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47590A - 用于预防或治疗hiv感染的药物组合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用于预防或治疗hiv感染的药物组合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47590A
CN102247590A CN2010101831273A CN201010183127A CN102247590A CN 102247590 A CN102247590 A CN 102247590A CN 2010101831273 A CN2010101831273 A CN 2010101831273A CN 201010183127 A CN201010183127 A CN 201010183127A CN 102247590 A CN102247590 A CN 1022475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iv
drug regimen
medicine
virus
treat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18312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根发
张晓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Fusogen Pharmaceuticals Inc
FusoGen Pharmaceuticals Inc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Fusogen Pharmaceutical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Fusogen Pharmaceuticals Inc filed Critical Tianjin Fusogen Pharmaceuticals Inc
Priority to CN20101018312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247590A/zh
Publication of CN1022475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475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含有抗病毒肽的药物组合、所述药物组合用于预防或治疗HIV感染和制备相应的药物的应用,以及使用所述药物组合预防或治疗HIV感染的方法。

Description

用于预防或治疗HIV感染的药物组合及其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含有抗病毒肽的药物组合、所述药物组合用于预防或治疗HIV感染和制备相应的药物的应用,以及使用所述药物组合预防或治疗HIV感染的方法。
背景技术
1.人免疫缺陷病毒和艾滋病的流行
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可引起致病性逆转录病毒感染,并引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即艾滋病)(Barre-Sinossi,F.等,1983,科学(Science)220:868-870)。虽然巨噬细胞、神经细胞及各种其它细胞也可被HIV感染(Maddon等,1986,细胞(Cell)47:333-48),HIV对CD4+细胞表面的CD4分子有亲和性,所以CD4+T淋巴细胞是HIV的主要靶细胞(Dalgleish,A.等,1984,自然(Nature)312:767-8)。人被HIV感染后,CD4+T淋巴细胞被大量破坏,以至丧失机体免疫机能。所以艾滋病患者极易患机会性感染、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肿瘤等,最终百病丛生,衰竭而死(Levy,J.A.编辑,《急性HIV感染和易感细胞》,美国出版2000年,63-78页)。
目前发现的HIV类型至少有两种:HIV-1(Gallo,R.等,1984,科学(Science)224:500-503)和HIV-2(Clavel,F.等,1986,科学(Science)223:343-346)。这两种类型病毒中的每一种又都存在着许多遗传异质性。仅HIV-1就存在着至少11种不同的序列基因型(A-J和O亚型)(Jonassen,T.O.等,1997,病毒学(Virol.)231:43-47)。其中HIV-1的E亚型主要分布于中非、泰国、印度、越南、柬埔寨、马来西亚、缅甸、中国以及西半球(世界卫生组织报告(WHO Report),1996)。在中国的HIV亚型主要有B、E、C亚型(Yu,E.S.等,1996,美国公共卫生杂志(American J.Public Health)86(8Pt1):1116-22)。
艾滋病这一症状严重、死亡率极高的流行性传染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死因之一。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UNAIDS/WHO)2009年发布的统计报告指出:2008年,全球共有3340万名HIV携带者,其中新感染者270万,死于艾滋病的人数达200万,每天新增HIV感染者7400人这些数字在连年上升(全球艾滋病流行状况更新报告(AIDS epidemic update)2009,UNAIDS and WHO)。中国的HIV感染蔓延迅速,中国卫生部、UNAIDS和WHO对中国2009年艾滋病疫情的联合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中国估计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约74万人(56~92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为10.5万人;2009年当年新发HIV感染者4.8万人(陈竺部长出席第五届中国艾滋病防治国际合作项目经验交流会,2009)。
2.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药物治疗
HIV的繁殖周期包括以下重要步骤。首先,病毒外包膜的糖蛋白gp120与T4淋巴细胞表面的CD4分子发生特异性的结合,吸附于细胞膜上。在一组化学趋化因子受体的协助下,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Berger,E.A.,等,1999,免疫学年度综述(Annu.Rev.Immunol.)17:657-700)。融合后,包装在核衣壳里的HIV毒粒进入细胞,脱去衣壳,裸露出病毒核酸。病毒逆转录酶催化由HIV单股RNA转录成单股DNA,再在细胞聚合酶的催化下成为双股DNA。HIV的双股DNA可以以自由形式存在于胞浆中,也可在病毒整合酶的催化下,以双股DNA前病毒的形式整合于宿主染色体DNA内,从而形成HIV的潜伏感染(Roe,T.等,1997,病毒学杂志(J.Virol.)71(2):1334-40)。前病毒在宿主染色体中是稳定的,不会被切除。前病毒能随染色体的复制而遗传。在HIV的mRNA翻译出大的聚蛋白后,病毒蛋白酶切断并加工聚蛋白,形成成熟的病毒结构蛋白(Xiang,Y.和Leis,J.,1997,病毒学杂志(J.Virol.)71(3):2083-91)。最后,HIV核酸和这些结构蛋白结合,装配出新的病毒颗粒,并以出芽的方式释放到细胞外(Kiss-Lazozlo,Hohn,T.,1996,微生物学新动向(Trends in Microbiology)4(12):480-5)。
从HIV的复制周期可以看出:HIV复制的关键阶段是1)病毒吸附并通过融合进入细胞;2)逆转录与整合;3)蛋白翻译与加工;4)病毒的装配和释放。根据上述HIV的生命周期,目前已应用或正在研制的抗艾滋病药物主要针对病毒复制过程的8个重要环节,即HIV对宿主细胞的依附——进入抑制剂;辅受体相互作用——进入抑制剂;HIV与细胞的融合——进入抑制剂;病毒RNA的逆转录——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s)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s);前病毒DNA的整合——整合酶抑制剂(integrase inhibitor);DNA的转录;病毒蛋白质的表达;病毒的组装,以及病毒粒子的发芽和成熟——蛋白酶抑制剂(PIs)(Reeves J D,等,2005,药物(Drugs)65(13):1747-1766)。这些环节中所涉及到的酶或受体就成为抗艾滋病药物设计的靶向目标,例如病毒的逆转录酶、蛋白酶、整合酶、多聚酶、糖蛋白gp41和gpl20,以及宿主细胞的CD4受体和辅受体CCR5和CXCR4等。
