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85191B - 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和层压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和层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85191B
CN102285191B CN201010588445.8A CN201010588445A CN102285191B CN 102285191 B CN102285191 B CN 102285191B CN 201010588445 A CN201010588445 A CN 201010588445A CN 102285191 B CN102285191 B CN 10228519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board
electrode base
splenium
leading screw
inner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8844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85191A (zh
Inventor
全笔句
沈永喆
金基哲
李宰旭
李濬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SD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SD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SDI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SD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2851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851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851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851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04Machines for assembling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13Large-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motive or stationary systems with plate-lik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6Small-sized flat cells or batteries for portable equipm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01M10/0585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of accumulators having only flat construction elements, i.e. flat positive electrodes, flat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flat separ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和层压方法。该层压装置包括:展开部,将所述电极基板展开,所述电极基板包括通过以具有距离的图案涂覆而形成在集电基体材料的表面上的活性材料层;层压部,该层压部探测所述电极基板上的所述活性材料层的端部以检测所述绝缘带的想要层压的位置,并在所述想要层压的位置处层压所述绝缘带;检查单元,该检查单元检查在从所述层压部传送的所述电极基板上层压的绝缘带的位置;卷绕部,该卷绕部卷绕从所述检查单元传送的电极基板;和控制部,该控制部比较在所述层压部处的想要层压的位置与在所述检测单元处的层压绝缘带的位置,以控制所述层压部和所述检查单元相对于所述电极基板的位置。

Description

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和层压方法
技术领域
各实施例涉及一种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和层压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如锂离子电池和锂聚合物电池的二次电池包括罐内的电解液和电极组件。这种电极组件包括正电极板、隔板和负电极板。正电极板(或负电极板)包括具有恒定宽度的带状正极(或负极)集电基体材料和通过涂覆而图案化和形成在集电基体材料的表面上的正电极(或负电极)活性材料层。另外,未涂覆部分被布置在活性材料层外的集电基体材料上,并且用于连接到外部电路的导电带可以被焊接到未涂覆部分。
另外,绝缘带在活性材料层的端部和未涂覆区域的一部分处被层压在正电极板(或负电极板)上,以保护活性材料层的端部并防止具有不同极性的活性材料层之间短路。当未涂覆部分具有小的宽度时,这种绝缘带需要精确调整的层压工艺。然而,由于这种用于绝缘带的精确调整,工作速度将会下降,从而降低生产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和方法,可以将绝缘带精确层压在未涂覆部分上和通过以图案形式涂覆而形成在二次电池的电极处的集电基体材料上的活性材料层上,并提高生产率。
根据各实施例中的至少一个,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包括:展开部,该展开部被配置为展开所述电极基板,所述电极基板包括通过以具有预定距离的图案涂覆而形成在集电基体材料的表面上的活性材料层;层压部,该层压部被配置为探测从所述展开部展开的所述电极基板上的所述活性材料层的端部,以检测绝缘带的想要层压的位置,该层压部被配置为在所述想要层压的位置处层压所述绝缘带,所述想要层压的位置的检测和所述绝缘带的层压在与所述电极基板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上被独立执行;检查单元,该检查单元被配置为检查在从所述层压部传送所述电极基板上层压的绝缘带的位置;卷绕部,该卷绕不被配置为卷绕从所述检查单元传送的所述电极基板;以及控制部,该控制部被配置为比较在所述层压部处的想要层压的位置与在所述检测单元处的层压绝缘带的位置,以控制所述层压部和所述检查单元相对于所述电极基板的位置。
所述电极基板上的所述活性材料层可以包括:图案化在所述集电基体材料的下表面上并包括相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活性材料层;和图案化在所述集电基体材料的上表面上并包括相邻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的第二活性材料层,并且所述层压部可以包括下层压部和上层压部,所述下层压部和上层压部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四端上。
所述下层压部可以包括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一端上的第一位置单元和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二端上的第二位置单元,并且所述上层压部可以包括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三端上的第三位置单元和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四端上的第四位置单元。
所述下层压部可以包括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三端上的第一位置单元和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四端上的第二位置单元,并且所述上层压部可以包括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一端上的第三位置单元和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二端上的第四位置单元。
所述下层压部可以包括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一端上的第一位置单元和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四端上的第二位置单元,并且所述上层压部可以包括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三端上的第三位置单元和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二端上的第四位置单元。
所述下层压部可以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包括在所述第三端上的第一位置单元和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二端上的第二位置单元,并且所述上层压部可以包括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一端上的第三位置单元和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四端上的第四位置单元。
所述第一子层压部和所述第二子层压部可以在所述第一位置单元和所述第二位置单元相对的表面彼此相对。所述第三子层压部和所述第四子层压部可以在所述第三位置单元和所述第四位置单元相对的表面彼此相对。
所述下层压部可以包括:第五子层压部,该第五子层压部被配置为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一端上;第六子层压部,该第六子层压部被配置为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二端上;和第一综合检测部,该第一综合检测部中包含所述第五子层压部和所述第六子层压部。所述上层压部可以包括:第七子层压部,该第七子层压部被配置为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三端上;第八子层压部,该第八子层压部被配置为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四端上;和第二综合检测部,该第二综合检测部中包含所述第七子层压部和所述第八子层压部。
所述下层压部可以在数量上至少两倍地被提供在所述展开部和所述上层压部之间,并且所述上层压部可以在数量上至少两倍地被提供在所述下层压部和所述卷绕部之间。
根据另一个实施例,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方法可以包括:将所述电极基板传送通过预定长度到层压部并停止所述电极基板,所述电极基板包括通过以具有预定距离的图案涂覆而形成在集电基体材料的表面上的活性材料层,所述层压部包括检测部和子层压部;通过沿与所述电极基板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所述检测部来检测所述电极基板的所述活性材料层的端部,检测绝缘带的想要层压的位置;将所述子层压部沿与所述电极基板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到与在所述检测部检测的想要层压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并且由所述子层压部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电极基板的所述想要层压的位置上。
所述电极基板上的所述活性材料层可以包括相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并且所述子层压部可以包括被配置为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一端上的第一子层压部和被配置为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二端上的第二子层压部。
