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87230B - 滑盖装置 - Google Patents

滑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87230B
CN102387230B CN201110322250.3A CN201110322250A CN102387230B CN 102387230 B CN102387230 B CN 102387230B CN 201110322250 A CN201110322250 A CN 201110322250A CN 102387230 B CN102387230 B CN 1023872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elastic component
sliding part
chute
horizontal align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32225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87230A (zh
Inventor
黄再利
蔡伟翔
罗玮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3872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72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872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72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滑盖装置,其包含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弹性构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以垂直叠合形式或水平并列形式相互抵靠。弹性构件包含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一端枢接至第一壳体,第二端枢接至第二壳体。弹性构件连接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当弹性构件相对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旋转,并同时受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拉伸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能切换至垂直叠合形式或水平并列形式。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水平并列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各自其中至少一外表面大致上共平面。

Description

滑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滑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今资讯科技的发达,在日常生活上越来越容易从电子装置上取得所需的资讯。另一方面,凭借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各类型手持式电子装置莫不朝向轻薄短小的趋势发展。也因为具有便于随身携带的特性与优势,使得大众普遍接受并将其运用在日常生活上。
以手机为例,如何在具有更大的显示荧幕(例如,双荧幕)的前提之下,并达到方便携带于身上的目的是目前业界的主流趋势。除了传统的直立式手机,另有掀盖式、旋盖式及滑盖式等常见形式。就掀盖式手机而言,上下两机体相叠并可通过枢轴相对转动,以呈现开启与闭合等不同的操作模态。就滑盖式手机而言,上下两机体相叠并可相对滑动,同样可呈现开启与闭合等不同的操作模态。将上下两机体相叠有助于缩小整体的体积,并可在特定的操作模态下将上下两机体展开。
然而,现有的掀盖式手机虽然可达到增加显示荧幕面积且轻薄短小的目的,但在上下两机体展开后,由于双荧幕之间夹着枢轴,使用者会明显感觉到双荧幕之间的具有碍眼的边框。另外,现有的滑盖式手机因受限于机构设计,在上下两机体展开后,上下两机体之间仍会存在部分重叠的区域,而降低上下两机体上的面积利用率,也不利于滑盖式手机进一步的微型化发展。另一方面,滑盖式手机在上下两机体滑动时,彼此之间有一定的高度断差,此高度断差除了影响手机整体外观造型外,更会影响使用者操作的便利性。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是一种滑盖装置,其主要是通过弹性构件分别连接于两壳体之间,使得两壳体能够切换于垂直叠合形式与水平并列形式之间。当施力使垂直叠合的两壳体相互滑动时,弹性构件会受到两壳体拉伸,并同时相对两壳体旋转。当两壳体处于水平并列时,两壳体各自其中至少一外表面大致上共平面,并且弹性构件的拉力可使两壳体大体上无间隙地相互抵靠。换言之,若两壳体上皆有显示界面,则当两壳体处于水平并列时,可以使得两壳体上的显示界面处于同平面,并以大体上无间隙的并列形式呈现。
根据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一种滑盖装置包含有第一壳体、第二壳体以及弹性构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以垂直叠合形式或水平并列形式相互抵靠。弹性构件包含第一端与第二端。第一端枢接至第一壳体。第二端枢接至第二壳体。弹性构件连接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使两者能切换于垂直叠合形式与水平并列形式之间。当弹性构件相对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旋转,并同时受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拉伸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能切换至垂直叠合形式或水平并列形式。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水平并列时,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各自其中至少一外表面大致上共平面。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滑盖装置的侧视图,其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垂直叠合形式;
图1B为图1A中的滑盖装置的另一侧视图,其中第二壳体相对第一壳体滑动尚未完整脱离垂直叠合形式;
图1C为图1A中的滑盖装置的另一侧视图,其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水平并列形式;
图2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滑盖装置的侧视图,其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垂直叠合形式;
图2B为图2A中的滑盖装置的另一侧视图,其中第二壳体相对第一壳体滑动尚未完整脱离垂直叠合形式;
