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92144B - 密闭型压缩机及其组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密闭型压缩机及其组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92144B
CN102192144B CN201110040255.7A CN201110040255A CN102192144B CN 102192144 B CN102192144 B CN 102192144B CN 201110040255 A CN201110040255 A CN 201110040255A CN 102192144 B CN102192144 B CN 1021921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ical surface
bearing
motor
shaft
running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4025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92144A (zh
Inventor
坪野勇
佐藤英治
土屋豪
柳濑裕一
松永睦宪
近野雅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ppliances Inc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ppliances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1921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21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921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9214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 Rotary Pumps (AREA)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密闭型压缩机及其组装方法。在对旋转轴进行轴支承的主轴承的电动机侧端部为锥面且在相对的旋转轴也设定锥面时,旋转轴的电动机部即电动机轴部必须比轴承侧锥面小径,而存在轴刚性下降的问题。在通过了主轴承的旋转轴部上固定配置具备比旋转轴大径的锥面的轴固定另一部件,而且在未通过主轴承的旋转轴部上具备比旋转轴大径的锥面,从而缓和旋转轴的倾斜,缓和轴承的偏接触,而减少轴承损失并提高轴承可靠性。而且,能够实现电动机间隙的均匀化产生的电动机效率的提高。

Description

密闭型压缩机及其组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密闭型压缩机,包括:内置有压缩要素的压缩机构部;驱动源即电动机;用于将电动机产生的驱动转矩向压缩要素传递的旋转轴;固定配置在压缩机构部上并对旋转轴进行支承的主轴承;固定配置在与主轴承之间的配置电动机的位置上并对旋转轴进行支承的副轴承;将它们全部收纳的耐压容器,本发明尤其涉及能够进行以耐压容器为基体固定配置压缩机构部或电动机的定子或副轴承时的、固定配置在压缩机构部上的主轴承与电动机与副轴承的高精度轴芯对合的结构及轴芯对合方法。
背景技术
密闭型压缩机中的耐压容器的主要作用的工作流体、尤其是生成的高压的喷出流体保持在耐压容器内。因此耐压容器首先将强度作为最优先,而形状尺寸精度通常较低。其结果是,不谋求改善形状尺寸时,以耐压容器为基体固定配置的压缩机构部或电动机或副轴承以及旋转轴的固定配置精度(同轴度)下降。
由此,会产生电动机间隙不均匀引起的电动机效率的下降、振动噪音的增大、压缩要素与旋转轴之间的滑动损失的增大、以及旋转轴与主轴承或副轴承之间的滑动损失的增大。
因此,以往对于上述课题,采用尽可能将压缩机构部、电动机及副轴承相对于旋转轴作出正规的位置及姿势的状态,在保持该状态下将它们固定配置于耐压容器的方法。
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密闭型涡旋压缩机中,相对于旋转轴通过基于以下顺序的方法使三者接近正规的位置及姿势。
(1)在对旋转轴进行轴支承的主轴承的电动机侧端部上设置比轴承面小径的主轴承侧锥面并在旋转轴侧设置轴侧锥面,通过使旋转轴进行轴向移动将两锥面卡合而进行旋转轴与主轴承的轴芯对合。
(2)接下来,通过将电动机间隔件插入到电动机间隙中而进行旋转轴与定子的轴芯对合。
(3)然后,将副轴承向该旋转轴插入而进行旋转轴与副轴承的轴芯对合。
(4)保持此种状态并将固定配置主轴承的压缩机构部、定子及保持该副轴承的副轴承保持部向耐压容器进行固定配置。
(5)最后,设置在运转时解除两锥面的卡合的锥卡合解除机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129967号公报
以将旋转轴从主轴承的电动机相反侧插入的情况为前提的上述现有技术中,将轴侧即轴侧锥面设置在主轴承电动机侧端部的旋转轴主体上。
其结果是,旋转轴的电动机设置部即电动机轴部需要全部通过轴承侧即静止侧锥面的小径部。因此,电动机轴部比静止侧锥面更小径,因而会产生轴刚性下降的第一问题。其结果是,在伴随压缩动作的载荷下,电动机轴部会发生弯曲,电动机间隙的不均匀引起的转矩变动增大,从而成为振动或噪音的增加或电动机效率下降的原因。
另外,副轴承当然可以为滑动轴承,但为滚动轴承时由于存在内部间隙,因此轴承与旋转轴可能会偏芯成该轴承间隙量,从而存在同轴度下降的第二问题。
由此,旋转轴发生倾斜,轴承的偏接触引起的轴承损失增大或轴承可靠性下降。而且,由于电动机间隙发生不均匀而转矩变动增大。其结果是,成为振动或噪音增加或电动机效率下降的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的密闭型压缩机构造及其组装方法。
作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第一方法涉及一种密闭型压缩机,包括:内置有形成压缩室的压缩要素的压缩机构部;产生该压缩机构部的驱动转矩的由定子和转子构成的电动机;固定配置所述转子并将所述驱动转矩向所述压缩机构部的压缩要素传递的旋转轴;对该旋转轴进行支承并固定配置在所述压缩机构部上的主轴承;将它们全部内置的密闭容器,其中,所述密闭型压缩机具备:在使所述旋转轴从电动机相反侧通过所述主轴承后,固定配置在通过了所述主轴承的部分上的轴固定另一部件;以及比主轴部大径且与该主轴部的轴芯为同轴的锥面即轴侧主轴锥面,该主轴部是在该轴固定另一部件的所述主轴承侧由所述主轴承支承的旋转轴部,所述密闭型压缩机在所述主轴承进行固定配置的所述压缩机构部具备静止侧主轴锥面,该静止侧主轴锥面与所述轴侧主轴锥面对置且与所述主轴承的轴承面同轴,在组装时,所述轴侧主轴锥面设置在通过使所述旋转轴向轴向移动而与所述静止侧主轴锥面卡合的位置,而且,设有锥面卡合回避机构,在运转时,该锥面卡合回避机构通过限定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移动而避免所述轴侧主轴锥面与所述静止侧主轴锥面的卡合。
另外,作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第二方法,以所述第一方法为基础,将所述轴侧主轴锥面靠近所述轴固定另一部件的中心轴设定,而且通过过盈配合固定配置所述轴固定另一部件和所述旋转轴。