目前FDA已批准了32种药物用于治疗艾滋病,其中有29种为HIV逆转录酶抑制剂(Charles,C.J.,等,1996,美国医学协会杂志(JAMA)276:146)和HIV蛋白酶抑制剂(Miles,S.A.等,美国国际艾滋病协会(International AIDS Society USA)4(3):15)。另外,还有1种整合酶抑制剂和2种进入抑制剂。
(1)逆转录酶抑制剂
逆转录酶抑制剂是使用最早的一类药物,可以细分为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是核苷或核苷酸结构衍生物,通过竞争性地抑制天然核苷与HIV-1逆转录酶的结合,阻碍前病毒DNA的合成。同时,由于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在结构上其核糖的3’位缺乏羟基,当它们代替天然核苷结合到前病毒DNA链的3’末端时。不能再进行与5’→3’磷酸二酯键的结合,终止了病毒DNA链的延长。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与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不同,它们靶向病毒逆转录酶的非底物结合位点(即异构位点,allosteric site),通过与逆转录酶特定的结合口袋作用,改变酶蛋白的构象,干扰酶与底物的结合,从而抑制病毒的复制。因此,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很容易诱导病毒蛋白产生变异,从而促使病毒抗药性的产生,由此限制了它的应用。但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与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联合使用具有很好的病毒抑制活性。
逆转录酶抑制剂包括AZT、ddI、ddC、3TC及d4T等。用逆转录酶抑制剂治疗HIV感染迟早会产生病毒对药物的耐受,即病毒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药物抑制病毒的有效浓度上升几倍甚至几十倍(Vella,S.和Floridia,M.,1996,美国国际艾滋病协会(International AIDS Society USA)4(3):15)。抗药性与HIV的高突变率有关。在人体内,HIV每天可产生108-1010个新颗粒,而突变率为每复制周期3×105核苷。调控基因和包膜蛋白中可能出现大量影响氨基酸表达的错意突变,一些毒株在某些基因的氨基酸序列能出现近40%的突变(Myers,G和Montaner,J.G.,1992,逆转录病毒(The Retroviridae)vol.1.Plenum Press,New York 51-105)。虽然逆转录酶抑制剂能抑制敏感病毒株,但却使原已存在的和变异后产生的耐受毒株大量繁殖,从而导致耐药性。
几种逆转录酶抑制剂都有与剂量相关的特异性毒性,包括骨髓抑制、呕吐、肝功能异常、外周神经疾病、肌无力及胰腺炎。许多病人不能忍受这些毒副作用,不得不中途停药(Fischl,M.A.,等,1987,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ngl.J.Med.)317:185-91;Lenderking,W.R.,等,1994,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ngl.J.Med.)330:738-43)。
(2)蛋白酶抑制剂
蛋白酶抑制剂作为底物类似物竞争性地抑制HIV-1蛋白酶的活性,或以其对称结构干扰蛋白酶的活性位点,从而形成不成熟和有缺陷的病毒颗粒,使其不能进一步得到有效复制。
蛋白酶抑制剂包括LPV、ATV、FPV、APV、IDV及SQV等。用蛋白酶抑制剂治疗HIV感染也存在耐药性的问题。病毒蛋白酶基因的突变已使目前应用的所有蛋白酶抑制剂类药物都产生了耐药性(Condra,J.H.等,1995,自然(Nature)374:569-71)。蛋白酶抑制剂的毒副作用包括肝功能异常、胃肠不适、肾结石、口周围麻木、脂类异常及意识混乱(Deeks,等,1997,美国医学协会杂志(JAMA)277:145-53)。
(3)整合酶抑制剂
整合酶抑制剂是在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后开发的一类抗HIV药物。逆转录病毒DNA在整合酶的催化下插入宿主染色体内,利用宿主细胞基因复制的机器和原料完成HIV的复制和感染。而且HIV-1整合酶以单一的活性部位与病毒和宿主两种不同构象的DNA底物作用,有可能限制HIV对整合酶抑制剂药物产生抗药性。加之整合酶只存在于病毒中,哺乳动物类均无对应酶,因此整合酶成为大有前景的抗HIV药物设计的新型靶向目标(Young S D.,2001,药物发现与开发新见(Curr Opin DrugDiscov Devel)4(4):402-410)。2009年,首个整合酶抑制剂Raltegravir在美国纳入一线药物的行列。
(4)进入抑制剂
进入抑制剂是比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更新的一代药物,根据HIV进入宿主细胞的过程,HIV进入抑制剂可分为三类:1)作用于HIVgpl20与CD4分子结合的HIV黏附抑制剂;2)作用于HIV辅助受体的辅助受体拮抗剂;3)作用于HIVgp41的融合抑制剂。
HIV进入宿主细胞的第一步是HIV gpl20与CD4分子结合。HIV黏附抑制剂针对性地与gpl20或CD4结合,进而阻止gpl20与CD4结合,抑制HIV进入细胞。
HIV gpl20与CD4分子结合后,gpl20构象改变,暴露出辅助受体结合位点,随即与宿主细胞表达的辅助受体(CXCR4或CCR5)结合,启动进一步的构象改变。HIV辅助受体的辅助受体拮抗剂通过与宿主细胞表面的CCR5或CXCR4结合来阻止病毒进入细胞。根据作用靶点的不同,分为CCR5辅助受体拮抗剂和CXCR4辅助受体拮抗剂。Maraviroc是第一个应用于临床治疗的辅助受体拮抗剂,2007年8月美国FDA批准Maraviroc上市。
HIV gpl20和CD4分子以及辅助受体结合后,gp41构象改变,暴露出其融合肽并插入到宿主细胞膜,从而启动病毒膜与细胞膜的融合,完成病毒进入宿主细胞的感染过程。由于直接参与和细胞膜的融合过程,gp41被称为“打开细胞大门的关键分子”(Ferrer,M.,等,1999,自然-结构生物学(Nat.Struct.Biol.)6(10):953-60;Zhou,G.,等,2000,1:生物有机医用化学(Bioorg.Med.Chem.)8(9):2219-27)。目前,HIV融合抑制剂主要包括针对HIV gp41
N-HR、C-HR以及融合肽的抑制剂(孙坚萍等,2008,中国艾滋病性病14(2):189-191)。最早被发现的融合抑制剂是从gp41C-端(127-162)衍生而来的含36个氨基酸的多肽-T-20,它的结构为:X-YTSLIHSLIEESQNQQEKNEQELLELDKWASLWNWF-Z。
综上所述,目前应用的大多数抗HIV药物毒性高,又有耐药性。因此,治疗HIV感染存在着很大问题。显而易见,高效、低毒的新药是治疗HIV感染的需要。
3.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
现在国际上通行的治疗HIV感染的疗法是“鸡尾酒疗法”,是指将不同作用机制的艾滋病药物中的2-3种药组合在一起使用,又称“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法”(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自1995年,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应用给HIV感染者带来了福音,它能显著降低HIV感染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延长HIV感染者的生命(Palella FJ Jr,等,1998,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 Eng1 J Med)338:853-860)。由于采用了“鸡尾酒疗法”,1997年美国艾滋病死亡人数立刻降低了42%,但是1998年该疗法仅使美国的死亡人数降低18%。到了1999年,美国艾滋病死亡人数又呈上升趋势,上升了12%。显然,“鸡尾酒疗法”正在渐渐失去它的疗效。
何时是开始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最佳时机,一直是研究的重点。2009年12月,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DHHS)新公布的治疗指南建议,CD4+细胞计数<350/mm3或有艾滋病相关症状的患者均需抗病毒治疗。指南还建议,CD4+细胞在350-500/mm3之间的无症状患者,建议接受抗病毒治疗,但参与指南制定的各成员的建议强度不同,有55%的成员强烈建议开始治疗,有45%的成员一般建议开始抗病毒治疗;对于CD4+细胞>500/mm3的患者,50%的成员赞成开始治疗;但是无论CD4+细胞计数是多少,有下列情况的感染者均应开始抗病毒治疗:怀孕、HIV相关的肾病患者、合并HBV感染且需要治疗的患者。
