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09633B - 区域性点亮侧光式导光板及区域性点亮侧光式背光模块 - Google Patents

区域性点亮侧光式导光板及区域性点亮侧光式背光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09633B
CN102109633B CN201110055118.0A CN201110055118A CN102109633B CN 102109633 B CN102109633 B CN 102109633B CN 201110055118 A CN201110055118 A CN 201110055118A CN 102109633 B CN102109633 B CN 1021096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medium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05511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09633A (zh
Inventor
张维典
宋光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 Optronic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1096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096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096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096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8Arrangements of plural sources, e.g. multi-colour light sour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3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ght guide or in the bulk of it
    • G02B6/0038Linear indentations or grooves, e.g. arc-shaped grooves or meandering grooves, extending over the full length or width of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75Arrangements of multiple light guides
    • G02B6/0078Side-by-side arrangements, e.g. for large area display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区域性点亮侧光式导光板及区域性点亮背光模块。本发明的导光板包含导光板本体及多个第一介质,其中导光板本体的折射率大于第一介质的折射率。导光板本体包含多个相互平行的间隙,其中第一介质设置于间隙中。导光板本体进一步包含入光端,其中间隙以远离及接近入光端的方向延伸。此外,导光板本体上定义有可视区域而间隙则是位于该可视区域内。

Description

区域性点亮侧光式导光板及区域性点亮侧光式背光模块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侧光式导光板及侧光式背光模块;特别是关于一种区域性点亮侧光式导光板及区域性点亮侧光式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显示面板及使用显示面板的平面显示装置,已成为各类显示装置的主流。其中,液晶显示器面板为目前平面显示装置的显学,并且大量地使用于各式面板显示屏、家用的平面电视、个人计算机及膝上型计算机的平板型监视器、移动电话及数字相机的显示屏等电子产品。
背光模块为目前液晶显示器面板中的关键零件之一。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因此背光模块的功能系在于提供充足的亮度以及分布均匀的光源,以使液晶显示器面板能正常地显示影像。以往背光模块采用单块导光板以供引导光源所产生的光线,其中该导光板不同区域所产生的辉度实质上相同。然而,为了增加显示影像的视觉效果,必须在背光模块的不同区域产生不同程度的辉度明暗变化。
就现有直下式背光模块而言,由于发光组件设置于显示面板的正下方,因此直下式背光模块仅需在需要亮度的位置点亮对应发光组件并在不需亮度的位置关闭对应发光组件,即可达到显示画面所需的亮暗对比。然而,对现有侧光式背光模块而言,发光装置所产生的光线将于进入导光板后随着行进距离的增加而慢慢向四周扩散。换言之,导光板无法将光线局限于一个特定出光区域中。如此一来,现有侧光式背光模块则无法和现有直下式背光模块一样通过开启和关闭特定位置的发光装置来提升画面亮暗对比。
图1所示为现有侧光式背光模块10的爆炸图。如图1所示,现有侧光式背光模块10可包含反光板11、导光板40、光源组50,其中光源组50分别设置于导光板40的侧端。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光源组50包含复数光源51,其中本实施例的光源51可为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同样地,导光板40的不同部位被所述光源51划分成多个发光区,其中每一导光板40的发光区亦对应不同的光源51。因此光源51亦可根据需要光线的发光区而选择性地被点亮,以提供对应发光区所需要的光线。
如图1所示,导光板40的表面可设有上结构层41。上结构层41包含多个角柱41a,其中角柱41a由导光板40设置光源组50的侧端大致直线延伸至设置光源组50的另一侧端。因此角柱41a的延伸方向将平行于光源组50的光线射出方向。如此一来,光源组50所产生的光线可利用角柱41a的延伸方向大致直线地向导光板40另一端行进,而不会大幅发散地向导光板40另一端行进,有助于分区点亮的区块控制。为此,本实施例角柱41a的延伸方向大致相互平行,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例中,角柱41a的延伸方向亦可根据光线的行进方向而相交并因此具有夹角。
