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19309A - 下流式制冰机的喷水管 - Google Patents

下流式制冰机的喷水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19309A
CN102119309A CN2009801313176A CN200980131317A CN102119309A CN 102119309 A CN102119309 A CN 102119309A CN 2009801313176 A CN2009801313176 A CN 2009801313176A CN 200980131317 A CN200980131317 A CN 200980131317A CN 102119309 A CN102119309 A CN 1021193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ce making
tube body
hole
diameter part
reducing diame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3131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米仓祐志
吉田和弘
森下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shizak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shizak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shizak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shizak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1193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193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1/00Producing ice
    • F25C1/12Producing ice by freezing water on cooled surfaces, e.g. to form slab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400/00Auxiliary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2400/14Water suppl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roduction, Working, Storing, Or Distribution Of Ice (AREA)
  • Nozz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下流式制冰机的喷水管,能够对制冰水进行整流而抑制紊流的产生,从喷水管均匀地供给制冰水。喷水管(22)包括管主体(24)和喷水孔(26),所述管主体(24)装配成在制冰部的上方延伸,内部区分出制冰水的流通区域(38),并且一端与循环泵(30)的排放口连通,所述喷水孔(26)在所述管主体(24)的底部沿着延伸方向设有多个。在管主体(24)的顶部上最上游的喷水孔(26)的上游一侧设有从该管主体(24)的内表面向流通区域(38)一侧突出而使该流通区域(38)局部狭窄的缩径部(40)。另外,在管主体(24)上缩径部(40)的下游一侧形成有半圆形缩径部(42)。

Description

下流式制冰机的喷水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下流式制冰机的喷水管。更详细地说,涉及装配在制冰部的上方并经由喷水孔将制冰水向该制冰部供给的下流式制冰机的喷水管。
背景技术
作为连续地制造冰的自动制冰机,公知的有具备由一对制冰板构成的制冰部,通过供给到装配在两制冰板之间的蒸发管中的制冷剂对各制冰板的制冰面进行冷却,从而制造出冰的下流式制冰机(参照专利文献1)。以下对这种下流式制冰机的大致结构进行简单说明,在上述制冰部的制冰面上装配有多个分隔部件,在相邻的分隔部件之间区分出纵向延伸的制冰区域。而且,在制冰部的上方装配有具备多个喷水孔的喷水管,经由喷水孔将储存在制冰水箱中并被循环泵上吸出来的制冰水向各制冰区域供给。
上述喷水管具备长条的管主体和设置在该管主体的底部的多个喷水孔,所述管主体在内部具备制冰水的流通区域。管主体的一端侧大致直角地向下方弯曲而形成弯曲部分,在从该弯曲部分伸出到下方的管主体的开放端形成有连接部。该连接部经由连结管与循环泵的排放口连通。而且,在制冰运行之际,储存在制冰水箱中的制冰水通过循环泵被上吸,并从上述连接部流入管主体内。流入到管主体内的制冰水在流通区域流通期间从各喷水孔向下方的制冰部喷射。
