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73282A - 电子装置和电源控制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和电源控制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73282A
CN102073282A CN2010105367428A CN201010536742A CN102073282A CN 102073282 A CN102073282 A CN 102073282A CN 2010105367428 A CN2010105367428 A CN 2010105367428A CN 201010536742 A CN201010536742 A CN 201010536742A CN 102073282 A CN102073282 A CN 1020732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unit
contact site
signal
hou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3674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73282B (zh
Inventor
近藤洋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tsu Interne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732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32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732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7328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G06F1/162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with sliding enclosures, e.g. sliding keyboard or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8Packaging or power distribution
    • G06F1/189Power distribu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G06F1/3203Power management, i.e. event-based initiation of a power-saving mod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26Power supply means, e.g. regulation thereof
    • G06F1/32Means for saving power
    • G06F1/3203Power management, i.e. event-based initiation of a power-saving mode
    • G06F1/3234Power sav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action undertaken
    • G06F1/3287Power sav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action undertaken by switching off individual functional units in the computer system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 Power Source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子装置和电源控制装置及方法。一种控制连接到另一电子装置的电子装置的电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当所述电子装置的电源关闭时,使配置成连接到所述另一电子装置的接触部和配置成通过所述接触部检测表示所述另一电子装置的电源的状态的信号的检测单元电连接起来;当所述电子装置的电源打开时使所述接触部和所述检测单元电断开;以及当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信号时控制所述电子装置的电源。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和电源控制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装置和电源控制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2009年11月4日提交的在先日本专利申请2009-253048的优先权的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引证结合于此。
现在,诸如便携式终端装置的电子装置的功能在不断进步。
一些便携式终端装置能够执行各种信息处理,例如,语音电话会话、文档创建、访问网站、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电影再现等。
此外,存在具有各种不同形式的电子装置,使得用户可以舒适地使用这样的功能。
与此相关,存在这样的已知移动电话,其具有两个装置并且可以根据应用程序改变使得这两个装置处于连接状态或者分离状态,并可以在上述状态之一中使用,并且可以利用这两个装置中的一个的电源打开操作通过使用装置之间的传输线打开另一装置的电源(例如,见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2004-172826)。
发明内容
这里讨论的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是要提供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括:第二壳体和第一壳体。
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接触部,其配置成输出第二通知信号,以及第二控制单元,在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电连接到所述第二接触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控制单元通过所述第二接触部发送表示所述第二壳体的电源的状态的第二通知信号。
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接触部,其配置成电连接到所述第二接触部,第一检测单元,在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电连接到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执行通过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一接触部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接收到的第二通知信号的检测处理,第一路径切换单元,其选择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电连接的第一连接路径或者所述第一接触部未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电连接的第一断开路径,第一控制单元,其在所述第一壳体的电源关闭时使得所述第一路径切换单元选择所述第一连接路径,而在所述第一壳体的电源打开时使得所述第一路径切换单元选择所述第一断开路径,以及第一电源单元,其基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检测到的第二通知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壳体的电源。
这里讨论的实施方式的还有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控制连接到另一电子装置的电子装置的电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当所述电子装置的电源关闭时,使配置成连接到所述另一电子装置的接触部和配置成通过所述连接部检测表示所述另一电子装置的电源的状态的通知信号的检测单元电连接起来;当所述电子装置的电源打开时使所述接触部和所述检测单元电断开;以及当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通知信号时控制所述电子装置的电源。
附图说明
图1例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
图2A、2B、2C、2D、2E和2F例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装置的外观;
图3A和3B例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在分离状态下的外观;
图4A、4B、4C、4D、4E和4F例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输入操作单元的外观;
图5A、5B、5C、5D、5E和5F例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信息显示单元的外观;
图6A、6B、6C、6D、6E和6F例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输入操作单元在伸展状态下的外观;
图7A、7B、7C、7D、7E和7F例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在伸展状态下的外观;
图8是例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装置的硬件的框图;
图9是例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装置的功能的框图;
图10是例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源打开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例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源关闭处理的流程图;以及
