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55829A - 免提系统的通话确认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免提系统的通话确认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55829A
CN102055829A CN2010105057915A CN201010505791A CN102055829A CN 102055829 A CN102055829 A CN 102055829A CN 2010105057915 A CN2010105057915 A CN 2010105057915A CN 201010505791 A CN201010505791 A CN 201010505791A CN 102055829 A CN102055829 A CN 1020558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rsation
mentioned
portable equipment
inquiry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0579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渡边文夫
川上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558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58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免提系统的通话确认方法,在假定了使用不满足通信规格的标准的一部分的器件的可能性的基础上,构建通用性更高的免提系统。搭载了BT模块(30)的车载电气部件(12),将便携电话(18)作为音频通道(BTAG)而构建免提系统。此时通过RFCOMM(ST1)连接完成能够实现免提通话,但是在BTAG(18)中终话也未通知“+CIEV(call=0)”的情况下,在主CPU(28a)中不能够确认终话。因此,在SCO链接切断(ST10)之后从BT模块(30)发行“AT+CIND?”的询问事件(ST12)。如此具有来自BTAG(18)的“+CIEV(call=0)”的应答事件,则能够在主CPU(28a)中确认终话。

Description

免提系统的通话确认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免提系统的通话确认方法,例如用户不实际地将便携电话等便携设备拿在手中,就能够经由另外准备的通话机器进行免提通话。
背景技术
以外,例如作为车辆中搭载的类型的免提系统,已知将便携电话与车载单元进行有线连接的类型的现有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该现有技术为,在将车载单元(系统的主体)与便携电话进行有线连接了的状态下进行使用,由此通过在其主体内置的扬声器和麦克风实现与对方目的地(远端)的免提通话。并且,在该现有技术中,在系统的主体上分别具备“通话开始”键以及“通话结束”键,由此当在来电时用户操作“通话开始”键时,能够开始便携电话的通话,并且当在通话中用户操作“通话结束”键时,能够结束便携电话的通话。
除上述现有技术以外,还已知与将便携电话与车载单元进行无线连接的类型的免提系统有关的现有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该现有技术为,使用Bluetooth(注册商标)规格的近距离无线通信,将便携电话与车载单元进行连接。因此,用户将便携电话带入车内就能够实现免提通话,对于用户来说也相应地使用方便性良好。
以上举出的现有技术(专利文献1),在系统主体与便携电话的连接中使用有线方式,因此噪声的影响较少、相互的通信稳定。但是,如果不是线缆或连接器等连接接口适合的机器之间,则不能构建免提系统,因此受到硬件上的制约的情况为难点。这一点,在如后者的现有技术(专利文献2)那样利用通用的近距离无线通信进行连接的情况下,只要以其通信规格为基准的通信模块搭载到车载单元和便携电话的双方,就能够比较容易地构建免提系统。因此,可以认为今后使用了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无线连接将成为免提系统的主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09008号公报(第4-第5页、图1、图2)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954948号公报
但是,在免提系统中利用通用的近距离无线通信(例如Bluetooth(注册商标))的情况下,如果各器件不忠实地执行以该通信规格为基准的动作,则还必须留意由此在作为系统整体的动作中成为故障的情况。
例如,在免提通话的执行中便携电话结束了与对方目的地(远端)的通话的情况下,在通过规格的标准上要求将该“通话结束(终话)”可靠地对车载单元(例如车载音频装置)进行通知。这是因为,将未直接与电话线路连接的车载单元暂时从“通话中”的状态解除,并能够进行之后的动作。假设,当在便携电话中实际通话结束之后也不对车载单元通知“通话结束”时,车载单元一直持续识别为“通话中”,因此下次从外部(远端)具有电话来电也不受理来电本身,或者限制其他动作(例如音乐的再生、收音机播放的输出等)。
当然,与通用近距离无线通信相对应的大多数器件(通信模块),被设计为以该通信规格为基准而期待正常地进行动作。但是,在通信规格所规定的标准上的要求分为多支的情况下,不能够忽视实际上还存在不满足一部分要求的器件(例如特定机型或型号的便携电话),且这些器件在世界市场上流通较多的事实。因此,当过于相信所有的器件一直满足通信规格的标准而简单地构建免提系统时,根据情况不同系统的动作不稳定,结果会存在损害用户的方便性的使用上的问题。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为,提供一种技术,在假定了能够使用不满足通信规格的标准的一部分的器件的可能性的基础上,能够实现通用性更高的免提系统的构建。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采用以下的解决手段。
解决手段1:本发明假定构建便携设备与通话机器的免提系统的情况。便携设备能够与电话线路连接,通话机器为通过与便携设备之间进行相互通信,能够使用便携设备以外的其他设备进行通过电话线路的免提通话。当便携设备为具有内置扬声器和麦克风等的便携电话时,通话机器相当于作为其他设备具有扬声器和麦克风的免提用的单元。便携设备和通话机器,如果分别搭载了以通用的通信规格为基准的器件(通信模块),则仅使二者接近到能够通信的距离就能够容易地构建免提系统。