每一个导光板40发光区的底面设有微结构层,用以破坏光线并使其自导光板40设置上结构层41的一侧出光。
然而,导光板40由同一材料以一体成型方式制成,因此导光板40之中并不具有阻隔相邻光源51所产生光线的结构或其它材料。如此一来,光源组50所产生的光线中仅部分将于对应发光区中以平行于上结构层41的方向行进,而其它部分将在导光板40中以其它方向散出并最终于各个发光区底面的微结构层所破坏并出光。换言之,导光板40将无法局限光源51所产生的光线在特定区域内出光,亦因此现有侧光式背光模块10无法通过个别开启光源51的方式来提升画面的明暗上的对比。
此外,上述现有侧光式背光模块10可通过具有V型结构的上结构层41还有各个发光区所对应微结构层所形成的结构来达成分区点亮的视觉效果并藉此提升显示画面的亮暗对比。然而,此一设计并未能有效解决上述各分区光线产生漏光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区域性点亮侧光式导光板及区域性点亮侧光式背光模块,供对应显示器选择性点亮显示面板的不同区域。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区域性点亮侧光式导光板及区域性点亮侧光式背光模块,用以增加对应显示面板的明暗对比。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区域性点亮侧光式导光板及区域性点亮侧光式背光模块,用以减少对应显示器的能源使用率。
本发明关于一种区域性点亮侧光式导光板及区域性点亮背光模块。本发明的导光板包含导光板本体及多个第一介质,其中导光板本体的折射率大于第一介质的折射率。导光板本体包含多个相互平行的间隙,其中第一介质设置于间隙中。导光板本体进一步包含入光端,其中间隙以远离及接近入光端的方向延伸。此外,导光板本体上定义有可视区域而间隙则是位于该可视区域内。
导光板本体包含多个导光区块及多个连接区块。导光区块相互并排而间隙则是位于相邻导光区块之间。连接区块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相邻导光区块。此外,导光区块及连接区块可选择性以相同材料或具有不同折射率的材料制成。此外,第一介质对应导光板本体顶面的宽度大于对应导光板本体底面的宽度,其中第一介质所包含的形状选自三角形柱体及梯形柱体。
在不同实施例中,导光板进一步包含第二介质,其中第一介质及第二介质同时设置于间隙之中。第一介质和第二介质分别邻接导光板本体的不同部份且具有相异的折射率。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现有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爆炸图;
图2所示为本发明区域性点亮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爆炸图;
图3A所示为本发明导光板的上视图;
图3B为图3A所示导光板的变化实施例上视图;
图3C为图3A所示导光板的另一变化实施例上视图;
图4所示为图3A所示导光板的剖视图;
图5所示为图4所示导光板的变化实施例;
图6所示为本发明导光板另一变化实施例剖视图;
图7为图6所示导光板的变化实施例剖视图;
图8为图6所示导光板的另一变化实施例上视图;
图9A、图9B及图9C分别为对应图8中剖面的放大图;
图10A、图10B及图10C所示为图9A、图9B及图9C所示导光板的变化实施例;
图11为图8所示导光板的变化实施例;
图12A至图12D分别为对应图11中剖面的放大图;以及
图13A至图13D所示为图12A至图12D所示导光板的变化实施例。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现有侧光式背光模块
11反光板
40导光板
41上结构层
41a角柱
50光源组
51光源
100背光模块
110第一光源组
111第一光源
120第二光源组
121第二光源
130扩散片
140反光板
150可视区域
200导光板
201顶面
202底面
210导光板本体
220间隙
221间隔
230入光端
300导光区块
310连接区块
400第一介质
450第二介质
500微结构层
600延伸方向
L第一光线
M第二光线
θ1入射角
θA第一入射角
θB第二入射角
θc临界角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关于一种侧光式导光板及侧光式背光模块;特别是关于一种区域性点亮侧光式导光板及区域性点亮侧光式背光模块。
图2所示为本发明区域性点亮侧光式背光模块100的爆炸图。在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0包含第一光源组110、第二光源组120、扩散片130、反光板140以及导光板200,其中第一光源组110和第二光源组120设置于导光板200的侧端。此外,扩散片130及反光板140为选择性地设置以在不同设计中提供较佳的效果。
此外,背光模块100较佳包含设置于导光板200相对反光板140一侧的扩散片130,其中扩散片130通过其内部结构或材质来处理导光板200所射出的光线以藉此缓和导光板200因表面公差、内部结构公差或环境影响(如微粒污染)所造成的光学瑕疵。换言之,本实施例的扩散片130用于避免导光板200的摩擦与补偿导光板200的因公差或环境影响产生的光学瑕疵。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光源组110及第二光源组120分别包含复数第一光源111及复数第二光源121,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一光源111及第二光源121可为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导光板200的不同部位可定义成多个发光区,其中每一发光区位于相邻间隙220间并对应不同的第一光源111及不同的第二光源121。因此上述对应第一光源111及第二光源121可根据需要光线的发光区而选择性地被点亮,以提供对应发光区所需要的光线。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导光板200包含导光板本体210及多个第一介质400。导光板本体210包含复数用以容纳第一介质400的间隙220以及入光端230,其中第一介质400亦可为位于间隙220中的空气。此外,导光板本体210的折射率大于第一介质400的折射率。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源组110及第二光源组120设置于靠近相对的二入光端230的一侧,并向入光端230发出光线进入导光板本体210,但不限于此;在其它较佳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背光模块100亦可仅于单一入光端230的位置附近设置光源。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介质400填满于导光板本体210的间隙220中;因此第一介质400将于间隙220中接触导光板本体210。此外,本实施例的第一介质400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所制成,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一介质400亦可为空气或其它折射率高于导光板本体210的物质或材料。
