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81251A - 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 - Google Patents

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81251A
CN102081251A CN201010570735XA CN201010570735A CN102081251A CN 102081251 A CN102081251 A CN 102081251A CN 201010570735X A CN201010570735X A CN 201010570735XA CN 201010570735 A CN201010570735 A CN 201010570735A CN 102081251 A CN102081251 A CN 1020812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plate
shaped member
face
light transmiss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7073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光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812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812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0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LC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31Cover glas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Input devices, e.g. touch pan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50Protective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0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一种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包括:第一部件准备工序,准备第一板状部件,在该第一板状部件的一个面上形成从该一个面向厚度方向突出的突出区域;透光性膜形成工序,在上述第一板状部件的上述一个面中的与上述突出区域不重叠的非重叠区域形成具有透光性的透光性膜;固定部件配置工序,以与上述第一板状部件之间隔着上述透光性膜的状态、以覆盖与上述突出区域重叠的重叠区域和上述非重叠区域的边界线的方式来配置固定部件;以及第二部件配置工序,以与上述第一板状部件之间隔着上述透光性膜以及上述固定部件的方式配置第二板状部件。

Description

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基于并主张2009年11月30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2009-272054的在先专利申请优先权,这里通过参考引入其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
背景技术
例如,如日本特开2008-90053号公报中所述,以往,作为多个板状部件层叠的板状部件接合体,已知例如便携设备等的电子设备中所搭载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例如具备:具有开口部的框体;保护用的透明基板,配置在开口部内,通过胶粘剂或双面胶而被粘贴在框体上;作为电子部件的显示装置,以显示面与透明基板重叠的方式配置在框体的内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中,利用透明胶粘剂等的固定部件,透明基板和显示装置以夹着该固定部件的状态被固定。
在此,在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中,已知在透明基板的与显示装置相对的相对面的一部分上实施印刷。在透明基板中被实施了印刷的区域,由于该印刷的厚度,从相对面向透明基板的厚度方向稍稍突出。下面将透明基板上实施了印刷的印刷区域称为突出区域。在这样的透明基板的相对面上从与突出区域重叠的位置开始直到与突出区域不重叠的位置为止配置固定部件时,在固定部件和透明基板之间会形成介入了空气的空气介入部。若空气介入部的尺寸大,则会阻碍显示装置的显示内容,会导致显示品质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是抑制产生空气介入部。
本发明的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包括:
第一部件准备工序,准备第一板状部件,在该第一板状部件的一个面上形成从该一个面向厚度方向突出的突出区域;
透光性膜形成工序,在上述第一板状部件的上述一个面中的与上述突出区域不重叠的非重叠区域形成具有透光性的透光性膜;
固定部件配置工序,以与上述第一板状部件之间隔着上述透光性膜的状态、以覆盖与上述突出区域重叠的重叠区域和上述非重叠区域的边界线的方式来配置固定部件;以及
第二部件配置工序,以与上述第一板状部件之间隔着上述透光性膜以及上述固定部件的方式配置第二板状部件。
此外,本发明的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包括:
第一部件准备工序,准备第一板状部件,在该第一板状部件的一个面上形成从该一个面向厚度方向突出的突出区域;
固定部件配置工序,在上述第一板状部件的上述一个面上,以覆盖与上述突出区域重叠的重叠区域和与上述突出区域不重叠的非重叠区域的边界线的方式配置固定部件;
加压加热工序,对上述固定部件中的一个面中的与上述边界线重叠的区域,朝向上述第一板状部件进行加压,同时对上述固定部件进行加热,上述固定部件中的一个面是上述固定部件的与面向上述第一板状部件的另一个面相反一侧的面;以及
第二部件配置工序,以与上述第一板状部件之间隔着上述固定部件的方式配置第二板状部件。
此外,本发明的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包括:
第一部件准备工序,准备第一板状部件,在该第一板状部件的一个面上形成从该一个面向厚度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区域;
透光性膜形成工序,在上述第一板状部件的上述一个面中的与上述第一突出区域不重叠的第一非重叠区域形成具有透光性的透光性膜;
第二部件准备工序,准备第二板状部件,在该第二板状部件的一个面上形成从该一个面向厚度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区域;
固定部件配置工序,在上述第二板状部件的上述一个面上,以覆盖与上述第二突出区域重叠的第二重叠区域和与上述第二突出区域不重叠的第二非重叠区域的边界线的方式来配置固定部件;
加压加热工序,对上述固定部件中的一个面中的与上述边界线重叠的区域,朝向上述第二板状部件进行加压,同时对上述固定部件进行加热,上述固定部件中的一个面是上述固定部件的与面向上述第二板状部件的另一个面相反一侧的面;以及
固定工序,以上述透光性膜和上述固定部件重叠的方式,配置包含上述第一板状部件及上述透光性膜的第一接合体以及包含上述第二板状部件及上述固定部件的第二接合体,并相互固定上述第一接合体和上述第二接合体。
此外,本发明的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包括:
第一部件准备工序,准备第一板状部件,在该第一板状部件的一个面上形成从该一个面向厚度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区域;
第一固定部件配置工序,在上述第一板状部件的上述一个面上,以覆盖与上述第一突出区域重叠的第一重叠区域和与上述第一突出区域不重叠的第一非重叠区域的边界线的方式来配置第一固定部件;
加压加热工序,对上述第一固定部件中的一个面中的与上述边界线重叠的区域,朝向上述第一板状部件加压,同时对上述固定部件进行加热,上述第一固定部件中的一个面是上述第一固定部件的与面向上述第一板状部件的另一个面相反的一侧的面;
第二部件准备工序,准备第二板状部件,在该第二板状部件的一个面上形成从该一个面向厚度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区域;
第二固定部件配置工序,在上述第二板状部件的上述一个面上,以覆盖与上述第二突出区域重叠的第二重叠区域和与上述第二突出区域不重叠的第二非重叠区域的边界线的方式来配置第二固定部件;
第二加压加热工序,对上述第二固定部件中的一个面中的与上述边界线重叠的区域,朝向上述第二板状部件进行加压,同时对上述第二固定部件进行加热,上述第二固定部件中的一个面是上述第二固定部件的与面向上述第二板状部件的另一个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以及
固定工序,以上述第一固定部件和上述第二固定部件重叠的方式,配置包含上述第一板状部件及上述第一固定部件的第一接合体以及包含上述第二板状部件及上述第二固定部件的第二接合体,并相互固定上述第一接合体和上述第二接合体。
