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24024B - 具有改进胎圈的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具有改进胎圈的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24024B
CN102224024B CN2009801464725A CN200980146472A CN102224024B CN 102224024 B CN102224024 B CN 102224024B CN 2009801464725 A CN2009801464725 A CN 2009801464725A CN 200980146472 A CN200980146472 A CN 200980146472A CN 102224024 B CN102224024 B CN 10222402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ype
yielding rubber
cross
ring
sectional pl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46472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24024A (zh
Inventor
B·格里西尼
J-M·维利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SCA
Original Assignee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SCA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Franc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SCA,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France filed Critical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SCA
Publication of CN1022240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240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240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240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4Bead cor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5/00Tyre beads, e.g. ply turn-up or overlap
    • B60C15/04Bead cores
    • B60C2015/044Bead cores characterised by a wrapping lay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轮胎(10),其包括两个胎圈(20)、缓冲橡胶(112)、约束增强件(121),每一个胎圈包括至少一个环状增强结构(70),所述缓冲橡胶(112)环绕所述环状增强结构,约束增强件(121)围绕所述缓冲橡胶折叠,其中,在任意径向截面中:由环状增强结构(70)和缓冲橡胶(112)形成的组件的截面SE大于或等于所述环状增强结构的截面ST的1.6倍;缓冲橡胶(112)在径向上位于所述环状增强结构(70)的外侧的那部分的截面SU、在径向上位于所述环状增强结构(70)的内侧的那部分的截面SD以及在轴向上位于所述环状增强结构(70)的外侧的那部分的截面SO大于或等于截面ST的20%;缓冲橡胶(112)在轴向上位于所述环状增强结构(70)的内侧的那部分的截面SI大于或等于所述环状增强结构的截面ST的10%。

