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69280A - 投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投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69280A
CN102169280A CN201110046472.7A CN201110046472A CN102169280A CN 102169280 A CN102169280 A CN 102169280A CN 201110046472 A CN201110046472 A CN 201110046472A CN 102169280 A CN102169280 A CN 1021692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read
polarizer
light
liquid crystal
pa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4647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河野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692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92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00Projectors or projection-type viewer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1/14Details
    • G03B21/16Cooling; Preventing overhea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12Picture reproducers
    • H04N9/31Projection devices for colour picture display, e.g. using electronic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 [ESLM]
    • H04N9/3141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4N9/3144Cooling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jection Apparatus (AREA)
  • Transforming Electric Information Into Light Inform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冷却效率的投影装置。该投影装置具有:光源;根据影像信息对从该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的液晶面板(27、28、29)及多个并列的偏光面板(30);向液晶面板(27、28、29)及偏光面板(30)送风的鼓风机;将光源、液晶面板(27、28、29)、偏光面板(30)及鼓风机收纳的箱体。在流动于相邻的两个面板(27、28、29、30)之间的空气流的上游位置设置有沿与空气流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紊流促进体(50)。将该紊流促进体50配置在相邻的两个面板(27、28、29、30)之间的间隙(δ1、δ2)中。

Description

投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投影装置,其通过光学元件对来自光源的出射光进行调制,并通过投射透镜将调制后的投射光像投射到屏幕上。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投影装置,其在箱体中配置有:光源;根据影像信息对来自该光源的出射光进行调制的光学元件;用于将调制后的投射光像投射到屏幕上的投射透镜;向光学元件送风以进行冷却的鼓风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种投影装置中,在朝向光学元件吹送从鼓风机吹出的空气的吹出开口与光学元件之间,设置有沿与来自吹出开口的空气流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紊流促进体,通过该紊流促进体使空气的流动紊乱,从而促进传热,以提高冷却效率。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066534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现有的结构中,由于紊流促进体配置于光学元件的上游,在离开紊流促进体的光学元件的中央附近或下游处紊流减少,因此不能充分促进传热,从而不能充分提高冷却效率。