此外,本发明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具有:
透明基板,具有在该透明基板的一面侧上实施了框状的印刷的印刷区域;
透光性膜,形成在上述透明基板的上述一个面中的上述印刷区域的内侧的区域以及与上述印刷区域的内周缘整体重叠的区域,且具有透光性;
固定部件,以与上述透明基板之间隔着上述透光性膜的状态,以覆盖与上述印刷区域重叠的重叠区域和与上述印刷区域不重叠的非重叠区域的边界线的方式被配置;以及
电子部件,该电子部件是以与上述透明基板之间隔着上述透光性膜以及上述固定部件的方式被配置的触摸面板或者显示面板。
本发明的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部分优点将通过该描述而显现,或通过实践本发明而获悉。本发明的优点可通过下面具体指出的手段和组合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是说明书的一部分,它们示出了本发明当前优选的实施例,并且与上面给出的概要说明和下面给出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一起阐明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示意性的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图1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所具备的透明基板的整体形状的后视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所具备的触摸面板的布线结构的主视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的工序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图4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说明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图4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说明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图4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说明图。
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图4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说明图。
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图9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说明图。
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图9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说明图。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图9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说明图。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所具备的触摸面板的布线结构的主视图。
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从图13中的XIV-XIV切断线看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
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
图16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的工序图。
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6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说明图。
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6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说明图。
图19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6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说明图。
图20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6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说明图。
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6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说明图。
图22是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的各工序的说明图。
图23是示意性地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的各工序的说明图。
图24是示意性地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的各工序的说明图。
图25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
图26是示意性地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
图27是示意性地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的工序图。
图28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7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说明图。
图29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7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说明图。
图30是示意性地表示图27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说明图。
图31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
图32是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的工序图。
图33是示意性地表示图32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说明图。
图34是示意性地表示图32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说明图。
图35是示意性地表示图32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工序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进行说明。其中,以下所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技术附加了优选的多种限定,但本发明的范围并不仅限定为以下的实施方式以及图示例。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如图1所示具备作为第一板状部件的透明基板2、作为第二板状部件的触摸面板3、透光性膜4以及固定部件5。
透明基板2用于保护触摸面板3的与透明基板2相对的相对面。图2是表示透明基板2的整体形状的后视图。如图2所示,透明基板2由强化玻璃或者高强度的透明树脂板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在透明基板2的一个面(背面21)上,沿其周缘部的全周形成有框状的印刷区域22。印刷区域22形成为不阻碍触摸面板3的操作区域G的大小。即,在印刷区域22的内侧的区域23内收容有触摸面板3的操作区域G。此外,印刷区域22如图1所示相对于背面21向透明基板2的厚度方向稍稍突出。例如,在用黑色来形成印刷区域22的情况下,其厚度优选10~15μm。此外,在用白色形成印刷区域22的情况下其厚度优选30~40μm。这里,该印刷区域22是突出区域。
透光性膜4是具有透光性的树脂膜。具体地讲,透光性膜4是使用作为硬质涂层剂的丙烯酸类UV固化树脂(例如Sony Chemical制造的LCR1000)来进行涂层而形成的。另外,也可以通过涂布UV固化胶粘剂或者印刷UV固化油墨来形成透光性膜4。如图1所示,透光性膜4形成为与透明基板2的背面21中的印刷区域22的内侧的区域23的整体以及印刷区域22的整体重叠。另外,透光性膜4与印刷区域22的整体不重合也可以,至少要与印刷区域22中的与内周缘24整体重叠的区域重叠。
