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87107A - 基于二叉树的联合编码方法和编码器 - Google Patents

基于二叉树的联合编码方法和编码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87107A
CN102387107A CN2010102686883A CN201010268688A CN102387107A CN 102387107 A CN102387107 A CN 102387107A CN 2010102686883 A CN2010102686883 A CN 2010102686883A CN 201010268688 A CN201010268688 A CN 201010268688A CN 102387107 A CN102387107 A CN 1023871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ding
code book
sample rate
code
binary tre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6868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87107B (zh
Inventor
丁铭
刘仁茂
杨曾
梁永明
张应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1010268688.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2387107B/zh
Priority to CN20101026868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87107B/zh
Priority to EP11821999.7A priority patent/EP2612458B1/en
Priority to US13/698,372 priority patent/US8989293B2/en
Priority to PCT/JP2011/070416 priority patent/WO2012029989A1/en
Priority to JP2012558125A priority patent/JP5451906B2/ja
Publication of CN1023871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7107A/zh
Priority to US14/618,796 priority patent/US9537554B2/en
Publication of CN1023871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87107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8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channel rank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891Spatial equalizers
    • H04L25/03898Spatial equalizers codebook-based desig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Parameters other than those covered in groups H04B7/0623 - H04B7/0634, e.g. channel matrix rank or transmit mode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36Feedback format
    • H04B7/0639Using selective indices, e.g. of a codebook, e.g. pre-distortion matrix index [PMI] or for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58Feedback redu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8Formatting
    • H04L1/0029Reduction of the amount of signalling, e.g. retention of useful signalling or differential signa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2Error control for data other than payload data, e.g. control data
    • H04L1/0073Special arrangements for feedback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针对双码本预编码框架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中提出了一种预编码矩阵索引#1(W1)和秩索引(RI)的联合编码方法和编码器。在本发明中,首先,判断RI是否大于2;如果RI≤2,则采用编码二叉树的第一半支来表示RI=1和RI=2时RI与W1的级联编码;如果RI>2,则采用编码二叉树的第二半支来表示RI>2时的其余单独编码和/或级联编码;然后,输出上述编码步骤的处理结果。本发明可以应用于等长编码或非等长编码。本发明具有易于实现,信令开销较小等优点,可适用于LTE-A/4G蜂窝通信系统以及未来的5G蜂窝通信系统中。

Description

基于二叉树的联合编码方法和编码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多天线多载波基站小区中,用户设备基于二叉树对下行信道状态信息进行联合编码并反馈给基站的技术。
背景技术
多天线(MIMO:Multiple In Multiple Out)无线传输技术在发射端和接收端配置多根天线,对无线传输中的空间资源加以利用,获得空间复用增益和空间分集增益。信息论研究表明,MIMO系统的容量随着发射天线数和接收天线数的最小值线性增长。
图1示出了MIMO系统的示意图。图1中,发射端与接收端的多天线构成多天线无线信道,包含空域信息。另外,OFDM(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具有较强的抗衰落能力和较高的频率利用率,适合多径环境和衰落环境中的高速数据传输。将MIMO技术与OFDM技术结合起来的MIMO-OFDM技术,已经成为新一代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
例如,3GPP(第三代移动通信伙伴计划)组织是移动通信领域内的国际组织,她在3G蜂窝通信技术的标准化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3GPP组织从2004年下半年起开始设计EUTRA(演进的通用移动通信系统及陆基无线电接入)和EUTRAN(演进的通用移动通信系统网及陆基无线电接入网),该项目也被称为LTE(长期演进)项目。LTE系统的下行链路就是采用MIMO-OFDM技术。2008年4月,3GPP组织在中国深圳会议上,开始探讨4G蜂窝通信系统的标准化工作(目前被称为LTE-A系统)。MIMO-OFDM技术仍然成为LTE-A系统的关键空中接口技术。
在LTE-A系统中,载波聚合(CA:Carrier Aggregation)是一项新内容。其概念图如图2所示,即一个基站同时配有多个下行载波和多个上行载波,将多个载波虚拟地整合为一个载波,称为载波聚合。LTE-A系统支持连续载波聚合以及频带内和频带间的非连续载波聚合,最大能聚合带宽可达100MHz。为了在LTE-A商用初期能有效利用载波,即保证LTE用户设备能够接入LTE-A系统,每个载波应能够配置成与LTE系统后向兼容的载波,然而也不排除设计仅被LTE-A系统使用的载波。在LTE-A系统的研究阶段,载波聚合的相关研究重点包括连续载波聚合的频谱利用率提升,上下行非对称的载波聚合场景的控制信道的设计等。其中,控制信道的设计就包含用户设备如何将下行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给基站。
在下行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面,LTE系统存在两种反馈信道,即上行物理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和上行物理数据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一般而言,PUCCH用于传输同期性、小载荷、基本的信道状态信息;而PUSCH用于传输突发性、大载荷、扩展的信道状态信息。在PUCCH上,一次完整的信道状态信息由不同的反馈内容组成,不同的反馈内容在不同的子帧内进行传输。在PUSCH上,一次完整的信道状态信息在一个子帧内传输完毕。在LTE-A系统中,这样的设计原则将被保留。
反馈的内容分为三类,第一是信道质量索引(CQI:Channel QualityIndex),第二是信道预编码矩阵索引(PMI:Precoding Matrix Index),第三是信道秩索引(RI:Rank Index),以上三种内容均为比特量化反馈。在LTE-A系统中,以上三种内容仍然是反馈的主要内容。其中,对于PMI,目前的共识是,PMI由两个信道预编码矩阵索引#1和#2(W1和W2)共同决定,W1表征宽带/长时的信道特征,W2表征子带/短时的信道特征。在PUCCH上传输W1和W2时,没有必要在同一子帧中同时反馈W1和W2,另外,W1或W2有可能在反馈中被省略。参见文献:3GPP R1-102579,“Wayforward on Rel.10 feedback”(3GPP标准化提案,编号:R1-102579,“第10版本中反馈技术的未来研究”)。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所对应的所有频率区域称为S集合(Set S),在LTE系统中,只存在单载波的情况,S集合被定义等于系统载波带宽。在LTE-A系统中,由于存在多载波的情况,S集合可能被定义等于单个载波带宽,或等于多个载波带宽之和。
在LTE系统中,定义了8种下行数据的MIMO传输方式:①单天线发射:用于单天线基站的信号发射,是MIMO系统的一个特例,该方式只能传输单层数据;②发射分集:在MIMO系统中,利用时间或/和频率的分集效果,发射信号,以提高信号的接收质量,该方式只能传输单层数据;③开环空分复用:不需要用户设备反馈PMI的空分复用;④闭环空分复用:需要用户设备反馈PMI的空分复用;⑤多用户MIMO:多个用户同时同频参与MIMO系统的下行通信;⑥闭环单层预编码:使用MIMO系统,需要用户设备反馈PMI,只传输单层数据;⑦波束成形发射:使用MIMO系统,波束成形技术,配有专用的参考信号用于用户设备的数据解调,不需要用户设备反馈PMI,只传输单层数据;⑧双层波束成形发射:用户设备可被配置为反馈PMI及RI,或不反馈PMI及RI。在LTE-A系统中,上述8种传输方式有可能被保留或/和删减或/和增加一种新的传输方式——MIMO动态切换,即基站可以动态地调整用户设备工作的MIMO方式。
为了支持上述MIMO传输方式,LTE系统定义了许多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模式,每种MIMO传输方式,对应若干种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模式,详细说明如下。
在PUCCH上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模式有4种,分别为模式1-0、模式1-1、模式2-0和模式2-1。这些模式又是4种反馈类型的组合,它们是:
类型1——频带段(BP:Band Part,是集合S的一个子集,其大小由集合S的大小确定)内优选的一个子带位置及所述子带上的CQI(子带位置的开销是L比特,第一个码字的CQI的开销是4比特,可能的第二个码字的CQI,采用相对于第一个码字的CQI的差分编码方式,开销是3比特);
类型2——宽带CQI和PMI(第一个码字的CQI的开销是4比特,可能的第二个码字的CQI,采用相对于第一个码字的CQI的差分编码方式,开销是3比特,PMI的开销根据基站的天线配置,为1、2、4比特不等);
类型3——RI(根据基站的天线配置,2天线的RI的开销为1比特,4天线的RI的开销为2比特);
类型4——宽带CQI(开销一律为4比特)。
用户设备根据上述类型的不同,相应地反馈不同的信息给基站。
