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92524A - 生物可分解容器 - Google Patents

生物可分解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92524A
CN102092524A CN201010505513XA CN201010505513A CN102092524A CN 102092524 A CN102092524 A CN 102092524A CN 201010505513X A CN201010505513X A CN 201010505513XA CN 201010505513 A CN201010505513 A CN 201010505513A CN 102092524 A CN102092524 A CN 1020925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iodegradable vessel
biodegradable
vessel
hydrate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0551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品良
韩嘉智
张文吉
方哲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ARTHG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ARTHG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ARTHG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EARTHG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01050551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092524A/zh
Publication of CN1020925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925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W90/10Bio-packaging, e.g. packing containers made from renewable resources or bio-plastics

Landscapes

  • Biological Depolymerization Polymer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可分解容器,其包含:基底、以及表面薄膜,其涂布于基底表面。其中表面薄膜可包含生物可分解材料,而基底包含淀粉类物质、至少一种纤维素、至少一种无机粉末填充剂、成型助剂、至少一种水合物,以及香料,发酵过程中需添加酵母菌。

Description

生物可分解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容器,特别关于一种生物可分解容器。
背景技术
为了因应现代生活讲求快速方便的需求,许多国家的就业人员为了有效节省在家准备食物的时间,使得抛弃式包装的需求指数性地成长。长久以来塑料与纸张污染已为当前首要议题。传统的抛弃式食物容器(包含盖子、罐子、及其它包装材料等等)通常由生物不可分解的物质,例如塑料、聚苯乙烯、保丽龙等制成,或以涂布、浸渍防水性聚合物材料的原始纸浆或纸板,或以防水性聚合物材料薄片制成。上述材料具有良好的防潮性,可以隔绝湿气(例如发泡聚苯乙烯(foamed polystyrene)或保丽龙(Styrofoam)),且具有低成本与耐久性。
然而,由于其材料均无法由生物自然分解,故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的伤害。例如,利用多种有害化学药品制造而成的聚苯乙烯,其包含苯(benzene)及乙烯(ethylene),此两种有化合物皆为石油工业的副产品,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苯为一种致癌物质。因此如何开发可解决抛弃式食物容器制作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且具有传统食物容器的优点,如防潮能力,同时具有生物可分解性与可堆肥性的材料,在环保意识高涨的今日,容器的制造商必须停止使用聚苯乙烯产品而改采较环保的材料,发展可自然分解(或称“生物可分解”)的环保容器可谓迫切之急。
一般生物可分解(biodegradable)容器的生物可分解能力亦有程度上的差异,有些看似可自然分解的容器,其仅破裂成为碎片,这些碎片不易看见,却仍需要数十年或数百年才能完全分解,而能力较佳的生物可分解材料所制成的容器,其自然分解的时间大约为24天,此类容器亦可作为堆肥使用,为可堆肥化(compostable)。
对于使用者而言,餐具的阻热性(thermo resistance)越高越好,例如当餐具用于支持、容纳或放置热食供人实时享用时,若阻热性不佳,则使用者容易觉得烫手而造成不便;而于低温环境中(如冬天或高纬度及高海拔地区),为避免餐具内食物冷却,必须使用具备保温作用的餐具。虽然,现今广泛运用的免洗餐具,亦即内含气隙的餐具(即所谓发泡保丽龙),具有阻热的功效,但其为塑料类餐具的一种,故不可为生物所分解。此外,若使用于包装、容纳或放置高温食物(固态或液态),塑料类餐具会产生有毒物质。
