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78543A - 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78543A
CN102078543A CN 201110006184 CN201110006184A CN102078543A CN 102078543 A CN102078543 A CN 102078543A CN 201110006184 CN201110006184 CN 201110006184 CN 201110006184 A CN201110006184 A CN 201110006184A CN 102078543 A CN102078543 A CN 10207854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rts
chinese medicine
gout
radix
pr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1110006184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78543B (zh
Inventor
陈志高
高洁生
潘善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Prima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RUG SAFETY EVALUATION CENTER OF HUNAN PROVINC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RUG SAFETY EVALUATION CENTER OF HUNAN PROVINCE filed Critical DRUG SAFETY EVALUATION CENTER OF HUNAN PROVINCE
Priority to CN20111000618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078543B/zh
Publication of CN1020785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85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7854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854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痛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该中药制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土茯苓5~40份、泽泻3~30份、丹参5~25份、绵萆薢10~30份、山茱萸1~20份、生大黄1~20份、南蛇藤5~40份、枳壳1~20份。该中药制剂的剂型包括口服液、片剂、胶囊剂和颗粒剂等。该中药制剂具有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之功,能显著减轻痛风患者临床症状及减少复发,降低血尿酸、血脂水平和血清肌酐。

Description

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痛风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痛风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导致嘌呤代谢障碍和血尿酸持续升高而引起的全身性疾病。其临床特点为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如治疗不及时,病程迁延,可伴发高血压、高血脂症、冠心病、糖尿病、肾结石等痛风并发症。目前痛风大多缺乏病因治疗,临床治疗一般以尽快终止急性关节炎发作,防止关节炎复发,纠正高尿酸血症,防止因尿酸盐沉积于肾脏、关节等所引起的并发症,防止肾脏的尿酸结石形成等为主要目的。急性关节炎发作时,主要消除尿酸盐诱发的炎症,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物,以及碱化尿液,促使尿酸溶解具有快速、肯定的疗效。在疾病的缓解及防止痛风复发方面,别嘌呤醇,立加利仙、丙磺锌等有一定的疗效。尽管西医治疗可缓解症状,但毒副作用较大。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患病情况有渐趋上升趋势,致使许多学者越来越重视痛风的治疗研究,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也获得较大进展。中医药治疗痛风疗效肯定。从目前各地报道的文献资料显示,有效率均在在90%以上,尤其在改善患者症状及治疗并发症方面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且毒副作用较少,故中医治疗痛风已成为临床上普遍采用和接受治疗方法之一,在临床上颇受欢迎。然而,明确以痛风为适应病证的中药制剂尚不多见。本课题旨在研制开发一种治疗痛风为适应病证的安全、有效的中药新制剂,以满足临床需要,并为广大痛风患者解除病苦,恢复身体健康作出贡献。
痛风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导致嘌呤代谢障碍和血尿酸持续升高而引起的疾病。它是长期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增高所致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临床特点包括高尿酸血症、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治疗不及时,病程迁延,缓慢进展,并可伴发高血压、高血脂症、冠心病、糖尿病、肾结石等痛风并发症。现代科学认为,高尿酸血症是痛风产生的重要生化基础;肾小管的远曲小管近端分泌尿酸障碍和远曲小管远端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是产生高尿酸血症的根源。由于长期持续高尿酸血症,尿酸在组织或关节滑液中呈饱和状态,而使尿酸盐结晶析出并沉积在关节、关节周围、皮下及肾脏等部位,引起痛风性关节炎、痛风结节、肾脏结石或痛风性肾病等。痛风主要临床特征是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性肾病、痛风石和肾结石形成,且常合并肥胖、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动脉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治疗痛风的原则是:合理的饮食控制;充足的水分摄入;规律的生活制度;适当的体育活动;有效的药物治疗;定期的健康检查。治疗措施包括:①一般治疗;②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③间歇期的治疗;④慢性关节炎期及痛风结节的治疗;⑤痛风性肾病及泌尿系统结石的治疗;⑥治疗并存的疾病。常用的抗痛风药物有秋水仙碱、别嘌呤醇、消炎痛、布络芬、扶他林等。