专利文献1:特开平7-305928号公报
但是,在喷水管的流通区域流通的制冰水在靠近循环泵的连接部一侧其水压大,流速也快。而且,制冰水在通过上述弯曲部分之际流通方向被强制改变。因此,在喷水管中流通的制冰水容易在靠近循环泵一侧成为紊流,特别是在靠近弯曲部分的上游一侧的喷水孔中,制冰水将不再均匀地供给。而且,当制冰水的流速快时流通区域内成为负压,会经由喷水孔吸引外部的空气。因此,在向制冰部供给的制冰水中混入细小的气泡,成为制造出白浊冰或异型冰的要因。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而提出了能够适当解决的方案,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流式制冰机的喷水管,能够抑制喷水管内紊流的产生,从各喷水管均匀地供给制冰水。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实现所期望的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下流式制冰机的喷水管包括管主体和多个喷水孔,所述管主体装配成在制冰部的上方延伸,与泵的排放口连通,从该泵的排放口排放的制冰水在其中流通,所述多个喷水孔设在所述管主体的底部,在该管主体的延伸方向上分离,被所述泵上吸并在所述管主体内流通的制冰水经由所述喷水孔向制冰部供给,其中,
所述管主体在位于最上游的喷水孔的上游一侧设有缩径部,所述缩径部从该管主体的内表面突出而使制冰水的流通区域局部狭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实现所期望的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另一种下流式制冰机的喷水管包括管主体和多个喷水孔,所述管主体装配成在制冰部的上方延伸,与泵的排放口连通,从该泵的排放口排放的制冰水在其中流通,所述多个喷水孔设在所述管主体的底部,在该管主体的延伸方向上分离,被所述泵上吸并在所述管主体内流通的制冰水经由所述喷水孔向制冰部供给,其中,
所述管主体在位于最上游的喷水孔的上游一侧设有减压整流部,所述减压整流部具备从该管主体的内表面向上方突出而使制冰水的流通区域局部扩张的半球状的减压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下流式制冰机的喷水管,能够抑制在喷水管内流通的制冰水产生紊流,从所有的喷水孔均匀地供给制冰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实施例1所涉及的喷水管的下流式制冰机的整体结构图。
图2表示实施例1所涉及的喷水管的剖视图,图2(a)是表示喷水管整体的纵向剖视图,图2(b)是放大表示喷水管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视图,图2(c)是图2(b)的A-A线横向剖视图。
图3是放大表示实施例2所涉及的喷水管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视图。
图4是放大表示实施例3所涉及的喷水管的主要部分的横向剖视图。
图5是放大表示实施例4所涉及的喷水管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视图。
图6是表示实施例5所涉及的喷水管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6(a)纵向剖视图,图6(b)是图6(a)的B-B线横向剖视图。
图7是表示实施例6所涉及的喷水管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4:制冰部,24、54、62、72、86、92:管主体,26:喷水孔,30:循环泵,38:流通区域,40:缩径部,42:半圆形缩径部(第2个缩径部),52:第2缩径部(第2个缩径部),64:侧方缩径部(第2个缩径部),74:圆锥状缩径部(第2个缩径部),82:引导突部,94:减压整流部,96:减压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列举优选实施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下流式制冰机的喷水管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表示设置了实施例1所涉及的喷水管22的下流式制冰机10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下流式制冰机10是将一对制冰板12(在图1中仅图示了一侧的制冰板12)对置配置而构成制冰部14,在两个制冰板12之间蛇形地配置有从未图示的冷冻系统导出的蒸发管16。在上述制冰板12的表面(制冰面)上,左右隔开规定间隔地设有多个上下延伸的分隔部件18,在邻接的分隔部件18、18之间区分出用于制造冰块的制冰区域20。
