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61425B - 具有弹簧装置的扭转振动减震器 - Google Patents

具有弹簧装置的扭转振动减震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61425B
CN102261425B CN201110076538.7A CN201110076538A CN102261425B CN 102261425 B CN102261425 B CN 102261425B CN 201110076538 A CN201110076538 A CN 201110076538A CN 102261425 B CN102261425 B CN 10226142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helical spring
torsional vibration
helical
vibration damp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7653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61425A (zh
Inventor
J·伯苓
T·门哈德
C·B·汉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rgWarner Inc
Original Assignee
BorgWarne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rgWarner Inc filed Critical BorgWarner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2614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6142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6142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61425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23Wound springs
    • F16F15/1232Wound spr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spring mounting
    • F16F15/12346Set of springs, e.g. springs within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23Wound springs
    • F16F15/12353Combinations of dampers, e.g. with multiple plates, multiple spring sets, i.e. complex configurations
    • F16F15/1236Combinations of dampers, e.g. with multiple plates, multiple spring sets, i.e. complex configurations resulting in a staged spring characteristic, e.g. with multiple intermediate plates
    • F16F15/12366Combinations of dampers, e.g. with multiple plates, multiple spring sets, i.e. complex configurations resulting in a staged spring characteristic, e.g. with multiple intermediate plates acting on multiple sets of springs
    • F16F15/12373Combinations of dampers, e.g. with multiple plates, multiple spring sets, i.e. complex configurations resulting in a staged spring characteristic, e.g. with multiple intermediate plates acting on multiple sets of springs the sets of springs being arranged at substantially the same radiu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Operated Clu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扭转振动减震器,该扭转振动减震器具有两个可彼此相对旋转并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同步装置的构件、以及在这些同步装置之间的用于以弹簧回弹的方式对这些构件进行转动同步耦合的至少一个弹簧装置,该弹簧装置具有串联地连接并具有不同弹簧刚度的一个第一螺旋弹簧和一个第二螺旋弹簧、以及一个第三弹簧,该第三弹簧是与该第一螺旋弹簧并联地连接的并且伸展到由该第一螺旋弹簧的簧圈形成的弹簧内部空间之内。至少在该弹簧装置压紧的情况下、优选为在该扭转振动减震器的一个起始位置中,该第三螺旋弹簧已经不仅伸展到该第一螺旋弹簧的弹簧内部空间之内而且还伸展到由该第二螺旋弹簧的簧圈形成的弹簧内部空间之内。

Description

具有弹簧装置的扭转振动减震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扭转振动减震器,该扭转振动减震器具有两个可彼此相对旋转并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同步装置的构件、以及在这些同步装置之间的用于以弹簧回弹的方式对这些构件进行转动同步耦合的至少一个弹簧装置,该弹簧装置具有串联地连接并具有不同弹簧刚度的一个第一螺旋弹簧和一个第二螺旋弹簧、以及一个第三弹簧,该第三弹簧是与该第一螺旋弹簧并联地连接的并且伸展到由该第一螺旋弹簧的簧圈形成的弹簧内部空间之内。
背景技术
从DE19909044A1已知一种旋转振动减震器,该旋转振动减震器具有两个相对彼此可转动的构件,其中这些构件各自具有至少一个同步装置。这种已知的旋转振动减震器在这些同步装置之间还具有一种弹簧装置,使得这两个构件以弹簧回弹的方式被旋转同步耦联。该弹簧装置具有一个外置的螺旋弹簧以及一个内置的螺旋弹簧,其中该内置的螺旋弹簧伸展到由该外置螺旋弹簧的簧圈形成的弹簧内部空间之内。不论是内置螺旋弹簧还是外置螺旋弹簧都至少在松弛状态下围绕旋转振动减震器的旋转轴线弯曲,这样在此也可以被称作所谓的弓形弹簧,其中内置的螺旋弹簧是以比外置螺旋弹簧更短的方式形成的。由于外置和内置螺旋弹簧是并联地连接的,所以该弹簧装置具有一种两级的扭转阻尼特性曲线。如果要使该扭转阻尼特性曲线在一个起始的旋转区域中首先有一个微小的提升,那么所选择的外置螺旋弹簧就应当有相对微小的弹簧刚度。然而已经看到的是,当外置螺旋弹簧已经具有微小的弹簧刚度时,可以从该弹簧装置获得的末端转距是相对微小的,于是在应当借助一种具有相对微小的弹簧刚度的外置螺旋弹簧以便在一个起始的旋转区域中获得扭转阻尼特性曲线的微小提升时,应当考虑到微小的末端扭矩。
与此相对,DE19603248A1提出了一种旋转振动减震器,其弹簧装置具有一个第一螺旋弹簧以及一个第二螺旋弹簧,这些弹簧是串联地连接的并且具有不同的弹簧刚度。此外该已知的弹簧装置包含一个第三螺旋弹簧,该第三螺旋弹簧与第一螺旋弹簧并联地连接并且伸展到由第一螺旋弹簧的簧圈形成的弹簧内部空间中,使得第一螺旋弹簧也可以被称为外置螺旋弹簧,同时第三螺旋弹簧也可以被称为内置螺旋弹簧。在串联地连接的第一螺旋弹簧与第二螺旋弹簧之间安排有一个中间件,第一螺旋弹簧的端面支撑在其一端并且第二螺旋弹簧的端面支撑在其另一端。此外伸展到由第一螺旋弹簧的簧圈形成的弹簧内部空间之内的第三螺旋弹簧借助它的端面而支撑在中间件的一侧上,第一螺旋弹簧也支撑在同一侧上。因此第三螺旋弹簧排他地伸展到由第一螺旋弹簧的簧圈形成的弹簧内部空间之内。该已知的旋转振动减震器具有制造成本相对较高的缺点。为了能够通过中间件而将第二螺旋弹簧的力传递到内置的第三螺旋弹簧上,必须例如特别稳定地形成该中间件。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创造一种具有一个弹簧装置的扭转振动减震器,该弹簧装置使得在一个第一旋转区域中有可能相对微小地提升扭转阻尼特性曲线、并且借助于此可以达到高的末端扭矩,其中该弹簧装置的构造应该是特别简单的。