图2C为图2A中的滑盖装置的另一侧视图,其中第二壳体相对第一壳体滑动已完整脱离垂直叠合形式;
图2D为图2A中的滑盖装置的另一侧视图,其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水平并列形式;
图3A为图2A中的未被拉伸的弹性构件的示意图;
图3B为图2A中的已被拉伸的弹性构件的示意图;
图4为图2C中的滑盖装置的局部侧视图;
图5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滑盖装置的侧视图,其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垂直叠合形式;
图5B为图5A中的滑盖装置的另一侧视图,其中第二壳体相对第一壳体滑动尚未完整脱离垂直叠合形式;
图5C为图5A中的滑盖装置的另一侧视图,其中第二壳体相对第一壳体滑动已完整脱离垂直叠合形式;
图5D为图5A中的滑盖装置的另一侧视图,其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水平并列形式;
图6A为图5A中的滑盖装置的第一壳体的立体透视图;
图6B为图5A中的滑盖装置的第二壳体的立体透视图;
图6C为图5D中的滑盖装置的第二壳体的立体透视图;
图7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滑盖装置的侧视图,其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垂直叠合形式;
图7B为图7A中的滑盖装置的另一侧视图,其中第二壳体相对第一壳体滑动尚未完整脱离垂直叠合形式;
图7C为图7A中的滑盖装置的另一侧视图,其中第二壳体相对第一壳体滑动已完整脱离垂直叠合形式;
图7D为图7A中的滑盖装置的另一侧视图,其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水平并列形式;
图8A为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滑盖装置的侧视图,其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垂直叠合形式;
图8B为图8A中的滑盖装置的另一侧视图,其中第二壳体相对第一壳体转动尚已完整脱离垂直叠合形式;
图8C为图8A中的滑盖装置的另一侧视图,其中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水平并列形式。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3、5、7、9:滑盖装置
10、30、50、70、90:第一壳体
100、300、500、702、900:第一显示界面
12、32、52、72、92:第二壳体
120、322、522、722、920:第二显示界面
14、34、54、74、94:弹性构件
16a、96a:第一枢接件    16b、96b:第二枢接件
302:限位结构           320、520:滑槽
320a、520a:叠合端      320b、520b:并列端
340、540、740:套筒     340a:第一挡止部
340b:开孔              342、542、742:杆件
342a:第二挡止部        344:第一压缩弹簧
36a、56a:枢接件        36b、56b:滑动件
38:拉伸弹簧            502:凹槽
522a:容置槽            522b:支撑板
522c:横杠              58:第二压缩弹簧
700:第一滑槽           700a:第一叠合端
700b:第一并列端        720:第二滑槽
720a:第二叠合端        720b:第二并列端
76a:第一滑动件         76b:第二滑动件
78:第一拉伸弹簧        80:第二拉伸弹簧
θ:角度                Δs:拉伸长度
Δg:间隔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附图揭露本发明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发明。也就是说,在本发明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附图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元件在附图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本发明的一技术态样是一种滑盖装置。更具体地说,其主要通过弹性构件分别连接于两壳体之间,使得两壳体能够切换于垂直叠合形式与水平并列形式之间。当施力使垂直叠合的两壳体相互滑动时,弹性构件会受到两壳体拉伸,并同时相对两壳体旋转。当两壳体处于水平并列时,两壳体各自其中至少一外表面大致上共平面,并且弹性构件的拉力可使两壳体大体上无间隙地相互抵靠。换言之,若两壳体上皆有显示界面,则当两壳体处于水平并列时,可以使得两壳体上的显示界面处于同平面,并以大体上无间隙的并列形式呈现。
请参照图1A、图1B以及图1C。图1A为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滑盖装置1的侧视图,其中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2处于垂直叠合形式。图1B为绘示图1A中的滑盖装置1的另一侧视图,其中第二壳体12相对第一壳体10滑动尚未完整脱离垂直叠合形式。图1C为绘示图1A中的滑盖装置1的另一侧视图,其中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2处于水平并列形式。
如图1A、图1B以及图1C所示,本发明的滑盖装置1可以是手持式电子装置(例如,手机、PDA、游戏机...等)或是可携式电子装置(例如,笔记型电脑、平板电脑...等),但并不以此为限。换言之,本发明的滑盖装置1可以是任何具有显示界面的电子产品,只要其对于在同一平面上能够展示较大显示面积并同时保有轻薄短小的收纳特性有需求,皆可应用本发明的概念将滑盖装置1的壳体结构进行改良的动作。
如图1A、图1B以及图1C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滑盖装置1可包含有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12以及弹性构件14。其中,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2可以垂直叠合形式(如图1A所示)或水平并列形式(如图1C所示)相互抵靠。弹性构件14包含有第一端与第二端。弹性构件14的第一端可枢接至第一壳体10,弹性构件14的第二端可枢接至第二壳体12。由此,弹性构件14即可连接于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2之间,使两者能切换于垂直叠合形式与水平并列形式之间。于本实施方式中,滑盖装置1可进一步包含有第一枢接件16a以及第二枢接件16b。第一枢接件16a可连接弹性构件14的第一端,进而使弹性构件14能与第一壳体10枢接。同样地,第二枢接件16b可连接弹性构件14的第二端,进而使弹性构件14能与第二壳体12枢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构件14可以是拉伸弹簧,但并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弹性构件14还可以是具有弹性的高分子材料(例如,橡胶)。