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82413A - 背光源单元和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源单元和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82413A
CN102282413A CN2009801548453A CN200980154845A CN102282413A CN 102282413 A CN102282413 A CN 102282413A CN 2009801548453 A CN2009801548453 A CN 2009801548453A CN 200980154845 A CN200980154845 A CN 200980154845A CN 102282413 A CN102282413 A CN 10228241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entioned
lgp
sensitive surface
backlight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5484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滨田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8241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8241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1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2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by shap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light guide, e.g. with collimating, focussing or diverging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3Details of electrical connections of light sources to drivers, circuit boards,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在背光源单元(49)中,形成于导光板(21)的侧面(21S)的一部分且面向LED(11)的发光面(11L)的受光面(RS)位于导光板(21)的角部(21C),且该角部(21C)的位置是导光板(21)中相邻的至少2个角部(21C)的位置。

Description

背光源单元和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光的背光源单元(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该背光源单元的光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来,在搭载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单元中,为了实现成本降低而实现作为发光元件的LED的个数的削减。例如,如图18A的平面图所示,使1个LED111配置于导光板121中的1个角部121C。这样,从LED111发散的光有效地到达整个导光板121,即使通过较少的LED111,也可以使导光板121内部在较广的范围内变亮。
但是,仅通过1个LED111,光无法充分地到达导光板121的整个区域,在较广范围内产生光未到达的区域(暗区域;参照图中的斜线)。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背光源单元中,如图18B所示,在形成于导光板121的角部121C的受光面rs的面上,形成多个汇集了2种第1切口171A、171B的第2切口172。
这样构成的话,LED111的光通过第2切口172所包含的一方的第1切口171A和另一方的第1切口171B均匀地分向导光板121的长边侧和短边侧并行进,光充分地到达整个导光板12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6-1858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多个第2切口172比较小,因此,第1切口171A、171B当然变得更小。因此,有时无法按照设计形成第1切口171A、171B乃至第2切口172。在这种情况下,在导光板121中产生暗区域,起因于该暗区域的光量不均匀包含在来自背光源单元的光中。另外,对于导光板121加工第2切口或者产生第2切口172的导光板121的模具价格较高。
另外,通过多个第2切口172射入到导光板121的光有时还会过多地进行扩展,在这种情况下,到达导光板121的侧面的光有时还从导光板121向外部射出。因此,光的利用效率降低。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并且,其目的在于提供简单且低廉地减少导光板的暗区域,抑制起因于暗区域的光量不均匀,并且提高光的利用效率的背光源单元等。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背光源单元包括第1发光元件以及接收来自第1发光元件的光并且使该光透过且从顶面导出到外部的板状导光板。并且,在该背光源单元中,形成于导光板的侧面的一部分且面向第1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的受光面位于导光板的角部,且该角部的位置是导光板中相邻的至少2个角部的位置。
通常第1发光元件扩散地发出光(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的光束)。这样,通过受光面从导光板的角部射入的第1发光元件的光易于到达与受光面相邻的导光板的侧面。并且,即使在与受光面相邻的导光板的侧面附近产生仅通过多个中的1个第1发光元件而无法使光到达的区域(暗区域),来自其它的第1发光元件的光会到达该暗区域。因此,导光板中的暗区域有所减少。其结果是:在该背光源单元中,难以发生起因于暗区域的光量不均匀。
此外,为了增加第1发光元件的选择范围,优选对1个受光面配置单个或者多个第1发光元件。这样构成的话,例如可以使亮度比较高的第1发光元件面对1个受光面,或者使多个非高亮度的便宜的第1发光元件面对1个受光面。
另外,优选在1个受光面中,形成使所接受的光的行进方向发生变化的非平面形状。例如,优选在1个受光面中,形成1个朝向来自第1发光元件的光的行进前方凹进去的凹陷。并且,凹陷的内面可以是排列多个小面而成的多角面,也可以是曲面。
