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90944A - 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 - Google Patents

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90944A
CN102090944A CN 201110038775 CN201110038775A CN102090944A CN 102090944 A CN102090944 A CN 102090944A CN 201110038775 CN201110038775 CN 201110038775 CN 201110038775 A CN201110038775 A CN 201110038775A CN 102090944 A CN102090944 A CN 1020909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tient
hip
treatment
plate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110038775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90944B (zh
Inventor
黄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ng Sheng
Liu Zhian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110038775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090944B/zh
Publication of CN1020909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909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909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909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设置有上身支撑固定装置,其在患者上身被竖直提升的过程中起固定和支撑的作用;还设置有腰髋部升降架和腰髋部支架,其通过位置调整使髋部抓手能够对应固定患者髋部,并进一步在旋转支撑装置带动下实施旋转治疗;还设置有对被悬立的患者的腰椎部位实施治疗的治疗头。本发明能在治疗时保持患者的腰椎处于悬立状态,使腰椎轴心垂直向下,从而靠患者下身臀腿部的重力作用逐渐拉开腰椎间隙,并能在腰椎间隙拉开的同时配合进行振动、微波、旋转、背伸等治疗,从而使错位力点逐步消失,腰椎平衡力点重新恢复,达到消除腰痛症状的目的。

Description

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仪器,尤其涉及一种能有效医治腰部疾病的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
背景技术
人体脊椎正常弧度呈S 型,该弧度形成跟人体自身结构及各种负重因素有关,比如头部自重,以及行走时是以头部节奏的摆动形成颈椎骨性生理性曲度,头部的支撑力点在颈椎骨,而颈椎的第4 、5 、6 、7 节负重逐渐增大,以第6 、7 节为最大。同样腰椎承担上身器官组织(约人体自重重量的一半左右)和外界性负重、以及行走活动,因此腰椎的生理弧度随时发生变化,腰椎承担的一切负重传至腰椎第3 、4 、5 节及腰骶第1 节,当然不正常的外界因素也可将力点传至腰椎第1 、2 节,造成腰椎第1 、2 伤害,然而一般情况常见的腰部疾病以腰椎第3 、4 、5 及腰骶第1 节为多。
产生腰部伤害的直接原因是:随着年龄老化、自然界病毒侵犯、工作环境等因素,腰椎的支撑平衡力点发生偏移,因此产生了错位力点。错位力点的产生使相应的腰椎周围组织产生了机械性挤压、撕拉与磨擦,造成了纤维环破裂或腰椎骨性改变,由此使血管回流因受阻等原因而发生无菌性炎性物渗出,从而出现了临床上所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滑脱症、腰椎骨折、腰推小关节挛乱、腰肌急慢性损伤、腰椎横突综合症、腰椎退行性变化等等。这些种种腰椎疾病,均可认为是腰椎平衡力点偏移,正常力点受到破坏而产生错位力点,然而一旦错位力点产生,该处相应骨性腰椎及周围组织、血管回流等发生变化产生无菌性炎性物渗出,如炎性物刺激根性神经就会出现放射性疼痛,如刺激周围软组织均会出现相应临床症状。
对于上述的腰部疾病,目前社会上(包括国际上发达国家)均采用以下三种办法:
1. 卧床休息;
2. 平卧牵引,理疗,推拿或正骨方法;
3. 最终用手术方式解决支撑平衡力点的错位问题。
在上述三种办法中,第一种卧床休息的办法,许多病人因工作等原因而不能实施;第三种手术治疗方式,不仅存在危险,并且对身体的消耗和费用的支出均较大,使病人轻易不作手术治疗;目前市场上利用第二种办法的多种仪器,比如万能床,智能化牵引床,推拿按摩床,三维正骨床等产品,虽然能暂时解决疼痛,但是由于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患者是仰卧在这些治疗仪上的,并没有摆脱腰椎负重、外界因素以及错位力点回复力的问题,所以不能真正解决腰椎错位力点的纠正,因此疗效并不理想。疗效不理想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体形态各异,因而腰椎的轴心各不相同,从而使治疗点也不相同,所述平卧使用的治疗仪难以进行自动调节来适应不同的治疗点。
要真正解决腰椎错位力点的纠正,必须使腰椎处于完全悬立的状态,通过消除上身器官组织的负重力,利用下身臀腿部重量逐步拉开腰椎间隙;在腰椎间隙拉开的同时,可以在病变力点(即错位力点)处有节奏地进行振动、旋转、微治热量渗透、强磁、对组织液中的离子进行极化等手段,增加血管的通渗性,促进无菌性炎性物加快吸收,使软组织以及腰椎骨性组织及间隙的增宽,从而使错位力点逐步消失,并且腰椎平衡力点重新恢复,以达到正常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更为安全可靠,疗效更好的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能在治疗时保持患者的腰椎处于悬立状态,使腰椎轴心垂直向下,从而靠患者下身臀腿部的重力作用逐渐拉开腰椎间隙,并能在腰椎间隙拉开的同时配合进行振动、微波、旋转、背伸等治疗,从而使错位力点逐步消失,腰椎平衡力点重新恢复,以减轻直至消除腰痛症状。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其设置的治疗仪架包含主支撑架,以及自上而下设置在所述主支撑架前侧的上身支撑固定装置、治疗头及下身旋转固定装置;
所述主支撑架进一步包含放置在地面上的底座,竖直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内机座,以及通过对应设置滑动连接件套设在相匹配的所述内机座外、竖直位置可调的外机座;
所述上身支撑固定装置,其在竖直方向的空间位置可调,使由其固定并支撑的患者身体上部能够随该上身支撑固定装置一起升降;所述上身支撑固定装置的上升幅度,能使与其一起上升的患者至少脚跟离地而使患者的腰椎处于悬立状态,并通过患者下身的重量拉开腰椎间隙;