Description

具有改进胎圈的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尤其涉及意在装配到中吨位或高吨位的“重型”车辆的轮胎,“重型”车辆例如为卡车、公共汽车或拖车。
背景技术
大多数轮胎,特别是意在装配到“重”型车辆的轮胎,包括:
-胎冠,所述胎冠包括胎冠增强件,并由胎面径向向外覆盖,该胎面的功能是在沿着地面行驶时提供与地面的接触;
-两个胎侧,所述胎侧使胎冠径向向内延伸;
-两个胎圈,所述胎圈在径向上位于胎侧内部,并且每一个胎圈包括至少一个环状增强结构,该环状增强结构的形式通常为胎圈钢丝,胎圈意在与轮胎的轮辋座配合;
-胎体增强件,所述胎体增强件包括多个增强元件,并且通过围绕环状增强结构的向上包边而锚固在每一个胎圈中,从而形成从胎冠经过胎侧延伸直至胎圈的“进入部分”,并且形成对应于胎体增强件的向上包边的“向上包边部分”,向上包边部分在轴向上通常位于进入部分的外侧。
轮胎的胎圈是高应力区域。当在轮胎上施加力时,胎体增强件会相对于胎圈钢丝漂移。在胎体增强件和胎圈钢丝之间的接触会损坏甚至破坏胎体增强件。
文献US 6 820 670提出了一种方案,其通过将由纤维增强的橡胶复合物形成的复合物置于胎圈钢丝和胎体增强件之间而解决该问题。
尽管该方案对于胎圈耐久性获得了重大的改进,但是其仍遗留下胎体增强件会解绕的某些风险。在此,“解绕”意指胎体增强件部分地或完全地从至少一个环状增强结构分离,该胎体增强件围绕该环状增强结构锚固。在极端情况下,这种解绕会使轮胎失去压力甚至爆裂。由胎体增强件解绕造成的损坏与高扭曲应力围绕环状锚固结构的结合作用以及在环状结构和胎体增强件之间的该区域中的胎圈的弹性部件的明显热降解有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高意在装配到中吨位或高吨位的“重型”车辆的轮胎的胎圈的耐久性,特别是提高该胎圈抵抗胎体增强件解绕的能力。
该目的利用一种轮胎来实现,该轮胎包括:
胎冠,所述胎冠包括由胎面覆盖的胎冠增强件;
两个胎侧,所述胎侧使所述胎冠径向向内延伸;
两个胎圈,所述胎圈在径向上位于胎侧内部,并且每一个胎圈包括至少一个环状增强结构,所述环状增强结构具有最大轴向尺寸L;
胎体增强件,所述胎体增强件通过围绕所述环状增强结构的向上包边而锚固在每一个胎圈中,从而形成进入部分和向上包边部分,该进入部分从所述胎冠经过所述胎侧延伸直至所述胎圈;
缓冲橡胶,所述缓冲橡胶在任意径向截面中环绕所述环状增强结构;
约束增强件,所述约束增强件围绕由所述环状增强结构和所述缓冲橡胶形成的组件折叠,并且在任意径向截面中在轴向上位于所述胎体增强件的进入部分和向上包边部分之间,
其中,在任意径向截面中,当将轮胎安装在适合的轮辋上并充气至其额定工作压力时:
由所述环状增强结构和所述缓冲橡胶形成的组件的横截面SE大于或等于所述环状增强结构的横截面ST的1.6倍;
由所述缓冲橡胶的一部分的那些点形成的所述缓冲橡胶的该部分的横截面SU大于或等于所述环状增强结构的横截面ST的20%,对于所述缓冲橡胶的所述一部分,在所述环状增强结构上存在轴向位置相同但径向高度更小的至少一个点;
由所述缓冲橡胶的一部分的那些点形成的所述缓冲橡胶的该部分的横截面SD大于或等于所述环状增强结构的横截面ST的20%,对于所述缓冲橡胶的所述一部分的那些点而言,在所述环状增强结构上存在至少一个轴向位置相同但径向高度更大的点;
由所述缓冲橡胶的一部分的那些点形成的所述缓冲橡胶的该部分的横截面SO大于或等于所述环状增强结构的横截面ST的20%,对于所述缓冲橡胶的所述一部分的那些点而言,在所述环状增强结构上存在至少一个径向位置相同但在轴向上位于内侧的点;
由所述缓冲橡胶的一部分的那些点形成的所述缓冲橡胶的该部分的横截面SI大于或等于所述环状增强结构的横截面ST的10%,对于所述缓冲橡胶的所述一部分的那些点而言,在所述环状增强结构上存在至少一个径向位置相同但在轴向上位于外侧的点。
所述约束增强件包括第一约束增强部分和第二约束增强部分,所述第一约束增强部分在径向上从所述约束增强件的径向最外点向内延伸,从而遮盖在轴向上位于穿过所述约束增强件的径向最外点的径向方向的外侧的所述缓冲橡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二约束增强部分在径向上从所述约束增强件的径向最外点向内延伸,从而遮盖在轴向上位于穿过所述约束增强件的径向最外点的径向方向的内侧的所述缓冲橡胶的至少一部分,所述第一约束增强部分和第二约束增强部分相接从而形成重叠部。优选地,所述重叠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位于所述环状增强结构的内侧。该配置的优点是,通过将所述重叠部置于所述环状增强结构和对轮胎进行安装的安装轮辋之间的紧固范围内,从而提高了所述重叠部的保持性。