另外,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枢接件16a与第二枢接件16b皆可以是插销,但并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第一枢接件16a与第二枢接件16b也可以是螺丝、铆钉...等元件。然而,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枢接件16a与第二枢接件16b除了具有将弹性构件14枢接于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2的作用外,还可使得弹性构件14能够分别相对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2旋转。举例而言,如图1A所示,弹性构件14为垂直状态,当弹性构件14以第一枢接件16a为圆心而进行相对第一壳体10顺时针方向旋转,使得弹性构件14为水平状态,如图1C所示。因此,经由弹性构件14能够分别相对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2旋转,使得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2从垂直叠合形式变为水平并列形式。
如图1A与图1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滑盖装置1中,在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2处于垂直叠合形式时,若要使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2由垂直叠合形式切换至水平并列形式,可以先侧向地施力于第二壳体12上,使得第二壳体12相对第一壳体10滑动。期间,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2之间的叠合面积会逐渐缩小。并且,弹性构件14也会相对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2旋转,并同时受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2拉伸。
如图1B与图1C所示,当第二壳体12侧向地滑动至完整脱离第一壳体10的上方后,可再进一步垂直地施力于第二壳体12上,使得第二壳体12移动至第一壳体10的侧边。当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2处于水平并列形式时,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2各自其中至少一外表面大致上可共平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12可进一步包含第二显示界面120。第二壳体12的第二显示界面120位于第二壳体12远离第一壳体10的一侧。第一壳体10可进一步包含第一显示界面100。第一壳体10的第一显示界面100位于第一壳体10面向第二壳体12的一侧。并且,第一壳体10的第一显示界面100可在第二壳体12相对第一壳体10滑动而分离后完整露出。因此,于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2处于水平并列形式时,第一壳体10的第一显示界面100与第二壳体12的第二显示界面120的外表面大致上可共平面,但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2可共平面的外表面并不以此为限,且第一显示界面100与第二显示界面120的设置位置也可依不同需求而改变,不以此为限。
请参照图2A、图2B、图2C以及图2D。图2A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滑盖装置3的侧视图,其中第一壳体30与第二壳体32处于垂直叠合形式。图2B为绘示图2A中的滑盖装置3的另一侧视图,其中第二壳体32相对第一壳体30滑动尚未完整脱离垂直叠合形式。图2C为绘示图2A中的滑盖装置3的另一侧视图,其中第二壳体32相对第一壳体30滑动已完整脱离垂直叠合形式。图2D为绘示图2A中的滑盖装置3的另一侧视图,其中第一壳体30与第二壳体32处于水平并列形式。
如图2A至图2D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滑盖装置3可包含有第一壳体30、第二壳体32以及弹性构件34。第一壳体30与第二壳体32可以垂直叠合形式(如图2A所示)或水平并列形式(如图2D所示)相互抵靠。弹性构件34包含有第一端与第二端。弹性构件34的第一端可枢接至第一壳体30,弹性构件34的第二端可枢接至第二壳体32。由此,弹性构件34即可连接于第一壳体30与第二壳体32之间,使两者能切换于垂直叠合形式与水平并列形式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滑盖装置3可进一步包含有滑槽320、枢接件36a以及滑动件36b。滑槽320可设置于第二壳体32上。枢接件36a可连接弹性构件34的第一端,进而使弹性构件34能与第一壳体30枢接。滑动件36b可连接弹性构件34的第二端,进而使弹性构件34能与第二壳体32枢接。并且,滑动件36b可配合以滑动于滑槽320中。
如图2A与图2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滑盖装置3中,第二壳体32的滑槽320具有叠合端320a与并列端320b。在第一壳体30与第二壳体32处于垂直叠合形式时,滑动件36b靠近滑槽320的叠合端320a。并且,若要使第一壳体30与第二壳体32由垂直叠合形式切换至水平并列形式,可以先侧向地施力于第二壳体32上,使得第二壳体32相对第一壳体30滑动。期间,第一壳体30与第二壳体32之间的叠合面积会逐渐缩小,并且由于第一壳体30通过枢接件36a与弹性构件34连接,弹性构件34又与滑槽320中的滑动件36b枢接,因此当第二壳体32相对第一壳体30滑动而离开垂直叠合形式时,原本靠近滑槽320的叠合端320a的滑动件36b就会朝向并列端320b滑动。换言之,当第二壳体32相对第一壳体30滑动而逐渐脱离垂直叠合状态,甚至进一步处于水平并列形式时,滑动件36b会靠近滑槽320的并列端320b,换言之,当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12为水平并列时,滑槽320的并列端320b为靠近第一壳体10之侧。
如图2B与图2C所示,在滑动件36b抵靠于滑槽320的并列端320b之后,持续相对第一壳体30滑动的第二壳体32会使弹性构件34相对第一壳体30与第二壳体32旋转,并且弹性构件34同时受第一壳体30与第二壳体32拉伸。
如图2C与图2D所示,当第二壳体32侧向地滑动至完整脱离第一壳体30的垂直投影上方后,可再进一步垂直地施力于第二壳体32上,使得第二壳体32移动至第一壳体30的侧边。当第一壳体30与第二壳体32处于水平并列形式时,第一壳体30与第二壳体32各自其中至少一外表面大致上可共平面。另外,受到枢接件36a具有可旋转特性的影响,也可当第二壳体32与第一壳体30不在垂直投影方向重叠时,持续施予水平作用力于第二壳体32,使得弹性构件34可相对于第一壳体30旋转,进而使得第一壳体30与第二壳体32形成水平并列形式。然而,本实施例仅以上述施力方法来说明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的连动机制,但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32可进一步包含第二显示界面322。第二壳体32的第二显示界面322位于第二壳体32远离第一壳体30的一侧。第一壳体30可进一步包含第一显示界面300。第一壳体30的第一显示界面300位于第一壳体30面向第二壳体32的一侧。并且,第一壳体30的第一显示界面300可在第二壳体32相对第一壳体30滑动而分离后完整露出。因此,于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壳体30与第二壳体32处于水平并列形式时,第一壳体30的第一显示界面300与第二壳体32的第二显示界面322的外表面大致上可共平面,但第一壳体30与第二壳体32可共平面的外表面并不以此为限。
