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41759B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41759B
CN102141759B CN201110034972.9A CN201110034972A CN102141759B CN 102141759 B CN102141759 B CN 102141759B CN 201110034972 A CN201110034972 A CN 201110034972A CN 102141759 B CN102141759 B CN 1021417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contact area
downstream
intermediate transfer
push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3497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41759A (zh
Inventor
片桐真史
紫村大
中川健
相田孝光
赤松孝亮
道田一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1417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17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417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4175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3/00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3/14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relating to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gears, couplings, belt tensioning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03Plural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s
    • G03G2215/0119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 G03G2215/012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 G03G2215/0125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 G03G2215/0132Linear arrangement adjacent plural transfer points primary transfer to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he linear arrangement being horizontal or slanted vertical medium transport path at the secondary transf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04Main transfer electrode
    • G03G2215/1623Transfer bel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图像承载部件,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环状可旋转中间转印带,调色剂图像将从图像承载部件转印到该中间转印带上;转印装置,它布置在转印装置经由中间转印带与图像承载部件对置的位置,转印装置包括与中间转印带内表面形成表面接触的板件以及用于朝中间转印带推动板件的推动部件;和初次转印电压电源,用于向板件施加电压。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中间转印带与板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及板件与推动部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都在中间转印带和图像承载部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范围内。中间转印带与板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位于板件与推动部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的上游。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照相记录型成像设备,例如激光打印机或复印机。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成像设备中,存在有转印步骤,在该转印步骤中,通过施加与调色剂电荷极性相反极性的电场,承载在感光鼓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通过转印装置被静电转印到可旋转的中间转印带的表面上或被转印到承载在输送带上的转印材料的表面上。
转印步骤所必需的电压被施加到转印装置。例如,在转印部分经由带(例如中间转印带或输送带)而与感光鼓对置的位置处设置了转印辊,该转印辊作为连接到高压电源的转印装置。然而,在使用转印辊的情况下,由于受到转印辊弯曲的影响,作为带和转印辊之间接触区域的转印压合区相对于纵向而变得不均匀,其中,该纵向是垂直于带旋转方向的带宽度方向。当转印压合区相对于纵向不均匀时,转印步骤所必需的电流在转印压合区的纵向上变得不均匀,从而在一些情况下造成了非正常转印(图像缺陷)。
因为这个原因,作为转印装置,(JP-A)Hei 09-120218号日本专利公报中提出了一种使用薄膜的结构,以替代转印辊。在JP-A Hei09-120218号专利公报所提出的结构中,取决于因供应电压或不供应电压所导致的静电引力存在或不存在,薄膜可以在薄膜支承部件和感光鼓之间移动,从而移向转印材料和移离转印材料。
