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201199B - 发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201199B
CN102201199B CN201110071183.2A CN201110071183A CN102201199B CN 102201199 B CN102201199 B CN 102201199B CN 201110071183 A CN201110071183 A CN 201110071183A CN 102201199 B CN102201199 B CN 1022011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light
supply area
slit
emitting zo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7118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201199A (zh
Inventor
池田宏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2011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11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2011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20119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2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 G09G3/3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 G09G3/32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 G09G3/3208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using controlled light sources using electroluminescent panels semiconductive, e.g. using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organic, e.g. using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21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set of electrodes
    • G09G2300/0426Layout of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30/00Aspects of power supply; Aspects of display protection and defect management
    • G09G2330/02Details of power systems and of start or stop of display operation
    • G09G2330/028Generation of voltages supplied to electrode drivers in a matrix display other than LC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发光装置。在所述发光装置中包括平面状发光区域、沿发光区域延伸的电源区域、以及被配置为向电源区域馈送电源电压的电源电压馈送部分。电源区域跨着电源区域的面向发光区域的边缘向发光区域供给电流。电源电压馈送部分与设置在电源区域的与发光区域相对的另一边缘上的电源端口连接。电源区域包含位于从电源端口到电源区域的面向发光区域的边缘的最短路径上的被导电区域包围的第一非导电区域。

Description

发光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光装置,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使用诸如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的用作显示装置或照明装置的发光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是如下的发光元件,该发光元件被配置为使得包含发光层的有机材料被设置在分别用作阴极和阳极的两个电极之间,由此发射具有依赖于在两个电极之间流动的电流的亮度的光。在用于照明装置中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以固体板的形状形成两个电极中的每一个,并且,它们中的一个是透明的,以使得可通过透明电极向外照射光。通过电源端口从电压供给生成器供给并且直接或者通过驱动电路在两个电极之间施加用于驱动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电力。
