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35702B - 摄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摄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35702B
CN102135702B CN2011100279849A CN201110027984A CN102135702B CN 102135702 B CN102135702 B CN 102135702B CN 2011100279849 A CN2011100279849 A CN 2011100279849A CN 201110027984 A CN201110027984 A CN 201110027984A CN 102135702 B CN102135702 B CN 1021357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e
cam path
illuminating part
flashlamp
flashing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2798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35702A (zh
Inventor
间久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1357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357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357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3570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5/00Special procedure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Apparatus therefor
    • G03B15/02Illuminating scene
    • G03B15/03Combinations of cameras with lighting apparatus; Flash units
    • G03B15/05Combinations of cameras with electronic flash apparatus; Electronic flash un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6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provided with illuminating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15/00Special procedure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Apparatus therefor
    • G03B2215/05Combinations of cameras with electronic flash units
    • G03B2215/0503Built-in units
    • G03B2215/0507Pop-up mechanis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roboscope Apparatuse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Structure And Mechanism Of Cameras (AREA)

Abstract

一种摄像设备。第一闪光灯凸轮和第二闪光灯凸轮形成于驱动环。第一闪光灯凸轮与闪光单元接合以在摄像设备处于摄像状态时使闪光单元进入到使用状态,并在摄像设备处于非摄像状态时使闪光单元进入到收纳状态。当摄像设备处于摄像状态时,如果通过手动操作使闪光单元从使用状态移动到收纳状态,则闪光单元解除与第一闪光灯凸轮之间的接合而与第二闪光灯凸轮接合,并在使闪光单元维持在收纳状态的状态下使摄像设备从摄像状态进入非摄像状态。

Description

摄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摄像设备(imaging apparatus),该摄像设备包括在使用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移动的发光部。
背景技术
传统地,在包括在使用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移动的发光部的摄像设备中,在摄像设备处于非摄像状态的情况下,比如当断开电源时,闪光单元(flash unit)处于收纳状态,在摄像设备处于摄像状态的情况下,比如当接通电源时,闪光单元处于使用状态,在该使用状态中,闪光单元从摄像设备主体突出。
日本特开平07-199295号公报论述了如下的摄像设备:闪光单元与镜筒(lens barrel)的从缩回位置伸出的伸出操作以及向缩回位置缩回的缩回操作相连动地在使用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移动。
在传统的摄像设备中,当摄像设备处于使镜筒伸出的摄像状态时,闪光单元总是处于突出的使用状态,当摄像设备处于使镜筒缩回的非摄像状态时,闪光单元总是处于收纳状态。
由于闪光单元在接通电源的同时进入到突出的使用状态,所以,摄像设备的优点在于不会错过拍照的机会。但是,即使在闪光灯不发光时,闪光单元也在接通电源的同时从摄像设备突出,使得被摄体可预期闪光。