图12是例示了当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电源打开时输入操作单元和信息显示单元的处理的流程的序列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可以以上述这种分离方式使用的电子装置中,由于用户可能会即使在分离状态也会执行打开电源的电源打开操作,因此各装置都安装有电源按钮。
结果,为了打开电源,在各装置上的电源打开操作(例如,按压电源按钮)成为优选的。
这样的结果是,与普通装置的电源打开操作相比,用户对各装置的电源打开操作花费双倍的时间和努力。
此外,在很多情况下优选使用有线接触部来实现除上述功能之外的功能,例如用于在连接状态下执行装置之间的信息通信的通信线。因此,从设计特性上看需要利用数量尽可能小的接触部实现这些功能。
此外,在上述日本未审专利申请公开2004-172826中公开的技术中,利用传输线执行从装置之一到另一装置的通信,以便执行电源打开操作。
为此,例如,当另一装置的电源关闭时,需要一直向通信功能提供电力,以准备从装置之一打开电源的通信,问题在于难以减小待机电力量。
在以下公开的技术中,可以利用装置之一控制另一装置的电源。
例如,提供了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电子装置。
第一壳体包括第一接触部、第一电源单元、第一检测单元、能够执行切换使得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一检测单元彼此电连接或者电断开的第一路径切换单元。
第二壳体包括可以电连接到所述第一接触部的第二接触部,以及第二控制单元,并且将形式改变到通过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将所述第二壳体电连接到所述第一壳体的第一形式和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分离的第二形式。
当第一壳体的电源关闭时,第一控制单元执行控制,使得第一路径切换单元导致第一接触部和第一检测单元彼此电连接。当第一壳体的电源打开时,第一控制单元执行控制,使得第一路径切换单元导致第一接触部和第一检测单元彼此电断开。
第二控制单元发送通知第二壳体的电源状态的第二通知信号。
第一检测单元检测通过第二接触部和第一接触部从第二控制单元接收到的第二通知信号。
当第一检测单元检测到第二通知信号时,第一电源单元控制第一壳体的电源。
此外,例如,提供了连接到另一电子装置的电子装置。
该电子装置包括可以电连接到所述另一电子装置的接触部的接触部、电源单元、检测单元、能够执行切换使得所述接触部和所述检测单元彼此电连接或者电断开的路径切换单元、以及控制单元。
此外,该电子装置将形式改变到通过所述接触部和所述另一电子装置的接触部将所述电子装置电连接到所述另一电子装置的第一形式和所述另一电子装置与所述另一电子装置分离的第二形式。
该控制单元执行控制,使得当电源关闭时,路径切换单元执行切换,使得接触部和检测单元彼此电连接,而当电源打开时,路径切换单元执行切换,使得接触部和检测单元彼此电断开。
检测单元检测到通知另一电子装置的电源的状态的通知信号,该通知信号通过接触部从另一电子装置接收到。
当检测单元检测到通知信号时,电源单元控制电源。
此外,例如,提供了一种电源控制装置,其控制连接到另一电子装置的电子装置的电源。
在该电源控制装置中,检测单元检测到通知另一电子装置的电源的状态的通知信号,该通知信号通过可以电连接到另一电子装置的接触部接收到。
该路径切换单元能够执行切换,使得接触部和检测单元彼此电连接或电断开。
该控制单元执行控制,使得当电子装置的电源关闭时,路径切换单元执行切换,使得接触部和检测单元彼此电连接,而当电子装置的电源打开时,路径切换单元执行切换,使得接触部和检测单元彼此电断开。
当检测单元检测到通知信号时,电源单元控制电子装置的电源。
此外,例如,提供了一种电源控制方法,该方法用于控制连接到另一电子装置的电子装置的电源。
执行该电源控制方法,使得在切换控制步骤中,当电子装置的电源关闭时,执行切换,使得可以电连接到另一电子装置的接触部和检测用于通知所述另一电子装置的电源的状态的通知信号的检测单元彼此电连接,所述通知信号通过接触部接收,而当电子装置的电源打开时,执行切换,使得接触部和检测单元彼此电断开。
在供电步骤中,当检测单元检测到通知信号时,控制电子装置的电源。
(第一实施方式)
图1例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例如,作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1,考虑了诸如便携式终端装置、移动电话、便携式电视机、便携式游戏机或者电子词典装置之类的电子装置。
此外,考虑了诸如笔记本计算机、智能电话或个人数字助理(PDA)之类的信息处理装置。
电子装置1具有壳体1a(第一壳体)和壳体1b(第二壳体)。
壳体1b可以与壳体1a分离。
电子装置1可以在壳体1a和1b结合的状态下或者在它们分离的状态下使用。
此外,各壳体1a和1b具有电源,例如,电池或电源适配器,使得它们即使在分离状态下也能够独立工作。
壳体1a包括控制单元1a1(第一控制单元)、路径切换单元1a2(第一路径切换单元)、检测单元1a3(第一检测单元)、电源单元1a4(第一电源单元)和接触部1a5(第一接触部)。
当壳体1a的电源关闭时,控制单元1a1使得路径切换单元1a2执行到接触部1a5和检测单元1a3彼此电连接的第一状态的切换。
此外,当壳体1a的电源打开时,控制单元1a1发送通知壳体1a的电源的状态的通知信号,并且使得路径切换单元1a2执行到接触部1a5和检测单元1a3彼此电断开而接触部1a5和控制单元1a1彼此电连接的第二状态的切换。
这里,假设“电源关闭”的描述包括限制了除在装置本身上操作电源并监视对另一装置的供电之外的功能并且减小了耗电量的待机状态。
例如,电源关闭的状态包括不向除各装置的电源单元(例如,在壳体1a的情况下的电源单元1a4和检测单元1a3)之外的单元供电的状态。
该路径切换单元1a2能够执行切换,使得接触部1a5和检测单元1a3彼此电连接或电断开。
这使得能够防止控制单元1a1和检测单元1a3彼此连接起来。
此外,路径切换单元1a2能够在接触部1a5与检测单元1a3彼此电连接的第一状态和接触部1a5与控制单元1a1彼此电连接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结果,当壳体1a的电源关闭时,检测单元1a3连接到壳体1b,而当壳体1a的电源打开时,控制单元1a1连接到壳体1b。
检测单元1a3检测用于通知壳体1b的电源状态的通知信号,该通知信号通过接触部1b5和接触部1a5从控制单元1b1接收到。
当检测单元1a3检测到通知信号时,电源单元1a4控制壳体1a的电源。
结果,根据壳体1b的电源状态控制了壳体1a的电源。
接触部1b5可以电连接到接触部1a5。
接触部1a5和1b5各自可以包括连接端子。
在这种情况下,接触部1a5和1b5设置成当壳体1a和1b处于结合状态时其连接端子彼此接触。
结果,可以在壳体1a和1b之间执行通信。
壳体1b包括控制单元1b1(第二控制单元)、路径切换单元1b2(第二路径切换单元)、检测单元1b3(第二检测单元)、电源单元1b4(第二电源单元)和接触部1b5(第二接触部),并且将形式改变到通过接触部1a5和接触部1b5将壳体1b电连接到壳体1a的第一形式和壳体1b与壳体1a分离的第二形式。
当壳体1b的电源关闭时,控制单元1b1将路径切换单元1b2切换到第一状态,而当壳体1b的电源打开时,控制单元1b1发送用于通知壳体1b的电源状态的通知信号并将路径切换单元1b2切换到第二状态。
该路径切换单元1b2能够执行切换,使得接触部1b5和检测单元1b3彼此电连接或电断开。
结果,当检测单元1b3可能检测到通知信号时,检测单元1b3可以从接触部1b5断开连接,由此防止控制单元1b1连接到检测单元1b3。
此外,路径切换单元1b2能够在接触部1b5与检测单元1b3彼此电连接的第一状态和接触部1b5与控制单元1b1彼此电连接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结果,当壳体1b的电源关闭时,检测单元1b3连接到壳体1a,而当壳体1b的电源打开时,控制单元1b1连接到壳体1a。
检测单元1b3检测通过接触部1a5和接触部1b5从控制单元1a1接收到的第一通知信号。
当检测单元1b3检测到通知信号时,电源单元1b4控制壳体1b的电源。
结果,根据壳体1a的电源状态控制了壳体1b的电源。
接触部1b5可以电连接到接触部1a5。
如上所述,接触部1b5可以包括连接端子。
根据这样的电子装置1,可以利用壳体之一控制另一壳体的电源。
此外,不用通信功能,可以相互监视彼此的壳体的电源状态,并且发送和接收电源控制的控制信号。
结果,同样,当继续监视到另一壳体的电源打开而保持壳体其中之一的待机状态时,可以减小与通信功能使用量相对应的待机电力。
在下面的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1的应用示例,给定便携式终端装置作为示例。
然而,以上述方式,电子装置1可以应用于除便携式终端装置之外的各种电子装置。
(第二实施方式)
图2A、2B、2C、2D、2E和2F例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装置的外观。图2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装置的俯视平面图。图2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装置的左侧视图。图2C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装置的正视图。图2D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装置的右侧视图。图2E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装置的底面图。图2F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装置的后视图。
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装置100是包括利用无线功能的电话会话功能的便携式终端装置。
便携式终端装置100包括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
输入操作单元11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壳体1a的一个示例,而信息显示单元13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壳体1b的一个示例。
在图2A到2F中例示的便携式终端装置100中,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以彼此重叠的方式结合在一起。
输入操作单元110处于没有伸展而是收缩了输入操作单元110的收纳状态,如图2A到2F中稍后描述。
输入操作单元110在纵向上的长度(高度)和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宽度)几乎分别等于信息显示单元130的高度和宽度。