此外,作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第三方法,以所述第二方法为基础,所述轴固定另一部件作为取得所述旋转轴与追随该旋转轴的旋转而进行旋转的部件的旋转平衡的轴平衡件。
此外,作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第四方法涉及一种密闭型压缩机,包括:将形成压缩室的压缩要素内置的压缩机构部;产生该压缩机构部的驱动转矩的由定子和转子构成的电动机;固定配置所述转子并将所述驱动转矩向所述压缩机构部的压缩要素传递的旋转轴;对该旋转轴进行支承并固定配置在所述压缩机构部上的主轴承;将它们全部内置的密闭容器,所述密闭型压缩机的特征在于,具备比主轴部大径且与该主轴部的轴芯为同轴的锥面即轴侧主轴锥面,该主轴部是在所述旋转轴中的未通过所述主轴承的部分上由所述主轴承支承的旋转轴部,所述密闭型压缩机在所述主轴承进行固定配置的所述压缩机构部具备静止侧主轴锥面,该静止侧主轴锥面与所述轴侧主轴锥面对置且与所述主轴承的轴承面同轴,在组装时,所述轴侧主轴锥面设置在通过使所述旋转轴向轴向移动而与所述静止侧主轴锥面卡合的位置,而且,设有锥面卡合回避机构,在运转时,该锥面卡合回避机构通过限定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移动而避免所述轴侧主轴锥面与所述静止侧主轴锥面的卡合。
此外,作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第五方法,以所述第一至四的方法为基础,在相互卡合的一对锥面中,凸面侧的锥面的锥角度为凹面侧的锥面的锥角度以上。
此外,作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第六方法,以所述第一至五的方法为基础,在所述耐压容器内具备在所述转子的主轴承相反侧对所述旋转轴进行支承的副轴承和为了保持该副轴承而固定在副轴承上的副轴承保持部件,在所述副轴承或副轴承保持部件的任一者上具备与所述副轴承的轴承面同轴的静止侧副轴锥面,在所述旋转轴的通过了所述副轴承的部分即副轴通过部上具备与所述旋转轴同轴的轴侧副轴锥面。
此外,作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第七方法,以所述第一至五的方法为基础,在所述耐压容器内具备在所述转子的主轴承相反侧对所述旋转轴进行支承的副轴承和为了保持该副轴承而固定在副轴承上的副轴承保持部件,在所述副轴承或副轴承保持部件的任一者上具备与所述副轴承的轴承面同轴的静止侧副轴锥面,且具备与所述旋转轴同轴而通过了所述副轴承的部分即轴侧副轴圆柱面。
作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第八方法涉及一种密闭型压缩机及其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所述第一至五方法的密闭型压缩机;电动机间隔件,其插入到所述电动机的所述转子与所述定子的间隙即电动机间隙中之后使剩余间隙至少小于主轴承间隙,其中,以通过使所述旋转轴向轴向移动而使所述轴侧主轴锥面向所述静止侧主轴锥面卡合来进行定位的所述旋转轴为引导,在通过固定配置在所述旋转轴上的所述转子和插入到所述电动机间隙中的电动机间隔件来定位所述定子的状态下,将所述压缩机构部及所述定子固定配置在所述耐压容器上,然后,执行所述电动机间隔件拔出,该电动机间隔件拔出基于能够拔出所述电动机间隔件的电动机间隔件孔的设置,再然后,执行所述锥面卡合回避,该锥面卡合回避基于能够将所述锥面卡合回避机构即所述旋转轴轴向移动量限定部件与旋转轴端对置设置的旋转轴端窥窗的设置。
作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第九方法涉及一种密闭型压缩机及其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所述第六方法的密闭型压缩机;电动机间隔件,其插入到所述电动机的所述转子与所述定子的间隙即电动机间隙中之后使剩余间隙至少小于主轴承间隙;锥型副轴组装夹具,其为了限定所述副轴承的配置而具备轴侧夹具锥面和静止侧夹具锥面,该轴侧夹具锥面与所述轴侧副轴锥面卡合,该静止侧夹具锥面与该轴侧夹具锥面同轴且与所述静止侧副轴锥面卡合,其中,以通过使所述旋转轴向轴向移动而使所述轴侧主轴锥面向所述静止侧主轴锥面卡合来进行定位的所述旋转轴为引导,通过固定配置在所述旋转轴上的所述转子和插入到所述电动机间隙中的电动机间隔件来定位所述定子,并将所述副轴承或固定配置有所述副轴承的所述副轴承保持部件插入到所述旋转轴,而且在通过使所述轴侧夹具锥面向所述轴侧副轴锥面卡合并使所述静止侧夹具锥面与所述静止侧副轴锥面卡合的所述锥型副轴组装夹具调整了姿势的状态下,将所述压缩机构部、所述定子及副轴承固定配置在所述耐压容器上,然后,进行所述电动机间隔件拔出,该电动机间隔件拔出基于能够拔出所述电动机间隔件的电动机间隔件孔的设置,再然后,设置能够将所述锥面卡合回避机构即所述旋转轴轴向移动量限定部件与旋转轴端对置设置的旋转轴端窥窗,而将所述旋转轴轴向移动量限定部件与旋转轴端对置设置。
作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第十方法涉及一种密闭型压缩机及其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所述第七方法的密闭型压缩机;电动机间隔件,其插入到所述电动机的所述转子与所述定子的间隙即电动机间隙中之后使剩余间隙至少小于主轴承间隙;圆周型副轴组装夹具,其为了限定所述副轴承的配置而具备轴侧夹具圆周面和静止侧夹具锥面,该轴侧夹具圆周面以比所述副轴承的轴承间隙小的间隙与所述轴侧副轴圆柱面进行间隙配合,该静止侧夹具锥面与该轴侧夹具圆周面同轴且与所述静止侧副轴锥面卡合,其中,以通过使所述旋转轴向轴向移动而使所述轴侧主轴锥面向所述静止侧主轴锥面卡合来进行定位的所述旋转轴为引导,通过固定配置在所述旋转轴上的所述转子和插入到所述电动机间隙中的电动机间隔件来定位所述定子,并将所述副轴承或固定配置有所述副轴承的所述副轴承保持部件插入到所述旋转轴,而且在通过使所述静止侧夹具锥面向所述静止侧副轴锥面卡合并使所述轴侧夹具圆周面与所述轴侧副轴圆柱面卡合的所述圆周型副轴组装夹具调整了姿势的状态下,将所述压缩机构部、所述定子及副轴承固定配置在所述耐压容器上,然后,进行所述电动机间隔件拔出,该电动机间隔件拔出基于能够拔出所述电动机间隔件的电动机间隔件孔的设置,再然后,设置能够将所述锥面卡合回避机构即所述旋转轴轴向移动量限定部件与旋转轴端对置设置的旋转轴端窥窗,而将所述旋转轴轴向移动量限定部件与旋转轴端对置设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增大电动机轴部的刚性并减少运转时的电动机轴部的弯曲,因此能够减少电动机间隙的不均匀并减少转矩变动,从而能够减少电动机引起的振动或噪音并提高电动机效率。而且,由于副轴承的位置精度提高,因此旋转轴的倾斜减少,轴承的偏接触减少,从而确保轴承的可靠性并减少轴承损失。即,能够实现低振动、低噪音且高可靠性、高性能的压缩机。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涡旋压缩机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主轴部附近的放大图(图1N1部)。
图3是第一~第五实施方式的副轴承附近的放大图(图1M部)。
图4是第一、第四、第五实施方式的轴侧副轴锥面附近的放大图(图1L部)。
图5是第一~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一阶段组装说明图。
图6是第一、第二、第五实施方式的组装时的主轴锥面附近的放大图(图5P1部)。
