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65247A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65247A
CN102165247A CN2009801379154A CN200980137915A CN102165247A CN 102165247 A CN102165247 A CN 102165247A CN 2009801379154 A CN2009801379154 A CN 2009801379154A CN 200980137915 A CN200980137915 A CN 200980137915A CN 102165247 A CN102165247 A CN 1021652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entioned
face
lgp
mentioned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791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清水敬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652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652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75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light guides
    • G02B6/0078Side-by-side arrangements, e.g. for large area displays
    • G02B6/008Side-by-side arrangements, e.g. for large area displays of the partially overlapping typ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91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source relative to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1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2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by shap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light guide, e.g. with collimating, focussing or diverging surfaces
    • G02B6/0021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by shaping at least a portion of the light guide, e.g. with collimating, focussing or diverging surfaces for housing at least a part of the light source, e.g. by forming holes or reces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362-D arrangement of prisms, protrusions, indentations or roughened surfa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38Linear indentations or grooves, e.g. arc-shaped grooves or meandering grooves, extending over the full length or width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Abstract

背光源装置(12)具备:LED(16);导光板(18),其具有与LED(16)相对状地配置并且射入来自LED(16)的光的光入射面(34)和与LED(16)和光入射面(34)的排列方向平行并且射出光的光出射面(36),该导光板(18)在与光出射面(36)平行并且与上述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并列配置有多个;空气层(AR),其位于相邻的导光板(18)间,并且与导光板(18)相比折射率低;以及散射构造,其形成于导光板(18)中作为与空气层(AR)之间的界面的侧端面(31a),使导光板(18)内的光散射。由此能防止亮度不均匀。

Description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电视接收装置为首的图像显示装置的显示元件从以往的布劳恩管逐渐转移到应用了液晶面板、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等薄型显示元件的薄型显示装置,能实现图像显示装置的薄型化。液晶显示装置由于它所用的液晶面板不自发光,因此另外需要背光源装置作为照明装置。
已知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装置作为实现液晶显示装置的薄型化和大型化的一个例子。该装置具备:LED,其具有向与液晶面板的显示面大体平行的方向射出光的发光面;以及导光板,该导光板分别具有在侧端部(side edge)与LED相对并射入来自LED的光的光入射面和在上表面向液晶面板的显示面射出光的光出射面,为多个导光板和LED横向排列地并列配置的结构。在相邻的导光板的相对面形成有使导光板内的光反射并向光出射面传播的反射层。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08045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上述背光源装置中,采用了利用反射层传播导光板内的光的手法,但是除此以外,有时也采用如下手法:在相邻的导光板间存在比导光板折射率低的空气层,由此使导光板内的光在导光板与空气层之间的界面发生全反射来进行传播。
当采用上述手法时,在相邻的导光板间为了确保空气层而需要确保规定的间隙。然而,在该间隙中,与导光板的光出射面相比有光亮不足的倾向,因此会导致间隙被视觉识别为暗部,有可能成为亮度不均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目的在于防止亮度不均匀。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照明装置具备:光源;导光体,其具有与上述光源相对状地配置并且射入来自上述光源的光的光入射面和与上述光源和上述光入射面的排列方向平行并且射出光的光出射面,该导光体在与上述光出射面平行并且与上述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并列配置有多个;低折射率层,其位于相邻的上述导光体间,并且与上述导光体相比折射率低;以及散射构造,其形成于上述导光体中的与上述低折射率层之间的界面,使上述导光体内的光散射。
当从光源发出的光射入导光体中的光入射面时,在导光体内传播,从光出射面向外部射出。在此,在导光体内传播的光遇到导光体中的与低折射率层之间的界面时,被在此形成的散射构造散射。该散射光中含有不超过对上述界面的临界角的光,该光向导光体的外部射出。由此,能弥补相邻的导光体间的光量不足,从而能抑制导光体间的区域产生暗部。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优选如下结构。
(1)上述散射构造由多个微观的凹部或者凸部构成。这样,利用多个微观的凹部或者凸部能使导光体内的光良好地散射。此外,在此所说的“微观的”,表示仅看外形难以识别具体的形状,用放大镜、显微镜才能识别具体的形状的程度。
(2)上述散射构造是使上述凹部或者上述凸部的形状或者配置不规则而成的。这样,能使从界面射出的光的指向性降低或者消除。由此,能在相邻的导光体间的区域中难以产生亮度不均匀。
(3)上述凹部或者上述凸部通过对上述界面实施喷射处理而形成。这样,能高效且低成本地形成不规则的凹部或者凸部。此外,所谓“喷射处理”,表示利用压缩空气等使包括比被处理面硬的微粒子等的喷射研削材料与被处理面碰撞来研削被处理面的处理。
(4)上述散射构造是将上述凹部或者上述凸部规则地并列配置而成。这样,能容易地控制来自界面的出射光量等。
(5)上述导光体利用成型模具以树脂成形,上述凹部或者上述凸部利用上述成型模具成形。这样,不需要用于使规则的凹部或者凸部成形的特别加工,因此能实现低成本化。
(6)上述凹部或者上述凸部在上述界面中的分布密度形成为:在上述光源和上述光入射面的排列方向上向远离上述光源的方向连续地逐渐变高。导光体内的光量在光源和光入射面的排列方向离光源近的一侧比远的一侧相对较多。因此,对于形成于界面的凹部或者凸部的分布密度,使光量较多的离光源近的一侧相对较低来抑制出光,另一方面,使光量较少的离光源远的一侧相对较高来促进出光,由此能使向相邻的导光体间的区域的出射光量在排列方向上均匀化。由此,由于防止亮度不均匀而合适。
(7)上述界面为宏观的笔直面。这样,如果与使界面为宏观的凹凸形状的情况相比,并列配置多个导光体时的组装误差相对变小,因此能将在彼此相对的界面间确保的低折射率层设计得较薄。由此,在相邻的导光体间的区域更难以产生暗部。另外,组装操作变容易,也有利于减少制造成本。此外,在此所说的“宏观”,表示通过看外形就能容易地识别具体形状的程度。
(8)设有多个上述光源,在上述导光体中,与多个上述光源对应地设有多个上述光入射面,并且形成有与多个上述光入射面对应地分割上述光出射面的狭缝,在该狭缝中存在上述低折射率层,在上述导光体中的与在上述狭缝中存在的上述低折射率层之间的界面设有上述散射构造。这样,从各光源发出的光分别射入独立的光入射面之后,从由狭缝分割的独立的光出射面射出。导光体内的光利用散射构造从导光体中的与在狭缝中存在的低折射率层之间的界面射出到狭缝侧,因此能抑制在狭缝的形成区域产生暗部。另外,导光体与多个光源对应,因此将导光体并列配置时的操作性也良好,特别适合于大型的照明装置。
(9)在上述光源和上述光入射面的排列方向并列配置有多个上述导光体。这样,能使由导光体及其光出射面二维并列配置而成的照明装置整体难以产生亮度不均匀。
(10)在上述导光体中的在与上述光出射面和上述界面两者邻接的面设有上述散射构造。这样,利用在导光体中的与光出射面和界面两者邻接的面设置的散射构造,能使光射出到在光源和光入射面的排列方向并列的导光体间的区域,因此能实现进一步防止亮度不均匀。
(11)上述导光体具备:出光部,其具有上述光出射面;以及导光部,其位于上述光入射面和上述出光部之间,将从上述光入射面射入的光导向上述出光部,上述出光部配置为相对于在上述光源和上述光入射面的排列方向相邻的上述导光体的上述导光部在俯视时重叠。这样,射入光入射面的光在导光部内传播后,从出光部的光出射面射出,因此能使光出射面的面内的亮度分布均匀化。使出光部与不具有光出射面的导光部重叠,使光出射面在光源和光入射面的排列方向并列,由此能使该照明装置整体的亮度分布均匀化。
(12)上述散射构造形成于上述出光部而不形成于上述导光部。这样,在与出光部在俯视时重叠的导光部不设有散射构造,因此能防止来自界面的出射光量过量。由此,能充分确保来自光出射面的出射光量,并且能防止相邻的导光体间的区域的亮度不均匀。
(13)上述导光体中的上述界面为宏观的凹凸形状,彼此相对的上述导光体的上述界面彼此为互补的形状。这样,能更难以将相邻的导光体间的区域视觉识别为暗部。
(14)上述低折射率层为空气层。这样,不需要用于形成低折射率层的特殊的部件,因此能以低成本应对。
(15)上述光源为发光二极管。这样,能实现高亮度化等。
下面,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具备上述记载的照明装置和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根据这种显示装置,对显示面板供给光的照明装置抑制在导光体间产生暗部,使亮度分布均匀化,因此能实现显示质量良好的显示。
作为上述显示面板能举例示出液晶面板。这种显示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能用于各种用途,例如电视、个人计算机的显示器等,特别适用于大型画面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防止亮度不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视接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液晶面板和背光源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背光源装置的平面图。
