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59617A - 车辆用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59617A
CN102259617A CN2011101373246A CN201110137324A CN102259617A CN 102259617 A CN102259617 A CN 102259617A CN 2011101373246 A CN2011101373246 A CN 2011101373246A CN 201110137324 A CN201110137324 A CN 201110137324A CN 102259617 A CN102259617 A CN 10225961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entioned
door knob
diapire
light 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3732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59617B (zh
Inventor
林伸树
伊藤笃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Boshok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Boshoku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106070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63344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Boshoku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Boshoku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596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596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596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596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照明装置,其包括:内门把容纳部(30),其容纳内门把(31),并以(10)朝向车厢内侧开口的形式配置在车辆用车门内饰(10)上;以及光源(50),其配置在构成内门把容纳部(30)的底壁(32A)的下方;在底壁(32A)上贯穿形成有光射出孔(32E),该光射出孔(32E)能够将自光源(50)射出的光导光到内门把容纳部(30)内,光射出孔(32E)配置于比容纳在内门把容纳部(30)内的内门把(31)的把手部(31A)靠向车厢外侧的位置,并且,在内门把罩(33)上形成有向车厢内侧突出的突部(33A),突部(33A)配置在比光射出孔(32E)靠向车辆后方的位置,从而突部(33A)构成为遮光部,该遮光部遮挡自光射出孔(32E)向车辆后方射出的光。

Description

车辆用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用于照明设置在车辆用门上的内门把(insidehandle)(甚至其把手部)的车辆用照明装置(例如下述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车辆用照明装置为如下结构:在容纳有内门把的容纳部(内门把边框)的上方设置有光源,从光源射出的光自贯穿容纳部的壁部而形成的光射出孔(导光部)射出(导光)到容纳部内部,从而照明内门把。通过如此照明内门把,能够提高内门把的可视性,从而易于操作内门把。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1803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也可考虑将上述那种导光部配置在内门把容纳部的下表面的结构(即,该结构为将光源配置在内门把容纳部的下方,从下方照明内门把容纳部)。但是,在通常情况下,由于乘客的眼睛位于比内门把容纳部靠向上方的位置,因此若将导光部设定在内门把容纳部的下表面,有时该导光部自身就容易被乘客看到,会有损于美观。此外,还存在如下担忧:借助导光部向上方射出的光被乘客直视,导致乘客感到眩晕。
本发明是基于如上述那样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乘客直视导光部的车辆用照明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车辆用照明装置包括:内门把容纳部,其容纳内门把,并以朝向车厢内侧开口的形式配置在车辆用车门内饰上;以及光源,其配置在构成上述内门把容纳部的底壁的下方;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底壁上形成有底壁侧导光部,该底壁侧导光部能够将自上述光源射出的光导光到上述内门把容纳部内,上述底壁侧导光部配置于比容纳在上述内门把容纳部内的上述内门把的手柄部靠向车辆外侧的位置,并且,在构成上述内门把容纳部的里壁上形成有向上述车厢内侧突出的突部,上述突部配置在比上述底壁侧导光部靠向车辆后方的位置,从而上述突部构成为遮光部,该遮光部能够遮挡自上述底壁侧导光部向上述车辆后方射出的光。