虽然曾经有一种号称为「生物塑料」的物质如聚乳酸(PLA),利用诸如玉米之类的物质为原料,经转化、发酵、聚合等等程序,产出诸如透明聚乳酸(PLA)等的塑料粒,用以取代无法生物分解的化学塑料,但这种「生物塑料」在成分上与化学塑料一样,分解速度不够理想,且遇热容易变型,其耐热性很差,一般而言耐热性约为60℃;又其制作过程繁杂,故生产成本高,难以取代一般石化塑料,其应用于餐具的适合性更是严重受限。
据此,市场不但存在着一种要取代塑料类食物容器以有利于环保的需求,也存在着一种可取代塑料类食物容器并同时具有较佳阻热或阻冷作用(也就是具备较低热能传导性)的需求。此外,也存在着一种要取代塑料类食物容器的需求以避免食物遭受有毒物质污染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各种市场需求的存在,本发明提供一种不含塑料类食物容器的餐具,除有利于环保之外,又由于包含空隙于内部,而具有切合实用的阻热效果,其用于包装或支持或容纳或放置食物,具有塑料类食物容器的优点,而无塑料类食物容器具为害环保的缺点,能够兼顾环保与实用,又其用于包装或容纳或放置食物,可使人们免于食物含毒的顾虑。
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可分解容器其丢弃至土壤时可迅速分解,进而降低环境污染,达到环保功效。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提供一种容器,用以盛装物品,特别是关于生物可分解容器,借以取代塑料容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制造一种阻热性高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借以提供保温且阻隔热源的功效,并利于使用者握持而免于烫手。
本发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物可分解容器,其具有高强度及高韧性,以提供更佳的保护能力,或容纳、放置更重的物品,使上述容器可做为防撞的包装材,例如鞋盒使用。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程使用天然且无毒物质制成的容器,避免制成的容器遭受有毒物质的污染。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可分解容器,其是以生物可分解混合物制成的容器,其包含:基底、以及表面薄膜,设置于基底表面。所述表面薄膜可包含生物可分解材料或由一防水性涂料构成。其中所述生物可分解混合物包含淀粉类物质、至少一种纤维素、至少一种无机粉末填充剂、至少一种增韧剂、成型助剂、至少一种水合物,以及香料。上述基底包含多个开放胞,其利用酵母菌进行前期发酵以及水合物于加热过程中因释放出水分子形成孔隙所构成。
作为优选上述香料包含佛手柑、雪松、罗马洋甘菊、香茅、快乐鼠尾草、丝柏、油加利、茴香、乳香、姜、葡萄柚、柠檬草、玫瑰、月桂、香蜂草、马郁兰、天竺葵、安息香、蕃石榴叶、绿花白千层、迷迭香、金盏花、橙花、茉莉、甜橙、花梨木、玫瑰草、橘子、万寿菊、风信子、丁香、芫荽、檀香、广藿香杜、松子、莱姆、欧薄荷、甜罗勒、苦橙叶、茶树、熏衣草、柠檬、姜蔘、岩兰草、百里香和茶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组合。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生物可分解容器,以生物可分解混合物制成,其包含:基底;以及表面薄膜,设置于该基底表面。上述表面薄膜可包含一生物可分解材料或由一防水性涂料构成。其中上述生物可分解混合物包含:淀粉类物质、至少一种纤维素、至少一种无机粉末填充剂、至少一种增韧剂、成型助剂、至少一种水合物,以及咖啡渣。
本发明的又一实施例进一步提供一种生物可分解结构,以生物可分解混合物制成,其包含:基底,其内部具有多个开放胞;表面薄膜,其设置于该基底表面;以及黏着剂,形成于该基底与表面薄膜之间。其中该表面薄膜可包含一生物可分解材料,上述生物可分解混合物包含淀粉类物质、至少一种纤维素、至少一种增韧剂、至少一种无机粉末填充剂、成型助剂、至少一种水合物,以及咖啡渣。
作为优选,上述至少一种增韧剂包含食品级甲基纤维素、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组合。
作为优选,上述至少一种水合物为颗粒晶体或晶状粉末,以增加所述基底的开放胞结构。更优选,上述至少一种水合物包含铝三水合物、碳酸镁、氢氧化镁、碳酸纳、硝酸铝、硫酸锌水合物、氢氧化铝,或碳酸钙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组合。
优选地,上述至少一种无机粉末填充剂包含滑石粉、砂、砾石、岩石、石灰岩、砂岩、玻璃珠、云母、黏土、高岭土、合成黏土、硅石、粉煤灰、石英玻璃、刚玉、微球、二水硫酸钙、钙铝、未水化水泥颗粒及水化水泥颗粒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组合。
优选地,上述成型助剂包含食品级硫酸钙、食品级硫酸镁及石灰质物质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组合。
上述淀粉类物质为混合物总重量百分比的45%至90%。
上述至少一种纤维素为混合物总重量百分比的5%至25%。
上述至少一种无机粉末填充剂为混合物总重量百分比的5%至50%。
上述成型助剂为混合物总重量百分比之0.2%至2%。
上述容器的气体渗透率大于0.001达西。
