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26008A - 具有改进的组装特性的等速枢转接头 - Google Patents

具有改进的组装特性的等速枢转接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26008A
CN102326008A CN2010800070860A CN201080007086A CN102326008A CN 102326008 A CN102326008 A CN 102326008A CN 2010800070860 A CN2010800070860 A CN 2010800070860A CN 201080007086 A CN201080007086 A CN 201080007086A CN 102326008 A CN102326008 A CN 1023260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ng
constant speed
roller
pivot fitting
outer shrou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8000708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菲尔切纳
U·纽恩兹格
K-H·西蒙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drive Holding BV
Original Assignee
Tedrive Holding BV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drive Holding BV filed Critical Tedrive Holding BV
Publication of CN1023260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2600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16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 F16D3/20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 F16D3/202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one coupling part having radially projecting pins, e.g. tripod joints
    • F16D3/205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one coupling part having radially projecting pins, e.g. tripod joints the pins extending radially outwardly from the coupling part
    • F16D3/2055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one coupling part having radially projecting pins, e.g. tripod joints the pins extending radially outwardly from the coupling part having three pins, i.e. true tripod joi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16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 F16D3/20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 F16D3/202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one coupling part having radially projecting pins, e.g. tripod joints
    • F16D2003/2026Universal joints in which flexibility is produced by means of pivots or sliding or rolling connecting parts one coupling part entering a sleeve of the other coupling part and connected thereto by sliding or rolling members one coupling part having radially projecting pins, e.g. tripod joints with trunnion rings, i.e. with tripod joints having rollers supported by a ring on the trunn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示出具有外接头部件(12)、内接头部件(14)和设置在外接头部件(12)和内接头部件(14)之间的滚子(28)的等速枢转接头。每个滚子(28)都包括具有内滚子表面(54)的内环(48)以及具有外滚子表面(56)的外环(42)。多个滚动构件(46)设置在内环(48)和外环(42)之间,因而,外环(42)可在内环(48)上滚动。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内环(48)形成轴向引导件,其相对于内环(48)沿轴向固定滚动构件(46)的位置。此外,其特征在于内环(48)和外环(42),这些环相对彼此沿轴向受限制地运动。