在此将参照图3A来解释本发明背光模块100的运作原理。根据司乃耳定律(Snell’s Law),当光由光密介质(折射率n1比较大的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折射率n2比较小的介质)时(比如由水入射到空气中),如果入射角θ1等于一个特殊角度θc时,折射光线会沿折射界面的切线进行,即折射角θ2=90。但如果入射角大于这一个特殊角度θc时,入射角的正弦sinθ1>n2/n1,会推得sinθ2>1。
sinθ2>1在数学上并不存在,因此此时光密介质中不存在折射光而只存有反射光。换言之,此时光密介质中发生全内反射。使上述全内反射发生的最小入射角θc叫做临界角,它的值取决于两种介质的折射率的比值,即θc=sin-1(n1/n2)。举例而言,水的折射率为1.33,空气的折射率近似等于1.00,因此临界角θc等于sin-1(1/1.33)=48.8°。
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本体210的折射率大于第一介质400的折射率,其中导光板本体210较佳由折射率为1.4至1.7所制成,而第一介质400由折射率为1.1至1.39所制成。如此一来,光线自导光板本体210接触第一介质400的临界角θc等于sin-1(1/1.49)=42.0°。换言之,如图3A所示第一光线L接触第一介质400的入射角θ1被控制在大于42.0°时,第一光线L将被第一介质400所反射。此时,第一光线L将不会进入第一介质400并可于导光板本体210中进行全反射运动。
如此一来,第一光源111及第二光源121所射出的光线即可被控制在对应导光板本体210之中。换言之,本发明的背光模块100通过控制导光板本体210及第一介质400间的临界角θc以及光线接触第一介质400的入射角来达成区域性点亮的效果。
图3A所示为本发明导光板200的上视图,其中导光板本体210上定义着一个可视区域150。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本体210上定义的可视区域150对应于显示面板(未绘示)的显示面(Active Area),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例中,可视区域150亦可具有大于显示面的面积。此外,可视区域150所对应的导光板本体210底部设有微结构层(未绘示),用以破坏第一光源111及第二光源121所发出的光线并使所述光线从导光板本体210相对微结构层的一侧出光。如图3A所示,导光板本体210用以容纳第一介质400的间隙220较佳位于可视区域150内,但不限于此。在图3B所示的实施例中,上述间隙220亦可自入光端230的一端延伸至导光板本体210另一侧的入光端230。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本体210底部对应间隙220及接触第一介质400的位置定义着多个连接区块(未绘示),其中连接区块用于连接第一介质400两侧的导光板本体210并同时形成间隙220,以供容纳第一介质400。
如图3A所示,第一光源组110及第二光源组120设置于导光板本体210对应入光端230的侧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源111及第二光源121的尺寸较佳小于相邻第一介质400的间隔220的距离,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一光源111及第二光源121的尺寸亦可大于上述相邻第一介质400间的间隔220的距离,其中尺寸大于间隔220的距离的第一光源111或第二光源121可以间隔排列方式设置于靠近入光端230的位置。
图3C所示为本发明导光板200的另一变化实施例上视图。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200具有同样设置于间隙之中的第二介质450,其中第一介质400的折射率小于第二介质450的折射率。第一介质400及第二介质450设置于间隙中的不同位置;换言之,第一介质400和第二介质450分别接触着导光板本体210的不同部份。
在图3C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介质400设置于间隙中央的位置而第二介质450则是设置于间隙中较靠近第一光源111及第二光源121的位置。因此第一光源111及第二光源121所发出的光线接触第一介质400的入射角将大于光线接触第二介质450的入射角。此外,由于第一介质400的折射率小于第二介质450的折射率,因此导光板本体210与第一介质400间的临界角将小于导光板本体210与第二介质450间的临界角。藉此,即使光线和第一介质400和第二介质450间的入射角不同,导光板200也可通过第一介质400和第二介质450折射率的差异来将大部份第一光源111及第二光源121所产生的光线限制在导光板本体210中。
举例而言,在图3C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光源111所产生的第一光线L及第二光线M以不同角度离开第一光源111。第一光线L将以第一入射角θA接触第一介质400而第二光线M将以第二入射角θB接触第二介质450。在图3C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入射角θA大于第二入射角θB,但是由于本实施例导光板本体210与第一介质400的临界角小于第一入射角θA且导光板本体210与第二介质450的临界角小于第二入射角θB,因此第一介质400及第二介质450分别可有效地将第一光线L及第二光线M反射回导光板本体210。
图4所示为图3A所示导光板200的剖视图。如图4所示,导光板本体210上可定义出多个导光区块300及多个连接区块310,其中导光区块300相互平行且相互并排。另一方面,连接区块310的两端分别连接着相邻的导光区块300并藉此形成间隙220于相邻导光区块300之间以及图3A所示的可视区域150内,以供容纳第一介质400。
