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100026B -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100026B
CN102100026B CN200980128385.7A CN200980128385A CN102100026B CN 102100026 B CN102100026 B CN 102100026B CN 200980128385 A CN200980128385 A CN 200980128385A CN 102100026 B CN102100026 B CN 10210002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eam
signal quality
data modulation
candidate
spe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838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100026A (zh
Inventor
田冈秀和
阿部哲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21000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000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10002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10002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89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different transmission schemes, at least one of them being a diversity transmission sche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2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using signal quality detecto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2Weighted combining
    • H04B7/0848Joint weighting
    • H04B7/0854Joint weighting using error minimizing algorithms, e.g. minimum mean squared error [MMSE], "cross-correlation" or matrix inver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36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26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 H04J11/0036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t the receiver
    • H04J11/004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t the receiver using regenerative subtract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JMULTIPLEX COMMUNICATION
    • H04J11/00Orthogonal multiplex systems, e.g. using WALSH codes
    • H04J11/002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 H04J11/0026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 H04J11/0036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t the receiver
    • H04J11/004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t the receiver using regenerative subtract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 H04J11/0043Interference mitigation or co-ordination of multi-user interference at the receiver using regenerative subtract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by grouping or ordering the us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8Selecting a network or a communication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2Selection of wireless resources by user or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通信装置包括:处理部(52),根据由MMSE法决定的每个流的第一信号质量(q1),对各个流决定数据调制方式;处理部(54),在数据调制方式下,对每个流决定与第一信号质量(q1)对应的第二信号质量(q2);处理部,将某一流的第一信号质量(q1(1))和从与某一流不同的其他的一个以上的流的第二信号质量(q2(2))导出的校正值(Δq(1))相加,对某一流求第三信号质量(q3(1));以及处理部(58),对每个流决定与第三信号质量(q3(1))对应的信道编码率(Rk)。决定的数据调制方式和信道编码方式用于后续的流的传输。

Description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用于使用多输入多输出(MIMO)方式和自适应调制信道编码(AMC)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的高速化、大容量化、多样化和高质量化等要求近年来逐渐增强。特别从高速大容量化的观点来看,MIMO方式的通信技术受到关注。在MIMO方式中,通过在空间内分别不同地传播多个发送流的每个,从而实现传输速度或信号质量的提高。在接收端必须适当地分离多个流。对于信号分离法已经提出了多个技术。作为一例,可举出最小均方误差(MMSE:MinimumMean Square Error)法、最大似然估计检测(MLD:Maximum LikelihoodDetection)法、运算量削减型MLD(例如QRM-MLD)法等。 
通过根据随时间变化的信道状态而以适当的传输速率传输,从而从改善系统整体的吞吐量的观点来看,也可以进行自适应调制信道编码(AMC: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hannel Coding)方式。 
图1是用于说明AMC方式的原理的图。图1是从信号质量SINR的观点示意性地表现了通过特定的MCS可达到的吞吐量的图。可达到的传输速率按照MCS1、MCS2以及MCS3的顺序升高。MCS是Modulation and CodingScheme的缩写。数据调制方式例如可以决定为M1=QPSK、M2=16QAM、M3=64QAM、...等。信道编码率可以决定为R1=1/8、R2=2/8、R3=3/8、...等。数据调制方式和信道编码方式根据可达到的传输速率而预先决定组合(例如MCS1、MCS2、...)。信道状态的好坏可以根据SNR等信号质量的好坏来估计。一般来说,信号质量越好则可以使用越高的传输速率,并且吞吐量增大。反之,若信号质量差,则仅能使用低的传输速率,吞吐量减小。在图示的例子的情况下,对应于某一信号质量q1,MCS1和MCS2都可以使用,但从达到更高传输速率(吞吐量)的观点来看,应该使用MCS2(数据调制方式为 16QAM,信道编码率为1/2)。选择MCS的判断基准例如可以是增加各个用户的吞吐量这样的基准,也可以是增加系统整体的吞吐量这样的基准。或者,反之,也可以以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为优先来选择MCS1。这样,由于在AMC中根据信道状态而适当使用相应的传输速率,所以选择适当的MCS也可以说是链路自适应。 
在MIMO方式的情况下,存在多个发送流,其每个在不同的信道状态(即传播路径)下传输。从而,在MIMO方式的情况下,有对每个发送流进行AMC的余地。 
图2表示对发送和接收分别准备两个天线,并且对信号分离使用MLD法的情况下的系统例子。在图示的例子中,流#1被信道编码、交织、数据调制之后,从天线#1发送。同样,流#2也另外被信道编码、交织、数据调制之后,从天线#2单独发送。在接收端,对由两个天线#1、#2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信号分离的处理,其被信号分离为各个流。分离后的各个流分别被解交织、信道解码。另一方面,根据信号分离前的接收信号进行信道估计,其结果,进行链路自适应。链路自适应的判定结果(适当的MCS)被反馈到发送端,用于以后的流的传输。 
在如图2所示的系统例子的情况下,信号分离前的接收信号[r1 r2]T可以如下式这样表现(其中,“T”表示转置)。 
[算式1] 
r ≡ r 1 r 2 = h 11 h 12 h 21 h 22 s 1 s 2 + n 1 n 2 . . . ( 1 )
= h 1 s 1 + h 2 s 2 + n . . . ( 2 )