这个目的是通过在权利要求1中给出的特征实现的。本发明的多个有利的实施方式是各从属权利要求的目标。
根据本发明的扭转振动减震器具有两个可彼此相对旋转的构件。一个构件可以与扭转振动减震器的输入侧有关,而另一个构件形成扭转振动减震器的输出侧。这两个构件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同步装置,其中优选的是,这两个构件分别具有两个同步装置,特别优选的是这两个构件在圆周方向上彼此间隔180°进行安排。该扭转振动减震器在这些同步装置之间还具有至少一个弹簧装置用于以弹簧回弹的方式将这些构件进行旋转同步耦合。在此优选的是,设置两个此类的弹簧装置,在这些可彼此相对旋转的构件的同步装置之间这些弹簧装置是串联地连接的。一个单独的弹簧装置具有一个第一螺旋弹簧、一个第二螺旋弹簧以及一个第三螺旋弹簧。在此,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是串联地连接的并且具有不同的弹簧刚度,而第三螺旋弹簧是与第一螺旋弹簧并联地连接的并且伸展到由第一螺旋弹簧的簧圈形成的弹簧内部空间之内。然而,根据本发明,至少在该弹簧装置被压紧的情况下,第三螺旋弹簧不仅伸展到第一螺旋弹簧的弹簧内部空间之内,而且还伸展到由第二螺旋弹簧的簧圈形成的弹簧内部空间之内。于是例如在该弹簧装置被压紧的情况下,第三螺旋弹簧可以伸入第二螺旋弹簧的弹簧内部空间中。在根据本发明的扭转振动减震器的情况下,可以基本上如根据DE19603248A1的扭转振动减震器的情况下已有的那样,在串联地连接的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之间设置一个中间件,然而之后这个中间件可能以下列方式实施,即第三螺旋弹簧可以穿过或者经过中间件伸展到第二螺旋弹簧的弹簧内部空间中,而无需借助端面支撑在中间件上。然而因为这可能会增加结构耗费,所以在根据本发明的扭转振动减震器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完全取消此类的中间件。
通过使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之一具有更微小的弹簧刚度的方法,可以首先在一个第一旋转区域中获得扭转阻尼特性曲线的相对微小的提升,其中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中另一个的更高的弹簧刚度保证了弹簧装置的相对高的、可传递的末端扭矩。因为至少在弹簧装置被压紧的情况下第三螺旋弹簧不仅伸展到第一螺旋弹簧的弹簧内部空间之内而且还伸展到第二螺旋弹簧的弹簧内部区域之内,所以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的彼此背向的多个端面可以按特别可靠的方式相对彼此进行定位,此外内置的第三螺旋弹簧于是起引导第一以及第二螺旋弹簧的作用。以这种方式保证了第一螺旋弹簧的端面可靠地支撑在第二螺旋弹簧的端面上。通过这样可以因此将串联地连接的第一和第二两个螺旋弹簧之间的中间件取消,由此可以实质性地简化弹簧装置的构造。即便当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之间设置有一个此类的中间件时,该中间件可以按不太稳定的方式形成,此外内置的第三螺旋弹簧的端面也不必支撑在一个这类的中间件上。视这三个螺旋弹簧的彼此匹配情况而异,借助根据本发明的扭转振动减震器可以达到扭转阻尼特性曲线的一种二级或多级曲线走向,使得有可能对于各个应用区域进行相对灵活的匹配。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转振动减震器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三螺旋弹簧不是在弹簧装置被压紧的情况下才伸展,而是在扭转振动减震器的一个起始位置中已经不仅伸展到第一螺旋弹簧的弹簧内部空间之内还伸展到第二螺旋弹簧的弹簧内部空间之内。以这种方式,即便这些端面在工作过程中彼此分开,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的彼此背向的两个端面在扭转振动减震器的每一种旋转位置中都可以特别可靠地被彼此定位或者被引导到一起,这样在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的彼此背向的端面之间总是保证可靠的力传递。
基本上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可以相互一体地形成。然而这可能意味着,必须要制成一个整体的螺旋弹簧,该弹簧在彼此相连的两段中必须具有不同的弹簧刚度。因此螺旋弹簧的制造可能会变得困难,另外通过替换螺旋弹簧才能有条件地将扭转阻尼特性曲线对于各个应用区域进行灵活的匹配。出于这个原因,在根据本发明的扭转振动减震器的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是彼此分离地形成的,以便克服前面所述的这些缺点。于是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尤其可以不依赖于彼此而得以替换,以便使扭转阻尼特性曲线的灵活匹配成为可能。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转振动减震器的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螺旋弹簧的弹簧刚度大于第二螺旋弹簧的弹簧刚度。从扭转阻尼特性曲线的曲线走向的角度来看事实证明是有利的是,第一螺旋弹簧的弹簧刚度与第二螺旋弹簧的弹簧刚度之比优选地处于2∶1与3∶1之间、特别优选地处于2.2∶1与2.6∶1之间。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转振动减震器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中,第三螺旋弹簧的弹簧刚度大于第一螺旋弹簧的弹簧刚度。在这方面事实证明有利的是,第三螺旋弹簧的弹簧刚度与第一螺旋弹簧的弹簧刚度之比优选地处于1∶1与1.5∶1之间、特别优选地处于1.2∶1与1.4∶1之间。尤其是与此前说明的实施方式相组合时可以因此获得弹簧装置的、特别高的、可传递的末端扭矩。
为了通过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中具有更微小的弹簧刚度的那一个来在一个第一旋转区域中获得扭转阻尼特性曲线的相对微小的提升,在根据本发明的扭转振动减震器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中,在扭转振动减震器的起始位置中第三螺旋弹簧的长度小于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长度的总和。扭转振动减震器的起始位置,如还在上文和下文出现的,在此应当理解为扭转振动减震器的一个位置,在该位置处弹簧装置不是通过两个构件相对彼此的旋转而受到力的作用的(虽然不应当排除这种情况),使得在扭转振动减震器的起始位置中弹簧装置已经以具有一定预应力的方式安排在扭转振动减震器中。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扭转振动减震器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在扭转振动减震器的起始位置中第三螺旋弹簧的长度大于第一和/或第二螺旋弹簧的长度、优选大于第一螺旋弹簧的长度。以这种方式,第三螺旋弹簧一方面可以不仅伸展到第一螺旋弹簧的弹簧内部空间之内而且还伸展到第二螺旋弹簧的弹簧内部空间之内,并且另一方面可以一直到配属有该同步装置的第一或第二螺旋弹簧的端面、优选为第一螺旋弹簧的端面上。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转振动减震器的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三螺旋弹簧的至少一个端面、优选为背向第二螺旋弹簧的端面直接支撑在这些同步装置之一上。由此在这个实施变体中直接通过该同步装置进行第三螺旋弹簧的力施加作用。这尤其排除了通过第一或第二螺旋弹簧以及一个必要情况下存在的中间件进行的间接的力施加作用。