如图2的纵向剖视图所示,将制冰水向制冰部14供给的喷水管22具备在制冰部14的上方水平方向延伸的管主体24,以及设在该管主体24的底部的多个喷水孔26。在管主体24的一端侧(上游一侧)形成有大致直角弯曲的弯曲部分28。在从上述弯曲部分28指向下方的开口端(一端)形成有经由连结管32与后述的循环泵(泵)30的排放口(未图示)相连的连接部34。而且,管主体24的另一端封闭而形成了封闭端36。
在上述管主体24的内部,区分出制冰水从连接部34一侧(一端侧)朝向封闭端36一侧(另一端侧)流通的流通区域38,制冰水在上述循环泵30的作用下以规定的水压在流通区域38中流通。上述喷水孔26在管主体24的延伸方向上隔开一定间隔设有多个,以将制冰水供给到对应的制冰区域20,在该流通区域38中流通的制冰水经由喷水孔26向制冰部14供给。另外,在管主体24的底部,与一对制冰板12相对应地在与管主体24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以下称为宽度方向)上分离地设有两列这种喷水孔26(参照图2(c))。而且,在管主体24的底部凹设有用于对后述的除冰水供给管44进行定位的设置凹部25。这种设置凹部25如图2(c)所示,沿着管主体24的宽度方向排列且位于喷水孔26、26之间地延伸,管主体24的底部因设置凹部25而被上推,使流通区域38稍稍狭窄。
如图2(a)、图2(b)所示,在上述管主体24的顶部、最上游的喷水孔26的上游一侧,设有从该管主体24的内表面突出而使流通区域38局部狭窄的缩径部40。该缩径部40是将管主体24的顶部以规定的深度凹设形成的,如图2(b)所示,缩径部40具备比该管主体24的顶部低一级且与制冰水的流通方向平行的底面40a。而且,在管主体24的顶部的上述缩径部40的下游设有第2个缩径部42。该第2个缩径部42与上述缩径部40同样,从管主体24的顶部向流通区域38一侧突出,使该流通区域38狭窄。第2个缩径部42的截面形状如图2(b)所示,形成为从上游一侧朝向下游一侧弯曲的半圆形(以下称为半圆形缩径部42)。而且,上述半圆形缩径部42的装配配置设成位于最上游的喷水孔26的上方。即,半圆形缩径部42的最下端(顶部)装配成位于上述喷水孔26的上方。这样,在实施例1中,通过缩径部40以及半圆形缩径部42,使上述流通区域38以两级狭窄,从而成为了防止制冰水发生紊流的结构。另外,如图1所示,除冰运行时将常温的水(除冰水)供给到制冰板12的背面的除冰水供给管44以定位在上述设置凹部25处的状态固定在喷水管22的底部。
在上述制冰部14的下方设有上方开口并储存制冰水的制冰水箱46。在该制冰水箱46的底部设有排出口46a,该排出口46a上连接有循环泵30的吸入管48。而且,上述连结管32从循环泵30的排放口导出,如上所述,连结管32与上述连接部31相连。这样,通过循环泵30,制冰水箱46内的制冰水经由吸入管48以及连结管32向喷水管22输送。另外,向上述制冰部14供给的制冰水、即在该制冰部14未冻结的未结冰水从制冰部14向制冰水箱46下落而回收,以供循环供给。
(实施例1的作用)
以下,对实施例1所涉及的喷水管22的作用进行说明。在制冰运行之际,制冷剂从冷冻系统循环供给到蒸发管16,同时循环泵30动作,制冰水箱46内的制冰水经由吸入管48被上吸。从制冰水箱46上吸出来的制冰水经由连结管32向上方输送,来到喷水管22的连接部34。于是,制冰水经由连接部34向喷水管22内流入,在上述弯曲部分28处被强制地向水平方向进行方向转换。于是,通过该方向转换,在制冰水的流通方向上产生湍流,穿过了弯曲部分28的制冰水容易产生紊流。而且,流通区域38的弯曲部分28的附近靠近循环泵30,制冰水的流速增大。
而且,当制冰水来到缩径部40时,由于在因该缩径部40而狭窄的流通区域38中流通,所以制冰水的水压暂时增高,流速减小(参照图2(b))。这样,当制冰水通过缩径部40时,流通区域38扩张而制冰水减压,这样一来,制冰水被定向成喷水管22的延伸方向。
通过了缩径部40后的制冰水接着来到半圆形缩径部42。即,在半圆形缩径部42,制冰水在狭窄的流通区域38中流通,制冰水的水压再次增高,制冰水进一步减速。而且,制冰水被半圆形缩径部42向喷水孔26引导,制冰水顺畅地从喷水孔26向制冰部供给。当通过半圆形缩径部42时,制冰水减压,进一步定向成管主体24的延伸方向。因而在实施例1所涉及的喷水管22中,制冰水由于通过缩径部40以及半圆形缩径部42而被二级减速。这样一来,制冰水能够以一定的低速度一直在流通区域38中流通。虽然被这样减速的制冰水经由各喷水孔26向制冰部14供给,但以往不稳定的最上游的喷水孔26中也能够供给稳定的制冰水。即,能够从所有的喷水孔26均匀地供给制冰水,统一所制造的冰块的尺寸。而且,由于制冰水以一定的低速度在流通区域38中流通,而且制冰水通过半圆形缩径部42而向喷水孔26输送,所以不易在喷水孔26处产生气穴现象等。这样一来,能够抑制所制造的冰块白浊化或制造出异型冰。
另外,在实施例1中,虽然对设置了一个半圆形缩径部4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缩径部40的下游一侧以一定的间隔设置多个半圆形缩径部42。在这种情况下,各半圆形缩径部42设成位于对应的喷水孔26的上方。这样,通过设置多个半圆形缩径部42,能够以多次对制冰水进行减速,实现更稳定的制冰水的供给。
实施例2