= Hs + n . . . ( 3 )
E[nnH]=σ2
各个符号的意思如下: 
ri:由第i个接收天线接收的信号 
hij:第j个发送天线和第i个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变动(信道矩阵元素) 
ni:第i个接收天线中的噪声 
sj:第j个流的码元,E{|sj|2}=1(E表示期望值) 
σ2:噪声功率。 
在对信号分离不是使用MLD法而是使用MMSE法的情况下,对于信号 分离后的各个流能够简单地导出信号质量SINR。更具体地说,与流#1有关的信号质量SINRMMSE(1)和与流#2有关的信号质量SINRMMSE(2)可以如下式这样计算。 
[算式2] 
SINR MMSE ( 1 ) = h 1 H R - 1 h 1 1 - h 1 H R - 1 h 1 . . . ( 4 )
SINR MMSE ( 2 ) = h 2 H R - 1 h 2 1 - h 2 H R - 1 h 2 . . . ( 5 )
R = ( h 1 h 1 H + h 2 h 2 H + σ 2 I ) . . . ( 6 )
从而,根据如图1所示的原理,能够容易地对每个流决定与信号质量相应的MCS。对流#1使用SINRMMSE(1),对流#2使用SINRMMSE(2),能够分别决定适当的MCS。 
相对于此,在MLD法中,检索码元组以及MCS的全部组合,估计最佳码元组以及MCS,所以能够期待与MMSE法相比,接收特性变好。但是在使用MLD法的情况下,对每个流求信号质量SINR并不容易。众所周知,在MLD法中假定将同时发送的多个流中的多个码元合一的码元组,通过确定全部可能的码元组内最可能的码元组,从而估计发送了的多个码元。例如,在流数为2的情况下,假定 
s=[s1,s2]T
这样的码元组或码元的对。s1表示流#1中包含的码元。s2表示流#2中包含的码元。T表示转置。若将“Q2”设为码元组整体的集合,则通过MLD法最终检测的码元组SML可写作如下。 
[算式3] 
S ML = arg min s ∈ Q 2 | | r - Hs | | . . . ( 7 )
实际的接收信号r和受到信道变动(表现为信道矩阵H)的影响的码元组s之间的距离(通过码元星座图(symbol constellation)内的欧几里得距离的平方来评价)最小的码元组成为SML。由于不是对每个流,而是对来自全部流的每个码元组进行信号检测,所以求每个流的信号质量SINR不像MMSE法的情况那么容易。若各个流的SINR持续不清楚,则根据如图1所示的原理来进行AMC变得困难。因此,考虑如下这样估计每个流的SINR。 
图3是用于说明在MIMO方式中采用AMC方式时的方法例子的图。图中的功能块与以往的通信装置的链路自适应部相关联。在图示的例子中,传输第一和第二的两个流,关于第一流的数据调制方式准备QPSK、16QAM、64QAM的三种,分别表现为M1、M2、M3。关于第二流的数据调制方式也准备QPSK、16QAM、64QAM的三种,分别表现为M1、M2、M3。图中,“fori=1:3...end”表示将有关第一流的数据调制方式Mi的变量i一边变化为1、2、3,一边重复进行计算。“for j=1:3...end”表示将第二流的数据调制方式Mj的变量j一边变化为1、2、3,一边重复进行计算。信道编码率假设准备K种类(R1、R2、...、Rk)。此外,从提高第一和第二流整体可达到的整体的吞吐量的观点来看,假设选择MCS。 
在图示的例子中,首先,关于某个调制方式的组合Mi、Mj,由联合界(union bound)码元差错概率计算部对每个流估计码元差错率。第m个流的码元差错率SER(m)通过下式估计(对此,参照3GPP R1-020325,LucentTechnologies,PARC with APP decoding for HSDPA)。 
[算式4] 
SER ( m ) = 1 K Σ s Σ c c m ≠ s m Pr ( c , s ) . . . ( 8 ) , 其中 
Pr ( c , s ) = Q ( E s | | H ( c - s ) | | 2 N s σ 2 ) . . . ( 9 )
各个符号的意思如下: 
m:流索引 
Sm:向量s的第m个元素 
Cm:向量c的第m个元素 
Pr(c,s):错将向量s估计为向量c的概率 
K:向量s的个数 
Es:总发送功率 
Ns:流数 
Q():Q函数 
由联合界码元差错概率计算部对每个流估计的码元差错率SER(1)、SER(2)分别由AWGN_SNR映射部变换为信号质量(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希望信号功率与非希望功率比)SINR(1)、SINR(2)。AWGN_SNR映射部考虑加性高斯噪声,对每个流求在特定的码元差错率下可达到的希望信号功率与非希望功率比SINR。在与第一流有关的速率选择部中,从数据调制方式Mi以及SINR(1)导出对应的信道编码率Rk1。在与第二流有关的速率选择部中,从数据调制方式Mj以及SINR(2)导出对应的信道编码率Rk2。例如图4所示这样,预先决定信号质量和MCS(数据调制方式和信道编码率的组合)的对应关系。在吞吐量计算部中,根据数据调制方式和信道编码率的组合,对每个流计算吞吐量(bps/Hz)。各个流中可达到的吞吐量被合成,合成后的吞吐量在图中表示为“Thr_e”。在合成后的吞吐量Thr_e大于规定的阈值Max_Thr的情况下,对各个流导出的数据调制方式和信道编码率被设定为用于数据传输的候选。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上述方法中,需要对全部数据调制方式的组合和全部码组进行上述计算(图3),运算量相当多且复杂。这在电池或运算资源匮乏的移动终端中尤其不利。而且,在上述计算方法中,使用式(8)和(9)计算码元差错率SER(m),并对各流的SINR进行了近似。从而,在码元差错率SER(m)的精度差的情况下,担心链路自适应所带来的吞吐量改善效果也下降。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在使用MIMO方式和自适应调制信道编码方式的移动通通信系统中实现链路自适应的简易化和高精度化。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使用的通信装置用于使用MIMO方式和自适应调制信道编码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 
本通信装置用于使用MIMO方式和自适应调制信道编码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其包括: 
根据通过与最大似然估计法不同的信号检测法决定的每个流的基准信号质量,对各个流决定数据调制方式的处理部; 
根据各个流的基准信号质量和数据调制方式,决定与各个流所受到的干扰量相应的校正值的处理部; 
将某一流的基准信号质量和校正值相加,对该某一流决定速率决定用信号质量的处理部;以及 
对每个流决定与所述速率决定用信号质量对应的信道编码率的处理部, 
决定的数据调制方式和信道编码方式用于后续的流的传输。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在使用MIMO方式和自适应调制信道编码方式的移动通通信系统中能够实现链路自适应的简易化和高精度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AMC的原理的图。 
图2是表示对发送和接收分别准备了两个天线的情况下的系统例子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在MIMO方式下进行AMC时的以往方法的图。 
图4是表示数据调制方式和信道编码率的组合例子的图。 
图5A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通信装置的链路自适应部的图。 
图5B是表示变形例的图。 
图6是示意地表示数据调制方式、码元差错率SER和信号质量SINR的相互关系的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例的动作例子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第二实施例的通信装置的链路自适应部的图。 
图9是表示第三实施例的通信装置的链路自适应部的图。 
图10是表示第四实施例的通信装置的链路自适应部的图。 
图11是用于说明第五实施例的动作的图。 
图12是表示准备第一、第二流的数据调制方式的组合的方法例子的图。 
图13是表示第六实施例的通信装置的链路自适应部的图。 
图14表示第六实施例所使用的动作例子的流程图。 
图15表示第六实施例所使用的其他动作例子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有关第一实施例的仿真结果的图。 
图17是表示仿真所使用的各个参数的图。 
图18是表示有关第一、第四和第五实施例的仿真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通信装置用于使用MIMO方式和自适应调制信道编码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包括:处理部52,根据通过与最大似然估计法不同的信号检测法(MMSE)决定的每个流的基准信号质量q1(为了方便也说成第一信号质量),对各个流决定数据调制方式;处理部(54、56),根据各个流的基准信号质量q1和数据调制方式,决定与各个流所受到的干扰量(为了方便也说成第二信号质量q2)对应的校正值Δq;处理部(加法部),将某一流的基准信号质量q1和校正值Δq相加,并对该某一流决定速率决定用信号质量q3(为了方便也说成第三信号质量);以及处理部58,对每个流决定与所述速率决定用信号质量q3(为了方便也说成第三信号质量)对应的信道编码率。决定的数据调制方式和信道编码方式用于后续的流的传输。 
由此,不检索在各个流中有可能的数据调制方式所有的组合,而能够容易地找到适合各个流的MCS,而且通过使用校正值能够提高MCS估计精度。换言之,可以实现链路自适应的简化和高精度化。 
也可以从多个选项中选择各个流的数据调制方式的候选,并对选择了的数据调制方式决定所述信道编码率。也可以决定各个流的数据调制方式和信道编码率,以使在多个流中可达到的吞吐量提高。这从通过考虑多个候选,从而比仅考虑单独的候选的情况相比能够可靠地实现高吞吐量化的观点来看是理想的。 
