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19566A -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及信道分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及信道分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19566A
CN102119566A CN2009801305042A CN200980130504A CN102119566A CN 102119566 A CN102119566 A CN 102119566A CN 2009801305042 A CN2009801305042 A CN 2009801305042A CN 200980130504 A CN200980130504 A CN 200980130504A CN 102119566 A CN102119566 A CN 1021195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band
unit
descending
lte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050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19566B (zh
Inventor
中尾正悟
西尾昭彦
今村大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 Patent Trust Inc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41663502&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2119566(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05990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96321B/zh
Publication of CN1021195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95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195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95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04L5/0094Indication of how sub-channels of the path are allocat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2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involving configuration of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ARQ] with parallel proc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14Three-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23Time-frequency-spa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1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up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th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在上行线路与下行线路之间通信带宽为非对称时,能够提高频率利用效率的基站。能够使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和数量少于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上行单位频带进行通信的基站(200),其控制单元(201)将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分别配置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并将对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分配给配置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与上行单位频带相同数的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HICH,RF发送单元(212)发送资源分配信息或响应信号。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及信道分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及信道分配方法。
背景技术
在3GPP-LTE(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长期演进)中,采用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正交频分复用)作为下行线路的通信方式。在适用了3GPP LTE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下,简称为“基站”)使用预先规定的通信资源,发送同步信号(Synchronization Channel(同步信道):SCH)和广播信号(Broadcast Channel(广播信道):BCH)。然后,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下,简称为“终端”)首先通过捕捉SCH而确保与基站之间的同步。其后,终端通过读BCH信息而获取基站独自的参数(例如,带宽等)(参照非专利文献1、2和3)。
另外,在3GPP LTE中,对在上行线路中从终端传输到基站的上行线路数据适用HARQ(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混合自动重传请求)。在HARQ中,基站对上行线路数据进行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校验)判定,在CRC=OK(无差错)时向移动台反馈ACK(Acknowledgment,肯定确认)信号,而在CRC=NG(有差错)时向移动台反馈NACK(NegativeAcknowledgment,否定确认)信号作为响应信号。这些响应信号例如通过PHICH(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 Channel,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符信道)等的发送下行响应信号用的物理信道发送。
另外,开始了实现比3GPP LTE更进一步的通信的高速化的高级3GPPLTE(3GPP LTE-Advanced)的标准化(参照非专利文献4)。高级3GPP LTE系统(以下,称为“LTE+系统”)承袭3GPP LTE系统(以下,称为“LTE系统”)。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211V8.3.0,“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 (Release 8),”May 2008
非专利文献2:3GPP TS 36.212V8.3.0,“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 (Release 8),”May 2008
非专利文献3:3GPP TS 36.213V8.3.0,“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Release8),”May 2008
非专利文献4:3GPP TR 36.913 V8.0.0,“Requirements for Further Advancements for E-UTRA(LTE-Advanced)(Release 8),”June 2008
发明内容
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高级3GPP LTE中,为了实现最大为1Gbps以上的下行传输速度,有望导入能够以40MHz以上的宽带频率进行通信的基站和终端。另外,在高级3GPP LTE中,根据对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的吞吐量请求的不同,能够考虑在上行线路与下行线路之间使通信带宽为非对称。具体而言,在高级3GPP LTE中,能够考虑使下行线路的通信带宽比上行线路的通信带宽更宽。
这里,对应于LTE+系统的基站(以下,称为“LTE+基站”)采用能够使用多个“单位频带”进行通信的结构。“单位频带”,在这里定义为通信频带的基本单位,并且是具有最大为20MHz的带宽的频带。另外,下行线路的“单位频带”(以下,称为“下行单位频带”)有时定义为是根据从基站广播的BCH中的下行频带信息划分的频带、或者根据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被分散配置在频域时的分散宽度定义的频带。另外,上行线路的“单位频带”(以下,称为“上行单位频带”)有时定义为是根据从基站广播的BCH中的上行频带信息划分的频带、或者在中心附近包含PUSCH,在两端部分包含PUCCH的20MHz以下的通信频带的基本单位。另外,“单位频带”在3GPP LTE中,有时用英语表述为“ComponentCarrier(s),分量载波”。
LTE+基站支持对应于LTE+系统的终端(以下,称为“LTE+终端”)。在LTE+终端中,包含仅能够使用一个单位频带进行通信的终端(以下,称为“第1种LTE+终端”)、以及能够使用多个单位频带进行通信的终端(以下,称为“第2种LTE+终端”)。另外,LTE+基站不仅需要支持上述LTE+终端,还需要支持对应于仅能够使用一个单位频带进行通信的LTE系统的终端(以下,称为“LTE终端”)。也就是说,在LTE+系统中,在运用能够将多个单位频带分配给单一的通信的LTE+系统的同时,承袭对每个单位频带分配独立的单一的通信的LTE系统。
图1和图2是表示在上行线路与下行线路之间通信带宽(单位频带数)为非对称的LTE+系统的各个信道的配置例的图。在图1和图2中,在LTE+系统的通信带宽中,下行线路为40MHz,包含两个下行单位频带;上行线路为20MHz,包含一个上行单位频带。
在图1上段所示的下行线路中,PHICH和PDCCH分散配置在下行单位频带1和2各自的全体单位频带上。另外,LTE终端和LTE+终端能够接收的SCH(以下,简称为“SCH”)、以及LTE终端和LTE+终端能够接收的BCH(以下,简称为“BCH”)分别配置在下行单位频带1和2的中心频率附近。另外,在图1下段所示的上行线路中,上行数据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分散配置在上行单位频带的全体单位频带上,PUCCH配置在PUSCH的两侧。另外,下行单位频带1、2与一个上行单位频带进行了关联对应。例如,在仅使用一个单位频带进行通信时,即使在使用相互不同的两个下行单位频带1、2中的任一个作为下行线路的情况下,使用相同的上行单位频带作为上行线路。
另外,LTE+基站将对配置在PUSCH上发送了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分配给PHICH,并反馈给终端。这里,例如,表示PHICH的资源位置的PHICH资源号与PUSCH的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号关联对应地被定义。也就是说,图1所示的下行单位频带1、2的各个PHICH的PHICH资源号分别与PUSCH的RB号进行了关联对应。
另外,各个终端接收分配给了配置在与分配了发往本终端的资源分配信息的PDCCH相同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HICH的响应信号。然后,终端从分配了上行线路数据的PUSCH的RB号,计算分配了对该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PHICH的PHICH资源号。例如,如图1所示,在发往本终端的资源分配信息被分配给了配置在下行单位频带1上的PDCCH时,终端接收分配给了配置在下行单位频带1上的PHICH的响应信号。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在发往本终端的资源分配信息被分配给了配置在下行单位频带2上的PDCCH时,终端接收分配给了配置在下行单位频带2上的PHICH的响应信号。
然而,在图1中,在与同一PUSCH(同一RB号)进行了关联对应的、下行单位频带1、2的PHICH中,在使用了一方的PHICH时,另一方的PHICH未使用。也就是说,在下行单位频带1、2上,重复配置了与同一PUSCH(同一RB号)关联对应了的PHICH。因此,配置在下行单位频带1、2上的PHICH的资源在几率上仅使用一半,所以PHICH资源的开销增加。因此,在图1所示的PHICH和PDCCH的配置中,频率利用效率变差。
另一方面,在图2所示的下行线路中,将PHICH和PDCCH仅配置在一方的下行单位频带上。
在图2中,下行线路包含LTE终端和LET+终端的双方都能够进行通信的下行单位频带(以下,称为“LTE/LTE+并存频带”)、以及只有LTE+终端能够进行通信的下行单位频带(以下,称为“LTE+频带”)。在LTE/LTE+并存频带上配置SCH/BCH,在LTE/LTE+并存频带中,LTE终端和LTE+终端的双方能够与LTE+基站连接。另一方面,在LET+频带上,不配置LTE终端能够接收的SCH/BCH,而配置下行数据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SCH)。
因此,LTE终端和LTE+终端接收分配给了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DCCH的资源分配信息,并接收分配给了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的响应信号。这里,能够使用多个单位频带进行通信的第2种LTE+终端,即使在使用图2所示的LTE/LTE+并存频带和LTE+频带的双方时,也使用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DCCH和PHICH。
根据图2所示的配置例,在LTE+频带中,由于不配置PHICH,所以与图1相比,能够用作PDSCH的资源增加。
然而,在图2中,虽然配置在LTE+频带上的PDSCH的资源增加,但用于将PDSCH分配给各个终端所需的PDCCH仅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上。因此,由于PDCCH的资源量不足,无法高效地分配PDSCH,所以PDSCH的利用效率变差的可能性高。因此,即使在图2所示的PHICH和PDCCH的配置中,频率利用效率也差。
这样,在上行线路与下行线路之间使通信带宽(单位频带数)为非对称时,有时由于PHICH和PDCCH的配置,导致频率利用效率变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在上行线路与下行线路之间通信带宽为非对称时,提高频率利用效率的基站、终端、以及信道分配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基站为能够使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和数量少于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上行单位频带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其采用的结构包括:控制单元,将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分别配置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第1信道,将对上行数据的响应信号分配给配置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与所述上行单位频带相同数的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上的第2信道;以及发送单元,发送所述资源分配信息或所述响应信号。
本发明的终端为能够使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和数量少于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上行单位频带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其采用的结构包括:获取单元,获取分配给分别配置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第1信道的发往本装置的资源分配信息;映射单元,根据上行数据的所述资源分配信息,将上行数据映射到所述上行单位频带;以及提取单元,从配置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与所述上行单位频带相同数的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上的第2信道,提取对所述上行数据的响应信号。
本发明的信道分配方法用于由能够使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和数量少于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上行单位频带进行通信的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将第2信道分配给对上行数据的响应信号,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分别配置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第1信道;以及将对所述上行数据的响应信号分配给配置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与所述上行单位频带相同数的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上的第2信道。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上行线路与下行线路之间通信带宽为非对称时,能够提高频率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LTE+系统中的PHICH和PDCCH的配置例的图。
图2是表示LTE+系统中的PHICH和PDCCH的配置例的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PHICH和PDCCH的配置例的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PHICH和PDCCH的配置例的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终端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PHICH和PDCCH的配置例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5的基站管理的单位频带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5的PHICH和PDCCH的配置例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6的PHICH和PDCCH的配置例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在认识到上述问题之后,着眼于LTE终端仅能够通过配置了SCH和BCH的LTE/LTE+并存频带进行通信,而第2种LTE+终端能够使用LTE/LTE+并存频带和LTE+频带的双方的下行单位频带进行通信。也就是说,在LTE/LTE+并存频带中,LTE+系统支持的所有终端都能够读取信息。
另外,在本发明中,着眼于根据上行资源或下行资源,分别配置PDCCH和PHICH。具体而言,表示分配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的上行资源(例如,PUSCH)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以及表示分配发往终端的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资源(例如,PDSCH)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PDCCH并通知给各个终端。因此,PDCCH需要根据上行资源和下行资源的双方的资源量而配置。相对于此,PHICH(PHICH资源号)与PUSCH(PUSCH的RB号)进行了关联对应。因此,PHICH需要根据PUSCH的RB数而配置。也就是说,PHICH仅根据上行资源的资源量而配置即可。