以下,针对实施例2所涉及的下流式制冰机的喷水管,以与实施例1的不同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另外,对于与实施例1相同的的部件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说明。图3是表示实施例2所涉及的喷水管50的主要部分的纵向剖视图,在管主体54的接近弯曲部分28的顶部凹设有与实施例1同样的缩径部40。而且,在管主体54的顶部、缩径部40的下游一侧设有多个第2个缩径部52(以下称为第2缩径部)。第2缩径部52弯曲成上游一侧的面朝向对应的喷水孔26倾斜,并且下游一侧的面以比上游一侧的面缓慢的倾斜角度朝向管主体54的顶部倾斜。第2缩径部52是其最低的底部52a偏靠于上游一侧,流通区域38仅狭窄了第2缩径部52向下方突出的量。而且,第2缩径部52对应于所有的喷水孔26设置,上述底部52a位于各喷水孔26的上方。另外,如图3所示,邻接的第2缩径部52、52构成为上游一侧以及下游一侧的端部相互连结。
当在制冰运行中制冰水输送到喷水管50时,该制冰水经过弯曲部分28而最初通过缩径部40。于是,在该缩径部40中,制冰水被一次减速,并且制冰水被定向成喷水管50的延伸方向。然后,制冰水通过最上游的第2缩径部52,在比被二次减速。即,由于第2缩径部52的上游一侧的面成为了向下方以锐角倾斜的形状,所以制冰水在此水压急剧升高而减速。而且,制冰水被第2缩径部52的上游一侧的面向喷水孔26引导,制冰水从该喷水孔26顺畅地供给。另一方面,由于第2缩径部52的下游一侧的面以缓慢的倾斜角度向上方倾斜,所以制冰水也因此而被二次减压。其间,制冰水被定向成喷水管22的延伸方向。
然后,制冰水再二再三地被第2缩径部52、52连续减速,这样一来,制冰水被进一步定向。即,制冰水因缩径部40以及多个第2缩径部52而抑制了紊流的产生,以一定的低速度在流通区域38中流通。这样一来,制冰水从所有的喷水孔26均匀地供给,能够统一所制造的冰块的尺寸。而且,由于制冰水在流通区域28的上游一侧也以一定的低速度流通,所以不易在喷水孔26处产生气穴现象,能够抑制制造出白浊冰、异型冰。而且,由于制冰水通过各第2缩径部52向喷水孔26输送,所以制冰水顺畅地从该喷水孔26供给。
实施例3
以下,对实施例3所涉及的下流式制冰机的喷水管进行说明。在实施例3的说明中,也以与实施例1的不同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实施例3的喷水管60与实施例1同样地在管主体62的顶部接近弯曲部分28地凹设有缩径部40。而且,在管主体62的两内侧面上设有多组相互对向地突出的一对侧方缩径部(第2个缩径部)64、64。各侧方缩径部64一体成形为从管主体62的内侧面以截面为半圆形的方式鼓出,通过一对侧方缩径部64、64,流通区域38从侧方开始狭窄。在此,位于最上游的侧方缩径部64设在上述缩径部40与位于最上游的喷水孔26之间。而且,其下游的侧方缩径部64设成位于邻接的喷水孔26、26之间。另外,最上游的侧方缩径部64、64设在缩径部40与最上游的喷水孔26之间、且偏靠缩径部40一侧。而且,位于喷水孔26、26之间的侧方缩径部64、64设在偏靠上游一侧的喷水孔26的位置上。即,喷水孔26设成接近各侧方缩径部64的上游一侧(参照图4),被侧方缩径部64减速后的制冰水容易经由喷水孔26向制冰部14供给。
当在制冰运行中制冰水输送到喷水管60时,该制冰水经过弯曲部分28而最初通过缩径部40。于是,在该缩径部40中,制冰水被一次减速并定向成喷水管60的延伸方向。接着,制冰水来到最上游的侧方缩径部64、64,被二次减速。即,由于流通区域38因一对侧方缩径部64、64而从两侧方开始狭窄,所以制冰水在侧方缩径部64的上游一侧水压增高而减速。这样,当通过该侧方缩径部64、64时,制冰水被减压并定向成水平方向。而且,由于制冰水因从两侧方突出的侧方缩径部64、64而被平衡良好地整流,所以能够更有效地对制冰水定向。
接着,制冰水再二再三地被侧方缩径部64、64连续减速,这样一来,制冰水被进一步定向。在此,被侧方缩径部64、64减速后的制冰水经由接近该侧方缩径部64、64的上游一侧设置的喷水孔26、26顺畅地向制冰部14供给。这样,通过缩径部40以及多个侧方缩径部64对制冰水进行多级减速,制冰水以一定的低速度在流通区域38中流通。因此,能够从所有的喷水孔26稳定地供给制冰水,使所制造的冰块的尺寸均匀。而且,制冰水在流通区域38的上游一侧也以一定的低速度流通,因而不易在上游一侧的喷水孔26处产生气穴现象,能够抑制制造出白浊冰、异型冰。另外,在实施例3中,虽然使侧方缩径部64为从管主体62的内侧面以截面为半圆形的方式突出的形状,但例如使侧方缩径部64为从管主体62的内侧面以截面为三角形的方式突出的结构也可以。
实施例4
以下,对实施例4所涉及的下流式制冰机的喷水管进行说明。在实施例4的说明中,也以与实施例1的不同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实施例4的喷水管70除了与实施例1同样的缩径部40之外,还具备设在管主体72的内部顶面上的多个圆锥状缩径部74。各圆锥状缩径部74形成为从管主体72的内部顶面仅下垂规定尺寸,上述流通区域38因该圆锥状缩径部74而狭窄。而且,各圆锥状缩径部74在管主体72的顶部与各喷水孔26相对应地设置,其下端部指向喷水管26。