在有源矩阵型的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以矩阵的形式布置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并且,有机电致发光元件被独立地控制以发光,使得图像被整体地显示。通过沿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矩阵的行或列延伸的以格子或条带的形状形成的像素电源线向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驱动电路供给电源电压。各驱动电路与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中的对应的一个的阴极或阳极连接,使得通过供给的电源电压来驱动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以由所有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共用的单个固体板的形状形成与和驱动电路中的一个相连接的电极相对的电极。该共用电极被供给在大多数情况下为接地电压的另一电源电压。
在使用被电流驱动的诸如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发光元件的显示装置中,与使用诸如液晶元件的电压驱动元件的显示装置中的电流相比,大的电流流过从电源端口延伸到发光元件的电源区域。该电流沿电源区域产生电压降,由此,电势随着到电源端口的距离而减小。因此,向以矩阵的形式被布置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驱动电路施加的电源电压根据它们在显示区域中的位置而变化,这可在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之间产生发光亮度的变化。以单个固体板的形状形成共用电极(以及还有照明装置的电极)。在共用电极位于向外面照射光的一侧的情况下,由诸如ITO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该电极。但是,与金属电极相比,这种使用透明导电材料的电极具有高的薄层电阻(sheet resistance)。即使在平面状电极中,如果它具有高的薄层电阻,那么由于流过电极的电流,也会出现跨电极的电压降,这可跨电极地产生亮度的变化。
为了减小沿电源区域的电压降,可使用更厚和/或更宽的导电膜来形成电源区域,以减小其薄层电阻。但是,电源区域的宽度的增大导致显示装置的尺寸增大,这会使得显示装置难以被用于小尺寸的电子设备中。另一可能的减小电压降的方法是,设置大量的向电源区域供给电力的连接端子。例如,可以设置共四个连接端子,使得一个连接端子位于显示装置的四个角中的每一个中。但是,从显示装置的外部提供电源电压的连接端子的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用于设置诸如用于控制信号线、数据信号线等的连接端子的其它连接端子的空间减小。此外,在很多位置设置连接端子会导致诸如与连接端子相关联的导电膜的部件或材料的增多,这会导致成本增加。
美国专利申请公布No.2006/0284803公开了如下的显示装置,在该显示装置中,在显示区域的以矩阵形式布置了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一边处设置具有大的宽度的电流供给线,使得电流穿过显示区域的该边被供给到显示区域中。电流供给线沿与显示区域的该边平行的方向被部分地切割,使得电流供给线的一端被狭缝部分地分割。电流供给线的被部分分割的端与电源连接。从电源馈送到电流供给线的电流流过狭缝周围的迂回路径,这导致与没有狭缝的电源线相比,接近显示区域边界的区域中的电势的均匀性得到改善。
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布No.2006/0284803中公开的上述显示装置中,虽然用于与电源连接的端子位于电源线的端部,但是,能够实现与在具有位于电源线的一边的中心的连接端子的电源线中出现的电压降类似的电压降。但是,该配置仍从其中心到其端部沿该边具有未消除的电压降。
发明内容
根据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光装置,所述发光装置包括:平面状发光区域;沿发光区域延伸的电源区域,所述电源区域跨着电源区域的面向发光区域的边缘向发光区域供给电流;以及被配置为向电源区域馈送电源电压的电源电压馈送部分,所述电源电压馈送部分在设置在电源区域的与面向发光区域的边缘相对的另一边缘上的电源端口处与电源区域连接,其中,电源区域包含位于从电源端口到电源区域的面向发光区域的边缘的最短路径上的被导电区域包围的第一非导电区域。
根据一个方面,电源区域的上述配置导致电流沿迂回路径在电源区域中流动,这导致最短路径的长度增大。这导致电源区域中出现最大电压降的点和出现最小电压降的点之间的电势差减小。即,变得能够抑制与端子布线导体处的电压的电压降为最大的点到该电压降为最小的点之间的电势差。此外,由于沿两个迂回路径流动的电流流在非导电区域的后面会合成单个流,因此能够在非导电区域的后面的区域中获得平坦的电势分布。