因此,在本发明中,LTE+基站将上行线路数据和下行线路数据的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分别配置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上的PDCCH,将对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分配给配置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与上行单位频带相同数的部分下行单位频带(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另外,第2种LTE+终端根据分配给了分别配置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的发往本终端的资源分配信息,将上行线路数据映射到上行单位频带,从配置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与上行单位频带相同数的部分下行单位频带(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提取对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对相同的结构要素附加相同的标号,由于重复省略其说明。
(实施方式1)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终端100的结构的方框图。终端100为第2种LTE+终端,能够同时使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进行通信。
RF接收单元102采用能够变更接收频带的结构。RF接收单元102对经由天线101在接收频带接收到的无线接收信号(这里,为OFDM信号)进行无线接收处理(下变频、模拟数字(A/D)变换等),并将获得的接收信号输出到CP(Cyclic Prefix,循环前缀)去除单元103。
CP去除单元103从接收信号中去除CP,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104将去除CP后的接收信号变换为频域信号。该频域信号被输出到帧同步单元105。
帧同步单元105搜索从FFT单元104输入的信号中包含的SCH,并且取得与后述的基站200之间的同步(帧同步)。另外,帧同步单元105获取与SCH所使用的序列(SCH序列)进行了对应关联的小区ID。也就是说,在帧同步单元105中,进行与通常的小区搜索同样的处理。然后,帧同步单元105将表示帧同步定时的帧同步定时信息、以及从FFT单元104输入的信号输出到分离单元106。
分离单元106基于从帧同步单元105输入的帧同步定时信息,将从帧同步单元105输入的信号分离为BCH、响应信号(也就是PHICH信号)、控制信号(也就是PDCCH信号)、以及数据信号(也就是PDSCH信号)。这里,在接收PHICH信号时,分离单元106根据从资源控制单元108输入的资源控制信息表示的下行单位频带和PHICH资源号,从分离出的PHICH信号中提取对本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也就是说,分离单元106从配置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与上行单位频带相同数的部分下行单位频带、并且是作为配置了SCH/BCH的下行单位频带的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中,提取对本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然后,分离单元106将BCH输出到广播信息接收单元107,将PHICH信号输出到PHICH接收单元109,将PDCCH信号输出到PDCCH接收单元110,将PDSCH信号输出到PDSCH接收单元111。
广播信息接收单元107读取从分离单元106输入的BCH的内容,获取PUSCH的RB号与PHICH的PHICH资源号之间的关联对应、以及表示PHICH的资源数的PHICH资源信息。然后,广播信息接收单元107将PHICH资源信息输出到资源控制单元108。
资源控制单元108基于从广播信息接收单元107输入的PHICH资源信息和从PDCCH接收单元110输入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确定分配了对本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PHICH。这里,PHICH被配置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上。因此,资源控制单元108基于PHICH资源信息,确定配置了PHICH的下行单位频带。进而,资源控制单元108基于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确定与在本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发送中使用的PUSCH的RB号进行了关联对应的PHICH的PHICH资源号。然后,资源控制单元108将表示确定了的下行单位频带和PHICH的PHICH资源号的资源控制信息,输出到分离单元106。
PHICH接收单元109将从分离单元106输入的PHICH信号进行解码,并将作为解码结果的响应信号(ACK信号或NACK信号)输出到重发控制单元112。
PDCCH接收单元110对从分离单元106输入的PDCCH信号进行盲解码。这里,PDCCH信号分别配置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上。PDCCH接收单元110通过对于从分离单元106输入的PDCCH信号以本终端的终端ID将CRC比特解蔽(demasking),将CRC=OK(无差错)的PDCCH信号判定为发往本终端的PDCCH信号。然后,PDCCH接收单元110获取发往本终端的PDCCH信号中包含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将下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PDSCH接收单元111,将上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频率映射单元115和资源控制单元108。
PDSCH接收单元111基于从PDCCH接收单元110输入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在从分离单元106输入的PDSCH信号中提取接收数据。
重发控制单元112根据从PHICH接收单元109输入的响应信号(ACK信号或NACK信号),控制发送数据的重发。具体而言,在从PHICH接收单元输入来自基站200的ACK信号时,重发控制单元112指示调制单元113对新的发送数据进行调制。另一方面,在从PHICH接收单元109输入来自基站200的NACK信号时、也就是重发时,重发控制单元112指示调制单元113对与该NACK信号对应的发送数据(重发数据)进行调制。
调制单元113根据来自重发控制单元112的指示,对发送数据(新的发送数据或重发数据)进行调制,并将获得的调制信号输出到DFT(Discrete Fouriertransform,离散傅立叶变换)单元114。
DFT单元114将从调制单元113输入的调制信号变换为频域的信号,并将获得的多个频率分量输出到频率映射单元115。
频率映射单元115根据从PDCCH接收单元110输入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将从DFT单元114输入的多个频率分量映射到配置在上行单位频带上的PUSCH。
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单元116将所映射的多个频率分量变换为时域波形,CP附加单元117对该时域波形附加CP。
RF发送单元118对附加了CP的信号进行无线发送处理(上变频、数字模拟(A/D)变换等),并经由天线101将其发送。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基站200的结构的方框图。基站200是LTE+基站。
控制单元201生成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将上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PDCCH生成单元202和提取单元217,将下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PDCCH生成单元202和复用单元209。这里,控制单元201将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分别配置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
另外,控制单元201将对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分配给配置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与上行单位频带相同数的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HICH。具体而言,无论上行线路数据的发送源终端是LTE终端还是LTE+终端,控制单元201都将对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分配给配置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另外,控制单元201确定与分配了来自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的PUSCH的RB号进行了关联对应的PHICH资源号。然后,控制单元201生成表示配置对该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下行单位频带和PHICH资源号的PHICH资源信息,并将PHICH资源信息输出到PHICH配置单元208。
PDCCH生成单元202生成包含从控制单元201输入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的PDCCH信号。另外,PDCCH生成单元202对被分配了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的PDCCH信号附加CRC比特,并且利用终端ID对CRC比特进行屏蔽。然后,PDCCH生成单元202将屏蔽后的PDCCH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203。
调制单元203对从PDCCH生成单元202输入的PDCCH信号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PDCCH信号输出到复用单元209。
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04根据从CRC单元220输入的差错检测结果(有无差错),在CRC=OK(无差错)时,生成ACK信号,在CRC=NG(有差错)时,生成NACK信号作为响应信号。然后,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04将生成的响应信号(ACK信号或NACK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205。
调制单元205对从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04输入的响应信号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响应信号输出到复用单元209。
调制单元206对输入的发送数据(下行线路数据)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发送数据信号输出到复用单元209。
SCH/BCH生成单元207生成SCH和BCH,将生成的SCH和BCH输出到复用单元209。
PHICH配置单元208基于从控制单元201输入的PHICH资源信息,决定配置在各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HICH。具体而言,PHICH配置单元208将配置在PHICH资源信息所表示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HICH、并且是对应于PHICH资源信息所表示的PHICH资源号的PHICH,决定为配置在各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HICH。然后,PHICH配置单元208将表示了决定的PHICH的配置的配置信息输出到复用单元209。
复用单元209将从调制单元203输入的PDCCH信号、从调制单元205输入的响应信号(也就是PHICH信号)、从调制单元206输入的数据信号(也就是PDSCH信号)、以及从SCH/BCH生成单元207输入的SCH和BCH进行复用。这里,复用单元209基于从控制单元201输入的下行资源信息,将数据信号(PDSCH信号)映射到下行单位频带,基于从PHICH配置单元208输入的配置信息,将响应信号(PHICH信号)映射到下行单位频带。
IFFT单元210将复用信号变换为时间波形,CP附加单元211通过对该时间波形附加CP而获得OFDM信号。
RF发送单元212对从CP附加单元211输入的OFDM信号进行无线发送处理(上变频、数字模拟(A/D)变换等),并经由天线213而将其发送。由此,包含资源分配信息或响应信号的OFDM信号被发送。
另一方面,RF接收单元214对经由天线213在接收频带接收到的无线接收信号进行无线接收处理(下变频、模拟数字(A/D)变换等),并将获得的接收信号输出到CP去除单元215。
CP去除单元215从接收信号中去除CP,FFT单元216将去除CP后的接收信号变换为频域信号。
提取单元217基于从控制单元201输入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从FFT单元216输入的频域信号中提取上行线路数据,IDFT(Inverse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立叶逆变换)单元218将提取信号变换为时域信号,并将该时域信号输出到数据接收单元219。
数据接收单元219对从IDFT单元218输入的时域信号进行解码。然后,数据接收单元219输出解码后的上行线路数据作为接收数据,并且将其输出到CRC单元220。
CRC单元220对解码后的上行线路数据进行使用了CRC的差错检测,并将差错检测结果(CRC=OK(无差错)或CRC=NG(有差错))输出到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04。
接着,说明终端100和基站200的动作的细节。
基站200发送如图5上段所示的频率配置的PHICH和PDCCH。如图5所示,基站200能够使用两个下行单位频带(LTE/LTE+并存频带和LTE+频带)和一个上行单位频带(LTE/LTE+并存频带)进行通信。这里,如图5上段所示,PDCCH分别配置在两个下行单位频带上。另一方面,PHICH仅配置在两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与上行单位频带相同数(也就是一个)的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上。具体而言,如图5上段所示,PHICH配置在LTE终端和LTE+终端的双方能够进行通信的LTE/LTE+并存频带上。也就是说,PHICH配置在配置了SCH和BCH的LTE/LTE+并存频带上。
另外,在BCH中,包含与配置PHICH的OFDM码元数有关的信息、以及与PHICH的资源数有关的信息。这里,将配置PHICH的OFDM码元数设为1码元和3码元的两种。因此,配置PHICH的OFDM码元作为1比特的信息包含在BCH中。另外,为了便于说明,PHICH的资源数与下行单位频带中包含的RB数关联对应地通知。具体而言,PHICH的资源数为下行单位频带中包含的RB数的2倍、1倍、1/2倍和1/4倍中的任一个。另外,在上行线路数据的发送中使用多个RB时,终端100和基站200判断为响应信号被分配给了与上行线路数据的发送中使用的多个RB中的、最小的RB号的RB进行了关联对应的PHICH。
首先,说明基站200(LTE+基站)与终端100(第2种LTE+终端)进行通信的情况。
首先,基站200的控制单元201将通知给终端100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分别配置在图5上段所示的LTE/LTE+并存频带和LTE+频带上的PDCCH中的任一个上。
终端100的分离单元106从接收信号分离分别配置在图5上段所示的LTE/LTE+并存频带和LTE+频带上的PDCCH信号,PDCCH接收单元110从分离出的PDCCH信号获取发往本终端的资源分配信息(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然后,终端100的频率映射单元115根据获取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将发送数据(上行线路数据)映射到配置在图5下段所示的上行单位频带(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USCH。
接着,基站200的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04生成对来自终端100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ACK信号或NACK信号)。另外,基站200的控制单元201将对来自终端100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分配给配置在图5上段所示的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这里,控制单元201在配置在图5上段所示的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中,确定与分配给了上行线路数据的PUSCH的RB号进行了关联对应的PHICH资源号的PHICH。
也就是说,如图5所示,即使分配了发往终端100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PDCCH是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和LTE+频带中的任一个上的PDCCH,基站200的控制单元201也将响应信号分配给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例如,如图5所示,即使在基站200使用配置在LTE+频带上的PDCCH发送资源分配信息时,控制单元201也将对根据该资源分配信息发送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分配给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
另外,终端100的资源控制单元108在两个下行单位频带中,选择LTE/LTE+并存频带作为分配了对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下行单位频带。也就是说,如图5所示,即使分配了发往本终端的资源分配信息的PDCCH是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和LTE+频带中的任一个上的PDCCH,资源控制单元108也与基站200的控制单元201同样地进行控制,以从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中提取对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并且,资源控制单元108计算与映射了上行线路数据的PUSCH的RB号进行了关联对应的PHICH的PHICH资源号。然后,分离单元106从配置在由资源控制单元108选择出的下行单位频带(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并且为由资源控制单元108计算出的PHICH资源号的PHICH中,提取对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
另一方面,基站200(LTE+基站)在与仅能够使用一个单位频带进行通信的终端,也就是LTE终端或第1种LTE+终端进行通信时,将LTE终端和第1种LTE+终端收纳在LTE/LTE+并存频带中。因此,LTE终端或第1种LTE+终端接收分配给了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DCCH的资源分配信息,根据该资源分配信息,将上行线路数据(PUSCH信号)发送到基站200。然后,LTE终端或第1种LTE+终端从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中,提取对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也就是说,LTE终端或第1种LTE+终端始终使用LTE/LTE+并存频带与基站200进行通信。
