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77262A - 加固框架、部件单元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固框架、部件单元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77262A
CN102077262A CN2009801241750A CN200980124175A CN102077262A CN 102077262 A CN102077262 A CN 102077262A CN 2009801241750 A CN2009801241750 A CN 2009801241750A CN 200980124175 A CN200980124175 A CN 200980124175A CN 102077262 A CN102077262 A CN 10207726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iffening frame
heat
mff38
connector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2417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藤康司
住江信二
尾上正人
武田大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0772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726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954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for display panels
    • H05K7/20963Heat transfer by conduction from internal heat source to heat radiating structur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28Illuminating devices with cooling mea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3/00Function characteristic
    • G02F2203/60Temperature independen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固框架(38),其安装于在显示装置(69)中发热的部件单元的外装部件(37),在加固框架(38)的内部包括第一散热片。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即使部件单元(液晶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源单元等)由于驱动而产生的热量、例如部件单元中包括的各种元件的驱动热传导至该部件单元的外装部件(37),该驱动热也会传导至与该外装部件(37)接触的加固框架(38),进一步,该驱动热通过第一散热片被散热。因此,部件单元中的各种元件等不因驱动热而劣化。

Description

加固框架、部件单元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背光源单元等部件单元加固的加固框架(也称为增强框架)、装载该加固框架的部件单元和包括该部件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来,代替使用阴极射线管的显示装置,薄型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装置和等离子体显示器面板装置)越来越成为主流。而且,在这样的薄型显示装置中,内置的各种部件,例如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液晶显示面板和背光源单元那样的部件单元,也必需变薄。
但是,如果这些部件单元的厚度变得过薄,则发生强度不足。因此,如图16所示,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显示装置169中,在装载有显示面板159的底座137安装有加固肋(加固框架)138。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29643号公报
但是,图16所示的加固肋138为了轻量化和提高散热性而包括通气孔191。而且,加固肋138通过将一块金属板折曲成截面为有边的帽子(hat)的形状而完成,通气孔191通过打穿金属板的方式形成。
因此,即使空气通过通气孔191流入加固肋138,该空气也不会充分地与宽面积的加固肋138接触。即,该加固肋138由于过于追求轻量化,因此构成加固肋138的金属板的面积过少,即使外气接触了金属板,蓄积在加固肋138的热量也不能充分地散热。
其结果是,即使该加固肋138与底座137连接,底座137蓄积的热量,例如显示装置169中包括的各种元件的驱动热也难以沿着加固肋138散热。即,难以说加固肋138充分地发挥了作为散热部件的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作为散热部件的功能的加固框架等。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固框架,其安装于在显示装置中发热的部件单元的外装部件上,该加固框架的内部包含第一散热片。