中医认为,痛风届“痹证”范畴,与“历节”、“白虎历节”等病证候相类。中医“痛风”之名始于《格致余论·痛风》。中医对痛风病因病机的认识最早见于《灵枢·贼风》篇:“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分肉之间,久留而不去,若有所堕坠,恶血在内而不去;卒然喜怒不节,饮食不适,寒温不时,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其有热则汗出,汗出则受风。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内经》又指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朱丹溪在《格致余论·痛风》中指出“痛风者,四肢百节走痛,书中谓之白虎历节风证是也……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风取凉,或卧地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还指出“肢节肿痛,脉涩数者,此是按血”、“寒湿邪痹阴分,久则化热攻痛”等等,其后医家皆宗其说。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风痹》中又言:“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其在《景岳全书·脚气》中认为“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室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张景岳将痛风归为风痹,并认为其起病之因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塞下焦,外由湿邪袭人皮肉筋脉所致。清·张石顽在《张氏医通·痛风》中更明确指出“按痛风一证。《灵抠》谓之威风,《素问》谓之痹,《金匠》名之历节,后世更名曰白虎历节,多由风寒湿气乘虚袭于经络,气血凝滞所致”。清·喻嘉言在《医门法律》中曰:“痛风一名白虎历节风,实则痛痹也”。清·林佩琴《类症治裁》则曰“痛风,痛痹一症也,……初因风寒湿郁痹阴分,久则化热到痛,至夜更剧”。《医学入门》曰:“痛风,形怯瘦者,多内因血虚有火;形肥勇者,多外因风湿生痰;以其循历遍身,日历节风,甚如虎咬,痛必夜甚者,血行于阴也”。龚廷贤在《万病因春》中又指出“一切痛风肢体痛者,痛属火,肿属湿……所以膏粱之人多食煎炒、炙搏、酒肉,热物蒸脏腑,所以患痛风,恶疮痈疽者最多”。从上述列举文献中可以看出,古代医家对痛风的病因病机,与现代医学观点有一定近似之处。
实验研究:马进等对中医药治疗痛风的实验进展进行综述,认为目前痛风的中医治疗方法较多,且均取得较好疗效。为了探讨药物的疗效机理,对中医药治疗痛凤的实验研究也越来越多,可主要归纳为几个方面:抗炎镇痛效果相对明显;对细胞、分子生物学方面改变作用,如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等含量的改变。病理方面研究提示中医中药治疗能明显改善关节周围软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水肿、等,能改变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胶原酶活性,减轻胶原纤维断裂状况。
湿热瘀结、痰瘀浊毒瘀阻、肾虚等均在痛风病的常见证型,清热利湿,活血逐瘀,解毒泄热、补益肝肾等均为痛风病的常见治法,且在临床上均取得一定的疗效。
经检索,明确以痛风、高尿酸血症及其并发症为适应病症的中成药较少,主要有如下品种:
痛风定胶囊:黄柏、秦艽、赤芍、车前子等。功效:清热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定痛。主治痹病中的湿热证。症见关节红肿热痛,伴有发热,汗出不解,口渴喜饮,心烦不安,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本品具有降低血尿酸的作用,西医诊断为痛风病符合上述证候者,适用本药治疗。
雪山金罗汉止痛涂膜剂:铁棒锤、麝香、西红花、雪莲花、冰片、五灵脂等。功效:活血,消肿,止痛。主治急、慢性扭挫伤,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肩周炎,骨质增生所致的肢体关节疼痛肿胀,以及神经性疼痛等。
痛风灵:主要由香樟根、透骨香、三角枫等组成。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用于治疗痛风湿热阻络症所至关节红肿、热痛、僵硬、屈伸不利、血尿酸增高等。
复方伸筋胶囊:虎杖、伸筋草、三角风、香樟根、见血飞、大血藤、茯苓、泽泻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用于痹证痛风、类风湿、风湿痛等湿热阻络证,症见关节红肿、热痛、僵硬、屈伸不利等。
综上,治疗痛风药物中的中药多是祛风湿、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之品;其治疗证型亦以湿热证型为主。可见湿热阻络型痛风是临床中最为常见的证型;其治疗方法也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等为主。因此,继续研究符合中医药药理论及适应病证病因病机,找到合适的痛风的药物治疗具有较大研究和开发价值。
发明内容
为了减轻痛风患者临床症状及减少复发,降低血尿酸、血脂水平和血清肌酐,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制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制剂的方法。
本发明的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制剂,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土茯苓5~40份、泽泻3~30份、丹参5~25份、绵萆薢10~30份、山茱萸1~20份、生大黄1~20份、南蛇藤5~40份、枳壳1~20份。
其中优选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土茯苓8份、泽泻6份、丹参6份、绵萆薢6份、山茱萸2份、生大黄2份、南蛇藤6份、枳壳2份。
本发明的中药制剂的剂型包括汤剂、片剂、胶囊和颗粒剂,优选剂型为颗粒剂。
制备本发明的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制剂的方法,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1)按照原料配方配比,取处方量的丹参、生大黄,第一次加5~7倍量60%~80%乙醇提取1~2小时,滤过;药渣再加2~5倍量60%~80%乙醇提取0.5~1.5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60℃热测的相对密度为1.05~1.10,备用;
2)取其余6味药材,加入丹参、生大黄用醇提后的药渣,第一次加8~12倍量水提取1~2小时,滤过;第二次加6~10倍量水提取0.5~1.5小时提取药材,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60℃热测的相对密度为1.05~1.10,备用;
3)合并上述两种浓缩液,喷雾干燥,控制进口温度为200~230℃,喷速为1500~3500ml/h,入塔风压3.0~3.5kg,得药物干粉。
其中制备方法的具体步骤优选如下:
1)按照原料配方配比,取处方量的丹参、生大黄,第一次加7倍量80%乙醇提取2小时,滤过;药渣再加5倍量80%乙醇提取0.5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60℃热测的相对密度为1.05~1.10,备用;
2)取其余6味药材,加入丹参、生大黄用醇提后的药渣,第一次加12倍量水提取2小时,滤过;第二次加10倍量水提取1.5小时提取药材,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60℃热测的相对密度为1.05~1.10,备用;
3)合并上述两种浓缩液,喷雾干燥,控制进口温度为220℃,喷速为3500ml/h,入塔风压3.0~3.5kg,得药物干粉。
在制得药物干粉后,将10重量份的干粉与0.25~2重量份的糊精混合均匀,80%~98%乙醇制粒,干燥,整粒,分装,得颗粒制剂。