在这个实施方式的一个替代性的实施变体中,第三螺旋弹簧的端面、优选为背向第二螺旋弹簧的端面在一个末端侧的支撑靴的衬隔下间接地支撑在这些同步装置之一上,第一或第二螺旋弹簧、优选为第二螺旋弹簧通过该支撑靴以滑动的方式在径向上向外支撑在这些构件之一的一个环绕的支撑面上并且与该支撑面间隔开。在后述的实施变体的情况下,更优选的是,第三螺旋弹簧的端面可以直接支撑在末端侧的支撑靴上,同时该同步装置在其一方是可以直接支撑在支撑靴上,使得第三螺旋弹簧的端面的支撑也不通过第一或第二螺旋弹簧(优选第二螺旋弹簧)进行。这有如下优点,即末端侧的支撑靴可以具有更低的稳定性,由此弹簧装置的构造或者扭转振动减震器的构造得以简化。在这两个具有置于中间的支撑靴的实施变体的情况下,更特别优选的是,在支撑靴在径向上突出的一个支撑段的衬隔下第三螺旋弹簧或者其端面可以支撑在该同步装置上。于是支撑靴的在径向上突出的支撑段优选地可以被安排在支撑靴的一个在圆周方向上伸展的滑动段上,以通过支撑靴实现第一或第二螺旋弹簧、优选为该第二螺旋弹簧在该构件的支撑面上的滑动支撑。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转振动减震器的另一个特别有利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螺旋弹簧的簧圈的簧圈内径与第二螺旋弹簧的簧圈的簧圈内径相对应。以这种方式保证了,在弹簧装置被压紧的情况下,第三螺旋弹簧的簧圈可以在弹簧装置中不受干扰地相对于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的簧圈进行移动。于是以如下方式将第三螺旋弹簧引导到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的弹簧内部空间之内,即,使得串联地连接的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在扭转振动减震器的一个第一旋转区域中可以被压紧,而第三螺旋弹簧不起反作用。
为了加强此前所述的优点,在根据本发明的扭转振动减震器的另一个特别有利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相对于它们的弹簧轴线共轴地安排。也可以说,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的弹簧轴线彼此是对中心的,在轴向上没有互相偏离。在此第一螺旋弹簧的簧圈的簧圈内径与第二螺旋弹簧的簧圈的簧圈内径相对应,于是尤其是在第一螺旋弹簧的弹簧内部空间与第二螺旋弹簧的弹簧内部空间之间的过渡区域中保证了第三螺旋弹簧与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不钩接、或者在这些弹簧内部空间之间的过渡区域中由离心力导致如下方式的倾斜,即如果不能完全避免则阻止第一或第二螺旋弹簧的压紧。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转振动减震器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具有不同的簧圈外径,其中第一螺旋弹簧的簧圈外径优选大于第二螺旋弹簧的簧圈外径。造成簧圈外径不同的原因例如可以归结为,虽然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具有相同的簧圈内径,但是却有不同的弹簧丝强度,以便获得在开篇处所述的不同的弹簧刚度。为了在这个实施方式中也使之有可能将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相对于它们的弹簧轴线进行共轴的安排,请参见稍后详细说明的一个实施方式。
单独的螺旋弹簧的弹簧刚度基本上可以通过中位簧圈直径的对应匹配、通过弹簧簧圈的数量或者所应用的材料的剪力模数而得以影响。然而,在根据本发明的扭转振动减震器的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的不同的弹簧刚度首要地是通过不同的弹簧丝强度、优选通过不同的弹簧丝直径而达到的。在这个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第一螺旋弹簧的弹簧丝强度、优选为弹簧丝直径特别优选大于第二螺旋弹簧的弹簧丝强度、优选为弹簧丝直径。
为了简化弹簧装置的安装并且在工作过程中进一步排除扭转振动减震器的不平衡,在根据本发明的扭转振动减震器的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三螺旋弹簧在至少一个弹簧轴线方向上、优选在第二螺旋弹簧的方向上支撑或可以支撑在第一螺旋弹簧上。以这种方式,首先确保了在弹簧装置的安装过程中第三螺旋弹簧可以被引导进入第一螺旋弹簧中直至止挡,而第三螺旋弹簧在第一螺旋弹簧中不会超出于此而滑动到更深处。在扭转振动减震器的工作过程中还确保了第三螺旋弹簧不能不受控制地在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的这些弹簧内部空间之间来回滑动,从而可以排除由这种松动的第三螺旋弹簧导致的扭转振动减震器的不平衡。在这个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优选的是这种支撑通过背向第二螺旋弹簧的第三螺旋弹簧的末端段的三个末端簧圈之一而进行。在此优选的是这种支撑通过背向第二螺旋弹簧的第一螺旋弹簧的末端段的三个末端簧圈之一而进行。于是第三螺旋弹簧的所述末端簧圈之一可以按如下方式被扩展,即该末端簧圈与第一螺旋弹簧的三个末端簧圈之一在弹簧装置中重叠,以便在弹簧装置中实现第三螺旋弹簧在第一螺旋弹簧上的支撑。在此还优选的是,这种支撑分别通过最后的或者自由的末端簧圈而进行。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转振动减震器的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这些构件从扭转振动减震器的起始位置出发仅在串联地连接的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被压紧的情况下可以相对彼此旋转而进入一个第一旋转位置。在此处应该理解的是,第一、第二和在一定情况下可能存在的另一个螺旋弹簧被压紧直至达到第一旋转位置,但是这不包括第三螺旋弹簧。从第一旋转位置起,这些构件可以相对彼此旋转而进入一个后续的第二旋转位置,在该位置中第二螺旋弹簧被完全压紧。在此处应当理解的是,在第二旋转位置中的第二螺旋弹簧不能进一步被压紧,此外其多个簧圈在弹簧轴线方向上彼此相接连。在此第一、第二和第三螺旋弹簧以如下方式匹配,即第三螺旋弹簧在达到第二旋转位置之后、之中或者之前不久才能被压紧或者受力作用。因此这个实施方式包含三个不同的实施变体。在第一实施变体的情况下,其中第三螺旋弹簧在达到第二旋转位置之后才受力作用,可以获得一种三级的扭转阻尼特性曲线走向。如果第三螺旋弹簧直接在达到第二旋转位置时被压紧或者受力的作用,那么由此获得了一种二级的扭转阻尼特性曲线的曲线走向。在第三实施变体中,其中第三螺旋弹簧在达到第二旋转位置之前不久被压紧或者受力的作用,那么可以再次获得一种三级的扭转阻尼特性曲线的曲线走向。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转振动减震器的另一个特别有利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和第三螺旋弹簧至少在松弛状态下具有一种围绕扭转振动减震器的旋转轴线向前弯曲的形状。因此所述的螺旋弹簧也可以被称为所谓的弓形弹簧,这种弹簧使得在弹簧装置被压紧时有可能形成一种特别长的弹簧行程。
基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在根据本发明的扭转振动减震器的另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第二和第三螺旋弹簧以如下方式彼此匹配,即这些构件从起始位置出发可以相对彼此旋转而进入一个终止位置,在该终止位置中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被完全压紧,同时第三螺旋弹簧不被完全压紧。借助于此,这些同步装置在这些构件处被去负荷,此外在一个被完全压紧的、处于围绕扭转振动减震器的旋转轴线向前弯曲的形状的螺旋弹簧的情况下,力传递以在径向上更加内部的方式进行,并且与第三螺旋弹簧相比,第一螺旋弹簧已经具有一个在径向上更加内置的区域。