这样构成的话,在第1发光元件的光的一部分通过包含凹陷的受光面行进到导光板内部的情况下,该行进的光不会从与受光面相邻的侧面过大地偏离而行进。因此,难以在导光板的侧面附近产生暗区域。
此外,没有限定凹状的受光面,也可以是其它的非平面形状的受光面。例如,在1个受光面中,也可以形成1个朝向第1发光元件的发光面凸起的隆起。详细说明的话,受光面中的隆起的表面可以是排列多个小面而成的多角面,也可以是曲面。
另外,优选面向受光面所包含的各多个小面配置1个第1发光元件的发光面。这样构成的话,从与导光板的侧面相邻的小面行进而来的光易于到达该侧面。因此,更难以在导光板的侧面附近产生暗区域。
另外,优选第2发光元件的发光面面向以受光面为界而相邻的侧面的一方和另一方中的至少一方中与受光面相邻的部位。
这样构成的话,第2发光元件的光从易于产生暗区域的导光板的侧面射入。因此,在搭载该第2发光元件的背光源单元中,起因于暗区域的光量不均匀确实有所减少。
但是,发光元件(即,第1和第2发光元件的至少一方)安装于安装基板,安装该发光元件的安装基板和导光板收纳于框架中即可。特别是在框架中,形成直接或者间接地保持发光元件的保持部即可。
这样构成的话,容易使安装基板相对于框架固定。并且,当保持部面向导光板的受光面而形成,受光面与保持部的一个面平行时,如果非安装面中例如与第1发光元件重叠的部分贴紧到该保持部的一个面,则受光面与第1发光元件的发光面容易平行。由此,第1发光元件的光有效地射入到受光面。
此外,包括上面的背光源单元和接受来自该背光源单元的光的液晶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装置也称为本发明。
另外,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安装基板也可以是用于控制液晶显示面板的控制基板。这样构成的话,变得不需要用于发光元件的新的基板,可以实现液晶显示装置的成本降低。
另外,在液晶显示装置中,包括安装发光元件(即,第1和第2发光元件的至少一方)的安装基板、用于控制液晶显示面板的控制基板、保护控制基板的具有导电性和散热性的基板盖(例如,金属制基板盖),在基板盖中,也可以形成直接或者间接保持发光元件的保持部。
这样构成的话,基板盖不仅发挥作为EMI(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电磁干扰)对策的功能,还可以发挥发光元件所带热的散热路径的功能。因此,不需要单独用于发光元件的散热板。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背光源单元中,仅通过个数较少的发光元件就可以使光到达导光板的大部分,导光板内部(特别是导光板的侧面附近)的暗区域有所减少。因此,在该背光源单元中,起因于暗区域的光量不均匀可以简单且便宜地减少。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收纳于背面外框的导光板和LED模块的平面图。
图2是将导光板的1个角部和1个LED进行放大的平面图。
图3是将来自LED的光示作光路的平面图。
图4A是示出被2个LED中的一方照射的导光板的区域及其以外的暗区域的平面图。
图4B是示出被2个LED中的另一方照射的导光板的区域及其以外的暗区域的平面图。
图4C是示出被2个LED照射的导光板的区域及其以外的暗区域的平面图。
图5是示出收纳于不同于图1的背面外框的导光板和LED模块的平面图。
图6是示出由形成于导光板的1个角部的3个小面构成的凹状受光面的平面图。
图7是示出由形成于导光板的1个角部的2个小面构成的凹状受光面的平面图。
图8是示出由形成于导光板的1个角部的1个曲面构成的凹状受光面的平面图。
图9是示出由3个小面构成的凹状受光面和相对于该受光面的3个LED的平面图。
图10是示出由3个小面构成的凹状受光面和与该小面分别对应的LED的平面图。
图11是示出由3个小面构成的隆起状受光面和与该小面分别对应的LED的平面图。
图12A是示出面向受光面的LED和面向导光板的长边侧的侧面的LED的平面图。
图12B是示出面向受光面的LED和面向导光板的短边侧的侧面的LED的平面图。
图12C是示出面向受光面的LED和面向导光板的长边侧和短边侧的侧面的LED的平面图。
图13是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一并记载液晶显示装置的部分侧面图和部分平面图的2面图。
图15A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15B是示出液晶显示装置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16是一并记载液晶显示装置的部分侧面图和部分平面图的2面图。
图17是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8A是示出以往的背光源单元中的导光板和LED的平面图。
图18B是在导光板的角部形成的受光面的放大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根据附图来说明一种实施方式。此外,为了方便,有时省略构件本身、构件附图标记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参照其它的附图。相反地,为了方便,即使不是截面图有时也附上阴影线。另外,附图上的黑色圆点表示相对于纸面垂直的方向。
图17的分解立体图示出液晶显示装置69。如该图17所示,液晶显示装置69包括液晶显示面板59、背光源单元49以及通过隔着液晶显示面板59和背光源单元49来保持它们的外框BZ(表面外框BZ1、背面外框BZ2)。
此外,外框(框架)BZ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如图17所示,背面外框BZ2可以是收纳液晶显示面板59和背光源单元49的箱体,表面外框BZ1可以是被背面外框BZ2覆盖的框体(此外,背面外框BZ2是收纳背光源单元49的部件,因此也可以称为背光源单元49的一个部件)。
液晶显示面板59是用密封材料(未图示)来贴合包括TFT(Thin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等开关元件的有源矩阵基板51以及与该有源矩阵基板51相对的相对基板52。并且,在两基板51、52的间隙注入液晶(未图示)(此外,安装偏光膜53、53,使其隔着有源矩阵基板51和相对基板52)。
背光源单元49对非发光型液晶显示面板59照射光。即,液晶显示面板59接受来自背光源单元49的光(背光),由此发挥显示功能。因此,如果来自背光源单元49的光可以均匀地照射液晶显示面板59的整个面,则液晶显示面板59的显示质量有所提高。
并且,这种背光源单元49如图17所示,包括LED模块MJ、导光板21、反射片41、扩散片42、光学片43、44以及内置底座45。