Description

具有改进的组装特性的等速枢转接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独立权利要求的前序部分的特征的等速枢转接头。这种例如为机动车辆而设的等速枢转接头还已知为均匀运动的枢转接头。
背景技术
从DE 103 25 116A1中已知一种通用的等速枢转接头,而这种等速枢转接头又是基于由DE 102 06 733A1中已知的通用的等速枢转接头。这两种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全文引用的方式纳入本文作为本申请的公开内容。在第一个说明书中公开的等速枢转接头具有钟形外接头部件,该外接头部件具有分布在周向上并沿轴向延伸的三根导轨。具有三个枢转销的内接头部件设置在该外接头部件内,这些枢转销分布在周向上并沿径向延伸且包括滚子支承面。枢转销设置成与外接头部件中的导轨相配合。为此,所谓的滚子设置在外接头部件和内接头部件之间,其中,每个滚子都包括具有内滚子表面的内环,该内滚子表面的形状以如下方式适应于枢转销的滚子支承面,即被插入内环的内接头部件的枢转销可在内环中执行倾斜运动,而非直线位移运动。此外,滚子包括具有外滚子表面的外环,该外滚子表面的形状以如下方式适应于外接头部件的导轨,即,被插入导轨的外环可在导轨中执行直线位移运动,而非倾斜运动。
两个径向向外延伸的周向凸缘形成于内环上。诸如滚针轴承的一组滚动构件置于这些周向凸缘之间。滚动构件在内环的圆柱形外表面上滚动。在这种情况下,各周向凸缘间沿轴向的距离基本上对应于滚动构件的长度L。滚子的外环形成滚动构件在其上滚动的圆柱形内表面。外环沿轴向的厚度,尤其是圆柱形内表面的宽度,在这种情况下比长度L大得多。该设计允许滚子的外环和内环之间有相对较大的轴向位移或偏移,而内环由于其设计而与内环在支承其的枢转销上的倾斜无关并且与外环导轨内的位置无关地与滚子始终在滚子的整个长度L上接触。这种类型的滚子在本发明中被称为“动态支承”,且在许多情况下的实际使用中经证实。
由DE 103 25 116A1已知的设计实现了关于等速枢转接头的低摩擦和无振动运行的特别优点。然而,如果等速枢转接头被认为是不在完全预安装的状态下交付,而是例如在机动车辆的最终组装过程中才将内接头部件安装在外接头部件中,则由上述申请已知的设计具有关于其组装方面的缺点。因为滚子可在内接头部件的销上枢转,且还因为滚子的外环可相对于内环轴向位移,所以无法确保包括由销支承的滚子的已预组装的内接头部件的已限定的组装位置。更确切地说,在由DE 103 25 116A1已知的设计中,滚子的关于外环相对于内环的轴向位移和倾斜角的这些状态频繁发生,这些状态使得若不相对于内环手动校正外环的轴向位移或角度,就实际上不可能将滚子插入外接头部件的导轨中。然而,由于待调节的滚子数目(每个接头三个滚子)且由于在机动车辆下方不利的有限空间,这种手动校正实际上经常是不可能的。
发明内容
这就是本发明的出发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等速枢转接头,该等速枢转接头能够在组装的环境下或在其制造过程中将接头简化地最终组装到机动车辆中,同时保持上述等速枢转接头的确实的运动特性。
可通过具有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的等速枢转接头来实现该目的。从属权利要求涉及有利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可以在技术上可行的情况下彼此自由组合。
本发明提供一种等速枢转接头,其包括具有分布在周向上并沿轴向延伸的三根导轨的外接头部件的。具有三个枢转销的内接头部件设置在该外接头部件内,这些枢转销分布在周向上并沿径向延伸且都包括滚子支承面。枢转销设置成与导轨配合。滚子设置在外接头部件和内接头部件之间,每个滚子都包括具有内滚子表面的内环,该内滚子表面的形状以如下方式适应于枢转销的滚子支承面,即,被插入内环的内接头部件的枢转销可在内环中执行倾斜运动,而非直线位移运动。此外,滚子包括具有外滚子表面的外环,该外滚子表面的形状以如下方式适应于外接头部件的导轨,即,被插入导轨的外环可在导轨中执行滚动运动,而非倾斜运动。多个滚动构件设置在内环和外环之间,因而,外环可在内环上滚动。内环、外环和滚动构件的整体在这种情况下也被称为等速枢转接头的滚子。
内环和外环相对于彼此可轴向位移,在第一实施例中内环形成轴向引导件,其沿轴向相对于内环确定使滚动构件的位置。在替代但等效的实施例中,外环形成轴向引导件,其沿轴向确定滚动构件相对于外环的位置。
根据本发明,分别支承于枢转销上的内环具有静止位置,在该静止位置,内环机械地固定在相对于枢转轴线成已定义的角度位置。尤其是,滚子的旋转轴线R在这种情况下与销轴线Z重合;但这不是绝对的要求。尤其是,这意味着,为了使内环从其静止位置相对于销轴线Z倾斜,必须至少施加一次已定义的最小扭矩。
在第一较佳实施例中,内环受到弹性偏置以防从静止位置倾斜,即对于每个从静止位置的倾斜过程都必须克服定义的最小扭矩。这可以例如借助于弹性装置来实现,该弹簧装置可例如设置在销颈部。
在替代的第二实施例中,必须至少施加一次已定义的最小扭矩(倾斜力矩),以使内环从它们对应的静止位置倾斜。这种行为可借助于提供抵抗倾斜的机械阻挡产生,这种阻挡通过例如内环的内表面或枢转销的滚子支承面(基本上一次)的塑性变形来消除。这种塑性变形会例如发生在车辆运行时。