在根据本发明的扭转振动减震器的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处于围绕扭转振动减震器的旋转轴线向前弯曲的形状的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具有不同的外径。这可以例如归结于,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具有完全相同的簧圈内径并且是彼此共轴安排的,但是具有不同的弹簧丝强度或者弹簧丝直径、并且因此具有不同的簧圈外径。为了补偿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的外径的不同,在至少具有更小外径的那个螺旋弹簧上安排有至少一个支撑靴,该螺旋弹簧通过支撑靴以滑动的方式在径向上向外支撑在这些构件之一的一个环绕的支撑面上并且与该支撑面间隔开,使得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相对它们的弹簧轴线是共轴地安排的。这个实施方式首先具有以下优点,即无须在支撑面上设置磨损保护,此外具有更小外径的螺旋弹簧通过支撑靴而与该支撑面间隔开,由此扭转振动减震器的构造得以简化。在此情况下优选的是,至少一个支撑靴由一种比支撑面和所属的螺旋弹簧更软的材料、特别优选的是用塑料制成。另外,以简单的方式获得了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相对它们弹簧轴线的一种共轴的安排,这种安排带来了此前已经提到的多种优点。
基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在根据本发明的扭转振动减震器的另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具有更大外径的那个螺旋弹簧上还安排有至少一个支撑靴,该螺旋弹簧通过支撑靴以滑动的方式在径向上向外支撑在支撑面上并且与该支撑面间隔开。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实现了至少一个支撑靴,使得具有更大外径的螺旋弹簧没有直接接触支撑面,因此该支撑面可能不需要罩有一个磨损保护层,借助于此进一步简化扭转振动减震器的构造。于是因此简化了支撑靴在具有更小外径的螺旋弹簧上的制造,此外可能必需使得在具有更小的外径的螺旋弹簧上的小支撑靴对应于这两个外径之间的一个相对更微小的差,其制造可能会引起多种问题。在这个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与在具有更小外径的螺旋弹簧上的支撑靴相比,在具有更大外径的螺旋弹簧上的支撑靴优选具有更微小的、有效的径向尺寸。在此,这种有效的径向尺寸是指,为了将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支撑在该支撑面上从而使得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彼此共轴地安排而必需的那种支撑靴径向尺寸。
为了使得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的簧圈有可能在弹簧轴线方向上相对第三螺旋弹簧的簧圈进行一种不受干扰地相对移动,在根据本发明的扭转振动减震器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中,第三螺旋弹簧的簧圈具有与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的簧圈不同的绕线方向。于是因此简化了第三螺旋弹簧进入到第一螺旋弹簧的导入、以及在必要情况下第二螺旋弹簧在框架中的安装。
根据本发明所述的扭转振动减震器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第三螺旋弹簧的簧圈外径小于或等于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的簧圈内径,由此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的簧圈可以不受干扰地被压紧。
为了在使用以上提及的支撑靴的情况下避免由离心力导致的、向前弯曲的第一和/或第二螺旋弹簧的扩展,在根据本发明的扭转振动减震器的另一个有利的实施方式中,各个螺旋弹簧簧圈的至少每五个、优选至少每四个、特别优选最多每三个簧圈就配属有一个此类的支撑靴。
附图说明
在下面将借助多个示例性实施方式并且通过附图来详细解说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根据本发明的扭转振动减震器的一个第一实施方式的部分正面视图,
图2图1的正面视图的简化图示,
图3在弹簧装置被压紧的一个第一阶段过程中,图2的扭转振动减震器,
图4在弹簧装置被压紧的一个第二阶段过程中,图2和图3的扭转振动减震器,
图5在一个替代性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来自图1至图4的扭转振动减震器,
图6之前说明的扭转振动减震器的一个第一实施变体的扭转阻尼特性曲线,
图7之前说明的扭转振动减震器的一个第二实施变体的扭转阻尼特性曲线;并且
图8之前说明的扭转振动减震器的一个第三实施变体的扭转阻尼特性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扭转振动减震器2的一个第一实施方式,该扭转振动减震器处于一个起始位置中。如特别在图1中可以看出并且稍后将详细说明的,虽然扭转振动减震器2的弹簧装置的多个螺旋弹簧被形成为所谓的弓形弹簧,然而,在图2中以及在后续的图3至图5中这些所述螺旋弹簧表示为直线形的弹簧,这仅旨在于使图示更加清晰。
如从图1可见,扭转振动减震器2具有一个构件4以及一个构件6,这些构件可以围绕扭转振动减震器2的一个旋转轴线8相对彼此进行旋转直至一个确定的程度。在此构件4可以组成扭转振动减震器2的输入或输出侧,同时构件6可以组成扭转振动减震器2的输出或输入侧。在此旋转轴线8在互相反对的轴向10、12上伸展,其中在图1还借助对应的多个箭头展示了扭转振动减震器2的互相相反的径向方向14、16以及互相反的圆周方向18、20。
构件4实质上是以圆盘或凸缘的形状形成,并且具有两个在径向14上向外突出的同步装置22、24,这些同步装置在圆周方向18、20上彼此间隔180°进行安排。与此相反,构件6是由两个壳状的构造部分形成的,这些构造部分已经在轴向10、12上被放置在一起,其中在这些附图中仅可以辨认出这些构造部分中的一个。这两个构造部分包围了在径向14上外部地放置的并且在圆周方向18、20上环绕的环形的弹簧空间26,构件的同步装置22、24在径向14上接合在该弹簧空间中。在此构件6包括一个外壁28,该外壁在径向14上向外限定了弹簧空间26,其中在外壁28的、在径向16上朝向内部的侧面上设置有一个支撑面28’,该支撑面以圆形的方式包围弹簧空间26。构件6还具有同步装置30、32,这些同步装置再次以在圆周方向18、20上彼此间隔180°的方式设置在构件6上。在此实例中,同步装置30、32分别由在轴向10、12上向弹簧空间26突出的一对凸出部组成,其中在图1中只能看到同步装置30、32的对应的一个凸出部。于是这一个突出的凸出部被设置在构件6的第一构造部分上,同时该另一个突出的凸出部被设置在图1中未展示的、构件6的构造部分上。
在圆周方向18、20上,在同步装置22、24、30、32之间以及弹簧空间26之内安排有两个串联地连接的弹簧装置34、36,以便实现构件4、6的一种弹簧回弹的旋转同步耦合。在此,弹簧装置34、36实质上是完全相同地形成的,因此后文只对弹簧装置34进行说明。
弹簧装置34实质上是由一个第一螺旋弹簧38、一个第二螺旋弹簧40以及一个第三螺旋弹簧42组成的,该弹簧装置在图1至图5中被示意性地示出。在此所有三个螺旋弹簧38、40、42都形成为所谓的弓形弹簧,就是说这些螺旋弹簧至少在松弛状态下具有一种围绕扭转振动减震器2的旋转轴线8向前弯曲的形状。虽然第一螺旋弹簧38和第二螺旋弹簧40在圆周方向18、20上是串联地连接的,然而第三螺旋弹簧42是与第一螺旋弹簧38和第二螺旋弹簧40并联地连接的。第一螺旋弹簧38具有一个背向第二螺旋弹簧40的末端段44,该末端段的端面46在圆周方向20上面向同步装置24、32。在相反的圆周方向18上,第一螺旋弹簧38具有一个面向第二螺旋弹簧40的末端段48,该末端段的端面50在圆周方向18上面向第二螺旋弹簧40。以对应的方式,第二螺旋弹簧40也具有一个末端段52,该末端段的端面54在圆周方向18上面向同步装置30、32。在对置的侧面上,第二螺旋弹簧40具有一个末端段56,该末端段的端面58在圆周方向20上面向第一螺旋弹簧38的端面50,使得第一螺旋弹簧38的端面50在圆周方向18上间接或直接、优选为直接地支撑在第二螺旋弹簧40的端面58上,以便实现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8、40的前面提及的串联。