所述子层压部的移动和所述绝缘带的层压可以包括同时移动所述第一子层压部和所述第二子层压部。所述子层压部的移动和所述绝缘带的层压可以包括依次移动所述第一子层压部和所述第二子层压部。
附图说明
附图被包括以提供对本公开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并合并在本申请文件中且构成本申请文件的一部分。附图示出本公开内容的各示例性实施例,并且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内容的原理。附图中:
图1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示出附接有绝缘带的电极基板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3是示出图2中部分A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控制单元的操作的方框图;
图5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层压部的构造和操作的示意图;
图6A和6B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下层压部的透视图和俯视图;
图7A和7B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上层压部的透视图和俯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控制部的操作的方框图,该操作在层压部和检查单元上执行;
图9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层压部的构造和操作的示意图;
图10A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层压部的下层部的透视图;
图10B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层压部的上层部的透视图;
图11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方法的流程图;
图12A和12B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层压部的操作的示意图;以及
图13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10年6月17日递交至韩国知识产权局、名称为“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和方法”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0-0057552通过引用全部合并于此。
在下文中将结合附图更充分地描述各示例实施例,然而,这些实施例可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并且不应当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陈述的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在于使得此公开全面且完整,并且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充分传达本发明的范围。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各实施例。
图1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示出附接有绝缘带的电极基板的部分横截面图。图3是示出了图2中部分A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控制单元的操作的方框图。
参见图1至图4,根据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1000包括沿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依次布置的展开部100、第一缓冲部200、层压部300、第二缓冲部400、检查单元500、第三缓冲部600和卷绕部700。层压装置1000可以进一步包括控制部800。
电极基板10包括集电基体材料11、第一活性材料层12、第二活性材料层13和未涂覆部分14。集电基体材料11具有箔片形状并收集电流。第一活性材料层12被图案化在集电基体材料11的下表面上,并通过涂覆工艺形成。第二活性材料层13被图案化在集电基体材料11的上表面上,并通过涂覆工艺形成。未涂覆部分14布置在第一和第二活性材料层12和13外的集电基体材料11上。用于连接到外部电路的导电片(未示出)被焊接到未涂覆部分14。
绝缘带T被层压到第一活性材料层12的第一和第二端12a和12b以及第二活性材料层13的第三和第四端13a和13b。绝缘带T保护第一和第二活性材料层12和13的端部,并防止具有不同极性的第一和第二活性材料层12和13之间短路。当绝缘带T被层压为近似平行于第一活性材料层12的第一和第二端12a和12b以及近似平行于第二活性材料层13的第三和第四端13a和13b时,被认为是好产品。然而,如图3虚线所示,当绝缘带T’被层压为相对于第一活性材料层12的第一和第二端12a和12b并相对于第二活性材料层13的第三和第四端13a和13b不平行而超过预定程度时,被认为是有缺陷的。
在展开部100中,电极基板10可以围绕展开辊110被卷绕多次成卷形状。马达(未示出)被连接到展开部100的一侧。连接到展开部100的马达的操作调节展开辊110的旋转方向和速度,使得电极基板10的展开方向和速度被调节。
第一缓冲部200包括传送辊210、摩擦辊220、支撑辊230和提升辊240。
传送辊210和摩擦辊220通过在它们之间的电极基板10彼此紧密接触。从展开部100展开的电极基板10被传送到传送辊210和摩擦辊220。马达(未示出)被连接到传送辊210的一侧。连接到传送辊210的马达的操作调节传送辊210和摩擦辊220的旋转方向和速度,使得电极基板10的传送方向和速度被调节。
支撑辊230与传送辊210安装到相同高度。电极基板10被传送到支撑辊230的上侧。支撑辊230将电极基板10传送到后面将描述的层压部300。
提升辊240被布置在传送辊210和支撑辊230之间。电极基板10被传送到提升辊240的下侧。提升辊240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以调节穿过第一缓冲部200的电极基板10的长度。
层压部300包括下层压部300a和上层压部300b。下层压部300a包括第一位置单元310和第二位置单元320。上层压部300b包括第三位置单元330和第四位置单元340。
层压部300探测电极基板10的第一活性材料层12的第一和第二端12a和12b以及第二活性材料层13的第三和第四端13a和13b,以检测绝缘带T的想要层压的位置。层压部300在想要层压的位置层压绝缘带T。具体而言,在层压部300中,用于检测绝缘带T的想要层压的位置的部分和用于层压绝缘带T的部分可以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独立移动。
下层压部300a的第一和第二位置单元310和320以及上层压部300的第三和第四位置单元330和340可以按如下顺序将绝缘带T层压到电极基板10上。
根据第一实施例,下层压部300a可以将绝缘带T层压到电极基板10下侧的第一活性材料层12的端部上。也就是说,下层压部300a的第一位置单元310可以将绝缘带T层压到第一端12a上,并且第二位置单元320可以将绝缘带T层压到第二端12b上。与此对应,上层压部300b可以将绝缘带T层压到电极基板10上侧的第二活性材料层13的端部上。也就是说,上层压部300b的第三位置单元330可以将绝缘带T层压到第三端13a上,并且第四位置单元340可以将绝缘带T层压到第四端13b上。
根据第二实施例,下层压部300a可以将绝缘带T层压到电极基板10上侧的第二活性材料层13的端部上。也就是说,下层压部300a的第一位置单元310可以将绝缘带T层压到第三端13a上,并且第二位置单元320可以将绝缘带T层压到第四端13b。与此对应,上层压部300b可以将绝缘带T层压到电极基板10下侧的第一活性材料层12的端部上。也就是说,上层压部300b的第三位置单元330可以将绝缘带T层压到第一端12a上,并且第四位置单元340可以将绝缘带T层压到第二端12b上。
根据第三实施例,下层压部300a的第一位置单元310可以将绝缘带T层压到位于电极基板10的下侧处的第一端12a上,并且第二位置单元320可以将绝缘带T层压到位于电极基板10的上侧处的第四端13b上。与此对应,上层压部300b的第三位置单元330可以将绝缘带T层压到位于电极基板10的上侧处的第三端13a上,并且第四位置单元340可以将绝缘带T层压到位于电极基板10的下侧处的第二端12b上。
根据第四实施例,下层压部300a的第一位置单元310可以将绝缘带T层压到位于电极基板10的上侧处的第三端13a上,并且第二位置单元320可以将绝缘带T层压到位于电极基板10的下侧处的第二端12b上。与此对应,上层压部300b的第三位置单元330可以将绝缘带T层压到位于电极基板10的下侧处的第一端12a上,并且第四位置单元340可以将绝缘带T层压到位于电极基板10的上侧处的第四端13b上。
然而,现在将基于根据上述四个实施例中的第一实施例的操作来描述下层压部300a的第一和第二位置单元310和320的操作以及上层压部300b的第三和第四位置单元330和340的操作。具体而言,将参照图5、6A、6B、7A和7B更详细描述层压部300的构造和操作。
第二缓冲部400包括传送辊410、支撑辊420和提升辊430。第二缓冲部400可以被布置在下层压部300a和上层压部300b之间。
从下层压部300a传送的电极基板10经过传送辊410的上侧。马达(未示出)被连接到传送辊410的一侧。根据连接到传送辊410的马达的操作,传送辊410的旋转方向和速度被调节,使得电极基板10的传送方向和速度被调节。
支撑辊420与传送辊410安装到相同高度。电极基板10被传送到支撑辊420的上侧。支撑辊420将电极基板10传送到上层压部300b。
提升辊430被布置在传送辊410和支撑辊420之间。电极基板10被传送到提升辊430的下侧。提升辊430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以调节穿过第二缓冲部400的电极基板10的长度。
检查单元500包括下检查单元510和上检查单元520。
下检查单元510包括第一检查摄像机511和第二检查摄像机512。第一检查摄像机511检查在从层压部300传送的电极基板10的第一活性材料层12的第一端12a上层压的绝缘带T的位置。第一检查摄像机传送部511a沿与电极基板10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第一检查摄像机511以检查绝缘带T的位置。第二检查摄像机512检查在从层压部300传送的电极基板10的第一活性材料层12的第二端12b上层压的绝缘带T的位置。第二检查摄像机传送部512a沿与电极基板10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第二检查摄像机512以检查绝缘带T的位置。
上检查单元520包括第三检查摄像机521和第四检查摄像机522。第三检查摄像机521检查在从层压部300传送的电极基板10的第二活性材料层13的第三端13a上层压的绝缘带T的位置。第三检查摄像机传送部521a沿与电极基板10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第三检查摄像机521以检查绝缘带T的位置。第四检查摄像机522检查在从层压部300传送的电极基板10的第二活性材料层13的第四端13a上层压的绝缘带T的位置。第四检查摄像机传送部522a沿与电极基板10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第四检查摄像机522以检查绝缘带T的位置。
第三缓冲部600包括传送辊610、摩擦辊620、支撑辊630和提升辊640。
传送辊610和摩擦辊620通过在它们之间的电极基板10彼此紧密接触。电极基板10从检查单元500传送到传送辊610和摩擦辊620。马达(未示出)被连接到传送辊610的一侧。根据连接到传送辊610的马达的操作,传送辊610和摩擦辊620的旋转方向和速度被调节,使得电极基板10的传送方向和速度被调节。
支撑辊630与传送辊610安装到相同高度。电极基板10被传送到支撑辊630的上侧。支撑辊630将电极基板10传送到后面将要描述的卷绕部700。