也可以从数据调制方式的所述多个选项中,导出与各个流的基准信号质量对应的主候选,并至少对该主候选决定所述信道编码率。也可以对第一和第二流的每一个决定具有与所述主候选的速率差距规定等级的速率的副候选,并对所述第一和第二流的数据调制方式的所有可能的组合内、包含所述主候选或所述副候选的规定的组合,计算各个流的信道编码率和吞吐量。这从通过在可能的所有候选内限定于可能的一部分候选来进行计算,从而实现计算效率的提高的观点来看是理想的。 
包含所述主候选或所述副候选的规定的组合也可以包含所述第一流的主 候选和所述第二流的主候选的组合(主、主)或具有比所述第一流的主候选的速率高的速率的副候选和具有比所述第二流的主候选的速率低的速率的副候选的组合(副、副)。这从在多个选项内,导出能够尽可能维持数据吞吐量为一定的候选的观点来看是理想的。 
与所述最大似然估计法不同的信号检测法也可以是最小均方误差(MMSE)法。MMSE法可以比较简单地计算每个流的信号质量。该信号质量用于确定数据调制方式。在发现适当的数据调制方式时,由于信号质量的精度可以不那么高,所以从实现运算处理的效率化的观点来看,对该目的利用MMSE法是理想的。 
也可以计算所述校正值Δq=α(SINRfree-SINRMMSE),使其与能够忽视流间干扰的情况下的信号质量SINRfree和所述基准信号质量q1=SINRMMSE的差值成比例。这从可靠地保证最终确定MCS的速率决定用信号质量q3为上限值SINRfree以下、下限值SINRMMSE以上的观点来看是理想的。 
进而,也可以根据流所受到的干扰量可取的值而预先决定用于计算所述校正值的比例系数α。在MLD法中,关于某一流,其他的流成为干扰流,某一流的检测精度依赖于干扰流的检测精度。根据与干扰流的检测精度相关联的q2而预先决定比例系数,从根据流间的干扰程度而适当地调整使速率决定用信号质量q3接近于上限值或下限值的哪个的观点看是理想的。 
也可以根据无线信道状态和/或其他流的数据调制方式来决定用于某一流的所述校正值的计算的比例系数。 
从通过少的运算量来确定数据调制方式的观点来看,优选与所述最大似然估计法不同的信号检测法是迫零(ZF:Zero Forcing)法。此外,在使用运算量削减型MLD法(使用了QR分解的最大似然估计法(QRM-MLD法)、球形解码(Sphere decoding)法等)作为信号分离法的情况下,也可以根据将信道矩阵三角化而得到的矩阵和噪声功率而估计第一通信质量。通过这样可以使用与信号分离部相同的电路。 
在有关某一流的速率决定用信号质量q3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也可以变更所述某一流的数据调制方式。也就是说,在所述校正值Δq大的情况下,速率决定用信号质量q3比基准信号质量q1大很多,对应的数据调制方式可能改变。留有改变数据调制方式的自由度从决定更对应的MCS的观点来看是理想的。进而,在有关某一流的速率决定用信号质量q3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 也可以变更与所述某一流不同的流的信道编码率。若数据调制方式改变,则该流的码元差错率也改变,对其他流产生的干扰也改变,甚至对其他流选择的MCS也可能改变。从适当地追随这样的动作的观点来看,优选留有伴随数据调制方式的变更而改变信道编码率的自由度。此外,通过按每个调制方式而决定上述规定值,能够更灵活地进行MCS控制。 
流所受到的干扰量可以根据各个流的码元差错率(SER)或希望信号功率与非希望功率比(SINR)和数据调制方式导出。 
上述通信装置可以在用户装置中准备,也可以在基站装置中准备。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通信方法用于使用MIMO方式和自适应调制信道编码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本方法包括:根据通过与最大似然估计法不同的信号检测法决定的每个流的基准信号质量,对各个流决定数据调制方式的步骤;根据各个流的基准信号质量和数据调制方式,决定与各个流所受到的干扰量对应的校正值的步骤;将某一流的基准信号质量和校正值相加,并对该某一资源决定速率决定用信号质量的步骤;以及对每个流决定与所述速率决定用信号质量对应的信道编码率的步骤。决定的数据调制方式和信道编码方式用于后续的流的传输。 
为了说明方便,本发明分为几个实施例或项目进行说明,但各个划分并非本发明的本质,可以根据需要而组合使用两个以上的实施例或项目中分别记载的事项。为了促使发明的理解而使用具体的数值例子进行说明,但只要没有特别的事先说明,这些数值仅仅是单纯的一例,可以使用适当的任何值。 
实施例1 
图5A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通信装置的链路自适应部。图5A中绘制了基于MMSE的SINR计算部51、数据调制方式选择部52-1、52-2、SER计算部54-1、54-2、校正值计算部56-1、56-2、速率计算部58-1、58-2。基于MMSE的SINR计算部51以外的要素对每个流准备,在图示的例子中,流数为2。其中,流数也可以多于2。图5A所示的功能要素的全部或一部分可以配备在用户装置中,但为了说明方便,假设图示的功能要素全部配备在用户装置中。 
基于MMSE的SINR计算部51通过最小均方误差法(MMSE)从接收信号中检测各个流的信号。如上所述,接收信号r通过下式表现。 
[算式5] 
r ≡ r 1 r 2 = h 11 h 12 h 21 h 22 s 1 s 2 + n 1 n 2 . . . ( 1 )
= h 1 s 1 + h 2 s 2 + n . . . ( 2 )
= Hs + n . . . ( 3 )
E[nnH]=σ2
各个符号的意思如下: 
ri:由第i个接收天线接收的信号 
hij:第j个发送天线和第i个接收天线之间的信道变动(信道矩阵元素) 
ni:第i个接收天线中的噪声 
sj:第j个流的码元,E{|sj|2}=1(E表示期望值) 
σ2:噪声功率。 
基于MMSE的SINR计算部51计算与各个流有关的信号质量。在本实施例中,如下式这样,信号质量通过希望信号功率与非希望功率比SINRMMSE(1)和SINRMMSE(2)表现,但信号质量也可以通过本技术领域中已知的适当的任何量表现。 
[算式6] 
SINR MMSE ( 1 ) = h 1 H R - 1 h 1 1 - h 1 H R - 1 h 1 . . . ( 4 )
SINR MMSE ( 2 ) = h 2 H R - 1 h 2 1 - h 2 H R - 1 h 2 . . . ( 5 )
R = ( h 1 h 1 H + h 2 h 2 H + σ 2 I ) . . . ( 6 )
在MMSE法中能够比MLD法更容易地计算每个流的信号质量。为了说明方便,对第一流计算的信号质量SINRMMSE(1)也被提作第一信号质量q1(1)(或第一基准信号质量q1(1))。对第二流计算的信号质量SINRMMSE(2)被提作第一信号质量q1(2)(第一基准信号质量q1(2))。一般来说,由基于MMSE的SINR计算部51对第m个流计算的信号质量SINRMMSE(m)也可以被提作第一信号质量q1(m)。 
在本实施例中,对各个流准备第一信号质量q1(1)、q1(2)的方法是MMSE法,但这并非本发明所必需的。也可以使用在本技术领域中已知的适当的任何方法。但是,因为本实施例是为了减轻MLD法的运算负担,所以 最好为第一信号质量q1(1)、q1(2)的计算法也是与MLD法不同的更简单的信号检测法。例如,可以使用迫零法(ZF法),也可以使用运算量削减型的MLD法(QRM-MLD法)。 
与第一流有关的数据调制方式选择部52-1决定与第一信号质量q1(1)对应的数据调制方式Modulation(1)。例如图4所示这样,预先决定信号质量和数据调制方式以及信道编码方式的对应关系。如图4所例示的,MCS按照传输速率顺序排列,在某一数据调制方式中可改变各种各样的信道编码率。即,传输速率通过数据调制方式粗分,并通过信道编码率进一步细分。从而,即使基于MMSE的SINR计算部51计算出的第一信号质量q1(1)、q1(2)不是高精度,但只要是数据调制方式,很多情况下能够准确确定。如后所述,该时刻所决定的数据调制方式也可以在某一条件下在后面的时刻被变更。 
与第二流有关的数据调制方式选择部52-2也同样决定对应于第一信号质量q1(2)的数据调制方式Modulation(2)。 
与第一流有关的SER计算部54-1基于在前级所准备的第一信号质量q1(1)以及数据调制方式Modulation(1),计算第二信号质量q2(1)。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信号质量q2(1)以表示流间的干扰程度的量来表现,作为一例,通过码元差错率SER(Symbol Error Rate)表现,但第二信号质量也可以通过本技术领域中已知的适当的任何量表现。 
图6示意地表示在某种数据调制方式下,码元差错率SER和信号质量SINR为何种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通过经验或仿真而高精度地准备。 
与第二流有关的SER计算部54-2也基于在前级所准备的第一信号质量q1(2)以及数据调制方式Modulation(2),计算第二信号质量q2(2)。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信号质量q2(2)也以码元差错率SER来表现,但第二信号质量也可以通过本技术领域中已知的适当的任何量表现。 
与第一流有关的校正值计算部56-1基于与第二流有关的第二信号质量q2(2)(码元差错率),计算关于第一流的校正值Δq(1)。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流有关的第一信号质量q1(1)以SINR表现,所以校正值Δq(1)也可以表现为ΔSINR(1)。校正值ΔSINR(1)通过下式表现。 
[算式7] 
ΔSINR ( 1 ) = α ( | | h 1 | | 2 σ 2 - h 1 H R - 1 h 1 1 - h 1 H R - 1 h 1 ) . . . ( 10 )
该情况下的系数α基于有关第二流的第二信号质量而如下计算。 
[算式8] 
&alpha; = 0 0.3 < SER ( 2 ) 0.4 0.1 < SER ( 2 ) &le; 0.3 1.0 SER ( 2 ) &le; 0.1 . . . ( 11 )