所构建的系统,实际上通过便携设备的资源来具有经由电话线路确立与对方目的地(远端)的连接的功能,但在免提通话中的声音的交换(发话、受话),由通话机器进行媒介。此时,在基本确立了便携设备与电话线路的连接的期间,通话机器为了实现免提通话而需要确保自己的资源。另一方面,在用户(近端)结束了与对方目的地(远端)的通话的情况下,便携设备本身结束与电话线路的连接,随之还向通话机器通知通话的结束,并需要将系统整体从免提通话的状态暂时解除。
通常,在系统中利用通用近距离无线通信规格的情况下,作为原则在标准上要求,从便携设备向通话机器自发地通知通话的结束。因此,如果各器件按照通信规格的标准正确地动作,则随着电话的结束,作为系统整体能够自动地确认免提通话的结束。但是,在其中存在不满足一部分标准的器件的情况下,难以对上述那样作为系统整体而进行通话的确认。
本发明为用于在上述的情况下使系统的通话状态稳定并进行确认(把握)的通话确认方法,具有以下工序。
(1)提问工序
在该工序中,由通话机器对便携设备询问关于与电话线路的连接的动作状态。另外,在由通话机器向便携设备的询问中,例如能够使用以通用通信规格为基准的通信构件。
(2)确认工序
在该工序中,基于来自便携设备的对于之前的询问的应答结果,利用通话机器确认免提系统的通话的状态。另外,由便携设备向通话机器的应答,也例如能够使用以通用通信规格为基准的通信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通话确认方法,通过在(1)的提问工序中进行向便携设备的询问,能够使其对通话机器应答在该时刻关于与电话线路的连接的动作状态。此处所谓的“关于与电话线路的连接的动作状态”中,不仅简单地包括“连接”还是“非连接”的状态,还包括“待机中”、“通话中”或“非通话中(通话结束)”这种作为电话机的服务动作状态,此外更细地包括“通话中”、“三者通话保留中”、“发送中”、“发出呼叫中”、“来电中”和“来电保留中”等实际打电话时的通话状态。
因此,在(2)的确认工序中,基于来自便携设备的应答结果来识别当前的状态,之后能够正确地确认作为系统整体的通话状态为哪种状态。例如,如果已经具有来自通话机器的为“通话结束(终话)”的状态的含义的应答,则由此能够确认在通话机器中作为系统整体应为免提通话结束的状态。另一方面,如果已经具有来自通话机器的为“通话中”、“三者通话保留中”、“发送中”、“发出呼叫中”、“来电中”和“来电保留中”等的任意一个状态的含义的应答,则由此能够确认在通话机器中作为系统整体应为继续免提通话的状态。由此,能够使作为系统整体的动作一直稳定化而保证正常的动作。
解决手段2:在上述(1)的提问工序中,优选以便携设备与通话机器之间的声音链接切断的情况为契机,由通话机器对便携设备进行使用电话线路的通话是否结束的询问。
在系统中使用近距离无线通信的情况下,在免提通话的开始时确立声音链接(例如SCO链接)。声音链接为在与对方目的地(远端)的通话时确立其连接,但是在便携设备中当产生“通话结束”时,被切断。此时,便携设备即使不自发地对通话机器通知“通话结束”,通过以声音链接被切断为契机而进行上述的询问,由此根据其应答结果也能够确认是否发生了“通话结束”。
解决手段3:或者在上述(1)的提问工序中,也可以以便携设备与通话机器之间的声音链接切断的情况为契机,由通话机器对便携设备进行使用电话线路的通话处于哪种状态的询问。
在该情况下,同样声音链接在与对方目的地(远端)的通话中维持其连接,但是当在便携设备中当产生“通话结束”时,被切断。此时,便携设备即使不自发地对通话机器通知“通话结束”,通过以声音链接被切断为契机而进行上述的询问,由此根据其应答结果也能够确认“通话的状态”。另外,该情况下的询问为“通话处于哪种状态”,因此除了那个确认上述的“通话中”、“三者通话保留中”、“发送中”、“发出呼叫中”、“来电中”和“来电保留中”等较详细的通话状态之外,还能够确认已经为“通话结束”的状态的情况。
并且,声音链接的切断,如上所述那样在与对方目的地(远端)的通话结束了的情况下发生,但是即使便携设备还处于通话中,在使用了通话机器的设备的免提通话结束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例如,此外在用户通过免提进行与对方目的地(远端)的通话时,在从某个时刻起手持便携设备开始通话的情况下,到此为此确立的声音链接被切断。此时,还是便携设备即使不自发地对通话机器通知“通话结束”,通过以声音链接被切断为契机而进行上述的询问,由此根据其应答结果也能够确认“通话处于哪种状态”。
解决手段4:在上述解决手段3中,对于提问工序中的询问,在具有来自便携设备的通话还未结束的内容的应答的情况下,之后到具有来自便携设备的通话结束了的内容的应答之前,也可以隔开规定的等待时间而重复提问工序中的询问。另外,“等待时间”也可以不一直是一定的时间,例如能够在每次重复询问时缩短、或延长。
此时,通过每隔等待时间地进行询问,能够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确认包含通话的结束的通话状态。因此,在询问时如果还为通话中,则能够确认其含义,如果通话已经结束,则能够可靠地确认其含义。
解决手段5:并且本发明的通话确认方法也可以为,在解决手段1中,在其提问工序中,以便携设备与通话机器之间的声音链接切断的情况为契机,从通话机器对便携设备进行使用电话线路的通话是否结束的第一询问,结果,在没有来自便携设备的通话结束了的内容的应答的情况下,从通话机器对便携设备进行使用电话线路的通话处于哪种状态的第二询问。
根据上述方式,首先如果根据第一询问的结果确认了“通话结束”,则由此首先作为系统的通话的状态成为能够确认,因此之后不需要进行第二询问。对此,在对于第一询问还没有“通话结束”的应答的情况下,通过第二询问能够确认之后的“通话的状态”。由此,如果在第一询问后通话还实际地继续,则能够确认其状态为上述的“通话中”、“三者通话保留中”、“发送中”、“发出呼叫中”、“来电中”和“来电保留中”等的某一个,如果通话已经结束,则能够确认为“通话结束“的状态。
解决手段6:并且,在解决手段5中还能够为,对于上述提问工序中的第二询问,在具有来自便携设备的通话还未结束的内容的应答的情况下,之后到具有来自便携设备的通话结束的内容的应答之前,隔开规定的等待时间重复提问工序中的询问。
即,在对于第一询问具有来自便携设备的“通话中(通话未结束)”的应答,对于之后的第二询问具有某个“通话中的状态”的应答的情况下,之后每隔等待时间到具有“通话结束”的应答之前重复进行询问,由此最终能够可靠地确认“通话结束”。