图4是表示沿着长边方向切断液晶显示装置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5是放大表示图4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端部的截面图。
图6是放大表示图5中的导光板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沿着短边方向切断液晶显示装置、放大表示图3示出的下侧端部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沿着短边方向切断液晶显示装置、放大表示图3示出的上侧端部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沿着短边方向切断液晶显示装置、放大表示中央部分的截面图。
图10是放大表示图9中的导光板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导光板的排列状态的平面图。
图12是导光板的平面图。
图13是导光板的仰视图。
图14是导光板的侧面图。
图15是用狭缝切断导光板的侧截面图。
图16是出光部的侧端面中后侧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17是出光部的侧端面中前侧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导光板的侧面图。
图19是出光部的侧端面中后侧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20是出光部的侧端面中前侧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2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出光部的侧端面中后侧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22是出光部的侧端面中前侧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出光部的侧端面中后侧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24是出光部的侧端面中前侧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2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出光部的侧端面中后侧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26是出光部的侧端面中前侧部分的放大截面图。
图27是从前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的导光板的放大图。
图28是并列的导光板的侧截面图。
图29是从前方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导光板的放大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导光板的并列状态的平面图。
图31是导光板的侧面图。
图32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1)的导光板的侧面图。
图33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2)的导光板的侧面图。
图34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3)的导光板的侧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11: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2:背光源装置(照明装置);16:LED(光源、发光二极管);18:导光板(导光体);18a、18b、18c:侧端面(界面);24:反射片(反射部件);31:出光部31a、31b:侧端面(界面);31c:前端面(与光出射面和界面两者邻接的面);32:导光部;34:光入射面;36:光出射面42:狭缝;47、52:粗面(散射构造);48、50:凹部(散射构造);49、51、53:凸部(散射构造);AR:空气层(低折射率层);TV:电视接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利用图1~图15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在本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液晶显示装置10。此外,在各附图的一部分示出了X轴、Y轴和Z轴,描绘为各轴方向为各附图中所示的方向。另外,设图4~图11示出的上侧为表侧,设同图下侧为里侧。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视接收装置TV具备:液晶显示装置10(显示装置)、夹着该液晶显示装置10收纳该液晶显示装置10的表里两机箱Ca、Cb、电源P、调谐器T,该显示面11a沿着竖直方向(Y轴方向)由台座S支撑。液晶显示装置10整体上呈横长方形,如图2所示,具备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面板11和作为外部光源的背光源装置12(照明装置),它们利用成框状的外框13等而保持为一体。
此外,所谓“显示面11a沿着竖直方向”的意思,不是限定于显示面11a成为与竖直方向平行的方式,而是设置为与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向相比相对地沿着竖直方向,例如包括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0°~45°,优选倾斜0°~30°。
下面依次说明构成液晶显示装置10的液晶面板11和背光源装置12。其中,液晶面板(显示面板)11在俯视时为矩形,一对玻璃基板以隔开规定间隙的状态贴合,并且成为在两玻璃基板间封入液晶的结构。一方玻璃基板设有连接到相互正交的源极配线和栅极配线的开关元件(例如TFT)、连接到该开关元件的像素电极以及取向膜等,另一方玻璃基板设有R(红色)、G(绿色)、B(蓝色)等各着色部按规定排列配置的彩色滤光片、相对电极以及取向膜等。此外,在两基板的外侧配置有偏光板(参照图5等)。
下面详细说明背光源装置12。如图4所示,背光源装置12大体上具备:成大致箱型的底座14,其在表侧(液晶面板11侧、光出射侧)开口;光学部件15,其配置成覆盖底座14的开口部;LED 16(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其作为配置在底座14内的光源;实装有LED16的LED基板17;以及导光板18,其将从LED16发出的光导向光学部件15侧。另外,该背光源装置12具备:支承部件19,其从里侧支承构成光学部件15的扩散板15a、15b;按压部件20,其从表侧按压扩散板15a、15b;以及散热部件21,其用于促进随着LED16的发光而产生的热的散热。
该背光源装置12为并列配置多个单位发光体的结构,该单位发光体是将LED16配置在导光板18的侧端部(side edge),并且利用相互并列的LED16和导光板18的组构成的。详细地说,背光源装置12沿着LED16和导光板18的并列方向(Y轴方向)并列多个(图3中为20个)单位发光体,以串联(tandem)状排列(图7~图9)。并且,该背光源装置12在与该串联排列方向(Y轴方向)大致正交且沿着显示面11a的方向(X轴方向)并列多个(图3中为40个)串联状排列的单位发光体的列,换言之,多个单位发光体在沿着显示面11a(X轴方向和Y轴方向)的面中平面配置(二维地并列配置)(图3)。
下面详细说明构成背光源装置12的各部件。底座14由金属制成,如图4所示,包括:与液晶面板11同样成矩形的底板14a;从底板14a的各边外端立起的侧板14b;以及从各侧板14b的立起端向外伸出的支承板14c,整体上成向表侧开口的浅的大致箱型(大致浅盘状)。底座14的长边方向与水平方向(X轴方向)一致,短边方向与竖直方向(Y轴方向)一致。底座14中的各支承板14c能从表侧载置支承部件19、按压部件20。各支承板14c在规定位置贯通形成有用于将外框13、支承部件19、按压部件20以螺钉固定的安装孔14d,图7示出其中的1个。另外,长边侧的支承板14c的外边缘部折回为与侧板14b平行(图4)。另一方面,底板14a在规定位置贯通形成有用于使用于安装导光板18的夹具23通过的插入孔14e(图5和图6)。此外,底板14a在规定位置贯通形成有用于将LED基板17以螺钉固定的安装孔(未图示)。
如图4所示,光学部件15夹在液晶面板11和导光板18之间,由配置在导光板18侧的扩散板15a、15b和配置在液晶面板11侧的光学片15c构成。扩散板15a、15b构成为在具有规定厚度的透明树脂制成的基材内分散设有多个扩散粒子的结构,具有使透过的光扩散的功能。扩散板15a、15b由同等厚度的2张板层叠配置而成。光学片15c成为板厚比扩散板15a、15b薄的片状,由3张层叠配置而成。具体地说,光学片15c从扩散板15a、15b侧(里侧)按顺序为扩散片、透镜片、反射型偏光片。
支承部件19配置在底座14的外周端部,并且能在大致整周上支承扩散板15a、15b的外周端部。如图3所示,支承部件19具有沿着底座14的各短边部分延伸的一对短边侧支承部件19A和沿着各长边部分延伸的2个长边侧支承部件19B、19C。各支承部件19随着各自的设置位置而形态各异。此外,在区别支承部件19的情况下,对各支承部件的附图标记分别附加标注A~C,在不区别而总称的情况下,不对附图标记附加标注。
如图4和图5所示,两个短边侧支承部件19A为大致相同构造,都成为沿着短边侧的支承板14c和侧板14b的内壁面延伸的大致L字型截面。在两个短边侧支承部件19A的与支承板14c平行的部分中,内侧部分支承里侧的扩散板15b,与此相对,外侧部分支承后述的短边侧按压部件20A。另外,两个短边侧支承部件19A为大致覆盖短边侧的支承板14c和侧板14b的整个长度的形态。
另一方面,两个长边侧支承部件19B、19C为各自不同的形态。详细地说,如图7所示,配置在底座14的图3示出的下侧(竖直方向下侧)的第1长边侧支承部件19B为沿着长边侧的支承板14c的内壁面和与其邻接的导光板18的表侧的面(与LED基板17侧相反的一侧的面)延伸的形态。换句话说,该第1长边侧支承部件19B具有从表侧压紧邻接的导光板18的功能。该第1长边侧支承部件19B中,内端部支承表侧的扩散板15a,与此相对,外侧部分支承后述的第1长边侧按压部件20B。在该第1长边侧支承部件19B的内端部形成适合表侧的扩散板15a的外缘的台阶部19Ba。另外,在第1长边侧支承部件19B中相对于台阶部19Ba在外侧邻接的位置形成有承接第1长边侧按压部件20B的突起20Bc的凹部19Bb。另外,第1长边侧支承部件19B设为覆盖长边侧的支承板14c和与其邻接的各导光板18的非发光部分(基板安装部30和导光部32)的大致整个长度的形态。此外,第1长边侧支承部件19B的宽度尺寸与其它支承部件19A、19C相比,多出了覆盖导光板18的非发光部分的量。
如图8所示,配置在底座14的图3示出的上侧(竖直方上侧)的第2长边侧支承部件19C呈沿着支承板14c、侧板14b和底板14a的内壁面延伸的大致曲柄状截面。第2长边侧支承部件19C中,在与支承板14c平行的部分拱起形成有向表侧突出的大致圆弧状截面的扩散板支承突部19Ca,该扩散板支承突部19Ca从里侧抵接到里侧的扩散板15b。而且,第2长边侧支承部件19C中,在与底板14a平行的部分拱起形成有向表侧突出的大致圆弧状截面的导光板支承突部19Cb,该导光板支承突部19Cb从里侧抵接到邻接的导光板18。换句话说,该第2长边侧支承部件19C一并具有支承扩散板15a、15b的功能(支撑的功能)和支承导光板18的功能。并且,第2长边侧支承部件19C中与支承板14c平行的部分并且是比扩散板支承突部19Ca靠内的部分从里侧抵接到导光板18的前端部,能与抵接到上述导光板18的底侧部分的导光板支承突部19Cb一起对导光板18进行两点支撑。另外,第2长边侧支承部件19C为覆盖长边侧的支承板14c和侧板14b的大致整个长度的形态。另外,从第2长边侧支承部件19C的外端立起形成有与两扩散板15a、15b的端面相对的突片19Cc。
如图3所示,按压部件20配置在底座14的外周端部,并且其宽度尺寸与底座14、扩散板15a、15b的短边尺寸相比足够小,能局部地按压扩散板15a的外周端部。按压部件20具有在底座14的两个短边部分分别配置1个的短边侧按压部件20A和在两个长边部分分别配置多个的长边侧按压部件20B、20C。各按压部件20按各自的设置位置而形态各异。此外,在区别按压部件20的情况下,对各按压部件的附图标记分别附加标注A~C,在不区别而总称的情况下,不对附图标记附加标注。
两个短边侧按压部件20A配置在底座14的两个短边部分的大致中央位置,并且以载置在两个短边侧支承部件19A的外端部上的状态以螺钉固定。如图4和图5所示,两个短边侧按压部件20A具有从以螺钉固定的主体部分向内突出的压片20Aa,能利用该压片20Aa的前端部从表侧压紧扩散板15a。在该压片的表侧载置液晶面板11,能将液晶面板11夹持在与外框13之间。另外,在压片20Aa中的表侧的面配置有对液晶面板11的缓冲件20Ab。
