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64193A - 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64193A
CN102264193A CN2010101877281A CN201010187728A CN102264193A CN 102264193 A CN102264193 A CN 102264193A CN 2010101877281 A CN2010101877281 A CN 2010101877281A CN 201010187728 A CN201010187728 A CN 201010187728A CN 102264193 A CN102264193 A CN 10226419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ft
soft board
hardboard
circuit board
doub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8772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64193B (zh
Inventor
林信成
杨伟雄
徐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ripod Wuxi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ripod Wuxi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ripod Wuxi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Tripod Wuxi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1035028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869204B/zh
Priority to CN 201010187728 priority patent/CN102264193B/zh
Publication of CN1022641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641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641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641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Printed Boards (AREA)

Abstract

一种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首先,提供一具有一第一线路层的硬板,与多个具有一第二线路层的软板,硬板包括一预定移除区域与多个硬板单元。接着,在这些硬板单元与该预定移除区域之间切割多条预定露出软板的区域的切割线。之后,利用一胶合层结合这些软板到硬板上,并形成多个导通孔在硬板与这些软板中,以电性导通硬板上的第一线路层与软板上的第二线路层。沿着硬板上的这些切割线分别折断预定移除区域,以显露出各个软板,并使这些硬板单元成型。最后,将各个软板沿着各自的多条折叠线对折,以使这些硬板单元在一方向上延伸排列。