所述下身旋转固定装置,进一步包含:
腰髋部升降架,其通过对应设置滑动连接件与所述主支撑架形成可在竖直方向升降并定位的活动连接;腰髋部支架,其通过对应设置滑动连接件与所述腰髋部升降架形成可在前后方向移动并定位的活动连接,并由所述腰髋部升降架支撑与其一起升降;
以及设置在所述腰髋部支架前端的旋转支撑装置,和与所述旋转支撑装置连接的左右两个相对设置的髋部抓手;患者身体下部由所述髋部抓手固定,并可在该髋部抓手的带动下与所述旋转支撑装置一起左右旋转;
所述治疗头,可相对所述主支撑架做空间位置的调整,以使该治疗头能够对准被悬立的患者的腰椎部位实施治疗。
所述上身支撑固定装置设置有胸背部固定装置,其在悬立治疗的过程中固定患者上身,并使患者体重完全分解在所述上身支撑固定装置上;
还设置有左右两个支撑组件,每个所述支撑组件通过设置的承重连接板与所述外机座顶部固定连接,使所述上身支撑固定装置与所述外机座一起升降;
每个所述支撑组件还设置有腋下支撑件及肘部支撑组件,其分别与所述承重连接板的前端固定连接,并对应支撑患者的腋下及肘部位置;
所述胸背部固定装置可以是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腋下支撑件上的胸背部固定带。
所述上身支撑固定装置还设置有将两个所述支撑组件相互连接的宽度调节组件;
所述宽度调节组件包含若干可伸缩的调节连杆:每个所述调节连杆作为重心后移的支点,穿设在所述外机座顶部,并在两端与所述两个承重连接板分别连接,以使所述承重连接板与所述外机座形成左右宽度可调节的活动连接;
所述宽度调节组件还包含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支撑组件上的上下两个齿条,以及在两个齿条中与其啮合的齿轮;通过设置的调节拉手,将所述两个支撑组件左右拉开或推近,通过该齿轮在两个齿条上的位置调整以及所述调节连杆的长度调整,实现上身支撑固定装置的宽度调节。
其中,所述肘部支撑组件包含与所述承重连接板固定连接的竖直支撑板,与所述竖直支撑板连接成L型的支撑底板,以及通过肘部升降结构设置在该支撑底板上方、对患者肘部进行支撑的支撑托板;
所述支撑托板的前端设置有供患者抓握的带应急开关的手柄;在所述支撑托板上对应开设有连接槽,手柄底端嵌设在所述连接槽中并与一手柄调节装置连接;在所述手柄调节装置驱动下,手柄可在该连接槽内前后移动,以适应不同患者手臂的长短差异;
所述肘部升降结构,包含设置在所述支撑托板、支撑底板之间的若干X型支架;每个X型支架包含上下两个后端支点,其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托板、支撑底板上;
每个X型支架还包含上下两个前端支点,在与其相连接的一肘部高度调节装置驱动下,所述两个前端支点可分别在所述支撑托板、支撑底板上对应设置的连接槽内前后滑动,以调节前后端支点之间的间距,进而调节所述支撑托板与所述支撑底板之间的高度差。
所述腰髋部升降架可套设在所述外机座外进行升降调整;
所述腰髋部支架通过设置的后端支撑架,其套设在所述外机座外、所述腰髋部升降架的上方;在所述髋部抓手没有固定患者下身时,所述腰髋部支架可在腰髋部升降架上,带动被悬立的患者腰椎部位重复进行向前过伸一定距离后复位的背伸动作;
所述腰髋部支架还包含与所述后端支撑架连接的前端托架;所述旋转支撑装置通过设置的若干轴轮,形成其在所述前端托架上可旋转的活动连接;
在所述前端托架上固定连接的一伺服电机驱动下,一齿轮与所述旋转支撑装置上设置的旋转齿相啮合,带动所述旋转支撑装置的旋转。
所述两个髋部抓手各自包含一抓手开关装置,分别从前后端与其连接、对患者髋部进行固定的前旋转定位板和臀后固定板,以及所述抓手开关装置中分别对应所述前旋转定位板和臀后固定板设置的调整定位装置、电磁铁开关和弹簧;
所述调整定位装置包含设置在所述抓手开关装置内的齿轮传动机构;在所述前旋转定位板绕其与齿轮传动机构相连接的一端向内逐级旋转并与患者髋部接触时,所述电磁铁开关控制齿轮传动机构的齿轮啮合定位并压缩所述弹簧;所述电磁铁开关断开时,所述前旋转定位板被弹簧复位的作用力向外弹开,使患者能够迅速脱离该髋部抓手的固定;
所述臀后固定板与一后板连接板垂直连接成L型,所述后板连接板上开设有通槽的部分插入所述抓手开关装置并与之形成可前后移动的活动连接;所述后板连接板上设置有直齿齿槽;所述调整定位装置还包含后板调节开关杆;在所述后板调节开关杆通过压缩一弹簧并穿过所述抓手开关装置及其中所述通槽时,由所述后板调节开关杆设置的固定齿与所述直齿齿槽啮合定位。
所述下身旋转固定装置中还包含两个限位调节装置,其分别将所述两个髋部抓手固定安装在所述旋转支撑装置前端,并控制左右两个所述髋部抓手之间的间距位置;
每个所述限位调节装置,通过一连接壳体固定安装在所述旋转支撑装置上;还设置有限位调节手柄,其通过压缩一弹簧穿过所述连接壳体、并与所述髋部抓手固定连接;所述限位调节手柄上设置有直齿齿槽;在一电磁铁开关的控制下,插入所述连接壳体内的一定位杆,其设置有固定齿与所述直齿齿槽啮合实施定位。
所述治疗头,其可通过对应设置的滑动连接件在所述主支撑架的外机座上竖直升降;
所述治疗头中设置有振动装置,其与所述治疗头连接的位置对应安装有滑动连接件,使所述振动装置可前后移动,并与处于悬立状态的患者的腰椎部位接触来进行松解腰椎及周围软组织的振动;
所述振动装置中还设置有磁场发生器来提供极化腰椎组织液中离子的磁场;
所述治疗头中还设置有微波辐射装置,来提供对患者腰椎部位进行加热的微波辐射热量。
所述治疗仪架包含若干对相邻接触并通过相对滑动来进行位置调整的滑动调位部件;形成所述两个滑动调位部件之间在上下或前后方向上可活动连接并定位的所述滑动连接件,是对应设置在所述两个滑动调位部件接触面上的若干组相互配合的滑动导轨和滑槽,和驱动所述部件滑动并定位的丝杆机构及其伺服电机;所述两个滑动调位部件包含所述外机座与内机座,或所述腰髋部升降架与外机座,或所述腰髋部支架与所述腰髋部升降架,或所述治疗头与所述外机座,或所述治疗头与其中所述振动装置。
所述的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还设置有包含PIC控制器的控制装置,对所述治疗仪架各部件的开机自动检测和各部件高度、宽度或前后位置的调整进行控制,还对所述治疗仪架上相应部件的旋转、振动、背伸、强磁、微波辐射的运作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装置还接收所述上身支撑固定装置的手柄上的应急开关给出的应急信号,在患者不适时中断后续治疗,并控制所述外机座下降使患者着地,并控制所述若干电磁铁开关迅速断开,解除对患者的固定;
所述主支撑架的底座还设置有供患者站立的可旋转的踏脚圆盘;所述踏脚圆盘设置有压力传感器,其监测并向所述控制装置发送患者对该踏脚圆盘的压力数据,作为患者被提升高度的控制参数之一;
所述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还设置有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的触摸屏,其包含的输入模块,方便医务人员进行治疗方案的设定和患者病史的输入;还包含有输出模块,用于治疗过程节点的输出显示;
所述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还可以选择设置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的若干辅助检测设备,包含给出治疗前后的患病部位状态的超声检测仪或热图像探测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所述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其优点在于:
1. 本发明通过上身支撑固定装置固定并从腋下和肘部分担患者身体上部重量,以支撑患者在竖直方向上升,从而使患者脊椎和腰椎轴心处于完全悬立的状态,从而可利用下身臀腿部重量逐步拉开腰椎间隙。配合治疗头中振动装置的高频振荡及强磁作用,加速腰椎及周围软组织的松解,增宽腰椎之间的间隙和对腰椎组织液中的离子进行极化;还配合所述微波辐射装置产生的热量,来加速患者血液循环并进一步扩张血管通渗性,促进原先由腰椎错位力点引起的腰椎及周围无菌性炎性物及组织液的回流吸收,消减疼痛症状
2. 本发明通过下身旋转固定装置的髋部抓手对患者髋部夹持固定,同时在旋转支撑装置带动下进行左右匀速旋转治疗及脉冲旋转治疗,以实现类似中医斜扳手法的治疗,来完全松解腰椎及周围的软组织、小关节、滑膜等,解除错位力点周围炎性物的集聚,同时解除神经与软组织的粘连。
3. 本发明下身旋转固定装置可向前过伸一定距离后复位,将患者的腰椎部位往前推实现过伸治疗,以此松解腰部韧带及相应的软组织,或者还可以是配合脉冲信号间隔进行的脉冲过伸治疗。
4. 本发明的上身支撑固定装置、下身旋转固定装置等可各自进行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调整,对不同体型的患者均能够做到合适的固定。本发明还可根据患者不同的身体条件及病情状况控制提升的高度,并选择上述微波加热、振动磁化、旋转、脉冲旋转、背伸、脉冲背伸的治疗中的全部或任意一些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5. 本发明由PIC控制器控制上述整个治疗过程,还设置有应急开关,在患者不适需要中断后续治疗时,由PIC控制器控制所述外机座下降使患者着地,并控制若干电磁铁开关迅速断开,解除对患者的固定。本发明还可以外接触摸屏,方便医务人员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患者病史的输入;或通过连接存储卡等存储设备来记录该些病史及治疗资料,并可外接打印机将其打印;或者所述控制装置还可以外接相关辅助的检测设备,例如设置热图像探测仪给出治疗前后的患病部位的红外辐射成像图案,作为确定病变部位的参考并可直观显示治疗效果,从而可以及时且适当调整治疗强度和方案,从而使错位力点逐步消失,腰椎平衡力点重新恢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的总体结构侧视图;
图2是本发明在图1中的左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中所述内机座的水平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中所述外机座在图2中左侧板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所述上身支撑固定装置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所述腰髋部升降架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中所述腰髋部支架的仰视图;
图8是本发明中所述髋部抓手、限位调节装置及所述旋转支撑装置的结构及相互连接关系示意的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中所述髋部抓手的结构及其中前旋转定位板与臀后固定板调整趋势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中所述治疗头的结构侧视图;
图11是本发明中所述治疗头在图10中的左视图;
图12是本发明所述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述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以下简称悬立治疗仪),包含治疗仪架以及驱动所述治疗仪架运转工作的控制装置,意在将患者的上身固定并竖直提升,直至其腰椎处于悬立状态后,通过患者下身臀腿部的重力作用逐渐拉开腰椎间隙,并配合进行振动、微波、旋转、背伸等治疗,以使错位力点逐步消失。本实施例中,均以靠近患者的一侧为本发明所述悬立治疗仪的前端;远离患者的一侧为其后端。
配合参见图1、图2所示,所述治疗仪架包含一主支撑架10,以及自上而下依次设置在所述主支撑架10上同一侧的上身支撑固定装置20、治疗头40和下身旋转固定装置30。
本发明所述主支撑架10大致呈“上”字型,通过其水平设置的底座11放置在地面上。所述底座11前端设置有可旋转的踏脚圆盘111,所述底座11的后端可选择设置本发明所述悬立治疗仪的电气箱14。所述底座11中部靠近该电气箱14的位置竖直设置有内机座12,以及套设在所述内机座12外并可升降的外机座13。
所述踏脚圆盘111在治疗开始前供患者站立,并通过下方设置的压力传感器112,向所述控制装置发送患者的体重数据;在治疗过程中,该压力传感器上实时测得的压力数据,将作为测算患者被提升高度的控制数据之一。
配合参见图1到图4所示,所述外机座13呈Γ型,即包含对应套设在内机座12上的竖直段131,和在所述竖直段131顶部与其垂直并向前端延伸设置的水平段132;所述外机座13通过该水平段132固定连接所述上身支撑固定装置20。
所述外机座13的竖直段131可根据需要设计为各种形状,例如长方体、筒体或水平截面为其他多边形的各种柱体,本实施例中均以竖直段131为长方体的所述外机座13为例进行说明。
通过对应设置滑动连接件,使所述外机座13的竖直段131可通过其内表面套设在所述内机座12的外表面上,并形成在该外表面上可竖直滑动并定位的活动连接:例如,在所述内机座12的两个相对的外侧面上各设置两条竖直的滑动导轨121,在与之对应的所述外机座13的两个内侧面上竖直设置与所述滑动导轨121(图3)相匹配的滑槽1311(图4)。一丝杆机构151,其顶部竖直穿过所述内机座12并与所述外机座13固定连接;在其底部设置的伺服电机152的驱动下,所述丝杆机构151带动所述外机座13在内机座12外竖直滑动。
 
配合参见图1、图2及图5所示,本发明所述上身支撑固定装置20,固定设置在所述悬立治疗仪的顶部,并可以随所述外机座13一起竖直向上提升;通过该上身支撑固定装置20对患者上身固定并在腋下和肘部分别进行支撑,为后续逐步拉开腰椎间隙以进行治疗作前期准备。
所述上身支撑固定装置20,其为了配合不同患者的上身体型变化,设置有以宽度调节组件相互连接的左右两个支撑组件;每个支撑组件,由所述外机座13的水平段132位置向前端延伸,设置有承重连接板211、腋下支撑件212及肘部支撑组件。
其中,所述宽度调节组件包含若干可伸缩以调节左右方向长度的调节连杆221:该些调节连杆221分别穿设在所述外机座13的水平段132上,并在调节连杆221两端固定连接所述两个承重连接板211,以使承重连接板211至少在其后端与所述外机座13的水平段132形成可左右宽度调节的活动连接;在患者依靠所述腋下支撑件212及肘部支撑组件支撑时,为了防止所述主支撑架10倾翻,该些调节连杆221还作为重力支点,将患者体重通过所述外机座13的水平段132转移至由所述主支撑架10承载。