另一方面,两个长边侧按压部件20B、20C是彼此不同形态。详细地说,如图3所示,配置在底座14的图3示出的下侧(竖直方向下侧)的第1长边侧按压部件20B大致等间隔地配置在底座14的同图下侧的长边部分的大致中央位置和其两个侧方位置的3个位置,并且以载置在第1长边侧支承部件19B的外端部上的状态以螺钉固定。如图7所示,第1长边侧按压部件20B与上述短边侧按压部件20A同样在内端侧具有压片20Ba,该压片20Ba的里侧的面压紧扩散板15a,表侧的面能隔着缓冲件20Bb支承液晶面板11。另外,第1长边侧按压部件20B具有比其它按压部件20A、20C大的宽度尺寸以适合于第1长边侧支承部件19B,另外其背面侧设有用于进行相对于第1长边侧支承部件19B的定位等的突起20Bc。
如图3所示,配置在底座14的图3示出的上侧(竖直向上侧)的第2长边侧按压部件20C在底座14的同图上侧的长边部分配置在偏心的2个位置,并且以直接载置于底座14的支承板14c的状态以螺钉固定。如图8所示,第2长边侧按压部件20C与上述短边侧按压部件20A和第1长边侧按压部件20B同样在内端侧具有压片20Ca,该压片20Ca的里侧的面压紧扩散板15a,表侧的面能隔着缓冲件20Cb支承液晶面板11。另外,在第2长边侧按压部件20C的压片20Ca与外框13之间,设有与它们分立的缓冲件20Cc。
散热部件21包括热传导性良好的合成树脂材料或者金属材料,并且呈片状,如图5和图7所示,有的配置在底座14内,有的配置在底座14外。散热部件21中配置在底座14内的散热部件存在于底座14的底板14a与LED基板17之间,各处设有用于使其它部件脱离的切口。另一方面,散热部件21中设置在底座14外的散热部件贴附于底座14的底板14a的里侧的面。
图10所示,LED 16表面实装在LED基板17上,是所谓的表面实装型。LED 16整体上为横长的大致块状,并且是以与对LED基板17的实装面(抵接于LED基板17的底面)邻接的侧面为发光面16a的侧面发光型。该LED16的光轴LA设定为与液晶面板11的显示面11a(导光板18的光出射面36)大致平行(图7和图10)。详细地说,LED16的光轴LA与底座14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即竖直方向一致,并且其发光方向(来自发光面16a的光的出射方向)为竖直方向的上方向(图3和图7)。此外,从LED16发出的光以光轴LA为中心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三维地以某种程度放射状扩展,其指向性与冷阴极管等相比较高。换句话说,LED16的发光强度示出如下趋势的角度分布:在沿着光轴LA的方向上相当高,随着对光轴LA的倾斜角度变大而急剧降低。另外,LED16的长边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一致。
LED16在配置在与其发光面16a相反的一侧(背面侧)的基板部16b实装有作为发光元件的多个LED芯片16c,并且是利用壳体16d包围其周围并且利用树脂材料16e密封壳体16d内的空间的结构。该LED16内置有主发光波长不同的3种LED芯片16c,具体地说各LED芯片16c发出R(红色)、G(绿色)、B(蓝色)的单色光。各LED芯片16c沿着LED16的长边方向并列配置。壳体16d呈光反射性良好的白色,为横长的大致筒状。另外,基板部16b的背面被焊接到LED基板17上的焊盘(land)。
LED基板17由表面(包括与导光板18相对的面)呈光反射性良好的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如图3所示,LED基板17在俯视时为矩形的板状,其长边尺寸设定为与底板14a的短边尺寸相比足够小,能部分覆盖底座14的底板14a。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面内栅格状平面配置有多个LED基板17。具体地说,在图3中,LED基板17在底座14的长边方向并列配置有5个,在短边方向并列配置有5个,合计并列配置有25个。LED基板17形成有包括金属膜的配线图案,并且在规定的位置实装有LED16。该LED基板17连接着未图示的外部的控制基板,从那里供给用于点亮LED16的电力,并且能进行LED16的驱动控制。LED基板17上栅格状平面配置有多个LED16,其排列间距为与后述的导光板18的排列间距对应的大小。具体地说,LED16在LED基板17的长边方向并列配置有8个,在短边方向并列配置有4个,合计并列配置有32个。另外,在LED基板17上,除了LED16以外还实装有光电传感器22,利用该光电传感器22检测各LED16的发光状态,由此能对各LED16进行反馈控制(图4和图11)。另外,承接用于安装导光板18的夹具23的安装孔17a(图6)和用于定位导光板18的定位孔17b(图10)分别根据各导光板18的安装位置设置于LED基板17。
导光板18包括折射率比空气足够高并且大致透明的(透光性良好的)合成树脂材料(例如聚碳酸酯等)。如图7~图9所示,导光板18,具有如下功能:导入从LED16向竖直方向(Y轴方向)发出的光,并且在内部传播该光并且朝向光学部件15侧(Z轴方向)立起射出。如图12所示,导光板18整体上在俯视时呈矩形的板状,其长边方向与LED16的光轴LA(发光方向)和底座14的短边方向(Y轴方向、竖直方向)平行,短边方向与底座14的长边方向(X轴方向,水平方向)平行。以下详细说明沿着导光板18的长边方向的截面构造。
如图7~图9所示,在导光板18中,其长边方向的一端侧(LED16侧)为安装于LED基板17的基板安装部30,与此相对,长边方向的另一端侧为能向扩散板15a、15b侧射出光的出光部31,在这些基板安装部30和出光部31之间是在中途几乎不射出光而能将光导向出光部31的导光部32。换句话说,可以说基板安装部30(LED16)、导光部32和出光部31为沿着导光板18的长边方向即LED16的光轴LA(发光方向)从LED16侧依次并列配置的结构。导光板18中,基板安装部30和导光部32为非发光部分,与此相对,出光部31为发光部分。此外,下面将从基板安装部30向出光部31的方向(LED16的发光方向、图7~图9示出的右方向)设为前方,相反将从出光部31向基板安装部30的方向(图7~图9示出的左方向)设为后方进行说明。
在基板安装部30的前端位置,沿Z轴方向贯通形成有收纳LED16的LED收纳孔33,在其内周面中,与LED16的发光面16a相对的面(前面)为射入来自LED16的光的光入射面34。光入射面34配置在基板安装部30和导光部32的界面位置。导光部32的外周面在整个区域上为大致平滑面,不在与外部的空气层AR之间的界面上发生光的漫反射,因此在导光部32内传播的光对上述界面的入射角基本超过临界角,因此反复进行全反射并且导向出光部31侧。由此,能防止来自导光部32的漏光,避免漏光射入其它导光板18的情况。换言之,能在导光部32中防止漏光,由此能使来自LED16的光几乎不损失地导向出光部31,因此能充分确保来自光出射面36的出射光量,能得到高亮度。然而,从构成LED16的各LED芯片16c发出的是R、G、B的单色光,但是在该导光部32内传播的过程中3色的单色光相互混合,变成白色光导向出光部31。此时,在导光部32内传播的过程中,光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充分扩散,因此也能实现光出射面36的面内亮度分布的均匀化。另外,导光部32在靠近基板安装部30的位置(后端部附近)向里侧突出设有定位突部35,通过将其插入LED基板17的定位孔17b来使导光板18相对于LED基板17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定位。
出光部31中朝向表侧的面,即与扩散板15b相对的面的大致整个区域为光出射面36。光出射面36为大致平滑的面,并且呈大体与扩散板15a、15b的板面(液晶面板11的显示面11a)平行的形态,与上述光入射面34大致正交。对出光部31的里侧的面(与光出射面36相反的一侧的面,与LED基板17相对的面)实施微小的凹凸加工,由此在界面上形成使光散射的散射面37。在该散射面37的界面使导光板18内的光散射,由此产生出对光出射面36的入射角不超过临界角的光(破坏全反射的光),从而能从光出射面36向外部射出光。散射面37每隔规定间隔并列多个沿着导光板18的短边方向直线地延伸的槽37a,该槽37a的排列间距(排列间隔)随着从出光部31的后端向前端侧(顶端侧)推移逐渐变窄(图13)。换句话说,构成散射面37的槽37a如下:越靠后端侧即离LED16的距离小的一侧(近的一侧)密度越低,越靠前端侧即离LED16的距离大的一侧(远的一侧)密度越高,成为所谓的渐变排列。由此,能防止在例如出光部31中离LED16的距离小的一侧和距离大的一侧产生亮度差,能在光出射面36的面内得到均匀的亮度分布。散射面37设置在出光部31的大致整个区域,该大致整个区域在俯视时与光出射面36重叠。
在出光部31和导光部32的里侧的面(包括散射面37)配置有将光向导光板18的内部反射的反射片24。反射片24由表面呈光反射性良好的白色的合成树脂制成,配置于在俯视时与出光部31和导光部32的大致整个区域对应的区域(图13)。利用该反射片24能可靠地防止在导光板18内传播的光泄漏到里侧,并且能使在散射面37中散射的光高效地向光出射面36侧立起。反射片24相对于导光板18利用透明的粘接剂粘接于侧端位置即光学上难以妨碍在导光板18内传播的光的位置的多个部位。另外,反射片24在与定位突部35对应的位置设有用于使定位突部35通过的孔。
如图10所示,在导光板18的表侧的面(与扩散板15a、15b相对的面,包括光出射面36)和里侧的面(与LED基板17相对的面),分别形成有与X轴方向和Y轴方向(显示面11a)大致平行的平行面38、41和相对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倾斜的倾斜面39、40。详细地说,基板安装部30的里侧的面是对LED基板17的安装面,为了使安装状态稳定化设为平行面38(与LED基板17的主板面平行的面)。与此相对,导光部32和出光部31的里侧的面为连续的倾斜面39。因此,在导光板18中,基板安装部30以接触到LED基板17的状态被固定,而导光部32和出光部31为从LED基板17悬空的状态,成为与LED基板17非接触状态。换句话说,导光板18以后端侧的基板安装部30为基端(支点),以前端侧为自由端被悬臂状支撑。
另一方面,基板安装部30和导光部32的整个区域和出光部31中靠近导光部32的部分的表侧的面成为连续的倾斜面40。该倾斜面40与里侧的倾斜面39以大致相同的倾斜角度相互大致平行,因此在导光部32的整个区域和出光部31中靠近导光部32(离LED16近的一侧)的部分,板厚大致固定。与此相对,出光部31的靠近前端(离LED16远的一侧)的部分的表侧的面为平行面41。因此,在光出射面36中,平行面41与倾斜面40混杂,靠近前端的大部分为平行面41,靠近导光部32的一部分为倾斜面40。基板安装部30成为随着向后端侧推移(随着远离导光部32)而板厚逐渐减少的尖头形状。在出光部31中,与导光部32邻接的部分的表侧的面为倾斜面40而板厚固定,而比它靠前侧部分的表侧的面为平行面41,因此成为随着向前端侧推移(随着远离导光部32)而板厚逐渐减少的尖头形状。在表侧的平行面41中,长度尺寸(Y轴方向的尺寸)比里侧的平行面38短。因此,出光部31的前端部的厚度尺寸比基板安装部30的后端部小,另外出光部31的前端面(顶端面)的表面积也比基板安装部30的后端面小。
此外,导光板18的外周端面(包括两侧端面和前端面)宏观上在整个区域上在俯视时为笔直面。在此所说的“宏观”,表示能通过观察外形容易地识别具体的形状的程度。
另外,如图12所示,具有上述截面构造导光板18具有一对收纳LED16的LED收纳孔33,使来自2个不同LED16的光射入,但是不限于此,能将从各LED16发出的光以光学上独立的状态分别导向扩散板15a、15b。以下,与导光板18的各结构部位的平面配置一起详细说明。
导光板18的整体为以通过短边方向(X轴方向)的中央位置的对称轴为中心的对称形状。基板安装部30的LED收纳孔33和光入射面34在从导光板18的短边方向(X轴方向)的中央位置分别向两侧方错开规定距离的位置配设有一对,为对称配置。各LED收纳孔33在俯视时为横长的大致矩形,比LED16的外形大一圈。此外,LED收纳孔33的高度尺寸(Z轴方向的尺寸)和宽度尺寸(X轴方向的尺寸)比LED16大一圈,确保光入射面34的表面积比LED16的发光面16a足够大,因此能不剩余地获取从LED16发出的放射状的光。
此外,如图12所示,LED16配置成在LED收纳孔33内相对于其内圆周面(包括光入射面34)在全周隔开规定间隙的状态。该间隙用于确保吸收当例如将导光板18组装到LED基板17时产生的组装误差。除此以外,上述间隙也要用于容许导光板18产生热膨胀,该热膨胀是随着使LED16发光而产生的热所导致的。这样,在LED16和LED收纳孔33之间隔开间隙,由此能防止组装时、导光板18热膨胀时导光板18对LED16造成干扰,由此能防止LED16的损伤,实现保护。
并且,在导光板18的短边方向的中央位置设有将导光部32和出光部31左右分割的狭缝42。狭缝42在厚度方向(Z轴方向)贯通导光板18,并且为沿着Y轴方向向前方开口的形态且宽度固定。利用该狭缝42,导光部32被大致均等地分割为一对分割导光部32S,出光部31和光出射面36被分别大致均等地分割为一对分割出光部31S和分割光出射面36S。导光板18的面对狭缝42的端面构成各分割导光部32S和各分割出光部31S的侧端面,并且宏观地在俯视时为笔直面。其中,各分割导光部32S的侧端面为大致平滑面,因此各分割导光部32S内的光在与存在于狭缝42中的空气层AR之间的界面发生全反射,因此防止光在隔着狭缝42相向的分割导光部32S间往来混合。由此,能保证各分割导光部32S的光学的独立性。此外,狭缝42的宽度尺寸(槽宽度)考虑制造导光板18时的制造误差、热膨胀造成的伸长量,设定为能可靠地确保空气层AR的足够的大小。