当在制冰运行中制冰水供给到喷水管70时,该制冰水经过弯曲部分28而首先被缩径部40暂时减速。接着,制冰水被最上游的圆锥状缩径部74二次减速。即,在制冰水通过因圆锥状缩径部74而狭窄的流通区域38之际被二次减速。而且,由于制冰水沿着圆锥状缩径部74被导向对应的喷水孔26,所以能够经由该喷水孔26将制冰水顺畅地向制冰部14供给。制冰水通过圆锥状缩径部74时被减压,这样一来,制冰水被定向成喷水管74的延伸方向。之后,被第2、第3圆锥状缩径部74、74连续减速,制冰水以一定的低速度在流通区域38中流通。这样一来,能够从各喷水孔26稳定地供给制冰水,并且能够抑制气穴现象等的产生,提高所制造的冰块的品质。而且,由于各圆锥状缩径部74呈向下方突出的圆锥形状,所以在停止了制冰水向喷水管70的供给的情况下,附着在圆锥状缩径部74上的制冰水自然下落而能够更好地尽水。另外,由于从圆锥状缩径部74下落的制冰水经由喷水孔26向喷水管22的外部排放。所以不会滞留在喷水管70内。
另外,在实施例1~4中,虽然例示了将缩径部42设在管主体24、54、62、72的顶部的情况,但只要是使流通区域38局部狭窄,则也可以将缩径部42设在管主体24、54、62、72的侧面上,或者设在管主体24、54、62、72的内周面整体上。而且,缩径部42的形状能够适当变更,无需一定是实施例1~4中所说明的具备底部40a的结构。进而,关于第2个缩径部42、52、64、74的形状,并不仅限于实施例1~4中所说明的形状,只要是使流通区域38局部狭窄,则能够采用其它的形状。例如,可以使第2个缩径部为从管主体24、54、62、72的顶部以截面为正三角形的方式突出的结构。
实施例5
以下,对实施例5所涉及的下流式制冰机的喷水管进行说明。在实施例5的说明中,也以与实施例1的不同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实施例5的喷水管80在管主体86的顶部、最上游的喷水孔26的上游一侧设有缩径部40。实施例5所涉及的缩径部40由一对引导突出82、82构成。各引导突部82从管主体86的上部内表面向下方突出,并且在该管主体86的延伸方向上延伸到规定长度,横截面形成为矩形(参照图6(b))。而且,一对引导突部82、82在管主体86的宽度方向上分离地设置,在两引导突部82、82之间以及各引导突部82与管主体86的内侧面之间区分出将制冰水向该管主体86的延伸方向引导的引导区域84。
当在制冰运行中制冰水供给到上述喷水管80时,该制冰水经过弯曲部分28来到上述缩径部40。于是,制冰水被引导突部82、82减速。另一方面,制冰水的一部分因通过上述引导区域74而被定向成管主体86的延伸方向。这样一来,制冰水以一定的低速度在流通区域38中流通,能够从各喷水孔26均匀地供给制冰水。而且,能够抑制气穴现象等的产生,提高所制造的冰块的品质。另外,在实施例5中,虽然例示了形成两个引导突部82的情况,但也可以形成三个以上引导突部82。而且,也可以使各引导突部82的横截面形状为在喷水管70的延伸方向上较长的椭圆形。这样一来,能够抑制制冰水的流通阻力。进而,也可以将一对(或者三组以上)的引导突部82、82在管主体86的延伸方向上形成多组。另外,也可以在管主体86的引导突部82、82的下游一侧设置前述的第2个缩径部42、52、64、74。
实施例6
以下,对实施例6所涉及的下流式制冰机的喷水管进行说明。在实施例6的说明中,也以与实施例1的不同部分为中心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实施例6的喷水管90在管主体92的接近弯曲部分28的顶部、最上游的喷水孔26的上游一侧设有减压整流部94。该减压整流部94形成为从管主体92的顶部向上方鼓出,在内部区分出制冰水能够流入的半球状的减压空间96。即,减压空间96在管主体92上从内表面向上方突出,这样一来,流通区域38被扩大。这样,制冰水流入减压空间96,因而制冰水在减压空间96内涡旋状流通(产生涡流),制冰水因此被减压。
当在制冰运行中制冰水供给到上述喷水管90时,该制冰水经过弯曲部分28而到达减压整流部94。于是,制冰水的一部分流入减压整流部94的减压空间96,在该减压空间96内产生涡流(参照图7)。这样一来,制冰水被减压,该制冰水的流速受到抑制,能够从各喷水孔26均匀地供给制冰水。而且,能够抑制气穴现象等的产生,提高所制造的冰块的品质。而且,由于制冰水的流速越快制冰水越向减压空间96内流入,所以减压效果进一步提高,能够均匀地供给制冰水。另外,也可以在实施例6的喷水管90中设置实施例1~4中所示的第2个缩径部42、52、64、74。
另外,在实施例1~6中,虽然例示了将喷水管22、50、60、70、80、90水平地装配在制冰部14的上方的情况,但也可以例如以稍稍倾斜的状态配置喷水管。

Claims (8)

