2009-04-09
US61/168,207 2009-04-09
US12/756,343 US8363597B2 (en) 2009-04-09 2010-04-08 MAC architectur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ing multiple physical layers
US12/756,343 2010-04-08
PCT/US2010/030605 WO2010118371A1 (en) 2009-04-09 2010-04-09 Mac architecture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ing multiple physical layer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440020A CN102440020A (zh) 2012-05-02
CN102440020B true CN102440020B (zh) 2015-05-27

Family

ID=423106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4673.2A Active CN102440020B (zh) 2009-04-09 2010-04-09 用于使用多个物理层进行无线通信的媒体接入控制架构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1) US8363597B2 (zh)
EP (1) EP2417791B1 (zh)
JP (3) JP2012523770A (zh)
KR (1) KR101354033B1 (zh)
CN (1) CN102440020B (zh)
DK (1) DK2417791T3 (zh)
ES (1) ES2550031T3 (zh)
HU (1) HUE025803T2 (zh)
PL (1) PL2417791T3 (zh)
PT (1) PT2417791E (zh)
TW (1) TW201136420A (zh)
WO (1) WO201011837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10090880A1 (en) * 2009-04-09 2011-04-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tilizing mixed protocols
US9949305B2 (en) 2009-10-02 2018-04-17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s i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US9112892B2 (en) * 2009-12-03 2015-08-18 Intel Corporation Inverse multiplexing over 802.11 wireless interfaces
US8493992B2 (en) * 2010-02-04 2013-07-23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Interrelated WiFi and USB protocols and other application framework processes, circuits and systems
US9392565B2 (en) * 2010-03-05 2016-07-1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accurate clock synchronization through interaction between communication layers and sub-layers for communication systems
AU2012217216B2 (en) 2011-02-14 2015-09-17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oe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ding a portion of an audio signal using a transient detection and a quality result
JP2012209717A (ja) * 2011-03-29 2012-10-25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情報通信装置、及び情報通信プログラム
US8964786B2 (en) * 2011-04-08 2015-02-24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Communications in beacon-enabled networks
US8902930B2 (en) * 2011-05-04 2014-12-02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Hybri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8830980B2 (en) * 2011-05-05 2014-09-09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Superframe coordination in beacon-enabled networks
US8576709B2 (en) * 2011-05-25 2013-11-05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dropped packets
US20130070790A1 (en) * 2011-09-16 2013-03-2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Superframe format for mv-lv communication in multi tone-mask plc networks
US20130100949A1 (en) * 2011-10-25 2013-04-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Dual physical layer transceivers for high speed synchronous interface (hsi) frame interleaving
US9088975B2 (en) * 2011-12-21 2015-07-21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ter-protocol adaptation layer performance coordination
KR101949800B1 (ko) * 2012-01-16 2019-02-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동적 프로토콜을 재구성하기 위하여 슈퍼 프레임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장치 및 동적 프로토콜을 재구성하기 위한 센서 노드 및 허브 장치의 메시지 교환 방법
US9730102B2 (en) * 2012-02-17 2017-08-08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for packet flows in wireless networks
US8824414B2 (en) * 2012-03-13 2014-09-02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Time slot and frequency alloc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WO2014026370A1 (zh) 2012-08-17 2014-02-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US9144072B2 (en) * 2012-09-07 2015-09-22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arrangements to assign slots in restricted access windows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03812606B (zh) * 2012-11-21 2018-07-17 优倍快网络公司 提高无线链路的效率的方法和系统
US9270792B2 (en) * 2012-11-21 2016-02-23 Ubiquiti Network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improving wireless link efficiency
CN105027470B (zh) * 2013-03-07 2018-03-23 Lg 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lan系统中通过站接收信号的方法和设备
US9432251B2 (en) 2013-03-08 2016-08-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d acknowledgement and retransmission mechanism
US9313689B2 (en) 2013-03-12 2016-04-12 Panasonic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transmission frame control method
US8902923B2 (en) 2013-03-22 2014-12-02 Gainspan Corporation Wireless device with WLAN and WPAN communication capabilities
JP5898121B2 (ja) * 2013-04-24 2016-04-06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プロセッサ、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US10084892B2 (en) * 2013-07-25 2018-09-2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Schem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326577B2 (en) * 2013-08-13 2019-06-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Harq design for LTE in unlicensed spectrum utilizing individual ACK/NACK
CN104426791B (zh) * 2013-08-29 2017-10-03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线网络的网络增强节点
US9516540B2 (en) 2013-10-14 2016-12-06 Netgear,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mplementing a wireless device that supports WLAN modules operating simultaneously in different wireless bands
US10034179B2 (en) 2013-10-30 2018-07-24 Sai C. Manapragada System and method for extending range and coverage of bandwidth intensive wireless data streams