根据本发明的轮胎可以同时提高:(1)所述胎体增强件的耐久性,其通过插置弹性“缓冲件”而实现,该弹性“缓冲件”的位置由所述约束增强件来长时间地进行维持,以及(2)所述胎圈抵抗所述胎体增强件解绕的能力,其通过使扭曲负载经过所述缓冲橡胶传播并且通过由于所述胎圈的弹性部件的热降解而限制其流动而实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有利实施方案,由所述缓冲橡胶的一部分的那些点形成的所述缓冲橡胶的该部分的横截面SU大于或等于所述环状增强结构的横截面ST的50%,对于所述缓冲橡胶的所述一部分的那些点而言,在所述环状增强结构上存在至少一个轴向位置相同但径向高度更低的点。这种类型的实施方案对应于在所述环状增强结构所占据体积开销处由所述缓冲橡胶所占据的体积增大,所述环状增强结构通常比所述缓冲橡胶更为刚硬且更为致密。其优点是减小了所述胎圈的质量,同时将由所述胎圈钢丝和所述缓冲橡胶形成的组件维持为相同的外部几何形状,从而在操作轮胎的同时使胎体增强件更易于屈曲。
根据一个有利实施方案,在任意径向截面中,所述重叠部的线的两个端部在径向上位于所述环状增强结构的径向最外点的内侧。更优选地,在任意径向截面中,所述重叠部的线的两个端部在径向上位于所述环状增强结构的轴向最内点的径向内侧。所述增强件的端部通常是在临近弹性部件中引发裂缝的源头。这些类型的实施方案使得这些端部位于低应力下的区域中。
根据一个有利实施方案,重叠部的线在两个端部之间延伸了长度R,长度R满足条件L/4≤R≤3L/2,并更优选地,满足条件L/2≤R≤L。该实施方案对获得长度R进行了明智的妥协,使得长度R足够长以确保端部处保持牢固,但只要不会使其围绕所述环状增强结构折叠变得困难即可。
根据一个有利实施方案,横截面SU和SD的平均径向厚度以及横截面SI和SO的平均轴向厚度大于2mm。可以有利地设想,横截面SU的平均径向厚度大于4mm,从而一方面在所述环状结构和所述约束增强件之间提供有效保护,另一方面在所述环状结构和胎体增强件之间提供有效保护。
根据一个有利实施方案,横截面SU和SD的最小径向厚度以及横截面SI和SO的最小轴向厚度大于0.5mm。这就一方面避免了所述环状结构和所述约束增强件之间的任何接触,另一方面避免了所述环状结构和胎体增强件之间的任何接触。
根据一个有利实施方案,在重叠部区域中,在每一个轴向位置中,所述第二约束增强部分在径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约束增强部分的外侧。在该配置中,当轮胎行驶时,轮胎的胎体增强件在约束增强件上产生应力,这样趋向于维持该重叠部。
优选地,围绕由所述环状增强结构和所述缓冲橡胶形成的组件折叠的所述约束增强件包括至少多个相互平行的细丝增强元件,所述细丝增强元件与周向方向形成角度阿尔法,阿尔法大于或等于45°且小于或等于90°,更优选地大于或等于65°且小于或等于90°,并且仍然优选地大于或等于80°且小于或等于90°。具有该特征的增强件的优点是,拉伸弹性模量在最大应力方向上较高。
根据本发明的轮胎的特征有利地用于设计为安装在渐缩的胎圈轮辋座上的轮胎。这是因为,这些轮胎的纵横比(H/B)更低,并且其胎体增强件包边的长度更短,使其对解绕损坏更为敏感。
当然,可以组合本发明的两个或更多实施方案,以便优化胎圈对于解绕的抵抗性。
附图说明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轮胎。
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轮胎的局部立体图。
图3在径向截面中显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轮胎的四分之一。
图4显示了如何确定轮胎的高度H。
图5在径向截面中显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轮胎的胎圈。
图6在径向截面中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轮胎的胎圈。
图7A至7C显示了在环状增强结构由多个包覆丝线形成时如何确定该结构的横截面。
图8A至8E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轮胎的限定中提到的各种横截面。
图9对应于图6的细节。
图10显示了“重叠部的线”的概念。
图11和12显示了约束增强件围绕由环状增强结构和缓冲橡胶形成的组件而折叠并螺旋缠绕。
具体实施方式
当使用术语“径向”时,其适于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于该词的各种不同使用之间形成区别。首先,该表述指的是轮胎的半径。这意味着,如果点A比点B更接近轮胎的旋转轴线时,则称点A位于点B的“径向内侧”(或者“在径向上位于”点B的“内侧”)。相反,如果点C比点E更远离轮胎的旋转轴线,则称点C位于点E的“径向外侧”(或者“在径向上位于”点E的“外侧”)。因此可以说,当在半径更小(或更大)的方向上前进时,该前进称为“径向向内(或向外)”。当提到径向距离时,同样采用该词的这一意思。
