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35639A - 多芯光纤 - Google Patents

多芯光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35639A
CN102135639A CN2011100239767A CN201110023976A CN102135639A CN 102135639 A CN102135639 A CN 102135639A CN 2011100239767 A CN2011100239767 A CN 2011100239767A CN 201110023976 A CN201110023976 A CN 201110023976A CN 102135639 A CN102135639 A CN 1021356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unit
multicore
multicore unit
core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2397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35639B (zh
Inventor
屉冈英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356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356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356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356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2Optical fibres with cladding with or without a coating
    • G02B6/02042Multicore optical fibr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1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of the optical waveguide type
    • G02B6/105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of the optical waveguide type having optical polarisation effec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Optical Couplings Of Light Guides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 Optical Fibers, Optical Fiber Cores, And Optical Fiber Bund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芯光纤,其具有用于有效地抑制偏振模色散增大的构造,该多芯光纤具有:多个多芯单元;以及包层区域,其对该多个多芯单元在间隔规定距离的状态下一体地覆盖。多个多芯单元各自包含多个纤芯区域,该纤芯区域配置为,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剖面上,构成规定的纤芯排列构造。各多芯单元在剖面上的纤芯排列构造具有下述旋转对称性,即,在剖面上,在相对于该多芯单元的中心旋转360°的期间,纤芯排列构造与旋转前的纤芯排列构造一致的次数大于或等于3次,从而降低了各多芯单元的结构非对称性。由此,降低各多芯单元中的结构双折射,抑制该多芯光纤中的偏振模色散增大。

Description

多芯光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芯光纤,其在同一剖面上配置有多个纤芯区域作为光通信用的传输介质。
背景技术
与近年来的光纤网络中的通信量的增加相对应,在包层区域内收容有多个纤芯作为传输介质的多芯光纤(MCF:Multi-core filer)的使用受到关注。作为该多芯光纤,例如在Y.KOKUBU and M.KOSHIBA,“Heterogeneous uncoupled and homogeneous coupled multicore fibers”,BS-7-7,IEICE2009,Sep./15-Sep./18(2009)(文献1)的图7中记载了一种多芯光纤,其通过将耦合纤芯组隔着可以避免与相邻的耦合纤芯组之间产生串扰的非耦合距离配置而成,其中,该耦合纤芯组是将折射率差和纤芯直径相同的多个纤芯密集地配置而成的。
发明内容
发明人对现有的多芯光纤进行了研究,其结果,发现下述课题。
即,在上述文献1的图7所述的多芯光纤中,各耦合纤芯组的配置(纤芯排列构造)具有旋转对称性,即,在相对于该耦合纤芯组的中心旋转180°后的时刻,与旋转前的纤芯排列构造一致。即,上述文献1的图7中所述的各纤芯排列构造具有旋转对称性,也就是说,在该纤芯排列构造相对于其中心旋转360°的期间,与旋转前的纤芯排列构造有2次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各耦合纤芯组的纤芯排列构造在横向和纵向之间差异较大。由此,在上述现有的多芯光纤中,发生较大的结构双折射,其结果,有可能使偏振模色散(PMD:Polarization Mode Dispersion)增大。由于偏振模色散是限制光纤通信中的比特率及传输距离的一个原因,所以偏振模色散的增大可能成为在大容量且长距离的光传输中应用多芯光纤时的严重问题。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芯光纤,其具有用于有效地抑制偏振模色散增大的构造。