如图2A至图2D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滑盖装置3中,第一壳体30可进一步包含有限位结构302。限位结构302可毗邻枢接件36a,并可用以供弹性构件34抵靠,但并不以此为限。举例来说,限位结构302只要设置于弹性构件34旋转时会经过的第一壳体30侧边上,即可达到供弹性构件34抵靠的功能。由此,在第一壳体30与第二壳体32由垂直叠合形式切换至水平并列形式的过程中,限位结构302即可防止弹性构件34相对第一壳体30转动超过角度θ。在一实施方式中,限位结构302可以为凸块,且其形状并不限定。在一实施方式中,角度θ可以大约为90度,但并不以此为限,可依据设计上所需或制造上的限制而弹性地调整与改变。此外,限位结构302也可直接形成于枢接件36a上。换言之,若使形成于枢接件36a上的限位结构302直接受第一壳体30的转动限制,同样也可达到防止弹性构件34相对第一壳体30转动超过角度θ的目的。
此外,为了增进使用者在将第二壳体32相对第一壳体30滑开时的手感,在本实施方式中,滑盖装置3可进一步包含有拉伸弹簧38。拉伸弹簧38可设置于第二壳体32的滑槽320中,并分别连接至滑槽320的叠合端320a与滑动件36b。因此,当使用者将第二壳体32相对第一壳体30滑开,并使滑动件36b由滑槽320的叠合端320a朝向并列端320b滑动时,拉伸弹簧38会同时对滑动件36b与滑槽320的叠合端320a施予拉力,进而增进使用者将第二壳体32由第一壳体30上滑开的手感。
请参照图3A、图3B以及图4。图3A为绘示图2A中的未被拉伸的弹性构件34的示意图。图3B为绘示图2A中的已被拉伸的弹性构件34的示意图。图4为绘示图2C中的滑盖装置3的局部侧视图。
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滑盖装置3中,弹性构件34可进一步包含有第一压缩弹簧344。弹性构件34与第一壳体30连接的第一端可包含有套筒340,弹性构件34与第二壳体32连接的第二端可包含有杆件342。其中,杆件342与第一压缩弹簧344设置于套筒340内。进一步来说,弹性构件34的套筒340可进一步包含有第一挡止部340a与开孔340b。开孔340b形成于第一挡止部340a,并且杆件342可经由开孔340b使其部分能够穿设于套筒340中。此外,杆件342可进一步包含有第二挡止部342a。杆件342的第二挡止部342a可于套筒340中往复移动,并且第一压缩弹簧344可容纳与挤压于第一挡止部340a与第二挡止部342a之间。由此,当弹性构件34受到拉伸时,杆件342位于套筒340内的第二挡止部342a就会朝向套筒340的第一挡止部340a移动并同时压缩第一压缩弹簧344,同时杆件342露出套筒340外的长度也会越长,弹性构件34也因此能伸长。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套筒340也可设置于弹性构件34与第二壳体32连接的第二端,上述的杆件342也可设置于弹性构件34与第一壳体30连接的第一端,同样可达到弹性构件34受力而拉伸的功能。
如图3A、图3B以及图4所示,在第一壳体30与第二壳体32切换于垂直叠合形式与水平并列形式之间的过程中,弹性构件34的拉伸长度Δs必定会大于第一壳体30与第二壳体32之间的间隔长度Δg。换言之,在滑动件36b抵靠于滑槽320的并列端320b之后,由于弹性构件34的拉伸长度Δs大于第一壳体30与第二壳体32之间的间隔长度Δg,因此持续施予水平作用力于第二壳体32时,弹性构件34仍然有足够的长度受第一壳体30与第二壳体32拉伸而使第二壳体32可相对第一壳体30完整脱离垂直叠合形式。由此,即可达到使第一壳体30与第二壳体32于水平并列形式时无间隙的目的。
另外,若为了在展开后处于水平并列形式的第一壳体30与第二壳体32上能够呈现单一大荧幕的视觉效果,在一实施方式中,可以针对第一壳体30上的第一显示界面300两侧的边框,以及第二壳体32上的第二显示界面322两侧的边框进行调整。换句话说,若将第二壳体32靠近第二滑槽320的并列端320b的边框尽可能缩小,即可使得第二显示界面322在处于水平并列形式时能够更靠近第一壳体30上的第一显示界面300。同样地,若将第一壳体30靠近枢接件36a的边框尽可能缩小,即可使得第一显示界面300在处于水平并列形式时能够更靠近第二壳体32上的第二显示界面322。由于处于水平并列形式的第一壳体30上的第一显示界面300与第二壳体32上的第二显示界面322之间的距离缩小,再加上第一壳体30与第二壳体32之间可以达到无间隙,因此可以有效地使第一显示界面300与第二显示界面322呈现出犹如单一大荧幕的视觉效果。
请参照图5A、图5B、图5C以及图5D。图5A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滑盖装置5的侧视图,其中第一壳体50与第二壳体52处于垂直叠合形式。图5B为绘示图5A中的滑盖装置5的另一侧视图,其中第二壳体52相对第一壳体50滑动尚未完整脱离垂直叠合形式。图5C为绘示图5A中的滑盖装置5的另一侧视图,其中第二壳体52相对第一壳体50滑动已完整脱离垂直叠合形式。图5D为绘示图5A中的滑盖装置5的另一侧视图,其中第一壳体50与第二壳体52处于水平并列形式。
如图5A至图5D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滑盖装置5可包含有第一壳体50、第二壳体52以及弹性构件54。第一壳体50与第二壳体52可以垂直叠合形式(如图5A所示)或水平并列形式(如图5D所示)相互抵靠。弹性构件54包含有第一端与第二端。弹性构件54的第一端可枢接至第一壳体50,弹性构件54的第二端可枢接至第二壳体52。由此,弹性构件54即可连接于第一壳体50与第二壳体52之间,使两者能切换于垂直叠合形式与水平并列形式之间。于本实施方式中,滑盖装置5可进一步包含有滑槽520、枢接件56a以及滑动件56b。滑槽520可设置于第二壳体52上。枢接件56a可连接弹性构件54的第一端,进而使弹性构件54能与第一壳体50枢接。滑动件56b可连接弹性构件54的第二端,进而使弹性构件54能与第二壳体52枢接。并且,滑动件56b可配合以滑动于滑槽520中。
如图5A与图5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滑盖装置5中,第二壳体52的滑槽520具有叠合端520a与并列端520b。在第一壳体50与第二壳体52处于垂直叠合形式时,滑动件56b靠近滑槽520的叠合端520a,并且若要使第一壳体50与第二壳体52由垂直叠合形式切换至水平并列形式,可以先侧向地施力于第一壳体50上,使得第一壳体50相对第二壳体52滑动。期间,第一壳体50与第二壳体52之间的叠合面积会逐渐缩小,并且由于第一壳体50通过枢接件56a与弹性构件54连接,弹性构件54又与滑槽520中的滑动件56b枢接,因此当第一壳体50相对第二壳体52滑动而离开垂直叠合形式时,原本靠近滑槽520的叠合端520a的滑动件56b就会朝向并列端520b滑动。换言之,当第一壳体50相对第二壳体52滑动而逐渐脱离垂直叠合状态,甚至进一步处于水平并列形式时,滑动件56b会靠近滑槽520的并列端520b。
