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09360B - 通信中继装置、通信中继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中继装置、通信中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09360B
CN102209360B CN201110080957.8A CN201110080957A CN102209360B CN 102209360 B CN102209360 B CN 102209360B CN 201110080957 A CN201110080957 A CN 201110080957A CN 102209360 B CN102209360 B CN 10220936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repeater mode
relay
communication path
repe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8095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09360A (zh
Inventor
山田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uffalo Inc
Original Assignee
Buffal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uffalo Inc filed Critical Buffal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2093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93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093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936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57Selecting relay station operation mode, e.g. between amplify and forward mode, decode and forward mode or FDD - and TDD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6Authentication
    • H04W12/069Authentication using certificates or pre-shared key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8Management of setup rejection or fail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16Implementing security features at a particular protocol layer
    • H04L63/162Implementing security features at a particular protocol layer at the data link lay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02Hierarchically pre-organised networks, e.g. paging networks, cellular networks, 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or WLL [Wireless Local Loop]
    • H04W84/10Small scale networks; Flat hierarchical networks
    • H04W84/12WLA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0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92/04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 H04W92/045Interfaces between hierarchically different network devices between access point and backbone network dev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与无线通信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并对所述无线通信装置与其他通信装置之间的通信进行中继的中继装置,该中继装置具备:中继模式存储部,存储第1中继模式和第2中继模式,该第1中继模式是用于经由第1通信路径来中继通信的第1通信参数组,该第2中继模式是用于经由第1通信路径以外的第2通信路径来中继通信的第2通信参数组;通信障碍判定部,判定第1通信路径是否发生了通信障碍;中继模式控制部,在第1通信路径没有发生通信障碍的情况下,使第1中继模式有效,在第1通信路径发生了通信障碍的情况下,使第2中继模式有效;以及,通信控制部,按照被中继模式控制部设定为有效的中继模式来控制通信。

Description

通信中继装置、通信中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信中继装置和通信中继方法。
背景技术
企业内利用的无线LAN的接入点被要求提供一种即使在网络通信路径发生障碍,或认证服务器死机的情况下,连接在该接入点的站点也能够继续接入企业内部网络的功能。作为该功能的一个例如有JP特许第4053308号公报所公开的、也被称为链路完整性(Link Integrity)的功能。该功能是,被判定为在从某接入点看来是特定的通信路径发生障碍的情况下,该接入点停止通信功能。由此,连接在该接入点的站点尝试连接其他接入点(第2接入点(secondary access point))来继续通信。
然而,当该站点即使利用链路完整性也没有能够找到第2接入点时,站点不能够与网络连接。并且,在该站点与第2站点连接时,该站点的管理者需要在与第2接入点的连接时对该站点设定通信参数。
发明内容
为了使连接在接入点的站点能够继续与网络连接,并为了减轻该站点的管理者的负担,本发明提供一种接入点管理有关多个通信路径的通信参数,并且,自动地变更到与没有发生通信障碍的通信路径相对应的通信设定的技术。
本发明的第1方面涉及一种与无线通信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并对无线通信装置与其他通信装置之间的通信进行中继的中继装置。中继装置具备:通信接口,能够与至少2个通信路径连接;无线接口,能够进行无线通信装置与中继装置之间的无线通信;中继模式存储部,存储第1中继模式和第2中继模式,该第1中继模式是用于利用通信接口经由第1通信路径来中继通信的第1通信参数组,该第2中继模式是用于利用通信接口经由第1通信路径以外的第2通信路径来中继通信的第2通信参数组;通信障碍判定部,判定第1通信路径是否发生了通信障碍;中继模式控制部,在通信障碍判定部判定第1通信路径没有发生通信障碍的情况下,使第1中继模式有效,并使第2中继模式无效,在通信障碍判定部判定所述第1通信路径发生了通信障碍的情况下,使第1中继模式无效,并使第2中继模式有效;以及,通信控制部,按照被中继模式控制部设定为有效的中继模式对通信进行控制。
并且,该中继装置还可以具备中继模式设定部,该中继模式设定部设定确定第1、第2通信路径的值和、第1中继模式以及第2中继模式的各自的第1、第2通信参数组,并将所设定的值和第1、第2通信参数组存储到中继模式存储部。
此外,第1中继模式包含识别由无线接口形成的网络即无线网络的第1无线识别符,来作为第1通信参数组中所含的参数,第2中继模式包含与第1无线识别符不同的第2无线识别符来作为第2通信参数组中所含的参数;通信控制部最好是具备无线网络控制部,在第1中继模式有效的情况下,该无线网络控制部使在无线接口形成由第1无线识别符所识别的无线网络,在第2中继模式有效的情况下,该无线网络控制部使在无线接口形成由第2无线识别符所识别的无线网络。
此外,第1通信路径包含到达进行连接判定的判定服务器的通信路径,该连接判定对是否许可向无线通信装置的中继进行判定。第1中继模式包含使判定服务器进行的连接判定有效的设定,来作为第1通信参数组中所含的参数;第2中继模式包含使中继装置所进行的连接判定有效的设定,来作为第2通信参数组中所含的参数。通信控制部最好具备连接判定部,在第1中继模式有效的情况下,该连接判定部向判定服务器询问,并基于询问结果来进行所述连接判定,在第2中继模式有效的情况下,该连接判定部单独进行所述连接判定。
此外,第1中继模式和第2中继模式包含虚拟网路识别符来分别作为第1、第2通信参数组中所含的参数,该虚拟网络识别符对利用连接在通信接口的通信线而构成的虚拟网络进行识别;第1中继模式的虚拟网络识别符是对含有第1通信路径的第1虚拟网络进行识别的第1虚拟网络识别符,第2中继模式的虚拟网络识别符是对含有第2通信路径的第2虚拟网络进行识别的第2虚拟网络识别符;在第1中继模式有效的情况下,通信控制部最好被构成为是利用第1虚拟网络来进行所述中继;在第2中继模式包含虚拟网络识别符,且第2中继模式有效的情况下,通信控制部最好被构成为是利用第2虚拟网络来进行中继。
此外,在第2通信路径中,接着中继装置之后中继通信的次中继装置通过无线通信与中继装置连接,通信接口具有用于无线通信的第2无线接口;通信控制部最好包含无线中继部,在第1中继模式有效的情况下,该无线中继部不经由次中继装置对所述通信进行中继,在第2中继模式有效的情况下,该无线中继部经由次中继装置来中继通信。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是:通信控制部最好被构成为基于通信帧的网络层头部来进行经由第1通信路径的通信,并且,通信控制部最好被构成为基于通信帧的数据链路层头部来进行经由第2通信路径的通信;第1中继模式包含基于网络层头部的通信的设定,来作为第1通信参数组中所含的参数,第2中继模式包含基于数据链路层头部的通信的设定,来作为第2通信参数组中所含的参数。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是:第1中继模式包含使按照动态主机配置协议的地址分配有效的设定,来作为第1通信参数组所含的参数;第2中继模式包含使按照动态主机配置协议的地址分配无效的设定,来作为第2通信参数中所含的参数。
本发明的第2方面是一种中继装置与无线通信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并对无线通信装置与其他通信装置之间的通信进行中继的中继方法,该中继方法包括:第1步骤,判定第1通信路径是否发生了通信障碍;第2步骤,在被判定为是第1通信路径没有发生通信障碍的情况下,使用于经由第1通信路径来对通信进行中继的第1通信参数组,即第1中继模式有效,并使用于经由第1通信路径以外的第2通信路径来对通信进行中继的第2通信参数组,即第2中继模式无效;在被判定为是第1通信路径发生了通信障碍的情况下,使第1中继模式无效,并使第2中继模式有效;第3步骤,按照由第2步骤设定为有效的中继模式来执行通信的控制。
此外,本发明的特征是:执行通信控制的第3步骤基于通信帧的网络层头部来进行经由第1通信路径的通信,并且,执行通信控制的第3步骤基于通信帧的数据链路层头部来进行经由第2通信路径的通信;第1中继模式包含基于网络层头部的通信的设定,来作为第1通信参数组中所含的参数,第2中继模式包含基于数据链路层头部的所述通信的设定,来作为第2通信参数组中所含的参数。
此外,本发明可以通过各种形态来实现,例如可以通过通信的中继方法及中继装置、含有中继装置的网络系统等形态来实现。