这样,部件单元(液晶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源单元等)由于驱动而产生的热量,例如部件单元中包括的各种元件的驱动热即使传导至该部件单元的外装部件,驱动热也传导至与该外装部件接触的加固框架,进一步,该驱动热被第一散热片散热。因此,部件单元中的各种元件等不因驱动热而劣化。
另外,优选第一散热片沿加固框架的长度方向(长边)延伸。这样,与外气(即外部大气)接触的第一散热片的面积容易扩大,因此加固框架容易被冷却。
此外,优选如下方式:在加固框架中,包括将由该加固框架的内壁和第一散热片包围的空间与加固框架的外部连接的连接口。
如果存在这样的连接口,则空气容易从外部流入加固框架内的空间,第一散热片容易与空气接触。因此,加固框架容易被冷却。
特别是优选包括多个连接口,其中,具有位于加固框架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的连接口和位于加固框架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的连接口。
这样,例如当位于加固框架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的连接口位于重力方向的下侧,而位于加固框架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的连接口位于重力方向的上侧时,由于驱动热而变热的空气在重力方向上从下侧的连接口进入,上升至上侧的连接口,进一步,从该连接口流向外部。因此,空气容易接触第一散热片,加固框架容易被冷却。
此外,也可以在加固框架的外周形成第二散热片。这样,与第一散热片相互结合,进一步冷却加固框架。特别优选第二散热片也与第一散热片同样地沿加固框架的长度方向延伸。
另外,通过以上的加固框架被加固的部件单元也能够认为是本发明。
此外,在部件单元的外装部件是多个外装片的集合体的情况下,优选加固框架以跨越多个外装片并与该多个外装片接触的方式安装。
这样,蓄积在每个外装片的驱动热同时传导至加固框架,并被散热(总而言之,虽然从多个外装片传导的驱动热蓄积于加固框架,但是该加固框架被冷却)。因此,部件单元中的各种元件等不因驱动热而劣化。
另外,包括以上那样的部件单元和覆盖部件单元中的加固框架的安装面的壳体的显示装置也能够认为是本发明。
此外,优选在这样的显示装置中,壳体包括面对加固框架的连接口的通气孔。
这样,液晶显示装置外部的空气经通气孔流入连接口,该空气接触第一散热片。因此,加固框架容易散热。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装载于部件单元的各种元件的驱动热通过将该部件单元加固的加固框架被散热。即,加固框架也作为散热部件发挥作用。因此,在安装有该加固框架的部件单元,各种元件不易因驱动热而劣化。
附图说明
图1A是MFF(多功能架)的立体图。
图1B是图1A所示的MFF的A1-A1’线箭头方向截面图。
图1C是图1A所示的MFF的B1-B1’线箭头方向截面图。
图2A是与图1A不同的MFF的立体图。
图2B是图2A所示的MFF的A2-A2’线箭头方向截面图。
图2C是图2A所示的MFF的B2-B2’线箭头方向截面图。
图3A是与图1A和图2A不同的MFF的立体图。
图3B是图3A所示的MFF的A3-A3’线箭头方向截面图。
图3C是图3A所示的MFF的B3-B3’线箭头方向截面图。
图4A是与图1A·图2A·图3A不同的MFF的立体图。
图4B是图4A所示的MFF的A4-A4’线箭头方向截面图。
图4C是图4A所示的MFF的B4-B4’线箭头方向截面图。
图5A是与图1A·图2A·图3A·图4A不同的MFF的立体图。
图5B是图5A所示的MFF的A5-A5’线箭头方向截面图。
图5C是图5A所示的MFF的B5-B5’线箭头方向截面图。
图6是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表示从背面看液晶显示装置时的平面图和该平面图中的E-E’线箭头方向截面图的双面图。
图8是液晶显示装置中包括的LED模块和导光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中包括的背光源单元的背面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背光源单元中的底座的背面的平面图。
图11是表示图6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其它例子的分解立体图(但是,仅图示液晶显示装置的一部分)。
图12是图11所示的底座和MFF的F-F’线箭头方向截面图。
图13是表示与图12所示的底座MFF不同的其它例子的截面图。
图14是表示与图10所示的背光源单元中的底座的背面不同的其它例子的平面图。
图15是表示与图7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截面图不同的其它例子的截面图。
图16是现有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1    第一散热片
14    连接口
14U   连接口
14B   连接口
14SU  连接口
14SB  连接口
14SM  连接口
ML    主开孔(由多功能架的内壁和第一散热片包围的空间)
15    第二散热片
16    通气孔
MJ    LED模块
21    LED
25    安装基板
31    导光体
37    底座(部件单元的外装部件)
37P   底座片(外装片)
37B  底座的背面(加固框架的安装面)
38   多功能架(加固框架)
38U  多功能架的顶面
38B  多功能架的低面
38S  多功能架的侧面
38N  多功能架的内壁
49   液晶显示面板(部件单元)
59   背光源单元(部件单元)
69   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存在省略阴影、部件附图标记等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参照其它的附图。此外,图上的黑圆圈是垂直于纸面的方向的意思。