另外,本发明也可以为免提系统,具备上述的便携设备和通话机器,使用该便携设备和通话机器执行解决手段1至6的通话确认方法。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免提系统的通话确认方法,能够有效地活用通用的通信规格,并能够防止由器件的不完备引起的系统的故障而实现稳定的免提通话。
并且,能够不依存于器件的个体(机型或型号等)而稳定地构建免提系统,因此能够保证作为通用性高的免提系统的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表示执行一个实施方式的通话确认方法的免提系统的构成例的图。
图2是表示在车载电气部件单元与便携电话之间各器件正常地进行BT通信的情况的流程的时序图。
图3是表示通话确认方法的第一模式的时序图。
图4是表示通话确认方法的第二模式的时序图。
图5是表示通话确认方法的第三模式的时序图。
图6是表示通话确认方法的第四、第五模式的时序图。
图7是表示BT模块作为控制程序而执行的通话确认处理的顺序例。
符号说明
10免提系统
12车载电气部件单元
14固定电话
16基站
18便携电话(BTAG)
24扬声器
26麦克风
28控制部
28a主CPU
30BT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概略地表示执行一个实施方式的通话确认方法的免提系统10的构成例的图。该免提系统10构成为,例如将汽车所搭载的车载电气部件单元12作为免提通话机器,将带入车内的便携电话18作为便携设备。这些车载电气部件单元12和便携电话18都具有以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规格为基准的无线通信功能。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将Bluetooth(注册商标)简称为“BT”。
车载电气部件单元12为,例如除了具有行驶路线引导(导航)功能之外,还具有音频再生功能、视频再生功能、收音机和电视等的接收功能等。因此,在该车载电气部件单元12中,除了附属具有使用液晶显示器等的显示部20、未图示的按下开关、键开关、旋转把手等的操作部22之外,还附属音响输出用的扬声器24、集音用的麦克风26等周边设备。
并且,车载电气部件单元12,除了内置有控制上述周边设备的控制部28之外,为了发挥BT的无线通信功能还内置有BT模块30。另外,控制部28是微型计算机,其除了内置作为中央处理装置的主CPU28a之外,还具备未图示的ROM、RAM等存储器器件。因此,BT模块30能够将车载电气部件单元12(主CPU28a)作为主机而提供使用了BT通信的服务(例如ACL链接、SCO链接等无线连接)。
便携电话18是能够使用无线通信(例如CDMA服务)与电话线路连接的便携设备。便携电话18首先通过无线通信与基站16连接,并从此通过有线的电话线路例如能够与对方目的地(远端)的固定电话14进行通话。另外,在此,作为对方目的地(远端)举出固定电话14作为例子,但是对方目的地(远端)也可以是其他的便携电话。无论如何,在便携电话18中也内置有未图示的BT模块,使用该BT模块而便携电话18能够利用基于BT的无线通信功能。
免提系统10能够在通过无线连接使便携电话18与车载电气部件单元12成为声音链接(SCO链接)的状态下,提供所谓“免提通话”功能。免提通话为,例如作为车辆的成员的用户(驾驶者H1、乘客H2等)不手持便携电话18,通过车载的扬声器24、麦克风26实现与固定电话14的用户H3的通话。
此外,免提系统10,例如在使便携电话18与车载电气部件单元12无线连接的状态下,能够提供将便携电话18所示存储的音频数据一边传送给车载电气部件单元12一边实时再生,并从其扬声器24输出音乐的功能。或者,能够提供将便携电话18所存储的地址簿的数据传送给车载电气部件单元12,并将其输出到显示部20上的功能。免提系统10还能够活用所传送的地址簿的数据而进行电话发送,或在从登记到登记地址簿的对方的来电时进行来电者显示。
[BT模块的构成]
在此不特别地图示,BT模块30例如在车载电气部件单元12内与BT天线和天线匹配电路连接,通过该BT天线和天线匹配电路,能够在与其他BT机器(此处为便携电话18)之间进行基于BT规格的无线通信。另外,BT天线和天线匹配电路也可以内置于BT模块30。
并且,BT模块30为,作为通信电路具有RF处理部、基带处理部以及收发处理部。其中,RF处理部通过BT天线和天线匹配电路进行RF信号(例如2.4GHz带)的接收处理。并且,基带处理部将由RF处理部接收的信号转换为IF信号,并解调而生成包数据(接收包)。收发处理部将由基带处理部生成的接收包数据朝向上位层进行重新构建,或者相反地将在上位层生成的发送用包数据(发送帧)提供给基带处理部。发送用包数据由基带处理部调制,通过RF处理部、天线匹配电路以及BT天线而发送到便携电话18。
此外,BT模块30内置有主接口,该主接口对上述车载电气部件单元12具有的控制部28(主CPU28a)和BT模块30之间的通信进行控制。即,主接口例如对将通过免提通话接收的声音通话数据(将由便携电话18接收的通话声音进行包数据化的数据)输出给主机侧的控制部28,或从控制部28接受由麦克风26收集的声音通话数据(将驾驶者H1、乘客H2的声音进行了数据化的数据)时的通信进行控制。
接收的声音通话数据,在车载电气部件单元12内转换为模拟信号(电压),通过未图示的放大器输出到扬声器24。并且,由麦克风26收集的声音通话数据,通过BT通信(SCO链接)从BT模块30包发送到便携电话18。由此,例如能够将从便携电话18通过BT通信接收的声音通话数据从扬声器24输出,或者相反地将由麦克风26收集的声音传送给便携电话18。
[通话确认方法]
下面,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免提系统10中执行的通话确认方法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器件正常时]
图2是表示在车载电气部件单元12与便携电话18之间各器件正常地进行BT通信的情况的流程的时序图。图2中,位于左侧的2列表示基于车载电气部件单元12的处理,位于右侧的1列表示基于便携电话18的处理。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车载电气部件单元12分为主CPU28a和BT模块30来进行说明。并且,对于便携电话18,一般化地称呼为“BT音频通道(BTAG)”。
[BT连接]
ST1:首先在免提系统10中,BT模块30和BTAG18完成BT无线连接(RFCOMM连接)。由此,在BT模块30和BTAG18之间能够使用声音链接(SCO链接)和数据链接(ACL链接)。