狭缝42的后端位置设定为比定位突部35稍靠前,并且比各LED16在X轴方向的照射区域(图12示出的以LED16的光轴LA为中心的点划线之间的角度范围)靠后。由此,避免了从各LED16发出的光直接射入非照射对象的临近的分割导光部32S。此外,一对定位突部35在分割导光部32S的外侧端部(与狭缝42相反的一侧的端部)对称配置在与狭缝42同样比各LED16在X轴方向的照射区域靠后的位置,以避免定位突部35成为光学上的妨碍。另外,狭缝42的形成范围没有到达基板安装部30,两分割导光部32S为连接到共用的基板安装部30的形态,因此保证了机械式的稳定性。换言之,该导光板18成为相互光学独立、与各LED16分别独立地对应的2个单位导光板(分割导光部32S和分割出光部31S)由基板安装部30连结为一体的结构,由此能保证导光板18对LED基板17的安装操作性。另外,反射片24以跨越狭缝42的形态延伸(图13)。
另外,在基板安装部30的两侧端位置(比两个LED收纳孔33靠外的位置)贯通形成有一对用于使将导光板18安装到LED基板17的夹具23通过的夹具插入孔43。如图6所示,夹具23包括:与基板安装部30平行的安装板23a;从安装板23a在基板安装部30的板厚方向(Z轴方向)突出的插入突部23b;以及从插入突部23b的前端折回状突出的一对卡止片23c。夹具23的插入突部23b插入基板安装部30的夹具插入孔43和LED基板17的安装孔17a,并且卡止片23c卡止于安装孔17a的边缘部,由此能将导光板18以安装到LED基板17的状态进行固定。此外,如图5和图11所示,夹具23有的在安装板23a处设有1个插入突部23b,有的在安装板23a处设有2个插入突部23b,前者用于底座14内配置在端部的夹具插入孔43,与此相对,后者在跨越并列的2个导光板18的形态下使用,能一起安装2个导光板18。如图6和图12所示,在夹具插入孔43的周缘设有承接夹具23的安装板23a的收纳凹部44,由此防止安装板23a从基板安装部30向表侧突出,从而省空间化,即有利于背光源装置12的薄型化。
另外,在基板安装部30的两个LED收纳孔33之间,如图12所示,贯通形成有能收纳实装在LED基板17上的光电传感器22的光电传感器收纳孔45。该光电传感器22在LED基板17中间歇地配置有规定个数,仅配置在特定的LED之间,因此不会在底座14内的全部的导光板18的光电传感器收纳孔45内配置光电传感器22。另外,在基板安装部30的光电传感器收纳孔45和两个LED收纳孔33之间对称配置有一对切口46。该切口46贯通基板安装部30并且为向后方开口的形态,以使在此用于将LED基板17固定于底座14的螺钉(未图示)通过。此外,该切口46也与上述光电传感器收纳孔45同样不会在底座14内的全部的导光板18中使用。
另外,如上所述,多个导光板18栅格状地平面配置在底座14的底板14a内,详细说明其排列形态。首先,说明串联排列方向(Y轴方向)的排列形态。如图9所示,导光板18以导光部32和出光部31从LED基板17悬空的状态安装,而该悬空的导光部32和出光部31配置为从表侧覆盖在前侧(竖直方向的上侧)相邻的导光板18的基板安装部30和导光部32的大致整个区域。换言之,前后相邻的导光板18中,前侧的导光板18中的基板安装部30和导光部32与后侧的导光部32和出光部31在俯视时成为相互重叠的位置关系。换句话说,导光板18中作为非发光部分的基板安装部30和导光部32由其后侧相邻的导光板18的导光部32和出光部31覆盖,由此避免露出到扩散板15b侧,露出到扩散板15b侧的仅有作为发光部分的出光部31的光出射面36。由此,各导光板18的光出射面36在串联排列方向上几乎无缝地连续排列。并且,在导光部32和出光部31的里侧的面的大致整个区域配置有反射片24,因此即使在光入射面34发生反射等产生漏光的情况下,也会避免该漏光射入后面相邻的导光板18内。另外,后侧(表侧)的导光板18的导光部32和出光部31由在前侧(里侧)重叠的导光板18从里侧机械地支撑。并且,导光板18的表侧的倾斜面40和里侧的倾斜面39一起以大致相同的倾斜角度相互平行,因此几乎不在表里重叠的导光板18间产生间隙,从而能利用里侧的导光板18无晃动地支撑表侧的导光板18。此外,后侧的导光板18的导光部32仅其前侧部分由前侧的导光板18的基板安装部30覆盖,后侧部分与LED基板17相对。
另一方面,关于与上述串联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X轴方向)的排列形态,如图5和图11所示,各导光板18在俯视时不相互重叠,隔开规定的间隔(间隙、缝隙)并列排列。通过隔开该间隙,能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导光板18之间确保一定的空气层AR,由此能防止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导光板18之间发生光的往来混合,从而保证各导光部32的光学独立性。该导光板18之间的间隔与狭缝42相同或者比它小。此外,该导光板18间的间隔考虑到将导光板18组装到LED基板17时的组装误差、热膨胀造成的伸长量,设定为能可靠地确保空气层AR的足够的大小。
这样,如图3和图11所示,在底座14内平面配置多个导光板18,利用各分割出光面36S的集合构成背光源装置12整体的光出射面,如上所述,在某种程度上保证各导光板18各自在光学上的相互独立性。因此,通过分别独立地控制各LED16的点亮或者非点亮,能分别独立控制来自各分割出光部31S的是否出光,从而能实现称为区域激活(area active)的背光源装置12的驱动控制。由此,能显著提高作为液晶显示装置10的显示性能极其重要的对比度性能。
如上所述,如图11所示,在X轴方向(与光出射面36平行并且相对于LED16和光入射面34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相邻的导光板18之间,为了确保空气层AR而隔开规定的间隙C1(间隔、空隙、缝隙),但是在该间隙C1的区域中与光出射面36相比有光量相对不足的倾向。同样,在X轴方向相邻的分割导光部32S间和分割出光部31S之间,为了确保空气层AR而隔开狭缝42的间隙C2,但是在该间隙C2的区域中还是存在光量不足的倾向。在这种光量不足明显的情况下,光量不足的各间隙C1、C2的区域会被视觉识别为比光出射面36相对较暗的暗部,有可能成为亮度不均匀的原因。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弥补上述光量不足,在导光板18的与空气层AR之间的规定界面设置后面说明的散射构造来促进局部出光。
在导光板18中,散射构造仅设置于出光部31(具有光出射面36的部位),不设于基板安装部30和导光部32(不具有光出射面36的部位)。详细地说,在出光部31中,散射构造除了分别设置于在X轴方向相邻的导光板18的出光部31的隔着间隙C1的空气层AR而相对的外侧的两侧端面31a(图14),还分别设置于出光部31(两个分割出光部31S)中隔着存在于狭缝42(间隙C2)的空气层AR相对的内侧的两侧端面31b(图15)。这些计4个各侧端面31a、31b成为与空气层AR之间的界面。以下,详细说明设于各侧端面31a、31b的散射构造,各侧端面31a、31b的散射构造大致相同而可以共用,因此省略单独的说明。
如图14和图15所示,散射构造利用通过对出光部31的各侧端面31a、31b实施喷射处理而形成的粗面47构成。详细地说,在利用成型模具将导光板18以树脂成形之后的状态下,利用成型模具将出光部31的各侧端面31a、31b成形为大致平滑的面,对该面实施喷射处理来研削表面,从而形成作为散射构造的粗面47。粗面47由多个微观的凹部48构成,该凹部48是将上述以树脂成形后的大致平滑的面作为基准面BS,从那里凹陷的形态。此外,在此所说的“微观的”,表示仅观察难以识别具体的形状,用放大镜、显微镜才能识别具体的形状的程度。
如图16和图17所示,凹部48在各侧端面31a、31b中的配置及其形状都不规则(随机)。在此所说的“不规则”,表示不具有构造的周期性。即,在各侧端面31a、31b中,在Y轴方向(LED16和光入射面34的排列方向)和Z轴方向(与光出射面36正交的方向)不具有周期性地分散配置有多个凹部48。凹部48的形状为大致三角形截面,各自在X轴方向、Y轴方向和Z轴方向的各尺寸、顶点角度等(即各自的形状)不规则,在各侧端面31a、31b中,不是上述各尺寸、顶点角度相同的凹部48连续排列(并列配置)。此外,出光部31的各侧端面31a、31b尽管设有多个形状和配置不规则的凹部48,宏观上成大致笔直面。即,观察出光部31的各侧端面31a、31b的外形时,能识别粗面47的存在,却难以掌握各凹部48的具体的形状,将各侧端面31a、31b识别为大致笔直面(图12、图14和图15)。
在出光部31的各侧端面31a、31b设有包括上述形状和配置不规则的多个凹部48的粗面47,由此能得到下面的作用。即,当在导光板18内传播的光到达出光部31时,遇到形状和配置不规则的各凹部48与空气层AR之间的界面而发生散射。此时,产生相对于凹部48与空气层AR之间的界面的入射角不超过临界角的光,该光向出光部31的外部射出。此外,超过临界角的光在上述界面发生全反射返回出光部31内。这样,从出光部31的各侧端面31a、31b向相邻的导光板18的出光部31之间的间隙C1、相邻的分割出光部31S之间的间隙C2(狭缝42)供给光,由此弥补各间隙C1、C2的区域的光量不足(图11)。
如图14和图15所示,上述粗面47从出光部31的各侧端面31a、31b的前端位置(离LED16远的一侧的端部)在前后方向(Y轴方向)跨越规定区域A1形成,粗面47的形成区域A1比出光部31的形成区域A2窄。详细地说,粗面47的形成区域A1设定为前端位置与出光部31的形成区域A2一致,而后端位置(离LED16近的一侧的端部)比出光部31的形成区域A2靠前。
上述粗面47设定为在前后方向(Y轴方向)上出光部31的各侧端面31a、31b的凹部48的分布密度发生变化。即,设定为凹部48的分布密度在出光部31的各侧端面31a、31b中向前端侧即远离LED16的方向连续逐渐变高。详细地说,凹部48在出光部31的各侧端面31a、31b中具有如下倾向:越靠后端侧(随着靠近LED16),各个的尺寸越大,每单位面积的设置数越少(图16),与此相对,越靠前端侧(随着远离LED16),各个的尺寸越小,每单位面积的设置数越多(图17)。出光部31的各侧端面31a、31b中,凹部48的分布密度相对较低的后端侧向外部的出射光量相对变少,与此相对凹部48的分布密度相对较高的前端侧向外部的出射光量相对变多。与此相对,导光板18内的光量具有如下倾向:离LED16越近的后端侧相对变多,离LED16越远的前端侧相对变少。因此,如上所述设定凹部48的分布密度,由此能使来自出光部31的各侧端面31a、31b的出射光量在前后方向(Y轴方向)没有偏差,变得均匀。
具有上述构造的导光板18如下那样制造。即,将熔融状态的合成树脂材料填充到用于将导光板18以树脂成形的成型模具内,在将其冷却固化时开模,由此得到规定形状的导光板18。通过该树脂成形,出光部31的各侧端面31a、31b成形为大致平滑的面。然后,对出光部31的各侧端面31a、31b进行喷射处理,即进行利用压缩空气使包括比导光板18硬的微粒子的喷射研削材料碰撞来研削各侧端面31a、31b的表面的处理。由此,在出光部31的各侧端面31a、31b形成包括多个微观的凹部48的粗面47。
如上述那样制造的导光板18在背光源装置12的制造工序中被组装到表面实装有各LED16的状态的LED基板17。详细地说,将各LED基板17对底座14的底板14a安装到规定的位置后(图3),将导光板18安装到各LED基板17的与各LED16对应的位置。此时,由于导光板18具有一对LED收纳孔33(光入射面34),因此对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一对LED16使各LED收纳孔33定位,并且利用夹具23安装到LED基板17。
在此,如图11所示,导光板18在X轴方向的外侧的两侧端面(包括出光部31的外侧的两侧端面31a)在俯视时为宏观的笔直面,因此与假设宏观地成凹凸形状(之字形形状、锯齿形状、蛇行形状)的情况相比,组装误差相对较小,其结果是,能将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导光板18之间想要确保的间隙C1(空气层AR)设计得尽可能小(薄)。该间隙C1如上所述是会成为暗部的原因的部位,因此间隙C1越小越适于防止暗部的产生。因此,通过使导光板18的两侧端面为宏观的笔直面,能使间隙C1最小化,能合适地抑制暗部以及亮度不均匀的产生。另外,使导光板18的上述两侧端面为宏观的笔直面,与假设为宏观凹凸形状的情况相比,组装时不用将在X轴方向上并列的导光板18彼此在Y轴方向上进行精确的定位,也能固定地确保间隙C1,因此组装操作性良好。
另一方面,说明串联排列方向(Y轴方向)上的导光板18的组装。导光板18最初安装在底座14的底板14a的与竖直方向(串联排列方向)的上端位置(前端位置)的LED16对应的位置,然后依次相对于竖直方向的下侧(后侧)的LED16进行安装(图7~图9)。第2个以后安装的导光板18从表侧与在其竖直方向的上侧(前侧)相邻的导光板18部分重叠。由此,各导光板18以相互层叠的状态沿着竖直方向串联排列。