提升辊640被布置在传送辊610和支撑辊630之间。电极基板10被传送到提升辊640的下侧。提升辊640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以调节穿过第三缓冲部600的电极基板10的长度。
在卷绕部700,电极基板10可以围绕卷绕辊710被卷绕多次成卷形状。马达(未示出)可以被连接到卷绕部700的一侧。根据连接到卷绕部700的马达的操作,卷绕辊710的旋转方向和速度被调节,使得电极基板10的卷绕方向和速度被调节。
控制部800控制展开部100的马达(未示出)的旋转方向和速度。控制部800控制第一缓冲部200的马达(未示出)的旋转方向和速度。控制部800控制层压部300的想要层压的位置的检测操作和层压操作。控制部800控制第二缓冲部400的马达(未示出)的旋转方向和速度。控制部800控制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检查摄像机传送部511a、512a、521a和522a的传送操作。控制部800控制检查单元500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检查摄像机511、512、521和522对层压在电极基板10上的绝缘带T的位置的检查。控制部800控制第三缓冲部600的马达(未示出)的旋转方向和速度。控制部800控制卷绕部700的马达(未示出)的旋转方向和速度。
在下文中,将根据一实施例描述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层压部的构造和操作。
图1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示意图。图5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层压部的构造和操作的示意图。图6A和6B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下层压部的透视图和俯视图。图7A和7B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上层压部的透视图和俯视图。
参见图1、5、6A、6B、7A和7B,层压部300包括下层压部300a、上层压部300b、基板300c和导轨部300d。
下层压部300a包括第一位置单元310和第二位置单元320。
第一位置单元310包括第一检测部311和第一子层压部312。
第一检测部311包括第一外框架311a、第一观测部311b、第一外丝杠311c和第一外伺服马达311d。
第一外框架311a具有相对于第一外框架311a的中部彼此分隔开的上侧和下侧,从而电极基板10穿过该中部。从展开部100和第一缓冲部200送出的电极基板10被传送到第一外框架311a的中部。
第一观测部311b被布置在第一外框架311a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一观测部311b可以被布置在电极基板10的下侧,并与马达基板10的下表面分开。第一观测部311b检测在电极基板10的第一活性材料层12的第一端12a处的想要层压的位置。
第一外丝杠311c被联接到第一外框架311a的外侧。第一外丝杠311c可以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布置。
第一外伺服马达311d被连接到第一外丝杠311c的一端。第一外伺服马达311d使第一外丝杠311c旋转,以使第一外框架311a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为了将第一外伺服马达311d引起的第一外丝杠311c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第一外框架311a的线性运动,第一外框架311a可以通过滚珠螺杆与第一外丝杠311c联接。
第一子层压部312包括第一内框架312a、第一内丝杠312b、第一内伺服马达312c、第一挤压部312d、第一支撑部312e、第一导轨部312f和第一绝缘带供给部312g。
第一内框架312a与第一外框架311a的内侧分隔开。第一内框架312a具有相对于第一内框架312a的中部彼此分隔开的上侧和下侧,从而电极基板10穿过该中部。从展开部100和第一缓冲部200送出的电极基板10被传送到第一内框架312a的中部。
第一内丝杠312b被联接到第一外框架311a的内侧。第一内丝杠312b可以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布置。
第一内伺服马达312c被联接到第一外框架311a的内侧。第一内伺服马达312c被连接到第一内丝杠312b的一端。第一内伺服马达312c使第一内丝杠312b旋转,以使第一内框架312a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为了将第一内伺服马达312c引起的第一内丝杠312b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第一内框架312a的线性运动,第一内框架312a可以通过滚珠螺杆与第一内丝杠312b联接。
第一挤压部312d可以包括能够移动到上侧和下侧并对上侧和下侧施加预定压力的空气汽缸。第一挤压部312d被布置在第一内框架312a的内侧。第一挤压部312d被布置在传送的电极基板10的下侧。第一挤压部312d被连接到第一内框架312a,从而当第一内框架312a移动时,第一挤压部312d随第一内框架312a一起移动。第一挤压部312d将绝缘带T层压到电极基板10的第一活性材料层12的第一端12a上。
第一支撑部312e可以包括能够移动到上侧和下侧并对上侧和下侧施加预定压力的空气汽缸。第一支撑部312e被布置在第一内框架312a的内侧。第一支撑部312e被布置在传送的电极基板10的上侧,以与第一挤压部312d的位置对应。第一支撑部312e被连接到第一内框架312a,从而当第一内框架312a移动时,第一支撑部312e随第一内框架312a一起移动。第一支撑部312e支撑第一挤压部312d的层压操作。
第一导轨部312f具有长的轨道形状。第一导轨部312f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布置在第一内框架312a和第一外框架311a之间。由第一内丝杠312b的操作和第一内伺服马达312c的操作引起的第一内框架312a的运动由第一导轨部312f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引导。
第一绝缘带供给部312g被布置在第一内框架312a的一侧。第一绝缘带供给部312g将绝缘带T供给到传送的电极基板10和第一挤压部312d之间,并将绝缘带T剪切到预定长度。
第二位置单元320包括第二检测部321和第二子层压部322。
第二检测部321包括第二外框架321a、第二观测部321b、第二外丝杠321c和第二外伺服马达321d。
第二外框架321a具有相对于第二外框架321a的中部彼此分隔开的上侧和下侧,从而电极基板10穿过该中部。从第一位置单元310送出的电极基板10被传送到第二外框架321a的中部。
第二观测部321b被布置在第二外框架321a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二观测部321b可以被布置在电极基板10的下侧,并与电极基板10的下表面分开。第二观测部321b检测在电极基板10的第一活性材料层12的第二端12b处的想要层压的位置。
第二外丝杠321c被联接到第二外框架321a的外侧。第二外丝杠321c可以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布置。
第二外伺服马达321d被连接到第二外丝杠321c的一端。第二外伺服马达321d使第二外丝杠321c旋转,以使第二外框架321a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为了将第二外伺服马达321d引起的第二外丝杠321c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第二外框架321a的线性运动,第二外框架321a可以通过滚珠螺杆与第二外丝杠321c联接。
第二子层压部322包括第二内框架322a、第二内丝杠322b、第二内伺服马达322c、第二挤压部322d、第二支撑部322e、第二导轨部322f和第二绝缘带供给部322g。
第二内框架322a与第二外框架321a的内侧分隔开。第二内框架322a具有相对于第二内框架322a的中部彼此分隔开的上侧和下侧,从而电极基板10穿过该中部。从第一位置单元310送出的电极基板10被传送到第二内框架322a的中部。
第二内丝杠322b被联接到第二外框架321a的内侧。第二内丝杠322b可以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布置。
第二内伺服马达322c被联接到第二外框架321a的内侧。第二内伺服马达322c被连接到第二内丝杠322b的一端。第二内伺服马达322c使第二内丝杠322b旋转,以使第二内框架322a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为了将第二内伺服马达322c引起的第二内丝杠322b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第二内框架322a的线性运动,第二内框架322a可以通过滚珠螺杆与第二内丝杠322b联接。
第二挤压部322d可以包括能够移动到上侧和下侧并对上侧和下侧施加预定压力的空气汽缸。第二挤压部322d被布置在第二内框架322a的内侧。第二挤压部322d被布置在传送的电极基板10的下侧。第二挤压部322d被连接到第二内框架322a,从而当第二内框架322a移动时,第二挤压部322d随第二内框架322a一起移动。第二挤压部322d将绝缘带T层压到电极基板10的第一活性材料层12的第二端12b上。
第二支撑部322e可以包括能够移动到上侧和下侧并对上侧和下侧施加预定压力的空气汽缸。第二支撑部322e被布置在第二内框架322a的内侧。第二支撑部322e被布置在传送的电极基板10的上侧,以与第二挤压部322d的位置对应。第二支撑部322e被连接到第二内框架322a,从而当第二内框架322a移动时,第二支撑部322e随第二内框架322a一起移动。第二支撑部322e支撑第二挤压部322d的层压操作。
第二导轨部322f具有长的轨道形状。第二导轨部322f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布置在第二内框架322a和第二外框架321a之间。由第二内丝杠322b的操作和第二内伺服马达322c的操作引起的第二内框架322a的运动由第二导轨部322f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引导。
第二绝缘带供给部322g被布置在第二内框架322a的一侧。第二绝缘带供给部322g将绝缘带T供给到传送的电极基板10和第二挤压部322d之间,并将绝缘带T剪切到预定长度。
在第一和第二位置单元310和320彼此相对的表面处,第一外框架311a、第一内框架312a、第二外框架312a和第二内框架322a可以打开。也就是说,第一子层压部312和第二子层压部322可以彼此相对。换句话说,第一挤压部312d和第一支撑部312e可以与第二挤压部322d和第二支撑部322e相对。因此,即使当第一活性材料层12的第一和第二端12a和12b之间的距离D 1较小时,第一挤压部312d、第一支撑部312e、第二挤压部322d和第二支撑部322e在第一外框架311a和第一内框架312a不妨碍第二外框架321a和第二内框架322a的情况下层压绝缘带T。
上层压部300b包括第三位置单元330和第四位置单元340。
第三位置单元330包括第三检测部331和第三子层压部332。
第三检测部331包括第三外框架331a、第三观测部331b、第三外丝杠331c和第三外伺服马达331d。
第三外框架331a具有相对于第三外框架331a的中部彼此分隔开的上侧和下侧,从而电极基板10穿过该中部。从下层压部300a和第二缓冲部400送出的电极基板10被传送到第三外框架331a的中部。
第三观测部331b被布置在第三外框架331a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三观测部331b可以被布置在电极基板10的上侧,并与电极基板10的上表面分开。第三观测部331b检测在电极基板10的第二活性材料层13的第三端13a处的想要层压的位置。
第三外丝杠331c被联接到第三外框架331a的外侧。第三外丝杠331c可以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布置。