根据本发明,自光源射出的光被底壁侧导光部导光到内门把容纳部内,照明内门把容纳部的内部。由此,能够提高内门把的把手部的可视性。在本发明中,光源配置在内门把容纳部的下方,利用自光源向上方射出的光照明内门把容纳部。这种向上方射出的光容易被位于内门把容纳部的上方的乘客直视到。因此,在本发明中,底壁侧导光部形成在比内门把的把手部靠向车辆外侧的位置,自里壁突出而成的突部以遮挡自底壁侧导光部向车辆后方射出的光的方式配置。根据这种结构,自底壁侧导光部射出的光中照向内门把容纳部的开口侧(车厢内侧)的光的一部分被内门把的把手部及突部(遮光部)遮挡。换言之,在从乘客侧观看时,底壁侧导光部被突部及内门把的把手部遮蔽。根据以上情况,在本发明中,即使在将底壁侧导光部设定在内门把容纳部的底壁(下表面)上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乘客直视底壁侧导光部(甚至从底壁侧导光部射出的光)。
在上述结构中,可以是,上述光源包括:光源主体;以及导光体,其具有供自上述光源主体射出的光入射的光入射部及使该光射出的光射出部,上述光射出部具有:上侧光射出部,其以与上述底壁上的上述底壁侧导光部的形成部位相对的形式配置;以及下侧光射出部,其形成于上述导光体的下表面。
根据这种结构,能够利用来自光源主体的光照明导光体的上方(内门把容纳部内)及下方。即,在本发明的光源中,通过向上方及下方射出光,能够照明2个不同的部位。
此外,可以是,自上述内门把容纳部的上述底壁的端部起设置有以覆盖上述光源的侧方及下方的形式延伸的下壁部,上述下壁部具有呈朝向上述车厢内侧而上升倾斜的形状的倾斜部,在上述倾斜部上形成有下壁部侧导光部,该下壁部侧导光部能够将自上述光源射出的光向上述光源的上述侧方或者上述下方导光。
自下壁部侧导光部向下方(或者侧方)导光的光适用于照明预定的部位。而且,该下壁部侧导光部形成有朝向车厢内侧而上升倾斜的倾斜部。这样,乘客不易从上方看到下壁部侧导光部,因此不会有损于外观性。
此外,可以是,上述内门把容纳部包括:构成上述底壁的内门把边框;以及构成上述里壁的内门把罩。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防止乘客直视导光部的车辆用照明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安装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车辆用照明装置的车辆用车门内饰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车辆用照明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1的车辆用照明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图1的车辆用照明装置的剖视图(图1的用A-A线剖开的图);
图5是表示图1的车辆用照明装置所具有的光源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1的车辆用照明装置所具有的光源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1的车辆用照明装置所具有的光源的剖视图(图4的用B-B线剖开的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车辆用照明装置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图8的薄膜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车辆用照明装置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车辆用照明装置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车辆用照明装置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车辆用照明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参照图1至图7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安装有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照明装置20的车辆用车门内饰(doortrim)10的主视图。车辆用车门内饰10是安装在未图示的内板(inner panel)的车厢内侧上的内部内装件,车辆用车门内饰10与内板一起构成车辆用车门。
车辆用车门内饰10用于提高车厢内的美观、乘坐品质,其包括门内板(trim board)10A和安装在该门内板10A上的装饰(ornament)10B。如图1所示,门内板10A由构成其下部的下内板11、构成中央部的中间内板12、构成上部的上内板13分割构成。另外,门内板10A也可以由合成树脂一体地成形。
下内板11、中间内板12、上内板13由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材料或者在合成树脂材料中混合了天然纤维(槿麻等)的材料等形成。此外,在车辆用车门内饰10的车厢内侧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粘贴有表皮材15(参照图4)。各内板11、12、13之间的结合如下进行:例如,将形成在一个内板上的安装凸台贯穿于形成在另一个内板上的贯通孔中,之后,利用超声波熔接等熔接方法来熔接安装用凸台的顶端部。另外,各内板11、12、13之间的结合可使用螺钉固定、爪嵌合等各种结合方法。