然而,在JP-A Hei 09-120218号专利公报所提出的结构中,没有用于朝向带而推动薄膜本身的推动部件,因此,由于薄膜的表面状态或阻力的不均匀会造成非正常转印。具体来说,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当薄膜仅仅在薄膜静电引力的作用下朝向带移动和远离带移动时,不能保持薄膜和带之间相对于纵向均匀接触,因此转印压合区变得不均匀。在薄膜和带之间的转印压合区较窄或者未形成转印压合区的那部分处,不能确保有充足的转印电流,从而该转印电流以较大的量流入到宽的转印压合区中。因为这个原因,在转印压合区较窄或者未形成转印压合区的那部分处,转印电流会不足,因此造成竖直条纹状转印缺陷。特别地,在薄膜仅仅通过静电引力而被吸引到带上的系统内易于发生这一现象。当转印电流不足时,静电引力变弱,从而会进一步加速转印压合区相对于纵向的不均匀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简单结构或输送带彼此相对于纵向来执行令人满意的转印。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图像承载部件,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
环状可旋转中间转印带,调色剂图像将从图像承载部件被转印到该环状可旋转中间转印带上;
转印装置,它布置在转印装置经由中间转印带而与图像承载部件对置的位置,该转印装置包括与中间转印带的内表面形成表面接触的板件,还包括用于朝中间转印带推动板件的推动部件;以及
初次转印电压电源,用于向板件施加电压,
其中,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中间转印带与板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以及板件与推动部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都在中间转印带和图像承载部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范围内,并且
中间转印带与板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位于板件与推动部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的上游。
通过参考以下结合附图关于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这些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为明显。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的示意图。
图2(a)和(b)是在实施例1中的初次转印装置的示意图。
图3的(a)至(c)分别是在比较例1至3中的初次转印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评价结果的表。
图5是示出实施例1中的初次转印装置的问题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2中的初次转印装置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实施例2中的评价结果的表。
图8是实施例2中的又一个初次转印装置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又一个实施例的成像设备的示意图。
图10是在又一个实施例中的初次转印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具体地描述用于实现本发明的实施例。然而,关于以下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构件的尺寸、材料、形状、相关布置关系等,本发明的范围不限于此,除非另外规定。
<实施例1>
(成像设备)
参考附图1,将描述根据这一实施例的成像设备。在这一实施例中,第一工位用于黄色(Y)、第二工位用于品红色(M)、第三工位用于青色(C),并且第四工位用于黑色(K)。
第一工位包括作为图像承载部件的OPC(有机光电导体)感光鼓1a(在下文中,简称为感光鼓)。充电辊2a、清洁单元3a和显影单元8a围绕该感光鼓1a而布置。
充电辊2a连接到充电偏压电源20a,并且通过从充电偏压电源20a提供电压而均匀地对感光鼓1a充电。
清洁单元3a移除承载在感光鼓1a上的转印残余调色剂。
显影单元8a包括显影套筒4a、非磁性单组分显影剂(在下文中称作调色剂)5a和显影剂施加刮刀7a。显影套筒4a连接到显影偏压电源21a,并且通过从显影偏压电源21a提供电压而在感光鼓1a上形成调色剂5a的图像。感光鼓1a、充电辊2a、清洁单元3a和显影单元8a构成整体式处理盒9a。
曝光装置11由扫描单元构成,该扫描单元用于通过多面镜使用激光扫描感光鼓1a,并且该曝光装置11使用基于图像信号而调制的扫描光束12a照射感光鼓1a的表面。在前文中,已描述了第一工位,但其他工位具有与第一工位相同的构造。
当启动成像操作时,感光鼓1a至1d、中间转印带13等以预定处理速度在箭头所指的方向上开始旋转。感光鼓1a通过连接到充电偏压电源20a的充电辊2a被均匀地充电至负极性,并且之后,通过来自曝光装置11的扫描光束12a在感光鼓1a上形成与图像信息相一致的静电潜像。另一方面,在显影单元8a中的调色剂5a通过显影剂施加刮刀7a被充电至负极性,并且被施加到显影套筒4a上。
之后,感光鼓1a旋转,并且形成在感光鼓1a上的静电潜像到达对置位置,在该对置位置中,感光鼓1a与显影套筒4a对置。被施加到显影套筒4a上的负极性的调色剂5a经受在感光鼓1a的表面上的静电潜像的显影。结果,静电潜像通过调色剂5a而显像,从而第一颜色(在这一实施例中为Y)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在感光鼓1a的表面上。顺便提及,第二至第四工位具有同第一工位同样的构造并执行与第一工位相同的操作,所以各色的调色剂图像形成在各个感光鼓1b至1d的表面上。结果,在感光鼓1a至1d上承载各色的调色剂图像。
另一方面,布置了本身为环状可旋转带的中间转印带13,以使其接触到所有的四个感光鼓1a至1d。作为中间转印带13,使用了体积电阻率为1010Ω.cm的100μm厚的PVDF(聚偏二氟乙烯)部件。中间转印带13通过三根辊被支承,这三根辊作为中间转印带13的张拉部件,由二次转印对置辊24、驱动辊14和张力辊15组成,并且该中间转印带13被配置成保持在恰当的张力下。通过对驱动辊14驱动来使中间转印带13在与感光鼓1a至1d相同的旋转方向上旋转。
