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95836A -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 Google Patents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95836A
CN102395836A CN2010800173087A CN201080017308A CN102395836A CN 102395836 A CN102395836 A CN 102395836A CN 2010800173087 A CN2010800173087 A CN 2010800173087A CN 201080017308 A CN201080017308 A CN 201080017308A CN 102395836 A CN102395836 A CN 1023958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rush
dust
mentioned
dust removal
air clea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1730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95836B (zh
Inventor
汤本孔明
山形和人
横沟刚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958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958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958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958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10Particle separators, e.g. dust precipitators, using filter plates, sheets or pads having plane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46/00Filters or filte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 B01D46/66Regeneration of the filtering material or filter elements inside the filter
    • B01D46/68Regeneration of the filtering material or filter elements inside the filter by means acting on the cake side involving movement with regard to the filter elements
    • B01D46/681Regeneration of the filtering material or filter elements inside the filter by means acting on the cake side involving movement with regard to the filter elements by scrapers, brushes or the lik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4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in the ceiling or at the ceil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71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 F24F1/007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with means for purifying supplied air characterised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90Cleaning of purification apparatu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2279/00Filters adapt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pecific uses
    • B01D2279/50Filters adapted for separating dispersed particles from gases or vapours specially modified for specific uses for air conditio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旋转刷(51)包括构成为可绕轴线旋转的轴(51a)和安装在该轴(51a)外周面的一部分的刷部(51b),且该旋转刷(51)构成为用该刷部(51b)将由所述空气过滤器(30)捕捉到的尘埃除去。清扫用刷(52)的刷部(52b)构成为在所述旋转刷(51)旋转时将附着在刷部(51b)上的尘埃除去。所述旋转刷(51)的轴(51a)构成为覆盖刷部(51b)在旋转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端部。

Description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该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构成为将由空气过滤器捕捉到的尘埃除去。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在空气吸入口具备空气过滤器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中,具备用于将由该空气过滤器捕捉到的尘埃除去的除尘刷的室内机组已为众人所知。
在这种室内机组中,例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室内机组构成为:通过让呈圆盘状的空气过滤器旋转与除尘刷接触,用该除尘刷的刷部将由空气过滤器捕捉到的尘埃除去。而且,在该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通过让上述除尘刷一边与刮刀部件接触一边旋转,将附着在上述除尘刷上的尘埃刮下来,该刮刀部件设置成隔着该刷子在与上述空气过滤器相反的一侧与该刷子接触。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7-3821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如上述现有技术的例子所示,在用除尘刷除去由空气过滤器捕捉到的尘埃后,再用刮刀部件除去附着在该除尘刷上的尘埃时,即使将刮刀部件推压在该除尘刷上,也难以完全除去附着在该除尘刷上的尘埃,因此有可能在该除尘刷上残留大量尘埃。即,即使将上述刮刀部件推压在除尘刷上,尘埃也会残留在刷毛之间,故难以用该刮刀部件效率良好地除去尘埃。
对此,研究了利用除去用刷将附着在除尘刷刷毛之间的尘埃除去的结构。这样一来,因为通过使用除去用刷,能够将附着在除尘刷刷毛之间的尘埃刷下来,所以能够更可靠地除去附着在该除尘刷上的尘埃。
但是,如上所述,即使在用除去用刷将附着在除尘刷上的尘埃除去时,由于附着在该除尘刷上的尘埃先被除去用刷集中到刷部的端部,再脱离该除尘刷,因此尘埃会以粘连的状态沿着该除尘刷的外周面附着在该除尘刷的刷部的端部。如果成为这样的状态,则会产生尘埃缠结在除尘刷上,或者在将已除去的尘埃积存或废弃时尘埃难以离开除尘刷等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各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构成为用除尘刷除去附着在空气过滤器上的尘埃,再用除去用刷除去附着在该除尘刷上的尘埃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中,获得能够尽量让粘连在上述除尘刷的刷部的端部上的尘埃离开该除尘刷的结构。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机组3中,除尘刷51构成为可旋转接触空气过滤器30和除去用刷52b,该除尘刷51的柱状主体部51a构成为:覆盖安装在柱状主体部51a外周面上的刷部51b在旋转方向上的两端部中,当该除尘刷51除去由空气过滤器30捕捉到的尘埃时位于除去用刷52b侧的端部。
具体而言,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以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为对象,该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在壳体18、101内具备室内热交换器22、将已从室内吸入的空气吹向该室内侧的室内风扇21、以及设置在该室内风扇21的吸入侧的空气过滤器30。
该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包括除尘刷51和除去用刷52b。该除尘刷51具有构成为可绕轴线旋转的柱状主体部51a和安装在该主体部51a外周面的周向上的一部分的刷部51b;且该除尘刷51构成为该刷部51b与所述空气过滤器30接触并将由该空气过滤器30捕捉到的尘埃除去。该除去用刷52b设置在所述除尘刷51旋转时与所述刷部51b接触的位置;且该除去用刷52b构成为将附着在该刷部51b上的尘埃除去。所述除尘刷51的主体部51a构成为:覆盖所述刷部51b在该除尘刷51旋转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端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用除尘刷51的刷部51b除去由空气过滤器30捕捉到的尘埃,并且通过让该除尘刷51绕柱状主体部51a的轴线旋转,让所述刷部51b与除去用刷52b接触,能够用除去用刷52b除去附着在该刷部51b上的尘埃。
此处,如上所述,在用除去用刷52b除去附着在刷部51b上的尘埃时,根据尘埃的种类,有时会不易从刷部51b脱离而在该刷部51b的端部粘连成带状。对此,如上所述,通过使所述除尘刷51的主体部51a构成为覆盖所述刷部51b在该除尘刷51旋转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端部,能够让附着在该刷部51b的端部的尘埃离开除尘刷51。即,如果所述刷部51b的端部露出,则尘埃会沿着主体部51a的外周面粘连在该端部上,因此尘埃就缠结在该主体部51a上或者难以从该主体部51a脱落,而通过形成上述结构,能够防止尘埃缠结在主体部51a上或者难以从该主体部51a脱落。
在上述结构中,特别优选所述主体部51a构成为:覆盖所述刷部51b在所述除尘刷51旋转方向上的两端部中,当该刷部51b除去所述空气过滤器30的尘埃时位于所述除去用刷52b侧的端部(第二方面的发明)。