此外,本发明所提供的生物可分解容器中,所述容器内部包含多个空隙或小孔,属于一开放胞结构。上述多个空隙或小孔形成许多开放胞,可允许外界之空气进入,以形成隔绝层,因此本发明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具有极佳的阻热性与保温性。另外,由于本发明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属于开放胞结构,其结构内具有许多开放胞,具有较佳的吸水性,为避免使用容器装置的食物受潮,因此本发明的生物可分解容器更包含咖啡渣,利用天然材料具有吸水及消除异味的特性,以增加生物可分解容器的实用性与耐久性。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发明提供一种生物可分解的食物容器,利用天然淀粉作为主要原料,制成食物容器,以取代传统之抛弃式食物容器,例如保丽龙或各种塑料容器,此食物容器具有防潮能力、阻热性与保温性,其丢弃至土壤时可迅速分解,进而降低环境污染,达到环保功效。
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高强度及高韧性的生物可分解容器,以提供更佳的保护能力。
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本发明利用天然酵母作为原料之一,以增加淀粉混合物的发泡效果制成食物容器,其为一种天然的发泡技术,相较于传统的工业发泡剂,本发明所揭露酵母发泡技术更为环保且更可避免容器遭受工业发泡剂可能产生的有毒物质的污染。另利用咖啡渣作为原料之一,以增加生物可分解混合物防潮及消除异味的特性。
本发明的另一优点在于本发明所揭露的生物可分解容器,所制成的食物容器具有开放胞(open cells)结构,其由淀粉与纤维素混合所得到的微观结构,其中约有80%以上的开放胞与邻近的至少一开放胞彼此相连,每个开放胞的大小相当,为均质的开放胞结构,使本发明所提供的容器具有较现有容器更佳的透气性,且容器的强度亦更佳。
以上所述用以阐明本发明的目的、达成此目的的技术手段、以及其产生的优点等等。而本发明可从以下较佳实施例的叙述并伴随后附图式使读者得以消楚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生物可分解容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生物可分解容器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    基底
14    黏着层
16    表面薄膜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将以较佳实施例及观点加以叙述,此类叙述是解释本发明的结构及步骤,仅用以说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申请专利范围。因此,除说明书中的较佳实施例以外,本发明亦可广泛实行于其它实施例中。
首先介绍本发明中用以制备生物可分解容器的原料,其主要成分包含淀粉类物质、纤维素、增韧剂、水合物、无机粉末填充剂及其它成型助剂等等。其中,本发明可使用但未限定各种淀粉,大致上可分为谷物或薯物,而谷物包含米、小麦、玉米或其它天然之谷类植物,薯物包含树薯、番薯、马铃薯或其它天然之薯类植物。除谷物或薯物外,淀粉亦可包含其它含有淀粉类物质的植物。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淀粉类物质占该总体的重量比例大于45%且小于百分之90%。由于淀粉类物质可自然分解,且分解后不会产生有毒污染,又淀粉类物质经加工程序后内部会产生多个空隙或小孔,形成开放胞结构导致主体具有较佳阻热或阻冷性能,同时具有保温或保冷的作用。
本发明生物可分解容器的原料包含至少一种纤维素,其可包含木醣质纤维素或草质纤维素等,另外更可为碳纤维、玻璃纤维、高分子纤维,或长宽比(aspectratio)大于20的纤维素,较佳但不限定为木醣质植物纤维,亦可混合使用一科以上的纤维素,其添加的目的在于加强材料的机械强度。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草质纤维的长度大于木醣质植物纤维的长度,而上述两种植物纤维的重量和占原料总重量的百分比较佳为大于5%且小于25%,借以提供此生物可分解容器更高的机械强度。
本发明的生物可分解容器的原料包含水合物,其为一种白色颗粒晶体或晶状粉末,用以使容器基底的颜色偏白色,以增加容器的应用性。水合物另一作用可于加热过程中释放水分子,以利于基底中产生空隙,形成基底的开放胞结构。本发明的水合物包含各种水合物,例如铝三水合物(aluminum trihydrate)、碳酸镁(MgCO3)、氢氧化镁(Mg(OH)2)、碳酸纳(Na2CO3)、硝酸铝(Al(NO3)3)、硫酸锌水合物(ZnSO4·7H2O)、氢氧化铝(Al(OH)3)和碳酸钙(CaCO3)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组合。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中使用氢氧化铝(Al(OH)3
本发明的生物可分解容器的原料包含增韧剂,其可包含食品级甲基纤维素、天然橡胶及合成橡胶,以增加基底的韧性。
本发明的生物可分解容器的原料包含无机粉末填充剂,其用以增加脱离加热模具的容易度,并增加发泡气体空间,亦即增加发泡的均质性,更可增加成型体的机械强度。本发明的无机粉末填充剂包含滑石粉、砂、砾石、岩石、石灰岩、砂岩、玻璃珠、云母、黏土、高岭土、合成黏土、硅石、粉煤灰、石英玻璃、刚玉、微球、二水硫酸钙、钙铝、未水化水泥颗粒及水化水泥颗粒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组合。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无机粉末填充剂为滑石粉(硅酸镁钙,Mg3[Si4O10](OH)2),由于其具有润滑性、抗黏、助流、耐火性、抗酸性,且其具有高熔点等各种物理性,因此作为无机粉末填充剂,以提升容器的阻热性及强度,并增加基底加热成型步骤,其含量占原料总重较佳为大于5%且小于50%。