LED模块MJ是发光的模块,包括安装基板31以及LED(Light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11,所述LED11安装到在安装基板31的安装面31F(此外,安装面31F的背面称为非安装面31R)所形成的未图示的电极,由此接受电流的供应而发光(此外,将后述详细内容)。
导光板21是具有侧面21S、位于夹持该侧面21S的位置的顶面21U以及底面21B的板状构件。并且,侧面21S的一部分面向LED11的发光面11L,由此接受来自LED11的光。该接受的光在导光板21的内部进行多重反射,作为面状光从顶面21U向外部射出(此外,将后述详细内容)。
反射片41位于被导光板21覆盖的位置。并且,面向导光板21的底面21B的反射片41的一个面成为反射面。因此,该反射面使得来自LED11的光、在导光板21内部传送的光无泄漏地返回到导光板21(详细地说,通过导光板21的底面21B)而进行反射。
扩散片42位于覆盖导光板21的顶面21U的位置,使来自导光板21的面状光扩散,使光到达液晶显示面板59的整个区域(此外,还将该扩散片42和光学片43、44统称为光学片群)。
光学片43、44例如在片的面内具有棱镜形状,使光的辐射特性进行偏转,位于覆盖扩散片42的位置。因此,该光学片43、44使从扩散片42行进而来的光聚光,使亮度提高。此外,通过光学片43和光学片44进行聚光的各光的发散方向存在交叉的关系。
内置底座45是保持上面各种构件的框状基体(框的边缘)。详细说明的话,内置底座45将反射片41、导光板21、扩散片42、光学片43、44按照该顺序进行层叠且保持(此外,将该层叠方向称为重叠方向P,将沿着相对于该重叠方向P交叉(例如,正交)的内置底座45的长边的方向称为长边方向Q,将沿着内置底座45的短边的方向称为短边方向R)。
并且,在上面这种背光源单元49中,来自LED11的光通过导光板21成为面状光而射出,该面状光通过光学片群,由此成为提高了发光亮度的背光而射出。并且,该背光到达液晶显示面板59,液晶显示面板59利用该背光来显示图像。
在此,用图1~图5来详细说明导光板21和LED模块MJ。图1是示出收纳于背面外框BZ2的导光板21和LED模块MJ的平面图,图2是将导光板21的1个角部21C和1个LED11进行放大的平面图。
如图1所示,导光板21是具有使长方形的四角部(21C1~21C4)中的长方形的2个长边的一方的两角部(即,相邻的角部21C1、21C2)缺失,由此成为六边形的顶面21U和底面21B的板。并且,由顶面21U和底面21B隔着的侧面21S起因于六边形的顶面21U和底面21B,出现6个面(21S1~21S6)。
LED11的发光面11L面向该6个侧面21S(21S1~21S6)中的因为长方形(四边形;标准形状)的缺失而产生的2个侧面21S1、21S2。此外,作为所有的侧面21C1~21C6中的一部分的2个侧面21S1、21S2是接收来自LED11的光的面,因此,也称为受光面RS(RS1、RS2=21S1、21S2)。
另一方面,面向受光面RS的LED(第1发光元件)11安装于安装基板31。该安装基板31例如是具有挠性的FPC(Flexible PrintedCircuit:柔性印刷电路)基板,线状地延伸。此外,该安装基板31的长度比导光板21的长边的长度略长,在安装基板31的两端各安装1个LED11。
并且,该安装基板31面向导光板21的长边侧的侧面21S3而配置。详细说明的话,线状的安装基板31的中间部分面向导光板21的长边的侧面21S3,安装基板31的两端的一方朝向受光面RS1弯曲,安装基板31的两端的另一方朝向受光面RS2弯曲,由此LED11、11面向受光面RS(RS1、RS2)。
如上所述,用图3和图4A~图4C的平面图来说明在受光面RS与LED11的发光面11L相对的情况下的光的动作。此外,在这些图中,用单点划线箭头示出来自LED11的光束中的中心附近的光(称为主光线),用虚线箭头示出边缘附近的光(周缘光线)(总之,LED11扩散且发出光,由此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向性的光束)。
如图3所示,当LED11的发光面11L与受光面RS相对时(例如当两个面11L、RS平行地相对时),在通过受光面RS射入到导光板21的具有指向性的光中出现下面的情况。例如,在1个LED11的光从导光板21的1个侧面21S(例如,侧面21S3)射入的情况下,光变得难以到达其它的侧面21S(例如,侧面21S4、侧面21S6),但是如果受光面RS位于导光板21的角部21C且LED11发出具有指向性的光,则光易于到达与受光面RS相邻的侧面21S。
但是,例如,如果主光线相对于受光面RS垂直地(以入射角90°)射入,则该主光线相对于受光面RS垂直地(以出射角90°)行进,但是这样主光线相对于受光面RS垂直地射入的情况下,周缘光线相对于受光面RS以入射角θ1in射入。这样,该周缘光线根据司乃耳定律,相对于受光面以作为小于入射角θ1in的角度的出射角θ1out行进(入射角θ1in>出射角θ1out)。
并且,在导光板21内部,在出射角θ1out小于与受光面RS相邻的侧面21S相对于受光面RS的法线的角度δ1的情况下(出射角θ1out<角度δ1),在导光板21内部行进的周缘光线如图4A(仅图示2个LED11中的一方的光)所示,从与受光面RS相邻的侧面21S偏离而行进。这样,假如LED11仅有1个,则一些光可能难以到达与受光面RS相邻的侧面21S的附近(此外,用斜线示出作为光难以到达的区域的暗区域)。
另外,如仅图示了2个LED11中的另一方的光的图4B所示,另一个LED11也会发生与图4A相同的现象。即,假如LED11仅有1个,则光可能难以到达与受光面RS相邻的侧面21S的附近。
但是,实际上,形成于导光板21的侧面21S的一部分、面向LED11的发光面11L的受光面RS(RS1、RS2=21S1、21S2)位于导光板21的角部21C且该角部21C的位置是导光板21中相邻的2个角部21C(21C1、21C2)的位置。因此,当这2个LED11点亮时,一方的LED11的光到达另一方的LED11光未到达的区域的一部分(当然,另一方的LED11的光到达一方的LED11光未到达的区域的一部分)。
详细说明的话,如图4C所示,一方的LED11的光到达另一方的LED11的光未到达的导光板21的短边附近的大部分,另一方的LED11的光到达一方的LED11的光未到达的导光板21的短边附近的大部分。另外,一方的LED11的光到达另一方的LED11的光未到达的导光板21的长边附近的一部分,另一方的LED11的光到达一方的LED11的光未到达的导光板21的长边附近的一部分。
即,通过受光面RS从导光板21的角部21C射入的LED11的光比较易于到达与受光面RS相邻的导光板21的侧面21S。并且,即使仅通过多个中的1个LED11而在与受光面RS相邻的侧面21S附近产生使光无法到达的暗区域,来自其它的LED11的光也会到达该暗区域。
其结果是:在导光板21内部,暗区域仅成为面向安装基板31的导光板21的长边附近的一部分。即,即使仅将比较少的LED11搭载于背光源单元49,在该背光源单元49中,起因于暗区域的光量不均匀也会减少。