本发明所涉及的多芯光纤具有:多个多芯单元,它们分别沿着光轴方向延伸;以及包层区域,其对各个上述多个多芯单元,在彼此间隔开的状态下进行覆盖。另外,各多芯单元具有多个纤芯区域,其配置为,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该多芯单元的剖面上,构成规定的纤芯排列构造。特别地,各多芯单元的纤芯排列构造具有下述旋转对称性,即,在剖面上,在相对该多芯单元的中心旋转360°的期间,该纤芯排列构造与旋转前的纤芯排列构造一致的次数大于或等于3次。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所谓“旋转前的纤芯排列构造”是指,相对于多芯单元的中心开始纤芯排列构造的旋转的时刻、即旋转角为0°时的纤芯排列构造,在“旋转后的纤芯排列构造”和“旋转前的纤芯排列构造”的一致次数中,不对所述旋转开始时刻的一致进行计数。
根据具有上述构造的该多芯光纤,各多芯单元包含的多个纤芯区域配置为,各多芯单元的剖面构造(在该多芯光纤的剖面上所规定的纤芯排列构造)具有与旋转前的纤芯排列构造一致的次数大于或等于3次的旋转对称性。换言之,各多芯单元的纤芯排列构造具有小于或等于120°的旋转对称性。通过实现上述的纤芯排列构造,可以降低各多芯单元中的结构非对称性,降低结构双折射。其结果,在该多芯光纤中,可以有效地抑制偏振模色散的增大。
此外,各多芯单元的中心是指,由各多芯单元包含的多个纤芯区域构成的规定的纤芯排列构造的中心。即,各多芯单元的中心是指,基于利用直线将该多个纤芯区域的中心之间连结时形成的图形的最外周确定的、具体地说由该最外周限定出的图形的中心或者重心位置。
另外,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多芯光纤中,各多芯单元包含的多个光纤区域构成耦合纤芯组。即,各多芯单元中各自包含的多个纤芯区域中的彼此相邻的纤芯区域,彼此以产生模耦合的程度接近或者接触。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多芯光纤中,优选多个多芯单元中的至少一对相邻的多芯单元具有相同的纤芯排列构造。在此基础上,优选相邻的多芯单元中的一个所包含的纤芯区域的折射率分布、和相邻的多芯单元中的另一个所包含的纤芯区域的折射率分布彼此不同。在该情况下,分别包含折射率分布不同的纤芯区域的相邻多芯单元之间模耦合降低,有效地降低多芯单元间的串扰。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多芯光纤中,也可以使多个多芯单元中的至少一对相邻的多芯单元具有彼此不同的纤芯排列构造。在该情况下,相邻的多芯单元之间的模耦合降低,可以容易地得到降低串扰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多芯光纤也可以还具有泄漏减少部,其配置在多个多芯单元中的至少一对相邻的多芯单元之间。在该情况下,可以更有效地降低相邻的多芯单元之间的串扰。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多芯光纤的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图。
图2A以及图2B是表示在图1示出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中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3A以及图3B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多芯光纤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4A以及图4B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多芯光纤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多芯光纤的第4实施方式中的剖面构造的图。
图6是将图5示出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的剖面的一部分放大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2A~4B以及5~6,详细地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多芯光纤的各实施方式。此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于相同要素标注相同标号,省略重复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多芯光纤的第1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图。如图1所示,多芯光纤1具有:裸纤,其包含多个多芯单元20,这些多芯单元20分别沿着与该多芯光纤1的中心一致的光轴AX延伸,各自周围由包层区域30覆盖;以及树脂外皮40,其设置在该裸纤的外周。多个多芯单元20具有多个纤芯区域10,该多个纤芯区域10配置为,在与光轴AX正交的该多芯光纤1的剖面上,构成规定的纤芯排列构造。在该第1实施方式中,各多芯单元20由4个纤芯区域10构成。此外,覆盖各个纤芯区域10的包层区域可以是一体地覆盖各个纤芯区域10的共通的包层区域,也可以为分别针对各个纤芯区域10而准备的包层区域。