固定部件5由具有透光性的透明粘接片形成。固定部件5配置为与透明基板2之间隔着透光性膜4的状态。在透光性膜4中相对于透光性膜4配置了透明基板2一侧的相反侧的面41上,从与印刷区域22重叠的位置开始直到与印刷区域22不重叠的位置为止,连续地配置有固定部件5。换言之,以覆盖与印刷区域22重叠的位置和与该印刷区域22不重叠的位置之间的边界即内周缘24的方式,且以在固定部件5和透明基板2之间隔着透光性膜4的方式,配置有固定部件5。
该固定部件5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使具有弹性及粘着性的固体,在固定在透光性膜4上之后也维持具有弹性及粘着性的固体状。作为这样的固定部件5,例如可以使用日东电工制造的LUCIACS(注册商标)CS9622T或3M制造的3M Contrast Enhancement FilmCEF0807之类的透明粘接片。
触摸面板3使二层式静电容量型触摸面板,通过弛张振荡方式、电荷转移方式等的检测方式来检测触摸了触摸面板3的表面的指尖等的位置信息。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触摸面板3的布线结构的主视图。如图1、图3所示,触摸面板3具备树脂膜311、312、上层电极32、下层电极33和布线膜34。
树脂膜311、312由例如PET等的具有透光性的树脂形成为大致矩形状。树脂膜311、312相互重合,一个树脂膜311配置在表面侧,另一个树脂膜312配置在背面侧。
上层电极32是由ITO形成的透明电极,在树脂膜311的表面侧配置有多个。此外,多个上层电极32以收容在触摸面板3的操作区域G内的方式互相隔有规定间隔地排列。多个上层电极32的一端部分别与连接布线(引き回し配線)321连接。连接布线321由ITO形成且与布线膜34内的布线连接。
下层电极33是由ITO形成的透明电极,在树脂膜312的背面侧配置有多个。此外,多个下层电极33在与上层电极32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而且,多个下层电极33以收容在触摸面板3的操作区域G内的方式相互隔有规定间隔地排列。多个下层电极33的一端部分别与连接布线331连接。连接布线331由ITO形成且与布线膜34内的布线连接。
而且,如图1所示,触摸面板3以与透明基板2之间隔着透光性膜4和固定部件5的状态配置。触摸面板3横跨面51的整体被重叠地固定,所述面51是固定部件5中相对于该固定部件5配置了透明基板2一侧的相反侧的面。由此,从相反侧的面51的与印刷区域22重叠的位置开始直到与印刷区域22不重叠的位置为止,固定配置触摸面板3。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的工序图。此外,图5~图8是适当性地表示各工序的说明图。
首先,在作为第一部件准备工序的基板准备工序S1中,准备透明基板2。在此,在成为透明基板2的背面21的一面侧形成框状的印刷区域22(参照图5)。
接着,在透光性膜形成工序S2中,在透明基板2的背面21上,通过涂布硬质涂层剂,从与印刷区域22重叠的区域开始直到与印刷区域22不重叠的区域为止连续地形成透光性膜4(参照图6)。在形成了透光性膜4之后,对透光性膜4中的至少与印刷区域22重叠的区域实施规定的处理,使与印刷区域22重叠的区域比与印刷区域22不重叠的区域薄,使透光性膜4的相反侧的面41变平坦(参照图7)。作为使该透光性膜4的一部分变薄的处理,例如可以采用加压处理或除去处理等。
在加压处理中,在形成了透光性膜4后,对透光性膜4的相反侧的面41中的至少从与印刷区域22重叠的位置开始直到与印刷区域22不重叠的位置为止的连续的区域,朝向透明基板2进行加压,从而使透光性膜4的相反侧的面41变平坦。换言之,在加压处理中,在形成了透光性膜4之后,对透光性膜4的相反侧的面41中的与上述边界重叠的区域朝向透明基板2进行加压,使透光性膜4的相反侧的面41变平坦。
在除去处理中,在形成了透光性膜4之后,除去在与印刷区域22重叠的区域形成的透光性膜4的至少一部分,以使该透光性膜4的厚度变薄,从而使透光性膜4的相反侧的面41变平坦。
此外,在透光性膜4形成后,对透明基板2进行加热,进行使透光性膜4的相反侧的面41平滑(なだらか)的整平处理(levelling)。
在固定部件配置工序S3中,以与透明基板2之间隔着透光性膜4的状态,在透光性膜4的相反侧的面41上,从与印刷区域22重叠的位置开始直到与印刷区域22不重叠的位置为止,连续地配置固定部件5(参照图7、图8)。在该固定部件配置工序S3中,在大气中,在透光性膜4的相反侧的面41上配置有固定部件5。
在压热(autoclave)工序S4中,对透明基板2、透光性膜4以及固定部件5的接合体实施压热处理。压热处理是对接合体施加一定时间的热和压力的处理。
在作为第二部件配置工序的电子部件配置工序S5中,向固定部件5的相反侧的面51贴合触摸面板3(参照图8)。此时,以与透明基板2之间隔着透光性膜4以及固定部件5的状态,在固定部件5的相反侧的面51上,从与印刷区域22重叠的位置开始直到与印刷区域22不重叠的位置为止,固定配置触摸面板3。由此,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完成(参照图1)。另外,通过贴合时的加压,固定部件5发生弹性变形而收缩。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的制造方法,所制造出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具备:透明基板2,在一面侧具有实施了框状的印刷的印刷区域22;透光性膜4,在透明基板2的一个面中的印刷区域22的内侧的区域以及与印刷区域的内周缘24整体重叠的区域被形成,且具有透光性;固定部件5,以与透明基板2之间隔着透光性膜4的状态,从与印刷区域22重叠的位置开始直到与印刷区域22不重叠的位置为止连续配置;以及电子部件3,该电子部件3是以与透明基板2之间隔着透光性膜4以及固定部件5的方式配置的触摸面板。
此外,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的制造方法中,以电子部件3是触摸面板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将第二实施方式中详细说明的显示面板用作电子部件3当然也是可以的。在该情况下,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的制造方法,所制造出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具备:透明基板2,在一面侧具有实施了框状的印刷的印刷区域22;透光性膜4,在透明基板2的一个面中的与印刷区域22的内侧的区域以及印刷区域的内周缘24整体重叠的区域被形成,且具有透光性;固定部件5,以与透明基板2之间隔着透光性膜4的状态,从与印刷区域22重叠的位置开始直到与印刷区域22不重叠的位置为止连续配置;以及电子部件3,该电子部件3是以与透明基板2之间隔着透光性膜4以及固定部件5的方式被配置的显示面板。
而且,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由于在透明基板2的背面21中的与印刷区域22不重叠的区域形成有透光性膜4,因此能够减小印刷区域22和印刷区域22的内侧的区域23的高度差(段差)。由此,能够抑制在固定部件5和透明基板2之间产生空气介入部,能够提高显示品质。
此外,在透光性膜形成工序S2中,由于在透明基板2的背面21中的从与印刷区域22不重叠的区域开始直到与印刷区域22重叠的区域为止连续地形成有透光性膜4,因此透光性膜4覆盖了印刷区域22以及印刷区域22的内侧的区域23。例如,在透光性膜4仅形成在印刷区域22的内侧的区域23的情况下,优选使透光性膜4的厚度与印刷区域22的厚度一致。但是,若如上所述地使透光性膜4覆盖印刷区域22以及印刷区域22的内侧的区域23,即使透光性膜4的厚度与印刷区域22的厚度不一致,只要通过加压处理和/或除去处理之类的后处理使透光性膜4的相反侧的面41平坦地形成,也能够抑制高度差。
此外,在形成了透光性膜4后,由于对透明基板2进行加热而进行整平(leveling)处理,因此能够进一步使透光性膜4的相反侧的面41变得平滑。
此外,固定部件5在固定部件配置工序S3之前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是具有弹性及粘着性的固体,由于在固定部件配置工序S3后也保持具有弹性及粘着性的固体状,因此在电子部件配置工序S5后可能会发生弹性恢复。但是,由于通过透光性膜4抑制了印刷区域22和印刷区域22的内侧的区域23的高度差,因此即使固定部件5发生弹性恢复也很难产生空气介入部。
此外,由于固定部件5在大气中被配置在透光性膜4的相反侧的面41上,因此与真空条件下配置固定部件5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制造工序。
此外,由于透光性膜4由硬质涂层剂形成,因此能够对透明基板2的背面21进行硬质涂层。
此外,在压热工序S4中,由于对透明基板2、透光性膜4以及固定部件5的接合体实施了压热处理,因此气泡会溶解在透光性膜4、固定部件5内,能够使空气介入部进一步变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固定部件配置工序S3之后且电子部件配置工序S5之前执行压热工序S4,但也可以仅在电子部件配置工序S5之后实施压热工序或追加实施压热工序。该情况下,变为对透明基板2、透光性膜4、固定部件5以及触摸面板3的接合体实施压热处理。