1.一种下流式制冰机的喷水管,包括管主体(24、54、62、72、86)和多个喷水孔(26),所述管主体(24、54、62、72、86)装配成在制冰部(14)的上方延伸,与泵(30)的排放口连通,从该泵(30)的排放口排放的制冰水在其中流通,所述多个喷水孔(26)设在所述管主体(24、54、62、72、86)的底部,在该管主体(24、54、62、72、86)的延伸方向上分离,被所述泵(30)上吸并在所述管主体(24、54、62、72、86)内流通的制冰水经由所述喷水孔(26)向制冰部(14)供给,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主体(24、54、62、72、86)在位于最上游的喷水孔(26)的上游一侧设有缩径部(40),所述缩径部(40)从该管主体(24、54、62、72、86)的内表面突出而使制冰水的流通区域(38)局部狭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流式制冰机的喷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主体(24、54、62、72)在所述缩径部(40)的下游一侧设有一个以上第2个缩径部(42、52、64、74),所述一个以上第2个缩径部(42、52、64、74)从该管主体(24、54、62、72)的内表面突出而使制冰水的流通区域(38)局部狭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流式制冰机的喷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个缩径部(42)设置成位于所述喷水孔(26)的上方,且形成为从上游一侧朝向下游一侧弯曲的半圆形。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流式制冰机的喷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个缩径部(52)设置成位于所述喷水孔(26)的上方,上游一侧的面朝向对应的喷水孔(26)倾斜,并且弯曲形成为下游一侧的面以比上游一侧的面缓慢的倾斜角度朝向管主体(54)的顶部倾斜。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流式制冰机的喷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个缩径部是设置成位于所述缩径部(40)与邻接的喷水孔(26)之间、或者相互邻接的喷水孔(26、26)之间,且从所述管主体(62)的侧面相互对向地突出一对侧方缩径部(64、64)。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流式制冰机的喷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个缩径部是设置成位于所述喷水孔(26)的上方,从所述管主体(72)的内表面上部朝向对应的喷水孔(26)垂下的圆锥状缩径部(74)。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下流式制冰机的喷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缩径部(40)具备多个引导突部(82、82),所述多个引导突部(82、82)以在与所述管主体(86)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式设置在管主体(86)的顶部,并以从该管主体(86)的内表面向下方突出的状态在管主体(86)的延伸方向上延伸。
8.一种下流式制冰机的喷水管,包括管主体(92)和多个喷水孔(26),所述管主体(92)装配成在制冰部(14)的上方延伸,与泵(30)的排放口连通,从该泵(30)的排放口排放的制冰水在其中流通,所述多个喷水孔(26)设在所述管主体(92)的底部,在该管主体(92)的延伸方向上分离,被所述泵(30)上吸并在所述管主体(92)内流通的制冰水经由所述喷水孔(26)向制冰部(14)供给,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主体(92)在位于最上游的喷水孔(26)的上游一侧设有减压整流部(94),所述减压整流部(94)具备从该管主体(92)的内表面向上方突出而使制冰水的流通区域(38)局部扩张的半球状的减压空间(96)。
CN2009801313176A 2008-08-11 2009-07-21 下流式制冰机的喷水管 Pending CN10211930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207213A JP2010043771A (ja) 2008-08-11 2008-08-11 流下式製氷機の散水パイプ
JP2008-207213 2008-08-11
PCT/JP2009/063060 WO2010018737A1 (ja) 2008-08-11 2009-07-21 流下式製氷機の散水パイプ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19309A true CN102119309A (zh) 2011-07-06

Family

ID=41668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313176A Pending CN102119309A (zh) 2008-08-11 2009-07-21 下流式制冰机的喷水管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120169A1 (zh)