模式1-0是类型3与类型4的组合,即类型3与类型4以不同的周期和/或不同的子帧偏移量反馈,其含义是反馈集合S上的第一个码字的宽带CQI及可能的RI信息。
模式1-1是类型3与类型2的组合,即类型3与类型2以不同的周期和/或不同的子帧偏移量反馈,其含义是反馈集合S上的宽带PMI、各个码字的宽带CQI及可能的RI信息。
模式2-0是类型3、类型4与类型1的组合,即类型3、类型4与类型1以不同的周期和/或不同的子帧偏移量反馈,其含义是反馈集合S上的第一个码字的宽带CQI、可能的RI信息和BP内优选的一个子带位置及所述子带上的CQI信息。
模式2-1是类型3、类型2与类型1的组合,即类型3、类型2与类型1以不同的周期和/或不同的子帧偏移量反馈,其含义是反馈集合S上的宽带PMI、各个码字的宽带CQI、可能的RI信息和BP内优选的一个子带位置及所述子带上的CQI信息。
MIMO传输方式与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模式的对应关系如下:
MIMO传输方式①:模式1-0,模式2-0
MIMO传输方式②:模式1-0,模式2-0
MIMO传输方式③:模式1-0,模式2-0
MIMO传输方式④:模式1-1,模式2-1
MIMO传输方式⑤:模式1-1,模式2-1
MIMO传输方式⑥:模式1-1,模式2-1
MIMO传输方式⑦:模式1-0,模式2-0
MIMO传输方式⑧:模式1-1,模式2-1用户设备反馈PMI/RI;或
                模式1-0,模式2-0用户设备不反馈PMI/RI
在PUSCH上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模式有5种,分别为模式1-2、模式3-0、模式3-1、模式2-0和模式2-2。
模式1-2的含义是反馈集合S中各个子带的PMI、集合S上的各个码字的宽带CQI及可能的RI信息。
模式3-0的含义是反馈集合S中各个子带的第一个码字的CQI、集合S上的第一个码字的宽带CQI及可能的RI信息。其中,子带CQI采用相对于宽带CQI的差分编码方式,以减少反馈开销。
模式3-1的含义是反馈集合S中各个子带的各个码字的CQI、集合S上的各个码字的宽带CQI、集合S上的宽带PMI及可能的RI信息。其中,子带CQI采用相对于宽带CQI的差分编码方式,以减少反馈开销。
模式2-0的含义是反馈集合S中优选出的M个子带的位置、所述M个子带上的第一个码字的宽带CQI、集合S上的第一个码字的宽带CQI及可能的RI信息。
模式2-2的含义是反馈集合S中优选出的M个子带的位置、所述M个子带上的宽带PMI、所述M个子带上的各个码字的宽带CQI、集合S上的宽带PMI、集合S上的各个码字的宽带CQI及可能的RI信息。
MIMO传输方式与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模式的对应关系如下:
MIMO传输方式①:模式2-0,模式3-0
MIMO传输方式②:模式2-0,模式3-0
MIMO传输方式③:模式2-0,模式3-0
MIMO传输方式④:模式1-2,模式2-2,模式3-1
MIMO传输方式⑤:模式3-1
MIMO传输方式⑥:模式1-2,模式2-2,模式3-1
MIMO传输方式⑦:模式2-0,模式3-0
MIMO传输方式⑧:模式1-2,模式2-2,模式3-1用户设备反馈
                PMI/RI;或
                模式2-0,模式3-0用户设备不反馈PMI/RI
针对LTE-A系统的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目前的参考资料比较少,主要是因为标准化的进程还没有讨论到该部分。仅有的一些资料主要针对反馈的大体思想作出阐述,主要有:
1)信道状态信息反馈的基本设计原则:周期性反馈最多可以支持5个下行载波,且采用与第8版技术相似的设计原则,映射到1个上行载波进行反馈。另外,需要考虑如何减少反馈开销以及如何扩大反馈信道的载荷。该基本设计原则中没有提出任何具体实现方案,故该领域仍然是一项技术空白。参见文献:3GPP RAN1,“Final Report of 3GPP TSG RANWG1#58bis v1.0.0”(3GPP RAN1报告,“3GPP TSG RANWG1#58bis会议的最终报告”);
2)W1(预编码矩阵索引#1)和W2(预编码矩阵索引#2)设计方案:W1采用块对角化的形式,对角块为DFT矩阵或其子矩阵;W2为具有加权合并效果的矢量选择矩阵。参见文献:3GPP,R1-105011,“Way Forward on 8Tx Codebook for Rel.10 DLMIMO”,ALCATEL-LUCENT,et.al.(3GPP文档,编号:R1-105011,“版本10系统中下行MIMO的8天线码本的下一步趋势”,阿尔卡特朗讯公司等)。
3)W1和W2在PUCCH上的传输原则:当W1和W2分开在不同子帧上传输时,W1与RI在一个子帧中共同传输,且联合编码(W1和RI的总反馈开销小于等于5比特);当W1和W2在同一子帧上传输时,对码本进行降采样,使W1和W2的总反馈开销小于等于4比特。参见文献:3GPP,R1-104234,“Way Forwardon CSI Feedback for Rel.10 DL MIMO”,Texas Instruments,et.al.(3GPP文档,编号:R1-104234,“版本10系统中下行MIMO反馈的下一步趋势”,德州仪器公司等)。
在德州仪器公司提出的方法3)中,如何对W1与RI进行联合编码,如何对W1和W2的码本进行降采样,以及在不同MIMO传输方式下,如何处理和反馈RI,W1和W2是一项需要解决的技术课题。德州仪器公司只提出联合编码的比特数不超过5比特,以及降采样之后W1和W2的总反馈开销不多于4比特,而没有给出具体设计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下行信道状态信息的联合编码技术不充分和缺乏操作性的问题,提供一种新颖的基于二叉树对下行信道状态信息进行联合编码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提出了一种基于二叉树的联合编码方法,包括:判断RI是否大于2;如果RI≤2,则采用编码二叉树的第一半支来表示RI=1和RI=2时RI与W1的级联编码;如果RI>2,则采用编码二叉树的第二半支来表示RI>2时的其余单独编码和/或级联编码;以及输出上述编码步骤的处理结果。
优选地,所述编码二叉树的第二半支全部或一部分用于表示RI>2时RI的单独编码。
更优选地,所述编码二叉树的第二半支的第一半支全部用于表示RI=3和RI=4时RI的单独编码。
优选地,所述编码二叉树的第二半支全部或一部分用于表示RI=3和RI=4时RI与W1的级联编码。
更优选地,所述编码二叉树的第二半支的第一半支全部用于表示RI=3和RI=4时RI与W1的级联编码。
更优选地,所述编码二叉树的第二半支的第二半支全部或一部分用于表示RI>4时RI的单独编码和/或RI与W1的级联编码。
优选地,所述编码二叉树的第二半支全部用于表示RI=3和RI=4时RI的单独编码。
优选地,在对RI与W1进行级联编码之前,对W1和/或W2的码本进行降采样。更优选地,当RI=1时,只对W1和W2的码本之一进行降采样,而不对W1的码本进行降采样。
更优选地,以第一降采样率,对W1的码本进行降采样,以第二降采样率,对W2的码本进行降采样。更优选地,第一降采样率等于第二降采样率;或者第一降采样率大于第二降采样率;或者第一降采样率小于第二降采样率。
优选地,在码本内的码字所表征的物理量相同或相近时,均匀地对码本进行降采样。更优选地,取出与等间隔序号对应的码字,作为降采样码本。
优选地,在码本内的码字依据形式与取值进行分类时,只对形式或取值进行降采样,而保留所有可能的取值或形式。
优选地,在码本内的码字依据形式与取值进行分类时,以第三降采样率,对形式进行降采样,而以第四降采样率,对取值进行降采样。更优选地,第三降采样率等于第四降采样率;或者第三降采样率大于第四降采样率;或者第三降采样率小于第四降采样率。
优选地,对于MIMO开环空分复用,RI被限制为RI<5。
优选地,对于MIMO开环空分复用,对RI和W1进行联合编码。
优选地,对于MIMO开环空分复用,对RI进行单独编码。
优选地,对于MIMO闭环单层预编码,对W1进行单独编码。
优选地,对于MIMO双层波束成形发射,RI被限制为RI<3。
优选地,对于MIMO开环空分复用,仅反馈RI和W1的联合编码,而无需反馈W2。
优选地,对于MIMO开环空分复用,仅反馈RI的单独编码,而无需反馈W1和W2。
优选地,按照固定的规则/图样、或者随机地在W2的码本中选择W2。
优选地,按照固定的规则/图样、或者随机地在W1的码本中选择W1。
优选地,不同时域资源点和/或不同频域资源点上的W1和/或W2相同或不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提出了一种基于二叉树的编码器,包括:RI判断单元,用于判断RI是否大于2;和编码单元,用于根据RI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采用编码二叉树的第一半支来表示RI=1和RI=2时RI与W1的级联编码,或者采用编码二叉树的第二半支来表示RI>2时的其余单独编码和/或级联编码,并输出编码处理结果。
本发明可以应用于等长编码或非等长编码。本发明具有易于实现,信令开销较小等优点,可适用于LTE-A/4G蜂窝通信系统以及未来的5G蜂窝通信系统中。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将使本发明的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更加清楚,其中:
图1为MIMO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载波聚合的示意图;
图3为多小区蜂窝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应用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基于二叉树的联合编码方法的流程图;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基于二叉树的编码器的示意方框图;
图7为本发明的RI与W1的联合编码实施例1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RI与W1的联合编码实施例2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的RI与W1的联合编码实施例3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的RI与W1的联合编码实施例4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的RI与W1的联合编码实施例5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的RI与W1的联合编码实施例6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RI与W1的联合编码实施例7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RI与W1的联合编码实施例8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RI与W1的联合编码实施例9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的RI与W1的联合编码实施例10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描述过程中省略了对于本发明来说是不必要的细节和功能,以防止对本发明的理解造成混淆。
为了清楚详细地阐述本发明的实现步骤,下面给出一些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适用于LTE-A蜂窝通信系统。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应用,而是可适用于其他通信系统,比如今后的5G蜂窝通信系统。
图3示出了一个多小区蜂窝通信系统的示意图。蜂窝系统把服务覆盖区域分割为相接的无线覆盖区域,即小区。在图3中,小区被示意地描绘为正六边形,整个服务区域由小区100~104拼接而成。与小区100~104分别相关的是基站200~204。基站200~204的每个至少包含一个发射机、一个接收机,这是在本领域所公知的。需要指出的是,所述基站,其基本范畴是小区内的服务节点,它可以是具有资源调度功能的独立基站,也可以是从属于独立基站的发射节点,还可以是中继节点(通常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小区覆盖范围而设置)等。在图3中,基站200~204被示意地描绘为位于小区100~104的某一区域,并被配备全向天线。但是,在蜂窝通信系统的小区布局中,基站200~204也可以配备定向天线,有方向地覆盖小区100~104的部分区域,该部分区域通常被称为扇区。因此,图3的多小区蜂窝通信系统的图示仅是为了示意目的,并不意味着本发明在蜂窝系统的实施中需要上述限制性的特定条件。