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冷却效率的投影装置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技术课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投影装置具有:光源;根据影像信息对从该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的液晶面板及多个并列的偏光面板;向所述液晶面板及所述偏光面板送风的鼓风机;收纳所述光源、所述液晶面板、所述偏光面板及所述鼓风机的箱体,所述投影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流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面板之间的空气流的上游位置,设有沿与所述空气流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紊流促进体,将所述紊流促进体配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面板之间的间隙中。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紊流促进体被配置为靠近所述面板的光路。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紊流促进体被配置为靠近所述偏光面板的入射面。
而且,在上述结构中,所述偏光面板是将偏光膜贴合在玻璃基材的表面而形成,所述紊流促进体被配置为靠近所述偏光膜。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紊流促进体的剖面形成为一条边与所述空气流正交的四边形状。
并且,在上述结构中,所述紊流促进体的外形形成为相邻的两个所述面板之间的间隙的大致三分之一大小。
根据本发明,由于在流动于相邻的两个面板之间的空气流的上游位置设有沿与空气流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紊流促进体,并将该紊流促进体配置在相邻的两个面板之间的间隙中,因此即使在面板的中央附近或下游,也能够维持紊流促进体所产生的紊流,从而能够促进传热,提高冷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投影装置的简略结构图。
图2是表示投影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示意性表示光调制部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线状体的支承结构的图,图4(A)是表示线状体的支承结构的主视图,图4(B)是表示线状体的支承结构的仰视图,图4(C)是表示线状体的支承结构的侧视图,图4(D)是图4(B)及图4(C)的A-A剖视图。
图5是示意性表示实验装置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沿间隙方向变更线状体的配置位置的实验的图,图6(A)是表示线状体的配置位置的剖视图,图6(B)是表示实验结果的图。
图7是表示沿风向变更线状体的配置位置的实验的图,图7(A)是表示线状体的配置位置的剖视图,图7(B)是表示实验结果的图。
图8是表示变更线状体的直径的实验的图,图8(A)是表示线状体的直径的剖视图,图8(B)是表示实验结果的图。
图9是表示变更线状体的剖面形状的实验的图,图9(A)是表示线状体的剖面形状的图,图9(B)是表示实验结果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投影装置
11箱体
12光源
14光调制部(光学元件)
27~29液晶面板
30偏光板(偏光面板)
30A玻璃基材
30B偏光膜
32光路
46鼓风机
50线状体(紊流促进体)
δ1、δ2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投影装置的简略结构图。图2是表示投影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在图2中,省略了构成投影装置的光学系统的部件。图3是示意性表示光调制部的侧视图。另外,以下叙述中所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是指在投影装置设置好的状态下从其前面侧观察时的方向。
如图1所示,投影装置10为液晶投影仪,在箱体11内设有光源12、分色光学系统13、光调制部(光学元件14)、投射透镜15、光调制部14的冷却装置16。箱体11是使用散热性好的原料(例如镁)构成的扁平的箱状体,在箱体11的一个侧面上,形成有向箱体11内供给外部空气的进气口11A,在另一个侧面形成有排气口11B,该排气口11B具有将内部空气排出至箱体11外部的排气风扇17。
并且,在箱体11内,设有作为密闭空间而分隔出的密闭室18,在该密闭室18内收纳有分色光学系统13、光调制部14及冷却装置16的后述吸热器38等。在此,密闭空间是指随空间内的温度变化等而在该空间内外产生微弱的空气移动(所谓呼吸现象)的空间。该密闭室18是由高隔热性的板材(例如,硬质氯乙烯、硅酮树脂、氟树脂、酚醛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苯乙烯树脂等热传导率为0.1W/(m·K)至0.3W/(m·K)左右的橡胶/塑料类材料)形成的扁平的箱状体,在与光源12相对的一个侧面上,形成有将来自光源12的出射光导入分色光学系统13的光透过窗18A,在与投射透镜15相对的另一个侧面上,形成有将通过光调制部14调制后的投射光像导入投射透镜15的光透过窗18B。另外,尽管图示省略,但为了提高隔热性,密闭室18也可在箱状体的外表面或内表面上覆盖高隔热性的部件(例如,玻璃棉、硬质聚氨酯泡沫、闭孔气泡弹性体等热传导率在0.1W/(m·K)以下的材料)。