图7是第一~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二阶段组装说明图。
图8是第一~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三阶段组装说明图。
图9是第一、第四、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三阶段组装时的副轴锥面附近的放大图(图8W部)。
图10是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实施方式的副轴圆周部附近的放大图(图1L部)。
图11是第二、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三阶段组装时的副轴圆周部附近的放大图(图8W部)。
图12是第三、第四、第五实施方式中的涡旋压缩机的纵向剖视图。
图13是第三、第四实施方式的主轴部附近的放大图(图12N2部)。
图14是第三实施方式的供油泵部附近的放大图(图12Q部)。
图15是第三、第四实施方式的组装时的主轴锥面附近的放大图(图5P2部)。
图1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供油泵部附近的放大图(图12Q部)。
图1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泵部件的立体图。
图18是第五实施方式的主轴部附近的放大图(图12N2部)。
图19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组装时的主轴锥面附近的放大图(图5P1部)。
图20是第一~第五实施方式的锥角度的设定不同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锥设定说明图。
符号说明:
1…压缩机构部
2…固定涡旋部件
3…回旋涡旋部件
4…框架
5…欧氏环
6…旋转轴
6a…偏心轴套部
6b…供油孔
6c…副轴横向孔
6d…平衡定位高低差
6e…主轴横向孔
7…电动机
8…壳体
22…旁通阀
23…回旋轴承
24…主轴承
24s…静止侧主轴锥面
24r…轴侧主轴锥面
25…副轴承
25s…静止侧副轴锥面
25r…轴侧副轴锥面
25r’…轴侧副轴圆柱面
30…供油泵
35…下框架
36…下框架支承板
100…压缩室
200…锥型副轴组装夹具
200’…圆周型副轴组装夹具
200s…静止侧夹具锥面
200r…轴侧夹具锥面
200r’…轴侧夹具圆周面
210…电动机间隔件
220…电动机间隔件插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适用于立式涡旋压缩机的例子,该立式涡旋压缩机使压缩要素为由回旋涡旋部件和固定涡旋部件构成的涡旋类型并垂直配置旋转轴。
另外,各实施方式的图中的同一符号表示同一物或相当物,各个实施方式通过根据需要适当组合而具有另外的效果。
[实施例1]
基于图1至9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其中,结构在图1至图4中进行说明,组装方法在图5至图9中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实施例的压缩机直径为10mm至1,000mm左右。
首先,使用涡旋压缩机的纵向剖视图即图1说明涡旋压缩机的整体结构。
在图1中,使固定配置在框架4上的固定涡旋部件2与回旋涡旋部件3啮合,通过使该回旋涡旋部件3不自转而进行回旋运动来在两涡旋部件之间形成压缩室100。通过将回旋涡旋部件3的回旋轴承23安装在旋转轴6上端的偏心轴套部6a并将后述的电动机7产生的驱动转矩施加给旋转轴6来实现该回旋涡旋部件3的回旋运动。而且通过回旋涡旋部件3与静止的框架4之间设置的欧氏环5来实现自转防止。
如上所述,与压缩室100的形成相关的所述结构要素以框架4为基体构成一体化的压缩机构部1。该压缩机构部1的驱动转矩由电动机7供给,该电动机7包括固定配置在从旋转轴6的压缩机构部1喷出的部分上的转子7a和固定配置在耐压容器的圆筒部即圆筒壳体8a上的定子7b。该旋转轴6由与压缩机构部1一体设置的主轴承24和隔着转子7a设置在主轴承24的相反侧的副轴承25支承。
在此,在转子7a与主轴承24之间,用于消除回旋涡旋部件3的不平衡的轴平衡件80固定配置在旋转轴6上,而且为了取得动平衡而在转子7a的下表面固定配置有转子平衡件82。副轴承25安装在副轴保持部件即下框架35上。成为压缩机构部1的基体的所述框架4和该下框架35以通过后述的方法使电动机7的间隙均匀而且使分别安装在它们上的主轴承24及副轴承25、转子7a(定子7b)成为同轴的方式固定配置在圆筒壳体8a上。
将框架4固定配置在圆筒壳体8a上之后,从压缩机外部贯通圆筒壳体8a而向固定涡旋部件2安装吸入管50。而且,在圆筒壳体8a上预先固定配置有将升压后的工作流体向压缩机外喷出的喷出管55。在下框架35的下部固定配置有泵基体29,该泵基体29限定副轴承25的轴向位置并成为向贯通旋转轴6中央的供油纵向孔6b输送油的供油泵30的安装基体。而且,泵轴30z被压入到旋转轴6的下端。
供油泵30在插入该泵轴30z之后固定配置在泵基体29上。为了内置所述结构要素,而将上壳体8b和底壳体8c整周焊接在圆筒壳体8a的上下,将所述三个壳体对合而构成作为耐压容器的壳体8。在上壳体8b上焊接有用于从外部向电动机7供给电力的端子85。
如上所述,构成将以压缩机构部1、电动机7、旋转轴6、主轴承24、副轴承25为主要部分的全部的结构要素内置在耐压容器即壳体8中的密闭型压缩机。然而,虽然未明示,但在上述组装的适当的时刻,将油封入到壳体8内并在壳体8的底部形成贮油部125。
接下来说明该密闭型压缩机的动作。
首先说明工作流体,由于电动机7的旋转而旋转轴6进行旋转,回旋涡旋部件3进行回旋运动而在其与固定涡旋部件2之间形成压缩室100。工作流体从外部通过吸入管50向该压缩室100流入,在此升压后,从靠近中央的喷出孔2d向固定涡旋部件2的背面空间喷出(在此,在过压缩时也从喷出孔2d周围设置的旁通阀22喷出)。然后,通过框架4的外周槽或内部孔而流入壳体8的内部整体。
由此,壳体8内部形成喷出压力,因此要求壳体8具有耐压性。壳体8内的工作流体中含有的油在压缩机内分离后,从喷出管55向压缩机外流出。
接下来,说明油的流动,通过旋转轴6的旋转,利用旋转轴6下端部设置的供油泵30将贮油部125的油向供油孔6b输送。其中的一部分通过在供油孔6b的中途分支的副轴横向孔6c而对副轴承25进行润滑,通过供油泵基体29的排油口29a,返回贮油部125。其他的大部分的油在供油孔6b中上升而首先对回旋轴承23进行润滑,然后在润滑了主轴承25之后通过将主轴承25的下部和贮油部125连通的排油管(未图示)而返回贮油部125。
另外,在回旋涡旋部件3的背面下端的凸缘部3t上设有跨背压密封件40的微小的截面积的供油狭缝45(参照N1部放大图即图2)。通过该供油狭缝45向回旋涡旋部件3的背面上设置的背压室110供给油。该背压室110中的油通过将背压室110与吸入室105或压缩室100连通的背压连通路60而向吸入室105或压缩室100流入,有助于提高压缩室100的密封性。而且,在该背压连通路60的中途设有差压控制阀26。
然而,向背压室110流入的油由于进行减压,因此油中的工作流体发生气化而背压室110压力(背压)上升,但通过该差压控制阀26能够控制成比背压连通路60出口的压力高出一定值的中间的压力。在如此控制的背压和回旋轴承23内部的喷出压的作用下,回旋涡旋部件3对固定涡旋部件2施力。
接下来,使用图5至9说明该涡旋压缩机的组装方法,但在该说明之前,首先使用图2至4说明与组装精度提高相关的两轴承附近的详细结构。
图2是主轴承附近的放大图(图1N1部)。
图3是副轴承附近的放大图(图1M部)。