相比而言,当丝线或增强件的增强元件与周向方向形成大于或等于80°且小于或等于90°的角度时,则称该丝线或增强件是“径向的”。在本文中,特别指出,术语“丝线”应在其最通用意思上进行理解,并且包括单丝、多丝、帘线、纱线或等同组件的形式,无论制成该丝线的材料如何,也无论是否进行了为增强其与橡胶联结的表面处理。
最后,本文的“径向截面“或“径向横截面”意指包含轮胎的旋转轴线的平面中的截面或横截面。
“轴向”方向是平行于轮胎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如果点E比点F更接近轮胎的中平面,则称点E位于点F的“轴线内侧”(或者“在轴向上位于”点F的“内侧”)。相反,如果点G比点H更远离轮胎的中平面,则称点G位于点H的“轴向外侧”(或者“在轴向上位于”点H的“外侧”)。轮胎的“中平面”是垂直于轮胎的旋转轴线且与每个胎圈的环状增强结构等距设置的平面。
“周向”方向是垂直于轮胎的半径以及轴向方向两者的方向。
在本文中,当两个增强元件之间形成的角度小于或等于20°时,则称这两个元件是“平行的”。
在本文中,表述“橡胶复合物”指的是包含至少一种弹性体和填料的橡胶复合物。
轮胎“胎面”应理解为意指由两个主要表面并由侧向表面限定边界的一些橡胶复合物,这两个主要表面中的一个意在当轮胎沿着地面滚动时与地面接触。
在本文中,“轮胎的内部表面”意指当将轮胎安装在轮辋上并充气时意在与充气气体接触的轮胎表面。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无内胎的轮胎10。轮胎10包括胎冠、两个胎侧30以及两个胎圈20,胎冠包括由胎面40覆盖的胎冠增强件(图1中不可见),胎侧30使胎冠径向向内延伸,胎圈20在径向上位于胎侧30的内侧。
图2显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另一个无内胎的轮胎10的局部立体图,并且显示了轮胎的各种部件。轮胎10包括“内衬层”50、胎体增强件60和两个胎圈20,“内衬层”50由对充气气体气密的橡胶复合物制成的,并且遮盖轮胎10的内部表面,胎体增强件60由橡胶复合物包覆的丝线61制成,胎圈20的每一个包括将轮胎10保持在轮辋(未显示)上的环状增强结构70。胎体增强件60锚固在每一个胎圈20中。轮胎10进一步包括胎冠增强件,该胎冠增强件包括两个帘布层80和90。每一个帘布层80和90利用丝线状增强元件81和91进行增强,增强元件81和91在每一层之内平行并且从一层到另一层交叉,从而与周向方向形成在10°和70°之间的角度。轮胎进一步包括环状增强件100,环状增强件100在径向上位于胎冠增强件的外侧,该环状增强件由增强元件101形成,增强元件101取向为周向并且螺旋缠绕。胎面40铺设在环状增强件上,并且在轮胎10和路面之间提供接触的是该胎面40。
图3示意性地在径向截面中显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轮胎10的四分之一。轮胎10包括意在与安装轮辋(未显示)接触的两个胎圈20,每个胎圈20包括一个环状增强结构,在该实例中为胎圈钢丝70。两个胎侧30使胎圈20在径向上向外延伸,并且在胎冠25中相接,胎冠25包括由第一增强件层80和第二增强件层90形成的胎冠增强件,该胎冠增强件在径向上由胎面40覆盖。每一个增强件层包括包覆由橡胶复合物制成的基质的丝线状增强件。每一个增强件层的增强件基本互相平行;该两层的增强件以大约20°的角度从一层到另一层交叉,这是所谓的子午线轮胎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所公知的。
轮胎10进一步包括胎体增强件60,胎体增强件60从胎圈20经过胎侧30延伸直至胎冠25。在此,胎体增强件60包括基本取向为径向的丝线状增强件,也即是说,该丝线状增强件与周向方向形成大于或等于65°且小于或等于90°的角度。
胎体增强件60包括多个胎体增强元件,并且通过围绕胎圈钢丝70的向上包边而锚固在两个胎圈20中,从而在每个胎圈之内形成进入部分61和向上包边部分62。向上包边部分在径向上向外延伸直至端部63,端部63设置为离开环状胎圈增强结构的径向最内点71径向距离HBR。HE指的是从赤道到环状胎圈增强结构的径向最内点71的径向距离。在本文的上下文中,轮胎的“赤道”意指当轮胎安装在轮辋上并充气到其额定工作压力时胎体增强件的最大轴线范围的点的径向高度。
轮胎的“径向高度”H限定为当轮胎10安装在安装轮辋5上(如图4所示)并充气到其额定工作压力时在胎圈20的环状增强结构70的径向最内点71和胎圈40的径向最外点41(图4)之间的径向距离。