在用除去用刷52b除去附着在刷部51b上的尘埃,并让该尘埃落到与空气过滤器30相反的一侧的结构下,从该刷部51b在旋转方向上的两端部中,当该刷部51b除去空气过滤器30的尘埃时位于除去用刷52b侧的端部侧将尘埃刷落,所以尘埃容易在该端部粘连成带状。因此,如果所述主体部51a构成为覆盖该端部,则能够更可靠地获得所述第一方面的发明的作用。
特别优选在所述主体部51a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突出部51d,该突出部51d覆盖所述刷部51b在所述除尘刷51旋转方向上的两端部中,当该刷部51b除去所述空气过滤器30的尘埃时位于所述除去用刷52b侧的端部(第三方面的发明)。
这样一来,就能够用突出部51d覆盖刷部51b在旋转方向上的两端部中,当该刷部51b除去空气过滤器30的尘埃时位于除去用刷52b侧的端部,从而能够让从该端部延伸出的带状尘埃离开除尘刷51。而且,通过设置覆盖刷部51b端部的突出部51d,还能够在该突出部51d与除去用刷52b接触时刮掉附着在该除去用刷52b上的尘埃。
特别优选所述突出部51d形成为:其突出端部分位于比所述刷部51b的毛尖更靠近主体部51a外侧的位置(第四方面的发明)。这样一来,通过形成在除尘刷51的主体部51a上的突出部51d,能够更可靠地覆盖除尘刷51的刷部51b的端部,利用所述突出部51d将从该端部延伸出的带状尘埃定位在更可靠地离开除尘刷51的位置。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实现可更可靠地使尘埃离开除尘刷51的结构。
优选所述突出部51d形成为:所述刷部51b侧的侧面越靠近突出端就越朝该刷部51b侧倾斜(第五方面的发明)。这样一来,由于能够使刷部51b的毛尖端侧与形成在除尘刷51的主体部51a上的突出部51d更紧密地接触,因而能够防止在该刷部51b和突出部51d之间形成缝隙。这样一来,通过所述突出部51d,粘连在该刷部51b端部上的尘埃就更可靠地朝除尘刷51的外侧延伸成长。
优选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还包括用于收纳所述除尘刷51和除去用刷52b的尘埃箱60,在所述尘埃箱60内,隔着所述除去用刷52b在与所述空气过滤器30相反的一侧的位置设置有固定侧突出部52d,该固定侧突出部52d突出到接近当所述除尘刷51旋转时所述突出部51d的突出端划出的轨迹的位置(第六方面的发明)。
这样一来,用除去用刷52b除去附着在除尘刷51上的尘埃时,即使在该除尘刷51的刷部51b的端部中,当该刷部51b除去空气过滤器30的尘埃时位于除去用刷52b侧的端部尘埃粘连成带状,也能够一边用位于该端部的主体部51a的突出部51d让尘埃离开除尘刷51,一边将尘埃夹入该突出部51d与设置在尘埃箱60侧的固定侧突出部52d之间。这样一来,通过将尘埃夹入除尘刷51侧的突出部51d与尘埃箱60侧的固定侧突出部52d之间,能够将该尘埃一边沿厚度方向压缩一边沿该带状尘埃的长度方向拉伸。这样一来,尘埃的体积减小,从而能够在尘埃箱60内积存更多尘埃,并能够在由所述突出部51d和固定侧突出部52d夹着的部分容易地将尘埃扯碎,因此也易于对尘埃进行运送。
优选所述固定侧突出部52d形成为:从所述主体部51a的轴线方向观察,所述固定侧突出部52d的除去用刷52b侧的根部位于比该固定侧突出部52d的突出端更靠近除去用刷52b的位置(第七方面的发明)。
这样一来,在除尘刷51的刷部51b的端部中,当该刷部51b除去空气过滤器30的尘埃时位于除去用刷52b侧的端部上粘连的尘埃,在随着该除尘刷51的旋转而移动时,能够防止尘埃箱60内的固定侧突出部52d阻碍该尘埃的移动。此处,从主体部51a的轴线方向观察,如果将固定侧突出部52d形成为该固定侧突出部52d的突出端位于比除去用刷52b侧的根部更靠近该除去用刷52b的位置,则尘埃会卡在该固定侧突出部52d,进而尘埃就会积存在该固定侧突出部52d的除去用刷52b侧。与此相对,如上述结构所示,通过将固定侧突出部52d形成为该固定侧突出部52d的除去用刷52b侧的根部位于比突出端更靠近该除去用刷52b的位置,尘埃不会积存在固定侧突出部52d的除去用刷52b侧,进而尘埃就会从该固定侧突出部52d与除尘刷51的突出部51d之间通过。
而且,通过形成上述结构,在所述除尘刷51的横截面为圆形的情况下,固定侧突出部52d的除去用刷52b侧的根部位于在径向上比该除尘刷51的切线的平行线更靠外的位置,因此在该根部的周围形成空间。附着在所述除尘刷51的刷部52b上的尘埃通过该除尘刷51的旋转而在所述空间内被揉成团后,再被夹入所述固定侧突出部52d和突出部51d之间,因此能够使尘埃在一定程度上结块并积存到尘埃箱60内。
优选所述固定侧突出部52d形成为:从所述主体部51a的轴线方向观察,所述固定侧突出部52d的与除去用刷52b相反的一侧的根部位于比该固定侧突出部52d的突出端更远离除去用刷52b的位置(第八方面的发明)。
这样一来,当除尘刷51旋转着从与除去用刷52b接触的位置返回与空气过滤器30接触的位置时,即使在该除尘刷51的突出部51d与尘埃箱60侧的固定侧突出部52d接触的情况下,该突出部51d也能够越过该固定侧突出部52d而不会被卡住。因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防止所述除尘刷51的旋转受妨碍。
优选在所述尘埃箱60内形成有对所述除尘刷51进行定位的开口部63,并且设置有支承部52a。所述除去用刷52b安装在所述支承部52a的表面上,并且所述支承部52a在所述开口部63内被弹性支承,以将该除去用刷52b压在所述除尘刷51上。所述固定侧突出部52d形成在所述支承部52a的与除去用刷52b相同的一侧(第九方面的发明)。
这样一来,通过在被弹性支承在尘埃箱60的开口部63内的支承部52a上配置除去用刷52b,并将该除去用刷52b压在除尘刷51上,能够更可靠地使该除尘刷51与除去用刷52b接触,从而能够更可靠地用该除去用刷52b除去附着在除尘刷51上的尘埃。而且,通过在所述支承部52a上设置所述固定侧突出部52d,即使在除尘刷51的突出部51d撞击该固定侧突出部52d时,设置有该固定侧突出部52d的支承部52a也能够变位,从而防止该突出部51d与固定侧突出部52d发生干扰而受损伤,或者所述除尘刷51的旋转受阻碍。
优选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包括尘埃捕集部90和尘埃运送机构80,所述尘埃捕集部90用于捕集所述尘埃箱60内的尘埃,所述尘埃运送机构80构成为让气体在所述尘埃箱60内流动而将该尘埃箱60内的尘埃运向所述尘埃捕集部90(第十方面的发明)。这样一来,就能够将已从空气过滤器30除去的尘埃捕集到尘埃捕集部90上,从而能够降低从室内机组3回收尘埃的频度。而且,如上所述,在具备将尘埃运送到所述尘埃捕集部90内的尘埃运送机构80的结构下,通过形成上述第六方面的发明的结构,能够将带状尘扯碎,从而能够利用气流效率良好地运送尘埃。
如上所述,在用气流运送尘埃的结构下,特别优选在所述尘埃箱60内,隔着所述除尘刷51在与所述除去用刷52b相反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将该尘埃箱60和除尘刷51之间的缝隙密封的密封部件45(第十一方面的发明)。
这样一来,能够防止气体流过尘埃箱60和除尘刷51之间的缝隙使尘埃从该尘埃箱60的开口部63飞散。应予说明,隔着所述除尘刷51而与除去用刷52b相反的一侧是指,在该除尘刷51的剖面中,中心线的两侧中没有设置除去用刷52b的那一侧。
优选所述除尘刷51和所述除去用刷52b构成为:在彼此接触的状态下,刷毛分别朝尘埃箱60的内侧延伸(第十二方面的发明)。
这样一来,在用除去用刷52b除去附着在所述除尘刷51上的尘埃时,所述尘埃会落到尘埃箱60的内侧,因此能效率良好地将尘埃集中到该尘埃箱60内。
如上所述,在配置有刷毛的结构下,优选所述除尘刷51构成为:在该除尘刷51从所述刷部51b与空气过滤器30接触的位置旋转到与除去用刷52b接触的位置后,再回到与该空气过滤器30接触的位置时,让已附着在所述刷部51b上的尘埃附着到所述除去用刷52b上,并且在再次旋转到所述刷部51b与除去用刷52b接触的位置时,将已附着在该除去用刷52b上的尘埃刷落(第十三方面的发明)。
这样一来,在利用除尘刷51的旋转,让附着在该除尘刷51上的尘埃附着到除去用刷52b上,并且用除尘刷51将附着在该除去用刷52b上的尘埃刷落的结构下,在该除尘刷51的刷部51b的端部中,当该刷部51b除去空气过滤器30的尘埃时位于除去用刷52b侧的端部尘埃粘连成带状。在此结构下,通过应用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十一方面的发明的结构,能够可靠地获得与该第一方面至第十一方面的发明相同的作用。
-发明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的室内机组3,将已被空气过滤器30捕捉的尘埃除去的除尘刷51构成为:主体部51a覆盖刷部51b在该除尘刷51旋转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端部,因此能够使在该端部粘连成带状的尘埃离开除尘刷51。这样一来,就能够防止尘埃缠结在除尘刷51上,或者在回收或运送尘埃时该尘埃难以离开除尘刷51。特别是,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在让尘埃落到与空气过滤器30相反的一侧的结构下,通过将所述主体部51a构成为覆盖所述刷部51的端部中当该刷部51b除去空气过滤器30的尘埃时位于除去用刷52b侧的端部,能够更可靠地使尘埃离开除尘刷51。
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由于在所述主体部51a的外周面上设置有覆盖所述刷部51b的端部的突出部51d,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使尘埃离开除尘刷51,并且还能够利用该突出部51d将附着在除去用刷52b上的尘埃刮下来。
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由于所述突出部51d的突出端部分位于比所述刷部51b的毛尖更靠近主体部51a外侧的位置,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使尘埃离开除尘刷51,并且能够更可靠地利用该突出部51d将附着在除去用刷52b上的尘埃刮下来。
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由于所述突出部51d的刷部51b侧的侧面越靠近突出端就越朝该刷部51b侧倾斜,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使该刷部51b端部的毛尖侧与突出部51d紧密接触,从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尘埃积存在该突出部51d与刷部51b之间。因此,根据该结构,能够更可靠地使尘埃离开除尘刷51。
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由于在尘埃箱60的隔着除去用刷52b而与空气过滤器30相反的一侧的位置设置有固定侧突出部52d,该固定侧突出部52d突出到接近当除尘刷51旋转时所述突出部51d的突出端划出的轨迹的位置,因此能够将尘埃夹入该突出部51d与固定侧突出部52d之间,一边沿厚度方向压缩一边沿长度方向拉伸。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积存尘埃,并且在利用气流运送尘埃时能够易于运送尘埃。
根据第七方面的发明,由于所述固定侧突出部52d的除去用刷52b侧的根部位于比突出端更靠近除去用刷52b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尘埃卡在该固定侧突出部52d,从而能够防止尘埃积存在该固定侧突出部52d的除去用刷52b侧的空间内。