第三外伺服马达331d被连接到第三外丝杠331c的一端。第三外伺服马达331d使第三外丝杠331c旋转,以使第三外框架331a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为了将第三外伺服马达331d引起的第三外丝杠331c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第三外框架331a的线性运动,第三外框架331a可以通过滚珠螺杆与第三外丝杠331c联接。
第三子层压部332包括第三内框架332a、第三内丝杠332b、第三内伺服马达332c、第三挤压部332d、第三支撑部332e、第三导轨部332f和第三绝缘带供给部332g。
第三内框架332a与第三外框架331a的内侧分隔开。第三内框架332a具有相对于第三内框架332a的中部彼此分隔开的上侧和下侧,从而电极基板10穿过该中部。从下层压部300a和第二缓冲部400送出的电极基板10被传送到第三内框架332a的中部。
第三内丝杠332b被联接到第三外框架331a的内侧。第三内丝杠332b可以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布置。
第三内伺服马达332c被联接到第三外框架331a的内侧。第三内伺服马达332c被连接到第三内丝杠332b的一端。第三内伺服马达332c使第三内丝杠332b旋转,以使第三内框架332a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为了将第三内伺服马达332c引起的第三内丝杠332b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第三内框架332a的线性运动,第三内框架332a可以通过滚珠螺杆与第三内丝杠332b联接。
第三挤压部332d可以包括能够移动到上侧和下侧并对上侧和下侧施加预定压力的空气汽缸。第三挤压部332d被布置在第三内框架332a的内侧。第三挤压部332d被布置在传送的电极基板10的上侧。第三挤压部332d被连接到第三内框架332a,从而当第三内框架332a移动时,第三挤压部332d随第三内框架332a一起移动。第三挤压部332d将绝缘带T层压到电极基板10的第二活性材料层13的第三端13a上。
第三支撑部332e可以包括能够移动到上侧和下侧并对上侧和下侧施加预定压力的空气汽缸。第三支撑部332e被布置在第三内框架332a的内侧。第三支撑部332e被布置在传送的电极基板10的下侧,以与第三挤压部332d的位置对应。第三支撑部332e被连接到第三内框架332a,从而当第三内框架332a移动时,第三支撑部332e随第三内框架332a一起移动。第三支撑部332e支撑第三挤压部332d的层压操作。
第三导轨部332f具有长的轨道形状。第三导轨部332f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布置在第三内框架332a和第三外框架331a之间。由第三内丝杠332b的操作和第三内伺服马达332c的操作引起的第三内框架332a的运动由第三导轨部332f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引导。
第三绝缘带供给部332g被布置在第三内框架332a的一侧。第三绝缘带供给部332g将绝缘带T供给到传送的电极基板10和第三挤压部332d之间,并将绝缘带T剪切到预定长度。
第四位置单元340包括第四检测部341和第四子层压部342。
第四检测部341包括第四外框架341a、第四观测部341b、第四外丝杠341c和第四外伺服马达341d。
第四外框架341a具有相对于第四外框架341a的中部彼此分隔开的上侧和下侧,从而电极基板10穿过该中部。从第三位置单元330送出的电极基板10被传送到第四外框架341a的中部。
第四观测部341b被布置在第四外框架341a的一侧。也就是说,第四观测部341b可以被布置在电极基板10的上侧,并与电极基板10的上表面分开。第四观测部341b检测在电极基板10的第二活性材料层13的第四端13b处的想要层压的位置。
第四外丝杠341c被联接到第四外框架341a的外侧。第四外丝杠341c可以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布置。
第四外伺服马达341d被连接到第四外丝杠341c的一端。第四外伺服马达341d使第四外丝杠341c旋转,以使第四外框架341a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为了将第四外伺服马达341d引起的第四外丝杠341c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第四外框架341a的线性运动,第四外框架341a可以通过滚珠螺杆与第四外丝杠341c联接。
第四子层压部342包括第四内框架342a、第四内丝杠342b、第四内伺服马达342c、第四挤压部342d、第四支撑部342e、第四导轨部342f和第四绝缘带供给部342g。
第四内框架342a与第四外框架341a的内侧分隔开。第四内框架342a具有相对于第四内框架342a的中部彼此分隔开的上侧和下侧,从而电极基板10穿过该中部。从第三位置单元330送出的电极基板10被传送到第四内框架342a的中部。
第四内丝杠342b被联接到第四外框架341a的内侧。第四内丝杠342b可以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布置。
第四内伺服马达342c被联接到第四外框架341a的内侧。第四内伺服马达342c被连接到第四内丝杠342b的一端。第四内伺服马达342c使第四内丝杠342b旋转,以使第四内框架342a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为了将第四内伺服马达342c引起的第四内丝杠342b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第四内框架342a的线性运动,第四内框架342a可以通过滚珠螺杆与第四内丝杠342b联接。
第四挤压部342d可以包括能够移动到上侧和下侧并对上侧和下侧施加预定压力的空气汽缸。第四挤压部342d被布置在第四内框架342a的内侧。第四挤压部342d被布置在传送的电极基板10的上侧。第四挤压部342d被连接到第四内框架342a,从而当第四内框架342a移动时,第四挤压部342d随第四内框架342a一起移动。第四挤压部342d将绝缘带T层压到电极基板10的第二活性材料层13的第四端13b上。
第四支撑部342e可以包括能够移动到上侧和下侧并对上侧和下侧施加预定压力的空气汽缸。第四支撑部342e被布置在第四内框架342a的内侧。第四支撑部342e被布置在传送的电极基板10的下侧,以与第四挤压部342d的位置对应。第四支撑部342e被连接到第四内框架342a,从而当第四内框架342a移动时,第四支撑部342e随第四内框架342a一起移动。第四支撑部342e支撑第四挤压部342d的层压操作。
第四导轨部342f具有长的轨道形状。第四导轨部342f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布置在第四内框架342a和第四外框架341a之间。由第四内丝杠342b的操作和第四内伺服马达342c的操作引起的第四内框架342a的运动由第四导轨部342f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引导。
第四绝缘带供给部342g被布置在第四内框架342a的一侧。第四绝缘带供给部342g将绝缘带T供给到传送的电极基板10和第四挤压部342d之间,并将绝缘带T剪切到预定长度。
在第三和第四位置单元330和340彼此相对的表面处,第三外框架331a、第三内框架332a、第四外框架341a和第四内框架342a可以打开。也就是说,第三子层压部332和第四子层压部342可以彼此相对。换句话说,第三挤压部332d和第三支撑部332e可以与第四挤压部342d和第四支撑部342e相对。因此,即使当第二活性材料层13的第三和第四端13a和13b之间的距离D2较小时,第三挤压部332d、第三支撑部332e、第四挤压部342d和第四支撑部342e在第三外框架331a和第三内框架332a不妨碍第四外框架341a和第四内框架342a的情况下层压绝缘带T。
基板300c可以以板形状布置在下层压部300a和上层压部300b的下侧以支撑下层压部300a和上层压部300b。
导轨部300d具有沿与半导体基板10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轨道形状。导轨部300d可以被布置在基板300c与两个下层压部300a和上层压部300b之间。由第一外丝杠311c的操作和第一外伺服马达311d的操作引起的下层压部300a的运动由导轨部300d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引导。由第二外丝杠321c的操作和第二外伺服马达321d的操作引起的上层压部300b的运动由导轨部300d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引导。
在下文中,将根据一实施例详细描述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控制部的操作,该操作在层压部和检查单元上执行。
图1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示意图。图5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层压部的构造和操作的示意图。图6A和6B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下层压部的透视图和俯视图。图7A和7B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上层压部的透视图和俯视图。图8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控制部的操作的方框图,该操作在层压部和检查单元上执行。
控制部800控制层压部300的想要层压的位置的检测操作和层压操作。控制部800控制层压到电极基板10上的绝缘带T的位置的检查操作。
详细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观测部311b、321b、331b和341b检测布置在电极基板10上的第一和第二活性材料层12和13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端12a、12b、13a和13b。控制部800基于在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观测部311b、321b、331b和341b检测到的信号计算想要层压的位置。然后,控制部800控制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外伺服马达311d、321d、331d和341d以及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内伺服马达312c、322c、332c和342c,来调节第一挤压部312d、第一支撑部312e、第二挤压部322d、第二支撑部322e、第三挤压部332d、第三支撑部332e、第四挤压部342d和第四支撑部342e的位置以与电极基板10上的想要层压的位置对应。
控制部800控制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检查摄像机传送部511a、512a、521a和522a,使得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检查摄像机511、512、521和522的位置与电极基板10的第一和第二活性材料层12和13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端12a、12b、13a和13b的位置对应。
基于检查单元500的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检查摄像机511、512、521和522的用于电极基板10上的完成层压的位置的检查信号,控制部800执行关于层压部300的想要层压的位置的比较操作。然后,控制部800重新计算层压部300的想要层压的位置,以控制层压部300和检查单元500相对于电极基板10的位置。
在下文中,将根据另一实施例描述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层压部的构造。
图1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示意图。图9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层压部的构造和操作的示意图。图10A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层压部的下层压部的透视图。图10B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层压部的上层压部的透视图。