此外,在上面的内容中,面向LED11的发光面11L的受光面RS位于导光板21的角部21C且该角部21C的位置是在导光板21中相邻的2个角部21C(21C1、21C2)的位置。但是,没有限定于此。例如,如图5所示,受光面RS(RS3)可以形成于与导光板21中相邻的2个角部21C1、21C2还相邻的1个角部21C3,也可以与该受光面RS3对应地搭载新的LED11(总之,在导光板21中,受光面RS可以一串状地形成,可以与各受光面RS对应地配置LED11)。
这样构成的话,新搭载的LED11使光到达从角部21C1到角部21C2的导光板21的长边附近所产生的暗区域。因此,在这种背光源单元49中,起因于暗区域的光量不均匀更确实地减少。当然,为了进一步消除暗区域,也可以在导光板21的所有的角部21C(21C1~21C4)形成受光面RS,与这些受光面RS对应地搭载LED11。
但是,如果面向LED11的发光面11L的受光面RS位于导光板21的角部21C且该角部21C的位置是在导光板21中相邻的至少2个角部21C的位置,则可以极大地抑制暗区域的产生。
但是,所谓受光面RS的倾斜角是在导光板21的内部,与受光面RS相邻的导光板21的1个侧面21S与受光面RS所成的角度(在此,采用导光板21的长边侧的侧面21S与受光面RS所成的角度)。并且,该受光面RS的倾斜角根据LED11的光的指向性(指向角度)进行各种变化即可。
例如,在LED11的指向角度是84°的情况下(换言之,在主光线与周缘光线所成的角度是42°的情况下),受光面RS的倾斜角是135°左右即可{例如,图3的(δ1+90)°是135°左右}。这样构成的话,LED11的光变得易于到达导光板21的长边侧的侧面21S3、21S5。并且,如果四边形的导光板21的长边侧的侧面21S与短边侧的侧面21S所成的角度是90°左右,则导光板21的短边侧的侧面21S4与受光面RS所成的角度也成为135°左右。因此,LED11的光变得还易于到达导光板21的短边侧的侧面21S4、21S6。
此外,如图17所示,也可以在背面外框BZ2的底部形成保持安装有LED11的安装基板31的一部分的保持部HD。详细说明的话,该保持部HD是从背面外框BZ2的底面立起的一个片,通过按压来保持安装基板31的一部分,例如非安装面31R中与LED11重叠的部分(总之,保持部HD通过安装基板31间接地保持LED11)。
并且,如果存在这种保持部HD,则容易使安装基板31相对于背面外框BZ2固定(例如,保持部HD和安装基板31可以用粘接剂来固定)。而且,当面向导光板21的受光面RS而形成保持部HD,受光面RS与保持部HD的一个面平行时,如果非安装面31R中与LED11重叠的部分贴紧该保持部HD的一个面,则受光面RS与LED11的发光面11L容易平行。由此,LED11的主光线有效地射入到受光面RS。
[实施方式2]
说明实施方式2。此外,对具有与在实施方式1中所用的构件相同的功能的构件附上同一附图标记且省略其说明。
在实施方式1中,作为一个例子而举出单面状的受光面RS,但是没有限定于此。例如,如图6的平面图所示,可以在1个受光面RS形成朝向来自LED11的光的行进前方凹进去的1个凹陷DH。例如,可以在小面SS彼此之间产生不到180°的角度(夹角α)而连接多个小面SS(SS1~SS3),由此在受光面RS形成朝向来自LED11的光的行进前方凹进去的凹陷DH。
这样构成的话,凹陷DH的内面(进而受光面RS)成为排列多个小面SS而成的多角面。并且,当成为多角状的受光面RS时,来自LED11的光易于扩散(此外,将形成非平面的凹陷DH的加工称为非平面加工,所述非平面使通过受光面RS接受的光的行进方向发生变化)。例如,如图6所示,通过相对于LED11的发光面11L平行的小面SS1以及成为以该小面SS1为底的凹陷DH的内壁(凹陷DH的内面中的壁部)的小面SS2、SS3来形成受光面RS。
这样构成的话,当来自LED11的主光线(参照单点划线箭头)垂直地通过小面SS1而射入到导光板21时,该主光线根据司乃耳定律行进。即,主光线相对于受光面RS垂直地行进。另一方面,周缘光线(参照虚线箭头)相对于小面SS2、SS3以入射角θ2in射入,根据司乃耳定律,相对于受光面以小于入射角θ2in的角度的出射角θ2out行进(入射角θ2in>出射角θ2out)。
但是,小面SS2、SS3相对于小面SS1具有一定的夹角α。详细说明的话,在接收光的一侧的面彼此(小面SS1和小面SS2以及小面SS1和小面SS3)之间产生夹角α。因此,入射角θ2in的角度与假定周缘光线射入到小面SS1的情况下的入射角(入射角θ1in;参照图3)相比较小。
这样,出射角θ2out也变得比较小(例如,出射角θ2out<出射角θ1out;参照图3)。但是,在导光板21内部,将与小面SS2、SS3相邻的侧面21S相对于小面SS2、SS3的法线的角度设为角度δ2时,与小面SS2、SS3相邻的侧面21S与小面SS2、SS3所成的角度(δ2+90)°也变得比较小{例如,(δ2+90)°小于图3示出的单面状的受光面RS与侧面21S所成的角度(δ1+90)°}。
因此,从小面SS2、SS3以出射角θ2out在导光板21内部行进的光,不会过大地偏离与小面SS2、SS3相邻的侧面21S地行进。即,在导光板21内部,可以抑制周缘光线相对于与受光面RS(详细说明的话,小面SS2、SS3)相邻的侧面21S的偏离程度。例如,在图6中的周缘光线从与受光面RS相邻的侧面21S偏离的程度与图3的周缘光线从与受光面RS相邻的侧面21S偏离的程度相比较低。
依照上面的内容,在导光板21中,射入到凹陷的受光面RS的光与射入到单面状的受光面RS的光比较,一边在导光板21内部扩散一边行进。这样,在与受光面RS相邻的侧面21S中产生的暗区域的面积有所减少,起因于暗区域的光量不均匀有所减少。
此外,导光板21的构成受光面RS的小面SS的个数没有限定于如图6所示的3个。例如,如图7所示,小面SS(SS4、SS5)可以是2个,也可以是4个以上(总之,受光面RS成为朝向来自LED11的光的行进前方凹陷地排列多个小面SS而成的多角面即可)。而且,如图8所示,也可以增加小面SS的数量,由此受光面RS成为朝向来自LED11的光的行进前方凹陷的曲面(总之,凹陷DH的内面也可以是曲面)。
其原因是:如果受光面RS朝向来自LED11的光的行进前方凹陷,则从受光面RS行进的光不会过大地偏离与该受光面RS相邻的侧面21S而行进{特别是,当受光面RS是曲面时,则包含受光面RS中的光线(主光线、周缘光线)的入射点的极小面变得相对于光线垂直,因此,变得难以偏离与受光面RS相邻的侧面21S}。
但是,在上面的内容中,1个LED11与形成于导光板21的1个角部21C的1个受光面RS对应。但是,没有限定于此。例如,如图9所示,也可以与小面SS的排列方向同向地,且在安装基板21的一个平面上排列多个LED11(此外,也可以不是相对于多角面的受光面RS,而是相对于单面状的受光面RS来排列多个LED11)。
这样构成的话,使亮度较高的LED11对应1个受光面RS,或者使多个非高亮度但是便宜的LED11对应1个受光面RS。即,如果成为LED11相对于1个受光面RS的个数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则可以搭载于背光源单元49的LED11的选择范围有所增加。