在特别较佳的构型中,上述将一次或持久施加的最小扭矩与内环相对于销轴线的倾斜方向有关。在这种情况下,例如,为了在沿销轴线方向定位并与枢转销的滚子支承面相交的平面中倾斜所需的扭矩比为了在也沿销轴线方向定位但不与滚子支承面相交的平面中倾斜所需的扭矩大得多。
较佳地,使内环机械地固定在其静止位置的上述装置设置在内环和枢转销之间的接触区中。尤其较佳地,装置包括挡圈。
替代地或附加地,装置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几何结构,几何结构在内环和枢转销之间的接触区内从枢转销的滚子支承面和/或从内环的内滚子表面凸起。这种几何结构可例如借助于枢转销和/或内环的(局部)塑性变形,尤其在内环安装到枢转销上之后形成。作为例子,在此提及点状的局部变形(借助于中心冲形成)或甚至更大的局部变形(通过压制形成)。
替代地,这种几何结构可已经在形成枢转销和/或内环过程中,即通常还在内环安装到枢转销上之前形成。尤其是,这种结构可锻造或借助于磨削来生产。
在另一尤其较佳的构型中获得关于组装根据本发明的等速枢转接头的特别优点。在可与每个上述实施例单独或组合结合的构型中,不形成滚动构件的轴向引导件的滚子的环形成内位移止动件和外位移止动件,这些止动件分别沿径向向内延伸(在外环上实施)或向外延伸(在内环上实施)。位移止动件分别在轴向上限制滚动构件在外环的内表面上或内环的外表面上的滚动运动。外环相对于内环的轴向位移以这种方式受到限制。
如果滚动构件的长度是L,而内位移止动件沿轴向离开外位移止动件的距离为d,则外环可相对于内环的轴向位移限制成差值D,即
D=d-L
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的内位移止动件和外位移止动件的构造可靠地防止滚子在最终组装根据本发明的等速枢转接头以及在接头的铰接角较大的情况下(在其已组装的状态下)散开。另一方面,允许将接头滚子的轴向位移限制到在实际使用时由于等速枢转接头的最大可获得的弯曲所需的量。滚子的轴向位移的限制使在将内接头部件和外接头部件连结到一起时所需的在滚子上的手动位置校正量显著减少。这在装入接头的情况下将根据本发明的等速枢转接头最终组装到机动车辆的情况时,尤其是在其生产过程中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如果至少一个位移止动件,但较佳为两个位移止动件不碰到内环的外轮廓上,则能得到有关于内位移止动件和外位移止动件形成于外环上时滚子具有耐磨性的特别优点。
但如果内位移止动件和外位移止动件形成于滚子的内环上,已证实如果至少一个位移止动件,但较佳为两个不碰到外环的内轮廓上则是有利的。
在两种情况下,止动件在滚子的环相对于彼此的最大位移时抵靠旋转的滚动构件,并且不抵靠滚子的另一环,这使发生于滚子中的摩擦显著减少。
根据本发明的等速枢转接头的特别长的工作寿命可通过一体形成的而不是分开形成的内环来实现。但通过使内接头部件的头部适当地形成为仅部分球形表面,可确保内环能够在内接头部件的头部上安装到特殊安装位置。
在根据本发明的等速枢转接头的较佳实施例中,内位移止动件和外位移止动件中的至少一个与其所在的滚子的环一体形成。在这种情况下,位移止动件可较佳地形成为例如环形接触肩部,例如,这种接触肩部可例如在对内环或外环的加工完成前形成,诸如在环的锻造过程中或当环进行机加工时。替代地,位移止动件还可在对内环或外环的加工完成后形成,例如通过借助于卷边或压制使所涉及的环塑性变形。
替代地,内位移止动件和外位移止动件中的至少一个可形成为单独形成的挡圈。例如,可设想使用被插到分别形成于内环或外环内的槽中的弹簧圈。还可设想使用被分别推到外环或内环的圆柱形内表面或外表面上的环形圆盘。然后,例如通过压制来固定环形圆盘的位置。一方面,环形盘还可由形成于圆柱形表面上的搁置肩部来支承。
附图说明
从独立权利要求和示例性的实施例中,其它特征和优点显而易见,这些特征和优点应当理解成不具有限制作用并且下面将参见附图作阐释。附图中:
图1示出已知的通用等速枢转接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2示出该等速枢转接头的外接头构件的立体图(“郁金香”),
图3示出内接头部件在滚子内的枢转过程和该等速枢转接头的铰接的纵剖视图,
图4示出该等速枢转接头的内接头部件的立体图(“三脚星”),
图5示出沿轴向到图4中的三脚星的俯视图,
图6示出根据带有已安装的滚子的本发明的等速枢转接头的内接头部件沿轴向的俯视图,
图7示出垂直于轴向剖过内接头部件和图6中的已安装滚子的剖视图,
图8示出垂直于径向沿图6的线A-A剖过已安装滚子和内接头部件的剖视图,
图9示出剖过根据本发明的滚子的剖视图,
图10示出图9的剖视图的详图,
图11示出图7的第一详图,其中滚子的外环处于其最外面的径向位置,
图12示出图7的第二详图,其中滚子的外环处于其最里面的径向位置,
图13示出当内接头部件和外接头部件连结时会发生的实际困难的示意图,
图14示出具有位移受限的滚子的根据本发明的等速枢转接头的第一较佳构型的示意图,
图15示出具有位移受限的滚子的根据本发明的等速枢转接头的第二较佳构型的示意图,
图16示出具有倾斜受限的滚子的根据本发明的等速枢转接头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以及
图17示出具有倾斜受限的滚子的根据本发明的等速枢转接头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附图1至17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等速枢转接头的各种实施例。在这种情况下,图1至3示出由DE 102 06 733A1已知的等速枢转接头,除了接头的滚子外,其结构基本上与由DE 103 25 116A1已知的等速枢转接头和根据本发明的等速枢转接头相同。