国际通行的治疗方法仍是HARRT治疗方案,治疗的基本骨架是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根据不同权威组织的推荐,与另外的非核苷类抑制剂或蛋白酶抑制剂或其他新型药物联合使用。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一线疗法是基于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HAART的组合,分别是AZT+3TC+EFV、AZT+3TC+NVP;或TDF+3TC/FTC+EFV、TDF+3TC/FTC+NVP。美国DHHS推荐的一线疗法可分为3类,基于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HAART的组合,即TDF+FTC+EFV;基于蛋白酶抑制剂的HARRT组合,即TDF+FTC+ATV/r、TDF+FTC+DRV/r;基于整合酶抑制剂的HARRT组合,即TDF+FTC+Raltegravir。
目前国内企业可生产的抗HIV药物有齐多夫定AZT、去羟肌苷ddI、司他夫定d4T、利托那韦RTV、茚地那韦IDV、奈韦拉平NVP等8种。遵从2种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联合1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的一线疗法,以我国已有药物为基础的一线推荐方案为:AZT(或d4T)+3TC+EFV(或NVP),替代方案为:(1)AZT(或d4T)+3TC+IDV;(2)ddI+d4T+EFV(或NVP);(3)AZT+ddI+EFV(或NVP)(国家免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手册,2007)。
4.人免疫缺陷病毒的耐药
虽然HAART在全球的展开,有效地改善了HIV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日益严重的HIV耐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它的疗效,并有可能使少数病人陷入无药可用的危险境地(Sabin CA,等,2005,英国医学杂志(BMJ)330:695-699)。因每类药物都有不同的不良反应,故3类药物组合方案各有优缺点,从没有一个组合是完美的。不推荐且应避免所有单一用药,所有的药物配伍建议都应包括两种核苷类药物的至少三联药物。另外,两种核苷类药物不能单独用于抗病毒治疗,因其不能有效充分地抑制HIV的复制并有可能产生耐药性。
据报道,有约50%的病人在开始治疗仅1年后,由于产生耐药而导致治疗失败(Montaner JS,等,1998,柳叶刀(Lancet)352:1919-1922)。耐药基因在HIV新近感染者中的传播所导致的耐药也日渐突出。Boucher CA等在2005年发表了1996-2002年间欧洲19个国家同时进行的HIV耐药研究结果(Wensing AMJ等,传染病杂志(J Infec Dis),2005,192:958-966)。在欧洲,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中,10.4%携带耐药突变基因;新近感染者与长期感染者相比,携带的HIV耐药突变更多。新近感染者中发生PIs耐药的比率较为稳定;而发生NTRI耐药突变的比率有所下降,由1996-1998年的13.4%降为2001-2002年的6.3%;发生NNRTIs耐药的突变比率明显增加,由1996-1998年的2.3%增加为2001-2002年的9.2%。2003到2004年,来自6个国家89个地区的787例新感染HIV-1的感染者,其耐药性检测显示有14.5%的患者至少对1种抗病毒药物耐药,7.1%的患者对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8.4%的患者对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对蛋白酶抑制剂耐药者占2%,3.1%的患者对2种或3种抗病毒药物耐药(Gallant J E,等,2005,HIV医学话题(Top HIV Med)13(5):132-142)。
HIV对药物的完全耐药需要特定组合的多次突变才会发生,需要的时间较长。只有在继续服用原有药物、HIV不断复制的情况下,耐药才会发生。换句话说,在病毒载量发生反跳的情况下,如果不改变原有的治疗药物,发生耐药的危险性较大。病毒载量反跳的程度越高,产生耐药突变的危险性越大。因此,在病毒量反弹使,应当考虑采用新的联合方案进行治疗。
鉴于已有抗艾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耐药性的产生,人们在不断研发新的药物。本发明的发明人之一在中国专利CN01130985.7中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HIV感染的多肽,该多肽是从HIV(E亚型)的跨膜蛋白gp41C端氨基酸序列的周边区域(从第117到151的氨基酸序列)衍生出的一段肽链,其序列为X-SWETWEREIENYTKQIYKILEESQEQQDRNEKDLLE-Z。在HIV引起的融合实验中,该多肽抑制融合的浓度比T-20低20倍。本发明的发明人之一在WO2007143934中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HIV感染的多肽组合物,在早期的HIV感染者中,该组合物的使用可以使患者体内病毒载量降低1.2log。
发明概述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预防或治疗HIV感染的药物组合,其中含有以下两种药物:(1)有效量的包含氨基酸序列SWETWEREIENYTRQIYRILEESQEQQDRNERDLLE(SEQ ID NO:1)或其保守修饰变体的抗病毒肽,以及(2)其他治疗HIV感染的药物。其中所含的抗病毒肽为一种膜融合抑制剂,在细胞外发挥作用,且以病毒蛋白为靶标,因此毒副作用比传统的抗病毒药物低。与同类药物T-20相比,由于本发明抗病毒肽效价高,半衰期长,因此给药量小,副作用更低,且给药间隔长,可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且使用更方便。
具体地讲,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的用于预防或治疗HIV感染的药物组合,该组合包含有效量的作为HIV融合抑制剂的抗病毒肽,所述抗病毒肽包含下述氨基酸序列SWETWEREIENYTRQIYRILEESQEQQDRNERDLLE(SEQ ID NO:1)。
一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有效量的包含氨基酸序列SEQ ID NO:1的多肽的药物组合。另一方面,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有效量的包含氨基酸序列SEQ ID NO:1的保守修饰变体的多肽的药物组合物。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多肽序列为:
X-SWETWEREIENYTRQIYRILEESQEQQDRNERDLLE-Z
其中,X为氨基、疏水基团,包括(但不限于)苄氧羰基,丹酰基,或叔丁氧羰基,乙酰基,9-芴基甲氧羰基(FMOC),共价键连结大分子载体基包括(但不限于)脂质-脂肪酸轭合物,聚乙二醇或碳水化物。Z可代表羧基,酰氨基,叔丁氧羰基,大分子载体基包括(但不限于)脂质-脂肪酸轭合物,聚乙二醇或碳水化物。
本发明药物组合除了有效量的上述本发明作为有效成分的抗病毒肽,还含有其它抗HIV药物,选自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膜融合抑制剂等抗HIV药物的一种或多种。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预防或治疗HIV感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向需要所述治疗的个体施用包含有效量的含有SEQ ID NO:1的氨基酸序列或其保守修饰变体的抗病毒肽与其它抗HIV药物的组合。本发明药物组合可以每天给药一次或以更长的时间间隔给药。本发明的药物组合可以通过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粘膜、直肠以及透皮的途径给药。
附图说明
可从说明书、附图以及所附的权利要求中详实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特点以及发明本身。附图供理解本发明原理提供,因此未对附图进行测量或强调。
图1是HIV感染者连续两周分别给予含10mg和20mg FS-01的药用组合物后,血浆病毒载量(VL)log值的变化。由图1可以看出,给药后各组感染者病毒载量均有下降。但在同一个剂量组下,病毒载量小于10,000c/ml的感染者治疗效果更好,其中20mg组可以降低1.2个log。