根据第八方面的发明,由于所述固定侧突出部52d的与除去用刷52b相反的一侧的根部位于比突出端更远离除去用刷52b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在除尘刷51旋转回到与空气过滤器30接触的位置时,该除尘刷51的突出部51d与所述固定侧突出部52d发生干扰而使该除尘刷51的旋转受阻碍。
根据第九方面的发明,因为所述除去用刷52b安装在被弹性支承在尘埃箱60的开口部63内的支承部52a上,并且在该支承部52a上的同一侧还设置有所述固定侧突出部52d,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将除去用刷52b推压到除尘刷51上,并且即使在该除尘刷51的突出部51d与支承部52a上的固定侧突出部52d接触时,也能够防止该除尘刷51的旋转受阻碍。
根据第十方面的发明,在利用气流将所述尘埃箱60内的尘埃运送到尘埃捕集部90内的结构下,通过应用所述第六方面的发明的结构,能够将带状尘埃扯碎,从而效率良好地运送尘埃。特别是,根据第十一方面的发明,由于在所述尘埃箱60中,隔着除尘刷51在与除去用刷52b相反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将该尘埃箱60和该除尘刷51之间的缝隙密封的密封部件45,因此能够防止气体从该除尘刷51和尘埃箱60之间的缝隙泄漏使尘埃飞散。
根据第十二方面的发明,由于所述除尘刷51和除去用刷52b构成为:在彼此接触时,刷毛分别朝尘埃箱60的内侧延伸,因此能够效率良好地将尘埃集中到该尘埃箱60内。特别是,根据第十三方面的发明,在利用所述除尘刷51的旋转让附着在该除尘刷51上的尘埃附着到除去用刷52b上后,再用该除尘刷51将尘埃从除去用刷52b刷落的结构下,通过应用上述第一方面至第十一方面的发明的结构,能够可靠地获得与第一方面至第十一方面的发明相同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管道系统图,表示具备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内机组的空调装置的结构。
图2是表示室内机组内的结构的纵向剖视图。
图3是从室内侧观察室内机组所得的图。
图4是图2中的IV-IV线剖视图。
图5是表示隔板的通气孔、空气过滤器和尘埃积存容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空气过滤器的安装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过滤器驱动部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8是从上方观察除尘机构和尘埃积存容器所得的立体图。
图9是从下方观察尘埃积存容器所得的立体图。
图10是图8中的X-X线剖视图。
图11是导入用导管的放大剖视图。
图12是表示尘埃运送机构的风阀的动作的剖视图。
图13(A)、图13(B)和图13(C)是概略地表示空气过滤器与除尘机构的关系的图,图13(A)表示通常运转时的状态,图13(B)和图13(C)分别表示过滤器清扫运转时的状态。
图14是在图8中的XIV-XIV线剖面,表示进行除尘动作时除尘机构的动作的图。
图15是表示刷子清扫动作时除尘机构的动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予说明,以下优选实施方式本质上只是示例,并没有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本发明的用途范围的意图。
本实施方式涉及具备本发明的室内机组3的空调装置1。在该空调装置1中,室内机组3设置在室内空间的顶部。应予说明,以下首先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然后对室内机组3的结构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上述空调装置1包括室外机组2和室内机组3。室外机组2设置有压缩机4、室外热交换器5、膨胀阀6、四通换向阀7和室外风扇8。室内机组3设置有室内热交换器22和室内风扇21。
在上述室外机组2中,压缩机4的喷出侧与四通换向阀7的第一通口P1相连接。压缩机4的吸入侧与四通换向阀7的第三通口P3相连接。
上述室外热交换器5构成为交叉翅片式管片型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5的一端与四通换向阀7的第四通口P4相连接。室外热交换器5的另一端与液侧截止阀9a相连接。
上述室外风扇8设置在室外热交换器5附近。在该室外热交换器5中,在由室外风扇8送来的室外空气与在该热交换器5内流通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在室外热交换器5与液侧截止阀9a之间,设置有开度可变的膨胀阀6。而且,四通换向阀7的第二通口P2与气侧截止阀9b相连接。
上述四通换向阀7可切换成两种状态,第一状态是第一通口P1与第二通口P2彼此连通且第三通口P3与第四通口P4彼此连通(图1中用实线表示的状态);第二状态是第一通口P1与第四通口P4彼此连通且第二通口P2与第三通口P3彼此连通(图1中用虚线表示的状态)。
在该空调装置1中,当四通换向阀7处于第一状态时进行制热运转,当四通换向阀7处于第二状态时进行制冷运转。在制热运转过程中,在图1所示的制冷剂回路中,进行室外热交换器5作为蒸发器起作用且室内热交换器22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的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另一方面,在制冷运转过程中,在图1所示的制冷剂回路中,进行室外热交换器5作为冷凝器起作用且室内热交换器22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
<室内机组的结构>
以下,根据图2和图3对上述室内机组3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上述室内机组3包括:具备上述室内风扇21和室内热交换器22的主体单元10、配置在该主体单元10的室内侧的扫除单元100以及覆盖该扫除单元100的室内侧的装饰板11。即,如上述图2所示,上述室内机组3从上到下依次层叠有上述主体单元10、扫除单元100和装饰板11。
上述主体单元10包括设置成朝着室内开口的箱状主体壳体18,该主体壳体18内配设有室内风扇21、室内热交换器22、排水接收盘23和喇叭口(bellmouth)24。
上述主体壳体18的内表面层叠有绝热材17。如后所述,上述主体壳体18悬挂支承在顶部的顶面,以使主体壳体18的开口侧对着室内侧。
上述室内风扇21为所谓的涡轮风扇。如上述图2所示,室内风扇21配置在主体单元10的主体壳体18的中央附近,位于装饰板11的吸入口13的上侧。上述室内风扇21包括风扇电动机21a和叶轮21b。风扇电动机21a固定在主体壳体18的顶板上。叶轮21b与风扇电动机21a的转轴连接在一起。
在上述室内风扇21的下侧,以与上述吸入口13连通的方式设置有喇叭口24。如上述图2所示,该喇叭口24在室内机组3内将室内热交换器22的上游侧空间划分为室内风扇21侧和吸入格栅12侧。通过设置上述喇叭口24,已由上述室内风扇21从该喇叭口24的下方吸入的空气在该喇叭口24的上方沿周向吹出。
在由上述喇叭口24和排水接收盘23构成的主体隔板上形成有开口(图示省略),该开口位于与长方体状主体壳体18的四个角中的一个角部相对应的位置。该开口构成后述导入用导管86的导入口86d(图11)。
应予说明,如果室内机组3没有扫除单元100(只有主体单元10),则上述开口被封闭盖从下侧封住以使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不会泄漏(图示省略)。
上述室内热交换器22俯视呈“口”字形,配置成在上述主体壳体18内包围上述室内风扇21。在该室内热交换器22中,在由上述室内风扇21送来的室内空气(吹出空气)与在该热交换器22内流通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上述排水接收盘23设置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22的下侧。该排水接收盘23用于接收空气中的水分在上述室内热交换器22中冷凝产生的排水。在上述排水接收盘23上设置有用于将排水排出的排水泵(图示省略)。而且,上述排水接收盘23具有倾斜度,以使排水集中在设置有排水泵之处。
上述扫除单元100在俯视大致呈矩形的空腔壳体101内配设有圆形的空气过滤器30、除尘机构50、尘埃运送机构80、尘埃捕集箱90(尘埃捕集部)等。即,详细情况如后所述,上述扫除单元100构成为:利用除尘机构50除去附着在位于室内风扇21吸入侧的空气过滤器30上的尘埃,并且利用尘埃运送机构80将已除去的尘埃运送到尘埃捕集箱90内,积存在该尘埃捕集箱90内。
上述空腔壳体101形成为尺寸与上述主体单元10的主体壳体18相同,如上述图2所示,上述空腔壳体101以在该空腔壳体101与该主体壳体18之间夹着密封部件102的状态配置在该主体壳体18的室内侧。而且,在上述空腔壳体101的室内侧隔着密封部件103安装有装饰板11。
在上述空腔壳体101内沿着各边形成有四条空气通路101a。各空气通路101a设置成:在上述主体单元10中与形成在室内热交换器22外侧的主体壳体18内的空间连通,并且各空气通路101a构成为:在该室内热交换器22中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流向室内侧。即,在上述空腔壳体101的空气通路101a内流动的空气从形成在上述装饰板11上的吹出口14供向室内空间。应予说明,如上述图2所示,在上述空腔壳体101中,形成在上述空气通路101a内侧的部分隔着密封部件104从下方支承上述主体单元10的排水接收盘23。
如图3所示,上述装饰板11俯视呈矩形板状。如上述图2所示,上述装饰板11形成为:其俯视形状比主体单元10的主体壳体18或扫除单元100的空腔壳体101的俯视形状大一圈。如上所述,上述装饰板11安装成:以在该装饰板11与空腔壳体101之间夹着密封部件103的状态覆盖空腔壳体101的下侧,这样一来,该装饰板11就以上述图3所示的状态从室内侧露出。
如上述图3所示,在上述装饰板11上形成有一个吸入口13和四个吹出口14、14、……。上述吸入口13大致呈矩形,形成在装饰板11的中央部,具有狭缝部12a的吸入格栅12嵌入吸入口13内。上述各吹出口14形成为细长矩形状,与上述扫除单元100的空气通路101a、101a、……相对应地沿上述装饰板11的各边设置。在各吹出口14设置有风向调节板15(参照图2和图3)。该风向调节板15构成为可回转调节风向(吹出方向)。
上述吸入格栅12是中央部分具有形成有多个狭缝状开口的狭缝部12a的盖部件,安装成覆盖上述装饰板11的吸入口13。而且,在该吸入格栅12上设置有用于插入吸尘器吸头的吸头插入部110。该吸头插入部110构成为可插入该吸尘器吸头,以便能够用吸尘器回收积存在上述扫除单元100的尘埃捕集箱90内的尘埃。
如后所述,上述装饰板11上设置有LED16,当在上述扫除单元100的尘埃捕集箱90内积存了规定量以上的尘埃时,或者用除尘机构50除去附着在空气过滤器30上的尘埃时等,该LED16点亮。
<扫除单元的结构>
接着,主要根据图4~图12对上述扫除单元100内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上所述,上述扫除单元100是在俯视大致呈矩形的空腔壳体101内配置空气过滤器30、除尘机构50、尘埃运送机构80和尘埃捕集箱90等而形成的单元,用于清扫位于上述主体单元10的室内风扇21吸入口下方的上述空气过滤器30。