第三螺旋弹簧42伸展到由第一螺旋弹簧38的簧圈形成的弹簧内部空间之内。另外第三螺旋弹簧42通过第一螺旋弹簧38的端面50以及第二螺旋弹簧40的端面58而在圆周方向18上伸展,使得第三螺旋弹簧在图1和图2示出的、扭转振动减震器2的起始位置中已经不仅伸展到第一螺旋弹簧38的弹簧内部空间之内还伸展到由第二螺旋弹簧40的簧圈形成的弹簧内部空间之内。第三螺旋弹簧42基本上还可以通过弹簧装置34的压紧而伸展到第二螺旋弹簧40的弹簧内部空间中,然而优选的是,第三螺旋弹簧42在扭转振动减震器2的起始位置上已经伸展到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8和40的两个弹簧内部空间中,如在图1中所示。第三螺旋弹簧42也具有一个背向第二螺旋弹簧40的末端段60,该末端段的端面62在圆周方向20上面向同步装置24、32。在对置的侧面上,第三螺旋弹簧42具有一个面向第二螺旋弹簧40的末端段64,其中末端段64的端面66在圆周方向18上面向同步装置22、30,虽然在扭转振动减震器2的起始位置中端面66在圆周方向18、20上与所述同步装置22、30间隔开。虽然在此末端段64也可以被称为一个自由末端段,然而第三螺旋弹簧42通过其末端段60在圆周方向18上支撑在第一螺旋弹簧38上(也就是说在第二螺旋弹簧40的方向上)。未详细展示的、第三螺旋弹簧42的末端段60的支撑在此优选是通过末端段60的三个末端簧圈之一进行的,并且特别优选是支撑在背向第二螺旋弹簧40三个末端簧圈之一的、第一螺旋弹簧38的末端段44上。通过这种支撑避免了第三螺旋弹簧42在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8和40的这些弹簧内部空间之间在圆周方向18或20上来回移动,这种移动可能导致扭转振动减震器2的不平衡。
如特别在图2中可见,第一螺旋弹簧38的簧圈以及第二螺旋弹簧40的簧圈具有同一个簧圈内径di,同时第一螺旋弹簧38的簧圈外径da1以大于第二螺旋弹簧40的簧圈外径da2的方式形成。第三螺旋弹簧42同样具有一个簧圈外径da3,该簧圈外径或者以与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8、40的簧圈内径di相对应的方式、或者(如所优选的)以小于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8、40的簧圈内径di的方式形成。后者具有以下优点,即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8、40可以更简单地被压紧,在此不会被第三螺旋弹簧42所阻碍。这种效果将由以下方式得到加强,即第三螺旋弹簧42的匝数具有与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8、40的匝数不同的缠绕方式。造成第一螺旋弹簧38的簧圈外径da1与第二螺旋弹簧40的簧圈外径da2之间的大小差异的原因是,在同一个簧圈内径di的情况下使用了不同的弹簧丝强度或者不同的弹簧丝直径。于是第一螺旋弹簧38的弹簧丝直径df1是以大于第二螺旋弹簧40的弹簧丝直径df2的方式形成的,如在图2中所示。造成第一螺旋弹簧38与第二螺旋弹簧40之间的弹簧刚度不同的其他原因是如后文所说明的。
于是第一螺旋弹簧38的弹簧刚度D1是大于第二螺旋弹簧40的弹簧刚度D2的。在此有利地提出,第一螺旋弹簧38的弹簧刚度D1与第二螺旋弹簧40的弹簧刚度D2之比D1∶D2处于2∶1与3∶1之间、优选处于2.2∶1与2.6∶1之间。另外事实证明有利的是,第三螺旋弹簧42的弹簧刚度D3是大于第一螺旋弹簧38的弹簧刚度D1以及第二螺旋弹簧40的弹簧刚度D2的。在此第三螺旋弹簧42的弹簧刚度D3与第一螺旋弹簧38的弹簧刚度D1之比D3∶D1优选为在1∶1与1.5∶1之间、特别优选为在1.2∶1与1.4∶1之间。
图2中还展示了第一螺旋弹簧38的弹簧轴线68以及第二螺旋弹簧40的弹簧轴线70,这些弹簧轴线在圆周方向18、20上伸展。出于这个原因,圆周方向18、20还可以被称为螺旋弹簧38、40(以及在必要情况下42)的弹簧轴线方向18、20。第一螺旋弹簧38以及第二螺旋弹簧40在此彼此串联地连接的方式为,它们的弹簧轴线68、70在圆周方向18、20上以没有径向间隔的方式彼此偏离,换言之第一螺旋弹簧38和第二螺旋弹簧40相对它们的弹簧轴线68、70是彼此共轴地安排的。然而,考虑到之前说明的在螺旋弹簧38、40的簧圈外径da1与da2之间的大小差异,这导致了与向前弯曲的第二螺旋弹簧40相比第一螺旋弹簧38由于其向前弯曲的形状而具有更大的外径Da1,就是说存在:Da1>Da2。由此在径向14、16上第二螺旋弹簧40的外径Da2与支撑面28’之间的距离大于在径向14、16上第一螺旋弹簧38的外径Da1与支撑面28’之间的距离。
为了在扭转振动减震器2工作过程中仍将两个螺旋弹簧38、40在这种共轴地定位中可靠并长久地彼此固定,在第二螺旋弹簧40上安排有在圆周方向18、20上彼此间隔开的、分离的多个支撑靴72,第二螺旋弹簧40通过这些支撑靴以滑动的方式在径向14上向外支撑在环绕的支撑面28’上并且以如下方式与该支撑面间隔开,即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8、40相对于它们的弹簧轴线68、70是共轴地安排的。另外第一螺旋弹簧38上还安排有多个支撑靴74,第一螺旋弹簧38通过这些支撑靴以滑动的方式在径向14上向外支撑在环绕的支撑面28’上并且与该支撑面间隔开。在此为了在保持两个螺旋弹簧38、40共轴性的情况下对以第一螺旋弹簧38或第二螺旋弹簧40为一侧、以支撑面28’为另一侧的两者之间不同的距离,如在图2中可见,与第二螺旋弹簧40上的支撑靴72相比,第一螺旋弹簧38上的支撑靴74具有更微小的、有效的径向尺寸。
支撑靴72、74不仅具有如下优点,即在扭转振动减震器2工作中也保证了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8、40的共轴性,而且这些螺旋弹簧38、40不是直接支撑在支撑面28’上的,因此该支撑面不需要具有特别的磨损保护。在此,支撑靴72、74应当与各个螺旋弹簧38、40的一个单独的簧圈以如下方式相连接,即在圆周方向18、20上可以将支撑靴72、74与各个螺旋弹簧38、40一起移动。与支撑面28’或螺旋弹簧38、40相反,支撑靴72、74还应该由塑料构成,以便获得良好的摩擦配对或滑动配对。为了在扭转振动减震器2的工作过程中进而避免在这些支撑靴72、74之间的区域中由离心力导致的、螺旋弹簧38、40在径向14上向外的扩展,应该在各个螺旋弹簧38、40上安排多个支撑靴72、74。在这个背景下,在此特别有利地提出的是,螺旋弹簧38或40的至少每五个、优选至少每四个、特别优选最多每三个簧圈就安排有一个支撑靴74或72。稍后详细说明的末端侧支撑靴也可以计入这种支撑靴72、74的数量之中。
在图2中还可见,在扭转振动减震器2的起始位置中第三螺旋弹簧42的长度l3小于第二螺旋弹簧40的长度l2与第一螺旋弹簧38的长度l1的总和。弹簧装置34必须以这种方式被压紧到一定的程度之后,第三螺旋弹簧42才能被压紧并且产生一个对应的反抗力。由此第三螺旋弹簧42的长度l3是以大于第一螺旋弹簧38的长度l1和第二螺旋弹簧40的长度l2的方式形成的。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8、40基本上可以一起以单件的方式形成。然而这可能有以下结果,即单件形成的螺旋弹簧可能是相对难以制造的,此外该螺旋弹簧可能必须具有两段,这两段带有不同的弹簧刚度。出于这个原因,这两个螺旋弹簧38、40是彼此分离地形成的,此外借助在此可以在扭转振动减震器2的扭转阻尼特性曲线的匹配时获得更高的灵活性。
下面将根据图1至图4来说明扭转振动减震器2的多个其他特征及其工作方式。
如果两个构件4、6随着输入侧处的扭矩波动而围绕旋转轴线8相对彼此旋转,那么一方面同步装置22在圆周方向20上向同步装置32移动,同时同步装置32在相反的圆周方向18上向同步装置22移动。其结果是,同步装置22压迫在第二螺旋弹簧40的端面54上,同时同步装置32压迫在第一螺旋弹簧38的端面46以及第三螺旋弹簧42的端面62上。然而,第三螺旋弹簧42的长度l3是小于长度l1和l2的总和的,基于这一事实,在这个阶段中彼此串联地连接的第一螺旋弹簧38和第二螺旋弹簧40被压紧。由于弹簧刚度D1和D2不同,此处在这个第一阶段中可以获得扭转阻尼特性曲线的一种相对更微小的提升,如稍后根据图6至图8所展示的。第一螺旋弹簧和第二螺旋弹簧38、40的相同的簧圈内径di以及它们彼此共轴的安排还保证了,第三螺旋弹簧42不阻碍串联地连接的两个螺旋弹簧38、40的压紧。如之前已经提及的,在这种意义上还要求第三螺旋弹簧42具有与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8、40有不同匝数的缠绕方式。在图3中示出了被压紧的螺旋弹簧38、40。在弹簧装置34被进一步压紧的情况下,第三螺旋弹簧42的端面66到达同步装置22上,使得所述端面66直接支持在同步装置22上、并且在构件4、6相对彼此进一步旋转的情况下第三螺旋弹簧42还是被压紧的,从而获得扭转阻尼特性曲线的一种更大的提升。在进一步的过程中,构件4、6相对彼此旋转的方式可以使这些构件达到一个在图4中示出的终止位置。在此第一、第二和第三螺旋弹簧38、40、42彼此匹配的方式为,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8、40在终止位置被完全压紧,同时第三螺旋弹簧42在终止位置未被完全压紧。在同步装置22或32的区域中以这种方式获得了一种更合理的力引导或力传递。