在中间内板12上,以向车厢内侧伸出的形状形成有用作乘员的扶手的扶手部14。在该扶手部14的上表面上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开口部14A。在该开口部14A的内部设置有供乘员通过插入手指来开闭操作车辆用车门的拉手(未图示)。
在上内板13上,在与中间内板12接合的接合部附近安装有内门把容纳部30,在其内部容纳有用于对车辆用车门进行开闭操作的内门把31的手柄部31A。此外,在扶手部14的上表面上,在位于内门把容纳部30的下方处设置有具有未图示的开关操作部的开关座16。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照明装置20包括:用于照明内门把容纳部30的内部及开关座16的光源50;以及内门把31的手柄部31A。内门把容纳部30主要由内门把边框32和内门把罩33构成。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会将内门把容纳部30称作容纳部30,将内门把边框32称作边框32,将内门把罩33称作罩33。
如图2及图4所示,边框32呈在主视下为方形,并以朝车厢内侧开口的形式配置。另外,如图3所示,在边框32上,以向车厢外侧突出的形式形成有安装爪35,该安装爪35形成为能够安装到门内板10A上的结构。以从车厢内侧覆盖边框32的里壁的形式安装有罩33。即,罩33构成容纳部30的里壁。
光源50配置在边框32的底壁32A(构成内门把容纳部的底壁)的下方。如图4所示,从底壁32A的端部起形成有以覆盖光源50的侧方及下方的形式延伸的下壁部32B。换言之,如图4所示,由底壁32A及下壁部32B构成有形成为凹状的光源容纳部,光源50容纳在该光源容纳部中。
在底壁32A上贯穿形成有光射出孔32E,该光射出孔32E能够使自光源50射出的光射出到内门把容纳部30内。另一方面,下壁部32B的下部设为倾斜部32D,该倾斜部32D呈朝向车厢内侧而上升倾斜的形状。在该倾斜部32D上贯穿形成有下壁部光射出孔32F。该下壁部光射出孔32F用于使自光源50射出的光通过。
即,光射出孔32E是能够将自光源50射出的光导光到内门把容纳部30内的底壁侧导光部的一个例子。此外,下壁部光射出孔32F是能够将自光源50射出的光导光到下方的下壁部侧导光部的一个例子。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自光源50经过光射出孔32E射出光,能够照明内门把容纳部30内部,从而通过自光源50经过下壁部光射出孔32F射出光,能够照明配置在下壁部光射出孔32F的下方的开关座16。
另外,自下壁部光射出孔32F射出的光的射出方向不限定于下方(开关座16侧)。例如,也可以以自下壁部光射出孔32F射出的光的射出方向成为侧方(图4的左侧)的方式设置倾斜部32D和下壁部光射出孔32F。
此外,在下壁部32B的下端形成有安装孔32G,该安装孔32G供自中间内板12突出的安装凸台12A贯穿。在将安装凸台12A贯穿到安装孔32G之后,利用超声波熔接等熔接方法来熔接安装凸台12A的突出端,从而结合边框32的下壁部32B和中间内板12。
如图6所示,光源50包括LED51(光源主体)和导光体60。如图5和图6所示,导光体60主要由透镜构件62、上侧罩61及下侧罩63构成,该透镜构件62呈在主视下为大致方形形状的平板状,该上侧罩61和下侧罩63以自上下覆盖LED51和透镜构件62的形式容纳LED51和透镜构件62。该导光体60用于将自LED51射出的光导光到光射出孔32E(甚至容纳部30内)及下壁部光射出孔32F(甚至开关座16)侧。
如图6所示,LED51安装于基板52上。在该基板52上连接有电线53。在电线53的一端侧上安装有连接器54,该连接器54用于与未图示的电源装置进行电连接。
透镜构件62由丙烯酸等透光性较好(透明度较高)的合成树脂形成。如图7所示,透镜构件62中靠LED51侧的角部以呈曲面状的形式被切除,被用作光入射面62A(光入射部)。LED51以其发光面51A朝向光入射面62A的形式配置。由此,成为来自LED51的光入射到光入射面62A的结构。
关于LED51,其光轴LA沿着车辆前后方向(图7的左右方向)地配置。另外,自LED51(发光面51A)发出的光以光轴LA为中心在预定的角度范围内三维地扩散成放射状,其发光强度表现出如下趋势的角度分布:在沿着光轴LA的方向上显著地高,随着相对于光轴LA的倾斜角度的增大而下降。
上侧罩61及下侧罩63例如为合成树脂制。此外,如图6所示,在两罩61、63的内周表面上形成有能够与LED51配合的凹部61B、63B,在该凹部61B、63B内配置LED51。
如图7所示,自上侧罩61中沿车辆前后方向(图7的左右方向)的两侧分别形成有延伸部61D、61E。在各延伸部61D、61E上分别贯穿形成有安装孔61D1、61E1。在边框32的下壁部32B上形成有向车厢外侧延伸的安装爪34D、34E。通过使各安装爪34D、34E与各安装孔61D1、61E1配合,在边框32上安装光源50。
上侧罩61及下侧罩63的内周表面61R、63R分别为能够反射光的光反射面。作为形成这种光反射面的方法,例如可以将光的反射性优良的颜色(白色等)的材质设为上侧罩61及下侧罩63的材质。另外,也可以通过在上侧罩61及下侧罩63的内周表面上涂敷光反射性优良的涂料(例如白色涂料)而形成光反射面。
如图6所示,上侧罩61中靠车厢内侧的顶端壁部64(被配置成与下壁部光射出孔32F相对的部分)呈朝向车厢内侧(远离LED51的一侧)下降倾斜的形状,其承担使到达顶端壁部64的内表面上的光向下方反射的功能。
如图7所示,在下侧罩63中与配置有LED51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成为向车辆后方突出的突出壁部65。该突出壁部65配置于在俯视下沿着LED51的光轴LA的位置,在被突出壁部65包围的部位容纳后述的透镜构件62的上侧光射出部62B。此外,如图6所示,突出壁部65的底表面65A呈随着靠向车辆后方(远离LED51的一侧)而上升倾斜的形状。由此,成为使到达突出壁部65的底表面65A的光向上方反射的结构。