在这种收纳状态下,输入操作单元110的侧表面和信息显示单元130的侧表面在它们结合在一起时几乎是对齐的。
如图2C所示,信息显示单元130在其前侧上具有显示板131a。
图3A和3B例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在分离状态下的外观。图3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输入操作单元的外观图。图3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信息显示单元的外观图。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装置100中,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还可以在彼此分离的状态下彼此独立使用。图3A和3B分别例示了处于分离状态下的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
如图3A所示,输入操作单元110包括全键单元110a和十键单元(ten-key unit)110b。
通过使全键单元110a从十键单元110b滑动,输入操作单元110能够在十键单元110b被收纳的收纳状态和十键单元110b被露出的延伸状态之间切换。
全键单元110a包括装配到信息显示单元130的摄像头单元141a中的装配孔110a1、主要输入字符信息的全键111a以及可以通过分别与信息显示单元130的连接端子136a和136b接触来与连接端子136a和136b电连接的连接端子116a和116b。
十键单元110b包括主要输入电话功能的数字信息和操作的十键(ten keys)111b。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便携式终端装置100的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结合在一起的状态下,全键111a收纳在便携式终端装置100的内部。当便携式终端装置100分离成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时,全键111a露出来并且可用。
此外,当便携式终端装置100分离成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并且使得输入操作单元110滑动时,十键111b露出来并且可用。
如图3B所示,信息显示单元130包括拍摄静态图像或移动图像的摄像头单元141a以及可以通过分别接触来与输入操作单元110的连接端子116a和116b电连接的连接端子136a和136b。
当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结合在一起时,这将稍后描述,摄像头141a装配到输入操作单元110的装配孔110a1。
图4A、4B、4C、4D、4E和4F例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输入操作单元的外观。图4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输入操作单元的俯视平面图。图4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输入操作单元的左侧视图。图4C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输入操作单元的正视图。图4D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输入操作单元的右侧视图。图4E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输入操作单元的底面图。图4F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输入操作单元的后视图。
图4A到4F中所示的输入操作单元110处于全键单元110a的全键111a与信息显示单元130分离露出,并且全键111a收纳十键单元110b的十键111b的收纳状态。
如图4A到4F所示,当输入操作单元110与信息显示单元130分离并且处于收纳状态时,便携式终端装置100的用户可以利用全键111a输入字符信息等。
此外,输入的信息利用无线通信功能(稍后描述)发送给信息显示单元130。
图5A、5B、5C、5D、5E和5F例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信息显示单元的外观。图5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信息显示单元的俯视平面图。图5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信息显示单元的左侧视图。图5C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信息显示单元的正视图。图5D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信息显示单元的右侧视图。图5E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信息显示单元的底面图。图5F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信息显示单元的后视图。
图5A到5F中所示的信息显示单元130与输入操作单元110分离,使得显示板131a设置在其前侧,而摄像头单元141a设置在其后侧。
如图5A到5F所示,当信息显示单元130与输入操作单元110分离时,便携式终端装置100的用户可以在显示板131a上显示便携式终端装置100的信息,例如,利用通信功能由便携式终端装置100获得的信息和通过输入操作单元110输入的信息。
此外,用户可以利用摄像头单元141a拍摄静态图像或移动图像。
图6A、6B、6C、6D、6E和6F例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输入操作单元在伸展状态下的外观。图6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输入操作单元在伸展状态下的俯视平面图。图6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输入操作单元在伸展状态下的左侧视图。图6C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输入操作单元在伸展状态下的正视图。图6D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输入操作单元在伸展状态下的右侧视图。图6E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输入操作单元在伸展状态下的底面图。图6F是第二实施方式的输入操作单元在伸展状态下的后视图。
图6A到6F中所示的输入操作单元110处于伸展状态,其中,全键单元110a的全键111a露出,输入操作单元110与信息显示单元130分离,使得全键单元110a和十键单元110b滑动以便伸展,并且也使十键单元110b的十键111b露出。
输入操作单元110可以设置有例如轨道单元(未示出),以便通过滑动十键单元110b在伸展状态和收纳状态之间切换。
此外,输入操作单元110不限于此,并且可以通过另一机构实现通过滑动十键单元110b切换状态。
如图6A到6F所示,当输入操作单元110与信息显示单元130分离并且处于伸展状态时,便携式终端装置100的用户可以利用全键111a输入字符信息等,并且还通过操作十键111b操作移动电话功能和输入数字信息。
此外,输入的信息利用无线通信功能(稍后描述)发送给信息显示单元130。
图7A、7B、7C、7D、7E和7F例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在伸展状态下的外观。图7A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在伸展状态下的俯视平面图。图7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在伸展状态下的左侧视图。图7C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在伸展状态下的正视图。图7D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在伸展状态下的右侧视图。图7E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在伸展状态下的底面图。图7F是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装置在伸展状态下的后视图。
图7A到7F中所示的便携式终端装置100处于伸展状态,其中,输入操作单元110与信息显示单元130结合,并且使得输入操作单元110的全键单元110a和十键110b滑动以便十键111b露出。
如图7F所示,当便携式终端装置100处于伸展状态时,作为摄像头单元141a装配到输入操作单元110的装配孔110a1的结果,尽管实际上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结合在一起摄像头单元141a也会通过装配孔110a1露出来。
如图7A到7F所示,当便携式终端装置100处于伸展状态时,便携式终端装置100的用户可以操作十键111b,以便操作移动电话功能和输入数字信息,并利用摄像头单元141a拍摄静态图像或移动图像。
此外,将通过输入操作单元110输入的信息通过连接端子116a、116b、136a和136b发送给信息显示单元130。
图8是例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装置的硬件的框图。
如上所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装置100包括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
由于包括各装置的电源的控制的各种控制,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可以执行接触通信和无线通信。
此外,还可以单个使用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
输入操作单元110包括键盘单元111、麦克风112、操作单元113、控制单元114、路径切换单元115、接触部116、转换单元117、电源单元118、电池单元119和无线通信单元120。
键盘单元111包括上述全键111a和十键111b,并且用于检测这些键的键操作以便接受输入的数字信息、字符信息和其它输入信息。
当检测到键操作时,键盘单元111通过控制单元114向控制单元134输出指示操作键的输入信号。
麦克风112将声音的物理振动转换成电信号,接收音频输入,并通过控制单元114向控制单元134输出电信号。