在图3中,基站200~204通过X2接口300~304彼此相连。在LTE系统中,将基站、无线网络控制单元和核心网的三层节点网络结构简化成两层节点结构。其中,无线网络控制单元的功能被划分到基站,基站与基站通过名为“X2”的有线接口进行协调和通信。
在图3中,基站200~204之间存在彼此相连的空中接口“A1接口”310~314。在未来通信系统中,可能会引入中继节点的概念,中继节点间通过无线接口相连;而基站也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中继节点,因此,今后,基站之间可以存在名为“A1”的无线接口进行协调和通信。
在图3中,还示出了一个基站200~204的上层实体220(可以是网关,也可以是移动管理实体等其他网络实体)通过S1接口320~324与基站200~204相连。在LTE系统中,上层实体与基站之间通过名为“S1”的有线接口进行协调和通信。
在图3中,小区100~104内分布着若干个用户设备400~430。用户设备400~430中的每一个均包含发射机、接收机、以及移动终端控制单元,这是在本技术领域所公知的。用户设备400~430通过为各自服务的服务基站(基站200~204中的某一个)接入蜂窝通信系统。应该被理解的是,虽然图3中只示意性地画出16个用户设备,但实际情况中的用户设备的数目是相当巨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图3对于用户设备的描绘也仅是示意目的。用户设备400~430通过为各自服务的基站200~204接入蜂窝通信网,直接为某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的基站被称为该用户设备的服务基站,其他基站被称为该用户设备的非服务基站,非服务基站可以作为服务基站的合作基站,一起为用户设备提供通信服务。
在说明本实施例时,考察用户设备416,配备2根接收天线,其服务基站是基站202,非服务基站是基站200和204。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重点考察用户设备416,这并不意味着本发明只适用于1个用户设备。实际上,本发明完全适用于多用户设备的情况,比如,在图3中,用户设备408、410、430等,都可以使用本发明的方法。
另外,根据3GPP组织的文档:TR36.213 V9.1.0,“Physical layerprocedures”(物理层过程),带宽为20MHz的下行LTE系统,除去控制信令区域,其在频域上共有频谱资源块约96个,每个频谱资源块由12个子载波(sub-carrier)和14个OFDM符号(symbol)组成。根据定义,这些频谱资源块按频率由低到高排序,每连续的8个频谱资源块被称为一个子带(subband),于是,大约共计有12个子带。需要指出的是,此处对子带的定义,只是遵循标准化协议,为了方便说明本发明的实施而做的举例,本发明的应用不受这些定义的限制,完全适用于其他定义的情况。应当认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阅读本发明的实施例,理解一般子带定义的情况下,都可以采用本发明所提出的方案。
图4为本发明所应用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400,接收基站所配置的下行传输方式、反馈模式和反馈资源;步骤S410,根据所述下行传输方式和所述反馈模式,对RI和W1进行相应的编码处理;以及步骤S420,利用所述反馈资源,向基站反馈经联合编码处理后的下行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
图5为根据本发明的基于二叉树的联合编码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基于二叉树的联合编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500,判断RI是否大于2;如果RI≤2(步骤S500中的“否”),则在步骤S510,采用编码二叉树的第一半支来表示RI=1和RI=2时RI与W1的级联编码;如果RI>2(步骤S500中的“是”),则在步骤S520,采用编码二叉树的第二半支来表示RI>2时的其余单独编码和/或级联编码;步骤S530,输出步骤S510或S520的处理结果。
图6为根据本发明的基于二叉树的编码器的示意方框图。
如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基于二叉树的编码器600包括:RI判断单元610,用于判断RI是否大于2;和编码单元620,用于根据RI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采用编码二叉树的第一半支来表示RI=1和RI=2时RI与W1的级联编码,或者采用编码二叉树的第二半支来表示RI>2时的其余单独编码和/或级联编码,并输出编码处理结果。
在以下的内容中,针对本发明的基于二叉树的联合编码方法和编码器,根据了10个具体应用实例,以便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
例1:编码二叉树的左半支或右半支(a),表示RI=1和RI=2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剩余半支(b)的所有终节点,表示RI>2时RI单独编码的情况,可存在若干空置终节点保留他用。本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编码二叉树的左半支(状态00xxx,状态01xxx),表示RI=1和RI=2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其中,假设W1用3比特编码;右半支(状态1000,状态1001,状态1010,状态1011,状态1100,状态1101,状态1110,状态1111),表示RI>2时RI单独编码的情况,其中,状态1110和状态1111是空置终节点保留。
在本例中,采用了非等长编码(码长为5比特或4比特)。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等长编码(码长为5比特),此时,右半支的最后1比特可以用于表示其他信息。
例2:编码二叉树的左半支或右半支(a),表示RI=1和RI=2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剩余半支(b)的左半支或右半支(b1),表示RI=3和RI=4时RI单独编码的情况;半支(b)的剩余半支(b2),表示RI>4时RI单独编码的情况。本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编码二叉树的左半支(状态00xxx,状态01xxx),表示RI=1和RI=2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其中,假设W1用3比特编码;右半支的左半支(状态100,状态101),表示RI=3和RI=4时RI单独编码的情况;右半支的右半支(状态1100,状态1101,状态1110,状态1111),表示RI>4时RI单独编码的情况。
在本例中,采用了非等长编码(码长为5比特、3比特或4比特)。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等长编码(码长为5比特),此时,右半支的左半支的最后2比特和右半支的右半支的最后1比特可以用于表示其他信息。
例3:编码二叉树的左半支或右半支(a),表示RI=1和RI=2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剩余半支(b)的左半支或右半支(b1),表示RI=3和RI=4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半支(b)的剩余半支(b2),表示RI>4时RI单独编码的情况,可存在若干空置终节点保留他用。本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编码二叉树的左半支(状态00xxx,状态01xxx),表示RI=1和RI=2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其中,假设W1用3比特编码;右半支的左半支(状态100xx,状态101xx),表示RI=3和RI=4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其中,假设W1用2比特编码;右半支的右半支表示RI>4时RI单独编码的情况,其中,状态11100、状态11101、状态11110和状态11111是空置终节点保留他用。
例4:编码二叉树的左半支或右半支(a),表示RI=1和RI=2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剩余半支(b)的左半支或右半支(b1),表示RI=3和RI=4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半支(b)的剩余半支(b2),表示RI>4时RI单独编码和/或RI与W1级联编码的情况,可存在若干空置终节点保留他用。本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编码二叉树的左半支(状态00xxx,状态01xxx),表示RI=1和RI=2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其中,假设W1用4比特编码;右半支的左半支(状态100xx,状态101xx),表示RI=3和RI=4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其中,假设W1用2比特编码;右半支的右半支表示RI>4时RI单独编码或与W1级联编码的情况。其中,右半支的右半支的左半支(状态1100xx,状态1101xx),表示RI=5和RI=6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其中,假设W1用2比特编码;右半支的右半支的右半支中,状态1110xx表示RI=7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其中,假设W1用2比特编码;状态111100表示RI=8时RI单独编码的情况,其他状态111101、状态111110和状态111111是空置终节点保留他用。
在本例中,采用了非等长编码(码长为6比特或5比特)。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等长编码(码长为6比特),此时,冗余的状态可以用于表示其他信息。
例5:编码二叉树的左半支或右半支(a),表示RI=1和RI=2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剩余半支(b)的左半支或右半支(b1),表示RI=3和RI=4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半支(b)的剩余半支(b2),表示RI>4时RI单独编码的情况。本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编码二叉树的左半支(状态00xxx,状态01xxx),表示RI=1和RI=2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其中,假设W1用3比特编码;右半支的左半支(状态100xx,状态101xx),表示RI=3和RI=4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其中,假设W1用2比特编码;右半支的右半支(状态1100,状态1101,状态1110,状态1111),表示RI>4时RI单独编码的情况。
在本例中,采用了非等长编码(码长为5比特或4比特)。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等长编码(码长为5比特),此时,右半支的右半支的最后1比特可以用于表示其他信息。