如图5B与图5C所示,在滑动件56b抵靠于滑槽520的并列端520b之后,持续相对第二壳体52滑动的第一壳体50会使弹性构件54相对第一壳体50与第二壳体52旋转,并且弹性构件54同时受第一壳体50与第二壳体52拉伸。
如图5C与图5D所示,当第一壳体50侧向地滑动至完整脱离第二壳体52的上方后,可再进一步垂直地施力于第一壳体50上,使得第一壳体50移动至第二壳体52的侧边。当第一壳体50与第二壳体52处于水平并列形式时,第一壳体50与第二壳体52各自其中至少一外表面大致上可共平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50可进一步包含第一显示界面500。第一壳体50的第一显示界面500位于第一壳体50远离第二壳体52的一侧。第二壳体52可进一步包含第二显示界面522。第二壳体52的第二显示界面522位于第二壳体52面向第一壳体50的一侧。并且,第二壳体52的第二显示界面522可在第一壳体50相对第二壳体52滑动而分离后完整露出。因此,于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壳体50与第二壳体52处于水平并列形式时,第一壳体50的第一显示界面500与第二壳体52的第二显示界面522的外表面大致上可共平面,但第一壳体50与第二壳体52可共平面的外表面并不以此为限。
请参照图6A、图6B以及图6C。图6A为绘示图5A中的滑盖装置5的第一壳体50的立体透视图。图6B为绘示图5A中的滑盖装置5的第二壳体52的立体透视图。图6C为绘示图5D中的滑盖装置5的第二壳体52的立体透视图。
如图6A、图6B与图6C所示,并配合参照图5A至图5D,在本实施方式的滑盖装置5中,第二壳体52可进一步包含有容置槽522a、横杠522c以及支撑板522b。第二壳体52的容置槽522a可与滑槽520连通。第二壳体52的横杠522c可连接滑动件56b并穿设于容置槽522a中。第二壳体52的支撑板522b可容置于容置槽522a中并与横杠522c连接。其中,当滑动件56b朝向滑槽520的并列端520b滑动时,滑动件56b会带动横杠522c一起滑动,进而使支撑板522b外露于第二壳体52。换言之,第二壳体52的支撑板522b的滑动方向与滑动件56b相同。需注意的是,图6B为滑动件56b靠近滑槽520的叠合端520a,而图6C为滑动件56b靠近滑槽520的并列端520b。由此,当第一壳体50与第二壳体52处于水平并列形式时,第二壳体52的支撑板522b即可支撑第一壳体50。此外,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壳体50还可进一步包含有凹槽502。第一壳体50的凹槽502可用以容纳支撑板522b外露于第二壳体52的部分。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522b除了可用以支撑第一壳体50外,还可以限制弹性构件54旋转角度。换言之,当支撑板522b容纳于第一壳体50后,则可使弹性构件54停止相对于第一壳体50与第二壳体52旋转,而使第一壳体50与第二壳体为水平并列形式。
如图5A至图5D所示,于本实施方式的滑盖装置5中,弹性构件54与第一壳体50连接的第一端可包含有套筒540,弹性构件54与第二壳体52连接的第二端可包含有杆件542。至于弹性构件54的作动原理,可参照图3A、图3B以及图4的相关说明,因此在此不再赘述。由上述相关说明可知,当弹性构件54受到拉伸时,杆件542露出套筒540外的长度也会越长,弹性构件54也因此能伸长。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套筒540也可设置于弹性构件54与第二壳体52连接的第二端,上述的杆件542也可设置于弹性构件54与第一壳体50连接的第一端,同样可达到弹性构件54受力而拉伸的功能。
此外,为了增进使用者在将第一壳体50相对第二壳体52滑开时的手感,于本实施方式中,滑盖装置5可进一步包含有第二压缩弹簧58。第二压缩弹簧58可设置于第二壳体52的滑槽520中,并位于滑槽520的并列端520b与滑动件56b之间。因此,当使用者将第一壳体50相对第二壳体52滑开,并使滑动件56b由滑槽520的叠合端520a朝向并列端520b滑动时,第二压缩弹簧58会同时受到滑动件56b与滑槽520的并列端520b施予压力,进而增进使用者将第一壳体50由第二壳体52上滑开的手感。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设置于滑槽520的并列端520b与滑动件56b之间的第二压缩弹簧58,也可替换为如图3A的实施方式中分别连接至滑槽320的叠合端320a与滑动件36b的拉伸弹簧38,同样也可在第一壳体50相对第二壳体52滑开时达到增进手感的功能与目的。
换句话说,本发明于图5A中的实施方式相比较于图2A中的实施方式的差异,非仅于图2A中的滑槽320的设置位置位于垂直叠合形式时的上壳(亦即,第二壳体32),而图5A中的滑槽520位于垂直叠合形式时的下壳(亦即,第二壳体52)。图5A中的实施方式相较于图2A中的实施方式的差异,还在于图5A中的实施方式的第二壳体52更包含有容置槽522a、横杠522c以及支撑板522b等可使弹性构件54停止相对于第一壳体50与第二壳体52旋转的构件,并且可增加支撑第一壳体50的结构。此外,图5A中的实施方式的第二压缩弹簧58也可与图2A中的实施方式的拉伸弹簧38相互置换,换言之,图2A的拉伸弹簧38于第一壳体30与第二壳体32为垂直叠合时,为被压缩的状态,而经由施力于拉伸弹簧38,使之于第一壳体30与第二壳体32为水平并列时,为拉伸状态,即拉长或延伸拉伸弹簧38。然而,图5A的第二压缩弹簧58则于第一壳体30与第二壳体32为垂直叠合时,为拉伸状态,而经由施力于第二压缩弹簧58,使之于第一壳体50与第二壳体52为水平并列时,为压缩状态。
请参照图7A、图7B、图7C以及图7D。图7A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滑盖装置7的侧视图,其中第一壳体70与第二壳体72处于垂直叠合形式。图7B为绘示图7A中的滑盖装置7的另一侧视图,其中第二壳体72相对第一壳体70滑动尚未完整脱离垂直叠合形式。图7C为绘示图7A中的滑盖装置7的另一侧视图,其中第二壳体72相对第一壳体70滑动已完整脱离垂直叠合形式。图7D为绘示图7A中的滑盖装置7的另一侧视图,其中第一壳体70与第二壳体72处于水平并列形式。
如图7A至图7D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滑盖装置7可包含有第一壳体70、第二壳体72以及弹性构件74。第一壳体70与第二壳体72可以垂直叠合形式(如图7A所示)或水平并列形式(如图7D所示)相互抵靠。弹性构件74包含有第一端与第二端。弹性构件74的第一端可枢接至第一壳体70,弹性构件74的第二端可枢接至第二壳体72。由此,弹性构件74即可连接于第一壳体70与第二壳体72之间,使两者能切换于垂直叠合形式与水平并列形式之间。于本实施方式中,滑盖装置7可进一步包含有第一滑槽700、第一滑动件76a、第二滑槽720以及第二滑动件76b。第一滑槽700可设置于第一壳体70。第一滑动件76a可连接弹性构件74的第一端,使弹性构件74能与第一壳体70枢接,且第一滑动件76a可配合以滑动于第一滑槽700中。第二滑槽720可设置于第二壳体72。第二滑动件76b可连接弹性构件74的第二端,使弹性构件74能与第二壳体72枢接,且第二滑动件76b可配合以滑动于第二滑槽720中。