Description

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电路板的制作方法,且特别是关于一种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简单来说,软硬结合板(Rigid-Flex Circuit Board),就是将软板与硬板组合成同一产品的电路板,兼具有软性线路板的可挠性以及硬性线路板的强度。早期的用途多在军事、医疗、工业仪器等领域,近几年开始用于手机和消费性电子产品(数字相机、数字摄影机等)等终端产品。在手机内软硬结合板的应用,常见的有折叠式手机的影像模块、按键模块及射频模块等。
手机使用软硬结合板的优点,包括让手机的零件更容易整合以及信号传输量的可靠度提高。使用软硬结合板,可以取代原先利用二连接器加软板的组合,以增加手机折叠处活动点的耐用性和长期使用的可靠度。
软硬结合板的应用渐渐拓展至其他领域,如快闪存储器(Flash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模块(DRAM Module)、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模块(TFT-LCD Module)等,然而,在一般软硬板结合制程中,通常都是软板介于二个硬板的中间层,软板的两端被二个硬板夹合,而软板的中间段为可弯折的区域,以做为传输信号在二个硬板之间的桥接段。然而,软硬结合板的长度会受到印刷电路板生产设备的加工区域限制,使得软硬结合板的板长度无法扩大至加工区域以外,特别是针对长条形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仍无法突破尺寸上的障碍,此外软硬结合板的外型限制,亦可能造成了硬板的利用率降低。因而如何改善既有的生产方式及后续组装上的便利性,均是业界所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以突破尺寸上的障碍,并可经由对折软板,以使硬板单元在一方向上延伸排列,进而改善既有的生产方式及后续组装上的便利性。
本发明提出一种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首先,提供一具有一第一线路层的硬板,与多个具有一第二线路层的软板,硬板包括一预定移除区域与多个硬板单元。接着,在这些硬板单元与该预定移除区域之间切割多条预定露出软板的区域的切割线。利用一胶合层结合这些软板到硬板上。之后,形成多个导通孔于硬板与这些软板中,以电性导通硬板上的第一线路层与软板上的第二线路层。沿着硬板上的这些切割线分别折断预定移除区域,以显露出各个软板,并使这些硬板单元成型。将各个软板沿着各自的多条折叠线对折,以使这些硬板单元在一方向上延伸排列。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软板对折步骤包括依序将一软板沿着垂直折叠线对折,且将软板沿着水平折叠线对折而使软板的部分区域重叠在软板的另一部分区域上。
本发明提出一种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包括:提供二硬板单元与一软板,软板借由一胶合层接合在二硬板单元之间,使软硬结合板具有一第一长度;以及沿软板上的多条折叠线对折,以使软硬结合板沿着第一长度具有一第二长度,第二长度大于第一长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硬板为具有双面线路层的硬质电路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软板为具有双面线路层的软性电路板。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软硬结合板接合之后,还包括形成多个导通孔在软板与二硬板单元中。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软板对折步骤包括:沿着一垂直折叠线对折;以及沿着一水平折叠线对折,而使软板的一部分区域重叠在软板的另一部分区域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软板对折步骤包括:沿着一水平折叠线对折;以及沿着一对角折叠线对折,而使软板的一部分区域重叠在软板的另一部分区域上。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克服了尺寸上无法突破的障碍,可组合成一延伸型软硬结合板,改善既有的生产方式的缺陷及提高后续组装上的便利性。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软硬结合板未展开时的示意图。
图2A~图2B为垂直于图1的折叠线切割的软硬结合板的剖面示意图。
图3A~图3G为本发明的软硬结合板展开时的折叠顺序示意图。
图4A~图4B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软硬结合板的折叠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软硬结合板
100a:延伸型软硬结合板
110:硬板
110A:预定移除区域
110B:切割线
110C:V型切割线
110D:第一线路层
111~118:硬板单元
120:软板
122:聚亚酰胺膜
124:第二线路层
130:胶合层
132:挠曲位置的区域
140:导通孔
140A:导电层
140B:通孔
142:防焊层
211、212:硬板单元
220:软板
C1、C2:接点
L1、L2:折叠线
L3、L4:折叠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软硬结合板未展开时的示意图。图2A~图2B为垂直于图1的折叠线切割沿着I-I线的软硬结合板的剖面示意图。
请参考图1及图2A,软硬结合板100包括硬板110、多个软板120以及连接于硬板110与软板120之间的一胶合层130。硬板110具有一预定移除区域110A以及多个硬板单元111~118,而各个硬板单元111~118与预定移除区域110A之间可形成多个切割线110B。切割线110B例如利用V型切割机或以激光切割形成,但不完全切断,深度可控制在8~16密尔。胶合层130可先利用模具冲压或以激光切割,以移除对应于各个软板120须挠曲位置的区域132形成具有图样的胶合层130。而各个硬板110再借由胶合层130与软板120的聚亚酰胺(Polyimide)膜122压合成一体。
硬板110具有第一线路层110D,而各个软板120具有第二线路层124。在硬板110与软板120压合之后,多个导通孔140可形成在硬板110与各个软板120之间。导通孔140一般利用钻孔方式形成再利用电镀形成导电层于孔壁上,以电性导通第一线路层110D与第二线路层124。硬板110或软板120上,可利用一般的电路板增层方式再形成外层线路。
之后,在折断预定移除区域的步骤中,先使各个硬板单元111~118成型,其成型方式可为一般印刷电路板所常用的方式。接着在各个硬板单元111~118的下表面相对于预定移除区域110A的切割线110B再以V型切割机或以激光切割出V型切割线110C,在此以不完全切断此预定移除区域110A为原则,深度可控制在8~16密尔,残留厚度约可控制在4~20密尔,以方便在后续折断。
接着,如图2B所示,各个硬板单元111~118可经由扳折而使预定移除区域110A沿着切割线110B被折断,并取出这些已折断的移除区域110A而显露出软板120的聚亚酰胺膜122。
以下将详细介绍如何利用上述的软硬结合板100来制作延伸型电路板。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在一预定尺寸的硬板110上形成有多个平行排列的硬板单元111~118。此外,多个软板120接合在两硬板单元之间,但不重复接合相同的两硬板,而是采用交错的方式依序连接两硬板单元。本发明经由上述的配置,可将8片硬板单元111~118以及7片软板120相结合并经由后续加工制程步骤(例如:导通孔步骤、防焊步骤等)处理后,利用硬板单元成型与预定移除区域110A的移除步骤并借由折叠步骤而组成延伸型软硬结合板。上述的硬板111~118及软板120的数量只是举例,可依照实际的需求调整。
硬板110优选是一具有双面线路层的硬质电路板,可由玻纤树脂和图案化的铜箔以叠合或增层的方式形成,并经由固化而成形,可提供组装时支撑软板120的功能。软板120优选是一具有双面线路层的软性电路板,但亦可具有单面第二线路层124(如图2A所示),可由聚亚酰胺膜、粘胶和图案化的铜箔制成。
请参考图2A及图2B,首先,在各个硬板单元111~118与预定移除区域110A之间切割出多条预定露出软板的区域的切割线110B。接着,利用一胶合层130结合这些软板120在硬板110上。形成多个导通孔140在硬板110与这些软板120中,以电性导通硬板110上的第一线路层110D与软板120上的第二线路层124。之后,沿着硬板110上的这些切割线110B对应形成V型切割线110C,再分别折断预定移除区域110A,以显露出各个软板120,并使这些硬板单元111~118成型。
其中,导通孔140的作法如下:(1)使用钻孔机钻出连通到软板120与硬板110之中的通孔140A,在优选情况下,通孔140A的直径为0.2mm~3.175mm;(2)对通孔140A进行电镀,以电性导通各个硬板110上的第一线路层110D与各个软板120上的第二线路层124。通常电镀之前,先对通孔140A进行除胶渣的作业,然后于电镀液中通入直流电流,进行化学还原反应,以使硬板110上的第一线路层110D以及软板120上的第二线路层124与通孔140B中的导电层140A导通,导电层140A的厚度可控制在0.5~2密尔。
完成导通孔140之后,可再在软板120的第二线路层124上以及硬板110的第一线路层110D上涂布一防焊层142,以防止线路层氧化或被焊料污染,但显露出接点C1、C2在防焊层142之外,以做为信号传输的接合面。
请参考图3A~图3G的折叠顺序示意图,其代表性示出四个硬板的折叠顺序,但也适用于更多数量的硬板上。首先,如图3A~图3C所示,将第一硬板单元111向左折叠,以使软板120沿着垂直折叠线L1向左对折,之后软板120再沿着水平折叠线L2向下对折而使软板120的一部分区域重叠在软板120的另一部分区域上。接着,如图3D及图3E所示,将第三硬板单元113及第四硬板单元114向右折叠,以使软板120沿着垂直折叠线L1向右对折,之后软板再沿着水平折叠线L2向上对折而使软板120的一部分区域重叠在软板120的另一部分区域上。接着,如图3F及图3G所示,将第四硬板单元114向右折叠,以使软板120沿着垂直折叠线L1向右对折,之后软板120再沿着水平折叠线L2向下对折而使软板120的一部分区域重叠在软板120的另一部分区域上。在图3G中,所有第一到第四硬板单元111~114均排列在延伸方向上。如此,延伸型软硬结合板100a大致上完成,故折叠之后的软硬结合板100a的长度S2(第二长度)大于折叠前软硬结合板100的原先长度S1(第一长度)即大于原先印刷电路板生产设备上预定尺寸的电路板。因此,不会受到印刷电路板生产设备的限制。
请参考图4A及图4B的折叠示意图,在另一实施例中,软板220上的二折叠线不限定是垂直折叠线和水平折叠线,亦可以是位于对角线上的折叠线。首先,第一硬板单元211向下折叠,以使软板220沿着水平折叠线L3向下对折,之后第二硬板单元212向上折叠,以使软板220沿着对角折叠线L4向上对折,而使软板220的一部分区域重叠在软板220的另一部分区域上。如此,第二硬板单元212与第一硬板单元211呈直角交叉的L形,不是排列在长度方向上。故本发明可依照客户的需求制作不同折叠方式的软硬结合板,以符合客户定制化的要求。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克服了尺寸上无法突破的障碍,可经由对折硬板使其沿着相同方向或不同方向延伸而组合成一延伸型软硬结合板,改善既有的生产方式的缺陷及提高后续组装上的便利性,可广泛地应用在面板、手机、存储器模块等电子产品的产业上。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8)