在图2A以及图2B中示出与图1所示的多芯光纤1的光轴AX正交的剖面。首先,如图2A所示,在该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1中,在与光轴AX正交的剖面上配置有多芯单元21~27,这些多芯单元21~27各自由4个纤芯区域10组成,并且具有相同的纤芯排列构造。并且,多芯单元21~27各自的中心配置在处于六方点阵的阵点上的位置上。另外,多芯单元21~27的纤芯排列构造(由多芯单元各自包含的4个纤芯区域10构成)具有下述旋转对称性,即,在与光轴AX方向正交的剖面上,相对于多芯单元21~27各自的中心旋转360°的期间,该纤芯排列构造与旋转前的纤芯排列构造有4次是一致的。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多芯单元21~27各自的纤芯排列构造,在图2B中示出多芯单元21的纤芯排列构造。例如,多芯单元21具有4个纤芯区域10,基于利用直线将这4个纤芯区域10的各个中心21a~21d连结时形成的图形的最外周210,确定多芯单元21的中心。具体地说,由图2B所示的最外周210限定出的图形的中心211(也可以是重心位置)为该多芯单元21的中心。此外,对于其它多芯单元22~27,也与上述多芯单元21的例子相同地确定它们的中心。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芯单元21的中心与该多芯光纤1的光轴AX一致。并且,多芯单元21~27中的一个多芯单元中包含的4个纤芯区域10,以积极地在这些纤芯区域10之间产生模耦合的方式接近地配置,形成所谓的耦合型多芯(耦合纤芯组)。另外,构成各个多芯单元21~27的4个纤芯区域10的折射率分布,在所有多芯单元21~27中相同。
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1的结构的一个例子,例如可以举出下述结构,即,多芯光纤1中的去除树脂外皮40之后的裸纤为具有125μm的直径的石英类光纤,在构成多芯单元21~27的4个纤芯区域10中,分别添加GeO2作为折射率提升剂,设置在纤芯区域10的外周上的包层区域20由纯二氧化硅构成。此时,多芯光纤1中的多个纤芯区域10各自的纤芯半径为8.5μm,具有阶梯构造的折射率曲线。另外,在该阶梯构造折射率曲线中,纤芯和包层之间的相对折射率差为0.35%。并且,对于使得多芯单元21~27各自的中心配置于其上的六方点阵,可以举出使其点阵间距为32μm的结构。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1,在与光轴AX方向正交的剖面上,分别构成多个多芯单元21~27的一组纤芯区域10配置为,其纤芯排列构造具有下述旋转对称性,即,在相对于各多芯单元的中心(在多芯单元21的情况下,对应于图2B的中心211)旋转360°的期间,与旋转前的纤芯排列构造一致的次数大于或等于3次。由此,可以降低各多芯单元中的结构非对称性,降低结构双折射。其结果,可以有效地抑制该多芯光纤1中的偏振模色散增大。
(第2实施方式)
图3A以及3B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多芯光纤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剖面构造的图,在图3A中仅示出了去除树脂外皮之后的裸纤部分。另外,图3A的剖面和图1中示出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1的与光轴正交的剖面一致。
图3A所示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2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1相比,在以下方面不同。即,该多芯光纤2中包含的多芯单元31~37分别由7个纤芯区域10(10a~10d)构成。另外,在多芯单元31~37中的至少一对相邻的多芯单元之间,纤芯排列构造(在图3A的剖面上所规定的各多芯单元包含的纤芯区域的配置)彼此相同。并且,相邻的多芯单元中的一个包含的各纤芯区域的折射率分布、与相邻的多芯单元中的另一个包含的各纤芯区域的折射率分布彼此不同。下面,具体地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2的结构。
如图3A所示,在多芯光纤2中,在与光轴AX正交的剖面上配置有多芯单元31~37。另外,多芯单元31~37各自由7个纤芯区域10(10a~10d)构成,具有相同的纤芯排列构造(各多芯单元包含的纤芯区域10的配置)。并且,多芯单元31~37各自的中心配置在处于六方点阵的阵点上的位置上。多芯单元31~37中的一个多芯单元包含的7个纤芯区域10,以积极地在这些纤芯区域10之间产生模耦合的方式接近地配置,形成所谓的耦合型多芯(耦合纤芯组)。
并且,在多芯单元31~37中的多芯单元31中,在与光轴AX方向正交的剖面上,将一个纤芯区域10a配置在多芯单元31的中心(纤芯区域10a的中心与多芯单元31的中心一致),以围绕纤芯区域10a周围的方式交替配置有2种纤芯区域10b和10c,它们具有与纤芯区域10a不同的折射率分布,并且具有彼此不同的折射率分布。另一方面,在各个多芯单元32~36中,在与光轴AX方向正交的剖面上,具有相同折射率分布的纤芯区域10d与多芯单元31相同地,配置为以一个纤芯区域10d为中心,其周围被6个纤芯区域10d包围。其结果,在多芯单元31~37中,分别构成多芯单元31~37的纤芯区域10配置为,其纤芯排列构造具有下述旋转对称性,即,在相对于各多芯单元的中心旋转360°的期间,与旋转前的纤芯排列构造有6次是一致的。
此外,作为本实施方式中的各个多芯单元31~37的纤芯排列构造,在图3B中示出多芯单元31的纤芯排列构造。例如,多芯单元31具有7个纤芯区域10a~10c(3种),基于利用直线将这7个纤芯区域的各个中心31a~31g连结时形成的图形的最外周310,确定多芯单元31的中心。具体地说,由图3B所示的最外周310限定出的图形的中心311(也可以是重心位置)为该多芯单元31的中心。此外,对于其它的多芯单元32~37,也与上述多芯单元31的例子相同地确定它们的中心。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芯单元31的中心311与被6个纤芯区域10b、10c(2种)包围的纤芯区域10a的中心31a一致,并且也与该多芯光纤1的光轴AX一致。