例如,当用户进行电话会话时,从麦克风112输入用户的语音和用户侧的背景噪声。
操作单元113具有包括操作键、操作按钮、触摸板等的输入装置,并且接受诸如开/关电源和切换各种模式的操作。
控制单元114控制整个便携式终端装置100。
控制单元114可以利用例如中央处理单元(CPU)、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来实现。
此外,控制单元114包括与外围设备进行连接的接口,例如,内部集成电路(I2C)、串行外围接口(SPI)、通用异步接收器发射器(UART)或通用串行总线(USB)。
CPU从ROM读取程序和数据,将它们在RAM中展开,并执行程序。
RAM是用于临时存储程序和至少一部分数据的易失性存储器。
替代RAM,可以使用另一种存储器。
ROM是用于存储控制单元114使用的程序和数据的非易失性存储器。
替代ROM,例如可以使用闪存。
由控制单元114执行的控制包括通信控制、音频输入/输出控制、键操作控制等。
路径切换单元115切换接触部116在控制单元114和电源单元118之间的连接目的地。
结果,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之间通信的信号可以在通过可以连接到控制单元114的外围设备的接口发送或接收的数据信号与用于控制电源的信号之间切换,该信号通过电源单元118发送或接收。
在控制单元114的控制下,路径切换单元115响应于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状态在数据线和用于电源打开信号的线之间切换。
可以根据例如从控制单元114发送的控制信号的存在与否来执行路径切换单元115的路径切换。
通过在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关闭时由路径切换单元115使得电源打开信号线有效,可以检测来自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信号。
接触部116电连接到信息显示单元130的接触部136。
与信息显示单元130通信的数据和用于通过接触部116控制信息显示单元130的供电的信号通过接触部116与信息显示单元130通信。
接触部116包括用于执行与信息显示单元130的接触通信的连接端子116a和116b(图3A中所示)。
使得连接端子116a和116b从输入操作单元110的表面凸出一点,从而连接端子116a和116b容易分别与信息显示单元130的接触部136的连接端子136a和136b(图3B所示)接触。
此外,可以使接触部116的连接端子116a和116b的外围压下,并且可以使得接触部136凸出,从而接触部116装配到接触部136中并且各连接端子彼此接触。
转换单元117是将从控制单元134发送的电源打开信号转换成电源单元118的检测单元可以接收到的信号的形式的逻辑电路。
当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打开时,电源单元118向输入操作单元110的各单元供电,而当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关闭时,电源单元118停止供电。
根据电源单元118的检测单元对电源打开信号的检测来执行电源单元118的电源状态的控制。
电池单元119具有二次电池(蓄电池),其中,电是通过从商业电源等执行充电而存储的并且可以作为电池反复使用,使得通过该二次电池向输入操作单元110供电。
对于电池,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锂离子电池。电池不限于此,并且可以使用任何二次电池。
无线通信单元120在控制单元114的控制下执行与信息显示单元130的无线通信。
对于无线通信单元120,例如,可以使用诸如蓝牙(注册商标)、Zigbee、无线USB或无线局域网(LAN)的通信方法。
信息显示单元130包括显示单元131、扬声器132、操作单元133、控制单元134、路径切换单元135、接触部136、转换单元137、电源单元138、电池单元139、无线通信单元140和图像拍摄单元141。
在控制单元134的控制下,显示单元131通过打开各种灯或通过在显示板131a上显示各种图像来执行对用户的各种通知。
对于显示单元131,可以使用的各种灯的示例包括发光二极管(LED)。
此外,对于显示单元131,可以使用的显示板131a的示例包括液晶显示器(LCD)和有机电致发光(EL)显示器。
显示板131a上显示的图像的示例包括待机画面、操作画面、文本和内容图像。
扬声器132将电信号转换成物理振动,以便在控制单元134的控制下再现声音。
例如,当用户进行电话会话时,从扬声器132输出电话会话方的语音和电话会话方侧的背景噪声。
操作单元133具有包括操作键、操作按钮和触摸板等的输入装置,并且用于例如开/关电源和在各种模式之间切换。
控制单元134控制便携式终端装置100。
类似于控制单元114,可以利用例如CPU、RAM和ROM实现控制单元134。
此外,控制单元134具有能够与外围设备连接的接口,例如,I2C、SPI、UART和USB。
CPU从ROM读取程序和数据,将它们在RAM中展开,并执行程序。
RAM是用于临时存储程序和至少一部分数据的易失性存储器。
替代RAM,可以使用另一种存储器。
ROM是用于存储控制单元134使用的程序和数据的非易失性存储器。
替代ROM,例如可以使用闪存。
由控制单元134执行的控制的示例包括通信控制、音频输入/输出控制和键操作控制。
路径切换单元135切换接触部136在控制单元134和电源单元138之间的连接目的地。
结果,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之间通信的信号可以在通过能够连接到控制单元134的外围设备的接口发送或接收的数据信号与用于控制电源的信号之间切换,该信号通过电源单元138发送或接收。
在控制单元134的控制下,路径切换单元135响应于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状态在数据线和用于电源打开信号的线之间切换。
可以根据例如从控制单元135发送的控制信号的存在与否执行路径切换单元134的路径切换。
当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关闭时,通过路径切换单元135使得电源打开信号的线有效,可以检测来自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信号。
接触部136用于使得与输入操作单元110的接触部116电连接。
信息显示单元136和输入操作单元110之间通信的数据和用于利用输入操作单元110控制电源的信号通过接触部136通信。
接触部136包括用于执行与输入操作单元110的接触通信的连接端子136a和136b。
使得连接端子136a和136b从信息显示单元130的表面凸出一点,从而连接端子136a和136b容易分别与输入操作单元110的接触部116的连接端子116a和116b接触。
此外,可以使接触部136的连接端子136a和136b的外围压下,并且可以使得接触部116凸出,从而接触部136装配到接触部116中并且各连接端子彼此接触。
转换单元137是将从控制单元114发送的电源打开信号转换成电源单元138的检测单元可以接收到的信号的形式的逻辑电路。
当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时,电源单元138向信息显示单元130的各单元供电,并且当其电源关闭时,电源单元138停止供电。
根据电源单元138的检测单元对电源打开信号的检测执行电源单元138的电源状态的控制。
电池单元139具有可以作为电池反复使用的二次电池,其中,电是通过从商业电源等执行充电而存储的,使得通过该第二电池向信息显示单元130供电。
对于电池,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锂离子电池。电池不限于此,并且可以使用任何二次电池。
无线通信单元140在控制单元134的控制下执行与输入操作单元110的无线通信。
此外,无线通信单元140在控制单元134的控制下通过公共线执行无线通信。
对于与输入操作单元110的无线通信,无线通信单元140可以使用诸如蓝牙、Zigbee、无线USB或无线LAN的通信方法。
此外,在通过公共线的无线通信中,无线通信单元140可以通过例如移动通信(例如,W-CDMA通信)直接进行通信,或者通过无线LAN(例如,IEEE 802.11a/b/g/n)进行通信。
图像拍摄单元141包括摄像头单元141a,并将利用该摄像头单元141a拍摄的静态图像或移动图像转换成图像数据。
此外,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分别包括电源单元118和138及电池单元119和139,从而它们即使在分离状态下也可以独立工作。
这里,假设“电源关闭”的描述包括限制了除在装置本身上操作电源并监视对另一装置的供电之外的功能并且减小了耗电量的待机状态。
例如,电源关闭的状态包括不向除各装置的电源单元(例如,在输入操作单元110的情况下的电源单元118)之外的各单元供电的状态。
图9是例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装置的功能的框图。
在图9中,省略了除电源控制之外的功能的描述。
便携式终端装置100包括输入操作单元110(第一壳体)和信息显示单元130(第二壳体)。
信息显示单元130可以与输入操作单元110分离。
可以在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结合在一起的状态或者在它们彼此分离的状态下使用便携式终端装置100。
当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关闭时,控制单元114使路径切换单元115执行切换,使得接触部116和检测单元118a彼此电连接。
此外,当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打开时,控制单元114发出通知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打开的电源打开信号,并使路径切换单元115执行切换,使得接触部116和检测单元118a彼此电连接并且接触部116和控制单元114彼此电连接。
电源打开信号用作通知信号。
此外,控制单元114检测用于通知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的电源打开信号,该信息通过接触部136和接触部116从控制单元134发送。
当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打开并且通信停止时,控制单元114通过通信线路发送用于通知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打开的电源打开信号,并检测用于通知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的电源打开信号。
结果,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可以通知彼此电源的状态并确认彼此电源的状态。