这样,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将配置SCH和BCH的下行单位频带、也就是LTE终端和LTE+终端的双方能够进行通信的下行单位频带,作为配置PHICH的部分下行单位频带。由此,LTE+终端(基站200)支持的所有终端(LTE终端、第1种LTE+终端和第2种LTE+终端(终端100))接收分配给了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的响应信号。也就是说,LTE+系统支持的所有终端能够接收同一PHICH。因此,在LTE+频带中,不需要配置PHICH,所以能够抑制PHICH的开销。并且,在LTE+频带中不需要配置PHICH,所以能够配置更多的PDSCH,能够提高频率利用效率。
另外,在LTE/LTE+并存频带和LTE+频带的双方配置PDCCH。因此,在基站200中,通过使用分别配置在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能够将分别配置在两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SCH和配置在一个上行单位频带上的PUSCH高效率地分配给各个终端。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LTE+基站将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分别配置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将对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分配给配置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与上行单位频带相同数的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HICH。由此,在LTE+基站中,能够以频率利用效率高的配置方式发送LTE终端和LTE+终端需要的PHICH和PDCCH。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上行线路与下行线路之间通信带宽为非对称时,能够提高频率利用效率。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在LTE+频带中第1种LTE+终端进行通信的情况。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终端和基站的基本结构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终端和基站的结构相同。因此,也使用图3和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终端。
本实施方式的基站200发送如图6上段所示的频率配置的PHICH和PDCCH。如图6所示,基站200与实施方式1的图5同样地,能够使用两个下行单位频带(LTE/LTE+并存频带和LTE+频带)和一个上行单位频带(LTE/LTE+并存频带)进行通信。这里,如图6上段所示,PHICH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和LTE+频带的双方的下行单位频带上。其中,如图6上段所示,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的资源量大于配置在LTE+频带上的PHICH的资源量。具体而言,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的资源量与实施方式1(图5上段)相同,相对于此,配置在LTE+频带上的PHICH的资源量小于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的资源量。
另外,配置在LTE+频带上的PHICH的资源量与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的资源量预先进行了关联对应。例如,配置在LTE+频带上的PHICH的资源量为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的资源量的1/2。
另外,如图6上段所示,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PDCCH分别配置在两个下行单位频带上,SCH/BCH仅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上。
另外,LTE终端、收纳在图6上段所示的LTE/LTE+并存频带中的第1种LTE+终端和第2种LTE+终端(终端100)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也就是说,上述各个终端接收分配给了配置在图6上段所示的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的响应信号。
因此,以下,说明基站200(LTE+基站)与图6上段所示的LTE+频带中收纳的第1种LTE+终端进行通信的情况。
第1种LTE+终端(也就是仅能够使用一个单位频带进行通信的终端)首先被收纳在LTE/LTE+并存频带中,接收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上的SCH/BCH而与基站200连接。接着,基站200指示第1种LTE+终端从LTE/LTE+并存频带移动到LTE+频带,第1种LTE+终端根据来自基站200的指示,移动到LTE+频带。由此,第1种LTE+终端收纳在LTE+频带中。
这里,第1种LTE+终端获取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上的BCH所表示的、LTE/LTE+并存频带的PHICH资源信息(例如,配置PHICH的OFDM码元、PHICH资源数)。然后,第1种LTE+终端基于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和配置在LTE+频带上的PHICH之间的关联对应,计算配置在LTE+频带上的PHICH的资源信息。例如,第1种LTE+终端计算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的资源数的1/2作为配置在LTE+频带上的PHICH的资源数。
然后,第1种LTE+终端接收分配给配置在图6上段所示的LTE+频带上的PDCCH的资源分配信息,并根据该资源分配信息,将上行线路数据(PUSCH信号)发送到基站200。
基站200的控制单元201进行控制,以将对来自第1种LTE+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分配给配置在图6上段所示的两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LTE+频带上的PHICH。也就是说,如图6所示,基站200将对收纳在LTE+频带中的第1种LTE+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分配给配置在LTE+频带上的PHICH。另外,第1种LTE+终端与基站200同样地,从配置在LTE+频带上的PHICH中,提取对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
这样,PHICH配置在图6所示的LTE+频带上,所以能够将第1种LTE+终端收纳在LTE+频带中。因此,在第1种LTE+终端中,在被收纳在LTE+频带中时,接收分配给了配置在LTE+频带上的PHICH的响应信号。另一方面,LTE终端和第2种LTE+终端(终端100)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接收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也就是说,配置在LTE+频带上的PHICH仅用于收纳在LTE+频带中的第1种LTE+终端。
这里,配置在LTE+频带上的PHICH与PUSCH进行了关联对应,该PUSCH是与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进行了关联对应的PUSCH相同的PUSCH。但是,如上所述,配置在LTE+频带上的PHICH的资源量小于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的资源量,所以能够抑制LTE+频带的PHICH的开销。另外,在LTE+频带中,能够通过使PHICH的资源量比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的资源量小,配置更多的PDSCH。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将第1种LTE+终端收纳在LTE+频带中时,与实施方式1同样,也能够提高频率利用效率。进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第1种LTE+终端在收纳在LTE+频带中时,基于LTE/LTE+并存频带的PHICH资源信息,计算LTE+频带的PHICH资源信息。由此,在基站中,不需要LTE+频带的PHICH资源信息的信令,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频率利用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配置在LTE+频带上的PHICH的资源信息与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的资源信息进行对应关联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配置在LTE+频带上的PHICH的资源信息既可以使用LTE/LTE+并存频带的BCH进行通知,或者也可以个别地通知给收纳在LTE+频带中的第1种LTE+终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说明了第2种LTE+终端无论接收到PDCCH的下行单位频带如何,都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选择配置了SCH/BCH的下行单位频带(LTE/LTE+并存频带)上所配置的PHICH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也可以从LTE+基站个别地指示第2种LTE+终端选择配置在LTE/LTE+并存频带和LTE+频带中的哪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HICH。由此,即使在SCH/BCH配置在所有下行单位频带上时,第2种LTE+终端也能够确定配置分配了响应信号的PHICH的下行单位频带,所以能够获得与本发明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3)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上行线路与下行线路之间使通信带宽(单位频带数)为非对称时,仅单方的单位频带上配置PHICH的资源,并且上行线路数据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仅从配置了PHICH的资源的部分下行单位频带通过PDCCH发往终端的情况。
另外,配置了PHICH的资源的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与上行资源分配信息之间具有相同的信息大小(也就是发送所需要的比特数)。另外,在PDCCH信号中,包含资源分配信息的类别信息(例如,1比特的标记)。因此,即使包含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的PDCCH信号与包含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PDCCH信号的大小相同,终端也能够通过确认资源分配信息的类别信息,识别其是下行资源分配信息还是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另外,发送上行资源分配信息时的PDCCH格式为PDCCH format0,发送下行资源分配信息时的PDCCH格式为PDCCH format1A。
另一方面,在上行带宽与下行带宽不同时,信息大小在下行资源分配信息与上行资源分配信息之间不同。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这样起因于带宽的不同,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与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不同时,通过对分配给部分下行单位频带的PDCCH的资源分配信息附加零信息(零填充(0 Padding)),使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与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相等。由此,无论下行资源分配信息或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如何,都保持PDCCH信号的大小的同一性。
以下,使用图7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终端800的各个结构。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终端800的结构的方框图。图7所示的终端800相对于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终端100追加格式判定单元803,具有PDCCH接收单元802代替PDCCH接收单元110,并具有广播信息接收单元801代替广播信息接收单元107。另外,在图7中,对与图3相同结构的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分离单元106基于从帧同步单元105输入的帧同步定时信息,将从帧同步单元105输入的信号分离为BCH、响应信号(也就是PHICH信号)、控制信号(也就是PDCCH信号)、以及数据信号(也就是PDSCH信号)。这里,在接收PHICH信号时,分离单元106根据从资源控制单元108输入的资源控制信息表示的下行单位频带和PHICH资源号,从分离出的PHICH信号中提取对本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也就是说,分离单元106从配置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与上行单位频带相同数的部分下行单位频带、并且是作为配置了SCH/BCH的下行单位频带的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中,提取对本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然后,分离单元106将BCH输出到广播信息接收单元801,将PHICH信号输出到PHICH接收单元109,将PDCCH信号输出到PDCCH接收单元802,将PDSCH信号输出到PDSCH接收单元111。
广播信息接收单元801读取从分离单元106输入的BCH的内容,获取PUSCH的RB号与PHICH的PHICH资源号之间的关联对应、以及表示PHICH的资源数的PHICH资源信息。然后,广播信息接收单元801将PHICH资源信息输出到资源控制单元108。另外,广播信息接收单元801读取从分离单元106输入的BCH的内容,获取与后述的基站900的下行单位频带和上行单位频带的结构有关的BCH的信息。广播信息接收单元801例如获取上行单位频带数、下行单位频带数、各个单位频带的识别号和带宽、上行单位频带与下行单位频带的关联对应信息、以及基本单位频带信息等。另外,能够从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和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求基本单位频带,但这里,基站900将基本单位频带的识别信息包含在BCH中。然后,广播信息接收单元801将获取的BCH的信息输出到格式判定单元803和PDCCH接收单元802。
PDCCH接收单元802使用与各个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对应的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与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对应的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以及本终端的终端ID,对从分离单元106输入的各个下行单位频带的PDCCH信号进行盲解码。这里,PDCCH信号分别配置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上。
也就是说,PDCCH接收单元802首先确定各个PDCCH信号中包含的相当于CRC比特的部分。此时,在基站900中,有时通过零填充进行信息大小的调整。因此,PDCCH接收单元802在基本单位频带的PDCCH信号中,使用从基本单位频带的带宽和与其对应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中较宽一方的带宽求得的信息大小(有效载荷大小:Payload size),确定相当于CRC比特的部分。另一方面,在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中,仅包含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因此,PDCCH接收单元802在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中,使用对应于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的信息大小,确定相当于CRC比特的部分。另外,PDCCH接收单元802通过对于从分离单元106输入的PDCCH信号以本终端的终端ID将(demasking)CRC比特进行解蔽,从而将CRC=OK(无差错)的PDCCH信号判定为发往本终端的PDCCH信号。这样,判断为发往本终端的PDCCH信号被输出到格式判定单元803。另外,在后面叙述基本单位频带。
格式判定单元803基于从PDCCH接收单元802接收的PDCCH信号中包含的资源分配信息的类别信息,判定该PDCCH信号的格式是“format0”还是“format1A”。在判定为“format0”时,格式判定单元803将该PDCCH信号中包含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频率映射单元115和资源控制单元108。另外,在判定为“format1A”时,格式判定单元803将该PDCCH信号中包含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PDSCH接收单元111。此时,在不配置PHICH的资源的单位频带的PDSCH中不被分配上行资源分配信息,所以格式判定单元803在不配置PHICH的资源的单位频带中不判定为“format0”。
资源控制单元108基于从广播信息接收单元801输入的PHICH资源信息和从格式判定单元803输入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确定分配了对本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PHICH。这里,PHICH被配置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上。因此,资源控制单元108基于PHICH资源信息,确定配置了PHICH的下行单位频带。进而,资源控制单元108基于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确定与在本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发送中使用的PUSCH的RB号进行了关联对应的PHICH的PHICH资源号。然后,资源控制单元108将表示确定的下行单位频带和PHICH的PHICH资源号的资源控制信息,输出到分离单元106。
PDSCH接收单元111基于从格式判定单元803输入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在从分离单元106输入的PDSCH信号中提取接收数据。
频率映射单元115根据从格式判定单元803输入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将从DFT单元114输入的多个频率分量映射到配置在上行单位频带上的PUSCH。