另外,如果闪光单元在使用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的移动与镜筒在缩回位置和伸出位置之间的移动连动,则存在如下问题:当摄像设备准备好拍摄时,闪光单元将总是从摄像设备突出,由此妨碍对摄像设备的保持。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摄像设备,其包括:驱动源;驱动构件,其被构造成:如果所述摄像设备从非摄像状态进入到摄像状态以及如果所述摄像设备从所述摄像状态进入到所述非摄像状态,则所述驱动构件由所述驱动源驱动;以及发光部,其被构造成能在使用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移动,其中,在所述驱动构件形成均能够与所述发光部接合的第一凸轮槽和第二凸轮槽,如果在所述发光部与所述第一凸轮槽彼此接合时所述摄像设备从所述非摄像状态进入到所述摄像状态,则所述驱动构件由所述驱动源驱动,并且所述发光部从所述收纳状态移动到所述使用状态,而如果在所述发光部与所述第一凸轮槽彼此接合时所述摄像设备从所述摄像状态进入到所述非摄像状态,则所述驱动构件由所述驱动源驱动,并且所述发光部从所述使用状态移动到所述收纳状态,如果在所述发光部与所述第一凸轮槽彼此接合并且所述发光部处于所述使用状态时使用者通过手动操作使所述发光部从所述使用状态进入到所述收纳状态,则所述发光部解除与所述第一凸轮槽的接合而与所述第二凸轮槽接合,如果在所述发光部与所述第二凸轮槽彼此接合时所述摄像设备从所述摄像状态进入到所述非摄像状态,则在所述驱动构件由所述驱动源驱动的时候,所述发光部维持所述收纳状态。
根据本发明,在摄像设备处于摄像状态时,能够通过手动操作使处于使用状态的闪光单元进入到收纳状态,此外,在闪光单元保持在收纳状态的状态下,能够使摄像设备变到(进入到)非摄像状态。
通过下面参考附图对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方面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包含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特征和方面,并且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图1的(A)至(D)是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数字式照相机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镜筒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3A至图3C示出镜筒单元。
图4A和图4B是闪光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5示出发光部。
图6A至图6C示出当发光部在使用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移动时的操作。
图7A至图7C示出形成于驱动环30的三个凸轮的形状。
图8A至图8D示出发光部的操作。
图9A至图9D示出如何手动操作发光部。
图10A至图10D示出通过手动操作使发光部从收纳状态向使用状态移动的操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各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特征和方面。
图1的(A)至(D)示出作为实施本发明的摄像设备的数字式照相机,并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数字式照相机的四种状态。图1的(A)示出作为当摄像设备处于非摄像状态(即,处于尚未准备好图像拍摄的状态)时的示例的电源断开状态。在该状态中,镜筒单元L处于缩回状态,闪光单元1处于收纳状态。图1的(B)示出作为当摄像设备处于摄像状态(即,处于准备好图像拍摄的状态)时的示例的电源接通状态。在该状态中,镜筒单元L处于伸出状态,闪光单元1处于使用状态。
图1的(C)示出通过手动操作将闪光单元1从图1的(B)所示的使用状态移动到收纳状态的状态。在该状态中,镜筒单元L处于伸出状态,闪光单元1进入到收纳状态。图1的(D)示出通过手动操作将闪光单元1从图1的(A)所示的收纳状态移动到使用状态的状态。在该状态中,镜筒单元L处于缩回状态,闪光单元1进入到使用状态。
通过手动操作能够使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数字式照相机从图1的(B)所示的状态进入到图1的(C)所示的状态。接着,当在图1的(C)的状态中切断电源时,能够在发光部S保持在收纳状态的状态下使该数字式照相机进入到图1的(A)的状态。另外,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数字式照相机能够从图1的(A)的状态进入到图1的(D)的状态。接着,当在图1的(D)的状态中接通电源时,能够在发光部S保持在使用状态的状态下使数字式照相机进入到图1的(B)的状态。
图2是数字式照相机的镜筒单元L的分解立体图。镜筒单元L包括第一透镜组、第二透镜组和第三透镜组(未示出)。第一透镜组由第一组透镜保持件10保持,第二透镜组由第二组透镜保持件11保持。支撑第一组透镜保持件10使得第一组透镜保持件10可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第一组引导杆13形成于直进引导板12。
第一组引导杆13与形成于第一组透镜保持件10的内表面的槽(未示出)接合,并在光轴方向上延伸。同样地,支撑第二组透镜保持件11使得第二组透镜保持件11可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第二组引导杆15一体地形成于直进引导板12。第二组引导杆15与设置于第二组透镜保持件11的外周部的第二组直进孔14接合,并支撑第二组透镜保持件11使得第二组透镜保持件11可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因此,第一组透镜保持件10由形成于直进引导板12的第一组引导杆13引导以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第二组透镜保持件11由形成于直进引导板12的第二组引导杆15引导以在光轴方向上移动。另外,多个突起16形成于直进引导板12的凸缘部的外缘部。突起16与设置于固定凸轮环17的内表面且在光轴方向上延伸的多个槽18中的相应的槽18接合,使得直进引导板12能够以可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支撑。
凸轮从动件20形成于移动凸轮环19的外周面以将该外周面三等分。凸轮从动件20与具有相同形状并且形成于固定凸轮环17的内表面的三个凸轮21中的相应的凸轮21接合。因此,凸轮从动件20能够随着移动凸轮环19的转动而跟随(trace)凸轮21,并且移动凸轮环19在转动的同时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直进引导板12的钩23与形成于移动凸轮环19的内周面的后端部的接合槽22接合,使得直进引导板12以可转动的方式与移动凸轮环19接合。因此,随着移动凸轮环19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直进引导板12也在光轴方向上移动。