KR102162360B1 (ko) 2014-03-05 2020-10-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사용자 단말장치, 사용자 단말장치의 구동방법 및 컴퓨터 판독가능 기록매체
US9497717B2 (en) * 2014-05-23 2016-11-15 Ruckus Wireless, Inc. Out-of-band acknowledgement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10342012B2 (en) 2015-03-15 2019-07-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lf-contained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subframe structure
US9936519B2 (en) 2015-03-15 2018-04-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elf-contained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subframe structure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10075970B2 (en) 2015-03-15 2018-09-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ssion critical data support in self-contained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subframe structure
US9814058B2 (en) 2015-05-15 2017-11-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caled symbols for a self-contained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subframe structure
US9992790B2 (en) 2015-07-20 2018-06-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Time division duplex (TDD) subframe structure supporting single and multiple interlace modes
WO2018074119A1 (ja) * 2016-10-21 2018-04-26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 集約物理層収束プロトコルデータユニットを用いる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US11337263B2 (en) 2017-01-19 2022-05-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Packet based link aggregation architectures
US10856203B2 (en) 2017-01-19 2020-12-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ignaling for link aggregation setup and reconfiguration
US10270717B2 (en) * 2017-03-10 2019-04-23 Avago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Sales Pte. Limited Unified media access control (MAC) for multiple physical layer devices
US10932262B2 (en) * 2017-05-22 2021-02-23 Avago Technologies International Sales Pte. Limited Unified coordination of multiple physical layer devices
TWI694684B (zh) * 2018-08-29 2020-05-21 新加坡商瑞昱新加坡有限公司 具有位於媒體存取控制層電路的排程電路的無線通信電路
US10701001B2 (en) 2018-08-29 2020-06-30 REALTEK SINGAPORE Pte. Lt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ircuit with scheduling circuit in MAC layer
CN113543243B (zh) * 2020-04-18 2022-12-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链路处理方法、多链路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60835B2 (en) 2001-06-19 2007-08-21 Intel Corporation Bluetooth™ based security system
JP2003087856A (ja) * 2001-06-28 2003-03-20 Sony Corp 無線基地局、無線端末、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7697448B2 (en) 2003-04-03 2010-04-13 Broadcom Corporation Providing link quality intelligence from physical layer to higher protocol layers
EP1509000A1 (en) 2003-08-19 2005-02-23 Sony International (Europe) GmbH RF Coverage Extension for Wireless Home Networking Systems
US20050091389A1 (en) * 2003-10-27 2005-04-28 Qi Emily H. Media access control architecture
JP2007525124A (ja) 2004-02-05 2007-08-30 コーニンクレッカ フィリップス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エヌ ヴィ メディアアクセスコントロールアドレスの一部としてのデジタルエンハンスされたコードレス電話
JP2005260904A (ja) * 2004-02-12 2005-09-22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端局及び上位端局及び下位端局
CN100550800C (zh) * 2004-03-05 2009-10-14 株式会社东芝 无线通信方法和设备
JP4247199B2 (ja) * 2005-03-31 2009-04-02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
GB2428353B (en) 2005-07-14 2009-02-04 Toshiba Res Europ Ltd Wireless ad-hoc network formation
US20070238413A1 (en) 2006-06-06 2007-10-11 Knightsbridge Wireles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an 802.11 network connection
US8184582B2 (en) 2006-12-21 2012-05-22 Nxp B.V. Quality of service for WLAN and bluetooth combinations
JP4842120B2 (ja) * 2006-12-28 2011-12-21 Kddi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セル無線検出装置および回線接続装置
JP2008244989A (ja) * 2007-03-28 2008-10-09 Casio Comput Co Ltd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端末、パケット制御装置、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080318630A1 (en) 2007-06-25 2008-12-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Graceful coexistence for multiple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US20110090880A1 (en) 2009-04-09 2011-04-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tilizing mixed protocol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118371A1 (en) 2010-10-14
DK2417791T3 (en) 2015-12-07
US8363597B2 (en) 2013-01-29
JP2012523770A (ja) 2012-10-04
KR101354033B1 (ko) 2014-01-23
HUE025803T2 (en) 2016-04-28
PT2417791E (pt) 2015-11-17
KR20120003935A (ko) 2012-01-11
JP2014161031A (ja) 2014-09-04
EP2417791B1 (en) 2015-09-02
PL2417791T3 (pl) 2016-02-29
US20100278062A1 (en) 2010-11-04
JP2014057329A (ja) 2014-03-27
JP5805816B2 (ja) 2015-11-10
TW201136420A (en) 2011-10-16
JP5726978B2 (ja) 2015-06-03
ES2550031T3 (es) 2015-11-04
EP2417791A1 (en) 2012-02-15
CN102440020A (zh) 2012-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440020B (zh) 用于使用多个物理层进行无线通信的媒体接入控制架构
US20220303356A1 (en) Multi-link device (mld) configured for multi-band operation using single mac service access point (sap)
US20110090880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tilizing mixed protocols
CN102550116B (zh) 上行链路sdma传输机会调度
JP2023165904A (ja) フラグメンテーションを利用する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それを使用する無線通信端末
CN106993018B (zh) 用于管理高网络数据速率的系统和方法
EP1543434A1 (en) System for transfer of authentication during access device handover
KR20220126593A (ko) 차세대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조건부 이동성의 공존에 관한 동작 방법
KR20240066843A (ko) 멀티 링크를 지원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블록 ack의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