本发明的中药制剂即遵上法组方择药而成。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肝胃二经,具有清热利湿,泄浊利尿作用。如《本草纲目》言“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丹参味苦性微寒,入心、肝经,具有活血逐瘀,解毒泄热作用,“善治血分,去滞生新,调经顺脉之药也”。本方以上二药共用为君,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方以泽泻、萆薢,生大黄,山慈菇、枳壳为臣药。泽泻味甘性寒,入肾、膀胱经,具有渗湿利水功效,配合土茯苓,更有利于清热利湿。萆薢味苦性平,入肝、肾、膀胱经,具利湿泄浊之功,进一步协助土茯苓除湿解毒,并通利关节。生大黄味苦性寒,入脾、胃、大肠和肝经,具有逐瘀活血,清热泻浊作用,配合丹参活血逐瘀,并能泻热。方中用量少,避其苦寒,攻下泻出作用。山慈菇味甘性久微辛寒,入肝胃二经,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作用,并能协助解浊毒。以山茱萸之味甘酸性温,入肝、肾二经,具补益肝肾,收敛回涩之功。它既能补阴,又能补阳,既补且敛,为善治肝肾不足之要药,故以其为佐药,以兼顾肝肾。枳壳味苦酸性微寒,入脾胃二经,解破气、消积、化痰,下气通便,使气畅则有助与湿化而络通。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中药制剂有清热利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之功,与湿热瘀阻型痛风病因病机吻合,当能奏效,适用于治疗湿热淤阻型痛风、高尿酸血症。本方以治标为主,兼顾其本,用药亦具有一定的特色。
具体实施方式
【处方】
丹参      750g
土茯苓    1000g
泽泻      750g
南蛇藤    750g
山茱萸    250g
生大黄    250g
枳壳      250g
绵萆薢    750g
糊精适量
                          
制成      1000g颗粒剂
【制法】
以上8味,取处方量的丹参、生大黄,第一次加7倍量80%乙醇提取1.0小时,滤过;药渣再加5倍量80%乙醇提取0.5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10(60℃热测),备用。
取其余6味药材,加入丹参、生大黄用醇提后的药渣,第一次加12倍量水提取2小时,滤过;第二次加10倍量水提取1.5小时取与药材,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5~1.10(60℃热测),备用。
合并上述两种浓缩液,喷雾干燥,控制进口温度为210~220℃,喷速为3500ml/h,入塔风压3.0~3.5kg,得药物干粉。将喷雾干燥所得干粉与适量糊精混合均匀,90%乙醇制粒,干燥,整粒,分装,即得。
【提取工艺研究】
一、原料的鉴定与检验
丹参饮片:购自长沙市三湘药材公司,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干燥根和根茎。经检验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丹参项下要求。土茯苓饮片:购自长沙市三湘药材公司,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栔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根茎。经检验符合《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土茯苓项下要求。
泽泻饮片:购自长沙市三湘药材公司,为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Sam.)Juzep.的干燥块茎,。经检验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泽泻项下要求。
绵萆薢饮片:购自长沙市三湘药材公司,为薯蓣科植物绵萆薢Dioscorea septemlobaThunb.的干燥根茎。经检验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绵萆薢项下要求。枳壳饮片:购自长沙市三湘药材公司,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 aurantium L.的干燥未成熟果实。经检验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枳壳项下要求。生大黄饮片:购自长沙市三湘药材公司,为蓼科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与根茎。经检验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生大黄项下要求。南蛇藤饮片:购自长沙市三湘药材公司,为卫毛科植物南蛇藤Celatrus orbiculatusThumberg的干燥藤茎和根的干燥假鳞茎。经检验符合《湖南省药材标准》2009年版一部南蛇藤项下要求。
山茱萸饮片:购自长沙市三湘药材公司,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经检验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山茱萸项下要求。
以上原料经药材公司加工净制,而且制剂处方对原料无特殊的炮制要求,故本次研究直接选用所购饮片。
二、提取工艺路线的设计
本发明的中药制剂剂处方来自高洁生教授的科研筛选方。由土茯苓,丹参,泽泻,萆薢,生大黄,南蛇藤,枳壳,山茱萸组成。具有活血通络、清热利湿和消肿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瘀阻型痛风、高尿酸血症。我们根据处方中不同药味所含有效成分及其理化性质、药理作用,并参考有关文献资料、临床要求、制剂需要和我们预试验的结果,将方中八味药分成以下几部分进行不同处理:
1.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有解毒,除湿,利关节等功效。用于治疗梅毒、淋浊、脚气、疗疮、痈肿、瘟病等疾病。主要化学成分有:皂苷、鞣质、树脂等。这些成分均溶于水,故用水提取,也符合土茯苓入汤剂的传统提取方法。
2.丹参具有活血逐瘀,解毒泄热作用。主要有效成分为丹参酮I,丹参酮IIA,隐丹参酮等脂溶性成分及丹参素,丹参酸甲、乙、丙,原儿茶酸,原儿茶醛等水溶性成分。在本方中与土茯苓共用为君药,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现代研究证明丹参酮IIA等脂溶性成分在水中几乎不溶,故考虑将丹参先用适当浓度的乙醇提取,然后药渣用水提。
3.泽泻性寒,味甘、淡,归肾、膀胱经。具有利水渗湿、泄热之功效。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等症。为利水渗湿之要药。其泽泻醇类成分泽泻醇A乙酸酯、泽泻醇B乙酸酯等具有利尿、降血脂、抗脂肪肝及保肝作用,为泽泻的主要活性成分,健康人口服泽泻煎剂可以见到尿量、钠及尿素的排出增加,泽泻水煎剂20g/kg对谷氨酸钠引起的肥胖大鼠有减肥作用,能降低肥胖大鼠的Lee指数值、子宫及睾丸周围脂肪指数及血清甘油三脂含量。故用水提取。
4.萆薢具有利湿去浊,祛风通痹之功效,用于淋病白浊、白带过多、湿热疮痛、腰膝痹痛。主含薯蓣皂苷,故可用水提。
5.南蛇藤具有活血祛淤、祛风除湿,用于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四肢麻木、经闭瘫痪。
6.生大黄具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主要成分有蒽醌类,二苯乙烯甙类,色酮类,萘酚甙类,苯丁酮类及鞣质类。在本方中主要配合丹参逐瘀活血,并泻热。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大黄蒽醌类具有泻下,降压,活血的作用。有关文献报道,以大黄总蒽醌为指标,醇回流工艺优于渗漉和水提工艺。又考虑到蒽醌类溶于醇、水,为热不稳定性物质,在传统水煎剂中宜后下。为了保护蒽醌类等热不稳定性物质和方便在大生产中应用,故将生大黄与丹参一起先用适当浓度的乙醇提取,然后药渣用水提。