所述宽度调节组件还包含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支撑组件上的上下两个齿条222,以及在两个齿条222中与其啮合的齿轮223。所述两个齿条222可分别固定在左右两组所述承重连接板211的前端、连接所述腋下支撑件212及肘部支撑组件的位置;通过在所述承重连接板211的前端外侧设置的调节拉手224,左右拉开或推近两个支撑组件,即通过该齿轮223在两个齿条222上的位置调整以及上述调节连杆221的长度调整,实现上身支撑固定装置20的宽度调节。进一步地可设置限位部件2221来限制该齿轮齿条组合左右调节的最小间距,例如使两个L型的齿条222,其长边相对的部分与齿轮223啮合,其短边相对的部分用来限制长边左右移动的范围。
每个所述支撑组件中,腋下支撑件212固定设置在所述承重连接板211的前端,用于从腋下支撑患者重量。该腋下支撑件212的最前端还设置有挡板2121来限制患者手臂向前活动的范围,防止悬立治疗中患者手臂从腋下支撑件212上滑落。可选择在所述腋下支撑件212与患者腋下接触的上表面上设置软垫50,使患者腋下支撑时更舒适。
每个所述支撑组件中,肘部支撑组件固定设置在所述承重连接板211的前端、所述腋下支撑件212的下方,用于从肘部对患者重量进行支撑。该肘部支撑组件整体呈倒置的F型,即包含连接成L型的竖直支撑板213及支撑底板214,以及通过肘部升降结构216设置在该支撑底板214上方的支撑托板215。所述竖直支撑板213固定设置在所述承重连接板211前端、所述腋下支撑件212的外侧。所述支撑底板214、支撑托板215分别与竖直支撑板213相垂直,并分别向所述悬立治疗仪的前端方向水平延伸。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所述肘部升降结构216,包含设置在所述支撑托板215、支撑底板214之间的若干X型支架2161。每个X型支架2161包含上下两个后端支点,其分别固定连接在所述支撑托板215、支撑底板214上;还包含上下两个前端支点,其可以在肘部高度调节装置2162的作用下,在所述支撑托板215、支撑底板214上对应设置的连接槽内前后滑动,以调节前后端支点之间的间距,进而调节所述支撑托板215与所述支撑底板214之间的高度差,从而能够确实地通过所述肘部支撑组件,尤其是支撑托板215的上表面与患者肘部接触进行支撑。与上述类似的,可在该支撑托板215的上表面设置软垫50使患者更舒适。
所述支撑托板215的前端还竖直设置有手柄217;在支撑托板215的上表面还对应开设有连接槽2192,手柄底端嵌设在所述连接槽2192中并与手柄调节装置218连接;在所述手柄调节装置218驱动下,手柄217可在该连接槽2192内前后移动,以适应不同患者手臂的长短差异。在患者处于悬立状态时可握住手柄217保持身体平衡、分担重力;当患者出现任何不适情况时,还可通过所述手柄217顶端设置的应急开关2171中断后续治疗。
所述上身支撑固定装置20中还设置有胸背部固定装置,在治疗过程中固定患者上身,使其腰椎保持在悬立状态。该胸背部固定装置可以是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腋下支撑件212上的胸背部固定带214,或其他类似可实现固定功能的装置。所述腋下支撑件212上还安装有腋下感应调节开关2122,其在感应到患者两臂确实搭在所述腋下支撑件212上时,向控制装置给出指令,来驱动所述外机座13带动上身支撑固定装置20进行高度调整以适应对不同体型的患者的支撑需要。
配合参见图1、图2及图6、图7、图8所示,本发明所述下身旋转固定装置30,位于所述上身支撑固定装置20的下方,设置腰髋部升降架31,其套设在所述外机座13上并与之形成可升降的活动连接,以及腰髋部支架32,其由所述腰髋部升降架31支撑并可在所述腰髋部升降架31上前后移动;在腰髋部支架32前端还设置有旋转支撑装置33和与旋转支撑装置33连接的左右两个髋部抓手34,其相互配合在患者悬立时固定患者的髋部位置,为后续进行旋转及其他辅助治疗做准备。
具体的,所述腰髋部升降架31是一中间贯通的框架结构,其与所述外机座13竖直段131的外表面形状相匹配,使该腰髋部升降架31能够通过对应设置的滑动连接件套设在所述外机座13的竖直段131外,并形成可竖直滑动并定位的活动连接。由于本实施例中该竖直段131的水平截面为矩形,因此所述腰髋部升降架31设置为一矩形框架。在所述外机座13竖直段131的左右两个外侧面上各设置了两条竖直导轨1312,对应地,在所述腰髋部升降架31的左右两个内侧面上各设置有两条竖直滑槽311与所述竖直导轨1312配合连接。
配合参见图1、图2及图7、图8所示,所述腰髋部支架32通过设置的后端支撑架321,套设在所述外机座13的竖直段131外、所述腰髋部升降架31的上方,并能由所述腰髋部升降架31支撑着一起上下移动。框架式的所述后端支撑架321,其中间的贯通部分应至少能够使所述外机座13的竖直段131在前后方向一定范围内可以活动。所述后端支撑架321与所述腰髋部升降架31相接触的位置还对应设置有滑动连接件,使所述后端支撑架321在所述腰髋部升降架31上可前后移动进行位置调节:例如,在所述后端支撑架321的框架左右两侧底面分别设置水平导轨3211,而在所述腰髋部升降架31的顶面对应位置设置水平滑槽312与所述水平导轨3211配合连接;在所述后端支撑架321后部设置的丝杆机构3231及伺服电机3232驱动下实现所述腰髋部支架32前后位置的调整。
所述腰髋部支架32还包含与所述后端支撑架321连接的前端托架322,用以对所述旋转支撑装置33支撑,并通过设置伺服电机323驱动旋转支撑装置33旋转。所述旋转支撑装置33主体为半圆环状;为了与其内环边缘331相配合,将所述前端托架322的最前端设置为半圆的弧形边缘3221;通过设置若干轴轮333,将所述旋转支撑装置33的内环边缘331与所述前端托架322的半圆弧形边缘3221对齐,并形成所述旋转支撑装置33在前端托架322上可绕其圆心左右旋转的活动连接。
用于旋转驱动的所述伺服电机323,与所述前端托架322固定连接;该伺服电机323顶端连接的齿轮324,通过所述前端托架322上开设的通孔3222穿出,并与所述旋转支撑装置33的外环边缘332对应位置设置的旋转齿3321相啮合,从而在伺服电机323的驱动下带动所述旋转支撑装置33的旋转。该外环边缘332上旋转齿3321的设置范围决定了所述旋转支撑装置33左右旋转时的角度大小。
配合参见图1、图2及图8、图9所示,两个左右对称的所述髋部抓手34,各自通过限位调节装置35固定安装在所述旋转支撑装置33的半圆环前端,使两个所述髋部抓手34相对设置并可与所述旋转支撑装置33一起旋转。所述髋部抓手34可对夹持固定的前后距离进行调整,并通过所述限位调节装置35控制左右两个所述髋部抓手34之间的间距位置,因而对不同体型的患者均能进行可靠的髋部固定。
具体的,两个所述髋部抓手34各自包含一抓手开关装置341,以及分别从前后端与其连接的前旋转定位板342和臀后固定板343;还可设置压力传感器,来监测所述髋部抓手34对患者的作用力。其中,所述前旋转定位板342一端向后插入所述抓手开关装置341内,并与所述抓手开关装置341内设置的齿轮传动机构(图中未示出)相连接。所述前旋转定位板342可以绕其与抓手开关装置341的连接位置旋转,并通过齿轮传动机构的齿轮啮合来逐级定位;即是说,两个所述髋部抓手34的前旋转定位板342可以同时向外旋转打开,解除患者髋部的固定状态,或者两者相对地向内旋转关闭,与所述臀后固定板343配合分别从前后方接触患者髋部进行固定。所述前旋转定位板342、臀后固定板343与患者接触的位置分别设置有软垫。
所述前旋转定位板342可以是逐级旋转直至与患者身体可靠接触,每级旋转的角度由齿轮传动机构的齿轮齿距决定。在所述抓手开关装置341中还设置有电磁铁开关3472和弹簧(图中未示出),电磁铁开关3472在所述前旋转定位板342旋转后控制齿轮传动机构的齿轮啮合,确保对患者的可靠固定,此时弹簧被压缩;当治疗结束或者患者感到不适而通过上述手柄217上的应急开关2171中断治疗时,该电磁铁开关3472断开使弹簧释放,并将所述前旋转定位板342直接向外弹开,使患者能够迅速脱离该髋部抓手34的固定。