如图7A与图7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滑盖装置7中,第一滑槽700具有第一叠合端700a与第一并列端700b,第二滑槽720具有第二叠合端720a与第二并列端720b。在第一壳体70与第二壳体72处于垂直叠合形式时,第一滑动件76a靠近第一叠合端700a,且第二滑动件76b靠近第二叠合端720a,并且若要使第一壳体70与第二壳体72由垂直叠合形式切换至水平并列形式,可以先侧向地施力于第二壳体72上,使得第二壳体72相对第一壳体70滑动。期间,第一壳体70与第二壳体72之间的叠合面积会逐渐缩小,并且由于第一壳体70通过第一滑动件76a与弹性构件74的第一端连接,第二壳体72通过第二滑动件76b与弹性构件74的第二端连接,因此当第二壳体72相对第一壳体70滑动而离开垂直叠合形式时,原本靠近第一滑槽700的第一叠合端700a的第一滑动件76a就会朝向第一并列端700b滑动。同样地,原本靠近第二滑槽720的第二叠合端720a的第二滑动件76b就会朝向第二并列端720b滑动。换言之,当第二壳体72相对第一壳体70滑动而逐渐脱离垂直叠合状态,甚至进一步处于水平并列形式时,第一滑动件76a会靠近第一滑槽700的第一并列端700b,并且第二滑动件76b会靠近第二滑槽720的第二并列端720b。
如图7B与图7C所示,在第一滑动件76a抵靠于第一滑槽700的第一并列端700b,且第二滑动件76b抵靠于第二滑槽720的第二并列端720b之后,持续相对第一壳体70滑动的第二壳体72会使弹性构件74相对第一壳体70与第二壳体72旋转,并且弹性构件74同时受第一壳体70与第二壳体72拉伸。
如图7C与图7D所示,当第二壳体72侧向地滑动至完整脱离第一壳体70的上方后,可再进一步垂直地施力于第二壳体72上,使得第二壳体72移动至第一壳体70的侧边。当第一壳体70与第二壳体72处于水平并列形式时,第一壳体70与第二壳体72各自其中至少一外表面大致上可共平面。
另外要说明的是,在第一壳体70与第二壳体72处于垂直叠合形式时,第一壳体70的第一叠合端700a较靠近第二壳体72的第二叠合端720a,而在第一壳体70与第二壳体72处于水平并列形式时,第一壳体70的第一并列端700b较靠近第二壳体72的第二并列端720b,位于较靠近第二壳体72之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72可进一步包含第二显示界面722。第二壳体72的第二显示界面722位于第二壳体72远离第一壳体70的一侧。第一壳体70可进一步包含第一显示界面702。第一壳体70的第一显示界面702位于第一壳体70面向第二壳体72的一侧。并且,第一壳体70的第一显示界面702可在第二壳体72相对第一壳体70滑动而分离后完整露出。因此,于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壳体70与第二壳体72处于水平并列形式时,第一壳体70的第一显示界面702与第二壳体72的第二显示界面722的外表面大致上可共平面,但第一壳体70与第二壳体72可共平面的外表面并不以此为限。
如图7A至图7D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滑盖装置7中,弹性构件74与第一壳体70连接的第一端可包含有套筒740,弹性构件74与第二壳体72连接的第二端可包含有杆件742。至于弹性构件74的作动原理,可参照图3A、图3B以及图4的相关说明,因此在此不再赘述。由上述相关说明可知,当弹性构件74受到拉伸时,杆件742露出套筒740外的长度也会越长,弹性构件74也因此能伸长。
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的套筒740也可设置于弹性构件74与第二壳体72连接的第二端,上述的杆件742也可设置于弹性构件74与第一壳体70连接的第一端,同样可达到弹性构件74受力而拉伸的功能。
此外,为了增进使用者在将第二壳体72相对第一壳体70滑开时的手感,于本实施方式中,滑盖装置7可进一步包含有第一拉伸弹簧78以及第二拉伸弹簧80。第一拉伸弹簧78可设置于第一壳体70的第一滑槽700中,并分别连接第一滑槽700的第一叠合端700a与第一滑动件76a。第二拉伸弹簧80可设置于第二壳体72的第二滑槽720中,并分别连接第二滑槽720的第二叠合端720a与第二滑动件76b。因此,当使用者将第二壳体72相对第一壳体70滑开,并使第一滑动件76a由第一滑槽700的第一叠合端700a朝向第一并列端700b滑动,以及使第二滑动件76b由第二滑槽720的第二叠合端720a朝向第二并列端720b滑动时,第一拉伸弹簧78会同时受到第一滑动件76a与第一滑槽700的第一叠合端700a施予拉力,第二拉伸弹簧80会同时受到第二滑动件76b与第二滑槽720的第二叠合端720a施予拉力,进而增进使用者将第二壳体72由第一壳体70上滑开的手感。在一实施方式中,上述分别连接至第一滑槽700的第一叠合端700a与第一滑动件76a的第一拉伸弹簧78,以及分别连接至第二滑槽720的第二叠合端720a与第二滑动件76b的第二拉伸弹簧80,也可替换为如图5A的实施方式中设置于滑槽520的并列端520b与滑动件56b之间的第二压缩弹簧58,同样也可在第二壳体72相对第一壳体70滑开时达到增进手感的功能与目的。
请参照图8A、图8B以及图8C。图8A为绘示依照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滑盖装置9的侧视图,其中第一壳体90与第二壳体92处于垂直叠合形式。图8B为绘示图8A中的滑盖装置9的另一侧视图,其中第二壳体92相对第一壳体90转动尚已完整脱离垂直叠合形式。图8C为绘示图8A中的滑盖装置9的另一侧视图,其中第一壳体90与第二壳体92处于水平并列形式。
如图8A、图8B以及图8C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滑盖装置9同样可包含有第一壳体90、第二壳体92以及弹性构件94。其中,第一壳体90与第二壳体92可以垂直叠合形式(如图8A所示)或水平并列形式(如图8C所示)相互抵靠。弹性构件94包含有第一端与第二端。在本实施方式中,滑盖装置9可进一步包含有第一枢接件96a以及第二枢接件96b。第一枢接件96a可连接弹性构件94的第一端,进而使弹性构件94能与第一壳体90枢接。同样地,第二枢接件96b可连接弹性构件94的第二端,进而使弹性构件94能与第二壳体92枢接。
然,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枢接件96a与第二枢接件96b除了具有将弹性构件94枢接于第一壳体90与第二壳体92的作用外,还可使得第一壳体90与第二壳体92能够分别相对第一枢接件96a与第二枢接件96b旋转。
如图8A与图8B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滑盖装置9中,在第一壳体90与第二壳体92处于垂直叠合形式时,若要使第一壳体90与第二壳体92由垂直叠合形式切换至水平并列形式,可以先使第二壳体92相对第二枢接件96b旋转180度,使得第二壳体92原本面向第一壳体90的一侧反而远离第一壳体90。期间,弹性构件94也会相对第一壳体90与第二壳体92旋转,并同时受第一壳体90与第二壳体92拉伸。然,本实施例仅以上述施力方法来说明第一壳体10与第二壳体20的连动机制,但不以此为限。
如图8B与图8C所示,当第二壳体92旋转至完整脱离第一壳体90的上方后,可再进一步垂直地施力于第二壳体92上,使得第二壳体92移动至第一壳体90的侧边。当第一壳体90与第二壳体92处于水平并列形式时,第一壳体90与第二壳体92各自其中至少一外表面大致上可共平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壳体92可进一步包含第二显示界面920。第二壳体92的第二显示界面920位于第二壳体92面向第一壳体90的一侧。第一壳体90可进一步包含第一显示界面900。第一壳体90的第一显示界面900位于第一壳体90面向第二壳体92的一侧。并且,第一壳体90的第一显示界面900以及第二壳体92的第二显示界面920,可在第二壳体92相对第一壳体90转动而分离后完整露出。因此,于本实施方式中,当第一壳体90与第二壳体92处于水平并列形式时,第一壳体90的第一显示界面900与第二壳体92的第二显示界面920的外表面大致上可共平面,但第一壳体90与第二壳体92可共平面的外表面并不以此为限。此外,当第一壳体90与第二壳体92为垂直叠合形式时,第二显示界面920为面向第一壳体90,可以增加保护第二显示界面920的作用。