图2是连续四周给予含10mg和20mg的FS-01的药用组合物后CD4 +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显示给予本发明药用组合物后,感染者的CD4 +细胞计数明显增加,高剂量组增加更多。
图3是连续24周分别给予FS-01和HAART的药物组合或单独给予HAART治疗时,两组受试者病毒载量变化降至检测不到水平的百分率与CD4细胞计数增加值的变化曲线。HAART方案的药物组合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opinavir/ritonavir)、拉米夫定(lamivudine)和去羟肌苷(didanosine)。结果显示,在治疗的任何阶段,FS-01与HAART药物组合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单独HAART治疗的结果。
图4是有治疗经验的HIV感染者分别给予FS-01和HAART的药物组合或单独给与HAART,连续治疗24周后,两组受试者病毒载量变化降至检测不到水平的百分率与CD4细胞计数增加值。结果显示,与单独使用传统HAART相比,FS-01和HAART的药物组合治疗24周后,可使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较单独使用HAART提升50%,使CD4细胞计数的增加值提升46%。
发明详述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预防或治疗HIV感染的药物组合,其中含有以下两种药物:(1)有效量的包含氨基酸序列SWETWEREIENYTRQIYRILEESQEQQDRNERDLLE(SEQ ID NO:1)或其保守修饰变体的抗病毒肽,以及(2)其他治疗HIV感染的药物。
根据本发明所讲述的抗病毒多肽的作用机理,其发挥抗病毒活性的部分是36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序列(SEQ ID NO:1),因此可以根据本领域熟知的方法对多肽进行不破坏其形成α螺旋的修饰,如在多肽末端进行修饰,以增加多肽的稳定性,生物利用度或活性。
因此,本发明所述药物组合之一的抗病毒肽还可以是序列在SEQ IDNO:1基础上进行保守修饰的多肽。该多肽的序列为:
X-SWETWEREIENYTRQIYRILEESQEQQDRNERDLLE-Z
其中,X为氨基;疏水基团,包括但不限于苄氧羰基,丹酰基或叔丁氧羰基;乙酰基;9-芴基甲氧羰基(FMOC);大分子载体基,包括但不限于脂质-脂肪酸轭合物,聚乙二醇或碳水化物。Z代表羧基;氨基;叔丁氧羰基;大分子载体基,包括但不限于脂质-脂肪酸轭合物,聚乙二醇或碳水化物。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本发明所述药物组合之一的抗病毒肽为CH3CO-SWETWEREIENYTRQIYRILEESQEQQDRNERDLLE-NH2(在下文中称为FS-01)。
本发明所述药物组合之一的抗病毒肽除了抗病毒多肽全长(SEQ IDNO:1)的三十六肽外,还可以包含具有抗病毒活性的全长抗病毒多肽(SEQID NO:1)的截断部分。这种截断肽可包括含4~36个氨基酸残基的肽(即从四肽至三十六肽)。
本发明所述药物组合之一的抗病毒肽除了含有抗病毒多肽全长(SEQID NO:1)或其截断部分以外,还包括(但不限于)氨基酸序列中含有SEQID NO:1序列的多肽,含有一个或多个氨基酸取代物、插入物和/或缺失物的肽。氨基酸序列中含有SEQ ID NO:1序列的多肽可在SEQ ID NO:1的末端增加2~15个氨基酸。氨基酸插入物可由单个氨基酸残基或由2~15个氨基酸长度的残基段组成。氨基酸取代物具有保护或非保护性质。保护性氨基酸取代物由具有类似电荷、大小、和/或疏水特性的氨基酸来取代。上述氨基酸可以是D型氨基酸或L型氨基酸,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非天然的。
在本发明所述药物组合之一的抗病毒肽的含量可以是1-100mg,优选3-90mg、5-80mg、7-70mg、9-60mg、10-50mg、15-20mg、1-15mg、5-15mg、20-25mg、25-30mg、25-100mg、30-90mg、35-80mg、40-70mg、45-60mg,例如3mg、5mg、10mg、15mg、20mg、25mg、30mg、35mg、40mg、45mg、50mg、55mg、60mg、65mg、70mg、75mg、80mg、90mg或100mg。在一个特别优选的实施方案中,上述组合物中含有20mg抗病毒肽。
本发明所述的药物组合中包括至少一种其他治疗HIV感染的药物,选自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整合酶抑制剂、进入抑制剂等具有抗HIV药物的一种或多种。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其他治疗HIV感染的药物是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逆转录酶抑制剂为拉米夫定(lamivudine)和去羟肌苷(didanosine),所述蛋白酶抑制剂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opinavir/ritonavir)。
本发明的上述药物组合可用于预防或治疗HIV感染以降低患者的病毒载量、升高患者的CD4 +细胞计数。因此,本发明还提供了本发明的上述药物组合在用于预防或治疗HIV感染以降低患者的病毒载量、升高患者的CD4 +细胞计数中的应用。在一个实施方案中,使用上述药物组合可以有效地降低病毒载量,使检测不到病毒载量的患者百分数达46.4%,明显优于对照组单独使用其他抗病毒药物的效果;同时使用上述药物组合的患者,其CD4 +细胞计数明显上升,达到104个/mm3,比对照组提升46%。
本发明的药物组合可以通过本领域已知的任何常规方法制备并且可以通过注射、口服、粘膜、直肠和透皮的途径给药。在下文的“药物制剂和给药途径”部分将其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预防或治疗HIV感染的方法,包括以每天两次、每天一次、两天一次、三天一次、四天一次、五天一次、六天一次或七天一次的时间间隔向需要所述治疗的患者施用所述的药物组合。
用于本申请中的抗病毒肽和各种术语的定义如下:
在本发明中使用的抗病毒肽为含有如下氨基酸序列(SEQ ID NO:1)或其保守修饰的变体的肽:
SWETWEREIENYTRQIYRILEESQEQQDRNERDLLE(SEQ IDNO:1)
其中,代表氨基酸残基的单字母符号具有本领域常规的含义,即:
A=丙氨酸,R=精氨酸,N=天门冬酸胺,D=天门冬氨酸,C=半胱氨酸,Q=谷氨酸胺,E=谷氨酸,G=甘氨酸,H=组氨酸,I=异亮氨酸,L=亮氨酸,K=赖氨酸,M=蛋氨酸,F=苯丙氨酸,P=脯氨酸,S=丝氨酸,T=苏氨酸,W=色氨酸,Y=酪氨酸,V=缬氨酸。
本发明中使用的含有上述氨基酸序列的抗病毒肽可用本领域熟知的技术和方法制得。例如,可在一种载体上或溶液中合成。或者,也可用重组DNA的技术制备,或分几段合成后再连接在一起。
本申请使用的“病毒性感染”指病毒侵入细胞的一种疾病状态。病毒侵入健康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生殖机制进行繁殖,导致该细胞的死亡。病毒颗粒从细胞芽植后,又通过新产生的子代病毒感染其它细胞。某些病毒基因也可能以前病毒的形式整合于宿主染色体DNA内,形成潜伏感染。前病毒能不断地随染色体的复制而遗传,并随时可被体内外的各种因素激活而使感染者发病。
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治疗或预防病毒性感染”指抑制特定病毒的复制和传播,预防病毒在宿主中的自我安置,改善或减轻病毒感染引起的症状。治疗有效的标准包括:病毒负载的减轻、死亡率和/或发病率的降低等。
本申请使用的术语“衍生物”指任何含有抗病毒肽序列、同系物、类似物或片断,含一个或多个氨基酸的取代物、插入物和/或缺失物的肽。
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抗HIV药物”或“治疗HIV感染的药物”是指有助于治疗HIV感染或由此引起的疾病的任何分子、化合物或药用组合物。
本申请使用的术语“协同作用”是指当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治疗剂联合使用时,所产生的效果比单纯使用任何一种治疗剂进行的单一治疗所产生的加合作用更有效,或者可以在比单独使用时低的剂量下产生同样的治疗效果。因此,通过联合使用具有协同作用的两种或多种治疗剂,可以降低用药剂量,增强抗病毒药物的疗效,并避免或减轻病毒对任何单一疗法产生的耐药性。
在本发明中,“抗融合”和“抗膜融合”指抑制或降低两个或两个以上生物体膜间的融合程度。上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物体可以是细胞或病毒结构,如细胞膜和病毒包膜等。“抗融合剂”或“抗膜融合剂”指能够抑制病毒感染细胞,如抑制游离病毒与细胞融合或抑制细胞间融合的物质。
HIV感染进程