所述臀后固定板343与一后板连接板344垂直连接成L型,所述后板连接板344向前插入所述抓手开关装置341。为了控制所述臀后固定板343与处于关闭位置的所述前旋转定位板342之间的距离以适应不同患者的髋部体型,在所述后板连接板344上开设有通槽3442,一后板调节开关杆345通过一弹簧346竖直穿过所述抓手开关装置341的顶面、底面及其中的所述通槽3442,使所述后板连接板344形成与所述抓手开关装置341的可前后移动调节的活动连接。在所述后板连接板344底面上,沿所述通槽3442长度方向设置有直齿齿槽3441;所述后板调节开关杆345的底端两侧设置有固定齿3451,该固定齿3451设置有向上凸起的定位凸块可与所述直齿齿槽3441啮合进行定位。持续向下按压所述后板调节开关杆345以压缩所述弹簧346,此时所述后板连接板344可带动所述臀后固定板343前后移动;所述臀后固定板343与患者髋部接触后,放开所述后板调节开关杆345,此时由于弹簧346向上的弹力作用,该后板调节开关杆345向上运动,使底端固定齿3451的定位凸块重新在所述直齿齿槽3441上啮合定位,从而确定所述臀后固定板343在前后方向的位置。
每个所述限位调节装置35,通过设置的连接壳体351固定安装在所述旋转支撑装置33的半圆环前端;一限位调节手柄352从所述旋转支撑装置33的半圆外侧,通过一弹簧353穿过所述连接壳体351,在所述旋转支撑装置33的半圆内侧与所述髋部抓手34的抓手开关装置341对应连接,使所述髋部抓手34的前旋转定位板342与臀后固定板343成前后方向设置。与上述类似,所述限位调节手柄352上设置有直齿齿槽3521;在一电磁铁开关354的控制下,一定位杆355插入所述连接壳体351内与所述限位调节手柄352垂直设置,并通过定位杆355底端的固定齿3551与所述直齿齿槽3521啮合,从而在所述限位调节手柄352的推进或拉开时定位,进而控制所述髋部抓手34的左右位置,以适应对不同体型患者的固定需要。当所述限位调节手柄352由所述旋转支撑装置33的半圆外侧向内侧推进时,弹簧353被压缩;在治疗结束或应急中断时,由电磁铁开关354控制使定位杆355的固定齿3551不与所述直齿齿槽3521接触,此时在弹簧353复位的弹力作用下,限位调节手柄352可以快速向外侧移动,解除对患者髋部的固定。
配合参见图1、图2及图10、图11所示,本发明所述治疗头40,位于上身支撑固定装置20和下身旋转固定装置30之间,其可通过对应设置的滑动连接件在所述主支撑架10的外机座13上竖直升降,直至该治疗头40对准患者的腰椎部位实施治疗。所述外机座13的竖直段131的前端面上设置有两条竖直导轨1313;在所述治疗头40的后端面对应设置有两个带竖直滑槽的滑块(图中未示出),其可在相匹配的所述竖直导轨1313上滑动;一丝杆机构461,顶端与所述外机座13的水平段132下表面连接,中间穿设有一贯通轴式的步进电机462,丝杆机构461底端与所述治疗头40固定连接:在所述步进电机462的驱动下,所述治疗头40可沿所述竖直导轨1313做上下位置的调整。
所述治疗头40中设置有微波辐射装置41,以及位于所述微波辐射装置41左右两侧的振动装置42。两个所述振动装置42与所述治疗头40连接的位置还对应安装滑动连接件,如在所述振动装置42上设置前后向的水平导轨(图中未示出),其与所述治疗头40中固定设置的滑块43的滑槽相匹配;在所述振动装置42后端连接的一丝杆机构441及步进电机442驱动下,使所述振动装置42可前后移动进行调整。
所述两个振动装置42分别在另一步进电机的驱动下,优选以每分钟1000次的频率对患者腰椎上的错位力点进行振动治疗;所述振动装置42中还设置有磁场发生器来提供优选在5000~20000高斯的磁性强度。在患者处于悬立状态时,通过振动可加速腰椎及周围软组织的松解,增宽腰椎之间的间隙;另一方面通过振动和强磁,还能够对腰椎组织液中的离子进行极化;配合所述微波辐射装置41靠微波辐射产生的热量,来加速患者血液循环并进一步扩张血管通渗性,促进原先由错位力点引起的腰椎无菌性炎性物及组织液的回流吸收,消减疼痛症状。
本发明所述控制装置,通过设置如PIC等控制器,来控制所述治疗仪架的运转工作,包含对所述若干传感器监测数据的分析,对所述若干步进电机和伺服电机的工作控制以调整治疗仪架中各部件上下、左右或前后的位置,对所述若干电磁铁开关至应急开关2171的控制,以及对所述旋转支撑装置33的旋转和所述治疗头40的振动、背伸、强磁、微波辐射等整个治疗过程的控制。所述控制装置连接有触摸屏,方便医务人员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及患者病史的输入;通过连接存储卡等存储设备来记录该些病史及治疗资料,并可外接打印机将其打印。所述控制装置还可以外接相关辅助的检测设备,例如设置热图像探测仪给出治疗前后的患病部位的红外辐射成像图案,作为确定病变部位的参考,并可直观显示治疗效果。
以下请配合参见图1、图2及图12所示,介绍所述控制装置的具体控制作用,以及本发明所述悬立治疗仪的工作流程:
本发明所述悬立治疗仪每次开机时将在所述控制装置的控制下进行上机自动检测,并在所述触摸屏上输出检测结果,包含从上述若干伺服电机、步进电机、传感器、电磁铁开关,到上述旋转支撑装置33、治疗头40中微波辐射装置41、振动装置42,以及外接的打印机、热图像探测仪等所有涉及设备的上电检测。
在没有触摸屏上输出显示的相关禁忌症时,才允许患者上机进行治疗。医务人员操作触摸屏,读取患者的病史资料,并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身高等参数,选择输入不同的治疗方案。患者背对本发明所述悬立治疗仪站立在所述踏脚圆盘111上,由脚下设置的压力传感器112将患者体重传送给所述控制装置。此时,由腋下感应调节开关2122感测所述腋下支撑件212上的患者两臂位置,并向控制装置给出指令,来调整所述外机座13与所述上身支撑固定装置20的高度与患者身高相匹配,使患者整个脚掌着地且腋下能够由高度相适应的腋下支撑件212支撑。
通过医务人员手动操作调节拉手224,来调整上身支撑固定装置20的左右两个支撑组件之间的距离,使腋下支撑件212的上表面能够确实地接触并支撑患者的腋下位置;医务人员手动操作肘部升降结构216,来调节所述肘部支撑组件的高度,使其能够确实地接触并支撑所述患者的肘部位置;医务人员通过胸背部固定带214固定患者上身。
自动调整所述腰髋部升降架31的高度位置,及所述腰髋部支架32的前后位置,使所述旋转支撑装置33的半圆环体围绕患者的髋部,而左右两个髋部抓手34的高度位置与患者髋部高度一致。此时,医务人员调整左右两侧的限位调节装置35,通过其中定位杆355固定齿3551与限位调节手柄352的直齿齿槽3521的啮合固定,确定两个髋部抓手34左右侧分别与患者髋部接触。医务人员还手动调节髋部抓手34的臀后固定板343的前后位置,使其与患者臀部接触后,通过后板调节开关杆345的固定齿3451与直齿齿槽3441啮合固定位置;之后,医务人员将原先向外打开的两个所述前旋转定位板342向内相对旋转,并逐级推进至前旋转定位板342与患者紧密接触,通过前旋转定位板342与臀后固定板343配合实现对患者髋部的夹持固定;由设置的压力传感器监测所述髋部抓手34对患者的夹持压力,确保不会因固定太紧而使患者不适。
自动调整所述治疗头40的高度,使其能够对准患者腰椎上的错位力点位置;并自动调整治疗头40中振动装置42的前后距离,使其能够确实接触患者腰椎位置。
