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66792A - 用于两个滑动轴的带有铰链连接的球联接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两个滑动轴的带有铰链连接的球联接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2066792A CN102066792A CN2008801298491A CN200880129849A CN102066792A CN 102066792 A CN102066792 A CN 102066792A CN 2008801298491 A CN2008801298491 A CN 2008801298491A CN 200880129849 A CN200880129849 A CN 200880129849A CN 102066792 A CN102066792 A CN 10206679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ulb
- axial
- row
- coupling arrangement
- ax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9/00—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only linearly
- F16C29/04—Ball or roller bearing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1/00—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 B62D1/02—Steering control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a change of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vehicle-mounted
- B62D1/16—Steering columns
- B62D1/18—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 B62D1/185—Steering columns yieldable or adjustable, e.g. tiltable adjustable by axial displacement, e.g. telescopically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9/00—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only linearly
- F16C29/002—Elastic or yielding linear bearings or bearing suppor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9/00—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only linearly
- F16C29/12—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play
- F16C29/123—Arrangements for adjusting play using elastic mea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00—Shafts; Axles; Cranks; Eccentrics
- F16C3/02—Shafts; Axles
- F16C3/03—Shafts; Axles telescopic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02—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 F16D3/06—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allow axial displacement
- F16D3/065—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adapted to specific fun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o allow axial displacement by means of rolling el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3/0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 F16D3/5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 F16D3/60—Yielding couplings, i.e. with means permitting movement between the connected parts during the drive with the coupling parts connected by one or more intermediate members comprising pushing or pulling links attached to both par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326/00—Articles relating to transporting
- F16C2326/20—Land vehicles
- F16C2326/24—Steering systems, e.g. steering rods or colum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s (AREA)
- Rolling Contact Bearing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 Bearings For Parts Moving Linear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联接沿其公共轴线(4)方向滑动的内轴(1)和外轴(2)的装置,两轴之间设有球状物(3)。该球状物(3)布置在内轴(1)的轴向槽(131)和外轴(2)的轴向槽(132)中。每一列(20)球状物(3)通过一支承在该槽(131)中的双重弹性元件(210)保持,所述双重弹性元件(210)沿两个滚动轨道(140)推动该球状物(3)以使它们与该槽(132)接触,其中两个滚动轨道(140)中的每一个都通过一枢转表面(144)和相应轴(1)的支承表面(138、139)铰接,并且半径之间的差值限定了两个支承区域,所述支承区域限定一平行于该公共轴线(4)的铰接轴线(145)。
Description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可旋转地联接沿其公共轴线滑动的两个滑动轴的装置。通过将本发明的联接装置应用到连接于转向传动箱的中间柱部分或连接于方向盘的上部柱部分,本发明的联接装置特别适用于机动车转向柱。
尤其是在中间轴线的情况下,后者在每一端都具有万向接头(Cardan joint):其中一个万向接头连接于转向传动箱的运动输入端,而另一个万向接头则连接于上部柱部分。为了正确地驾驶目前的机动车,需要使中间轴线的长度能够改变并适应于车辆前齿轮因路面地形和表面条件所出现的振荡。而且,为了使齿条齿轮的组装更容易以及为了吸收车辆正面冲击时的运动,也需要该特性。
因此,该中间轴首先应具有可变的长度,也就是说应具有使两个轴相对于彼此沿作为中间部分轴线的柱轴线滑动的功能。此外,还须要具有两轴之间旋转运动和控制转向所需的转矩的传动功能。