第三螺旋弹簧42不仅伸展到第一螺旋弹簧38的弹簧内部空间之内而且还伸展到第二螺旋弹簧40的弹簧内部空间之内,这在此具有以下优点,即从力传递的角度来看第一螺旋弹簧38的端面50和第二螺旋弹簧40的端面58相对彼此一直可靠地得以定位。即使由于工作导致端面50从端面58离开,内置的第三螺旋弹簧42一直保证将两个端面50、58引导回到靠置位置,在该靠置位置中端面50、58彼此相接地靠置或得以支撑。
图5示出了扭转振动减震器2的一个第二实施方式,其中下文将只讨论它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相同的参考号用于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并且上文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余说明都相应地适用。
在根据图5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当弹簧装置34以上文说明的方式被压紧直至一定的程度,第三螺旋弹簧42的自由末端段64的端面66间接地在一个末端侧支撑靴76的衬隔下支撑在同步装置22上,第二螺旋弹簧40通过该支撑靴以滑动的方式在径向14上向外支撑在支撑面28’上并且与该支撑面间隔开。在此第三螺旋弹簧42的端面66可能被直接压迫到末端侧的支撑靴76上,同时同步装置22可能在另一侧被直接压迫到末端侧的支撑靴76上。到此为止,在每种情况下,都没有通过第二螺旋弹簧40进行端面66的间接地施加力。在此可以想到的是,末端侧的支撑靴76被分成一个在圆周方向18、20上伸展并且以滑动方式支撑在支撑面28’上的一个滑动段78,以及从滑动端78的中部出发在径向16上向内突出的支撑段80。由此末端侧的支撑靴76首先是倾斜式地形成的。另外,当弹簧装置34被压紧直至之前已经描述的程度时,端面66在圆周方向18上支撑在支撑段80上,同时同步装置22在圆周方向20上支撑在支撑段80的另一个侧面上。一个对应的末端侧支撑靴76也被设置在以端面46和62为一侧与同步装置32为另一侧的两者之间,其中关于末端侧的支撑靴76可以参阅前文的说明。
取决于是否选用了根据图1至图4的第一实施方式或者根据图5的第二实施方式,第一、第二和第三螺旋弹簧38、40、42彼此匹配的方式为,构件4、6从扭转振动减震器2的起始位置出发在串联连接的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8、40被压紧的情况下可以相对彼此旋转而进入一个第一旋转位置,其中第三螺旋弹簧42在起始位置的这种第一等级A中直至第一旋转位置都还没有受力作用或者被压紧。这使得在这个第一等级A中扭转阻尼特性曲线的一种相对微小的第一提升SA成为可能。随后这两个构件4、6可以进一步旋转进入一个后续的第二旋转位置,在该第二旋转位置中第二螺旋弹簧40被完全压紧。现在螺旋弹簧38、40、42可以彼此匹配的方式为,第三螺旋弹簧42在达到第二旋转位置之后、之中或者之前不久才能被压紧或者受力作用。
上面说明的实施方式的这些不同的实施变体将在下面根据图6至图8进行说明,其中包含有扭转阻尼特性曲线,也就是弹簧装置34的复位力F对这些构件之间的旋转角度α的曲线。在此所示出的扭转阻尼特性曲线以之前所做的设想为基础,即第三螺旋弹簧42的弹簧刚度D3大于第一螺旋弹簧38的弹簧刚度D1,同时第一螺旋弹簧38的弹簧刚度D1大于第二螺旋弹簧40的弹簧刚度D2
于是图6示出了以下实施变体的扭转阻尼特性曲线,即第三螺旋弹簧42在达到之前提及的第二旋转位置之后才被压紧或者受力作用。由此得到了扭转阻尼特性曲线的一种三级的曲线走向。在第一等级A中,复位力仅由串联地连接的螺旋弹簧38和40施加。在后续的第二等级B中,复位力仍然仅由螺旋弹簧38和40施加,虽然螺旋弹簧40已经被完全压紧。在第三等级C中,第三螺旋弹簧42以与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8和40并联的方式进行作用,直至第一螺旋弹簧38同样被完全压紧。在这个实施变体中,在彼此相继的等级A、B和C中,扭转阻尼特性曲线的提升逐步增大,就是说SA<SB<SC,从而这个实施变体是特别优选的。
在图7中示出的扭转阻尼特性曲线的情况下,第三螺旋弹簧42在达到之前提及的第二旋转位置之前不久被压紧或者受力作用,在该第二旋转位置中第二螺旋弹簧40被完全压紧。在这个实施变体的情况下,也获得了扭转阻尼特性曲线的一种三级的曲线走向。然而,与根据图6的扭转阻尼特性曲线相反,在从第一等级A到第二等级B的过渡处,根据图7的扭转阻尼特性曲线升高得相对突然。除此之外,在彼此相继的等级A、B和C中,扭转阻尼特性曲线的提升同样是逐步的,就是说SA<SB<SC,使得根据图7的第二实施变体也通过等级A、B和C实现了具有相对均匀地升高的复位力F的一种扭转阻尼特性曲线。
在根据图8的实施变体的情况下,第三螺旋弹簧42正在达到之前提及的第二旋转位置(在该第二旋转位置中第二螺旋弹簧40被完全压紧)的时候被压紧或者受力作用,使得根据图8的扭转阻尼特性曲线具有一种由等级A和B组成的、实质上二级的曲线走向。如从图8中可见,扭转阻尼特性曲线在第一等级A中的提升SA实质上是比扭转阻尼特性曲线在第二等级B中的提升SB更微小的,使得在过渡处产生一种相对更突然的复位力F的提升,因此图8是一种更不优选的实施变体,虽然也有理由将这类实施变体用于一定的应用领域。
参考标记清单
2扭转振动减震器
4构件
6构件
8旋转轴线
10轴向
12轴向
14径向
16径向
18圆周方向
20圆周方向
22同步装置
24同步装置
26弹簧空间
28外壁
28’支撑面
30同步装置
32同步装置
34弹簧装置
36弹簧装置
38第一螺旋弹簧
40第二螺旋弹簧
42第三螺旋弹簧
44末端段
46端面
48末端段
50端面
52末端段
54端面
56末端段
58端面
60末端段
62端面
64末端段
66端面
68弹簧轴线
70弹簧轴线
72支撑靴
74支撑靴
76末端侧的支撑靴
78滑动段
80支撑段
A第一等级
B第二等级
C第三等级
D1弹簧刚度
D2弹簧刚度
D3弹簧刚度
Da1外径
Da2外径
di簧圈内径
da1簧圈外径
da2簧圈外径
da3簧圈外径
df1弹簧丝直径
df2弹簧丝直径
F复位力
l1长度
l2长度
l3长度
SA提升
SB提升
SC提升
α旋转角度

Claims (19)

1.一种扭转振动减震器(2),该扭转振动减震器具有两个可彼此相对旋转并分别具有至少一个同步装置(22,24;30,32)的构件(4,6)、以及在这些同步装置(22,24,30,32)之间的用于以弹簧回弹的方式对这些构件(4,6)进行转动同步耦合的至少一个弹簧装置(34,36),该弹簧装置具有以下述方式串联地连接并具有不同弹簧刚度(D1,D2)的一个第一螺旋弹簧(38)和一个第二螺旋弹簧(40)、以及一个第三螺旋弹簧(42):第一螺旋弹簧(38)的端面(50)间接或直接地支撑在第二螺旋弹簧(40)的端面(58)上,该第三螺旋弹簧是与该第一螺旋弹簧(38)并联地连接的并且伸展到由该第一螺旋弹簧(38)的簧圈形成的弹簧内部空间之内,其特征在于,至少在该弹簧装置(34,36)压紧的情况下或在该扭转振动减震器(2)的一个起始位置中,该第三螺旋弹簧(42)已经不仅伸展到该第一螺旋弹簧(38)的弹簧内部空间之内而且还伸展到由该第二螺旋弹簧(40)的簧圈形成的弹簧内部空间之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振动减震器(2),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螺旋弹簧(38)的弹簧刚度(D1)大于该第二螺旋弹簧(40)的弹簧刚度(D2)和/或该第三螺旋弹簧(42)的弹簧刚度(D3)大于该第一螺旋弹簧(38)的弹簧刚度(D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振动减震器(2),