本发明的中继装置管理第1中继模式以及第2中继模式,该第1中继模式是用于经由第1通信路径来对通信进行中继的第1通信参数组,该第2中继模式是用于经由第1通信路径以外的第2通信路径来对通信进行中继的第2通信参数组。然后,当在第1通信路径没有发生了通信障碍时,该中继装置基于第1中继模式来进行通信,当在第1通信路径发生通信障碍时,该中继装置基于第2中继模式来进行通信。从而,连接于该中继装置的站点能够持续地与网络连接,并能够减轻该站点的管理者的负担。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网络系统的说明图。
图2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中继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3是示出中继模式存储部中所存储的信息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第1中继模式与第2中继模式之间的迁移的状态迁移图。
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中继装置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中继装置结构的方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网络系统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中继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9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中继模式存储部310A中所存储的信息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第1中继模式与第2中继模式之间的迁移的状态迁移图。
图11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中继装置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图12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网络系统的说明图。
图13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中继装置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4是示出第1中继装置的中继模式存储部310C中所存储的信息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5是示出第1中继装置103C的第1中继模式与第2中继模式之间的迁移的状态迁移图。
图16是示出第2中继装置的中继模式存储部310D中所存储的信息的一例的说明图。
图17是示出第2中继装置的第1中继模式与第2中继模式之间的迁移的状态迁移图。
图18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中继装置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网络系统1000的说明图。该网络系统1000具备:中继装置100、连接在中继装置100的第1端口P1的内部网络800、连接在内部网络800的认证服务器802、连接在中继装置100的第2端口P2的外部网络900、以及通过无线通信与中继装置100连接的站点702、704。中继装置100和站点702、704分别是IEEE802.11规格的无线LAN通信设备。
在本实施方式中,内部网络800是限定区域而构成的网络(例如企业内部网(intranet)),外部网络900是不限定区域而构成的外部网络(例如互联网(internet))。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网络900上还连接着内部网络800。
中继装置100是接入点。中继装置100利用IEEE802.11规格的无线网络700来与站点702、704进行无线通信。站点702、704是能够进行无线通信的任意的通信装置(站点702、704例如是个人电脑)。此外,连接在无线网络700上的通信装置不仅仅限于电脑,也可以是其它种类的装置(例如,电视机、摄像机或录像机等家用电器)。
认证服务器802是所谓的远程认证拨号用户服务器(RADIUS,RemoteAuthentication Dial In User Service)。认证服务器802用来判定是否许可站点经由中继装置100连接至网络(通信的中继)(以下也将该判定称为“连接判定”。在本实施方式中,认证服务器802具有用于进行WPA2-EAP认证(Wi-Fi Protected Access2-Extensibl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基于IEEE802.11i的认证)的认证处理部802a。
中继装置100响应来自站点(例如站点702)的请求来进行连接判定。此时,中继装置100向认证服务器802询问判定结果。站点与认证服务器802经由中继装置100来交换各种数据(例如,所谓的质询(challenge)、应答(response)、证书数据)。认证服务器802(认证处理部802a)利用接收到的数据来对该站点进行认证,并判定是否许可该站点连接至网络(通信的中继)。然后,认证服务器802(认证处理部802a)将判定结果发送至中继装置100。中继装置100根据接收到的判定结果,相应地许可或者不许可该站点连接至网络(通信的中继)。使用EAP的认证方式中有多种认证方式(例如,EAP-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EAP-TTLS(Tunneled TLS)、EAP-PEAP(Protected EAP),认证处理部802a可以采用其中的任意的认证方式。
此外,认证服务器802具备核查处理部802b。核查处理部802b具有对经由中继装置100连接到内部网络800的无线通信设备进行核查的功能。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用于许可站点连接至网络的必要条件,认证服务器802不仅需要通过上述认证处理的认证,还需要站点的现状满足规定的核查条件。核查条件例如有,“站点所安装的防病毒软件的版本为规定版本以上”,或者“站点没有安装特定软件(例如,特定的文件交换软件)”等。核查处理部802b利用经由中继装置100而接收到的、来自站点的数据,来判定是否满足核查条件。
站点(例如站点702)具备信息发送部(未图示)。信息发送部经由中继装置100将用于由认证处理部802a认证的信息发送至认证服务器802。这样的信息发送部也被称为“请求端(Supplicant)”。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信息发送部经由中继装置100也将核查处理部802b所利用的信息发送至认证服务器802。
此外,认证处理部802a与核查处理部802b通过图未示出的计算机而实现。此外,也可以是与认证服务器802不同的其他服务器具有核查处理部802b,从而与认证服务器802联合动作。
此外,中继装置100能够不向认证服务器802询问而执行连接判定。这样的判定方式例如可以采用WPA-PSK(pre-shared key,预共享密钥)方式,或WPA2-PSK方式。这些判定方式在不能够接入认证服务器802的情况下被利用(具体如后述)。
当中继装置100许可连接(通信的中继)时,站点(例如,站点702)能够经由中继装置100连接至内部网络800。由此,站点能够利用使用了内部网络800的各种服务(例如,Web服务或邮件服务)。
此外,中继装置100在通常时不对与外部网络900之间的通信进行中继。在从中继装置100接入至内部网络800的通信路径发生了通信障碍的情况下,进行与外部网络900之间的通信中继(具体将后述)。
图2是示出中继装置100的结构的方框图。中继装置100具备:用于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接口500、用于进行向内部网络800的通信以及向外部网络900的通信的通信接口510、通信障碍判定部240、中继模式控制部220、中继模式存储部310以及通信控制部230。
无线接口500利用基于IEEE802.11的无线网络700进行通信。无线网络700的规格可以是IEEE802.11a、b、g、n中的任意一个。此外,也可以采用IEEE802.11以外的规格。
通信接口510例如是用于与基于IEEE802.3的通信线进行连接的接口。在图2的实施方式中,通信接口510具有2个端口P1、P2,第1端口P1连接有内部网络800,第2端口P2连接有外部网络900。此外,设置于通信接口510上的端口数量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并且,通信网络的规格也可以采用IEEE802.3以外的任意规格。例如也可以采用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此外,也可以采用进行无线通信的接口来代替进行有线通信的接口。
通信控制部230对连接在用于通信的接口(无线接口500和通信接口510)上的通信设备(例如,站点702或未图示的其他中继装置)之间的通信进行控制。这里,“通信的控制”的含义是有关通信的各种控制,并不局限于对数据通信的中继,它是包括进行连接判定在内的广义概念。并且,“利用了特定的通信路径的通信的控制”的含义是,有关通信的各种控制的至少一部份通过利用特定的通信路径来进行。例如,可以是为了使所中继的数据通过特定的通信路径来传输而进行的中继。此外,就算所中继的数据没有通过特定的通信路径来传输,为了进行连接判定,也可以利用连接在特定的通信路径的认证服务器。此外,无线接口500和通信接口510的整体相当于用来与多个通信路径连接的通信路径接口。例如,无线接口500连接有到达站点702的通信路径,通信接口510连接有到达内部网络800的通信路径。
通信控制部230通过实现所谓的路由(routing)功能(路由器或第3层开关的功能)来对通信进行中继。用于执行路由功能的信息(例如,路由表)被存储在由通信控制部230管理的非易失性存储器中(省略图示)。此外,通信控制部230也可以实现中继通信的其他功能(例如,所谓的网桥(bridging)功能(第2层开关的功能),来代替路由功能。此外,通信控制部230也可以只作为中继器(repeater)动作。并且,第2层相当于所谓的开放式系统互联(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OSI)参考模型的第2层(数据链路层),第3层相当于OSI参考模型的第3层(网络层)。
作为通信的控制的一环,通信控制部230的连接判定部232执行连接判定。连接判定部232能够利用认证服务器802执行该判定,此外,连接判定部232可以不利用认证服务器802而单独地执行。
作为通信的控制的一环,通信控制部230的无线网络控制部231控制无线接口500。由此,中继装置100能够形成使用了无线通信的无线网络700。例如,无线网络控制部231设定所谓的服务集标识(Service Set Identifier,SSID),与SSID被设定为相同值的站点进行通信。该SSID对无线网络700进行识别。
中继模式控制部220从储存在后述的中继模式存储部310中的第1中继模式和第2中继模式中选择有效化的中继模式。如后述,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模式控制部220根据通信障碍判定部240的判定结果来相应地切换有效化的中继模式。通信障碍判定部240对在特定的通信路径中是否产生了通信障碍进行判定。该特定的通信路径指的是,后述的中继模式存储部310中设定了第1中继模式的通信路径。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信障碍判定部240利用相对于预先设定的对象主机(对象通信设备)的、网际报文控制协议(Internet Control MessageProtocol,ICMP)的回声请求包(echo request pachket),来判定通信障碍的有无。在没有通信障碍的情况下,对象主机将回声应答包(echo replypacket)返送至中继装置100。在有通信障碍的情况下,中继装置100不能够接收回声应答包。此外,当通信路径的负荷高时,即使在没有通信障碍的情况下,一部分数据包也会被开关等网络设备所废弃。于是,通信障碍判定部240以规定间隔(例如2秒)重复地发送回声请求。然后,相对于连续N次(N是1以上的整数,例如5)的回声请求,不能够接收到回声应答的情况下,通信障碍判定部240判定发生通信障碍。此外,规定间隔和次数N分别可以由用户设定。此外,进行障碍确认的方法不仅仅限于利用ICMP的回声请求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其他方法。