光源12具有超高压水银灯等灯20、用于将从灯20发散出的光(发散光)向前方射出的镜片21。在本实施方式中,光源12是由多个(四个)灯20与四个镜片21构成,该光源12被收纳在设于箱体11内的灯盒22内。
分色光学系统13将来自光源12的光束分离成R(红)、G(绿)、B(蓝)的各色光,其具有:用于将该光束分离成各色光的第一、第二分色镜24A、24B;用于将分离出的各色光束导入光调制部14的反射镜25A~25C;未图示的中继透镜(リレ一レンズ)等。
光源12的照射光通过镜片21向前方射出,经由密闭室18的光透过窗18A而被导入至第一分色镜24A。该第一分色镜24A使红色波段区域的光透过,并反射蓝绿色(绿+蓝)波段区域的光。透过第一分色镜24A的红色波段区域的光,被反射镜25A反射而改变光路,并被导入光调制部14的作为红色光用透过型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LCD面板)27(后述),从该液晶面板27中通过而被调制。
并且,被第一分色镜24A反射的蓝绿色波段区域的光被导入第二分色镜24B。第二分色镜24B使蓝色波段区域的光透过,并反射绿色波段区域的光。被第二分色镜24B反射的绿色波段区域的光,被导入光调制部14的作为绿色光用透过型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28(后述),从该液晶面板28中通过而被调制。
此外,透过第二分色镜24B的蓝色波段区域的光,经由全反射镜25B、25C被导入光调制部14的作为蓝色光用透过型显示装置的液晶面板29(后述),从该液晶面板29中通过而被调制。
光调制部14具有:与R、G、B各色对应的上述三个液晶面板27、28、29;以隔着间隔的方式设置在各液晶面板27、28、29的出射侧的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偏光板(偏光面板)30等。液晶面板27、28、29根据影像信息对由分色光学系统13分离并被导入各液晶面板27、28、29的光进行调制。
并且,在各液晶面板27、28、29及偏光板30的内侧,配置有将各色光合成而形成投射光像的棱镜31。该棱镜31为分色光学系统13的构成部件,其具有由X状的电介质多层膜构成的反射面,来自各液晶面板27、28、29的光经由该反射面而成为单一的光束。附图标记32表示来自光源12的出射光被导入各液晶面板27、28、29及偏光板30的光束(光路)。
如图3所示,各偏光板30是使光偏振的部件,通过将形成为比光路32稍大的例如合成树脂制偏光膜30B贴合在例如蓝宝石玻璃制玻璃基材30A的表面而构成,各偏光板30被配置成使偏光膜30B位于偏光板30的入射侧。该液晶面板27、28、29及偏光板30受光的照射而发热。
如图2所示,投射透镜15是将来自棱镜31的投射光像放大投射到屏幕(未图示)上的部件,其可装卸地配设在形成于箱体11壁面的孔内。
对上述结构的投影装置10的光学系统的工作进行说明。在分色光学系统13中,来自光源12的出射光被分离为R、G、B的各色光,该各色光分别被导入作为与其对应的光阀起作用的液晶面板27、28、29。被导入液晶面板27、28、29的各光束在此根据影像信息被调制,在经由偏光板30而在棱镜31中成为单一光束的投射影像后,通过投射透镜15被放大投射到屏幕上。
下面,对冷却装置16进行说明。
冷却装置16是用于冷却光调制部14的液晶面板27、28、29及偏光板30和棱镜31的装置,如图1所示,该冷却装置16具有压缩机35、散热器36、膨胀阀37及吸热器38,将这些部件配管连接而构成制冷剂回路。即,压缩机35的制冷剂排出管39连接于散热器36的入口,制冷剂配管40的一端连接于该散热器36的出口,该制冷剂配管40的另一端经由电磁开闭阀41及膨胀阀37而连接于吸热器38的入口,压缩机35的制冷剂吸入管43经由电磁开闭阀42而连接于该吸热器38的出口,由此构成了环状的制冷剂回路。散热器36是空气冷却式热交换器,在该散热器36的附近(侧方)设置有作为送风装置的送风风扇44。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使用膨胀阀37作为将制冷剂减压的装置,但减压装置并不限于该膨胀阀37,只要是能够使制冷剂的压力下降至规定压力的装置,可以是任意的装置,例如可以是使用毛细管的装置。
在本结构中,冷却装置16的压缩机35、散热器36及膨胀阀37配置于密闭室18的外侧,吸热器38配置于密闭室18内。因此,在密闭室18的侧壁上,贯通地配置有制冷剂配管40及制冷剂吸入管43。
冷却装置16的压缩机35、散热器36及膨胀阀37被配置为靠近箱体11的进气口11A,在该冷却装置16与排气口11B之间配置有光源12。因此,在箱体11内,在密闭室18与箱体11的侧壁之间形成有将进气口11A与排气口11B连通的送风路径,从进气口11A被供给至箱体11内的空气在对冷却装置16的压缩机35及散热器36进行冷却后,对光源12的灯20进行冷却,其后从排气口11B被排出。由于光源12的灯20与上述压缩机35及散热器36相比温度极高,因此即使是在对该压缩机35及散热器36进行冷却后对光源12的灯20进行冷却,也能够充分冷却光源12的灯20。
如图2所示,在密闭室18内配置有管道45,其向光调制部14的液晶面板27、28、29及偏光板30供给由吸热器38冷却的冷却风。该管道45在密闭室18的下部水平地延伸,该管道45的一端对应各液晶面板27、28、29而分支成三个系统,该管道45在该液晶面板27、28、29的下方位置形成有朝向上方的吹出开口45A。并且,在管道45的另一端,收纳有鼓风机46,在该鼓风机46的上部,连接有吸入管道47,该吸入管道47在密闭室18内向上方延伸。该吸入管道47的吸入开口47A以较大地扩大口径的方式形成,在该吸入开口47A中配置有吸热器38。另外,在图2中,附图标记48表示收纳有控制板的电气设备箱,所述控制板控制投影装置10的各部件的工作。