另外,本发明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进行适当变更。下面,针对其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在后面的说明中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触摸面板3而例示了适用了静电容量方式的部件,作为触摸面板3,也可以是适用了电阻膜方式、光学方式、电磁感应方式或者超音波方式中的某一种的部件。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透光性膜形成工序S2中,透明基板2的背面21中的从与印刷区域22不重叠的区域开始直到与印刷区域22重叠的区域为止连续地形成了透光性膜4,但也可以在厚度上使透光性膜4的厚度与印刷区域22的厚度一致地仅在印刷区域22的内侧的区域23形成透光性膜4。该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加压处理、除去处理之类的使透光性膜4的一部分变薄的处理、使透光性膜4的相反侧的面41变平滑的整平处理。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透光性膜形成工序S2中,通过对透光性膜4中的至少与印刷区域22重叠的区域实施规定的处理,使得透光性膜4的相反侧的面41变平坦,但也可以减小透光性膜4的相反侧的面41中的与印刷区域22重叠的区域和与印刷区域22不重叠的区域之间的高度差。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对电子部件是触摸面板3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电子部件是显示面板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的例子进行说明。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电子部件而适用了显示面板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A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如图9所示,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A具备作为第一板状部件的显示面板7、作为第二板状部件的透明基板2a、透光性膜4a、固定部件5a和光源单元8。
显示面板7是液晶显示面板,具备一对透明基板71、72、光学片73和第二光学片74。
一对透明基板71、72被设有预定间隙地相对配置。这些透明基板71、72间的间隙中封入了液晶层(省略图示)。此外,一对透明基板71、72的互相相对的内面上分别设置有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省略图示),所述第一透明电极和第二透明电极用于通过施加电压使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取向状态变化从而形成控制光的透射的多个像素。
光学片73是贴在观察侧的透明基板71的观察侧的面711上的偏振片。该光学片73成为从观察侧的透明基板71的观察侧的面711向透明基板71的厚度方向突出的突出区域。
第二光学片74是贴在背面侧的透明基板72的背面721上的第二偏振片。
该显示面板7是使TFT(薄膜晶体管)成为有源元件的有源矩阵液晶元件。虽然图中省略了说明,但在一对透明基板71、72中的一个透明基板(例如背面侧的透明基板72)的内面上,形成有在行及列方向上矩阵状排列的多个像素电极。此外,在一个透明基板的内面上设置有多个TFT(开关元件),该多个TFT与多个像素电极分别对应而配置,并与对应的像素电极连接。在一个透明基板的内面上设有向各行的多个TFT分别供给栅极信号的多个扫描线以及向各列的多个TFT分别供给数据信号的多个信号线。
而且,在另一个透明基板(例如观察侧的透明基板71)的内面上形成有与多个像素电极的排列区域整体相对的相对电极。此外,另一个透明基板的内面上形成有红、绿、蓝3色的彩色滤光片,该红、绿、蓝3色的彩色滤光片与由多个像素电极和相对电极互相相对的区域构成的多个像素分别对应。
透光性膜4a形成为与透明基板71的观察侧的面711中的光学片73的整体以及与光学片73不重叠的区域的整体重叠。
固定部件5a以与显示面板7之间隔着透光性膜4a的状态被配置。在透光性膜4a中相对于透光性膜4a配置了显示面板7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面41a上,从与光学片73重叠的位置开始直到与光学片73不重叠的位置为止连续地配置固定部件5a。
透明基板2a以与显示面板7之间隔着透光性膜4a以及固定部件5a的状态配置。透明基板2a横跨了固定部件5a中相对于该固定部件5a配置了显示面板7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面51a的整体被层叠固定。由此,在相反侧的面51a上,从与光学片73重叠的位置开始直到与光学片73不重叠的位置为止,透明基板2a被固定配置。
光源单元8是面光源,配置在显示面板7的观察侧的相反侧。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A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10~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A的制造方法的各工序的说明图。另外,各工序的流程以图4所示内容为准。
首先,在作为第一部件准备工序的基板准备工序S1中,准备作为第一板状部件的显示面板7。
接着,在透光性膜形成工序S2中,在显示面板7的一个面上,从与光学片73不重叠的区域开始直到与光学片73重叠的区域为止,通过硬质涂层剂的涂层,连续地形成透光性膜4a(参照图10)。在形成了透光性膜4a之后,对透光性膜4a中与光学片73重叠的区域实施规定的处理,以使与光学片73重叠的区域比与光学片73不重叠的区域薄,降低透光性膜4a的相反侧的面41a的、与光学片73重叠的区域和与光学片73不重叠的区域的高度差,或者,使透光性膜4a的相反侧的面41a变平坦(参照图11)。
在固定部件配置工序S3中,以与显示面板7之间隔着透光性膜4a的状态,在透光性膜4a的相反侧的面41a上,从与光学片73重叠的位置开始直到与光学片73不重叠的位置为止,连续地配置固定部件5a(参照图12)。
在压热工序S4中,对显示面板7、透光性膜4a以及固定部件5a的接合体实施压热处理。
在作为第二部件配置工序的电子部件配置工序S5中,向固定部件5a的相反侧的面51a贴合透明基板2a。此时,以与显示面板7之间隔着透光性膜4a以及固定部件5a的状态,在固定部件5a的相反侧的面51a上,从与光学片73重叠的位置开始直到与光学片73不重叠的位置为止,固定配置透明基板2a。
然后,通过在显示面板7的观察侧的相反侧配置光源单元8,从而完成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A(参照图9)。
这样,即使在电子部件侧存在高度差的情况下,由于在与突出区域(光学片73)不重叠的区域形成有透光性膜4a,因此能够降低突出区域和与突出区域不重叠的区域之间的高度差。由此,能够抑制在固定部件5a和显示面板7之间产生空气介入部,能够提高显示品质。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在显示面板7上形成有突出区域的情况的例子进行了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在触摸面板上形成有突出区域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3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所具备的触摸面板的布线结构的主视图。图14是示意性地表示沿图13中的XIV-XIV切断线所看到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B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如图13、图14所示,在触摸面板3b的表面以及背面上,以独立地至少覆盖连接布线321、331的一部分的方式成膜有多个金属层35。该金属层35通过Ag焊膏(paste)印刷而形成,其层厚为10~20μm。因此,在触摸面板3b的表面侧配置的金属层35成为突出区域。
另外,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B的制造工序的流程以图4的内容为准。
[第四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仅搭载触摸面板3来作为电子部件的情况的例子,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对搭载了触摸面板3和显示面板7这两者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进行说明。图15是示意性地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如图15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C具备透明基板2、透光性膜4、固定部件5、触摸面板3、显示面板7和光源单元8。显示面板7配置为在与透明基板2之间隔着透光性膜4、固定部件5以及触摸面板3的状态。
另外,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C的制造工序的流程以图4所示的内容为准。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透明基板2的一个面(背面21)上,沿其周缘部的全周而形成的框状的印刷区域22是突出区域。