一般认为HIV病毒感染机体后,其疾病进展取决于病毒与机体免疫两方面因素,一方面是病毒在体内的复制水平,最直观的参数是血浆病毒载量(VL),另一方面是机体免疫系统的损坏程度,其中最为重要的免疫细胞是CD4 +细胞。
T淋巴细胞是机体免疫系统内功能最重要的一群细胞,其主要由CD4 +和CD8 +二群细胞组成,在正常机体内这两群细胞亚群相互作用,保持一定平衡,从而维持着机体正常免疫功能。当不同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和功能发生异常时,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并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中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2002)。感染HIV后,体内CD4 +细胞数量不断减少,随着病程进展,由于抗原特异性T细胞克隆的枯竭,免疫系统已经不能对特定的抗原进行正常的免疫反应(Sean Emery,等,1997,免疫学新见(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9:568-572),结果导致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
HIV治疗中的重要指标
病毒载量反映了血浆中的病毒浓度,是病毒复制和机体免疫清除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判断疾病的进程中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姚均,等,2006,中国艾滋病性病12(1):1-3)。另一个重要指标CD4 +细胞被认为是HIV感染后评判其疾病进展的最好指标。它们也可以单独或联合作为判断疾病进展、临床用药、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血浆病毒载量的检测技术一般有逆转录PCR系统(RT-PCR)、核酸序列依赖性扩增(NASBA NucliSens)技术、分枝DNA信号放大系统(bDNA)。病毒载量测定的临床意义包括预测疾病进程、提供开始抗病毒治疗依据、评估治疗效果、指导治疗方案调整,也可作为HIV感染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艾滋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5)。
CD4 +细胞是HIV感染分类系统的划分标准之一,如美国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就是以此为基础制订了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诊断和分类标准,目前国内外仍被采纳应用。此外,CD4 +细胞绝对数变化监测,有助于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决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并观察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如判断HIV感染者的临床合并症(当CD4 +细胞<200个/mm3时,很容易发生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当CD4 +细胞<50个/mm3时,易发生巨噬细胞病毒(CMV)感染。CD4 +细胞计数可以了解机体的免疫状态和病程进展、确定疾病分期和治疗时机、判断治疗效果和HIV感染者的临床合并症,因此推荐对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定期进行CD4 +细胞检测。
HIV感染的治疗效果
一般认为在治疗后,通过病毒水平的检测可以确定治疗是否有效,通常在治疗前后病毒水平降低0.5log以上才被认为临床有效(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4,CDC)。对于血液中病毒载量为10,000c/ml至30,000c/ml,CD4 +细胞数少于350至500个/mm3。一般用药4-8周后病毒载量会下降1-2个log值,16-24周治疗后检测不到病毒(<50c/ml)(Kievits T,等,1991,病毒学方法杂志(J Virol Methods)35:273-86)。Mellors等人(MellorsJW等,1997,内科学年鉴(Ann Intern Med)126:946-54)研究发现VL降低0.5log,临床危险降低30%,CD4 +细胞计数提高10%,危险降低15%。
抗病毒治疗后,病毒复制被抑制,外周CD4 +细胞数量增加,并表现为两个阶段。在开始治疗的8-12周,被淋巴组织炎症捕获的淋巴细胞重新分布,导致外周淋巴细胞数量的增加,包括CD4 +细胞。在感染一周内CD4 +细胞的增加首先会表现为记忆细胞CD45RO+的增加,几周后,幼稚T细胞CD45RA+会出现。在第二阶段,CD4 +细胞的增加变得缓慢,主要是产生CD45RA+62L+表型的幼稚CD4 +细胞。(Christoph G.,等,2003,抗菌化疗杂志(JAC)51:1-4)。辅助刺激分子CD28在CD4 +细胞上的表达增加,而CD4 +和CD8 +细胞上的免疫激活标志物CD38降低(Sean Emery,等,1997,免疫学新见(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9:568-572)。
治疗的最终目标除了病毒载量下降到无法检测的水平外,免疫系统的重建也是抗病毒治疗的目标之一,其反过来可以控制病毒载量。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服用多种抗病毒药物却仍能检测到病毒载量的患者,他们无法再增加新的药物来控制病情,因此,部分抑制病毒并恢复免疫功能已经成为治疗的主要的目标(www.aidsmap.com)。
艾滋病病人免疫功能重建是指经抗病毒治疗后,HIV引起的免疫异常改变能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即:1)减少的CD4 +细胞恢复正常;2)CD4 +细胞恢复对记忆抗原刺激的正常反应能力;3)病人体内异常的免疫激活恢复正常。当然,免疫重建更包括抗病毒治疗后,与艾滋病相关的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率下降,艾滋病病人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减少。但抗病毒治疗对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也有其局限性:1)不能使所有艾滋病病人的免疫功能重建;2)不能重建抗HIV的CD4 +细胞特异性免疫反应,CD8 +细胞特异性抗HIV的能力也下降,这意味着病人需长期维持用药。(艾滋病诊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05)。
给药剂重
在治疗急性病毒感染的哺乳动物(包括人)时,须给予足以抑制病毒复制的有效量的抗病毒肽。给予抗病毒肽的有效剂量可用该领域内技术人员所周知的方法来确定,如设置生物半衰期,生物利用度等药代动力学参数。
给药剂量以抗病毒肽的血药浓度达到有效抑制病毒复制为目标,以改善病人症状或延长病人存活期的用量。为了使抗病毒肽的血浆浓度达到有效抑制体内病毒,特别是HIV病毒的浓度,可以通过每次给予药学上可接受的有效剂量的抗病毒肽,如每次给予1-100mg抗病毒肽,优选3-90mg、5-80mg、7-70mg、9-60mg、10-50mg、15-20mg、1-15mg、5-15mg、20-25mg、25-30mg、25-100mg、30-90mg、35-80mg、40-70mg、45-60mg,例如3mg、5mg、10mg、15mg、20mg、25mg、30mg、35mg、40mg、45mg、50mg、55mg、60mg、65mg、70mg、75mg、80mg、90mg或100mg抗病毒肽来实现。一个实施例中介绍了给予HIV感染者不同剂量的本发明抗病毒肽药用组合物,可有效降低其血浆中的HIV病毒载量,升高CD4 +细胞,并且在较低剂量,如10mg即能使病毒载量降低0.5log。
给药间隔
预防或治疗病毒感染的给药间隔由药物的吸收、失活和排泄速率以及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已知的其他因素。需要注意的是剂量的大小应随需要缓解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变化。另外需要理解:对于任一具体受治疗者,特定剂量方案应当根据个体需要和给予或监督,所述药物的给予依专业人员的判断而随时间调整,并且本文所述剂量范围仅是举例,而并非限制所要求保护药用组合物的范围或实施。所述活性成分可以一次性给予,或者可以分成更小剂量以不同时间间隔给予。