7.枳壳,性微寒,味苦、辛、酸。入肺、脾、大肠经。具有理气宽中,行滞消胀的作用。主治胸肋气滞、胀满疼痛、食积不化、痰饮内停、胃下垂等。含有黄酮苷类、生物碱类、香豆精、鞣质、糖类和有机酸等物质。这些成分在水中有一定的溶解度,故用水提取。
8.山茱萸味酸、涩,微温,归肝、肾经。其功效为补益肝肾,涩精固脱。临床用于内热消渴,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尿遗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等。在本方中为佐药,兼顾肝肾。主含山茱萸甙、莫诺甙等甙类及鞣质、有机酸类。这些成分均溶于水,故用水提取,也符合山茱萸入汤剂的传统提取方法。
但由于该方原为汤剂,而且有效成分不明确,故丹参、生大黄先用乙醇提取,提取后的药渣再与其他药用水提取。
三、提取工艺研究
(一)丹参、生大黄乙醇提取工艺研究
考虑到可能影响乙醇提取效果的主要有乙醇浓度、提取的次数、提取时间,加醇量等四个因素,根据以往的经验,先对提取次数单独进行考察,然后再根据结果,采用正交试验法,以丹参酮的提取率和浸膏得率为考查指标进行考查,优选丹参、大黄提取的最佳工艺技术条件。
1提取次数确定
取丹参75g、大黄25g,加70%乙醇提取3次,分别为8倍、6倍、6倍量,提取时间分别为2小时、1小时、1小时,分别收集每次提取液,浓缩至500ml,备用。
浸出物测定:分别取上述3次提取溶液各25ml于已恒重的蒸发皿中,水浴蒸干,移至烤箱中105℃烘烤4小时,移至干燥器中冷却,称重,按下式分别计算浸膏得率,结果见表1。
干膏得率=干膏重量/生药量×100%
丹参酮含量测定:采用HPLC法。
色谱条件:固定相: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流动相:甲醇-水(85∶15);检测波长:270nm;柱温:35℃;流速:1.0ml/min。
样品溶液制备:分别取第一次提取液1ml,第二次提取液5ml,第三次提取液10ml,水浴蒸干,残渣以甲醇溶解并定容至10ml,供测定丹参酮含量。
样品测定:将上述样品溶液进样5ul,记录峰面积,按标准曲线计算丹参酮含量,按下式计算转移率,结果见表1。(本批丹参中丹参酮含量为3.68%)
丹参酮的转移率=药液中丹参酮的含量/(丹参生药量×丹参药材中丹参酮含量)×100%
表1提取次数考察结果
Figure BDA0000043599870000081
*指单次提取占总提取的百分比
从表1可以看出,前二次提取合并的干浸膏得率与丹参酮转移率占三次提取合并的90%以上,第三次提取的仅占不到10%,故丹参、生大黄正交试验醇提次数采用二次。
2正交试验优选丹参、大黄提取条件
以乙醇浓度、提取时间、加入乙醇量为考察因素,用L9(34)正交表安排实验,以丹参酮的提取率和浸膏得率为评价指标。根据预试,拟定考察因素和水平表见表2,正交试验方案及结果见表3。结果方差分析见表4,表5。
表2丹参、大黄提取工艺因素水平表
Figure BDA0000043599870000082
实验方法与结果:称取丹参药材60g、大黄药材20g,依正交表安排实验,合并二次提取液,浓缩,定容至500ml,精密吸取上述溶液4ml,置蒸发皿中蒸干,加甲醇溶解定容于10ml量瓶,摇匀,用微孔滤膜(0.45um)滤过,滤液作为供试液。按上述方法分别测定浸出物得率和丹参酮含量,计算浸膏得率和转移率。
表3醇提工艺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
Figure BDA0000043599870000083
Figure BDA0000043599870000091
表4结果方差分析表(浸膏得率)
Figure BDA0000043599870000092
查F分布临界值表:F0。05(2,2)=19.00  F0。01(2,2)=99.00
表5结果方差分析表(丹参酮提取率)
Figure BDA0000043599870000093
从方差分析结果可知:对于浸膏得率,A因素差异显著(P<0.05),A因素中A1>A2>A3,最佳水平A1;C因素差异显著(P<0.05),C因素中C3>C2>C1,最佳水平C3;B因素差异均不显著(P>0.05),可根据节省能耗的原则和考虑B与A1、C3的搭配来选择,故以A1B2C3组合为佳。对于丹参酮提取率,A因素差异显著(P>0.05),A因素中A3>A2>A1,最佳水平A3;B、C因素差异均不显著(P>0.05)极差RB>RC,故影响实验结果的主次因素顺序为A>B>C;B因素中B3>B2>B1,B因素取B3水平,C因素中差别不大,根据节省能耗的原则,选择C1水平。故以A3B3C1组合为佳。
验证试验:由于优选的工艺未包括在正交设计表的9次试验中,故对其进行了验证试验。用同一批药材,称取1/5处方量,分别按A1B2C3,A3B3C1进行对比试验,测定浸膏得率及丹参酮提取率,结果见表6。
表6验证试验结果
Figure BDA0000043599870000101
由表6可见,以浸膏得率为指标,A1B2C3优于A3B3C1,以丹参酮提取率为指标,A3B3C1优于A1B2C3。可见醇浓度越高,丹参酮提取率越高,浸膏得率较低。但由于丹参、生大黄用乙醇提取后,药渣要再与其他药一起用水提取,故确定乙醇提取工艺条件为A3B3C1,即第一次加7倍量80%乙醇提取1小时,第二次加5倍量80%乙醇提取0.5小时。
(二)枳壳等药材水提工艺研究
1.枳壳药材中柚皮苷含量测定
取枳壳粗粉0.2克,精称,加50ml甲醇,回流1.5h,取滤液4ml,蒸干柚皮苷含量测定用甲醇转移,定容于10ml。按下述柚皮苷含量测定方法测得柚皮苷含量为6.75%。
2.水提取次数的研究
除丹参、大黄外,称取处方量1/50的药材,按处方比例加入用最佳工艺技术条件提取过的丹参、大黄药渣(以下正交试验同此法),用水煎煮3次(第1次12倍水1.5h,第2次10倍水1.0h,第3次10倍水1.0h),滤过,分别收集滤液。第1煎、第2煎、第3煎浓缩定容至500ml,备用。
浸出物测定:分别取上述3次提取溶液各25ml于已恒重的蒸发皿中,水浴蒸干,移至烤箱中105℃烘烤4小时,移至干燥器中冷却,称重,按下式分别计算浸膏得率,结果见表7。
干膏得率=干膏重量/生药量×100%
柚皮苷含量测定:采用HPLC法。
色谱条件:固定相: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流动相:甲醇-水-0.05%磷酸(45∶45∶10);
检测波长:283nm;柱温:35℃;流速:1.0ml/min。
样品溶液制备:分别取第一次提取液2ml,第二次提取液5ml,第三次提取液10ml,水浴蒸干,残渣以甲醇溶解并定容至10ml,供测定柚皮苷含量。
样品测定:将上述样品溶液进样5ul,记录峰面积,按标准曲线计算柚皮苷含量,按下式计算转移率,结果见表7。
柚皮苷的转移率=药液中柚皮苷的含量/(枳壳生药量×枳壳药材中柚皮苷含量)×100%
表7提取次数考察结果
*指单次提取占总提取的百分比
从表7可以看出,前二次提取合并的干浸膏得率与柚皮苷转移率占三次提取合并的90%以上,第三次提取的仅占不到10%,故正交试验水提次数采用二次。
3.水提正交试验
以浸泡时间、加水量、提取时间为考察因素,用L9(34)正交表安排实验,以柚皮苷及浸膏的提取率为评价指标。根据预试,拟定考察因素和水平表见表8,正交试验方案及结果见表9。结果方差分析见表10,表11。
表8水提工艺因素水平表
Figure BDA0000043599870000112
实验方法与结果:按水提取次数的研究的方法称取药材,依正交表安排实验,合并二次提取液,浓缩后定容至500ml,精密吸取上述溶液5ml,置蒸发皿中蒸干,加甲醇溶解定容于10ml量瓶,摇匀,用微孔滤膜(0.45um)滤过,滤液作为供试液。按上述方法分别测定浸出物得率和柚皮苷含量,计算浸膏得率和转移率。
表9水提工艺正交实验设计及结果
Figure BDA0000043599870000113
Figure BDA0000043599870000121
表10结果方差分析表(浸膏得率)
Figure BDA0000043599870000122
查F分布临界值表:F0。05(2,2)=19.00  F0。01(2,2)=99.00
表11结果方差分析表(柚皮苷转移率)
Figure BDA0000043599870000123