如上述那样将各导光板18安装到LED基板17之后,装入其它部件来结束背光源装置12以及液晶显示装置10的组装。当接通液晶显示装置10的电源使各LED16点亮时,从各LED16的发光面16a射出的光射入光入射面34。从光入射面34在导光板18内获取的光在导光部32内由与外部的空气层AR之间的界面全反射并且向出光部31侧传播,因此防止中途向外部出光成为漏光。在该导光部32中传播的过程中,来自LED16的各LED芯片16c的R、G、B的单色光相互混合成为白色光,并且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充分扩散。到达出光部31的光利用形成于与光出射面36相反的一侧的面的散射面37发生散射,并且进而在配置在里侧的反射片24发生反射,向光出射面36侧立起。由该散射面37散射并且由反射片24立起的光包括对光出射面36的入射角不超过临界角的光,该光从光出射面36向导光板18外射出。此外,对光出射面36的入射角超过临界角的光重复由光出射面36全反射之后再次由散射面37散射的动作,最终从光出射面36射出。根据以上所述,从各导光板18射出的光在透过各扩散板15a、15b和各光学片15c的过程中,均匀地分散到背光源装置12整体的光出射面36的面内,成为大致面状的光而照射到液晶面板11。
另外,从LED16导入导光板18内的光在出光部31中不仅从光出射面36向外部射出,也利用上述散射构造从各侧端面31a、31b向外部射出。详细地说,在导光部32内传播到达出光部31的光除了朝向与光出射面36相对的散射面37的光以外,还包括不少朝向各侧端面31a、31b的光。如图16和图17所示,朝向各侧端面31a、31b的光遇到在此形成的粗面47的各凹部48与空气层AR之间的界面而发生散射。此时,散射光中包含相对于凹部48与空气层AR之间的界面的入射角不超过临界角的光,该光从各侧端面31a、31b向外部射出。在此,各凹部48的形状和配置不规则,因此来自凹部48与空气层AR之间的界面的出射光几乎没有指向性,广泛地扩散。因此,从出光部31的各侧端面31a、31b射出的光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导光板18间的间隙C1和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分割出光部31S间的间隙C2中整体均匀地分散。
并且,各凹部48形成为在出光部31的各侧端面31a、31b的分布密度向前端侧连续逐渐变高(图14和图15),因此在原本在出光部31内光量较多的后端侧(离LED16近的一侧)抑制来自各侧端面31a、31b的出光(图16),与此相对,在原本在出光部31内光量较少的前端侧(离LED16远的一侧)促进来自各侧端面31a、31b的出光(图17)。由此,能使向上述各间隙C1、C2的区域的出射光量在前后方向(Y轴方向)均匀化。由此,能对各间隙C1、C2的整个区域供给均匀的出射光,因此能使各间隙C1、C2的区域中的亮度分布变均匀。由此,能防止各间隙C1、C2的区域视觉识别为与光出射面36相比较暗的暗部,从而能防止背光源装置12中X轴方向上产生亮度不均匀。
而且,导光板18在底座14内在Y轴方向(竖直方向)上并列配置,并且其出光部31相对于前侧相邻的导光板18的导光部32在俯视时重叠配置,出光部31和光出射面36在Y轴方向上连续并列,因此在背光源装置12中能防止在Y轴方向上产生亮度不均匀。在此,对在Y轴方向上连续并列的各出光部31设有作为散射构造的粗面47,因此由粗面47造成的来自各侧端面31a、31b的出射光在Y轴方向上跨越背光源装置12的整个长度几乎无缝隙地供给各间隙C1、C2。由此,能合适地防止背光源装置12整体的光出射面36的亮度不均匀的产生。并且,粗面47仅设于各出光部31,在与各出光部31在俯视时重叠的各导光部32不设有粗面47。假设在导光部32也设有粗面而出光时,会带来如下结果:对出光部31的光的供给量减少在此出光的量,来自光出射面36的出射光量也会减少。换句话说,将粗面47仅设于出光部31,由此能将来自导光板18的侧端面31a、31b的出射光保留实现防止产生暗部所需的最小限度,能充分确保来自本来要射出光的光出射面36的出射光量。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具备:LED16;导光板18,其具有与LED16相对状地配置并且射入来自LED16的光的光入射面34和与LED16和光入射面34的排列方向平行并且射出光的光出射面36,该导光板18在与光出射面36平行并且与上述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并列配置有多个;空气层AR,其位于相邻的导光板18之间,并且比导光板18折射率低;以及散射构造,其形成于导光板18中作为与空气层AR之间的界面的侧端面31a,使导光板18内的光散射。
从LED16发出的光在射入导光板18的光入射面34时,在导光板18内传播,从光出射面36向外部射出。在此,在导光板18内传播的光遇到导光板18中作为与空气层AR之间的界面的侧端面31a时,由在此形成的散射构造散射。该散射光包含不超过相对于上述侧端面31a的临界角的光,该光向导光板18的外部射出。由此,能弥补相邻的导光板18之间的光量不足,从而能抑制在导光板18间的区域产生暗部。由此,能防止亮度不均匀。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源装置12设有多个LED16,在导光板18中,与多个LED16对应设有多个光入射面34,并且形成与多个光入射面34对应而分割光出射面36的狭缝42,在该狭缝42中存在空气层AR,在导光板18中作为与存在于狭缝42的空气层AR之间的界面的侧端面31b设有散射构造。
这样,从各LED16发出的光分别射入分立的光入射面34,然后从由狭缝42分割的分立的光出射面36射出。导光板18内的光利用散射构造从导光板18中作为与存在于狭缝42的空气层AR之间的界面的侧端面31b射出到狭缝42侧,因此在狭缝42的形成区域能抑制产生暗部。另外,导光板18与多个LED16对应,因此并列配置导光板18时的操作性也良好,特别适合于大型的背光源装置12。
另外,散射构造利用多个微观的凹部48构成。这样,能利用多个微观的凹部48使导光板18内的光良好地散射。此外,在此所说的“微观的”,表示仅通过看外形难以识别具体的形状,用放大镜、显微镜才能识别具体形状的程度。
另外,在散射构造中凹部48的形状或者配置不规则。这样,能使从侧端面31a、31b射出的光的指向性低或者无指向性。由此,在相邻的导光板18间的区域中难以产生亮度不均匀。
另外,凹部48是通过对侧端面31a、31b实施喷射处理而形成的。这样,能高效且低成本地形成不规则的凹部48。此外,所谓“喷射处理”,表示利用压缩空气等使包括比被处理面硬的微粒子等的喷射研削材料碰撞被处理面来研削被处理面的处理。
另外,凹部48形成为在侧端面31a、31b中的分布密度在LED16和光入射面34的排列方向上向远离LED16的方向连续逐渐变高。导光板18内的光量在LED16和光入射面34的排列方向在离LED16近的一侧比远的一侧相对较多。因此,关于形成于侧端面31a、31b的凹部48的分布密度,使光量较多的离LED16近的一侧相对较低来抑制出光,另一方面,使光量较少的离LED16远的一侧相对较高来促进出光,由此能使向相邻的导光板18间的间隙C1、狭缝42的间隙C2的区域的出射光量在排列方向上均匀化。由此,适合于防止亮度不均匀。
另外,侧端面31a、31b为宏观的笔直面。这样,与假设使侧端面为宏观的凹凸形状的情况相比,并列配置多个导光板18时的组装误差相对变小,因此能将在彼此相对的侧端面31a、31b间确保的空气层AR设计得薄。由此,在相邻的导光板18间的区域更难以产生暗部。另外,组装操作变容易,有利于减少制造成本。此外,在此所说的“宏观”,表示通过看外形能容易地识别具体形状的程度。
另外,在LED16和光入射面34的排列方向上并列配置有多个导光板18。这样,在导光板18及其光出射面36二维地并列配置的背光源装置12整体中难以产生亮度不均匀。
另外,导光板18具备:具有光出射面36的出光部31;以及夹在光入射面34和出光部31之间使从光入射面34射入的光导向导光部32的导光部32,出光部31与在LED16和光入射面34的排列方向上相邻的导光板18的导光部32在俯视时重叠地配置。这样,射入光入射面34的光在导光部32内传播之后,从出光部31的光出射面36射出,因此能使光出射面36的面内的亮度分布均匀化。使出光部31与不具有光出射面36的导光部32重叠,使光出射面36在LED16和光入射面34的排列方向上并列,由此能使背光源装置12整体的亮度分布均匀化。
另外,散射构造形成于出光部31而不形成于导光部32。这样,在与出光部31在俯视时重叠的导光部32不设有散射构造,因此能防止来自侧端面31a、31b的出射光量过量。由此,能充分确保来自光出射面36的出射光量,并且能防止相邻的导光板18间的间隙C1、狭缝42的间隙C2的区域的亮度不均匀。
另外,低折射率层为空气层AR。这样,不需要用于形成空气层AR的特殊的部件,因此能以低成本应对。
另外,光源为LED16。这样,能实现高亮度化等。
<实施方式2>
利用图18~图2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在该实施方式2中示出变更的散射构造。此外,在该实施方式2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部位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其末尾附加标注-A,对构造、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散射构造由利用将导光板18-A以树脂成形时使用的成型模具(未图示)成形的多个微观的凸部49构成。具体地说,在成型模具的出光部31-A的对各侧端面31a-A、31b-A的成形面形成多个微观的凹部,由此能成形模仿该凹部的形状的多个微观的凸部49。然后,凸部49在出光部31-A的各侧端面31a-A、31b-A中沿前后方向(Y轴方向)规则地并列配置。在此所说的“规则的”,表示具有构造上的周期性。即,如图18和图19所示,各凸部49为在出光部31-A的各侧端面31a-A、31b-A中从基准面BS-A突出的大致三角形截面并且在Z轴方向上在各侧端面31a-A、31b-A的整个区域上延伸的柱状。各凸部49的作为外面的一对倾斜面49a相对于X轴方向或者Y轴方向的倾斜角度在Z轴方向的整个区域中固定。这样,各凸部49具有三角形截面的柱状的共用构造,在出光部31-A的各侧端面31a-A、31b-A,在Y轴方向上连续排列多个形状相互近似的凸部49。在各凸部49的与外部的空气层AR-A之间的界面中,出光部31-A内的光中对同界面的入射角不超过临界角的光向外部射出。在此,作为与空气层AR-A之间的界面的凸部49的倾斜面49a如上所述为规则的形状,因此能通过调整倾斜角度等来容易地控制向外部的出射光量、其出射方向。
下面,详细说明出光部31-A的各侧端面31a-A、31b-A中的各凸部49的前后方向(Y轴方向)上的排列。各凸部49排列为在出光部31-A的各侧端面31a-A、31b-A中的分布密度向前端侧即向远离LED的方向连续地逐渐变高。换言之,凸部49排列为在出光部31-A的各侧端面31a-A、31b-A中,随着从后端侧向前端侧推移排列间距(排列间隔)逐渐变窄。详细地说,凸部49在出光部31-A的各侧端面31a-A、31b-A中具有如下倾向:越靠后端侧各个的宽度尺寸(Y轴方向的尺寸)和从基准面BS-A的突出高度尺寸(X轴方向的尺寸)越大,每单位面积的设置数越少(图19),与此相对,越靠前端侧各个的宽度尺寸和突出高度尺寸越小,每单位面积的设置数越多(图20)。此外,各凸部49的两个倾斜面49a相对于Y轴方向的倾斜角度具有如下倾向:越靠后端侧越小(平缓)(图19),越靠前端侧越大(陡峭)(图20)。出光部31-A的各侧端部中,凸部49的分布密度相对较低的后端侧对外部的出射光量相对较少,与此相对,凸部49的分布密度相对变高的前端侧对外部的出射光量相对变多。此外,关于随着如上所述排列凸部49所得到的作用和效果,与利用上述实施方式1的凹部48的配置而得到的作用和效果相同,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出光部31-A中的凸部49的形成范围等与上述实施方式1中的凹部48同样。
此外,出光部31-A的各侧端面31a-A、31b-A的前端部的各凸部49的宽度尺寸为50μm~500μm程度,从基准面BS-A突出的高度尺寸为20μm~500μm程度,倾斜面49a的倾斜角度为90度~150度程度。另外,出光部31-A的各侧端面31a-A、31b-A的后端部的各凸部49的宽度尺寸为50μm~500μm程度,从基准面BS-A突出的高度尺寸为20μm~500μm程度,倾斜面49a的倾斜角度为90度~150度程度。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散射构造由凸部49规则地并列配置而成。这样,能容易地控制来自侧端面31a-A、31b-A的出射光量等。
另外,导光板18-A利用成型模具以树脂成形,凸部49利用成型模具来成形。这样,不需要进行用于形成规则的凸部49的特别加工,因此能实现低成本化。
<实施方式3>