此外,在导光板21的受光面RS是多角面的情况下,如图10所示,面向受光面RS所包括的多个小面SS分别配置各LED11即可。详细说明的话,如下进行配置即可:使小面SS1~SS3与各小面SS1~SS3所对应的LED11平行地相对。
这样构成的话,LED11的主光线(参照单点划线箭头)沿着相对于小面SS1~SS3的法线方向行进,光强度较强的光还到达与受光面RS(详细说明的话,小面SS2、SS3)相邻的侧面21S附近。并且,LED11的周缘光线(参照虚线箭头)比主光线更进一步到达侧面21S附近。因此,在与受光面RS相邻的侧面21S中产生的暗区域的面积确实减少,起因于其的光量不均匀也有所减少。
此外,在上面的内容中,3个LED11在用导光板21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规定的面上(用Q方向和R方向规定的QR面内方向)排列。但是,没有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沿着导光板21的厚度方向(P方向)排列多个LED11。总之,如果可以对受光面提供光即可。
另外,在受光面RS是多角面的情况下,各小面SS彼此的夹角α也根据LED11的光的指向性(指向角度)发生各种变化即可(此外,所谓夹角α是在导光板21的外部,小面SS彼此所成的角度)。例如,在LED11的指向角度是84°的情况下,在包括图6所示的小面SS1~SS3的受光面RS中,如果小面SS1相对于导光板21的长边侧和短边侧的侧面21S具有135°左右的倾斜角,则小面SS2、SS3相对于小面SS1的夹角α是175°左右即可。
另外,例如,在LED11的指向角度是84°的情况下,如果是包括如图7所示的小面SS4、SS5的受光面RS,则从小面SS4到小面SS5的夹角α是160°~174°程度即可。
这样构成的话,从导光板21的与侧面21S相邻的小面SS行进而来的光易于到达该侧面21S。因此,在导光板21中更难以产生暗区域。
另外,在上面的内容中,在1个受光面RS中形成朝向来自LED11的光的行进前方凹进去的1个凹陷DH,但是没有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1所示,也可以在1个受光面RS中形成朝向LED11凸起的隆起BG。
例如,连接多个小面SS1~SS3,使得在小面SS彼此之间(小面SS1和小面SS2之间,小面SS1和小面SS3之间)产生超过180°的角度(夹角β),并且使一部分小面(SS2、SS3)与侧面21S产生超过180°的角度(夹角γ),由此在受光面RS形成朝向来自LED11的光的来处凸起的隆起BG即可。
这样构成的话,隆起BG的表面(进而受光面RS)成为排列多个小面SS而成的多角面。并且,当成为多角状的受光面RS时,与凹陷DH状且多角状的受光面RS一样,来自LED11的光易于扩展。例如,接近导光板21的长边侧的侧面21S3的LED11的光的一部分通过小面SS3,由此朝向导光板21的短边侧的侧面21S4行进。另一方面,接近导光板21的短边侧的侧面21S4的LED11的光的一部分通过小面SS2,由此朝向导光板21的长边侧的侧面21S3行进。
因此,射入到包括该隆起BG的受光面RS的光与射入到单面状的受光面RS的光比较,一边在导光板21内部扩散一边行进。其结果是:在与受光面RS相邻的侧面21S中产生的暗区域的面积有所减少,起因于暗区域的光量不均匀有所减少。
此外,在图11中,面向受光面RS的每一小面SS(SS1~SS3),配置有各LED11的发光面11L,但是没有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在与小面SS的排列方向同向且在安装基板31的一个平面上排列多个LED11(参照图9)。
另外,包括隆起BG的受光面RS也可以不是由3个小面SS1~SS3构成的多角面,而是由2个小面SS或者4个以上的小面SS构成的多角面(总之,受光面RS成为朝向LED11隆起地排列多个小面SS而成的多角面即可)。而且,也可以增加小面SS的数量,由此受光面RS成为朝向LED11隆起的曲面(总之,隆起BG的表面也可以是曲面)。
「其它的实施方式」
此外,本发明没有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如图12A所示,也可以不仅在导光板21的角部21C的受光面RS配置LED11,还配置另一LED(第2发光元件)12,使发光面12L朝向与受光面RS相邻的导光板21的长边侧的侧面21S。
当然,如图12B所示,也可以配置LED12,使发光面12L朝向与受光面RS相邻的导光板21的短边侧的侧面21S。这样构成的话,LED12的光从成为入射侧的短边侧的侧面21S到另一方的短边侧的侧面21S之间,扩展到较广的范围。即,光到达导光板21内较广的范围。因此,来自LED12的光的利用效率较高。
另外,如图12C所示,也可以配置LED12、12,使发光面12L朝向与受光面RS相邻的导光板21的长边侧的侧面21S和短边侧的侧面21S。总之,LED12的发光面12L面向以受光面RS为界相邻的侧面21S的一方和另一方中的至少一方中与受光面RS相邻的部位即可。
并且,当在导光板21的侧面21S、与受光面RS相邻的部位搭载LED12时,LED12的光从易于产生暗区域的侧面21S射入。因此,侧面21S附近的暗区域消失而成为亮区域。
此外,该LED12的目的在于改善导光板21的侧面21S附近的亮度,因此,也可以是与LED11相比较低的亮度。另外,因为相同的理由,LED12相对于1个侧面21S的个数也可以比LED11相对于受光面RS的个数少。
但是,在上面的内容中,安装基板31是以对LED11提供电流为主的基板,但是没有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3的液晶显示装置69的分解立体图以及作为一并记载液晶显示装置69的部分侧面图和部分平面图的2面图的图14所示,也可以在液晶显示面板59的动作控制所需的控制基板32安装LED11(此外,在图14中,为了方便,省略了两外框BZ1、BZ2、内置底座45等,特别是在平面图中,仅图示导光板21、控制基板32以及LED11)。
例如,也可以在液晶显示面板59中的安装栅极驱动器、源极驱动器等的硬度较高的控制基板32上安装LED11,所述栅极驱动器、源极驱动器控制TFT等开关元件。详细说明的话,也可以在通过具有挠性的FPC基板33连接到液晶显示面板59的控制基板32上安装LED11。
这样构成的话,如图13所示,控制基板32中的安装LED11的基板面即使朝向导光板21的顶面21U侧,该基板面也会如箭头X那样旋转(翻过来),如图14所示,朝向导光板21的底面21B侧。由此,从控制基板32的基板面立起的LED11的发光面11L靠近导光板21的受光面RS,可以简单且便宜地对背光源单元49搭载LED11。
此外,没有限定控制基板32的挠性。例如,如图13和图14所示,可以是硬度较高的控制基板32,也可以是如FPC基板33那样具有挠性的控制基板32(例如,薄膜状的控制基板32)。但是,在薄膜状的控制基板32的情况下,优选具有图17所示的保持部HD(在这种情况下,保持部HD接触控制基板32上的LED11,由此直接地保持该LED11)。