在第一组透镜保持件10的外周面,形成第一组凸轮从动件24,以将该外周面三等分。第一组凸轮从动件24与具有相同形状并且形成于移动凸轮环19的内周面的三个第一组凸轮25中的相应的第一组凸轮25接合。因此,第一组凸轮从动件24能够随着移动凸轮环19的转动而跟随第一组凸轮25。另外,由于第一组透镜保持件10被引导以在光轴方向上移动,所以第一组透镜保持件10随着移动凸轮环19的转动根据第一组凸轮25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移量而移动。
在第二组透镜保持件11的外周面,形成第二组凸轮从动件26,以将该外周面三等分。第二组凸轮从动件26与具有相同形状并且形成于移动凸轮环19的内周面的三个第二组凸轮27中的相应的第二组凸轮27接合。因此,第二组凸轮从动件26能够随着移动凸轮环19的转动而跟随第二组凸轮27。另外,由于第二组透镜保持件11被引导以在光轴方向上移动,所以第二组透镜保持件11随着移动凸轮环19的转动根据第二组凸轮27在光轴方向上的位移量而移动。
在移动凸轮环19的外周面,形成驱动销28,以将该外周面三等分。驱动销28贯通凸轮孔29并从固定凸轮环17的外周面突出。凸轮孔29从固定凸轮环17的内周面贯通至固定凸轮环17的外周面。凸轮21和凸轮孔29具有相同的形状。相对于移动凸轮环19的相对于固定凸轮环17的转动伸出移动,驱动销28跟随凸轮孔29并维持从固定凸轮环17突出的状态。
作为驱动构件的驱动环30被嵌合到固定凸轮环17的外周面由此以可转动的方式被该外周面支撑。在驱动环30的内周面,在光轴方向上延伸的槽31被配置成将驱动环30的内周面三等分。驱动销28与相应的槽31接合。因此,驱动环30的转动经由槽31和驱动销28被传递到移动凸轮环19。
如上所述,第一组透镜保持件10、第二组透镜保持件11、直进引导板12、固定凸轮环17、移动凸轮环19以及驱动环30形成为一体,并且彼此协同动作。然后,形成为一体的部件被组装到镜筒基座32中。另外,用于保持图像传感器的图像传感器保持件33被固定成将固定凸轮环17的凸缘部夹在镜筒基座32和图像传感器保持件33之间。
镜筒单元L的驱动源44是用于将电力转换成动力的电磁马达。驱动源44的动力经由形成于驱动环30的外周面的齿轮系45被传递到驱动环齿轮46。因此,当电流施加到驱动源44时,能够使驱动环30转动。
镜筒基座32保持驱动源44和齿轮系45,并且保持作为可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的移动构件的滑动件37。由镜筒基座32所保持的滑动轴38引导滑动件37,使得滑动件37能够在镜筒基座32上沿光轴方向移动。作为能够在滑动件37内部进退的从动件的闪光灯从动件39形成于滑动件37,并且由压缩弹簧40形式的施力部件对闪光灯从动件39施加沿从滑动件37突出的方向的力。
在驱动环30的外周面,形成均能够与闪光灯从动件39接合的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第二闪光灯凸轮槽30b和第三闪光灯凸轮槽30c。第一、第二和第三闪光灯凸轮槽均被形成为位于驱动环的外周面的槽,并且用作引导部件。在闪光灯从动件39与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接合的情况下,滑动件37通过驱动环30的转动而在镜筒基座32上沿光轴方向移动。
图3A至图3C示出镜筒单元L。图3A是镜筒单元L的外观立体图。在图3A的状态中,镜筒单元L处于缩回状态。图3B是图3A的状态中的镜筒单元L的外观主视图。图3C是镜筒单元L的沿图3B中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
如图3A所示,U形部37a形成于滑动件37并且夹着突起408b,突起408b被形成为从以下所述的闪光灯保持件408突出。如图3C所示,孔部形成于滑动件37。在滑动件37由滑动轴38支撑的状态下,孔部基本上与驱动环30的外周面垂直。闪光灯从动件39和压缩弹簧40被插入到孔部中。在图3C的状态中,闪光灯从动件39与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接合。
图4A和图4B是数字式照相机的闪光单元1的分解立体图。图4A是闪光单元1的分解立体图。由导线(lead wire)402将氙管(xenon tube)401与图4B所示的柔性电路板403电连接。柔性电路板403与进行闪光控制的闪光灯基板404电连接。光反射器405聚集来自氙管401的光。氙管橡胶件406用作氙管401的端子部的绝缘体,并对氙管401施加朝向光反射器405侧的力。棱镜面板(prism panel)407利用来自氙管401和光反射器405的光照射期望的范围。
在将氙管401、光反射器405、氙管橡胶件406和棱镜面板407配置于闪光灯保持件408之后,利用螺钉将闪光灯罩2牢固地固定到闪光灯保持件408,使得闪光单元1被组装。
图4B示出用于以闪光单元1可在使用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移动的方式保持闪光单元1的结构。
闪光单元1以可相对于闪光灯基座301转动的方式由闪光灯轴302支撑。用于钩住肘节弹簧(toggle spring)409的一端的轴410被压入(pressure-inserted)到闪光灯保持件408中。肘节弹簧409的另一端被钩于设置于闪光灯基座301的轴301a。肘节弹簧409用作施力构件,用于对闪光单元1施加使闪光单元1以闪光灯轴302为转动中心进入到使用状态和收纳状态的力。
柔性电路板403、闪光灯基板404和闪光灯电容器412被安装到安装构件411。利用螺钉将闪光灯基座301也安装到安装构件411。
在柔性电路板403上,设置杆式检测开关(lever typedetection switch)403a,杆式检测开关403a检测闪光单元1是处于使用状态还是处于收纳位置。杆式检测开关403a被配置成使得杆部从安装构件411上的孔411a突出。因此,当闪光单元1处于收纳状态时,闪光灯保持件408的突起408a推检测开关403a的杆部。另一方面,当闪光单元1处于使用状态时,突起408a不与检测开关403a的杆部接触。仅当检测开关403a检测到闪光单元1处于使用状态时,数字式照相机才进行控制以使闪光单元1发出闪光。
图5示出数字式照相机的发光部。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闪光单元1与滑动件37的组合称为发光部。