在上述扫除单元100上设置有覆盖上述喇叭口24下方的隔板25。如图2所示,该隔板25例如将上述喇叭口24和上述吸入格栅12之间的空间上下隔开。也就是说,上述隔板25将室内热交换器22的上游侧空间划分成包括喇叭口24在内的室内热交换器22侧和吸入格栅12侧。
如图2和图5所示,在上述隔板25的中央形成有用于让已从吸入口13吸入的空气流向喇叭口24的通气孔26,并且配置有从下方覆盖该通气孔26的空气过滤器30。即,上述隔板25设置成将扫除单元100的空腔壳体101的侧壁内表面和上述空气过滤器30之间堵塞住,这样一来,就使得已从上述吸入口13吸入的空气必然通过空气过滤器30。因此,通过设置上述隔板25,能够防止隔板25上游侧的空气中所含的尘埃未被空气过滤器30捕捉而流入该隔板25下游侧。
如图5所示,设置在上述隔板25上的通气孔26被沿径向延伸的四个径向梁部27将该通气孔26的内部隔成扇形。各径向梁部27在上述通气孔26的圆心彼此连接,连接部分朝下方突出形成有圆筒状过滤器转轴28。该过滤器转轴28是用于让上述空气过滤器30旋转的转轴。上述径向梁部27中的一个径向梁部27上设置有两个过滤器压紧件29,该过滤器压紧件29用于从上方将上述空气过滤器30压在除尘机构50的旋转刷51上。
如上述图5所示,上述空气过滤器30配置在隔板25的通气孔26下方,形成直径比上述喇叭口24和通气孔26大的圆板状。具体而言,上述空气过滤器30包括环状过滤器主体31和网状部件37。该过滤器主体31的外周面设置有齿轮部32,在过滤器主体31的中心部设置有圆筒状轴插通部33,该轴插通部33由沿径向呈放射状延伸的六个径向肋条34所支承。也就是说,各径向肋条34从轴插通部33呈放射状延伸,连接到上述过滤器主体31上。在上述过滤器主体31的内侧设置有与该过滤器主体31同心地配置的环状内侧周向肋条35和外侧周向肋条36。该外侧周向肋条36的直径大于内侧周向肋条35的直径。此处,如图6所示,上述轴插通部33形成为内径大于形成在上述隔板25上的过滤器转轴28和后述止动螺钉28a头部的直径。
上述网状部件37绷在过滤器主体31的整个内侧。从吸入口13吸入的空气通过空气过滤器30的网状部件37流向喇叭口24。此时,空气中的尘埃被上述网状部件37捕捉。
通过上述过滤器压紧件29与环状的各周向肋条35、36的上表面抵接,上述空气过滤器30被向下压。这样一来,空气过滤器30就被推压到后述除尘机构50的旋转刷51上。因此,通过这样的结构就能够提高除尘机构50的除尘效率。
如图5和图6所示,上述空气过滤器30的轴插通部33可旋转地嵌入隔板25的过滤器转轴28中。上述空气过滤器30的下方配置有除尘机构50的尘埃积存容器60,在该空气过滤器30已嵌入过滤器转轴28的状态下,如后所述,上述尘埃积存容器60的过滤器安装部68和隔板25的过滤器转轴28被止动螺钉28a固定。这样一来,空气过滤器30就以夹入隔板25和尘埃积存容器60之间的状态被支承。
如图4和图7所示,在上述空气过滤器30附近设置有用于驱动该空气过滤器30旋转的过滤器驱动部40。如上述图7所示,该过滤器驱动部40包括过滤器驱动电动机41和限位开关44。过滤器驱动电动机41的驱动轴上设置有主动齿轮42,该主动齿轮42与空气过滤器30的齿轮部32啮合。主动齿轮42的一端面(在图例中为下表面)设置有突片即开关驱动部43。该开关驱动部43通过主动齿轮42的旋转与限位开关44的控制杆44a抵接,从而驱动该控制杆44a。限位开关44构成为该控制杆44a一工作就立刻被限位开关44检测到。也就是说,上述开关驱动部43和限位开关44构成为对上述主动齿轮42的旋转进行检测,这样一来,就能够根据该主动齿轮42的转速检测出让上述除尘机构50工作的时间、或者对该主动齿轮42不旋转时的异常进行检测。
接着,参照图8~图12对设置在上述扫除单元100内的上述除尘机构50、积存量检测机构70、尘埃运送机构80和尘埃捕集箱90进行说明。
上述除尘机构50用于将由空气过滤器30捕捉到的尘埃除去。如图8和图10所示,该除尘机构50例如包括刷部件即旋转刷51(除尘刷)、清扫用刷52、刷驱动部53和用于将已除去的尘埃集中起来的尘埃积存容器60(尘埃箱)。如上述图10所示,上述旋转刷51和清扫用刷52配置在尘埃积存容器60的刷用开口63中。
具体而言如后所述,上述旋转刷51用于利用设置在大致呈细长圆筒状的轴51a(主体部)上的刷部51b,将由空气过滤器30捕捉到的尘埃除去。如后所述,上述旋转刷51由上述刷驱动部53驱动而可逆旋转。如图8和图9所示,该刷驱动部53包括刷驱动电动机54、彼此啮合的主动齿轮55和从动齿轮56。主动齿轮55与刷驱动电动机54的驱动轴连接,从动齿轮56与旋转刷的轴51a的端部连接。根据此结构,上述刷驱动电动机54的旋转经由主动齿轮55和从动齿轮56传递到旋转刷51,从而驱动该旋转刷51旋转。
如图10所示,上述清扫用刷52配置在旋转刷51的一侧,配置成可与该旋转刷51接触。上述清扫用刷52包括板状主体部52a(支承部)、配设在该主体部52a表面上的刷部52b(除去用刷)、以及将该主体部52a弹性支承在上述尘埃积存容器60上的弹簧部52c。具体而言如后所述,上述清扫用刷52构成为上述旋转刷51一旋转,该旋转刷51的刷部51b就接触清扫用刷52的刷部52b,从而将附着在该旋转刷51的刷部51b上的尘埃除去。
上述旋转刷51和清扫用刷52形成为长度分别大于或等于圆形空气过滤器30的半径,配置成从空气过滤器30的圆心沿径向朝外延伸。即,如图4所示,上述除尘机构50配置成沿上述空气过滤器30的径向延伸。
根据以上结构,上述旋转刷51一被刷驱动部53驱动旋转,上述清扫用刷52的刷部52b就与旋转刷51的刷部51b接触,利用该清扫用刷52将尘埃从旋转刷51的刷部51b除去。也就是说,上述清扫用刷52用于将尘埃从旋转刷51除去以清扫该旋转刷51,上述刷驱动部53用于使该旋转刷51旋转,以将由该旋转刷51的刷部51b捕捉到的尘埃蹭到上述清扫用刷52上。
应予说明,旋转刷51和清扫用刷52的详细结构会在后面详细说明。
上述尘埃积存容器60用于收集并暂时积存已利用清扫用刷52从旋转刷51除去的尘埃。如图10所示,该尘埃积存容器60在侧视图(图8中从右侧观察时)中上侧部分相对于下侧部分朝侧向凸出,是一个稍微弯曲成倒“ㄑ”字形的柱状容器。上述尘埃积存容器60的上侧部分是除去部61,配设有用于除去空气过滤器30的尘埃的旋转刷51等;下侧部分成为积存部62,用于积存已利用该旋转刷51从空气过滤器30除去的尘埃。
具体而言,上述除去部61的上表面形成有沿该除去部6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刷用开口63(开口部),如上所述,该刷用开口63内配置有除尘机构50的旋转刷51和清扫用刷52。
在上述除去部61设置有第一密封部件45(密封部件)和第二密封部件46,以堵塞上述刷用开口63的旋转刷51和清扫用刷52之间的缝隙。第一密封部件45设置在除去部61和积存部62之间,即设置在隔着上述旋转刷51位于与清扫用刷52相反的一侧的尘埃积存容器60的内壁面上。该第一密封部件45包括安装部45b和密封部45a,该安装部45b的剖面大致呈“コ”字形,且一部分插入形成在上述尘埃积存容器60内表面的槽部中,该密封部45a从该安装部45b朝着上述旋转刷51延伸。第二密封部件46设置在上述尘埃积存容器60的隔着清扫用刷52与旋转刷51相反的一侧。该第二密封部件46也包括安装部46b和密封部46a,该安装部46b的剖面大致呈“コ”字形且与朝上述尘埃积存容器60的内表面突出的壁部卡合,该密封部46a从该安装部46b朝着上述清扫用刷52侧延伸。
如上所述,通过在上述尘埃积存容器60内设置第一密封部件45和第二密封部件46,能够防止该尘埃积存容器60内的尘埃从该尘埃积存容器60的刷用开口63的缝隙飞散到外部。
例如,如图8所示,在上述除去部61的一侧面设置有上述过滤器安装部68。该过滤器安装部68在俯视图中突出形成大致呈“U”字形,向比上述积存部62更朝侧向凸出的除去部61的凸出方向开口。如图6所示,上述过滤器安装部68形成为:上述过滤器安装部68的大致呈“U”字形的内侧宽度尺寸大于螺合在隔板25的过滤器转轴28上的止动螺钉28a螺纹部的直径,且该宽度尺寸小于该过滤器转轴28的直径。
如上述图6所示,这样一来,通过在上述过滤器安装部68与隔板25的径向梁部27之间夹入空气过滤器30的状态下,使上述止动螺钉28a螺合在过滤器转轴28上,就能够将该空气过滤器30固定在过滤器安装部68和隔板25上。想要将上述空气过滤器30拆下来时,松开上述止动螺钉28a,将形成有上述过滤器安装部68的尘埃积存容器60朝着与上述除去部61的凸出方向相反的一侧(与过滤器安装部68的开口方向相反的一侧)转动,从而能够在止动螺钉28a螺合在上述过滤器转轴28上的状态下只让推压着空气过滤器30下侧的上述过滤器安装部68从该空气过滤器30的轴插通部33的下方移动。如上所述,因为上述空气过滤器30的轴插通部33形成为其内径大于上述隔板25的过滤器转轴28和止动螺钉28a,所以能够从下方拆下该空气过滤器30。
通过形成上述空气过滤器30的安装结构,无需卸掉上述止动螺钉28a即能够容易地拆下空气过滤器30。
例如,如图8和图10所示,上述积存部62在剖视图中下端侧(底部侧)凸出呈圆弧形。已利用清扫用刷52从旋转刷51除去的尘埃落到并积存在该积存部62的圆弧部中。而且,上述积存部62呈筒状,该积存部62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66、67开口。该积存部62的第一端部66与后述尘埃运送机构80的风阀箱81连接,第二端部67与后述尘埃运送机构80的运送用导管88连接。
如上述图10所示,上述尘埃积存容器60设置有用于对积存在积存部62中的尘埃量进行检测的积存量检测机构70。该积存量检测机构70包括收纳在检测箱71内的发光LED72和光敏晶体管73。上述检测箱71设置成:靠近尘埃积存容器60的积存部62的第二端部67,沿该积存部62的横切方向延伸且覆盖该积存部62的底部(参照图5、图8和图9)。上述发光LED72和光敏晶体管73配置成:在上述检测箱71内,沿上述积存部62的横切方向夹着该积存部62对置。另一方面,在上述积存部62的壁面上与上述发光LED72和光敏晶体管73相对应地分别设置有第一透明窗64和第二透明窗65。
根据以上结构,在上述积存量检测机构70中,由发光LED72产生的光依次透过第一透明窗64和第二透明窗65后,由光敏晶体管73对其发光强度进行检测。根据由该光敏晶体管73检测出的发光强度,能够检测出积存部62中的尘埃的积存量(即,填充度)。即,如果尘埃的积存量较少,则在上述积存部62中光从第一透明窗64到第二透明窗65的透光率较高,由上述光敏晶体管73检测出的发光强度也较高。反之,如果尘埃的积存量较多,则在上述积存部62中光从第一透明窗64到第二透明窗65的透光率较低,由上述光敏晶体管73检测出的发光强度也较低。因此,根据该积存量检测机构70,例如,如果发光强度下降到规定值以下,则能够判断为积存部62的积存量较多。这样一来,即使在进行完用后述尘埃运送机构80运送积存部62内的尘埃的尘埃运送动作后,也在用上述积存量检测机构70检测到上述积存部62内尘埃的积存量较多时,判断出尘埃的运送目的地即尘埃捕集箱90内已装满。
如上所述,通过将上述积存用检测机构70设置成靠近与运送用导管88相连的上述积存部62的第二端部67,在尘埃经该运送用导管88运送并集中到尘埃捕集箱90内时,即使在尘埃堵塞在该第二端部67的情况下,也能够检测出该状态。即,在本实施方式所述的结构下,与上述运送用导管88相连接的部分即上述积存部62的第二端部67周围是尘埃最容易堵塞之处,但通过在该部分设置上述积存量检测机构70,能够更可靠地检测出尘埃的堵塞。
例如,如图4、图5、图8、图11和图12所示,上述尘埃运送机构80包括上述风阀箱81、运送用导管88、导入用导管86和抽吸用导管87。