例6:编码二叉树的左半支或右半支(a),表示RI=1和RI=2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剩余半支(b)的左半支或右半支(b1),表示RI=3和RI=4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半支(b)的剩余半支(b2),表示RI>4时RI单独编码和/或RI与W1级联编码的情况。本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编码二叉树的左半支(状态00xxxx,状态01xxxx),表示RI=1和RI=2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其中,假设W1用4比特编码;右半支的左半支(状态100xx,状态101xx),表示RI=3和RI=4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其中,假设W1用2比特编码;右半支的右半支表示RI>4时RI单独编码或与W1级联编码的情况。其中,右半支的右半支的左半支(状态1100xx,状态1101xx),表示RI=5和RI=6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其中,假设W1用2比特编码;右半支的右半支的右半支中,状态1110xx表示RI=7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其中,假设W1用2比特编码;状态1111表示RI=8时RI单独编码的情况。
在本例中,采用了非等长编码(码长为6比特、5比特或4比特)。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等长编码(码长为6比特),此时,冗余的状态可以用于表示其他信息。
例7:编码二叉树的左半支或右半支(a),表示RI=1和RI=2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剩余半支(b)的左半支或右半支(b1)的所有终节点,表示RI=3和RI=4时RI单独编码的情况;半支(b)的剩余半支(b2)保留他用。本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3所示。编码二叉树的左半支(状态00xxx,状态01xxx),表示RI=1和RI=2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其中,假设W1用3比特编码;右半支的左半支(状态100,状态101),表示RI=3和RI=4时RI单独编码的情况;右半支的右半支(状态110,状态111),保留他用。
在本例中,采用了非等长编码(码长为5比特或3比特)。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等长编码(码长为5比特),此时,右半支的最后2比特可以用于表示其他信息。
例8:编码二叉树的左半支或右半支(a),表示RI=1和RI=2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剩余半支(b),表示RI=3和RI=4时RI单独编码的情况。本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4所示。编码二叉树的左半支(状态00xxx,状态01xxx),表示RI=1和RI=2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其中,假设W1用3比特编码;右半支(状态10,状态11),表示RI=3和RI=4时RI单独编码的情况。
在本例中,采用了非等长编码(码长为5比特或2比特)。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等长编码(码长为5比特),此时,右半支的最后3比特可以用于表示其他信息。
例9:编码二叉树的左半支或右半支(a),表示RI=1和RI=2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剩余半支(b)的左半支或右半支(b1),表示RI=3和RI=4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半支(b)的剩余半支(b2),保留他用。本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5所示。编码二叉树的左半支(状态00xxx,状态01xxx),表示RI=1和RI=2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其中,假设W1用3比特编码;右半支的左半支(状态100xx,状态101xx),表示RI=3和RI=4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其中,假设W1用2比特编码;右半支的右半支(状态11000、状态11001、状态11010、状态11011、状态11100、状态11101、状态11110和状态11111),保留他用。
例10:编码二叉树的左半支或右半支(a),表示RI=1和RI=2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剩余半支(b),表示RI=3和RI=4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本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16所示。编码二叉树的左半支(状态00xxx,状态01xxx),表示RI=1和RI=2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其中,假设W1用3比特编码;右半支(状态10xx,状态11xx),表示RI=3和RI=4时与W1的级联编码的情况,,其中,假设W1用2比特编码。
在本例中,采用了非等长编码(码长为5比特或4比特)。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等长编码(码长为5比特),此时,右半支的最后1比特可以用于表示其他信息。
需要指出的是,例1至例10中所涉及的状态码字,W1的编码比特等数值,仅仅是便于说明本发明内容而做的举例。应当认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通过阅读上述实施例,获得其他数值条件下的RI与W1的联合编码方法。
此外,为了满足RI和W1联合编码的需要,可以在对RI和W1进行联合编码之前,对W1和W2的码本进行降采样。
为了举例的目的,在以下的描述中,采用ALCATEL-LUCENT公司等提出的方法2)中对W1与W2的码本设计进行本发明的说明,需要指出的是,本发明的应用并不局限于ALCATEL-LUCENT公司等提出的方法2)中的码本设计方案,也可以应用于其他码本设计方法。ALCATEL-LUCENT公司等提出的方法2)的码本设计方法如下:
RI=1时,W1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为:
W1∈C1={W1 (0),W1 (1),W1 (2),…,W1 (15)}
W2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分为4个码字形式:
W 2 ∈ C 2 = { 1 2 Y Y , 1 2 Y jY , 1 2 Y - Y , 1 2 Y - jY }
每个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取值,为:
Y ∈ { e ~ 1 , e ~ 2 , e ~ 3 , e ~ 4 }
RI=2时,W1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为:
W1∈C1={W1 (0),W1 (1),W1 (2),…,W1 (7)}
W2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分为2个码字形式:
W 2 ∈ C 2 = { 1 2 Y 1 Y 2 Y 1 - Y 2 , 1 2 Y 1 Y 2 j Y 1 - j Y 2 }
每个码字形式又分别有8种取值,为:
( Y 1 , Y 2 ) ∈ { ( e ~ 1 , e ~ 1 ) , ( e ~ 2 , e ~ 2 ) , ( e ~ 3 , e ~ 3 ) , ( e ~ 4 , e ~ 4 ) , ( e ~ 1 , e ~ 2 ) , ( e ~ 2 , e ~ 3 ) , ( e ~ 1 , e ~ 4 ) , ( e ~ 2 , e ~ 4 ) }
RI=3时,W1的码本中含有4个码字,为:
W1∈C1={W1 (0),W1 (1),W1 (2),W1 (3)}
W2的码本中含有8个码字,分为1个码字形式:
W 2 ∈ C 2 = { 1 2 Y 1 Y 2 Y 1 - Y 2 }
每个码字形式又分别有8种取值,为:
( Y 1 , Y 2 ) ∈ ( e 1 , e 1 e 5 ) , ( e 2 , e 2 e 6 ) , ( e 3 , e 3 e 7 ) , ( e 4 , e 4 e 8 ) , ( e 5 , e 1 e 5 ) , ( e 6 , e 2 e 6 ) , ( e 7 , e 3 e 7 ) , ( e 8 , e 4 e 8 ) , ( e 1 e 5 , e 5 ) , ( e 2 e 6 , e 6 ) , ( e 3 e 7 , e 7 ) , ( e 4 e 8 , e 8 ) , ( e 5 e 1 , e 1 ) , ( e 6 e 2 , e 2 ) , ( e 7 e 3 , e 3 ) , ( e 8 e 4 , e 4 )
RI=4时,W1的码本中含有4个码字,为:
W1∈C1={W1 (0),W1 (1),W1 (2),W1 (3)}
W2的码本中含有8个码字,分为2个码字形式:
W 2 ∈ C 2 = { 1 2 Y Y Y - Y , 1 2 Y Y jY - jY }
每个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取值,为:
Y∈{[e1 e5],[e2 e6],[e3 e7],[e4 e8]}
RI=5时,W1的码本中含有4个码字,为:
X(1)=diag{1,ejπ/4,j,ej3π/4}X(0)
X(2)=diag{1,ejπ/8,ej2π/8,ej3π/8}X(0),X(3)=diag{1,ej3π/8,ej6π/8,ej9π/8}X(0)
W 1 ∈ C 1 = { X ( 0 ) 0 0 X ( 0 ) , X ( 1 ) 0 0 X ( 1 ) , X ( 2 ) 0 0 X ( 2 ) , X ( 3 ) 0 0 X ( 3 ) }
X = 1 2 × 1 1 1 1 1 j - 1 - j 1 - 1 1 - 1 1 - j - 1 j , W 1 ∈ C 1 = { X 0 0 X }
W2的码本中含有1个码字,为:
W 2 = 1 2 e ~ 1 e ~ 1 e ~ 2 e ~ 2 e ~ 3 e ~ 1 - e ~ 1 e ~ 2 - e ~ 2 e ~ 3
W 2 ∈ C 2 = { 1 2 Y } Y = e ~ 1 e ~ 1 e ~ 2 e ~ 2 e ~ 5 e ~ 1 - e ~ 1 e ~ 2 - e ~ 2 - e ~ 5
RI=6时,W1的码本中含有4个码字,为:
Figure BSA00000251298500191
X(1)=diag{1,ejπ/4,j,ej3π/4}X(0)
X(2)=diag{1,ejπ/8,ej2π/8,ej3π/8}X(0),X(3)=diag{1,ej3π/8,ej6π/8,ej9π/8}X(0)
W 1 ∈ C 1 = { X ( 0 ) 0 0 X ( 0 ) , X ( 1 ) 0 0 X ( 1 ) , X ( 2 ) 0 0 X ( 2 ) , X ( 3 ) 0 0 X ( 3 ) }
W2的码本中含有1个码字,为:
W 2 = 1 2 e ~ 1 e ~ 1 e ~ 2 e ~ 2 e ~ 3 e ~ 3 e ~ 1 - e ~ 1 e ~ 2 - e ~ 2 e ~ 3 - e ~ 3
W 2 ∈ C 2 = { 1 2 Y } Y = e ~ 1 e ~ 1 e ~ 2 e ~ 2 e ~ 3 e ~ 3 e ~ 1 - e ~ 1 e ~ 2 - e ~ 2 e ~ 3 - e ~ 3
RI=7时,W1的码本中含有4个码字,为:
X(1)=diag{1,ejπ/4,j,ej3π/4}X(0)
X(2)=diag{1,ejπ/8,ej2π/8,ej3π/8}X(0),X(3)=diag{1,ej3π/8,ej6π/8,ej9π/8}X(0)
W 1 ∈ C 1 = { X ( 0 ) 0 0 X ( 0 ) , X ( 1 ) 0 0 X ( 1 ) , X ( 2 ) 0 0 X ( 2 ) , X ( 3 ) 0 0 X ( 3 ) }
W2的码本中含有1个码字,为:
W 2 = 1 2 e ~ 1 e ~ 1 e ~ 2 e ~ 2 e ~ 3 e ~ 3 e ~ 4 e ~ 1 - e ~ 1 e ~ 2 - e ~ 2 e ~ 3 - e ~ 3 e ~ 4
W 2 ∈ C 2 = { 1 2 Y } Y = e ~ 1 e ~ 1 e ~ 2 e ~ 2 e ~ 3 e ~ 3 e ~ 4 e ~ 1 - e ~ 1 e ~ 2 - e ~ 2 e ~ 3 - e ~ 3 e ~ 4
RI=8时,W1的码本中含有1个码字,为:
X ( 0 ) = 1 2 × 1 1 1 1 1 j - 1 - j 1 - 1 1 - 1 1 - j - 1 j , W 1 ∈ C 1 = { X ( 0 ) 0 0 X ( 0 ) }