在图5中,镜筒基座32、安装构件411和其它部件未示出。如上所述,当驱动环30转动时,闪光灯从动件39跟随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滑动件37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于是,闪光单元1以可相对于闪光灯基座301转动的方式被支撑。如图5所示,被形成为从闪光灯保持件408突出的突起408b进入形成于滑动件37的U形部37a。滑动件37在光轴方向上移动,U形部37a的壁37a 1或壁37a2推突起408b,使得闪光单元1在收纳状态和使用状态之间移动。
图6A至图6C示出使闪光单元在使用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移动的操作。图6A示出闪光单元1被收纳的收纳状态。如图6A所示,在收纳状态中,尽管突起408b并未抵接U形部37a的任何壁,但是闪光单元1被肘节弹簧409施加朝向收纳状态的力。因此,闪光单元1能够维持收纳状态。
图6B示出滑动件37已经从图6A的状态沿箭头Q的方向移动的状态。在该状态中,U形部37a的壁37a2抵接突起408b并且使闪光单元1抵抗肘节弹簧409的施力而向使用状态移动。
当滑动件37使闪光单元1移动到肘节弹簧409的施力方向与图6B的状态相反的位置时,肘节弹簧409的施力方向被反向,从而闪光单元1被施加朝向使用状态的力。图6C示出闪光单元1处于使用状态的状态。此时,尽管突起408b并不抵接U形部37a的任何壁,但是闪光单元1被肘节弹簧409施加朝向使用状态的力,因此,闪光单元1能够维持使用状态。
如上所述,通过使滑动件37在光轴方向上移动(通过转动驱动环30),使闪光单元1从收纳状态向使用状态移动。当闪光单元1从使用状态向收纳状态移动时,仅需要使滑动件37从图6C的状态沿图中的向左方向移动。
图7A至图7C示出形成于驱动环30的三个凸轮的形状。图7A是驱动环30的主视图和侧视图。图7B是沿图7A中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图7C是当驱动环30被展开(expand)时形成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第二闪光灯凸轮槽30b和第三闪光灯凸轮槽30c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8A至图8D示出发光部的操作。图8A示出当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数字式照相机处于图1的(A)的状态时发光部的状态。图8B示出当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数字式照相机处于图1的(B)的状态时发光部的状态。图8C示出当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数字式照相机处于图1的(C)的状态时发光部的状态。图8D示出当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数字式照相机处于图1的(D)的状态时发光部的状态。
如图7A至图7C所示,作为第一凸轮的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作为第二凸轮的第二闪光灯凸轮槽30b以及作为第三凸轮的第三闪光灯凸轮槽30c形成于驱动环30。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是用于在镜筒单元L从缩回状态变成伸出状态时使闪光单元1从收纳状态进入使用状态的凸轮。如图7C所示,“SINK”位置与非摄像状态对应。“WIDE”位置与广角状态对应。“TELE”位置与远摄状态对应。
另外,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是用于在镜筒单元L从伸出状态变成缩回状态时使闪光单元1从使用状态进入收纳状态的凸轮。因此,当发光部在图8A所示的状态与图8B所示的状态之间变化时,滑动件37的闪光灯从动件39跟随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
第二闪光灯凸轮槽30b是用于在镜筒单元L处于伸出状态并且闪光单元1变成(移动到)收纳状态时在闪光单元1保持在收纳状态的状态下使镜筒单元L从伸出状态进入到缩回状态的凸轮。另外,第二闪光灯凸轮槽30b是用于在镜筒单元L从缩回状态变成伸出状态时通过压下闪光单元1以使闪光单元1保持在收纳状态(在压下闪光单元1以使闪光单元1保持在收纳状态的时候)而使镜筒单元L从缩回状态进入到伸出状态的凸轮。因此,当闪光单元在图8C所示的状态与图8A所示的状态之间变化时,滑动件37的闪光灯从动件39跟随第二闪光灯凸轮槽30b。
第三闪光灯凸轮槽30c是用于在镜筒单元L处于缩回状态并且闪光单元1变成使用状态时在使闪光单元1保持在使用状态的状态下使镜筒单元L从缩回状态进入到伸出状态的凸轮。另外,第三闪光灯凸轮槽30c是用于在镜筒单元L从伸出状态变成缩回状态时通过抬起闪光单元1以使闪光单元1保持在使用状态(在抬起闪光单元1以使闪光单元1保持在使用状态的时候)而使镜筒单元L从伸出状态进入到缩回状态的凸轮。因此,当闪光单元在图8B所示的状态与图8D所示的状态之间变化时,滑动件37的闪光灯从动件39跟随第三闪光灯凸轮槽30c。
在图7C中,当如图8A所示镜筒单元L变成(处于)缩回状态并且闪光单元1变成(处于)收纳状态时,滑动件37的闪光灯从动件39位于位置30a1。当如图8B所示镜筒单元L变成(处于)作为伸出状态的广角状态并且闪光单元1变成(处于)使用状态时,滑动件37的闪光灯从动件39位于位置30a2。
当镜筒单元L变成(处于)作为伸出状态的远摄状态并且闪光单元1变成(处于)使用状态时,滑动件37的闪光灯从动件39位于位置30a3。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使闪光单元1在收纳状态和使用状态之间移动,即在位置30a1和位置30a2之间移动,并且位置30a2和位置30a3之间的凸轮升程(cam lift)被设定成基本为0(即,凸轮槽30a在位置30a2和30a3之间对滑动件37不产生在光轴方向上的直线运动)。
如图8B所示,如果在滑动件37的闪光灯从动件39位于位置30a2时通过手动操作使闪光单元1进入到收纳状态,则闪光单元1进入到图8C所示的状态。此时,闪光灯从动件39解除与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的接合,而在位置30b2处与第二闪光灯凸轮槽30b接合。同样,如果在闪光灯从动件39位于位置30a 3时通过手动操作使闪光单元1进入到收纳状态,则闪光灯从动件39解除与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的接合。然后,闪光灯从动件39在位置30b3处与第二闪光灯凸轮槽30b接合。