如图4及图5所示,在上侧罩61中,在与边框32的光射出孔32E相对的部位形成有贯穿孔61A,形成于透镜构件62上的上侧光射出部62B(光射出部)自该贯穿孔61A暴露。换言之,上侧光射出部62B以与光射出孔32E的形成部位相对的形式配置。
如图4及图5所示,在下侧罩63中,在与边框32的下壁部光射出孔32F相对的部位形成有贯穿孔63A,形成于透镜构件62的下表面(导光体中的下表面)上的下侧光射出部62D(光射出部)自该贯穿孔63A暴露。即,下侧光射出部62D以与下壁部光射出孔32F的形成部位相对的形式配置。另外,如图7所示,下壁部光射出孔32F呈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形状。
在光入射面62A中,下侧光射出部62D侧的曲面62A1呈使来自LED51的射出光(图7中的光线L2)向大范围扩散的形状。另一方面,在光入射面62A中,上侧光射出部62B侧的曲面62A2被设定成其曲率小于曲面62A1的曲率,呈使来自LED51的射出光(图7中的光线L1)朝向上侧光射出部62B直线行进(与曲面62A1相比,通过的光没有扩散)的形状。
如图6所示,上侧光射出部62B的上表面(光射出面)及下侧光射出部62D的下表面(光射出面)的表面形成为大致三角波形状。这是为了通过使自上侧光射出部62B及下侧光射出部62D射出到透镜构件62外部的光折射来调整其光路。另外,上侧光射出部62B及下侧光射出部62D的表面形状不限于大致三角波形状,也可以进行适当变更。
根据以上的结构,自LED51射出的光从光入射面62A入射透镜构件62的内部。入射到透镜构件62的光的一部分(图7中的光线L1)到达上侧光射出部62B,从上侧光射出部62B射出。此外,入射到透镜构件62的光的一部分(图7中的光线L2)到达下侧光射出部62D,从下侧光射出部62D射出。
于是,从上侧光射出部62B射出的光L1经过光射出孔32E而射出到容纳部30内。由此,能够照明容纳部30内部,从而能够提高内门把31的可视性。此外,从下侧光射出部62D射出的光L2经过下壁部光射出孔32F而朝向开关座16射出。由此,能够照明开关座16甚至设置在开关座16上的开关操作部,从而能够提高可视性。
另外,自上侧光射出部62B及下侧光射出部62D以外的部位射出到透镜构件62外部的光被上侧罩61及下侧罩63的内周表面(光反射面)反射,再次入射透镜构件62内(图7中用光线L3示出这种光的一例)。由此,能够提高自LED51射出的光的利用效率。
如图3或者图4所示,在边框32的底壁32A上,光射出孔32E配置在比内门把31的手柄部31A靠向车厢外侧(图4的右侧)的位置。此外,在罩33上形成有向车厢内侧突出的突部33A。如图3所示,该突部33A配置在比光射出孔32E靠向车厢后方(图3的左侧)的位置。由此,突部33A构成为能够遮挡自光射出孔32E向车辆后方射出的光的遮光部。
根据这样的结构,利用内门把31的手柄部31A及突部33A(遮光部)来遮挡自光射出孔32E射出的光中照向内门把容纳部30的开口侧(车厢内侧)的光的一部分。换言之,在从乘客侧观看时(图2及图3中表示出来自乘客的视线E1),光射出孔32E被突部33A及内门把31的手柄部31A遮蔽。
根据以上情况,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照明装置20中,能够防止乘客直视光射出孔32E(甚至从光射出孔32E射出的光)的事态。另外,一般来说,就坐状态下的乘客的眼睛会位于比内门把容纳部30靠向车辆后方的位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突部33A形成在比光射出孔32E靠向车辆后方的位置。另外,要使乘客从车辆后方更不易看到光射出孔32E,优选的是,突部33A形成得更靠近光射出孔32E。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50包括LED51和导光体60,该导光体60具有供自LED51射出的光入射的光入射面62A及使该光射出的光射出部,光射出部具有上侧光射出部62B和下侧光射出部62D,该上侧光射出部62B以与边框32的底壁32A上的光射出孔32E的形成部位相对的形式配置,该下侧光射出部62D形成在导光体60的下表面上。
根据这样的结构,利用来自LED51的光能够照明导光体60的上方(即内门把容纳部30内部)及下方(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开关座16)。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光向上方及下方射出,能够照明两个不同的部位。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自光源50向上方射出的光照明内门把容纳部30。由此,能够利用向下方射出的光照明内门把容纳部30以外的部位。通常,就坐状态下的乘客的眼睛位于比内门把容纳部30靠向上方的位置,因此自光源50向上方射出的光比朝向下方的光更容易进入乘客的眼中。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内门把31的手柄部31A及突部33A能够遮挡这种向上方射出的光,从而比较适宜。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将光射出孔32E设定在内门把容纳部30的底壁32A(下表面)上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乘客直视光射出孔32E(甚至从光射出孔32E射出的光)。
此外,自内门把容纳部30的底壁32A的端部起设置有以覆盖光源50的侧方及下方的形式延伸的下壁部32B,下壁部32B具有呈朝向车厢内侧而上升倾斜的形状的倾斜部32D。在倾斜部32D上贯穿形成有能够使自光源50射出的光通过的下壁部光射出孔32F。
