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48784A - 流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流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48784A
CN102248784A CN2011101301750A CN201110130175A CN102248784A CN 102248784 A CN102248784 A CN 102248784A CN 2011101301750 A CN2011101301750 A CN 2011101301750A CN 201110130175 A CN201110130175 A CN 201110130175A CN 102248784 A CN102248784 A CN 1022487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bsorption piece
nozzle
shower nozzle
fluid
travel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3017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48784B (zh
Inventor
林贵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2487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487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487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4878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2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 B41J2/16526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by driving a fluid through the nozzles to the outside thereof, e.g. by applying pressure to the inside or vacuum at the outside of the print head by applying pressure only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流体喷射装置,使用线状的部件来作为接受流体的吸收部件,且通过在对吸收部件进行冲刷时迅速进行喷头的移动和吸收部件的移动以防止记录介质的污染,并且能实现冲刷时间的缩短。本发明的流体喷射装置,具备:线状的吸收部件,其沿喷嘴列延伸,且吸收从喷嘴喷射的流体;喷头移动机构,其使流体喷射喷头在待机位置与冲刷位置之间移动;和吸收部件移动机构,其使吸收部件在冲刷位置与待机位置之间移动,随着流体喷射喷头从待机位置向冲刷位置移动而使吸收部件从待机位置向冲刷位置移动。

Description

流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对记录用纸(介质)喷射墨滴的流体喷射装置,公知有喷墨式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在此类打印机中,由于墨液从记录喷头的喷嘴蒸发所导致的墨液的增粘或固化、尘埃的附着以及气泡的混入等,而在喷嘴产生堵塞,存在引起印刷不良的问题。于是,在此类打印机中,除了对记录用纸的喷射之外,还进行使喷嘴内的墨液强制排出的冲刷工作。
虽然通常在扫描类型的打印机中将记录喷头移动到记录区域以外的区域来进行冲刷工作,但在具备将记录喷头固定的行式喷头的打印机中,在冲刷工作时不能移动记录喷头。
于是,考虑出例如向在输送记录用纸的输送带的表面设置的吸收材料(吸收部件)排出墨液的方法(专利文献1)。在该技术中,在输送带的一部分形成有可将记录喷头的喷嘴形成面插入的开口部,没有形成该开口部的冲刷带的与喷嘴形成面相对的面形成为冲刷时的墨液接受部。
在上述技术的情况下,在记录喷头在设置于冲刷带的开口内插入了喷嘴形成面的状态下对与该喷嘴形成面相对的输送带上的记录用纸进行记录工作,在使得记录喷头上升以使喷嘴形成面从开口内出来之后,使冲刷带转动而对没有形成上述开口部的部分进行冲刷工作。
但是,在对平面形状的吸收材料进行冲刷时,因与墨滴的排出相伴的气流动压而使雾状的墨液扩散,有可能弄脏记录用纸和输送带上。
于是,考虑使用线状的材料来作为吸收材料,将该线状的吸收部件(吸收材料)配置在行式喷头与记录用纸(记录介质)之间,对其喷射墨液进行冲刷,从而使得墨液被接受到吸收部件中。该情况下,由于对该吸收部件来说可接受的墨液量有限,因此考虑,接受某种程度墨液之后使吸收部件移动,向吸收部件的新区域进行冲刷,再次进行墨液的接受。
专利文献1:特开2007-62339号公报。
这里,虽然以在冲刷工作时不使记录喷头移动为根本,但喷嘴形成面与记录用纸的间隔非常狭窄,因此如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那样使记录喷头上升这种方式较好。但是,在该技术中,在使记录喷头上升后必须使冲刷带移动,因此冲刷工作耗费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其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流体喷射装置,该装置使用线状的材料来作为接受流体的吸收部件以防止记录介质(记录用纸)的污染,且通过在对吸收部件进行冲刷时迅速进行带的移动和吸收部件的移动,而能实现冲刷时间的缩短。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流体喷射装置,具备流体喷射喷头,该流体喷射喷头具有包括多个喷嘴的喷嘴列,并从该喷嘴列喷射流体,其中该多个喷嘴在与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该流体喷射装置具备:线状的吸收部件,其沿喷嘴列延伸,且吸收从喷嘴喷射的流体;喷头移动机构,其使流体喷射喷头在待机位置与冲刷位置之间移动;和吸收部件移动机构,其使吸收部件在冲刷位置与待机位置之间移动,与流体喷射喷头从待机位置向冲刷位置移动相伴随,吸收部件从待机位置向冲刷位置移动。
在本发明的流体喷射装置中,采用以下构成:通过使流体喷射喷头移动的喷头移动机构和使吸收部件移动的吸收部件移动机构,随着流体喷射喷头从待机位置向冲刷位置移动而使吸收部件从待机位置向冲刷位置移动。虽然以往采用仅在使喷头上升后才能使片状的冲刷支承部移动的构成,但在本发明中可使用线状的吸收部件来在流体喷射喷头的移动的同时使吸收部件移动,可缩短冲刷所需的时间。这样,维护效率提高。
此外,在冲刷工作时可在流体喷射喷头与输送面之间留有比记录时宽的间隙,所以通过在该间隙配置吸收部件可避免与其他部件的接触,可防止流体附着将其弄脏。
此外,优选的是,采用以下构成:所述吸收部件移动机构和所述流体喷射喷头移动机构皆包括同一个驱动马达。
根据本发明,通过一个驱动马达承担吸收部件移动机构和流体喷射喷头移动机构两方的工作,可促进装置规模的小型化。
此外,优选的是,吸收部件移动机构,以使吸收部件与记录介质的输送面的间隔在退避位置时比在冲刷位置时大的方式,使吸收部件相对于输送方向倾斜移动。
根据本发明,在流体喷射喷头对记录介质实施记录工作时,避免位于退避位置的吸收部件和记录介质的接触,所以可防止记录介质被弄脏。