存在大量滑动轴联接装置,它们能够将通过设置在两轴中每一个上的花键在两轴间的转矩传递与共轭齿廓相结合。然而,这类装置在与车辆使用寿命相等的耐久循环之后会形成间隙,这也是当前汽车所需要的。为了延迟这种间隙的出现,需要在制造时相对严格地调整两轴的滑动,在线组装时这需要相当高的轴向应力,因而安装时需要更长的组装时间,并且更费力。
为了使工作时的轴向运动能被恰当地吸收,这种调整应该是准确的。除了转矩传递,轴向应力也随传递转矩而变,与传递转矩和摩擦系数有关的滑动应力增加,则会出现突然的轴向释放,从而导致摇晃,该摇晃妨碍了在要保持的缩小间隙的情况下进行可靠的滑动调整;并对可靠的驾驶感不利。
还有在作为阳金属轴和阴金属管一部分的花键部分上使用注塑的联接装置。这种解决方案引发了高转矩下吸收轴向运动的问题;滑动应力与两个部分之间的摩擦力成比例地增加。此外,注塑磨损留出了间隙。作为持久性解决方案,滚动元件和应变弹簧可引入轴和管之间。平稳滑动的这个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引起了角刚度问题,因为它与弹簧的硬度和预加载成正比。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避免上述缺陷的、用于滑动轴的联接装置,也就是一种需要与传递转矩无关的轴向应力的装置。因此,在传递转矩增加、同时传动装置具有坚固角刚度时,该轴向应力增加应该非常小。而且,在耐久性循环之后应当不会有任何间隙并且两轴的联接装置应当能够容易地安装在机动车上的可能已经过分拥挤的空间中并且在组装时具有减少的轴向应力。
更精确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
-为了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并保持最初特性,减少由于传递转矩造成的接触压力;
-更容易地进行组装并吸收不同组件的尺寸和几何形状公差;
-不过多偏压弹性元件;和
-使滑动应力变量最小化并改善以申请人NACAM名义申请的在先申请的特性。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两个轴的联接装置,两个轴是沿其公共轴线的方向滑入彼此的一内轴和一外轴。所述用于两个轴的联接装置包括设置在内轴和外轴之间的球状物。
在该联接装置中,所述球状物的每一个一方面布置在内轴的凹入部分内,另一方面布置在外轴的凹入部分内。
所述球状物中的每一个都沿布置在中间平面两侧上的两个滚动轨道移动,该中间平面经过公共轴线和所述球状物的中心。两个滚动轨道中的每一个都与平行于公共轴线的两轴之一的凹入部分相配合。两个滚动轨道中的每一个都由支承在所述凹入部分中的弹性元件推压,所述球状物中的每一个都直接靠着另一个轴的凹入部分移动。
两个滚动轨道中的每一个都具有一支承部分和一枢转部分,所述支承部分带有每个所述球状物的支承侧,枢转部分带有圆形枢转侧,该圆形枢转侧靠着轴的相应凹入部分的圆形支撑侧设置。根据本发明的基本特性,轴的支撑侧的半径与滚动轨道枢转侧的半径不同,以便具有两个限定了平行于公共轴线的枢转连接轴线位置的接触区域。
进行安装,使得在静止状态,这时没有转矩传输,以及在运行状态,这时存在转矩传输,所述球状物中的每一个在中间平面两侧上都一直通过一支承区域与布置在两轴之一上的相应滚动轨道保持接触,以及通过一支承区域与另一轴的凹入部分保持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某些实施例,轴的凹入支撑侧的半径小于滚动轨道的凸形枢转侧的半径;在其它实施例中,轴的凹入支撑侧的半径是凸出的,并且大于滚动轨道的凹入枢转侧的半径。在所有实施例中,对于两个滚动轨道中的每一个来说,轴的支撑侧和滚动轨道枢转侧的半径都是恒定或累进的。进一步地,支承部分具有球状物的支承侧,其可以是平面的、凸出的、凹入的或者具有双凹度的。
为了增加本发明的联接装置的运行安全性,具有少许间隙的共轭形状的阳槽和阴槽布置在内轴和外轴上,使得在球状物缺失的情况下,仍旧能在内轴和外轴之间传递转矩。
可以设计联接装置的几个结构。在一个结构中,弹性元件设在内轴中。在另一个结构中,弹性元件设在外轴中。
在另一个结构中,一些弹性元件设在内轴中而另外一些设在外轴中。
在本发明的特定布置中,该联接装置具有成几个轴向列设置的球状物。
对每一列球状物来说,在外轴中设置一具有轴向槽形状的凹入部分,该部分的横截面包括两个与球状物接触、相对于彼此倾斜的凹侧。
对每一列球状物来说,在内轴中设置一具有轴向槽形状的凹入部分,该部分的横截面包括一底部和两个侧翼,该底部大体上垂直于经过公共轴线和所述列中的球状物中心的轴线的中间平面。
对每一列球状物来说,两个滚动轨道布置在中间平面的两侧并与内轴的具有轴向槽形状的凹入部分相配合。每个滚动轨道都具有轴向杆形状,其横截面具有一支承部分和一枢转部分。
该支承部分具有一用来与球状物接触的支承侧。该枢转部分具有一带有凸出枢转侧的圆形形状,该凸出枢转侧与连接底部和轴向槽的相应侧翼的凹入圆形支撑侧相配合,以便具有两个确定平行于公共轴线的枢转连接轴线的位置的接触区域。两个滚动轨道中的每一个都由支承在轴向槽底部的弹簧推压。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定布置中,该联接装置具有成几个轴向列布置的球状物。
对每一列球状物来说,在内轴中设置一具有轴向槽形状的凹入部分,该部分的横截面包括两个与球状物接触、相对于彼此倾斜的凹侧。
对每一列球状物来说,在外轴中设置一具有轴向槽形状的凹入部分,该部分的横截面包括一底部和两个侧翼,该底部大体上垂直于经过公共轴线和所述列中的球状物中心的轴线的中间平面。
对每一列球状物来说,两个滚动轨道布置在中间平面的两侧并与外轴的具有轴向槽形状的凹入部分相配合。每个滚动轨道都具有轴向杆形状,其横截面具有一支承部分和一枢转部分。
该支承部分具有一用来与球状物接触的支承侧。该枢转部分具有一带有凸出枢转侧的圆形形状,该凸出枢转侧与连接底部和轴向槽的相应侧翼的凹入圆形支撑侧相配合,以便具有两个确定平行于公共轴线的枢转连接轴线的位置的接触区域。两个滚动轨道中的每一个都由支承在轴向槽底部的弹簧推压。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定布置中,该联接装置具有成几个轴向列布置的球状物。
对每一列球状物来说,在外轴中设置一具有轴向槽形状的凹入部分,该部分的横截面包括两个与球状物接触、相对于彼此倾斜的凹侧。
对每一列球状物来说,在内轴中设置一具有轴向槽形状的凹入部分,该部分的横截面包括一底部和两个侧翼,该底部大体上垂直于经过公共轴线和所述列中的球状物中心的轴线的中间平面。
对每一列球状物来说,两个滚动轨道设置在中间平面的两侧并与内轴的具有轴向槽形状的凹入部分相配合。每个滚动轨道都具有轴向杆形状,其横截面具有一支承部分和一枢转部分。
该支承部分具有一用来与球状物接触的支承侧。该枢转部分具有一带有凹入枢转侧的圆形形状,该凹入枢转侧与连接底部和轴向槽的相应侧翼的凸出圆形支撑侧相配合,以便具有两个确定平行于公共轴线的枢转连接轴线的位置的接触区域。两个滚动轨道中的每一个都由支承在轴向槽底部的弹簧推压。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特定布置中,该联接装置具有成几个轴向列布置的球状物。
对每一列球状物来说,在内轴中设置一具有轴向槽形状的凹入部分,该部分的横截面包括两个与球状物接触、相对于彼此倾斜的凹侧。
对每一列球状物来说,在外轴中设置一具有轴向槽形状的凹入部分,该部分的横截面包括一底部和两个侧翼,该底部大体上垂直于经过公共轴线和所述列中的球状物中心的轴线的中间平面。
对每一列球状物来说,两个滚动轨道布置在中间平面的两侧并与外轴的其有轴向槽形状的凹入部分相配合。每个滚动轨道都具有轴向杆形状,其横截面具有一支承部分和一枢转部分。
该支承部分具有一用来与球状物接触的支承侧。该枢转部分具有一带有凹入枢转侧的圆形形状,该凹入枢转侧与连接底部和轴向槽的相应侧翼的凸出圆形支撑侧相配合,以便具有两个确定平行于公共轴线的枢转连接轴线的位置的接触区域。
两个滚动轨道中的每一个都由支承在轴向槽底部的弹簧推压。
根据本发明的不同实施例,两个滚动轨道中的每一个都由支承在该轴向槽底部上的弹性元件推压。