图9A至图9D示出手动操作发光部时的操作。图9A示出滑动件37的闪光灯从动件39位于位置30a2的状态。在该状态中,如果通过手动操作使闪光单元1缩回,则如图9B所示沿箭头F1方向的力作用于滑动件37,并且闪光灯从动件39抵抗压缩弹簧40的施力而沿箭头P方向移动。换句话说,闪光灯从动件39退避到滑动件37内部。
因此,闪光灯从动件39解除与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的接合,并且滑动件37沿箭头F1方向移动。然后,当滑动件37变成图9C所示的状态时,通过压缩弹簧40的施力将闪光灯从动件39插入到第二闪光灯凸轮槽30b中。此时,当闪光灯从动件39被插入到第二闪光灯凸轮槽30b中时,闪光灯从动件39的前端在第二闪光灯凸轮槽30b的斜面上滑动,由此,沿箭头F1方向的力作用于滑动件37。
然后,如图9D所示,闪光灯从动件39与第二闪光灯凸轮槽30b接合。这样,由于闪光灯从动件39前进到滑动件37的基本上与驱动环30的外周面垂直的孔部或者从该孔部退避(即闪光灯从动件39被配置成从孔部伸出或者退避到孔部中),所以闪光灯从动件39能够毫不费力地(容易地)与凸轮接合或者解除与凸轮的接合。
如果在闪光灯从动件39与第二闪光灯凸轮槽30b接合时镜筒单元L从伸出状态变成缩回状态,则闪光灯从动件39跟随第二闪光灯凸轮槽30b以到达图7C所示的第二闪光灯凸轮槽30b的右端。然后,闪光灯从动件39解除与第二闪光灯凸轮槽30b的接合,沿图7C中的箭头B1方向前进,并与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接合以使闪光灯从动件39位于位置30a1。
当闪光灯从动件39位于位置30a1时,在按压闪光单元1以使闪光单元1保持在收纳状态的状态下使镜筒单元L从缩回状态进入到广角状态。此时,闪光灯从动件39解除与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的接合,并且沿图7C中的箭头B2方向前进。然后,闪光灯从动件39与第二闪光灯凸轮槽30b接合以使闪光灯从动件39位于位置30b2。
如图8A所示,如果在闪光灯从动件39位于位置30a1时通过手动操作使闪光单元1进入到使用状态,则闪光单元1变成图8D所示的状态。此时,闪光灯从动件39解除与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的接合,并在位置30c1处与第三闪光灯凸轮槽30c接合。如果在闪光灯从动件39位于位置30c1时使镜筒单元L从缩回状态进入到广角状态,则闪光灯从动件39解除与第三闪光灯凸轮槽30c的接合,并沿箭头C2方向前进。然后,闪光灯从动件39与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接合以使闪光灯从动件39位于位置30a2处。
当闪光灯从动件39位于位置30a2处时,在按压闪光单元1以使闪光单元1保持在使用状态的状态下使镜筒单元L从广角状态进入到缩回状态。此时,闪光灯从动件39解除与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的接合,并沿图7C中的箭头C1方向前进。然后,闪光灯从动件39与第三闪光灯凸轮槽30c接合以使闪光灯从动件39位于位置30c1处。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和第二闪光灯凸轮槽30b彼此不连接(即彼此分离),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与第三闪光灯凸轮槽30c彼此不连接(即彼此分离)。例如,如果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和第二闪光灯凸轮槽30b彼此连接,则当闪光灯从动件39从位于位置30a1的状态进入到位于位置30a2的状态时,闪光灯从动件39将进入到位于位置30b2的状态。
换句话说,闪光灯从动件39不会跟随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而是将跟随第二闪光灯凸轮槽30b。因此,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和第二闪光灯凸轮槽30b彼此分离,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和第三闪光灯凸轮槽30c彼此分离。
图10A至图10D示出通过手动操作使处于收纳状态的发光部移动到使用状态的操作。
图10A示出在闪光单元处于如图8A或图8C所示的收纳状态时滑动件37与闪光灯保持件408的突起408b之间的关系。当图10A所示的状态对应于图8A所示的状态时,闪光灯从动件39与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接合。当图10A所示的状态对应于图8C所示的状态时,闪光灯从动件39与第二闪光灯凸轮槽30b接合。在图10A所示的状态中,在突起408b与U形部37a的壁37a1之间形成第一间隙K1。在该状态中,肘节弹簧409对闪光单元1施力的方向S与肘节弹簧409对闪光单元1朝向收纳状态施力的方向一致。
当通过手动操作使闪光单元1从图10A所示的状态向使用状态移动时,以将手指置于被形成于闪光灯罩2的突起2a(即通过用手指抬起突起2a)的方式进行手动操作。当通过手动操作使闪光单元1沿箭头R方向转动时,第一间隙K1消失,并且突起408b抵接U形部37a的壁37a1。
图10B示出该状态。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图10B所示的状态被称为闪光单元1的第一状态。此时,在闪光灯罩2与主体罩901之间形成间隙T。从图10A的状态至图10B的状态,通过手动操作仅使闪光单元1移动,滑动件37不移动。
用于将图10A所示的状态转换为图10B所示的状态所需要的手动操作力可以大于肘节弹簧409对闪光单元1施加的朝向收纳状态的力。换句话说,可以利用较小的操作力而使闪光单元1从图10A所示的收纳状态移动到图10B所示的状态。
当闪光单元1从图10B所示的状态沿箭头R方向进一步转动时,突起408b按压U形部37a的壁37a1,从而使滑动件37也沿箭头F方向移动。图10C示出闪光单元1的闪光灯轴302、钩住肘节弹簧409的轴301a和轴410在一条直线上排列的状态。超越该位置,肘节弹簧409对闪光单元1施力的方向S与肘节弹簧409对闪光单元1朝向使用状态施力的方向一致。