该路径切换单元115能够执行切换,使得接触部116和检测单元118a彼此电连接或电断开。
结果,当不期望检测单元118a检测电源打开信号时,由于检测单元118a与接触部116断开,因此可以防止控制单元114和检测单元118a彼此连接。
此外,路径切换单元115能够在接触部116与检测单元118a彼此电连接的状态和接触部116与控制单元114彼此电连接的状态之间切换。
结果,当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关闭时,检测单元118a连接到信息显示单元130,而当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打开时,控制单元114连接到信息显示单元130。
参照图10和11稍后来描述路径切换单元115的操作。
接触部116可以电连接到接触部136。
接触部116和136各具有连接端子。
接触部116和136设置成使它们各自的连接端子在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处于结合状态时相互接触。
结果,可以进行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之间的通信。
此外,接触部116和136共同使用用于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之间的通信的通信线路。
结果,可以简化便携式终端装置100的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之间的接触部和连接线。
转换单元117将上述从控制单元134发送的电源打开信号转换成检测单元118a可以接收到的信号的形式。
当检测单元118a检测到用于通知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的电源打开信号时,电源单元118打开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
结果,根据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状态控制了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
此外,电源单元118包括检测单元118a。
电源单元118不限于此,并且可以独立于电源单元118来设置检测单元118a。
此外,当检测单元118a检测到用于通知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的电源打开信号和电源操作信号中的至少一个信号时,电源单元118打开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
当控制单元114没有检测到用于通知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的电源打开信号时,电源单元118关闭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
此外,当控制单元114检测到用于通知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的电源打开信号时,电源单元118保持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打开。
结果,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可以确认彼此电源的状态并根据确认结果控制这些电源的状态。
当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关闭并且通信停止时,检测单元118a检测用于通知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的电源打开信号,该电源打开信号通过接触部136和接触部116从控制单元134接收到。
此外,检测单元118a检测用于通知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的电源打开信号并检测电源操作信号。
当图8中的上述操作单元113接受操作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状态的电源操作时,向检测单元118a输出电源操作信号,该电源操作信号可以基本与用于通知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的电源打开信号相同。
当检测单元118a检测到电源操作信号时,电源单元118打开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
结果,由于与用户使用操作单元113执行电源操作时相同的信号用于电源打开信号,可以简化便携式终端装置100的功能。
当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关闭时,控制单元134使路径切换单元135执行切换,使得接触部136和检测单元138a彼此电连接。
此外,当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时,控制单元134发送通知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的电源打开信号,并使路径切换单元135切换到接触部136和检测单元138a彼此电断开而接触部136和控制单元134彼此电连接的状态。
此外,控制单元134检测用于通知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打开的电源打开信号,该电源打开信号通过接触部116和接触部136从控制单元114发送。
当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并且通信停止时,控制单元134通过通信线路发送用于通知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的电源打开信号,并检测用于通知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的电源打开信号。
结果,可以通知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的彼此电源的状态并确认彼此电源的状态。
该路径切换单元135能够执行切换,使得接触部136和检测单元138a彼此电连接或电断开。
结果,当不期望检测单元138a检测电源打开信号时,由于检测单元138a与接触部136断开,因此可以防止控制单元134和检测单元138a彼此连接。
此外,路径切换单元135可以在接触部136与检测单元138a彼此电连接的状态和接触部136与控制单元134彼此电连接的状态之间切换。
结果,当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关闭时,检测单元138a连接到输入操作单元110,而当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时,控制单元134连接到输入操作单元110。
接触部116可以以上述方式电连接到接触部136。
转换单元137将以上述方式从控制单元114发送的电源打开信号转换成检测单元138a可以接收到的信号的形式。
当检测单元138a检测到用于通知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打开的电源打开信号时,电源单元138打开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
结果,根据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状态控制了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
此外,电源单元138包括检测单元138a。
电源单元138不限于此,并且可以独立于电源单元138来设置检测单元138a。
此外,当检测单元138a检测到用于通知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打开的电源打开信号和电源操作信号中的至少一个信号时,电源单元138打开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
当控制单元134没有检测到用于通知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打开的电源打开信号时,电源单元138关闭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
此外,当控制单元134检测到用于通知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打开的电源打开信号时,电源单元138保持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
结果,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可以确认彼此电源的状态并根据确认结果控制这些电源的状态。
当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关闭并且通信停止时,检测单元138a检测通过接触部116和接触部136从控制单元134接收到的第一电源打开信号。
此外,检测单元138a检测用于通知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打开的电源打开信号并检测电源操作信号。
当图8中的上述操作单元133接受操作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状态的电源操作时,基于所接收到的电源操作向检测单元138a输出电源操作信号,该电源操作信号可以基本与用于通知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打开的电源打开信号相同。
当检测单元138a检测到电源操作信号时,电源单元138打开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
结果,由于可以基本与用户使用操作单元133执行电源操作时相同的信号用于电源打开信号时,可以简化便携式终端装置100的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控制单元114和134的中央处理单元(CPU)的端子中的通用输入/输出(GPIO)确认相对的装置的电源状态,并且通知它们的电源状态。
在控制单元114和134中,发送线路TX、接收线路RX和GPIO内的两条线路各处于有线或(OR)连接。
当不使用发送线路TX和接收线路RX时,通过使得GPIO有效,来激活确认相对的装置的电源状态和通知它们的电源状态的功能。