根据另一实施例,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包括代替图1中所示的层压装置1000的层压部300的层压部300’。因此,根据目前实施例的层压装置将针对层压部300’进行描述。另外,在先前和目前实施例中,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似的元件,因此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参见图9、10A和10B,根据目前实施例的层压部300’包括下层压部300a’、上层压部300b’、基板300c’和导轨部300d’。
下层压部300a’包括第一综合检测部351’、第五子层压部352’和第六子层压部362’。
第一综合检测部351’包括第一综合外框架351a’、第五观测部351b’、第六观测部351c’、第一综合外丝杠351d’和第一综合外伺服马达351e’。
第一综合外框架351a’具有相对于第一综合外框架351a’的中部彼此分隔开的上部和下部,从而电极基板10穿过该中部。从展开部100和第一缓冲部200送出的电极基板10被传送到第一综合外框架351a’的中部。
第五观测部351b’被布置在第一综合外框架351a’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五观测部351b’可以被布置在电极基板10的下侧,并与电极基板10的下表面分开。第五观测部351b’检测在电极基板10的第一活性材料层12的第一端12a处的想要层压的位置。
第六观测部351c’被布置在第一综合外框架351a’的一侧。也就是说,第六观测部351c’可以被布置在电极基板10的下侧,并与电极基板10的下表面分开。第六观测部351c’检测在电极基板10的第一活性材料层12的第二端12b处的想要层压的位置。
第一综合外丝杠351d’被联接到第一综合外框架351a’的外侧。第一综合外丝杠351d’可以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布置。
第一综合外伺服马达351e’被连接到第一综合外丝杠351d’的一端。第一综合外伺服马达351e’使第一综合外丝杠351d’旋转,以使第一综合外框架351a’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为了将第一综合外丝杠351d’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第一综合外框架351a’的线性运动,第一综合外框架351a’可以通过滚珠螺杆与第一综合外丝杠351d’联接。
第五子层压部352’包括第五内框架352a’、第五内丝杠352b’、第五内伺服马达352c’、第五挤压部352d’、第五支撑部352e’、第五导轨部352f’和第五绝缘带供给部352g’。
第五内框架352a’与第一综合外框架351a’的内侧分隔开。第五内框架352a’具有相对于第五内框架352a’的中部彼此分隔开的上部和下部,从而电极基板10穿过该中部。从展开部100和第一缓冲部200送出的电极基板10被传送到第五内框架352a’的中部。
第五内丝杠352b’被联接到第一综合外框架351a’的内侧。第五内丝杠352b’可以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布置。
第五内伺服马达352c’被联接到第一综合外框架351a’的内侧。第五内伺服马达352c’被连接到第五内丝杠352b’的一端。第五内伺服马达352c’使第五内丝杠352b’旋转,以使第五内框架352a’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为了将第五内丝杠352b’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第五内框架352a’的线性运动,第五内框架352a’可以通过滚珠螺杆与第五内丝杠352b’联接。
第五挤压部352d’可以包括能够移动到上侧和下侧并对上侧和下侧施加预定压力的空气汽缸。第五挤压部352d’被布置在第五内框架352a’的内侧。第五挤压部352d’被布置在传送的电极基板10的下侧。第五挤压部352d’被连接到第五内框架352a’,从而当第五内框架352a’移动时,第五挤压部352d’随第五内框架352a’一起移动。第五挤压部352d’将绝缘带T层压到电极基板10的第一活性材料层12的第一端12a上。
第五支撑部352e’可以包括能够移动到上侧和下侧并对上侧和下侧施加预定压力的空气汽缸。第五支撑部352e’被布置在第五内框架352a’的内侧。第五支撑部352e’被布置在传送的电极基板10的上侧。第五支撑部352e’被连接到第五内框架352a’,从而当第五内框架352a’移动时,第五支撑部352e’随第五内框架352a’一起移动。第五支撑部352e’支撑第五挤压部352d’的层压操作。
第五导轨部352f’具有长的轨道形状。第五导轨部352f’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布置在第五内框架352a’和第一综合外框架351a’之间。由第五内丝杠352b’的操作和第五内伺服马达352c’的操作引起的第五内框架352a’的运动由第五导轨部352f’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引导。
第五绝缘带供给部352g’被布置在第五内框架352a’的一侧。第五绝缘带供给部352g’将绝缘带T供给到传送的电极基板10和第五挤压部352d’之间,并将绝缘带T剪切到预定长度。
第六子层压部362’包括第六内框架362a’、第六内丝杠362b’、第六内伺服马达362c’、第六挤压部362d’、第六支撑部362e’、第六导轨部362f’和第六绝缘带供给部362g’。
第六内框架362a’与第一综合外框架351a’的内侧分隔开。第六内框架362a’具有相对于第六内框架362a’的中部彼此分隔开的上部和下部,从而电极基板10穿过该中部。从第五内框架352a’送出的电极基板10被传送到第六内框架362a’的中部。
第六内丝杠362b’被联接到第一综合外框架351a’的内侧。第六内丝杠362b’可以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布置。
第六内伺服马达362c’被联接到第一综合外框架351a’的内侧。第六内伺服马达362c’被连接到第六内丝杠362b’的一端。第六内伺服马达362c’使第六内丝杠362b’旋转,以使第六内框架362a’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为了将第六内丝杠362b’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第六内框架362a’的线性运动,第六内框架362a’可以通过滚珠螺杆与第六内丝杠362b’联接。
第六挤压部362d’可以包括能够移动到上侧和下侧并对上侧和下侧施加预定压力的空气汽缸。第六挤压部362d’被布置在第六内框架362a’的内侧。第六挤压部362d’被布置在传送的电极基板10的下侧。第六挤压部362d’被连接到第六内框架362a’,从而当第六内框架362a’移动时,第六挤压部362d’随第六内框架362a’一起移动。第六挤压部362d’将绝缘带T层压到电极基板10的第二活性材料层13的第三端13a上。
第六支撑部362e’可以包括能够移动到上侧和下侧并对上侧和下侧施加预定压力的空气汽缸。第六支撑部362e’被布置在第六内框架362a’的内侧。第六支撑部362e’被布置在传送的电极基板10的上侧。第六支撑部362e’被连接到第六内框架362a’,从而当第六内框架362a’移动时,第六支撑部362e’随第六内框架362a’一起移动。第六支撑部362e’支撑第六挤压部362d’的层压操作。
第六导轨部362f’具有长的轨道形状。第六导轨部362f’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布置在第六内框架362a’和第一综合外框架351a’之间。由第六内丝杠362b’的操作和第六内伺服马达362c’的操作引起的第六内框架362a’的运动由第六导轨部362f’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引导。
第六绝缘带供给部362g’被布置在第六内框架362a’的一侧。第六绝缘带供给部362g’将绝缘带T供给到传送的电极基板10和第六挤压部362d’之间,并将绝缘带T剪切到预定长度。
上层压部300b’包括第二综合检测部371’、第七子层压部372’和第八子层压部382’。
第二综合检测部371’包括第二综合外框架371a’、第七观测部371b’、第八观测部371c’、第二综合外丝杠371d’和第二综合外伺服马达371e’。
第二综合外框架371a’具有相对于第二综合外框架371a’的中部彼此分隔开的上部和下部,从而电极基板10穿过该中部。从下层压部300a’和第二缓冲部400送出的电极基板10被传送到第二综合外框架371a’的中部。
第七观测部371b’被布置在第二综合外框架371a’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七观测部371b’可以被布置在电极基板10的上侧,并与马达基板10的上表面分开。第七观测部371b’检测在电极基板10的第二活性材料层13的第三端13a处的想要层压的位置。
第八观测部371c’被布置在第二综合外框架371a’的一侧。也就是说,第八观测部371c’可以被布置在电极基板10的上侧,并与马达基板10的上表面分开。第八观测部371c’检测在电极基板10的第二活性材料层13的第四端13b处的想要层压的位置。
第二综合外丝杠371d’被联接到第二综合外框架371a’的外侧。第二综合外丝杠371d’可以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布置。
第二综合外伺服马达371e’被连接到第二综合外丝杠371d’的一端。第二综合外伺服马达371e’使第二综合外丝杠371d’旋转,以使第二综合外框架371a’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为了将第二综合外丝杠371d’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第二综合外框架371a’的线性运动,第二综合外框架371a’可以通过滚珠螺杆与第二综合外丝杠371d’联接。
第七子层压部372’包括第七内框架372a’、第七内丝杠372b’、第七内伺服马达372c’、第七挤压部372d’、第七支撑部372e’、第七导轨部372f’和第七绝缘带供给部372g’。
第七内框架372a’与第二综合外框架371a’的内侧分隔开。第七内框架372a’具有相对于第七内框架372a’的中部彼此分隔开的上部和下部,从而电极基板10穿过该中部。从下层压部300a’和第二缓冲部400送出的电极基板10被传送到第七内框架372a’的中部。
第七内丝杠372b’被联接到第二综合外框架371a’的内侧。第七内丝杠372b’可以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布置。
第七内伺服马达372c’被联接到第二综合外框架371a’的内侧。第七内伺服马达372c’被连接到第七内丝杠372b’的一端。第七内伺服马达372c’使第七内丝杠372b’旋转,以使第七内框架372a’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为了将第七内丝杠372b’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第七内框架372a’的线性运动,第七内框架372a’可以通过滚珠螺杆与第七内丝杠372b’联接。
第七挤压部372d’可以包括能够移动到上侧和下侧并对上侧和下侧施加预定压力的空气汽缸。第七挤压部372d’被布置在第七内框架372a’的内侧。第七挤压部372d’被布置在传送的电极基板10的上侧。第七挤压部372d’被连接到第七内框架372a’,从而当第七内框架372a’移动时,第七挤压部372d’随第七内框架372a’一起移动。第七挤压部372d’将绝缘带T层压到电极基板10的第二活性材料层13的第三端13a上。
第七支撑部372e’可以包括能够移动到上侧和下侧并对上侧和下侧施加预定压力的空气汽缸。第七支撑部372e’被布置在第七内框架372a’的内侧。第七支撑部372e’被布置在传送的电极基板10的下侧。第七支撑部372e’被连接到第七内框架372a’,从而当第七内框架372a’移动时,第七支撑部372e’随第七内框架372a’一起移动。第七支撑部372e’支撑第七挤压部372d’的层压操作。
