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91443A - 一种澄清池 - Google Patents
一种澄清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91443A CN102091443A CN2010106201294A CN201010620129A CN102091443A CN 102091443 A CN102091443 A CN 102091443A CN 2010106201294 A CN2010106201294 A CN 2010106201294A CN 201010620129 A CN201010620129 A CN 201010620129A CN 102091443 A CN102091443 A CN 10209144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strict
- region
- tube
- middle cylinder
- annula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澄清池,属于给水处理池技术领域,包括从外向内排列的环形外池体、环形外中筒和内中筒,环形外池体环绕环形外中筒,内中筒位于澄清池的中心;环形外中筒内、其底部和靠近内中筒的一侧,设有导流板,侧面导流板与外中筒侧壁之间的空间为导流区,底部导流板与外中筒底壁之间的空间为悬浮泥渣区,导流区和悬浮泥渣区相通;环形外中筒内、环绕导流板设澄清区,澄清区与悬浮泥渣区的上部相通;内中筒设混合反应区、沉淀区和浓缩区,该三区从上而下贯通连接;浓缩区上端开口于导流区;进水管与混合反应区连接;排泥管与悬浮泥渣区、浓缩区连接。其具有能耗低、适用范围广的优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给水处理装置,具体是指一种给水处理池。
背景技术
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为了能更好的适应于大型水厂,进行模块化、组合式建设;节约占地面积;减少池体在地面上的高度,节约能量损耗;在新型澄清池的基础上发展成了本技术的澄清池。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了一种能耗低、适用范围广的澄清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澄清池,包括从外向内排列的环形外池体、环形外中筒和内中筒,环形外池体环绕环形外中筒,内中筒位于澄清池的中心;环形外中筒内,底部以及靠近内中筒的一侧,设有导流板,侧面导流板与外中筒侧壁之间的空间为导流区,底部导流板与外中筒底壁之间的空间为悬浮泥渣区,导流区和悬浮泥渣区相通;环形外中筒内、环绕导流板设澄清区,澄清区与悬浮泥渣区的上部相通;内中筒设混合反应区、沉淀区和浓缩区,该三区从上而下贯通连接;其中,混合反应区呈圆柱形,沉淀区呈梯形,浓缩区呈倒梯形,外中筒下端的锥形澄清区与混合反应区的梯形沉淀区吻合相邻;浓缩区上端开口于导流区;进水管与混合反应区连接;排泥管与悬浮泥渣区、浓缩区连接。
进一步地,环形外中筒底部呈锥形,侧面导流板倾斜45°,底部导流板倾斜50°~60°,三者形成锥形悬浮泥渣区。连接悬浮泥渣区的排泥管呈45°放置,管口位于悬浮泥渣区的底部。
作用过程是:
(1)混凝剂经管道混合器与原水充分混合后,沿切线旋流进入内中筒,在混合反应区混合。视原水浊度确定是否投加助凝剂(聚丙烯酰胺);进入的部分悬浮物经过混合反应后,在沉淀区、浓缩区完成沉淀分离。
(2)在沉淀区完成旋流后的混合水经内中筒上部溢出,经导流板流态稳定后进入混合悬浮区,随过水断面增加、流速逐渐变小,絮体在此过程完成成长;
(3)混合水出导流区进入外侧污泥悬浮区,悬浮区是由底部浓缩区上部45°的斜壁、分离室50°~60°的导流壁、导流板、伞形板构成锥底式泥渣悬浮区域,在此区域完成接触絮凝。
(4)水流进入澄清区后,因上升流速骤减,挟絮体混合水在此完成固液分离。
(5)在澄清区上部增设斜管,进一步控制水中残余絮体。观测表明,斜管能起到稳定悬浮泥渣层的上升膨胀以及促进和加强悬浮泥渣层的接触絮凝作用。
(6)澄清池底部、内中筒以下设45°锥体泥斗,底部设排泥管,由于静水压强大,当打开底部和排泥阀时,产生很高的流速,使泥很通畅的排出。45°的排泥斗角度有利于沉泥的流动,同时,水旋搅动和排泥时产生的吸力和搅动都是排泥顺畅的原因。
本发明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池体的形状,由原来的圆型变成了方形,使得池体能更好的组合;(2) 内中筒锥体部分的夹角进行了改变,内中筒直段部分加长,增加了反应时间;(3)底部和中部的排泥管采用了虹吸排泥,布局合理;(4)池体的面积增加了25%,处理水量增加了25%。(5)整个系统占地面积节约10%。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澄清池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澄清池(并排的两个)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标记示意为:Ⅰ、混合反应区 Ⅱ、沉淀区 Ⅲ、浓缩区 Ⅳ、导流区 Ⅴ、悬浮泥渣区 Ⅵ、澄清区;1、进水管 2、管道混合器 3、外池体 4、内中筒 5、导流板 6、斜管 7、集水槽 8、出水管 9、中部虹吸排泥管 10、底部虹吸排泥管 11、放空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澄清池,包括从外向内排列的环形外池体3、环形外中筒和内中筒4,环形外池体3环绕环形外中筒,内中筒4位于澄清池的中心;环形外中筒内,底部以及靠近内中筒的一侧,设有导流板,侧面导流板5与外中筒侧壁之间的空间为导流区Ⅳ,底部导流板6与外中筒底壁之间的空间为悬浮泥渣区Ⅴ,导流区Ⅳ和悬浮泥渣区Ⅴ相通;环形外中筒内、环绕导流板设澄清区Ⅵ,澄清区Ⅵ与悬浮泥渣区Ⅴ的上部相通;内中筒4设混合反应区Ⅰ、沉淀区Ⅱ和浓缩区Ⅲ,该三区从上而下贯通连接;其中,混合反应区呈圆柱形,沉淀区呈梯形,浓缩区呈倒梯形,外中筒下端的锥形澄清区与混合反应区的梯形沉淀区吻合相邻;浓缩区Ⅲ上端开口于导流区Ⅳ;进水管1与混合反应区Ⅰ连接;中部虹吸排泥管9、底部虹吸排泥管10分别与悬浮泥渣区Ⅴ、浓缩区Ⅲ连接。
环形外中筒底部呈锥形,侧面导流板5倾斜45°,底部导流板6倾斜50°~60°,三者形成锥形悬浮泥渣区。连接悬浮泥渣区Ⅴ的中部虹吸排泥管9呈45°放置,管口位于悬浮泥渣区Ⅴ的底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4)