当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打开时,在控制单元114的控制下,路径切换单元115中的点画线(使控制单元114和接触部116彼此连接的线)变得有效。
同样,当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时,在控制单元134的控制下,路径切换单元135中的点画线(使控制单元134和接触部136彼此连接的线)变得有效。
当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打开时,在控制单元114的控制下,路径切换单元115中的实线(使接触部116和转换单元117彼此连接的线)变得有效。
同样,当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关闭时,在控制单元134的控制下,路径切换单元135中的实线(使接触部136和转换单元117彼此连接的线)变得有效。
结果,如果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都打开,则单个单元监视彼此电源的状态。
即,如果它们其中之一的电源(例如,输入操作单元110)打开而另一方(例如,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关闭,则电源打开的这一侧的控制单元(例如,控制单元114)和电源关闭的这一侧的检测单元(例如,检测单元138a)彼此连接。
因此,通过电源关闭的装置的检测单元检测来自电源打开的装置的控制单元的电源打开信号。
基于该检测,控制电源关闭的装置的电源以打开。
此外,如果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都打开,在使电源之一改变为打开之后,以类似方式控制其它装置的电源打开。
据此,通过用户执行装置之一的电源操作,控制结合状态下的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以打开。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分别包括路径切换单元115和135。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不限于这些,并且可以提供外部设置的路径切换开关,以实现同样的功能。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输入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分别包括控制单元114和134、路径切换单元115和135以及检测单元118a和138a。
然而,操作输入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不限于这些,并且操作输入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中各单元可以设置有具有控制单元114、路径切换单元115和检测单元118a的功能的电源控制装置,以实现同样的功能。
图10是例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源打开处理的流程图。
电源打开处理是在将输入操作单元110或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从关闭改变到打开时切换路径切换单元115或路径切换单元135的路径的处理。
下面,按照流程步骤号来描述图10所示的电源打开处理。
例如,当控制输入操作单元110或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以打开时,例如,当电源关闭时用户操作电源按钮,电源打开处理开始。
这里,将描述由输入操作单元110执行电源打开处理的情况。同样也适合于由信息显示单元130执行电源打开处理的情况。因此,省略其重复描述。
[步骤S11]电源单元118控制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以打开。
[步骤S12]控制单元114通过通知其电源打开向路径切换单元115发送用于执行控制使得在电源打开时切换连接状态的控制信号(保活(keep alive)信号)。
[步骤S13]基于控制信号的检测,路径切换单元115将路径切换到控制单元114和接触部116彼此连接的状态。
结果,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打开时从控制单元114发送的电源打开信号可通过接触部116和136发送给信息显示单元130。因此,控制单元114能够控制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的打开。
此外,从控制单元114发送的通信数据可以通过接触部116和136发送给信息显示单元130。因此,如果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之间的数据路径变得有效。
以上述方式,当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打开时,在控制单元114的控制下,路径切换单元115切换路径,使得控制单元114和接触部116彼此连接。
当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时,同样,在控制单元134的控制下,路径切换单元135切换路径,使得控制单元134和接触部136彼此连接。
结果,可以进行相对的装置的电源打开操作。
图11是例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源关闭处理的流程图。
电源关闭处理是在将输入操作单元110或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从打开改变到关闭时切换路径切换单元115或路径切换单元135的路径的处理。
下面,按照流程步骤号来描述图11所示的电源关闭处理。
例如,当控制输入操作单元110或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以关闭时,例如,当电源打开时用户操作电源按钮,电源关闭处理开始。
这里,将描述由输入操作单元110执行电源关闭处理的情况。同样也适合于由信息显示单元130执行电源关闭处理的情况,因此省略其重复描述。
[步骤S21]控制单元114停止向路径切换单元115发送控制信号。
[步骤S22]基于停止控制信号的检测,路径切换单元115将路径从控制单元114和接触部116彼此连接的状态切换到转换单元117和接触部116彼此连接的状态。
结果,检测单元118a可以通过转换单元117和接触部116和136检测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时从控制单元134发送的电源打开信号。
此外,作为控制单元114和接触部116之间的连接被切断的结果,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之间的数据路径变得无效。
[步骤S23]电源单元118控制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以关闭。
以上述方式,当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关闭时,在控制单元114的控制下,路径切换单元115切换路径,使得检测单元118a和接触部116彼此连接。
当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时,同样,在控制单元134的控制下,路径切换单元135切换路径,使得检测单元138a和接触部136彼此连接。
图12是例示了当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电源打开时输入操作单元和信息显示单元的处理的流程的序列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各单元之一(例如,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打开并且另一装置(例如,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关闭时,电源打开的输入操作单元110执行打开电源关闭的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的控制。
下面,按照序列图的步骤号来描述图12中所示的处理。
例如,当装置中电源打开的一个装置检测到另一装置的电源关闭时开始后面的处理,并且控制另一装置的电源以打开。
这里,将描述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打开而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关闭的情况。然而,同样也适用于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关闭而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的情况。因此,省略其重复描述。
[步骤S31]输入操作单元110的控制单元114确认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的状态。
此时,控制单元114通过路径切换单元115和135及接触部116和136向信息显示单元130发送用于确认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的状态的确认信号,例如,测试数据。
如果在接收到该确认信号时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则信息显示单元130向输入操作单元110发送响应信号。
[步骤S32]控制单元114等待特定时间段(例如,1秒),以便确认针对在步骤S31中发送的确认信号是否存在响应信号。
如果控制单元114在该特定时间段内检测到来自信息显示单元130的响应信号,由于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因此不执行随后的处理。
[步骤S33]如果在步骤S32中在该特定时间段内没有检测到来自信息显示单元130的响应信号,则控制单元114向信息显示单元130发送用于控制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以打开的电源打开信号。
此时,由于控制单元114和接触部116通过路径切换单元115彼此连接,因此可以将控制单元114连接到信息显示单元130。
[步骤S34]在步骤S33中,信息显示单元130的检测单元138a检测从控制单元114发送的电源打开信号。
此时,转换单元137将从控制单元114发送的电源打开信号转换成检测单元138a可以接检测到的信号的形式。
通过检测由转换单元137转换的电源打开信号,检测单元138a检测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打开。