图6的分解立体图表示液晶显示装置69,图7是表示从背面看液晶显示装置69时的平面图和该平面图中的E-E’线箭头方向截面图的双面图(其中,在图7的截面图中,简略地图示各种部件)。图8的分解立体图是液晶显示装置69中包括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模块MJ和导光体31的分解立体图,图9是表示液晶显示装置69中包括的背光源单元49的背面的立体图。
如图6所示,液晶显示装置69包括液晶显示面板59、背光源单元49和将液晶显示面板59与背光源单元49夹在内部的壳体HG(其中,将覆盖液晶显示面板59的壳体HG称为正面壳体HG1,将支承背光源单元49的壳体HG称为背面壳体HG2)。
液晶显示面板59使用密封部件(未图示)将包括TFT(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晶体管)等开关元件的有源矩阵基板51和与该有源矩阵基板51相对的对置基板52贴合。而且,在两个基板51·52的间隙注入未图示的液晶(另外,也可以以夹着有源矩阵基板51和对置基板52的方式安装偏光膜(偏振膜)53·53)。
背光源单元49对非发光型液晶显示面板59照射光。即,液晶显示面板59通过接收来自背光源单元49的光(背光源光)而发挥显示功能。因此,如果来自背光源单元49的光能够均匀地照射液晶显示面板59的整个面,液晶显示面板59的显示品质就能够得到提高。
而且,这样的背光源单元49包括LED模块MJ、安装基板25、导光体31、扩散片33、光学片34·35、底座37和多功能架38(另外,背光源单元49因为是各种部件集合的组件,所以也称为部件组件)。
LED模块MJ包括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21和安装基板25。LED21是发出光的发光元件(光源),安装基板25通过将LED21安装在形成于基板面的电极(未图示),向LED21供给来自未图示的电源的电流。
另外,如图8所示,在安装基板25,通过电极安装LED21的基板面被称为安装面25U,该安装面25U的背侧的基板面被称为非安装面25B。此外,为了确保光量,在安装基板25安装多个LED(点状光源)21即可,进一步优选将该多个LED排列为列状。但是,为了便于说明,在图中仅表示一部分的LED21(另外,以下将LED21的排列方向称为排列方向P)。
此外,如图6和图9所示,安装基板25经连接用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饶性印制电路)基板26与LED驱动器基板28连接,其中,该LED驱动器基板28装载有用于控制LED21的驱动器(LED驱动器27)。由此,LED驱动器27的控制信号经LED驱动器基板28、FPC基板26、安装基板25,到达LED21,LED21由控制信号进行发光控制。
导光体31使射入导光体31自身的LED21的光进行多重反射(混合),向外部射出。如图8所示,该导光体31包括接收光的光接收片31R和与该光接收片31R连接的出射片31S。
光接收片31R是板状部件,在沿排列方向P的侧壁的一部分具有切口(主切口)KC。该切口KC使LED21的发光面21L与切口KC自身的底KCb相对,并且具有将该LED21围起来的程度的空间。因此,如果以收纳于该切口KC的方式安装LED21,则切口KC的底KCb成为导光体31的光接收面31Rs。另外,令夹着光接收片31R的侧壁的两个面中的、面向安装基板25(甚至底座37)一侧的面为底面31Rb,该底面31Rb的相反面为顶面31Ru。
出射片31S以与光接收片31R并排的方式与光接收片31R连接,是位于从光接收面31Rs射入的光的行进前方的板状部件。该出射片31S具有与光接收片31R的底面31Rb为同一个面(在同一面)的底面31Sb,并且具有顶面31Su,该顶面31Su相对于光接收片31R的顶面31Ru具有阶差,该顶面31Su比光接收片31R的顶面31Ru高。
进一步,出射片31S的顶面31Su和底面31Sb并不平行,一个面相对于另一个面倾斜。详细而言,随着来自光接收面31Rs的光向行进前方行进,底面31Sb以接近顶面31Su的方式倾斜。即,出射片31S随着来自光接收面31Rs的光向行进前方行进,厚度(顶面31Su与底面31Sb的间隔)逐渐变薄,由此,逐渐变细(另外,包括这样的逐渐变细的出射片31S的导光体31也称为楔形导光体31)。
而且,包括这样的光接收片31R和出射片31S的导光体31从光接收面31Rs接收光,使该光在底面31b(31Rb·31Sb)与顶面31u(31Ru·31Su)之间混合,从顶面31Su朝向外部射出(另外,从顶面31Su射出的光称为面状光)。
如上所述的导光体31在安装基板25与(沿排列方向P)排列为一列的LED21相应地排列为一列。进一步,该成为一列的导光体31在与排列方向P交叉的交叉方向Q(例如与排列方向P正交的方向)上排列,于是,导光体31呈矩阵状排列。
特别是在导光体31这样沿交叉方向Q排列的情况下,光接收片31R的顶面31Ru支承出射片31S的底面31Sb,由聚集的顶面31Su形成同一个面(顶面31Su聚集在一个面)。此外,即使在导光体31沿排列方向P排列的情况下,也由聚集的顶面31Su形成同一个面。其结果是,导光体31的顶面31Su通过呈矩阵状排列,成为比较大型的光射出面(也将这样的呈矩阵状排列的导光体31称为串联(tandem)型导光体31)。
如图6所示,扩散片33以覆盖聚集的导光体31的顶面31Su的方式设置,使来自这些导光体31的面状光扩散,使光到达液晶显示面板59的整个区域。而且,扩散片33使在呈矩阵状排列的导光体31的边界发生的局部亮度下降变得不明显。另外,该扩散片33的材料并无特别限定,既可以是树脂,也可以是玻璃。
光学片34·35例如在片材面内具有棱柱形状,是使光的发射特性变更的光学片,以覆盖扩散片33的方式设置。因此,该光学片34·35能够将从扩散片33行进而来的光聚光,从而提高亮度。另外,通过光学片34和光学片35聚光的各种光的发散方向是交叉的关系。此外,也将扩散片33和光学片34·35总称为光学片组36。