[第五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为了抑制空气介入部的产生而具备透光性膜4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的例子,但即使省略透光性膜4也能够抑制空气介入部的产生。在该第五实施方式中,对没有使用透光性膜4的情况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图16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的工序图。此外,图17~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各工序的说明图。
首先,在作为第一部件准备工序的基板准备工序S21中,准备透明基板2。在此,在成为透明基板2的背面21的一面侧上形成框状的印刷区域22(参照图17)。
接着,在固定部件配置工序S22中,在透明基板2的背面21上,从与印刷区域22不重叠的区域开始直到与印刷区域22重叠的区域为止,配置固定部件5。在该固定部件配置工序S22中,在真空中向透明基板2的背面21配置固定部件5。在固定部件5配置后,如图18所示,与印刷区域22重叠的区域向透明基板2的厚度方向突出。
在此,作为真空,优选进行例如30Pa(2.961×10-4atm)以下程度为止的抽真空。然而,只要能够抑制空气介入部的产生即可,不一定必须进行30Pa以下为止的抽真空。
在加压加热工序S23中,对固定部件5中的该固定部件5的相反侧的面51中的、至少从与印刷区域22重叠的位置开始直到与印刷区域22不重叠的位置为止的连续区域,朝向透明基板2进行加压,同时对固定部件5进行加热。由此,固定部件5发生塑性变形,固定部件5的相反侧的面51变平坦(参照图19)。
在压热工序S24中,对透明基板2以及固定部件5的接合体实施压热处理。
在作为第二部件配置工序的电子部件配置工序S25中,向固定部件5的相反侧的面51贴合触摸面板3(参照图20)。此时,以与透明基板2之间隔着固定部件5的状态,在固定部件5的相反侧的面51上,从与印刷区域22重叠的位置开始直到与印刷区域22不重叠的位置为止,固定配置触摸面板3。由此,完成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D(参照图21)。
如上所述,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D的制造方法,通过加压加热工序S23,使得固定部件5的相反侧的面51变平坦,能够抑制在固定部件5和透明基板2之间产生空气介入部,能够提高显示品质。
特别是,在加压加热工序S23中,由于使固定部件5发生了塑性变形,能够防止组装后固定部件5恢复为原来的形状。因此,能够长期的抑制在固定部件5和透明基板2之间产生空气介入部。
此外,在固定部件配置工序S22中,由于在真空中向透明基板2的背面21配置固定部件5,能够防止在固定部件5和透明基板2之间侵入空气。
此外,在压热工序S24中,由于对透明基板2以及固定部件5的接合体实施压热处理,气泡溶解在固定部件5内,能够使空气介入部变得更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固定部件配置工序S22之后且电子部件配置工序S25之前执行压热工序S24,但也可以仅在电子部件配置工序S25之后实施压热工序,或追加实施压热工序。该情况下,对透明基板2、固定部件5以及触摸面板3的接合体实施压热处理。
[第六实施方式]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电子部件是触摸面板3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D的制造方法的例子,在第六实施方式中,说明电子部件是显示面板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的例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向观察侧的透明基板71的观察侧的面711粘贴的光学片73是突出区域。
图22~图24示意性地示出了第六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的各工序的说明图。另外,各工序的流程以图16所示的内容为准。
首先,在作为第一部件准备工序的基板准备工序S21中,准备作为第一板状部件的显示面板7。
接着,在固定部件配置工序S22中,在显示面板7的一个面上,从与光学片73不重叠的区域开始直到与光学片73重叠的区域为止,配置固定部件5。在固定部件5配置后,如图22所示,与光学片73重叠的区域向透明基板71的厚度方向突出。
在加压加热工序S23中,对固定部件5中该固定部件5的配置了显示面板7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面51d中的、至少从与光学片73重叠的位置开始直到与光学片73不重叠的位置为止的连续区域,朝向显示面板7进行加压,同时对固定部件5进行加热。由此,固定部件5发生塑性变形,固定部件5的相反侧的面51d变平坦(参照图23)。
在压热工序S24中,对透明基板2以及固定部件5的接合体实施压热处理。
在作为第二部件配置工序的电子部件配置工序S25中,向固定部件5的相反侧的面51d贴合透明基板2。此时,以与透明基板2之间隔着固定部件5的状态,在固定部件5的相反侧的面51d上,从与光学片73重叠的位置开始直到与光学片73不重叠的位置为止,固定配置透明基板2。
然后,通过在显示面板7的观察侧的相反侧上配置光源单元8,从而完成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E(参照图24)。
这样,即使在电子部件侧存在高度差的情况下,由于通过加压加热工序S23使得固定部件5的相反侧的面51d变平坦,因此能够抑制在固定部件5和透明基板2之间产生空气介入部,能够提高显示品质。
[第七实施方式]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D仅搭载触摸面板3来作为电子部件的情况的例子,在该第七实施方式中,说明搭载了触摸面板3和显示面板7这两者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图25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如图25所示,第七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F具备透明基板2、固定部件5、触摸面板3、显示面板7和光源单元8。显示面板7配置为在与透明基板2之间隔着固定部件5以及触摸面板3的状态。
另外,第七实施方式中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F的制造工序的流程以图16所示的内容为准。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在透明基板2的一个面(背面21)上,沿其周缘部的全周而形成的框状的印刷区域22是突出区域。
[第八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透明基板或电子部件的某一个上设置了突出区域的情况的例子,在该第八实施方式中,说明在透明基板以及电子部件的两者上形成有突出区域的情况。
图26是示意性地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G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如图26所示,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G具备透明基板2、固定部件5、透光性膜4a和触摸面板3b。
透明基板2是第二板状部件,其背面21上所形成的印刷区域22成为第二突出区域。
固定部件5形成为与透明基板2的背面21中的印刷区域22的内侧的区域23的整体及印刷区域22的整体重叠。
触摸面板3b是第一板状部件,其表面上所形成的金属层35成为突出区域。
透光性膜4a层叠在触摸面板3b的表面侧。具体地讲,从触摸面板3b的与表面侧的金属层35重叠的位置开始直到与表面侧的金属层35不重叠的位置为止连续地配置透光性膜4a。
而且,固定部件5和透光性膜4a以触摸面板3b的操作区域收容在印刷区域22的内侧的区域23内的方式重叠。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G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27是表示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G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的工序图。图28~图30是示意性地表示各工序的说明图。另外,基板准备工序S33、固定部件配置工序S34以及加压加热工序S35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基板准备工序S21、固定部件配置工序S22以及加压加热工序S23是相同的工序,因此省略其说明。
首先,在作为第一部件准备工序的电子部件准备工序S31中,准备触摸面板3b。在此,在作为触摸面板3b的表面的一面侧形成作为突出区域的金属层35(参照图28)。
接着,在透光性膜形成工序S32中,从触摸面板3b的与表面侧的金属层35不重叠的区域开始直到与表面侧的金属层35重叠的区域为止,通过硬质涂层剂的涂层而连续地形成透光性膜4a(参照图29)。在形成了透光性膜4a后,对透光性膜4的与金属层35重叠的区域实施规定的处理,以使与表面侧的金属层35重叠的区域比与表面侧的金属层35不重叠的区域薄,使透光性膜4a的表面44变平坦(参照图30)。