ST2、ST3:由于RFCOMM连接完成,BT模块30和BTAG18的各器件分别开始免提通话所需要的收发处理。由此,以后BT模块30和BTAG18在相互进行通信的同时,在车内通过车载的扬声器24以及麦克风26、能够通过免提来实现BTAG18与固定电话14之间的声音通话。
[终话发生时]
ST4:之后,例如当在远端的固定电话14或者近端的BTAG18中产生终话(通话结束)时,在BTAG18中进行终话处理。
ST5:并且,由于终话的发生,基于BT通信规格的基准,BTAG18对BT模块30例如发行标记为“+CIEV(call=0)”的终话事件。
ST6:BT模块30进行接收处理,对从BTAG18通知的终话事件进行解释。
ST7:然后,BT模块30将接受到的终话事件的“+CIEV(call=0)”通知给主CPU28a。由此,主CPU28a在免提系统10中能够确认处于通话结束了的状态。
以上的处理时序,基于一般的BT通信规格在各器件正常动作的情况下实现。但是,实际上还存在不满足BT通信规格的标准的一部分的BTAG18,在该情况下即使在BTAG18中产生终话,也不对BT模块30通知终话事件的“+CIEV(call=0)”。此时,即使实际上通话结束,BT模块30也未接受到终话事件的“+CIEV(call=0)”,因此在该情况下不能够确认主CPU28a中的通话结束。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以下列举的多个模式的时序,来确认作为免提系统10的通话状态。
[第一模式]
图3是表示通话确认方法的第一模式的时序图。另外,在图3以后,对于已经使用图2说明了的处理相同的处理赋予共同的符号,并省略其重复的说明。
[从BT连接到发生终话为止]
ST1~ST4:在第一模式中,也执行从上述的BT连接到发生终话为止的时序。
但是,在BTAG18中器件(内置模块)未满足标准的情况下,如图3中的虚线的箭头所示那样,即使发生之后也不发行终话事件的“+CIEV(call=0)”(图中赋予“×”标记)。因此,在BT模块30中也未接受到终话事件,因此如相同的图3中的虚线的箭头所示那样,不能够从BT模块30向主CPU28a通知终话事件的“+CIEV(call=0)”(图中赋予“×”标记)。
[SCO链接切断时]
ST10:但是,由于通话结束,BT模块30与BTAG18之间的声音链接(SCO链接)被切断。
[提问工序]
ST11:以声音链接(SCO链接)被切断为契机,BT模块30进行提问处理,例如生成用“AT+CIND?”标记的询问用的指令。该指令对BTAG18询问当前的服务状态(service、call、callsetup、signal、roam)。
ST12:然后,从BT模块30对BTAG18发行上述的标记为“AT+CIND?”的询问事件。
ST13:BTAG18执行事件接收处理,对询问事件的用“AT+CIND?”标记的指令进行解释。然后,BTAG18生成对于该指令的应答事件。
ST14:然后,BTAG18对BT模块30发行生成的应答事件。此时如果实际上通话结束,则应答事件的内容应该成为用“+CIEV(call=0)”标记的终话事件(图的标记不同)。
[确认工序]
ST15:此时,BT模块30进行接收处理,并对从BTAG18通知的终话事件进行解释。
ST16:然后,BT模块30将接受到的终话事件的“+CIEV(call=0)”通知给主CPU28a。由此,主CPU28a能够确认在免提系统10中处于通话结束的状态(处于图的标记也不同)。
以上的时序,是对于询问事件的“AT+CIND?”,BTAG18的器件正常地通知了应答事件的情况下的流程。因此,第一模式在该阶段作为器件正常动作时的通话确认方法是有效的。
[器件非正常动作时]
ST14:但是,如上所述,在BTAG18的器件在此未满足BT通信规格的标准的情况下,实际上如图3所示那样,此处有时BTAG18发行与本来的状态(终话的状态)不同内容的用“+CIEV(call=1)”标记的通话中事件。
ST15:此时,BT模块30进行接收处理,并对从BTAG18通知的通话中事件直接进行解释。
ST16:然后,BT模块30将接受到的通话中事件的“+CIEV(call=1)”通知给主CPU28a。此时,主CPU28a不能够确认在免提系统10中实际上处于通话结束了的状态。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执行以下列举的通话确认方法的第二模式。
[第二模式]
图4是表示通话确认方法的第二模式的时序图。该第二模式例如能够适用于通过上述第一模式不能够进行通话的确认的情况(未从BTAG18通知“+CIEV(call=0)”)。其中,尤其是还能够不考虑这种条件地执行第二模式。
[从BT连接到终话发生、SCO链接切断为止]
ST1~ST4、ST10:在第二模式中,也同样进行从上述的BT连接到终话发生、SCO链接切断为止的流程。
[提问工序]
ST20:在第二模式中,以声音链接的切断为契机而BT模块30执行提问处理,例如生成用“AT+CLCC”标记的询问用的指令。该指令对BTAG18询问当前的通话状态(通话中、三者通话保留中、发送中、发出呼叫中、来电中、来电保留中)。
ST21:然后,从BT模块30对BTAG18发行上述的标记为“AT+CLCC”的询问事件。
ST22:BTAG18执行事件接收处理,对询问事件的用“AT+CLCC”标记的指令进行解释。然后,BTAG18生成对于该指令的应答事件。
ST23:然后,BTAG18对BT模块30发行生成的应答事件。此时如果实际上通话结束(未通话状态),则应答事件的内容成为仅由“OK”标记的内容。另一方面,如果实际上通话还未结束(通话中状态),则应答事件的内容成为由“OK+CLCC”标记的内容,通过其中的“+CLCC”来通知当前状态为“通话中”、“三者通话保留中”、“发送中”、“发出呼叫中”、“来电中”和“来电保留中”的某一个。
[确认工序]
ST24:此时,BT模块30进行接收处理,并对从BTAG18通知的应答事件的内容进行解释。
ST25:然后,BT模块30将接受到的应答事件的“OK”或者“OK+CLCC”通知给主CPU28a。由此,主CPU28a在接受到了“OK”的情况下能够确认在免提系统10中处于通话结束的状态(未通话状态)。另一方面,在接受到了“OK+CLCC”的情况下主CPU28a能够确认由“+CLCC”通知的当前状态。
[实际的终话时]
通常,如果在“ST10”中声音链接(SCO链接)的切断时,通过BTAG18而实际上通话结束,则“ST23”中的应答事件仅成为“OK”。因此,以实际的终话为契机而声音链接(SCO链接)被切断的情况下,如果适用第二模式的时序,则在主CPU28a中能够正确地确认免提系统10的通话结束的状态。
[SCO链接切断后的通话]
另一方面,在免提系统10中,在BT模块30与BTAG18之间的声音链接(SCO链接)被切断后,有时也可能通过BTAG18执行通话。例如,即使为相同近端的用户,在不是驾驶者H1而是乘客H2在车内进行通话(例如私人的通话)的情况下,不一定限于利用免提通话。此时,乘客H2例如使车载电气部件单元12的免提通话功能截止,而对BTAG18进行键操作来进行发送或来电,之后的通话是将BTAG18(即便携电话18)拿在手中的状态下进行的。