图1示出具有构造成三脚星的内接头部件14和外接头部件12的等速枢转接头10的分解立体图。外接头部件在图2中单独示出,而三脚星14在图4中单独示出。一组三个细长的并且轴向延伸的导轨或滚动表面16在外接头部件12的空腔内沿周向形成。图3示出外接头部件12的局部剖视图,该剖视图沿部件的纵向延伸。如在图2中清楚所示,每个导轨16包括相对的内表面或侧面18和20以及外端侧或外端面22。在此示例性实施例中,内侧面18和20构造成具有球形或凹形轮廓。端面22构造成具有向上突出的中间部分24。由于端面22的中间部分24向上突出,有利地形成肩部表面26,该肩部表面承载滚子28的顶面并限制滚子28在导轨16内的位移。此外,向上凸出的中间部分22提供用于将润滑脂最优地分布到导轨16并支承各表面的润滑通道,以减少滑动和滚动接触摩擦,由此减少接头柱塞效应。
如图4和5中所示,三脚星14包括周向围绕三脚星本体32设置的三个轴销30。在所示实施例中,每个轴销30都在其自由端形成具有局部球形滚子支承面44的枢转销34。如下面解释的那样,枢转销34设置或设计成配合到滚子28的单件内环48中。一组截去或扁平表面部分36以如下方式形成于外枢转销直径方向的相对区域内,即,为了更好地润滑而提供润滑通道。此外,扁平表面部分36构造成可以将单件内环48安装在枢转销34上。这仅需要内环48相对于枢转销34适当倾斜即可,如下面将更详细地阐释。
如从图5清楚可见,枢转销34的外部形状由具有半径r2的球形中央区38形成。上弯曲区域和下弯曲区域40向上延伸到顶面并向下延伸到具有较小半径r3的轴销30的颈部。如图3中所示,如果等速枢转接头1以铰接方式位移,则枢转销34的形状允许三脚星14相对于滚子28的内环作倾斜运动。在这种情况下,滚子28保持相对于导轨16的侧壁18、20适当的平行定向。
图9和10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等速枢转接头1的滚子28的剖视图。滚子包括外环42和内环48,在外环和内环之间设置一组滚动构件46,诸如滚针轴承的滚子。在这种情况下,内环48形成两个径向延伸的下凸缘和上凸缘50和52,这些凸缘形成滚动构件46的轴向引导件。这种轴向引导件使滚动构件46的位置沿轴向相对于内环48固定,此时内环48在其外侧支承或支撑滚动构件46。
如图9和10中所示,外环42的厚度选择成超过内环48的厚度以及滚动构件46的长度。外环42具有比内环48大相当多的厚度,以获得轴承环相对彼此的足够的轴向位移,其中在导轨内,内环48在其整个宽度上与外环42的固定位置无关地支承于滚动构件46上。根据本发明,内环48可动,因而,当枢转销34在其内枢转时,内环48相对于枢转销34保持适当的定位。
为了描述如何将滚子28安装在枢转销34上,请再参见图7和8。以这样一种方式将滚子28安装在枢转销34的滚子支承面44上,即,将内环48的一侧与滚子支承面44的外侧以一定角度对齐,然后使内环48的相对侧在滚子支承面44上运动,直到具有内环48最小直径的部分在滚子支承面44的最大直径的部分上滑过。换言之,当内环48以一定角度定位时,其相对侧使枢转销34的外径露出并允许整个内环48推到或滑到枢转销34上。在内环48被推到枢转销34最大直径的部分上之后,滚子28以如此方式重新定向,即,内环48不再以特定角度倾斜,而内环48的曲率导致滚子48保持在枢转销34上。
图6以俯视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等速枢转接头1的三脚星,其中滚子28安装在枢转销34上。具有置于其上的滚子28的三脚星14又在图7中以剖视图示出。从该剖视图中清楚可见,滚子28的内滚子表面54如何夹持在枢转销的滚子支承面44周围,而滚子28相对于枢转销34的对称轴线可以受限地作倾斜运动。图8又示出剖过图6所示的带有置于其上的滚子28的轴销34的剖视图,该剖视图沿穿过剖面线A-A并垂直于纸面的截面实现。还可看见形成滚子支承面44的球销34的球形中央区域36的半径r2。还可看见由扁平的表面部分36形成的、位于枢转销34和滚子28之间的润滑通道。
图7示出处于其中间工作位置的已安装的滚子,即,内环48和外环42以基本上对中的方式彼此定位。根据本发明,现要确保已安装的滚子甚至在内环48和外环42的最大相对位移时也不会散开。为此,外环42在其与内环48的下凸缘50相对的一端形成止动件10,如图10中所示。这形成滚子26的滚动构件46的抵靠部,滚动构件在由图11可见的滚子26的第一极限位置抵靠于该抵靠部,由此防止滚子26的轴承环42、48的进一步轴向相对位移。由图11中的箭头标识由此产生的机械接触点。止动件10在根据本发明的等速枢转接头的最终组装过程中以及在此工作过程中沿轴向的位移方向确保滚子28不散开。
在根据本发明的等速枢转接头1的组装状态下,等速枢转接头以及滚子28还确保沿轴承环42、48的另一轴向位移方向不散开。如图12中可见并由箭头标识,这借助外环42机械支承于三脚星14上来实现。可通过为外环42和三脚星14选择合适尺寸来形成这种机械支承。
包括长度基本相等的凸缘50、52的内环48的外径比包括止动件10的外环42的内径小,如图10中可见。在下凸缘50和止动件10之间保留具有间隙宽度d的间隙。间隙宽度d的尺寸设计成使内环48在没有插入滚动构件46的情况下可自由穿过滚子28的外环42。因此,可避免轴承环42、48彼此间的直接机械支承,这种直接的机械支承将由于轴承环42、48的相对旋转运动而导致高度磨损。因此,在所示示例性的实施例中,上凸缘50和下凸缘52专用于引导滚动构件46。更确切地说,通过快速旋转的滚动构件46间接地进行支承,由此可显著减少摩擦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磨损。