该弹簧是由具有弹性元件的主体制成的;所述主体在每一侧都包括轴向边缘,在每一轴向端都包括一锁环(staple);所述主体安装在轴的相应凹入部分的底部并且具有与所述底部共轭的形状,即隆起或凸出,所述主体在每一横向端具有一容纳所述弹簧的相应轴向边缘的凹入形状,其两个锁环固定在相应轴上。该弹性元件是通过切割主体直接布置的横向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可替换地固定在一个轴向边缘上,然后固定在另一边缘上。
在该联接装置的特别平衡的组件中,该球状物成三个轴向列布置。这些轴向列相互成120°横向定位。内轴设置有三个轴向槽,这些轴向槽相互成120°横向定位。外轴设置有三个轴向槽,这些轴向槽相互成120°横向定位。
在该联接装置的另一个特别平衡的组件中,该球状物成两个直径方向上相对的轴向列布置。内轴设置有两个直径方向上相对的轴向槽。外轴设置有两个直径方向上相对的轴向槽。
在一根据本发明的联接装置的完整结构中,内轴设置有三个轴向槽,这些轴向槽相互成120°横向定位。在每个轴向槽中,安装有一弹性元件和两个具有轴向杆形状的滚动轨道。
该球状物成三个轴向列布置,这些轴向列相互成120°横向定位。
带有滚动轨道和弹性轴向边缘的整个球套在每个轴向端由一突肩和一挡圈封闭。该挡圈与内轴的每个轴向槽啮合。
外轴设置有三个相互成120°横向定位的轴向槽,这些轴向槽在成列的球状物上滑动。这些轴向槽具有希望的长度用来实现外轴和内轴所需的轴向滑动。
根据本发明的联接装置能够很好地适用于机动车转向柱的中间部分或机动车转向柱的上部。
因此,根据本发明、沿其公共轴线的两轴联接装置具有对于内、外两轴中的每一个和每列球状物,总是具有两个支承区域的优点,,它们总是保持接触,即使在不存在转矩传递时。
而且,在线组装时所必需的轴向应力减少。本发明的联接装置的精确调整能够在驾驶车辆时避免轴向摇晃,并且通过避免出现联接间隙来保证可靠的耐久性。此外,在传递转矩时,由于滚动和滑动接触,轴向应力大大减少。最后,联接装置可容易地安装在机动车辆转向柱上已经过分拥挤的空间中。
参考相应的附图,利用作为非限制性的实施例的本发明几个优选实施例的下列描述,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其中:
-图1是机动车转向系统的示意性透视图,其中本发明的联接装置应用于中间柱部分;
-图2是图1所示机动车转向系统的中间部分的轴向视图,其中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是以部分轴向剖视图进行描述的;
-图3是图2所示的整个联接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沿图2中的线IV-Ⅳ剖切的横截面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沿图4中平面剖切的横截面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沿图4中平面剖切的横截面视图;
-图7是带有滚动轨道的、图4的放大局部视图;
-图8是滚动轨道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与图7类似的视图;
-图9是图4中一列球状物安装的放大局部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滚动轨道的、与图9类似的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滚动轨道的、与图9类似的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滚动轨道的、与图9类似的视图;
-图13是带有处于自由位置的弹性元件的、与图9至12类似的视图;
-图14是带有处于压缩位置的弹性元件的、与图13类似的视图;
-图15是内轴和对应于图14的弹簧的透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沿图4中平面的、一列球状物安装的放大局部视图;和
-图17是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与图16类似的视图。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沿其公共轴线滑入彼此的两个轴的旋转联接装置。
该联接装置尤其能够很好地应用到如图1中示意性描绘的那种机动车转向系统中。
所述的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柱,其带有也被称之为柱顶的上部柱部分6和也被称之为中间轴线的中间柱部分7。
上部柱部分6通过其上端连接于方向盘5,并通过其下端连接于中间柱部分7。
中间柱部分7通过其上端连接于上部柱部分6,并通过其下端连接于转向杆9的转向传动箱8。
中间柱部分7在其每一端通过标识为10的万向接头连接上部柱部分6,以及通过也标识为10的万向接头连接转向传动箱8。
在接下来的部分中,描述涉及一种布置在中间柱部分7中的联接装置。本发明的联接装置也可以布置在上部柱部分6中。
内轴1和外轴2沿其公共轴线4的方向滑入彼此,公共轴线4描绘在图2和3中。两轴的联接装置包括接下来描述的不同实施例中的球状物3。球状物3布置在内轴1和外轴2之间。在本发明的联接装置中,每个所述球状物3一方面布置在内轴1的凹入部分内,另一方面布置在外轴2的凹入部分内。
所述球状物3中的每一个都沿两个滚动轨道移动,这些滚动轨道与两轴之一的凹入部分相配合并绕连接轴线枢转。每个滚动轨道和相应的连接轴线平行于公共轴线4。两个滚动轨道中的每一个都由被布置且支承在所述凹入部分中的弹性元件推压。所述球状物3中的每一个都直接靠着另一个轴的凹入部分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联接装置布置成:使得在静止状态,这时没有转矩传输,以及在运动状态,这时存在转矩传输,球状物3总是保持接触。在经过球状物3的中心和公共轴线4的中间平面的两侧,每一个球状物3总是通过支承区域与布置在两轴之一上的相应滚动轨道保持接触,并通过支承区域与另一轴的凹入部分保持接触。
整个中间柱部分7的轴向视图描述在图2中。内轴1和外轴2沿其公共轴线4与球状物3一起滑动。中间柱部分7通过万向接头10连接于转向传动箱8,并且通过万向接头10连接于上部柱部分6。
在图3的分解视图和图4的横截面视图中表示的联接装置包括成三个轴向列20布置的球状物3。这些轴向列20相互成120°横向定位。内轴1设置有三个相互成120°横向定位的轴向槽131。外轴2设置有三个相互成120°横向定位的轴向槽132。
对每一列20的球状物3来说,在外轴2中设置具有轴向槽132形状的凹入部分,该部分的横截面包括两个与球状物3接触、相对于彼此倾斜的凹侧133、134。
对每一列20的球状物3来说,在内轴1中设置具有轴向槽131形状的凹入部分,该部分的横截面包括一底部135和两个侧翼136、137。该底部135大体上垂直于经过公共轴线4和所述列20中的球状物3中心的轴线的中间平面30。
对每一列20的球状物3来说,两个滚动轨道140布置在中间平面30的两侧。滚动轨道140与内轴1的具有轴向槽131形状的凹入部分相配合。
每个滚动轨道140都具有轴向杆形状,其横截面具有支承部分141和枢转部分142。
该支承部分141具有用来与球状物3接触的支承侧143。具有圆形形状的枢转部分142具有凸出枢转侧144,该凸出枢转侧144与轴向槽131的凹入圆形支撑侧138或139相配合。凹入圆形支撑侧138连接底部135和其中一个滚动轨道140的侧翼136,而凹入圆形支撑侧139连接底部135和另一个滚动轨道140的侧翼137。
根据图7和8中详细图示的本发明的基本特征,凹入圆形支撑侧138的半径和凹入圆形支撑侧139的半径小于相应的滚动轨道140的凸出枢转侧144的半径。这些特征使得在轴1和相应滚动轨道140之间具有两个接触区域,这些区域的动作决定了作为平行于公共轴线4的枢转连接轴线145的轴线位置。
两个滚动轨道140中的每一个都由支承在轴向槽131的底部135上的弹性元件210推压。
以图5的横截面所示的联接装置包括成三个轴向列20布置的球状物3。
这些轴向列20相互成120°横向定位。内轴1设置有三个相互成120°横向定位的轴向槽151。外轴2设置有三个相互成120°横向定位的轴向槽152。