图3是示出中继模式存储部310中所储存的信息的一例的说明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设定了第1中继模式和第2中继模式两个中继模式。关于各个中继模式设定了含有SSID,通信障碍判定部240进行障碍确认的对象主机,与障碍确认的结果相应的动作,安全方式,WPA2-PSK(预共享密钥),RADIUS服务器,VLAN以及最大连接台数的多个项目。
服务集标识(Service Set Identifier,SSID)是识别无线网络700的识别符。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设定项目示出的是所谓的扩展服务集标识(Extended Service Set Identifier,ESSID)。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中继模式的SSID被设定为“SSID1”,第2中继模式的SSID被设定为“SSID2”。此外,该设定项目也可以是所谓的基础服务集标识(Basic Service SetIdentifier,BSSID)。
障碍确认的主机表示由通信障碍判定部240确认连接的对象主机。在本实施方式中,主机被设定为图1所示的“认证服务器802”。由于认证服务器802连接于内部网络800,因而通过确认与认证服务器802的连接,就能够确认与内部网络800的连接。此外,为了确认某通信路径的通信障碍的有无,可以采用连接在该通信路径上的网络上的任意通信装置来作为对象主机。例如,为了确认与某网络的连接,可以采用连接在该网络上的任意通信装置。
障碍确认的动作是“通常时有效(Up on Operation)”和“通常时无效(Down on Operation)”中的一个。“通常时有效”表示在没有发生通信障碍的情况下有效,而在发生了通信障碍的情况下无效的动作。“通常时无效”表示与“通常时有效”相反的动作。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中继模式的动作被设定为“通常时有效”,第2中继模式的动作被设定为“通常时无效”。
安全方式表示连接判定的方式。本实施方式中,第1中继模式的安全方式被设定为“WPA2-EAP”,第2中继模式的安全方式被设定为“WPA2-PSK”。
预共享密钥是WPA2-PSK方式所利用的密钥。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2中继模式设定了预共享密钥,对第1中继模式没有设定预共享密钥。
RADIUS服务器是WPA2-EAP方式所利用的RADIUS服务器。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中继模式的RADIUS服务器被设定为“认证服务器802”。关于第2中继模式,没有设定RADIUS服务器。
“VLAN”表示与无线网络建立了对应的虚拟LAN的识别符(也被称为“VLAN-ID”。虚拟LAN表示由在第2层级别能够相互通信的1个以上的端口构成的组。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中继模式的VLAN-ID被设定为“第1虚拟LAN(VLAN1)”,第2中继模式的VLAN-ID被设定为“第2虚拟LAN(VLAN2)”。
“最大连接台数”表示经由无线接口500所能够连接的站点的最大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中继模式的最大数量被设定为“10”,第2中继模式的最大数量被设定为“没有限制”。中继装置100拒绝超过最大连接台数的通信装置的连接。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2个中继模式之间的迁移的状态迁移图。在与对象主机的连接被确认的状态下,中继模式控制部220维持第1中继模式(SSID1)有效的状态(步骤S10)。由此,通信控制部230按照第1中继模式来控制通信。在该状态下,若通信障碍判定部240判定发生了通信障碍,则中继模式控制部220使第1模式(SSID1)无效,使第2模式(SSID2)有效(步骤S12)。由此,通信控制部230使按照第1中继模式的控制停止,而使按照第2中继模式的控制开始。在该状态下,当通信障碍判定部240继续没能够确认与对象主机的连接时(通信障碍没有被消除时),中继模式控制部220维持第2模式(SSID2)有效的状态(步骤S14)。由此,通信控制部230使按照第2模式进行的通信控制继续。在该状态下,若通信障碍判定部240能够确认到与对象主机之间的连接,则中继模式控制部220使第2模式(SSID2)无效,使第1模式(SSID1)有效(步骤S16)。由此,通信控制部230使按照第2中继模式进行的通信控制停止,而使按照第1中继模式进行的通信控制开始。如上所述,中继模式控制部220根据通信障碍判定部240的判定结果来相应地自动切换有效的中继模式。
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中继装置100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首先,通信障碍判定部240通过确认与认证服务器802之间的连接,来判定内部网络800是否发生了通信障碍(步骤S100)。当被判定为是内部网络800没有发生通信障碍时(步骤S100的否),中继模式控制部220使第1中继模式(SSID1)有效(步骤S110a)。通信控制部230按照第1中继模式(SSID1)来控制通信(步骤S120a)。
无线网络控制部231将通过无线接口500的无线网络700的SSID设定为“SSID1”,并与SSID被设定为相同值的站点进行无线通信。连接判定部232对有关请求连接(通信的中继)的站点(例如站点702)进行连接判定(步骤S130a)。连接判定部232按照第1中继模式的设定向认证服务器802询问判定结果。在认证服务器802许可连接(通信的中继)的情况下(步骤S140a的是),通信控制部230对该站点的通信进行中继。这里,在第1中继模式中,“VLAN1”与“SSID1”建立了对应。因此,通信控制部230利用与“VLAN1”建立了对应的第1端口P1,来对站点的通信进行中继。其结果,站点(例如站点702)能够接入内部网络800(步骤S200)。此外,在认证服务器802没有许可连接(通信的中继)的情况下(步骤S140a的否),站点(例如站点702)不能够接入内部网络800(步骤S500)。
另一方面,在被判定为是连接中继装置100(第1端口P1)与内部网络800之间的通信路径发生通信障碍的情况下(步骤S100的是),中继模式控制部220使第1中继模式(SSID1)无效,而使第2中继模式(SSID2)有效(步骤S110b)。通信控制部230使按照第1中继模式(SSID1)的通信控制停止,并按照第2中继模式(SSID2)来控制通信(步骤S120b)。
无线网络控制部231将通过无线接口500的无线网络700的SSID设定为“SSID2”,并与SSID被设定为相同值的站点进行无线通信。连接判定部232对有关请求连接(通信的中继)的站点(例如站点702)进行连接判定(步骤S130b)。连接判定部232按照第2中继模式的设定(图3的WPA2-PSK),利用存储在中继模式存储部310中的“预共享密钥”来进行连接判定。在连接(通信的中继)被许可的情况下(步骤S140b的是),通信控制部230对该站点的通信进行中继。这里,在第2中继模式中,“VLAN2”与“SSID2”建立了对应。因此,通信控制部230利用与“VLAN2”建立了对应的第2端口P2,来对站点的通信进行中继。其结果,站点(例如站点702)虽然不能够接入内部网络800,但却能够接入外部网络900(步骤S300)。此外,在连接没有被许可的情况下(步骤S140b的否),站点(例如站点702)不能够接入外部网络900(步骤S500)。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被判定为是经过通信接口510的特定的通信路径(通向内部网络800的通信路径)没有通信障碍的情况下,由于利用该特定的通信路径来控制中继的第1中继模式为有效,所以中继装置100能够进行通信控制,以利用该特定的通信路径来进行中继。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中继模式中,障碍确认的对象主机被设定为认证服务器802,中继装置100能够实现利用了认证服务器802的认证。此外,由于安全方式采用的是使用了认证服务器的方式(WPA2-EAP),所以与采用不使用认证服务器的方式的情况相比,中继装置100能够降低不期望的站点连接至内部网络800的可能性。
在该特定的通信路径发生了通信障碍的情况下,使第1中继模式无效化,使第2中继模式有效。然后,中继装置100不使无线通信的功能停止,而执行按照第2中继模式的通信控制。因此,即使在特定的通信路径发生了通信障碍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利用了中继装置100的通信中继,从而能够降低中继装置100的便捷性降低的可能性。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的第2中继模式中,由于基于预先所设定的安全方式(WPA2-EAP)而被许可的站点的通信通过中继装置100来中继,因而能够降低不期望的站点利用中继装置100的可能性。此外,由于经由不包含特定的通信路径的外部网络900来对通信进行中继,因而即使在特定的通信路径发生通信障碍的情况下,中继装置100也能够对通信执行适当的中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被构成为能够对第1中继模式和第2中继模式分配互不相同的SSID。因此,中继装置100能够根据特定的通信路径的状况来区别使用2种无线网络。具体地,中继模式存储部310被构成为按照每个SSID来分别存储无线网络的通信参数(例如安全方式或VLAN-ID等)。因此,中继装置能够利用适合于特定的通信路径的状况的无线网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模式存储部310被构成为对第1中继模式和第2中继模式存储互不相同的安全方式的设定。因此,中继装置100能够利用适合于特定的通信路径的状况的安全方式。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障碍确认的对象主机被设定为认证服务器802,第1中继模式的安全方式被设定为利用该认证服务器802的安全方式。因此,在能够接入认证服务器802的状态下,与不利用认证服务器802来进行判定的情况相比,中继装置100能够提高安全性。此外,第2中继模式的安全方式被设定为不利用认证服务器802来进行判定的方式。因此,即使在无法接入认证服务器802的状态下,中继装置100也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安全性。此外,障碍确认的对象可以是含有到达认证服务器802的通信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通信路径。例如,也可以采用设置在内部网络800的中继装置(例如开关)来作为对象主机。该情况下,由于能够确认连接中继装置100与内部网络800的路径的通信障碍,所以中继装置100能够以一定程度的信赖性来判定是否能够接入认证服务器80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模式存储部310被构成为能够对第1中继模式和第2中继模式存储互不相同的VLAN-ID。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中继装置100能够将适合特定的通信路径状况的网络作为中继目的地的网络来使用。并且,还可以对1个中继模式分配多个VLAN。该情况下,只要被分配到第1中继模式的多个VLAN中的至少1个VLAN含有特定的通信路径便可。此外,最好是分配到第2中继模式的所有VLAN都不包含特定的通信路径。