在一个实施例中,HIV感染者连续皮下注射20mg/天FS-01试验组平均稳态浓度Cav为250±123ng/ml,末次给药平均波峰浓度Cmax为765±288ng/ml,平均波谷浓度Cmin为67±59ng/ml,是体外病毒抑制研究中EC50(0.33ng/ml)的203倍。第168次给药后,血药浓度有1例可检测到120h,1例可检测到72h,3例可检测到36h,3例可检测到24h。因此可以根据本领域熟知的方法推测给药间隔,使得药物在体内能够维持在抑制病毒复制的浓度,如每天两次、每天一次到几天一次,如两天一次、三天一次、四天一次、五天一次、六天一次、七天一次或者更长的时间间隔给予上述剂量的抗病毒肽。
药物制剂和给药途径
本发明给予药物组合的最佳途径包括(但不限于):注射(如静脉注射、腹膜注射、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上皮或粘膜内吸收(如口腔粘膜,直肠和阴道上皮,鼻咽部粘膜,肠道粘膜等);口服;透皮或任何其它药学领域可使用的给药途径。
本发明还包括使用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将本文公开的药物组合配制成适宜的制剂单位,通过不同途径给药。给药途径可包括口腔、直肠、透膜或肠道给药;胃肠外给药包括肌内、皮下、髓内注射、鞘内、直接心室内、静脉内、腹膜内、鼻内或眼内注射;透皮、局部用药、阴道用药等。剂型包括(但不限于)片剂、锭剂、散剂、悬浮剂、栓剂、溶液、胶囊、霜剂、贴剂、微泵剂。除了已描述过的制剂外,还可使用长效制剂。这种长效制剂可采用皮下或肌肉植入法或肌注给药。因此,抗病毒肽或药用组合物可用合适的聚合物或疏水物质(如油乳剂)或离子交换树脂、或微溶的衍生物如微溶盐来配制。
适于本发明的药用组合物也包括为达到治疗目的所用的有效量的活性成分的药用组合物。有效量的确定方法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
药物组合
本发明所涉及的药物组合是一种“鸡尾酒”疗法,即抗病毒肽与另外至少一种其它抗HIV药物联合使用,以治疗或预防HIV感染。这些药物可以与病毒膜融合抑制剂有相同或不同的作用部位或作用机理。药物组合使用的结果可能产生协同作用或增效作用。
具体地讲,与抗病毒肽组合的至少一种其它抗HIV药物优选(但不限于)下列不同的攻击病毒的模式:抑制HIV逆转录酶,抑制HIV蛋白酶,抑制蛋白糖基化,抑制整合酶,及抑制病毒融合。采用这些攻击模式的药物包括(但不限于):逆转录酶抑制剂,如AZT、3TC、ddI、ddC、d4T、Etravirine、Nevirapine和其它双脱氧核苷或双脱氧氟代核苷;病毒蛋白酶抑制剂,如Saquinavir、Darunavir、Tipranavir、Ritonavir、Indinavir、Nelfinavir、VX-478;病毒整合酶抑制剂Raltegravir、GS-9137、S/GSK-1349572;病毒吸附剂;CD4受体阻断剂PRO-2000、TNX-355;趋化因子受体抑制剂Maraviroc、Vicriviroc、PRO 140、TAK-652;膜融合抑制剂,如T-20、Suc-HAS、PRO 367。
本发明所涉及的药物组合是抗病毒肽可与任一现有或以后临床使用的“鸡尾酒”(可以是一线疗法或二线疗法中的药物)组合使用,以治疗或预防HIV感染。具体地说,本发明所述药物组合中的抗病毒肽可与基于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HAART的组合联用,如TDF+FTC+EFV+FS-01;可与基于蛋白酶抑制剂的HARRT组合联用,如TDF+FTC+ATV/r+FS-01、TDF+FTC+DRV/r+FS-01;还可与基于整合酶抑制剂的HARRT组合联用,如TDF+FTC+Raltegravir+FS-01。
具体地说,可以将抗病毒肽与上述任一现有或以后临床使用的“鸡尾酒”组合同时或先后给予HIV患者:包括将有效量抗病毒肽和有效量的AZT(或d4T)、3TC和EFV(或NVP)组合,更优选的药物组合为抗病毒肽与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opinavir/ritonavir)、拉米夫定(lamivudine)和去羟肌苷(didanosine)。
本发明所涉及的药物组合还可以是如下组合,即任一现有或以后临床使用的“鸡尾酒”组合去掉其中的一种或多种药物,与本发明所述的抗病毒肽形成新的药物组合,以治疗或预防HIV感染。具体地说,本发明所述的药物组合可以替换掉“鸡尾酒”组合中的T-20,组成新的药物组合,用于预防或治疗HIV感染。
本发明涉及的药物组合中的多种药物的使用,包括(但不限于):同时给药、按先后次序给药、周期性给药、周期疗法(如在一段时间内给第一种抗HIV药物,然后再给第二种抗HIV药物,然后重复此种给药顺序(即周期),以降低抗病毒疗法可能产生的耐药性。更具体的讲,既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治疗剂作为一种治疗混合物一起使用,也包括两种或两种以上治疗剂分开给予但同时使用,如经不同的静脉进入同一个体。还包括按一定次序分开给药,即先给一种药物,再给第二种药物。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它可以减少其它抗病毒治疗剂的有效剂量,从而降低毒性,提高治疗指数。更重要的是,药物组合可以通过多种机制遏止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增强抗病毒的疗效,并防止病毒对单一疗法产生耐药性的手段,从而增加了治疗成功的可能性。
可与抗病毒肽一起使用的其它抗HIV药物优选(但不限于)作用于病毒复制过程中不同靶点的药物,如逆转录酶抑制剂,病毒蛋白酶抑制剂,糖基化抑制剂等;作用于病毒传播过程中不同靶点的抗病毒剂;作用于同一分子不同位点的抗病毒剂;以及预防或降低病毒耐药性发生的抗病毒剂。本领域技术人员都了解上述各种抗病毒治疗剂的作用机理及联合应用的益处。
有关本发明方法中所使用的抗病毒肽与上述抗HIV药物联合使用的治疗效果,可用本领域内普遍应用的方法来评价。例如,可用多种体外实验来测试抗病毒肽和AZT联合使用的效果,如:抑制HIV对细胞毒性,抑制合胞体形成,抑制逆转录酶活性,或抑制病毒RNA或蛋白合成的能力,等等。
此外,所述药物组合也可作为一种预防性措施,用于先前未曾感染但急性暴露于HIV的个体。所述肽的这种预防性使用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病毒经母婴传播的预防;其它可能传播HIV的固定场所,如在医疗部门的意外事故中,医护人员不慎暴露于HIV污染的血液、血制品及体液。在此情况下,抗病毒肽可起到预防性疫苗的作用。给药后,宿主将产生针对抗病毒肽的抗体,从而抑制HIV的进一步感染并中和HIV病毒。
本发明所述药用组合物作预防性疫苗的实施方案包括:给予宿主一定浓度的有效肽以产生足够中和HIV的免疫应答,如抑制HIV感染细胞的能力。可使用该领域内普通技术人员熟知的标准技术来测定免疫应答的产生。
与本领域的同类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病毒药物组合及其应用,该组合可以用于预防或治疗HIV感染,对病毒,特别是对HIV病毒感染者体内的病毒复制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并且可以升高感染者体内的CD4 +细胞,有利于免疫系统的重建,有利于感染者的预后。
用以下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所述的药物细合之一的抗病毒肽的药用组合物的制备以及所述药物组合的使用效果。
实施例1-制备含抗病毒肽FS-01的药用组合物
本实施例介绍了抗病毒肽FS-01的药用组合物,注射粉针制剂的制备方法,按照表1中所示配比称取规定量的填充剂、pH调节剂和抗病毒肽,加入适量注射用水使完全溶解,经过除菌过滤,膜滤,最终冻干获得含FS-01的粉针制剂。
表1.注射用抗病毒肽组合物处方(重量/重量)
Figure GSA00000120011800211
实施例2-HIV感染者连续皮下注射含FS-01的药用组合物的试验
19名HIV感染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含10mg和20mg FS-01的药用组合物,每日一次皮下注射,共给药28天。与实施例4中的数据一同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药用组合物的安全性良好。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给药14天后,20mg组中,治疗前病毒载量<10,000c/ml的HIV感染者血浆中的病毒载量下降明显,降低1.2个log(图1),而对于用药前病毒载量>10,000c/ml的感染者,建议与其他抗病毒药物联合使用,如抗逆转录病毒抑制剂或蛋白酶抑制剂。20mg组的HIV感染者中FS-01的半衰期为39小时。
试验结果还表明,给药28天后,感染者血浆CD4 +细胞计数在10mg和20mg两个剂量组中均有显著提高,且20mg组CD4 +细胞计数增加更多(图2)。
实施例3-FS-01与HAART的药物组合的人体试验