[步骤S35]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单元138控制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
在以上描述中,控制单元114发送确认信号,以便确认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的状态。
然而,控制单元114不限于此,并且控制单元114可以通过监视信息显示单元130的接触部136的端子状态来确认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状态。
更具体地说,可以通过利用控制单元114和134的CPU的端子中的GPIO确认相对的装置的电源状态,并且可以通知它们自己的电源状态。
以这样的方式指定电源的状态,即,当接触部116和136的连接端子之间输出低电平电压时,电源打开。
作为以上述方式进行指定的结果,可以确定,当接触部116和136的连接端子中检测到低电平电压时电源打开,而当其中检测到高电平电压时电源关闭。
例如,如果从接触部116的连接端子116a和116b检测到低电平电压,则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打开。
此外,如果从接触部116的连接端子116a和116b检测到高电平电压,则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关闭。
类似地,如果从接触部136的连接端子136a和136b检测到低电平电压,则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
此外,如果从接触部136的连接端子136a和136b检测到高电平电压,则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关闭。
在上述方式中,当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打开时,控制单元114能够确认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状态。
当确认结果指示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关闭时,检测单元138a检测到来自控制单元114的电源打开信号。此外,基于该信号,电源单元138控制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以打开。
当信息显示单元130的电源打开时,同样,控制单元134能够确认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的状态。
当确认结果指示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关闭时,检测单元118a检测到来自控制单元134的电源打开信号。此外,基于该信号,电源单元118控制输入操作单元110的电源以打开。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示例,描述了电源打开的情况。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装置100也可以以类似于电源打开控制的方式执行电源关闭控制。
上面已经描述,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便携式终端装置100,可以利用这些单元之一控制另一单元的电源。
此外,不用通信功能,可以相互监视彼此的电源状态,并且发送和接收电源控制的控制信号。
结果,同样,当这些单元中的一个单元继续监视另一单元的电源是否打开而这一个装置保持待机状态时,可以减小与通信功能使用量相对应的待机电力。
此外,由于通信线路用于确认电源的状态,因此不用增加二者的有线连接的数量这些单元中的一个单元就可以确认另一单元的电源状态。
结果,可以减少输入操作单元110和信息显示单元130之间的接触部的数量的增加,并且可以减小便携式终端装置100的外观设计的自由度的恶化。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便携式终端装置作为示例进行了描述。这是一个示例,并且本发明可以应用于可分离成子单元的任何电子装置。
可应用的电子装置的示例包括移动电话、便携式电视机、便携式游戏机、电子词典装置、笔记本电脑和PDA,其可以分离成主体和托架。然而,示例不限于这些。
此外,例如,托架可以具有对主体进行充电的功能,通过与主体的通信利用主体读取和写入信息的功能以及显示读取的信息的功能。
在前面,根据所例示的实施方式说明了公开的电子装置、电源控制装置和电源控制方法。前面简单地给出了本发明的原理。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针对所公开的技术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化。所公开的技术不限于上述例示和描述的确切结构和应用示例。各单元的结构可以用具有基本类似的功能的任何结构来替换。
此外,可以向所公开的技术添加任何其它结构上的元件或处理。
此外,所公开的技术可以是上述实施方式当中的任何两个或更多个结构的组合。
此外,与所公开的技术对应的所有修改和等同物都被看作是落入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括:
第二壳体(1b),该第二壳体(1b)包括:
第二接触部(1b5),其输出信号,以及
第二控制单元(1b1),其通过所述第二接触部发送表示所述第二壳体的电源的状态的信号;以及
第一壳体(1a),该第一壳体(1a)包括:
第一接触部(1a5),其电连接到所述第二接触部,
第一检测单元(1a3),其在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电连接到所述第一接触部时执行通过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一接触部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接收到的信号的检测处理,
第一路径切换单元(1a2),其选择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电连接的第一连接路径和所述第一接触部未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电连接的第一断开路径中的任何一方,
第一控制单元(1a1),其在所述第一壳体的电源关闭时使得所述第一路径切换单元选择所述第一连接路径,而在所述第一壳体的电源打开时使得所述第一路径切换单元选择所述第一断开路径,以及
第一电源单元(1a4),其基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检测到的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壳体的电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
从所述第二接触部输出的信号是第二信号,
所述第一路径切换单元选择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检测单元电连接的第一检测路径和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电连接的第一控制路径中的任何一方,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在所述第一壳体的电源关闭时使得所述第一路径切换单元选择所述第一检测路径,在所述第一壳体的电源打开时使得所述第一路径切换单元选择所述第一控制路径,并且在所述第一壳体的电源打开时通过所述第一接触部发送表示所述第一壳体的电源的状态的第一信号,
所述第二壳体还包括:
第二检测单元(1b3),其执行所述第一信号的检测处理,所述第一信号通过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接收到,
第二路径切换单元(1b2),其选择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检测单元电连接的第二检测路径或者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电连接的第二控制路径,
第二控制单元(1b1),其在所述第二壳体的电源关闭时使得所述第二路径切换单元选择所述第二检测路径,而在所述第二壳体的电源打开时使得所述第二路径切换单元选择所述第二控制路径,以及
第二电源单元(1b4),其基于所述第二检测单元检测到的所述第一信号控制所述第二壳体的电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
所述信号表示所述第二壳体的电源打开,并且
所述第一电源单元在所述第一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信号时打开所述第一壳体的电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
所述信号表示所述第二壳体的电源打开,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执行通过所述第二接触部和所述第一接触部从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发送的信号的检测处理,并且
所述第一电源单元在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在特定时间内没有检测到所述信号时关闭所述第一壳体的电源。
5.一种控制连接到另一电子装置的电子装置的电源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当所述电子装置的电源关闭时,使接触部和检测单元电连接起来,其中所述接触部被配置成连接到所述另一电子装置,所述检测单元被配置成通过所述接触部检测表示所述另一电子装置的电源的状态的信号;
当所述电子装置的电源打开时使所述接触部和所述检测单元电断开;以及
当所述检测单元检测到所述信号时控制所述电子装置的电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电源的方法,其中,所述电连接包括切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电源的方法,其中,所述电断开包括切换。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电源的方法,该方法还包括:选择检测路径和控制路径中的任何一方。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所述电源的方法,该方法还包括:检测所述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电源的方法,该方法还包括:当检测到所述信号时打开所述电源。