每一个胎圈进一步包括胎圈填料110,胎圈填料在径向上位于胎圈钢丝70的外侧,并且在良好程度下位于胎体增强件60的进入部分61和向上包边部分62之间。
图5在径向横截面中显示了如文献US 6 820 670所公开的现有技术的轮胎胎圈。胎圈20设计为安装在渐缩的胎圈轮辋座5上,并且包括由多个周向金属丝线形成的环状增强结构70。胎体增强件通过围绕环状增强结构70的向上包边而锚固在胎圈20中,从而形成从胎冠经过胎侧延伸到胎圈内的进入部分61,并且形成向上包边部分62。约束增强件120包裹由环状增强结构70和特定安装件111形成的组件,该特定安装件111的橡胶的硬度大于胎圈填料橡胶110的硬度。约束增强件120在轴向上位于胎体增强件的进入部分61和向上包边部分62之间。文献US 6 820 670没有交待如何将约束增强件120设置在由环状增强结构70和特定量的橡胶111形成的组件周围,但是事实上,其围绕胎圈钢丝缠绕多于一圈暗示其为螺旋缠绕结构而不是折叠结构。
这样的胎圈展示了良好的耐久性,但是经验显示,仍然存在胎体增强件解绕的风险。事实上,利用这种类型的方案使环状增强结构变硬甚至会增大位于该结构和胎体增强件之间的弹性部件的剪切力。
图6在径向横截面中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轮胎的胎圈20,该轮胎设计为安装在渐缩胎圈轮辋座(未显示)上。胎圈20包括胎圈钢丝70。胎体增强件通过围绕胎圈钢丝70的向上包边而锚固在胎圈20中,从而形成从胎冠经过胎侧延伸到胎圈内的进入部分61,并且形成向上包边部分62。通常称为“缓冲橡胶”112的大量橡胶复合物环绕胎圈钢丝70。当部分橡胶复合物不但在径向上位于胎圈钢丝70的内侧且在径向上位于胎圈钢丝70的外侧,而且在轴向上位于胎圈钢丝70的内侧且在轴向上位于胎圈钢丝70的外侧时,则缓冲橡胶112“环绕”胎圈钢丝70。“环绕”的概念并不意味着缓冲橡胶遮盖胎圈钢丝的所有表面,但包括该有利情形。轮胎进一步包括称为“加硬件”的附加增强件140。该增强件保护胎圈免受攻击并限制胎体增强件在轮胎和地面之间的接触区域中沿径向剥离,并且该增强件并不以任何方式构成根据本发明的轮胎的必要特征。
约束增强件121围绕由胎圈钢丝70和缓冲橡胶112形成的组件折叠,该约束增强件121在轴向上位于胎体增强件的进入部分61和向上包边部分62之间。当说到约束增强件121在组件周围“折叠”时,意指以卷烟纸的方式折叠,如图11所示:约束增强件121围绕由胎圈钢丝70和缓冲橡胶112形成的组件全部铺设,并且围绕圆周折叠。这种折叠方法有利地覆盖螺旋缠绕,其本身公知且如图12所示,其中约束增强件121在由胎圈钢丝70和缓冲橡胶112形成的组件上螺旋缠绕一整圈,这是因为其可以快速执行且生产成本较低。
在任意径向截面中,当轮胎安装在适合的轮辋(未显示)上且充气到其额定工作压力时,由胎圈钢丝70和缓冲橡胶112形成的组件的横截面SE(或者换言之,由约束增强件121限制边界的横截面)大于或等于环状增强结构的横截面ST的1.6倍。在该具体实例中,SE/ST=2.8。
需要明确指出,当环状增强件结构70由多个包覆橡胶复合物的丝线形成时(如图5所示的情况),环状增强结构的横截面ST以图7A至7C所示的方式确定。略去包覆橡胶,且考虑在径向截面中形成环状增强结构的丝线72的轮廓(图7A)。将假想弹性带150设置在环状增强结构周围(图7B),然后使该假想弹性带150收缩(如图7B中箭头所示)。当该带收缩至最大限度时,环状增强件结构的横截面ST对应于由假想弹性带150限定边界的横截面(也就是说,当环部的长度减小到其可能的最小值时,则给出环状增强机构),如图7C所示。
由缓冲橡胶112的一部分的那些点形成的缓冲橡胶112的所述一部分的横截面SU大于或等于环状增强结构的横截面ST的20%,对于缓冲橡胶112的所述一部分的那些点而言,在环状增强结构上存在至少一个轴向位置相同但径向高度更低的点。对于图6所示的实施方案,SU/ST=0.9。
由缓冲橡胶的一部分的那些点形成的缓冲橡胶112的所述一部分的横截面SD大于或等于环状增强结构的横截面ST的20%,对于缓冲橡胶的所述一部分的那些点而言,在环状增强结构上存在至少一个轴向位置相同但径向高度更大的点。对于图6所示的实施方案,SD/ST=0.36。
由缓冲橡胶的一部分的那些点形成的缓冲橡胶112的所述一部分的横截面SO大于或等于环状增强结构的横截面ST的20%,对于缓冲橡胶的所述一部分的那些点而言,在环状增强结构上存在至少一个径向位置相同但在轴向上位于内侧的点。对于图6所示的实施方案,SO/ST=0.36。
最后,由缓冲橡胶的一部分的那些点形成的缓冲橡胶112的所述一部分的横截面SI大于或等于环状增强结构的横截面ST的10%,对于缓冲橡胶的所述一部分的那些点而言,在环状增强结构上存在至少一个径向位置相同但在轴向上位于外侧的点。对于图6所示的实施方案,SI/ST=0.18。