本发明的成型助剂包含食品级硫酸钙或硫酸镁,及石灰质物质,如白云石,其添加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加淀粉于加热过程中产生交联性,有助于糊化制程的进行。成型助剂的成分占此原料的重量比例较佳为大于0.2%且小于2%。
本发明的备置过程需添加酵母菌,其为一种单细胞真菌,其可经由前期发酵反应将淀粉中的醣类部分转化为二氧化碳,借以产生多个小孔,而形成一发泡体结构,其中,酵母菌的含量占原料总重较佳为大于0.2%并小于2%。
本发明的原料中更可包含各种香料或其它添加化合物,例如可添加各种香味的精油、果皮或咖啡渣等天然物质,此物质可依据个人喜好添加,但未限定。其中所述香料包含佛手柑、雪松、罗马洋甘菊、香茅、快乐鼠尾草、丝柏、油加利、茴香、乳香、姜、葡萄柚、柠檬草、玫瑰、月桂、香蜂草、马郁兰、天竺葵、安息香、蕃石榴叶、绿花白千层、迷迭香、金盏花、橙花、茉莉、甜橙、花梨木、玫瑰草、橘子、万寿菊、风信子、丁香、芫荽、檀香、广藿香杜、松子、莱姆、欧薄荷、甜罗勒、苦橙叶、茶树、熏衣草、柠檬、姜蔘、岩兰草、百里香或茶叶。
由于本发明的生物可分解容器的主要原料为淀粉类物质,此一物质需经加热糊化程序。因此本发明得加入各种香料作为原料之一,而成为生物可分解混合物成分,但不会因香料而影响所制成容器的高强度及高韧性。
本发明之另一实施例中,其生物可分解混合物更可包含咖啡渣。咖啡渣为经烹煮过的咖啡豆所剩余下的残余物,其本质应属一种植物纤维,具有消除异味、防止虫害与吸收湿气的特性。早期所发展生物可分解食物容器,因易产生异味而无法储存或易吸引昆虫。因此,本发明的容器原料中,除实施例所示的成分外,更包含咖啡渣,可有效改善传统生物可分解容器具有异味且容易招引虫害的缺点,使用上更为方便且安全。更由于咖啡渣为一种天然材料,因此除为完全生物可分解材料外,虽已经烹煮过,咖啡渣中仍残留部分养分,因此当容器废弃后,可直接作为肥料使用。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利用上述生物可分解混合物制作成各式容器,此一容器具有高强度及高韧性,因此盛装各种物品,特别是可用以盛装食物,其制作方法如下所述。首先,烘干多个植物纤维素物质,由于上述纤维素物质呈薄片状,其可利用烘烤或加热设备加热上述纤维素物质,借以蒸发其内部水分而得到干燥且纯净的纤维素物质。接着,抽剥上述植物纤维素物质,由于薄片状纤维素物质为大量细长条状纤维素所组成。可利用一抽丝设备将此薄片状纤维素物质分离为多个细长条状的纤维素,而分离后的纤维素整体观之如同棉花般,由大量的纤细丝状物所构成。此一步骤可使用传统棉花处理方式的清花步骤进行。其主要目的在于将纤维素物质完全分离为较小单位,以方便添加于淀粉类物质原料中。
接续,将抽剥后的纤维素与淀粉类物质、无机粉末填充剂、成型助剂、增韧剂、水合物以及一香料混合,形成本发明生物可分解混合物。其中淀粉为本发明所揭露的生物可分解容器中最主要成分,无机粉末填充剂则用以提升容器的阻热性及机械强度,以填充淀粉材料间连结性不足的空隙,增韧剂用以增加材料的韧性,避免基底成型后具脆性而脆裂。所添加的酵母菌与水合物,用以加速发酵且因加热后释放水分子使本发明的基底加热成型时,更能有效于内部产生多数个空隙或小孔,形成淀粉发泡体。然上述酵母菌于发酵过程中可能消耗殆尽或残余数量有限,若在一潜在侵权物中虽未观察到酵母菌,自当不能排除侵害本发明之可能。然后,搅拌上述原料,其可利用机械或人工搅拌上述生物可分解原料,使生物可分解混合物可均匀混合。此一步骤中,搅拌的时间与方式未限定,只要各种成分可均匀混合即可。
接着,添加液体于生物可分解混合物中,同时持续搅拌混合物,使原料形成一糊状物。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液体为常温液体,较佳为水,亦可为具有香料的液体,例如可使用具有精油的液体。所添加液体的体积未有限定,其目的在于借由添加液体及均匀搅拌,使原料形成胶状体或糊状物,其形体未有固定。随之将上述糊状物逐渐加热至70℃-100℃,并同时持续搅拌糊状物。此目的在于使淀粉混合物的内部具有多个空隙或小孔,而形成淀粉发泡体。该多个空隙或小孔的体积总和相对于该食物容器的体积总和比例,大于5%而小于50%,食物容器的体积总和包含该主体及其内部的空隙的体积总和。由于备置本发明的生物可分解混合物的过程中需添加酵母菌,而酵母菌的存活温度为30℃-40℃,因此加热方式可为二段式加热,可先将糊状物加热至30℃-40℃,并保持一定温度持续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加热程序至70℃-100℃,主要目的在于使酵母菌发酵,使淀粉混合物的醣类成分,例如葡萄糖,转换为酒精及二氧化碳,而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以使糊状物膨胀,而产生的多个空隙或小孔,于糊状物内部,因此所述的一段时间并未限定,只要使酵母菌发酵即可。经过此程序,上述酵母菌可能消耗殆尽。
之后,将上述糊状物置于一模具中,借以固化该糊状物以形成一容器。具体而言,先加热一模具使其温度高于150℃,较佳为温度介于180℃至200℃之间,然后将上述胶状体放置于此高温模具中,利用高温使上述糊状体成型并固化。此时,原存在于糊状物内部的多个孔隙或小孔,将因糊状物成型固化,而形成于容器的本体内部,进而形成一发泡体结构。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使用模具的形状可为各种容器或包装器具,例如:杯状、碗状、盆状、碟盘状等等,视使用者需求决定。