对每一列20的球状物3来说,在内轴1中设置具有轴向槽151形状的凹入部分,该部分的横截面包括两个与球状物3接触、相对于彼此倾斜的凹侧153、154。
对每一列20的球状物3来说,在外轴2中设置具有轴向槽152形状的凹入部分,该部分的横截面包括底部155和两个侧翼156、157。该底部155大体上垂直于经过公共轴线4和所述列20中的球状物3中心的轴线的中间平面30。
对每一列20的球状物3来说,两个滚动轨道160布置在中间平面30的两侧。该滚动轨道160与外轴2的具有轴向槽152形状的凹入部分相配合。每个滚动轨道160具有轴向杆形状,其横截面具有支承部分161和枢转部分162。
该支承部分161具有用来与球状物3接触的支承侧163。具有圆形形状的枢转部分162具有凸出枢转侧164,该凸出枢转侧与轴向槽151的凹入圆形支撑侧158、159相配合。凹入圆形支撑侧158连接底部155和其中一个滚动轨道160的侧翼156,而凹入圆形支撑侧159连接底部155和另一个滚动轨道160的侧翼157。
根据图7和8中详细图示的本发明的基本特征,凹入圆形支撑侧158的半径和凹入圆形支撑侧159的半径小于相应的滚动轨道160的凸出枢转侧164的半径。这些特征使得在轴2和相应滚动轨道160之间具有两个接触区域,这些区域的动作决定了作为平行于公共轴线4的枢转连接轴线165的轴线位置。
两个滚动轨道160中的每一个都由支承在轴向槽152的底部155上的弹性元件210推压。
以图16的横截面所示的联接装置包括成三个轴向列20布置的球状物3。
这些轴向列20相互成120°横向定位。内轴1设置有三个相互成120°横向定位的轴向槽171。外轴2设置有三个相互成120°横向定位的轴向槽172。
对每一列20的球状物3来说,在外轴2中设置具有轴向槽172形状的凹入部分,该部分的横截面包括两个与球状物3接触、相对于彼此倾斜的凹侧173、174。
对每一列20的球状物3来说,在内轴1中设置具有轴向槽171形状的凹入部分,该部分的横截面包括一底部175和两个侧翼176、177。该底部175大体上垂直于经过公共轴线4和所述列20中的球状物3中心的轴线的中间平面30。
对每一列20的球状物3来说,两个滚动轨道180设置在中间平面30的两侧。该滚动轨道180与内轴1的具有轴向槽171形状的凹入部分相配合。每个滚动轨道180具有轴向杆形状,其横截面具有支承部分181和枢转部分182。
该支承部分181其有用来与球状物3接触的支承侧183。具有圆形形状的枢转部分182具有凹入枢转侧184,该凹入枢转侧与轴向槽171的凸出圆形支撑侧178或179相配合。凸出圆形支撑侧178连接底部175和其中一个滚动轨道180的侧翼176,而凸出圆形支撑侧179连接底部175和另一个滚动轨道180的侧翼177。
根据本发明的基本特征,凸出圆形支撑侧178的半径和凸出圆形支撑侧179的半径大于相应滚动轨道180的凹入枢转侧184的半径。这些特征使得在轴1和相应滚动轨道180之间具有两个接触区域,这些区域的动作决定了作为平行于公共轴线4的枢转连接轴线185的轴线位置。
两个滚动轨道180中的每一个都由支承在轴向槽171的底部175上的弹性元件210推压。
以图17的横截面所示的联接装置包括成几个轴向列20布置的球状物3。
这些轴向列20相互成120°横向定位。内轴1设置有三个相互成120°横向定位的轴向槽191。外轴2设置有三个相互成120°横向定位的轴向槽192。
对每一列20的球状物3来说,在内轴1中设置具有轴向槽191形状的凹入部分,该部分的横截面包括两个与球状物3接触、相对于彼此倾斜的凹侧193、194。
对每一列20的球状物3来说,在外轴2中设置具有轴向槽192形状的凹入部分,该部分的横截面包括一底部195和两个侧翼196、197。该底部195大体上垂直于经过公共轴线4和所述列20中的球状物3中心的轴线的中间平面30。
对每一列20的球状物3来说,两个滚动轨道200设置在中间平面30的两侧。该滚动轨道200与外轴2的具有轴向槽192形状的凹入部分相配合。每个滚动轨道200具有轴向杆形状,其横截面具有支承部分201和枢转部分202。
该支承部分201具有用来与球状物3接触的支承侧203。具有圆形形状的枢转部分202具有凹入枢转侧204,该凹入枢转侧与轴向槽191的凸出圆形支撑侧198或199相配合。凸出圆形支撑侧198连接底部195和其中一个滚动轨道200的侧翼196,而凸出圆形侧199连接底部195和另一个滚动轨道200的侧翼197。
根据本发明的基本特征,凸出圆形支撑侧198的半径和凸出圆形支撑侧199的半径大于相应滚动轨道200的凹入枢转侧204的半径。这个特征使得在轴2和相应滚动轨道200之间具有两个接触区域,这些区域的动作决定了作为平行于公共轴线4的枢转连接轴线205的轴线位置。
两个滚动轨道200中的每一个都由支承在轴向槽192的底部195上的弹性元件210推压。
无论图2至17中所述的实施例怎样,两个滚动轨道140、160、180、200中的每一个都由为金属弹簧210的弹性元件推压。弹簧210由设置有弹性元件216的轴向主体211制成。主体211在任一横向侧上包括轴向边缘212和213,如图13、14和15详细所示。该主体211还在每一个轴向端包括锁环(staple)214和215。该弹性元件是通过切割主体211直接布置的横向突出部216。所述横向突出部216可替换地固定在其中一个轴向边缘212上,然后固定在另一轴向边缘213上。主体211安装在相关轴的相应凹入部分的底部135、155、175、195中,并具有与所述底部共轭的形状,即隆起,换句话说是凸出。所述底部在每个横向端包括容纳所述弹簧210的相应轴向边缘212、213的凹入形状,其两个锁环214、215固定在相应轴上。
在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轴1或2的支撑侧半径和相关滚动轨道的枢转侧半径具有恒定的值。在图8所示的其他实施例中,枢转侧的半径是累进的。在本发明的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轴1或2的支撑侧半径是累进的。最后,在本发明的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枢转侧半径和支撑侧半径都是累进的。正如图6、7、8和9中特别图示的,两个滚动轨道140、160、180、200中的每一个都具有支承部分141、161、181、201,该支承部分具有平的球状物3支承侧143、163、183、203。如图10所示,球状物的支承侧是凸出的,而根据图11,支承侧是凹入的,根据图12,球状物的支承侧具有双凹度。
如图3至5所示,该球状物3布置成三个轴向列20,这些轴向列20相互成120°横向定位。内轴1设置有三个轴向槽131、151、171、191,这些轴向槽131、151、171、191相互成120°横向定位。外轴2设置有三个轴向槽132、152、172、192,这些轴向槽132、152、172、192相互成120°横向定位。
在图6的情况中,球状物3可成两个直径方向相对的轴向列20布置。内轴1设置有两个直径方向上相对的轴向槽131、151、171、191;而外轴2设置有两个直径方向相对的轴向槽132、152、172、192。
正如图9中特别图示的,具有带有一定间隙的共轭形状的阳槽23和阴槽24设置在内轴1的滑动侧21和外轴2的滑动侧22上;阳槽具有顶点25和两个侧翼27,阴槽24具有底部26和两个侧翼28。因此,在球状物3缺失的情况下,转矩仍旧可以在内轴1和外轴2之间传递。
在图4、6和16的特别情况下,弹性元件或弹簧210可布置在内轴1内并推动与该内轴相配合的两个滚动轨道140、180。
特别对于图5和17,弹性元件或弹簧210可布置在外轴2内并推动与该外轴相配合的两个滚动轨道160、200。
仍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内,一些弹性元件或弹簧210也可以布置在内轴1内,其他的则可以布置在外轴2内,所述弹性元件推压与相关轴配合的两个相应滚动轨道。
在图3、4和16的实施例中,内轴1设置有三个轴向槽131、171。轴向槽131、171相互成120°横向定位。在每个轴向槽131、171中,安装一轴向弹性元件或弹簧210和两个具有轴向杆形状的滚动轨道140、180。
该球状物3成三个轴向列20设置,这些轴向列20相互成120°横向定位。
球状物3与滚动轨道140、180和弹性元件或弹簧210的整个组件在每个轴向端由突肩15和挡圈12封闭。该挡圈12啮合在内轴1的每个轴向槽131、171中。