将这样计算出的校正值Δq(1)=ΔSINR(1)与第一信号质量q1(1)相加,如下式这样导出第三信号质量q3(1)。 
[算式9] 
SINR e ( 1 ) = h 1 H R - 1 h 1 1 - h 1 H R - 1 h 1 + &Delta;SINR ( 1 ) . . . ( 12 )
第三信号质量q3(1)可以用本技术领域中已知的适当的任何量来表现,但最好与第一信号质量同样方式表现。在本实施例中,其通过SINR表现,与MLD法中的每个流的等价的SINR相关联,表现为SINRe(equivalent SINR,等价SINR)。 
另外,按照上述那样定义系数α不是必须的,可以定义为各种各样。例如,与第一流有关的计算所使用的系数α可以定义为根据第二流的数据调制方式而变化。或者,系数α也可以定义为根据无线信道状态(例如可以用平均SNR等表现)而变化。 
在本实施例中,计算SER作为第二通信质量,但计算每个流的SER不是本发明所必须的。例如图5B所示,也可以直接通过校正值计算部从第一通信质量q1和数据调制方式导出校正值Δq。由此,可以等价地省去计算SER的步骤。 
与第二流有关的校正值计算部56-2根据与第一流有关的第二信号质量q2(1)(码元差错率),计算与第二流有关的校正值Δq(2)。 
速率计算部58-1根据关于第一流计算出的第三信号质量q3(1),决定传输速率。该情况下的传输速率通过在某一特定的数据传输方式下根据第三信 号质量q3(1)改变信道编码率来决定。例如,假设MCS如图4这样决定,根据第一信号质量q1(1),第一流的数据调制方式被决定为16QAM。此时,选择MCS5~MCS10中的其中一个。根据第三信号质量q3(1)决定选择哪个。 
速率计算部58-2根据关于第二流计算出的第三信号质量q3(2),决定传输速率。 
这样,不需要进行如图3所示的网罗全部候选的检索,能够简单地导出数据调制方式Modulation(1)、Modulation(2)以及信道编码率Rate(1)、Rate(2)。 
说明本实施例中使用的计算的原理。如上所述,在接收两个发送流的情况下,接收信号写作如下。 
r=h1s1+h2s2+n 
这与上述式(2)相同。在通过MLD法进行信号检测的情况下,由于集中检测来自多个流的信号,所以第一流s1的检测精度也依赖于第二流s2的检测精度。对于第一流s1,第二流s2成为干扰流。在第二流s2的码元差错率q2(2)=SER(2)少,且能够高质量地检测出第二流的情况下,对于第一流s1的干扰减少。从而,在 
q2(2)=SER(2)→0 
的极限下,第一流s1的第三信号质量SINRe(1)写作 
SINRe(1)→SINRfree=|h1|22。 
符号的意思与上述相同。由于在通常的通信状况下存在某些干扰,所以第三信号质量应该小于该SINRfree。 
[算式10] 
SINR e ( 1 ) &le; | | h 1 | | 2 &sigma; 2 . . . ( 13 )
反之,在第二流s2的第二信号质量q2(2)=SER(2)大且无法高质量地检测第二流的情况下,对于第一流s1的干扰也增大。但是,在计算第一流的信号质量时,应该能够确保通过MMSE法求出的程度的精度。从而,可以将通过MMSE法求出的第一信号质量q1=SINRMMSE(1)认为是第三信号质量q3(1)=SINRe(1)的下限。 
[算式11] 
SINR e ( 1 ) &GreaterEqual; h 1 H R - 1 h 1 1 - h 1 H R - 1 h 1 . . . ( 14 )
系数α是0以上1以下的数,若考虑到 
SINRMMSE(1)≤SINRfree
则可知第三信号质量q3(1)=SINRe(1)在下限值SINRMMSE(1)和上限值SINRfree之间。通过系数α的值调整位于上限值和下限值之间的何处。在能够高质量地检测第二流的情况下,q2(2)=SER(2)接近于零,此时,第三信号质量q3(1)接近上限值。反之,在无法高质量地检测第二流的情况下,q2(2)=SER(2)增大,此时,第三信号质量q3(1)接近下限值。为了将这样的倾向反映在校正值Δq(1)中,进行如式(10)和式(11)所示的定义。这样,在求对于第一流的等价SINR时,由于与第二流有关的信息相关,所以在图5A中,某一流的SER计算部各自的输出目的地连接到其他的流的校正值计算部。 
如此定义系数α并非本发明所必须的,但从简单地反映上述性质或倾向的观点来看,优选这样定义。 
另外,式(12)也可以变形为 
SINRe(1)=(1-α)×SINRMMSE(1)+α×SINRfree,0≤α≤1    (15) 
这样。从这样的观点出发,也可以说SINRe(1)作为SINRMMSE(1)和SINRfree的加权平均值被导出。 
上述说明与第一流相关联,但当然对于第二流也可以进行同样的说明。 
也可以将图5A所示的功能要素的全部或一部分配备在用户装置中。在后者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是基于MMSE的SINR计算部51在用户装置中准备,其他功能要素在基站装置中准备。或者,在上行链路的情况下,图示的功能要素也可以全部配备在基站装置中。从迅速决定适当的MCS等观点来看,优选图示的要素全部配备在用户装置中。从节约用户装置的电池和运算资源的观点来看,优选将一部分功能准备在基站装置中。 
图7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动作例子的流程图。首先,通过MMSE法计算各个流的第一信号质量q1(在上述例子中为SINR)(步骤1)。接着,使用计算出的第一信号质量q1选择各个流的数据调制方式(步骤2)。接着, 基于数据调制方式和第一信号质量q1,计算各个流的第二信号质量q2(在上述例子中为码元差错率(SER))(步骤3)。接着,使用对于各个流的干扰流的信息计算第三信号质量q3(上述例子中为SINRe)(步骤4)。然后,基于计算出的第三信号质量q3决定信道编码率,并最终决定MCS。 
另外,第三信号质量q3是对第一信号质量q1加上校正值Δq的结果,q3取q1以上的值。 
q3=q1+Δq≥q1 
q3大于q1表示,若信号质量由校正值校正,则适当的数据调制方式可能改变(参照图1)。在图1的例子的情况下,校正前的适当的数据调制方式是16QAM,但在对应于q3的校正之后,适当的数据调制方式为64QAM。在图7的流程中的步骤4(步骤4)判断出这样的情况时,流程返回步骤2,增大与该流有关的调制多级数(modulation multi-level number),反复进行同样的步骤。如上所述,MLD法中,某一流的检测精度也依赖于其他流(干扰流)的检测精度。从而,在某一流的数据调制方式变更的情况下,对其他流带来的干扰的影响也改变。例如,在图5A的第一流的数据调制方式变更的情况下,从变更后的数据调制方式导出的第二信号质量q2(1)被输入到第二流的校正值计算部56-2。其结果,有关第二流的第三信号质量q3(2)也改变,有关在速率选择部58-2中选择的第二流的信道编码率也可能改变。通常,在某一流的调制多级数增加的情况下,对其他流带来的干扰增大,有时必须降低其他流的调制方式或编码率。因此,优选也考虑到由此造成的吞吐量的恶化而最终决定最佳的调制方式、编码率的组合。 
实施例2 
对多个流的每个分别设定MCS不是必须的。例如,也可以对两个流使用相同的数据调制方式和相同的信道编码率。 
图8表示根据这样的观点而准备的第二实施例的通信装置的链路自适应部。大致上与图5A相同,但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数据调制方式选择部52由两个流公共使用,以及一个速率选择部58由两个流公共使用。其中,第二信号质量q2(1)、q2(2)的计算和校正值Δq(1)、Δq(2)的计算与图5A的情况同样,一边区别流一边来进行。如上所述,这是因为各个流为相互干扰的关系。 
在发送端进行发送流间的交织这样的处理的情况下,多个流的质量同等。 在这样的系统的情况下,不进行每个流的链路自适应,而通过对多个流进行平均的链路自适应而能够使反馈所需的信息量(开销)减少。 
实施例3 
图9表示第三实施例的通信装置的链路自适应部。在本实施例中,除了MIMO方式和AMC方式之外还使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方式。在图示的例子中,示出了有关L个副载波的处理,但这些副载波包含在例如分配给某个用户装置的频带(一个以上的资源块)中。图中的构成要素大致与图5A中已说明的同样,但不同之处在于除了数据调制方式选择部52-1、52-2以及速率选择部58-1、58-2外,对每个副载波进行处理。 
基于MMSE的SINR计算部51例如对每个流且每个副载波准备作为SINR的第一信号质量。这是因为,严密来说,无线传播路径的信道状态对每个副载波不同。 
有关第一流的数据调制方式选择部52-1接收有关第一流的L个副载波的第一信号质量,并选择一个数据调制方式Modulation(1)。例如在以下的文献中说明根据L个各种副载波的每个的SINR求一个平均的相互信息(MI:Mutual Information),并根据该平均MI导出一个数据调制方式的技术。 
《3GPP,R1-060987,NTT DoCoMo,Ericsson,Fujitsu,Mitsubishi Electric,NEC,Panasonic,Sharp,Toshiba,“Link Adaptation Scheme for Single-antennaTransmission in E-UTRA Downlink”》。 
对每个流选择一个数据调制方式,但对每个副载波计算第二信号质量q2和校正值,第三信号质量q3也对每个副载波准备。基于这些对每个副载波准备的第三信号质量q3,速率选择部58-1、58-2分别决定一个数据调制方式和信道编码率的某种组合。这样,准备第一流的数据调制方式Modulation(1)和信道编码率Rate(1)、第二流的数据调制方式Modulation(2)以及信道编码率Rate(2)。 
实施例4 
在实施例1-3中,数据调制方式选择部(图5A的52-1、52-2)从MMSE处理后的SINR唯一导出数据调制方式,以后,原则上该数据调制方式被固定。假设可以用于第一、第二流的数据调制方式分别存在N种,则在两个流的情况下,所有可能的数据调制方式的组合存在N2。预想在这N2个组合内、从SINR导出的数据调制方式的组合相当可行。但是,也很难说其他N2-1 个组合全部始终不合适。根据这样的观点,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各个流的数据调制方式的组合不固定为一个,也考虑其他组合。 