图5、7、8分别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组装说明图,图6是第一阶段组装时的主轴锥面附近的放大图,图9是第三阶段组装时的副轴锥面附近的放大图。
首先,在图2中说明主轴承24附近的结构。
主轴承24为滚子轴承,将主轴承外圈和滚子从框架4的上部插入到主轴承孔4f中。该配合为过度配合或过盈配合,但即使为间隙配合,该间隙也小于轴承的内部间隙。
接下来,将热压配合或压入有主轴承内圈的旋转轴6向滚子的内侧插入,而形成通过主轴承24支承旋转轴6上部的结构。而且,在主轴承24的上部固定配置有背压分隔板4a,该背压分隔板4a用于将背压室110与主轴承24的喷出空间分隔。为了供旋转轴6通过而在背压分隔板4a的中央开口的孔与背压室110的密封通过在与凸缘部3t之间设置背压密封件40来实现。也可以在背压分隔板110与框架4之间的图2所示的位置上配置密封环4x。由此,由于无需减小背压分隔板4a所载置的框架4的向上面的表面粗糙度,因此具有提高加工性的效果。
此外,在框架4的下部的供旋转轴6通过的旋转轴贯通孔4h的周围设有内周成为锥面的框架锥突起4g(该内周锥面不与旋转轴一起旋转,因此以下称为静止侧主轴锥面)。该静止侧主轴锥面24s与决定主轴承24的水平位置的主轴承孔4f的外周面同轴。在此,静止侧主轴锥面24s具有向下开口的锥形,因此该锥形在旋转轴6上比与主轴承24相接的主轴部6m靠大径部设置。
在此,图2的直线α表示对主轴承孔4f的外周面进行车床加工时的车刀的移动方向。而且直线β表示对静止侧主轴锥面24s进行车床加工时的车刀的移动方向。由此可知,能够从框架4的上部侧通过同一卡盘对静止侧主轴锥面24s和主轴承孔4f的外周面进行加工。由此,具有高同轴度且能够容易加工静止侧主轴锥面24s和主轴承孔4f的外周面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比所述主轴部6m靠下侧即通过了主轴承24的部分上,如上所述,通过热压配合或压入将轴平衡件80固定配置在旋转轴6上,在其靠近中央的上部设有外周成为锥面的轴平衡锥突起80g。该外周锥面在轴平衡件80中与压入或热压配合旋转轴6的中央孔内周面80a同轴(该锥面部与旋转轴一起旋转,因此以下称为轴侧主轴锥面)。所述两面能够从轴平衡件80的上部侧通过同一卡盘进行加工,因此可知能够以高同轴度加工轴侧主轴锥面24r和中央孔内周面80a。
因此,将轴平衡件80向旋转轴6固定配置时,轴侧主轴锥面24r与旋转轴6以高精度成为同轴。这是因为成为各个锥面的基准的轴平衡件80的中央孔内周面80a和旋转轴6的外周面以非常大的力压合,因此两面中的小形状的紊乱由于塑性变形或弹性变形而缓和,从而两者能够以接近理想形状(基准)的平均的形状对位。而且,轴侧主轴锥面24r向轴向移动时,配置在与所述静止侧主轴锥面24s嵌合的位置。并且,静止侧主轴锥面24s和轴侧主轴锥面24r的锥角(参照图2)大致相同。
在此,运转时旋转轴6由于意外的理由向上移动而所述锥面卡合时,在楔形作用下,锥面间产生非常大的载荷,并产生大摩擦转矩而性能大幅下降。而且,最差的情况是发生烧结,从而存在压缩机陷入无法运转的危险性。为了避免该性能下降或无法运转而需要避免两锥面24s、24r卡合的锥面卡合回避机构。
为了将其具体化,而在回旋涡旋部件3上设置回旋背面中央突起3z。该回旋背面中央突起3z具备水平面或将水平面作为切平面的凸曲面,将该水平面与对置的偏心轴套部6a上表面的距离设定为小于两锥面24s、24r的轴向的间隙(在此,此时,回旋涡旋部件3成为对固定涡旋部件2施力的运转状态)。
由此,旋转轴6的向上移动量被限定为小于两锥面24s、24r的轴向的间隙,从而能够避免两锥面24s、24r的卡合。而且,取代两锥面24s、24r而进行接触的回旋背面中央突起3z和偏心轴套部6a上表面成为不产生楔形作用的水平面上的接触。因此,由于接触而产生的摩擦转矩与未设置该锥面卡合回避机构时相比格外小,从而没有性能下降或无法运转的危险性。
如上所述,通过利用回旋背面中央突起3z实现的锥面卡合回避机构而具有能够避免陷入性能下降或无法运转的危险性的效果。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旋转中心附近设有回旋背面中央突起3z,因此旋转轴6的向上移动量限定时产生的接触部设置成比主轴部大径,从而与从旋转中心离开而相对速度大的两锥面相比,相对速度极小。由此,回旋背面中央突起3z与偏心轴套部6a上表面的接触产生的摩擦转矩与未设置该锥面卡合回避机构的情况相比进一步减小。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性能下降或无法运转的危险性。
以上,通过利用回旋背面中央突起3z实现的锥面卡合回避机构,在意外的锥面卡合时也能够减少滑动损失并抑制发热量,因此能够避免性能下降和由意外的烧结引起的无法运转的危险性。
另外,配置有主轴承24的空间与壳体8内空间之间由主轴下部间隙24t密封,该主轴下部间隙24t由旋转轴贯通孔4h内周面和旋转轴6外周面形成。对该主轴下部间隙24t附近的旋转轴6的水平位置进行限定的主轴承孔4f内周面和旋转轴贯通孔4h内周面这两者都是能够通过同一卡盘加工的框架4上的内周面,因此能够容易实现高同轴度。
因此,能够避免接触而产生摩擦损失的危险性并能够非常小地设定旋转轴6与旋转轴贯通孔4h之间的间隙即主轴下部间隙24t。该间隙24t成为油从主轴承孔4f内向壳体8空间的泄漏流路,但由于夹着泄漏流路的两侧的空间的压力差非常小,而且如上所述能够极小地设定流路截面积,因此涧滑了主轴承24的油通过该主轴下部间隙24t而向壳体8空间流出,从而能够抑制由于轴平衡件80而扩散到壳体8空间内的情况。由此,能够减少油与工作流体一起向压缩机外流出的情况。
接下来,通过图3及图4说明副轴承25附近的结构。
在图3、图4中,副轴承25为球轴承,将其外圈向下框架35的副轴承孔内周面35b安装,并通过第一轴承螺母140和第二轴承螺母150将内圈向旋转轴6的副轴部6s固定安装。而且将下框架35固定配置下框架安装板36上,该下框架安装板36固定配置在圆筒壳体8a上。并且,如图3所示,副轴承25的外圈由泵基体29进行轴向的定位。因此,该副轴承25也承受到作用于旋转轴6的轴向载荷,也兼作为旋转轴6的推力轴承。由此,具有减少推力轴承的摩擦损失并提高压缩机性能的效果。
在此,在下框架35上设有压缩机组装时使用的静止侧副轴锥面25s。该锥面25具有与副轴插入孔外周面35b同轴的中心轴。所述两面能够通过同一卡盘进行车床加工,因此极容易形成同轴。而且,如图4所示,在旋转轴6的下端设有与压缩机组装时使用的旋转轴6同轴的轴侧副轴锥面25r。由于能够通过同一卡盘一起加工两面,因此能够容易实现该同轴度。
接下来,基于图5及图6说明压缩机的组装的第一阶段。
在图5、图6中,如上所述,使旋转轴6从框架4的上部(从电动机相反侧)通过了固定配置在框架4上的主轴承24后,通过压入或热压配合将轴固定另一部件即轴平衡件80向通过了主轴承24的部分固定配置,然后压入转子7a。将该局部装配体相对于框架4进行相对提升,如图6所示,使所述两个主轴锥面24s、24r嵌合。
根据锥面的特性,两锥面成为牢固的卡合,即使横向作用大力也不会错位而严密地成为同轴。其结果是,对设定成与各锥面同轴的主轴承24的水平面上的位置进行限定的主轴承孔4f的外周面和旋转轴6成为极高的同轴度。如此,能够将旋转轴6相对于主轴承24以高同轴度进行配置。换言之,能够高精度地将主轴承24的中心轴向旋转轴6的中心轴置换。
由此,以后组装时成为课题的定子7b的内周面和对副轴承25的水平面上的位置进行限定的副轴承孔内周面35b相对于主轴承24的同轴度只要提高相对于旋转轴6的同轴度即可,该旋转轴6相对于框架4如上所述定位。
如此,能够以旋转轴6为基准进行两轴承24、25与定子7b的定位,因此与以往通常进行的使用组装夹具等的方法相比,组装性大幅度提高,组装成本减少。此外,以往的组装夹具必须形成为旋入框架4的形状而必须由多个部件构成,因此组装夹具部件间的连接部的精度下降成为问题。然而本方法由于将要素即旋转轴6其本身作为组装夹具,因此无需旋入框架4而能够进行高精度组装。