外轴2设置有三个相互成120°横向定位的轴向槽132、172,这些轴向槽在球状物3的列20上滑动。轴向槽132、172应该具有所希望的长度以便实现外轴2和内轴1所需的轴向滑动。
此后记为本发明的基本特征。
该球状物一方面与一个轴保持接触,另一方面与两个滚动轨道保持接触。滚动轨道与另一轴接触并在该轴内枢转。滚动轨道与用来在一个位置保持滚动轨道和球状物之间的接触的弹性元件相接触。
在组装该系统时,该弹性元件能够实现待补偿的不同部件的尺寸变化。可被称为通过弹性元件变形的容差吸收。
在施加转矩时,载荷通过球状物和滚动轨道从轴上的管开始进行传递。加载线通过该球状物的中心和滚动轨道的枢轴。因此,载荷直接由轴承载而没有偏压弹性元件。角刚度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与该弹性元件的硬度无关。
在管相对于轴轴向移动时,该系统的滑动应力随通过弹性元件插入的球状物上的应力而变化。
在施加转矩时,该系统的滑动应力则随通过弹性元件插入的球状物上的应力和施加到该系统的转矩而变化。
Claims (25)
1.一种用于沿其公共轴线(4)方向滑入彼此的内轴(1)和外轴(2)的联接装置,具有设置在两个轴之间的球状物(3),所述球状物(3)中的每一个一方面设置在所述内轴(1)的凹入部分内,另一方面设置在所述外轴(2)的凹入部分内,所述球状物(3)中的每一个都沿与所述两个轴之一的凹入部分相配合的滚动轨道(140、160、180、200)移动,每个球状物(3)直接抵靠着另一轴的凹入部分移动;所述滚动轨道在相应的凹入部分内枢转,并通过支承在所述凹入部分中的弹性元件(210)推压,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个滚动轨道(140、160、180、200)设置在经过所述公共轴线(4)和所述球状物(3)中心的中间平面(30)的两侧;
-所述两个滚动轨道(140、160、180、200)中的每一个都具有:
-支承部分(141、161、181、201),其带有每一所述球状物(3)的支承侧(143、163、183、203);
-和枢转部分(142、162、182、202),其带有也抵靠着该轴(1、2)的相应凹入部分的圆形支撑侧(138-139)、(158-159)、(178-179)、(198-199)设置的圆形枢转侧(144、164、184、204);
-所述轴(1、2)的支撑侧的半径不同于该滚动轨道(140、160、180、200)的枢转侧的半径,以便具有两个确定平行于公共轴线(4)的枢转连接轴线(145、165、185、205)的位置的接触区域,使得:
-在静止状态,这时没有转矩传输,以及在运行状态,这时存在转矩传输,
-所述球状物中的每一个在该中间平面的两侧仍旧通过支承区域接触设置在所述两个轴的其中之一中的相应滚动轨道,并且通过支承区域接触设置在所述另一个轴中的凹入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1、2)的凹入支撑侧的半径(138-139、158-159)小于所述滚动轨道(140、160)的凸出枢转侧的半径(144、16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1、2)的凸出支撑侧的半径(178-179)、(198-199)大于所述滚动轨道(180、200)的凹入枢转侧的半径(184、20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两个滚动轨道(140、160、180、200)中的每一个而言,所述轴(1、2)的支撑侧的半径和所述滚动轨道的枢转侧的半径是恒定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两个滚动轨道(140、160、180、200)中的每一个而言,所述枢转侧的半径是累进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两个滚动轨道(140、160、180、200)中的每一个而言,所述支撑侧的半径和所述枢转侧的半径是累进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两个滚动轨道(140、160、180、200)中的每一个而言,所述支承部分(141、161、181、201)具有平的球状物支承侧(143、163、183、20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两个滚动轨道(140、160、180、200)中的每一个而言,所述支承部分(141、161、181、201)具有凸出的球状物支承侧(143、163、183、203)。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两个滚动轨道(140、160、180、200)中的每一个而言,所述支承部分(141、161、191、201)具有凹入的球状物支承侧(143、163、183、203)。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对于所述两个滚动轨道(140、160、1100、200)中的每一个而言,所述支承部分(141、161、181、201)具有带有双凹度的球状物支承侧(143、163、183、203)。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是弹簧(210),其由具有弹性元件(216)的主体(211)制成,并且包括位于任一侧的轴向边缘(212、213)和位于每个轴向端的锁环(214、215);所述主体(211)安装在所述轴的相应凹入部分的底部(135、155、175、195)中并且具有与所述底部共轭的形状,即隆起或凸出,所述底部在每个横向端具有容纳所述弹簧(210)的相应轴向凸缘(212、213)的凹入形状,其中两个锁环(214、215)固定在相应轴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元件是通过切割该主体(211)直接布置的横向突出部(216),所述突出部(216)可替换地固定在其中一个轴向边缘上,然后固定在另一轴向边缘上。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一些间隙的共轭形状的阳槽(23)和阴槽(24)设置在所述内轴(1)和所述外轴(2)上,使得,如果球状物(3)破裂,转矩仍旧可在所述内轴(1)和所述外轴(2)之间传递。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弹性元件(210)布置在所述内轴(1)内,并推压与所述内轴(1)相配合的两个相应滚动轨道(140、180)。
15.根据权利要求1到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弹性元件(210)布置在所述外轴(2)内,并推压与所述外轴(2)相配合的两个相应滚动轨道(160、200)。
16.根据权利要求1到1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弹性元件(210)设置为,其中一些位于该内轴(1)中,而另一些位于该外轴(2)中,每个所述弹性元件推压与有关的轴相配合的两个相应滚动轨道。
17.根据权利要求2和4到12所述的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球状物(3)成两个轴向列(20)布置;
-对每一列(20)的球状物(3)来说,在所述外轴(1)中设置具有轴向槽(132)形状的凹入部分,所述凹入部分的横截面包括两个与球状物(3)接触、相对于彼此倾斜的凹侧(133、134),
-对每一列(20)的球状物(3)来说,在该所述轴(1)中设置具有轴向槽(131)形状的凹入部分,所述凹入部分的横截面具有底部(135)和两个侧翼(136、137),所述底部(135)大体上垂直于经过所述公共轴线(4)和所述列(20)中的球状物(3)中心的轴线的中间平面(30),
-对每一列(20)的球状物(3)来说,两个滚动轨道(140)布置在所述中间平面(30)的两侧并与所述内轴(1)的具有轴向槽(131)形状的凹入部分相配合,每个滚动轨道(140)都具有一轴向杆形状,其横截面具有:
-支承部分(141),具有用来与球状物(3)接触的支承侧(143);
-具有圆形形状的枢转部分(142),其带有凸出枢转侧(144),所述凸出枢转侧(144)与连接底部(135)和所述轴向槽(131)的相应侧翼(136、137)的凹入圆形支撑侧(138、139)相配合,以便具有两个确定平行于所述公共轴线(4)的枢转连接轴线(145)的位置的接触区域;
-两个滚动轨道(140)中的每一个都由支承在所述轴向槽(131)的底部(135)上的弹簧(210)推压。
18.根据权利要求2和4到12所述的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球状物(3)成几个轴向列(20)布置;
-对每一列(20)的球状物(3)来说,在所述内轴(1)中设置具有轴向槽(151)形状的凹入部分,所述凹入部分的横截面包括两个与球状物(3)接触、相对于彼此倾斜的凹侧(153、154);
-对每一列(20)的球状物(3)来说,在所述外轴(2)中设置具有轴向槽(152)形状的凹入部分,所述凹入部分的横截面包括底部(155)和两个侧翼(156、157),所述底部(155)大体上垂直于经过所述公共轴线(4)和所述列(20)中的球状物(3)中心的轴线的中间平面(30);
-对每一列(20)的球状物(3)来说,两个滚动轨道(160)布置在所述中间平面(30)的两侧并与所述外轴的具有轴向槽(152)形状的凹入部分相配合,每个滚动轨道(160)都具有轴向杆形状,其横截面具有:
-支承部分(161),具有一来与球状物(3)接触的支承侧(163);
-具有圆形形状的枢转部分(162),其带有凸出枢转侧(164),所述凸出枢转侧(164)与连接底部(155)和该轴向槽(152)的相应侧翼(156、157)的凹入圆形支撑侧(158、159)相配合,以便具有两个确定平行于该公共轴线(4)的枢转连接轴线(165)的位置的接触区域;
-两个滚动轨道(160)中的每一个都由支承在该轴向槽(152)的底部(155)上的弹簧(210)推压。
19.根据权利要求3到12所述的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球状物(3)成几个轴向列(20)布置;
-对每一列(20)的球状物(3)来说,在所述外轴(2)中设置成轴向槽(172)形状的凹入部分,所述凹入部分的横截面包括两个与球状物(3)接触、相对于彼此倾斜的凹侧(173、174);
-对每一列(20)的球状物(3)来说,在所述内轴(1)中设置具有轴向槽(171)形状的凹入部分,所述凹入部分的横截面包括底部(175)和两个侧翼(176、177),所述底部(175)大体上垂直于经过所述公共轴线(4)和所述列(20)中的球状物(3)中心的轴线的中间平面(30);
-对每一列(20)的球状物(3)来说,两个滚动轨道(180)布置在所述中间平面(30)的两侧并与所述内轴(1)的具有轴向槽(171)形状的凹入部分相配合,每个滚动轨道(180)都具有轴向杆形状,其横截面具有:
-支承部分(181),具有一用来与球状物(3)接触的支承侧(183);
-具有圆形形状的枢转部分(182),其带有凸出枢转侧(184),所述凸出枢转侧(184)与连接底部(175)和所述轴向槽(171)的相应侧翼(176、177)的凸出圆形支撑侧(178、179)相配合,以便具有两个确定平行于所述公共轴线(4)的枢转连接轴线(185)的位置的接触区域;和
-两个滚动轨道(180)中的每一个都由支承在所述轴向槽(171)的底部(175)上的弹簧(210)推压。
20.根据权利要求3到12所述的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球状物(3)成几个轴向列(20)布置;
-对每一列(20)的球状物(3)来说,在所述内轴(1)中设置具有轴向槽(191)形状的凹入部分,所述凹入部分的横截面包括两个与球状物(3)接触、相对于彼此倾斜的侧面(193、194);
-对每一列(20)的球状物(3)来说,在所述外轴(2)中设置包括轴向槽(192)形状的凹入部分,所述凹入部分的横截面包括底部(195)和两个侧翼(196、197),该底部(195)大体上垂直于经过所述公共轴线(4)和所述列(20)中的球状物(3)中心的轴线的中间平面(30);
-对每一列(20)的球状物(3)来说,两个滚动轨道(200)布置在所述中间平面(30)的两侧并与所述外轴(2)的具有轴向槽(192)形状的凹入部分相配合,每个滚动轨道(200)都具有轴向杆形状,其横截面具有:
-支承部分(201),具有用来与球状物(3)接触的支承侧(203);
-具有圆形形状的枢转部分(202),其带有凹入枢转侧(204),所述凹入枢转侧(204)与连接底部(195)和所述轴向槽(192)的相应侧翼(196、197)的凸出圆形支撑侧(198、199)相配合,以便具有两个确定平行于所述公共轴线(4)的枢转连接轴线(205)的位置的接触区域;和
-两个滚动轨道(200)中的每一个都由支承在所述轴向槽(192)的底部(195)上的弹簧(210)推压。
21.根据权利要求17到20中任一项所述的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球状物(3)成三个轴向列(20)设置,这些轴向列(20)相互成120°横向定位;
-内轴(1)设置有三个轴向槽(131、151、171、191),这些轴向槽(131、151、171、191)相互成120°横向定位;和
-外轴(2)设置有三个轴向槽(132、152、172、192),这些轴向槽(132、152、172、192)相互成120°横向定位。
22.根据权利要求17到20中任一项所述的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球状物(3)成两个直径方向相对的轴向列(20)布置;
-所述内轴(1)设置有两个直径方向相对的轴向槽(131、151、171、191);
-所述外轴(2)设置有两个直径方向相对的轴向槽(132、152、172、192)。
2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轴(1)设置有三个轴向槽(131、171),这些轴向槽(131、171)相互成120°横向定位,在每个轴向槽(131、171)中安装一轴向金属弹簧(210)和两个具有轴向杆形状的滚动轨道(140、180);
-所述球状物(3)成三个轴向列(20)布置,这些轴向列(20)相互成120°横向定位;
-所述球状物(3)与滚动轨道(140、180)和金属弹簧(210)的组件在每一端由突肩(15)和挡圈(12)封闭,所述挡圈(12)啮合在该内轴(1)的每一个轴向槽(131、171)中;和
-所述外轴(2)设置有三个相互成120°横向定位的轴向槽(132、172),这些轴向槽在球状物(3)的列(20)上滑动,这些轴向槽(132、172)具有外轴(2)和内轴(1)所需轴向滑动的所希望的长度。
2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它适用于机动车转向柱的中间部分(7)。
25.根据权利要求1到23中任一项所述的联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它适用于机动车转向柱的上部(6)。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410253364.0A CN103982559B (zh) | 2008-06-20 | 2008-06-20 | 用于两个滑动轴的带有铰链连接的球联接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FR2008/000874 WO2009153417A1 (fr) | 2008-06-20 | 2008-06-20 | Dispositif d'accouplement à billes à maintien articulé de deux arbres coulissants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253364.0A Division CN103982559B (zh) | 2008-06-20 | 2008-06-20 | 用于两个滑动轴的带有铰链连接的球联接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2066792A true CN102066792A (zh) | 2011-05-18 |