优选的是,通过了下壁部光射出孔32F的光照明预定的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开关座16)。而且,该下壁部光射出孔32F形成在朝向车厢内侧而上升倾斜的倾斜部32D上。这样,能够防止乘客从上方看到下壁部光射出孔32F,故不会有损于其外观性(图4中表示出乘客的视线E2)。
<实施方式2>
接着,参照图8至图9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的说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底壁侧导光部例示了光射出孔32E,作为下壁侧导光部例示了下壁部光射出孔32F。对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照明装置120中,底壁侧导光部及下壁侧导光部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门把容纳部130的边框132(底壁132A、下壁部132B、倾斜部132D)由透光性较好(透明度较高)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丙烯酸、聚碳酸酯等)形成。而且,在边框132的靠向车厢内侧的表面上粘贴有薄膜140。
薄膜140具有光透过部142及光阻断部141。光透过部142在薄膜140中分别形成于与光源50的上侧光射出部62B及下侧光射出部62D各自相对的部位。在薄膜140中,除了光透过部142以外的部位设为光阻断部141。另外,在图8中,对与上侧光射出部62B相对的光透过部142标注附图标记142A,对与下侧光射出部62D相对的光透过部142标注附图标记142B。
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用透光性较大的构件形成边框132,并且设置光透过部142A(对应于底壁侧导光部)和光透过部142B(对应于下壁侧导光部),从而能够照明光源的上方(内门把容纳部130内部)及下方(开关座16)。
图9示出具有光透过部142及光阻断部141的薄膜140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由于光透过部142A和光透过部142B为相同结构,因此在图9中只示出光透过部142A侧的结构。另外,图9中示出的薄膜140的结构表示具有光透过部142及光阻断部141的薄膜的一个例子,并不限于该结构。
如图9所示,薄膜140通过例如层压光泽层145和遮光性较高的遮光层146而构成。在遮光层146上,在与上侧光射出部62B(或者下侧光射出部62D)相对的部位贯穿形成有孔部143。
光泽层145形成在遮光层146中的车厢内侧(图9中上侧)的整个表面上。作为这种光泽层145,例如可使用金属的镀覆、具有与金属同等光泽的树脂薄膜等。另外,作为这种树脂薄膜的一个例子,可列举东丽株式会社(日本“東レ株式会社”)制的商品名“ピカサス(PICASUS:商标名)”(仿彩镀金属质感片材)等。
将该光泽层145的厚度设定为例如能够使来自光源50侧的光透过。由此,在薄膜140中,与孔部143对应的部位设为光透过部142,除此以外的部位设为光阻断部141。通过设置这种光泽层145,能够提高其外观性。此外,通过以覆盖形成在遮光层146上的孔部143的形式形成光泽层145,能够使得在从车厢内侧观看时更不容易看到孔部143,从而能够提高外观性。
<实施方式3>
接着,参照图10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照明装置220中,底壁侧导光部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2中,使用透光性较好(透明度较高)的构件作为了内门把容纳部130的边框132。对此,使用有色(例如白色)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ABS树脂)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内门把容纳部230的边框232。
而且,在边框232的底壁232A上,与上侧光射出部62B相对的部位设为其厚度比其他部位小地设定的薄壁部233。将该薄壁部233的厚度设定为能够使来自光源50侧的光L1透过。另外,在底壁232A由白色的ABS树脂构成的情况下,薄壁部233的厚度设定为例如约0.5mm,但是并不限于该值。
根据这种结构,自光源50射出的光透过边框232的薄壁部233及薄膜140的光透过部142,射出(导光)到内门把容纳部230内。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薄壁部233及光透过部142构成了底壁侧导光部。此外,也可以不设置薄膜140(即光透过部142),而只由薄壁部233构成底壁侧导光部。
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在边框232上形成薄壁部233而形成使光能够透过的结构,则与在边框232上形成用于使光透过的贯穿孔的结构相比,边框232的表面更平坦,变得易于粘贴薄膜140。
<实施方式4>
接着,参照图11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照明装置320中,底壁侧导光部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
本实施方式的边框132与上述实施方式2相同,由透光性较好(透明度较高)的合成树脂形成。而且,在内门把容纳部130的边框132的靠向车厢内侧的表面上,除与上侧光射出部62B相对的部位以外,利用涂料341实施了涂敷。