此外,在中间转印带13的内侧,设置了经由中间转印带13而与各个感光鼓1a至1d对置的、作为转印装置的初次转印装置10a至10d。在感光鼓1a至1d和初次转印装置10a至10d经由中间转印带13而彼此对置的每个部分(位置)都是初次转印压合区。初次转印装置10a至10d分别连接至初次转印电压电源22a至22d。
根据用于各色调色剂图像的相邻初次转印压合区之间的距离,对应各个颜色把来自未示出控制器的写入信号延迟一定时间,从而通过曝光使静电潜像形成在各个感光鼓1a至1d上。使用显影单元8a至8d把各个静电潜像显影成各个调色剂图像。之后,通过初次转印电压电源22a至22d对初次转印装置10a至10d分别施加与调色剂图像电荷极性相反极性的电压。结果,在各个初次转印压合区中,各色调色剂图像被相继地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3上,从而在中间转印带13上形成复合调色剂图像(复合图像)。也就是说,在各个初次转印压合区中,各个感光鼓1a至1d承载的各个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1a至1d被初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3上,并且被承载到中间转印带13的表面上。
另一方面,与通过曝光形成静电潜像相同步,堆积在转印材料盒16中的转印材料P通过片材供给辊17被拾取。顺便提及,转印材料P的实例可包括记录材料,例如纸张、打印纸、转印材料片材、OHP片材和光泽纸。供给的转印材料P通过未示出的供给辊被输送到对准辊18并且停止。之后,与中间转印带13上的复合调色剂图像同步,通过对准辊18把转印材料P输送到形成在中间转印带13和二次转印辊25之间的二次转印压合区。
此时,与复合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电荷极性相反极性的电压从二次转印电压电源26被施加到连接到二次转印偏压电源26的二次转印辊25。结果,承载在中间转印带13上的四色复合调色剂图像被一起二次转印到转印材料P上,并且被承载到转印材料P的表面上。
在二次转印完成之后,通过布置成与中间转印带13接触的带清洁装置27,把余留在中间转印带13上的转印剩余调色剂和通过输送转印材料P而产生的纸粉从中间转印带13的表面移除并且收集。此外,带清洁装置27是由聚氨酯橡胶之类制成的清洁刮刀,并且具有弹性。另外,在二次转印完成之后承载有复合调色剂图像的转印材料P被输送到定影装置19,并经受复合调色剂图像的定影,从而作为形成了图像的产品(打印或复印)被排出到成像设备外。
(初次转印装置)
如图2(a)所示,初次转印装置10a包括具有弹性的推动部件31a和柔性板件32a。与将被初次转印的调色剂图像的宽度相比,推动部件31a和柔性板件32a相对于纵向的宽度与之相等或更宽。顺便提及,纵向是垂直于中间转印带13旋转方向的中间转印带13的宽度方向。通过未示出的推动弹簧,相对于纵向以9.8N的总压力经由中间转印带13把推动部件31a朝向感光鼓1a均匀推动。该推动部件31a朝着中间转印带13推动板件32a,从而使板件32a可靠地与中间转印带13形成表面接触。结果,板件32a被夹入并保持在中间转印带13和推动部件31a之间。板件32a以同一接触面与中间转印带13的内表面形成表面接触,而不相对于推动部件31a旋转。
此处,板件32a最初具有如图2(b)中的参考标记32a′所指示的平板形状。此外,板件32a在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3的旋转方向上位于上游侧的一个端部(在下文中,将省略“相对于中间转印带13的旋转方向”)被固定在与中间转印带13相隔开的状态。板件32a可通过从与中间转印带13相隔开的固定的一个端部至在自由端一侧的另一端部朝着中间转印带13弯曲而与中间转印带13接触。板件32a直至下游侧自由端与中间转印带13形成表面接触。此外,即便如图2(b)所示在推动部件31a被移除的情况下,该板件32a仍通过反抗力而与中间转印带13保持在接触状态,该反抗力用于通过板件32a的刚性使其在弯曲状态下的形状复原到平板形状。结果,在板件32a与中间转印带13相接触的区域里,在板件32a与中间转印带13接触的接触面相反的表面处,推动部件31a接触板件32a。因此,随后描述的边界位置B和C可以确定。另外,板件32a具有导电性。初次转印电压电源22a连接到板件32a,并且在成像操作期间施加500v的电压。顺便提及,对于其他初次转印装置10b至10d,也采用了相同的构造。
通过将作为绝缘部件的发泡聚氨脂海绵型弹性部件成型为基本为矩形的平行六面体来压制成形推动部件31a,该平行六面体具有2mm的厚度、4mm的宽度和230mm的长度。推动部件31a具有在500gf载荷下30度的ASKER C硬度。使用聚氨脂作为推动部件31a的材料,但是,也可以通过使用橡胶材料来构造推动部件31a,例如氯醚橡胶、NBR(丁腈橡胶)或EPDM(三元乙丙橡胶)。对于板件32a,使用了在施加50V的电压下体积电阻率为106Ω.cm的树脂板。在这一实施例中,对于板件32a,使用了乙酸乙烯酯板,但是也可以使用聚碳酸酯(PC)板、PVDF板、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板、聚酰亚胺(PI)板、聚乙烯(PE)板、聚酰胺(PA)板等。关于板件32a的厚度,厚度范围在30μm至500μm是符合需要的。在使用超过这一厚度范围的板件的情况下,不可能通过处于弯曲状态下的板件的反抗力实现接触。在这一实施例中,使用了厚度为150μm的板件32a。
此处,感光鼓1a和中间转印带13之间接触区域的上游侧边界位置被规定为A,并且下游侧边界位置被规定为D。也就是说,A是感光鼓1a和中间转印带13之间非接触区域与上游侧接触区域之间的边界位置。非接触区域是指感光鼓1a和中间转印带13彼此互不接触的区域。接触区域是指感光鼓1a和中间转印带13彼此接触的区域。D是感光鼓1a和中间转印带13之间接触区域与下游侧非接触区域之间的边界位置。另外,中间转印带13和板件32a之间接触区域的上游侧边界位置被规定为B。也就是说,B是中间转印带13与板件32a彼此互不接触的非接触区域和中间转印带13与板件32a彼此接触的接触区域之间的边界位置。另外,推动部件31a和板件32a之间接触区域的上游侧边界位置被规定为C。也就是说,C是板件32a与推动部件31a彼此互不接触的非接触区域和板件32a与推动部件31a彼此接触的接触区域之间的边界位置。
接下来,将描述上述边界位置A、B、C和D的测量方法。对于通过感光鼓1a和中间转印带13所形成的边界位置A和D,带驱动停止,并且感光鼓1a在中间转印带13上存在调色剂图像的情况下旋转。此时,仅仅在感光鼓1a和中间转印带13接触的区域中形成调色剂图像,并且因此可通过在移除调色剂图像之前和之后测量位置来执行边界位置A和D的测量。