此外,优选的是,所述喷头移动机构具备:保持部件,其保持所述流体喷射喷头;转动支承部件,其可转动地支承所述保持部件的一端侧;和凸轮部,其通过支承所述保持部件的另一端侧并且旋转来使所述保持部件摇动,使所述流体喷射喷头在所述待机位置与所述冲刷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根据本发明,由于保持部件的一端侧由转动支承部件支承且另一端侧由凸轮部支承,所以随着凸轮部的旋转,保持部件的另一端侧以被转动支承部件支承的一端侧为支点而摇动,可使流体喷射喷头在从待机位置到冲刷位置之间往复移动。这样,可经保持部件将凸轮部的旋转量直接传递到流体喷射喷头,所以可实现装置的小型化。
此外,优选的是,在所述凸轮部的侧周面设置有使所述流体喷射喷头配置在冲刷位置的第一区域和使所述流体喷射喷头配置在所述待机位置的第二区域。
根据本发明,在保持部件与接触面的第一区域接触的期间中流体喷射喷头被维持在冲刷位置,在保持部件与接触面的第二区域接触的期间中流体喷射喷头被维持在待机位置,所以可通过凸轮部的旋转量使流体喷射喷头的位置变化。
此外,优选的是,在隔着所述输送面而与所述流体喷射喷头的喷嘴形成面相对的位置配置将所述喷嘴形成面密封的罩盖部件,在所述凸轮部的所述侧周面,设置有使所述流体喷射喷头配置在所述喷嘴形成面由所述罩盖部件密封的位置的第三区域。
根据本发明,在保持部件与凸轮部的第三区域抵接的期间中,可由罩盖部件将流体喷射喷头的喷嘴形成面密封。
此外,优选的是,在喷头移动机构,设置有将保持部件向凸轮部侧按压的按压部件。
根据本发明,可维持保持部件相对凸轮部的接触状态。特别地,在由罩盖部件将喷嘴形成面密封的期间内,能可靠地维持罩盖部件所实现的密封状态,可良好地进行罩盖部件所进行的密封。
此外,优选的是,具有盖部件,其配置在输送面与罩盖部件之间,且能覆盖罩盖部件上。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记录工作时和/或冲刷工作时由盖部件预先覆盖罩盖部件上,可防止输送中的记录介质与罩盖部件接触。这样,可不对记录介质的输送产生影响地进行良好的输送。此外,通过覆盖罩盖部件上,可防止未附着到记录介质而通过了记录介质的流体将罩盖部件弄脏。例如,在与喷嘴形成面抵接来进行密封的情况下不用担心将喷嘴形成面弄脏。
此外,优选的是,凸轮部分别配置在流体喷射喷头的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的两侧,这一对凸轮部与同一个驱动马达连接。
根据本发明,可应对大型的流体喷射喷头。例如,即使是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记录介质的宽度方向上具有长度的流体喷射喷头,也可通过由在该长度方向两侧配置的凸轮部支承来确保强度。
此外,优选的是,具备齿轮齿条副机构,该机构具有保持部件、转动支承部件、凸轮部、与凸轮部同轴且与在保持部件的背面形成的切齿部接合的小齿轮,齿轮齿条副机构兼具喷头移动机构和吸收部件移动机构的功能。
根据本发明,结构简单,在降低成本方面有利。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打印机的整体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喷头单元的概要构成立体图。
图3是构成喷头单元的记录喷头的概要构成立体图。
图4是表示维护装置的概要构成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凸轮部的概要构成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冲刷单元的概要构成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吸收部件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a)是剖视图,(b)是俯视图。
图8是罩盖单元的概要构成立体图。
图9是表示冲刷工作时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记录工作时的状态的图。
图11是表示罩盖工作时的状态的图。
图12是表示齿轮齿条副机构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打印机(流体喷射装置)
2 喷头单元
6 罩盖单元
8 压印板
8a 喷头插入孔
9 支承机构
A 凸轮区域
L 喷嘴列
10 维护装置
11 冲刷单元
12 吸收部件
16 送出卷筒
16A 送出马达
17 卷取卷筒
21 记录喷头(流体喷射喷头)
23 喷嘴形成面
24 喷嘴
58 摇动机构
59 凸轮机构
71 喷头移动机构
72 吸收部件移动机构
73 驱动马达
74 保持部件
74A 端部
74B 端部
74b 背面
74c 插入孔
75 支承轴(转动支承部件)
76 接触部
76A 旋转辊
81 凸轮部
81A 侧周面
82 凸轮轴
84 同步带
87 按压部件
88 输送面
92 遮挡部件(盖部件)
101 齿轮齿条副机构
102 齿条
103 小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再有,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各附图中,为使各部件成为可识别的大小,而适当改变各部件的比例尺。
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喷墨打印机(以下简称为打印机)来作为流体喷射装置。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流体喷射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
图1是打印机的概要构成立体图。
如图1所示,打印机1的构成具备:喷头单元2;输送记录用纸(记录介质)的输送装置3;供给记录用纸的供纸单元4;将已由喷头单元2印刷的记录用纸排出的排纸单元5;和对喷头单元2进行维护处理的维护装置10。
输送装置3构成为,在其与构成喷头单元2的各记录喷头(流体喷射喷头)21(21A、21B、21C、21D、21E)的喷嘴形成面23之间留有预定间隔的状态下保持记录用纸。该输送装置3具备驱动辊部31、从动辊部32和包括在该辊部31、32之间围绕架设的多条带的输送带部33。此外,在该输送装置3的记录用纸的输送方向下游侧(排纸单元5侧),在输送装置3和排纸单元5之间设置有保持记录用纸的保持部件34。
驱动辊部31的转轴方向的一端侧与未图示的驱动马达连接,因此构成为由驱动马达旋转驱动。而且,该驱动辊部31的旋转动力传递到输送带部33,输送带部33旋转驱动。在驱动辊部31和驱动马达之间根据需要而设置传递齿轮。从动辊部32是所谓的自由辊,支撑输送带部33,并跟随输送带部33(驱动辊部31)的旋转驱动而从动旋转。
排纸单元5的构成具备排纸用辊51和保持由该排纸用辊51输送的记录用纸的排纸托盘52。
喷头单元2通过将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记录喷头21A~21E单元化而构成,从各记录喷头21A~21E的各喷嘴24(参照图3)喷出多种颜色的墨液(例如黑色B、品红色M、黄色Y、青色C的各墨液)。这些记录喷头21A~21E(以下有时也称为记录喷头21)通过安装在安装板22上而单元化。即,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喷头单元2通过组合多个记录喷头21而构成喷头单元2的有效印刷宽度与记录用纸的横宽(与输送方向正交的宽度)大体相等的行式喷头模块。再有,各记录喷头21A~21E的各自的结构自身相同。
图2是喷头单元的概要构成立体图。