参照附图阅读对于示例性实施例的以下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清晰。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的电源路径的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的电源路径的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的电源路径的布局的图。
图4是示出图3所示的电源区域中的电势分布的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的电源路径的布局的图。
图6是示出图5所示的电源区域中的电势分布的图。
图7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中的电源路径的布局的图。
图8是示出图7所示的电源区域中的电势分布的图。
图9是示出比较例的显示装置中的电源路径的布局的图。
图10是示出图9所示的电源区域中的电势分布的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数字静止照相机系统的总体配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的根据实施例中的一个实施例的发光装置可被用作显示装置或照明装置。
图1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发光装置的电源路径的图。
在被限定在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基板1上的平面状显示区域2中以二维矩阵的形式布置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未示出)。在显示区域2中,以细条带的形状形成多个像素电源线3,以向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供给电源电压。此外,在显示区域2的外部,沿显示区域2的边形成电源区域4。在显示区域2的形状为矩形的情况下,可沿显示区域2的两个相对的边或者沿显示区域2的三个边形成电源区域4。
电源区域4的沿显示区域2的边的边缘与像素电源线3连接,而与显示区域2相对的另一边缘与端子布线导体5连接。端子布线导体5与连接端子6连接,以从基板1的外部接收电源电压。端子布线导体5可被去除,并且,电源区域4可与连接端子6直接连接。电源电压通过端子布线导体5和连接端子6被馈送到电源区域4,由此,端子布线导体5和连接端子6的组合被称为电源电压馈送部分。电源区域4的电源区域4与电源电压馈送部分相连接的边缘被称为电源端口9。注意,电源端口9还用作向电源区域4供给电流的端口。
在以下的描述中,假定电流通过电源端口9被馈送到电源区域4并通过电源区域4的沿显示区域2的边延伸的边缘从电源区域4被馈送出去。注意,电流可沿相反的方向流动。在电流沿相反的方向流动的情况下,可以认为负电流通过电源端口9被馈送到电源区域4中,并且,就电源区域上的电势而言,可以反着理解以下的描述。
由于电源区域4位于显示区域2外部,所以允许将电源区域4形成为具有比位于显示区域2中的像素电源线3的宽度宽的宽度,使得电源区域4沿显示区域的边具有低的单位长度电阻。这允许减小电源区域4中的电压降,由此允许从电源区域4延伸到显示区域2中的像素电源线3在像素电源线3与电源区域4连接的点处具有几乎相同的电势。
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相对侧的电极用作阴极。阴极电极完全覆盖显示区域,并被所有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共用。可以按照与上述的电源区域4类似的形式设置由共用电极使用的电源区域。更具体而言,可以在显示区域2的形成了用于阳极的电源区域4的边以外的边的区域中形成另一电源区域,以便这个另外的电源区域沿显示区域2的边延伸,并且,共用电极延伸超出该边,使得共用电极与该另外的电源区域连接。流过共用电极的电流跨着该边被馈送到电源区域中。通过将电源区域形成为具有比共用电极的薄层电阻低的薄层电阻,流过共用电极的电流变得能够沿向着电源区域的方向以基本上平行的形式流动,由此,变得能够抑制共用电极中的电压降。
在使用发光装置作为照明装置的情况下,在与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对应的整个发光区域上形成有机电致发光元件。分别以覆盖整个发光区域的单个板材(sheet)的形状形成照明装置的电极,并且,可以按照与用于显示装置的共用电极的方式类似的方式对于各电极设置电源区域。特别地,通过在向外发光的一侧形成用于透明电极的电源区域以使得该电源区域具有比透明电极的薄层电阻低的薄层电阻,能够在整个发光区域上有效地实现透明电极上的均匀的电压。
在显示装置和照明装置的两种情况下,通过沿发光区域的一个或更多个边在发光区域的外侧形成具有低电阻的电源区域,能够使发光区域中的电压分布最小化。但是,如前所述,电源区域自身具有虽然不高但却非零的电阻,并且,该电阻可根据流过电源区域的电流而使得在电源区域中出现电压降,这会影响发光区域中的电压分布。