顺便提及,当该测量方法基于同一原理时,也可以采用这样一种方法,例如,在该方法中,用朱红色墨垫、魔法标记(Magic Marker)或类似物对中间转印带13进行标记(涂色),并且测量移除部分。
关于通过中间转印带13和板件32a形成的边界位置B,需要考虑的是,边界位置B是柔性板件32a和中间转印带13之间的接触点。另外,通过中间转印带13的旋转驱动而产生摩擦力的影响和通过对板件32a施加电压而产生静电引力的影响也是需要考虑到的。因此,当中间转印带13在板件32a被施加电压的状态下旋转时,基于通过板件32a和中间转印带13形成的接触区域来测量边界位置B。
关于通过板件32a和推动部件31a形成的边界位置C,通过横截面观察法而测量接触点。
通过上述测量所获得的边界位置A、B、C和D被设定成使得当边界位置A为0mm时(基准位置),朝向下游侧,边界位置D为3.0mm,边界位置B为0.5mm且边界位置C为0.7mm。也就是说,上述边界位置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上游侧起按A、B、C、D的顺序排列。换句话说,与中间转印带13和板件32a彼此接触的接触区域相比,感光鼓1a和中间转印带13彼此接触的接触区域更靠近上游侧。与板件32a和推动部件31a彼此接触的接触区域相比,中间转印带13和板件32a彼此接触的接触区域更靠近上游侧。与感光鼓1a和中间转印带13彼此接触的接触区域中的下游侧端部相比,板件32a和推动部件31a彼此接触的接触区域更靠近上游侧。此外,当边界位置A为基准位置时,板件32a的下游侧端的位置为5.5mm。当边界位置A为基准位置时,推动部件31a的下游侧端的位置为4.7mm。顺便提及,关于第二至第四工位,采用了与第一工位同样的构造。
(作用)。
之后,将根据边界位置A、B、C和D之间的位置关系来描述该实施例中的各个作用。首先,将描述把边界位置B布置于边界位置A下游侧上的作用(A至B)。通过采用这种位置构造,当向初次转印装置10a施加电压时,在边界位置A的上游侧就可抑制由感光鼓1a和初次转印装置10a之间产生的转印电场所带来的影响。把A布置在B的上游侧上意味着,在B的下游侧上施加强电场的区域与A相隔开,并且因此抑制了在A和B之间电场的增加。结果,就可抑制在中间转印带13和板件32a之间接触区域的上游区域中由于转印电场对感光鼓1a上调色剂图像的作用而使一部分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13上。当调色剂图像在偏离于初始转印位置的位置上被转印时,存在调色剂图像密度局部降低的可能性。
接下来,在初次转印装置10a由推动部件31a和板件32a构成的情况下,将描述把边界位置C布置在边界位置B下游侧的作用(B到C)。通过采用这一位置构造,在预先弯曲板件32a而使中间转印带13和板件32a彼此接触的区域中,推动部件31a可以推动板件32a。特别地,边界位置B的上游侧是从中间转印带13施加到板件32a的扭曲应力集中的部分。当推动部件31a接触板件32a时,板件32a发生变形,从而初次转印压合区的形状变得不稳定。在一些情况下,存在发生以下现象的可能性,即:推动部件31a使板件32a变形且板件32a从中间转印带13分离开。因此,在与扭曲应力集中部分偏离的边界位置B下游侧上,推动部件31a在与边界位置B相隔开的位置推动板件32a,从而板件32a可以相对于纵向而言可靠且均匀地接触中间转印带13。在上述情形下,在更加稳定的接触状态使用高刚性的板件32a是非常重要的。结果,就能相对于纵向确保在板件32a和中间转印带13之间具有稳定且均匀的接触特性,因而就能防止由于相对于纵向在转印压合区中的不均匀接触而导致的竖直条纹状转印缺陷。也就是说,中间转印带13和初次转印装置10a的板件32a相对于纵向彼此均匀地接触,从而可以令人满意地执行转印。
最后,将描述把边界位置D布置在边界位置C的下游侧上的作用(C到D)。通过采用这一位置构造,板件32a在感光鼓1a和中间转印带13之间的接触区域内接触中间转印带13,并且因此不会在板件32a和中间转印带13之间的接触区域内造成例如阶梯状部分的间隔(空隙)。这是因为,当中间转印带13被板件32a推动时,中间转印带13被感光鼓1a支承。因此,就能防止点状图像空白的发生,点状图像空白是由于在板件32a和中间转印带13之间接触区域内产生的间隔中放电对调色剂充以相反极性的电而阻止了调色剂图像从中间转印带13转印所导致的。
此外,在这一实施例中,板件32a和推动部件31a的下游端均位于边界位置D的下游侧上。结果,在感光鼓1a和中间转印带13分离开的点,板件32a起到对置电极的作用。因此,在分离点处的电势被稳定,从而可以抑制由于分离放电而引起的图像缺陷。在推动部件31a的下游端位置,板件32a可靠地接触中间转印带13,从而确保了板件32a作为对置电极的上述效果。顺便提及,在这一实施例中的各个作用已相对于第一工位作了描述,但是相对于第二至第四工位也可以获得与在第一工位情况下的相同作用。
(实施例1的评价)
为了核实这一实施例的效果,通过使用处理速度为100mm/sec的成像设备,在这一实施例和比较例1至3中,在初始阶段和在10000张片材通过之后进行关于竖直条纹和转印分散的评价。顺便提及,片材通过耐久性测试是使用Xerox公司制造的″Xerox 4024″、基重=75g/m2的纸而进行的,并且对通过10000张后的图像进行评价。下面将分别对照图3(a)至3(c)来描述比较例1至3的构造,并且将对照图4描述评价结果。
【比较例1】
在比较例1中,如图3(a)所示,边界位置B和边界位置C被设定在边界位置A的上游侧上。从上游侧上看,位置关系是B、C、A和D。比较例1中使用的推动部件31a和板件32a与实施例1中使用的推动部件31a和板件32a相同。接下来,将描述评价结果。在比较例1中,边界位置B位于边界位置A的上游侧,并且因此转印电场作用于在感光鼓1a和中间转印带13之间接触区域之前的感光鼓1a上的调色剂图像上,从而发生了转印分散,并因此降低了图像质量。
【比较例2】
在比较例2中,如图3(b)所示,边界位置C被设定在边界位置A的下游侧上且被设定在边界位置B的上游侧上。从上游侧上看,位置关系是A、C、B和D。比较例2中使用的推动部件31a和板件32a与实施例1中使用的推动部件31a和板件32a相同。接下来,将描述评价结果。在比较例2中,边界位置C位于边界位置B的上游侧上,且因此仅仅推动部件31a的上游侧拐角是与板件32a接触的接触点(接触线),从而初次转印压合区通过依靠弯曲板件32a的反抗力而形成。也就是说,用于使板件32a与中间转印带13接触的压力不能从推动部件31a处获得,而仅仅通过用于将弯曲板件32a返回到平板状态的反抗力而获得。因此,不能从推动部件31a施加均匀的压力到板件32a,并且因为这个原因也不能确保板件32a和中间转印带13之间的均匀接触特性,且因此出现了竖直条纹状转印缺陷,图像质量也降低了。
【比较例3】