W2的码本中含有1个码字,为:
W 2 = 1 2 e ~ 1 e ~ 1 e ~ 2 e ~ 2 e ~ 3 e ~ 3 e ~ 4 e ~ 4 e ~ 1 - e ~ 1 e ~ 2 - e ~ 2 e ~ 3 - e ~ 3 e ~ 4 - e ~ 4
W 2 ∈ C 2 = { 1 2 Y } Y = e ~ 1 e ~ 1 e ~ 2 e ~ 2 e ~ 3 e ~ 3 e ~ 4 e ~ 4 e ~ 1 - e ~ 1 e ~ 2 - e ~ 2 e ~ 3 - e ~ 3 e ~ 4 - e ~ 4
例11:用相同的降采样率对W2和W1的码本进行降采样。本实施例中,根据ALCATEL-LUCENT公司等提出的方法2)中RI=1的码本,W1的码本有16个码字,W2的码本有16个码字,令W1和W2的码本的降采样率均为1/2,即W1的码本中取8个码字,W2的码本中取8个码字,构成W2和W1的降采样码本,两者的组合码字共64个。
例12:用较小的降采样率对W2进行降采样,用较大的降采样率对W1进行降采样。本实施例中,根据ALCATEL-LUCENT公司等提出的方法2)中RI=2的码本,W1的码本有16个码字,W2的码本有16个码字,令W1的码本的降采样率均为1/2,即W1的码本中取8个码字,W2的码本的降采样率为1/4,即中W2的码本中取4个码字,构成W2和W1的降采样码本,两者的组合码字共32个。
例13:用较小的降采样率对W1进行降采样,用较大的降采样率对W2进行降采样。本实施例中,根据ALCATEL-LUCENT公司等提出的方法2)中RI=2的码本,W1的码本有16个码字,W2的码本有16个码字,令W1的码本的降采样率均为1/4,即W1的码本中取4个码字,W2的码本的降采样率为1/2,即中W2的码本中取8个码字,构成W2和W1的降采样码本,两者的组合码字共32个。
例14:只对W2进行降采样,而不对W1进行降采样。本实施例中,根据ALCATEL-LUCENT公司等提出的方法2)中RI=4的码本,W1的码本有4个码字,W2的码本有8个码字,令不对W1进行降采样,即W1的码本中的4个码字全部保留,W2的码本的降采样率为1/2,即中W2的码本中取4个码字,构成W2和W1的降采样码本,两者的组合码字共16个。
例15:只对W1进行降采样,而不对W2进行降采样。本实施例中,根据ALCATEL-LUCENT公司等提出的方法2)中RI=4的码本,W1的码本有4个码字,W2的码本有8个码字,令不对W2进行降采样,即W2的码本中的8个码字全部保留,W1的码本的降采样率为1/2,即中W1的码本中取2个码字,构成W2和W1的降采样码本,两者的组合码字共16个。
例16:当RI=1时,只对W2进行降采样,而不对W1进行降采样。本实施例中,根据ALCATEL-LUCENT公司等提出的方法2)中RI=1的码本,W1的码本有16个码字,W2的码本有16个码字。于是,只对W2进行降采样(如W2的码本的降采样率为1/2,即取8个W2码字作为W2的降采样码本),而不对W1进行降采样。
例17:当RI=1时,只对W1进行降采样,而不对W2进行降采样。本实施例中,根据ALCATEL-LUCENT公司等提出的方法2)中RI=1的码本,W1的码本有16个码字,W2的码本有16个码字。于是,只对W1进行降采样(如W1的码本的降采样率为1/2,即取8个W1码字作为W1的降采样码本),而不对W2进行降采样。
以上例11至例17讨论了是否要对W1和W2进行降采样、以及针对W1和W2的降采样率的选取问题。在需要对W1和/或W2进行降采样时,可根据以下例18至例23中所列举的实例进行码本降采样。
例18:码本内的码字性质(码字所表征的物理量)相同或相近时,可以均匀地对码本进行降采样。本实施例中,根据ALCATEL-LUCENT公司等提出的方法2)中RI=2的码本,W1的码本有16个码字,且码字性质相同(均表征信道的空间区域方向),因此,均匀地对码本进行降采样。特别地,所述均匀地对码本进行降采样,指取出等间隔序号对应的码字作为降采样码本。在本例中,假设W1的码本的降采样率为1/4,则一种可能的均匀降采样方法是取0、4、8和12号W1码字。
例19:码本内的码字依据形式与取值进行分类时,则只对形式进行降采样,而保留所有可能的取值。本实施例中,根据ALCATEL-LUCENT公司等提出的方法2)中RI=1的码本,W2的码本有16个码字,分为4个码字形式,每个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取值。假设W2的码本的降采样率为1/2,那么只对形式进行降采样,比如取第1和3种形式,而保留第1和3种形式中的每一种形式的所有可能的4种取值。
例20:码本内的码字依据形式与取值进行分类时,则只对取值进行降采样,而保留所有可能的形式。本实施例中,根据ALCATEL-LUCENT公司等提出的方法2)中RI=2的码本,W2的码本有16个码字,分为2个码字形式,每个码字形式又分别有8种取值。假设W2的码本的降采样率为1/2,那么只对取值进行降采样,比如取第1、3、5和7种取值,而保留所有可能的2种形式。
例21:码本内的码字依据形式与取值进行分类时,则用较大的降采样率对形式进行降采样,用较小的降采样率对取值进行降采样。本实施例中,根据ALCATEL-LUCENT公司等提出的方法2)中RI=1的码本,W2的码本有16个码字,分为4个码字形式,每个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取值。假设W2的码本的降采样率为1/8,那么用较大的降采样率对形式进行降采样,用较小的降采样率对取值进行降采样。比如对形式的降采样率为1/2(如取第1和3种形式),对取值的降采样率为1/4(如取第1种取值)。
例22:码本内的码字依据形式与取值进行分类时,则用较大的降采样率对取值进行降采样,用较小的降采样率对形式进行降采样。本实施例中,根据ALCATEL-LUCENT公司等提出的方法2)中RI=1的码本,W2的码本有16个码字,分为4个码字形式,每个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取值。假设W2的码本的降采样率为1/8,那么用较大的降采样率对取值进行降采样,用较小的降采样率对形式进行降采样。比如对取值的降采样率为1/2(如取第1和3种取值),对形式的降采样率为1/4(如取第1种形式)。
例23:码本内的码字依据形式与取值进行分类时,则用相同的降采样率对形式和取值进行降采样。本实施例中,根据ALCATEL-LUCENT公司等提出的方法2)中RI=2的码本,W2的码本有16个码字,分为2个码字形式,每个码字形式又分别有8种取值。假设W2的码本的降采样率为1/4,那么用相同的降采样率对形式和取值进行降采样。比如对形式的降采样率为1/2(如取第1种形式),对取值的降采样率为1/2(如取第1、3、5和7种取值)。
本发明所提出的基于二叉树对RI和W1进行联合编码的方法和编码器可以应用于PUCCH上的各种MIMO传输方式(即MIMO传输方式①~⑧)。作为示例,以下以传输方式③、⑥和⑧为例,对本发明所提出的联合编码方法和编码器的应用进行详细描述。
例24:对于MIMO传输方式③,即开环空分复用,用户设备只需要反馈RI和W1的联合编码,而不需要反馈W2;基站选取W2时,按照固定的规则,或随机地在W2的码本中进行选择,而且,不同时域资源点上的W2可以不相同。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假设W2的码本大小为16,即W2可以在16个码字中进行选择。用户设备416向服务基站202反馈RI和W1的联合编码。对于W2,基站202按照固定的规则/图样,或者随机地在W2的码本中进行选择,而且,不同OFDM符号上的W2可以不相同。
对于按照固定的规则选取W2,可以参考以下示例:RI=1时,W2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分为4个码字形式,选取全部或部分码字形式(如第1、第3个码字形式)作为码字形式的有序集合;每个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取值,选取全部或部分取值(如第1、第3个取值)作为取值的有序集合;再根据时域和/或频域资源的顺序,依次采用所述码字形式的有序集合与取值的有序集合所组成的有序码字。
对于随机选取W2,可以参考以下示例:RI=1时,W2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分为4个码字形式,选取全部或部分码字形式(如第1、第3个码字形式)作为码字形式的集合;每个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取值,选取全部或部分取值(如第1、第3个取值)作为取值的集合;在时域和/或频域资源上,随机采用所述码字形式的集合与取值的集合所组成的码字。
例25:对于MIMO传输方式③,即开环空分复用,用户设备只需要反馈RI和W1的联合编码,而不需要反馈W2;基站选取W2时,按照固定的规则,或随机地在W2的码本中进行选择,而且,不同频域资源点上的W2可以不相同。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假设W2的码本大小为16,即W2可以在16个码字中进行选择。用户设备416向服务基站202反馈RI和W1的联合编码。对于W2,基站202按照固定的规则/图样,或者随机地在W2的码本中进行选择,而且,不同子载波上的W2可以不相同。
对于按照固定的规则选取W2,可以参考以下示例:RI=1时,W2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分为4个码字形式,选取全部或部分码字形式(如第1、第3个码字形式)作为码字形式的有序集合;每个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取值,选取全部或部分取值(如第1、第3个取值)作为取值的有序集合;再根据时域和/或频域资源的顺序,依次采用所述码字形式的有序集合与取值的有序集合所组成的有序码字。
对于随机选取W2,可以参考以下示例:RI=1时,W2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分为4个码字形式,选取全部或部分码字形式(如第1、第3个码字形式)作为码字形式的集合;每个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取值,选取全部或部分取值(如第1、第3个取值)作为取值的集合;在时域和/或频域资源上,随机采用所述码字形式的集合与取值的集合所组成的码字。
例26:对于MIMO传输方式③,即开环空分复用,用户设备只需要反馈RI和W1的联合编码,而不需要反馈W2;基站选取W2时,按照固定的规则,或随机地在W2的码本中进行选择,而且,不同时域和频域资源点上的W2可以不相同。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假设W2的码本大小为16,即W2可以在16个码字中进行选择。用户设备416向服务基站202反馈RI和W1的联合编码。对于W2,基站202按照固定的规则/图样,或者随机地在W2的码本中进行选择,而且,不同OFDM符号和子载波上的W2可以不相同。
对于按照固定的规则选取W2,可以参考以下示例:RI=1时,W2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分为4个码字形式,选取全部或部分码字形式(如第1、第3个码字形式)作为码字形式的有序集合;每个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取值,选取全部或部分取值(如第1、第3个取值)作为取值的有序集合;再根据时域和/或频域资源的顺序,依次采用所述码字形式的有序集合与取值的有序集合所组成的有序码字。
对于随机选取W2,可以参考以下示例:RI=1时,W2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分为4个码字形式,选取全部或部分码字形式(如第1、第3个码字形式)作为码字形式的集合;每个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取值,选取全部或部分取值(如第1、第3个取值)作为取值的集合;在时域和/或频域资源上,随机采用所述码字形式的集合与取值的集合所组成的码字。
例27:对于MIMO传输方式③,即开环空分复用,用户设备只需要反馈RI的单独编码,而不需要反馈W1和W2;对于W1,采用固定值或用高层信令半静态配置的方式;基站选取W2时,按照固定的规则,或随机地在W2的码本中进行选择,而且,不同时域资源点上的W2可以不相同。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假设W2的码本大小为16,即W2可以在16个码字中进行选择。用户设备416向服务基站202反馈RI的单独编码;W1,采用固定值或用高层信令半静态配置的方式确定。对于W2,基站202按照固定的规则/图样,或者随机地在W2的码本中进行选择,而且,不同OFDM符号上的W2可以不相同。