另外,保持部HD形成于背面外框BZ2,但是没有限定于此。例如,在搭载有保护控制基板32的金属制基板盖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该基板盖上形成保持部HD。
例如,在通过具有挠性的FPC基板33对液晶显示面板59安装控制基板32,而且将LED模块MJ搭载于液晶显示装置69的情况下,如图示它们的图15A的平面图所示,如果控制基板32如箭头X那样旋转,则如图15B的平面图所示,控制基板32朝向导光板21的底面21B侧。并且,如该图15B所示,基板盖CV对于该控制基板32进行覆盖。
基板盖CV如图16(一并记载液晶显示装置69的部分侧面图和部分平面图的2面图)所示,包括从本身的底面35立起而包围控制基板32的壁面36,并且还包括保持部HD(参照网点阴影线)。并且,该基板盖CV保护控制基板32且存在于表面外框BZ1和背面外框BZ2之间。并且,保持部HD按压安装基板31的一部分,例如按压在非安装面31R中与LED11重叠的部分,由此来保持该部分。
这种保持部HD使基板盖CV相对于表面外框BZ1和背面外框BZ2的至少一方固定,与此相伴地,容易使安装基板31(进而LED11)至少相对于一方的外框BZ固定。而且,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当保持部HD面向导光板21的受光面RS而形成,受光面RS与保持部HD的一个面平行时,如果非安装面31R中与LED11重叠的部分贴紧该保持部HD的一个面,则受光面RS与LED11的发光面11L容易变得平行。由此,LED11的主光线有效地射入到受光面RS。
并且,具有导电性和散热性的金属制等基板盖CV不仅发挥作为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电磁干扰)对策的功能,而且因为通过安装基板31且连接到LED11,因此还发挥使该LED11所带的热进行散热的路径(散热路径)的功能。因此,不需要用于LED11的个别的散热板(即,可以实现液晶显示装置69的成本降低)。
此外,在上面的内容中,基板盖CV的保持部HD和背面外框BZ2的保持部HD直接或者间接地保持了LED11,但是没有限定于此。例如,保持部HD与保持LED11的情况相同地,也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保持LED12(总之,基板盖CV的保持部HD和背面外框BZ2的保持部HD能直接或者间接地保持LED11和LED12的至少一方即可)。
此处,在上面的内容中,设想未形成受光面RS的情况下的导光板21的形状(标准形状)是四边形。但是,没有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使标准形状采用三角形或者五边形以上的多边形(具有3个角部21C的板状或者具有5个以上的角部21C的板状)的导光板21。
此外,即使是各种多边形的导光板21,形成于该导光板21的侧面21S的一部分且面向LED11的发光面11L的受光面RS位于导光板21的角部21C且该角部21C的位置是导光板21C中相邻的至少2个角部21C的位置即可。这样构成的话,对于导光板21,其它的LED11可以使光到达通过1个LED11无法使光到达的区域。因此,导光板21中的暗区域的产生所有减少。
当然,在多边形的导光板21中,受光面RS也可以形成于2个以上的角部21C。相反地,如通过实施方式2所说明的,1个受光面RS如果朝向来自LED11的光的行进前方包括1个凹陷DH且通过该凹陷DH的内面充分地使光扩散到导光板21内部且使光行进,则在多边形的导光板21中,也可以仅在1个角部21C形成1个凹陷的受光面RS。
附图标记说明:
MJ:LED模块;
11:LED(第1发光元件);
11L:发光面;
12:LED(第2发光元件);
12L:发光面;
21:导光板;
21U:导光板的顶面;
21B:导光板的底面;
21S:导光板的侧面;
21C:导光板的角部;
RS:导光板的受光面;
SS:构成导光板的小面(受光面);
DH:凹陷(受光面);
BG:隆起(受光面);
31:安装基板;
31F:安装面;
31R:非安装面;
32:控制基板(安装基板、控制基板);
33:FPC基板;
CV:基板盖;
35:基板盖的底面;
36:基板盖的壁面;
41:反射片;
42:扩散片;
43:光学片;
44:光学片;
45:内置底座;
49:背光源单元;
59:液晶显示面板;
BZ1:表面外框(框架);
BZ2:背面外框(框架);
HD:保持部;
69:液晶显示装置。

Claims (15)

1.一种背光源单元,包括:
第1发光元件;和
接收来自上述第1发光元件的光并且使该光透过且从顶面导出到外部的导光板,
形成于上述导光板的侧面的一部分且面向上述第1发光元件的发光面的受光面位于上述导光板的角部,且该角部的位置是上述导光板中相邻的至少2个角部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单元,
对1个上述受光面配置单个或者多个上述第1发光元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源单元,
在1个上述受光面中,形成使所接受的光的行进方向发生变化的非平面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源单元,
在1个上述受光面中,形成1个朝向来自上述第1发光元件的光的行进前方凹进去的凹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源单元,
上述凹陷的内面是排列多个小面而成的多角面。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源单元,
上述凹陷的内面是曲面。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源单元,
在1个上述受光面中,形成1个朝向上述第1发光元件的发光面凸起的隆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源单元,
上述隆起的表面是排列多个小面而成的多角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源单元,
上述隆起的表面是曲面。
10.根据权利要求5或者8所述的背光源单元,
面向多个上述小面各配置1个上述第1发光元件的发光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单元,
第2发光元件的发光面面向以上述受光面为界而相邻的上述侧面的一方和另一方中的至少一方中与上述受光面相邻的部位。
12.根据权利要求1~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单元,
上述发光元件安装于安装基板,
安装上述发光元件的安装基板和上述导光板收纳于框架中,
在上述框架中,形成直接或者间接地保持上述发光元件的保持部。