1.一种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一具有一第一线路层的硬板,与多个具有一第二线路层的软板,该硬板包括一预定移除区域与多个硬板单元;
在该些硬板单元与该预定移除区域之间切割多条预定露出软板的区域的切割线;
利用一胶合层结合该些软板在该硬板上;
形成多个导通孔在该硬板与该些软板中,以电性导通该硬板上的第一线路层与该软板上的第二线路层;
沿着该硬板上的该些切割线分别折断该预定移除区域,以显露出各个软板,并使该些硬板单元成型;以及
将各个软板沿着各自的多条折叠线对折,以使该些硬板单元在一方向上延伸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其中该软板对折步骤包括:
依序将一软板沿着垂直折叠线对折;
将该软板沿着水平折叠线对折,而使软板的部分区域重叠在该软板的另一部分区域上。
3.一种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包括:
提供二硬板单元与一软板,该软板借由一胶合层接合在该二硬板单元之间,使该软硬结合板具有一第一长度;以及
沿该软板上的多条折叠线对折,以使该软硬结合板沿着该第一长度具有一第二长度,该第二长度大于该第一长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其中该些硬板为具有双面线路层的硬质电路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其中该软板为具有双面线路层的软性电路板。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其中该软硬结合板接合之后,还包括形成多个导通孔于该软板与该二硬板单元中。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其中该软板对折步骤包括:
沿着一垂直折叠线对折;以及
沿着一水平折叠线对折,而使该软板的一部分区域重叠在该软板的另一部分区域上。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其中该软板对折步骤包括:
沿着一水平折叠线对折;以及
沿着一对角折叠线对折,而使该软板的一部分区域重叠在该软板的另一部分区域上。
CN 201010187728 2010-05-24 2010-05-24 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 Active CN1022641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10350286.7A CN102869204B (zh) 2010-05-24 2010-05-24 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
CN 201010187728 CN102264193B (zh) 2010-05-24 2010-05-24 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1010187728 CN102264193B (zh) 2010-05-24 2010-05-24 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50286.7A Division CN102869204B (zh) 2010-05-24 2010-05-24 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64193A true CN102264193A (zh) 2011-11-30
CN102264193B CN102264193B (zh) 2013-06-26