再次参照图1,在电源端口9位于显示区域2的中心线M上的情况下,在电源端口9的中心处的点Z被选择为电源端口9的代表位置,并且,用Y表示与Z相对的点。此外,用点A和点B表示位于电源区域4的边缘上并且最远离点Y的点。用作从电源区域4馈送出电流的出口的点X处的电压降ΔV由下式给出:
ΔV=iavρsL                (1)
这里,iav是沿从Z到X的电流路径的平均电流密度,ρs是薄层电阻,L是电流路径的长度。
在电源端口9处,流入电源区域4中的电流具有基本上均匀的密度。在沿显示区域2延伸的边缘AB处,流出到显示区域2中的电流的量在整个边缘AB上的任何点处基本上相等,由此,电流密度也是均匀的。电流密度沿电流路径改变的方式不依赖于电流路径,由此,它可被视为iav不大大依赖于电流路径的长度。因此,电压降ΔV与电流路径的长度L基本上成比例,或者,至少,随着长度L的增大,电压降ΔV增大。
在电源区域具有矩形形状或与矩形类似的其它简单形状的情况下,除接近边缘的部分以外,电源区域4中的电流的路径可被视为呈直线状。因此,大致说来,电压降由电源区域4中的到电源端口9的直线距离的长度确定(该长度越大,则电压降越大)。
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非导电区域被设置在电源区域4的导电区域中。电源区域4中的电流流过导电区域,但是没有电流流过非导电区域。设置非导电区域使得能够使电流出口之间的电势差最小化。
更具体而言,在电源区域4中形成用作非导电区域的狭缝7,使得狭缝7跨着作为从电源端口9到沿发光区域的边缘的几何最短路径的直线路径ZY而延伸。狭缝7位于电源区域4内,并且被导电区域完全地包围,而不与外部连通。在具有按上述方式形成的狭缝7的该配置中,从电源端口9馈送的电流被狭缝7分成两个流,并且,这两个分开的流在沿狭缝7周围的迂回路径流动之后在狭缝7的后面处会合在一起。
由于电源区域4中的电压降由直线路径的长度确定,因此,狭缝7的设置导致最短路径从ZY偏移成ZC和ZD,由此,最短路径的长度变得更接近最长路径ZA和ZB的长度。这导致沿AB的电势的分布宽度减小。
从Z馈送入的电流向边缘AB上的各点流动。在没有缝的配置中,在点Y处出现相对于点Z的最小电压降,而在点A和B处出现最大电压降。相反,在存在狭缝7的本配置中,在作为边缘AB上的与狭缝7的两端分别最接近的点的两个点C和D处出现相对于点Z的最小电压降。在点C和D处,电势在电源区域4的边缘AB上的所有点的电势之中具有最高值。
电流沿狭缝7的端部周围的迂回路径流动,并且,在狭缝7的后面的区域中,绕过狭缝7的左端部的流和绕过狭缝7的右端部的流会合成单个的流。从式(1)可以看出,电流路径的电阻与电流路径的长度L对应。在存在两个电流路径的情况下,电压降由这两个路径的长度的调和平均(harmonic mean)来确定。对于绕过狭缝7的两个端部中的任一个之后的从Z开始并且在Y处结束的两个路径来说,长度是相等的。对于位于Y与C之间的任何端点,绕过较接近C的端部的路径比绕过较接近D的端部的路径短。对于位于Y与D之间的任何端点,对向的路径具有更大的长度。在任一种情况下,流过不同的迂回路径的两个电流流抵消电压降的差值。作为结果,在狭缝7后面的区域中实现电势的均匀性的改善。
在具有狭缝7的配置中,从点Z到边缘AB的最短路径由路径ZC和ZD给出。在这些路径ZC和ZD中的每一个中,可以在从狭缝7的任一端部到边缘AB的直线路径的中间形成用作另一个非导电区域的狭缝8。各狭缝8完全被导电区域包围,而不与外部连通。各狭缝形成独立的非导电区域,即,在狭缝7与狭缝8中的任一个之间不存在连接,并且,在两个狭缝8之间不存在连接。
从电源端口9馈送入的电流被狭缝7分成两个流,并且,每个流被各狭缝8进一步分成两个流。在该配置中,最短路径是绕过狭缝7并进一步绕过狭缝8中的一个的路径,由此,该配置导致最长路径的长度与最短路径的长度之间的差值进一步减小。此外,由于电流沿围绕各狭缝的两个端部的迂回路径流动,因此,在狭缝的两个端部之间的区域中实现电势的均匀性方面的进一步改善。
可增加狭缝的段数以实现电势的均匀性的进一步改善。更具体而言,例如,可以在作为最接近电源端口9的非导电区域的第一非导电区域(狭缝7)的各端部附近设置两个第二非导电区域(狭缝8),并且,可以在从第二非导电区域的相应的四个端部到边缘AB的最短路径中设置四个第三非导电区域。通过适当地选择狭缝的段数,能够将电流出口之间的电势分布宽度减小到预定的水平。
当电源端口9位于显示区域2的中心线M上时,狭缝7可被形成为具有关于电源端口9对称的形状。在该配置中,沿边缘AB的电势分布关于中心线M对称,并且,该配置导致最高电势与最低电势之间的最小差值。
图2示出对于电源端口9的中心处于从显示区域2的中心线M沿任一方向偏移的位置的情况而形成狭缝7的方式。在电源端口9的中心从显示区域2的中心线M偏移的情况下,狭缝7的中心可如图2所示的那样沿与狭缝7的中心位于比电源端口的中心远离中心线M的方向相同的方向偏移。在电源端口9的中心沿向着A的方向从中心线M偏移的情况下,可以将狭缝7形成为使得狭缝7的中心以比电源端口9偏移的量大的量沿向着A的方向偏移。在该配置中,在分别绕过狭缝7的两个端部的两个直线路径ZC和ZD之中,直线路径ZC比直线路径ZD长,由此,C处的电势比D处的电势低。另一方面,从Z到A的电流路径不是直线,而是该电流路径大大地迂回。因此,与路径为直线的情况相比,出现更大的电压降,这导致电压降变得接近沿路径ZB的电压降。作为结果,与狭缝7的中心偏移与电源端口9的中心相同的量的配置所获得的沿边缘AB的最高电势与最低电势之间的差值相比,实现该差值的减小。