在固定工序S36中,以透光性膜4a的表面44和固定部件5的相反侧的面51重叠的方式,固定并配置接合体90和接合体91,所述接合体90是触摸面板3b及透光性膜4a的接合体,所述接合体91是透明基板2及固定部件5的接合体。此时,以触摸面板3b的操作区域收容在印刷区域22的内侧的区域23内的方式,对接合体90以及接合体91进行位置对准。
然后,在压热工序S37中,对透明基板2、固定部件5、透光性膜4a以及触摸面板3b的接合体实施压热处理。由此,完成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G(参照图26)。
如上所述,根据第八实施方式,即使透明基板2以及触摸面板3b上都形成有突出区域,由于固定部件5和透光性膜4a的各自的接合面(表面44、相反侧的面51)在被实施了平坦化处理后被层叠,因此能够抑制在触摸面板3b和透明基板2之间产生空气介入部,能够提高显示品质。
[第九实施方式]
在第八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具备用于抑制空气介入部的产生的透光性膜4a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G的例子,但即使省略了透光性膜4a也能够抑制空气介入部的产生。在该第九实施方式中,说明没有使用透光性膜4a的情况下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的制造方法。
图31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H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如图31所示,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H具备透明基板2、固定部件5、固定部件5h和触摸面板3b。
透明基板2是第二板状部件,其背面21上所形成的印刷区域22成为第二突出区域。
固定部件5是第二固定部件,形成为与透明基板2的背面21中的印刷区域22的内侧的区域23的整体以及印刷区域22的整体重叠。
触摸面板3b是第一板状部件,在其表面上所形成的金属层35成为突出区域。
固定部件5h层叠在触摸面板3b的表面侧。具体地讲,从触摸面板3b中的与表面侧的金属层35重叠的位置开始直到与表面侧的金属层35不重叠的位置为止,连续地配置固定部件5h。
而且,固定部件5和固定部件5h以触摸面板3b的操作区域G收容在印刷区域22的内侧的区域23内的方式重叠。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H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32是表示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H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的工序图。图33~图35是示意性地表示各工序的说明图。另外,基板准备工序S44、第二固定部件配置工序S45以及第二加压加热S46是与第五实施方式的基板准备工序S21、固定部件配置工序S22以及加压加热工序S23相同的工序,因此省略其说明。
首先,在作为第一部件准备工序的电子部件准备工序S41中准备触摸面板3b。(图33参照)。
接着,在固定部件配置工序S42中,从与触摸面板3b的表面侧的金属层35重叠的区域开始直到与金属层35重叠的区域为止配置固定部件5h。在该固定部件配置工序S42中,在真空中向触摸面板3b配置固定部件5h。在固定部件5h配置后,如图34所示,与表面侧的金属层35重叠的区域向树脂膜311的厚度方向突出。
在加压加热工序S43中,对固定部件5h中相对于该固定部件5h配置了触摸面板3b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面51h中的、至少从与表面侧的金属层35重叠的位置开始直到与该金属层35不重叠的位置为止的连续的区域,朝向触摸面板3b进行加压,同时对固定部件5h进行加热。由此,固定部件5h发生塑性变形,固定部件5h的相反侧的面51h变平坦(参照图35)。
在固定工序S47中,以固定部件5的相反侧的面51和固定部件5h的相反侧的面51h重叠的方式,固定配置接合体92和接合体91,所示接合体92是触摸面板3b以及固定部件5h的接合体,所述接合体91是透明基板2以及固定部件5的接合体91。此时,以触摸面板3b的操作区域G收容在印刷区域22的内侧的区域23内的方式,对接合体92以及接合体91进行位置对准。
然后,在压热工序S48中,对透明基板2、固定部件5、固定部件5h以及触摸面板3b的接合体实施压热处理。由此,完成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1H(参照图31)。
如上所述,根据第九实施方式,即使透明基板2以及触摸面板3b上都形成有突出区域,由于固定部件5、5h的各自的接合面(相反侧的面51,51h)在被实施了平坦化处理之后被重叠,因此能够抑制在触摸面板3b和透明基板2之间产生空气介入部,能够提高显示品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例子中显示面板7是液晶显示面板,但除此之外,作为显示面板,还可以是等离子显示面板、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场致发射显示面板等。
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本发明的其它优点和变更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发明在广义上不限于这里示出和描述的具体细节和代表性的实施方式。因此,在不脱离由下面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描述定义的一般发明概念的精神或范围下,可进行不同的变更。

Claims (22)

1.一种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部件准备工序,准备第一板状部件,在该第一板状部件的一个面上形成从该一个面向厚度方向突出的突出区域;
透光性膜形成工序,在上述第一板状部件的上述一个面上的与上述突出区域不重叠的非重叠区域形成具有透光性的透光性膜;
固定部件配置工序,以与上述第一板状部件之间隔着上述透光性膜的状态、以覆盖与上述突出区域重叠的重叠区域和上述非重叠区域的边界线的方式来配置固定部件;以及
第二部件配置工序,以与上述第一板状部件之间隔着上述透光性膜以及上述固定部件的方式配置第二板状部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透光性膜形成工序中,在上述第一板状部件的上述一个面上以覆盖上述边界线的方式形成上述透光性膜。
3.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透光性膜形成工序中,以上述重叠区域中的上述透光性膜的厚度比上述非重叠区域中的上述透光性膜的厚度薄的方式形成上述透光性膜。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了上述透光性膜之后,对上述透光性膜中的一个面的与上述边界线重叠的区域,朝向上述第一板状部件加压,上述透光性膜中的一个面是上述透光性膜的与面对上述第一板状部件的另一个面相反的一侧的面。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了上述透光性膜之后,去除在上述重叠区域形成的上述透光性膜的一部分,以使该透光性膜的厚度变薄。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了上述透光性膜之后,对上述第一板状部件以及上述透光性膜进行加热。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固定部件配置工序之前,上述固定部件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是具有弹性及粘着性的固体,上述固定部件在上述固定部件配置工序之后也维持具有弹性及粘着性的固体状。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固定部件配置工序中,在大气中,在上述透光性膜中的一个面上配置上述固定部件,上述透光性膜中的一个面是上述透光性膜的与面对上述第一板状部件的另一个面相反的一侧的面。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板状部件或者上述第二板状部件中的一个板状部件是触摸面板或者显示面板,另一个板状部件是对上述一个板状部件中的与该另一个板状部件相对的相对面进行保护的透明基板。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板状部件是上述透明基板,上述突出区域是上述透明基板的上述一个面中的被实施了印刷的印刷区域。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印刷区域为框状,上述透光性膜形成在框状的上述印刷区域的内侧的区域整体以及与上述印刷区域的内周缘整体重叠的区域。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透光性膜形成工序中,涂布作为上述透光性膜的硬质涂层剂,或涂布UV固化胶粘剂,或印刷作为上述透光性膜的UV固化油墨。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固定部件配置工序之后且上述第二部件配置工序之前,对上述第一板状部件、上述透光性膜以及上述固定部件的接合体实施压热处理。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部件配置工序之后,对上述第一板状部件、上述透光性膜、上述固定部件以及上述第二板状部件的接合体实施压热处理。