第七导轨部372f’具有长的轨道形状。第七导轨部372f’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布置在第七内框架372a’和第二综合外框架371a’之间。由第七内丝杠372b’的操作和第七内伺服马达372c’的操作引起的第七内框架372a’的运动由第七导轨部372f’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引导。
第七绝缘带供给部372g’被布置在第七内框架372a’的一侧。第七绝缘带供给部372g’将绝缘带T供给到传送的电极基板10和第七挤压部372d’,并将绝缘带T剪切到预定长度。
第八子层压部382’包括第八内框架382a’、第八内丝杠382b’、第八内伺服马达382c’、第八挤压部382d’、第八支撑部382e’、第八导轨部382f’和第八绝缘带供给部382g’。
第八内框架382a’与第二综合外框架371a’的内侧分隔开。第八内框架382a’具有相对于第八内框架382a’的中部彼此分隔开的上部和下部,从而电极基板10穿过该中部。从第七内框架372a’送出的电极基板10被传送到第八内框架382a’的中部。
第八内丝杠382b’被联接到第二综合外框架371a’的内侧。第八内丝杠382b’可以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布置。
第八内伺服马达382c’被联接到第二综合外框架371a’的内侧。第八内伺服马达382c’被连接到第八内丝杠382b’的一端。第八内伺服马达382c’使第八内丝杠382b’旋转,以使第八内框架382a’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为了将第八内丝杠382b’的旋转运动转换成第八内框架382a’的线性运动,第八内框架382a’可以通过滚珠螺杆与第八内丝杠382b’联接。
第八挤压部382d’可以包括能够移动到上侧和下侧并对上侧和下侧施加预定压力的空气汽缸。第八挤压部382d’被布置在第八内框架382a’的内侧。第八挤压部382d’被布置在传送的电极基板10的上侧。第八挤压部382d’被连接到第八内框架382a’,从而当第八内框架382a’移动时,第八挤压部382d’随第八内框架382a’一起移动。第八挤压部382d’将绝缘带T层压到电极基板10的第二活性材料层13的第四端13b上。
第八支撑部382e’可以包括能够移动到上侧和下侧并对上侧和下侧施加预定压力的空气汽缸。第八支撑部382e’被布置在第八内框架382a’的内侧。第八支撑部382e’被布置在传送的电极基板10的下侧。第八支撑部382e’被连接到第八内框架382a’,从而当第八内框架382a’移动时,第八支撑部382e’随第八内框架382a’一起移动。第八支撑部382e’支撑第八挤压部382d’的层压操作。
第八导轨部382f’具有长的轨道形状。第八导轨部382f’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布置在第八内框架382a’和第二综合外框架371a’之间。由第八内丝杠382b’的操作和第八内伺服马达382c’的操作引起的第八内框架382a’的运动由第八导轨部382f’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引导。
第八绝缘带供给部382g’被布置在第八内框架382a’的一侧。第八绝缘带供给部382g’将绝缘带T供给到传送的电极基板10和第八挤压部382d’之间,并将绝缘带T剪切到预定长度。
基板300c’可以以板形状布置在下层压部300a’和上层压部300b’的下侧以支撑下层压部300a’和上层压部300b’。
导轨部300d’具有沿与半导体基板10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轨道形状。导轨部300d’可以被布置在基板300c’与两个下层压部300a’和上层压部300b’之间。由第一综合外丝杠351d’的操作和第一综合外伺服马达351e’的操作引起的第一综合外框架351a’的运动由导轨部300d’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引导。由第二综合外丝杠371d’的操作和第二综合外伺服马达371e’的操作引起的第二综合外框架371a’的运动由导轨部300d’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引导。
在下文中,将根据一实施例说明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方法。
图1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示意图。图11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方法的流程图。图5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层压部(每个子层压部同时操作)的构造和操作的示意图。图12A和12B是示出根据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层压部(每个子层压部依次操作)的操作的示意图。
参见图11,根据一实施例,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方法包括电极基板的传送和停止操作S 10,想要层压的位置的检测操作S20,层压部的移动操作S30和绝缘带的层压操作S40。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5、11、12A和12B描述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方法的相应操作。由于下层压部300a和上层压部300b在构造和操作上相似,将主要描述下层压部300a的操作。也就是说,下层压部300a的第一和第二位置单元310和320与上层压部300b的第三和第四位置单元330和340对应。下层压部300a和上层压部300b的不同仅在于挤压部和支撑部被布置在上侧还是下侧。
在电极基板的传送和停止操作S 10中,涂覆有在集电基体材料11的表面上被图案化为隔开预定距离的活性材料层12和13的电极基板10通过预定长度传送到包括检测部和子层压部的层压部300并停止。
详细地,电极基板10被传递到包括第一和第二检测部311和321以及第一和第二子层压部312和322的下层压部300a并停止。
在想要层压的位置的检测操作S20中,检测部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以检测电极基板10的活性材料层12和13的端部并检测绝缘带T的想要层压的位置。
详细地,第一检测部311的第一外伺服马达311d的旋转被调节,以使第一外框架311a和第一观测部311b移动并检测第一活性材料层12的第一端12a。另外,第二检测部321的第二外伺服马达321d的旋转被调节,以使第二外框架321a和第二观测部321b移动并检测第一活性材料层12的第二端12b。
在层压部的移动操作S30中,子层压部沿与电极基板10的行进方向(x轴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到在检测部检测到的想要层压的位置,也就是说,移动到活性材料层12和13的端部的上侧和下侧。
详细地,第一子层压部312的第一内伺服马达312c的旋转被调节,以将第一内框架312a、第一挤压部312d和第一支撑部312e移动到想要层压的位置,也就是说,移动到活性材料层12的第一端12a的上侧和下侧。在这一位置,如果需要,第一检测部311的第一外伺服马达311d的旋转可以被控制以调节第一外框架311a的位置。
详细地,第二子层压部322的第二内伺服马达322c的旋转被调节,以将第二内框架322a、第二挤压部322d和第二支撑部322e移动到想要层压的位置,也就是说,移动到活性材料层12的第二端12b的上侧和下侧。在这一位置,如果需要,第二检测部321的第二外伺服马达321d的旋转可以被控制以调节第二外框架321a的位置。
在绝缘带的层压操作S40中,子层压部将绝缘带T层压到电极基板10的想要层压的位置上。
详细地,绝缘带T从第一绝缘带供给部312g供给到电极基板10和第一子层压部312的第一挤压部312d之间。第一挤压部312d做上升运动,以将压绝缘带T层压到在想要层压的位置上,也就是层压到第一活性材料层12的第一端12a上。在这一位置,第一支撑部312e布置在电极基板10的下侧且与第一挤压部312d对应,以支撑第一挤压部312d的层压操作。
另外,绝缘带T从第二绝缘带供给部322g供给到电极基板10和第二子层压部322的第二挤压部322d之间。第二挤压部322d做上升运动,以将绝缘带T层压到想要层压的位置上,也就是层压到第一活性材料层12的第二端12b上。在这一位置,第二支撑部322e布置在电极基板10的下侧且与第二挤压部322d对应,以支撑第二挤压部322d的层压操作。
在根据目前实施例的层压方法中,层压部的移动操作S30和绝缘带的层压操作S40可以通过同时移动每个检测部和每个子层压部执行。可替代地,层压部的移动操作S30和绝缘带的层压操作S40可以通过依次移动每个检测部和每个子层压部执行。
也就是说,如图5所示,当第一和第二活性材料层12和13的端部之间的距离D1和D2足够用于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挤压部312d、322d、332d和342d同时层压绝缘带T时,第一检测部311和第一子层压部312、第二检测部321和第二子层压部322、第三检测部331和第三子层压部332以及第四检测部341和第四子层压部342同时移动以层压绝缘带T。因此提高了生产率。
然而,当第一和第二活性材料层12和13的端部之间的距离D3和D4非常小时,第一和第三子层压部312和332首先分别将绝缘带T层压到在第一和第三端12a和13a上。随后,第一检测部311和第一子层压部312以及第三检测部331和第三子层压部332被控制移出层压位置,并且第二检测部321和第二子层压部322以及第四检测部341和第四子层压部342被移动到与第二和第四端12b和13b对应的位置来层压绝缘带T。因此,当活性材料层的间隙较小时,能够执行精确的加工。
在下文中,将根据另一实施例描述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构造和操作。
图13是示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的示意图。
参见图13,根据目前实施例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2000在下层压部和上层压部300a和300b的数量上不同于图1所示的层压装置1000。也就是说,下层压部300a在数量上至少两倍地被提供在第一和第二缓冲部200和400之间。同样地,上层压部300b在数量上至少两倍地被提供在第二缓冲部400和检查单元500之间。因此,层压装置2000的生产率比层压装置1000高两倍。
布置在第一和第二缓冲部200和400之间的下层压部300a的数量以及布置在第二缓冲部400和检查单元500之间的上层压部300b的数量可以是两个或更多以提高生产率。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和方法可以将绝缘带精确层压在通过涂覆而图案化和形成在二次电池电极处的集电基体材料上的活性材料层的端部上。
另外,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和方法可以提高在活性材料层的端部上层压绝缘带的层压速度,从而提高二次电池的整体生产率。
这里已经公开了各示例性实施例,并且尽管采用了具体术语,但该具体术语以广义和描述的意义上使用并解释,而并不用于限定的目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会理解,在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记载的本公开内容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做各种形式上和细节上的改变。

Claims (30)

1.一种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包括:
展开部,该展开部被配置为展开所述电极基板,所述电极基板包括通过以具有预定距离的图案涂覆而形成在集电基体材料的表面上的活性材料层;
层压部,该层压部被配置为探测从所述展开部展开的所述电极基板上的所述活性材料层的端部,以检测绝缘带的想要层压的位置,该层压部被配置为在所述想要层压的位置层压所述绝缘带,所述想要层压的位置的检测和所述绝缘带的层压在与所述电极基板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独立执行;
检查单元,该检查单元被配置为检查在从所述层压部传送的所述电极基板上层压的所述绝缘带的位置;