Family

ID=4501057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50286.7A Active CN102869204B (zh) 2010-05-24 2010-05-24 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
CN 201010187728 Active CN102264193B (zh) 2010-05-24 2010-05-24 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350286.7A Active CN102869204B (zh) 2010-05-24 2010-05-24 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2869204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68140A (zh) * 2015-06-10 2015-10-07 江西鑫力华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可挠折线路板
CN110324992A (zh) * 2019-07-10 2019-10-11 高德(无锡)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软硬结合板使用V-Cut对接切割开盖的加工工艺
CN113630970A (zh) * 2020-03-05 2021-11-09 武汉联影智融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折叠式柔性可穿戴检测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13853059A (zh) * 2020-06-28 2021-12-28 深南电路股份有限公司 刚挠结合板及电路连接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97295A (ja) * 2003-12-26 2005-07-21 Fujikura Ltd 接合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258357A (ja) * 2007-04-04 2008-10-23 Fujikura Ltd リジッドフレキ基板とそ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62221C (zh) * 2007-08-27 2009-11-18 南亚电路板股份有限公司 软硬复合板的制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97295A (ja) * 2003-12-26 2005-07-21 Fujikura Ltd 接合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8258357A (ja) * 2007-04-04 2008-10-23 Fujikura Ltd リジッドフレキ基板とそ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68140A (zh) * 2015-06-10 2015-10-07 江西鑫力华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可挠折线路板
CN104968140B (zh) * 2015-06-10 2018-08-10 江西鑫力华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可挠折线路板
CN110324992A (zh) * 2019-07-10 2019-10-11 高德(无锡)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软硬结合板使用V-Cut对接切割开盖的加工工艺
CN113630970A (zh) * 2020-03-05 2021-11-09 武汉联影智融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折叠式柔性可穿戴检测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13630970B (zh) * 2020-03-05 2023-04-25 武汉联影智融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折叠式柔性可穿戴检测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13853059A (zh) * 2020-06-28 2021-12-28 深南电路股份有限公司 刚挠结合板及电路连接器
CN113853059B (zh) * 2020-06-28 2023-12-22 深南电路股份有限公司 刚挠结合板及电路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64193B (zh) 2013-06-26
CN102869204B (zh) 2015-08-19
CN102869204A (zh) 2013-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DE60029524T2 (de) Flexible Leiterplatte, elektro-optische Vorrichtung und elektronisches Gerät
CN101674705B (zh) 柔性布线基板及制法、配芯片的柔性布线基板及电子设备
KR102371358B1 (ko) 반도체 패키지 및 이를 사용하는 패키지 모듈
CN110308519B (zh) 光纤线路板及其制造方法、光传输装置
US20140054079A1 (en) Multilayer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02264193B (zh) 软硬结合板的制作方法
CN108668425B (zh) 信号传输线本体及其制作方法、USB Type C连接器
KR20000035680A (ko) 도전 접착제, 실장 구조체, 액정 장치, 전자기기 및 실장구조체, 액정 장치, 전자기기의 제조 방법
KR100671660B1 (ko) 연성 회로 기판 및 그것을 채용한 표시 장치
CN102340937B (zh) 柔性多层电路板的制作方法
US20190223300A1 (en) Embedded flexible circuit board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11474572B2 (en) Signal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11445611B2 (en) Signal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7768793B2 (en) Multilayer printed wiring boar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multilayer printed wiring board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1480114A (zh) 印刷基板和印刷基板单元以及电子设备
US7576992B2 (en)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and display device utilizing the same
CN110288936B (zh) 显示装置
JP2009141129A (ja)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配線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1805023U (zh) 基于线路板工艺的usb插接件
US20070285905A1 (en) Electronic device, display apparatus, flexible circuit board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TWI388262B (zh) 軟硬結合板的製作方法
JP2008151981A (ja) 表示装置
DE102017129541B4 (de) Elektronische Vorrichtung und Anzeigevorrichtung damit
JP2010010376A (ja) Cof基板
CN105657971A (zh) 内埋式元件封装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