从方差分析结果可知:对于浸膏得率,C因素差异显著(P<0.05),C因素中C3>C2>C1,最佳水平C3;A、B因素无差异(P>0.05),可根据情况与其他因素任意搭配,对于柚皮苷转移率,B因素差异显著(P<0.05),B3>B2>B1,B因素取B3水平;A、C因素为次要因素(P>0.05),可根据情况与其他因素任意搭配。综合考虑浸膏得率和柚皮苷转移率,故可先确定B、C实验方案为B3C3。A因素为次要因素,为了节约生产时间;故确定A1B3C3组合为最佳工艺。即药材不浸泡,第一次加12倍量水提取2小时,第二次加10倍量水提取1.5小时。
由于所优选的工艺已在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案中(3号实验),故不对其进行了验证试验。
【浓缩工艺研究】
为了降低溶液浓缩及稠膏干燥的温度,防止有效成分的破坏,特别是热敏性成分的破坏,提高浓缩、干燥的效率,我们以丹参酮及产品形态为指标,采用减压浓缩(60~70℃,0.06~0.07mPa真空度),喷雾干燥,常压浓缩、常压干燥方法分别制备了产品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2。(丹参酮含量测定及转移率计算方法见提取工艺项下的方法)
表12不同浓缩及干燥条件下的产品形态和丹参酮转移率
Figure BDA0000043599870000131
结果表明,减压浓缩、喷雾干燥方法制备的产品丹参酮转移率高,颜色浅,不沾罐壁,溶解性好,说明减压浓缩,喷雾干燥方法优于其他方法,故本工艺制备的水溶液及稠膏均采用减压浓缩,喷雾干燥的方法进行浓缩及干燥。
【喷雾干燥条件的选择】
采用常规办法烘干乃至用减压的办法干燥,都不容易干,所得浸膏坚硬,而且很容易焦化,喷雾干燥法可以减少物料受热时间,且避免了以上缺点,故选择用喷雾干燥法进行干燥。影响喷雾干燥过程的因素有浸膏密度、进风温度、喷速、入塔风压,故对其进行考察。
(一)浸膏密度的确定
喷雾干燥效果与浸膏密度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预试验中,发现密度太大容易粘堵喷头,且喷雾颗粒大,致使浸膏不能迅速干燥,也会粘结成块;密度太小,浸膏的含固量低,使喷雾干燥时间加长,能耗增大,因此以药粉形态和单位时间内收集药粉的量为指标,优选浸膏密度,结果见表13。
表13浸膏密度对喷雾干燥影响的结果
Figure BDA0000043599870000141
从表13中可知,相对密度1.11-1.12(60℃测)单位时间内收集药粉的量多,但浓缩时间较长,而且粉末粘壁,影响后续处理,相对密度1.02-1.04(60℃测)时,喷雾干燥时间较长。而在相对密度为1.05-1.10(60℃测)左右时,喷雾干燥的效果较好。因此在喷雾干燥中,确定浸膏的相对密度为1.05-1.10(60℃测)。
(二)进风温度的确定
进风温度高,浸膏的有效成分易破坏,并可能糊化,干粉含水量越低,而温度太低浸膏干燥不完全,过程稍长,易结块。经过预试,以干粉色泽、干粉中水分含量和丹参酮转移率为指标,固定其他条件,对进风温度进行优选,结果见表14。
表14进风温度对喷雾干燥影响的结果
Figure BDA0000043599870000142
从表14中可知,进口温度210~220℃,喷雾干燥的效果较满意。
(三)喷速的确定
喷速越高,干粉含水量越大;反之,喷速越低,干粉含水量越小,但喷雾时间过长,生产成本增加。经过预试,以干粉色泽、干粉中水分含量为指标,固定其他条件,对喷速进行优选,结果见表15。
表15喷速对喷雾干燥影响的结果
从表15中可知,进口温度210~220℃,喷雾干燥的效果较满意。
(四)入塔风压的确定
压缩空气压力对喷雾干燥结果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压力越小,干粉越粗,越不易制粒;反之,压力越大,干粉越细,越容易制粒,但压力过大,则会损坏雾化器,故对入塔风压的大小进行考察,根据经验及多次试验,确定入塔风压控制在3.0~3.5kg。
综合考虑各项因素,根据实验结果最终筛选出最佳喷雾干燥工艺:浸膏相对密度1.05-1.10左右,进风温度为220~210℃,喷速为3500ml/h,入塔风压为3.0~3.5kg。
【制剂成型研究】
(一)剂型的选择依据
本方根据高洁生教授的科研筛选方,经临床使用数百例患者,具有满意的治疗效果,尤其在改善患者症状方面有较为明显的优势。本方汤剂虽有满意的治疗效果,但患者服用不方便,尤其是该方药味较多,给外出患者坚持治疗带来困难。因此需要制备成贮存,携带、服用均方便的剂型。本方单日生药量有83g,提取的浸膏在20g左右,制备成片剂、胶囊都会使患者一次服用量较大,如:用0号胶囊,0.5克/粒,日服量40粒。如过分精制导致有效成分损失太大,影响疗效;颗粒剂制备工艺相对较简单,携带、服用均较方便,较易被患者服用,且疗效确切,因此选择颗粒剂作为该方的剂型。
(二)制粒条件的选择
1.药粉的性质
提取液喷雾干燥后所得浸膏粉均匀、细腻、含水量低、溶解性极好,但由于比表面积很大,因而易吸潮,粘性强,易粘连成团,故对其流动性、吸湿性进行研究,结果见表16。
休止角的测定:以休止角来评价药粉的流动性,一般认为休止角小于30℃时,粉粒流动性良好,大于40℃时流动性不好。采用固定漏斗法,将3只漏斗串联并固定于水平放置的坐标纸上4cm处,最下一只漏斗出口磨平,小心将药粉沿漏斗壁倒入最上的漏斗口中,直到坐标纸上形成的药粉圆锥体尖端接触到漏斗为止,由坐标纸测出圆锥体底部的直径(反复测定5次),计算休止角:tgα=H/R。
吸湿百分率的测定:有盛有氯化钠过饱和溶液的干燥器放入25℃的恒温培养箱内恒温24h,此时其内部的相对湿度为75%。在已恒重的称量瓶底部放入厚约2mm的样品,准确称量后置于干燥器内(瓶盖打开),25℃恒温保存,定时称量,按下式计算吸湿百分率。
Figure BDA0000043599870000161
表16药粉流动性、吸湿性结果
Figure BDA0000043599870000162
从表16可知药粉流动性不好,而且有较强的吸湿性。
2.赋型剂的选择
由于药粉流动性不好,而且有较强的吸湿性,预试结果表明:若不加任何辅料直接进行制粒比较困难,因此选择颗粒剂常用成型辅料:糊精、乳糖、淀粉,固定其它制粒条件,以一次颗粒得率为指标进行优选,结果见表17。
颗粒的制备:取10∶1的浸膏粉与赋形剂,混匀,过4号筛,用适量90%乙醇制软材,过2号筛,摇摆式制粒机制粒,60℃热风干燥,过1号筛整粒,用4号筛筛出细粉,颗粒继续于60℃干燥至含水量为1.56%,以过1号筛但不能过4号筛的颗粒为合格颗粒,按下式计算颗粒得率:
颗粒得率=(合格颗粒重量)/(浸膏粉重+辅料重)×100%
表17赋型剂的种类及颗粒得率
Figure BDA0000043599870000163
从表17可知用糊精和乳糖作赋型剂较好,但乳糖的价格比糊精高4倍,为了节约生产成本,故选用糊精作赋型剂。
3.糊精加入量的考察
加入适量的糊精后可以减少引湿性,使成型容易,但从生产成本和服用剂量方面考虑,辅料量应越少越好,在预试结果的基础上,以一次颗粒得率为指标并对糊精加入量进行考察(颗粒得率计算方法同上),结果见表18。
表18糊精用量考察结果表
Figure BDA0000043599870000171
从表18可看出糊精与干膏比例等于或大于1∶10成型较易。
4.乙醇浓度的确定
适当浓度的乙醇作润湿剂,有利于制备软材及颗粒,过高过低都难以制粒,同时,适当的乙醇也有利于颗粒干燥,使于粒硬度合适,色泽均匀。因此固定上述优选的条件,以休止角、颗粒收率、吸湿性为指标来确定乙醇浓度(休止角的测定、颗粒收率、吸湿百分率的测定方法同上)。试用80%、85%、90%、95%的乙醇过16目筛制粒,颗粒在60℃以下温度干燥,干燥后,用10目、60目筛整粒,制得颗粒,结果见表19。
表19乙醇浓度的考察表
Figure BDA0000043599870000172
由表19可以看出,未制粒前干粉的休止角>40°,经过乙醇制粒后,休止角降至36°左右,表明流动性变好好;48h吸湿百分率从未制粒前15%降至制粒后的6%左右,抗潮性明显加强。比较不同浓度的乙醇制粒,发现用95%乙醇制粒粘性小,细粉多;85%、80%乙醇制粒,粘性太大,导致制粒时物料容易堵塞筛网,并且颗粒收率较低。而用90%乙醇制粒,粘性适中,颗粒均匀,且颗粒收率高。因此确定用90%乙醇制粒。