底座37是收容以上的LED模块MJ、导光体31、扩散片33、光学片34·35的收容体。详细而言,底座37在呈矩阵状排列的导光体31的顶面31Su重叠地收容扩散片33和光学片34·35。因此,将该重叠方向称为重叠方向R(排列方向P、交叉方向Q、重叠方向R也可以为相互正交的关系)。
另外,如图6和图9所示,在成为背光源单元59的外装部件的底座37形成有引出孔HL,进一步在底座37的背面安装有LED驱动器基板28,该LED驱动器基板28安装LED驱动器27。而且,与安装基板25连接的FPC基板26通过引出孔HL进入底座37的背面,与LED驱动器基板28连接。
如图6和图7所示,多功能架(MFF)38是由热传导率比较高的材料、例如铁或铝等金属形成的柱状部件,安装在底座37的背面37B(即,底座37的背面37B成为MFF38的安装面)。因此,MFF(加固框架)38发挥增强底座37的强度的作用。
而且,以上的背光源单元49收容于箱形状的背面壳体HG2,框形状的正面壳体HG1按压与背光源单元49重叠的液晶显示面板59,并且被背面壳体HG2覆盖。而且,该正面壳体HG1被固定于背面壳体HG2(其中,固定的方法并无限定)。
于是,正面壳体HG1与背面壳体HG2一起将背光源单元49和液晶显示面板59夹在之间,液晶显示装置69制作完成。另外,该正面壳体HG1和背面壳体HG2因为也能够成为液晶显示装置69的外装部件,因此也可以称为外壳。
而且,在以上那样的液晶显示装置69中,来自背光源单元49中的LED21的光通过导光体31成为面状光射出,该面状光通过光学片组36,成为提高了发光亮度的背光源光而射出。进一步,该背光源光到达液晶显示面板59,液晶显示面板59利用该背光源光显示图像。
但是,如图10的平面图所示,在底座37的背面37B并排设置有MFF38,在MFF38以外的底座37的背面37B的其余部分,设置有进行液晶显示装置69的驱动所需的各种驱动电路基板29(其中,LED驱动器基板28也是驱动电路基板29的一个例子)。
驱动电路基板29安装有未图示的各种元件(发热源),这些元件由于进行驱动而发热(其中,LED驱动器27也是元件的一个例子)。而且,该热(量)、即驱动热向驱动电路基板29传导,进一步,还向与该驱动电路基板29接触的底座37传导(其中,也存在各种元件的驱动热通过底座37与背面壳体HG2之间的空气的对流传导至底座37的情况)。
此外,在LED模块MJ中,也由于LED21发光而发热,该热(驱动热)向安装基板25传导,进一步,还从该安装基板25向底座37传导。于是,在底座37蓄积大量的驱动热(其中,也存在LED21的驱动热通过背光源单元49内的空气的对流传导至底座37的情况)。总而言之,液晶显示装置69中的背光源单元59由于各种元件的驱动热而发热。
但是,在产生驱动热的背光源单元59中的底座37的背面37B,安装有MFF38,该MFF38如下所述。即,如作为MFF38的立体图的图1A、作为图1A所示的MFF38的A1-A1’线箭头方向截面图的图1B和作为图1A所示的MFF38的B1-B1’线箭头方向截面图的图1C所示,MFF38在内部包括第一散热片11。
第一散热片11是MFF38所包括的薄片。详细而言,在MFF38的内部,向该MFF38的柱方向(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方体形状的主开孔ML隔着一定的间隔排列,由此形成薄片。该薄片就是第一散热片11(其中,也能够认为主开孔ML是被MFF38的内壁38N和第一散热片11包围的空间)。
而且,当MFF38包括这样的第一散热片11时,即使蓄积于底座37的驱动热传导至MFF38,该MFF38也由于与第一散热片11接触的外气而被冷却(传导至MFF38的驱动热被散热)。
特别是第一散热片11是将与外气接触的面积扩大的散热片(heat sink:散热器)结构。因此,传导来了驱动热的MFF38能够被有效地冷却。其结果是,LED21和LED驱动器27等各种元件、安装基板25以及驱动电路基板29,不蓄积驱动热,这些元件和基板不会由于驱动热而劣化。
而且,第一散热片11沿MFF38的长度方向延伸,因此能够容易地扩大与外气(外部气体)接触的面积。因此,包括该第一散热片11的MFF38成为具有比较高的散热性的散热部件。而且,如果作为加固部件的MFF38成为散热部件,则背光源单元49不需要另外的散热部件。因此,能够削减背光源单元49中的部件个数。
此外,由第一散热片11和MFF38的内壁38N包围的主开孔ML与连接口14连接,该连接口14连接至MFF38的外部(参照图1A和图1C)。而且,该连接口14(14U、14B)不位于柱状的MFF38的侧面38S,而位于顶面38U和底面38B(总而言之,存在连接口14U和连接口14B,其中,连接口14U位于MFF38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的顶面38U,连接口14B位于MFF38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的底面38B)。
这样,在背光源单元49与背面壳体HG2之间被加热的空气从在重力方向上为下侧的底面38B的连接口14B进入,上升至在重力方向上为上侧的顶面38U的连接口14U,进一步,从该连接口14U流向外部(将从该连接口14B吸入的空气被从连接口14U排出的空气的流动称为烟囱效应)。
而且,在经主开孔ML从连接口14B至连接口14U的空气的流动的过程中,第一散热片11被冷却。即,通过比较快地流动的空气冷却第一散热片11。其结果是,能够更加有效地冷却MFF38。
另外,如图2A~图2C(图示的方式与图1A~图1C一样)所示,连接口14(14SU·14SB)也可以不位于柱状的MFF38的顶面38U和底面38B,而位于侧面38S。但是,如图2A所示,连接口14SU·14SB优选位于MFF38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与另一端。
这样,从连接口14SB吸入的空气被从连接口14SU排气,由此,比较快地流动的空气与第一散热片11接触,能够更加有效地冷却MFF38。