(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着,对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本变形例所涉及的中继装置101的结构的方框图。中继装置101在中继装置100的结构基础上,还具备中继模式设定部210以及用户接口400。由于中继模式设定部210和用户接口400以外的结构的动作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所以在此省略其说明。
用户接口400是用户用于直接进行中继装置101的设定的接口,它包含操作部(例如,开关或按钮)以及显示部(例如灯或液晶显示器)。
中继模式设定部210设定存储在中继模式存储部310中的第1中继模式和第2中继模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模式设定部210按照用户的指示来进行设定。中继模式设定部210例如按照输入到用户接口400的、来自用户的指示来进行设定。或者,中继模式设定部210也可以按照通过终端而被输入的用户指示来进行设定,其中,该终端连接在中继装置101中所设置的管理用端口(未图示)上。此外,中继模式设定部210也可以使连接在无线接口500或通信接口510的终端显示用于进行设定的Web网页,按照通过该Web网页而被输入的用户指示来进行设定。
中继模式设定部210通过将基于被设定为第1中继模式的网络的通信路径作为特定的通信路径,也进行确定连接在通信接口510上的特定的通信路径的设定。
中继模式设定部210同样也可以进行与中继装置101的动作有关的其他设定。例如,中继模式设定部210可以设定成使第1端口P1包含在第1虚拟LAN(VLAN1)中,使第2端口P2包含在第2虚拟LAN(VLAN2)中。
(第2实施方式)
图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网络系统1002的说明图。该网络系统1002具备:内部网络800、与内部网络800通过有线通信连接的2个中继装置102A、102B、以及与中继装置102A通过无线通信连接的站点702、704。图7中仅示出中继装置102A、102B的结构的一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中继装置102A与第2中继装置102B能够通过无线通信来进行通信。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中继装置102A、102B之间的无线通信是通过采用基于所谓的无线分配系统(Wireless DistributionSystem,以下也称为“WDS”)的数据帧来进行的。以下也将使用了WDS的数据帧的通信称为“WDS通信”。并且,以下将进行中继装置102A、102B之间的WDS通信的网络也称为“WDS网络920”。中继装置102A、102B的中继模式存储部310A、310B分别含有用于WDS通信(连接)的设定。
在使用了WDS通信的中继中,不进行第2层地址(例如,MAC地址)的转换,并且,比第2层上位的信息(例如,IP地址等)不被参照。即,第1中继装置102A在通过WDS通信向第2中继装置102B中继通信的情况下,第1中继装置102A作为所谓的中继器动作。由此,第1中继装置102A对更上位的通信协议(例如,第3层的协议)没有限制,能够对通信进行中继。
图8示出第1中继装置102A的内部结构。并且,第2中继装置102B的内部结构也与第1中继装置102A相同。与第1实施方式的中继装置100相比,中继装置102A的不同点仅在于:通信接口510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中继模式存储部310A所存储的数据的一部分,以及通信控制部230A含有无线中继部233。这里,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中继装置100进行相同动作的构成要素附上与图2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在通信接口510A中,与第2中继装置102B之间的通信不是象第1实施方式那样通过有线,而是利用了WDS的无线通信。此外,通信接口510A的无线通信功能可以与无线接口500一体化。
无线中继部233利用通信接口510A的无线通信功能来与其他中继装置(例如,中继装置102B)之间实现上述的WDS通信。
图9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中继模式存储部310A所存储的信息的一例的说明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关于第1中继模式和第2中继模式设定了包括通信接口、障碍确认(主机与动作)、VLAN的多个项目。
“通信接口”示出通信的中继所利用的通信接口。本实施方式中,第1中继模式的接口被设定为“以太网1(第1端口P1)”,第2中继模式的接口被设定为“WDS(WDS网络920)”(以太网为注册商标)。如图7所示,由于在第1端口P1连接有内部网络800,所以在第1中继模式下,第1中继装置102A对无线网络700与内部网络800之间的通信进行中继。并且,由于WDS网络920连接有第2中继装置102B,所以在第2中继模式下,第1中继装置102A作为向第2中继装置102B中继通信的中继器动作。
障碍确认的设定与图3相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象主机被设定为通信设备806。如图7所示,通信设备806是包含在内部网络800中的通信设备。作为通信设备806,可以采用能够返回回声应答的任意的通信装置(例如,开关)。若将对象主机设定为这样的通信设备806,则能够确认到达内部网络800的通信路径的状况。此外,第1中继模式的动作被设定为“通常时有效(Up on Operation)”,第2中继模式的动作被设定为“通常时无效(Downon Operation)”。
“VLAN”示出有关第1中继模式和第2中继模式的各自的所谓“标签(tag)VLAN”的设定。通过使用“标签VLAN”,第1中继装置102A经由用于中继的接口,能够利用多个VLAN。
图10是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第1中继模式与第2中继模式之间的迁移的状态迁移图。中继模式进行与图4同样的迁移。如图9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之间的差异仅在于:障碍确认的对象主机不同以及第1中继模式与第2中继模式各自的内容不同。如图所示,在与对象主机(通信设备806)之间的连接被确认的状态下,第1中继模式(第1端口P1)为有效(步骤S20)。在发生了通信障碍的情况下,使第1中继模式(第1端口P1)无效,而使第2中继模式(WDS网络920)有效(步骤S22)。在通信障碍没有被消除的状态下,第2中继模式(WDS网络920)为有效(步骤S24)。在通信障碍已被消除的情况下,使第2中继模式(WDS网络920)无效,而使第1中继模式(第1端口P1)有效(步骤S26)。
图1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中继装置102A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这里,与第1实施方式进行相同动作的构成要素被附上相同的标记。通信障碍判定部240通过确认与通信设备806之间的连接,能够判定内部网络800是否发生通信障碍(步骤S100)。若被判定为是没有发生通信障碍(步骤S100的否),中继模式控制部220使第1中继模式(第1端口P1)有效(步骤S110c)。通信控制部230A按照第1中继模式来控制通信(步骤S120c)。由此,无线中继部233的功能被无效化。
连接判定部232按照预先决定了的设定(未图示)来进行连接判定(步骤S130c)。在连接被许可的情况下(步骤S140c的是),无线网络控制部231进行无线网络700的形成。通信控制部230A利用第1端口P1来对连接在无线接口500上的站点(例如,站点702)的通信进行中继。其结果,站点(站点702)能够接入内部网络800(步骤S200)。此外,在连接没有被许可的情况下(步骤S140c的否),站点(例如,站点702)不能够接入内部网络800(步骤S500d)。
另一方面,在被判定为是连接第1中继装置102A(第1端口P1)与内部网络800的通信路径发生了通信障碍的情况下(步骤S100的是),中继模式控制部220使第1中继模式(第1端口P1)无效,而使第2中继模式(WDS)有效(步骤S110d)。通信控制部230A使按照第1中继模式的控制停止,并按照第2中继模式来控制通信(步骤S120d)。由此,无线中继部233的功能被有效化。然后,无线中继部233确立与第2中继装置102B之间的WDS网络920。
连接判定部232按照预先决定了的设定(未图示)来进行连接判定(步骤S130d)。在连接被许可的情况下(步骤S140d的是),无线网络控制部231进行无线网络700的控制。这些控制在第1中继模式与第2中继模式之间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无线中继部233利用WDS网络920来对连接在无线接口500上的站点(例如,站点702)的通信进行中继。其结果,站点(站点702)经由第1中继装置102A和第2中继装置102B能够接入内部网络800(步骤S300d)。此外,在连接没有被许可的情况下(步骤S140d的否),站点(例如,站点702)不能够接入内部网络800(步骤S500d)。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被判定为是经由通信接口510的特定的通信路径(通向内部网络800的通信路径)没有发生通信障碍的情况下,第1中继装置102A使利用该特定的通信路径来控制中继的第1中继模式有效。因此,第1中继装置102A能够适当地进行利用了该特定的通信路径的中继(向内部网络800的通信中继)。
在该特定的通信路径发生了通信障碍的情况下,第1中继装置102A使第1中继模式无效,而使第2中继模式有效,并按照第2中继模式执行通信。本实施方式中,在第2中继模式下,第1中继装置102A作为利用了与第2中继装置102B之间的WDS通信的中继器而动作。其结果,连接在第1中继装置102A上的站点(例如,站点702)能够经由第1中继装置102A和第2中继装置102B接入内部网络800。
此外,在第1中继模式下所执行的中继可以不是整个作为障碍确认的对象的特定的通信路径的中继,而可以是经由了至少一部分的中继。该情况下,在被判定为是发生了通信障碍时,第1中继模式的通信所利用的通信路径有可能发生了障碍。于是,通过切换中继模式,能够根据通信障碍的有无来相应地执行适当的中继。第2中继模式下所执行的中继最好是不经由特定的通信路径而进行。
此外,第1中继装置102A与第2中继装置102B之间的无线通信也可以采用与WDS通信不同的通信。例如,也可以采用使用了基于所谓的基础架构模式(infrastructure mode)的数据帧的通信、或采用使用了基于所谓的点对点模式(ad hoc mode)的数据帧的通信。并且,第2中继装置102B也可以是不具有根据通信障碍的有无来相应地切换中继模式的功能的接入点。这样,可以利用不具备特殊功能的通用的中继装置来作为第2中继装置102B。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第1中继装置102A能够单独地避免通信路径成为环路的情况,从而第2中继装置102B也可以不用支持所谓的生成树协议(spanning tree)(IEEE802.1D)。
(第3实施方式)