上述风阀箱81呈长方体状,其长度方向的一端侧与上述积存部62的第一端部66连接。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上述风阀箱81内设置有开闭部件即风阀82。如果该风阀82关闭,则将风阀箱81的内部空间沿着其长度方向隔开。也就是说,风阀箱81的内部空间被上述风阀82划分成位于风阀箱81一端侧即尘埃积存容器60侧的第二室81b和位于另一端侧的第一室81a。如上所述,在上述风阀箱81一端侧划分形成的上述第二室81b与积存部62的第一端部66连接,该第二室81b与积存部62连通。
如图9或图12所示,上述尘埃运送机构80包括用于驱动风阀82开闭的风阀驱动电动机83、主动齿轮84和从动齿轮85。该主动齿轮84与风阀驱动电动机83的驱动轴连接,上述从动齿轮85与风阀82的转动轴连接。主动齿轮84和从动齿轮85配置成彼此啮合。根据该结构,上述风阀驱动电动机83的旋转经由齿轮84、85传递到风阀82的转动轴。这样一来,上述风阀82通过上述风阀驱动电动机83的旋转以转动轴为中心转动,进行开闭动作。
如图11所示,上述导入用导管86的一端侧与上述风阀箱81的上表面连接,并与该风阀箱81内的第一室81a连通。另一方面,上述导入用导管86的另一端侧从风阀箱81沿垂直方向朝上延伸,贯通设置在扫除单元100和主体单元10之间的隔板25,连接在该主体单元10的排水接收盘23的延出部上。上述导入用导管86包括具有圆形横截面的上游侧导管86a和下游侧导管86b,用止动螺钉86c沿上下方向将这两个部件86a、86b连接在一起。
上述上游侧导管86a形成为:其横截面积(流路面积)大于上述下游侧导管86b的横截面积(流路面积)。该下游侧导管86b的下端(图11中的下侧)与风阀箱81的上表面连接,而上述上游侧导管86a的上端(图11中的上侧)隔着密封部件86e与排水接收盘23水平延伸出的延出部抵接。该排水接收盘23的延出部形成有贯通孔即导入口86d。上游侧导管86a通过该导入口86d与室内风扇21侧的空间连通。也就是说,该导入用导管86构成为将室内风扇21吹出的空气导入风阀箱81内。
上述导入用导管86的上游侧导管86a与下游侧导管86b的连接部分位于隔板25的贯通部。具体而言,两条导管86a、86b连接在一起,以在上游侧导管86a的底板与下游侧导管86b的上端凸缘之间夹入隔板25的贯通孔周缘。根据该结构,能够让上述导入用导管86夹着上述隔板25的贯通孔周缘而不让导入用导管86脱落,并使该导入用导管86的上端与喇叭口24连接。
如上所述,通过形成在上述上游侧导管86a的底板和下游侧导管86b的上端凸缘之间夹入隔板25的贯通孔周缘的结构,使得该上游侧导管86a和下游侧导管86b的连接部分可相对于隔板25转动。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上游侧导管86a和上述密封部件86e的抵接部分也构成为可转动,因此使得上述导入用导管86、风阀箱81和除尘机构50能够以导入用导管86的轴心(导入口)为中心一体转动。
例如,如图8或图12所示,上述抽吸用导管87的作为流入侧的一端与上述风阀箱81的一端侧的下表面连接,并与该风阀箱81内的第二室81b连通。另一方面,上述抽吸用导管87的作为流出侧的另一端与形成在装饰板11上的吸头插入部110连接。虽未单独图示,该吸头插入部110具有用于插入吸尘器的吸头以进行抽吸的开口。
如图2和图4所示,上述运送用导管88的一端与尘埃积存容器60的积存部62的第二端部67连接,另一端与后述尘埃捕集箱90连接。通过该运送用导管88,能够让上述尘埃积存容器60与尘埃捕集箱90连通,以能够在该运送用导管88内运送尘埃。应予说明,上述运送用导管88由挠性管构成。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尘埃运送机构80中,当进行制冷制热的通常运转时,上述风阀箱81的风阀82关闭(参照图12(A))。这样一来,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就不会被导入风阀箱81的第二室81b。另一方面,将上述尘埃积存容器60内的尘埃运送到尘埃捕集箱90中时,上述风阀箱81的风阀82打开(参照图12(B))。这样一来,上述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就经由导入用导管86和风阀箱81导入上述尘埃积存容器60内。结果,该尘埃积存容器60内的尘埃与已导入的空气一起在上述运送用导管88中流动并被运送到上述尘埃捕集箱90内。也就是说,如上所述,通过打开上述风阀箱81内的风阀82,能够利用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将上述尘埃积存容器60的尘埃从该尘埃积存容器60内排出并运送到达规定位置。
在上述尘埃运送机构80中,在将已捕集到上述尘埃捕集箱90内的尘埃排出壳体101外时,上述风阀箱81的风阀82也关闭(参照图12(C))。此时,具体情况如后所述,用吸尘器从吸头插入部110进行抽吸,从而使上述尘埃捕集箱90内的尘埃通过运送用导管88、风阀箱81和抽吸用导管87被吸到吸尘器中。
如上所述,上述尘埃捕集箱90是运送并积存上述尘埃积存容器60内的尘埃的部件。例如,如图4所示,该尘埃捕集箱90大致呈稍细长的长方体状,与上述尘埃积存容器60同样,配置在隔板25的下方。而且,上述尘埃捕集箱90配置在该空气过滤器30的一侧,且沿着上述隔板25一端的边缘配置,以使该尘埃捕集箱90在俯视图中不与空气过滤器30重叠。并且,为了可靠地防止上述尘埃捕集箱90与上述空气过滤器30之间的干扰,该尘埃捕集箱90的该空气过滤器30侧的侧板与该空气过滤器30的外周相对应地形成为圆弧形。
上述尘埃捕集箱90在一端部(一侧部)的侧面形成有流入口94,该流入口94与上述运送用导管88的另一端侧连接。另一方面,上述尘埃捕集箱90的另一端部(另一侧部)设置有向扫除单元100的空腔壳体101内开口的排气口91。即,上述尘埃捕集箱90构成为:在连接运送用导管88的那一侧的相反侧的端部设置有排气口91,空气沿长度方向在其内部流动。应予说明,上述尘埃捕集箱90在排气口91侧的部分的截面积比其它部分小。
在上述尘埃捕集箱90内靠近上述排气口91的位置设置有过滤器92。通过设置该过滤器92,将尘埃从尘埃积存容器60运送到尘埃捕集箱90内时,空气从排气口91排出,运送来的尘埃被上述过滤器92捕捉而不会从排气口91流出。通过吸尘器的抽吸将尘埃从尘埃捕集箱90排出时,室内空气通过上述排气口91流入该尘埃捕集箱90内,已流入的空气中的尘埃被上述过滤器92捕捉。
如上所述,通过上述排气口91的给排气,使得尘埃捕集箱90内的压力平衡适当,因此可以适当进行尘埃在该尘埃捕集箱90中的运送动作和排出动作。
<刷的结构>
以下,根据图10对旋转刷51和清扫用刷52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上所述,上述旋转刷51构成为:通过刷部51b与旋转的空气过滤器30的网状部件37接触,从该网状部件37除去尘埃。具体而言,上述旋转刷51包括细长的大致呈圆筒状的轴51a和设置在该轴51a外周面的一部分的刷部51b。该刷部51b通过在基材上植上刷毛而构成。而且,上述刷部51b沿着轴51a的轴向设置在该轴51a外表面周向上的一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轴51a周向的大致一半)。
在上述轴51a的外周面上形成有沿着轴向延伸的定位用突条部51c和防附着用突条部51d(突出部)。通过设置突条部51c、51d,能够将上述刷部51b在轴51a上的周向位置定位。
上述定位用突条部51c设置成:在用刷部51b除去空气过滤器30的尘埃的状态(图10所示的状态)下,该定位用突条部51c对上述旋转刷51的该刷部51b在周向(旋转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中,与上述清扫用刷5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进行定位。该定位用突条部51c的剖面大致呈矩形,并且其高度形成为可对成为上述刷部51b的基体的基布(图中的粗线部分)进行定位的程度。
上述防附着用突条部51d设置成:在用刷部51b除去空气过滤器30的尘埃的状态(图10所示的状态)下,该防附着用突条部51d对上述旋转刷51的该刷部51b在周向(旋转方向)上的两个端部中,靠近上述清扫用刷52的那一侧的端部(清扫用刷侧的端部)进行定位。上述防附着用突条部51d设置成覆盖上述刷部51a的端部。
此处,详细情况如后所述,在用上述清扫用刷52除去附着在上述旋转刷51上的尘埃的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在让该旋转刷51旋转使尘埃暂时附着在清扫用刷52上后,再让上述旋转刷51反向旋转将尘埃从该清扫用刷52上刷落。因此,尘埃易于附着在该旋转刷51的刷部51b的端部(将尘埃从清扫用刷52上刷落时最早接触该清扫用刷52的端部),并且尘埃会在该端部粘连成带状。此时,尘埃在刷部51b的端部沿轴51a的外周面连成带状,从而产生尘埃缠在该轴51a上,或者尘埃难以从旋转刷51上脱落也无法容易地除去该尘埃等问题。
对此,如本实施方式所示,通过设置上述防附着用突条部51d,利用该防附着用突条部51d阻碍了附着在上述刷部51b的端部的尘埃沿着上述轴51a的表面粘连,附着在上述刷部51b的端部的尘埃就会离开上述旋转刷51的表面延伸。因此,通过上述防附着用突条部51d,能够防止尘埃缠在轴51a上或者尘埃难以从旋转刷51上除去。
上述防附着用突条部51d在剖视图中大致呈梯形,形成为防附着用突条部51d的刷部51b侧的侧面越靠近突出端就越朝该刷部51b侧倾斜。这样一来,通过使上述防附着用突条部51d的刷部51b侧的侧面朝着该刷部51b侧倾斜,刷部51b的毛尖会被紧压在该防附着用突条部51d的顶端侧,从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在该刷部51b和防附着用突条部51d之间产生缝隙。因此,能够防止尘埃积存在该刷部51b和防附着用突条部51d之间的缝隙内。而且,如后所述,因为上述刷部51b是在基布上植毛而制成的,所以通过将该基布紧压在上述防附着用突条部51d的根部配置刷部51b,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该刷部51b的定位,并能够防止该刷部51b从轴51a上剥落。
上述防附着用突条部51d形成为突出高度大于上述定位用突条部51c的突出高度且大于上述刷部51b的毛尖的高度。这样一来,因为能够用上述防附着用突条部51d更可靠地覆盖上述刷部51b的端部,所以就能够可靠地防止尘埃从该刷部51b的端部沿着上述轴51a的表面延伸成带状。
如前所述,上述清扫用刷52包括主体部52a(支承部)、刷部52b和弹簧部52c,配置成可在旋转刷51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隔着旋转刷51与尘埃积存容器60的积存部62相反的一侧)与该旋转刷51接触。
上述主体部52a的长度与上述旋转刷51的轴51a的轴向长度大致相同。而且,上述主体部52a与旋转刷51的外周面隔开规定的间隔对置。上述主体部52a的上部沿着旋转刷51的轴51a的外周面形成为圆弧形。该主体部52a的圆弧形的上部沿着该主体部52a的长度方向设置有刷部52b。上述弹簧部52c由板弹簧构成,其一个端部与上述主体部52a的下端部连接,另一个端部与上述尘埃积存容器60的内壁连接。也就是说,上述主体部52a的下端部由上述弹簧部52c支承。
在上述主体部52a的下部,即上述刷部52b的下方设置有朝着上述旋转刷51突出的突条部52d(固定侧突出部)。该突条部52d形成为:在剖视图中大致呈三角形,突出至当上述旋转刷51的防附着用突条部51d通过时该防附着用突条部51d的突出端划出的轨迹附近,并且该突条部52d与该突条部51d之间产生微小的缝隙。这样一来,就能够在上述旋转刷51的防附着用突条部51d和上述清扫用刷52的突条部52d之间将带状的尘埃边压缩边拉伸,从而能够容易地将该尘埃扯碎成规定尺寸。而且,这样一来,通过对尘埃进行压缩,能够减小尘埃的体积,从而能够在上述尘埃积存容器60内积存更多尘埃,而且因为能够容易地扯碎尘埃,所以能够容易地将尘埃从上述尘埃积存容器60运送到尘埃捕集箱90中。