非导电区域的形状不限于矩形狭缝,而是可以按照诸如圆形、一个顶点位于电源端口侧并且底边与边缘AB平行的三角形之类的各种形状来形成非导电区域。以任意的形状,各非导电区域位于从电源端口到电流出口中的一个的最短直线路径上,并且,各非导电区域完全被导电区域包围。即,各非导电区域被设置为使得非导电区域跨着在不包含非导电区域的配置中会是最短电流路径的路径延伸,由此,电流被非导电区域分成两个流,并且,该路径具有比在不包含非导电区域的配置中获得的长度长的长度。这导致电流出口处的电势之中的最高电势减小,由此获得较小的电势分布宽度。此外,在任一配置中,由于各非导电区域被导电区域包围,因此,分开的流在通过非导电区域的端部周围的迂回路径之后会合在一起,并且,会合的流到达电流出口。在各电流出口处,由于两个电流流导致的电压降被平均化,由此,在非导电区域的后面的区域中获得平坦的电势分布。作为结果,在沿显示区域的边缘的电势的均匀性方面实现改善。
以下参照特定实施例进一步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发光装置。在以下的实施例中,作为例子假定发光装置被应用于使用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有源矩阵显示装置。注意,本发明可被应用于其它类型的显示装置。
图3示出在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中形成电源区域的方式。在图3中,与图1中的部分类似的部分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
在限定在基板1上的显示区域2中,以二维矩阵的形式布置三种颜色(即,红色、绿色和蓝色)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未示出)和向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供给电流的像素电路(未示出)。像素电源线3被形成为通过对应的像素电路向各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的阳极供给电流。
通过将金属膜构图来形成电源区域4,使得电源区域4在电源区域4的中心处具有长度为a并且宽度为b的狭缝7。注意,狭缝7是没有金属膜的区域。狭缝7位于端子布线导体5与作为位置最接近端子布线导体5的像素电源线的像素电源线31之间,使得狭缝7沿与显示区域2的下边平行的方向延伸。即,狭缝7位于如果没有狭缝7那么会是电流在电源区域4中向着像素电源线3流动的最短路径的路径中的中间。狭缝7的存在导致电流沿狭缝7周围的迂回路径流动,并且,最短电流路径变得比在没有狭缝7的配置中获得的最短电流路径长。
在中心线M上形成电源区域4的电源端口9,使得端子布线导体5沿电源端口9处的预定宽度c与电源区域4接触。从端子布线导体5馈送入电源区域4中的电流在向右和向左均等地分散开的同时向着出口流动。在端子布线导体5位于电源区域4的边缘的中心处的情况下,可通过认为各路径是从宽度c的中心点开始的来计算路径长度,并且,可基于该计算来确定最短路径和最长路径。
图4示出沿面向图3所示的显示区域2的电源区域4的边缘AB的电势分布。横轴指示沿电源区域4的边缘AB的位置,纵轴指示电势。箭头a和c分别指示狭缝7和电源端口9的位置。端子布线导体5和狭缝7位于点A与B之间的中心。Vin是电源端口9处的电势。
在通过狭缝7周围的迂回路径之后的从电源端口9到边缘AB上的点中的一个的所有路径中,最短路径是绕过狭缝7的右端部或左端部的路径(ZC和ZD),并且,沿这些路径出现最小的电压降。因此,在沿电源区域4的边缘AB的电势之中,在与狭缝7的相应端部对应的点C和D处出现最高电势V1。电势具有最高值的两个点的存在使这两个点之间的电势分布平坦化。特别地,在接近位于点C与D之间的中心处的点Y的范围中实现平坦的电势分布。另一方面,在最远离电源端口9的点A和B处,由于由流过电源区域的电流产生的电压降而导致电势被大大降低到V2。
通过仿真(simulation)来计算沿边缘AB的电势。在仿真中,假定电源区域4的宽度为单位长度1,电源区域4的沿显示区域2的边的长度(AB)是单位长度的30倍,狭缝7的长度a是单位长度的8倍,端子布线导体5的宽度c是单位长度的6倍。此外,狭缝7的宽度b被假定为非常小,并且,在仿真中,宽度b被设为等于0。电源端口9被假定为位于电源区域4的中心线M上,并且,狭缝7被假定为关于中心线M对称。还假定狭缝7位于电源区域4的宽度被内分成3(接近端子布线导体的部分):1(接近显示区域的部分)的比例的点处。流入显示区域2中的单位长度的电流被假定为等于I,并且,电源区域4被假定为具有薄层电阻1。仿真的结果如下:
V1=Vin-43I
V2=Vin-96I。
因此,最高电势V1与最低电势V2之间的差值等于53I。
为了比较,也对于图9所示的没有狭缝7的结构执行仿真,并且,在图10中示出其关于沿边缘AB的电势分布的结果。在电源区域4的边缘AB的中心处,即,在中心线M上,由于从电源端口9直线流动的电流而导致出现电压降I。该点处的电势具有沿边缘AB为最高的值V1。电势随着远离边缘AB的中心而减小,并且,在最远离中心的端点A和B处获得最低电势V2。仿真的结果如下:
V1=Vin-I
V2=Vin-79I。
因此,最高电势V1与最低电势V2之间的差值等于78I。
本实施例中的电势差比在比较例中获得的电势差小。
即使在狭缝7的长度a比端子布线导体5的连接宽度c小的情况下,如果狭缝7被形成为使得狭缝7跨着最短路径而延伸,那么狭缝7也可导致最短电流路径的长度增大,由此可实现根据本发明的各方面的优点。