该方法与以往不同,由于在旋转轴6通过了主轴承24之后在固定配置在旋转轴上的旋转平衡件80上设置旋转轴6侧的锥面24r,因此能够在比主轴部6m靠大径部设置锥面。由此,在以往的问题点的主轴承24与副轴承25之间,无需将设置电动机7的旋转轴部分(电动机轴部6n)小径化成所述锥形24r、24s的直径差以上。因此,电动机轴部6n的刚性提高,即使由于伴随压缩动作而作用有载荷,电动机轴部的弯曲也减少,电动机间隙的不均匀也减少,因此转矩变动减少,振动或噪音减少,且能够避免电动机效率的下降。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电动机轴部6n比主轴部6m稍小径化(参照图6),但这是为了容易定位轴平衡件80而设置,并不是必须的结构,也绝不会影响旋转轴的刚性。由于设有该直径差,因此轴平衡件80的轴向的位置由该直径差部决定,从而容易将上述的两锥面24s、24r的轴向的间隙保持为大于回旋背面中央突起3z下表面与偏心轴套部6a上表面的轴向间隙。也可以消除该直径差而使用夹具。
其结果是,能够较大地设定回旋背面中央突起3z下表面与偏心轴套部6a上表面的轴向间隙,因此能够减少所述两面发生滑动的危险性。在此,在图5、6中,虽然是提升旋转轴6的图,但实际的组装是上下相反进行组装。其理由是,通过旋转轴6及轴平衡件80及转子7a的自重,两锥面24s、24r自然嵌合,因此作业性提高。
今后,在进行组装方法说明的记述中,表示轴向的位置的上下与图的上下一致,但实际的组装状況与图的上下相反。然而,当然也可以与图同样的上下关系进行实际的组装。
接下来,基于图7至图9说明组装的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如图7所示,将在组装的第一阶段定位的框架4和旋转轴6(称为主轴侧装配体)从热压配合有定子7b和下框架支承板36的圆筒壳体8a的上方沿箭头方向插入。然后,将安装有副轴承25的下框架35(称为副轴侧装配体)从圆筒壳体的下方沿箭头方向插入。两装配体的轴向位置(插入深度)由主轴侧装配体与基于夹具的圆筒壳体8a的上端的距离、副轴侧装配体与下框架支承板36的触碰决定。
对如此插入后它们相对于旋转轴的同轴配置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在图8中,说明定子7b的内周面和旋转轴6的同轴配置方法。
在转子7a与定子7b之间,将比电动机间隙小的厚度(通常比电动机间隙薄1%~20%的尺寸)的电动机间隔件210从电动机间隔件插入孔220以大致等角度间隔插入3根以上,该电动机间隔件插入孔220贯通下框架支承板36和下框架35而设置在能看穿电动机间隙的位置。其结果是,圆筒壳体8a被配置成使定子7b的内周面以高精度与转子7a的外周面同轴。
然而,转子7a的外周面根据电动机的基本设定而与转子7a的内周面进行高同轴设定,而且通过向转子7a的内周面进行压入或热压配合而固定配置旋转轴6,因此转子7a的外周面相对于旋转轴6以高精度成为同轴。如上所述,定子7b的内周面相对于旋转轴6成为高精度的同轴配置。
接下来,在图9中说明对副轴承25的水平面上的位置进行限定的副轴承孔内周面35b与旋转轴6的同轴配置方法。
使具备静止侧夹具锥面200s和轴侧夹具锥面200r的锥型副轴组装夹具200分别与静止侧副轴锥面25s及轴侧副轴锥面25r嵌合。在此,静止侧夹具锥面200s和轴侧夹具锥面200r设定为同轴。通过这两个部位的锥面的卡合,而副轴承孔内周面35b与锥型副轴组装夹具200以高精度同轴配置,而且锥型副轴组装夹具200与旋转轴6以高精度同轴配置。其结果是,副轴承孔内周面35b相对于旋转轴6成为高精度的同轴配置。
在此,为了将副轴承25的内圈通过基于两个轴承螺母的双螺母方式向旋转轴6固定,而将上部轴承螺母140向旋转轴螺纹部6sc旋入至副轴承25的内圈与旋转轴6的高低差部6st相接。通过将设置在锥型副轴组装夹具200内周侧的夹具爪200a向设置在上部轴承螺母140外周侧的切口140a钩挂进行锥卡合,并将锥型副轴组装夹具200旋转而进行该旋入动作。管理该旋入,以副轴承25内圈相对于高低差部6st不再动的最小的转矩进行紧固。
如上所述,在此,本实施方式的组装使压缩机的上下与图相反,因此旋转轴6、轴平衡件80、转子7a的自重产生的轴向力作用于副轴承25的内圈。其结果是,副轴承25的内圈和外圈以高精度成为同轴,因此副轴承孔内周面35b相对于旋转轴6成为更高精度的同轴配置。
即,在副轴承为球轴承的情况下,决定旋转轴6和副轴承25的配置时,通过使轴向载荷作用于副轴承而能够考虑轴承内部间隙,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旋转轴6与副轴承25的同轴度。由此,并不局限于本次的压缩机的上下与图相反的组装,即使是在与图相同上下地组装压缩机的情况下,只要谋求将旋转轴6向上方提升的方法,就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
如此,将上部轴承螺母140旋入后,卸下锥型副轴组装夹具200,接下来,将下部轴承螺母150旋入至上部轴承螺母140的下部(参照图8)。并且,形成为双螺母以使轴向的内力作用在两螺母间而使轴承螺母140、150不松弛。如上所述,对副轴承25的水平位置进行限定的副轴承孔内周面35b相对于旋转轴6成为高精度的同轴配置。然后,从电动机间隔件插入孔220拔出电动机间隔件210。
如此,能够将定子7b的内周面和对副轴承25的水平面上的位置进行限定的副轴承孔内周面35b相对于旋转轴6以极高的精度进行同轴定位,该旋转轴6相对于主轴承24以高精度被同轴定位。在保持此种定位状态下,在圆筒壳体8a上对框架4进行定位焊150,然后,对下框架35进行点焊接(参照图8)。由此,将主轴侧装配体和副轴侧装配体固定配置在圆筒壳体8a上。
在此,本次将定子7b预先固定配置在圆筒壳体8a上,但也可以不这样,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在其组装阶段将定子向圆筒壳体8a进行定位焊157。而且,在上述焊接前从电动机7的间隙拔出电动机间隔件210,但也可以在上述焊接结束后将电动机间隔件210拔出。这种情况下,具有抑制焊接变形引起的同轴度下降的效果。
然后,以图5、7、8所示的姿势将上下颠倒。然后,装入欧氏环5、背压密封件40及回旋涡旋部件3,使旋转轴6旋转并将固定涡旋部件2向框架4固定配置而形成压缩机构部1。而且,如上所述,通过回旋背面中央突起3z和偏心轴套部6a上表面实现锥面卡合回避机构,从而能够避免性能下将和由意外的烧结引起的无法运转的危险性。接下来,在固定涡旋部件2安装吸入管50。然后,在端子85的内部侧连接部连接电动机线7c,将上壳体8b向圆筒壳体8a进行整周焊接。然后,使电流从端子85向定子7b流动,通过定子7b产生的磁场使转子7a内的磁铁起磁。
最后再次将上下颠倒,在下框架35固定配置泵基体29,并向此固定配置供油泵30。然后,将注入向压缩机内封入的油,将底壳体8c向圆筒壳体8a进行整周焊接。由此,使三个壳体一体化而形成作为耐压容器的壳体8,结束密闭型压缩机的组装。
如上所述,即使在为了重视耐压性而以形状精度低的壳体作为主轴承24、副轴承25及电动机7的配置基准的密闭型压缩机中,也能够不使电动机轴部6n小径化而确保高刚性,并相对于主轴承24提高副轴承25和电动机7的同轴度。由此,即使作用有伴随压缩动作的载荷,也能减少电动机轴部6n的弯曲,减少电动机间隙的不均匀,减少转矩变动而减小振动或噪音。由于能够更高地保持电动机效率并抑制旋转轴6的倾斜,因此能够减少主轴承24及副轴承25的偏接触,减少轴承损失,提高轴承可靠性。
另外,也考虑有对相互卡合的一对锥面24s、24r区分大小,将其大小关系设定为凸面侧的锥面24r的锥角度(参照图20)大于凹面侧的锥面24s的锥角度(在图20中,为了强调锥角度的不同而增大了角度差。实际上角度差小,因此由于弹性变形而锥面在整个区域上进行接触,成为接触的强度分散的状态。)的另一实施方式。