如图4所示,连接区块310位于第一介质400的下方并连接着相邻导光区块300;换言之,第一介质400设置于相邻导光区块300间以及连接区块310上方的间隙220中。因此,本实施例的导光区块300、连接区块310及第一介质400可被视为导光板所包含多个区块,其中多个导光区块300及多个第一介质400分别为相互并排且平行的区块。
此外,本实施例的导光板200包含多个微结构层500,设置于导光板本体210的底面以改变第一光源111及第二光源121所发出光线的路径以使其自导光板本体210相对一侧的顶面出光。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200使用微结构层500来达成改变光线的路径以供出光的功效,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例中,导光板200亦可包含条状印刷结构、点状印刷结构、条状凸块、点状凸块、条状凹块、点状凹块或其组合等用于反射光线的微结构。另外,点状结构可包含圆形、椭圆或其它相近形状。
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导光区块300及连接区块310以相同材料所制成。换言之,导光区块300及连接区块310较佳以一体成型的方式来制成。由于导光区块300及连接区块310具有相同的折射率,因此部份自第一光源111和第二光源121所发出的光线将自导光区块300穿过连接区块310以行进至邻接的导光区块300。至少部份光线将被位于导光板200底面的微结构层500所破坏并最终自导光板200相对微结构层500的顶面出光。如此一来,光线于对应连接区块310的位置的出光将中和该区域的亮度并避免背光模块100在第一介质400的位置产生明显的暗带。
此外,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介质400以及连接区块310厚度之间的比例较佳为6∶1,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一介质400以及连接区块310厚度之间的比例可根据需要通过连接区块310的光线量、光源的亮度以及其它因素来调整第一介质400以及连接区块310的厚度以及第一介质400以及连接区块310之间厚度的比例。如此一来,本实施例的导光板200可控制导光板200在对应连接区块310位置的出光亮度,藉此避免背光模块100在第一介质400的位置产生明显的暗带。此外,亦可藉此设计允许适量光线通过两相邻的导光区块300的边界,以达到模糊边界的效果。
如前所述的,在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导光区块300及连接区块310以相同材料所制成。然而,在图5所示的变化实施例中,导光区块300及连接区块310以相异材料所制成。此外,连接区块310及第一介质400可以相同材料所制成。如此一来,连接区块310及第一介质400具有相同的折射率。藉此,连接区块310及第一介质400可有效地将更多部份第一光源111及第二光源121所产生的光线以全反射方式限制在导光区块300之中。此外,本发明的导光区块300、连接区块310以及第一介质400皆可以折射率相异的材料所制成,其中导光区块300的折射率较佳大于连接区块310及第一介质400的折射率而连接区块310的折射率较佳大于第一介质400的折射率,但不限于此。
图6所示为本发明导光板200另一变化实施例的放大剖视图。在本实施例中,靠近导光板200顶面的第一介质400的宽度大于靠近导光板200底面及微结构层500的第一介质400的宽度。如图6所示,由于第一介质400两端的宽度不一,因此以不同方向行进的光线将以不同的入射角来与第一介质400进行接触。如此一来,部份光线将因入射角小于上述的临界角而进入第一介质400,并藉此从导光板200的顶面201出光。另一方面,部份光线将因入射角大于上述临界角而被反射回导光区块300,并因此在被微结构层500破坏后最终自导光板200的顶面201出光。如此一来,穿过第一介质400而出光的光线将中和该区域的亮度并避免背光模块100在第一介质400的位置产生明显的暗带。
图6所示为第一光线L及第二光线M于图式的剖面上的投影示意,其中第一光线L及第二光线M分别朝图面内的方向入射导光板200。如图6所示,第一光线L及第二光线M在导光板本体210中行进并以相异的入射角接触第一介质400。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光线L接触第一介质400的入射角小于导光板本体210与第一介质400间的临界角,因此第一光线L穿越第一介质400并向导光板本体210的顶面方向行进。
另一方面,由于第二光线M接触第一介质400的入射角大于导光板本体210与第一介质400间的临界角,因此第二光线M被第一介质400反射回导光板本体210并将于被微结构层500破坏后自导光板本体210顶面出光。
图7为图6所示导光板的变化实施例剖视图,在本实例中,第一介质400较佳为梯型柱体;换言之,设置于间隙220中的第一介质400较佳具有梯型的侧面。在本实施例中,微结构层500设置于导光板本体210的底面,其中相邻微结构层间具有间隔221。如图7所示,间隔221的位置对应着第一介质400的底面;换言之,第一介质400的底面未设有微结构层500,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例中,微结构层500可选择性地设置于第一介质400的部份底面。
此外,在图6及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介质400分别所包含的形状分别形成为三角形柱体及梯形柱体,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例中,本发明的第一介质400亦可形成为椭圆柱体、圆柱体或其它合适的柱体。
图8为图6所示导光板200的另一变化实施例上视图,其中仅第一光源111设置于靠近导光板本体210一侧入光端230的位置。如图8所示,第一介质400具有朝入光端230接近和远离的延伸方向600。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介质400沿着延伸方向600的各个部份分别具有相异的厚度(请同时参阅以下图9A、图9B及图9C)。