在比较例3中,如图3(c)所示,边界位置B和C被设定在边界位置D的下游侧上。从上游侧上看,位置关系是A、D、B和C。比较例3中使用的推动部件31a和板件32a与实施例1中使用的推动部件31a和板件32a相同。接下来,将描述评价结果。在比较例3中,边界位置B和边界位置C位于边界位置D的下游侧上,并且因此不能确保在初次转印压合区中的压合区域。结果,明显不能实现令人满意的转印,且因此图像质量显著下降。
与上述各比较例相反,在本发明这一实施例的位置关系中,从初始状态和即使经过了10000张片材之后,仍可抑制竖直条纹和转印分散的发生。
如上所述,本发明该实施例的特征在于,初次转印装置10a包括推动部件31a和板件32a,并规定了这些构件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推动部件31a(作为推动板件32a的推动部件)可以可靠地推动板件32a。结果,通过板件32a和中间转印带13之间的接触而形成的初次转印压合区相对于纵向是均匀的,从而就能防止由于相对于纵向的初次转印压合区不稳定而导致的竖直条纹状转印缺陷。此外,边界位置B被布置在边界位置A的下游侧上,从而可以抑制转印电场的影响。也就是说,就能抑制由于在偏离于初始转印位置的位置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而引起的调色剂图像密度的局部下降。
<实施例2>
在如上所述的实施例1中,初次转印装置10a由板件32a和大致为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的推动部件31a构成。然而,当经过的片材数目增加时,随着板件32a的摩擦力增加,板件32a被中间转印带13拉动的力增加了,从而推动部件31a也与板件32a一起被拉动了,且因此推动部件31a主要在其与板件的接触侧上朝向下游侧偏离。具体来说,如图5所示,通过板件32a和中间转印带13之间的静电引力,产生了板件32a朝下游方向上被拉动的力。结果,边界位置B移动至下游边界位置B′。随着这一移动,推动部件31a也主要在其与板件的接触侧上与板件32a一起朝下游侧方向偏离,从而边界位置C移动至下游边界位置C′。然而,对推动部件31a的影响是很小的,从而向边界位置C′的移动量小于向边界位置B′的移动量。因为这个原因,边界位置B′位于边界位置C′的下游侧上(C′至B′)。如在实施例1的比较例2中所描述的,当这些位置保持在如上的位置处时,初次转印压合区的形状变得不稳定,从而产生了转印缺陷。
另一方面,在这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用作初次转印装置10a的推动部件41a的形状在横截面上是梯形构造,其中,推动部件41a与板件32a接触的接触面(上表面)小于与该接触面相对的表面(底面)。也就是说,推动部件41a的上游侧表面是斜面,该斜面从与板件32a接触的接触面以递增的距离朝上游侧指引。另外,推动部件41a的下游侧表面是斜面,该斜面从与板件32a接触的接触面以递增的距离朝下游侧指引。顺便提及,该斜面不限于平面,也可以是曲面。
结果,通过来自推动部件41a相对面(底面)的压力,抑制了推动部件41a在板件接触侧上朝下游方向上偏离。因此,即便在板件32a的摩擦力由于连续成像而增大的情况下,也可以防止推动部件41a在板件接触侧上朝下游方向上偏离(推动部件41a的倾斜),从而可以确保相对于纵向的均匀初次转印压合区。另外,如图6所示,关于在这一实施例中的边界位置的关系,与实施例1中相似,保持了从上游侧起A、B、C至D的顺序,并且这些位置的设定也与实施例1中的位置的设定相似。顺便提及,关于第二至第四工位,也采用了与第一工位相同的构造。
(作用)
在这一实施例中,即便当随着片材打印数量的增加而使拉动板件32a的力增大时,通过使用推动部件41a,来自相对面(底面)的压力抑制了推动部件41a在板件接触侧上的偏离。也就是说,防止了推动部件41a朝向下游方向的倾斜。因此,就可长期进行稳定转印。顺便提及,尽管这一实施例中的作用仅相对于第一工位作了描述,但在第二至第四工位中也获得了与在第一工位中相同的作用。
<实施例2的评价>
在这一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中相似,在初始阶段以及在经过了10000张和50000张片材之后,对竖直条纹和转印分散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在图7中。
【实施例1】
在这一实施例中,在经过了50000张片材之后,板件32a通过板件32a和中间转印带13之间的静电引力而被向下游方向拉动,进而引起了推动部件31a的倾斜,从而不能相对于纵向确保均匀的初次转印压合区。结果,产生了竖直条纹状转印缺陷,从而图像质量下降了。
【实施例2】
另一方面,在实施例2中,推动部件41a的形状在横截面上是梯形构造,且因此不会发生推动部件41a的倾斜。结果,即便当经过了50000张片材之后,也能够确保相对于纵向的均匀的初次转印压合区,从而既不会出现竖直条纹,也不会出现转印分散。
顺便提及,基于与实施例2中相似的原理,如图8所示,可以进一步设置用于支承矩形平行六面体形推动部件31a的支承部件33a,以防止推动部件31a朝向下游方向倾斜。这样,也可以获得与那些在实施例2中相似的效果。顺便提及,当该支承部件33a在更靠近板件侧的位置上支承推动部件31a时,支承部件33a更为有效。另外,被支承部件33a支承的推动部件也可以是如实施例2中的推动部件41a,因此不限于推动部件31a的形状。
<其他实施例>
在上述实施例1和2中,应用并描述了中间转印型成像设备。然而,本发明也可相似地应用于所谓的直接转印型成像设备,在直接转印型成像设备中,如图9所示设置了替代中间转印带的输送带(带),该输送带用于承载和输送转印材料,承载在感光鼓上的调色剂图像将要被转印到该转印材料上。该输送带是环状的并且可以旋转。另外,本发明还可应用到用于单一颜色的成像设备上,即所谓的单色成像设备。
在如图9所示的直接转印式成像设备中,在经由输送带将转印材料P输送到各个工位期间,通过直接且相继地将承载在各个感光鼓1a至1d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转印材料P上而形成彩色图像。输送带110和感光鼓1a至1d之间的接触区域是输送带110经由转印材料P与感光鼓1a至1d对置的区域。也就是说,转印材料P将处于输送带110和各个感光鼓1a至1d之间。在直接转印型成像设备中,除了输送带110和感光鼓1a如图10所示经由转印材料P彼此对置之外,采用了和上述构造相同的构造。以下将概括描述该构造的特征。顺便提及,在随后的内容中,虽然仅代表性地描述第一工位,但第二至第四工位也采用了和第一工位相同的构造。
在板件32a与输送带110接触的接触区域中,在板件32a与输送带110接触的接触面相反的表面上,推动部件31a接触板件32a。另外,相对于输送带110的旋转方向而言,在板件32a和推动部件31a彼此接触的接触区域的上游侧处设置输送带110和板件32a彼此接触的接触区域。也就是说,边界位置C被布置在边界位置B的下游侧(B至C)。