由此,在锥面的卡合中,强接触的部位成为锥的大径部,距破坏锥面卡合的旋转轴6倾斜的倾斜中心的距离增大。由此,接触力的最大值比锥角度的大小关系相反的情况(图20的双点划线所示的情况)小,而难以引起锥面的塑性变形。由此,能减少组装时的卡合被破坏的危险性。这在25s与200s、200r与25r的锥对时相同,都具有同样的效果。然而,为了实现该锥角度的大小关系而过大地增加两锥角度的差时,接触范围减小,反而锥面的卡合容易破坏,因此实际上优选使两锥形的设定目标角度相同,而将尺寸公差设定为多使凸面侧的锥面24r的锥角度大于凹面侧的锥面24s的锥角度。
[实施例2]
接下来,使用副轴通过圆柱部附近的放大图(图1L部)即图10和第三阶段组装时的副轴通过圆柱部附近的放大图(图8W部)即图11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
该第二实施方式在接下来所述的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上相同,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该第二实施方式将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轴侧副轴锥面25r(参照图9)向轴侧副轴圆柱面25r’变更,伴随于此,将锥型副轴组装夹具200的轴侧夹具锥面200r(参照图9)向轴侧夹具圆周面200r’变更。
在图10、图11中,轴侧夹具圆周面200r’与轴侧副轴圆柱面25r’的直径间隙设定为小于副轴承25的内部直径间隙(在滑动轴承时为轴承直径间隙)。
由此,对副轴承25的水平位置进行限定的副轴承孔内周面35b相对于旋转轴6,能够实现比未使用圆周型副轴组装夹具200’时更高的同轴度。而且,能够自由决定具有副轴承孔内周面35b的下框架35的轴向的设定位置,因此能够在与下框架支承板36抵接的状态下对下框架35进行焊接155。
由此,焊接变得容易,焊接所需的时间缩短,因此焊接变形减小,最终的副轴承孔内周面35b的位置精度提高。
在此,将轴侧副轴圆柱面25r’设置在旋转轴螺纹部6sc与副轴承25的下端之间,也可以使轴侧副轴圆柱面25r’和副轴部6s为齐面。由此,为了通过同一加工进行制作而使两者成为大致完全的同轴,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副轴承孔内周面35b相对于旋转轴6的同轴度。
[实施例3]
接下来,使用涡旋压缩机的纵向剖视图即图12、主轴部附近的放大图(图12N2部)即图13、供油泵部附近的放大图(图12Q部)即图14、以及组装时的主轴锥面附近的放大图(图5P2部)即图15说明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
该第三实施方式在接下来所述的点上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其他点上与第一、二实施方式基本上相同,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该第三实施方式没有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设置的轴平衡锥突起和与其对置的框架锥突起,而且在旋转轴6中的主轴承24未通过的偏心轴套部6a的跟前下部设有旋转轴锥突起6g,在其下表面侧设有比主轴部6m大径且与该主轴部6m的轴芯同轴的锥面即轴侧主轴锥面24r。此外,在主轴承24所固定配置的压缩机构部1具备与轴侧主轴锥面24r对置且与主轴承24的轴承面同轴的静止侧主轴锥面24s。
组装具有此种结构的密闭型涡旋压缩机时,如图15所示,使旋转轴6向下方移动,使两主轴锥面24r、24s卡合而使旋转轴6和主轴承24的轴芯一致,从而实现以旋转轴6为基准的组装,这与第一、二的实施方式同样。
由此,轴侧主轴锥面24r与旋转轴6一体化,因此旋转轴6与轴侧主轴锥面24r的同轴度进一步提高,且组装精度进一步提高。而且,在运转时由于避免两主轴锥面24r、24s卡合的情况,因此在壳体内部的组装的最终阶段成为旋转轴6的下端露出的状态(旋转轴端窥窗)。然后,如图15所示,通过安装供油泵30,来限定供油旋转轴6向下方的移动量。在由泵转子30a、泵外转子30b、将它们包围的底泵壳体30c以及上泵壳体30d构成的内切齿轮类型的供油泵30中,本次设置使旋转轴6向上方移动的提升板250。
因此,在运转时,两主轴锥面不再进行接触。在本次的实施方式中,主轴承24为滑动轴承,因此静止侧主轴锥面24s具有不仅将轴承材料的上部加工成锥状而且能够以低成本设置锥面的效果。
[实施例4]
接下来,使用供油泵部附近的放大图(图12Q部)即图16和泵部件的立体图即图17说明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
该第四实施方式在接下来所述的点上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在其他点上与第三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该第四实施方式将提升板250与泵转子30a一体化并覆盖泵转子30a和泵外转子30b所形成的泵室。由此,在作用于提升板250的来自旋转轴6的推力下,能够抑制泵转子30a、泵外转子30b的侧漏。因此,具有提高供油泵30的性能的效果。
[实施例5]
接下来,使用主轴部附近的放大图(图12N2部)即图18和组装时的主轴锥面附近的放大图(图5P1部)即图19说明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的涡旋压缩机。
该第五实施方式在接下来所述的点上与第一至四的实施方式不同,在其他点上与第一至四的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因此省略重复说明。
该第五实施方式在通过了主轴承24的旋转轴6的部分上以过盈配合固定配置有轴固定另一部件即轴平衡件80。此外,在轴平衡件80上设有凹形状的轴侧主轴锥面24r且在框架4上设有凸形状的静止侧主轴锥面24s。由此,静止侧主轴锥面24s能够与主轴承24的内面一起通过同一卡盘容易进行加工,因此两者的同轴度进一步提高,且压缩机的组装精度进一步提高。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一种密闭型压缩机,包括:内置有压缩要素的压缩机构部;驱动源即电动机;用于将电动机产生的驱动转矩向压缩要素传递的旋转轴;固定配置在压缩机构部上并对旋转轴进行支承的主轴承;固定配置在与主轴承之间的配置电动机的位置上并对旋转轴进行支承的副轴承;将它们全部收纳的耐压容器,本发明尤其涉及能够进行以耐压容器为基体固定配置压缩机构部或电动机的定子或副轴承时的、固定配置在压缩机构部上的主轴承与电动机与副轴承的高精度轴芯对合的结构。
此外,由于能够增大电动机轴部的刚性并减少运转时的电动机轴部的弯曲,因此能够减少电动机间隙的不均匀并减少转矩变动,从而能够减少电动机引起的振动或噪音并提高电动机效率。而且,由于副轴承的位置精度提高,因此旋转轴的倾斜减少,轴承的偏接触减少,从而确保轴承的可靠性并减少轴承损失。即,能够实现低振动、低噪音且高可靠性、高性能的压缩机。

Claims (10)

1.一种密闭型压缩机,包括:形成压缩室的压缩机构部;产生该压缩机构部的驱动转矩的由定子和转子构成的电动机;固定配置所述转子并将所述驱动转矩向所述压缩机构部的压缩要素传递的旋转轴;对该旋转轴进行支承并设置在所述压缩机构部的主轴承;将它们全部内置的密闭容器,所述密闭型压缩机的特征在于,