综合上述考察结果,确定制剂成型工艺为:取干粉与糊精10∶1,搅拌均匀,过4号筛,用适量90%乙醇制软材,过2号筛,摇摆式制粒机制粒,60℃热风干燥,过1号筛整粒,用4号筛筛出细粉,颗粒继续于60℃干燥,即得。
(三)烘干条件
制成的颗粒有一定粘性,干燥温度高于60℃则容易表面结硬块,而且升温过程要缓慢,如迅速升高到60℃表面虽干了而内部未干燥完全。工业大生产时采用沸腾干燥可以解决以上问题。
(四)单剂量的确定
由于本品为临床处方衍变而成,每日生药剂量为83g,丹参、生大黄共20g,用乙醇提取后浸膏得率为19%左右,得干浸膏约为3.8g,丹参、生大黄乙醇提取后的药渣与其他药水提浸膏得率为20%左右,得干浸膏约为16g,考虑到大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故确定加适量赋形剂共制成颗粒20g,每日服用2次,每次10g。
【中试研究】
为了验证与完善实验室研究的工艺合理性,并保证制剂(制法)达到生产的可操作性,我们按制剂处方量10倍量投料,应用中试车间的提取浓缩机组,对实验室研究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了三批放大试验,具体操作步骤如下,主要生产设备一览表见表20,实验结果见表21。
表20、主要生产设备一览表
Figure BDA0000043599870000181
表21中试生产技术参数表
  批号   031105   031106   031107
  投料量(kg)   41.5   41.5   41.5
  浸膏得量(kg)   8.7   9.0   8.5
  辅料用量(kg)   0.87   0.90   0.85
  颗粒得量(kg)   9.55   9.90   9.35
  成品得量(包)   949   978   930
  成品得率(%)   94.9   97.8   93.0
  成品丹参酮转移率(%)   64.1   65.5   66.0
  水分   3.9%   4.5%   4.2%
  装量差异   合格   合格   合格
  鉴别试验   阳性   阳性   阳性
上述结果表明,工艺技术条件优选合理,所用设备适应于本品的生产,产品各项技术参数稳定,质量合格。该工艺稳定可行。
【辅料来源及质量标准】
糊精:本品应符合中国药典(2000版)二部1038页糊精项下有关规定。
【本发明的中药制剂的药理性研究数据】
一.本发明的中药制剂对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影响
取SD雌性大鼠60只,体重200-220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秋水仙碱组、康风消颗粒高、中、低剂量组。大鼠口服本发明的中药制剂1.7g/kg、3.4g/kg、6.8g/kg,并用秋水仙碱0.48g/kg作为阳性对照,连续给药7天,末次给药1小时后,大鼠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40mg/kg)麻醉,用5号注射针在受试大鼠右踝关节外侧后方为穿刺点,在踝关节腔注入50ml尿酸钠溶液(20mg/μl)到关节腔。正常对照组注射50μlPB5,继续给药两天,分别于造模后4、12、24小时采用足趾容积测定方法测大鼠关节肿胀度,72小时后取下受试关节,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IL-1β、PEG2含量。结果表明:本发明的中药制剂三个剂量组与秋水仙碱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对大鼠关节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C<0.01)。本发明的中药制剂高、中剂量能使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动物关节局部炎症因子IL-1β和PEG2均下降。其中IL-1β(pg/ml)模型组为95.7±22.1;秋水仙碱为60.2±25.6;本发明的中药制剂高、中、低剂量分别为52.3±29.2、57.4±26.5、72.7±32.5;PEG2(μg/ml);模型组为20.6±7.2,秋水仙碱为9.3±6.9,本发明的中药制剂高、中、低剂量分别为8.6±3.7、7.2±3.2、15.7±6.3。上述实验结果可见,大鼠口服本发明的中药制剂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类模型动物关节局部炎症因子IL-1β有降低作用。通过降低IL-1β的水平,可以减少其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降低巨噬细胞等,合成IL-6、IL-8及TNF-a,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二.本发明的中药制剂对大鼠尿酸排泄的影响
取SD大鼠50只,体重240-260g,雌性,先测定血中尿酸浓度,
再按血尿酸浓度随机均衡分为正常对照组、苯溴马隆(0.02g/kg)阳性对照组、本发明的中药制剂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1.7g/kg、3.4g/kg和6.8g/kg)。每日灌胃给药一次,连续7天。第7天给药后45min大鼠用戊巴比妥钠麻醉。般静脉恒速(0.1ml/min)输入5%甘露醇生理盐水,以维持大鼠6h内有一定的尿量,同时收集尿液。分别收集给药后1-6h内的尿液和给药后6h的血液。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和尿液中的尿酸、肌酐浓度,并计算给药后血尿酸降低百分率。尿酸排出量结果:对血尿酸降低率(%);正常对照组为10.02±10.37;苯溴马隆组为50.37±21.56;本发明的中药制剂高、中、低剂量分别为42.60±15.32、33.70±17.21、13.26±9.31。结果表明,苯溴马隆、本发明的中药制剂高、中剂量均能明显提高血尿酸降低百分率,而本发明的中药制剂低剂量组没有明显差别。对大鼠尿中尿酸排出量(μmol/min):正常对照组为0.018±0.050、苯溴马隆组为0.028±0.013、本发明的中药制剂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0.026±0.012、0.024±0.014、0.020±0.018。结果可见,苯溴马隆和本发明的中药制剂高、中剂量均能提高尿中尿酸排出量。
三.本发明的中药制剂的镇痛作用
3.1对小鼠热板法痛阀的影响
采用热板法测小鼠痛阀,选取合格(5s<痛阀<30s)雌性昆明种小鼠50只,体重20-22g,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秋水仙碱组(0.1g/kg)、本发明的中药制剂高、中、低剂量组(9.84g/kg、4.92g/kg和2.46g/kg),每日灌胃给药一次,共七天。末次给药后,1h和2h测小鼠痛阀(秒)。结果正常组痛阀分别为13.2±3.7和16.9±4.2、秋水仙碱分别为34.6±10.2和39.6±12.3、本发明的中药制剂高、中、低剂量分别为34.6±10.2和43.7±11.5、29.6±8.3和32.7±7.6、26.4±6.2和29.1±7.3,结果表明与正常组比较四个给药组均能明显提高小鼠的痛阀。
3.2对醋酸致痛小鼠的影响