如图2所示,喷头单元2在形成于安装板22的开口部25内配置有各记录喷头21A~21E。具体地,通过将各记录喷头21A~21E在安装板22的背面22b侧螺纹件止动,而将喷嘴形成面23以通过上述开口部25从安装板22的表面22a侧突出的状态配置。此外,通过将上述安装板22固定在未图示的滑架上,而将该喷头单元2装载于打印机1上。
本实施方式的喷头单元2通过后述的维护装置10来实施维护处理(吸引处理、擦拭处理)。
图3是构成喷头单元的记录喷头(流体喷射喷头)的概要构成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构成喷头单元2的记录喷头21A~21E(以下有时也简称为记录喷头21)的构成具备:喷头主体25A,其具有形成有多列由多个喷嘴24构成的喷嘴列L的喷嘴形成面23;和安装该喷头主体25A的支承部件28。
各记录喷头21A~21E具有与四色(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Bk))对应的喷嘴列(L(Y)、L(M)、L(C)、L(Bk)),因此形成四列喷嘴列L。在各喷嘴列(L(Y)、L(M)、L(C)、L(Bk))中,构成这些喷嘴列(L(Y)、L(M)、L(C)、L(Bk))的喷嘴24在与记录用纸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水平方向上排列。具体地,在与记录用纸的输送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上排列。
而且,配置各记录喷头21A~21E以使各喷嘴列在这些记录喷头21A~21E的配置方向上与相同颜色对应的喷嘴列L成为一列。再有,对于各记录喷头21A~21E的各喷嘴列(L(Y)、L(M)、L(C)、L(Bk)),可按每个颜色各形成两列,共计形成八列。该情况下,按每个颜色设置的两列喷嘴列交错状地配置较理想。
在支承部件28,在喷嘴形成面23的较长方向两侧形成有伸出部26、26,在该伸出部26、26,形成有用于将记录喷头21在上述安装板22的背面22b螺纹件止动的通孔27。这样,将多个记录喷头21安装在安装板22上,构成喷头单元2(参照图1)。
本实施方式的喷头单元2构成为可在记录位置、冲刷位置、罩盖位置之间移动。这里,记录位置是喷头单元2整体与记录用纸相对且对该记录用纸进行记录的位置,冲刷位置是对喷头单元2进行冲刷处理的位置,罩盖位置是将喷头单元2的各记录喷头21的喷嘴形成面23密封的位置。
图4是表示维护装置的概要构成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凸轮部的概要构成的侧视图。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维护装置10的构成具有:使喷头单元2移动的喷头移动机构71;具备用于接受通过冲刷工作而从各喷头排出的墨液的吸收部件12的冲刷单元11;使吸收部件12按每个冲刷单元11移动的吸收部件移动机构72;和对喷头单元2进行吸引处理的罩盖单元6。
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头移动机构71和吸收部件移动机构72的构成皆包括同一个驱动马达73。
这里,在打印机中,在对记录用纸(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处理之时,需要用压印板8以使得记录用纸相对于记录喷头21成为一定姿势(平行)的方式进行支承。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压印板8的表面作为记录用纸的输送面88,并在图4中用单点划线表示。
喷头移动机构71具有摇动机构58和凸轮机构59。
摇动机构58的构成具有:保持喷头单元2的保持部件74;分别可转动地轴支承保持部件74的一方端部74A的支承轴75(转动支承部件);和在保持部件74的另一方端部74B设置的接触部76。
保持部件74具有可保持上述喷头单元2的平面形状,具体地,以与安装有多个记录喷头21的安装板22(图2)对应的大小形成。将喷头单元2安装成,在保持部件74的记录用纸的输送方向大体中央附近,使各记录喷头21的喷嘴形成面23(图2)从保持部件74的背面74b向输送面88侧突出。
再有,保持部件74可成为兼作安装板22的构成,也可在保持部件74自身直接固定多个记录喷头21。
在形成于保持部件74的一方端部74A的插入孔74c内插入有支承轴75,通过该支承轴75来进行保持部件74的定位以在端部74A侧的背面74b和输送面88之间设置预定的间隔。此外,该支承轴75相对于插入孔74c间隙配合,因此构成为能以端部74A侧为支点使另一方端部74B侧摇动。
此外,保持部件74的比喷头单元2靠近端部74B一侧向与输送面88相反侧弯曲以在保持部件74与输送面88之间形成空间K。而且,在端部74B向输送面88侧伸出的接触部76通过与后述的凸轮部81接触而由该凸轮部81支承,具体地,在该接触部76的前端旋转自如地安装的旋转辊76A与凸轮部81接触。
凸轮机构59的构成包括:一对凸轮部81;将这些凸轮部81、81彼此连接的凸轮轴82;在凸轮轴82与轴91之间围绕架设的同步带84;和驱动马达73。
一对凸轮部81、81在侧视时呈大体半圆形状,在压印板8的宽度方向(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两侧在使互相的侧面相对的状态下相对配置。这一对凸轮部81、81以对齐的姿势相对配置以使得在侧视时互相的形状重叠,并且以在各轴孔81a(一方凸轮部81的孔81a未图示)内嵌入的凸轮轴82的轴部82a为中心而同时地向同一方向旋转。具体地,配置在保持部件74的下方的与该保持部件74的端部74B相对的位置处,保持部件74的旋转辊76A与其侧周面抵接。
如图5所示,各凸轮部81的侧周面81A具有连续的多个凸轮区域A,各自离轴孔81a的距离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有六个区域,包括:与轴部呈同心状的圆弧的第一凸轮区域A(1);从第一凸轮区域A(1)描绘预定的曲线地向轴部侧延伸的第二凸轮区域A(2);从第二凸轮区域A(2)描绘预定的曲线地延伸且呈与轴部同心状的圆弧的第三凸轮区域A(3);从第三凸轮区域A(3)描绘预定的曲线进一步向轴部侧延伸的第四凸轮区域A(4);从第四凸轮区域A(4)描绘预定的曲线地延伸且呈与轴部同心状的圆弧的第五凸轮区域A(5);和从第五凸轮区域A(5)描绘预定的曲线地向第一凸轮区域A(1)延伸的第六凸轮区域A(6)。
再有,凸轮区域A的数量不限于上述数量,与各凸轮区域A离轴孔81a的距离等相同地适当设定。
本实施方式的凸轮部81、81,其孔81a(凸轮轴82的轴部82a)配置在比输送面88靠下方侧,换言之相对于输送面88位于与喷头单元2侧相反侧的位置。
在凸轮轴82和与该凸轮轴82在输送方向上留有间隔地配置的轴91之间围绕架设有带84。
轴91构成为,经在轴向一端侧设置的同步带84而与驱动马达73连接,且通过驱动马达73而以预定的转速被旋转驱动。而且,该轴91的旋转动力传递到同步带84,将同步带84旋转驱动。该同步带84通过驱动马达73的作用而绕顺时针(正转)和逆时针(反转)旋转。
上述凸轮轴82是所谓的从动辊且支承同步带84,并随着带84(轴91)的旋转驱动而旋转。在轴91和驱动马达73之间也可根据需要而设置传动齿轮。
而且,在相应于凸轮部81、81的旋转(正转、反转)而与各侧周面81A抵接的保持部件74的旋转辊76A与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凸轮区域A连续接触的过程中,保持部件74摇动,伴随该摇动,喷头单元2相对于输送面88的位置上下变动。
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头移动机构71中,设置有将保持部件74向凸轮部81侧按压的按压部件87。按压部件87是螺旋状的弹簧部件,一端侧安装在保持部件74的端部74B,另一端侧安装在与打印机的其他部件(已固定的部件)之间。