15.一种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部件准备工序,准备第一板状部件,在该第一板状部件的一个面上形成从该一个面向厚度方向突出的突出区域;
固定部件配置工序,在上述第一板状部件的上述一个面上,以覆盖与上述突出区域重叠的重叠区域和与上述突出区域不重叠的非重叠区域的边界线的方式配置固定部件;
加压加热工序,对上述固定部件中的一个面的与上述边界线重叠的区域,朝向上述第一板状部件进行加压,同时对上述固定部件进行加热,上述固定部件中的一个面是上述固定部件的与面向上述第一板状部件的另一个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以及
第二部件配置工序,以与上述第一板状部件之间隔着上述固定部件的方式配置第二板状部件。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固定部件在上述固定部件配置工序之前在常温常压的条件下是具有弹性及粘着性的固体,
在上述加压加热工序中,使上述固定部件发生塑性变形。
17.如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固定部件配置工序中,在真空中,在上述第一板状部件的上述一个面上配置上述固定部件。
18.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固定部件配置工序之后且上述第二部件配置工序之前,对上述第一板状部件和上述固定部件的接合体实施压热处理。
19.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二部件配置工序之后,对上述第一板状部件、上述固定部件以及上述第二板状部件的接合体实施压热处理。
20.一种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部件准备工序,准备第一板状部件,在该第一板状部件的一个面上形成从该一个面向厚度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区域;
透光性膜形成工序,在上述第一板状部件的上述一个面中的与上述第一突出区域不重叠的第一非重叠区域形成具有透光性的透光性膜;
第二部件准备工序,准备第二板状部件,在该第二板状部件的一个面上形成从该一个面向厚度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区域;
固定部件配置工序,在上述第二板状部件的上述一个面上,以覆盖与上述第二突出区域重叠的第二重叠区域和与上述第二突出区域不重叠的第二非重叠区域的边界线的方式来配置固定部件;
加压加热工序,对上述固定部件中的一个面的与上述边界线重叠的区域,朝向上述第二板状部件进行加压,同时对上述固定部件进行加热,上述固定部件中的一个面是上述固定部件的与面向上述第二板状部件的另一个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以及
固定工序,以上述透光性膜和上述固定部件重叠的方式,配置包含上述第一板状部件及上述透光性膜的第一接合体以及包含上述第二板状部件及上述固定部件的第二接合体,并相互固定上述第一接合体和上述第二接合体。
21.一种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部件准备工序,准备第一板状部件,在该第一板状部件的一个面上形成从该一个面向厚度方向突出的第一突出区域;
第一固定部件配置工序,在上述第一板状部件的上述一个面上,以覆盖与上述第一突出区域重叠的第一重叠区域和与上述第一突出区域不重叠的第一非重叠区域的边界线的方式来配置第一固定部件;
加压加热工序,对上述第一固定部件中的一个面的与上述边界线重叠的区域,朝向上述第一板状部件加压,同时对上述固定部件进行加热,上述第一固定部件中的一个面是上述第一固定部件的与面向上述第一板状部件的另一个面相反的一侧的面;
第二部件准备工序,准备第二板状部件,在该第二板状部件的一个面上形成从该一个面向厚度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区域;
第二固定部件配置工序,在上述第二板状部件的上述一个面上,以覆盖与上述第二突出区域重叠的第二重叠区域和与上述第二突出区域不重叠的第二非重叠区域的边界线的方式来配置第二固定部件;
第二加压加热工序,对上述第二固定部件中的一个面的与上述边界线重叠的区域,朝向上述第二板状部件进行加压,同时对上述第二固定部件进行加热,上述第二固定部件中的一个面是上述第二固定部件的与面向上述第二板状部件的另一个面相反的一侧的面;以及
固定工序,以上述第一固定部件和上述第二固定部件重叠的方式,配置包含上述第一板状部件及上述第一固定部件的第一接合体以及包含上述第二板状部件及上述第二固定部件的第二接合体,并相互固定上述第一接合体和上述第二接合体。
22.一种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透明基板,具有在该透明基板的一面侧上实施了框状的印刷的印刷区域;
透光性膜,形成在上述透明基板的上述一个面中的上述印刷区域的内侧的区域以及与上述印刷区域的内周缘整体重叠的区域,且具有透光性;
固定部件,以与上述透明基板之间隔着上述透光性膜的状态,以覆盖与上述印刷区域重叠的重叠区域和与上述印刷区域不重叠的非重叠区域的边界线的方式被配置;以及
电子部件,该电子部件是以与上述透明基板之间隔着上述透光性膜以及上述固定部件的方式被配置的触摸面板或显示面板。
CN201010570735XA 2009-11-30 2010-11-30 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 Pending CN1020812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72054/2009 2009-11-30
JP2009272054A JP4992958B2 (ja) 2009-11-30 2009-11-30 板状部材接合体の製造方法、及び、透明基板付き電子部材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81251A true CN102081251A (zh) 2011-06-01

Family

ID=440679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70735XA Pending CN102081251A (zh) 2009-11-30 2010-11-30 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127078A1 (zh)
JP (1) JP4992958B2 (zh)
KR (1) KR101214324B1 (zh)
CN (1) CN102081251A (zh)
TW (1) TW201135320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98978A (zh) * 2011-12-23 2014-08-20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控制和显示模块以及制造方法
CN104345962A (zh) * 2014-02-24 2015-02-11 东莞市骏达触控科技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产品、触摸屏及触摸屏制备方法
CN105446530A (zh) * 2015-11-19 2016-03-30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行动电子装置的显示模块结构
CN106896551A (zh) * 2012-05-09 2017-06-27 迪睿合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图像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14472729A (zh) * 2020-10-28 2022-05-13 泰连德国有限公司 具有由至少三个叠置的金属板层接合的金属板叠层的组件
US12030103B2 (en) 2020-10-28 2024-07-09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Assembly with a stack of sheet metal joined from at least three superimposed layers of sheet metal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22336B1 (ko) * 2011-07-26 2013-10-28 이엘케이 주식회사 윈도우 일체형 터치스크린 패널 및 그 제조방법
JP6071212B2 (ja) * 2012-02-22 2017-02-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3178332A (ja) * 2012-02-28 2013-09-09 Toppan Printing Co Ltd 画像表示パネル用加飾飛散防止フィルム及び画像表示パネル
JP6018397B2 (ja) * 2012-04-09 2016-11-02 共同技研化学株式会社 情報表示面用の両面粘着シート,情報表示面の保護シート,及び前記両面粘着シート及び保護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TWI669835B (zh) * 2012-07-05 2019-08-21 日商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發光裝置
