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15839A - 信号产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信号产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15839A
CN102315839A CN2010102258202A CN201010225820A CN102315839A CN 102315839 A CN102315839 A CN 102315839A CN 2010102258202 A CN2010102258202 A CN 2010102258202A CN 201010225820 A CN201010225820 A CN 201010225820A CN 102315839 A CN102315839 A CN 1023158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verter
connects
generation device
tandem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2582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国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PTROMAX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PTROMAX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PTROMAX CORP filed Critical OPTROMAX CORP
Priority to CN20101022582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315839A/zh
Publication of CN1023158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158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信号产生装置,包括反相器串列、p个降压电路及控制电路,且反相器串列包括相互串联的n级反相器,其中n为不小于3的奇数,p为正整数且p小于或是等于n。这些降压电路穿插在上述n级反相器之间。控制电路连接在反相器串列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用以控制反相器串列的振荡与否。当反相器串列产生振荡时,上述反相器逐级传递一振荡信号,并通过这些降压电路扩展振荡信号的摆幅。

Description

信号产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信号产生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内插降压电路的信号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子装置的使用已相当普遍,并且在电子装置中会配置信号产生装置,以依据信号产生装置的时脉信号进行操作。并且,在某些电子装置中,如笔记本电脑或可携式电子装置,会在电子装置未操作时进入休眠模式以降低电力消耗。此时,电子装置会关闭部分电路的操作电压,以使这些电路停止运作,并且为了节省更多电力,部分电子装置会控制信号产生装置停止运作,以使信号产生装置也进入休眠状态。
图1为现有信号产生装置的电路示意图。请参照图1,信号产生装置100包括偶数个反相器110,其中最后一个反相器110作为输出级,以缓冲振荡信号CLK。在进行振荡时,最后一个反相器110所接收的信号会反馈至第一个反相器110,以使信号产生装置100能够持续振荡。并且,这些反相器110由休眠状态恢复至起振需要一段时间,并且所需要的时间为振荡信号CLK的周期的20~50倍。举例来说,当信号产生装置100为产生周期为1μ(微)秒的振荡信号CLK时,则需要20~50μ秒才能由休眠状态恢复至起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信号产生装置,可减少起振所需的时间以加速起振。
本发明提供一种信号产生装置,包括反相器串列、p个降压电路及控制电路。反相器串列包括相互串联的n级反相器,其中n为不小于3的奇数。这些降压电路穿插在上述n级反相器之间,p为正整数且p小于或是等于n。控制电路连接在反相器串列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用以控制反相器串列的振荡与否。其中,当反相器串列产生振荡时,所述n级反相器逐级传递一振荡信号,并通过这些降压电路扩展振荡信号的摆幅。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每一降压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及第二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端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端,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端连接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端。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p相等于1时,且第1个降压电路连接在第1级反相器的输出端与第2级反相器的输入端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p相等于n时,且第i个降压电路连接在第i级反相器的输出端与第i+1级反相器的输入端之间,i为整数且1≤i≤n-1,且第n个降压电路连接在第n级反相器的输出端与反相器串列的输出端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及传输门。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反相器串列的输入端,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接地电压,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接收第一控制信号。传输门的第一端连接反相器串列的输入端,传输门的第二端连接反相器串列的输出端,传输门的第一控制端接收第一控制信号,传输门的第二控制端接收第二控制信号。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信号产生装置,其配置至少一降压电路于上述反相器之间,通过降压电路扩展振荡信号的摆幅。此外,在扩展振荡信号的摆幅的同时,将调整反相器的驱动能力,以将振荡信号的频率维持在原先所设定的状态,并由此减少信号产生装置所需的起振时间。并且,可使休眠中的系统依然可以对外来的信号做快速的反应,致使系统还可以放心的进入休眠状态,并由此增加系统的总休眠时间,进而减少总能量损耗。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信号产生装置的电路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信号产生装置的电路示意图。