为了安装根据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的滚子28,已证实如果内环48的滚动构件滚道充满油脂是有利的,滚动构件46随即被压入油脂。由于填充有油脂,滚动构件46粘附于内环48,因而可以较简单地连结滚子28。
如从图8和9中清楚可见,每个滚子28利用内环48上的凹形,即球形内滚动构件表面54,以便于抓持枢转销34的外部球形轮廓(即滚动支承面44)。内环48的凹形内表面用于当枢转销34在滚子28中枢转时使接触点均匀地分布在枢转销34和内环48之间。尤其是,枢转销34相对于内环48表面的球/球形接触表面用于通过将力分布在球形/圆柱形接触表面结构上降低赫兹应力。这又在车辆运行过程中有利地降低接头的潜在晃动和摩擦。
外环42的外滚动构件表面56具有与外接头部件12的导轨16的圆柱形侧壁18、20基本相同直径的截球形,以在两表面之间产生单一、连续的接触区。外环42相对于导轨16的相对侧壁18、20的球/球形接触表面使力更均匀地分布,同时降低在接头的工作过程中产生的接触应力。
图13举例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等速枢转接头的外接头部件12和内接头部件14组装过程中(例如在车辆组装线上发生)产生的问题。在组装过程中,设置有花键并连接到外接头12的半轴一般安装在机动车辆的变速箱内。然后,根据本发明的等速枢转接头的内接头14,即,具有置于销34上的滚子的三脚星32被插入外接头12。然而,这一般会产生滚子的外环42在重力作用下相对于内环48位移的问题,如图13中所示。由于三个滚子28的位置必须以它们可被插入外接头12的滚道16的方式同时进行控制,因此这是一项对于机械师实际上几乎不能应付的任务。
图14现示出明显简化了组装的根据本发明的枢转接头1的较佳实施例。与图13中所示的情况不同,在图13中,滚子28的外环42仅包括朝向三脚星32的中心的一个位移止动件10,在此,外环42在其内滚道上的径向外端上包括环形槽9,弹簧圈11被插到该环形槽9中。在由内环48、外环42和滚动构件46构成的滚子28被组装之后,将弹簧圈11插入环形槽9并确保滚子28不散开。此外,从图14中可清楚看到,第二位移止动件11明显限制外环42在重力作用下相对于内环48的轴向位移,因而,仅需要外环42的较小的位置校正量,就可以将滚子28插入外接头的滚道16。此外,从图14中可清楚看到,位移止动件11和12之间的距离d明显大于滚子构件46的长度L;较佳地,距离d比长度L大25%至100%,在所示情况下大约为50%。
代替插入环形槽9的上述弹簧圈,第二位移止动件11还可设计成支承于内肩部上的简单圆盘。在外侧上,圆盘通过外环的卷边或压制而机械地固定到外环42上。
图1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等速枢转接头的替代实施例,该实施例与图14的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第一和第二位移止动件10、11的相对设置。从图15可看出,外位移止动件11现形成为与轴承42的外环一体构造的环形肩部。在根据图14的示例性实施例中,内位移止动件10与此相对地构造成弹簧圈,该弹簧圈在组装滚子28后插入槽9,由此确保滚子28不散开(zerfallen)。
图16现示出根据图14或15的等速枢转接头的较佳构型,除了借助于在此与外环42一体形成的两个位移止动件10和11来限制滚子28的外环42相对于内环48的轴向位移外,还包括以相对于销34的销轴线Z成已定义的角度位置使滚子28的内环48可拆除地固定的装置。这种固定主要用于在根据本发明的等速枢转接头1的内接头14安装到外接头12中时防止滚子28在三脚星32的销34上倾斜。在图16中所示的等速枢转接头的实施例中,在已将滚子28置于销34上之后,为实现上述目的,例如借助于机械的中心冲
Figure BPA00001417861200101
在每个滚子支承面44上的滚子支承面44的外端上形成点状的变形,即滚子支承面44的局部塑性变形。这些点状变形100构成使滚子28的内环48不会从静止位置倾斜的机械阻挡。在根据图16的示例性实施例中,滚子28的旋转轴线R恰好与销轴线Z在静止位置重合。点状变形100防止滚子28以图16中示意地通过倾斜的旋转轴线R标示的方式进行倾斜。由于三脚星32的销34上的滚子28的角度位置由点状变形100固定,因此可以简单地将内接头部件14组装到外接头部件12中。为此,销34上的滚子28的静止位置有利地设置成使销34上的滚子28的定向基本上对应于在外接头部件中沿周向对齐的滚道14的定向。在将根据本发明的等速枢转接头1的内接头部件14插入外接头12后,通过使内接头部件的旋转轴线相对于外接头部件12的旋转轴线倾斜,防止滚子28在销34上倾斜的机械阻挡可通过滚子支承面44在底部形变形100的区域中引起新的塑性变形来克服。此后,滚子28实际上可以不借助于力在销34上倾斜。
最后,图17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等速枢转接头的另一有利实施例,其具有用于安装在三脚星32的销34上的滚子28的根据本发明的倾斜保护机构。根据图17的示例性实施例,代替销34的滚子支承面44上的点状机械变形100,滚子支承面在球形内滚子表面54的内端处包括环形槽。图17中未更详细示出、与销34的表面的边缘协配的弹簧圈104被插入该环形槽102。当弹簧圈104抵靠该边缘时,就因此形成了置于销34上的内环48的静止位置。为了使滚子28的旋转轴线R从该静止位置倾斜,需要使插入环形槽102的弹簧圈104发生弹性变形,从而将已定义的倾斜运动施加到滚子28的旋转轴线R,以使滚子从图17中标示的静止位置倾斜。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太大的倾斜力矩必须克服,原则上可以使弹簧圈104在将内接头部件14最终组装到外接头部件12中之后再就位。但可通过在根据本发明的等速枢转接头1组装到机动车辆组装线上后将弹簧圈104从环形槽102中移除来使发生的磨损最小化。