该涂料341只要是阻断光的涂料即可,可以适当地选择其颜色、材质等。如此,除与上侧光射出部62B相对的部位以外,实施涂敷,从而能够将实施了涂敷的部位设为光阻断部,将与上侧光射出部62B相对的部位设为光透过部342(底壁侧导光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透光性较好的边框132上涂敷涂料341,形成了光透过部及光阻断部,但本发明的结构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上述实施方式3的边框232上替代薄膜140而实施涂敷的结构,即,可以是在除薄壁部233以外的部位涂敷涂料341的结构。
<实施方式5>
接着,参照图12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照明装置420中,底壁侧导光部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
在边框32的底壁32A上,在与上侧光射出部62B相对的部位形成有贯通孔440。透光性较好(透明度较高)的光透过性构件441(丙烯酸、聚碳酸酯等,底壁侧导光部)从下方贯穿于该贯通孔440中。
如图12所示,光透过性构件441呈向下方开口的形状,其上表面441A以与底壁32A的上表面36A成为一个平面的形式被安装。通过将与上侧光射出部62B相对的部位设为光透过性构件441,能够使来自光源50的光射出(导光)到内门把容纳部30内。此外,通过在贯通孔440中安装这种光透过性构件441,能够使得乘客在从车厢内侧观看时更不容易看到贯通孔440,从而能够提高外观性。
<实施方式6>
接着,参照图13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对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照明装置520中,光透过性构件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5不同。
在边框32的底壁32A上,在与上侧光射出部62B相对的部位形成有贯通孔540。透光性较好(透明度较高)的光透过性构件541(丙烯酸、聚碳酸酯等,底壁侧导光部)贯穿于该贯通孔540中。
如图13所示,光透过性构件541以其周端部载置在形成于贯通孔的孔缘上的台阶部540A的形式自上方安装。通过设置这种光透过性构件541,能够使来自光源50的光射出(导光)到内门把容纳部30内。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并不限于利用以上叙述及附图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如下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在内门把罩33上形成有突部33A的结构,但不限于此。突部33A也可以形成在内门把容纳部30的里壁上。例如,在不具有内门把罩33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内门把边框32的里壁上形成突部。此外,突部33A只要能够遮挡自光射出孔32E向车辆后方射出的光即可,其形状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可进行适当的变更。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由内门把边框32和内门把罩33构成内门把容纳部30的情况,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内门把容纳部构成为与车辆用车门内饰10一体的部件。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光源50包括光源主体(LED51)和导光体60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不具有导光体60,直接利用光源主体照明内门把容纳部30。此外,作为光源主体,也可以使用除LED51以外的光源(例如电灯泡等)。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利用来自下侧光射出部62D的射出光照明开关座16,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照明开关座16以外的部位。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导光体60,例示了用上侧罩61及下侧罩63覆盖透镜构件62的结构,但不限于此。导光体60只要能够朝向光射出孔32E或下壁部光射出孔32F引导来自光源主体的光即可。例如,作为导光体,也可以使用光纤等。
(6)在上述实施方式3~6中,例示了底壁侧导光部的结构,但各实施方式3~6中的底壁侧导光部的结构也可以适用于下壁部侧导光部。
(7)底壁侧导光部的结构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例示。底壁侧导光部只要能够将自光源射出的光导光到内门把容纳部内即可。此外,下壁部侧导光部的结构也不限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例示。下壁部侧导光部只要能够将自光源射出的光向光源的下方(或者侧方)导光即可。

Claims (5)

1.一种车辆用照明装置,包括:
内门把容纳部,其用于容纳内门把,并以朝向车厢内侧开口的形式配置在车辆用车门内饰上;以及
光源,其配置在构成上述内门把容纳部的底壁的下方;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底壁上形成有底壁侧导光部,该底壁侧导光部能够将自上述光源射出的光导光到上述内门把容纳部内,