图3为图2的降压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4为图2的降压电路的另一电路示意图。
图5A为图2的控制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图5B为图2的控制电路的另一电路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信号产生装置的电路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00、200、600:信号产生装置;        110、210_1~210_n、231:反相器;
210:反相器串列;                    TM11:反相器串列的输入端;
TM12:反相器串列的输出端;           220、610_1~610_p:降压电路;
230:输出单元;                      240:控制电路;
SW21:开关;                         CLK:振荡信号;
D1~D4:二极管;                     M1、M2、M3、M4:晶体管;
Dis、En:控制信号;                  510:传输门。
具体实施方式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信号产生装置的电路示意图。请参照图2,信号产生装置200包括n级反相器210_1~210_n、降压电路220、输出单元230及控制电路240,其中n为不小于3的奇数。反相器210_1~210_n串联连接以形成一反相器串列210。当反相器串列210的输入端TM11与输出端TM12电性相连时,反相器210_1~210_n将逐级传递一振荡信号,且输出单元230用以缓冲反相器串列所产生的振荡信号,并据以输出缓冲后的振荡信号。此外,在实际应用上,输出单元230可由一反相器231所构成。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依设计所需来决定是否配置输出单元230,例如:在低负载输出时,信号产生装置200可省略输出单元230。
降压电路220配置于反相器210_1与210_2之间。控制电路240连接于反相器210_1的输入端与反相器210_n的输出端之间,亦即连接于反相器串列210的输入端TM11与输出端TM12之间。其中,控制电路240可以由一开关SW21所构成,并且开关SW21的第一端与第二端分别连接反相器串列210的输入端TM11与输出端TM12。当控制电路240使反相器串列210的输入端TM11与输出端TM12呈现开路(open)时,反相器210n所产生的信号不会反馈至反相器2101,因此反相器串列210不会产生振荡,进而维持在休眠状态。值得一提的是,在休眠状态中反相器串列210的输入端TM11的电压将通过控制电路240维持在固定的电压(例如:接地电压或系统电压Vdd),以使信号产生装置200处在可知状态(known state)下。
当控制电路240使反相器串列210的输入端TM11与输出端TM12呈现短路(short)时,反相器210_n所输出的信号会反馈至反相器210_1,故此时的反相器串列210将形成一正反馈进而产生振荡。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降压电路220会产生压降(例如0.7伏特或1.2伏特),因此反相器210_1所传送的振荡信号的摆幅会被扩展。如此一来,当反相器串列210从休眠状态切换至起振状态时,随着振荡信号的摆幅的提升,第一次振荡所需的时间与其后的每一次振荡的时间相近。并且,可将振荡周期时间设计得与第一次振荡的时间相近,以达到提升反相器串列210的起振速度的效果。
举例来说,倘若反相器串列210中没有穿插任何一个降压电路220时,振荡信号的振幅为2.4至2.6伏特,且振荡信号从2.4伏特切换至2.6伏特的时间为1μ秒。此外,信号产生装置200在起振过程中信号从接地电压(0伏特)切换至2.4伏特的时间就大约需要24μ秒。然而,当反相器串列210穿插降压电路220时,振荡信号的振幅将扩展为1.5~3.5伏特。此时,反相器210_1所输出的振荡信号的频率会略为下降。为了使振荡信号的频率维持在原先的设定值,可通过调整反相器210_1的驱动能力(亦即充电能力),来提升振荡信号的频率。如此一来,振荡信号从1.5伏特切换至3.5伏特的时间将依旧为1μ秒,且在起振过程中信号从接地电压(0伏特)切换至3.5伏特的时间大约只需3.5μ秒。
值得一提的是,图2所示的降压电路220为配置于反相器210_1与210_2之间,但在其他实施例中,降压电路220可配置于反相器串列210中某两相邻的反相器之间(如反相器210_2与210_3之间)。并且,在其他实施例中,降压电路220的数量可以为2个以上但小于或是等于n。换言之,虽然图2实施例列举了降压电路的数量与配置位置,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
图3为图2的降压电路的电路示意图。请参照图2及图3,在本实施例中,降压电路220包括二极管D1及D2,其中二极管D1的阳极连接反相器210_1的输出端,二极管D1的阴极连接反相器210_2的输入端,二极管D2的阳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阴极,二极管D2的阴极连接二极管D1的阳极。假设二极管D1及D2的顺向电压为0.7伏特,且信号产生装置200的操作电压为5伏特,则反相器210_1所输出的振荡信号的摆幅大约可被扩展为1.8~3.2伏特。
图4为图2的降压电路的另一电路示意图。请参照图3及图4,在本实施例中,降压电路220还包括二极管D3及D4,其中二极管D3串联连接二极管D1,二极管D4串联连接二极管D2。假设二极管D1~D4的顺向电压为0.7伏特,且信号产生装置200的操作电压为5伏特,则反相器210_1所输出的振荡信号的摆幅大约可被扩展为1.1~3.9伏特。
图5A为图2的控制电路的电路示意图。请参照图2及图5A,在本实施例中,控制电路240包括晶体管M1与传输门510,且传输门510包括晶体管M2及晶体管M3。其中,本实施例的晶体管M1及M3分别以n型晶体管为例,晶体管M2则以p型晶体管为例。晶体管M1的第一端连接反相器串列210的输入端TM11,晶体管M1的第二端连接至接地电压(第一电压),且晶体管M1的控制端接收控制信号Dis。传输门510的第一端连接反相器串列210的输入端TM11,传输门510的第二端连接反相器串列210的输出端TM12,且传输门510的第一控制端用以接收控制信号Dis,传输门510的第二控制端接收控制信号En。
此外,晶体管M2的第一端连接传输门510的第一端,晶体管M2的第二端连接传输门510的第二端,且晶体管M2的控制端连接传输门510的第一控制端。由此,晶体管M2将受控于控制信号Dis。晶体管M3的第一端连接晶体管M2的第一端,晶体管M3的第二端连接晶体管M2的第二端,晶体管M3的控制端连接传输门510的第二控制端。由此,晶体管M3将受控于控制信号En。其中,控制信号En为控制信号Dis的反相信号。