图12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网络系统的说明图。该网络系统1004具备:外部网络900、提供与外部网络900之间的连接服务的2个服务商网络610、620、分别连接在服务商网络610、620上的中继装置103C、103D、与第1中继装置103C通过无线通信连接的站点702C、704C、与第2中继装置103D通过无线通信连接的站点702D、704D、以及使第1中继装置103C和第2中继装置103D相互连接的内线812。中继装置103C、103D、连接在中继装置103C、103D上的站点702C、704C、702D、704D以及内线812整体构成内部网络810。图12中仅示出中继装置103C、103D的结构的一部分。
各服务商网络610、620分别含有用于提供向外部网络900的连接的网关612、622。网关612、622对某网络和利用与该网络不同通信协议的其他网络之间的通信进行中继。在本实施方式中,网关612、622分别对连接在服务商网络610、620上的其他网络(例如,内部网络810)与外部网络900之间的通信进行中继。
本实施方式中,第1中继装置103C作为使内部网络810连接至第1服务商网络610的、所谓的路由器动作,并且,第2中继装置103D作为使内部网络810连接至第2服务商网络620的、所谓的路由器动作。路由器基于接收到的通信帧的第3层(网络层)的头部信息(例如,IP地址),来进行通信帧的中继。第1中继装置103C的第1端口P1连接第1服务商网络610,第1中继装置103C的第2端口P2连接内线812。而第2中继装置103D的第1端口P1连接第2服务商网络620,第2中继装置103D的第2端口P2连接内线812。
从内部网络810到外部网络900的接入路径有:经由第1中继装置103C和第1服务商网络610的路径,以及经由第2中继装置103D和第2服务商网络620的路径。如后述,本实施方式的网络系统1004根据通信障碍的有无来相应地利用某一个路径。而另一个路径的中继装置则作为所谓的网桥(也称为开关)动作,而不是作为路由器动作。网桥基于接收到的通信帧的第2层(数据链路层)的头部信息(例如,MAC地址),来进行通信帧的中继。
图13示出第1中继装置103C的内部结构。此外,第2中继装置103D的内部结构也和第1中继装置103C相同。与第1实施方式的中继装置100相比,中继装置103C的不同点仅在于:通信接口510C在第2端口P2具有第2层的通信功能,中继模式存储部310C所存储的数据的一部分,以及通信控制部230C具备路由处理部234、网桥处理部235以及DHCP处理部236。这里,与第1实施方式的中继装置100进行相同动作的构成要素附上与图2相同的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通信接口510C在进行与第2中继装置103D之间的通信的第2端口P2具有第2层的通信功能。
路由处理部234实现路由器的功能。网桥处理部235实现网桥的功能。DHCP处理部236实现基于DHCP的处理。第2中继装置103D也具备与通信控制部230C相同结构的通信控制部230D。并且,通信控制部230C、230D实现UPnP的功能。此外,通信控制部230C、230D的路由处理部234实现RIP的功能。UPnP的功能以及RIP的功能之后将详述。
图14是示出第1中继装置103C的中继模式存储部310C所存储的信息的一例的说明图。本实施方式中,分别关于第1中继模式和第2中继模式设定了包括子网设定、障碍确认(主机及动作)设定、DHCP设定、UPnP设定、RIP设定的多个项目。
子网设定表示作为路由器动作的情况下的子网的设定。关于作为网桥动作的中继模式没有该设定。本实施方式中,第1中继模式的子网设定被设定为“基于路由器向第1服务商网络610连接的子网”。关于第2中继模式没有子网的设定。并且,除此以外,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中继模式和第2中继模式通用的设定还存储有以下内容(图示省略):(1)图12中的第1端口P1是外部网络用的端口,且第1服务商网络610连接在第1端口P1上;(2)第2端口P2是内部网络用的端口;(3)由第1中继装置103C形成的无线网络700C属于内部网络。
“基于路由器向第1服务商网络610连接的子网”的设定包括第1中继装置103C作为向第1服务商网络610连接的路由器动作的各种具体的设定(图示省略)。例如预先设定有:默认网关是网关612,分配给第1端口P1的IP地址以及域名服务器(也称为DNS服务器)。此外,这些设定也可以由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用户接口400及中继模式设定部210来设定。或者,在第1中继装置103C连接在第1服务商网络610上时,第1服务商网络610向第1中继装置103C提供有关该设定的具体信息。
在如第2中继模式那样没有子网设定的情况下,第1中继装置103C作为所谓的网桥动作。
障碍确认的设定与图3的相同。本实施方式中,对象主机被设定为网关612。由此,能够确认第1中继装置103与第1服务商网络610之间的通信路径的状况。此外,第1模式的动作被设定为“通常时有效(Up onOperation)”,第2模式的动作被设定为“通常时无效(Down onOperation)”。
“DHCP”表示是否使基于动态主机设置协议(Dynamic HostConfiguration Protocol,DHCP)的地址分配有效的设定。本实施方式中,第1中继模式中的DHCP设定被设为“有效”,第2中继模式中的DHCP设定被设为“无效”。在该地址分配有效的情况下,第1中继装置103C经由无线网络700C或内线812,对连接于第1中继装置103C的站点分配识别该站点的网络地址(例如,所谓的IP地址)。此外,除了网络地址以外,第1中继装置103C还向站点通知其他信息(例如,所谓的子网掩码、默认网关或域名服务器)。以下也将这些功能称为“DHCP功能”。
“UPnP”表示是否使基于通用即插即用(Universal Plug and Play,UPnP)的规定的功能(以下称为“UPnP功能”)有效的设定。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中继模式中UPnP功能被设定为“有效”,在第2中继模式中UPnP功能被设定为“无效”。作为UPnP功能,本实施方式的第1中继装置103C具下述功能:(1)基于UPnP的站点(设备)的检测;(2)支持来自内部网络内的站点的端口映射请求;(3)向内部网络内的站点通知外部网络侧IP地址(第1端口P1的IP地址)。通过使这些功能有效,能够利用支持UPnP的通信应用程序(application)(例如,经由外部网络900来进行消息的收发的消息应用程序能够运行)。
“RIP”表示是否使基于路由信息协议(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RIP)的路径信息的交换有效的设定。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中继模式下RIP被设定为“有效”,在第2中继模式下RIP被设定为“无效”。路径信息是表示通信帧的发送目的地与能够到达该发送目的地的端口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信息(通信帧的中继基于该路径信息进行)。这里,端口即可以是如第1端口P1那样的物理端口,或者也可以是用1个以上的物理端口而形成的逻辑端口(例如,VLAN)。
如上所述,DHCP、UPnP、RIP分别在第1中继装置103C作为路由器动作的第1中继模式下有效,而在第1中继装置103C不作为路由器动作的第2中继模式下无效。其理由是因为在第1中继装置103C作为路由器动作的情况下,各种服务(由第1服务商网络610或外部网络900所提供的服务)经由第1中继装置103C而被提供的缘故。因此,第1中继装置103C最好是管理用于通信的各种信息。
图15是示出第1中继装置103C中的第1中继模式与第2中继模式之间的迁移的状态迁移图。中继模式的迁移与图4进行同样的迁移。与第1实施方式的差异仅在于:障碍确认的对象主机不同,以及第1中继模式和第2中继模式各自的内容不同。如图所示,在与对象主机(网关612)之间的连接被确认的状态下,第1中继模式(路由功能)为有效(步骤S30)。在发生了通信障碍的情况下,使第1中继模式(路由功能)无效,而使第2中继模式(网桥功能)有效(步骤S32)。在通信障碍没有被消除的状态下,第2中继模式(网桥功能)为有效(步骤S34)。在通信障碍被消除的情况下,使第2中继模式(网桥功能)无效,而使第1中继模式(路由功能)有效(步骤S36)。
图16是示出第2中继装置103D的中继模式存储部310D的一例的说明图。与第1中继装置103C的中继模式存储部310C的不同点仅在于:第1模式与第2模式之间的除障碍确认以外的项目内容相调换,第2模式的子网设定不用第1服务商网络610而用第2服务商网络620来进行设定。由此,第2中继装置103D在第1中继模式下作为所谓的网桥动作,并在第2中继模式下作为向第2服务商网络620连接的路由器动作。并且,在中继模式存储部310中,作为第1中继模式和第2中继模式通用的设定也设定有以下事项(图示省略):(1)图12中的第1端口P1是外部网络用的端口,且连接有第2服务商网络620;(2)第2端口P2是内部网络用的端口;(3)由第2中继装置103D形成的无线网络700D属于内部网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最好是即使在第2中继装置103D作为路由器动作的状态下,也能够确认第1中继装置103C与第1服务商网络610之间的通信路径的状况。为此,可以设定为是利用第1端口P1而不是第2端口P2,将第1中继装置103C作为对象主机来执行障碍确认的设定。
图17是示出第2中继装置103D的第1中继模式与第2中继模式之间的迁移的状态迁移图。与第1中继装置103C的状态迁移图之间的差异仅在于网桥功能与路由功能相调换。在没有通信障碍的状态下,使网桥功能(第1模式)有效(步骤S40),在发生通信障碍的情况下,使路由功能(第2模式)有效(步骤S42)。在通信障碍没有被消除的状态下,路由功能(第2模式)为有效(步骤S44),在通信障碍已被消除的状态下,使路由功能(第2模式)无效,而使网桥功能(第1模式)有效(步骤S46)。
图18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中继装置103C及103D的动作流程的流程图。首先对第1中继装置103C的动作进行说明。通信障碍判定部240通过确认与网关612之间的连接,能够判定第1服务商网络610是否发生了通信障碍(步骤S100Ce)。若被判定为是没有发生通信障碍(步骤S100Ce的否),中继模式控制部220使第1中继模式(路由功能)有效(步骤S110Ce)。通信控制部230C按照第1中继模式来控制通信(步骤S120Ce)。
连接判定部232按照预先决定了的设定(未图示)来进行连接判定(步骤S130Ce)。在连接被许可的情况下(步骤S140Ce的是),无线网络控制部231进行无线网络700C的控制。DHCP处理部236向内部网络810上新连接的站点(例如,站点702C)提供IP地址等信息。路由处理部234利用第1端口P1来对通信进行中继(执行路由)。其结果,连接在第1中继装置103C的站点(例如,站点702C)经由第1中继装置103C和第1服务商网络610,能够与外部网络900进行通信(步骤S200Ce)。此外,在连接没有被许可的情况下(步骤S140Ce的否),站点(例如,站点702C)不能够接入外部网络900(步骤S500Ce)。
接着,对第2中继装置103D的动作进行说明。通信障碍判定部240经由第1中继装置103C,通过确认与网关612之间的连接来判定是否发生了通信障碍(步骤S100De)。若被判定为是没有发生通信障碍(步骤S100De的否),中继模式控制部220使第1中继模式(网桥功能)有效(步骤S110De)。这里,步骤S110De与步骤S110Ce不同的是被有效化的功能不同。通信控制部230D按照第1中继模式来控制通信的中继(步骤S120De)。