卷绕部,该卷绕部被配置为卷绕从所述检查单元传送的所述电极基板;以及
控制部,该控制部被配置为比较在所述层压部处的所述想要层压的位置与在所述检查单元处的层压绝缘带的位置,以控制所述层压部和所述检查单元相对于所述电极基板的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其中所述电极基板上的所述活性材料层包括:图案化在所述集电基体材料的下表面上并包括相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第一活性材料层;和图案化在所述集电基体材料的上表面上并包括相邻的第三端和第四端的第二活性材料层并且
所述层压部包括下层压部和上层压部,所述下层压部和上层压部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三端和所述第四端中的每一个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其中所述下层压部包括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一端上的第一位置单元和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二端上的第二位置单元,并且
所述上层压部包括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三端上的第三位置单元和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四端上的第四位置单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位置单元包括:第一子层压部和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绝缘带在所述第一端处的想要层压的位置的第一检测部;
所述第二位置单元包括:第二子层压部和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绝缘带在所述第二端处的想要层压的位置的第二检测部;
所述第三位置单元包括:第三子层压部和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绝缘带在所述第三端处的想要层压的位置的第三检测部;
所述第四位置单元包括:第四子层压部和被配置为检测所述绝缘带在所述第四端处的想要层压的位置的第四检测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检测部包括:
第一外框架;
第一观测部,该第一观测部被布置在所述第一外框架的一侧并检测在所述第一端处的想要层压的位置;
第一外丝杠,该第一外丝杠被联接到所述第一外框架的外侧;和
第一外伺服马达,该第一外伺服马达被连接到所述第一外丝杠的一端并使所述第一外丝杠旋转,以使所述第一外框架沿与所述电极基板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子层压部包括:
第一内框架,该第一内框架与所述第一外框架的内侧分隔开;
第一内丝杠,该第一内丝杠被联接到所述第一内框架的外侧;
第一内伺服马达,该第一内伺服马达被联接到所述第一外框架的所述内侧,被连接到所述第一内丝杠的一端,并使所述第一内丝杠旋转,以使所述第一内框架沿与所述电极基板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
第一挤压部,该第一挤压部被形成在所述第一内框架的内侧,被布置在所述电极基板的下侧,并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的所述第一端上;和
第一支撑部,该第一支撑部被形成在所述第一内框架的所述内侧,被布置在所述电极基板的上侧且与所述第一挤压部对应,并支撑所述第一挤压部的层压。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检测部包括:
第二外框架;
第二观测部,该第二观测部被布置在所述第二外框架的一侧并检测在所述第二端处的想要层压的位置;
第二外丝杠,该第二外丝杠被联接到所述第二外框架的外侧;和
第二外伺服马达,该第二外伺服马达被连接到所述第二外丝杠的一端并使所述第二外丝杠旋转,以使所述第二外框架沿与所述电极基板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其中所述第二子层压部包括:
第二内框架,该第二内框架与所述第二外框架的内侧分隔开;
第二内丝杠,该第二内丝杠被联接到所述第二内框架的外侧;
第二内伺服马达,该第二内伺服马达被联接到所述第二外框架的所述内侧,被连接到所述第二内丝杠的一端,并使所述第二内丝杠旋转,以使所述第二内框架沿与所述电极基板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
第二挤压部,该第二挤压部被形成在所述第二内框架的内侧,被布置在所述电极基板的下侧,并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的所述第二端上;和
第二支撑部,该第二支撑部被形成在所述第二内框架的所述内侧,被布置在所述电极基板的上侧且与所述第二挤压部对应,并支撑所述第二挤压部的层压。
9.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子层压部和所述第二子层压部在所述第一位置单元和所述第二位置单元相对的表面处彼此相对。
10.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其中所述第三检测部包括:
第三外框架;
第三观测部,该第三观测部被布置在所述第三外框架的一侧并检测在所述第三端处的想要层压的位置;
第三外丝杠,该第三外丝杠被联接到所述第三外框架的外侧;和
第三外伺服马达,该第三外伺服马达被连接到所述第三外丝杠的一端并使所述第三外丝杠旋转,以使所述第三外框架沿与所述电极基板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子层压部包括:
第三内框架,该第三内框架与所述第三外框架的内侧分隔开;
第三内丝杠,该第三内丝杠被联接到所述第三内框架的外侧;
第三内伺服马达,该第三内伺服马达被联接到所述第三外框架的所述内侧,被连接到所述第三内丝杠的一端,并使所述第三内丝杠旋转,以使所述第三内框架沿与所述电极基板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
第三挤压部,该第三挤压部被形成在所述第三内框架的内侧,被布置在所述电极基板的上侧,并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层的所述第三端上;和
第三支撑部,该第三支撑部被形成在所述第三内框架的所述内侧,被布置在所述电极基板的下侧且与所述第三挤压部对应,并支撑所述第三挤压部的层压。
12.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其中所述第四检测部包括:
第四外框架;
第四观测部,该第四观测部被布置在所述第四外框架的一侧并检测在所述第四端处的想要层压的位置;
第四外丝杠,该第四外丝杠被联接到所述第四外框架的外侧;和
第四外伺服马达,该第四外伺服马达被连接到所述第四外丝杠的一端并使所述第四外丝杠旋转,以使所述第四外框架沿与所述电极基板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其中所述第四子层压部包括:
第四内框架,该第四内框架与所述第四外框架的内侧分隔开;
第四内丝杠,该第四内丝杠被联接到所述第四内框架的外侧;
第四内伺服马达,该第四内伺服马达被联接到所述第四外框架的所述内侧,被连接到所述第四内丝杠的一端,并使所述第四内丝杠旋转,以使所述第四内框架沿与所述电极基板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
第四挤压部,该第四挤压部被形成在所述第四内框架的内侧,被布置在所述电极基板的上侧,并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层的所述第四端上;和
第四支撑部,该第四支撑部被形成在所述第四内框架的所述内侧,被布置在所述电极基板的下侧且与所述第四挤压部对应,并支撑所述第四挤压部的层压。
14.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子层压部和所述第四子层压部在所述第三位置单元和所述第四位置单元相对的表面处彼此相对。
1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其中所述下层压部包括:
第五子层压部,该第五子层压部被配置为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一端上;
第六子层压部,该第六子层压部被配置为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二端上;和
第一综合检测部,该第一综合检测部中包含所述第五子层压部和所述第六子层压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综合检测部包括:
第一综合外框架,该第一综合外框架具有所述第五子层压部和所述第六子层压部所联接到的内侧;
第五观测部,该第五观测部被布置在所述第一综合外框架的一侧并检测在所述第一端处的层压位置;
第六观测部,该第六观测部被布置在所述第一综合外框架的一侧并检测在所述第二端处的层压位置;
第一综合外丝杠,该第一综合外丝杠被联接到所述第一综合外框架的外侧;和
第一综合外伺服马达,该第一综合外伺服马达被连接到所述第一综合外丝杠的一端,并使所述第一综合外丝杠旋转,以使所述第一综合外框架沿与所述电极基板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其中所述第五子层压部包括:
第五内框架,该第五内框架与所述第一综合外框架的所述内侧分隔开;
第五内丝杠,该第五内丝杠被联接到所述第五内框架的外侧;
第五内伺服马达,该第五内伺服马达被联接到所述第一综合外框架的所述内侧,被连接到所述第五内丝杠的一端,并使所述第五内丝杠旋转,以使所述第五内框架沿与所述电极基板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
第五挤压部,该第五挤压部被形成在所述第五内框架的内侧,被布置在所述电极基板的下侧,并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的所述第一端上;和
第五支撑部,该第五支撑部被形成在所述第五内框架的所述内侧,被布置在所述电极基板的上侧,并支撑所述第五挤压部的层压。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其中所述第六子层压部包括:
第六内框架,该第六内框架与所述第一综合外框架的内侧分隔开;
第六内丝杠,该第六内丝杠被联接到所述第六内框架的外侧;
第六内伺服马达,该第六伺服马达被联接到所述第一综合外框架的所述内侧,被连接到所述第六内丝杠的一端,并使所述第六内丝杠旋转,以使所述第六内框架沿与所述电极基板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
第六挤压部,该第六挤压部被形成在所述第六内框架的内侧,被布置在所述电极基板的下侧,并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一活性材料层的所述第二端上;和
第六支撑部,该第六支撑部被形成在所述第六内框架的所述内侧,被布置在所述电极基板的上侧,并支撑所述第六挤压部的层压。
1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其中所述上层压部包括:
第七子层压部,该第七子层压部被配置为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三端上;
第八子层压部,该第八子层压部被配置为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四端;和
第二综合检测部,该第二综合检测部中包含所述第七子层压部和所述第八子层压部。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其中所述第二综合检测部包括:
第二综合外框架,该第二综合外框架具有所述第七子层压部和所述第八子层压部所联接到的内侧;
第七观测部,该第七观测部被布置在所述第二综合外框架的一侧并检测在所述第三端处的层压位置;
第八观测部,该第八观测部被布置在所述第二综合外框架的一侧并检测在所述第四端处的层压位置;
第二综合外丝杠,该第二综合外丝杠被联接到所述第二综合外框架的外侧;和