另外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所有实施方式的图示中皆将弹性构件以设置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的外部的方式表示,然为了美观需求,弹性构件也可设置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内。
由以上对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详述,可以明显地看出,本发明的滑盖装置,主要通过弹性构件分别连接于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之间,使得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能够切换于垂直叠合形式与水平并列形式之间。当施力使垂直叠合的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相互滑动时,弹性构件会受到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拉伸,并同时相对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旋转。当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处于水平并列时,各自其中至少一外表面大致上共平面,并且弹性构件的拉力可使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体大体上无间隙地相互抵靠。换言之,若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上皆有显示界面,则当两者处于水平并列时,可以使得两者的显示界面处于同平面,并以大体上无间隙的并列形式呈现。因此,现有的掀盖式手机于双荧幕之间碍眼的边框,以及现有的滑盖式手机上下两机体之间在展开时的高度断差,皆可获得解决。
虽然结合以上实施方式揭露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附上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8)

1.一种滑盖装置,包含: 
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其中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以垂直叠合形式或水平并列形式相互抵靠; 
弹性构件,包含第一端与第二端,而该第一端枢接至该第一壳体,该第二端枢接至该第二壳体,其中该弹性构件连接于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之间,使两者能切换于该垂直叠合形式与该水平并列形式之间; 
滑槽,设置于该第二壳体,该滑槽具有叠合端与一并列端; 
枢接件,连接该第一端,使该弹性构件能与该第一壳体枢接; 
滑动件,连接该第二端,使该弹性构件能与该第二壳体枢接,且该滑动件可配合以滑动于该滑槽中;以及 
拉伸弹簧,设置于该滑槽中,该拉伸弹簧分别连接至该叠合端与该滑动件, 
当该弹性构件相对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旋转,并同时受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拉伸时,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能切换至该垂直叠合形式或该水平并列形式,其中当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垂直叠合时,该滑动件靠近该叠合端,当该第二壳体与该第一壳体水平并列时,该滑动件靠近该并列端, 
当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水平并列时,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各自其中至少一外表面大致上共平面,并通过该弹性构件的拉力使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无间隙地相互抵靠。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盖装置,其中该第一壳体进一步包含限位结构,毗邻该枢接件,用以供该弹性构件抵靠,进而防止该弹性构件相对该第一壳体转动超过一角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盖装置,进一步包含: 
第一滑槽,设置于该第一壳体; 
第一滑动件,连接该第一端,使该弹性构件能与该第一壳体枢接,且该第一滑动件可配合以滑动于该第一滑槽中; 
第二滑槽,设置于该第二壳体;以及 
第二滑动件,连接该第二端,使该弹性构件能与该第二壳体枢接,且该第二滑动件可配合以滑动于该第二滑槽中。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盖装置,其中该第一滑槽具有第一叠合端与第一并列端,该第二滑槽具有第二叠合端与第二并列端,当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垂直叠合时,该第一滑动件靠近该第一叠合端,且该第二滑动件靠近该第二叠合端,当该第二壳体与该第一壳体水平并列时,该第一滑动件靠近该第一并列端,且该第二滑动件靠近该第二并列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盖装置,其中该第二壳体进一步包含: 
容置槽,与该滑槽连通; 
横杠,连接该滑动件并穿设于该容置槽中;以及 
支撑板,容置于该容置槽中并与该横杠连接,其中当该滑动件朝向该并列端滑动时,该滑动件带动该横杠以使该支撑板外露于该第二壳体,该支撑板进而于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水平并列时支撑该第一壳体。
6.一种滑盖装置,包含: 
第一壳体; 
第二壳体,其中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以垂直叠合形式或水平并列形式相互抵靠; 
弹性构件,包含第一端与第二端,而该第一端枢接至该第一壳体,该第二端枢接至该第二壳体,其中该弹性构件连接于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之间,使两者能切换于该垂直叠合形式与该水平并列形式之间; 
滑槽,设置于该第二壳体,该滑槽具有叠合端与一并列端; 
枢接件,连接该第一端,使该弹性构件能与该第一壳体枢接; 
滑动件,连接该第二端,使该弹性构件能与该第二壳体枢接,且该滑动件可配合以滑动于该滑槽中;以及 
第二压缩弹簧,设置于该滑槽中,并位于该并列端与该滑动件之间; 