取昆明种小鼠50只,雌雄各半,体重20-22g,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秋水仙碱组(0.1g/kg)、本发明的中药制剂高、中、低剂量组(9.84g/kg、4.92g/kg、2.46g/kg)。每天灌胃给药一次,连续七天。末次给药后45min,每鼠腹腔注射0.7%醋酸0.2ml/只。观察20min内小鼠扭体次数。结果正常对照组为36.2±11.4次,秋水仙碱组16.7±9.9次,本发明的中药制剂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17.6±10.2、22.4±11.5、25.6±10.8次,结果可见,四个给药组均能明显减少醋酸致痛小鼠扭体次数,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四.小结与讨论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的炎症反应。现代药效学研究中多采用成年大鼠单个踝关节局部注射尿酸钠50μl(20m g/ml)使动物模型表现出痛风早期急性发作,迅速出现高峰和随后缓解的典型病变过程。更充分模拟了人类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本试验采用上述动物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本发明的中药制剂对尿酸钠所致大鼠急性痛风性关节肿胀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关节局部炎症因子IL-1β和PEG2均有降低作用。同时能显著促进大鼠体内尿酸的排泄,并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

Claims (7)

1.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土茯苓5~40份、泽泻3~30份、丹参5~25份、绵萆薢10~30份、山茱萸1~20份、生大黄1~20份、南蛇藤5~40份、枳壳1~2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痛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土茯苓8份、泽泻6份、丹参6份、绵萆薢6份、山茱萸2份、生大黄2份、南蛇藤6份、枳壳2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疗痛风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该中药制剂的剂型包括口服液、片剂、胶囊剂和颗粒剂。
4.制备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制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1)按照原料配方配比,取处方量的丹参、生大黄,第一次加5~7倍量60%~80%乙醇提取1~2小时,滤过;药渣再加2~5倍量60%~80%乙醇提取0.5~1.5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60℃热测的相对密度为1.05~1.10,备用;
2)取其余6味药材,加入丹参、生大黄用醇提后的药渣,第一次加8~12倍量水提取1~2小时,滤过;第二次加6~10倍量水提取0.5~1.5小时提取药材,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60℃热测的相对密度为1.05~1.10,备用;
3)合并上述两种浓缩液,喷雾干燥,控制进口温度为200~230℃,喷速为1500~3500ml/h,入塔风压3.0~3.5kg,得药物干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1)按照原料配方配比,取处方量的丹参、生大黄,第一次加7倍量80%乙醇提取2小时,滤过;药渣再加5倍量80%乙醇提取0.5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60℃热测的相对密度为1.05~1.10,备用;
2)取其余6味药材,加入丹参、生大黄用醇提后的药渣,第一次加12倍量水提取2小时,滤过;第二次加10倍量水提取1.5小时提取药材,滤过,滤液合并,减压浓缩至60℃热测的相对密度为1.05~1.10,备用;
3)合并上述两种浓缩液,喷雾干燥,控制进口温度为220℃,喷速为3500ml/h,入塔风压3.0~3.5kg,得药物干粉。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制得药物干粉后,将10重量份的干粉与0.25~2重量份的糊精混合均匀,80%~98%乙醇制粒,干燥,整粒,分装,得颗粒制剂。
7.如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中药制剂在制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或高尿酸血症药物中的应用。
CN2011100061849A 2011-01-12 2011-01-12 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0207854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0061849A CN102078543B (zh) 2011-01-12 2011-01-12 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1100061849A CN102078543B (zh) 2011-01-12 2011-01-12 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78543A true CN102078543A (zh) 2011-06-01
CN102078543B CN102078543B (zh) 2012-04-25

Family

ID=440848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0061849A Active CN102078543B (zh) 2011-01-12 2011-01-12 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78543B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58374A (zh) * 2015-04-17 2015-07-08 淄博夸克医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中药
CN105412270A (zh) * 2014-09-22 2016-03-23 天津巨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治疗痛风的中药复方制剂
CN105497701A (zh) * 2016-01-16 2016-04-20 杜志政 治疗痛风病症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0141629A (zh) * 2019-05-27 2019-08-20 河南中医药大学 一种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中药
CN111973719A (zh) * 2020-09-17 2020-11-24 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医医院 一种用于痛风缓解期的彝药