接着,使用图8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基站900的结构。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基站900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8所示的基站900相对于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1的基站200,追加填充单元903,具有控制单元901代替控制单元201,具有PDCCH生成单元902代替PDCCH生成单元202。另外,在图8中,对与图4相同结构的部分附加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控制单元901生成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将上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PDCCH生成单元902和提取单元217,将下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PDCCH生成单元902和复用单元209。控制单元901对于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所有频带分配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另一方面,仅对该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部分频带分配上行资源分配信息。这里,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特别被分配给在与一个上行单位频带进行了对应关联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具有与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最接近的带宽的下行单位频带。这里,有时将分配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分配对象下行单位频带称为“基本单位频带”。
控制单元901将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下行资源分配信息输出到PDCCH生成单元902,并且将与基本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以下,有时称为“基本单位频带信息”)输出到PDCCH生成单元902。另外,该基本单位频带信息也可以通过SCH/BCH生成单元207而包含在BCH中。
另外,控制单元901将表示基本单位频带的带宽和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的大小的带宽比较信息,经由PDCCH生成单元902转送给填充单元903。
另外,控制单元901将对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分配给配置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与上行单位频带相同数的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HICH。具体而言,无论上行线路数据的发送源终端是LTE终端还是LTE+终端,控制单元901都将对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分配给配置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另外,控制单元901确定与分配了来自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的PUSCH的RB号进行了关联对应的PHICH资源号。然后,控制单元901生成表示配置对该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下行单位频带和PHICH资源号的PHICH资源信息,并将PHICH资源信息输出到PHICH配置单元208。
PDCCH生成单元902生成包含从控制单元901输入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的PDCCH信号。此时,PDCCH生成单元902使配置在基本单位频带信息表示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信号中包含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下行资源分配信息,使配置在其他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信号中仅包含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然后,PDCCH生成单元902将PDCCH信号输出到填充单元903。
在从PDCCH生成单元902输入的PDCCH信号中,直到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成为相等为止,填充单元903对信息大小较小的一方附加零信息(零填充)。此时,填充单元903对不配置PHICH的资源的下行单位频带上所配置的PDCCH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不附加零信息,而仅对配置PHICH的资源的下行单位频带上所配置的PDCCH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或上行资源分配信息附加零信息。另外,填充单元903基于带宽比较信息,判断对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上行资源分配信息中的哪个信息附加零信息。另外,填充单元903对被分配了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的PDCCH信号附加CRC比特,并且利用终端ID对CRC比特进行屏蔽。然后,填充单元903将附加CRC比特后的PDCCH信号输出到调制单元203。
调制单元203对从填充单元903输入的PDCCH信号进行调制,并将调制后的PDCCH信号输出到复用单元209。
接着,使用图9说明终端800和基站900的动作。图9是表示PHICH和PDCCH的配置例的图。
基站900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将PHICH的资源仅配置在部分单位频带上,并仅从配置了PHICH的资源的部分单位频带,使用PDCCH发送上行线路数据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也就是说,在不配置PHICH的资源的单位频带中,基站900不使用PDCCH的资源用于上行线路数据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发送。
另外,终端800在PDCCH接收单元802中,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对从分离单元106输入的PDCCH信号进行盲解码。盲解码需要的PDCCH的信息比特的大小根据是否在发送了PDCCH的单位频带内配置了PHICH的资源的判定结果、以及发送了PDCCH的资源的下行单位频带和与其对应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而决定。
也就是说,在不配置PHICH的资源的下行单位频带中,仅通过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用于PDCCH的盲解码的信息大小。
相对于此,在配置PHICH的资源的下行单位频带中,参照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和与其对应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中较大的一方,决定用于PDCCH的盲解码的信息大小。具体而言,单位频带的频率越小,表示分配了的线路资源的频率位置所需要的比特数越少,所以例如在上行单位频带大于下行单位频带时,判断为对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插入了“0”(零填充)。由此,能够假设上行线路数据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与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具有相同的信息大小。通过该零填充,上行线路数据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与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相同,所以能够尝试对双方同时进行盲解码,能够削减终端的电路规模。另外,对于盲解码成功的信息是否为上行线路数据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或者是否为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能够通过信息比特内包含的1比特的“上行/下行分配信息判别标记”来判别。
另外,在零填充中,在高频侧的下行单位频带与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不同时,对于该带宽对,直到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与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成为相等为止,对信息大小较小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附加零信息。然而,零填充为了调整大小而进行,所以零信息本身没有有意义的信息。也就是说,使得下行控制信息包含原本不需要的信号,所以在使整体的功率恒定时,原本需要的每个信息比特的功率降低。
另外,一般而言,下行控制信息的重要度高于上行控制信息。也就是说,下行控制信息不仅被用于通知下行数据信道的资源分配信息,还被用于通知其他的重要信息(例如,寻呼信息、广播信息)的调度信息。因此,期望降低对下行控制信息的零填充的频度。
这里,能够获得PDCCH的频率分集效应取决于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因此,在较窄带宽的下行单位频带中,频率分集效应小,所以希望尽量去除降低质量的因素。但是,对于零填充而言,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越窄,被零填充的可能性越高。
在不存在载波聚集的概念的LTE系统中,一般而言,下行频带大于上行频带,所以不可能发生这样的状况。相对于此,在导入载波聚集,并且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与一个上行单位频带进行了对应关联的LTE+系统中,可能频繁发生即使在整体中下行频带带宽宽于上行频带带宽,若着眼于单位频带,则下行单位频带窄于上行单位频带的状况。
另外,为了避免零填充,还能够考虑使上行控制信息和下行控制信息的大小不同的方法。然而,此时,需要在终端侧对信息比特数不同的两个控制信息分别进行盲解码。因此,产生盲解码次数增加,随之电路规模增大的问题。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不配置PHICH的资源的下行单位频带上配置的PDCCH中,仅分配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而不进行零填充,所以能够抑制原本需要的每个信息比特的功率的降低。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上述实施方式1的效果以外,还在不配置PHICH资源的下行单位频带中,不发送上行资源分配信息,所以能够避免为了使下行线路数据的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与上行线路数据的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匹配而进行的零填充。由此,不进行无谓的数据的发送,能够提高原本需要的每个信息比特的功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是否存在PHICH的资源,终端判断在进行盲解码时有无零填充的需要,但实际上,在存在PHICH的资源的单位频带上,配置用于收纳LTE终端的适合LTE终端的SCH和BCH。因此,终端也可以根据有无用于收纳LTE终端的SCH/BCH,判断是否需要零填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信息大小相同而进行了插入“0”的零填充,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附加“0”之外的任意的冗余比特而使信息大小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不配置PHICH的资源的单位频带中,不判定为“format0”,所以在不配置PHICH资源的单位频带中,能够削减PDCCH中包含的资源分配信息的类别信息比特。也就是说,能够提高PDCCH发送上耗费的功率效率。另外,在不削减相当于上述类别信息比特的部分时,在不配置PHICH资源的单位频带中,资源分配信息的相当于类别信息比特的部分为固定的值(也就是表示下行分配的类别信息),所以也可以在终端侧将该部分用作奇偶校验位的一部分。
(实施方式4)
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3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即使在上行带宽和下行带宽相同的情况下,有时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也互不相同。
也就是说,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了若上行带宽和下行带宽相同,则在配置了PHICH的资源的下行单位频带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与上行资源分配信息方面具有相同的信息大小的情况。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上行带宽和下行带宽相同时,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上行资源分配信息之间,信息大小虽然大致相等却未必相同。另外,上行带宽与下行带宽之差越大,下行资源分配信息与上行资源分配信息之间的信息大小之差越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保持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的同一性,在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不同时,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对分配给部分下行单位频带的PDCCH的资源分配信息附加零信息(零填充(0 Padding))。
以下,具体地说明本实施方式。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终端和基站的基本结构与在实施方式3中说明的终端和基站的结构相同。因此,也使用图7和图8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终端和基站。
本实施方式的终端800(图7)的PDCCH接收单元802使用与各个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对应的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与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对应的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以及本终端的终端ID,对从分离单元106输入的各个下行单位频带的PDCCH信号进行盲解码。这里,PDCCH信号分别配置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上。
也就是说,PDCCH接收单元802首先确定各个PDCCH信号中包含的相当于CRC比特的部分。此时,在基站900(图8)中,有时通过零填充进行信息大小的调整。因此,PDCCH接收单元802在基本单位频带的PDCCH信号中,使用从基本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以及从与其对应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中较大的一方的信息大小(有效载荷大小),确定相当于CRC比特的部分。另一方面,在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中,仅包含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因此,PDCCH接收单元802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在基本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中,使用对应于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的信息大小,确定相当于CRC比特的部分。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基站900(图8)的控制单元901将表示从基本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与从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之间的大小关系的信息大小比较信息,经由PDCCH生成单元902输出到填充单元903。
在从PDCCH生成单元902输入的PDCCH信号中,直到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成为相等为止,填充单元903对信息大小较小的一方附加零信息(零填充)。此时,填充单元903基于信息大小比较信息,判断对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上行资源分配信息中的哪个信息附加零信息。
接着,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使用图9说明终端800和基站900的动作。图9是表示PHICH和PDCCH的配置例的图。
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基站900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将PHICH的资源仅配置在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上,并仅从配置了PHICH的资源的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使用PDCCH发送上行线路数据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也就是说,在不配置PHICH的资源的单位频带中,基站900不使用PDCCH的资源用于上行线路数据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发送。因此,终端800的PDCCH接收单元802从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各个频带获取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并且从配置了PHICH的资源的部分下行单位频带获取上行资源分配信息。
另外,终端800在PDCCH接收单元802中,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地,对从分离单元106输入的PDCCH信号进行盲解码。盲解码需要的PDCCH的信息比特的大小,根据是否在发送了PDCCH的下行单位频带内配置了PHICH的资源的判定结果、以及从发送了PDCCH的资源的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以及从与其对应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来决定。
也就是说,PDCCH接收单元802在未配置PHICH的资源的下行单位频带中,仅根据从该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决定用于PDCCH的盲解码的信息大小。