用于将图10B所示的状态转换为图10C所示的状态所需要的手动操作力需要大于肘节弹簧409对闪光单元1施加的朝向收纳状态的力与用于使滑动件37移动的力的合力。
为了使滑动件37移动,需要解除闪光灯从动件39与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之间的接合或者解除闪光灯从动件39与第二闪光灯凸轮槽30b之间的接合。用于使闪光灯从动件39抵抗压缩弹簧40的施力而退避到滑动件37内部的力被要求用于解除闪光灯从动件39与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之间的接合或者解除闪光灯从动件39与第二闪光灯凸轮槽30b之间的接合。
更具体地,用于将图10B的状态转换为图10C的状态所要求的手动操作力大于用于将图10A的状态转换为图10B的状态所要求的手动操作力。在图10B的状态中,由于使用者能够将他/她的手指置于闪光灯罩2与主体罩901之间所形成的间隙T中,所以使用者易于对闪光单元1施力。
当从未形成间隙T的图10A的状态向图10B的状态转换时,由于使用者需要向上推闪光灯罩2的突起2a,所以使得所需要的手动操作力较小。如果突起2a的尺寸较大,也可以利用较大的力从收纳状态向上推闪光单元1。但是,从数字式照相机的设计角度来看,增大突起2a的尺寸并不是优选的。
考虑到这些观点,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数字式照相机中,形成第一间隙K1,从而,即使在小突起的情况下也能够产生足够的操作力,以将闪光单元1从收纳状态手动操作到第一状态。
图10D示出当闪光单元变成如图8B或图8D所示的使用状态时,滑动件37与闪光灯保持件408的突起408b之间的关系。当图10D所示的状态对应于图8B所示的状态时,闪光灯从动件39与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接合。当图10D所示的状态对应于图8D所示的状态时,闪光灯从动件39与第三闪光灯凸轮槽30c接合。
在图10D所示的状态中,肘节弹簧409对闪光单元1施力的方向与肘节弹簧409对闪光单元1朝向使用状态施力的方向一致。在该状态中,在突起408b与U形部37a的壁37a2之间形成第二间隙K2。
另外,当处于图10D所示的状态时,闪光单元1被肘节弹簧409施加朝向使用状态的力,闪光灯从动件39与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或第三闪光灯凸轮槽30c接合。当闪光灯从动件39开始与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或第三闪光灯凸轮槽30c接合时,滑动件37沿图10D中的向右方向被牵拉。
这是因为,被压缩弹簧40施力的闪光灯从动件39被插入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或者第三闪光灯凸轮槽30c中,使得滑动件37移动。因此,即使在图10D所示的状态中,也在突起408b与U形部37a的壁37a1之间形成间隙。
在图10D所示的状态中,如果通过手动操作使闪光单元1向图10A所示的状态移动,则可以仅利用抵抗肘节弹簧409的施力的力来向下推闪光单元1,直到第二间隙K2消失。然后,突起408b抵接U形部37a的壁37a2以使滑动件37移动,从而变成图10A所示的状态。第二间隙K2消失并且突起408b抵接U形部37a的壁37a2的状态被称为第二状态。
在图10A的状态中,被压缩弹簧40施力的闪光灯从动件39也被插入到第一闪光灯凸轮槽30a或者第二闪光灯凸轮槽30b中,使得能够使滑动件37移动。因此,在突起408b与U形部37a的壁37a2之间形成间隙。
如上所述,利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数字式照相机,当数字式照相机从作为非摄像状态的示例的电源断开状态进入到作为摄像状态的示例的电源接通状态时,发光部从收纳状态进入到使用状态。当发光部在电源接通状态中处于使用状态时,能够通过手动操作使发光部从使用状态进入到收纳状态,并且能够在发光部保持在收纳状态的状态下使数字式照相机进入到电源断开状态。当发光部在电源断开状态中处于收纳状态时,能够通过手动操作使发光部从收纳状态进入到使用状态,并且能够在闪光单元保持在使用状态的状态下使数字式照相机进入到电源接通状态。
因此,除了能够使发光部与镜筒单元连动地在使用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移动之外,即使在电源接通状态中,也能够通过手动操作使发光部在使用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移动,或者即使在电源断开状态中,也能够通过手动操作使发光部在使用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移动。另外,在通过手动操作使发光部移动之后,能够在使发光部保持在现有状态的状态下接通或切断数字式照相机的电源。更具体地,即使在电源接通状态期间通过手动操作来收纳发光部然后切断电源,当下一次接通电源时,仍能够使发光部从收纳状态进入到使用状态。同样地,如果在电源断开状态期间通过手动操作使发光部进入到使用状态然后接通电源,当切断电源时,仍能够使发光部从使用状态进入到收纳状态。
通过形成第一间隙K1,当通过手动操作使闪光单元1从收纳状态向使用状态移动时,闪光单元1能够在不使滑动件37移动的情况下从收纳状态移动到第一状态。然后,当闪光单元1和滑动件37开始以一体的方式移动时,形成间隙T,该间隙T使得易于对闪光单元1施加大的力。
虽然已经参考示例性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理解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所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所附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应符合最宽泛的阐释,以涵盖所有变型、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5)

1.一种摄像设备,其包括:
驱动源;
驱动构件,其被构造成:如果所述摄像设备从非摄像状态进入到摄像状态以及如果所述摄像设备从所述摄像状态进入到所述非摄像状态,则所述驱动构件由所述驱动源驱动;以及
发光部,其被构造成能在使用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移动,