至此,本发明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已为完成,最后可设置一表面薄膜于生物可分解容器的表面。其中所述的表面薄膜可利用膜片贴合(film lamination)构成或涂布(coating)防水性涂料构成。其中该膜片可为生物可分解薄膜,例如:聚乳酸(PLA)薄膜、聚羟基烷盐(polyhydroxyalkanoate,PHA)薄膜,或其它生物可分解材料之薄膜,该材料如:杜邦公司(Dupont)之Biomax 4024PET、或台湾远东纺织的可生物分解Fepol粒子、德国BASF的可生物分解的降解塑料原料Ecoflex、Ecovio。当然该膜片亦不排除为使用非生物可分解的材料。本发明实施例中,较佳为使用聚乳酸薄膜于上述容器之表面,特别是容器的内表面或盛装食物的表面,以利于盛装流体物质(例如:水、汤、饮料等等),可防止容器内的流体渗透至此容器的基底。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表面薄膜系利用真空覆膜的方式将上述生物可分解薄膜附着于容器的表面。本发明亦可使用其它覆膜方式,例如喷射覆膜、黏胶贴附、或真空溅射等各种覆膜方式。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为使用涂布(coating)方式将一防水性涂料喷涂于容器的表面,并进行干燥以构成一表面薄膜。
请参阅图1,为本发明的生物可分解容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容器包含一基底12、以及一表面薄膜16。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容器更可包含一黏着层14形成于表面薄膜16与基底12之间,如图1所示。另外,请参阅图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生物可分解容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所述表面薄膜16可覆膜于基底12的两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轻易知悉,如图2的实施例中,所述容器结构更可包含一黏着层14形成于表面薄膜16与基底12之间。
本发明利用淀粉的熟化过程,达到天然的发泡作用,更可进一步利用酵母菌增加发泡效果,而无须利用传统的工业发泡技术(例如保丽龙),进而达到环保、零污染的目的。此外,由于发泡结构可有效阻隔热能,故可使得利用本容器具备良好的阻热性。再者,由于本发明利用大量细长条状的纤维素掺杂于淀粉混合物中,故可强化容器的物理强度及韧性,进而得到高强度及高韧性的生物可分解容器。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具有开放胞结构的生物可分解容器。所谓开放胞结构指于容器本体的内部具有许多细微的气室,其可允许外界的空气进入,以形成隔绝层;而封闭式发泡结构即指本体内部的每个气泡都是独立单位且封闭,不具吸水及透气性。相较于封闭式发泡结构,开放胞结构具有透气且可有效形成热隔绝层,可有效阻热且保温。本发明的开放胞中,约有80%的开放胞与邻近的至少一开放胞彼此相连,每个开放胞的大小相当,为均质的开放胞结构使本发明所揭露容器具有较现有容器更佳的透气性,且容器强度亦更佳。另外,本发明开放胞结构具有较佳的气体渗透率(air permeability)。本发明的气体渗透率大于0.001达西(Darcies),是使用美国多孔材料公司(Porous Material Inc.)的气体渗透分析仪(gas permeameter)量测,因此可得本发明的材料所制成的容器,具有良好的气体渗透率,可有效加速使用后的容器进行生物分解。另外,开放胞结构具有较佳吸水性,由于本发明所制成的生物可分解容器是利用吸收土壤与自然界中的水分而加以分解,因此本发明的容器具有较佳的生物可分解性。
上述叙述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得以领会其是用以说明本发明而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所主张的专利权利范围。其专利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领域而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专利精神或范围内,所作的更动或润饰,均属于本发明所揭示精神下所完成的等效改变或设计,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33)

1.一种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基底,包含多个开放胞,所述基底的由生物可分解混合物制备而成,所述混合物包括:
淀粉类物质;
至少一种纤维素;
至少一种无机粉末填充剂;
至少一种水合物;
成型助剂;
至少一种增韧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包含一表面薄膜,其设置于所述基底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薄膜包含一生物可分解材料。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可分解材料包含聚乳酸或聚羟基烷盐。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可分解容器包含一黏着剂,设置于所述基底与所述表面薄膜之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放胞由所述酵母菌进行前期发酵,及所述至少一种水合物于加热过程中因释放出水分子形成的孔隙所构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种增韧剂包含食品级甲基纤维素、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组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种水合物为颗粒晶体或晶状粉末。