在所有上述准备工作完成后,打开控制装置开关,进入悬立治疗的程序:首先,根据设定的治疗方案,自动控制所述外机座13向上提升,带动所述上身固定装置将患者向上牵引,使患者的腰椎处于悬立状态。根据不同患者情况可直接设定不同的提升高度,或者根据患者下身体重设定向上的牵引力:比如,可直接设定提升的厘米高度,或者设定牵引力为患者下身体重的1倍、或者1/2~1/6倍等,以使患者的双脚完全离地,或者仅仅部分脚掌或脚尖接触地面。所述下身体重指患者上身被支撑固定后的体重,一般为患者一半体重;所述踏脚圆盘111下的压力传感器112通过监控下身体重减去牵引力后的剩余重量,来确定提升是否达到设定位置。
在上述使患者悬立并依靠其下身臀腿部的重力作用来逐渐拉开腰椎间隙的基础上,先启动治疗头40中微波辐射装置41进行微波加热治疗,一般设置其功率为25w,加热时间在15分钟;带磁化功能的所述振动装置42,在微波辐射装置41启动一定时间后开启,其与微波加热治疗配合进行若干次间隔振动与停止的振动治疗。
之后,在所述微波辐射装置41与振动装置42停止并且所述治疗头40复位脱离与患者接触时,开始旋转治疗:控制所述旋转支撑装置33旋转,由髋部抓手34抓持住患者的髋部左右旋转若干次,一般在0~30°内选择一定的角度范围进行,特殊地可旋转至35°。所述旋转治疗优选是以每分钟120次的频率进行的匀速旋转;还可进行脉冲旋转治疗,即间隔地在一段时间匀速旋转后,突然以匀速旋转4~6倍的频率继续向旋转方向推进一小角度,以实现类似中医斜扳手法的治疗。该匀速旋转治疗及脉冲旋转治疗,可完全松解腰椎及周围的软组织、小关节、滑膜等,解除错位力点周围炎性物的集聚,同时解除神经与软组织的粘连。
然后,控制所述髋部抓手34放开,解除对患者髋部的固定,使患者在下身自由悬立的状态下进行背伸治疗:循环地控制所述腰髋部支架32在腰髋部升降架31上向前过伸一定距离后复位,即通过所述髋部抓手34的臀后固定板343将患者往前推,以此实现松解腰部韧带及相应的软组织的功能。对身高160~180cm的患者,所述腰髋部支架32向前过伸的极限距离在20~25cm。
背伸治疗结束后,可再次调整治疗头40对准患者腰椎,并启动所述振动装置42进行持续的振动治疗后停止,之后治疗头40复位。
上述微波加热、振动磁化、旋转、脉冲旋转、背伸的治疗,可依照顺序选择其中全部或某些项目进行。整个治疗结束或患者通过应急开关2171中断后续治疗时,控制所述外机座13下降使患者着地,并逐步解除对患者的固定:例如,控制所述若干电磁铁开关断开,来迅速解除髋部抓手34对患者下身的固定。最后,医务人员手动解开胸背部固定带214;可选择打印病历及治疗项目。
综上所述,本发明将患者的上身固定并竖直提升,直至其腰椎处于悬立状态后,通过患者下身臀腿部的重力作用逐渐拉开腰椎间隙,并配合进行微波加热、振动磁化、旋转、脉冲旋转、背伸的治疗,以使腰部的错位力点逐步消失,消除腰痛症状。
尽管本发明的内容已经通过上述优选实施例作了详细介绍,但应当认识到上述的描述不应被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上述内容后,对于本发明的多种修改和替代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其特征在于,其包含一治疗仪架,所述治疗仪架包含主支撑架(10),以及自上而下设置在所述主支撑架(10)前侧的上身支撑固定装置(20)、治疗头(40)及下身旋转固定装置(30);
所述主支撑架(10)进一步包含放置在地面上的底座(11),竖直设置在所述底座(11)上的内机座(12),以及通过对应设置滑动连接件套设在相匹配的所述内机座(12)外、竖直位置可调的外机座(13);
所述上身支撑固定装置(20),其通过在竖直方向进行空间位置的调整,使由其固定并支撑的患者身体上部能够随该上身支撑固定装置(20)一起升降;所述上身支撑固定装置(20)的上升幅度,能使与其一起上升的患者至少脚跟离地而使患者的腰椎处于悬立状态,并通过患者下身的重量拉开腰椎间隙;
所述下身旋转固定装置(30),进一步包含:
腰髋部升降架(31),其通过对应设置滑动连接件与所述主支撑架(10)形成可在竖直方向升降并定位的活动连接;腰髋部支架(32),其通过对应设置滑动连接件与所述腰髋部升降架(31)形成可在前后方向移动并定位的活动连接,并由所述腰髋部升降架(31)支撑与其一起升降;
以及设置在所述腰髋部支架(32)前端的旋转支撑装置(33),和与所述旋转支撑装置(33)连接的左右两个相对设置的髋部抓手(34);患者身体下部由所述髋部抓手(34)固定,并在该髋部抓手(34)的带动下与所述旋转支撑装置(33)一起左右旋转;
所述治疗头(40),其通过相对所述主支撑架(10)做空间位置的调整,以使该治疗头(40)能够对准被悬立的患者的腰椎部位实施治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身支撑固定装置(20)设置有胸背部固定装置,其在悬立治疗的过程中固定患者上身,并使患者体重完全分解在所述上身支撑固定装置(20)上;
还设置有左右两个支撑组件,每个所述支撑组件通过设置的承重连接板(211)与所述外机座(13)顶部固定连接,使所述上身支撑固定装置(20)与所述外机座(13)一起升降;
每个所述支撑组件还设置有腋下支撑件(212)及肘部支撑组件,其分别与所述承重连接板(211)的前端固定连接,并对应支撑患者的腋下及肘部位置;
所述胸背部固定装置是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腋下支撑件(212)上的胸背部固定带(214)。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身支撑固定装置(20)还设置有将两个所述支撑组件相互连接的宽度调节组件;
所述宽度调节组件包含若干可伸缩的调节连杆(221):每个所述调节连杆(221)作为重心后移的支点,穿设在所述外机座(13)顶部,并在两端与所述两个承重连接板(211)分别连接,以使所述承重连接板(211)与所述外机座(13)形成左右宽度可调节的活动连接;
所述宽度调节组件还包含分别设置在所述两个支撑组件上的上下两个齿条(222),以及在两个齿条(222)中与其啮合的齿轮(223);通过设置的调节拉手224,将所述两个支撑组件左右拉开或推近,通过该齿轮(223)在两个齿条(222)上的位置调整以及所述调节连杆(221)的长度调整,实现上身支撑固定装置(20)的宽度调节。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肘部支撑组件包含与所述承重连接板(211)固定连接的竖直支撑板(213),与所述竖直支撑板(213)连接成L型的支撑底板(214),以及通过肘部升降结构(216)设置在该支撑底板(214)上方、对患者肘部进行支撑的支撑托板(215);
所述支撑托板(215)的前端设置有供患者抓握的带应急开关(2171)的手柄(217);在所述支撑托板(215)上对应开设有连接槽(2192),手柄(217)底端嵌设在所述连接槽(2192)中并与一手柄调节装置(218)连接;在所述手柄调节装置(218)驱动下,所述手柄(217)在该连接槽(2192)内前后移动,以适应不同患者手臂的长短差异;
所述肘部升降结构(216),包含设置在所述支撑托板(215)、支撑底板(214)之间的若干X型支架(2161);每个X型支架(2161)包含上下两个后端支点,其分别固定设置在所述支撑托板(215)、支撑底板(214)上;
每个X型支架(2161)还包含上下两个前端支点,在与其相连接的一肘部高度调节装置(2162)驱动下,所述两个前端支点分别在所述支撑托板(215)、支撑底板(214)上对应设置的连接槽内前后滑动,以调节前后端支点之间的间距,进而调节所述支撑托板(215)与所述支撑底板(214)之间的高度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腰髋部升降架(31)套设在所述外机座(13)外进行升降调整;