此外,如图3A~图3C(图示的方式与图1A~图1C一样)所示,连接口14(14U·14B·14SU·14SB)也可以不仅位于MFF38的顶面38U和底面38B,而且在侧面38S位于MFF38的长度方向的两端。
这样,从连接口14B·14SB吸入的空气被从连接口14S·14SU排气,由此,比较快地流动的空气与第一散热片11接触,能够更加有效地冷却MFF38。
进一步,如图4A~图4C(图示的方式与图1A~图1C一样)所示,连接口14(14U·14B·14SU·14SB·14SM·14SM)也可以不仅位于MFF38的顶面38U和底面38B,而且位于侧面38S的MFF38的长度方向的两端以及该两端之间。
这样,从连接口14B·14SB吸入的空气被从连接口14S·14SU排气(排出),由此,比较快地流动的空气与第一散热片11接触,能够更加有效地冷却MFF38。而且,因为发生通过连接口14SM·14SM的空气的进出,所以能够进一步冷却MFF38。
此外,如图5A~图5C(图示的方式与图1A~图1C一样)所示,也可以在MFF38的外周形成第二散热片15。这样,利用与第二散热片15接触的外气冷却MFF38。即,通过第一散热片11和第二散热片15,MFF38被冷却。
此外,当第二散热片15沿MFF38的长度方向延伸时,能够容易地扩大与外气接触的面积。而且,被蓄积在底座37的驱动热加热的空气从在重力方向上为底的底面38B侧的第二散热片15的一端流向顶面38U侧的第二散热片15的一端。因此,通过该空气的流动,MFF38被冷却(即,包括这样的第二散热片15的MFF38成为具有比较高的散热性的散热部件)。
而且,如图7所示,安装于底座37的MFF38被背面壳体HG2覆盖。而且,在连接口14位于被该背面壳体HG2覆盖的MFF38的侧面38S的情况下,优选在背面壳体HG2的一个面包括面对连接口14的通气孔16(不过,并不需要所有的通气孔16与连接口14面对)。这是因为,从通气孔16经连接口14流入的空气,也能够将冷却MFF38。
此外,在这样安装于底座37的MFF38被背面壳体HG2覆盖的情况下,优选MFF38与背面壳体HG2接触。这是因为,如果采用这种方式,则传导至MFF38的驱动热能够传导至背面壳体HG2而被散热。
另外,如图1A~图5A所示,从与背面壳体HG2相对的MFF38的侧面38S突起的突起片BG是用于将液晶显示装置69安装于墙壁等处的安装用部件。而且,如图7所示,该突起片BG镶嵌于贯通孔SL,向外部露出,其中,该贯通孔SL设置于背面壳体HG2的一个面(另外,该突起片BG所包括的开孔也可以与主开孔ML连接)。
(其它实施方式)
另外,本发明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趣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大型的背光源单元49中,从可操作性、降低成本的观点出发,存在成为外装部件的底座37被分割的情况。即,如图11所示,存在通过多个底座片(外装片)37P聚集为一个整体(集合体)而形成底座37的情况。
在装载这样的底座37的背光源单元49中,如图12的截面图(图11的F-F’线箭头方向截面图)所示,优选以如下方式安装MFF38:该MFF38跨越在同一个面内排列(成一个面地排列)的多个底座片37P并与之接触。
这样,对于通常的底座37(非分割型的底座37)使用的MFF38能够用于底座片37P彼此的连接。因此,不需要特别的连接部件,从而能够削减背光源单元49的成本。
此外,即使在每个底座片37P蓄积有各种元件的驱动热,MFF38也能够使蓄积在双方的底座片37P的驱动热传导至自身,进一步,使其散去。其结果是,各种元件和基板(安装基板25·驱动电路基板29)不因驱动热而劣化。
另外,MFF38与底座片37P的连接方式并无特别限定。例如,既可以是使用粘接剂进行的连接,也可以是使用螺丝等固定部件的连接。
此外,为了牢固地连接MFF38和底座片37P,并且增加作为底座37的强度,优选采用以下的方式。即,如图13的截面图(图12的其它例子的图)所示,底座片37P除了包括成为主体的主面37PF以外,还包括相对于该主面37PF立起的一个片(立起片37PS)。进一步,在相邻的底座37P彼此之间,立起片37PS也相邻。而且,MFF38夹着相邻的立起片37PS。
这样,立起片37PS彼此牢固地紧贴,因此,例如,与如图12所示的、仅跨越(架设于)相邻的底座片37P彼此的主面37PF地安装MFF38的情况相比,底座37的强度增加。
即,通过对底座片37P进行弯曲(折弯)加工而形成的立起片37PS彼此被MFF38夹着,由此完成底座37,于是,该底座37与由仅跨越底座片37P的主面37PF的MFF38连接而完成的底座37相比,强度增加。
此外,在蓄积在底座37的驱动热变得过高的情况下,也可以如图14的平面图所示那样,不仅在MFF38,而且在作为背光源单元49的外装部件的底座37安装散热管RP,该散热管RP也可以与MFF38连接。这样,蓄积在底座37的驱动热通过散热管RP和MFF38这两个部件散热,驱动热不蓄积在背光源单元49中。
此外,也可以如图15的截面图所示那样,在背面壳体HG2与底座37(详细而言,底座37的背面37B)之间设置散热片RS,该散热片RS与背面壳体HG2和底座37接触。采用这种方式,蓄积在底座37的驱动热也能够通过散热片RS和MFF38这两个部件散热。因此,驱动热不蓄积在背光源单元49中。
另外,在以上的说明中,作为显示装置的一个例子,列举了液晶显示装置69的例子。但是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能够是等离子体显示器面板装置和有机EL(Electro-Lumines:电致发光)显示器装置那样的显示装置。
此外,作为安装有MFF38的部件单元,列举了背光源单元49作为例子。但是,并不仅限于此,例如也能够在液晶显示面板59安装MFF38(即,液晶显示面板59也是部件单元)。

Claims (10)