吸收部件移动机构72使在记录用纸的输送面88(压印板8)与保持部件74及喷头单元2之间配置的冲刷单元11(吸收部件12)沿记录用纸的输送方向在冲刷位置与待机位置之间移动,该吸收部件移动机构72包括:上述同步带84;将该同步带84和冲刷单元11连接的连接部29;和上述驱动马达73。
这里,冲刷位置是喷头单元2和冲刷单元11相对的位置。即,是在喷头单元2的下方、吸收部件12与所对应的记录喷头21的喷嘴列(构成喷嘴列L的多个喷嘴24)相对(俯视时重叠)的状态下,能接受吸收在冲刷工作时从喷嘴列L排出的墨滴的位置,即墨液的飞行路径上的位置。
另一方面,退避位置是在比喷头单元2靠上游侧不与喷头单元2相对(俯视时不重叠)的状态下不会由吸收部件12吸收在记录工作时从各喷嘴24(图2)排出的记录用的墨滴的位置。具体地,是在保持部件74与输送面88(凸轮部81)之间形成的空间K内配置的状态。
冲刷单元11(吸收部件12)可随着与驱动马达73连接的同步带84的旋转(正转和反转)而沿输送方向往复移动。冲刷单元11(吸收部件12)的移动速度和停止位置的控制可通过驱动马达73的转角来任意调整。因此,即使在输送方向上具备具有多个喷嘴列L的记录喷头21的情况下,也可在与各喷嘴列L相对的位置处设定吸收部件12的停止位置,扫描速度也可进行适当设定。
冲刷单元11的构成具有多个吸收部件12和支承该多个吸收部件12的支承机构9(参照图4)。再有,在图4中,为了简化而仅图示吸收部件12。此外,虽然只图示一个,但实际上按每个颜色皆具备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吸收部件12。
图6是表示冲刷单元11的一个实例的俯视图。
如图6所示,冲刷单元11的构成具有多个吸收部件12和支承该多个吸收部件12的支承机构9。
支承机构9的构成具备使吸收部件12在一个方向上走行的走行部13和使吸收部件12移动预定量的移动部14,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喷头单元2的多个记录喷头21的排列方向的一个方向上。
再有,在图6中,省略喷头单元2的一部分,而仅表示两个记录喷头21。此外,对于构成该喷头单元2的记录喷头21,喷嘴列L按(Y)、(M)、(C)、(Bk)各颜色各形成两列,总计形成八列。
走行部13的构成具备在喷头单元2的两侧配置的支承基板15A、15B和在支承基板15B上设置的反转辊89、89,在使吸收部件12沿记录喷头21的喷嘴列L从其一方侧向另一方侧走行之后,使反转辊89回转而再次向一方向侧走行。
在支承基板15A上,设置有送出卷筒16、送出马达16A、调整杆18、拉伸弹簧19、第一传感器36、第二传感器37、检查用旋转体20、检测部41、辊42、卷取卷筒17、卷取马达17A、安全杆44、拉伸弹簧45、安全传感器部47、辊43。
辊42和辊43配置为,使得围绕它们的吸收部件12的位置、即吸收部件12的与延伸方向P正交的方向R上的部位成为与形成于记录喷头21的多列(本实施方式中为八列)喷嘴列L中的相邻喷嘴列L、L之间的间距相同的间隔。吸收部件12通过这些辊42、43被定位在与喷头单元2相对的位置。
此类构成的走行部13在使从送出卷筒16开卷的(送出的)吸收部件12绕辊42之后,通过与喷头单元2相对侧而到达一方的反转辊89,从而使该去程上的吸收部件12沿喷嘴列L延伸。此外,在使其绕一方的反转辊89之后经由另一方反转辊89再次通过与喷头单元2相对侧,并到达辊43,从而返程上的吸收部件12也沿喷嘴列L延伸。
此外,绕辊43的吸收部件12经由多个辊卷绕到卷取卷筒17上。
移动部14包括在支承基板15A、15B设置的一对移动机构部14A、14B,该移动机构部14A、14B同步地工作,从而使支承基板15A、15B在方向R的相同方向上同时且以相同长度移动。移动机构部14A、14B,通过马达55旋转而使滚珠丝杠54旋转,与该滚珠丝杠54螺合的固定块(block)56在滚珠丝杠54的长度方向即图6中的R方向上移动。这样,在移动机构部14A、14B上固定的支承基板15A、15B如上述那样在方向R的相同方向上同时且以相同长度移动。而且,随着该支承基板15A、15B的移动,吸收部件12也同样地移动。再有,马达55可按正反方向旋转,因此固定块56和支承基板15A、15B、吸收部件12也可向R方向的两侧移动。
而且,马达55由未图示的控制部控制,从而移动部14以如预先设定那样地使各吸收部件12相对于喷头单元2(喷嘴列L)的位置变化的方式使之移动。具体地,使吸收部件12沿与喷头单元2的对应的喷嘴列L的延伸方向P正交的方向R即记录用纸的输送方向移动预先设定的距离。
再有,在本实施方式中所示的支承吸收部件12的支承机构9是一个实例,但并不限于此。马达55可兼用作驱动马达73。
吸收部件12是吸收从各喷嘴24排出的墨滴的线状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一个喷头单元2设置两个吸收部件。各吸收部件12在分别沿对应的喷嘴列(L(Y)、L(M)、L(C)、L(Bk))延伸的状态下配置,且配置在各喷嘴形成面23和记录用纸的输送区域之间。
该吸收部件12由例如丝线材料等形成,优选采用能高效地吸收、保持(接受)墨液的材料。具体地,可由SUS304、尼龙、施加有亲水性涂层的尼龙、芳族聚酰胺、绢、棉、聚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聚芳酯、ザイロン(商品名)等纤维或者包含上述纤维中的多种的复合纤维形成吸收部件12。
更具体地,由上述纤维或复合纤维形成的纤维束可通过捻合或束集来形成吸收部件12。
图7是表示吸收部件12的一个实例的示意图,(a)是剖视图,(b)是俯视图。如这些图所示,吸收部件12通过例如将由纤维形成的两条纤维束12a捻合而形成。
此外,作为其他实例,可合适地使用如下部件来作为吸收部件12:将多条由SUS304形成的纤维束捻合而成的线状部件、将多条由尼龙形成的纤维束捻合而成的线状部件、将多条由施加有亲水性涂层的尼龙形成的纤维束捻合而成的线状部件、将多条由芳族聚酰胺形成的纤维束捻合而成的线状部件、将多条由绢形成的纤维束捻合而成的线状部件、将多条由棉形成的纤维束捻合而成的线状部件、将由ベリ一マ(商品名)形成的纤维束束集而成的线状部件、将由ソアリオン(商品名)形成的纤维束束集而成的线状部件、将由ハミロン03T(商品名)形成的纤维束束集而成的线状部件、将由ダイニ一マハミロンDB-8(商品名)形成的纤维束束集而成的线状部件、将由ベクトランハミロンVB-30形成的纤维束束集而成的线状部件、将由ハミロンS-5コアケブラ一スリ一ブポリエステル(商品名)形成的纤维束束集而成的线状部件、将由ハミロンS-212コアカブラ一スリ一ブポリエステル(商品名)形成的纤维束束集而成的线状部件、将由ハミロンSZ-10コアザイロンスリ一ブポリエステル(商品名)形成的纤维束束集而成的线状部件、将由ハミロンVB-3ベクトラン(商品名)形成的纤维束束集而成的线状部件。
使用尼龙纤维的吸收部件12由作为通用水系而广泛使用的尼龙形成,因此成本低。
使用SUS材料的金属纤维的吸收部件12由于耐腐蚀性优良因而可吸收多种墨液,且由于与树脂相比磨损性高,因此可反复使用。
使用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的吸收部件12由于其切断强度和耐化学试剂性高,因此耐有机溶剂和/或酸、碱。这样,使用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的吸收部件12由于其切断强度高,因此能以强的张力拉伸,可抑止弯曲。因此,例如,可增大吸收部件12的直径以增加吸收容量,此外在不增加吸收部件12的直径的情况下能缩小从喷头21A~21E到记录用纸的输送区域的距离来提高印刷精度。此外,使用ザイロン和/或芳族聚酰胺纤维的吸收部件12也可具有与使用超高分子聚乙烯纤维的吸收部件12同样的效果。
使用棉纤维的吸收部件12的墨液吸收性优良。
在此类吸收部件12中,通过表面张力来将滴下的墨液保持于在纤维间和纤维束12a间形成的谷部12b(参照图7)中,从而吸收、接受墨液。