图9A、图9B及图9C分别为对应图8中剖面A、B及C的放大图。在本实施例中,在沿着朝入光端230接近的延伸方向600上,第一介质400的厚度渐增。如图9A、图9B及图9C的剖视图所示,第一介质400靠近入光端230部份的厚度大于远离入第一介质400部份的厚度。此外,由于入射角较小的关系,第一光源111所发出的第一光线L较易穿透靠近入光端230的第一介质400并从导光板200的顶面出光;因此靠近入光端230部份且较厚的第一介质400将可将较多光线反射回导光板本体210。另一方面,由于入射角较大的关系,第一光源111所产生的第二光线M较易被远离入光端230的第一介质400反射回导光板本体210;因此远离入光端230且较薄的第一介质400将可使较多光线经由微结构层的破坏而自导光板本体210的顶面出光。如此一来,导光板200靠近第一介质400位置的出光亮度可以较为平均。换言之,第一介质400厚度渐增的特性可用于平均背光模块100对应第一介质400位置的出光亮度。
此外,图9A、图9B及图9C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介质400对应导光板200顶面的宽度实质上相等,但不限于此。图10A至图10C所示为图9A至图9C所示导光板200的变化实施例,其中在沿着朝入光端230接近的延伸方向600上,第一介质400对应导光板200顶面的宽度可同时渐增。
图11为图8所示导光板200的变化实施例。本实施例的导光板200进一步包含同样设置于间隙220之中的第二介质450,其中第二介质450较第一介质400更靠近入光端230以及设置于接近入光端230位置的第一光源111。在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介质400及第二介质450具有相同的延伸方向600。此外,图12A至图12D分别为对应图10中剖面A、B、C及D的放大图。
在此请同时参照图11以及图12A至图12D。在沿朝入光端230接近的延伸方向600上,第一介质400及第二介质450的厚度渐增。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介质400的厚度自延伸方向600远离第一光源111的一端开始沿着接近入光端230的方向渐增。另一方面,第二介质450的厚度自第一介质400和第二介质450的连接处开始沿着接近入光端230的方向渐增。由此可见,第二介质450每个部份的厚度实质上皆大于第一介质400的厚度。
如上所述,第二介质450的厚度大于第一介质400的厚度。此外,第一介质400的折射率小于第二介质450的折射率,因此导光板本体210与第一介质400之间的临界角小于导光板本体210与第二介质400之间的临界角。然而,由于入射角较小的关系,第一光源111所发出的第一光线L较易穿透靠近入光端的第二介质450并从导光板200的顶面出光,因此靠近入光端且较厚的第二介质450将可反射较多光线回导光区块300。
另一方面,由于入射角较大的关系,第一光源111所产生的第二光线M较易被远离入光端230的第一介质400反射回导光板本体210;因此穿透远离入光端230且较薄的第一介质400以及被该第一介质400所反射的光线实质上相等于上述穿透第二介质450以及被该第二介质450反射的光线。由此可见,导光板200靠近第一介质400及第二介质450位置的出光亮度可以较为平均。换言之,第一介质400及第二介质450在接近入光端230的方向上厚度渐增的特性可用于平均背光模块100对应第一介质400及第二介质450位置的出光亮度。
图12A至图12D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介质400及第二介质450对应导光板200顶面的宽度实质上相等,但不限于此。图13A至图13D所示为图12A至图12D所示导光板200的变化实施例,其中在沿着朝入光端230接近的延伸方向600上,第一介质400及第二介质450对应导光板200顶面的宽度可同时渐增。
在图8至13D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介质400及第二介质450的形状皆选自三角形柱体,但不限于此;在不同实施例中,第一介质400及第二介质450亦可选长方形柱体、梯形柱体、椭圆柱体、圆柱体或其它合适的柱体。
虽然前述的描述及图示已揭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必须了解到各种增添、许多修改和取代可能使用于本发明较佳实施例,而不会脱离如所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的本发明原理的精神及范围。熟悉该技艺者将可体会本发明可能使用于很多形式、结构、布置、比例、材料、组件和组件的修改。因此,本文于此所揭示的实施例于所有观点,应被视为用以说明本发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应由后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并涵盖其合法均等物,并不限于先前的描述。

Claims (17)

1.一种导光板,包含:
一导光板本体,包含多个间隙及至少一入光端,其中所述间隙的延伸方向实质上相互平行,所述间隙沿该入光端的方向延伸;以及
多个第一介质,设置于所述间隙中,其中该导光板本体的折射率大于该第一介质的折射率;
其中,该导光板本体进一步包含:
多个导光区块,所述导光区块相互并排,所述间隙位于相邻所述导光区块之间;以及
多个连接区块,该连接区块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相邻所述导光区块,所述连接区块设置在所述间隙下方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导光区块;
多个第二介质,设置于相邻所述间隙中,其中位于所述间隙中的该第一介质和该第二介质分别邻接该导光板本体的不同部份,该第一介质的折射率小于该第二介质的折射率;其中,所述第一、二介质沿着所述间隙延伸方向相邻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介质设置于相邻所述导光区块之间以及所述连接区块上方的所述间隙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本体上定义有一可视区域,所述间隙位于该可视区域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介质叠置在该连接区块之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导光区块及该连接区块以相同材料制成。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导光区块及该连接区块以具有相异折射率的材料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介质包含的形状选自一三角形柱体及一梯型柱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多个微结构层,设置于该导光板本体的底面,其中相邻所述微结构层间具有对应所述间隙的一间隔。