作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2的结构,在该多芯光纤2中的去除树脂外皮40之后的裸纤的直径为125μm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举出如下所述的结构。即,纤芯区域10a~10d的纤芯半径为8.5μm,各自具有阶梯构造的折射率曲线。纤芯区域10a、10b、10c、10d中的纤芯和包层之间的相对折射率差分别为0.1%、0.2%、0.3%、0.35%。多芯单元31~37配置为,它们的中心构成六方点阵,点阵间距为40μm。此外,在上述结构所包含的纤芯区域中,包含在多芯单元31中的相对折射率差为0.1%的纤芯区域10a、以及相对折射率差为0.2%的纤芯区域10b,与其它纤芯区域10c、10d之间有可能传输损耗不同,但通过形成在实际通信中不使用纤芯区域10a以及10b的结构,从而可以使在实际通信中所使用的纤芯区域中的传输损耗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2中,作为多个纤芯区域10a~10d的其它结构,例如也可以为下述结构。即,纤芯区域10a~10d的纤芯半径为7.5μm,各自具有阶梯构造的折射率曲线。纤芯区域10a、10b、10c、10d中的纤芯和包层之间的相对折射率差分别为0%、-0.1%、0.45%、0.45%。多芯单元31~37各自配置为,它们的中心构成六方点阵,其点阵间距为40μm。
如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2所示,在多个多芯单元31~37中的至少一对相邻的多芯单元之间,在构成为使纤芯排列构造一致,另一方面使纤芯区域的折射率分布不同的情况下,即,在分别具有折射率分布不同的纤芯区域的多芯单元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与多芯单元31相对的多芯单元32~37),可以降低模耦合以及减少串扰。
(第3实施方式)
图4A以及图4B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多芯光纤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剖面构造的图,在图4A中仅示出去除树脂外皮之后的裸纤的部分。另外,图4A的剖面和在图1中示出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1的与光轴正交的剖面一致。
图4A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3与第1实施方式的多芯光纤1相比,在以下方面不同。即,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3中包含的多芯单元41~47,具有彼此不同的纤芯排列构造。
如图4A所示,在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3中,设置有7个多芯单元41~47,它们的中心配置在处于六方点阵的阵点上的位置上。具体地说,由7个纤芯区域10构成的多芯单元41配置在六方点阵的中央部的阵点、即、该多芯光纤3的中心处。另外,在多芯单元41中,1个纤芯区域10配置在多芯单元41的中心,6个纤芯区域10以包围其周围的方式配置。并且,由3个纤芯区域10构成的多芯单元42、44、46和由4个纤芯区域10构成的多芯单元43、45、47交替配置在六方点阵的外周部的阵点上。构成多芯单元41的纤芯区域10配置为,在与光轴AX方向正交的剖面上,其纤芯排列构造具有下述旋转对称性,即,在相对于该多芯单元41的中心旋转360°的期间,与旋转前的纤芯排列构造有6次是一致的。并且,分别构成多芯单元42、44、46的纤芯区域10配置为,在与光轴AX方向正交的剖面上,其纤芯排列构造具有下述旋转对称性,即,在相对于多芯单元42、44、46各自的中心旋转360°的期间,与旋转前的纤芯排列构造有3次是一致的。另外,分别构成多芯单元43、45、47的纤芯区域10配置为,在与光轴AX方向正交的剖面上,其纤芯排列构造具有下述旋转对称性,即,在相对于多芯单元43、45、47各自的中心旋转360°的期间,与旋转前的纤芯排列构造有4次是一致的。并且,在多芯单元41~47中的一个多芯单元包含的纤芯区域10,以积极地在构成同一多芯单元的纤芯区域10之间产生模耦合的方式接近地配置,形成所谓的耦合型多芯(耦合纤芯组)。此外,分别构成多芯单元41~47的纤芯区域10,其折射率分布在所有多芯单元41~47中相同。
对于上述多芯单元41的中心,与图3B所示的多芯单元31的情况相同地确定。另外,对于多芯单元43、45、47的中心,与图2B所示的多芯单元21的情况相同地确定。由此,作为各个多芯单元42、44、46的纤芯排列构造,在图4B中示出多芯单元44的纤芯排列构造。例如,多芯单元44具有3个纤芯区域10,基于利用直线连结这3个纤芯区域10的各个中心44a~44c时形成的图形的最外周440,确定多芯单元44的中心。具体地说,由图4B示出的最外周440限定出的图形的中心441(也可以是重心位置)为该多芯单元44的中心。
作为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3的结构,在该多芯光纤3中的去除树脂外皮40之后的裸纤的直径为125μm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举出如下所述的结构。即,多个纤芯区域10各自的纤芯半径为8.5μm,具有阶梯构造的折射率曲线。此时,在阶梯构造折射率曲线中,纤芯和包层之间的相对折射率差为0.35%。并且,多芯单元41~47配置为,它们的中心构成六方点阵,其点阵间距为36μm。