利用图21或者图22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在该实施方式3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2变更凸部49-B的形状和排列的方式。此外,在该实施方式3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的部位,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其末尾附加标注-B,对构造、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1和图22所示,形成于出光部31-B的各侧端面31a-B、31b-B的各凸部49-B的形状全部相同,与此相对仅各侧端面31a-B、31b-B在前后方向上的排列间距发生变化。详细地说,各凸部49-B设为宽度尺寸、从基准面BS-B突出的高度和倾斜面49a-B相对于Y轴方向的倾斜角度全部相同。另一方面,如图21所示,在出光部31-B的后端侧,使各凸部49-B间的排列间距相对较大,在侧端面31a-B、31b-B存在不形成凸部49-B的平坦面(夹在凸部49-B间),与此相对,如图21所示,在出光部31-B的前端侧,各凸部49-B间的排列间距相对较小,侧端面31a-B、31b-B不隔着平坦面而使凸部49-B彼此直接相连地并列。这样排列凸部49-B,由此能使出光部31-B的各侧端面31a-B、31b-B中的凸部49-B的分布密度向前端侧连续地逐渐变高。
<实施方式4>
利用图23或者图2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在该实施方式4中示出将上述实施方式3的凸部变更为凹部50的方式。此外,在该实施方式4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3同样的部位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其末尾附加标注-C,对构造、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3和图24所示,在出光部31-C的各侧端面31a-C、31b-C,沿着前后方向(Y轴方向)规则地并列配置有多个微观的凹部50。各凹部50设为:在出光部31-C的各侧端面31a-C、31b-C中,为从基准面BS-C凹陷的大致三角形状截面,并且在Z轴方向上为在各侧端面31a-C、31b-C的整个区域上延伸的槽状。作为各凹部50的外表面的一对倾斜面50a相对于X轴方向或者Y轴方向的倾斜角度在Z轴方向的整个区域上是固定的。此外,出光部31-C的各侧端面31a-C、31b-C中的凹部50的在前后方向上的排列等与上述实施方式3同样。
<实施方式5>
利用图25或者图2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在该实施方式5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2变更凸部的形状的方式。此外,在该实施方式5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部位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其末尾附加标注-D,对构造、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5和图26所示,凸部51设为:在出光部31-D的各侧端面31a-D、31b-D中为从基准面B S-D突出的大致圆形状截面,并且在Z轴方向上为在各侧端面31a-D、31b-D的整个区域上延伸的柱状。各凸部51的外表面为圆弧状面51a。各凸部51排列为在出光部31-D的各侧端面31a-D、31b-D中的分布密度向前端侧连续地逐渐变高。详细地说,凸部51在出光部31-D的各侧端面31a-D、31b-D中具有如下倾向:越靠后端侧各个的宽度尺寸(Y轴方向的尺寸)和从基准面BS-D突出的高度尺寸(X轴方向的尺寸)越大,每单位面积的设置数越少(图25),与此相对,越靠前端侧各个的宽度尺寸和突出高度尺寸越小,每单位面积的设置数越多(图26)。此外,各凸部51中的圆弧状面51a具有如下倾向:越靠后端侧曲率越大(图25),越靠前端侧曲率越小(图26)。此外,凸部51的上述排列带来的作用和效果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另外,与上述实施方式4同样,也可以代替凸部51而设置凹部。
<实施方式6>
利用图27或者图28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在该实施方式6中,示出在出光部31-E的前端面设有散射构造的方式。此外,在该实施方式6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部位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其末尾附加标注-E,对构造、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7所示,在出光部31-E的前端面31c,即相对于光出射面36-E和各侧端面31a-E、31b-E的双方邻接的面设有包括多个微观的凹部的粗面52作为散射构造。形成有粗面52的出光部31-E的前端面31c可以说是与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前侧的导光板18-E的出光部31-E相对状地配置(图28)。粗面52通过对出光部31-E的前端面31c实施喷射处理而形成。构成粗面52的凹部在出光部31-E的前端面31c的分布密度在整个区域上大致均匀。此外,上述以外的粗面52的详细结构、作用等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
这样在出光部31-E的前端面31c形成粗面52,能通过从前端面31c向外部出光来得到如下效果。即,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如图28所示,在Y轴方向(串联排列方向)上并列配置多个导光板18-E,各出光部31-E(各光出射面36-E)在Y轴方向上连续并列。在此,当在Y轴方向上导光板18-E产生组装误差时,在Y轴方向上相邻的各出光部31-E的形成区域A2-E之间有可能会隔开间隙C3。当产生这种间隙C3时,该间隙C3的区域有可能被视觉识别为与光出射面36-E等相比相对较暗的暗部。关于这一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朝向上述间隙C3侧的出光部31-E的前端面31c设置粗面52,能使出光部31-E内的光从此处向间隙C3射出,因此能弥补上述间隙C3的光量不足。从而能防止Y轴方向上的导光板18-E的组装误差导致产生的间隙C3被视觉识别为暗部的情况,并且能防止亮度不均匀的产生。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导光板18-E中,在与光出射面36-E和侧端面31a-E、31b-E的双方邻接的面设置粗面52作为散射构造。这样,利用设于与导光板18-E的光出射面36-E和侧端面31a-E、31b-E的双方邻接的面的作为散射构造的粗面52,能使光射出到在LED16-E和光入射面34-E的排列方向上并列的导光板18-E间的区域,因此能实现进一步防止亮度不均匀。
<实施方式7>
利用图29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在该实施方式7中,示出从上述实施方式6变更散射构造的方式。此外,在该实施方式7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部位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其末尾附加标注-F,对构造、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9所示,在出光部31-F的前端面31c-F设有沿着X轴方向规则排列的多个微观的凸部53作为散射构造。凸部53利用使导光板18-F以树脂成形时所用的成型模具(未图示)成形。凸部53在出光部31-F的前端面31c-F的分布密度在整个区域上大致均匀。此外,与上述实施方式4同样,也可以代替凸部53而设有凹部。
<实施方式8>
用图29或者图30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在该实施方式8中,示出变更导光板18-G的侧端面18a、18b、18c的形状的方式。此外,在该实施方式8中,对与上述实施方式7同样的部位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其末尾附加标注-G,对构造、作用和效果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0所示,导光板18-G的侧端面18a、18b、18c在俯视时为宏观的凹凸形状。详细地说,导光板18-G中,在与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导光板18-G相对的外侧的两侧端面18a、18b和面临狭缝42-G并且彼此相对的内侧的两侧端面18c,分别在Y轴方向上并列设有多个凸部54。各凸部54在Y轴方向上的排列间距在各侧端面18a、18b、18c中全部相同。并且,图29示出的左侧的导光板18-G(第1的导光板)的同图右侧的侧端面18b的各凸部54与同图右侧的导光板18-G(与第1的导光板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第2导光板)的同图左侧的侧端面18a(与第1导光板相对的侧端面)的各凸部54相互向Y轴方向错开配置。该关系对于导光板18-G的面临狭缝42-G的内侧的两侧端面18c的各凸部54也同样。由此,导光板18-G的各侧端面18a、18b、18c成为彼此互补的形状,在X轴方向上相邻的导光板18-G间的间隙C1-G和狭缝42-G的间隙C2-G一起沿Y轴方向成之字形形状(蛇行形状)。这些间隙C1-G、C2-G的宽度尺寸分别在整个长度上大致固定。由此,与假设使各间隙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为直线状的情况相比,能难以视觉识别各间隙C1-G、C2-G的存在。此外,如图31所示,在上述各侧端面18a、18b、18c中的出光部31-G的形成区域A2-G形成有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粗面47-G。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导光板18-G的侧端面18a、18b、18c为宏观的凹凸形状,彼此相对的导光板18-G的侧端面18a、18b、18c彼此为互补的形状。这样,粗面47-G导致的来自各侧端面18a、18b、18c的出射光相助,更难以将各间隙C1-G、C2-G的区域视觉识别为暗部。
<其它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利用上述记载和附图说明的实施方式,例如下面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的范围中。
(1)如图32所示,作为上述实施方式8的变形例,也可以在形成有宏观的凹凸形状的导光板18-H的各侧端面18b-H(也包括面临狭缝的侧端面等)中,对出光部31-H的形成区域A2-H形成与上述实施方式2同样的凸部49-H。
(2)如图33所示,作为上述实施方式1的变形例,也可以使出光部31-I的各侧端面31a-I(也包括面临狭缝的侧端面)中的凹部48-的分布密度在整个区域中变均匀。
(3)如图34所示,作为上述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也可以使出光部31-J的各侧端面31a-J(也包括面临狭缝的侧端面)中的凸部49-J的分布密度在整个区域中变均匀。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粗面的形成方法示出了喷射处理,但是作为喷射处理的具体例,有例如磨料喷射(abrasive blast)、喷珠(bead blast)、玻璃珠喷射、钢丝切丸喷射(cut wire blast)、喷钢砂(grit blast)、喷砂(sand blast)、喷丸(shot blast)、湿法喷砂(wet blast)等,能适当选择使用。
(5)作为粗面的形成方法,除了喷射处理以外,也能用例如使二氧化硅等微粒附着于被处理面来形成粗面的方法、将研磨剂擦附于被处理面来形成粗面的方法、利用药剂对被处理面进行化学腐蚀等进行表面处理的方法等。
(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规则的凸部或者凹部的形成方法,示出了使用使导光板树脂成形时的成型模具的方法,但是也可以在例如树脂成形后对导光板的被处理面进行切削加工或研磨加工,由此形成规则的凸部或者凹部。除此以外,也可以与导光板分开地制造形成有凹凸形状的片材,将该片材贴附于导光板。
(7)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也能适当地变更出光部的侧端面中的散射构造(凹部或者凸部)的分布密度。