相对于输送带110的旋转方向而言,在输送带110和板件32a彼此接触的接触区域的上游侧处设置感光鼓1a接触与输送带110相接触的转印材料P的接触区域。也就是说,边界位置B被布置在边界位置A的下游侧(A至B)。
相对于输送带110的旋转方向而言,在感光鼓1a接触与输送带110相接触的转印材料P的接触区域的下游侧端部的上游侧上,设置板件32a和推动部件31a彼此接触的接触区域。也就是说,边界位置D被布置在边界位置C的下游侧(C至D)。
板件32a具有柔性,且相对于输送带110的旋转方向被固定在与输送带相隔开的上游侧端部(一端)处,并且可在从板件32a固定端(一端)向自由端侧上的另一端弯曲的状态下通过反抗力而接触输送带110。
另外,相对于输送带110旋转方向,推动部件31a上游侧表面可优选为斜面,该斜面相对于输送带110的旋转方向从与板件32a接触的接触表面以递增的距离朝向上游侧指引。另外,相对于输送带110的旋转方向,推动部件31a的下游侧表面可优选为斜面,该斜面相对于输送带110的旋转方向从与板件32a接触的接触表面以递增的距离朝向更下游侧指引。
初次转印装置10a可以包括相对于输送带110的旋转方向从下游侧支承推动部件31a的支承部件。
同样地,在上述直接转印型成像设备中,可以获得与上述在实施例1和2中相似的作用和效果。
尽管已参考此处公开的结构描述了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已阐明的详细内容,并且本申请意在涵盖属于改进的意图或随后权利要求的范围之内的修改或变化。

Claims (14)

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图像承载部件,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
环状可旋转中间转印带,调色剂图像将要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被转印到该环状可旋转中间转印带上;
转印装置,它被布置在所述转印装置经由所述中间转印带而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对置的位置处,所述转印装置包括板件,还包括用于朝所述中间转印带推动板件的推动部件,其中,板件具有柔性,所述板件在相对于所述中间转印带运动方向的上游侧端部被固定,并且在板件从固定的上游侧端部向下游侧端部弯曲的状态下所述板件接触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内表面;以及
初次转印电压电源,用于向转印装置施加电压,
其中,相对于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所述中间转印带与所述板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以及板件与推动部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都在所述中间转印带和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范围内,推动部件的上游端部与板件分隔开,并且
其中,推动部件与板件接触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位于所述中间转印带与板件彼此接触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的下游侧且与之分隔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在该板件从被固定的上游侧端部朝自由端侧上的另一端部且朝向推压部件侧弯曲的状态下,该板件接触所述中间转印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相对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板件和所述中间转印带之间接触区域的下游端部位于所述中间转印带和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之间接触区域的下游端部的下游。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相对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板件和推动部件之间接触区域的下游端部位于所述中间转印带和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之间接触区域的下游端部的下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相对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板件和所述中间转印带之间接触区域的下游端部位于板件和推动部件之间接触区域的下游端部的下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相对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推动部件的上游侧端面是斜面,该斜面相对于所述旋转方向从板件和推动部件之间的接触区域以递增的距离朝上游侧指引,并且
其中,相对于所述中间转印带的旋转方向,推动部件的下游侧端面是斜面,该斜面相对于所述旋转方向从板件和推动部件之间的接触区域以递增的距离朝下游侧指引。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转印装置还包括用于相对于所述旋转方向从下游侧支承推动部件的支承部件。
8.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图像承载部件,用于承载调色剂图像;
环状可旋转输送带,用于承载并输送转印材料,调色剂图像将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被转印到该转印材料上;
转印装置,它布置在所述转印装置经由所述输送带而与所述图像承载部件对置的位置处,所述转印装置包括板件,还包括用于朝所述输送带推动板件的推动部件,其中,板件具有柔性,所述板件在相对于所述输送带运动方向的上游侧端部被固定,并且在板件从固定的上游侧端部向下游侧端部弯曲的状态下所述板件接触所述输送带的内表面;以及
初次转印电压电源,用于向转印装置施加电压,