107例筛选合格的受试者,按2∶1随机分为两组(表2),对照组受试者给予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opinavir/ritonavir)、拉米夫定(lamivudine)和去羟肌苷(didanosine)的HAART;FS-01试验组受试者给予药物组合,包括上述药物和FS-01。两组受试者均连续给药24周。
表2.HIV感染者接受HAART联合FS-01组合物的试验设计
Figure GSA00000120011800221
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表3),连续给药24周,在治疗的每一个阶段,本发明所述的药物组合能显著提升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图3)。在给药24周后,FS-01试验组中有46.4%的受试者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水平,对照组中有31.0%的受试者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水平(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水平是指小于50c/ml)。上述结果表明,与单独使用HAART相比,FS-01可使病毒载量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提升50%(图4)。在CD4细胞计数方面,在24周治疗终点时,FS-01试验组受试者的平均CD4细胞计数增加值为104个/mm3,而对照组受试者的平均CD4细胞计数增加值为71个/mm3。该结果说明,与单独使用HAART相比,本发明药用组合物可使CD4细胞计数的增加值提升46%(图4)。
表3.FS-01与HAART的药物组合给药24周后病毒载量与CD4细胞计数变化
Figure GSA00000120011800231
实施例4-FS-01与HAART的药物组合的人体药代动力学试验
根据试验设计,FS-01与HAART药物组合的治疗组随机号前8例受试者进行了药代动力学研究。初步的试验结果显示:HIV感染者连续皮下注射20mg/天FS-01试验组平均稳态浓度Cav为250±123ng/ml,末次给药平均波峰浓度Cmax为765±288ng/ml,平均波谷浓度Cmin为67±59ng/ml,是体外病毒抑制研究中EC50(0.33ng/ml)的203倍。第168次给药后,血药浓度有1例可检测到120h,1例可检测到72h,3例可检测到36h,3例可检测到24h。首次给药与末次给药后的Tmax和Cmax值均无统计意义差别(P>0.05)(表4)。
第1次与第168次给药间隔AUC(0-24h)相比无显著统计意义差别(P>0.05)。第1次给药后末端相消除半衰期t1/2为6.24±1.69h,第168次给药后末端相消除半衰期t1/2为14.69±18.52h,二者相比无显著统计意义差别(P>0.05)。首次及末次给药后各药代动力学参数均无显著统计意义差异(P>0.05),说明168次连续给药后,首末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情况无显著统计意义差异(表4)。
表4.FS-01联合HAART第1次、第168次给药后药代动力学参数
Figure GSA00000120011800241
综上,本发明所述的含有抗病毒肽和其他抗HIV药物的药物组合可有效抑制HIV病毒的复制,从而降低感染者体内HIV病毒载量,增加CD4 +细胞数量,实现预防或治疗HIV感染的目的。

Claims (13)

1.一种用于预防或治疗HIV感染的药物组合,其中含有以下两种药物:(1)有效量的包含氨基酸序列SWETWEREIENYTRQIYRILEESQEQQDRNERDLLE(SEQ ID NO:1)或其保守修饰变体的抗病毒肽,以及(2)其他治疗HIV感染的药物。
2.权利要求1的药物组合,其中所述的肽含有如下氨基酸序列:X-SWETWEREIENYTRQIYRILEESQEQQDRNERDLLE-Z,其中X为氨基、乙酰基、疏水基团或大分子载体基,Z为羧基、氨基、叔丁氧羰基,疏水基团或大分子载体基。
3.权利要求2的药物组合,其中疏水基团选自苄氧羰基、丹酰基、叔丁氧羰基和9-芴基甲氧羰基,大分子载体基选自脂质-脂肪酸轭合物、聚乙二醇或碳水化物。
4.权利要求2的药物组合,其中的多肽序列为:CH3CO-SWETWEREIENYTRQIYRILEESQEQQDRNERDLLE-NH2
5.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药物组合,其中所述抗病毒肽的含量为1-100mg,优选20mg。
6.权利要求1的药物组合,其中所述的其他治疗HIV感染的药物是一种或多种药物。
7.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一种药物选自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膜融合抑制剂和整合酶抑制剂。
8.权利要求6中所述的多种药物选自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膜融合抑制剂和整合酶抑制剂。
9.权利要求6中所述药物组合中的其他治疗HIV感染的药物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opinavir/ritonavir)、拉米夫定(1amivudine)和去羟肌苷(didanosine)。
10.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药物组合在制备用于预防或治疗HIV感染以降低患者的病毒载量、升高患者的CD4+细胞计数的药物中的应用。
11.一种预防或治疗HIV感染的方法,其特征是,向需要所述治疗的患者施用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药物组合。
12.权利要求11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通过注射、口服、粘膜、直肠和透皮的途径进行给药。
13.权利要求11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是以每天两次、每天一次、两天一次、三天一次、四天一次、五天一次、六天一次或七天一次的时间间隔向需要所述治疗的患者施用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药物组合。
CN2010101831273A 2010-05-18 2010-05-18 用于预防或治疗hiv感染的药物组合及其应用 Pending CN10224759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831273A CN102247590A (zh) 2010-05-18 2010-05-18 用于预防或治疗hiv感染的药物组合及其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1831273A CN102247590A (zh) 2010-05-18 2010-05-18 用于预防或治疗hiv感染的药物组合及其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47590A true CN102247590A (zh) 2011-11-23

Family

ID=449753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1831273A Pending CN102247590A (zh) 2010-05-18 2010-05-18 用于预防或治疗hiv感染的药物组合及其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247590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20414A1 (zh) * 2012-02-14 2013-08-22 天津市扶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Hiv杀微生物剂及其应用
WO2018191858A1 (zh) * 2017-04-18 2018-10-25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 强效抑制hiv的脂肽、其衍生物、其药物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14728181A (zh) * 2019-07-17 2022-07-08 卡斯西部储备大学 用于治疗hiv感染的长期存活的t细胞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3170A (zh) * 2005-12-14 2006-06-28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抑制hiv病毒融合的多肽及其用途