Family
ID=403774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801298491A Pending CN102066792A (zh) | 2008-06-20 | 2008-06-20 | 用于两个滑动轴的带有铰链连接的球联接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2) | US8398496B2 (zh) |
EP (1) | EP2294326B1 (zh) |
CN (1) | CN102066792A (zh) |
BR (1) | BRPI0822886A8 (zh) |
WO (1) | WO2009153417A1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42166A (zh) * | 2011-10-03 | 2014-06-04 | 阿特拉斯·科普柯工业技术公司 | 螺杆致动压制单元 |
CN107407341A (zh) * | 2015-03-26 | 2017-11-28 | Zf 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 具有形状锁合地相互嵌接的轮毂的弹性的补偿联接器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960273B1 (fr) * | 2010-05-20 | 2012-07-13 | Zf Systemes De Direction Nacam Sas | Dispositif d'accouplement a billes a maintien pivotant de deux arbres coulissants |
DE102012101386A1 (de) * | 2012-02-21 | 2013-08-22 | Thyssenkrupp Presta Aktiengesellschaft | Lenksäu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GB201215539D0 (en) * | 2012-08-31 | 2012-10-17 | Hewson Peter G | Connection device |
US8931805B2 (en) * | 2012-11-30 | 2015-01-13 |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 Telescoping shaft roller assembly in steering column |
TWM456972U (zh) * | 2013-01-24 | 2013-07-11 | Taiwan Hodaka Ind Co Ltd | 自行車座墊柱之內外管限向機構 |
GB201420942D0 (en) * | 2014-11-25 | 2015-01-07 | Trw Ltd | Improvements to steering column assemblies |
DE102015000027A1 (de) * | 2015-01-08 | 2016-07-14 | Thyssenkrupp Ag | Lenksäule mit flexibel montierbarem Lagersitz |
DE102015102198A1 (de) | 2015-02-16 | 2016-09-01 | Robert Bosch Automotive Steering Gmbh | Lenkzwischenwel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Lenkzwischenwel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DE102015102183B4 (de) | 2015-02-16 | 2018-03-01 | Robert Bosch Automotive Steering Gmbh | Lenkzwischenwel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Lenkzwischenwel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DE102015110457A1 (de) | 2015-06-30 | 2017-01-05 | Robert Bosch Automotive Steering Gmbh | Lenkzwischenwel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lenkzwischenwel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DE102016102863A1 (de) | 2016-02-18 | 2017-08-24 | Robert Bosch Automotive Steering Gmbh | Lenkzwischenwel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Lenkzwischenwelle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KR101790682B1 (ko) * | 2016-03-16 | 2017-10-26 | 주식회사 드림텍 | 자동차용 유니버설 조인트의 슬라이딩케이지 |
US10415646B2 (en) * | 2016-09-16 | 2019-09-17 | Steering Solutions Ip Holding Corporation | Telescoping roller I-shaft and method of assembly |
FR3088889B1 (fr) * | 2018-11-23 | 2020-11-27 | Robert Bosch Automotive Steering Vendome | Dispositif d’accouplement entre deux arbres coaxiaux, notamment pour une colonne de direction de véhicule automobile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065397A1 (fr) * | 1999-06-30 | 2001-01-03 | NACAM France S.A. | Dispositif d'accouplement à billes de deux arbes coulissants |
CN1646358A (zh) * | 2002-06-11 | 2005-07-27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车辆转向用伸缩轴以及带万向轴节的车辆转向用伸缩轴 |
CN1732104A (zh) * | 2002-11-29 | 2006-02-08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车辆转向用伸缩轴 |
US20060053934A1 (en) * | 2004-09-14 | 2006-03-16 | Christophe Bahr | Ball coupling device for keeping two sliding shafts articulated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795786B1 (fr) * | 1999-06-30 | 2001-08-24 | Lemforder Nacam Sa | Dispositif d'accouplement a billes de deux arbres coulissants |