1.一种加固框架,其安装在显示装置的发热部件单元的外装部件上,该加固框架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固框架的内部包含第一散热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固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散热片沿所述加固框架的长度方向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固框架,其特征在于:
包括将所述加固框架的内壁和所述第一散热片所包围的空间与所述加固框架的外部连接的连接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固框架,其特征在于:
包括多个所述连接口,其中,具有位于所述加固框架的长度方向的一端的所述连接口和位于所述加固框架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的所述连接口。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加固框架,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固框架的外周形成有第二散热片。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固框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散热片沿所述加固框架的长度方向延伸。
7.一种部件单元,其特征在于:
被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所述加固框架加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部件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件单元的外装部件是多个外装片的集合体,
所述加固框架被安装成跨越多个所述外装片并与这些外装片接触。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部件单元;和
覆盖所述部件单元中的所述加固框架的安装面的壳体。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被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所述加固框架加固的部件单元;和
覆盖所述部件单元中的所述加固框架的安装面的壳体,其中
所述壳体包括面对所述连接口的通气孔。
CN2009801241750A 2008-07-15 2009-05-07 加固框架、部件单元和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207726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83840 2008-07-15
JP2008-183840 2008-07-15
PCT/JP2009/058610 WO2010007827A1 (ja) 2008-07-15 2009-05-07 補強フレーム、部品ユニット、および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77262A true CN102077262A (zh) 2011-05-25

Family

ID=415502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241750A Pending CN102077262A (zh) 2008-07-15 2009-05-07 加固框架、部件单元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10110046A1 (zh)
CN (1) CN102077262A (zh)
WO (1) WO201000782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7588A (zh) * 2012-04-26 2013-10-30 冠捷投资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16084B1 (ko) * 2010-06-23 2012-12-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조명장치 및 모듈식 조명장치
KR101053633B1 (ko) 2010-06-23 2011-08-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모듈식 조명장치
KR101057064B1 (ko) 2010-06-30 2011-08-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엘이디 조명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120026370A (ko) * 2010-09-09 2012-03-1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5121962B2 (ja) 2011-03-31 2013-01-16 株式会社東芝 電子機器
KR101945948B1 (ko) 2011-12-30 2019-02-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EP2701475A1 (de) * 2012-08-22 2014-02-26 Ruf Telematik AG Gehäuse zur Aufnahme eines Flachbildschirms