若鼓风机46运转,则密闭室18内的空气从吸入开口47A通过并被吸入至吸入管道47。此时,被吸入的空气在通过吸热器38时被在该吸热器38流动的制冷剂吸热而被冷却。接着,该被冷却的空气在管道45内流动,并从该管道45的吹出开口45A通过而被供给至各液晶面板27、28、29及偏光板30。由此,液晶面板27、28、29及偏光板30向被供给的空气散热而被冷却,吸热后的空气被吹出至密闭室18内。该被吹出的空气再次从吸入开口47A通过而被吸入至吸入管道47,从而在密闭室18内循环。由此,由于能够使密闭室18内维持一样的温度,因此能够以不受外部气温影响的方式冷却液晶面板27、28、29及偏光板30等,从而能够使该液晶面板27、28、29及偏光板30等设置在密闭室18内的各设备总是维持在最适合的恒定温度。
另外,由于在偏光膜30B的温度超过临界温度的情况下,偏光板30的偏光性能显著下降,因此,如上所述,通过鼓风机46向偏光板30送风来冷却偏光板30。但是,在能够投射高亮度影像的投影装置中,由于光调制部14的发热量大,所以需要使鼓风机46高速旋转以增大冷却风量,其结果是,有可能导致鼓风机46产生的噪音增大。
于是,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通过较少的风量来冷却光调制部14,在管道45的吹出开口45A的上方,配置有沿与从吹出开口45A吹出的空气流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线状体(紊流促进体)50。线状体50配置在流动于相邻的两个面板27、28、29、30之间的空气流的上游位置且位于相邻的两个面板27、28、29、30之间的间隙δ1、δ2中。由此,如图中的箭头所示,从吹出开口45A吹出的空气流因线状体50而出现紊乱,从而能够促进传热,提高冷却效率。
图4是表示线状体50的支承结构的图,图4(A)是表示线状体50的支承结构的主视图,图4(B)是表示线状体50的支承结构的仰视图,图4(C)是表示线状体50的支承结构的侧视图,图4(D)是图4(B)及图4(C)的A-A剖视图。
棱镜31被收纳于棱镜架51,在该棱镜架51的侧面上,安装有向入射侧延伸的上下一对面板架52。上下一对面板架52仰视时呈大致コ形,在其前端面上,经由以跨过上下一对面板架52的方式安装的固定板53,固定有液晶面板27、28、29。在面板架52的两个侧面上,以跨过上下一对面板架52的方式分别安装有一对偏光板支承架54。
并且,在棱镜架51上,安装有上下一对偏光板定位架55,各偏光板定位架55具有:基部55A,其沿棱镜架51的前表面向中央延伸;延伸部55B,其从基部55A分支成两个,向入射侧水平延伸。各偏光板30的两侧被左右一对偏光板支承架54夹持,各偏光板30的上下通过偏光板定位架55的延伸部55B而被定位,由此各偏光板30被固定在面板架52上。仅通过将偏光板支承架54从面板架52上卸下,便能够更换各偏光板30。
线状体50配置在液晶面板27、28、29与偏光板30之间的间隙δ1及两个偏光板30之间的间隙δ2中。各线状体50形成为比光路32长,并以与液晶面板27、28、29及偏光板30大致平行的方式延伸。
另外,各线状体50被设为跨过左右一对延伸部55B而沿左右方向延伸,并通过大致L形的固定件56固定在延伸部55B上。因此,由于只要设置固定件56就能够进行线状体50的安装,故不会使光调制部14发生变更,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来安装线状体50。此外,由于固定件56固定于更换偏光板30时不被卸下的偏光板定位架55,故能够以不卸下线状体50的方式更换偏光板30。
为了更好地降低偏光板30的温度,以变更线状体50的配置位置或形状并测定偏光板30的温度的方式进行实验。
图5是示意性表示实验装置的图。另外,以下叙述中提到的上下方向等各方向均对应图5所示的方向。
在实验装置100中,两个偏光板30之间隔有3mm的间隙δ2,在两个偏光板30的相对面的背面侧分别安装有隔热部件101。在一个(图5中下侧的)隔热部件101上,以与偏光板30相接的方式设有沿偏光板30延伸的加热器102。加热器102形成为与光路32(图3)大致相同的大小,替代光而使偏光板30发热,以模仿入射到偏光板30的光。在与加热器102相接的偏光板30的中央部,设有测定偏光板30的温度的热电偶103。
向偏光板30吹出空气的管道45的吹出开口145A形成为比实际的吹出开口45A(图2)小,并且,被配置为靠近偏光板30。另外,在实验装置100上,设有测量从两个偏光板30之间流过的空气流量的流量测定器(未图示)。
如上所述构成的实验装置100与实际的投影装置10(图2)十分相似,能够得到与投影装置10大致相同的结果。另外,实验时的室温设为25℃。
首先,对沿间隙δ2方向变更线状体50的配置位置并测定偏光板30的温度的实验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沿间隙δ2方向变更线状体50的配置位置的实验的图,图6(A)是表示线状体50的配置位置的剖视图,图6(B)是表示实验结果的图。另外,在图6(B)中,横轴表示流量,纵轴表示偏光板温度。
如图6(A)所示,在该实验中,使用剖面形状为圆形、直径为1mm的线状体50。该线状体50被配置在偏光板30的内侧位置,进一步详细地说,是靠近加热器102的位置且位于两个偏光板30之间的大致中央、两个偏光板30之间的上侧、两个偏光板30之间的下侧,将线状体50的配置位置分别作为中央线状体条件、上侧线状体条件、下侧线状体条件。并且,在该实验中,使鼓风机46(图2)的输入电压在10V、17V、24V之间变化,即使在未配置线状体50的情况下(不存在线状体),也测定了偏光板30中央部的温度(偏光板温度)。