图10表示第四实施例的通信装置的链路自适应部。图10大致上与图5A同样,对于同样的要素赋予相同的参考号。在本实施例中,由于考虑各个流的数据调制方式的所有组合,所以未画出图5A所示的数据调制方式选择部52-1、52-2。但是,并非不可以存在数据调制方式选择部这样的处理部,也可以存在将数据调制方式的组合(M1i、M2i)提供给SER计算部的处理部。与图5A不同,在图10中,在速率选择部58-1、58-2之后,画出吞吐量计算部60-1、60-2以及合成部62。在本实施例中,决定数据调制方式的组合和对应的信道编码率,以使各个流的吞吐量的合计吞吐量Thr_e为最大。 
具体来说,预先准备多个各个流的数据调制方式的对=(Mi,Mj)的候选。为了简化说明,假设两个流的情况。从上下文可知,“数据调制方式的组合”和“数据调制方式的对”作为相同意义使用。对于数据调制方式的各个组合,进行实施例1-3中已经说明的码元差错率SER、校正值ΔSINR和信道编码率等的计算,最终选择两个流的合计吞吐量最高的数据调制方式的对和对应的信道编码率,用于以后的实际的通信。 
例如各个流的数据调制方式的选项为QPSK、16QAM和64QAM的三种的情况下,两个流的数据调制方式的组合总数为9种,对这9种组合全部进行在实施例1-3中已经说明的校正值ΔSINR以及信道编码率等的计算。图中,“for i=1:3...end”表示将有关第一流的数据调制方式Mi的变量i一边变化为1、2、3,一边重复进行计算。“for j=1:3...end”表示将第二流的数据调制方式Mj的变量j一边变化为1、2、3,一边重复进行计算。信道编码率准备了K种类(R1、R2、...、Rk)。 
在该例子的情况下,对9种全部需要计算,但在从各个流的数据调制方式导出信道编码率之前的期间,不需要计算以往的联合界的码元差错率(图3),因此本实施例中的运算负担仍然比以往轻。根据本实施例,由于对多个数据调制方式对的全部调查吞吐量,所以数据调制方式的选择自由度大,可以期待实现可靠的高吞吐量化。 
实施例5 
在第四实施例中,在流数为P个的情况下,对数据调制方式的组合总数为NP个的组合全部进行了求出各个流的吞吐量的计算。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 通过减少研究的组合数,实现运算负担的减轻。 
图11表示第五实施例中进行的两个步骤和各个步骤中的处理内容。在本实施例中,进行步骤1、2的两个阶段的处理。 
在步骤1中,缩减数据调制方式的组合。为进行该处理,首先计算经过无线传播路径接收到的各个流的信号质量。信号质量也可以与第一实施例的情况同样,通过基于MMSE的SINR计算部51计算。信号质量也可以如第一实施例中已经说明的式(4)和(5)这样,通过希望信号功率与非希望功率比SINRMMSE(1)以及SINRMMSE(2)来表现。信号质量也可以通过本技术领域中已知的适当的任何量来表现。与第一实施例的情况同样,对第一流计算出的信号质量SINRMMSE(1)也被提作第一信号质量q1(1)(或第一基准信号质量q1(1))。对第二流计算的信号质量SINRMMSE(2)也被提作第一信号质量q1(2)(第一基准信号质量q1(2))。在本实施例中,对各个流准备第一信号质量q1(1)、q1(2)的方法是MMSE法,但这不是本发明所必须的。也可以使用本技术领域中已知的适当的任何方法。 
接着,决定数据调制方式的组合。由调制方式组决定部111进行该决定。调制方式组决定部111将来自基于MMSE的SINR计算部51的第一信号质量q1(1)、q1(2)作为输入来接收,并准备第一、第二流的数据调制方式的组合(M11,M21)、(M12,M22)、...、(M1N,M2N)。可以在全部准备了这些组合之后进行步骤2的步骤,或者也可以在每次步骤2的步骤中需要的情况下准备组合。为了说明的方便,图示为组合总数为N个,但也可以准备比N2个少的适当的任何数目的组合(N是可能在各个流中使用的数据调制方式的数目)。 
在步骤2中,决定数据调制方式和信道编码率的组合即MCS,该MCS用于以后的通信。在决定了数据调制方式的组合(M1i,M2i)之后,计算校正值、信道编码率和吞吐量等的处理与第四实施例中说明的同样。 
以下,说明在上述步骤1中,根据各个流的第一信号质量q1(1)、q1(2),将数据调制方式的组合(M1i,M2i)准备为比有可能的总数(N2个)少的方法的具体例子。 
图12表示准备数据调制方式的组合的方法例子。该方法典型地由图11的调制方式组决定部111进行。 
在步骤1中,决定作为数据调制方式的基准的组合。如上所述,在基于MMSE的SINR计算部51(图11)中,对第一和第二流的每个计算信号质量, 例如对第一流计算第一信号质量q1(1)=SINRMMSE(1)。对第二流也计算第一信号质量q1(2)=SINRMMSE(2)。由于信号质量和数据调制方式/编码率的对应关系已知,所以可以从这些第一信号质量q1(1)、q1(2),分别导出数据调制方式,并且为了方便而将该数据调制方式的对提作“基准对”。此外,基准对中包含的数据调制方式也可以称作多个数据调制方式的“主候选”。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对第一流导出16QAM,对第二流也导出16QAM。从而基准对由(16QAM,16QAM)表现。主候选为16QAM。 
在步骤2中,从基准对导出一个以上的次等对。导出次等对的一个方法是将基准对的第一流的调制级别(order)降低一等级,将基准对的第二流的调制级别提高一等级。在目前的例子的情况下, 
基准对为(M1,M2)=(16QAM,16QAM), 
次等对为(M1,M2)=(QPSK,64QAM)。 
导出次等对的另一个方法是反过来将基准对的第一流的调制级别提高一等级,将基准对的第二流的调制级别降低一等级。在目前的例子的情况下, 
基准对为(M1,M2)=(16QAM,16QAM), 
次等对为(M1,M2)=(64QAM,QPSK)。 
从“基准对”中的“主候选”16QAM导出的QPSK或64QAM也可以称作“副候选”。 
在步骤3中,在步骤2中准备的基准对和次等对被作为数据调制方式的组合候选而准备。关于这些组合候选,在图11的步骤2中计算吞吐量等。关于步骤2的既不对应于基准对也不对应于次等对的组合候选,不计算图11的步骤2中的吞吐量等。在目前的例子的情况下,第一和第二流中可能的所有数据调制方式的组合存在9种。根据本实施例,在这9种组合内,仅对 
(M1,M2)=(16QAM,16QAM)、(QPSK,64QAM)和(64QAM,QPSK)的三个组合进行吞吐量等的计算,对于其他组合不计算。这样实现了运算负担的减轻。 
在上述例子中,通过将基准对的调制级别升降一等级,从而导出次等对。根据从基准对导出某些对的观点,也可以维持基准对的第一流的主候选(16QAM)不变,并升降第二流的调制级别。该情况下,得到 
(M1,M2)=(16QAM,16QAM)、(16QAM,QPSK)和(16QAM,64QAM)这样的组合。若将基准对的第二流的主候选(16QAM)维持不变,并升降第 一流的调制级别,则得到(M1,M2)=(16QAM,16QAM)、(QPSK,16QAM)和(64QAM,16QAM)这样的组合。通过这样升降基准对的主候选的调制级别,从而可以导出副候选。 
另外,降低第一流的调制级别导致降低第一数据流的速率,结果第一流的吞吐量降低,但反过来使得第一流的信号质量提高。若第一流的信号质量提高,则对第二流的干扰减少,结果,可以期待第二流的信号质量也提高。因此,也可以提高第二流的调制级别。若提高第二流的调制级别,则第二流的吞吐量升高。假设这样地通过一方面降低基准对的第一流的调制级别,另一方面提高第二流的调制级别,从而准备了次等对。该情况下,由于虽然第一流的吞吐量降低,但第二流的吞吐量提高,所以预想将第一和第二流综合的情况下的吞吐量不会大幅改变。从而,从将可达到的吞吐量维持在相同程度,同时从基准对导出次等对的观点来看,优选如上述那样通过提高基准对中的一个主候选的调制级别从而准备一个副候选,并通过降低另一个主候选的调制级别从而准备另一个副候选。此外,在上述例子中,将调制级别升降一等级,但也可以升降多等级。 
实施例6 
在上述实施例1-5中,在计算码元差错率SER或计算信号质量q3=q1+Δq时,使用第一信号质量q1(图5A、图5B、图8、图9、图11)。该情况下的第一信号质量q1是由基于MMSE的SINR计算部51计算出的量,是信号质量的下限值。但是,在计算码元差错率SER或计算信号质量q3=q1+Δq时,对第一信号质量q1使用下限值不是必须的。反过来,通过第一信号质量q1的高精度化,可以期待SER和q3的精度也提高。在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中,作为SER和q3的计算所使用的第一信号质量q1,使用比下限值改善的值,实现计算的高精度化。 
图13表示本实施例的通信装置的链路自适应部。图13大致与图5A、图10同样,对同样的要素附加相同的参考号码。在本实施例中,在反复计算时,第三信号质量q3=q1+Δq经由反馈路径131、132反馈到SER计算部54和输出q3的合成部。但是,在反复计算的初次的情况下,来自基于MMSE的SINR计算部的信号质量q1=SINR被输入到SER计算部54和输出q3的合成部。一旦计算出第三信号质量q3,则将该q3提供给SER计算部54和合成部,此后反复进行计算。 
图14表示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动作例子。在步骤1中,在基于MMSE的SINR计算部51中对第一和第二流的每个计算信号质量q1(1)、q1(2)的初始值。为了说明的方便,假设q1(1)=SINR1,q1(2)=SINR2。在步骤1中,也设定对于第一和第二流的数据调制方式M1i、M2i。如第1-3实施例这样,数据调制方式的组M1i、M2i也可以从基于MMSE的SINR计算部51的SINR1和SINR2分别导出。或者,如第四实施例这样,数据调制方式的组M1i、M2i也可以是所有可能的组合内的其中一个。进而,也可以如第五实施例这样设定为基准对。在步骤1中,也初始设定重复变量update1和update2(为了说明的方便,假设初始值分别为1)。 
在步骤2中,根据各个流从其他流受到的干扰量q2(1)、q2(2),计算校正值Δq(1)和Δq(2),并在某个条件下更新第三信号质量q3(1)和q3(2)。在本实施例中,信号质量通过SINR表现,但也可以通过其他量表现。具体来说,在有关第二流的重复变量update2为1的情况下,第一流的第三信号质量q3(1)被更新,否则维持不变。 
SINR1’=SINR1+ΔSINR1(update2=1的情况) 