13.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权利要求1~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单元;和
接受来自上述背光源单元的光的液晶显示面板。
14.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源单元;和
接受来自上述背光源单元的光的液晶显示面板,
上述安装基板还是用于控制上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控制基板。
15.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权利要求1~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单元;和
接受来自上述背光源单元的光的液晶显示面板,
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安装上述发光元件的安装基板;
用于控制上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控制基板;以及
保护上述控制基板的具有导电性和散热性的基板盖,
在上述基板盖中,形成直接或者间接地保持上述发光元件的保持部。
CN2009801548453A 2009-01-22 2009-09-04 背光源单元和液晶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228241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12210 2009-01-22
JP2009012210 2009-01-22
PCT/JP2009/065483 WO2010084644A1 (ja) 2009-01-22 2009-09-04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82413A true CN102282413A (zh) 2011-12-14

Family

ID=423557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548453A Pending CN102282413A (zh) 2009-01-22 2009-09-04 背光源单元和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199558A1 (zh)
CN (1) CN102282413A (zh)
WO (1) WO201008464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78206A (zh) * 2016-08-02 2018-02-09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光发射模块及包括光发射模块的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786803B2 (en) * 2010-05-13 2014-07-22 Samsung Display Co., Ltd. Backlight assembly and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103228977B (zh) * 2010-12-10 2015-06-03 京瓷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WO2012077745A1 (ja) * 2010-12-10 2012-06-14 京セラ株式会社 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KR101796175B1 (ko) * 2011-07-21 2017-11-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도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KR20130019079A (ko) * 2011-08-16 2013-02-26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20130033743A (ko) * 2011-09-27 2013-04-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용 광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US20130208214A1 (en) * 2012-02-15 2013-08-15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2012387B1 (ko) * 2012-08-07 2019-08-2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KR20140094914A (ko) * 2013-01-23 2014-07-31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를 갖는 표시 장치
KR102212067B1 (ko) * 2014-06-20 2021-02-08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US10330855B2 (en) * 2015-01-27 2019-06-2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KR102605921B1 (ko) 2016-09-27 2023-11-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2262237B1 (ko) 2017-01-25 2021-06-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DE102018106956A1 (de) * 2018-03-23 2019-09-26 Helge Hoffmann Mischstab zum Mischen eines Lichtstrahlbündels sowie Beleuchtungsvorrichtung mit einem solchen Mischstab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84923A (ja) * 1999-12-24 2001-07-06 Casio Comput Co Ltd 光源装置