如图6(B)所示,不管鼓风机46(图2)的输入电压的大小如何,与未配置线状体50(图6(A))的情况相比,配置有线状体50的情况下的偏光板温度更低。并且,不管鼓风机46的输入电压的大小如何,将线状体50配置在大致中央与将线状体50配置在上侧的情况下的偏光板温度大致相同,与将线状体50配置在大致中央及上侧的情况相比,将线状体50配置在下侧的情况下的偏光板温度更低。特别是,当鼓风机46的输入电压为24V时,与未配置线状体50的情况相比,将线状体50配置在下侧的情况下的偏光板温度要低约3℃。因此,通过将线状体50配置在靠近需要冷却的一侧,例如靠近偏光膜30B(图3),能够促进传热,提高冷却效率。
下面,对沿风向变更线状体50的配置位置并测定偏光板30的温度的实验进行说明。
图7是表示沿风向变更线状体50的配置位置的实验的图,图7(A)是表示线状体50的配置位置的剖视图,图7(B)是表示实验结果的图。另外,在图7(B)中,横轴表示距偏光板端部的距离,左侧纵轴表示流量,右侧纵轴表示偏光板温度。
如图7(A)所示,在该实验中,使用剖面形状为圆形、直径为1mm的线状体50。该线状体50被配置在两个偏光板30之间的下侧且与偏光板30的端部30C之间的距离L为0mm、1mm、2mm、3mm、4mm、5mm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偏光板30的端部30C到加热器102(光路(图3))的距离被设定为6mm。在该实验中,即使在将线状体50配置在两个偏光板30之间的大致中央且距离L为5mm的位置的情况下(中央线状体),也测定了偏光板30的温度。
如图7(B)所示,在将线状体50(图7(A))配置在下侧并使其沿风向移动的情况下,流量随距离L从0mm变为3mm而减小,在距离L为4mm及5mm时的流量比距离L为3mm时的流量稍大。另一方面,距离L越长,即,将线状体50配置在越靠近偏光板30中央侧的位置,偏光板温度越低。并且,与将线状体50配置在大致中央的5mm的位置的情况相比,在将线状体50配置在下侧的5mm的位置的情况下,流量几乎没有变化,但偏光板温度下降约3.5℃。因此,通过以不对光路32(图3)造成妨碍的方式将线状体50配置在靠近光路32的位置,能够促进传热,提高冷却效率。
下面,对改变线状体50的直径并测定偏光板30的温度的实验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变更线状体50的直径的实验的图,图8(A)是表示线状体50的直径的剖视图,图8(B)是表示实验结果的图。另外,在图8(B)中,横轴表示流量,纵轴表示偏光板温度。
如图8(A)所示,在该实验中,使用剖面形状为圆形、直径为0.5mm、1mm、1.5mm、2mm这四种线状体50,各线状体50分别配置在靠近加热器102(光路32(图3))的位置且位于两个偏光板30之间的大致中央处。并且,在该实验中,使鼓风机46(图2)的输入电压在12V、16V、20V、24V之间变化,即使在未配置线状体50的情况下,也测定了偏光板30的温度。
如图8(B)所示,不管鼓风机46(图2)的输入电压的大小如何,与未配置线状体50(图8(A))的情况相比,配置有四种不同直径的线状体50的情况下的偏光板温度更低。并且,不管鼓风机46的输入电压的大小如何,偏光板温度在直径为1mm情况下最低,并按直径为1.5mm、0.5mm、2mm的顺序上升。因此,通过使线状体50的直径为1mm,能够促进传热,提高冷却效率。
下面,对改变线状体50的剖面形状并测定偏光板30的温度的实验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变更线状体50的剖面形状的实验的图,图9(A)是表示线状体50的剖面形状的图,图9(B)是表示实验结果的图。
如图9(A)所示,在该实验中,使用剖面形状为以下形状的三种线状体50,即:直径为1mm的圆形;边长为1mm的三角形;边长为1mm的四边形。将配置圆形的线状体50的情况作为圆形条件,将以使一个顶点面对空气流(风向)的方式配置三角形的线状体50的情况作为朝向上方的三角形条件,将以使一条边面对空气流的方式配置三角形的线状体50的情况作为朝向下方的三角形条件。并且,将以使一条边面对空气流的方式配置四边形的线状体50的情况作为四边形条件,将以使一个顶点面对空气流的方式配置四边形的线状体50的情况作为菱形条件。
在此,由于两个偏光板30之间的间隙δ2为3mm,因此,在直径为1mm的圆形条件、边长为1mm的朝向上方的三角形条件、朝向下方的三角形条件及四边形条件中,两个偏光板30之间的流动方向的阻塞率为1/3,在边长为1mm的菱形条件中,两个偏光板30之间的流动方向的阻塞率为1.41/3。
如图5所示,各线状体50分别配置在靠近加热器102(光路32(图3))的位置且位于两个偏光板30之间的下侧。并且,在该实验中,使鼓风机46(图2)的输入电压在12V、16V、20V之间变化,即使在未配置线状体50的情况下,也测定了偏光板30的温度。
如图9(B)所示,不管鼓风机46(图2)的输入电压的大小如何,与未配置线状体50(图9(A))的情况相比,配置有剖面形状不同的线状体50的情况下的偏光板温度更低。并且,不管鼓风机46的输入电压的大小如何,流量在处于菱形条件的情况下最低,并按四边形条件、朝向下方的三角形条件、圆形条件的顺序上升。另一方面,不管鼓风机46的输入电压的大小如何,偏光板温度在处于四边形条件的情况下最低,并按圆形条件、朝向下方的三角形条件、朝向上方的三角形条件、菱形条件的顺序上升。因此,通过将线状体50的剖面形状形成为四边形,并以使一条边面对空气流的方式配置该线状体50,能够促进传热,提高冷却效率。