其中,在所述驱动构件形成均能够与所述发光部接合的第一凸轮槽和第二凸轮槽,所述第一凸轮槽和所述第二凸轮槽互不相连,
如果在所述发光部与所述第一凸轮槽彼此接合时所述摄像设备从所述非摄像状态进入到所述摄像状态,则所述驱动构件由所述驱动源驱动,并且所述发光部从所述收纳状态移动到所述使用状态,
如果在所述发光部与所述第一凸轮槽彼此接合时所述摄像设备从所述摄像状态进入到所述非摄像状态,则所述驱动构件由所述驱动源驱动,并且所述发光部从所述使用状态移动到所述收纳状态,
如果在所述发光部与所述第一凸轮槽彼此接合并且所述发光部处于所述使用状态时使用者通过手动操作使所述发光部从所述使用状态进入到所述收纳状态,则所述发光部解除与所述第一凸轮槽的接合而与所述第二凸轮槽接合,
如果在所述发光部与所述第二凸轮槽彼此接合时所述摄像设备从所述摄像状态进入到所述非摄像状态,则在所述驱动构件由所述驱动源驱动的时候,所述发光部维持所述收纳状态,
如果在所述发光部与所述第二凸轮槽彼此接合时所述摄像设备从所述摄像状态进入到所述非摄像状态,则在所述驱动构件由所述驱动源驱动的时候,所述发光部解除与所述第二凸轮槽的接合而与所述第一凸轮槽接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部包括:闪光单元,其被构造成能在所述使用状态和所述收纳状态之间移动;以及移动构件,其被构造成能通过以与所述第一凸轮槽或所述第二凸轮槽接合的方式移动而使所述闪光单元在所述使用状态和所述收纳状态之间移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构件包括能够与所述第一凸轮槽或所述第二凸轮槽接合的从动件,其中,所述从动件被配置成:如果所述从动件与所述第一凸轮槽或所述第二凸轮槽的接合被解除,则所述从动件退避到所述移动构件的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驱动构件形成第三凸轮槽,所述第一凸轮槽和所述第三凸轮槽互不相连,
如果在所述发光部与所述第一凸轮槽彼此接合并且所述发光部处于所述收纳状态时使用者通过手动操作使所述发光部从所述收纳状态移动到所述使用状态,则所述发光部解除与所述第一凸轮槽的接合而与所述第三凸轮槽接合,
如果在所述发光部与所述第三凸轮槽彼此接合时所述摄像设备从所述非摄像状态进入到所述摄像状态,则在所述驱动构件由所述驱动源驱动的时候,所述发光部维持所述使用状态,
如果在所述发光部与所述第三凸轮槽彼此接合时所述摄像设备从所述非摄像状态进入到所述摄像状态,则在所述驱动构件由所述驱动源驱动的时候,所述发光部解除与所述第三凸轮槽的接合而与所述第一凸轮槽接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设备还包括:
镜筒,所述镜筒被构造成能在缩回状态和伸出状态之间移动,
其中,如果所述摄像设备从所述摄像状态进入到所述非摄像状态,则所述驱动构件将所述镜筒驱动到所述缩回状态,如果所述摄像设备从所述非摄像状态进入到所述摄像状态,则所述驱动构件将所述镜筒驱动到所述伸出状态。
CN2011100279849A 2010-01-26 2011-01-25 摄像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357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14499 2010-01-26
JP2010014499A JP5534836B2 (ja) 2010-01-26 2010-01-26 撮像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35702A CN102135702A (zh) 2011-07-27
CN102135702B true CN102135702B (zh) 2013-08-07

Family

ID=43654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2798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35702B (zh) 2010-01-26 2011-01-25 摄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400559B2 (zh)
EP (1) EP2360909B1 (zh)
JP (1) JP5534836B2 (zh)
KR (1) KR101315895B1 (zh)
CN (1) CN10213570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734800S1 (en) * 2013-10-08 2015-07-21 Jonathan P. Ive Camera
USD732595S1 (en) 2013-10-08 2015-06-23 Jonathan P. Ive Camera
JP1534697S (zh) * 2015-03-19 2015-10-13
JP1534696S (zh) * 2015-03-19 2015-10-13
CN106325023B (zh) * 2015-06-19 2023-09-08 江西镭博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影盒
USD829799S1 (en) * 2016-04-17 2018-10-02 C & A Marketing, Inc. Camera
USD829798S1 (en) * 2016-04-17 2018-10-02 C & A Marketing, Inc. Camera
USD796565S1 (en) * 2016-04-17 2017-09-05 C & A Marketing, Inc. Camera
JP1584970S (zh) * 2017-03-27 2017-09-04
USD838303S1 (en) 2017-08-30 2019-01-15 C & A Marketing, Inc. Camera
USD849083S1 (en) * 2017-09-15 2019-05-21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amera
JP6976803B2 (ja) * 2017-10-06 2021-12-0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1612028S (zh) * 2017-11-24 2018-08-27