从旋转刷51的轴51a的轴线方向观察,上述突条部52d形成为:上述刷部52b侧的根部位于比突出端更靠近该刷部52b侧的位置。即,上述突条部52d形成为:在上述刷部52b侧的根部与上述主体部52a所成的角中,靠近该刷部52b侧的角为钝角。这样一来,能够防止在上述旋转刷51朝着将附着在清扫用刷52上的尘埃刷掉的方向旋转时,尘埃积存在上述清扫用刷52的突条部52d的刷部52b侧。即,当上述突条部52d的刷部52b侧的根部与上述主体部52a所成的角中,该刷部52b侧的角为锐角时,在该突条部52d的刷部52b侧的根部形成沿着旋转刷51的旋转方向扩展的空间,因此尘埃会积存在该空间内。通过形成上述结构,尘埃能够越过上述突条部52d,向尘埃积存容器60的积存部62内移动。
如上所述,通过使上述突条部52d形成为在上述刷部52b侧的根部与上述主体部52a所成的角中该刷部52b侧的角为钝角,在该突条部52d的刷部52b侧形成比旋转刷51的切线的平行线更向该旋转刷51的径向外侧凸起的空间。因此,上述旋转刷51一旋转,尘埃就会在该空间内揉成团结成块,所以尘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结块并积存在尘埃积存容器60内。
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突条部52d的剖面呈三角形,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任何剖面形状。优选从旋转刷51的轴51a的轴线方向观察,上述突条部52d的与刷部52b侧相反侧的根部位于比突出端更远离该刷部52b的位置,即上述突条部52d的与刷部52b相反的一侧的根部和上述主体部52a所成的角也为钝角。这样一来,当上述旋转刷51旋转返回与空气过滤器30接触的位置(图10的状态)时,即使在旋转刷51的防附着用突条部51d已与上述突条部52d接触的情况下,该防附着用突条部51d也能够容易地越过上述突条部52d,从而能够防止两个突条部51d、52d受损伤或上述旋转刷51的旋转受阻碍。
上述旋转刷51和清扫用刷52的各刷部51b、52b由所谓的起毛织物制成。该起毛织物是在基布上织入绒毛(绒头(pile)类)制成的有毛纤维,绒毛长度较短。该起毛织物是刷毛向一定方向倾斜的倾斜绒头。
具体而言,上述旋转刷51的刷部51b的刷毛在图10中从轴51a向右倾斜。也就是说,该刷部51b的刷毛朝着与空气过滤器30的旋转方向(图10中空心箭头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这样一来,空气过滤器30一朝着与刷部51b的刷毛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就能效率良好地用该刷部51b将由网状部件37捕捉到的尘埃刷掉。
上述清扫用刷52的刷部52b的刷毛在图10中从主体部52a向左斜下方倾斜。也就是说,该刷部52b的刷毛朝着与旋转刷51逆时针旋转时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这样一来,通过上述旋转刷51朝着与上述清扫用刷52的刷部52b的刷毛倾斜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就能够用上述清扫用刷52的刷部52b除去附着在该旋转刷51的刷部51b上的尘埃。
即,上述旋转刷51和清扫用刷52的刷部51b、52b构成为:在彼此接触的状态(图15(D)的状态)下,刷毛向下(尘埃积存容器60的内侧)延伸。这样一来,就能够效率良好地将附着在上述旋转刷51和清扫用刷52上的尘埃集中到尘埃积存容器60内。
应予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上述旋转刷51和清扫用刷52的除尘动作会在后面详细说明。
-运转动作-
接着,参照图12至图15对上述室内机组3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上述室内机组3构成为可在进行制冷制热的通常运转和进行空气过滤器30的清扫的过滤器清扫运转之间进行切换。
<通常运转>
在通常运转中,风阀箱81的风阀82处于关闭状态(图12(A)的状态)。空气过滤器30处于未旋转的停止状态。
在此状态下,室内风扇21被驱动。这样一来,在室内机组3中,已从吸入口13吸入的室内空气通过空气过滤器30流入喇叭口24内。当空气通过空气过滤器30时,空气中的尘埃被空气过滤器30的网状部件37捕捉。已流入喇叭口24的空气从室内风扇21吹出。该吹出空气与室内热交换器22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被冷却或加热后,从各吹出口14供向室内。这样一来,就对室内进行制冷或制热。如图12(A)所示,在该运转中,因为风阀箱81的风阀82关闭,所以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不会通过风阀箱81而被导向尘埃积存容器60。
<过滤器清扫运转>
在过滤器清扫运转中,在图1所示的制冷剂回路中处于压缩机4停止、制冷剂不循环的状态。在该过滤器清扫运转中,构成为可在“除尘动作”、“刷子清扫动作”、“尘埃运送动作”和“尘埃排出动作”之间进行切换。应予说明,在进行上述“除尘动作”、“刷子清扫动作”和“尘埃运送动作”期间,设置在装饰板11上的LED16点亮。这样一来,就能够向使用者报告正在进行这些动作。
“除尘动作”是将由空气过滤器30捕捉到的尘埃除去的动作。“刷子清扫动作”是将由旋转刷51捕捉到的尘埃除去的动作。“尘埃运送动作”是将尘埃从尘埃积存容器60运送到尘埃捕集箱90内的动作。“尘埃排出动作”是将尘埃从尘埃捕集箱90排到室内机组3外的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尘动作”和“刷子清扫动作”交替进行。
-除尘动作-
首先,在“除尘动作”中,室内风扇21运转吹出弱风。然后,在旋转刷51的刷部51b与空气过滤器30接触的状态下,使空气过滤器30逆着旋转刷51的刷部51b的刷毛进行旋转移动(图13(B)和图14(A)的空心箭头方向)。应予说明,此时,旋转刷51处于停止状态。
这样一来,上述空气过滤器30的尘埃就被捕捉到旋转刷51的刷部51b上(图14(B))。此处,例如,如图14(A)所示,由于旋转刷51的刷部51b的刷毛朝着与空气过滤器3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因此该空气过滤器30的尘埃容易被上述刷部51b刷掉。然后,过滤器驱动部40的限位开关44的控制杆44a一工作,过滤器驱动电动机41就停止,空气过滤器30的旋转也停止。也就是说,空气过滤器30旋转规定角度后停止。因此,在空气过滤器30中,与旋转刷51的刷部51b接触的区域的尘埃被除去。
-刷子清扫动作-
如上所述,上述空气过滤器30的旋转一停止,就从“除尘动作”切换到“刷子清扫动作”。
但是,如图14(B)所示,在空气过滤器30的旋转停止后,尘埃主要集中在旋转刷51的刷部51b的左侧(即,空气过滤器30旋转方向的前方侧)。这是因为被刷部51b刷下来的尘埃随着空气过滤器30的移动而被拉动。因此,该状态如果持续,尘埃的结块就会增大,最后可能会落到室内等。
因此,在“刷子清扫动作”中,首先,如图13(C)所示,用过滤器驱动部40让空气过滤器30逆时针倒转所需角度。也就是说,如图15(A)所示,空气过滤器30朝着与上述“除尘动作”时相反的方向,即与旋转刷51的刷部51b的刷毛延伸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图中的空心箭头方向)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让空气过滤器30旋转移动与旋转刷51的刷部51b的宽度相当的角度。
这样一来,如图15(A)所示,偏向于旋转刷51的刷部51b的一侧的尘埃被上述空气过滤器30均匀地扩展到该刷部51b的广范围内。也就是说,尘埃更均匀地附着在上述刷部51b的广范围内。这样一来,尘埃就会更可靠地附着在该刷部51b上,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尘埃的结块落到室内等。
接着,在上述“刷子清扫动作”中,在空气过滤器30已停止的状态下,上述旋转刷51在图15中向右(顺时针)旋转。此时,上述旋转刷51以将尘埃捕捉到刷部51b上的状态进行旋转,让该刷部51b与清扫用刷52的刷部52b接触(图15(B))。上述旋转刷51在旋转了规定旋转角度后停止旋转。
然后,上述旋转刷51朝着与上述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图15中向左(逆时针))旋转。这样一来,由上述旋转刷51的刷部51b捕捉到的尘埃就会被上述清扫用刷52的刷部52b捕捉(图15(C))。这是因为,上述清扫用刷52的刷部52b的刷毛被植绒成向下倾斜,即通过旋转刷51的逆时针旋转倒立着倾斜,因此能够用该清扫用刷52将附着在旋转刷51的刷部51b的尘埃刷落。
通过上述旋转刷51和清扫用刷52的刷部51b、52b彼此接触,该清扫用刷52的主体部52a被推向远离上述旋转刷51的方向,但由于该主体部52a被弹簧部52c压向旋转刷51侧,因此刷部51b、52b彼此不会远离,清扫用刷52被适当地推压到旋转刷51上。因此,能够更可靠地将尘埃从上述旋转刷51的刷部51b除去,并能够将尘埃捕捉到上述清扫用刷52的刷部52b。应予说明,上述旋转刷51旋转到原来的状态(图15(A)的状态)的位置时停止。
接着,上述旋转刷51再次向右(顺时针)旋转规定的旋转角度。这样一来,由上述清扫用刷52的刷部52b捕捉到的尘埃就会被旋转刷51的刷部51b刷下来(图15(D))。即,因为上述旋转刷51的刷部51b的刷毛向下侧沿着旋转方向倾斜,所以能够将尘埃从上述清扫用刷52的刷部52b刷下来。此时,由于上述清扫用刷52被弹簧部52c适当地推向旋转刷51侧,因此也能够更可靠地将尘埃从该清扫用刷52除去。
此处,附着到上述清扫用刷52的刷部52b上的尘埃不会被上述旋转刷51直接刷落到尘埃积存容器60内,在上述旋转刷51再次向右(顺时针)旋转时,会附着到该旋转刷51的刷部51b的端部。此时,由于旋转刷51上设置有覆盖该刷部51b的端部的防附着用突条部51d,因而能够防止尘埃沿着轴51a的表面粘连在该刷部51b的端部。即,通过上述防附着用突条部51d,尘埃离开旋转刷51粘连在一起。而且,由于上述防附着用突条部51d的刷部51b侧的侧面的突出端侧朝着该刷部51b倾斜,因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该防附着用突条部51d与刷部51b的端部之间产生缝隙,从而能够防止尘埃积存或缠结在旋转刷51的表面上。
然后,上述旋转刷51进一步旋转,如果设置在该旋转刷51的表面上的防附着用突条部51d与设置在上述清扫用刷52上的突条部52d接近,则尘埃被夹入该防附着用突条部51d与突条部52d之间(图15(D)的状态)。这样一来,由于尘埃被边压缩边拉伸,因而易于在该部分被扯碎。因此,与尘埃在上述旋转刷51上粘连成带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效率良好地将尘埃积存在尘埃积存容器60内,并且如后所述,在用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运送尘埃时,能够将该尘埃变得细小并效率良好地进行运送。
此时,上述清扫用刷52侧的突条部52d形成为:在刷部52b侧的根部与主体部52a所成的角中,靠近该刷部52b侧的角为钝角,因此能够防止尘埃以被夹入防附着用突条部51d与该突条部52d之间的状态随着旋转刷51而旋转时,积存在该突条部52d的刷部52d侧。