图5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形成电源区域的方式。在图5中,与图3中的部分类似的部分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且,其进一步的描述被省略。图6示出沿显示区域2的边上的电源区域4的边缘AB的电势分布。
在本实施例中,电源区域4另外包含第二狭缝8,并且,狭缝(第一狭缝)7被形成为使得它具有相同的形状并且位于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狭缝7相同的位置处。在从第一狭缝7的任一端到边缘AB的最短直线路径上形成第二狭缝8中的每一个,使得第二狭缝8中的每一个跨着对应的最短直线路径而延伸。在位于与第一狭缝7的相应端部对应的位置处的两个第二狭缝8之间没有连接,使得两个第二狭缝8形成单独的非导电区域。在该配置中,存在相等地最短的四个路径。这四个路径绕过第一狭缝7的端部中的一个,并且进一步绕过第二狭缝8中的任一个的端部中的一个,并且最终到达边缘AB。因此,在该配置中,如图6所示,在与两个第二狭缝8的四个端部对应的四个点处出现最高电势。从电源端口到出现最高电势的点中的任一个的直线距离比第一实施例中的大,由此,最高电势V1比第一实施例中的低。因此,最高电势V1与最低电势V2之间的差值比第一实施例中的小,由此,实现电势的均匀性的进一步改善。
从电源端口9馈送入的电流被第一狭缝7分成两个流,并且,每个流通过两个第二狭缝8中的一个被进一步分成两个流。在每两个流沿第二狭缝8中的一个周围的迂回路径流动之后,流在第二狭缝8的后面会合在一起,这导致第二狭缝8的后面的区域中的电势的均匀性进一步改善。
图7示出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形成电源区域的方式。在图7中,与图3中的部分类似的部分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且,其进一步的描述被省略。图8示出沿面向显示区域2的电源区域4的边缘AB的电势分布。
在本实施例中,在基板1上的右手端部区域中的两个位置处形成连接端子6。从连接端子6延伸的端子布线导体5在两个位置处与电源区域4连接。如第一实施例那样,电源区域4也具有狭缝7。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对于各端子布线导体5形成两个狭缝7,使得各狭缝7位于从电源端口9到面向显示区域2的边缘的最短路径中的一个的中间。两个狭缝7具有相同的形状,并且以作为相应的两个电源端口9的中心线M1与M2之间的距离Q的一半的距离P被隔开。
虽然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电源区域4位于显示区域2的右侧,并且像素电源线3沿水平方向(沿着行)延伸,但是,如第一或第二实施例那样,电源区域4可位于显示区域2的下侧,并且像素电源线3可沿垂直方向延伸。
在图8中,绘制出沿电源区域4的面向显示区域2的边缘AB的电势分布。电势在与两个狭缝7的端部对应的四个位置处具有最高值V1。在从电源端口9到像素电源线3中的一个的包含狭缝7中的一个周围的迂回的许多路径中,存在绕过狭缝7的端部中的任一个并且以直角到达电源区域的边缘AB的四个最短路径。因此,沿边缘AB的电势分布具有与四个最短路径对应的四个峰值。此外,由于狭缝7之间的空间被设为两个电源端口9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的一半,因此,以基本上均等的间隔出现电势的四个峰值。在该配置中,两个狭缝7之间的区域中的电压降几乎等于狭缝7的后面的区域中的电压降,这导致电势分布的均匀性进一步改善。
可以在不同的位置处设置三个或更多个电源端口9。同样,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按类似的方式设置与各电源端口9对应的狭缝。
图11示出包含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数字静止照相机系统的框图。由图像拾取单元51拍摄的图像或者存储于存储器54中的图像被图像信号处理电路52处理并显示于显示面板53上。CPU55通过根据经由操作单元56输入的命令或数据而控制图像拾取单元51、存储器54和图像信号处理电路52来执行拍摄、存储、回放和/或显示图像的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本实施例的发光装置不仅可被应用于数字照相机,而且可被应用于诸如电视机、摄像机、便携式电话装置等的其它显示装置。根据本发明的本实施例的发光装置还可被应用于诸如照明装置、线(line)发光装置等的其它装置。线发光装置是被配置为使得沿一个方向布置多个可单独控制的发光元件的发光装置。线发光装置可与感光部件组合并可被用于诸如光学打印机、复印机等的图像记录装置中。
虽然已参照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但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应被赋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样的变更方式以及等同的结构和功能。