ES2162713T3 (es) * | 1999-12-10 | 2002-01-01 | Skf Linearsysteme Gmbh | Cojinete de rodamientos para movimientos longitudinales. |
JP3797304B2 (ja) * | 2002-09-13 | 2006-07-19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車両ステアリング用伸縮軸 |
WO2005002947A1 (ja) * | 2003-07-02 | 2005-01-13 | Nsk Ltd. | 車両ステアリング用伸縮軸 |
JP4770193B2 (ja) * | 2005-02-16 | 2011-09-14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車両ステアリング用伸縮軸 |
-
2008
- 2008-06-20 CN CN2008801298491A patent/CN102066792A/zh active Pending
- 2008-06-20 EP EP08874696.1A patent/EP2294326B1/fr active Active
- 2008-06-20 WO PCT/FR2008/000874 patent/WO2009153417A1/fr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8-06-20 US US12/997,533 patent/US8398496B2/en active Active
- 2008-06-20 BR BRPI0822886A patent/BRPI0822886A8/pt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2
- 2012-12-10 US US13/709,829 patent/US8556736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065397A1 (fr) * | 1999-06-30 | 2001-01-03 | NACAM France S.A. | Dispositif d'accouplement à billes de deux arbes coulissants |
CN1646358A (zh) * | 2002-06-11 | 2005-07-27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车辆转向用伸缩轴以及带万向轴节的车辆转向用伸缩轴 |
CN1732104A (zh) * | 2002-11-29 | 2006-02-08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车辆转向用伸缩轴 |
US20060053934A1 (en) * | 2004-09-14 | 2006-03-16 | Christophe Bahr | Ball coupling device for keeping two sliding shafts articulated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842166A (zh) * | 2011-10-03 | 2014-06-04 | 阿特拉斯·科普柯工业技术公司 | 螺杆致动压制单元 |
CN103842166B (zh) * | 2011-10-03 | 2015-09-09 | 阿特拉斯·科普柯工业技术公司 | 螺杆致动压制单元 |
CN107407341A (zh) * | 2015-03-26 | 2017-11-28 | Zf 腓德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 具有形状锁合地相互嵌接的轮毂的弹性的补偿联接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8556736B2 (en) | 2013-10-15 |
EP2294326B1 (fr) | 2017-03-08 |
BRPI0822886A8 (pt) | 2017-10-03 |
WO2009153417A1 (fr) | 2009-12-23 |
EP2294326A1 (fr) | 2011-03-16 |
US20130095934A1 (en) | 2013-04-18 |
US8398496B2 (en) | 2013-03-19 |
BRPI0822886A2 (pt) | 2015-06-30 |
US20110098121A1 (en) | 2011-04-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066792A (zh) | 用于两个滑动轴的带有铰链连接的球联接装置 | |
US7526978B2 (en) | Ball coupling device for keeping two sliding shafts articulated | |
US7416216B2 (en) | Telescopic shaft for vehicle steering | |
US20060162989A1 (en) | Steering device for motor vehicle | |
CN100387472C (zh) | 车辆转向用伸缩轴以及带万向轴节的车辆转向用伸缩轴 | |
US9638307B2 (en) |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 |
AU735441B2 (en) | Ball-type system for coupling two sliding shafts | |
CN101258335B (zh) | 可伸缩轴和车辆用操舵装置 | |
CN100436226C (zh) | 车辆转向用伸缩轴 | |
US8182354B2 (en) | Slip joint of steer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 |
US20060156855A1 (en) | Telescopic shaft for motor vehicle steering | |
US8342056B2 (en) | Telescopic shaft and vehicle steering apparatus | |
CN102906431B (zh) | 用于利用枢转支撑耦合两个滑动轴的球型耦合装置 | |
US9003909B2 (en) | Rack bar supporting device of vehicle steering apparatus | |
EP2787236B1 (en) | Telescopic shaft | |
US20060082120A1 (en) | Telescopic shaft for motor vehicle steering | |
CN103982559A (zh) | 用于两个滑动轴的带有铰链连接的球联接装置 | |
JP2009191936A (ja) | 伸縮軸 | |
KR100971480B1 (ko) | 자동차용 인터미디에이트 샤프트 | |
JP2005306216A (ja) | 車両用ステアリングシステム | |
KR101304499B1 (ko) | 자동차용 조향축의 유니버셜 조인트 | |
JP5050899B2 (ja) | 伸縮軸 | |
Ueda | Technical Trends regarding Intermediate shaft in steering system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02 |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 ||
WD01 |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5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