(8)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也能适当地变更导光板中的散射构造的形成范围。例如,将散射构造不仅设于出光部,也能扩张设置到导光部、基板安装部的侧端面。
(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利用空气层作为低折射率层的例子,将包括低折射率材料的低折射率层夹设于导光板中的各间隙的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
(10)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对导光板设有1个狭缝,分别设有2个分割出光部和分割导光部(光入射面)的方式,对导光板设有2个以上狭缝,分别设有3个以上分割出光部和分割导光部(光入射面)的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这样,能利用1个导光板一起覆盖3个以上的LED,因此背光源装置的组装操作性良好。此外,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一并隔着各LED的位置,配置一对夹具等固定部件对导光板的固定位置。
(1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对导光板设置狭缝来分隔出光部和导光部,由此利用1个导光板来一并覆盖多个LED的方式,然而,使用不具有狭缝而分别独立地覆盖各LED的(仅具有1个光入射面)导光板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这样,能可靠地防止来自不对应的临近的LED的光射入规定的导光板,适合于维持各导光板中的光学的独立性。此外,在这种情况下,优选在隔着LED的位置,配置一对夹具等固定部件对导光板的固定位置。
(1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导光板在俯视时为矩形的方式,导光板也可以在俯视时为正方形。另外,基板安装部、导光部和出光部的各长度尺寸、各宽度尺寸、各厚度尺寸和各外面形状能适当地变更。
(1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LED的发光方向为竖直方向向上的方式,但是LED的发光方向即LED基板中的LED的设置方向能适当变更。具体地说,将LED相对于LED基板设置为其发光方向竖直方向向下的方式、设置为发光方向(光轴)与水平方向一致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另外,发光方向不同的LED混杂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1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导光板彼此在俯视时重叠配置的方式,但是导光板彼此在俯视时不重叠配置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下,优选不仅将散射构造设于出光部,还扩张设置到导光部、基板安装部的侧端面,更优选进一步设置于导光板的外周端面的整个区域。
(1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LED和导光板(单位发光体)在底座内二维地并列配置的方式,但是一维地并列配置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具体地说,LED和导光板仅在竖直方向并列配置、LED和导光板仅在水平方向并列配置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1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内置有分别发出R、G、B单色光的3种LED芯片的LED的方式,但是使用内置发出蓝色或者紫色单色光的1种LED芯片、利用荧光体发出白色光的类型的LED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1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内置有分别发出R、G、B单色光的3种LED芯片的LED的方式,但是使用内置有分别发出C(青色)、M(品红)、Y(黄色)的单色光的3种LED芯片的LED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18)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使用LED作为点状光源的方式,但是使用LED以外的点状光源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19)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使用点状光源作为光源的方式,但是使用冷阴极管、热阴极管等线状光源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20)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和上述(18)、(19)以外,使用有机EL等面状光源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21)除了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外,还能适当地变更光学部件的结构。具体地说,能适当变更扩散板的个数、光学片的个数和种类等。另外,也能使用多个相同种类的光学片。
(2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使液晶面板和底座的短边方向与竖直方向一致的纵置状态的方式,但是使液晶面板和底座的长边方向与竖直方向一致的纵置状态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中。
(2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TFT用作液晶显示装置的开关元件,但是也能应用于采用TFT以外的开关元件(例如薄膜二极管(TFD))的液晶显示装置,除了进行彩色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外,也能应用于进行白黑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2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将液晶面板用作显示元件的液晶显示装置,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使用其它种类的显示元件的显示装置。
(25)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举例示出了具备调谐器的电视接收装置,但是本发明也能应用于不具备调谐器的显示装置。

Claims (19)

1.一种照明装置,具备:
光源;
导光体,其具有与上述光源相对状地配置并且射入来自上述光源的光的光入射面和与上述光源和上述光入射面的排列方向平行并且射出光的光出射面,该导光体在与上述光出射面平行并且与上述排列方向交叉的方向并列配置有多个;
低折射率层,其位于相邻的上述导光体间,并且与上述导光体相比折射率低;以及
散射构造,其形成于上述导光体中的与上述低折射率层之间的界面,使上述导光体内的光散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散射构造包括多个微观的凹部或者凸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散射构造是使上述凹部或者上述凸部的形状或者配置不规则而成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凹部或者上述凸部是对上述界面实施喷射处理而形成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散射构造是将上述凹部或者上述凸部规则地并列配置而成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导光体利用成型模具以树脂成形,上述凹部或者上述凸部利用上述成型模具成形。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凹部或者上述凸部在上述界面中的分布密度形成为:在上述光源和上述光入射面的排列方向上向远离上述光源的方向连续地逐渐变高。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界面是宏观的笔直面。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设有多个上述光源,
在上述导光体中,与多个上述光源对应地设有多个上述光入射面,并且形成有与多个上述光入射面对应地分割上述光出射面的狭缝,在该狭缝中存在上述低折射率层,
在上述导光体中的与在上述狭缝中存在的上述低折射率层之间的界面设有上述散射构造。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光源和上述光入射面的排列方向并列配置有多个上述导光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照明装置,
在上述导光体中的在与上述光出射面和上述界面两者邻接的面设有上述散射构造。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导光体具备:出光部,其具有上述光出射面;以及导光部,其位于上述光入射面和上述出光部之间,将从上述光入射面射入的光导向上述出光部,
上述出光部配置为相对于在上述光源和上述光入射面的排列方向相邻的上述导光体的上述导光部在俯视时重叠。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散射构造形成于上述出光部而不形成于上述导光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导光体中的上述界面为宏观的凹凸形状,彼此相对的上述导光体的上述界面彼此为互补的形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低折射率层为空气层。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
上述光源为发光二极管。
17.一种显示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照明装置以及利用来自上述照明装置的光进行显示的显示面板。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示装置,
上述显示面板为在一对基板间封入液晶而成的液晶面板。
19.一种电视接收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显示装置。
CN2009801379154A 2008-09-30 2009-06-19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Pending CN10216524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55038 2008-09-30
JP2008-255038 2008-09-30
PCT/JP2009/061191 WO2010038519A1 (ja) 2008-09-30 2009-06-19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65247A true CN102165247A (zh) 2011-08-24

Family

ID=42073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79154A Pending CN102165247A (zh) 2008-09-30 2009-06-19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8371738B2 (zh)
EP (1) EP2325545B1 (zh)
JP (1) JP5039209B2 (zh)
CN (1) CN102165247A (zh)
BR (1) BRPI0920610A2 (zh)
RU (1) RU2468284C1 (zh)
WO (1) WO201003851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99558A (zh) * 2014-06-11 2016-02-03 齐扎拉光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车辆的照明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227251A (ja) * 2010-04-19 2011-11-10 Hitachi Consumer Electronics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CN102059980A (zh) * 2010-11-17 2011-05-18 上海瑞尔实业有限公司 一种发光均匀的led发光门槛板