Claims (7)

1.一种发光装置,包括:
平面状发光区域;
沿所述发光区域延伸的电源区域,所述电源区域跨着所述电源区域的面向所述发光区域的边缘向所述发光区域供给电流;以及
被配置为向所述电源区域馈送电源电压的电源电压馈送部分,所述电源电压馈送部分在电源端口处与所述电源区域连接,所述电源端口被设置在所述电源区域的与面向所述发光区域的边缘相对的另一边缘上,
其中,所述电源区域包含位于从所述电源端口到所述电源区域的面向所述发光区域的边缘的最短路径上并且跨着所述最短路径延伸的被导电区域包围的第一非导电区域,使得从电源端口到所述电源区域的面向所述发光区域的边缘的最短电流路径的长度与最长电流路径的长度之间的差值被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电源区域包含被所述导电区域包围的第二非导电区域,所述第二非导电区域位于从所述第一非导电区域的端部到所述电源区域的面向所述发光区域的边缘的最短路径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电源端口的中心位于所述发光区域的中心线上,并且,所述第一非导电区域的形状关于所述电源端口的中心是对称的。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电源端口的中心的位置离开所述发光区域的中心线,并且,所述第一非导电区域的中心比所述电源端口的中心更远离所述发光区域的中心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发光装置,其中,所述发光装置包含设置在所述电源区域的面向所述发光区域的边缘上的位置处的多个电源端口,并且,对于所述电源端口中的每一个形成一个第一非导电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发光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整个发光区域上的电极,其中,所述电极与所述电源区域的面向所述发光区域的边缘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的发光装置,还包括被设置在所述发光区域中的多个像素电源线,其中,所述像素电源线与所述电源区域的面向所述发光区域的边缘连接。
CN201110071183.2A 2010-03-26 2011-03-24 发光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011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71937 2010-03-26
JP2010071937A JP2011204528A (ja) 2010-03-26 2010-03-26 発光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201199A CN102201199A (zh) 2011-09-28
CN102201199B true CN102201199B (zh) 2014-03-12

Family

ID=44655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71183.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201199B (zh) 2010-03-26 2011-03-24 发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46083B2 (zh)
JP (1) JP2011204528A (zh)
CN (1) CN1022011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77260B (zh) 2016-05-20 2019-02-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电源线结构、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58713A (zh) * 2004-02-14 2005-08-24 三星Sdi株式会社 平板显示器
CN101158755A (zh) * 2006-10-03 2008-04-09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显示装置
CN101425530A (zh) * 2007-11-01 2009-05-06 索尼株式会社 有源矩阵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695887B2 (ja) * 1989-01-06 1998-01-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液晶表示素子
JP3605060B2 (ja) * 2001-09-28 2004-12-2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TWI232707B (en) * 2004-03-31 2005-05-11 Fujitsu Ltd Display