KR101995869B1 (ko) * 2012-10-31 2019-10-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모듈 및 이를 갖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9323089B1 (en) * 2014-12-08 2016-04-26 Litemax Electronics Inc. Thin LCD device
CN105163563B (zh) * 2015-08-27 2018-04-17 苏州佳世达电通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EP3163362B1 (en) * 2015-10-27 2019-03-13 LG Electronics Inc. Display device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49237A (ja) * 1993-11-29 1995-06-13 Toshiba Corp 案内表示装置
JPH11233967A (ja) * 1998-02-12 1999-08-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シャーシ部材、シャーシおよびそれらを備えた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1134195A (ja) * 1999-11-01 2001-05-18 Jamco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ー装置
JP2001337611A (ja) * 2000-03-22 2001-12-07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表示装置のフレーム
CN1760938A (zh) * 2004-10-11 2006-04-19 三星Sdi株式会社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CN1815529A (zh) * 2005-01-31 2006-08-09 三星Sdi株式会社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JP2007155899A (ja) * 2005-12-01 2007-06-21 Patoraito:Kk Led表示器及びled表示システム
CN101160613A (zh) * 2005-12-27 2008-04-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等离子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71566A (en) * 1996-07-23 1999-10-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lasma display device and its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001345586A (ja) * 2000-06-02 2001-12-14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KR100542188B1 (ko) * 2003-08-26 2006-01-1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0589313B1 (ko) * 2003-09-24 2006-06-1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0669699B1 (ko) * 2003-11-25 2007-01-1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0637439B1 (ko) * 2004-05-19 2006-10-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JP4701642B2 (ja) * 2004-07-05 2011-06-15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KR100683751B1 (ko) * 2005-01-12 2007-02-20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7167365B2 (en) * 2005-01-17 2007-01-23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Back plate structure and plasma display apparatus
KR100717784B1 (ko) * 2005-02-24 2007-05-1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WO2007074848A1 (ja) * 2005-12-27 2007-07-0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US8289715B2 (en) * 2009-08-31 2012-10-16 Panasonic Corporation Plasma display device
JP2011053259A (ja) * 2009-08-31 2011-03-17 Panasonic Corp 画像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49237A (ja) * 1993-11-29 1995-06-13 Toshiba Corp 案内表示装置