这样,在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3中采用以下结构,即,多芯单元41~47中的至少一对相邻的多芯单元之间,具有彼此不同的纤芯排列构造。由此,在具有彼此不同的纤芯排列构造的相邻的多芯单元之间,可以降低模耦合以及串扰这两者。并且,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3中,实现下述效果,即,可以在不伴随着多芯单元41~47包含的纤芯区域10的折射率分布变更的情况下,实现该串扰的进一步降低。
此外,作为该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3的其它结构,在多芯光纤3中去除树脂外皮40之后的裸纤的直径为125μm的情况下,例如可以举出下述结构。即,多个纤芯区域10各自的纤芯半径为8.5μm,具有阶梯构造的折射率曲线。此时,在阶梯构造折射率曲线中,纤芯和包层之间的相对折射率差为0.35%。并且,对于中心配置为构成六方点阵的多芯单元41~47,也可以采用在其外侧设置相对折射率差为-0.3%且厚度为5μm的沟槽的构造。在如上所述设有沟槽的情况下,可以使弯折损耗降低,并且可以进一步降低多芯单元之间的串扰。
(第4实施方式)
图5是表示本发明所涉及的多芯光纤的第4实施方式中的剖面构造的图,在该图中仅示出去除树脂外皮之后的裸纤部分。另外,图5的剖面和图1示出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1的与光轴正交的剖面一致。
图5示出的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4与第1实施方式的多芯光纤1相比,在以下方面不同。即,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4中,在各个多芯单元21~27的周围设置有环状的泄漏减少部60。
如图5所示,在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4中设有7个多芯单元21~27。这7个多芯单元21~27分别由4个纤芯区域10构成。特别地,构成各个多芯单元21~27的纤芯区域10配置为,在与光轴AX方向正交的剖面上,其纤芯排列构造具有旋转对称性,即,在相对于多芯单元21~27各自的中心旋转360°的期间,与旋转前的纤芯排列构造有4次是一致的。此外,多芯单元21~27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纤芯排列构造(图2A),这些纤芯单元21~27各自的中心以图2B所示的方式确定。并且,多芯单元21~27中的一个多芯单元包含的4个纤芯区域10,以积极地在这些纤芯区域10之间产生模耦合的方式接近地配置,形成所谓的耦合型多芯(耦合纤芯组)。另外,构成各个多芯单元21~27的4个纤芯区域10的折射率分布,在所有多芯单元21~27中相同。这一点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1相同。并且,在各个多芯单元21~27的周围设有泄漏减少部60。
利用图6,说明该泄漏减少部60。此外,图6是用于与泄漏光减少机理一起说明泄漏减少部的构造以及功能的图,对应于图5所示的区域A(与光轴AX正交的该多芯光纤4的剖面上的区域)。
如图6所示,针对各个多芯单元21~27而准备了环状的泄漏减少部60。各个泄漏减少部60包围构成多芯单元21~27的纤芯区域10和覆盖该纤芯区域10周围的包层区域30的一部分。更加具体地说,如图6所示,包层区域30由光学包层30A和物理包层30B构成,该光学包层30A设置在纤芯区域10的外周以及纤芯区域10所包围的中心区域中,作为对在纤芯区域10内传输的光的传送特性产生影响的区域,该物理包层30B设置在光学包层30A的外周,作为不对在纤芯区域10内传输的光的传送特性产生影响的区域。更优选泄漏减少部60形成在物理包层30B内,以避免各个纤芯区域10的传送性能的劣化。此外,对于光学包层30A和物理包层30B,是从是否对传送特性产生影响这一功能性的观点出发而进行区别的区域,无法根据组成等在构造上进行区别。由此,在图6中,为了易于理解本发明,为了方便而以虚线示出构成包层区域30的光学包层30A和物理包层30B的边界。
并且,如图6所示,泄漏减少部60为降低来自纤芯区域10的泄漏光的功率的区域,其作用在于,通过吸收、散射、封闭等光控制,有效地降低泄漏光的光量。另外,在与光轴AX正交的多芯光纤4的剖面上,泄漏减少部60设置在下述部位,即,从与多芯单元的中心(与由4个纤芯区域10构成的纤芯排列构造的中心一致)的距离成为假设纤芯区域10以单体存在的情况下波长1.55μm时的MFD的5/2倍的位置,至包层区域30的外周面(物理包层和树脂外皮的分界面)之间。或者,泄漏减少部60也可以设置在下述部位,即,从由多个纤芯区域10构成的多芯单元的电场振幅小于或等于其峰值的10-4的位置至该多芯光纤4的外周面之间。
作为该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4的结构的一个例子,例如可以举出下述结构。即,该多芯光纤4中去除树脂外皮40之后的裸纤是直径为125μm的石英类光纤。在构成各个多芯单元21~27的4个纤芯区域10中,分别添加GeO2作为折射率提升剂,设置在纤芯区域10的外周上的包层区域20由纯二氧化硅构成。此时,在该多芯光纤4中,多个纤芯区域10各自的纤芯半径为8.5μm,具有阶梯构造的折射率曲线。另外,多个纤芯区域10各自的纤芯和包层之间的相对折射率差为0.35%。另外,多芯单元21~27配置为,它们的中心构成六方点阵,其点阵间距为32μm。并且,以包围多芯单元21~27的周围的方式设置的泄漏减少部60的相对折射率差为-0.5%,其厚度为5μm。
如上所述,第4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芯光纤4设有泄漏减少部60,其包围各个多芯单元21~27的周围。这样,根据在相邻的纤芯单元21~27之间存在泄漏减少部60的结构,可以降低相邻多芯单元之间的串扰。