具备在使所述旋转轴从电动机相反侧通过所述主轴承后,固定配置在通过了所述主轴承的部分上的轴固定另一部件,该轴固定另一部件具备比主轴部大径且与该主轴部的轴芯为同轴的锥面即向所述主轴承侧开口的轴侧主轴锥面,该主轴部是在所述主轴承侧由所述主轴承支承的旋转轴部,
所述密闭型压缩机具备固定配置所述主轴承的所述压缩机构部,该压缩机构部具备静止侧主轴锥面,该静止侧主轴锥面与所述轴侧主轴锥面对置且比所述主轴部大径而与所述主轴承的轴承面同轴、并且向与所述主轴承相反的一侧开口,
设有锥面卡合回避机构,在组装时,该锥面卡合回避机构设置在通过使所述旋转轴向轴向移动而使所述轴侧主轴锥面与所述静止侧主轴锥面卡合的位置,而且,在运转时,该锥面卡合回避机构通过限定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移动而避免所述轴侧主轴锥面与所述静止侧主轴锥面的卡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轴侧主轴锥面靠近所述轴固定另一部件的中心轴设定,而且通过过盈配合固定配置所述轴固定另一部件和所述旋转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固定另一部件作为取得所述旋转轴与追随该旋转轴的旋转而进行旋转的部件的旋转平衡的轴平衡件。
4.一种密闭型压缩机,包括:形成压缩室的压缩机构部;产生该压缩机构部的驱动转矩的由定子和转子构成的电动机;固定配置所述转子并将所述驱动转矩向所述压缩机构部的压缩要素传递的旋转轴;对该旋转轴进行支承并设置在所述压缩机构部的主轴承;将它们全部内置的密闭容器,所述密闭型压缩机的特征在于,
具备比主轴部大径且与该主轴部的轴芯为同轴的锥面即向所述主轴承侧开口的轴侧主轴锥面,该主轴部是在所述旋转轴中的相对于所述主轴承在电动机相反侧且未通过所述主轴承的部分上由所述主轴承支承的旋转轴部,所述密闭型压缩机具备固定配置所述主轴承的所述压缩机构部,该压缩机构部具备静止侧主轴锥面,该静止侧主轴锥面与所述轴侧主轴锥面对置且比所述主轴部大径而与所述主轴承的轴承面同轴、并且向与所述主轴承相反的一侧开口,设有锥面卡合回避机构,在组装时,该锥面卡合回避机构设置在通过使所述旋转轴向轴向移动而使所述轴侧主轴锥面与所述静止侧主轴锥面卡合的位置,而且在运转时,该锥面卡合回避机构通过限定所述旋转轴的轴向移动而避免所述轴侧主轴锥面与所述静止侧主轴锥面的卡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相互卡合的一对锥面中,凸面侧的锥面的锥角度为凹面侧的锥面的锥角度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耐压容器内具备在所述转子的主轴承相反侧对所述旋转轴进行支承的副轴承和为了保持该副轴承而固定在副轴承上的副轴承保持部件,在所述副轴承或副轴承保持部件的任一者上具备与所述副轴承的轴承面同轴的静止侧副轴锥面,在所述旋转轴的通过了所述副轴承的部分即副轴通过部上具备与所述旋转轴同轴的轴侧副轴锥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闭型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在耐压容器内具备在所述转子的主轴承相反侧对所述旋转轴进行支承的副轴承和为了保持该副轴承而固定在副轴承上的副轴承保持部件,在所述副轴承或副轴承保持部件的任一者上具备与所述副轴承的轴承面同轴的静止侧副轴锥面,且具备与所述旋转轴同轴而通过所述副轴承的部分即轴侧副轴圆柱面。
8.一种密闭型压缩机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权利要求1的密闭型压缩机;电动机间隔件,其插入到所述电动机的所述转子与所述定子的间隙即电动机间隙中之后使剩余间隙至少小于主轴承间隙,
以通过使所述旋转轴向轴向移动而使所述轴侧主轴锥面向所述静止侧主轴锥面卡合来进行定位的所述旋转轴为引导,在通过固定配置在所述旋转轴上的所述转子和插入到所述电动机间隙中的电动机间隔件来定位所述定子的状态下,将所述压缩机构部及所述定子固定配置在耐压容器上,然后,执行所述电动机间隔件拔出,该电动机间隔件拔出基于能够拔出所述电动机间隔件的电动机间隔件孔的设置,再然后,执行所述锥面卡合回避,该锥面卡合回避基于能够将所述锥面卡合回避机构即所述旋转轴轴向移动量限定部件与旋转轴端对置设置的旋转轴端窥窗的设置。
9.一种密闭型压缩机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权利要求6的密闭型压缩机;电动机间隔件,其插入到所述电动机的所述转子与所述定子的间隙即电动机间隙中之后使剩余间隙至少小于主轴承间隙;锥型副轴组装夹具,其为了限定所述副轴承的配置而具备轴侧夹具锥面和静止侧夹具锥面,该轴侧夹具锥面与所述轴侧副轴锥面卡合,该静止侧夹具锥面与该轴侧夹具锥面同轴且与所述静止侧副轴锥面卡合,
以通过使所述旋转轴向轴向移动而使所述轴侧主轴锥面向所述静止侧主轴锥面卡合来进行定位的所述旋转轴为引导,通过固定配置在所述旋转轴上的所述转子和插入到所述电动机间隙中的电动机间隔件来定位所述定子,并将所述副轴承或固定配置有所述副轴承的所述副轴承保持部件插入到所述旋转轴,而且在通过使所述轴侧夹具锥面向所述轴侧副轴锥面卡合并使所述静止侧夹具锥面与所述静止侧副轴锥面卡合的所述锥型副轴组装夹具调整了姿势的状态下,将所述压缩机构部、所述定子及副轴承固定配置在所述耐压容器上,然后,进行所述电动机间隔件拔出,该电动机间隔件拔出基于能够拔出所述电动机间隔件的电动机间隔件孔的设置,再然后,设置能够将所述锥面卡合回避机构即所述旋转轴轴向移动量限定部件与旋转轴端对置设置的旋转轴端窥窗,而将所述旋转轴轴向移动量限定部件与旋转轴端对置设置。
10.一种密闭型压缩机的组装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用:权利要求7的密闭型压缩机;电动机间隔件,其插入到所述电动机的所述转子与所述定子的间隙即电动机间隙中之后使剩余间隙至少小于主轴承间隙;圆周型副轴组装夹具,其为了限定所述副轴承的配置而具备轴侧夹具圆周面和静止侧夹具锥面,该轴侧夹具圆周面以比所述副轴承的轴承间隙小的间隙与所述轴侧副轴圆柱面进行间隙配合,该静止侧夹具锥面与该轴侧夹具圆周面同轴且与所述静止侧副轴锥面卡合,
以通过使所述旋转轴向轴向移动而使所述轴侧主轴锥面向所述静止侧主轴锥面卡合来进行定位的所述旋转轴为引导,通过固定配置在所述旋转轴上的所述转子和插入到所述电动机间隙中的电动机间隔件来定位所述定子,并将所述副轴承或固定配置有所述副轴承的所述副轴承保持部件插入到所述旋转轴,而且在通过使所述静止侧夹具锥面向所述静止侧副轴锥面卡合并使所述轴侧夹具圆周面与所述轴侧副轴圆柱面卡合的所述圆周型副轴组装夹具调整了姿势的状态下,将所述压缩机构部、所述定子及副轴承固定配置在所述耐压容器上,然后,进行所述电动机间隔件拔出,该电动机间隔件拔出基于能够拔出所述电动机间隔件的电动机间隔件孔的设置,再然后,设置能够将所述锥面卡合回避机构即所述旋转轴轴向移动量限定部件与旋转轴端对置设置的旋转轴端窥窗,而将所述旋转轴轴向移动量限定部件与旋转轴端对置设置。
CN201110040255.7A 2010-03-02 2011-02-16 密闭型压缩机及其组装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9214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45517A JP5341797B2 (ja) 2010-03-02 2010-03-02 密閉型圧縮機及びその組立て方法
JP2010-045517 2010-03-0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2144A CN102192144A (zh) 2011-09-21