相对于此,PDCCH接收单元802在配置PHICH的资源的下行单位频带中,参照从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与从与其对应的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中较大一方的信息大小,决定用于PDCCH的盲解码的信息大小。这里,单位频带的带宽越窄,为了表示所分配的线路资源的频率位置所需要的比特数越少。因此,例如,在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宽于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时,在多数情况下,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大于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因此,PDCCH接收单元802在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大于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时,判断为对下行资源分配信息插入了“0”(零填充)。由此,能够假设上行资源分配信息与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具有相同的信息大小。通过该零填充,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与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为相同,所以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终端800能够尝试对双方同时进行盲解码,能够削减终端的电路规模。另外,对于盲解码成功了的信息是否为上行线路数据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或者是否为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能够通过信息比特内包含的1比特的“上行/下行分配信息判别标记”来判别。
另外,在进行零填充时,在着眼于某个下行单位频带与上行单位频带的频带对的情况下,在从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小于从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时,对于该频带对,直到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与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成为相等为止,对信息大小较小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附加零信息。然而,零填充为了调整大小而进行,所以零信息本身没有指代的信息。也就是说,使得下行控制信息包含原本不需要的信号,所以在使整体的功率恒定时,导致原本需要的每个信息比特的功率降低。
另外,一般而言,下行控制信息的重要度高于上行控制信息。这是因为,下行控制信息不仅被用于通知下行数据信道的资源分配信息,还被用于通知其他的重要信息(例如,寻呼信息、广播信息)的调度信息。因此,期望降低对下行控制信息的零填充的频度。
这里,能够获得PDCCH的频率分集效应取决于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因此,在窄带宽的下行单位频带中,频率分集效应小,所以希望尽量去除降低质量的因素。但是,对于零填充而言,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越窄,被零填充的可能性越高。
在不存在载波聚集的概念的LTE系统中,一般而言,下行频带大于上行频带,所以不可能发生这样的状况。相对于此,在导入载波聚集,并且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与一个上行单位频带进行了对应关联的LTE+系统中,可能频繁发生即使在整体中下行频带带宽宽于上行频带带宽,若着眼于单位频带,则下行单位频带窄于上行单位频带,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小于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的状况。
另外,为了避免零填充,还能够考虑使上行控制信息和下行控制信息的大小不同的方法。然而,此时,需要在终端侧对信息比特数不同的两个控制信息分别进行盲解码。因此,产生盲解码次数增加,随之电路规模增大的问题。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在不配置PHICH的资源的下行单位频带上所配置的PDCCH中,仅分配下行线路数据的下行资源分配信息,而不进行零填充,所以能够抑制原本需要的每个信息比特的功率的降低。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在不配置PHICH资源的下行单位频带中,不发送上行资源分配信息,所以能够避免为了使下行线路数据的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与上行线路数据的资源分配信息的信息大小匹配而进行的零填充。由此,不进行无谓的数据的发送,能够提高原本需要的每个信息比特的功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是否存在PHICH的资源,终端判断在进行盲解码时有无零填充的需要,但实际上,在存在PHICH的资源的单位频带上,配置用于收纳LTE终端的适合LTE终端的SCH和BCH。因此,终端也可以根据有无用于收纳LTE终端的SCH/BCH,判断是否需要零填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信息大小相同而进行了插入“0”的零填充,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附加“0”之外的任意的冗余比特而使信息大小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未配置PHICH的资源的单位频带中,无判定为“format0”,所以在不配置PHICH资源的单位频带中,能够削减PDCCH中包含的资源分配信息的类别信息比特。也就是说,能够提高PDCCH发送上耗费的功率效率。另外,在不削减相当于上述类别信息比特的部分时,在不配置PHICH资源的单位频带中,资源分配信息的相当于类别信息比特的部分为固定的值(也就是表示下行分配的类别信息),所以也可以将该部分在终端侧用作奇偶校验位的一部分。
(实施方式5)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之处在于,基站使用下行单位频带对和上行单位频带对,对每个终端构成在上行线路与下行线路之间为非对称的载波聚集。
例如,如图10所示,基站管理两个下行单位频带和两个上行单位频带。但是,考虑到终端的发送上耗费的功耗或RF发送电路的能力,基站对一个终端,在下行线路(也就是终端的接收频带)中设定(Configure,设置)两个下行单位频带,相对于此,在上行线路(也就是终端的发送频带)中仅设定一个上行单位频带。另外,在图10中,对终端1设定了两个下行单位频带和低频侧的一个上行单位频带(图10所示的实线的关联对应),对终端2设定了与终端1相同的两个下行单位频带和高频侧的一个上行单位频带(图10所示的虚线的关联对应)。也就是说,在图10中,终端1和终端2在下行线路中设定相同的下行单位频带,相对于此,在上行线路中设定互不相同的上行单位频带。
此时,即使基站使用配置在任意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发送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各个终端也在各自中设定的上行单位频带中,基于与发往本终端的上行分配信息对应的PUSCH的RB号,发送上行线路数据。也就是说,各个终端在下行线路中接收使用两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任一个频带发送的信号,相对于此,在上行线路中仅使用一个上行单位频带发送信号。
另外,如图10所示,在对各个终端设定的单位频带的数在上行线路与下行线路之间不同时(非对称时),如上所述(图1),有时一个PUSCH资源与配置在各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多个PHICH资源进行关联对应。由此,虽然有可能产生PHICH资源的浪费,但能够防止PHICH资源的争用,能够防止系统性能的大幅劣化。
然而,如图10所示,在构成为对各个终端设定的单位频带的数在上行线路与下行线路之间为非对称,对每个终端设定的上行单位频带的位置不同的载波聚集时,也存在使配置在不同的上行单位频带上的PUSCH资源相互之间与同一PHICH资源关联对应的可能性。例如,存在以下的可能性,即:在图10中,分别配置在终端1和终端2中设定的互不相同的上行单位频带(低频侧和高频侧)的PUSCH资源、与配置在终端1和终端2的双方中设定的同一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HICH资源关联对应地使用。此时,产生在终端1与终端2之间使用同一PHICH资源的状态,也就是说,产生PHICH资源的争用。
这里,在LTE系统中,对于一个LTE终端设定的上行单位频带的数和下行单位频带的数都是一个,在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的单位频带数上保障了对称性。因此,在LTE系统中,能够将PUSCH资源与PHICH资源一对一地始终关联对应。因此,为了削减对终端通知PHICH资源所需要的信令的开销,进行了使PHICH资源与PUSCH的RB号关联对应。也就是说,在LTE系统中,使配置在互不相同的上行单位频带上的PUSCH资源,分别与配置在互不相同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HICH资源关联对应。换言之,在配置在互不相同的上行单位频带上的PUSCH资源之间,不产生同一PUSCH资源的争用。另外,在LTE系统中,将表示与各个下行单位频带对应的上行单位频带的信息,使用配置在各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BCH分别广播给终端。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LTE+终端从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配置了将与本终端使用的上行单位频带(也就是对本终端设定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包括上行单位频带的频率位置、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等的信息)广播的BCH的下行单位频带上配置的PHICH中,提取对来自本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
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终端和基站的基本结构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终端和基站的结构相同。因此,也使用图3和图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终端。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的终端100(图3)为第2种LTE+终端,能够同时使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进行通信。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基站200(图4)为LTE+基站。另外,如图10所示,在各个下行单位频带上配置了SCH和BCH。
在接收PHICH信号时,终端100的分离单元106根据从资源控制单元108输入的资源控制信息表示的下行单位频带和PHICH资源号,从分离出的PHICH信号中提取对本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具体而言,分离单元106从配置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对本终端的下行准基本单位频带上的PHICH中,提取对本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这里,下行准基本单位频带是指,配置了将与本终端使用的上行单位频带、也就是映射了来自本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广播的BCH的下行单位频带。然后,分离单元106将PHICH信号输出到PHICH信号接收单元109。
广播信息接收单元107读取从分离单元106输入的、配置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各个频带上的BCH的内容,并获取与各个下行单位频带对应的上行单位频带的信息。然后,广播信息接收单元107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确定配置了将与对本终端设定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广播的BCH的下行单位频带,并将该下行单位频带定义为对本终端的下行准基本单位频带。
另外,广播信息接收单元107获取表示PUSCH的RB号与PHICH的PHICH资源号之间的关联对应、以及PHICH的资源数的PHICH资源信息。然后,广播信息接收单元107将表示下行准基本单位频带的下行准基本单位频带信息和PHICH资源信息输出到资源控制单元108。
资源控制单元108基于从广播信息接收单元107输入的下行准基本单位频带信息、PHICH资源信息、以及从PDCCH接收单元110输入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确定分配了对来自本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PHICH。这里,分配了对来自终端100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PHICH配置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对终端100的下行准基本单位频带上。因此,资源控制单元108基于PHICH资源信息和下行准基本单位频带信息,确定配置了PHICH的下行单位频带。进而,资源控制单元108基于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确定与在本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发送中使用的PUSCH的RB号进行了关联对应的PHICH的PHICH资源号。然后,资源控制单元108将表示确定了的下行单位频带和PHICH的PHICH资源号的资源控制信息,输出到分离单元106。
另一方面,基站200(图4)的控制单元201将对来自各个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分别分配给配置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每个终端的下行准基本单位频带上的PHICH。也就是说,无论配置了对于发送了上行线路数据的终端分配了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下行单位频带如何,控制单元201将对来自各个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分配给配置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每个终端的下行准基本单位频带上的PHICH。
接着,说明终端100和基站200的动作的细节。
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11所示,PDCCH、PHICH和SCH/BCH分别配置在两个下行单位频带上。另外,图11所示的终端1和终端2(LTE+终端)分别具有图3所示的终端100的结构。另外,基站200决定对每个终端设定哪个下行单位频带和哪个上行单位频带。这里,如图11所示,对各个终端设定的下行单位频带的数为两个,上行单位频带的数为少于下行单位频带的数的一个。因此,如图11所示,基站200对终端1设定两个下行单位频带和低频侧的一个上行单位频带(图11所示的实线的关联对应),对终端2设定与终端1相同的两个下行单位频带和高频侧的一个上行单位频带(图11所示的虚线的关联对应)。也就是说,基站200能够使用两个下行单位频带和两个上行单位频带,但各个终端仅能够使用两个下行单位频带和一个上行单位频带。
另外,基站200通知对各个终端设定了的下行单位频带和上行单位频带,但在设定了的单位频带中,并非一定要以所有的子帧对于各个终端发送下行信号,也并非一定要对于各个终端指示上行信号的发送。也就是说,所述对每个终端设定的下行单位频带,表示在哪个单位频带中存在映射对终端的下行控制信号和下行线路数据的可能性,所述对每个终端设定的上行单位频带,表示在某个终端接收到上行分配控制信号时,应使用哪个上行单位频带。
如图11上段所示,各个LTE+终端(终端1和终端2)使用分别配置在两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另一方面,各个LTE+终端(终端1和终端2)仅使用配置在两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对各个终端的下行准基本单位频带上的PHICH。这里,对终端1的下行准基本单位频带,是配置了将与终端1使用的上行单位频带(图11所示的低频侧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广播的BCH的、图11所示的低频侧的下行单位频带。另外,对终端2的下行准基本单位频带,是配置了将与终端2使用的上行单位频带(图11所示的高频侧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广播的BCH的、图11所示的高频侧的下行单位频带。也就是说,图11所示的终端1和终端2(LTE+终端)在配置了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适合LTE的BCH中,确定配置了将与对本终端设定的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广播的适合LTE的BCH的下行单位频带,并将确定的下行单位频带决定为对本终端的下行准基本单位频带。
以下,说明基站200(LTE+基站)与终端100(LTE+终端)进行通信的情况。
首先,基站200的控制单元201将通知给终端100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分别配置在图11上段所示的两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中的任一个。
终端100的分离单元106从接收信号分离分别配置在图11上段所示的两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信号,PDCCH接收单元110从分离出的PDCCH信号获取发往本终端的资源分配信息(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下行资源分配信息)。然后,终端100的频率映射单元115根据获取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将发送数据(上行线路数据)映射到配置在图11下段所示的上行单位频带上的PUSCH。但是,从基站200预先对终端100通知了设定了哪个上行单位频带。
接着,基站200的响应信号生成单元204生成对来自终端100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ACK信号或NACK信号)。另外,基站200的控制单元201将对来自终端100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分配给配置在对终端100的下行准基本单位频带上的PHICH。另外,控制单元201在配置在作为对终端100的下行准基本单位频带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HICH中,确定与分配给了上行线路数据的PUSCH的RB号进行了关联对应的PHICH资源号的PHICH。