SINR1’=SINR1(update2=0的情况)。 
同样,在有关第一流的重复变量update1为1的情况下,更新第二流的第三信号质量q3(2),否则维持不变。 
SINR2’=SINR2+ΔSINR2(update1=1的情况) 
SINR2’=SINR2(update1=0的情况)。 
在步骤3中,更新重复变量update1和update2。关于第一流,在校正值Δq(1)=ΔSINR1为正的情况下,第一流的重复变量update1设定为1,否则设定为0。关于第二流,在校正值Δq(2)=ΔSINR2为正的情况下,第二流的重复变量update2设定为1,否则设定为0。此外,在步骤3中,第一信号质量q1(1)和q1(2)由第三信号质量q3(1)和q3(2)更新(SINR1=SINR1’以及SINR2=SINR2’)。 
在步骤4中,判定是否继续进行重复计算。具体来说,判定第一和第二流双方的重复变量是否都为0,在不是都为0的情况下,流程返回步骤2,继续重复计算。在都为0的情况下,结束流程。 
第一流的重复变量update1仅在第一流的质量向正方向改善的情况下被设定为1,在不变的情况下(0的情况)以及恶化的情况下(负的情况),重 复变量update1被设定为0。第二流的重复变量update2也仅在第二流的质量向正方向改善的情况下被设定为1,在不变的情况下(0的情况)以及恶化的情况下(负的情况),重复变量update2被设定为0。从而,在步骤4中,在第一和第二流都达到了最佳值的情况下,流程结束,在其中一方有改善余地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2进行重复计算。 
在步骤2中,对第一流的信号质量q3(1)的更新判定基准使用第二流的重复变量update2。这对应于在图13等中,一个流的校正值计算部56的输入从另一个流的SER计算部54的输出处提供。如上所述,在第二流的质量提高且码元差错率SER降低的情况下,在信号检测时第二流对第一流的干扰也减少,可以期待第一流的质量也提高。在步骤2中,第二流的重复变量update2为1,表示在先行的更新步骤中,第二流的质量向正方向改善。此时,由于能够期待第一流的质量也能进一步改善,所以第一流的质量SINR1与校正值ΔSINR1一同被更新。同样,在步骤2中,第一流的重复变量update1为1,表示在先行的更新步骤中,第一流的质量向正方向改善。此时,由于能够期待第二流的质量也能进一步改善,所以第二流的质量SINR2与校正值ΔSINR2一同被更新。 
在本实施例中,作为流程的重复的判断基准,使用取1或0的两个值的重复变量update1和update2,但这不过是一例。可以使用能够判断各个流的质量SINR是否达到了最佳值的适当的任何判断基准。但是,从实现该判断的简易化的观点出发,优选如本实施例这样使用二值的重复变量。 
另外,在将输出反馈到输入并进行重复计算的情况下,优选该输出被某种程度高精度地计算。这是因为,在不是如此的情况下,反馈引起的更新后的输出反而导致精度恶化,也可能招致计算值的不稳定。根据这样的观点,考虑仅在第一和第二流的质量比较好的情况下进行图14的重复计算,否则不进行重复计算。可以通过适当的任何的判断基准判断第一和第二流的质量好不好。作为一例,可以使用在第10式中出现的系数α。 
图15表示本实施例使用的其他的动作例子。由于对步骤3以外的步骤已经参照图14进行了说明,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在步骤3中,更新重复变量update1和update2。关于第一流,在系数α1为1的情况下,第一流的重复变量update1设定为1,否则设定为0。关于第二流,在系数α2为1的情况下,第二流的重复变量update2设定为1,否则设定为0。此外,在步骤3中,第 一信号质量q1(1)和q1(2)由第三信号质量q3(1)和q3(2)更新(SINR1=SINR1’以及SINR2=SINR2’)。 
根据上述第15式,第一流的信号质量在下限值SINRMMSE(1)和上限值SINRfree之间。第二流的信号质量也在下限值SINRMMSE(2)和上限值SINRfree之间。 
SINRe(1)=(1-α1)×SINRMMSE(1)+α1×ΔSINRfree,0≤α1≤1 
SINRe(2)=(1-α2)×SINRMMSE(2)+α2×ΔSINRfree,0≤α2≤1 
在系数α1为1的情况下,第一流的信号质量为SINRfree=|h1|22,这表示可以忽视其他流干扰的情况。同样,在系数α2为1的情况下,第二流的信号质量为SINRfree=|h2|22,这表示可以忽视其他流干扰的情况。在图15所示的步骤3中,仅在这样的良好通信状况的情况下将重复变量update1和/或update2设定为1,并且仅在都设定为1的情况下进行重复计算(步骤4)。通过这样,可以在考虑到计算精度的不稳定的同时实现高精度化。 
系数α1和α2的具体例子表示在第11式中,但不限定于此。例如系数不仅根据码元差错率SER变化,也可以根据数据调制方式等而变化。为了简化说明,在步骤3中在系数α1和α2严密等于1的情况下更新重复变量update1和update2,但不限定于该情况,例如也可以在接近于1的情况下(|1-α|<ε,ε是正的小值)更新。 
实施例7 
图16表示关于第一实施例的仿真结果的曲线图。横轴是每个接收分支的平均SNR(dB),相当于信号质量。纵轴是频谱效率(bps/Hz),相当于每单位频率的吞吐量。这也对应于信号质量的好坏。图17表示在进行图16的仿真时使用的各个参数。 
图中,圆形记号绘制的数据表示通过MMSE法进行了信号检测和链路自适应的情况下的曲线(以往例子)。方形记号绘制的点表示通过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方法进行了信号检测和链路自适应的情况下的曲线。如图所示,在平均SNR差的情况下,在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和以往例子的情况下,频谱效率差别不大。但可知随着平均SNR趋好,第一实施例的情况下的频谱效率较以往例子的情况得到了改善。这样,第三信号质量q3(在上述例子中为SINRe)成为第一信号质量q1(在上述例子中为SINRMMSE)以上。 
图18表示关于第四和第五实施例的仿真结果的曲线图。在本例中也假设 了2×2MIMO方式,多径数为1,并且假设了非相关信道。在该仿真的结果的情况下,有关第一实施例的曲线由圆形记号绘制,可知与通过倒三角记号绘制的以往例子(MMSE)的情况相比,得到了改善。该点与图16相同。第四实施例对所有的可能的数据调制方式的组合(9种)计算吞吐量,并选择最佳组合。从而,通过四方形记号绘制曲线的第四实施例比第一实施例得到改善。第五实施例仅对所有可能的数据调制方式的组合(9种)内的基准对和次等对计算吞吐量,并在其中选择最佳的组合。对于既不是基准对又不是次等对的对不进行计算。如图所示,通过菱形记号绘制曲线的第五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达到了相同程度的吞吐量。第五实施例的运算负担比第四实施例少。从而,根据运算效率的观点,可知第五实施例很理想。 
本发明也可以使用于采用MIMO方式和AMC的适当的任何的移动通信系统中。例如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HSDPA/HSUPA方式的W-CDMA系统、LTE方式的系统、高级IMT系统、WiMAX、Wi-Fi方式的系统等。 
以上,参照特定的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这些仅仅是例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各种变形例、修改例、代替例、置换例等。例如,在上述例子中,说明了基于双天线的两个流的传输,但天线数和流数也可以更多。为了促使发明的理解而使用具体的数值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没有特别事先说明,这些数值只不过是一例,可以采用适当的任何值。为了促使发明的理解,使用具体的算式进行了说明,但只要没有特别的事先说明,这些算式仅仅不过是例子,可以使用适当的任何算式。实施例或项目的区分不是本发明的实质,可以根据需要使用两个以上的实施例或项目中记载的事项。为了说明的方便,使用功能方框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装置,但这样的装置也可以通过硬件、软件或他们的组合实现。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本发明中包含各种变形例、修正例、代替例、置换例等。 
本国际申请要求基于2008年5月2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8-136019号的优先权,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引用于本国际申请中。 
本国际申请要求基于2008年11月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8-284767号的优先权,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引用于本国际申请中。 
符号说明 
51基于MMSE的SINR计算部 
52数据调制方式选择部 
54SER计算部 
56校正值计算部 
58速率计算部 
60吞吐量计算部 
62合成部 
111调制方式组决定部 

Claims (24)

1.一种通信装置,用于使用MIMO方式和自适应调制信道编码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计算通过与最大似然估计法不同的信号检测法决定的每个流的基准信号质量的处理部;
对各个流决定数据调制方式的处理部;
根据各个流的基准信号质量和数据调制方式,决定与各个流从其他流受到的干扰量相应的校正值的处理部;
将某一流的基准信号质量和校正值相加,对该某一流决定速率决定用信号质量的处理部;以及
对每个流决定与所述速率决定用信号质量对应的信道编码率的处理部,
其中,决定的数据调制方式和信道编码方式用于后续的流的传输,
从多个选项中选择各个流的数据调制方式的候选,并对选择了的数据调制方式决定所述信道编码率,
决定在规定的数据调制方式和信道编码率决定基准中最佳的各个流的数据调制方式和信道编码率,