JP5533611B2 (ja) 2010-12-03 2014-06-25 日立コンシューマ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映像表示装置
WO2013105258A1 (ja) * 2012-01-12 2013-07-18 日立コンシューマ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映像表示装置、及び映像表示装置の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14086406A (ja) * 2012-10-26 2014-05-12 Funai Electric Co Ltd 表示装置
JP2014127461A (ja) * 2012-12-27 2014-07-07 Toshiba Corp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映像表示装置
ES2952637T3 (es) * 2014-05-15 2023-11-02 Rohinni Inc Difusión de luz con fuentes generadoras de luz
GB2568024A (en) * 2017-09-25 2019-05-08 Emotech Ltd Display device
CN109521600A (zh) * 2018-10-23 2019-03-26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78047A (zh) * 2004-03-31 2005-10-05 株式会社东芝 电视接收机及其显示控制方法
JP2006108033A (ja) * 2004-10-08 2006-04-20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タンデム型面光源装置
CN1841152A (zh) * 2005-04-01 2006-10-04 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多个相邻交叠的光导板的发光装置
US20070091641A1 (en) * 2005-10-20 2007-04-26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Backlight structure
CN101097054A (zh) * 2006-06-30 2008-01-02 株式会社东芝 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8903118D0 (en) 1989-02-11 1989-03-30 Smiths Industries Plc Radiation emissive devices
DE29706201U1 (de) 1997-03-27 1997-05-28 Osa Elektronik Gmbh Leucht- oder Anzeigeelement mit einer Lichteinkopplung in einen Lichtleitkörper
FI107085B (fi) 1999-05-28 2001-05-31 Ics 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 Valopaneeli
JP4006918B2 (ja) 2000-02-28 2007-11-1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面光源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6592238B2 (en) 2001-01-31 2003-07-15 Light Technologies, Inc. Illumination device for simulation of neon lighting
JP4049624B2 (ja) * 2001-07-27 2008-02-20 株式会社エンプラス 面光源装置、画像表示装置及び導光板
JP3760900B2 (ja) * 2001-09-06 2006-03-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導光装置、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DE102004046256A1 (de) * 2004-09-23 2006-04-06 Osram Opto Semiconductors Gmbh Oberflächenleuchtsystem
JP4440062B2 (ja) 2004-10-08 2010-03-24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TWI289226B (en) * 2004-12-24 2007-11-01 Innolux Display Corp Diffuser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TWI321694B (en) * 2005-12-23 2010-03-11 Innolux Display Corp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KR20070081564A (ko) * 2006-02-13 2007-08-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JP4735849B2 (ja) * 2006-10-26 2011-07-27 ミネベア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
US20080205078A1 (en) * 2007-02-23 2008-08-28 Luminus Devices, Inc. Illumination tiles and related methods
US7905617B2 (en) * 2008-09-23 2011-03-15 Samsung LED. Co., Ltd. Backlight unit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78047A (zh) * 2004-03-31 2005-10-05 株式会社东芝 电视接收机及其显示控制方法
JP2006108033A (ja) * 2004-10-08 2006-04-20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タンデム型面光源装置
CN1841152A (zh) * 2005-04-01 2006-10-04 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多个相邻交叠的光导板的发光装置
US20070091641A1 (en) * 2005-10-20 2007-04-26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Backlight structure
CN101097054A (zh) * 2006-06-30 2008-01-02 株式会社东芝 照明装置和液晶显示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99558A (zh) * 2014-06-11 2016-02-03 齐扎拉光系统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车辆的照明装置
CN105299558B (zh) * 2014-06-11 2018-11-16 Zkw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车辆的照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038519A1 (ja) 2010-04-08
JP5039209B2 (ja) 2012-10-03
EP2325545A4 (en) 2013-05-15
JPWO2010038519A1 (ja) 2012-03-01
BRPI0920610A2 (pt) 2019-09-24
US8371738B2 (en) 2013-02-12
US20110164190A1 (en) 2011-07-07
RU2468284C1 (ru) 2012-11-27
EP2325545B1 (en) 2014-07-16
RU2011111702A (ru) 2012-11-10
EP2325545A1 (en) 2011-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65247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CN101688658B (zh) 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CN101509619B (zh) 面状照明装置及显示装置
JP5579381B2 (ja) 液晶ディスプレイのためのバックライトシステム
CN102016390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导光板
CN102216672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US8154688B2 (en) Planar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US20090290097A1 (en) Backlight assembly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KR20070120510A (ko) 백 라이트 장치,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광 편향 시트
CN102597604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US20120314445A1 (en) Light guide set, illumination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30163283A1 (en) Light guide, light source unit, illumina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2177393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2171504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AU2011225540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apparatus,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2149961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1295037A (zh) 背光模组及其光学板
CN102227586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EP1876480B1 (en) Backlight unit of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2177391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US20110187942A1 (en)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2187145A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CN102187146B (zh)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和电视接收装置
KR20220132071A (ko) 와이드형 대화면을 구현하기 위한 도광판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차량용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0590540B1 (ko) 백 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