8.一种背光模块,包含:
根据权利要求1至7其中之一所述的导光板;以及
多个发光组件,其中每一该发光组件设置于该导光板本体对应该入光端的位置并向该入光端发出一光线进入该导光板本体。
9.一种导光板,包含:
多个导光区块,相互并排且实质上互相平行,其中相邻所述导光区块至少部份连接,每一该导光区块包含一入光端;以及
多个第一介质,设置于相邻所述导光区块之间,其特征在于,该导光区块的折射率大于该第一介质的折射率;
多个连接区块,其中,该连接区块的相对两端分别连接相邻所述导光区块以形成位于相邻所述导光区块间的多个间隙,所述间隙沿该入光端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介质位于所述间隙中;
多个第二介质,设置于相邻所述导光区块之间,其中位于相邻所述导光区块之间的该第一介质及该第二介质分别邻接着对应所述导光区块的不同部份,该第一介质的折射率小于该第二介质的折射率;其中,所述第一、二介质沿着所述间隙延伸方向相邻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光板,进一步包含一可视区域,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位于该可视区域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部分该连接区块位于该可视区域之外。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介质叠置于该连接区块之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导光区块及该连接区块以相同材料制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导光区块及该连接区块以具有相异折射率的材料制成。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介质的形状选自一三角型柱体及一梯型柱体。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多个微结构层,分别设置于所述导光区块的底面,其中相邻所述微结构层间具有对应该第一介质的一间隔。
17.一种背光模块,包含:
根据权利要求9至16其中之一所述的导光板:以及
多个发光组件,其中每一该发光组件设置于对应该导光区块的该入光端的位置并向该入光端发出一光线进入该导光板。
CN201110055118.0A 2010-12-30 2011-02-28 区域性点亮侧光式导光板及区域性点亮侧光式背光模块 Active CN1021096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9147015A TWI425262B (zh) 2010-12-30 2010-12-30 區域性點亮側光式導光板及區域性點亮側光式背光模組
TW099147015 2010-12-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09633A CN102109633A (zh) 2011-06-29
CN102109633B true CN102109633B (zh) 2015-08-12

Family

ID=441738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55118.0A Active CN102109633B (zh) 2010-12-30 2011-02-28 区域性点亮侧光式导光板及区域性点亮侧光式背光模块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94265B2 (zh)
CN (1) CN102109633B (zh)
TW (1) TWI4252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09097B (zh) * 2012-07-09 2015-11-25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相应的液晶显示装置
TW201500781A (zh) * 2013-06-21 2015-01-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導光板、導光板的製造方法及背光模組
JP6628889B2 (ja) * 2016-02-09 2020-01-15 ナノコンプ オイ リミテッド 複数の光チャネルを備える導光体
CN105700234B (zh) 2016-04-06 2019-08-2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WO2017181165A1 (en) * 2016-04-15 2017-10-19 Rambus Delaware Llc Lighting assembly with differing light output distribution and/or spectrum output
KR20180005535A (ko) * 2016-07-06 2018-01-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11067739B2 (en) * 2016-09-20 2021-07-2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6782831B2 (ja) * 2017-02-22 2020-11-11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導光フィルムおよび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CN107577086B (zh) * 2017-10-18 2019-05-0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