此外,滴下到吸收部件12的表面的墨液的一部分直接浸入吸收部件12的内部,剩余部分在形成于纤维束12a间的谷部12b蔓延。而且,浸入吸收部件12的内部的墨液的一部分在吸收部件12的内部逐渐在吸收部件12的延伸方向上移动,在吸收部件12的延伸方向上分散并被保持。在吸收部件12的谷部12b中蔓延的墨液在谷部12b蔓延,同时,其一部分逐渐浸入吸收部件12的内部,剩余部分在谷部12b残留,从而在吸收部件12的延伸方向上分散并被保持。即,滴下到吸收部件12的表面的墨液不是长期地全部停留在滴下的部位,而是向滴下的部位的周围分散以被吸收。
再有,对于实际上在打印机1设置的吸收部件12的形成材料,考虑吸收墨液性、保持墨液性、拉伸强度、耐墨液性、成形性(起毛和/或绽开的发生量)、扭转性、成本等来适当地进行选择。
另外,吸收部件12的墨液吸收量是可在吸收部件12的纤维间保持的墨液量和可在谷部12b保持的墨液量的合计。因此,考虑吸收部件12的更换频率等来选择吸收部件12的形成材料以使该墨液吸收量比由冲刷所排出的墨液量足够大。
再有,可在吸收部件12的纤维间保持的墨液量和可在谷部12b保持的墨液量可由墨液与纤维的接触角、与墨液的表面张力相关的纤维间隙中毛细管力来规定。即,通过使用细纤维形成来增加纤维间的间隙,作为整体来增加纤维的表面积,由此,即使吸收部件12的截面积相同,吸收部件12也可吸收更多量的墨液。因此,为使纤维间的间隙更多,可使用超细纤维(极细纤维)来作为形成纤维束12a的纤维。
但是,吸收部件12的墨液保持力因纤维间的间隙增大、毛细管力减小而降低。因此,对于纤维间的间隙有必要设定为,使得吸收部件12的墨液保持力变为墨液不会因吸收部件12的移动而滴下的程度。
另外,对于吸收部件12的粗细,可成为例如相对于上述喷嘴24的直径(喷嘴直径)为5~75倍左右的粗细(直径)。在通常的打印机中,各记录喷头21A~21E的各喷嘴形成面23与记录用纸之间的间隙为1mm~2mm左右,喷嘴直径约为0.02mm。因此,如果吸收部件12的直径是0.5mm以下,则可不与各喷嘴形成面23和记录用纸接触地配置在两者之间,并且,如果吸收部件12的直径是0.2mm以上,则即使考虑部件的误差,也能可靠地捕捉排出的墨滴。因此,吸收部件12的粗细(直径)为0.2mm~0.5mm左右,即相对于喷嘴直径为10~25倍左右较理想。再有,吸收部件12的剖面形状不一定必须是圆形,也可以是多边形等。这里,吸收部件难以做成纯粹的圆形,因此圆形也包括大体圆形。
此外,对于吸收部件12的长度,相对喷头单元2的有效印刷宽度具有足够长度较理想。本实施方式的打印机1中,采用下述构成:当如后述那样将吸收部件12的使用后(吸收墨液后)的区域依次卷取,且在吸收部件12的大体整个区域吸收了墨液时,可更换整个吸收部件12。因此,为了使吸收部件12的更换期间成为能经得住实用的时间,吸收部件12的长度是喷头单元2的有效印刷宽度的几百倍左右较理想。包括该构成的吸收部件12如图6所示那样由支承机构9支承。
如图5所示,罩盖单元6对喷头单元2进行维护处理,配置在比输送面靠下方的区域。
图8是罩盖单元的概要构成立体图。
如图8所示,罩盖单元6通过将与各记录喷头21A~21E对应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五个)罩盖部61A~61E单元化而构成。该罩盖单元6配置在从喷头单元2的记录区域偏离的位置。
各罩盖部61A~61E(下面有时也简称为罩盖部61)与记录喷头21A~21E的每个分别对应地设置,构成为能与各记录喷头21A~21E的喷嘴形成面23抵接。在此类构成的基础上,罩盖部61A~61E通过分别与记录喷头21A~21E的各喷嘴形成面23紧密接合而可良好地进行从各喷嘴形成面23的喷嘴24使墨液(流体)排出的吸引工作。
此外,该各罩盖部61A~61E具备:罩盖主体67;在罩盖主体67的顶面框状地设置且与记录喷头21抵接的密封部件62;在擦拭记录喷头21的喷嘴形成面23的擦拭处理时使用的擦拭部件63;和一体保持该罩盖主体67和擦拭部件63的框体部64。
在框体部64的底部,形成有两个(一个未图示)用于将框体部64保持在基体部件69上的保持部65。该保持部65配置在俯视时呈框体部64的对角的位置。在保持部65的每个,形成有通孔65b,该通孔中插入用于将框体部64螺纹止动固定在基体部件69上的螺纹件。
此类构成的冲刷单元11经连接部29与同步带84连接,随着该同步带84的移动而在输送方向上往复移动。同步带84在直径互不相同的轴82、91上围绕架设,因此其一部分从轴91侧到比轴91直径大的凸轮轴82侧倾斜延伸。因此,例如,在将冲刷单元11(吸收部件12)配置在冲刷位置的情况下,当同步带84向绕逆时针的方向转动时,冲刷单元11相对于输送面88向斜上方移动以配置在待机位置。冲刷单元11,即吸收部件12与输送面88的距离在待机位置时比在冲刷位置时大,因此在记录中可避免配置在待机位置的吸收部件12和记录用纸的接触。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设置有可覆盖罩盖单元6上的遮挡(shutter)部件92(盖部件)。遮挡部件92呈平板状,在压印板8的下方仿照其底面地可滑动地设置,可进行工作以开闭在压印板8所设置的喷头插入孔8a。该遮挡部件92呈平板状,其俯视时的大小比喷头插入孔8a大较理想。再有,为可一次覆盖罩盖单元6的多个罩盖部61上的大小这一点是显然的。而且,通过未图示的移动机构使之沿记录用纸的输送方向往复移动。这里,虽然构成为向比喷头插入孔8a靠记录用纸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凸轮部81侧)移动,但也可构成为向与之相反侧的下游侧移动。
此外,对于压印板8的构成,可由一个板部件构成,也可构成为将一对板部件在输送方向上留有预定间隔地配置以可在相互之间插入喷头单元2。
其次,对于打印机的工作,以冲刷单元的工作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冲刷工作时的状态的图,图10是表示记录工作时的状态的图,图11是表示罩盖工作时的状态的图。
如图9所示,在冲刷工作的状态下,保持部件74的旋转辊76A与凸轮部81的第一凸轮区域A(1)抵接,喷头单元2和冲刷单元11配置在冲刷位置。在冲刷单元11设置的各吸收部件12配置在与喷头单元2的各记录喷头21的喷嘴列L相对的位置,接受从各记录喷头21排出的墨液。
冲刷工作中,凸轮部81通过驱动马达73的作用而以预定的速度(一定的速度)绕逆时针旋转。在保持部件74的旋转辊76A边与第一凸轮区域A(1)抵接边旋转的期间,喷头单元2在配置于冲刷位置的原状下维持其状态。
保持部件74是以端部74A侧的支承轴75为支点使端部74B侧摇动的构成,喷头单元2固定在此类保持部件74上。因此,在通过旋转辊76A与凸轮部81的第一凸轮区域A(1)抵接而使端部74B侧比端部74A侧上升的状态(吸收部件12配置在冲刷位置的状态)下,喷头单元2的各记录喷头21的喷嘴形成面23(图2)相对于输送面88倾斜。
再有,该姿势是不影响冲刷处理的姿势,从各喷嘴列L突出的墨滴由在其正下方相对配置的吸收部件12可靠地接受,在喷嘴形成面23上不会产生墨液洇散开那样的不良情况。
此外,在冲刷工作时由遮挡部件92封闭压印板8的喷头插入孔8a。通过用遮挡部件92预先覆盖罩盖单元6上,可防止在罩盖部61A及其周围附着因冲刷处理而喷射的墨滴从而弄脏这样的情况。
虽然按压部件87在保持部件74的端部74B侧上升最高的冲刷位置成为收缩最大的状态,但在由该按压部件87使保持部件74的前端侧向凸轮部81侧加力这方面没有变化,可良好地维持旋转辊76A对侧周面81A(凸轮区域)的抵接状态。
此外,在冲刷工作中,即在与凸轮部81的第一凸轮区域A(1)抵接的期间中,可边使同步带84以预定的转速旋转边依次实施对于各喷嘴列L的冲刷处理,但是,也可在吸收部件12与对象的喷嘴列L相对的位置处使同步带84的转动暂时停止来进行冲刷处理。