连接判定部232按照预先决定了的设定(未图示)来进行连接判定(步骤S130De)。在连接被许可的情况下(步骤S140De的是),无线网络控制部231进行无线网络700C的控制。网桥处理部235利用第2端口P2来对通信进行中继(执行网桥)。第2中继装置103D的DHCP处理部236的功能已被无效化。第1中继装置103C的DHCP处理部236向第2中继装置103D上新连接的站点(例如,站点702D)提供IP地址等信息。其结果,连接在第2中继装置103D上的站点(例如,站点702D)经由第2中继装置103D、第1中继装置103C和第1服务商网络610,能够与外部网络900进行通信(步骤S200De)。此外,在连接没有被许可的情况下(步骤S140De的否),站点(例如,站点702D)不能够接入外部网络900(步骤S500De)。
另一方面,说明连接第1中继装置103C与第1服务商网络610的通信路径发生通信障碍的情况下(步骤S100Ce中的是)的、第1中继装置103C的动作。该情况下,第1中继装置103C使第2中继模式(网桥功能)有效(步骤S100Cf)。到第1中继装置103C的以后的步骤S102Cf~S500Cf的动作,分别与步骤S102De~S500De的动作相同,省略其说明。由此,第1中继模式103C与第1服务商网络610没有通信障碍的情况下的第2中继装置103D同样地作为网桥动作。
接着,说明连接第2中继装置103D与第1服务商网络610的通信路径发生通信障碍的情况下(步骤S100De中的是)的、第2中继装置103D的动作。该情况下,第2中继装置103D使第2中继模式(路由功能)有效(步骤S110Df)。第2中继装置103D的以后的步骤S120Df~S500Df的动作,分别与到步骤S120Ce~S500Ce的动作相同,省略其详细说明。由此,第2中继装置103D与第1服务商网络610没有通信障碍的情况下的第1中继装置103C同样地作为路由器动作。
如上所述,在连接第1中继装置103C与第1服务商网络610的路径没有通信障碍的情况下,连接于第1服务商网络610的第1中继装置103C作为路由器动作,并且,连接于第1中继装置103C的第2中继装置103D作为网桥动作。其结果,连接于第1中继装置103C或第2中继装置103D的站点能够经由第1服务商网络610与外部网络900进行通信。在发生通信障碍的情况下,第1中继装置103C作为网桥动作,并且连接于第2服务商网络620的第2中继装置103D作为路由器动作。其结果,连接于第1中继装置103C或第2中继装置103D的站点能够经由第2服务商网络620与外部网络900通信。综上所述,中继装置103C、103D无论通信障碍的有无都能够进行中继。从而能够降低通信缺陷产生的可能性。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动作,各中继装置103C、103D的路由表不会发生不匹配的情况。在2台中继装置103C、103D两者都同时作为路由器动作时,为使2台路由器103C、103D能够进行适当的通信,需要在路由器103C、103D之间交换路由信息,并需要确保路由器103C、103D之间的路由表的匹配性。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当2台中继装置103C、103D中的一台作为路由器动作时,另一台不是作为路由器,而是作为网桥动作,而且,由第1中继装置103C、第2中继装置103D中的任意一方的路由处理部234来生成路由表。因此,即使不在路由器103C、103D之间交换路由信息,在第1中继装置103C的路由表与第2中继装置103D的路由表之间也不会发生不匹配的情况。此外,各中继装置103C、103D的路由处理部234可以根据从服务商网络610、620接收到的信息,来分别自动地创建路由表。或者也可以如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那样,由中继模式设定部210按照用户的指示来创建路由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中继装置103C、103D作为路由器动作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基于DHCP的地址分配功能。其结果,连接于中继装置103C、103D的站点能够用所分配的网络地址来适当地进行通信。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中继装置103C、103D作为网桥动作的情况下,使地址分配的功能无效。其结果,能够实现适合于控制其它中继装置的、灵活的通信。例如,在步骤S200Ce中,第1中继装置103C执行地址分配,同时所执行的步骤S200De中,第2中继装置103D作为网桥动作。所以第2中继装置103D不执行地址分配。由此,在第2中继装置103D上连接了新的站点(例如,站点702D)的情况下,不是通过第2中继装置103D,而是通过第1中继装置103C的控制来向该站点分配地址。假设除了第1中继装置103C以外,第2中继装置103D也执行地址分配的情况下,由各中继装置103C、103D所分配的地址可能发生竞争。而根据本实施方式则能够降低这样的不良情况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障碍确认的对象也可以是,包括将第1中继装置103C的通信接口510与第1服务商网路610连接的通信路径的至少一部分的路径。此时,在被判定为是发生了通信障碍的情况下,第1中继装置103C也有可能不能接入第1服务商网络610。于是,通过切换中继模式,第1中继模式103C则能够根据通信障碍的有无来相应地执行适当的中继。
此外,存在第1中继装置103C的第1端口P1的IP地址被第1服务商网络610动态地分配的情况(例如,存在基于DHCP来分配地址的情况)。此时,在第1中继装置103C与第1服务商网络610之间的连接断开的情况下,对第1端口P1分配的IP地址失效。于是,可以将第1中继装置103C的第1端口P1的IP地址设定为障碍确认的对象主机。在IP地址的分配失效的情况下,即使连接于第1端口P1的站点发送了发给该IP地址的数据包,第1端口P1也不接收发给该IP地址的数据包。因此,通过将对象主机设定为第1端口P1的IP地址,能够判定将第1中继装置103C的通信接口510与第1服务商网络610连接的路径是否发生了通信障碍。此外,该情况下,障碍确认的通信路径可以包含将通信接口510与第1服务商网络610连接的路径的一部分(通信接口510的端口)。
此外,中继装置103C、103D也可分别作为中继器动作,而不是作为网桥动作。
此外,第1~第3的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独立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特征以外的特征是附加技术特征,可以适当地进行省略。并且,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各种方式都能够实施,例如也可以进行如下变形。
在各个实施方式中,由中继模式存储部310所存储的项目可以采用各种项目。例如可以只储存图3、图9、图14、图16所示的各项目的一部分项目。例如,图3中,可以省略“SSID”项目、“VLAN”项目以及“安全方式”项目中的任意一部分。此外,图9中,也可以省略“VLAN”项目。此外,图14、16中,可以省略“DHCP”项目。此外,也可以在各实施方式中追加其他项目。例如,可以在图9中追加图3所示的项目的一部分,同样地,也可以在图14、图16中追加图3所示的一部分项目。此外,所设定的内容也不仅限于第1~第3实施方式中的内容,而可以采用各种内容。例如,图3中,第1中继模式的VLAN可以是确定与图1中的内部网络800不同的其他网络的VLAN,第2中继模式的VLAN可以是确定与外部网络900不同的其他网络的VLAN。更具体地,没有用于核查的第2中继模式的VLAN可以是对没有接受核查的站点所能够利用的特定的网络进行识别的VLAN。此外,也可以将2个SSID(SSID1、SSID2)与相同的VLAN(例如VLAN1)建立对应。此外,也可以将2个SSID(SSID1、SSID2)与相同的安全方式建立对应。
此外,在各个实施方式中,相同的中继装置也可根据设定而相应地作为各实施方式的中继装置100、101、102A、102B、103C、103D中的任意一个动作。此时,例如在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涉及的用户接口400获得了来自用户进行各种设定的指示的情况下,执行该设定就可。例如,用户接口400在获得了进行如图3的设定的指示的情况下,中继装置如图3那样进行通信参数的设定。由此,中继装置如图5那样动作。此外,例如在用户接口400获得了进行如图14那样的设定的指示的情况下,如图14那样进行通信参数的设定。由此,中继装置进行图18的步骤S100Ce~S500Ce或步骤S110Cf~S500Cf所示的动作。
此外,中继装置例如也可以从用户接口400预先所设定的多个中继模式中,根据所获得的来自用户的、选择特定的中继模式的指示,来相应地选择实际所利用的中继模式的设定。
此外,中继模式设定部210也可以不利用用户的指示而进行各种设定。例如,中继模式设定部210也可以经由网络,从提供各种设定的服务器自动地下载设定。
此外,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使中继模式控制部220自动地进行从第2中继模式到第1中继模式的切换。例如,可以是在获得来自用户的、确认了通信障碍已消除的指示时,中继模式控制部220将第2中继模式切换到第1中继模式。
此外,在各实施方式中,中继装置的结构并不限于图2所示的结构,也可以采用其他各种结构。例如,通信接口510可以是进行电力线通信(PowerLine Communication,PLC)的接口,从而取代基于IEEE802.3的接口。此外,通信接口510也可以是进行无线通信的接口,从而取代进行有线通信的接口。此外,通信接口510也可以被分割为外部网络用的接口和内部网络用的接口。此外,网络系统的构成并不限于各实施方式的构成,也可以采用其他各种构成。例如,图1中,认证服务器802也可以连接于与含有内部网络800的通信路径不同的其他通信路径(未图示)上。该情况下,只要中继装置100经由其他通信路径接入认证服务器802就可,并且,该通信的中继也可以不经由其他通信路径而进行。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及第3实施方式中,也可省略进行无线通信的接口(例如,图2的无线接口500)。该情况下,连接判定部232判定是否许可连接于进行有线通信的接口(例如,通信接口510)上的通信装置与网络(更具体地,连接于网络的其他通信装置(包括服务器或中继装置))之间的中继。然后,在中继被许可的情况下,通信控制部(例如,图2的连接判定部232、图13的路由处理部234以及网桥处理部235)执行该中继。这里,通信控制部(例如,图2的通信控制部230、图13的通信控制部230C)按照有效的中继模式控制中继。
此外,第1~第3实施方式中分别可以省略进行有线通信的接口(例如,图2的通信接口510)。该情况下,连接判定部232判定是否许可连接于进行无线通信的接口(例如,无线接口500)上的站点与网络(更具体地,连接于网络的其他通信装置(包括服务器或中继装置))之间的中继。然后,在中继被许可的情况下,通信控制部(例如,图2、图8的连接判定部232、图13的路由处理部234以及网桥处理部235)执行该中继。这里,通信控制部(例如,图2的通信控制部230、图8的通信控制部230A、图13的通信控制部230C)按照有效的中继模式控制中继。
这样,用于与多个通信路径连接的通信路径接口可以用有线通信接口和无线通信接口两者来构成。此外,通信路径接口也可以不用无线通信接口,而只用有线通信接口来构成。此外通信路径接口也可以不用有线通信接口,而只用无线通信接口来构成。
此外,在第1~第3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通信障碍判定部、中继模式控制部、通信控制部、中继模式设定部、用户接口可以典型地通过CPU将存储在闪存ROM或ROM中的固件等程序载入到RAM中来执行,从而得以实现。此外,中继模式存储部可以通过ROM、RAM等存储装置来实现。