EP (1) EP2312242B1 (zh)
JP (1) JP2010043771A (zh)
CN (1) CN102119309A (zh)
WO (1) WO2010018737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78847A (zh) * 2017-06-16 2017-09-19 重庆大学 纳米流体冰蓄冷集中供冷系统
WO2020244115A1 (zh) * 2019-06-06 2020-12-10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制冰组件及具有其的冰箱
CN113310258A (zh) * 2021-05-14 2021-08-27 章世燕 食用冰发生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55465B2 (ja) * 2011-02-28 2015-07-29 ホシザキ電機株式会社 自動製氷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80008A (en) * 1969-04-24 1971-05-25 Whirlpool Co Icemaker with water distributor
JPS48114352U (zh) * 1972-04-03 1973-12-27
US4899552A (en) * 1988-05-30 1990-02-13 Hoshizaki Electric Co., Ltd. Refrigerating system for ice making machine
JPH07305928A (ja) * 1994-05-13 1995-11-21 Hoshizaki Electric Co Ltd 流下式製氷機の散水器構造
JP2004270738A (ja) * 2003-03-05 2004-09-30 Toshiba Corp 分岐配管および高温流体供給方法
CN2663884Y (zh) * 2003-09-12 2004-12-15 江苏白雪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制冰机的制冰、储冰容器
JP2007040637A (ja) * 2005-08-04 2007-02-15 Hoshizaki Electric Co Ltd 流下式製氷機の製氷水供給手段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52996A (en) * 1950-07-01 1960-09-20 Carrier Corp Ice cube maker
US4151955A (en) * 1977-10-25 1979-05-01 Bowles Fluidics Corporation Oscillating spray device
US4471624A (en) * 1980-05-16 1984-09-18 King-Seeley Thermos Co. Ice product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king same
JPH1194412A (ja) * 1997-09-25 1999-04-09 Hoshizaki Electric Co Ltd 製氷機の綿氷融解構造
US7128278B2 (en) * 1997-10-24 2006-10-31 Microdiffusion,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irritating with aerated water
WO2004011175A1 (ja) * 2002-07-31 2004-02-05 Shinagawa Refractories Co., Ltd. 鋳造用ノズル
ATE443574T1 (de) * 2003-07-04 2009-10-15 Incro Ltd Düsenanordnung
EP1644126A1 (en) * 2003-07-04 2006-04-12 Incro Limited Nozzle arrangements
US7340913B2 (en) * 2004-08-05 2008-03-11 Manitowoc Foodservice Companies, Inc. Ice machine and ice-making assembly including a water distributor
US7281385B2 (en) * 2005-06-02 2007-10-16 Hoshizak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Ice making method for a vertical ice making machine