上述底壁侧导光部配置于比容纳在上述内门把容纳部内的上述内门把的手柄部靠向车辆外侧的位置,并且,
在构成上述内门把容纳部的里壁上形成有向上述车厢内侧突出的突部,
上述突部配置在比上述底壁侧导光部靠向车辆后方的位置,从而上述突部构成为遮光部,该遮光部能够遮挡自上述底壁侧导光部向上述车辆后方射出的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源包括:
光源主体;以及
导光体,其具有供自上述光源主体射出的光入射的光入射部及使该光射出的光射出部,
上述光射出部具有:
上侧光射出部,其以与上述底壁上的上述底壁侧导光部的形成部位相对的形式配置;以及
下侧光射出部,其形成于上述导光体的下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自上述内门把容纳部的上述底壁的端部起设置有以覆盖上述光源的侧方及下方的形式延伸的下壁部,
上述下壁部具有呈朝向上述车厢内侧而上升倾斜的形状的倾斜部,
在上述倾斜部上形成有下壁部侧导光部,该下壁部侧导光部能够将自上述光源射出的光向上述光源的上述侧方或者上述下方导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自上述内门把容纳部的上述底壁的端部起设置有以覆盖上述光源的侧方及下方的形式延伸的下壁部,
上述下壁部具有呈朝向上述车厢内侧而上升倾斜的形状的倾斜部,
在上述倾斜部上形成有下壁部侧导光部,该下壁部侧导光部能够将自上述光源射出的光向上述光源的上述侧方或者上述下方导光。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内门把容纳部包括:
构成上述底壁的内门把边框;以及
构成上述里壁的内门把罩。
CN201110137324.6A 2010-05-26 2011-05-25 车辆用照明装置 Active CN1022596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20728 2010-05-26
JP2010-120728 2010-05-26
JP2011060705A JP5633441B2 (ja) 2010-05-26 2011-03-18 車両用照明装置
JP2011-060705 2011-03-1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59617A true CN102259617A (zh) 2011-11-30
CN102259617B CN102259617B (zh) 2014-02-26

Family

ID=45006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37324.6A Active CN102259617B (zh) 2010-05-26 2011-05-25 车辆用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259617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31748A (zh) * 2014-06-27 2014-11-05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车门内开启手柄总成及使用该总成的车辆
CN105539237A (zh) * 2014-10-28 2016-05-0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组合式拉手和光源总成
CN109695854A (zh) * 2017-10-20 2019-04-30 法雷奥照明湖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光源组件、照明装置和机动车辆
AT521761A1 (de) * 2018-10-02 2020-04-15 MAN TRUCK & BUS OESTERREICH GesmbH Beleuchtete Innentürgriffvorrichtung zur Betätigung einer Verriegelung einer Tür eines Fahrzeugs von der Innenseite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00822A (en) * 1996-10-28 1999-12-14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Door mounted interior lighting
DE10341253A1 (de) * 2003-09-04 2005-04-14 Johnson Controls Interiors Gmbh & Co. Kg Ausstattungsteil, insbesondere für den Innenraum eines Fahrzeugs, mit einer Leuchtfläche und Verwendung eines Ausstattungsteils
CN1924431A (zh) * 2005-08-31 2007-03-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照明装置
CN101093064A (zh) * 2006-06-20 2007-12-26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厢内用照明装置