此外,泄漏减少部60并不必须是包围多芯单元21~27的周围的结构,通过在将相邻的多芯单元所包含的纤芯区域10的中心彼此连结的直线上配置泄漏减少部60,也可以降低该相邻的多芯单元之间的串扰。
以上,对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对于多芯单元包含的纤芯排列构造的变更和纤芯区域的折射率分布的变更,分别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中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将它们进行组合。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发明,可以有效地抑制偏振模色散的增大。

Claims (5)

1.一种多芯光纤,其具有:
多个多芯单元,它们各自沿着光轴方向延伸,各自具有多个纤芯区域,该纤芯区域配置为,在与所述光轴方向正交的该多芯单元的剖面上,构成规定的纤芯排列构造;以及
包层区域,其对各个所述多个多芯单元,在彼此间隔开的状态下进行覆盖,
该多芯光纤的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多芯单元的纤芯排列构造具有下述旋转对称性,即,在所述剖面上,在相对于该多芯单元的中心旋转360°的期间,纤芯排列构造与旋转前的纤芯排列构造一致的次数大于或等于3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芯光纤,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多芯单元各自包含的所述多个纤芯区域中相邻的纤芯区域,彼此以产生模耦合的程度接近或者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芯光纤,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多芯单元中的至少一对相邻的多芯单元具有相同的纤芯排列构造,并且所述相邻的多芯单元中的一个所包含的所述纤芯区域的折射率分布、和所述相邻的多芯单元中的另一个所包含的所述纤芯区域的折射率分布彼此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芯光纤,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多芯单元中的至少一对相邻的多芯单元具有彼此不同的所述纤芯排列构造。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芯光纤,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泄漏减少部,其配置在所述多个多芯单元中的至少一对相邻的多芯单元之间。
CN201110023976.7A 2010-01-21 2011-01-21 多芯光纤 Active CN1021356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11149 2010-01-21
JP2010011149A JP5347989B2 (ja) 2010-01-21 2010-01-21 マルチコア光ファイ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35639A true CN102135639A (zh) 2011-07-27
CN102135639B CN102135639B (zh) 2015-03-11

Family

ID=43902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23976.7A Active CN102135639B (zh) 2010-01-21 2011-01-21 多芯光纤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05146B2 (zh)
EP (1) EP2357501B1 (zh)
JP (1) JP5347989B2 (zh)
CN (1) CN102135639B (zh)
DK (1) DK2357501T3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98739A (zh) * 2011-09-14 2013-03-27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光纤
CN103814312A (zh) * 2011-09-05 2014-05-21 株式会社藤仓 通信用多芯光纤
CN106575014A (zh) * 2014-08-22 2017-04-19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光纤
WO2018000232A1 (zh) * 2016-06-29 2018-0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芯光纤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K2209029T3 (en) 2009-01-19 2015-04-13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optical fiber
JPWO2010082656A1 (ja) * 2009-01-19 2012-07-05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マルチコア光ファイバ
DK2209031T3 (da) 2009-01-20 2020-04-06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Anordningsomformer
CN103415795B (zh) * 2011-03-02 2014-12-10 株式会社藤仓 多芯光纤