JP2002133933A (ja) * 2000-10-26 2002-05-10 Rohm Co Ltd 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の照明装置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066239A (ja) * 2001-08-28 2003-03-05 Nippon Leiz Co Ltd 導光板および平面照明装置
JP2003249111A (ja) * 2002-02-22 2003-09-05 Minebea Co Ltd 面状照明装置
CN101122705A (zh) * 2006-08-07 2008-02-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背光单元和具有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783592B1 (ko) * 2002-02-05 2007-12-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조명장치 및 이를 백라이트로 채택한 표시장치
JP4420813B2 (ja) * 2004-12-28 2010-02-24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面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JP4442766B2 (ja) * 2005-02-18 2010-03-31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及び表示装置
WO2011016268A1 (ja) * 2009-08-04 2011-02-1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84923A (ja) * 1999-12-24 2001-07-06 Casio Comput Co Ltd 光源装置
JP2002133933A (ja) * 2000-10-26 2002-05-10 Rohm Co Ltd 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の照明装置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066239A (ja) * 2001-08-28 2003-03-05 Nippon Leiz Co Ltd 導光板および平面照明装置
JP2003249111A (ja) * 2002-02-22 2003-09-05 Minebea Co Ltd 面状照明装置
CN101122705A (zh) * 2006-08-07 2008-02-1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背光单元和具有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678206A (zh) * 2016-08-02 2018-02-09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光发射模块及包括光发射模块的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084644A1 (ja) 2010-07-29
US20110199558A1 (en) 2011-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82413A (zh) 背光源单元和液晶显示装置
US792438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2334862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KR101565934B1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US7976207B2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964529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US9170365B2 (en) Illumination apparatus, displa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1142442A (zh) 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2879950A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
KR20190028940A (ko) 표시장치와 이 표시장치를 포함한 모바일 정보 단말기
CN103149720A (zh) 液晶显示装置
US9551823B2 (en) Backlight module
CN203012299U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
KR101858255B1 (ko) 도광판 가이드부재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CN108241236B (zh) 背光单元及具有背光单元的显示装置
US20110193890A1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US11333918B2 (en) Display apparatus
KR20110073725A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102543856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8002452B2 (en) Light guide plate,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and method thereof
CN102235626A (zh) 背光单元
TWI405102B (zh) 背光模組與光學式觸控面板
KR101898211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그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KR102202800B1 (ko) 디스플레이 장치
TW202024694A (zh) 背光模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