CN101011567A (zh) * 2007-02-02 2007-08-08 张石泉 一种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66392A (zh) * 2006-06-12 2009-06-24 天津市扶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预防或治疗hiv感染的药用组合物及其应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3170A (zh) * 2005-12-14 2006-06-28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 抑制hiv病毒融合的多肽及其用途
CN101466392A (zh) * 2006-06-12 2009-06-24 天津市扶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预防或治疗hiv感染的药用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1011567A (zh) * 2007-02-02 2007-08-08 张石泉 一种治疗艾滋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20414A1 (zh) * 2012-02-14 2013-08-22 天津市扶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Hiv杀微生物剂及其应用
CN104136036A (zh) * 2012-02-14 2014-11-05 天津市扶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Hiv杀微生物剂及其应用
WO2018191858A1 (zh) * 2017-04-18 2018-10-25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 强效抑制hiv的脂肽、其衍生物、其药物组合物及其用途
KR20200002923A (ko) * 2017-04-18 2020-01-08 인스티튜트 오브 패쏘젠 바이올로지, 차이니즈 아카데미 오브 메디컬 사이언시스 Hiv를 강력하게 저해하는 리포펩티드, 그의 유도체, 그의 약학적 조성물 및 그의 용도
RU2741123C1 (ru) * 2017-04-18 2021-01-22 Инститьют Оф Пэтоджен Байолоджи, Чайниз Акэдеми Оф Медикал Сайенсиз Липопептид для эффективного ингибирования вич, его производное, фармацевтическая композиция и их применение
KR102389792B1 (ko) 2017-04-18 2022-04-22 인스티튜트 오브 패쏘젠 바이올로지, 차이니즈 아카데미 오브 메디컬 사이언시스 Hiv를 강력하게 저해하는 리포펩티드, 그의 유도체, 그의 약학적 조성물 및 그의 용도
US11680086B2 (en) 2017-04-18 2023-06-20 Shanxi Kangbao Biological Product Co., Ltd. Lipopeptide for potently inhibiting HIV, derivative thereof,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thereof and use thereof
CN114728181A (zh) * 2019-07-17 2022-07-08 卡斯西部储备大学 用于治疗hiv感染的长期存活的t细胞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Fleischmann et al.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welve‐week, dose‐ranging study of decernotinib, an oral selective JAK‐3 inhibitor, as mon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ctive rheumatoid arthritis
De Clercq Antiviral therapy for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s
De Clercq Novel compounds in preclinical/early clinical development for the treatment of HIV infections
Fulcher et al. Compartmentalization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between blood monocytes and CD4+ T cells during infection
CN101466392B (zh) 用于预防或治疗hiv感染的药用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6488769A (zh) 用于治疗纤维化的赛尼克韦罗
Agrawal et al. Anti-HIV therapy: Current and future directions
Rosenberg et al. Immunopathogenic mechanisms of HIV infection
WO2020169707A1 (en) Foxo1 inhibitor for use in the treatment of latent virus infection
Xu et al. Ocular cytomegalovirus latency exacerbates the development of 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102247590A (zh) 用于预防或治疗hiv感染的药物组合及其应用
Doria Role of the CD4 down-modulation activity of Nef in HIV-1 infectivity
ES2880950T3 (es) Terapia de anticuerpos contra el VIH como sustituto del tratamiento
US9872895B2 (en) TLR5 ligands, therapeutic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related thereto
JP2004083576A (ja) Hiv感受性株に対して活性をもち、ヌクレオシド系ならびに非ヌクレオシド系の逆転写酵素阻害剤、およびプロテアーゼ阻害剤に対し抵抗性のhiv株に対して活性をもつ抗レトロウイルス治療薬を得るための、クロロキン、ヒドロキシクロロキン、および4アミノ−キノリン酸誘導体の使用
Coleman et al. The HIV-1 Nef protein as a target for antiretroviral therapy
Jha et al.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Role of proteins in the context of viral life cycle
KR102405447B1 (ko) 5-(2-아마노에틸)-디벤조[cd,f]-인돌-4(5H)-온 유도체 화합물, 이의 제조방법 및 이를 유효성분으로 포함하는 항 HIV-1용 약학적 조성물
Kawade et al. AIDS THERAPY: INFLUENCE ON NEW DRUGS
RU2784810C2 (ru) Схемы лечения ВИЧ-инфекций и СПИД
Chuwonpad HIV reservoir size in relation to the expression and usage of coreceptors
Basak Antiretroviral Therapy of AIDS
Filon Antiviral Therapy for Progressive Multifocal Leukoencephalopathy
Teitsma The relation between rheumatoid arthritis, SARS-CoV-2, medication and vaccination
da Costa Soares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Viral Protein R Mutations in the Progression of HIV Infec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