对于按照固定的规则选取W2,可以参考以下示例:RI=1时,W2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分为4个码字形式,选取全部或部分码字形式(如第1、第3个码字形式)作为码字形式的有序集合;每个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取值,选取全部或部分取值(如第1、第3个取值)作为取值的有序集合;再根据时域和/或频域资源的顺序,依次采用所述码字形式的有序集合与取值的有序集合所组成的有序码字。
对于随机选取W2,可以参考以下示例:RI=1时,W2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分为4个码字形式,选取全部或部分码字形式(如第1、第3个码字形式)作为码字形式的集合;每个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取值,选取全部或部分取值(如第1、第3个取值)作为取值的集合;在时域和/或频域资源上,随机采用所述码字形式的集合与取值的集合所组成的码字。
例28:对于MIMO传输方式③,即开环空分复用,用户设备只需要反馈RI的单独编码,而不需要反馈W1和W2;对于W1,采用固定值或用高层信令半静态配置的方式;基站选取W2时,按照固定的规则,或随机地在W2的码本中进行选择,而且,不同频域资源点上的W2可以不相同。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假设W2的码本大小为16,即W2可以在16个码字中进行选择。用户设备416向服务基站202反馈RI的单独编码;W1,采用固定值或用高层信令半静态配置的方式确定。对于W2,基站202按照固定的规则/图样,或者随机地在W2的码本中进行选择,而且,不同子载波上的W2可以不相同。
对于按照固定的规则选取W2,可以参考以下示例:RI=1时,W2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分为4个码字形式,选取全部或部分码字形式(如第1、第3个码字形式)作为码字形式的有序集合;每个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取值,选取全部或部分取值(如第1、第3个取值)作为取值的有序集合;再根据时域和/或频域资源的顺序,依次采用所述码字形式的有序集合与取值的有序集合所组成的有序码字。
对于随机选取W2,可以参考以下示例:RI=1时,W2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分为4个码字形式,选取全部或部分码字形式(如第1、第3个码字形式)作为码字形式的集合;每个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取值,选取全部或部分取值(如第1、第3个取值)作为取值的集合;在时域和/或频域资源上,随机采用所述码字形式的集合与取值的集合所组成的码字。
例29:对于MIMO传输方式③,即开环空分复用,用户设备只需要反馈RI的单独编码,而不需要反馈W1和W2;对于W1,采用固定值或用高层信令半静态配置的方式;基站选取W2时,按照固定的规则,或随机地在W2的码本中进行选择,而且,不同时域和频域资源点上的W2可以不相同。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假设W2的码本大小为16,即W2可以在16个码字中进行选择。用户设备416向服务基站202反馈RI的单独编码;W1,采用固定值或用高层信令半静态配置的方式确定。对于W2,基站202按照固定的规则/图样,或者随机地在W2的码本中进行选择,而且,不同OFDM符号和子载波上的W2可以不相同。
对于按照固定的规则选取W2,可以参考以下示例:RI=1时,W2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分为4个码字形式,选取全部或部分码字形式(如第1、第3个码字形式)作为码字形式的有序集合;每个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取值,选取全部或部分取值(如第1、第3个取值)作为取值的有序集合;再根据时域和/或频域资源的顺序,依次采用所述码字形式的有序集合与取值的有序集合所组成的有序码字。
对于随机选取W2,可以参考以下示例:RI=1时,W2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分为4个码字形式,选取全部或部分码字形式(如第1、第3个码字形式)作为码字形式的集合;每个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取值,选取全部或部分取值(如第1、第3个取值)作为取值的集合;在时域和/或频域资源上,随机采用所述码字形式的集合与取值的集合所组成的码字。
例30:对于MIMO传输方式③,即开环空分复用,用户设备只需要反馈RI的单独编码,而不需要反馈W1和W2;对于W2,采用固定值或用高层信令半静态配置的方式;基站选取W1时,按照固定的规则,或随机地在W1的码本中进行选择,而且,不同时域资源点上的W1可以不相同。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假设W1的码本大小为8,即W1可以在8个码字中进行选择。用户设备416向服务基站202反馈RI的单独编码;W2,采用固定值或用高层信令半静态配置的方式确定。对于W1,基站202按照固定的规则/图样,或者随机地在W1的码本中进行选择,而且,不同OFDM符号上的W1可以不相同。
对于按照固定的规则选取W1,可以参考以下示例:RI=1时,W1的码本中有16个码字可选,选取全部或部分码字(如第1、第3、第5、第7、第9、第11、第13、第15个码字)作为码字的有序集合,再根据时域和/或频域资源的顺序,依次采用所述有序集合中的码字。
对于随机选取W1,可以参考以下示例:RI=1时,W1的码本中有16个码字可选,选取全部或部分码字(如第1、第3、第5、第7、第9、第11、第13、第15个码字)作为码字的集合,在时域和/或频域资源上,随机采用所述集合中的码字。
例31:对于MIMO传输方式③,即开环空分复用,用户设备只需要反馈RI的单独编码,而不需要反馈W1和W2;对于W2,采用固定值或用高层信令半静态配置的方式;基站选取W1时,按照固定的规则,或随机地在W1的码本中进行选择,而且,不同频域资源点上的W1可以不相同。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假设W1的码本大小为8,即W1可以在8个码字中进行选择。用户设备416向服务基站202反馈RI的单独编码;W2,采用固定值或用高层信令半静态配置的方式确定。对于W1,基站202按照固定的规则/图样,或者随机地在W1的码本中进行选择,而且,不同子载波上的W1可以不相同。
对于按照固定的规则选取W1,可以参考以下示例:RI=1时,W1的码本中有16个码字可选,选取全部或部分码字(如第1、第3、第5、第7、第9、第11、第13、第15个码字)作为码字的有序集合,再根据时域和/或频域资源的顺序,依次采用所述有序集合中的码字。
对于随机选取W1,可以参考以下示例:RI=1时,W1的码本中有16个码字可选,选取全部或部分码字(如第1、第3、第5、第7、第9、第11、第13、第15个码字)作为码字的集合,在时域和/或频域资源上,随机采用所述集合中的码字。
例32:对于MIMO传输方式③,即开环空分复用,用户设备只需要反馈RI的单独编码,而不需要反馈W1和W2;对于W2,采用固定值或用高层信令半静态配置的方式;基站选取W1时,按照固定的规则,或随机地在W1的码本中进行选择,而且,不同时域和频域资源点上的W1可以不相同。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假设W1的码本大小为8,即W1可以在8个码字中进行选择。用户设备416向服务基站202反馈RI的单独编码;W2,采用固定值或用高层信令半静态配置的方式确定。对于W1,基站202按照固定的规则/图样,或者随机地在W1的码本中进行选择,而且,不同OFDM符号和子载波上的W1可以不相同。
对于按照固定的规则选取W1,可以参考以下示例:RI=1时,W1的码本中有16个码字可选,选取全部或部分码字(如第1、第3、第5、第7、第9、第11、第13、第15个码字)作为码字的有序集合,再根据时域和/或频域资源的顺序,依次采用所述有序集合中的码字。
对于随机选取W1,可以参考以下示例:RI=1时,W1的码本中有16个码字可选,选取全部或部分码字(如第1、第3、第5、第7、第9、第11、第13、第15个码字)作为码字的集合,在时域和/或频域资源上,随机采用所述集合中的码字。
例33:对于MIMO传输方式③,即开环空分复用,用户设备只需要反馈RI的单独编码,而不需要反馈W1和W2;基站选取W1时,按照固定的规则/图样,或者随机地在W1的码本中进行选择,而且,不同时域和频域资源点上的W1可以不相同;基站选取W2时,按照固定的规则/图样,或者随机地在W2的码本中进行选择,而且,不同时域和频域资源点上的W2可以不相同。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假设W1的码本大小为8,即W1可以在8个码字中进行选择;假设W2的码本大小为16,即W2可以在16个码字中进行选择。用户设备416向服务基站202反馈RI的单独编码;对于W1,基站202按照固定的规则/图样,或者随机地在W1的码本中进行选择,而且,不同OFDM符号和子载波上的W1可以不相同;对于W2,基站202按照固定的规则/图样,或者随机地在W2的码本中进行选择,而且,不同OFDM符号和子载波上的W2可以不相同。
对于按照固定的规则选取W1,可以参考以下示例:RI=1时,W1的码本中有16个码字可选,选取全部或部分码字(如第1、第3、第5、第7、第9、第11、第13、第15个码字)作为码字的有序集合,再根据时域和/或频域资源的顺序,依次采用所述有序集合中的码字。
对于随机选取W1,可以参考以下示例:RI=1时,W1的码本中有16个码字可选,选取全部或部分码字(如第1、第3、第5、第7、第9、第11、第13、第15个码字)作为码字的集合,在时域和/或频域资源上,随机采用所述集合中的码字。
例34:对于MIMO传输方式③,即开环空分复用,用户设备只需要反馈RI的单独编码,而不需要反馈W1和W2;基站选取W1时,按照固定的规则/图样,或者随机地在W1的码本中进行选择,而且,不同时域或频域资源点上的W1可以不相同;基站选取W2时,按照固定的规则/图样,或者随机地在W2的码本中进行选择,而且,不同时域或频域资源点上的W2可以不相同。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假设W1的码本大小为8,即W1可以在8个码字中进行选择;假设W2的码本大小为16,即W2可以在16个码字中进行选择。用户设备416向服务基站202反馈RI的单独编码;对于W1,基站202按照固定的规则/图样,或者随机地在W1的码本中进行选择,而且,不同OFDM符号或子载波上的W1可以不相同;对于W2,基站202按照固定的规则/图样,或者随机地在W2的码本中进行选择,而且,不同OFDM符号或子载波上的W2可以不相同。
对于按照固定的规则选取W1,可以参考以下示例:RI=1时,W1的码本中有16个码字可选,选取全部或部分码字(如第1、第3、第5、第7、第9、第11、第13、第15个码字)作为码字的有序集合,再根据时域和/或频域资源的顺序,依次采用所述有序集合中的码字。
对于随机选取W1,可以参考以下示例:RI=1时,W1的码本中有16个码字可选,选取全部或部分码字(如第1、第3、第5、第7、第9、第11、第13、第15个码字)作为码字的集合,在时域和/或频域资源上,随机采用所述集合中的码字。
对于按照固定的规则选取W2,可以参考以下示例:RI=1时,W2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分为4个码字形式,选取全部或部分码字形式(如第1、第3个码字形式)作为码字形式的有序集合;每个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取值,选取全部或部分取值(如第1、第3个取值)作为取值的有序集合;再根据时域和/或频域资源的顺序,依次采用所述码字形式的有序集合与取值的有序集合所组成的有序码字。
对于随机选取W2,可以参考以下示例:RI=1时,W2的码本中含有16个码字,分为4个码字形式,选取全部或部分码字形式(如第1、第3个码字形式)作为码字形式的集合;每个码字形式又分别有4种取值,选取全部或部分取值(如第1、第3个取值)作为取值的集合;在时域和/或频域资源上,随机采用所述码字形式的集合与取值的集合所组成的码字。
在上述例24至例34中,采用了MIMO传输方式③(开环空分复用)。由于开环空分复用一般用于用户设备高速运动的场景,所以其RI的取值较小。在这种应用场景下,可以进一步限制RI为RI<5,在这种情况下,例7至例10在此适用。当然,上述限制(RI<5)并不是必须的,也可以不对RI的取值进行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例1至例6在此适用。