为了使图6简明,所以未显示各种横截面,而是在图8A至8E中显示了任意环状增强结构70和任意缓冲橡胶112。对应轮胎的中平面130设想为位于各图中的右侧,使得比另一点P2更远离右侧的点P1在轴向上比点P2更向着内侧。轮胎的轴线设想为处于各图的底部处,使得比另一点P4更高的点P3在径向上比点P4更向着外侧。
以定义方式,缓冲橡胶112的一部分的横截面SU由缓冲橡胶112的所述一部分的截面中的各点形成,对于缓冲橡胶112的所述一部分的那些点而言,在环状增强结构上存在至少一个轴向位置相同但径向高度更低的点。因此,该截面通过划定穿过环状增强结构70的轴向端部的径向方向201和202并且通过采用缓冲橡胶112的该部分的横截面而获得,缓冲橡胶112的该部分既包含在径向方向201和202之间,又在径向上位于环状增强结构70的外侧(图8B)。以类似方式,SD对应于缓冲橡胶112的既包含在径向方向201和202之间又在径向上位于环状增强结构70的内侧那个截面部分(图8C)。
同样,以定义方式,缓冲橡胶112的一部分的横截面SO由缓冲橡胶的所述一部分的截面中的各点形成,对于缓冲橡胶的所述一部分的那些点而言,在环状增强结构上存在至少一个径向位置相同但在轴向上位于内侧的点。因此,该横截面通过划定穿过环状增强结构70的径向端部的轴向方向203和204并且通过采用缓冲橡胶112的该部分的横截面而获得,缓冲橡胶112的该部分既包含在轴向方向203和204之间,又在轴向上位于环状增强结构70的外侧(图8D)。以类似方式,SI对应于缓冲橡胶112的既包含在径向方向203和204之间又在轴向上位于环状增强结构70的内侧那个截面部分(图8E)。
图9显示了图6的胎圈的约束增强件121、胎圈钢丝70和缓冲橡胶112。约束增强件包括第一约束增强部分123和第二约束增强部分124,第一约束增强部分123在径向上从约束增强件的径向最外点122向内延伸,从而对轴向上位于穿过约束增强件的径向最外点122的径向方向210的外侧的缓冲橡胶的至少一部分113进行遮盖,第二约束增强部分124在径向上从约束增强件的径向最外点122向内延伸,从而对轴向上位于穿过约束增强件的径向最外点的径向方向210的内侧的缓冲橡胶的至少一部分114进行遮盖,约束增强件的第一部分123和第二部分124相接从而形成重叠部160,重叠部160在径向上位于环状增强结构70的内侧。
在该具体实例中,重叠部160线的两个端部171和172在径向上位于环状增强结构的径向最外点的内侧。可以有利地设想,使两个端部171和172在径向上位于环状增强结构的径向最内点的内侧。
图10显示了如何获得“重叠部的线”:在约束增强件的径向最内端部125开始。确定垂直于约束增强件的该点125的方向220,并且考虑位于两个约束增强部分之间的中间的点171。该点171形成重叠部的线的各端部中的一个。接下来,沿循包括约束增强件的径向最内端部125的约束增强部分(在该实例中为部分123)。对于重叠部区域中的该约束增强部分上的每一点,在垂直于所述约束增强部分的方向上划定位于两个约束增强部分之间的中间的点。然后,这样就产生了重叠部的线或划定线T。
优选地,重叠部的线在两个端部之间在长度R上延伸,长度R满足条件L/4≤R≤3L/2,并更优选地,满足条件L/2≤R≤L,L是环状增强结构70的最大轴向尺寸(参见图9)。在该具体实例中,R/L=0.65。
横截面SU和SD的平均径向厚度以及横截面SI和SO的平均轴向厚度优选为大于2mm。在图6所示的实施方案中,横截面SU的平均径向厚度为5mm,且横截面SD的平均径向厚度为2mm;横截面SO的平均轴向厚度为2mm,且横截面SI的平均轴向厚度为1mm。
优选地,横截面SU和SD的最小径向厚度以及横截面SI和SO的最小轴向厚度均大于0.5mm,但这样并不总是可以避免胎圈钢丝70和约束增强件121之间的所有接触:在图6所示的胎圈中,存在两个接触点。
在图9中可以看到,在重叠部区域中,在每一个轴向位置中,第二约束增强部分124在径向上位于第一约束增强部分123的外侧。该特别设置的优点是,由胎体增强件施加到环状结构的负载趋向于使约束增强件121闭合。
围绕由环状增强结构70和缓冲橡胶112形成的组件折叠的约束增强件121具有至少多个丝线状增强元件,所述丝线状增强元件彼此平行,并与周向方向形成角度阿尔法,阿尔法大于或等于45°且小于或等于90°,在该具体实例中为80°。
图6所示的轮胎展示了该胎圈对于胎体增强件解绕的良好抵抗性。利用具有以名称“XZA1”而公知的胎面花纹的295/80R22.5型轮胎对于该方案进行测试,与常规胎圈相比,在胎体解绕并分离之前,在受热轮辋上覆盖的距离显示了20%的提高。另外,该测试能够显示,生产具有折叠方案的胎圈钢丝所花费时间与螺旋缠绕型方案相比减少了一半。最后,在该同样尺寸的轮胎上进行的有限元计算显示,由专利US 6 820 670定义的胎圈与本方案相比,在位于胎体增强件和约束增强件之间的区域中的剪切负载降低30%。