从数据调制方式的所述多个选项中导出与各个流的基准信号质量对应的主候选,并且至少对该主候选决定所述信道编码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对第一和第二流分别决定具有与所述主候选的速率差别规定等级的速率的副候选,
对所述第一和第二流的数据调制方式的所有可能的组合内、包含所述主候选或所述副候选的规定的组合,计算各个流的信道编码率和吞吐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包含所述主候选或所述副候选的规定的组合包含:
所述第一流的主候选和所述第二流的主候选的组合;或者
具有比所述第一流的主候选的速率高的速率的副候选和具有比所述第二流的主候选的速率低的速率的副候选的组合。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与所述最大似然估计法不同的信号检测法是最小均方误差(MMSE)法。
5.如权利要求1至4的任何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计算所述校正值,使其与能够忽视流间干扰的情况下的信号质量和所述基准信号质量的差值成比例。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根据流所受到的干扰量可取的值而预先决定用于计算所述校正值的比例系数。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根据无线信道状态和/或其他流的数据调制方式而决定用于计算某一流的所述校正值的比例系数。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与所述最大似然估计法不同的信号检测法是迫零(ZF:Zero Forcing)法或者使用QR分解的最大似然估计法(QRM-MLD)。
9.如权利要求1至8的任何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在关于某一流的所述速率决定用信号质量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变更所述某一流的数据调制方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在关于某一流的所述速率决定用信号质量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也变更与所述某一流不同的流的信道编码率。
11.如权利要求1至10的任何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从各个流的码元差错率(SER)或希望信号功率与非希望功率比(SINR)以及数据调制方式,导出用于导出所述校正值的干扰量。
12.如权利要求1至11的任何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将加上了所述校正值的基准信号质量再次作为基准信号质量来重复计算校正值。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根据所述校正值的值来判断有无所述重复处理。
14.一种用户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15.一种基站装置,包括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装置。
16.一种通信方法,用于使用MIMO方式和自适应调制信道编码方式的移动通信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计算通过与最大似然估计法不同的信号检测法决定的每个流的基准信号质量的步骤;
对各个流决定数据调制方式的步骤;
根据各个流的基准信号质量和数据调制方式,决定与各个流从其他流受到的干扰量相应的校正值的步骤;
将某一流的基准信号质量和校正值相加,对该某一流决定速率决定用信号质量的步骤;以及
对每个流决定与所述速率决定用信号质量对应的信道编码率的步骤,
其中,决定的数据调制方式和信道编码方式用于后续的流的传输,
从多个选项中选择各个流的数据调制方式的候选,并对选择了的数据调制方式决定所述信道编码率,
决定各个流的数据调制方式和信道编码率,使得在多个流中可达到的吞吐量变高,
从数据调制方式的所述多个选项中导出与各个流的基准信号质量对应的主候选,并且至少对该主候选决定所述信道编码率。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
对第一和第二流分别决定具有与所述主候选的速率差别规定等级的速率的副候选,
对所述第一和第二流的数据调制方式的所有可能的组合内、包含所述主候选或所述副候选的规定的组合,计算各个流的信道编码率和吞吐量。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
包含所述主候选或所述副候选的规定的组合包含:
所述第一流的主候选和所述第二流的主候选的组合;或者
具有比所述第一流的主候选的速率高的速率的副候选和具有比所述第二流的主候选的速率低的速率的副候选的组合。
19.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
与所述最大似然估计法不同的信号检测法是最小均方误差(MMSE)法。
20.如权利要求16至19的任何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
计算所述校正值,使其与能够忽视流间干扰的情况下的信号质量和所述基准信号质量的差值成比例。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
根据流所受到的干扰量可取的值而预先决定用于计算所述校正值的比例系数。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
根据无线信道状态和/或其他流的数据调制方式而决定用于计算某一流的所述校正值的比例系数。
23.如权利要求16至22的任何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
在关于某一流的所述速率决定用信号质量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变更所述某一流的数据调制方式。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通信方法,其中,
在关于某一流的所述速率决定用信号质量超过规定值的情况下,也变更与所述某一流不同的流的信道编码率。
CN200980128385.7A 2008-05-23 2009-05-20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0002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36019 2008-05-23
JP136019/08 2008-05-23
JP284767/08 2008-11-05
JP2008284767A JP5116635B2 (ja) 2008-05-23 2008-11-05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PCT/JP2009/059260 WO2009142236A1 (ja) 2008-05-23 2009-05-20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100026A CN102100026A (zh) 2011-06-15
CN102100026B true CN102100026B (zh) 2014-08-27

Family

ID=413401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8385.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100026B (zh) 2008-05-23 2009-05-20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681886B2 (zh)
EP (1) EP2285028A4 (zh)
JP (1) JP5116635B2 (zh)
KR (1) KR20110030471A (zh)
CN (1) CN102100026B (zh)
WO (1) WO200914223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31080B2 (en) * 2011-10-04 2014-09-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hannel quality feedback with a K-best detector in a wireless network
EP2910067B1 (en) * 2012-10-19 2017-06-2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wer contro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6465810B2 (ja) * 2012-12-21 2019-02-06 サムスン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カンパニー リミテッド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複数の変調技法を用いた信号送受信方法及び装置
CN105812090B (zh) 2014-12-29 2019-06-07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空间分层传输方法及装置