例35:对于MIMO传输方式⑥,即闭环单层预编码,用户设备只需要反馈W1的单独编码,另外,W2与CQI一同反馈。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考虑闭环单层预编码。由于RI=1,因此,用户设备416需要向服务基站202反馈W1的单独编码,设为3比特。另外,用户设备416还需要向服务基站202反馈W2与CQI的级联编码。
例36:对于MIMO传输方式⑥,即闭环单层预编码,W1由高层信令半静态配置,另外,W2与CQI一同反馈。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考虑闭环单层预编码。由于RI=1,因此,用户设备416不需要向服务基站202反馈RI。基站202使用高层信令半静态地配置用户设备的W1。另外,用户设备416还需要向服务基站202反馈W2与CQI的级联编码。
例37:对于MIMO传输方式⑥,即闭环单层预编码,W1、W2与CQI一同反馈。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考虑闭环单层预编码。由于RI=1,因此,用户设备416不需要向服务基站202反馈RI。但是,用户设备416需要向服务基站202反馈W1、W2与CQI的级联编码。
例38:对于MIMO传输方式⑧,即双层波束成形发射,限制RI为RI<3,只用1比特表示。本实施例中,考虑双层波束成形发射,限制RI为RI<3。于是,该RI只用1比特表示即可。
在以上的描述中,列举了多个实例,虽然发明人尽可能地标示出彼此关联的实例,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实例必然按照所描述的方式存在对应关系。只要所选择的实例所给定的条件间不存在矛盾,可以选择并不对应的实例来构成相应的技术方案,这样的技术方案也应视为被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至此已经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各种其它的改变、替换和添加。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例,而应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

Claims (27)

1.一种基于二叉树的联合编码方法,包括:
判断RI是否大于2;
如果RI≤2,则采用编码二叉树的第一半支来表示RI=1和RI=2时RI与W1的级联编码;
如果RI>2,则采用编码二叉树的第二半支来表示RI>2时的其余单独编码和/或级联编码;以及
输出上述编码步骤的处理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码二叉树的第二半支全部或一部分用于表示RI>2时RI的单独编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联合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码二叉树的第二半支的第一半支全部用于表示RI=3和RI=4时RI的单独编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合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码二叉树的第二半支全部或一部分用于表示RI=3和RI=4时RI与W1的级联编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联合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码二叉树的第二半支的第一半支全部用于表示RI=3和RI=4时RI与W1的级联编码。
6.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联合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码二叉树的第二半支的第二半支全部或一部分用于表示RI>4时RI的单独编码和/或RI与W1的级联编码。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联合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编码二叉树的第二半支全部用于表示RI=3和RI=4时RI的单独编码。
8.根据权利要求1~7之一所述的联合编码方法,还包括:
在对RI与W1进行级联编码之前,对W1和/或W2的码本进行降采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联合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
以第一降采样率,对W1的码本进行降采样,以第二降采样率,对W2的码本进行降采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联合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一降采样率等于第二降采样率;或者
第一降采样率大于第二降采样率;或者
第一降采样率小于第二降采样率。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之一所述的联合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码本内的码字所表征的物理量相同或相近时,均匀地对码本进行降采样。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联合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
取出与等间隔序号对应的码字,作为降采样码本。
13.根据权利要求8~10之一所述的联合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码本内的码字依据形式与取值进行分类时,只对形式或取值进行降采样,而保留所有可能的取值或形式。
14.根据权利要求8~10之一所述的联合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码本内的码字依据形式与取值进行分类时,以第三降采样率,对形式进行降采样,而以第四降采样率,对取值进行降采样。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联合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
第三降采样率等于第四降采样率;或者
第三降采样率大于第四降采样率;或者
第三降采样率小于第四降采样率。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联合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RI=1时,只对W1和W2的码本之一进行降采样,而不对W1的码本进行降采样。
17.根据权利要求1~16之一所述的联合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于MIMO开环空分复用,RI被限制为RI<5。
18.根据权利要求1~16之一所述的联合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于MIMO开环空分复用,对RI和W1进行联合编码。
19.根据权利要求1~16之一所述的联合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于MIMO开环空分复用,对RI进行单独编码。
20.根据权利要求1~16之一所述的联合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于MIMO闭环单层预编码,对W1进行单独编码。
21.根据权利要求1~16之一所述的联合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于MIMO双层波束成形发射,RI被限制为RI<3。
22.根据权利要求1~16之一所述的联合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于MIMO开环空分复用,仅反馈RI和W1的联合编码,而无需反馈W2。
23.根据权利要求1~16之一所述的联合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
对于MIMO开环空分复用,仅反馈RI的单独编码,而无需反馈W1和W2。
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联合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
按照固定的规则/图样、或者随机地在W2的码本中选择W2。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联合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
按照固定的规则/图样、或者随机地在W1的码本中选择W1。
26.根据权利要求22~25之一所述的联合编码方法,其特征在于
不同时域资源点和/或不同频域资源点上的W1和/或W2相同或不相同。
27.一种基于二叉树的编码器,包括:
RI判断单元,用于判断RI是否大于2;和
编码单元,用于根据RI判断单元的判断结果,采用编码二叉树的第一半支来表示RI=1和RI=2时RI与W1的级联编码,或者采用编码二叉树的第二半支来表示RI>2时的其余单独编码和/或级联编码,并输出编码处理结果。
CN201010268688.3A 2010-09-01 2010-09-01 基于二叉树的联合编码方法和编码器 Active CN1023871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68688.3A CN102387107B (zh) 2010-09-01 基于二叉树的联合编码方法和编码器
JP2012558125A JP5451906B2 (ja) 2010-09-01 2011-09-01 ユーザ端末、基地局、バイナリツリーに基づくジョイントコーディング方法およびコーダ
US13/698,372 US8989293B2 (en) 2010-09-01 2011-09-01 Joint coding method based on binary tree and coder
PCT/JP2011/070416 WO2012029989A1 (en) 2010-09-01 2011-09-01 Joint coding method based on binary tree and coder
EP11821999.7A EP2612458B1 (en) 2010-09-01 2011-09-01 Joint coding method based on binary tree and coder
US14/618,796 US9537554B2 (en) 2010-09-01 2015-02-10 Joint coding method based on binary tree and cod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68688.3A CN102387107B (zh) 2010-09-01 基于二叉树的联合编码方法和编码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87107A true CN102387107A (zh) 2012-03-21
CN102387107B CN102387107B (zh) 2016-12-14

Family

ID=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91154A (zh) * 2012-05-10 2013-11-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WO2013167080A2 (zh) * 2013-01-24 2013-11-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存储信息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4065460A (zh) * 2014-07-11 2014-09-24 成都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二叉树的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