CN102192144B true CN102192144B (zh) 2015-07-01

Family

ID=44600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40255.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92144B (zh) 2010-03-02 2011-02-16 密闭型压缩机及其组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341797B2 (zh)
CN (1) CN1021921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59742B (zh) * 2015-07-13 2018-07-17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旋转式压缩机的装配工装及装配方法
JP6808089B2 (ja) * 2018-03-19 2021-01-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圧縮機
JP7151470B2 (ja) * 2018-12-26 2022-10-1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動圧縮機
CN109773362B (zh) * 2019-03-28 2023-09-26 昆山华恒焊接股份有限公司 压缩机焊接系统
DE102020117373A1 (de) * 2020-07-01 2022-01-05 Hanon Systems Spiralverdichter zur Verdichtung eines Kältemittels und Verfahren zur Ölanreicherung und -verteilung
KR102344890B1 (ko) * 2020-10-15 2021-12-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왕복동식 압축기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17511U (zh) * 1989-03-08 1990-09-20
JP3045910B2 (ja) * 1993-12-09 2000-05-2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スクロール流体機械
JP3561619B2 (ja) * 1997-12-15 2004-09-02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動機組立方法および装置
JP4045567B2 (ja) * 2001-10-24 2008-02-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圧縮機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JP4535885B2 (ja) * 2005-01-12 2010-09-01 サンデン株式会社 スクロール型流体機械
CN100386522C (zh) * 2006-05-22 2008-05-07 南京奥特佳冷机有限公司 车用恒压式全封闭涡旋压缩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92144A (zh) 2011-09-21
JP2011179433A (ja) 2011-09-15
JP5341797B2 (ja) 2013-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92144B (zh) 密闭型压缩机及其组装方法
US8186937B2 (en) Vacuum pump
RU2621091C2 (ru) Узел шпинделя станка
EP3232087B1 (en) Friction roller speed increaser
KR101321627B1 (ko) 변속기
US20040028298A1 (en) Fluid bearing device
JP2017506308A (ja) 容積型回転機械
US20070110348A1 (en) Fluid dynamic bearing unit
CN107435621B (zh) 磁悬浮压缩机及其间隙调整方法
CN204985326U (zh) 带法兰及挡圈的交叉圆柱滚子轴承
US20180214999A1 (en) Spindle unit for a machine tool for fine-machining workpieces that have grooved-shaped profiles
CN106468264B (zh) 涡旋压缩机及其泵体组件
JP6747355B2 (ja) 遠心圧縮機
US9151369B2 (en) Aerostatic air bearing, assembling method thereof, and aerostatic lead screw actuator using the same
JP2010156376A (ja) 転がり軸受装置
US6246139B1 (en) Spindle motor and method of formation
CN104493209B (zh) 带大推力盘的气‑液混合支撑高速电主轴装置
JP6111746B2 (ja) 真空ポンプ
CN218693927U (zh) 一种用于超精密锥体零件加工机床的空气静压主轴
WO2024080215A1 (ja) 軸受装置及びその軸受装置を備えたスピンドル装置
JP2001289242A (ja) 流体軸受スピンドルモータ
KR20200084590A (ko) 나사산이 형성된 핀홀을 구비한 베어링
JP3656839B2 (ja) 流体軸受装置および流体軸受システム
CN109465751A (zh) 一种伺服和液压双进给机构
JP2002317820A (ja) 流体軸受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902

Address after: Hongkong aoteng Plaza No. 8 Chinese Kowloon Linze street 12 floor

Patentee after: Johnson Controls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Hong Kong)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Appliances, Inc.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0704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JOHNSON CONTROLS AIR CONDITIONING, Inc.

Address before: Hongkong aoteng Plaza No. 8 Chinese Kowloon Linze street 12 floor

Patentee before: Johnson Controls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technology (Hong Kong)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