其中,相对于所述输送带的旋转方向,所述输送带与所述板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以及板件与推动部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都在所述输送带和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之间形成的接触区域的范围内,推动部件的上游端部与板件分隔开,并且
其中,推动部件与板件接触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位于所述输送带与板件彼此接触的接触区域的上游端部的下游侧且与之分隔开。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该板件在从被固定的上游侧端部朝自由端侧上的另一端部且朝向推压部件侧弯曲的状态下,该板件接触所述输送带。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相对于所述输送带的旋转方向,板件和所述输送带之间接触区域的下游端部位于所述输送带和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之间接触区域的下游端部的下游。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相对于所述输送带的旋转方向,板件和推动部件之间接触区域的下游端部位于所述输送带和所述图像承载部件之间接触区域的下游端部的下游。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相对于所述输送带的旋转方向,板件和所述输送带之间接触区域的下游端部位于板件和推动部件之间接触区域的下游端部的下游。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相对于所述输送带的旋转方向,推动部件的上游侧端面是斜面,该斜面相对于所述旋转方向从板件和推动部件之间的接触区域以递增的距离朝上游侧指引,并且
其中,相对于所述输送带的旋转方向,推动部件的下游侧端面是斜面,该斜面相对于所述旋转方向从板件和推动部件之间的接触区域以递增的距离朝下游侧指引。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转印装置还包括用于相对于所述旋转方向从下游侧支承推动部件的支承部件。
CN201110034972.9A 2010-01-29 2011-01-28 成像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417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18603 2010-01-29
JP2010018603A JP5570233B2 (ja) 2010-01-29 2010-01-29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41759A CN102141759A (zh) 2011-08-03
CN102141759B true CN102141759B (zh) 2015-07-01

Family

ID=443417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34972.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41759B (zh) 2010-01-29 2011-01-28 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37670B2 (zh)
JP (1) JP5570233B2 (zh)
CN (1) CN1021417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79241B2 (ja) * 2010-06-25 2014-04-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484222B2 (ja) * 2010-06-30 2014-05-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29769A (ja) * 2011-07-29 2013-02-0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14210A (ja) 2011-11-30 2013-06-10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5910225B2 (ja) * 2012-03-26 2016-04-2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定着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DE112017001585T5 (de) * 2016-03-28 2018-12-13 Bando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Reibungstransmissionsriemen
JP6306267B2 (ja) * 2016-03-28 2018-04-04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摩擦伝動ベルト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97033A (en) * 1995-10-25 1997-12-0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film transfer member
CN1763654A (zh) * 2004-10-20 2006-04-26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设备
CN101387851A (zh) * 2007-09-14 2009-03-18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成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38057B2 (ja) * 1993-06-01 2003-08-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311558A (ja) * 1996-05-16 1997-12-0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US5915145A (en) 1996-07-19 1999-06-2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H10232574A (ja) * 1997-02-20 1998-09-02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076155A (ja) 2001-09-04 2003-03-1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中間転写ユニット及び記録材搬送ユニット