也就是说,如图11所示,无论分配了发往终端100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PDCCH是配置在两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哪个频带上的PDCCH,基站200的控制单元201都将其分配给配置在作为对各个终端的下行准基本单位频带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HICH。例如,如图11的实线箭头所示,即使在基站200对于终端1(LTE+终端)使用配置在高频侧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发送上行资源分配信息时,控制单元201也将对根据该资源分配信息发送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分配给配置在低频侧的下行单位频带(对终端1的下行准基本单位频带)上的PHICH。另外,如图11的虚线箭头所示,对于终端也同样。
另外,终端100的资源控制单元108选择对本终端的下行准基本单位频带作为分配了对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下行单位频带。例如,如图11所示,分配了发往终端1的资源分配信息的PDCCH无论是配置在两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任一个频带上的PDCCH,与基站200的控制单元201同样,终端1的资源控制单元108都进行控制,以从配置在低频侧的下行单位频带(对终端1的下行准基本单位频带)上的PHICH中,提取对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并且,资源控制单元108计算与映射了上行线路数据的PUSCH的RB号进行了关联对应的PHICH的PHICH资源号。然后,分离单元106从配置在由资源控制单元108选择出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HICH、并且为由资源控制单元108计算出的PHICH资源号的PHICH中,提取对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
这样,在对每个LTE+终端构成在上行线路与下行线路之间为非对称的载波聚集时,基于适合LTE+终端的BCH,决定配置了分配对来自LTE+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PHICH的下行准基本单位频带。由此,即使在对每个LTE+终端分配互不相同的上行单位频带时,各个LTE+终端也能够使用配置在与各自的上行单位频带对应的互不相同的下行单位频带(下行准基本单位频带)上的PHICH资源。因此,即使是对LTE+终端设定的上行单位频带的数与下行单位频带的数为非对称的系统(例如,LTE+系统),也能够避免LTE+终端之间的PHICH资源的争用,所以能够防止系统效率的降低。
另外,分配了对某个终端的资源分配信息的PDCCH配置在两个下行单位频带的双方。因此,在基站200中,即使在配置在一方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资源缺乏时,也能够使用配置在另一方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所以能够实现高效率的PDCCH的运用。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LTE+基站将上行资源分配信息和下行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分别配置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将对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分配给配置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对各个终端的下行准基本单位频带上的PHICH。由此,在LTE+基站中,即使在对每个LTE+终端具有独自的非对称性而使用上行单位频带和下行单位频带时(例如,使用对每个LTE+终端不同的上行单位频带时),也能够在不同的LTE+终端之间防止PHICH资源的争用,能够高效率地使用PHICH资源。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对每个终端独立地构成上行线路与下行线路之间为非对称的载波聚集时,也能够提高频率利用效率。
(实施方式6)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实施方式5的不同之处在于,为了削减终端的功耗,在对每个单位频带独立地构成非连续接收(Discontinuous Reception(DRX))。
虽然各个终端持续性地从基站接收两个下行单位频带的设定通知,但应从基站发送到各个终端的信号大量、并且在时间轴上连续地发生的情况实际上极少,所以终端在某时间仅接收一个下行单位频带就足够。因此,通过在基站与终端之间预先规定以下的动作(也就是DRX的动作),能够削减终端的功耗,即:在某个单位频带中,在部分时间(期间)终端用该单位频带接收信号,在接收信号的部分时间之外的其他时间(期间)不用该单位频带接收信号。这里,在着眼于一个单位频带时,在终端中,将由“接收信号的期间”和“停止信号的接收的期间”构成的循环(cycle)称为DRX循环。DRX循环例如以数十ms(毫秒)循环反复。
此时,在终端中,对每个下行单位频带独立地进行DRX。这里,例如,在图11(实施方式5)中,即使在使用配置在高频侧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发送了对终端1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时,基站也必须使用配置在低频侧的下行单位频带(对终端1的准基本单位频带)上的PHICH发送响应信号。但是,根据DRX循环,被认为终端即使通过高频侧的下行单位频带接收到信号,也由于低频侧的下行单位频带处于DRX中(也就是接收停止中),所以无法接收响应信号的情况。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对于分配发往各个终端的响应信号的PHICH所配置的下行单位频带进行优先顺序的排序。
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各个终端与实施方式5同样地,基于对本终端的准基本单位频带的信息,确定分配了发往本终端的响应信号的PHICH所配置的下行单位频带。但是,若在响应信号的接收定时对本终端的准基本单位频带处于DRX中,则终端将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发送上使用的PDCCH所配置的下行单位频带,决定为配置了响应信号的接收中使用的PHICH的下行单位频带。
例如,如图12所示,在使用配置在高频侧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发送了上行资源分配信息时,与实施方式5同样地,终端1通常从配置在作为对本终端的下行准基本单位频带的低频侧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HICH中,提取对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但是,在图12所示的低频侧的单位频带处于DRX中时,终端1从配置在与发往本终端的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发送中使用的PDCCH相同的高频侧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HICH中,提取对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另外,与实施方式5同样地,PHICH资源号与上行线路数据的发送中使用的PUSCH的RB号关联对应地决定。
也就是说,在图12中,终端1将配置在低频侧的下行单位频带(对终端1的下行准基本单位频带)上的PHICH的优先顺序设为第一,将配置在高频侧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HICH的优先顺序设为第二。然后,终端1根据PHICH的优先顺序和DRX的状态,确定分配对来自本终端的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的PHICH。另外,在图12中,终端2也同样地设定PHICH的优先顺序(未图示)。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终端对分别配置在分配给了本终端的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HICH附加优先顺序,作为配置了应接收响应信号的PHICH的下行单位频带。终端基本上使用配置在不处于DRX中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接收上行资源分配信息,所以在接收对上行线路数据的响应信号时,配置了该PDCCH的下行单位频带不处于DRX中的可能性也高。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在对每个单位频带独立地进行DRX时,也能够在抑制PHICH资源的开销的同时,防止终端无法接收分配了发往本终端的响应信号的PHICH。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使用配置在与上行资源分配信息的接收中使用的PDCCH相同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HICH资源(例如,图12所示的优先顺序:2的PHICH)接收响应信号时,终端从与PUSCH的RB号进行了关联对应的PHICH资源号的PHICH中,提取响应信号的情况。但是,在本发明中,作为由终端提取响应信号的PHICH,不限于与PUSCH的RB号进行了关联对应的PHICH,也可以使用另行通知给终端的PHICH。优先顺序更低的PHICH(在图12中优先顺序:2的PHICH)被使用的可能性非常低。因此,即使基站对于终端另行通知优先级更低的PHICH资源,该PHICH资源也通过基站侧的简单的调度控制与其他的终端共享,所以该PHICH资源的开销非常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至4也可以适用于仅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的通信带宽为非对称的情况、也就是仅上行单位频带的数少于下行单位频带的数的情况。例如,在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的通信带宽为对称时(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的通信带宽的比例为1对1时),如图13所示,终端选择配置在与配置了接收到的PDCCH的下行单位频带相同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HICH。另一方面,在上行线路和下行线路的通信带宽为非对称时,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图5和图6)同样地,终端选择配置在部分下行单位频带(图5和图6的LTE/LTE+并存频带)上的PHICH。其中,说明了在图13中部分单位频带为LTE+频带的情况,但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在图13中所有单位频带为LTE/LTE+并存频带的情况。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2、5和6中,说明了对上行线路数据的下行响应信号的信道分配,但本发明也能够适用于对下行线路数据的上行响应信号的信道分配。例如,在多个上行单位频带与一个下行单位频带进行了关联对应时,终端将上行响应信号分配给配置在多个上行单位频带中的、与下行单位频带相同数的部分上行单位频带(例如,LTE/LTE+并存频带)上的上行响应信号用资源。也就是说,无论接收到配置在一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PDCCH或PDSCH的上行单位频带是哪一个频带,终端都将响应信号分配给配置在部分上行单位频带上的上行响应信号用资源。此时,也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LTE+频带上未配置SCH/BCH的情况,但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在LTE+频带上配置了LTE+终端能够接收的SCH/BCH。也就是说,在本发明中,无论有无SCH/BCH,将不收纳LTE终端的单位频带作为LTE+频带。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作为PHICH和PDCCH的配置(例如,图5和图6),说明了PHICH和PDCCH被时间分割的情况。也就是说,在时域正交的资源分别分配给PHICH和PDCCH。但是,在本发明中,PHICH和PDCCH的配置并不限于此。也就是说,只要是频率、时间或代码互不相同的资源、也就是正交的资源分别分配给PHICH和PDCCH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单位频带的通信带宽设为20MHz的情况,但单位频带的通信带宽不限于20MHz。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通过硬件来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使用的各个功能块,典型地被实现为由集成电路构成的LSI(大规模集成电路)。这些功能块既可以分别实行单芯片化,也可以包含其中一部分或者是全部而实行单芯片化。这里称为LSI,但根据集成度的不同,也可以称为IC、系统LSI、超大LSI、特大LSI。
另外,集成电路化的技术不限于LSI,也可以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利用LSI制造后能够编程的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可以利用对LSI内部的电路块的连接或设定进行重新构置的可重构置处理器(Reconfigurable Processor)。
再有,如果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者其他技术的派生,出现代替LSI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当然也可以利用该技术来实现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2008年8月8日提交的第2008-205644号、2008年10月31日提交的第2008-281390号、以及2008年12月25日提交的第2008-330641号的日本专利申请所包含的说明书、附图以及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被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移动通信系统等。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无线通信基站装置,能够使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和数量少于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上行单位频带进行通信,该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包括:
控制单元,将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分别配置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第1信道,将对上行数据的响应信号分配给配置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与所述上行单位频带相同数的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上的第2信道;以及
发送单元,发送所述资源分配信息或所述响应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
所述控制单元将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的所述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配置在所述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上的所述第1信道,将下行数据的所述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配置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所述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所述第1信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包括:
插入单元,通过对于分配给配置在所述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上的所述第1信道的资源分配信息插入冗余比特,使上行数据的所述资源分配信息的比特数与下行数据的所述资源分配信息的比特数相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
所述控制单元将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的所述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分别配置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所述第1信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
所述部分下行单位频带是配置了同步信道和广播信道的下行单位频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
所述部分下行单位频带是对应于长期演进系统的终端和对应于高级长期演进系统的终端双方都能够进行通信的下行单位频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
配置在所述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上的第2信道的资源量,大于配置在所述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第2信道的资源量。
8.无线通信终端装置,能够使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和数量少于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上行单位频带进行通信,该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获取分配给分别配置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第1信道的发往本装置的资源分配信息;
映射单元,根据上行数据的所述资源分配信息,将上行数据映射到所述上行单位频带;以及
提取单元,从配置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与所述上行单位频带相同数的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上的第2信道,提取对所述上行数据的响应信号。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
所述获取单元
从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各个频带获取下行数据的所述资源分配信息,并且从所述部分下行单位频带获取上行数据的所述资源分配信息,
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所述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中,将所述资源分配信息的大小决定为从所述部分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数据的所述资源分配信息的大小、以及从所述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数据的所述资源分配信息的大小中较大一方的大小,并且
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所述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中,将所述资源分配信息的大小决定为从所述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数据的所述资源分配信息的大小。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