此时,可在通过上述冲刷单元11的移动部14来调整各吸收部件12相对于喷头单元2(喷嘴列L)的位置之后,实施冲刷处理。这样,通过同步带84的转动和冲刷单元11的移动部14的作用,而将吸收部件12可靠地配置在对象的喷嘴列L的正下方,对与记录喷头21的各颜色对应的喷嘴列L的全部实施冲刷处理。
再有,如果仅通过同步带84的转动便能将吸收部件12可靠地配置在作为处理对象的喷嘴列L的正下方,则也可省略上述移动部14。
如图10所示,在旋转辊76A抵接于第二凸轮区域A(2)的期间,通过同步带84的转动而使冲刷单元11移动到记录用纸的输送方向上游侧(凸轮部81侧)以配置在第一待机位置。该第一待机位置在保持部件74与输送面88之间所形成的空间K内设定,是冲刷单元11不与通过旋转辊76A与第二凸轮区域A(2)抵接而摇动下降的保持部件74抵接的位置。
在冲刷工作结束后,进行记录工作。
如图10所示,随着凸轮部81的旋转,与第一凸轮区域A(1)抵接的保持部件74的旋转辊76A经第二凸轮区域A(2)与第三凸轮区域A(3)抵接,此时,喷头单元2配置在记录位置。在记录位置配置的喷头单元2对在输送面88(压印板8)上输送而来的记录用纸排出墨液,进行记录。此时,压印板8的喷头插入孔8a由在背面侧配置的遮挡部件92封闭不变。通过预先关闭遮挡部件92,在记录中罩盖单元6的罩盖部61A~61E的凹部不会对记录用纸Q的输送产生影响。
在记录位置配置的喷头单元2成为各喷嘴形成面23与输送面88平行的姿势。
记录工作结束、在到下一记录工作为止还有时间的情况下进行罩盖工作。
如图11所示,随着凸轮部81的进一步旋转,与第三凸轮区域A(3)抵接了的保持部件74的旋转辊76A经第四凸轮区域A(4)与第五凸轮区域A(5)抵接,此时,喷头单元2配置在罩盖位置。
在旋转辊76A与第四凸轮区域A(4)抵接的期间中,通过同步带84转动,冲刷单元11向比第一待机位置更靠上游侧的第二待机位置移动。第二待机位置是在保持部件74与凸轮部81的第六凸轮区域A(6)间设定的位置,在该第二待机位置,吸收部件12与输送面88的距离比第一待机位置时大。
此外,与冲刷单元11移动同步地,通过未图示的移动机构使遮挡部件92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移动。这样,在旋转辊76A与第五凸轮区域A(5)抵接时,喷头单元2的一部分插入喷头插入孔8a内。
在罩盖位置配置的喷头单元2在各记录喷头21的喷嘴形成面23比输送面88向下方突出的状态下被按压于罩盖单元6。在旋转辊76A与第五凸轮区域A(5)抵接的期间内保持该罩盖状态。
这样,通过保持部件74随着凸轮部81的旋转而摇动来使喷头单元2向罩盖单元6侧移动,在使记录喷头21与罩盖部61紧密接合时,已将冲刷单元11(吸收部件12)配置在待机位置。因此,即使记录喷头21整体向压印板8侧移动,遮挡记录用纸Q的输送线路,也不会产生任何问题。在记录位置处喷嘴形成面23成为水平状态的喷头单元2通过向罩盖单元6侧移动,而成为该喷嘴形成面23相对输送面88按与冲刷时相反朝向倾斜的状态。与该喷头单元2的姿势相应地,在各罩盖部61倾斜的状态下将罩盖单元6固定。
再有,罩盖单元6配置在比输送面88靠下方处,配置在不会从喷头插入孔8a向比输送面88靠上方(保持部件74侧)突出的位置。
而且,在罩盖工作结束时,通过驱动马达73的作用使凸轮部81(同步带84)反转以进行记录工作或冲刷工作。因此,保持部件74的旋转辊76A不与第六凸轮区域A(6)抵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吸收部件移动机构72和喷头移动机构71的构成皆包括同一个驱动马达73,通过该驱动马达73的作用而使吸收部件移动机构72与喷头移动机构71的工作同步。即,由于构成为喷头单元2的上下移动(保持部件74的摇动)和吸收部件12的往复扫描移动(冲刷单元11的往复移动)同步,所以可缩短冲刷处理所需的时间。这样,缩短维护所需的时间,在冲刷处理后,可马上进行记录工作或罩盖工作。
此外,通过在直径互不相同的凸轮轴82和轴91之间围绕架设的同步带84,使冲刷单元11(吸收部件12)边相对于输送面88倾斜上升边向输送方向上游侧移动,从而可在使其从喷头单元2远离的同时赢得离输送面88的距离,因而可避免吸收部件12和输送面88的接触。
再有,可将冲刷处理时的吸收部件12和喷嘴24的间隔设定为,使从各记录喷头21排出的墨滴不漏出而可靠地被接受到吸收部件12中的间隔。
此外,由于吸收部件12自身沿输送方向直线地往复移动,所以可将吸收部件12的振幅抑制为最小限度,移动后,马上开始冲刷处理。
由于在记录工作中记录用纸Q与喷嘴形成面23的距离微小,因此吸收部件12有可能与双方接触,但是,在第一待机位置处可使吸收部件12在从喷嘴形成面23和输送面88离开的位置待机,因此可避免吸收部件12与喷嘴形成面23及输送面88的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通过将冲刷单元11配置在第一待机位置而成为确保吸收部件12与喷嘴形成面23的距离的构成,但对于该喷嘴形成面23与吸收部件12的距离可设定为任意的距离,因此不用限制吸收部件12的直径,可采用任意粗细的吸收部件12。这样,墨液的接受范围广阔,吸收部件12的停止位置不必高精度地确定即可,因此有利于控制容易性和低成本化。此外,通过增大吸收部件12的直径可抑制停止时的振幅。
此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随着凸轮部81的旋转而使喷头单元2上下移动,因此喷头单元2相对输送面88的定位精度提高,并且,可减小喷头单元2的上下移动时的载荷,因而在耐久性方面也有利。
再有,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构成,由于可用一个系统的驱动源来进行喷头单元2的上下移动和冲刷单元11(吸收部件12)的水平移动,因此控制简单且工作的同步不会变化,可精度良好地进行双方的移动。此外,可用比较简单的构成实现上述双方的移动,因此制作成本也低。
此外,对于冲刷单元11的构成不限于上述构成,例如,也可采用以下构成:通过在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喷头单元2的两侧配置送出卷筒16和卷取卷筒17,使其旋转同步,来使吸收部件12从喷嘴列L的一方侧向另一方侧扫描。
此外,上述移动部14、调整杆18、拉伸弹簧19、检查用旋转体20、各传感器36、37、检测部41、安全传感器部47等不是必不可少的,只要是能够不使吸收部件12弯曲地进行扫描的构成即可。再有,虽然从送出卷筒16送出的吸收部件12经由多个辊而在卷取卷筒17上卷取,但是,该经由的辊的数量不限于上述数量,也可适当设定。
虽然以上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涉及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显然并不限于所涉及的实例。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在技术方案记载的技术思想范围内得到各种变形例和改进例,这些变形例和改进例理所当然地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此外,本发明涉及的吸收部件移动机构72和喷头移动机构71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构成,也可采用其他构成。
例如,虽然在先前的实施方式中,采用在压印板8的宽度方向两侧(与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配置一对凸轮部81的构成,但也可以是在任一单侧仅配置一个的构成。该情况下,成为通过这一个凸轮部81的旋转来使保持部件74摇动以使喷头单元2上下移动的构成。
另外,也可采用使用齿轮齿条副来代替上述吸收部件移动机构72的构成等(例如,图12)。