在上述的情况下,在之前的“ST10”中声音链接被切断之后,对于在“ST21”中来自BT模块30的询问事件“AT+CLCC”,BTAG18在“ST23”中是以通知“OK+CLCC(通话中)”的应答事件。于是,接受到该应答事件的BT模块30,在“ST25”中对主CPU28a通知“OK+CLCC(通话中)”。此时,主CPU28a能够确认为“在声音链接(SCO链接)的切断后、继续通过BTAG18进行通话中”的状态。
[第三模式]
图5是表示通话确认方法的第三模式的时序图。该第三模式例如能够适用于在上述第二模式中进行了在声音链接(SCO链接)的切断后、继续通过BTAG18进行通话中的确认的情况(从BTAG18通知了“OK+CLCC”)。
[从BT连接到终话发生、SCO链接切断为止]
ST1~ST4、ST10:在第三模式中,也同样进行从上述的BT连接到终话发生、SCO链接切断为止的流程。
[SCO链接切断后的通话]
之后,例如当乘客H2不使用免提功能而直接对BTAG18进行键操作而进行电话发送时,BTAG18成为与远端的固定电话14进行私人通话状态。
[从SCO链接切断到询问、应答事件通知为止]
ST20~ST25:另一方面在第三模式中,也进行SCO链接切断后的询问事件发行和应答事件的通知和受领。此时,BTAG18实际上为通话中,因此在“ST23”中的应答事件成为“OK+CLCC”,结果由主CPU28a确认“通话中”的状态。
[在远端的终话]
ST30:之后,例如当远端的用户H3(固定电话14)结束通话时,由此BTAG18与电话线路的连接被切断。
ST31:此时,BTAG18同样进行终话处理。
[器件非正常动作时]
(ST32(失败)):在此,同样在BTAG18中器件(内置模块)未满足BT通信规格的标准的情况下,如图5中的虚线箭头所示那样,即使发生终话也不发行终话事件的“+CIEV(call=0)”(在图中标记“×”)。
(ST34(失败)):因此,在BT模块30中为接受到终话事件,因此相同如图5中的虚线箭头所示那样,不能够从BT模块30向主CPU28a通知终话事件的“+CIEV(call=0)”(在图中标记“×”)。
因此,在该情况下不能够由主CPU28a确认“通话结束”的状态。因此,在第三模式中,通过执行以下的时序来确认通话的状态。
[产生事件触发]
ST35:例如,在之前的“ST23”中接受到应答事件的“OK+CLCC”的情况下,接受到该应答事件的BT模块30产生事件触发。事件触发能够将接受到应答事件的“OK+CLCC”为条件而产生。之后事件触发例如也能够作为使用计时器的定期事件而产生,或者也能够不使用计时器而随机地产生。另外,在图5的时序例子中,成为在远端的通话结束(ST30)之后产生事件触发的流程,但是也可以从通话结束(ST30)以前开始,在BT模块30中自发地产生事件触发。
[提问工序]
ST36:无论如何,当产生事件触发时,BT模块30执行提问处理,生成上述的用“AT+CLCC”标记的询问用的指令。
ST37:然后,从BT模块30对BTAG18发行询问事件的“AT+CLCC”。
ST38:BTAG18执行事件接收处理,对询问事件的用“AT+CLCC”标记的指令进行解释。然后,BTAG18生成对于该指令的应答事件。
ST39:然后,BTAG18对BT模块30发行生成的应答事件。如上所述,此时如果实际上通话结束(未通话状态),则应答事件的内容仅成为用“OK”标记的终话事件。另一方面,如果实际上通话还未结束(通话中状态),则应答事件的内容成为由“OK+CLCC”标记的内容。
[确认工序]
ST40:此时,BT模块30进行接收处理,并对从BTAG18通知的应答事件的内容进行解释。
ST41:然后,BT模块30将接受到的应答事件的“OK”或者“OK+CLCC”通知给主CPU28a。由此,主CPU28a在接受到了“OK”的情况下能够确认在免提系统10中处于通话结束的状态(未通话状态)。另一方面,在接受到了“OK+CLCC”的情况下,主CPU28a能够确认由“+CLCC”通知的当前状态。
[询问、确认的反复]
在之前的“ST14”中通知了“OK+CLCC”的情况下,BT模块30之后也在“ST35”中产生事件触发。由此,在每次产生事件触发时,重复执行“ST36”~“ST41”的时序。
并且,之后例如在实际上在远端的固定电话14中结束了通话的情况下,在“ST39”中从BTAG18仅通知“OK”的应答事件。接受到该应答事件,BT模块30在“ST41”中仅将“OK”通知给主CPU28a。由此,主CPU28a能够确认免提系统10的通话结束的状态。
以上的第三模式,是在声音链接(SCO链接)的切断后,从BT模块30作为询问事件而发行“AT+CLCC”的情况下的时序。在此基础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如下的时序:在声音链接(SCO链接)的切断后,在作为询问事件首先发行“AT+CIND?”、作为其应答事件未通知“+CIEV(call=0)”的情况下,作为下一个询问事件而发行“AT+CLCC”。以下,将该情况下的时序作为通话确认方法的第四模式进行说明。
[第四模式]
图6是表示通话确认方法的第四模式的时序图。该第四模式例如能够适用于如下的情况:在上述第一模式中不能够进行终话的确认(BTAG18未自发地通知“+CIEV(call=0)”)的情况下,之后声音链接(SCO链接)被切断。
[从BT连接到终话发生、SCO链接切断为止]
ST1~ST4、ST10:在第四模式中,也同样进行从上述的BT连接到终话发生、SCO链接切断为止的流程。
[第一询问:提问工序]
ST11:以声音链接(SCO链接)被切断为契机,BT模块30执行提问处理,作为第一询问指令而生成用“AT+CIND?”标记的指令。
ST12:然后,从BT模块30对BTAG18发行上述的由“AT+CIND?”标记的询问事件。
ST13:BTAG18执行事件接收处理,对询问事件的用“AT+CIND?”标记的指令进行解释。然后,BTAG18生成对于该指令的应答事件。
ST14:然后,BTAG18对BT模块30发行生成的应答事件。此时如果实际上通话未结束,则应答事件的内容应该成为用“+CIEV(call=1)”标记的终话事件。
[确认工序]
ST15:此时,BT模块30进行接收处理,并对从BTAG18通知的终话事件进行解释。
ST16:然后,BT模块30将接受到的终话事件的“+CIEV(call=1)”通知给主CPU28a。由此,主CPU28a能够确认在免提系统10中处于通话中的状态。
[产生事件触发]
ST35:在第四模式中,在之前的“ST14”中接受到“+CIEV(call=0)”以外的应答事件、即“+CIEV(call=1)”的应答事件的情况下,以此为契机BT模块30产生事件触发。之后事件触发例如也能够作为使用计时器的定期事件而产生,或者也能够不使用计时器而随机地产生。