当该弹性构件相对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旋转,并同时受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拉伸时,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能切换至该垂直叠合形式或该水平并列形式,其中当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垂直叠合时,该滑动件靠近该叠合端,当该第二壳体与该第一壳体水平并列时,该滑动件靠近该并列端, 
当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水平并列时,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各自 其中至少一外表面大致上共平面,并通过该弹性构件的拉力使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无间隙地相互抵靠。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滑盖装置,其中该第二壳体进一步包含: 
容置槽,与该滑槽连通; 
横杠,连接该滑动件并穿设于该容置槽中;以及 
支撑板,容置于该容置槽中并与该横杠连接,其中当该滑动件朝向该并列端滑动时,该滑动件带动该横杠以使该支撑板外露于该第二壳体,该支撑板进而于该第一壳体与该第二壳体水平并列时支撑该第一壳体。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滑盖装置,其中该第一壳体进一步包含凹槽,用以容纳该支撑板外露于该第二壳体的部分。 
CN201110322250.3A 2011-04-18 2011-10-21 滑盖装置 Active CN1023872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13391 2011-04-18
TW100113391A TWI435687B (zh) 2011-04-18 2011-04-18 滑蓋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87230A CN102387230A (zh) 2012-03-21
CN102387230B true CN102387230B (zh) 2015-03-18

Family

ID=45826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322250.3A Active CN102387230B (zh) 2011-04-18 2011-10-21 滑盖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87230B (zh)
TW (1) TWI43568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30076A (zh) * 2014-10-30 2016-06-01 王澄熙 双屏幕电子装置
CN114267262B (zh) * 2021-12-29 2023-06-06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5607206A (zh) * 2022-11-23 2023-01-17 青岛智兴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拉钩装置的万向臂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47383A (zh) * 2005-04-06 2008-03-19 诺基亚公司 可伸展移动电子设备
CN101378419A (zh) * 2007-08-30 2009-03-04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信日本株式会社 便携信息终端
CN101754619A (zh) * 2008-12-11 2010-06-23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手持电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09099B2 (ja) * 2007-08-30 2012-08-22 ソニー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 エービー 携帯情報端末
TWM364391U (en) * 2009-05-20 2009-09-01 Chief Land Electronic Co Ltd Sliding lid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47383A (zh) * 2005-04-06 2008-03-19 诺基亚公司 可伸展移动电子设备
CN101378419A (zh) * 2007-08-30 2009-03-04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信日本株式会社 便携信息终端
CN101754619A (zh) * 2008-12-11 2010-06-23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手持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435687B (zh) 2014-04-21
CN102387230A (zh) 2012-03-21
TW201244612A (en) 2012-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135288B (zh) 具有柔性屏的折叠式终端
CN208421694U (zh) 电子设备
US10876337B2 (en) Sliding hinge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the same
CN206282175U (zh) 折叠式显示装置及显示设备
CN206790538U (zh) 具有柔性屏的折叠式终端
KR20210113379A (ko) 회전식 커넥팅 어셈블리 및 접이식 단말 장치
CN103206453B (zh) 连接机构及其相关电子装置
KR20230019908A (ko) 라운드지지바가 설치된 디스플레이 장치용 반자동 힌지장치
JP2012129968A (ja) 折り畳み方式の携帯端末およびそのヒンジ装置
CN102387230B (zh) 滑盖装置
CN101561698A (zh) 一种双屏显示器和笔记本电脑
CN101995919A (zh) 便携式电脑
CN206350038U (zh) 一种支撑机构及移动终端
CN101917500A (zh) 一种双屏幕显示装置
CN201402427Y (zh) 一种双屏笔记本电脑
CN109600465A (zh) 一种折扇形状的移动通信终端
KR20130120703A (ko) 폴더형 풀플랫 휴대단말기 및 메카니즘 장치
CN102799230A (zh) 移动式产品承载装置
CN102035908A (zh) 折叠式携带终端机用的铰接装置
CN101796737A (zh) 用于移动电话的转动铰链
CN113114814B (zh) 一种电子设备
CN201810657U (zh) 一种可偏离旋转轨迹的铰链
CN102469726A (zh) 滑盖机构及应用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204592757U (zh) 一种电子设备支架及电子设备
CN102348348B (zh) 手持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