所述腰髋部支架(32)通过设置的后端支撑架(321),其套设在所述外机座(13)外、所述腰髋部升降架(31)的上方;在所述髋部抓手(34)没有固定患者下身时,所述腰髋部支架(32)在腰髋部升降架(31)上,带动被悬立的患者腰椎部位重复进行向前过伸一定距离后复位的背伸动作;
所述腰髋部支架(32)还包含与所述后端支撑架(321)连接的前端托架(322);所述旋转支撑装置(33)通过设置的若干轴轮(333),形成其在所述前端托架(322)上可旋转的活动连接;
在所述前端托架(322)上固定连接的一伺服电机(323)驱动下,一齿轮(324)与所述旋转支撑装置(33)上设置的旋转齿(3321)相啮合,带动所述旋转支撑装置(33)的旋转。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髋部抓手(34)各自包含一抓手开关装置(341),分别从前后端与其连接、对患者髋部进行固定的前旋转定位板(342)和臀后固定板(343),以及所述抓手开关装置(341)中分别对应所述前旋转定位板(342)和臀后固定板(343)设置的调整定位装置、电磁铁开关和弹簧;
所述调整定位装置包含设置在所述抓手开关装置(341)内的齿轮传动机构;在所述前旋转定位板(342)绕其与齿轮传动机构相连接的一端向内逐级旋转并与患者髋部接触时,所述电磁铁开关(3472)控制齿轮传动机构的齿轮啮合定位并压缩所述弹簧;所述电磁铁开关(3472)断开时,所述前旋转定位板(342)被弹簧复位的作用力向外弹开,使患者能够迅速脱离该髋部抓手(34)的固定;
所述臀后固定板(343)与一后板连接板(344)垂直连接成L型,所述后板连接板(344)上开设有通槽(3442)的部分插入所述抓手开关装置(341)并与之形成可前后移动的活动连接;所述后板连接板(344)上设置有直齿齿槽(3441);所述调整定位装置还包含后板调节开关杆(345);在所述后板调节开关杆(345)通过压缩一弹簧(346)并穿过所述抓手开关装置(341)及其中所述通槽(3442)时,由所述后板调节开关杆(345)设置的固定齿(3451)与所述直齿齿槽(3441)啮合定位。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身旋转固定装置(30)中还包含两个限位调节装置(35),其分别将所述两个髋部抓手(34)固定安装在所述旋转支撑装置(33)前端,并控制左右两个所述髋部抓手(34)之间的间距位置;
每个所述限位调节装置(35),通过一连接壳体(351)固定安装在所述旋转支撑装置(33)上;还设置有限位调节手柄(352),其通过压缩一弹簧(353)穿过所述连接壳体(351)、并与所述髋部抓手(34)固定连接;所述限位调节手柄(352)上设置有直齿齿槽(3521);在一电磁铁开关(354)的控制下,插入所述连接壳体(351)内的一定位杆(355),其设置有固定齿(3551)与所述直齿齿槽(3521)啮合实施定位。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其特征在于,
所述治疗头(40),其通过对应设置的滑动连接件在所述主支撑架(10)的外机座(13)上竖直升降;
所述治疗头(40)中设置有振动装置(42),其与所述治疗头(40)连接的位置对应安装有滑动连接件,使所述振动装置(42)前后移动,并与处于悬立状态的患者的腰椎部位接触来进行松解腰椎及周围软组织的振动;
所述振动装置(42)中还设置有磁场发生器来提供极化腰椎组织液中离子的磁场;
所述治疗头(40)中还设置有微波辐射装置(41),来提供对患者腰椎部位进行加热的微波辐射热量。
9.如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仪架包含若干对相邻接触并通过相对滑动来进行位置调整的滑动调位部件;形成两个所述滑动调位部件之间在上下或前后方向上可活动连接并定位的所述滑动连接件,是对应设置在所述两个滑动调位部件接触面上的若干组相互配合的滑动导轨和滑槽,和驱动所述部件滑动并定位的丝杆机构及其伺服电机;所述两个滑动调位部件包含所述外机座(13)与内机座(12),或所述腰髋部升降架(31)与外机座(13),或所述腰髋部支架(32)与所述腰髋部升降架(31),或所述治疗头(40)与所述外机座(13),或所述治疗头(40)与其中所述振动装置(42)。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其特征在于,还设置有包含PIC控制器的控制装置,其对所述治疗仪架各部件的开机自动检测和各部件高度、宽度或前后位置的调整进行控制,还对所述治疗仪架上相应部件的旋转、振动、背伸、强磁、微波辐射的运作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装置还接收所述上身支撑固定装置(20)手柄(217)上的应急开关(2171)给出的应急信号,在患者不适时中断后续治疗,并控制所述外机座(13)下降使患者着地,并控制所述若干电磁铁开关迅速断开,解除对患者的固定;
所述主支撑架(10)的底座(11)还设置有供患者站立的可旋转的踏脚圆盘(111);所述踏脚圆盘(111)设置有压力传感器(112),其监测并向所述控制装置发送患者对该踏脚圆盘(111)的压力数据,作为患者被提升高度的控制参数之一;
所述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还设置有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的触摸屏,其包含对治疗方案设定和病史输入的输入模块,以及显示治疗过程节点的输出模块;
所述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还可以选择设置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的若干辅助检测设备,包含给出治疗前后的患病部位状态的超声检测仪或热图像探测仪。
CN2011100387754A 2011-02-16 2011-02-16 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 Active CN1020909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0387754A CN102090944B (zh) 2011-02-16 2011-02-16 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0387754A CN102090944B (zh) 2011-02-16 2011-02-16 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90944A true CN102090944A (zh) 2011-06-15
CN102090944B CN102090944B (zh) 2012-06-06

Family

ID=44124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387754A Active CN102090944B (zh) 2011-02-16 2011-02-16 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90944B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36555A (zh) * 2014-11-30 2015-03-25 赵宽学 旋转倒立健身器