1.一种澄清池,其特征在于:包括从外向内排列的环形外池体、环形外中筒和内中筒;环形外池体环绕环形外中筒,内中筒位于澄清池的中心;环形外中筒内,底部以及靠近内中筒的一侧,设有导流板,侧面导流板与外中筒侧壁之间的空间为导流区,底部导流板与外中筒底壁之间的空间为悬浮泥渣区,导流区和悬浮泥渣区相通;环形外中筒内、环绕导流板设澄清区,澄清区与悬浮泥渣区的上部相通;内中筒设混合反应区、沉淀区和浓缩区,该三区从上而下贯通连接,其中,混合反应区呈圆柱形,沉淀区呈梯形,浓缩区呈倒梯形,外中筒下端的锥形澄清区与混合反应区的梯形沉淀区吻合相邻;浓缩区上端开口于导流区;进水管与混合反应区连接;排泥管与悬浮泥渣区、浓缩区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环形外中筒底部呈锥形,侧面导流板倾斜45°,底部导流板反向倾斜50°~60°,三者形成锥形悬浮泥渣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连接悬浮泥渣区的排泥管呈45°放置,管口位于悬浮泥渣区的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澄清区上部增设斜管。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6201294A CN102091443A (zh) | 2010-12-31 | 2010-12-31 | 一种澄清池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0106201294A CN102091443A (zh) | 2010-12-31 | 2010-12-31 | 一种澄清池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91443A true CN102091443A (zh) | 2011-06-15 |
Family
ID=44124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0106201294A Pending CN102091443A (zh) | 2010-12-31 | 2010-12-31 | 一种澄清池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2091443A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64523A (zh) * | 2012-06-27 | 2012-11-07 | 江苏江大环境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复合沉淀池 |
CN102908808A (zh) * | 2012-09-14 | 2013-02-06 | 成都益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旋涡虹吸式排污机构 |
CN105236567A (zh) * | 2015-09-28 | 2016-01-13 | 浙江大学 | 一种基于自动力清浮泥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及其方法 |
CN106746013A (zh) * | 2017-01-09 | 2017-05-31 | 甘肃金桥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澄清池及超滤组合工艺 |
CN113021983A (zh) * | 2021-01-11 | 2021-06-25 | 解明 | 一种智能厨余垃圾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
CN113021982A (zh) * | 2021-01-11 | 2021-06-25 | 解明 | 一种智能垃圾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
CN116062868A (zh) * | 2023-03-23 | 2023-05-05 | 北京东方启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旋流式絮凝澄清装置及方法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15200A (zh) * | 2004-07-01 | 2006-01-04 | 甘肃金桥水处理技术承包有限公司 | 循环澄清池 |
CN201168466Y (zh) * | 2008-04-02 | 2008-12-24 | 甘肃金桥给水排水设计与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高浊降污澄清池 |
CN201168467Y (zh) * | 2008-04-02 | 2008-12-24 | 甘肃金桥给水排水设计与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应用于黄河水的高效澄清池 |
CN101843992A (zh) * | 2009-03-23 | 2010-09-29 | 甘肃金桥给水排水设计与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涡流沉淀澄清池 |
CN201978547U (zh) * | 2010-12-31 | 2011-09-21 | 甘肃金桥给水排水设计与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澄清池 |
-
2010
- 2010-12-31 CN CN2010106201294A patent/CN10209144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715200A (zh) * | 2004-07-01 | 2006-01-04 | 甘肃金桥水处理技术承包有限公司 | 循环澄清池 |
CN201168466Y (zh) * | 2008-04-02 | 2008-12-24 | 甘肃金桥给水排水设计与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高浊降污澄清池 |
CN201168467Y (zh) * | 2008-04-02 | 2008-12-24 | 甘肃金桥给水排水设计与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应用于黄河水的高效澄清池 |
CN101843992A (zh) * | 2009-03-23 | 2010-09-29 | 甘肃金桥给水排水设计与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涡流沉淀澄清池 |