KR102545205B1 (ko) * 2017-12-27 2023-06-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EP3627039A1 (en) * 2018-09-20 2020-03-25 Nederlandse Organisatie voor toegepast- natuurwetenschappelijk onderzoek TNO A segmented light guide and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eof
US10935717B2 (en) * 2018-11-05 2021-03-0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EP3760918B1 (en) 2019-07-02 2021-06-02 Axis AB Lightguide assembly
DE102020207235A1 (de) 2020-06-10 2021-12-16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Scheibenverbund mit Lichtbarrier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1233A (zh) * 2006-05-12 2007-11-14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平面光源装置
CN101533120A (zh) * 2008-03-14 2009-09-16 旭丽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导光膜组及采用该导光膜组的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5203Y2 (ja) * 1988-09-27 1994-09-14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照光用導光体
US6443582B1 (en) * 2000-08-30 2002-09-03 Visteon Corporation Edge-lit light assembly with light guiding structures
TW567294B (en) 2002-08-16 2003-12-21 Au Optronics Corp Direct-type backlight unit
TWI226954B (en) 2003-07-08 2005-01-21 Au Optronics Corp Direct type backlight module
KR100606968B1 (ko) * 2003-12-29 2006-08-01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의 백 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사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TWI264601B (en) 2004-11-19 2006-10-21 Innolux Display Corp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TWI263011B (en) 2005-02-14 2006-10-0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Light guide panel and backlight module
KR20070081564A (ko) * 2006-02-13 2007-08-1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구비한 표시 장치
JP4695626B2 (ja) * 2006-06-30 2011-06-08 株式会社東芝 照明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I317433B (en) * 2006-10-04 2009-11-21 Ind Tech Res Inst Light guide plate and back-lighted module having light guide plate
CN100590466C (zh) * 2006-10-18 2010-02-17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导光板及具有该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CN101191905B (zh) * 2006-11-30 2010-09-15 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光条及使用该光条之背光模块与显示器
CN100582831C (zh) * 2006-12-22 2010-01-20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JP4813383B2 (ja) * 2007-01-22 2011-11-09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導光シート
TWI366713B (en) * 2007-04-14 2012-06-21 Hannstar Display Cor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backlight module thereof
US8089582B2 (en) * 2007-05-31 2012-01-03 Hitachi Displays,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groove having an end portion that stops short of the non-adjacent opposite side surfaces and extends in a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non-adjacent side surfaces
KR100873500B1 (ko) * 2007-06-12 2008-12-15 제일모직주식회사 전면에 대칭형상 프리즘과 비대칭형상 프리즘을 구비하는액정표시장치 백라이트 유닛용 도광판