JP5036223B2 (ja) * 2005-06-20 2012-09-2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JP2007294441A (ja) * 2006-03-31 2007-11-08 Fujifilm Corp 機能素子
KR20090045023A (ko) * 2007-11-01 2009-05-07 소니 가부시끼 가이샤 액티브 매트릭스형 표시 장치
KR101246769B1 (ko) * 2008-03-31 2013-03-26 샤프 가부시키가이샤 면 발광 표시장치
WO2010001467A1 (ja) * 2008-07-02 2010-01-07 富士電機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面発光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58713A (zh) * 2004-02-14 2005-08-24 三星Sdi株式会社 平板显示器
CN101158755A (zh) * 2006-10-03 2008-04-09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显示装置
CN101425530A (zh) * 2007-11-01 2009-05-06 索尼株式会社 有源矩阵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204528A (ja) 2011-10-13
CN102201199A (zh) 2011-09-28
US20110234083A1 (en) 2011-09-29
US8446083B2 (en) 2013-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71765B (zh) 具有电源网格的显示器
CN107887421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8714764B2 (en) Light emitting module, light emitting module unit, and backlight system
US9490446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with split anodes
EP2293275A1 (en) Pixel driving circuit for light emitting display panel
US20120187856A1 (en) Package structure of full-color led integrated with driving mechanism and current limiting elements
CN108389880B (zh) 一种oled显示面板及oled显示器
US10887990B2 (en) Power line structure,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panel
CN114725081A (zh) 背光源的显示方法及装置
JP6646816B2 (ja) 画像表示装置
US9208716B2 (en) Display drive circuit including an output terminal
JP6023079B2 (ja) 電源供給装置
KR20120070278A (ko) 발광모듈 및 발광모듈 제조방법
US11837152B2 (en) Driving circuit and display panel
CN102201199B (zh) 发光装置
US20220093540A1 (en) Driving backplane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4512499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
US20120007496A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lighting apparatus
KR102178608B1 (ko) 대형 화소 매트릭스를 갖는 전기 광학 디바이스
CN112162433A (zh) 背光模组及其发光二极管的布局方法
CN109254462B (zh) 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面板
US10325976B2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thereof
CN115104186B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10676298B (zh) 阵列基板及oled显示面板
KR20210059440A (ko) 대화면 디스플레이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312

Termination date: 2017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