JP5351938B2 (ja) * 2011-08-17 2013-11-27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結合型マルチコアファイバ
JP5603306B2 (ja) * 2011-08-17 2014-10-08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結合型マルチコアファイバ用母材の製造方法、結合型マルチコアファイバの製造方法、及び、結合型マルチコアファイバ
JP5839393B2 (ja) * 2011-11-01 2016-01-06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並列光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これに用いる光ファイバ
US8811787B2 (en) 2011-11-30 2014-08-19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Multicore optical fiber with reduced inter-core crosstalk
WO2013129234A1 (ja) * 2012-02-29 2013-09-06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マルチコア光ファイバ、マルチコア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およびマルチコア光ファイバ伝送システム
WO2013157245A1 (ja) * 2012-04-20 2013-10-2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多重光伝送路、光伝送システムおよび光伝送方法
DK2843449T3 (en) * 2012-04-26 2019-04-29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MULTI-CORN OPTICAL FIBER TRANSFER SYSTEM
WO2014080953A1 (ja) * 2012-11-26 2014-05-30 住友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光導波路、光ファイバケーブル、および光モジュール
EP2930546A4 (en) * 2012-12-05 2016-07-20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OPTICAL WAVE GUIDE, AND FIBER OPTIC TRANSMISSION SYSTEM
JP5808767B2 (ja) * 2013-02-27 2015-11-10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マルチコアファイバ
JP6172642B2 (ja) 2015-02-18 2017-08-02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マルチコアファイバ及び光ケーブル
JP6236638B2 (ja) 2015-08-21 2017-11-29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マルチコアファイバ及び光ケーブル
US10094980B2 (en) * 2016-01-12 2018-10-09 King Saud University Three-dimensional space-division Y-splitter for multicore optical fibers
WO2018168266A1 (ja) * 2017-03-16 2018-09-20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マルチコアファイバ
JP2019101363A (ja) * 2017-12-07 2019-06-24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マルチコアファイバ
JP7269569B2 (ja) * 2019-07-22 2023-05-09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マルチコア光ファイバ及び設計方法
KR102186972B1 (ko) * 2019-08-26 2020-12-04 한국전력공사 편광 유지 광자 결정 광섬유에 새겨진 장주기 광섬유 격자를 포함하는 온도 및 스트레인 동시 측정용 센서 및 이를 이용한 온도 및 스트레인 동시 측정 방법
JP7221855B2 (ja) * 2019-12-02 2023-02-14 株式会社Kddi総合研究所 光増幅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89578A (en) * 1993-02-25 1997-11-18 Fujikura Ltd. Polarized wave holding optical fiber,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connection method therefor, optical amplifier, laser oscillator and polarized wave holding optical fiber coupler
CN1455279A (zh) * 2002-04-30 2003-11-1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松套带状光缆