附图中未示出的是由DE 103 25 116A1已知的等速枢转接头的另一种可能的改进。可以在外接头部件12的开口端处将倾斜部设置在导轨16上,即使在外环42相对于内环有一定轴向位移时,这些倾斜部也能接住外环并将内环和外环引入导轨16,这样就在组装过程中更容易引入内接头部件14的滚子28。
上面阐述了本发明的各个示例性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而是可以作许多变化和修改,尤其是根据如权利要求7的等效实施例。
附图标记
Figure BPA00001417861200111
Figure BPA00001417861200121

Claims (24)

1.一种等速枢转接头(1),具有
a)外接头部件(12),所述外接头部件具有在周向上分布并沿轴向延伸的三根导轨(16),
b)内接头部件(14),所述内接头部件具有在周向上分布并沿径向延伸的三个枢转销(34),所述枢转销设置成与所述导轨(16)配合并构成滚子支承面(44),
c)以及设置在外接头部件(12)和内接头部件(14)之间的滚子(28),其中,每个所述滚子(28)
i)具有带有内滚子表面(54)的内环(48),所述内滚子表面的形状适应于所述枢转销(34)的所述滚子支承面(44),以使插入所述内环(48)的所述内接头部件(14)的枢转销(34)在所述内环中能够进行倾斜运动,但不能进行直线位移运动,
ii)以及具有外滚子表面(56)的外环(42),所述外滚子表面的形状适应于所述外接头部件(12)的所述导轨(16),以使插入导轨(16)的外环(42)在所述导轨中能够进行滚动运动,
iii)在所述内环(48)和所述外环(42)之间设置多个滚动构件(46),因而,所述外环(42)能够在所述内环(48)上滚动,
iv)所述内环(48)构成轴向引导件,其确定所述滚动构件(46)相对于所述内环(48)沿轴向的位置,
v)所述内环(48)和所述外环(42)能沿轴向彼此移位,
其特征在于,
d)每个支承于枢转销(38)的内环(48)具有静止位置,在所述静止位置上,所述内环(48)机械地固定在相对于所述枢转轴成已定义的角度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速枢转接头(1),其特征在于,为了使内环从其静止位置相对于销轴线倾斜,必须至少施加一次已定义的最小扭矩。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速枢转接头(1),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小扭矩取决于倾斜方向。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速枢转接头(1),其特征在于,在每个内环(48)处设置对所述内环(48)偏压以防止所述内环在所述内接头部件的枢转销上从其静止位置相对于所述销轴线倾斜的装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等速枢转接头(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设置在内环(48)和枢转销(38)之间的接触区内。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等速枢转接头(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安全环。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等速枢转接头(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一个或多个几何结构,所述几何结构在内环(48)和枢转销(38)之间的所述接触区内从所述枢转销(30)的所述滚子支承面(44)和/或从所述内环(48)的所述内接头部件(54)凸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等速枢转接头(1),其特征在于,借助于所述枢转销(38)和/或所述内环(48)的塑性变形产生所述几何结构。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等速枢转接头(1),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枢转销(38)和/或所述内环(48)的成形加工时产生所述几何结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速枢转接头(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42)形成内位移止动件(10)和外位移止动件(11),所述内、外位移止动件沿径向向内延伸并且沿轴向限制所述滚动构件(46)在所述外环(42)的内表面上的滚动运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等速枢转接头(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位移止动件(10)和所述外位移止动件(11)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外环(42)一体形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等速枢转接头(1),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外环(42)一体形成的所述位移止动件(10)形成为环形接触肩部。