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种水合物包含铝三水合物、碳酸镁、氢氧化镁、碳酸纳、硝酸铝、硫酸锌水合物、氢氧化铝或碳酸钙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组合。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种无机粉末填充剂包含滑石粉、砂、砾石、岩石、石灰岩、砂岩、玻璃珠、云母、黏土、高岭土、合成黏土、硅石、粉煤灰、石英玻璃、刚玉、微球、二水硫酸钙、钙铝、未水化水泥颗粒及水化水泥颗粒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组合。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助剂包含食品级硫酸钙、食品级硫酸镁及石灰质物质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组合。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淀粉类物质占所述混合物总重量的百分比为45%至90%。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种纤维素占所述混合物总重量的百分比为5%至25%。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种无机粉末填充剂占所述混合物总重量的百分比为5%至50%。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助剂占所述混合物总重量的百分比为0.2%至2%。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的气体渗透率大于0.001达西。
17.一种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基底,包含多个开放胞,所述基底的由生物可分解混合物制备而成,所述混合物包括:
淀粉类物质;
至少一种纤维素;
至少一种增韧剂;
至少一种无机粉末填充剂;
至少一种水合物;
成型助剂;及
咖啡渣或香料。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包含一表面薄膜,其设置于所述基底表面。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薄膜包含一生物可分解材料。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可分解材料包含聚乳酸或聚羟基烷盐。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黏着剂,设置于所述基底与所述表面薄膜之间。
2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可降解混合物更包含一香料,所述香料包含佛手柑、雪松、罗马洋甘菊、香茅、快乐鼠尾草、丝柏、油加利、茴香、乳香、姜、葡萄柚、柠檬草、玫瑰、月桂、香蜂草、马郁兰、天竺葵、安息香、蕃石榴叶、绿花白千层、迷迭香、金盏花、橙花、茉莉、甜橙、花梨木、玫瑰草、橘子、万寿菊、风信子、丁香、芫荽、檀香、广藿香杜、松子、莱姆、欧薄荷、甜罗勒、苦橙叶、茶树、熏衣草、柠檬、姜蔘、岩兰草、百里香和茶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组合。
23.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开放胞利用所述酵母菌进行前期发酵,及所述水合物于加热过程中因释放出水分子形成孔隙所构成。
24.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种增韧剂包含食品级甲基纤维素、天然橡胶或合成橡胶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组合。
25.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种水合物为颗粒晶体或晶状粉末,以增加所述基底的开放胞结构。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种水合物包含铝三水合物、碳酸镁、氢氧化镁、碳酸纳、硝酸铝、硫酸锌水合物、氢氧化铝或碳酸钙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组合。
27.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种无机粉末填充剂包含滑石粉、砂、砾石、岩石、石灰岩、砂岩、玻璃珠、云母、黏土、高岭土、合成黏土、硅石、粉煤灰、石英玻璃、刚玉、微球、二水硫酸钙、钙铝、未水化水泥颗粒及水化水泥颗粒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组合。
2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助剂包含食品级硫酸钙、食品级硫酸镁及石灰质物质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组合。