其中,在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通过硬件而实现的一部分构成置换为软件,相反地,也可以将通过软件而实现的部分或全部构成置换为硬件。例如,通信障碍判定部、中继模式控制部、通信控制部、中继模式设定部、用户接口的各功能块也可以通过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他们既可以个别地集成为1个芯片,也可以将部分或全部集成为1个芯片。这里称为LSI,但根据集成度的不同,有时也被称为IC、系统LSI、超级LSI、特级LSI。此外,集成电路化的手法也不仅限于LSI,也可以通过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LSI制造后,也可以利用能够编程的场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能够重新构建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或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
此外,在本发明的部分或全部功能通过软件而实现的情况下,该软件(计算机程序)可以通过存储在计算机可以读取的记录介质的形式而实现。该发明中,“计算机可以读取的记录介质”指的并不仅限于软盘、CD-ROM之类的便携式记录介质,也包括各种RAM或ROM等计算机内的内部存储装置或硬盘等固定于计算机上的外部存储装置。

Claims (8)

1.一种中继装置,与无线通信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并对所述无线通信装置与其他通信装置之间的通信进行中继,其特征在于,该中继装置具备:
通信接口,能够与至少2个通信路径连接,所述至少2个通信路径包括第1通信路径和第2通信路径;
无线接口,能够在所述无线通信装置与所述中继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
中继模式存储部,存储第1中继模式和第2中继模式,该第1中继模式是用于利用所述通信接口经由所述第1通信路径来中继所述通信的第1通信参数组,该第2中继模式是用于利用所述通信接口经由所述第1通信路径以外的第2通信路径来中继所述通信的第2通信参数组;
通信障碍判定部,判定所述第1通信路径是否发生了通信障碍;
中继模式控制部,在所述通信障碍判定部判定所述第1通信路径没有发生通信障碍的情况下,使所述第1中继模式有效,并使所述第2中继模式无效,在所述通信障碍判定部判定所述第1通信路径发生了通信障碍的情况下,使所述第1中继模式无效,并使所述第2中继模式有效;以及,
通信控制部,按照被所述中继模式控制部设定为有效的中继模式对所述通信进行控制,其中
所述第1通信路径包含到达进行连接判定的判定服务器的通信路径,该连接判定对是否许可向所述无线通信装置的所述中继进行判定,
所述第1中继模式包含使由所述判定服务器所作的连接判定有效的设定,来作为所述第1通信参数组中所含的参数,
所述第2中继模式包含使由所述中继装置所作的连接判定有效的设定,来作为所述第2通信参数组中所含的参数,
所述通信控制部具备连接判定部,在所述第1中继模式有效的情况下,该连接判定部向所述判定服务器询问,并基于该询问结果来进行所述连接判定,在所述第2中继模式有效的情况下,该连接判定部单独进行所述连接判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
中继模式设定部,设定分别确定所述第1及第2通信路径的值以及、所述第1中继模式和所述第2中继模式的各自的所述第1、第2通信参数组,并将所设定的所述值和所述第1、第2通信参数组存储到中继模式存储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中继模式包含识别由所述无线接口形成的网络即无线网络的第1无线识别符,来作为所述第1通信参数组中所含的参数,所述第2中继模式包含与所述第1无线识别符不同的第2无线识别符来作为所述第2通信参数组中所含的参数;
所述通信控制部具备无线网络控制部,在所述第1中继模式有效的情况下,该无线网络控制部使在所述无线接口形成由所述第1无线识别符所识别的无线网络,在所述第2中继模式有效的情况下,该无线网络控制部使在所述无线接口形成由所述第2无线识别符所识别的无线网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2通信路径中,接着所述中继装置之后中继所述通信的次中继装置通过无线通信与所述中继装置连接,
所述通信接口具有用于所述无线通信的第2无线接口;
所述通信控制部包含无线中继部,在所述第1中继模式有效的情况下,该无线中继部不经由所述次中继装置对所述通信进行中继,在所述第2中继模式有效的情况下,该无线中继部经由所述次中继装置对所述通信进行中继。
5.一种中继装置,与无线通信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并对所述无线通信装置与其他通信装置之间的通信进行中继,其特征在于,该中继装置具备:
通信接口,能够与至少2个通信路径连接,所述至少2个通信路径包括第1通信路径和第2通信路径;
无线接口,能够在所述无线通信装置与所述中继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
中继模式存储部,存储第1中继模式和第2中继模式,该第1中继模式是用于利用所述通信接口经由所述第1通信路径来中继所述通信的第1通信参数组,该第2中继模式是用于利用所述通信接口经由所述第1通信路径以外的第2通信路径来中继所述通信的第2通信参数组;
通信障碍判定部,判定所述第1通信路径是否发生了通信障碍;
中继模式控制部,在所述通信障碍判定部判定所述第1通信路径没有发生通信障碍的情况下,使所述第1中继模式有效,并使所述第2中继模式无效,在所述通信障碍判定部判定所述第1通信路径发生了通信障碍的情况下,使所述第1中继模式无效,并使所述第2中继模式有效;以及,
通信控制部,按照被所述中继模式控制部设定为有效的中继模式对所述通信进行控制,其中
所述第1中继模式和所述第2中继模式包含虚拟网路识别符来分别作为所述第1、第2通信参数组中所含的参数,该虚拟网络识别符对利用连接在所述通信接口上的通信线而构成的虚拟网络进行识别;
所述第1中继模式的所述虚拟网络识别符是对含有所述第1通信路径的第1虚拟网络进行识别的第1虚拟网络识别符,所述第2中继模式的所述虚拟网络识别符是对含有所述第2通信路径的第2虚拟网络进行识别的第2虚拟网络识别符;
在所述第1中继模式有效的情况下,所述通信控制部被构成为是利用所述第1虚拟网络来进行所述中继;在所述第2中继模式包含所述虚拟网络识别符、且所述第2中继模式有效的情况下,所述通信控制部被构成为是利用所述第2虚拟网络来进行所述中继。
6.一种中继装置,与无线通信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并对所述无线通信装置与其他通信装置之间的通信进行中继,其特征在于,该中继装置具备:
通信接口,能够与至少2个通信路径连接,所述至少2个通信路径包括第1通信路径和第2通信路径;
无线接口,能够在所述无线通信装置与所述中继装置之间进行无线通信;
中继模式存储部,存储第1中继模式和第2中继模式,该第1中继模式是用于利用所述通信接口经由所述第1通信路径来中继所述通信的第1通信参数组,该第2中继模式是用于利用所述通信接口经由所述第1通信路径以外的第2通信路径来中继所述通信的第2通信参数组;
通信障碍判定部,判定所述第1通信路径是否发生了通信障碍;
中继模式控制部,在所述通信障碍判定部判定所述第1通信路径没有发生通信障碍的情况下,使所述第1中继模式有效,并使所述第2中继模式无效,在所述通信障碍判定部判定所述第1通信路径发生了通信障碍的情况下,使所述第1中继模式无效,并使所述第2中继模式有效;以及,
通信控制部,按照被所述中继模式控制部设定为有效的中继模式对所述通信进行控制,其中
所述通信控制部被构成为基于通信帧的网络层头部来进行经由所述第1通信路径的所述通信,并且,
所述通信控制部被构成为基于通信帧的数据链路层头部来进行经由所述第2通信路径的所述通信;
所述第1中继模式包含基于所述网络层头部的所述通信的设定,来作为所述第1通信参数组中所含的参数,所述第2中继模式包含基于所述数据链路层头部的所述通信的设定,来作为所述第2通信参数组中所含的参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中继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中继模式包含使按照动态主机配置协议的地址分配有效的设定,来作为所述第1通信参数组中所含的参数;
所述第2中继模式包含使按照动态主机配置协议的地址分配无效的设定,来作为所述第2通信参数组中所含的参数。
8.一种中继方法,是中继装置与无线通信装置进行无线通信,并在所述无线通信装置与其他通信装置之间进行通信中继的中继方法,其特征在于,该中继方法包括:
第1步骤,判定第1通信路径是否发生了通信障碍;
第2步骤,在被判定为所述第1通信路径没有发生通信障碍的情况下,使用于经由第1通信路径来对通信进行中继的第1通信参数组,即第1中继模式有效,并使用于经由所述第1通信路径以外的第2通信路径来对所述通信进行中继的第2通信参数组,即第2中继模式无效;在被判定为所述第1通信路径发生了通信障碍的情况下,使所述第1中继模式无效,并使所述第2中继模式有效;
第3步骤,按照由所述第2步骤设定为有效的中继模式来执行所述通信的控制,其中
执行所述通信的控制的第3步骤基于通信帧的网络层头部来进行经由所述第1通信路径的所述通信,并且,
执行所述通信的控制的第3步骤基于通信帧的数据链路层头部来进行经由所述第2通信路径的所述通信;
所述第1中继模式包含基于所述网络层头部的所述通信的设定,来作为所述第1通信参数组中所含的参数,所述第2中继模式包含基于所述数据链路层头部的所述通信的设定,来作为所述第2通信参数组中所含的参数。
CN201110080957.8A 2010-03-29 2011-03-25 通信中继装置、通信中继方法 Active CN1022093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74535A JP4989745B2 (ja) 2010-03-29 2010-03-29 通信を中継するための装置、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10-074535 2010-03-2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09360A CN102209360A (zh) 2011-10-05
CN102209360B true CN102209360B (zh) 2014-04-30

Family

ID=446563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80957.8A Active CN102209360B (zh) 2010-03-29 2011-03-25 通信中继装置、通信中继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599756B2 (zh)
JP (1) JP4989745B2 (zh)
CN (1) CN1022093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483291B2 (en) * 2011-06-30 2013-07-09 Broadcom Corporation 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 with increased sub-range resolution
JP5891793B2 (ja) * 2012-01-05 2016-03-23 村田機械株式会社 中継サーバ
CN103378996B (zh) * 2012-04-26 2016-06-15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对比测试装置及方法
JP2015039101A (ja) * 2013-03-13 2015-02-26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伝送システム
WO2016053292A1 (en) 2014-09-30 2016-04-07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p Advertising multiple service set identifiers