CN104665321A (zh) * 2013-11-29 2015-06-03 卓嶽股份有限公司 椅背支撑调节结构
CN108670525A (zh) * 2018-06-14 2018-10-19 魏菲菲 骨科护理牵引支撑装置
CN109157768A (zh) * 2018-09-07 2019-01-08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一种带有移动旋转装置的经颅超声与磁声刺激系统与方法
CN110370249A (zh) * 2019-07-31 2019-10-25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可穿戴机器人腰背部宽度调节机构
CN110432683A (zh) * 2018-05-03 2019-11-12 肖野 一种减轻腰部压力的支撑系统
CN111803130A (zh) * 2020-07-24 2020-10-23 黄言福 一种快速子宫液分析仪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58184A (ja) * 2003-06-06 2004-12-24 Besutekku:Kk 身体養成装置及び身体養成方法
CN1704032A (zh) * 2004-05-31 2005-12-07 黄声 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
US7556609B2 (en) * 2007-04-11 2009-07-07 Scott James W Medical aid having a standalone femur traction mode and a leg support mod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358184A (ja) * 2003-06-06 2004-12-24 Besutekku:Kk 身体養成装置及び身体養成方法
CN1704032A (zh) * 2004-05-31 2005-12-07 黄声 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
US7556609B2 (en) * 2007-04-11 2009-07-07 Scott James W Medical aid having a standalone femur traction mode and a leg support mode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65321A (zh) * 2013-11-29 2015-06-03 卓嶽股份有限公司 椅背支撑调节结构
CN104665321B (zh) * 2013-11-29 2017-06-16 卓玉股份有限公司 椅背支撑调节结构
CN104436555A (zh) * 2014-11-30 2015-03-25 赵宽学 旋转倒立健身器
CN110432683A (zh) * 2018-05-03 2019-11-12 肖野 一种减轻腰部压力的支撑系统
CN108670525A (zh) * 2018-06-14 2018-10-19 魏菲菲 骨科护理牵引支撑装置
CN109157768A (zh) * 2018-09-07 2019-01-08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一种带有移动旋转装置的经颅超声与磁声刺激系统与方法
CN109157768B (zh) * 2018-09-07 2020-11-06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一种带有移动旋转装置的经颅超声与磁声刺激系统与方法
CN110370249A (zh) * 2019-07-31 2019-10-25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可穿戴机器人腰背部宽度调节机构
CN111803130A (zh) * 2020-07-24 2020-10-23 黄言福 一种快速子宫液分析仪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90944B (zh) 2012-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90944B (zh) 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
AU2016339551B2 (en) Rehabilitation mechanism for patients confined to bed
KR101521402B1 (ko) 3차원 척추 교정 로봇
EP2301489B1 (en) Spinal three-dimensional orthopaedic equipment
CN103211694B (zh) 基于头部自重牵引原理的颈椎康复机器人
KR20080006337A (ko) 신체교정용 침대
CN108324531B (zh) 一种腰部按摩牵引床
CN206896694U (zh) 一种自身悬吊式多功能牵引器
TW201832739A (zh) 脊椎水平旋律運動裝置
CN105902356A (zh) 一种下肢康复设备
CN205251959U (zh) 一种骨科康复活动辅助装置
CN108056899B (zh) 一种立式颈椎腰椎同时牵引治疗的装置
EP1312324A1 (en) Digitized control three-dimensional spinal orthopaedic device
CN205198392U (zh) 一种声波振动起立床
CN104983544A (zh) 一种可穿戴式颈椎康复医疗机器人
KR200428734Y1 (ko) 신체교정용 침대
CN201384600Y (zh) 多功能颈椎康复治疗仪
CN108888916A (zh) 骨外科用肩关节康复治疗装置
CN100376222C (zh) 悬立式智能腰痛治疗仪
CN1149443A (zh) 脊柱三维牵引床
CN108272543B (zh) 一种按摩牵引床
CN107510531A (zh) 座式颈椎分型康复治疗机
CN206548659U (zh) 微电脑多功能颈腰椎治疗机
CN211049746U (zh) 一种颈椎牵引装置
CN107928975A (zh) 用于康复训练的坐式‑站式变换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303

Address after: Room 702, No. 36, Lane 2885, Jinxiu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1204

Patentee after: Huang Sheng

Patentee after: Liu Zhian

Address before: Room 702, No. 36, Lane 2885, Jinxiu Road,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1204

Patentee before: Huang S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