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螺旋弹簧(38)的弹簧刚度(D1)与该第二螺旋弹簧(40)的弹簧刚度(D2)之比处于2:1与3:1之间,和/或该第三螺旋弹簧(42)的弹簧刚度(D3)与该第一螺旋弹簧(38)的弹簧刚度(D1)之比处于1:1与1.5:1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振动减震器(2),其特征在于,该第三螺旋弹簧(42)在该扭转振动减震器(2)的起始位置的长度(l3)小于该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8,40)的长度(l1,l2)总和,和/或大于该第一和/或该第二螺旋弹簧(38,40)的长度(l1;l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振动减震器(2),其特征在于,该第三螺旋弹簧(42)的多个端面(62,66)中的至少一个可以直接或者在一种末端侧的支撑靴(76)的衬隔之下间接地支撑在这些同步装置(22,24,30,32)之一上,该第一或第二螺旋弹簧(38;40)通过该支撑靴以滑动的方式在径向(14)上向外支撑在这些构件(4,6)之一的一个环绕的支撑面(28’)上并且与该支撑面间隔开。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振动减震器(2),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螺旋弹簧(38)的簧圈的簧圈内径(di)与该第二螺旋弹簧(40)的簧圈的簧圈内径(di)相对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振动减震器(2),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8,40)相对于它们的弹簧轴线(68,70)共轴地安排。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振动减震器(2),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8,40)具有不同的簧圈外径(da1,da2)。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振动减震器(2),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8,40)具有不同的弹簧丝强度或具有不同的弹簧丝直径(df1,df2)。
10.如以上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扭转振动减震器(2),其特征在于,该第三螺旋弹簧(42)在至少一个弹簧轴线方向(18,20)上支撑或者可以支撑在该第一螺旋弹簧(38)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扭转振动减震器(2),其特征在于,通过背向该第二螺旋弹簧(40)的该第三螺旋弹簧(42)的末端段(60)的三个末端簧圈之一,和/或在背向该第二螺旋弹簧(40)的该第一螺旋弹簧(38)的末端段(44)的三个末端簧圈之一上进行这种支撑。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振动减震器(2),其特征在于,将该第一、第二和第三螺旋弹簧(38,40,42)彼此匹配的方法为,这些构件(4,6)在从该扭转振动减震器(2)的起始位置出发仅在串联地连接的该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8,40)压紧的情况下可以相对彼此旋转而进入一个第一旋转位置,其中该第三螺旋弹簧(42)只有在达到一个后续的第二旋转位置之后、之中或者之前不久才可以被压紧,在该第二旋转位置中该第二螺旋弹簧(40)被完全压紧。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振动减震器(2),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第二和第三螺旋弹簧(38,40,42)至少在松弛的状态下具有围绕该扭转振动减震器(2)的旋转轴线(8)向前弯曲的形状。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扭转振动减震器(2),其特征在于,将该第一、第二和第三螺旋弹簧(38,40,42)彼此匹配的方法为,这些构件(4,6)在从起始位置出发可以相对彼此旋转而进入一个终止位置,在该终止位置中该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8,40)被完全压紧,同时该第三螺旋弹簧(42)没有被完全压紧。
15.如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扭转振动减震器(2),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8,40)具有不同的外径(Da1,Da2),其中至少在具有更小的外径(Da2)的那个螺旋弹簧(40)上安排有至少一个支撑靴(72,76),该螺旋弹簧(40)通过该支撑靴以滑动的方式在径向(14)上向外支撑在这些构件之一(6)的一个环绕的支撑面(28’)上并且与该支撑面间隔开,使得该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8,40)相对于它们的弹簧轴线(68,70)是共轴地安排的。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扭转振动减震器(2),其特征在于,在具有更大的外径(Da1)的那个螺旋弹簧(38)上安排有至少一个支撑靴(74,76),该螺旋弹簧(38)通过该支撑靴以滑动的方式在径向(14)上向外支撑在该支撑面(28’)上并且与该支撑面间隔开。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扭转振动减震器(2),其特征在于,与具有更小的外径(Da2)的螺旋弹簧(40)上的支撑靴(72,76)相比,具有更大的外径(Da1)的螺旋弹簧(38)上的支撑靴(74,76)具有更微小的、有效的径向尺寸。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振动减震器(2),其特征在于,该第三螺旋弹簧(42)的簧圈具有一种与该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8,40)的簧圈不同的绕线方向。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振动减震器(2),其特征在于,该第三螺旋弹簧(42)的簧圈外径(da3)小于或者等于该第一和第二螺旋弹簧(38,40)的簧圈内径(di)。
2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转振动减震器(2),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螺旋弹簧(38)的弹簧刚度(D1)与该第二螺旋弹簧(40)的弹簧刚度(D2)之比处于2.2:1与2.6:1之间。
21.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扭转振动减震器(2),其特征在于,该第三螺旋弹簧(42)的弹簧刚度(D3)与该第一螺旋弹簧(38)的弹簧刚度(D1)之比处于1.2:1与1.4:1之间。
2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扭转振动减震器(2),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螺旋弹簧(38)的簧圈外径(da1)大于该第二螺旋弹簧(40)的簧圈外径(da2)。
2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扭转振动减震器(2),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螺旋弹簧(38)的弹簧丝强度或其弹簧丝直径(df1)大于该第二螺旋弹簧(40)的弹簧丝强度或其弹簧丝直径(df2)。
CN201110076538.7A 2010-04-12 2011-03-29 具有弹簧装置的扭转振动减震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6142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00146242 2010-04-12