JP6659413B2 (ja) * 2016-03-11 2020-03-04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基地局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7287A (zh) * 2006-06-05 2007-12-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交频分复用系统自适应调制和编码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02641B2 (ja) * 2002-10-18 2010-12-22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信号伝送システム、信号伝送方法及び送信機
KR100640514B1 (ko) * 2004-07-27 2006-10-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안테나를 사용하는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스트림 전송 장치 및 방법
US7492722B2 (en) * 2004-11-04 2009-02-17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aptively biasin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s to maintain a desired block error rate
JP4261506B2 (ja) * 2005-03-31 2009-04-30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適法制御方法
US7986680B2 (en) * 2005-04-28 2011-07-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Transmit format selection with consideration for resource reuse
US8340006B2 (en) * 2006-04-12 2012-12-25 Panasonic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of multicast/broadcast service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JP2008118380A (ja) * 2006-11-02 2008-05-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WO2008060247A2 (en) * 2006-11-13 2008-05-22 Agency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Research Method for selecting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for a data transmission and data transmission controller
JP2008136019A (ja) 2006-11-29 2008-06-12 Philtech Inc 磁界結合装置および読取り装置
US20080232489A1 (en) * 2007-03-23 2008-09-25 Jiannan Tsai Spatial interleaver for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2008284767A (ja) 2007-05-17 2008-11-27 Oshima Denki Seisakusho:Kk 樹脂成形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樹脂成形体製造用の金型
KR101527114B1 (ko) * 2008-04-02 2015-06-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입출력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스트림별 서로 다른부호화 방식을 지원하는 격자 감소 기반의 신호 검출 장치및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7287A (zh) * 2006-06-05 2007-12-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正交频分复用系统自适应调制和编码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194262A 2004.07.08
JP特开2006-287551A 2006.10.19
JP特开2008-118380A 2008.05.22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285028A1 (en) 2011-02-16
EP2285028A4 (en) 2017-01-25
US20110182337A1 (en) 2011-07-28
WO2009142236A1 (ja) 2009-11-26
US8681886B2 (en) 2014-03-25
JP2010004517A (ja) 2010-01-07
KR20110030471A (ko) 2011-03-23
CN102100026A (zh) 2011-06-15
JP5116635B2 (ja) 2013-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65546B (zh) 基于接收数据的无线通信信道的信道质量确定
CN101370240B (zh) 多用户mimo通信系统中基于用户反馈的调度方法和装置
US7844003B2 (en) Signal separating device and signal separating method
US9131506B2 (en) Channel quality index feedback reduction for broadband systems
US7907913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beamforming vector in a codebook-based beamforming system
CN101383652B (zh) 一种多输入多输出系统的信号检测方法及装置
US20050105589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elective power control for an OFDM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60251180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selecting mcs in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1103575A (zh) 多天线通信方法和多天线通信设备
CN102100026B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US20130051490A1 (en) Method of determin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N101641923A (zh) 估计信噪比的方法、调节反馈信息传输的方法、使用所述方法的自适应调制和编码方法,及其收发信机
CN101141226A (zh) 调制编码状态的调整方法、自适应编码调制方法及系统
CN106230767B (zh) 一种基于双误块率和信噪比差值的自适应调制编码方法
EP1489770B1 (en) Cooperative link characterization and MCS selection by wireless terminal and network for improved system performance
KR102078191B1 (ko)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링크 품질 측정 방법 및 장치
CN105229956A (zh) 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中增强型慢速链路自适应的方法和装置
US8787483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a desired signal in the presence of an interfering signal
US9225408B2 (en) Method for increasing quality of signals received by at least one destination device among a plurality
CN113055110B (zh) 基于信道识别和信道分类的多载波系统链路自适应方法
KR20090086205A (ko)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그 장치
Shahani et al. Reduction of FER with Channel Estimation Method in IoT Communication Using OFDM Technique
CN113131977A (zh) 空时码自适应调整方法及基于其的cpm-mimo系统
CN114362888A (zh) 一种提升无线通信下行链路传输性能的方法
CN115706618A (zh) 链路自适应方法及相关设备、存储介质、计算机程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827

Termination date: 2019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