通过以上动作,由旋转刷51捕捉到的尘埃被除去,并积存在尘埃积存容器60的积存部62内。然后,旋转刷51再次向左(逆时针)旋转,返回原来的状态(图15(A)),“刷子清扫动作”暂时结束。
如果上述“刷子清扫动作”结束,则再次进行上述“除尘动作”。也就是说,再次让空气过滤器30,如果限位开关44的控制杆44a再次工作则空气过滤器30停止。这样一来,在空气过滤器30中,旋转刷51的刷部51b通过的区域的尘埃被旋转刷51的刷部51b捕捉。这样一来,通过交替反复进行“除尘动作”和“刷子清扫动作”,能够除去每块空气过滤器30的规定区域内的尘埃。然后,如果上述空气过滤器30的整个区域的尘埃都被除去,则“除尘动作”和“刷子清扫动作”完全结束。例如,如果限位开关44的控制杆44a工作规定次数,则判断为空气过滤器30已完成一次旋转,上述动作结束。
-尘埃运送动作-
进行上述“除尘动作”和“刷子清扫动作”时,用积存量检测机构70来检测尘埃积存容器60中的尘埃积存量。也就是说,用光敏晶体管73检测发光LED72的光的发光强度。然后,如果光敏晶体管73的检测发光强度在设定值(下限值)以下,则视为尘埃积存容器60中的尘埃量到达规定量,切换成“尘埃运送动作”。
在“尘埃运送动作”中,旋转刷51停止在图10的状态,并且空气过滤器30也处于停止状态。而且,风阀箱81的风阀82处于打开状态(图12(B)的状态)。在此状态下,通过驱动室内风扇21,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经由导入用导管86和风阀箱81被导入尘埃积存容器60内。这样一来,尘埃积存容器60的尘埃与空气一起经由运送用导管88被运送到尘埃捕集箱90内。这样一来,在上述尘埃积存容器60中尘埃的积存量减少,光敏晶体管73的检测发光强度提高。然后,如果该检测发光强度达到设定值(上限值)以上,则视为尘埃积存容器60中的尘埃大致被全部排出,“尘埃运送动作”结束。然后,再次开始“除尘动作”或“刷子清扫动作”。
-尘埃排出动作-
在本实施方式的过滤器清扫运转中,按照规定条件进行“尘埃排出动作”。即,在上述“尘埃运送动作”中打开风阀82后,让发光LED72点亮,对其发光强度进行检测,如果发光强度小于规定值,则判断为上述尘埃积存容器60内的尘埃没有被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运送,即尘埃堵塞在从尘埃积存容器60到尘埃捕集箱90的运送路径上,或者大量尘埃被捕集到该尘埃捕集箱90内,让装饰板11的LED16点亮向使用者报告该情况,根据遥控器操作等,进行以下“尘埃排出动作”。
在“尘埃排出动作”中,与上述“尘埃运送动作”相同,旋转刷51停止在图10的状态,并且空气过滤器30也处于停止状态。而且,风阀箱81的风阀82处于关闭状态(图12(C)的状态)。
在上述状态下,在使用者将吸尘器的吸头插入装饰板11的吸头插入部110中的状态下进行抽吸动作。通过该抽吸动作,尘埃捕集箱90内的尘埃经由运送用导管88、尘埃积存容器60、风阀箱81、抽吸用导管87和吸头插入部110被吸入吸尘器。此时,残留在尘埃积存容器60内的尘埃也经由抽吸用导管87被吸入吸尘器。结果,尘埃捕集箱90和尘埃积存容器60的尘埃被排到室内机组3外。
-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用于将由位于室内风扇21的吸入侧的空气过滤器30捕捉到的尘埃除去的旋转刷51中,在大致呈圆筒状的轴51a上设置了防附着用突条部51d,以覆盖刷部51b的端部中当该刷部51b除去空气过滤器30的尘埃时位于清扫用刷52侧的端部,因此能够防止尘埃沿着轴51a的外周面粘连在该刷部51b的端部。即,通过在上述旋转刷51的轴51a外周面上设置上述防附着用突条部51d,利用该防附着用突条部51d使附着在刷部51b的端部的尘埃离开旋转刷51粘连在一起。这样一来,能够防止粘连在上述旋转刷51的刷部51b的端部的尘埃缠结在该旋转刷51上,或者难以从该旋转刷51脱落。
特别是,通过使上述防附着用突条部52d的刷部52b侧的侧面越靠近前端侧就越向该刷部52b侧倾斜,能够让该防附着用突条部52d与刷部52b紧密接触,从而能够防止二者之间产生缝隙。这样一来,就能够防止尘埃积存在上述防附着用突条部52d与刷部52b之间,从而能够更可靠地让尘埃离开旋转刷51。
由于在上述清扫用刷52上与上述防附着用突条部51d相对应地也设置了突条部52d,因此能够将尘埃夹入该防附着用突条部51d与突条部52d之间,一边压缩一边沿着旋转刷51的旋转方向拉伸尘埃。这样一来,能够减小尘埃的体积,从而能够效率良好地将尘埃积存在尘埃积存容器60内。而且,由于尘埃在一边压缩一边拉伸的部分易于被扯碎,因此能够用室内风扇20的吹出空气效率良好地运送尘埃。
由于上述清扫用刷52侧的突条部52d的刷部52b侧的根部与主体部52a所成的角为钝角(刷部52b侧的根部位于比突出端更靠近该刷部52b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尘埃积存在该突条部52d的刷部52b侧。即,附着在上述旋转刷51的刷部51b的端部的尘埃随着该旋转刷51的旋转在其旋转方向上移动,朝着上述清扫用刷52的突条部52d移动,但如上所述,由于该突条部52d的刷部52b侧的根部与主体部52a所成的角为钝角,因此尘埃能够越过该突条部52d而不会积存在该突条部52d的刷部52b侧。
而且,由于上述清扫用刷52的主体部52a被弹簧部52c弹性支承在尘埃积存容器60上,因而即使在上述旋转刷51的防附着用突条部51d与该清扫用刷52的突条部52d接触时,也能够缓和其撞击。这样一来,就能够防止旋转刷51和清扫用刷52受损伤,并且能够防止该旋转刷51的旋转受到阻碍。
《其它实施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也可形成以下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旋转刷51的轴51a外周面上设置有防附着用突条部51d,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在该轴的外周面设置凹部,在配置有刷部51b的状态下该凹部具有可覆盖该刷部51b的端部的深度。此时,优选在构成凹部的侧面中,覆盖刷部51b的端部的面越接近轴的径向外侧就越朝着该刷部51b侧倾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覆盖旋转刷51的刷部51b的一侧的端部设置有防附着用突条部51d,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设置在该刷部51b的旋转方向的两端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清扫用刷52上设置有突条部52d,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未设置该突条部52d的结构。在此情况下,虽无法在该突条部52d与旋转刷51的防附着用突条部51d之间夹入尘埃,但利用该防附着用突条部51d,能够防止粘连成带状的尘埃缠结在旋转刷51上,或者在运送或回收尘埃时尘埃难以从该旋转刷51上脱落。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已从空气过滤器30除去的尘埃捕集到尘埃捕集箱90内,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捕集尘埃的结构,则可以是任意结构,例如袋状结构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上述尘埃捕集箱90设置在扫除单元100内,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与室内机组3分开设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室内风扇21的吹出空气作为将尘埃从尘埃积存容器60运送到上述尘埃捕集箱90的手段,但并不限于此,只要是能够运送尘埃的结构,则可以是任意结构,还可以设置专用风扇。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空气过滤器30形成为圆形,但并不限于此,还可以形成为例如矩形。在此情况下,上述空气过滤器30和旋转刷51作直线相对移动。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对在室内风扇的吸入侧设置有空气过滤器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特别有用。
-符号说明-
1-空调装置;3-室内机组;18-主体壳体(壳体);21-室内风扇;22-室内热交换器;30-空气过滤器;45-第一密封部件(密封部件);51-旋转刷(除尘刷);51a-轴(主体部);51b-刷部;51d-防附着用突条部(突出部);52-清扫用刷;52a-主体部(支承部);52b-刷部(除去用刷);52d-突条部(固定侧突出部);60-尘埃积存容器(尘埃箱);63-刷用开口(开口部);90-尘埃捕集箱(尘埃捕集部);101-空腔壳体(壳体)。

Claims (13)

1.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该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在壳体(18、101)内具备室内热交换器(22)、将已从室内吸入的空气吹向该室内侧的室内风扇(21)、以及设置在该室内风扇(21)的吸入侧的空气过滤器(30),其特征在于:
包括:
除尘刷(51),该除尘刷(51)具有构成为能绕轴线旋转的柱状主体部(51a)和安装在该主体部(51a)外周面的周向上的一部分的刷部(51b),且该除尘刷(51)构成为该刷部(51b)与所述空气过滤器(30)接触并将由该空气过滤器(30)捕捉到的尘埃除去,以及
除去用刷(52b),该除去用刷(52b)设置在所述除尘刷(51)旋转时与所述刷部(51b)接触的位置,且该除去用刷(52b)构成为将附着在该刷部(51b)上的尘埃除去;
所述除尘刷(51)的主体部(51a)构成为:覆盖所述刷部(51b)在该除尘刷(51)旋转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至少一端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51a)构成为:覆盖所述刷部(51b)在所述除尘刷(51)旋转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以下端部,该端部是指当该刷部(51b)除去所述空气过滤器(30)的尘埃时位于所述除去用刷(52b)侧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部(51a)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突出部(51d),该突出部(51d)覆盖所述刷部(51b)在所述除尘刷(51)旋转方向上的两端部中的以下端部,该端部是指当该刷部(51b)除去所述空气过滤器(30)的尘埃时位于所述除去用刷(52b)侧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51d)形成为:其突出端部分位于比所述刷部(51b)的毛尖更靠近主体部(51a)外侧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51d)形成为:所述刷部(51b)侧的侧面越靠近突出端就越朝该刷部(51b)侧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还包括用于收纳所述除尘刷(51)和除去用刷(52b)的尘埃箱(60);