在实际操作上,当控制电路240将控制信号Dis维持在第一位准(例如:高位准)且控制信号En维持在第二位准(例如:低位准)时,晶体管M1为导通,且晶体管M2及晶体管M3为不导通。由此,反相器210_n所输出的信号将不会反馈至反相器210_1,并且反相器210_1的输入端的电压位准会拉至接地电压,进而致使输出单元230所输出的信号的电压位准保持固定。当控制电路240将控制信号Dis维持在第二位准(例如:低位准)且控制信号En维持在第一位准(例如:高位准)时,晶体管M1为不导通,且晶体管M2及晶体管M3为导通。由此,反相器210_n所输出的信号将会反馈至反相器210_1,进而导致反相器串列210开始振荡。
在实际操作上,当省略图5A的晶体管M3及控制信号En,只由控制信号Dis进行控制,也可得到类似的效果。因此,以其他型式的开关来取代传输门510,也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另外,以单一控制信号同时作为起振及固定电压(如接地电压)保持,同样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5B为图2的控制电路的另一电路示意图。对照图5A与图5B来看,两者主要不同之处在于图5B中的晶体管M4。如图5B所示,晶体管M4以p型晶体管为例,且晶体管M4第一端连接反相器串列210的输入端TM11,晶体管M4的第二端连接至系统电压Vdd(第一电压),晶体管M4的控制端接收控制信号En。当控制电路240将控制信号Dis维持在第一位准(例如:高位准)且控制信号En维持在第二位准(例如:低位准)时,晶体管M4为导通。由此,反相器210_1的输入端的电压位准会拉至系统电压Vdd,进而使输出单元230所输出的信号的电压位准保持固定。当控制电路240将控制信号Dis维持在第二位准(例如:低位准)且控制信号En维持在第一位准(例如:高位准)时,晶体管M4为不导通,且晶体管M2及晶体管M3为导通。由此,反相器210_n所输出的信号将会反馈至反相器210_1,进而导致反相器串列210开始振荡。
同前所述,在实际操作上,当省略图5B的晶体管M2及控制信号Dis,只由控制信号En控制,也可得到类似的效果。
图6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信号产生装置的电路示意图。请参照图2及图6,其不同之处为信号产生装置600包括p个降压电路610_1~610_p,并且p等于n。降压电路610_1~610_p分别穿插于反相器210_1~210_n之间。换言之,降压电路610_1连接于反相器210_1的输出端与反相器210_2的输入端之间,降压电路610_2连接于反相器210_2的输出端与反相器210_3的输入端之间,其余则以此类推。由此,信号产生装置600所产生的振荡信号的波形将会更加的对称。因为本实施例的具体操作原理与图2实施例相似,故在此不予赘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的信号产生装置,其配置至少一降压电路于上述反相器之间,并通过降压电路扩展振荡信号的摆幅。此外,在扩展振荡信号的摆幅的同时,将调整反相器的驱动能力,以将振荡信号的频率维持在原先所设定的状态。由此,可使第一次起振的时间与往后的每一次振荡的时间,也就是系统应用所设计好的周期时间,皆相接近,以达到加速信号产生装置的起振的目的。
虽然本发明以实施例揭示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任意改动或等同替换,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申请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1)

1.一种信号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一反相器串列,包括相互串联的n级反相器,其中n为不小于3的奇数;
p个降压电路,穿插在所述n级反相器之间,p为正整数且p小于或是等于n;以及
一控制电路,连接在该反相器串列的输入端与输出端之间,用以控制该反相器串列的振荡与否,
其中,当该反相器串列产生振荡时,所述n级反相器逐级传递一振荡信号,并通过所述降压电路扩展该振荡信号的摆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所述降压电路包括:
一第一二极管;以及
一第二二极管,该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端连接该第一二极管的阳极端,该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端连接该第一二极管的阴极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号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每一所述降压电路还包括:
一第三二极管,串联连接该第一二极管;以及
一第四二极管,串联连接该第二二极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p相等于1,且第1个降压电路连接在第1级反相器的输出端与第2级反相器的输入端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p相等于n,且第i个降压电路连接在第i级反相器的输出端与第i+1级反相器的输入端之间,i为整数且1≤i≤n-1,且第n个降压电路连接在第n级反相器的输出端与该反相器串列的输出端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控制电路由一开关所构成,且该开关的第一端连接该反相器串列的输入端,该开关的第二端连接该反相器串列的输出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控制电路包括:
一第一开关,该第一开关的第一端连接该反相器串列的输入端,且该第一开关的第二端连接该反相器串列的输出端;以及
一第二开关,该第二开关的第一端连接该反相器串列的输入端,且该第二开关的第二端连接至一第一电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控制电路包括:
一第一晶体管,该第一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该反相器串列的输入端,该第一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一第一电压,该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接收一第一控制信号;以及
一传输门,该传输门的第一端连接该反相器串列的输入端,该传输门的第二端连接该反相器串列的输出端,该传输门的第一控制端接收该第一控制信号,该传输门的第二控制端接收一第二控制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号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传输门包括:
一第二晶体管,该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该传输门的第一端,该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该传输门的第二端,该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该传输门的第一控制端;以及
一第三晶体管,该第三晶体管的第一端连接该第二晶体管的第一端,该第三晶体管的第二端连接该第二晶体管的第二端,该第三晶体管的控制端连接该传输门的第二控制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号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二控制信号为该第一控制信号的反相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
一输出单元,连接该反相器串列的输出端,用以缓冲该反相器串列所产生的信号。
CN2010102258202A 2010-07-09 2010-07-09 信号产生装置 Pending CN10231583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258202A CN102315839A (zh) 2010-07-09 2010-07-09 信号产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2258202A CN102315839A (zh) 2010-07-09 2010-07-09 信号产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15839A true CN102315839A (zh) 2012-01-11

Family

ID=454287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258202A Pending CN102315839A (zh) 2010-07-09 2010-07-09 信号产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315839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842A (zh) * 1994-04-25 1996-09-25 精工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振荡电路和非易失半导体存储器
CN1567406A (zh) * 2001-04-27 2005-01-19 株式会社东芝 显示装置、数字模拟变换电路和数字模拟变换方法
US20050225415A1 (en) * 2004-04-12 2005-10-13 Mahony Michael J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temperatur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me
CN101151803A (zh) * 2005-05-27 2008-03-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耦合式环形振荡器及其布置方法
CN101604944A (zh) * 2009-07-03 2009-12-16 山东华力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能耗制动控制模块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842A (zh) * 1994-04-25 1996-09-25 精工电子工业株式会社 振荡电路和非易失半导体存储器
CN1567406A (zh) * 2001-04-27 2005-01-19 株式会社东芝 显示装置、数字模拟变换电路和数字模拟变换方法
US20050225415A1 (en) * 2004-04-12 2005-10-13 Mahony Michael J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temperatur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same
CN101151803A (zh) * 2005-05-27 2008-03-2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耦合式环形振荡器及其布置方法
CN101604944A (zh) * 2009-07-03 2009-12-16 山东华力电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能耗制动控制模块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98211B2 (en) Dynamic level shifter circuit
JP2016526247A (ja) シフトレジスタユニット及び表示装置
CN104571253B (zh) 稳压器及其控制方法
EP3226410A1 (en) Crystal oscillator circuit
CN105144579A (zh) 低功率架构
KR20060122462A (ko) 전하 펌프 및 이를 이용한 저소비전력 직류-직류 변환기
CN102237859B (zh) 由电流源相对大小决定频率的振荡器
CN101686037B (zh) 振荡器及其驱动电路与振荡方法
CN103246209B (zh) 电源管理系统
TW201308301A (zh) 具有鋸齒狀延展輸出驅動架構之顯示驅動器積體電路、包括其之顯示裝置及驅動該顯示裝置之方法
CN103812445B (zh) 一种振荡器
CN111243502B (zh) 一种像素驱动电路和显示装置
CN100446127C (zh) 移位寄存电路
CN101126850B (zh) 液晶显示装置的驱动电路和驱动装置
US10673418B2 (en) Level shifter circuit
CN102315839A (zh) 信号产生装置
TWI470978B (zh) 功率放大裝置及應用該功率放大裝置之無線信號傳送器
CN203445839U (zh) 振荡器系统
EP2194645A2 (en) Low-power relaxation oscillator and RFID tag using the same
CN116260451A (zh) 显示器的时钟数据恢复电路及其时钟恢复电路
JP5482161B2 (ja) 回路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14513179A (zh) 一种高压驱动器及其驱动方法
CN111243634B (zh) 电力控制电路和包括该电力控制电路的半导体装置
TW201230687A (en) Level shifter
CN102638258A (zh) 输出电路、包括输出电路的系统以及控制输出电路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