所述映射单元根据分配给配置在所述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上的所述第1信道的上行数据的所述资源分配信息,进行所述映射。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
所述映射单元根据分配给分别配置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所述第1信道的上行数据的所述资源分配信息,进行所述映射。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
所述部分下行单位频带是配置了将与映射了所述上行数据的所述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广播的广播信道的下行单位频带。
13.信道分配方法,用于由能够使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和数量少于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上行单位频带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将第2信道分配给对上行数据的响应信号,该信道分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分别配置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第1信道;以及
将对所述上行数据的响应信号分配给配置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与所述上行单位频带相同数的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上的第2信道。
14.响应信号提取方法,用于由能够使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和数量少于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上行单位频带进行通信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从第2信道中提取对上行数据的响应信号,该响应信号提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分配给分别配置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第1信道的发往本装置的资源分配信息;
根据上行数据的所述资源分配信息,将上行数据映射到所述上行单位频带;以及
从配置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与所述上行单位频带相同数的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上的第2信道,提取对所述上行数据的响应信号。

Claims (13)

1.无线通信基站装置,能够使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和数量少于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上行单位频带进行通信,该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包括:
控制单元,将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分别配置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第1信道,将对上行数据的响应信号分配给配置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与所述上行单位频带相同数的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上的第2信道;以及
发送单元,发送所述资源分配信息或所述响应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
所述控制单元将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的所述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配置在所述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上的所述第1信道,将下行数据的所述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配置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所述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所述第1信道。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包括:
插入单元,通过对于分配给配置在所述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上的所述第1信道的资源分配信息插入冗余比特,使上行数据的所述资源分配信息的比特数与下行数据的所述资源分配信息的比特数相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
所述控制单元将上行数据和下行数据的所述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分别配置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所述第1信道。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
所述部分下行单位频带是配置了同步信道和广播信道的下行单位频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
所述部分下行单位频带是对应于长期演进系统的终端和对应于高级长期演进系统的终端双方都能够进行通信的下行单位频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基站装置,
配置在所述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上的第2信道的资源量,大于配置在所述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上的第2信道的资源量。
8.无线通信终端装置,能够使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和数量少于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上行单位频带进行通信,该无线通信终端装置包括:
获取单元,获取分配给分别配置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第1信道的发往本装置的资源分配信息;
映射单元,根据上行数据的所述资源分配信息,将上行数据映射到所述上行单位频带;以及
提取单元,从配置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与所述上行单位频带相同数的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上的第2信道中,提取对所述上行数据的响应信号。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
所述获取单元
从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各个频带获取下行数据的所述资源分配信息,并且从所述部分下行单位频带获取上行数据的所述资源分配信息,
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所述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中,将所述资源分配信息的大小决定为从所述部分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数据的所述资源分配信息的大小、以及从所述上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上行数据的所述资源分配信息的大小中较大一方的大小,并且
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所述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中,将所述资源分配信息的大小决定为从所述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之外的下行单位频带的带宽决定的下行数据的所述资源分配信息的大小。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
所述映射单元根据分配给配置在所述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上的所述第1信道的上行数据的所述资源分配信息,进行所述映射。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
所述映射单元根据分配给分别配置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所述第1信道的上行数据的所述资源分配信息,进行所述映射。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线通信终端装置,
所述部分下行单位频带是配置了将与映射了所述上行数据的所述上行单位频带有关的信息广播的广播信道的下行单位频带。
13.信道分配方法,用于由能够使用多个下行单位频带和数量少于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的上行单位频带进行通信的所述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将第2信道分配给对上行数据的响应信号,该信道分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资源分配信息分配给分别配置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上的第1信道;以及
将对所述上行数据的响应信号分配给配置在所述多个下行单位频带中的、与所述上行单位频带相同数的部分下行单位频带上的第2信道。
CN200980130504.2A 2008-08-08 2009-08-07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及信道分配方法 Active CN1021195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59902.2A CN103796321B (zh) 2008-08-08 2009-08-07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接收方法、发送方法及集成电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05644 2008-08-08
JP205644/08 2008-08-08
JP281390/08 2008-10-31
JP2008281390 2008-10-31
JP330641/08 2008-12-25
JP2008330641 2008-12-25
PCT/JP2009/003802 WO2010016274A1 (ja) 2008-08-08 2009-08-07 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端末装置およびチャネル割当方法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59902.2A Division CN103796321B (zh) 2008-08-08 2009-08-07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接收方法、发送方法及集成电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19566A true CN102119566A (zh) 2011-07-06
CN102119566B CN102119566B (zh) 2014-04-02

Family

ID=4166350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59902.2A Active CN103796321B (zh) 2008-08-08 2009-08-07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接收方法、发送方法及集成电路
CN200980130504.2A Active CN102119566B (zh) 2008-08-08 2009-08-07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及信道分配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59902.2A Active CN103796321B (zh) 2008-08-08 2009-08-07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接收方法、发送方法及集成电路

Country Status (12)

Country Link
US (11) US8446870B2 (zh)
EP (4) EP4344327A3 (zh)
JP (3) JP5419877B2 (zh)
KR (2) KR101580004B1 (zh)
CN (2) CN103796321B (zh)
BR (1) BRPI0917452B1 (zh)
DK (1) DK2312898T3 (zh)
ES (2) ES2903043T3 (zh)
FI (1) FI3952548T3 (zh)
MX (1) MX2011001255A (zh)
RU (1) RU2510159C2 (zh)
WO (1) WO2010016274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94668A (zh) * 2011-08-10 2017-10-24 太阳专利信托公司 终端装置和响应信号发送方法
CN107646182A (zh) * 2015-05-27 2018-01-3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和数据信道上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循环冗余校验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96321B (zh) * 2008-08-08 2017-03-29 太阳专利信托公司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接收方法、发送方法及集成电路
KR101089838B1 (ko) * 2008-08-13 2011-12-0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캐리어 집성을 사용하는 통신 시스템 및 상기 통신 시스템에 속하는 기지국 및 단말
JP5281162B2 (ja) * 2008-09-03 2013-09-04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通信帯域を割当てるための方法及び関連する装置
WO2010122783A1 (ja) 2009-04-21 2010-10-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及び再送制御方法
JPWO2010146880A1 (ja) * 2009-06-19 2012-12-0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および再送制御方法
CN102812747B (zh) 2010-02-15 2016-01-06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US9237583B2 (en) * 2010-05-03 2016-01-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source availability for PDSCH in relay backhaul transmissions
US20110267948A1 (en) 2010-05-03 2011-11-03 Koc Ali T Techniques for communicating and managing conges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US8411631B2 (en) * 2010-06-11 2013-04-02 Intel Corporation Response mechanisms for wireless networks using wide bandwidth
US8879437B2 (en) * 2010-08-13 2014-11-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Backward compatible LTE system design for asymmetric uplink/downlink spectrum
KR102019131B1 (ko) 2010-09-14 2019-09-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자원 할당을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WO2012098827A1 (ja) * 2011-01-21 2012-07-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基地局、端末、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US9628242B2 (en) * 2011-09-26 2017-04-1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 signal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130049456A (ko) * 2011-11-04 2013-05-14 주식회사 팬택 무선 신호 전송 결과를 위한 자원을 할당하고 이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9491738B2 (en) * 2012-02-03 2016-11-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anaging downlink and uplink resources for low cost user equipments
CN103260241B (zh) * 2012-02-15 2016-06-15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下行控制信道和下行共享信道的时分复用方法和装置
JP5941305B2 (ja) * 2012-03-14 2016-06-29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移動局装置、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US10334569B2 (en) 2013-06-05 2019-06-2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NLOS wireless backhaul downlink communication
US9307556B2 (en) * 2013-07-23 2016-04-05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Shared access of uplink carrier
US9743432B2 (en) 2013-09-23 2017-08-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LTE-U uplink waveform and variable multi-subframe scheduling
JP6512224B2 (ja) * 2014-07-28 2019-05-1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10084578B2 (en) * 2014-11-03 2018-09-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 (HARQ) reliabilit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10484979B2 (en) * 2015-02-27 2019-11-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Fast enhanced component carrier activation