JP6135902B2 (ja) * 2012-11-06 2017-05-3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US10937769B2 (en) * 2017-12-07 2021-03-02 Zkw Group Gmbh In-vehicle display device using semiconductor light-emitting device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87769A (zh) * 2007-09-12 2009-03-18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显示器件
JP2009093158A (ja) * 2007-09-21 2009-04-30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表示素子
JP2009227826A (ja) * 2008-03-24 2009-10-08 Dic Corp 両面粘着テープおよび画像表示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81317A (en) * 1984-03-01 1986-04-08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Optical recording element
EP1536271A4 (en) * 2002-06-21 2008-02-13 Bridgestone Corp IMAGE DISPLAY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AN IMAGE DISPLAY
US20090252863A1 (en) * 2005-07-19 2009-10-08 Pioneer Corporatio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rotection fil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inorganic film
JP2007140220A (ja) * 2005-11-21 2007-06-07 Hitachi Ltd 表示装置
JP2007178758A (ja) * 2005-12-28 2007-07-12 Seiko Instruments Inc 表示装置
JP2008249752A (ja) * 2007-03-29 2008-10-16 Citizen Holdings Co Ltd 複合体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5026163B2 (ja) * 2007-06-26 2012-09-12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5329062B2 (ja) * 2007-08-29 2013-10-30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有機el表示装置
JP5315660B2 (ja) * 2007-10-16 2013-10-16 エプソンイメージング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9251550A (ja) * 2008-04-11 2009-10-29 Epson Imaging Devices Corp 電気光学装置、入力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87769A (zh) * 2007-09-12 2009-03-18 株式会社日立显示器 显示器件
JP2009093158A (ja) * 2007-09-21 2009-04-30 Toshiba Matsushita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表示素子
JP2009227826A (ja) * 2008-03-24 2009-10-08 Dic Corp 両面粘着テープおよび画像表示モジュール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98978A (zh) * 2011-12-23 2014-08-20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用于机动车辆的控制和显示模块以及制造方法
CN106896551A (zh) * 2012-05-09 2017-06-27 迪睿合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图像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CN104345962A (zh) * 2014-02-24 2015-02-11 东莞市骏达触控科技有限公司 便携式电子产品、触摸屏及触摸屏制备方法
CN105446530A (zh) * 2015-11-19 2016-03-30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行动电子装置的显示模块结构
CN114472729A (zh) * 2020-10-28 2022-05-13 泰连德国有限公司 具有由至少三个叠置的金属板层接合的金属板叠层的组件
US12030103B2 (en) 2020-10-28 2024-07-09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Assembly with a stack of sheet metal joined from at least three superimposed layers of sheet meta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992958B2 (ja) 2012-08-08
KR101214324B1 (ko) 2012-12-21
KR20110060836A (ko) 2011-06-08
JP2011113054A (ja) 2011-06-09
TW201135320A (en) 2011-10-16
US20110127078A1 (en) 2011-06-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81251A (zh) 板状部件接合体的制造方法以及带透明基板的电子部件
KR101689943B1 (ko) 에지 시일을 구비한 전기-광학 디스플레이
EP3333682A1 (en) Electronic device
CN202887620U (zh) 柔性显示面板及包括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设备
CN101846834B (zh) 保护板一体型显示装置
CN101441342B (zh) 触控面板与液晶显示面板
US8159130B2 (en)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US20160014882A1 (en) Tiled displays
CN104347678A (zh)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2855822A (zh) 柔性显示面板及包括柔性显示面板的显示设备
CN102162941A (zh) 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5535739B2 (ja) 表示装置
CN103392198A (zh) 电极基板以及具备该电极基板的显示装置和触摸面板
US20120176325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1359115B (zh) 液晶显示装置
CN101669066A (zh) 显示装置
CN103676227B (zh) 显示装置以及罩部件
US8796056B2 (en) Method for fabricating a display panel
JP2011221371A5 (zh)
US9395759B2 (en) Protective window for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10845650B2 (en) Curved surface display and on-vehicle device
CN205581453U (zh) 显示屏、显示屏组件及终端
US10528162B2 (en) Display device integrated with sensor
JP2008203591A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1101634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51202

C20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deemed to be abandoned or is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