JP2009074281A (ja) * 2007-09-19 2009-04-09 Sakae Riken Kogyo Co Ltd 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JP2010070116A (ja) * 2008-09-19 2010-04-02 Honda Motor Co Ltd 照明部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ドアライニング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00822A (en) * 1996-10-28 1999-12-14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Door mounted interior lighting
DE10341253A1 (de) * 2003-09-04 2005-04-14 Johnson Controls Interiors Gmbh & Co. Kg Ausstattungsteil, insbesondere für den Innenraum eines Fahrzeugs, mit einer Leuchtfläche und Verwendung eines Ausstattungsteils
CN1924431A (zh) * 2005-08-31 2007-03-0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用照明装置
CN101093064A (zh) * 2006-06-20 2007-12-26 丰田纺织株式会社 车厢内用照明装置
JP2009074281A (ja) * 2007-09-19 2009-04-09 Sakae Riken Kogyo Co Ltd 車両用ドアハンドル装置
JP2010070116A (ja) * 2008-09-19 2010-04-02 Honda Motor Co Ltd 照明部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ドアライニング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31748A (zh) * 2014-06-27 2014-11-05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车门内开启手柄总成及使用该总成的车辆
CN105539237A (zh) * 2014-10-28 2016-05-04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组合式拉手和光源总成
CN109695854A (zh) * 2017-10-20 2019-04-30 法雷奥照明湖北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光源组件、照明装置和机动车辆
AT521761A1 (de) * 2018-10-02 2020-04-15 MAN TRUCK & BUS OESTERREICH GesmbH Beleuchtete Innentürgriffvorrichtung zur Betätigung einer Verriegelung einer Tür eines Fahrzeugs von der Innenseite
AT521761B1 (de) * 2018-10-02 2021-04-15 MAN TRUCK & BUS OESTERREICH GesmbH Beleuchtete Innentürgriffvorrichtung zur Betätigung einer Verriegelung einer Tür eines Fahrzeugs von der Innenseit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59617B (zh) 2014-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75173B2 (en) Illuminated vehicle trim panel
CN103313879A (zh) 车辆用照明装置
CN103958273B (zh) 车用装潢配件及车用装潢配件的设置方法
CN102729890B (zh) 车辆用照明装置及光源单元
CN202378737U (zh) 梳妆镜组件和车辆遮阳板
JP2021176750A (ja) 車両用発光部品
CN103282235B (zh) 车辆用照明装置
JP5652304B2 (ja) 車両用照明装置
CN102853357B (zh) 车辆用光源单元及具有该光源单元的车辆内饰部件
CN102259617B (zh) 车辆用照明装置
CN211925535U (zh) 一种氛围装饰灯和汽车
AU2005203000B2 (en) Illumination lamp
CN103867980A (zh) 具有反射膜的车辆用灯具
CN105508959A (zh) 汽车灯
CN108930954A (zh) 照明车辆组件和照明方法
CN101586768B (zh) 车辆用照明装置
CN101251235A (zh) 车辆用灯具及其制造方法
WO2017137297A1 (en) Lighting device for vehicle cabin
CN106545813A (zh) 一种环状光晕灯具
JP6285644B2 (ja) 車両用加飾部品及び車両用ライニング
JP2009006853A (ja) 自動車用照明装置
JP5633441B2 (ja) 車両用照明装置
CN203920562U (zh) 车辆用照明装置的安装构造
KR20130051195A (ko) 차량용 실내기기의 버튼조명구조
CN209839961U (zh) 一种灯光组件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