[第二询问:提问工序]
ST36:无论如何,当产生事件触发时,BT模块30执行提问处理,此次作为第二询问指令而生成“AT+CLCC”。
ST37:然后,从BT模块30对BTAG18发行询问事件的“AT+CLCC”。
ST38:BTAG18执行事件接收处理,对询问事件的用“AT+CLCC”标记的指令进行解释。然后,BTAG18生成对于该指令的应答事件。
ST39:然后,BTAG18对BT模块30发行生成的应答事件。如上所述,此时如果实际上通话结束(未通话状态),则应答事件的内容仅成为用“OK”标记的终话事件。另一方面,如果实际上通话还未结束(通话中状态),则应答事件的内容成为由“OK+CLCC”标记的内容。
[确认工序]
ST40:此时,BT模块30进行接收处理,并对从BTAG18通知的应答事件的内容进行解释。
ST41:然后,BT模块30将接受到的应答事件的“OK”或者“OK+CLCC”通知给主CPU28a。由此,主CPU28a在接受到了“OK”的情况下能够确认在免提系统10中处于通话结束的状态(未通话状态)。另一方面,在接受到了“OK+CLCC”的情况下,主CPU28a能够确认由“+CLCC”通知的当前状态。
在第四模式的时序中、在BT模块30接受到应答事件的“OK”的情况下,由此能够确认终话,但是在接受到“OK+CLCC”的应答事件的情况下,能够接着执行以下的第五模式的时序。
[第五模式:第二询问、确认的反复]
即,在之前的“ST14”中通知了“OK+CLCC”的情况下,BT模块30之后也在“ST35”中产生事件触发。由此,在每次产生事件触发时,重复执行“ST36”~“ST41”的时序。另外,事件触发能够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产生。
并且,之后例如在实际上在远端的固定电话14中结束了通话的情况下,在“ST39”中从BTAG18仅通知“OK”的应答事件。接受到该应答事件,BT模块30在“ST41”中仅将“OK”通知给主CPU28a。由此,主CPU28a能够确认免提系统10的通话结束的状态。
[控制程序的例子]
以上举出的第一~第五模式的各时序,例如能够通过在BT模块30中组入以下的控制程序来实现。控制程序例如能够预先存储到BT模块30所内置的ROM中。
[通话确认处理]
图7是表示BT模块30作为控制程序而执行的通话确认处理的顺序例的流程图。BT模块30,例如能够在免提通话中作为计时器插入处理而执行图7所示的通话确认处理。以下,沿着顺序例进行说明。
步骤S100:随着处理开始,BT模块30对是否从BTAG18通知了终话事件的“+CIEV(call=1)”进行确认。
步骤S101:结果,如果实际上通知了“+CIEV(call=1)”(步骤S100:是),则BT模块30在此确认终话,结束处理。
对此,如果未从BTAG18通知终话事件的“+CIEV(call=1)”(步骤S100:否),则BT模块30执行之后的步骤S102。
步骤S102:BT模块30对与BTAG18之间的SCO链接是否被切断进行确认。如果SCO链接还未被切断(否),则BT模块30返回步骤S 100而重复终话事件的确认。
[第一模式的情况]
另一方面,在确认了SCO链接被切断的情况下(步骤S102:是),则BT模块30前进到之后的步骤S104。
步骤S104:BT模块30对BTAG18发行询问事件的“AT+CIND?”。
步骤S106:然后,BT模块30对是否从BTAG18通知了作为应对事件的“+CIEV(call=0)”进行确认。
步骤S101:结果,如果实际上通知了“+CIEV(call=0)”(步骤S106:是),则BT模块30在此确认终话,结束处理。
通过到此为止的顺序,能够实现上述第一模式的时序(图3)。下面,对用于实现第二模式的时序(图4)的顺序进行说明。
[第二模式的情况]
在之前的步骤S102中在确认了SCO链接被切断的情况下(步骤S102:是),此次按照图7中的连接记号“A”→“A”,BT模块30前进到之后的步骤S108。
步骤S108:BT模块30对BTAG18发行询问事件的“AT+CLCC”。
步骤S110:然后,BT模块30对是否从BTAG18通知了作为应对事件的“OK+CLCC”进行确认。
步骤S101:结果,在通知了仅由“OK”部件的应答事件的情况下(步骤S110:否),则BT模块30在此确认终话,结束处理。
通过到此为止的顺序,能够实现上述第二模式的时序(图4)。下面,对用于实现第三模式的时序(图5)的顺序进行说明。
[第三模式的情况]
在之前的步骤S110中在确认了从BTAG18作为应答事件通知了“OK+CLCC”的情况下(步骤S110:是),BT模块30前进到之后的步骤S112。
步骤S112:此时,BT模块30使时间计时器进行计数。具体地说,使此前停止的计时器启动,并开始其计数。
步骤S114:然后,BT模块30对事件计时器的值是否到达了预先设定的计数值(例如几秒~几十秒程度)进行确认。如果还未到达计数值(否),则BT模块30返回步骤S112,继续计时器计数
之后,当确认了事件计时器的值到达了计数值时(步骤S114:是),BT模块30停止事件计时器,并在重置其值的基础上返回步骤S108。
此后,BT模块30重复执行步骤S108~步骤S114。由此,BT模块30在从BTAG18通知“OK”的应答事件之前,反复发行询问事件的“AT+CLCC”,由此能够实现上述的第三模式的时序。
[第四模式的情况]
图7中,在步骤S102的判断为肯定(是)的情况下,当按照连接记号“A”→“A”从不知S102跳跃到不知S108时,成为第三模式的时序。对此,当不按照连接记号“A”→“A”而前进到步骤S104时,能够实现上述的第四模式的时序(图6)。
步骤S104:即,BT模块30对BTAG18发行询问事件的“AT+CIND?”(第一询问)。
步骤S106:然后,BT模块30对是否从BTAG18通知了作为应对事件的“+CIEV(call=0)”进行确认。
步骤S101:结果,如果实际上通知了“+CIEV(call=0)”的应答事件(步骤S106:是),则BT模块30在此确认终话,结束处理。
对此,在之前的步骤S106中,在未从BTAG18通知债务应答事件的“+CIEV(call=0)”的情况下(步骤S106:否),BT模块30执行之后的步骤S108。
步骤S108:在此,BT模块30对BTAG18发行询问事件的“AT+CLCC”(第二询问)。
步骤S110:然后,BT模块30对是否从BTAG18通知了作为应对事件的“OK+CLCC”进行确认。
步骤S101:结果,在通知了仅由“OK”部件的应答事件的情况下(步骤S110:否),则BT模块30在此确认终话,结束处理。
通过到此为止的顺序,能够实现上述第四模式的时序(图6)。并且,通过执行步骤S112以后,能够实现上述第五模式的时序(图6)。