2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淀粉类物质为占所述混合物总重量的百分比为45%至90%。
3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种纤维素占所述混合物总重量的百分比为5%至25%。
3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种无机粉末填充剂占所述混合物总重量的百分比为5%至50%。
32.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助剂占所述混合物总重量的百分比为0.2%至2%。
33.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生物可分解容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容器的气体渗透率大于0.001达西。
CN201010505513XA 2009-12-10 2010-10-13 生物可分解容器 Pending CN10209252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010505513XA CN102092524A (zh) 2009-12-10 2010-10-13 生物可分解容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250752 2009-12-10
CN200910250752.2 2009-12-10
CN201010505513XA CN102092524A (zh) 2009-12-10 2010-10-13 生物可分解容器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145117A Division CN102092525A (zh) 2009-12-10 2010-10-13 生物可分解混合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92524A true CN102092524A (zh) 2011-06-15

Family

ID=4412582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145117A Pending CN102092525A (zh) 2009-12-10 2010-10-13 生物可分解混合物
CN201010505513XA Pending CN102092524A (zh) 2009-12-10 2010-10-13 生物可分解容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145117A Pending CN102092525A (zh) 2009-12-10 2010-10-13 生物可分解混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02092525A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93467A (zh) * 2012-11-27 2013-03-27 常州大学 一种环保餐具的生产方法
CN105326195A (zh) * 2014-08-12 2016-02-17 太和生技化妆品有限公司 化妆品容置盒
CN105566687A (zh) * 2015-03-29 2016-05-11 上海海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可分解性淀粉发泡容器
CN106280324A (zh) * 2015-05-14 2017-01-04 特腾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天然植物香气的3d打印用环保胶条及其制法
US20180142073A1 (en) * 2016-11-24 2018-05-24 Chiao Fu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Biodecomposable film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WO2020187032A1 (zh) * 2019-03-20 2020-09-24 王臻玮 具硅胶层的淀粉质容器结构
CN115380068A (zh) * 2020-04-08 2022-11-22 路易吉·拉瓦扎股份公司 用于包装食品的可堆肥材料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7562A (zh) * 2001-12-29 2002-07-10 北京凯奇北方环保材料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生产可完全降解植物淀粉发泡包装材料的组合物
CN101314422A (zh) * 2007-06-02 2008-12-03 朱秀刚 一种有保健食用功能的泡沫包装物的生产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662C (zh) * 2001-12-18 2004-09-01 广东三九生物降解塑料有限公司 一种淀粉基生物降解材料及其一次性餐饮具生产方法
EP1486532A4 (en) * 2002-02-21 2009-09-16 Nissei Kk BIODEGRADABLE FORM BODY