第二综合外伺服马达,该第二综合外伺服马达被连接到所述第二综合外丝杠的一端,并使所述第二综合外丝杠旋转,以使所述第二综合外框架沿与所述电极基板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其中所述第七子层压部包括:
第七内框架,该第七内框架与所述第二综合外框架的所述内侧分隔开;
第七内丝杠,该第七内丝杠被联接到所述第七内框架的外侧;
第七内伺服马达,该第七内伺服马达被联接到所述第二综合外框架的所述内侧,被连接到所述第七内丝杠的一端,并使所述第七内丝杠旋转,以使所述第七内框架沿与所述电极基板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
第七挤压部,该第七挤压部被形成在所述第七内框架的内侧,被布置在所述电极基板的上侧,并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层的所述第三端上;和
第七支撑部,该第七支撑部被形成在所述第七内框架的所述内侧,被布置在所述电极基板的下侧,并支撑所述第七挤压部的层压。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其中所述第八子层压部包括:
第八内框架,该第八内框架与所述第二综合外框架的所述内侧分隔开;
第八内丝杠,该第八内丝杠被联接到所述第八内框架的外侧;
第八内伺服马达,该第八内伺服马达被联接到所述第二综合外框架的所述内侧,被连接到所述第八内丝杠的一端,并使所述第八内丝杠旋转,以使所述第八内框架沿与所述电极基板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
第八挤压部,该第八挤压部被形成在所述第八内框架的内侧,被布置在所述电极基板的上侧,并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二活性材料层的所述第四端上;和
第八支撑部,该第八支撑部被形成在所述第八内框架的所述内侧,被布置在所述电极基板的下侧,并支撑所述第八挤压部的层压。
2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其中所述下层压部在数量上至少两倍地被提供在所述展开部和所述上层压部之间,并且
所述上层压部在数量上至少两倍地被提供在所述下层压部和所述卷绕部之间。
2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其中所述下层压部包括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三端上的第一位置单元和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四端上的第二位置单元,并且
所述上层压部包括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一端上的第三位置单元和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二端上的第四位置单元。
2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其中所述下层压部包括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一端上的第一位置单元和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四端上的第二位置单元,并且
所述上层压部包括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三端上的第三位置单元和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二端上的第四位置单元。
2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其中所述下层压部包括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三端上的第一位置单元和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二端上的第二位置单元,并且
所述上层压部包括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一端上的第三位置单元和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四端上的第四位置单元。
27.一种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方法,包括:
将所述电极基板传送通过预定长度到层压部并停止所述电极基板,所述电极基板包括通过以具有预定距离的图案涂覆而形成在集电基体材料的表面上的活性材料层,所述层压部包括检测部和子层压部;
通过沿与所述电极基板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所述检测部来检测所述电极基板的所述活性材料层的端部,检测绝缘带的想要层压的位置;
将所述子层压部沿与所述电极基板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到与在所述检测部检测的想要层压的位置对应的位置;以及
由所述子层压部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电极基板的所述想要层压的位置上,
其中移动所述检测部和移动所述子层压部沿与所述电极基板的行进方向平行的方向独立实现。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方法,其中所述电极基板上的所述活性材料层包括相邻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并且
所述子层压部包括被配置为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一端上的第一子层压部和被配置为将所述绝缘带层压在所述第二端上的第二子层压部。
29.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方法,其中所述子层压部的移动和所述绝缘带的层压包括同时移动所述第一子层压部和所述第二子层压部。
30.如权利要求28所述的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方法,其中所述子层压部的移动和所述绝缘带的层压包括依次移动所述第一子层压部和所述第二子层压部。
CN201010588445.8A 2010-06-17 2010-11-30 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和层压方法 Active CN10228519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0-0057552 2010-06-17
KR1020100057552A KR101183014B1 (ko) 2010-06-17 2010-06-17 극판용 라미네이팅 장치 및 방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85191A CN102285191A (zh) 2011-12-21
CN102285191B true CN102285191B (zh) 2014-05-07

Family

ID=453320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88445.8A Active CN102285191B (zh) 2010-06-17 2010-11-30 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和层压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KR (1) KR101183014B1 (zh)
CN (1) CN10228519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35204B2 (ja) * 2016-12-21 2020-01-2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電極積層体の製造装置
KR102167118B1 (ko) * 2017-04-26 2020-10-16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차전지용 라미네이션장치
KR102201393B1 (ko) * 2020-08-10 2021-01-11 주식회사 엠플러스 극판 오토 스플라이싱 비젼 자동 정렬장치 및 극판 오토 스플라이싱 비젼 자동 정렬방법
CN114340230B (zh) * 2022-01-28 2022-09-20 惠州市兴顺和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pcb多层堆叠生产用覆压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34679Y (zh) * 1996-10-14 1999-08-25 特克逊国际有限公司 层压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14404B1 (ko) * 2005-04-26 2006-08-2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용 극판 테이핑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34679Y (zh) * 1996-10-14 1999-08-25 特克逊国际有限公司 层压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85191A (zh) 2011-12-21
KR101183014B1 (ko) 2012-09-18
KR20110137549A (ko) 2011-1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85191B (zh) 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和层压方法
US10573914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membrane-electrode assembly of fuel cell
CN105234921B (zh) 基于h型组合式轨道的室内智能巡检机器人系统
CN101650179A (zh) 接触网偏移量的检测方法及其检测系统
CN106891319A (zh) 巡视机器人
EP1896794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a thickness of a thin film in motion
CN109946321A (zh) 电芯柔性线路板的检测方法
KR101296939B1 (ko) 라미네이팅 장치
CN206787514U (zh) 隔膜平整度自动检测机
CN113972404B (zh) 一种锂离子电池叠片机
CN102642373A (zh) 用于电极基板的层压装置
CN103658229B (zh) 带钢卷塔形消除装置及其消除方法
KR101222393B1 (ko) 극판용 라미네이팅 장치
CN107462777A (zh) 一种用于在高湿度条件下进行多通道工频电场测量的系统及方法
CN218531598U (zh) 一种锂电池电极生产检测设备
CN115839902A (zh) 面密度测量方法、面密度测量系统及计算机设备
CN110031071A (zh) 一种物料在线检测称量系统
CN210982388U (zh) 一种物联网环境测控装置
CN211904166U (zh) 一种电加热高精度透射观瞄窗口
CN110337607B (zh) 柔性液晶显示屏的制备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14103386A (zh) 锂带压延设备、锂铜双面复合设备及锂铜双面复合方法
CN216288559U (zh) 电芯包膜压接装置
CN219265255U (zh) 一种靶材测量装置
CN216085003U (zh) 一种适用于卷绕机的厚卷芯极片处理装置
US20230391571A1 (en) Machine Direction Position Profile Measurement in Sheet Manufacturing System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