KR102124329B1 (ko) * 2014-10-31 2020-06-18 에스케이텔레콤 주식회사 접속 장치 및 그의 무선랜 서비스 제공 방법
CN104333868B (zh) * 2014-11-13 2016-11-16 成都微址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中继装置
JP6506558B2 (ja) * 2015-01-05 2019-04-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装置、認証方式決定方法および認証方式決定プログラム
JP6274670B2 (ja) * 2015-03-26 2018-02-07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通信端末、通信ルート設定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198074B2 (ja) * 2015-03-31 2017-09-20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無線lan中継装置、無線lan通信システム、アドレス割当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480294B2 (ja) * 2015-09-18 2019-03-06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機能制御装置及び機能制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9733999B1 (en) * 2016-03-24 2017-08-15 Wells Fargo Bank, N.A. Dynamic optimization of application workflows
WO2017204049A1 (ja) * 2016-05-24 2017-11-3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中継装置、予備中継装置、管理装置、方法および記憶媒体
CN106571864B (zh) * 2016-10-28 2019-09-06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 一种基于软件无线电的飞行器通用多模信息处理机
MX2019007409A (es) * 2016-12-20 2019-11-28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todo y dispositivo para configurar parametro de la comunicacion.
EP3407593B1 (en) * 2017-05-24 2019-10-30 Axis AB Device,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dditional functionality to an apparatus
JP6943684B2 (ja) * 2017-08-28 2021-10-06 エスゼット ディージェイアイ テクノロジー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Sz Dji Technology Co.,Ltd 通信中継方法、中継飛行体、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US11184741B1 (en) * 2020-09-06 2021-11-23 Fortinet, Inc. Separating broadcast and multicast wireless traffic in WLANs (wireless local access networks) for quarantine stations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87603A (ja) * 2007-01-31 2008-08-14 Hitachi Ltd 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ネットワーク構築方法、通信経路切替方法、センタ局、中継局および端局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23643B2 (ja) * 1999-10-27 2009-02-12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ルータ
JP3717802B2 (ja) * 2001-05-08 2005-11-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ネットワーク中継装置およびリング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JP4053308B2 (ja) 2002-02-15 2008-02-27 富士通株式会社 上位及び下位中継装置並びにネットワーク装置
JP2003298605A (ja) * 2002-04-04 2003-10-17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通信路切替システム、及び、光ファイバ線路
US7769837B2 (en) * 2003-12-12 2010-08-0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Wireless LAN setting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terminal
JP4715750B2 (ja) * 2004-11-04 2011-07-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マルチインタフェース通信装置、端末、および経路切替方法
JP2006140874A (ja) * 2004-11-15 2006-06-01 Aruze Corp 通信システム
US7839771B2 (en) * 2008-02-21 2010-11-23 Aerohive Networks, Inc. Backhaul failover method and system for a wireless network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187603A (ja) * 2007-01-31 2008-08-14 Hitachi Ltd 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ネットワーク構築方法、通信経路切替方法、センタ局、中継局および端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09360A (zh) 2011-10-05
JP4989745B2 (ja) 2012-08-01
US8599756B2 (en) 2013-12-03
JP2011211297A (ja) 2011-10-20
US20110235502A1 (en) 2011-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09360B (zh) 通信中继装置、通信中继方法
CN101835147B (zh) 用于安全、便携、无线和多跳数据连网的方法和设备
CN101578828B (zh) 一种网络接入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KR102064336B1 (ko) 가상화된 홈 ip 서비스 제공을 위한 아키텍쳐
US7685295B2 (en) Wireless local area communication network system and method
JP5040087B2 (ja) 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のセキュリティ設定方法、セキュリティ設定プログラム及び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US9015855B2 (en) Secure tunneling platform system and method
US8582476B2 (en) Communication relay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relay method
US10951622B2 (en) Device for use in a network
CN101682569B (zh) 用于在固定网络架构中漫游Wi-Fi接入的PANA
CN103052064B (zh) 一种访问运营商自有业务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JP2007505553A (ja) 無線ネットワーキング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NO342167B1 (no) Autentisering i mobilsamvirkesystemer
CN107079029B (zh) 网络系统及其相应的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2583705A (zh) 混合网络的通信方法、设备和系统
US20200336411A1 (en) Management of the connection with other residential gateways of a residential gateway implementing link aggregation
CN103460669B (zh) 用于现场设备数据通信的密码保护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00415034C (zh) 一种使移动节点实现自代理功能的方法
JP2010074481A (ja) Lanシステム、端末装置、利用申請装置、ユーザアカウント取得方法
KR20230078721A (ko) 사용자 장치를 구성하고, 네트워크 엔티티와 협상하고, 연결을 관리하는 방법, 및 연관된 장치
JP4584776B2 (ja) ゲートウェイ装置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06191205A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通信システム
WO2013072046A1 (en) Secure tunneling platform system and method
US11849353B2 (en) Bridge system for connecting a private computer network to a public computer network
JP5947763B2 (ja)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方法、およ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Aichi

Applicant after: Buffalo Inc.

Address before: Aichi

Applicant before: Babbilu Inc.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PPLICANT; FROM: BABBILU INC. TO: BUFFALO CO., LTD.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