图12所示的齿轮齿条副机构101具有:与冲刷单元11连接的齿条102;和与齿条102啮合并通过驱动马达而旋转的小齿轮103。小齿轮103与凸轮轴82设置成一体,与凸轮部81同步地旋转从而使齿条102移动,使吸收部件12在第一待机位置、第二待机位置和冲刷位置之间移动。即使是此类构成也可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虽然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涉及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形。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吸收部件12平行地沿喷嘴列的构成进行说明,但是,在本发明中,吸收部件12的延伸方向和喷嘴列的延伸方向不是一定得完全平行。即,在本发明中,沿喷嘴列延伸不仅仅限于与喷嘴列完全平行的状态,只要是在冲刷时吸收部件12能够接受墨滴(流体)的范围内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用于行式喷头方式的打印机的构成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用于串行方式的打印机。
再有,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吸收部件12总是在喷头与记录纸(介质)之间移动的构成进行说明,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采用在使吸收部件12退避时使之移动到从喷头正下方偏离的区域(例如喷头的侧方)的构成。
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流体喷射装置用于喷墨式的打印机,但也可用于喷射、排出墨液以外的其他流体的流体喷射装置。即,可用于具备排出微小量液滴的流体喷射喷头等的各种流体喷射装置。再有,液滴是指从上述流体喷射装置排出的流体的状态,也包含拖尾成粒状、泪滴状、丝线状的状态。另外,这里所说的流体只要是流体喷射装置能喷射的材料即可。
例如,只要是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的物质即可,不仅包括粘性高或低的液体状态、溶胶、凝胶水、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融液)那样的流体状态,以及作为物质的一个状态的流体,还包括将包含颜料和/或金属微粒等固形物的功能材料的微粒在溶剂中溶解、分散或混合所成的物质等。此外,作为流体的代表实例,可举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墨液。这里,墨液包括普通的水性墨液和油性墨液以及凝胶(中性)墨液、热熔墨液等各种流体组成物。
作为流体喷射装置的具体实例,可以是:将以分散或溶解的方式含有在例如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滤色器的制造等中所使用的电极材料和/或颜色材料等材料的流体喷射的流体喷射装置、将在生物芯片制造中所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喷射的流体喷射装置、作为精密移液管使用并喷射成为试剂的流体的流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和/或微型分配器等。
再有,也可采用精密地向钟表和/或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射润滑油的流体喷射装置、为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所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在基板上喷射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的流体喷射装置、为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或碱等蚀刻液的流体喷射装置。

Claims (7)

1.一种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流体喷射喷头,该流体喷射喷头具有包括多个喷嘴的喷嘴列,从该喷嘴列喷射流体,所述多个喷嘴在与在输送面上所输送的记录介质的输送方向交叉的方向上排列,
该流体喷射装置具备:
线状的吸收部件,其沿所述喷嘴列延伸,吸收从所述喷嘴所喷射的流体;
喷头移动机构,其使所述流体喷射喷头在待机位置与冲刷位置之间移动;和
吸收部件移动机构,其与所述喷头移动机构联动,使所述吸收部件在冲刷位置与待机位置之间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部件移动机构和所述流体喷射喷头移动机构以都包括同一个驱动马达的方式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部件移动机构,以使得所述吸收部件与所述输送面的间隔在所述退避位置时比在所述冲刷位置时大的方式,使所述吸收部件相对于所述输送方向倾斜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头移动机构具备:
保持部件,其保持所述流体喷射喷头;
转动支承部件,其以能转动的方式支承所述保持部件的一端侧;和
凸轮部,其通过支承所述保持部件的另一端侧并旋转来使所述保持部件摇动,使所述流体喷射喷头在所述待机位置与所述冲刷位置之间往复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凸轮部的侧周面,设置有使所述流体喷射喷头配置在冲刷位置的第一区域和使所述流体喷射喷头配置在所述待机位置的第二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隔着所述输送面与所述流体喷射喷头的喷嘴形成面相对的位置配置有将所述喷嘴形成面密封的罩盖部件,
在所述凸轮部的所述侧周面,设置有使所述流体喷射喷头配置在所述喷嘴形成面由所述罩盖部件密封的位置的第三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流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喷头移动机构设置有将所述保持部件向所述凸轮部侧按压的按压部件。
CN201110130175.0A 2010-05-18 2011-05-18 流体喷射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487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14170/2010 2010-05-18
JP2010114170A JP5621319B2 (ja) 2010-05-18 2010-05-18 流体噴射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48784A true CN102248784A (zh) 2011-11-23
CN102248784B CN102248784B (zh) 2015-07-01

Family

ID=449721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30175.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48784B (zh) 2010-05-18 2011-05-18 流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285785A1 (zh)