CN100593139C (zh) 2005-11-11 2010-03-03 佳能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JP2007248931A (ja) * 2006-03-17 2007-09-27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912736B2 (ja) * 2006-05-09 2012-04-11 株式会社東芝 画像形成装置
JP5127282B2 (ja) 2007-04-10 2013-01-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11768B2 (ja) * 2007-06-14 2013-10-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76781B2 (ja) * 2007-08-22 2013-12-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043805B2 (ja) 2007-11-19 2012-10-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97033A (en) * 1995-10-25 1997-12-09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film transfer member
CN1763654A (zh) * 2004-10-20 2006-04-26 佳能株式会社 图像加热设备
CN101387851A (zh) * 2007-09-14 2009-03-18 柯尼卡美能达商用科技株式会社 定影装置以及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188902A1 (en) 2011-08-04
JP2011158586A (ja) 2011-08-18
JP5570233B2 (ja) 2014-08-13
US8437670B2 (en) 2013-05-07
CN102141759A (zh) 2011-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41759B (zh) 成像设备
US805998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transfer roller
JP2009192917A (ja) 現像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装置
US892371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hich performs cleaning of a transfer material conveyance member
US9429880B2 (en) Transfer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302976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90911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support members with predetermined electric potentials
JP559086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20476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31176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31178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20130336681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623539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004431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389648B2 (ja) 転写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46479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4101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31265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15637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39850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054000A (ja) 転写ベルト装置
JP2012083646A (ja) 搬送ベルト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54647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060495A (ja) ベルト駆動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31005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701

Termination date: 20210128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