CN105075142A (zh) * 2013-03-27 2015-11-18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Mimo系统中的多天线信道码本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07527621A (zh) * 2017-08-29 2017-12-29 中国民航大学 动态码本基于完全二叉树分组的语音信息隐藏算法
CN107836089A (zh) * 2015-04-15 2018-03-23 梁平 混合波束成形多天线无线系统
CN109076372A (zh) * 2016-04-28 2018-12-21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8177A (zh) * 2006-06-28 2008-01-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方法
US20080219370A1 (en) * 2007-03-06 2008-09-1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User equipment feedback structures for mimo ofdma
WO2009023686A2 (en) * 2007-08-14 2009-02-19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Precoding matrix feedback processes, circuits and systems
US20090262695A1 (en) * 2008-04-22 2009-10-22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Rank and pmi in download control signaling for uplink single-user mimo (ul su-mimo)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8177A (zh) * 2006-06-28 2008-01-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的数据传输方法
US20080219370A1 (en) * 2007-03-06 2008-09-11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User equipment feedback structures for mimo ofdma
WO2009023686A2 (en) * 2007-08-14 2009-02-19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Precoding matrix feedback processes, circuits and systems
US20090262695A1 (en) * 2008-04-22 2009-10-22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Rank and pmi in download control signaling for uplink single-user mimo (ul su-mimo)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LCATEL-LUCENT等: "Way Forward on 8Tx Codebook for Rel.10 DL MIMO", 《3GPP TSG RAN WG1 62 R1-105011》 *
NOKIA,NOKIA SIEMENS NETWORKS: "PUCCH signaling for double codebook",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62 R1-104447》 *
TEXAS INSTRUMENTS等: "Way Forward on CSI Feedback for Rel.10 DL MIMO", 《3GPP TSG RAN WG1 61B R1-104234》 *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91154A (zh) * 2012-05-10 2013-11-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03391154B (zh) * 2012-05-10 2017-10-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信道状态信息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03970739B (zh) * 2013-01-24 2017-04-2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存储信息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3970739A (zh) * 2013-01-24 2014-08-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存储信息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WO2013167080A3 (zh) * 2013-01-24 2014-01-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存储信息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WO2013167080A2 (zh) * 2013-01-24 2013-11-1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存储信息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5075142A (zh) * 2013-03-27 2015-11-18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Mimo系统中的多天线信道码本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05075142B (zh) * 2013-03-27 2019-05-24 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Mimo系统中的多天线信道码本反馈方法及装置
CN104065460A (zh) * 2014-07-11 2014-09-24 成都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二叉树的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
CN104065460B (zh) * 2014-07-11 2017-05-17 成都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二叉树的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
CN107836089A (zh) * 2015-04-15 2018-03-23 梁平 混合波束成形多天线无线系统
CN109076372A (zh) * 2016-04-28 2018-12-21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9076372B (zh) * 2016-04-28 2022-04-19 夏普株式会社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通信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CN107527621A (zh) * 2017-08-29 2017-12-29 中国民航大学 动态码本基于完全二叉树分组的语音信息隐藏算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989293B2 (en) 2015-03-24
EP2612458A4 (en) 2016-11-09
JP2013535116A (ja) 2013-09-09
WO2012029989A1 (en) 2012-03-08
US9537554B2 (en) 2017-01-03
EP2612458A1 (en) 2013-07-10
US20150155926A1 (en) 2015-06-04
EP2612458B1 (en) 2018-02-21
US20130077704A1 (en) 2013-03-28
JP5451906B2 (ja) 2014-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95698B (zh) 多输入多输出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的方法及设备
CN103098383B (zh) 用于无线网络中的pucch子带反馈信令的系统和方法
CN103222201B (zh) 用于发送和接收码本子集限制位图的方法和设备
CN102291218B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资源分配方法和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
CN101729131B (zh) 无线通信系统及预编码方法
CN100583679C (zh) 在多天线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中支持各种多天线方案的方法
CN104320168B (zh) 多天线波束形成蜂窝网络的改进的性能
US9537554B2 (en) Joint coding method based on binary tree and coder
CN101917365B (zh) 一种码本的配置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2611536A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3312392A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2123525A (zh) 下行多天线多基站干扰协调方法和基站
CN101999210A (zh) 发送和接收下行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
CN102387006A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资源分配方法和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
CN102301812A (zh) 基站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02640429A (zh) 用于发射预编码矩阵信息的方法和用户设备、以及用于将数据发射到多个用户设备的方法和基站
CN104113405A (zh) 信道质量指示符反馈结构
CN102857277A (zh) 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2823177A (zh) 用于操作从站的方法
CN102447523A (zh) 预编码矩阵索引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3188827A (zh) 多基站合作中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方法和用户设备
CN103326762A (zh) 信道质量指示符反馈方法及用户设备
CN101534527B (zh) 下行预编码信息指示方法
CN102299764A (zh) 一种上行闭环预编码信息指示方法及装置
CN101399640B (zh) 减小下行控制信令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16563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165633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