基于以上实验结果,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外形为两个偏光板30之间的间隙δ2的大致1/3大小且具有边长为1mm的四边形剖面形状的两根线状体50。该线状体50分别以使一条边面对空气流的方式配置,并且,被配置在靠近偏光膜30B且临近光路32的位置。由此,即使在偏光板30的中央附近或下游,也能够维持线状体50所产生的紊流,因此能够促进传热,提高冷却效率。其结果是,即使在能够投射高亮度影像的投影装置中,也无需提高鼓风机46(图2)的旋转速度,从而能够抑制鼓风机46产生的噪音。
如以上说明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在流动于相邻的两个面板27、28、29、30之间的空气流的上游位置设置有沿与空气流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线状体50,并且将该线状体50配置在相邻的两个面板27、28、29、30之间的间隙中,因此,与将线状体配置在相邻的两个面板的上游的情况相比,由于线状体50配置于面板27、28、29、30的中央侧,故即使在面板27、28、29、30的中央附近或下游,也能够维持线状体50所产生的紊流,其结果是,能够促进传热,提高冷却效率。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线状体50被配置为靠近面板27、28、29、30的光路32,线状体50被配置在面板27、28、29、30的中央侧,因此,不会对光路32造成妨碍,即使在面板27、28、29、30的中央附近或下游,也能够维持线状体50所产生的紊流,其结果是,能够促进传热,提高冷却效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线状体50被配置为靠近偏光板30的入射面,因此,靠近液晶面板27、28、29且容易变为较高温的偏光板30的入射面更好地被冷却,从而能够有效地冷却偏光板30。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偏光板30是将偏光膜30B贴合在玻璃基板30A的表面上而形成,线状体50被配置为靠近偏光膜30B,因此,偏光膜30B更好地被冷却,从而能够抑制偏光板30的偏光性能下降,使偏光板30高寿命化。
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线状体50的剖面形成为一条边与空气流正交的四边形状,因此与配置其他剖面形状的线状体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好地冷却偏光板30。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线状体50的外形被形成为相邻的两个面板30之间的间隙δ2的大致1/3大小,因此与配置具有其他尺寸的外形的线状体的情况相比,能够更好地冷却偏光板30。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仅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对其适当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线状体50被设于液晶面板27、28、29与偏光板30之间的间隙δ1及两个偏光板30之间的间隙δ2,但是,也可仅设于任意一方的间隙。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线状体50以跨过左右一对延伸部55B而延伸的方式设置,但是,也能够以跨过上下一对延伸部55B而延伸的方式设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液晶面板27、28、29与偏光板30之间的间隙δ1及两个偏光板30之间的间隙δ2中各设有一根线状体50,但是,也可在间隙δ1、δ2中设置有多根线状体50。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偏光板30被配置在液晶面板27、28、29的出射侧,但是,也可配置在出射侧及入射侧这两侧。在此情况下,线状体50可配置在邻接入射侧的两个偏光板之间或相邻的液晶面板27、28、29与入射侧的偏光板30之间。
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以线状体作为紊流促进体的例进行了说明,但是,紊流促进体并不限于线状体,也可形成为例如板状。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鼓风机46将由冷却装置16冷却的空气吹送至光调制部14,但是,也可将未被冷却的空气吹送至光调制部14。

Claims (6)

1.一种投影装置,其具有:光源;根据影像信息对从该光源射出的光进行调制的液晶面板及多个并列的偏光面板;向所述液晶面板及所述偏光面板送风的鼓风机;收纳所述光源、所述液晶面板、所述偏光面板及所述鼓风机的箱体,所述投影装置的特征在于,
在流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面板之间的空气流的上游位置,设有沿与所述空气流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紊流促进体,将所述紊流促进体配置在相邻的两个所述面板之间的间隙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紊流促进体被配置为靠近所述面板的光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紊流促进体被配置为靠近所述偏光面板的入射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光面板是将偏光膜贴合在玻璃基材的表面而形成,