JP (1) JP5621319B2 (zh)
CN (1) CN10224878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05186A (zh) * 2022-01-26 2022-04-29 王艳娇 一种工业加工设备废气复合除尘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51951B2 (ja) * 2010-09-30 2013-07-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滴噴射装置
US10759170B2 (en) * 2018-01-30 2020-09-01 Riso Kagaku Corporation Ink jet printing apparatu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19783B2 (en) * 1998-11-20 2003-09-16 Seiko Epson Corp Flushing position controller incorporated i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flushing method used for the same
US20050078145A1 (en) * 2003-09-22 2005-04-1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Droplet discharg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eliminary discharge method
JP2005199548A (ja) * 2004-01-15 2005-07-28 Fuji Xerox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827376A (zh) * 2005-03-01 2006-09-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EP1982836A2 (en) * 1998-11-20 2008-10-2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Flushing position controller incorporated i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flushing method used for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50880A (en) * 1987-11-09 1988-06-14 Eastman Kodak Company Compliant print head loading mechanism for thermal printers
JP2817984B2 (ja) * 1990-02-02 1998-10-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586858B2 (ja) * 2008-02-07 2010-11-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19783B2 (en) * 1998-11-20 2003-09-16 Seiko Epson Corp Flushing position controller incorporated i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flushing method used for the same
EP1982836A2 (en) * 1998-11-20 2008-10-22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Flushing position controller incorporated i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flushing method used for the same
US20050078145A1 (en) * 2003-09-22 2005-04-14 Fuji Photo Film Co., Ltd. Droplet discharg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preliminary discharge method
JP2005199548A (ja) * 2004-01-15 2005-07-28 Fuji Xerox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CN1827376A (zh) * 2005-03-01 2006-09-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05186A (zh) * 2022-01-26 2022-04-29 王艳娇 一种工业加工设备废气复合除尘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621319B2 (ja) 2014-11-12
US20110285785A1 (en) 2011-11-24
CN102248784B (zh) 2015-07-01
JP2011240579A (ja) 2011-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96836B (zh) 液体喷射头的维护装置、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打印机
CN102139571B (zh) 流体喷射装置
CN102139569B (zh) 流体喷射装置以及维护方法
CN102029787B (zh) 流体喷射装置
CN102398416A (zh)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喷出方法
CN102248784A (zh) 流体喷射装置
CN202952656U (zh) 液体喷射装置
CN102205742A (zh) 片状部件输送装置及具有该片状部件输送装置的记录装置
CN102514371A (zh) 记录装置
CN102152637B (zh) 流体喷射装置
CN100457461C (zh) 擦拭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2189772A (zh) 流体喷射装置
CN101734015B (zh) 流体喷射装置
CN102259498A (zh) 流体喷射装置
CN102233725B (zh) 液体喷射装置
US8888234B2 (en) Fluid ejecting apparatus
CN102161262A (zh) 流体喷射装置
CN203236848U (zh) 液体喷射装置
CN203110522U (zh) 液体喷射装置
JP5713066B2 (ja) 流体噴射装置
JP2011131564A (ja) メンテナンス装置及び流体噴射装置
JP2011079235A (ja) 流体噴射装置
JP2011240580A (ja) 流体噴射装置
JP2011245728A (ja) 流体噴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1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