Claims (14)

1.一种轮胎(10),包括:
-胎冠(25),所述胎冠(25)包括由胎面(40)覆盖的胎冠增强件(80、90);
-两个胎侧(30),所述胎侧(30)使所述胎冠径向向内延伸;
-两个胎圈(20),所述胎圈(20)在径向上位于所述胎侧内部,并且每一个胎圈包括至少一个环状增强结构(70),所述环状增强结构(70)具有最大轴向尺寸L;
-胎体增强件,所述胎体增强件通过围绕所述环状增强结构的向上包边而锚固在每一个胎圈中,从而形成进入部分(61)和向上包边部分(62),该进入部分(61)从所述胎冠经过所述胎侧而延伸直至所述胎圈;
-缓冲橡胶(112),所述缓冲橡胶(112)在任意径向截面中环绕所述环状增强结构;
-约束增强件(121),所述约束增强件(121)围绕由所述环状增强结构和所述缓冲橡胶形成的组件进行折叠,并且在任意径向截面中该约束增强件(121)在轴向上位于所述胎体增强件的进入部分和向上包边部分之间,
其中,在任意径向截面中,当将轮胎安装在适合的轮辋上并充气至其额定工作压力时:
-由所述环状增强结构(70)和所述缓冲橡胶(112)形成的组件的横截面SE大于或等于所述环状增强结构的横截面ST的1.6倍;
-由所述缓冲橡胶(112)的一部分的那些点形成的所述缓冲橡胶(112)的该部分的横截面SU大于或等于所述环状增强结构的横截面ST的20%,对于所述缓冲橡胶(112)的所述一部分的那些点而言,在所述环状增强结构(70)上存在至少一个轴向位置相同但径向高度更小的点;
-由所述缓冲橡胶(112)的一部分的那些点形成的所述缓冲橡胶(112)的该部分的横截面SD大于或等于所述环状增强结构的横截面ST的20%,对于所述缓冲橡胶(112)的所述一部分的那些点而言,在所述环状增强结构(70)上存在至少一个轴向位置相同但径向高度更大的点;
-由所述缓冲橡胶(112)的一部分的那些点形成的所述缓冲橡胶(112)的该部分的横截面SO大于或等于所述环状增强结构的横截面ST的20%,对于所述缓冲橡胶(112)的所述一部分的那些点而言,在所述环状增强结构(70)上存在至少一个径向位置相同但在轴向上位于内侧的点;
-由所述缓冲橡胶(112)的一部分的那些点形成的所述缓冲橡胶(112)的该部分的横截面SI大于或等于所述环状增强结构的横截面ST的10%,对于所述缓冲橡胶(112)的所述一部分的那些点而言,在所述环状增强结构(70)上存在至少一个径向位置相同但在轴向上位于外侧的点;
其中所述约束增强件(121)包括第一约束增强部分(123)和第二约束增强部分(124),所述第一约束增强部分(123)在径向上从所述约束增强件的径向最外点(122)向内延伸,从而对轴向上位于穿过所述约束增强件的径向最外点(122)的径向方向(210)的外侧的缓冲橡胶的至少一部分(113)进行遮盖,所述第二约束增强部分(124)在径向上从所述约束增强件的径向最外点(122)向内延伸,从而对轴向上位于穿过所述约束增强件的径向最外点(122)的径向方向(210)的内侧的缓冲橡胶的至少一部分(114)进行遮盖,所述第一约束增强部分(123)和第二约束增强部分(124)相接从而形成重叠部(160),并且其中所述重叠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位于所述环状增强结构(70)的内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由所述缓冲橡胶(112)的一部分的那些点形成的所述缓冲橡胶(112)的该部分的横截面SU大于或等于所述环状增强结构的横截面ST的50%,对于所述缓冲橡胶(112)的所述一部分的那些点而言,在所述环状增强结构(70)上存在至少一个轴向位置相同但径向高度更低的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其中,在任意径向截面中,所述重叠部(160)的线(T)的两个端部(171、172)在径向上位于所述环状增强结构(70)的径向最外点的内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轮胎,其中,在任意径向截面中,所述重叠部(160)的线(T)的两个端部(171、172)在径向上位于所述环状增强结构(70)的轴向最内点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重叠部(160)的线(T)在两个端部(171、172)之间延伸跨过了长度R,所述长度R满足条件L/4≤R≤3L/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长度R满足条件L/2≤R≤L。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横截面SU和SD的平均径向厚度以及所述横截面SI和SO的平均轴向厚度大于2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横截面SU的平均径向厚度大于4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横截面SU和SD的最小径向厚度以及所述横截面SI和SO的最小轴向厚度大于0.5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在所述重叠部(160)区域中,在每一个轴向位置中,所述第二约束增强部分(124)在径向上位于所述第一约束增强部分(123)的外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其中围绕由所述环状增强结构(70)和所述缓冲橡胶(112)形成的组件进行折叠的所述约束增强件(121)包括多个相互平行的细丝增强元件,所述细丝增强元件与周向方向形成角度阿尔法,阿尔法大于或等于45°且小于或等于90°。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角度阿尔法大于或等于65°。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轮胎,其中所述角度阿尔法大于或等于80°。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设计为安装在渐缩的胎圈轮辋座(5)上。
CN2009801464725A 2008-11-27 2009-11-13 具有改进胎圈的轮胎 Active CN1022240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FR0858047A FR2938793B1 (fr) 2008-11-27 2008-11-27 Pneumatique ayant un bourrelet perfectionne
FR0858047 2008-11-27
PCT/EP2009/065154 WO2010060815A1 (fr) 2008-11-27 2009-11-13 Pneumatique ayant un bourrelet perfectionn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24024A CN102224024A (zh) 2011-10-19
CN102224024B true CN102224024B (zh) 2013-07-24