JP2007030309A (ja) * 2005-07-26 2007-02-08 Sanwa Shokai:Kk 生分解性積層フィルム、この生分解性積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の生分解性積層フィルムを用いた生分解性容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57562A (zh) * 2001-12-29 2002-07-10 北京凯奇北方环保材料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生产可完全降解植物淀粉发泡包装材料的组合物
CN101314422A (zh) * 2007-06-02 2008-12-03 朱秀刚 一种有保健食用功能的泡沫包装物的生产方法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93467A (zh) * 2012-11-27 2013-03-27 常州大学 一种环保餐具的生产方法
CN105326195A (zh) * 2014-08-12 2016-02-17 太和生技化妆品有限公司 化妆品容置盒
CN105566687A (zh) * 2015-03-29 2016-05-11 上海海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可分解性淀粉发泡容器
CN106280324A (zh) * 2015-05-14 2017-01-04 特腾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天然植物香气的3d打印用环保胶条及其制法
US20180142073A1 (en) * 2016-11-24 2018-05-24 Chiao Fu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Biodecomposable film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WO2020187032A1 (zh) * 2019-03-20 2020-09-24 王臻玮 具硅胶层的淀粉质容器结构
CN115380068A (zh) * 2020-04-08 2022-11-22 路易吉·拉瓦扎股份公司 用于包装食品的可堆肥材料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92525A (zh) 2011-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92524A (zh) 生物可分解容器
US7083673B2 (en) Biodegradable or compostable containers
JP2009524553A (ja) 生物分解性もしくは堆肥化可能な容器をフィルム加工するための方法
CA2536311C (en) Composition for use in biodegradable articles and method of use
CN101917860A (zh) 可食用的可生物降解的宠物食品包装和包装方法
CN107009686A (zh) 一种具有抗菌防潮的秸秆纤维素瓦楞纸及其制备方法
CA2427527A1 (en) Moulding mixture for manufacture of mouldable product
CN101285283A (zh) 纸浆模塑制品及其制造方法
CN103627196B (zh) 可降解植物纤维日用器皿及其制造方法
CN103059527B (zh) 聚乳酸植物纤维复合可分解材料
CN106752007A (zh) 聚碳酸亚丙酯/农林生物质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用途
JP2020075466A (ja) 基材およびオルガノアルコキシシラン系材料の層を含む複合材
CN106739249B (zh) 一种绿色活性缓冲包装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7668190A (zh) 一种纳米常温保鲜纸箱
JP2010189828A (ja) ポリ乳酸紙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食品容器
KR101061045B1 (ko) 뚜껑이 일체화된 생분해성 용기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9206884A (zh) 高透明透气保鲜膜袋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53479A (zh) 一种石头纸餐具及其制备方法
JP2021147713A (ja) パルプモールド成形体
US20060159832A1 (en) Composite material of vegetable fiber, its product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253759A (zh) 由植物纤维制做的全降解餐具和包装物及其制造方法
CN105644086A (zh) 一种防雾化包装材料
TW201213206A (en) A biodegradable mixture
Norani et al. Biodegradation behaviour of particleboard bonded with modified PVOH/oil palm starch and nano silicon dioxide
KR20100029640A (ko) 생분해성 플라스틱 용기 제조용 조성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