CN201010536742.8A 2009-11-04 2010-11-04 电子装置和电源控制装置及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732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53048 2009-04-11
JP2009253048A JP5251832B2 (ja) 2009-11-04 2009-11-04 電子装置、電源制御装置および電源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73282A true CN102073282A (zh) 2011-05-25
CN102073282B CN102073282B (zh) 2014-04-30

Family

ID=43605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36742.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73282B (zh) 2009-11-04 2010-11-04 电子装置和电源控制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599538B2 (zh)
JP (1) JP5251832B2 (zh)
CN (1) CN102073282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2306A (zh) * 2011-11-04 2013-05-0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设备以及电源切换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14897B2 (ja) * 2013-03-29 2017-10-18 富士通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表示システムおよび電源状態制御方法
CN105487961B (zh) * 2014-09-18 2020-10-27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GB2548405B (en) 2016-03-18 2019-08-14 Advanced Risc Mach Ltd Combination of control interfaces for multiple communicating domains
CN106125881B (zh) 2016-06-13 2018-10-26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控制工作状态的方法和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45897A (ja) * 2000-06-05 2001-12-14 Hitachi Ltd 携帯型無線電話端末装置およびその補助装置
JP2004172826A (ja) * 2002-11-19 2004-06-17 Kyocera Corp 携帯電話機
WO2008133336A1 (ja) * 2007-04-23 2008-11-06 Sony Corporation 電子機器、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9064174A (ja) * 2007-09-05 2009-03-26 Toshiba Corp 携帯端末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71321A (ja) 2000-11-30 2002-06-14 Toshiba Corp 移動無線端末
JP2005184501A (ja) 2003-12-19 2005-07-07 Sharp Corp 着脱可能な通信端末
JP2005323081A (ja) * 2004-05-07 2005-11-1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携帯電話機及びデジタルカメラ
JP3963470B2 (ja) * 2004-11-09 2007-08-22 株式会社東芝 携帯端末および当該端末の制御方法
JP5362996B2 (ja) * 2006-07-06 2013-12-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保護装置及びその電気量検出方法
JP4376882B2 (ja) * 2006-09-01 2009-12-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制御装置
IT1391274B1 (it) * 2008-08-08 2011-12-01 Medica S R L Ab Sistema di irrigazione ed aspirazione, in particolare per chirurgia laparoscopica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45897A (ja) * 2000-06-05 2001-12-14 Hitachi Ltd 携帯型無線電話端末装置およびその補助装置
JP2004172826A (ja) * 2002-11-19 2004-06-17 Kyocera Corp 携帯電話機
WO2008133336A1 (ja) * 2007-04-23 2008-11-06 Sony Corporation 電子機器、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09064174A (ja) * 2007-09-05 2009-03-26 Toshiba Corp 携帯端末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92306A (zh) * 2011-11-04 2013-05-08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设备以及电源切换方法
CN103092306B (zh) * 2011-11-04 2016-07-06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设备以及电源切换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101107A (ja) 2011-05-19
JP5251832B2 (ja) 2013-07-31
US8599538B2 (en) 2013-12-03
CN102073282B (zh) 2014-04-30
US20110043983A1 (en) 2011-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57232B1 (ko) 키패드가 형성된 배터리 팩, 이종 키패드 배터리 팩을장착할 수 있는 휴대 단말기, 및 배터리 팩 교체를 통한휴대 단말기의 키패드 변경 방법
US20110101913A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power source control device
EP2522060B1 (en) Accessory power management
US6947766B2 (en) Multiple functions transmitting apparatus for mobile phone
US8335870B2 (en) Method of controlling mobile terminal on external device basis and external device operating system using the same
JP2011503814A (ja) 多目的ユニバーサルバスケーブル
KR19990044502A (ko) 개인통신 단말기
US20070232233A1 (en) Wireless handset with bluetooth remote control and dialing functionality on voip software application, and corresponding web phone
CN102073282B (zh) 电子装置和电源控制装置及方法
CN102137187A (zh) 移动通信终端装置和用于控制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方法
JP2012244263A (ja) 無線装置
US20090085868A1 (en) Composite notebook
US20210314425A1 (en) Cell Phone and Host
JP3179360U (ja) ユニバーサル電話機能を集成したコンピュータ
US20090257203A1 (en)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 with replaceable functional modules
US20080042884A1 (en) Keyboard with wireless electronic device
US20040224722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having an integral laser pointer
CN111294036A (zh) 焊盘复用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3092306B (zh) 信息处理设备以及电源切换方法
CN212138096U (zh) 一种多功能充电器
KR100698321B1 (ko) 이동 통신 단말기
KR20060129631A (ko) 보조배터리가 구비된 이동통신 단말기 및 그 제어 방법
CN100490485C (zh) 与便携终端互连的无线装置
JP2004147144A (ja) 電池内蔵カードアダプタおよび電池内蔵カードアダプタシステム
JP2004172826A (ja) 携帯電話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81207

Address after: Kanagawa

Patentee after: Fujitsu Internet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Kawasaki, Kanagawa,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tsu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430

Termination date: 202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