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等速枢转接头(1),其特征在于,在对所述外环(42)的加工完成之前形成所述环形接触肩部。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等速枢转接头(1),其特征在于,在对所述外环(42)的加工完成之后形成所述环形接触肩部。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等速枢转接头(1),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安全止动件(10,11)不搭接到所述内环(48)的外轮廓。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速枢转接头(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48)形成内位移止动件(10)和外位移止动件(11),所述内、外位移止动件沿径向向外延伸并且沿轴向限制所述滚动构件(46)在所述内环(48)的外表面上的滚动运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等速枢转接头(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位移止动件(10)和所述外位移止动件(11)中的至少一个与所述内环(48)一体形成。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等速枢转接头(1),其特征在于,与所述内环(48)一体形成的所述位移止动件(10)形成为环形接触肩。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等速枢转接头(1),其特征在于,在对所述内环(48)的加工完成之前形成所述环形接触肩部。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等速枢转接头(1),其特征在于,在对所述内环(48)的加工完成之后形成所述环形接触肩部。
21.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等速枢转接头(1),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安全止动件(10,11)不搭接到所述外环(42)的内轮廓。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速枢转接头(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48)一体构成。
23.如权利要求10或17所述的等速枢转接头(1),其特征在于,所述位移止动件(10,11)的间距d比所述滚动构件(46)的长度L大。
24.如权利要求10或17所述的等速枢转接头(1),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位移止动件(10)和所述外位移止动件(11)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单独构成的安全环。
CN2010800070860A 2009-02-02 2010-02-01 具有改进的组装特性的等速枢转接头 Pending CN10232600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09000560.9 2009-02-02
DE102009000560A DE102009000560A1 (de) 2009-02-02 2009-02-02 Gleichlaufdrehgelenk mit verbesserten Montageeigenschaften
PCT/EP2010/051159 WO2010086436A1 (de) 2009-02-02 2010-02-01 Gleichlaufdrehgelenk mt verbesserten montageeigenschaften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26008A true CN102326008A (zh) 2012-01-18

Family

ID=421039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70860A Pending CN102326008A (zh) 2009-02-02 2010-02-01 具有改进的组装特性的等速枢转接头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034982A1 (zh)
EP (1) EP2391833B1 (zh)
CN (1) CN102326008A (zh)
DE (1) DE102009000560A1 (zh)