DE102010014624A DE102010014624A1 (de) 2010-04-12 2010-04-12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mit einer Federeinrichtung
DE102010014624.2 2010-04-1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61425A CN102261425A (zh) 2011-11-30
CN102261425B true CN102261425B (zh) 2015-11-18

Family

ID=44658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7653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61425B (zh) 2010-04-12 2011-03-29 具有弹簧装置的扭转振动减震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2261425B (zh)
DE (1) DE1020100146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5200379A1 (de) 2015-01-14 2016-07-14 Zf Friedrichshafen Ag Zweimassenschwungrad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31487A (en) * 1995-02-03 2000-10-17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Gmbh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DE10241879A1 (de) * 2001-09-17 2003-04-10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DE102004006879A1 (de) * 2003-02-14 2004-08-26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CN101057088A (zh) * 2004-11-13 2007-10-17 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 转矩传递装置
DE102007026988A1 (de) * 2006-06-08 2007-12-13 Valeo Embrayages Zweimassenschwungrad, insbesonder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03248B4 (de) 1995-02-03 2011-09-22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Gmbh & Co. Kg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DE19648342B4 (de) * 1995-12-14 2010-10-21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DE19909044B4 (de) * 1998-03-07 2018-06-21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DE102006005349A1 (de) * 2005-03-04 2006-09-07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FR2940825B1 (fr) * 2009-01-08 2014-10-31 Valeo Embrayages Double volant amortisseur a double moyens d'amortissement, notamment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31487A (en) * 1995-02-03 2000-10-17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Gmbh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DE10241879A1 (de) * 2001-09-17 2003-04-10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DE102004006879A1 (de) * 2003-02-14 2004-08-26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Beteiligungs Kg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CN101057088A (zh) * 2004-11-13 2007-10-17 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 转矩传递装置
DE102007026988A1 (de) * 2006-06-08 2007-12-13 Valeo Embrayages Zweimassenschwungrad, insbesonder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0014624A1 (de) 2011-10-13
CN102261425A (zh) 2011-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69312B (zh) 扭转减振器
CN104755798A (zh) 用于离合器盘的弹簧组
CN105637254B (zh) 飞轮组件
CN104235231B (zh) 多离合器装置,尤其是径向双离合器装置
CN104620019B (zh) 扭矩耦合器
CN104863986A (zh) 弹簧组件、离合器以及离合器制造方法
WO2009129114A2 (en) Multiple clutch device having a torque transmission element, and transmission/clutch arrangement having a multiple clutch device of this type
CN106574687A (zh) 旋转减振装置、特别是缓冲器组件
CN101305212A (zh) 用于机动车动力总成系统的液力变矩器装置
CN102822551A (zh) 双离合器
CN101305218A (zh) 用于机动车动力总成系统的液力变矩器装置
CN102472378A (zh) 转矩变换器用锁定装置
CN102261425B (zh) 具有弹簧装置的扭转振动减震器
US20210025459A1 (en) Torsional vibration, clutch disk and clutch
CN106170638A (zh) 具有减振装置、缓冲系统和质量装置的扭转减振器
CN103109101A (zh) 双离合器
CN101111693A (zh) 离合器盘和离合器系统
CN108351007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液动扭矩联接装置
CN105992884A (zh) 常接合式离合器装置
CN104620017B (zh) 扭转振动减振器
CN107429804A (zh) 用于缠绕式传动装置的滑动系统和用于缠绕传动件的滑轨的应用
CN109790874B (zh) 双离合器装置
CN105940243B (zh) 离心力摆
CN108071792B (zh) 减震器结构
CN106257083A (zh) 用于机动车的离合器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118

Termination date: 2021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