US11000569B2 (en) * 2016-01-29 2021-05-11 Shandong Zhonghai Pharmaceutical CO. LTD Medicament for use in treating fatty liver, hepatitis and cirrhosi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48248C (zh) * 2005-01-11 2007-11-14 贵阳新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01590169A (zh) * 2008-05-27 2009-12-02 北京因科瑞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治疗痛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03708B (zh) * 2009-11-10 2011-09-14 卢速江 一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348248C (zh) * 2005-01-11 2007-11-14 贵阳新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01590169A (zh) * 2008-05-27 2009-12-02 北京因科瑞斯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治疗痛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03708B (zh) * 2009-11-10 2011-09-14 卢速江 一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痛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云南中医药杂志》 20080131 张高锋等 中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进展 47-48 1-7 第29卷, 第1期 2 *
《第六届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学术交流大会》 20060930 江惠祥等 益胃降浊治疗痛风体会 189 1-7 , 2 *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12270A (zh) * 2014-09-22 2016-03-23 天津巨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治疗痛风的中药复方制剂
CN104758374A (zh) * 2015-04-17 2015-07-08 淄博夸克医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中药
CN105497701A (zh) * 2016-01-16 2016-04-20 杜志政 治疗痛风病症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US11000569B2 (en) * 2016-01-29 2021-05-11 Shandong Zhonghai Pharmaceutical CO. LTD Medicament for use in treating fatty liver, hepatitis and cirrhosis
CN110141629A (zh) * 2019-05-27 2019-08-20 河南中医药大学 一种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中药
CN110141629B (zh) * 2019-05-27 2021-07-23 河南中医药大学 一种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中药
CN111973719A (zh) * 2020-09-17 2020-11-24 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医医院 一种用于痛风缓解期的彝药
CN111973719B (zh) * 2020-09-17 2022-04-01 楚雄彝族自治州中医医院 一种用于痛风缓解期的彝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78543B (zh) 2012-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78473B (zh) 一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78543B (zh) 一种治疗痛风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687994B (zh) 一种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6975021A (zh) 一种滋阴银翘汤方抗病毒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5902906A (zh) 一种治疗风寒感冒咳嗽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20572A (zh) 一种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8743892A (zh) 升阳益胃汤方中药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01607051B (zh) 一种中药减肥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520694A (zh) 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2988675B (zh) 一种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705687A (zh) 一种防治早期慢性肾衰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569712A (zh) 一种治疗感冒风寒的中药组合物
CN105497816A (zh) 一种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194421A (zh) 一种夏枯草降血脂保健口服液及其制备方法
CN102552806B (zh) 一种消脂通脉颗粒及其制作方法
CN100496555C (zh) 解毒止痒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267559B (zh) 一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药物及其制作方法
CN1806832B (zh) 一种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质量检测方法
CN101912594A (zh) 一种治疗肠胃疾病的中药制剂
CN101744931A (zh) 祛痤疮的中药组合物、其制剂、制备方法及用途
CN101850063A (zh) 一种防治痛风的药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5943705A (zh) 一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327115B (zh) 一种防治ⅱ型糖尿病桑黄通泻配方及制备工艺
CN107007702A (zh) 一种治疗骨关节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剂
CN103263658A (zh) 一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226

Address after: 410331 national biological industry base of Changsha, Hunan, Changsha

Patentee after: Hunan Prima Pharmaceutical Research Center Co., Ltd

Address before: The experimental animal center of No. 9, Kang Ning Lu in Hunan province 410331 Changsha Liuyang national biological industry base

Patentee before: Drug Safety Evaluation Center of Hunan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