所述紊流促进体被配置为靠近所述偏光膜。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紊流促进体的剖面形成为一条边与所述空气流正交的四边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投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紊流促进体的外形形成为相邻的两个所述面板之间的间隙的大致三分之一大小。
CN201110046472.7A 2010-02-26 2011-02-25 投影装置 Pending CN10216928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42284/10 2010-02-26
JP2010042284A JP2011180241A (ja) 2010-02-26 2010-02-26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9280A true CN102169280A (zh) 2011-08-31

Family

ID=440707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46472.7A Pending CN102169280A (zh) 2010-02-26 2011-02-25 投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211166A1 (zh)
EP (1) EP2367054A1 (zh)
JP (1) JP2011180241A (zh)
CN (1) CN102169280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15839A (zh) * 2019-08-20 2021-02-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
CN113448148A (zh) * 2021-07-27 2021-09-28 深圳市科金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投影仪的精准调焦装置和调焦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831185B2 (ja) * 2011-12-06 2015-12-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太陽熱集熱装置
JP5867037B2 (ja) * 2011-12-07 2016-02-2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6218387B2 (ja) * 2013-02-04 2017-10-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投写型表示装置
CN106444241A (zh) * 2015-08-04 2017-02-22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光源和激光投影显示装置
CN106814527B (zh) 2015-10-07 2019-04-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
EP3235777A1 (en) * 2016-04-18 2017-10-25 Carlsberg Breweries A/S A beverage font assembly for being mounted on a bar counter of a drinking establishment and a method of monitoring a beverage font assembly mounted on a bar counter in a drinking establishment
JP7322726B2 (ja) * 2020-01-29 2023-08-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CN211348977U (zh) * 2020-02-07 2020-08-25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机模块与投影机
JP7052816B2 (ja) * 2020-03-19 2022-04-1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1157057A (ja) * 2020-03-27 2021-10-0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JP2022070675A (ja) 2020-10-27 2022-05-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プロジェクター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25057A (ja) * 1999-10-25 2001-05-11 Nec Viewtechnology Ltd 投写型表示装置