CN102171596A (zh) * 2008-10-03 2011-08-31 国立大学法人横滨国立大学 非耦合多核光纤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89578A (en) * 1993-02-25 1997-11-18 Fujikura Ltd. Polarized wave holding optical fiber, production method therefor, connection method therefor, optical amplifier, laser oscillator and polarized wave holding optical fiber coupler
CN1455279A (zh) * 2002-04-30 2003-11-1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松套带状光缆
CN102171596A (zh) * 2008-10-03 2011-08-31 国立大学法人横滨国立大学 非耦合多核光纤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14312A (zh) * 2011-09-05 2014-05-21 株式会社藤仓 通信用多芯光纤
CN107505672A (zh) * 2011-09-05 2017-12-22 株式会社藤仓 通信用多芯光纤
US10042114B2 (en) 2011-09-05 2018-08-07 Fujikura Ltd. Multicore fiber for communication
US10156674B2 (en) 2011-09-05 2018-12-18 Fujikura Ltd. Multicore fiber for communication
US10663653B2 (en) 2011-09-05 2020-05-26 Fujikura Ltd. Multicore fiber for communication
CN107505672B (zh) * 2011-09-05 2020-05-26 株式会社藤仓 通信用多芯光纤
CN102998739A (zh) * 2011-09-14 2013-03-27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光纤
CN106575014A (zh) * 2014-08-22 2017-04-19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光纤
CN106575014B (zh) * 2014-08-22 2019-12-17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光纤
WO2018000232A1 (zh) * 2016-06-29 2018-01-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芯光纤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57501A1 (en) 2011-08-17
US8805146B2 (en) 2014-08-12
JP2011150133A (ja) 2011-08-04
CN102135639B (zh) 2015-03-11
EP2357501B1 (en) 2013-01-09
JP5347989B2 (ja) 2013-11-20
DK2357501T3 (da) 2013-02-25
US20110206330A1 (en) 2011-08-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35639A (zh) 多芯光纤
US10156674B2 (en) Multicore fiber for communication
US9638867B2 (en) Skew managed multi-core optical fiber interconnects
WO2011024808A1 (ja) マルチコアファイバ
JP5471776B2 (ja) マルチコア光ファイバ
CN105425335B (zh) 一种通信用抗弯多芯光纤
WO2013069541A1 (ja) 双方向光通信方法およびマルチコア光ファイバ
JP5771025B2 (ja) マルチコアファイバ
JP5860024B2 (ja) マルチコアファイバ
CN101414026A (zh) 一种高非线性的单偏振单模光子晶体光纤
CN101788696A (zh) 光纤
JP2014010266A (ja) マルチコアファイバ
CN100535694C (zh) 空心光纤
US9835812B2 (en) Multi-optical fiber aggregate
CN102279439A (zh) 混合导光型单偏振单模光纤
JP6192442B2 (ja) 結合型マルチコアファイバ
CN109254347A (zh) 一种渐变式光子晶体保偏光纤
WO2020027297A1 (ja) ブリッジファイバ、マルチコアファイバユニット、多芯ブリッジファイバ、及び、多芯マルチコアファイバユニット
CN201000495Y (zh) 一种光子晶体光纤
CN103197372A (zh) 光子晶体光纤
CN109696724A (zh) 一种渐变式光子晶体保偏光纤
CN104238004A (zh) 多芯塑料光纤及塑料光纤光缆
CN115166894B (zh) 一种多芯光纤
US20230152513A1 (en) Reduced clad dual-core optical fibers for optical fiber cables and optical fiber interconnects
CN101013180A (zh) 一种光子晶体光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