[第五模式的情况]
即,在之前的步骤S110中在确认了从BTAG18作为应答事件通知了“OK+CLCC”的情况下(步骤S110:是),BT模块30前进到之后的步骤S112。
步骤S112:此时,BT模块30使时间计时器进行计数。具体地说,使此前停止的计时器启动,并开始其计数。
步骤S114:BT模块30对事件计时器的值是否到达了上述计数值进行确认。如果还未到达计数值(否),则BT模块30返回步骤S112,继续计时器计数
之后,当确认了事件计时器的值到达了计数值时(步骤S114:是),BT模块30停止事件计时器,并在重置其值的基础上返回步骤S108。
此后,BT模块30重复执行步骤S108~步骤S114。由此,BT模块30在从BTAG18通知“OK”的应答事件之前,反复发行询问事件的“AT+CLCC”,由此能够实现上述的第五模式的时序。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通话确认方法,即使BTAG18(便携电话18)搭载了不满足BT通信规格的一部分标准的器件,通过进行来自BT模块30的询问,也能够由主CPU28a最终地确认通话结束(终话)的状态。
因此,主CPU28a不会保持一致不能够确认终话的状态而使免提系统10的动作不稳定化,在确认了终话的情况下,能够顺畅地实现之后的动作(之后的来电、发送的免提通话、音频输出等)。
并且,如果是对应于BT通信的便携电话18,则不受机型或型号的制约,能够将其余车载电气部件单元12进行组合而容易地构建免提系统10。因此,提高作为免提系统10的通用性,能够保证实用性更高的动作。
另外,在图7所示的流程图中,最初在步骤S100中确认是否接受到“+CIEV(call=0)”的应答事件,但是也可以不特别地判断这种条件,而从步骤S102开始处理。
本发明不受上述的一个实施方式制约,能够多种变形地实施。例如,免提系统10不仅使便携电话18与车载电气部件单元12的组合,也可以由其他机器之间的组合而构成。
并且,免提系统10不仅一直适用于第一~第五模式的全部的通话确认方法,也可以选择地适用于任意一种通话确认方法。

Claims (6)

1.一种免提系统的通话确认方法,所述免提系统具备便携设备和通话机器,该便携设备能够与电话线路连接,该通话机器通过与该便携设备之间进行相互通信,能够使用上述便携设备以外的其他设备进行通过电话线路的免提通话,所述通话确认方法特征在于,具备:
提问工序,由上述通话机器对上述便携设备询问与上述电话线路的连接有关的动作状态;和
确认工序,基于来自上述便携设备的对于上述询问的应答结果,利用上述通话机器确认免提系统的通话的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提系统的通话确认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提问工序中,以上述便携设备与上述通话机器之间的声音链接切断的情况为契机,由上述通话机器对上述便携设备询问使用了上述电话线路的通话是否结束。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提系统的通话确认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提问工序中,以上述便携设备与上述通话机器之间的声音链接切断的情况为契机,由上述通话机器对上述便携设备询问使用了上述电话线路的通话处于哪种状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免提系统的通话确认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对于上述提问工序中的询问,有来自上述便携设备的通话还未结束的内容的应答的情况下,之后直到有来自上述便携设备的通话结束了的内容的应答为止,隔开规定的等待时间而重复上述提问工序中的询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提系统的通话确认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提问工序中,以上述便携设备与上述通话机器之间的声音链接切断的情况为契机,由上述通话机器对上述便携设备进行使用了上述电话线路的通话是否结束的第一询问,在结果为,在没有来自上述便携设备的通话结束了的内容的应答的情况下,由上述通话机器对上述便携设备进行使用了上述电话线路的通话处于哪种状态的第二询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免提系统的通话确认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对于上述提问工序中的上述第二询问,有来自上述便携设备的通话还未结束的内容的应答的情况下,之后直到有来自上述便携设备的通话结束的内容的应答为止,隔开规定的等待时间重复上述提问工序中的询问。
CN2010105057915A 2009-11-06 2010-10-11 免提系统的通话确认方法 Pending CN10205582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54565/2009 2009-11-06
JP2009254565A JP5227937B2 (ja) 2009-11-06 2009-11-06 ハンズフリーシステムの通話確認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55829A true CN102055829A (zh) 2011-05-11

Family

ID=43959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5057915A Pending CN102055829A (zh) 2009-11-06 2010-10-11 免提系统的通话确认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227937B2 (zh)
CN (1) CN102055829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30355A (zh) * 2014-10-20 2016-04-2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免提装置和控制该免提装置的方法