在所述尘埃箱(60)内,隔着所述除去用刷(52b)在与所述空气过滤器(30)相反侧的位置设置有固定侧突出部(52d),该固定侧突出部(52d)突出到接近以下轨迹的位置,该轨迹是指当所述除尘刷(51)旋转时所述突出部(51d)的突出端划出的轨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侧突出部(52d)形成为:从所述主体部(51a)的轴线方向观察,所述固定侧突出部(52d)的除去用刷(52b)侧的根部位于比该固定侧突出部52d的突出端更靠近除去用刷(52b)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侧突出部(52d)形成为:从所述主体部(51a)的轴线方向观察,所述固定侧突出部(52d)的与除去用刷(52b)相反侧的根部位于比该固定侧突出部(52d)的突出端更远离除去用刷(52b)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尘埃箱(60)内形成有对所述除尘刷(51)进行定位的开口部(63),并且设置有支承部(52a),所述除去用刷(52b)安装在所述支承部(52a)的表面上,并且所述支承部(52a)在所述开口部(63)内被弹性支承,以将该除去用刷(52b)压在所述除尘刷(51)上;
所述固定侧突出部(52d)形成在所述支承部(52a)的与除去用刷(52b)相同侧。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
包括:
尘埃捕集部(90),该尘埃捕集部(90)用于捕集所述尘埃箱(60)内的尘埃;以及
尘埃运送机构(80),该尘埃运送机构(80)构成为让气体在所述尘埃箱(60)内流动,将该尘埃箱(60)内的尘埃运向所述尘埃捕集部(90)。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尘埃箱(60)内,隔着所述除尘刷(51)在与所述除去用刷(52b)相反侧设置有用于将该尘埃箱(60)和除尘刷(51)之间的缝隙密封的密封部件(45)。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尘刷(51)和所述除去用刷(52b)构成为:在彼此接触的状态下,刷毛分别朝尘埃箱(60)的内侧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除尘刷(51)构成为:在该除尘刷(51)从所述刷部(51b)与空气过滤器(30)接触的位置旋转到所述刷部(51b)与除去用刷(52b)接触的位置后,再回到与该空气过滤器(30)接触的位置时,让已附着在所述刷部(51b)上的尘埃附着到所述除去用刷(52b)上,并且在再次旋转到所述刷部(51b)与除去用刷(52b)接触的位置时,将已附着在该除去用刷(52b)上的尘埃刷落。
CN201080017308.7A 2009-04-30 2010-04-28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Active CN1023958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10794 2009-04-30
JP2009110794A JP4735736B2 (ja) 2009-04-30 2009-04-30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PCT/JP2010/003071 WO2010125822A1 (ja) 2009-04-30 2010-04-28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95836A true CN102395836A (zh) 2012-03-28
CN102395836B CN102395836B (zh) 2014-04-23

Family

ID=430319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17308.7A Active CN102395836B (zh) 2009-04-30 2010-04-28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426429B1 (zh)
JP (1) JP4735736B2 (zh)
KR (1) KR101352185B1 (zh)
CN (1) CN102395836B (zh)
WO (1) WO201012582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12326A (zh) * 2012-10-02 2014-04-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77028B1 (ko) * 2012-11-02 2019-05-10 웅진코웨이 주식회사 수차가 구비된 가습장치
JP5510595B2 (ja) * 2013-06-10 2014-06-04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CN108897189B (zh) * 2018-07-16 2022-01-18 上海朴速广告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防冲击快速回正投影仪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KR102493848B1 (ko) * 2019-03-04 2023-01-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EP4095447B1 (en) * 2021-05-24 2024-06-26 LG Electronics Inc. Filter cleaner unit
KR102539749B1 (ko) * 2021-10-25 2023-06-02 에스케이매직 주식회사 공기청정기
KR20240061919A (ko) * 2022-11-01 2024-05-08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정화기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38215A (ja) * 2005-07-07 2007-02-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07271174A (ja) * 2006-03-31 2007-10-18 Fujitsu General Ltd 天井埋込形空気調和機
JP2008116139A (ja) * 2006-11-06 2008-05-22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
JP2008157538A (ja) * 2006-12-22 2008-07-10 Kowa Co Ltd 清掃具及び空気調和機
WO2008142863A1 (ja) * 2007-05-17 2008-11-27 Daikin Industries,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038215A (ja) * 2005-07-07 2007-02-1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空気調和機
JP2007271174A (ja) * 2006-03-31 2007-10-18 Fujitsu General Ltd 天井埋込形空気調和機
JP2008116139A (ja) * 2006-11-06 2008-05-22 Hitachi Appliances Inc 空気調和機
JP2008157538A (ja) * 2006-12-22 2008-07-10 Kowa Co Ltd 清掃具及び空気調和機
WO2008142863A1 (ja) * 2007-05-17 2008-11-27 Daikin Industries,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12326A (zh) * 2012-10-02 2014-04-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CN103712326B (zh) * 2012-10-02 2017-08-0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空气调节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125822A1 (ja) 2010-11-04
JP2010261621A (ja) 2010-11-18
EP2426429A1 (en) 2012-03-07
KR101352185B1 (ko) 2014-01-15
EP2426429B1 (en) 2016-10-26
JP4735736B2 (ja) 2011-07-27
KR20120023037A (ko) 2012-03-12
CN102395836B (zh) 2014-04-23
EP2426429A4 (en) 2013-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95836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US9091456B2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102077034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EP2246640B1 (en) In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KR101190359B1 (ko) 공기 조화 장치의 실내 유닛
CN101896775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CN101896774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CN100427838C (zh) 空调机的过滤装置
CN101910746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CN101910744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CN110290736A (zh) 过滤系统和包含过滤系统的真空吸尘器
CN101910742B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单元
JP5487862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2011043293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5487863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2011043264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5218350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JP551059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