USD865835S1 (en) * 2018-04-30 2019-11-05 Furrion Property Holding Limited Camera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54612A (en) * 1997-12-22 2000-11-28 Nikon Corporation Electronic flash control device
EP1288694A1 (en) * 2001-04-05 2003-03-05 Scalar Corporation Camera and unit for camera
JP2006010743A (ja) * 2004-06-22 2006-01-12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撮像装置
CN101604110A (zh) * 2008-06-13 2009-12-16 佳能株式会社 闪光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摄像设备和照相机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99295A (ja) 1993-12-28 1995-08-04 Canon Inc カメラ
US6493510B2 (en) * 2000-03-31 2002-12-10 Fuji Photo Optical Co., Ltd. Camera having zoom flash device
JP2002031832A (ja) * 2000-07-14 2002-01-31 Canon Inc カメラ
JP2002099030A (ja) * 2000-09-21 2002-04-05 Canon Inc カメラ
JP2004193715A (ja) * 2002-12-09 2004-07-08 Pentax Corp ホワイトバランスセンサを有するデジタルカメラ
JP4732044B2 (ja) * 2005-07-19 2011-07-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JP5566123B2 (ja) * 2010-01-26 2014-08-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5574728B2 (ja) * 2010-02-03 2014-08-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5574732B2 (ja) * 2010-02-05 2014-08-2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54612A (en) * 1997-12-22 2000-11-28 Nikon Corporation Electronic flash control device
EP1288694A1 (en) * 2001-04-05 2003-03-05 Scalar Corporation Camera and unit for camera
JP2006010743A (ja) * 2004-06-22 2006-01-12 Konica Minolta Photo Imaging Inc 撮像装置
CN101604110A (zh) * 2008-06-13 2009-12-16 佳能株式会社 闪光灯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摄像设备和照相机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400559B2 (en) 2013-03-19
KR20110088401A (ko) 2011-08-03
JP2011155383A (ja) 2011-08-11
EP2360909A1 (en) 2011-08-24
JP5534836B2 (ja) 2014-07-02
CN102135702A (zh) 2011-07-27
EP2360909B1 (en) 2012-09-05
KR101315895B1 (ko) 2013-10-08
US20110181771A1 (en) 2011-07-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35702B (zh) 摄像设备
EP2249203A1 (en) Ring light apparatus with variable projection angle
CN111866224A (zh) 电子设备
CN112947686A (zh) 电子设备
CN208477271U (zh) 一种基于伺服电机实现的可连续变焦的激光照明器
CN111147713B (zh) 摄像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使用方法
CN100462837C (zh) 背光系统、采用该背光系统的数码相机和手机
CN111107258B (zh) 摄像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US8208805B2 (en) Imaging apparatus
KR20140044641A (ko) 줌 렌즈 경통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한 촬영장치
CN213990763U (zh) 多摄像头模组及终端
CN114721204A (zh) 影视灯
CN210807447U (zh) 电子设备
CN111445786B (zh) 电子设备及屏幕模组
KR101581014B1 (ko) 초점에 따라 엘이디가 이동하는 적외선 감시카메라
CN111147714A (zh) 摄像装置、电子设备及电子设备的使用方法
US8134785B2 (en) Imaging apparatus
US8405764B2 (en) Imaging apparatus
CN216118348U (zh) 可调节视觉相机定位结构
JP2011158792A (ja) 撮像装置
CN216086831U (zh) 一种镜头模组
CN114815457B (zh) 照明设备
CN211627979U (zh) 一种便于调节的摄影灯
CN114738711A (zh) 锁止解锁结构及灯具
CN111443760A (zh) 电子设备及屏幕模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807

Termination date: 202101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