JP2003066534A (ja) * 2001-08-28 2003-03-05 Sanyo Electric Co Ltd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ーの光学部品冷却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030208B2 (ja) * 1998-12-28 2008-01-09 富士通株式会社 投射型表示装置
JP4967773B2 (ja) * 2007-04-12 2012-07-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投射型表示装置
JP4826956B2 (ja) * 2007-05-24 2011-11-30 Necディスプレイ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冷却装置、冷却装置を備えた電子機器及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25057A (ja) * 1999-10-25 2001-05-11 Nec Viewtechnology Ltd 投写型表示装置
JP2003066534A (ja) * 2001-08-28 2003-03-05 Sanyo Electric Co Ltd 液晶プロジェクターの光学部品冷却構造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15839A (zh) * 2019-08-20 2021-02-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
CN112415839B (zh) * 2019-08-20 2022-02-2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投影仪
CN113448148A (zh) * 2021-07-27 2021-09-28 深圳市科金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投影仪的精准调焦装置和调焦方法
CN113448148B (zh) * 2021-07-27 2022-04-01 深圳市科金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投影仪的精准调焦装置和调焦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211166A1 (en) 2011-09-01
JP2011180241A (ja) 2011-09-15
EP2367054A1 (en) 2011-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69280A (zh) 投影装置
CN101535891B (zh) 投影仪
CN106104179B (zh) 冷却装置、投影仪
CN100545741C (zh) 灯冷却装置和投影显示装置
KR101564278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JP4036874B2 (ja)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CN101354524B (zh) 图像投射装置和图像显示系统
CN102004381B (zh) 投影型显示装置
CN102033396B (zh) 投影式显示装置
EP2348801A2 (en) Display device
US20110032489A1 (en) Image display device
US20080236190A1 (en) Apparatus including freezing unit and projector including freezing unit
US20080236191A1 (en) Apparatus including freezing unit and projector including freezing unit
CN101203803A (zh) 具有冷却风扇的投影仪系统
JP2006243635A (ja) 光源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プロジェクタ
JP2005024735A (ja) 光源装置
JP3639271B2 (ja) 投射型表示装置及び送風装置
CN103499909B (zh) 一种投影装置
JP2002189247A (ja) ランプ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備えた投射型表示装置
JP2007025403A (ja)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US7832872B2 (en) Projector
CN102033395A (zh) 投影式显示装置
JP4065284B2 (ja) プロジェクタ装置
US20070195280A1 (en) Projector
CN109613788A (zh) 一种单片lcd投影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