CN111083274A (zh) * 2019-12-30 2020-04-28 北京梧桐车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语音采集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261156A (zh) * 2019-12-30 2020-06-09 北京梧桐车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语音采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19722B2 (ja) * 2014-02-19 2018-05-09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ハンズフリー機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03930A (ja) * 2004-01-14 2005-07-28 Alpine Electronics Inc ハンズフリーシステム及びその着信受付け方法
CN101442587A (zh) * 2008-09-12 2009-05-27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的锁屏/锁键方法和系统及其移动终端
CN101558680A (zh) * 2006-12-08 2009-10-14 株式会社电装 车载免提设备和数据传输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98777B2 (ja) * 2003-09-04 2006-07-19 株式会社東芝 携帯無線通信装置
JP4331138B2 (ja) * 2005-04-04 2009-09-16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ハンズフリー通話装置
JP2006352248A (ja) * 2005-06-13 2006-12-28 Alps Electric Co Ltd 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ハンズフリー通話システム
JP4715492B2 (ja) * 2005-12-12 2011-07-0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載ハンズフリー装置及び車載ハンズフリーシステム
JP2007174360A (ja) * 2005-12-22 2007-07-05 Alpine Electronics Inc 無線接続方式のハンズフリー装置およびその接続切替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03930A (ja) * 2004-01-14 2005-07-28 Alpine Electronics Inc ハンズフリーシステム及びその着信受付け方法
CN101558680A (zh) * 2006-12-08 2009-10-14 株式会社电装 车载免提设备和数据传输方法
CN101442587A (zh) * 2008-09-12 2009-05-27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的锁屏/锁键方法和系统及其移动终端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30355A (zh) * 2014-10-20 2016-04-27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用于车辆的免提装置和控制该免提装置的方法
CN111083274A (zh) * 2019-12-30 2020-04-28 北京梧桐车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语音采集方法、装置、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261156A (zh) * 2019-12-30 2020-06-09 北京梧桐车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语音采集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227937B2 (ja) 2013-07-03
JP2011101198A (ja) 2011-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77131B (zh) 蓝牙耳机与扩音座的结合装置
CN101552825B (zh) 车载免提装置
US8620217B2 (en) Short rang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04025559A (zh) 在综合分布网络中传输音频路由
CN102342174A (zh) 车载终端装置和用于车载终端装置的无线连接程序
CN102055829A (zh) 免提系统的通话确认方法
CN104057884A (zh) 一种兼具蓝牙免提通话功能的汽车内后视镜
CN103856247A (zh) 切换蓝牙免提设备的通话模式的方法
CN103401986A (zh) 加强车载通讯私密性的实现方法及无线耳机系统
CN101924581A (zh) 通信设备
CN103259902B (zh) 终端和通话方法
CN101944939A (zh) 通信设备及其主机与蓝牙模块的通信方法
CN202111856U (zh) 一种多功能车载蓝牙音响系统
CN201878142U (zh) 一种无线蓝牙摩托车用对讲机
JP2007013617A (ja) 車載無線装置
JP3399105B2 (ja) ハンズフリー通話装置
TWI246306B (en) Hands-free system of car stereo combining MP3 player, and method thereof
CN105766003A (zh) 扩展对讲通信范围的方法及其装置
JP6319722B2 (ja) ハンズフリー機器
KR100440925B1 (ko) 텔레메틱스 장치의 내부 단말기와 외부 휴대폰간 통화음전환장치
JP2002247173A (ja) 携帯電話機の充電用置台
CN213186566U (zh) 兼容moto调度台和空客调度台的调度话机
CN201114292Y (zh) 一种车载移动通讯设备
CN103680563A (zh) 车载方向盘影音播放控制方法和系统
KR100867702B1 (ko) 차량용 핸즈프리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