TWM325578U (en) 2007-07-20 2008-01-11 Tennrich Int Corp Light-emitting structure of a decoration plate and the electronic equipment it applied
TWM343865U (en) 2008-05-27 2008-11-01 Haohan Technology Co Ltd Backlight emission structure of keyboard
RU2456502C2 (ru) * 2008-05-30 2012-07-20 Шарп Кабусики Кайс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свещения,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светопроводящая пластина
US8120726B2 (en) * 2008-06-23 2012-02-21 Sony Corporation Surfac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US8517592B2 (en) * 2008-10-16 2013-08-27 Sharp Kabushiki Kaisha Lighting device, display device and television receiver
CN101788128A (zh) 2009-01-22 2010-07-28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背光模组
KR101248468B1 (ko) * 2009-04-01 2013-03-2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과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101584280B1 (ko) * 2009-07-20 2016-01-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도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US8491174B2 (en) * 2010-01-07 2013-07-23 Rambus Delaware Llc Light emitting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71233A (zh) * 2006-05-12 2007-11-14 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平面光源装置
CN101533120A (zh) * 2008-03-14 2009-09-16 旭丽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导光膜组及采用该导光膜组的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7013A (en) 2012-07-01
US20120170314A1 (en) 2012-07-05
US8894265B2 (en) 2014-11-25
CN102109633A (zh) 2011-06-29
TWI425262B (zh) 2014-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109633B (zh) 区域性点亮侧光式导光板及区域性点亮侧光式背光模块
JP5202906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TWI381224B (zh) 液晶顯示裝置
US9285530B2 (en) Planar front illumination system having a light guide with micro lenses formed thereo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9535205B2 (en) Display device
KR20190042718A (ko) 도광판, 면 광원 장치,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 기기
US9638956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apparatus thereof
JP5230984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TWI533040B (zh) 顯示裝置
CN107526217B (zh) 侧入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4832827B (zh) 光源模块及显示装置
SG189867A1 (en) Backlight unit
JP2009301805A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4186913A (ja) 照明ユニット及び表示装置
US20170059764A1 (en) Light guide plate,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CN101984281B (zh) 分区发光的背光模块
CN101761829B (zh) 背光模块及使用该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
JP2016058388A (ja) 面状ライトユニット、led素子及び導光板
CN103900033A (zh) 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KR102423116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20170285244A1 (en) Planar illumination device
CN100363810C (zh) 背光模块
TWI468796B (zh) 分區發光之背光模組
JP2010287556A (ja) 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JP6682834B2 (ja) 導光板、面光源装置、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