Family

ID=40720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464725A Active CN102224024B (zh) 2008-11-27 2009-11-13 具有改进胎圈的轮胎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EP (1) EP2370275B1 (zh)
JP (1) JP2012509810A (zh)
CN (1) CN102224024B (zh)
BR (1) BRPI0921563B1 (zh)
CO (1) CO6382145A2 (zh)
FR (1) FR2938793B1 (zh)
MX (1) MX2011005442A (zh)
RU (1) RU2501665C2 (zh)
WO (1) WO201006081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09063B2 (ja) * 2013-11-13 2017-10-0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FR3029841B1 (fr) 2014-12-16 2018-04-20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Pneumatique comportant une armature de carcasse formee de deux couches
FR3029840B1 (fr) 2014-12-16 2018-04-20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Pneumatique comportant une armature de carcasse formee de deux couches
KR101781947B1 (ko) * 2016-04-12 2017-09-26 한국타이어 주식회사 비드부를 보강한 튜브리스 타이어
FR3053926B1 (fr) 2016-07-12 2018-07-13 Michelin & Cie Pneumatique comportant une armature de carcasse constituee de deux couches
FR3053927B1 (fr) 2016-07-12 2018-07-13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Pneumatique comportant une armature de carcasse formee de deux couches associee a une couche additionnelle
WO2019231438A1 (en) 2018-05-30 2019-12-05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Truck tire with contention armature overlap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04095A (en) * 1956-11-01 1959-09-15 Us Rubber Co Tire bead construction
US4561919A (en) * 1981-08-28 1985-12-31 Gencorp Inc. Insulated bead for a radial steel ply tire
EP0252395A1 (fr) * 1986-07-09 1988-01-13 MICHELIN & CIE (Compagnie Géné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Société dite: Tringle gainée pour enveloppes de pneumatiques; procédé pour réaliser cette tringle; enveloppes de pneumatiques comportant cette tringle
US6820670B1 (en) * 1999-09-06 2004-11-23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CN101072693A (zh) * 2005-01-25 2007-11-14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具有改进胎圈结构的充气轮胎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124863B (it) * 1979-10-31 1986-05-14 Pirelli Miglioramento ai talloni di pneumatici
JP4996112B2 (ja) * 2006-03-01 2012-08-0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04095A (en) * 1956-11-01 1959-09-15 Us Rubber Co Tire bead construction
US4561919A (en) * 1981-08-28 1985-12-31 Gencorp Inc. Insulated bead for a radial steel ply tire
EP0252395A1 (fr) * 1986-07-09 1988-01-13 MICHELIN & CIE (Compagnie Géné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Société dite: Tringle gainée pour enveloppes de pneumatiques; procédé pour réaliser cette tringle; enveloppes de pneumatiques comportant cette tringle
US6820670B1 (en) * 1999-09-06 2004-11-23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neumatic tire
CN101072693A (zh) * 2005-01-25 2007-11-14 倍耐力轮胎股份公司 具有改进胎圈结构的充气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FR2938793A1 (fr) 2010-05-28
CO6382145A2 (es) 2012-02-15
BRPI0921563A2 (pt) 2018-03-20
WO2010060815A1 (fr) 2010-06-03
EP2370275A1 (fr) 2011-10-05
CN102224024A (zh) 2011-10-19
RU2501665C2 (ru) 2013-12-20
JP2012509810A (ja) 2012-04-26
BRPI0921563B1 (pt) 2019-09-24
FR2938793B1 (fr) 2011-11-11
RU2011126107A (ru) 2013-01-10
EP2370275B1 (fr) 2013-04-03
MX2011005442A (es) 2011-06-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24024B (zh) 具有改进胎圈的轮胎
JP5583393B2 (ja) 最適化されたプライラインを有する自立型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54737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1837205A1 (en) Pneumatic tire
EP2058146B1 (en) Pneumatic tire
CN106274300B (zh) 重载荷用轮胎
CN1796163A (zh) 具有高翻边胎圈锁定结构的充气轮胎
KR20100102732A (ko) 공기 타이어
WO2014040976A1 (en) Tyre comprising an additional sidewall reinforcement
CN102555689A (zh) 充气轮胎
CN101528485B (zh) 充气轮胎
JP320688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9073389B2 (en) All steel fabric radial construction for agricultural tires
US6883568B2 (en) Tire with asymmetrical and reinforced sidewalls
US6823914B2 (en) Heavy duty pneumatic radial tires with organic fiber cord bead reinforcing layer
US10005323B2 (en) Reinforced bias- or radial-carcass tire
JP4130530B2 (ja) ロックビード構造
EP2196333B1 (en) Self-supporting pneumatic tire
CN101903189B (zh) 轻型轮胎
GB2283215A (en) Motor-cycle radial tyre
JP524531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3679218B2 (ja)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US20140202604A1 (en) Tire for light vehicle
US20160311270A1 (en) Reinforced Cross-Ply or Radial-Tire
JP3108531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ICHELIN TECHNIQUE S.A.

Effective date: 20121113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21113

Address after: French Clermont Ferrand

Applicant after: Compagnie General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Applicant after: Michelin Research &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French Clermont Ferrand

Applicant before: Michelin Co., Ltd.

Applicant before: Michelin Research & Technology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1117

Address after: French Clermont Ferrand

Patentee after: Compagnie General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Address before: French Clermont Ferrand

Co-patentee before: Michelin Research & Technology Co., Ltd.

Patentee before: Compagnie General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