JP4994198B2 (ja) * 2007-11-21 2012-08-08 ホシザキ電機株式会社 流下式製氷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80008A (en) * 1969-04-24 1971-05-25 Whirlpool Co Icemaker with water distributor
JPS48114352U (zh) * 1972-04-03 1973-12-27
US4899552A (en) * 1988-05-30 1990-02-13 Hoshizaki Electric Co., Ltd. Refrigerating system for ice making machine
JPH07305928A (ja) * 1994-05-13 1995-11-21 Hoshizaki Electric Co Ltd 流下式製氷機の散水器構造
JP2004270738A (ja) * 2003-03-05 2004-09-30 Toshiba Corp 分岐配管および高温流体供給方法
CN2663884Y (zh) * 2003-09-12 2004-12-15 江苏白雪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制冰机的制冰、储冰容器
JP2007040637A (ja) * 2005-08-04 2007-02-15 Hoshizaki Electric Co Ltd 流下式製氷機の製氷水供給手段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78847A (zh) * 2017-06-16 2017-09-19 重庆大学 纳米流体冰蓄冷集中供冷系统
CN107178847B (zh) * 2017-06-16 2019-07-12 重庆大学 纳米流体冰蓄冷集中供冷系统
WO2020244115A1 (zh) * 2019-06-06 2020-12-10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制冰组件及具有其的冰箱
CN113310258A (zh) * 2021-05-14 2021-08-27 章世燕 食用冰发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018737A1 (ja) 2010-02-18
US20110120169A1 (en) 2011-05-26
EP2312242A4 (en) 2011-08-03
JP2010043771A (ja) 2010-02-25
EP2312242A1 (en) 2011-04-20
EP2312242B1 (en) 2016-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19309A (zh) 下流式制冰机的喷水管
CN204830983U (zh) 用于换热器的冷凝水排出装置
US9370262B2 (en) Open refrigerated display case and a flow stabilizing device
CN101232835B (zh) 干燥装置
CN101868679B (zh) 流下式制冰机
CN101622512A (zh) 热交换器
KR20130058010A (ko) 열교환기
CN104884394A (zh) 散气装置和其运行方法及水处理装置
CN206861838U (zh) 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CN107850359A (zh) 蒸发器及具备该蒸发器的涡轮制冷装置
CN101557738B (zh) 具有微通道蒸发器适于可靠地去除冷凝物的冷藏展示货架
CN204648760U (zh) 热交换器以及具备该热交换器的制冷循环装置
JP4102798B2 (ja) パチンコ球整列用レ−ル
US20150052929A1 (en) Water delivery system for an evaporative cooler
ES2308201T3 (es) Aparato de transporte sin acumulacion de deshechos.
KR200449454Y1 (ko) 용수용 호스의 드립
CN102099642B (zh) 制冰机的洒水器
BE1015261A3 (nl) Spuitmondstuk voor het ondersteunen van een inslagdraad bij een weefmachine.
CN204802020U (zh) 易于排水的游艇
KR100296824B1 (ko) 농작물에의 물 정량공급용 점적기
CN206636840U (zh) 扇头及无叶风扇
KR101264468B1 (ko) 유체 유동 라비린스
CN205561097U (zh) 一种可均匀给水的水帘装置
US3053060A (en) Ice-forming and ice-melting cooling system
CN209399552U (zh) 空调器的吸入口接水盘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