DK3504832T3 (da) * 2016-08-24 2020-10-19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Fremgangsmåder til effektiv signalering i V2X-kommunikation
CN109644486B (zh) 2016-08-30 2022-09-27 Lg电子株式会社 终端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发送侧链路控制信息的方法和使用该方法的终端
IL267827B2 (en) 2017-01-06 2023-04-01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easurement method, base station and terminal
US10811545B2 (en) 2019-02-14 2020-10-20 Gingy Technology Inc. Sensing module and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CN109996040A (zh) * 2019-04-04 2019-07-09 无锡智图汇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航拍及监控的cofdm上行增强的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03779A1 (en) * 2005-03-08 2006-09-14 Attar Rashid A De-coupling forward and reverse link assignment for multi-carri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Family Cites Families (3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SE523374C2 (sv) * 1997-07-31 2004-04-13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Kommunikation med hjälp av spektrumspridningsmetoder över optiska fibrer
EP1277365A1 (en) 2000-03-23 2003-01-22 Siemens Mobile Communications S.p.A. Access channel scheduling in a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047016B2 (en) * 2001-05-16 2006-05-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uplink resources in a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208364B2 (en) * 2002-10-25 2012-06-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MIMO system with multiple spatial multiplexing modes
KR100703382B1 (ko) * 2003-11-15 2007-04-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어 정보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KR100640516B1 (ko) 2004-02-27 2006-10-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직교주파수분할다중화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품질 정보의전송방법 및 장치
CN1674455A (zh) 2004-03-25 2005-09-28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在tdd cdma通信体系中用于实现下行链路联合检测的方法和装置
EP1674455A1 (en) 2004-12-21 2006-06-28 Bayer CropScience S.A.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a 2-ethylaminopyridine derivative
JP4526977B2 (ja) * 2005-03-02 2010-08-18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送信機および送信制御方法
US8693383B2 (en) 2005-03-29 2014-04-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igh rate data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7961700B2 (en) 2005-04-28 2011-06-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arrier operation in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s
US8169953B2 (en) 2005-05-17 2012-05-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ireless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s
KR100691430B1 (ko) * 2005-12-05 2007-03-09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제한된 궤환 정보를 이용한 적응 송신방법 및 장치
GB2439367A (en) * 2006-06-20 2007-12-27 Nec Corp Separate ACK/NACK channel from a control channel
US8839362B2 (en) * 2006-07-31 2014-09-16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transmit power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US8675571B2 (en) 2007-01-04 2014-03-18 Nokia Corporation Apparatus, method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providing a common signaling entry for a modular control channel structure
JP2008205644A (ja) 2007-02-16 2008-09-04 Fujitsu Ltd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2008281390A (ja) 2007-05-09 2008-11-20 Shimadzu Corp 曲げ試験治具の製造方法、曲げ試験治具および曲げ試験装置
US8036702B2 (en) 2007-05-14 2011-10-11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ulticarrier communication in wireless systems
US8379601B2 (en) * 2007-08-16 2013-02-19 Motorola Mobility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lective use of control channel element based implicit pointing
WO2009096752A1 (en) * 2008-02-03 2009-08-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upporting harq
KR101507839B1 (ko) * 2008-03-14 2015-04-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접속 시스템에서 채널할당방법
EP2787785B1 (en) * 2008-03-25 2017-06-0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nchor carrier selection in multi-carrier wireless network
US8676240B2 (en) * 2008-03-25 2014-03-18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Timing of component carriers in multi-carrier wireless networks
JP5224869B2 (ja) * 2008-03-28 2013-07-03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で使用される基地局装置、ユーザ装置及び方法
ES2377353T3 (es) * 2008-06-19 2012-03-2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eñalización de asignación de recursos en una red de telecomunicaciones
JP5508408B2 (ja) * 2008-06-24 2014-05-28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 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周波数選択的リピート方法および構成
US8761824B2 (en) * 2008-06-27 2014-06-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arrier oper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8428016B2 (en) 2008-07-11 2013-04-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in a dominant interference scenario
US20110143796A1 (en) * 2008-07-30 2011-06-16 Moon Il Lee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monitoring pdcch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0016750A2 (ko) * 2008-08-07 2010-02-11 엘지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반송파 시스템에서 harq 수행 방법 및 장치
CN103796321B (zh) * 2008-08-08 2017-03-29 太阳专利信托公司 终端装置、基站装置、接收方法、发送方法及集成电路
CN102273300B (zh) * 2009-01-09 2015-07-01 联想创新有限公司(香港) 多分量载波ofdma通信系统
US10067251B2 (en) * 2015-06-29 2018-09-04 Pgs Geophysical As Stress member connector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03779A1 (en) * 2005-03-08 2006-09-14 Attar Rashid A De-coupling forward and reverse link assignment for multi-carri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NOKIA, NOKIA SIEMENS NETWORKS: "《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51bis R1-080301》", 18 January 2008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94668A (zh) * 2011-08-10 2017-10-24 太阳专利信托公司 终端装置和响应信号发送方法
CN107294668B (zh) * 2011-08-10 2020-09-29 太阳专利信托公司 终端装置和响应信号发送方法
CN107646182A (zh) * 2015-05-27 2018-01-30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和数据信道上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的循环冗余校验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0016274A1 (ja) 2012-01-19
US20200245308A1 (en) 2020-07-30
US20160057739A1 (en) 2016-02-25
WO2010016274A1 (ja) 2010-02-11
US20240163889A1 (en) 2024-05-16
MX2011001255A (es) 2011-03-15
EP3952548A1 (en) 2022-02-09
RU2510159C2 (ru) 2014-03-20
US9210702B2 (en) 2015-12-08
US9814032B2 (en) 2017-11-07
US20160234816A1 (en) 2016-08-11
US20180014289A1 (en) 2018-01-11
BRPI0917452B1 (pt) 2020-11-24
US20210160833A1 (en) 2021-05-27
JP5419877B2 (ja) 2014-02-19
US20130235826A1 (en) 2013-09-12
ES2655388T3 (es) 2018-02-19
US20110134874A1 (en) 2011-06-09
CN103796321B (zh) 2017-03-29
US8446870B2 (en) 2013-05-21
EP2312898A1 (en) 2011-04-20
FI3952548T3 (fi) 2024-05-30
US20220394690A1 (en) 2022-12-08
JP5695165B2 (ja) 2015-04-01
KR20110053955A (ko) 2011-05-24
EP2312898B1 (en) 2017-10-25
EP4344327A2 (en) 2024-03-27
US11924851B2 (en) 2024-03-05
EP2312898A4 (en) 2016-05-18
US20180295611A1 (en) 2018-10-11
DK2312898T3 (en) 2018-01-15
EP3952548B1 (en) 2024-04-03
KR101580004B1 (ko) 2015-12-24
US9036587B2 (en) 2015-05-19
CN103796321A (zh) 2014-05-14
JP2014053957A (ja) 2014-03-20
CN102119566B (zh) 2014-04-02
ES2903043T3 (es) 2022-03-30
EP3255947A1 (en) 2017-12-13
KR101536390B1 (ko) 2015-07-22
RU2011104354A (ru) 2012-09-20
EP3255947B1 (en) 2021-11-03
US11470602B2 (en) 2022-10-11
US10667251B2 (en) 2020-05-26
KR20120096566A (ko) 2012-08-30
JP5658385B2 (ja) 2015-01-21
US10039092B2 (en) 2018-07-31
EP4344327A3 (en) 2024-06-12
US20150215919A1 (en) 2015-07-30
US9345020B2 (en) 2016-05-17
US11160068B2 (en) 2021-10-26
BRPI0917452A2 (pt) 2015-12-01
JP2014090520A (ja) 2014-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19566B (zh)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及信道分配方法
CN102232318B (zh) 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信道信号形成方法以及信道信号接收方法
CN112491522B (zh)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传输用于终端的控制信道的方法和装置
CN110800230B (zh) 用于无线电接入网络的方法和装置
CN102883474B (zh) 基站和发送方法
EP3337080B1 (en) Dynamic assignment of ack resource for carrier aggregation
CN102349341B (zh) 无线终端、无线基站、信道信号形成方法以及信道信号接收方法
EP2413526B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in a multi-carrier system
US1141246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747306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dicating control channel
JP6177991B2 (ja) 同じ周波数帯域を使用する複数のサイトにリソースを割り当てる方法及び装置
CN102204323B (zh) 无线终端装置、无线基站装置以及信道信号形成方法
CN102227945A (zh) 通信系统和移动台设备
CN110636622B (zh) 一种无线通信中的方法和装置
KR20120095278A (ko) 이동 통신 시스템 및 그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채널 송수신 방법
CN101771515A (zh) 传输harq-ack的方法
CN102812747B (zh) 发送装置和发送方法
CN104335509A (zh) 用于延迟调度的系统和方法
CN107196742B (zh) 集成电路
CN103416011A (zh) 用于通信系统的灵活时分双工方法及装置
CN101663916A (zh) 无线通信基站装置和控制信道配置方法
CN110430619B (zh) 一种基于蜂窝网的窄带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CN103368707B (zh) 一种harq反馈的实现方法、上行子帧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03004274A (zh)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CN102036380B (zh) 一种接收下行反馈信息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AMERICA) INTELLECTUAL PROPER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722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722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1008

Address after: American New York

Patentee after: Sun patent hosting Co.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