CN201978547U (zh) * | 2010-12-31 | 2011-09-21 | 甘肃金桥给水排水设计与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澄清池 |
Cited B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764523A (zh) * | 2012-06-27 | 2012-11-07 | 江苏江大环境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复合沉淀池 |
CN102908808A (zh) * | 2012-09-14 | 2013-02-06 | 成都益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旋涡虹吸式排污机构 |
CN105236567A (zh) * | 2015-09-28 | 2016-01-13 | 浙江大学 | 一种基于自动力清浮泥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及其方法 |
CN106746013A (zh) * | 2017-01-09 | 2017-05-31 | 甘肃金桥水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高效澄清池及超滤组合工艺 |
CN113021983A (zh) * | 2021-01-11 | 2021-06-25 | 解明 | 一种智能厨余垃圾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
CN113021982A (zh) * | 2021-01-11 | 2021-06-25 | 解明 | 一种智能垃圾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
CN113021983B (zh) * | 2021-01-11 | 2022-08-30 | 解明 | 一种智能厨余垃圾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
CN113021982B (zh) * | 2021-01-11 | 2022-12-09 | 四川麦古实业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垃圾处理装置及其处理方法 |
CN116062868A (zh) * | 2023-03-23 | 2023-05-05 | 北京东方启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旋流式絮凝澄清装置及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245503Y (zh) | 多循环高效厌氧废水处理装置 | |
CN102091443A (zh) | 一种澄清池 | |
CN101564609B (zh) | 涡旋网格澄清池及其用于水处理中提高混凝反应及沉淀效果的澄清方法 | |
CN204745755U (zh) | 一种旋流式高效澄清池 | |
CN101643273B (zh) | 适用于养殖场固、液混合污水厌氧处理的装置及方法 | |
CN201978547U (zh) | 一种澄清池 | |
CN106039776A (zh) | 一种新型复合式沉淀池 | |
CN102424488B (zh) | 基于微涡旋絮凝基础上的组合工艺农村净水装置 | |
CN201003003Y (zh) | 反应-沉淀一体式矩形环流生物反应器污水处理装置 | |
CN203408504U (zh) | 竖流式沉淀池 | |
CN102091444B (zh) | 一池多格澄清池 | |
CN209098440U (zh) | 一种双隔板式小型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装置 | |
CN202785864U (zh) | 一种双向进水高密度澄清池 | |
CN201978548U (zh) | 一池多格澄清池 | |
CN204752409U (zh) | 非金属矿选矿废水净水器 | |
CN203794750U (zh) | 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全悬浮活性污泥法一体化处理装置 | |
CN108892239A (zh) |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 |
CN216537028U (zh) | 一种沉淀池的排水系统、沉淀池及污水处理系统 | |
CN214680206U (zh) | 一种沉淀池的排泥系统、沉淀池及污水处理系统 | |
CN103922541A (zh) | 用于城镇污水处理的全悬浮活性污泥法一体化处理装置 | |
CN203935651U (zh) | 一种新型沉淀池 | |
CN208648875U (zh) |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 |
CN204939083U (zh) | 一种旋流污泥分级厌氧氨氧化反应器 | |
CN201200827Y (zh) |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沉淀池 | |
CN210736421U (zh) | 一种村镇中小型规模生活污水一体化深度处理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53 |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 ||
CB03 |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
Inventor after: Wang Jiwu Inventor after: Wang Gang Inventor before: Wang Gang Inventor before: Shang Xiaopeng Inventor before: Qi Guoqing Inventor before: Wu Shengde |
|
COR |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WANG GANG SHANG XIAOPENG QI GUOQING WU SHENGDE TO: WANG JIWU WANG GANG |
|
C12 |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