JPH11233967A (ja) * 1998-02-12 1999-08-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シャーシ部材、シャーシおよびそれらを備えた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1134195A (ja) * 1999-11-01 2001-05-18 Jamco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ー装置
JP2001337611A (ja) * 2000-03-22 2001-12-07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表示装置のフレーム
CN1760938A (zh) * 2004-10-11 2006-04-19 三星Sdi株式会社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CN1815529A (zh) * 2005-01-31 2006-08-09 三星Sdi株式会社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JP2007155899A (ja) * 2005-12-01 2007-06-21 Patoraito:Kk Led表示器及びled表示システム
CN101160613A (zh) * 2005-12-27 2008-04-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等离子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77588A (zh) * 2012-04-26 2013-10-30 冠捷投资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组装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0007827A1 (ja) 2010-01-21
US20110110046A1 (en) 2011-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77262A (zh) 加固框架、部件单元和显示装置
US8436957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good heat radiating function
KR101237788B1 (ko) 엘이디 발광유닛 및 엘이디 백라이트어셈블리와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CN108303814B (zh) 显示装置
US7452109B2 (en) Edge light type backlight unit having heat sink system
KR100939382B1 (ko) 엘이디 모듈 기판과 섀시의 결합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백라이트
JP4729720B2 (ja) 面状照明装置及びこの面状照明装置をバックライトとした液晶表示装置
CN101532626B (zh) 发光二极管背光设备
US8687148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20070002552A (ko) 액정표시장치용 커버버툼 및 이를 이용한 발광다이오드백라이트어셈블리와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CN102879950A (zh) 显示装置、电子设备及照明装置
WO2011162016A1 (ja) Led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TW200933259A (en) Display device and light-emitting device
US20160291397A1 (en) Display device
US20100254119A1 (en) Light source connection member,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KR101318933B1 (ko) 백라이트 장치, 화상 표시 장치 및 백라이트 장치의 조립 방법
US8848134B2 (en) LED assembly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KR102100234B1 (ko) 디스플레이 모듈 및 이를 갖춘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30035120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액정표시장치모듈
KR20190056519A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20070108712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KR101679077B1 (ko)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구비한 액정표시장치
KR102192957B1 (ko) 발광소자 어레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KR101177572B1 (ko) 발광다이오드 패키지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모듈
KR101257748B1 (ko) Led 조명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