WO (1) WO201008643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251827B2 (en) * 2007-11-29 2012-08-28 Hyundai Wia Corporation Constant velocity joint of tripod type
DE102016219404A1 (de) * 2016-10-06 2017-10-26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Tripodenrolle, Gleichlaufgelenk mit der Tripodenrolle sowie Verfahren zum Montieren der Tripodenrol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327606C2 (de) * 1993-08-17 1995-05-24 Loehr & Bromkamp Gmbh Tripodegelenk mit Montagesicherung
DE4336466A1 (de) * 1993-10-26 1995-04-27 Schaeffler Waelzlager Kg Gleichlaufdrehgelenk
FR2791744B1 (fr) * 1999-03-31 2001-06-22 Gkn Glaenzer Spicer Ensemble de roulement
DE10016677A1 (de) * 2000-04-04 2001-10-18 Daimler Chrysler Ag Anordnung einer Laufrolle an einem Kupplungszapfen einer beweglichen Wellen-Kupplung
US6699134B2 (en) 2001-02-21 2004-03-02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Anti-shudder tripod type CV universal joint
DE10141427A1 (de) * 2001-08-23 2003-03-13 Daimler Chrysler Ag Tripodegelenk
TWI298767B (en) * 2002-10-25 2008-07-11 Ntn Toyo Bearing Co Ltd Tripod type constant velocity joint
DE10325116A1 (de) 2003-06-02 2005-01-13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Dearborn Gleichlaufdrehgelenk
JP2007205508A (ja) * 2006-02-03 2007-08-16 Honda Motor Co Ltd トリポート型等速ジョイント
KR100815677B1 (ko) * 2006-05-11 2008-03-20 위아 주식회사 트라이포드식 등속조인트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91833A1 (de) 2011-12-07
WO2010086436A1 (de) 2010-08-05
US20120034982A1 (en) 2012-02-09
EP2391833B1 (de) 2013-11-27
DE102009000560A1 (de) 2010-08-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26007A (zh) 具有改进的组装特性的等速枢转接头
JP4115940B2 (ja) 複列円筒ころ軸受
KR20120030073A (ko) 탄성 중간층을 포함한 조인트 및/또는 베어링 어셈블리
US8297849B2 (en) Roller bearing
JP6440704B2 (ja) 支持軸受、特にトラックローラ
CN109964055A (zh) 滚动轴承用保持架以及滚动轴承
US20110064348A1 (en) Roller Bearing
US7083522B2 (en) Synchronizing revolute joint
KR20190057147A (ko) 원통 롤러 베어링
CN103140692A (zh) 带有多件式保持架的滚动轴承
CN102326008A (zh) 具有改进的组装特性的等速枢转接头
US8608578B2 (en) Constant velocity joint of tripod type
US20170108048A1 (en) Bearing arrangement
CN107429745A (zh) 圆锥滚子轴承
CN108035971A (zh) 单向轴承
JPH10159844A (ja) 軸受の角度調整機構
JPH05280548A (ja) トリポード構造の等速制御
CN207864418U (zh) 单向轴承
US20090305793A1 (en) Rotary homokinetic joint
KR20170093031A (ko) 케이지 및 이를 이용한 테이퍼 롤러 베어링
US8357052B2 (en) Tripod joint and roller body for a tripod joint
US9926815B2 (en) Adjustable camshaft
JP2018135957A (ja) 円すいころ軸受
US7125339B2 (en) Tripod joint
JP7263944B2 (ja) 内輪ユニット、及び円すいころ軸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