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51769B - 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51769B
CN102051769B CN201010530294.0A CN201010530294A CN102051769B CN 102051769 B CN102051769 B CN 102051769B CN 201010530294 A CN201010530294 A CN 201010530294A CN 102051769 B CN102051769 B CN 10205176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solenoid
sewing machine
connecting rod
press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53029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51769A (zh
Inventor
本泽刚
日塔隆
坂井克秋
绪方孝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u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u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uki Corp filed Critical Ju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0517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17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5176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5176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缝纫机,其适当地配置用于压脚提升的螺线管。该缝纫机(10)具有:布料压脚(12);压脚棒(13);以及压脚提升机构(30),在该缝纫机中,将螺线管配置在缝纫机架(20)的臂部(23)内,该缝纫机具有压脚弹簧,其经由压脚棒将布料压脚向下方按压,压脚提升机构,在从螺线管至压脚棒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中途,具有由彼此可转动地连结的两个连杆体构成的连杆对,该连杆对的一个连杆体相对于缝纫机架可转动地被轴支撑,在压脚弹簧的弹性力的作用下,两个连杆体之间成为弯曲状态,在通过螺线管使布料压脚从按压被缝制物的下方位置上升至退避位置的情况下,连杆对从弯曲状态向伸长状态产生姿态变化。

Description

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用于使布料压脚升降的压脚提升机构的缝纫机。
背景技术
例如,如日本专利第2778204号公报记载所示,现有的压脚提升机构具有:压脚棒,其下端部保持布料压脚,并且可上下移动地支撑在臂部的前端部侧;压脚弹簧,其始终向压脚棒施加朝向下方的作用力;压脚提升机构,其使压脚棒上下移动;以及压脚提升用螺线管,其成为使压脚提升机构动作的布料压脚升降驱动源。
所述压脚提升机构由将压脚棒向上方提升的杠杆、和从压脚提升用螺线管向杠杆传递提升动作的部件等构成。
发明内容
但是,在现有的压脚提升机构中,在使压脚棒(布料压脚)上升时,向压脚提升用螺线管通电,在缝制工序中,为了将布料配置在缝纫机的缝制位置上以及取下,而使压脚提升用螺线管频繁地处于通电状态。由于螺线管被通电则会发热,所以通电状态较多的压脚提升用螺线管会产生高温。因此,有可能作业者与压脚提升用螺线管接触而使作业者产生不适感,使作业者产生不安感而作业效率降低,或者,由于有些被缝制物或缝线的种类为化纤等不耐热的材料,使被缝制物或缝线产生伤痕。为了不产生上述问题,在现有的压脚提升机构中,将压脚提升用螺线管配置在缝纫机架内。
另外,为了对缝制时的布料施加按压力,布料压脚始终被压脚弹簧向下方按压,压脚提升机构抵抗布料压脚的按压力而将压脚棒提升,并且在将布料压脚提升至其退避位置时,压脚弹簧被压缩至最大,需要最大的输出,所以螺线管必须使用输出充分大的大型螺线管,例如上述日本专利第2778204号公报所述,在易于确保空间的缝纫机脚柱部的缝纫机架内配置压脚提升用螺线管。
因此,为了将动力从压脚提升用螺线管传递至压脚棒,需要下述压脚提升机构,即,将从缝纫机脚柱部下方至垂直方向上方的多个连杆部件和从臂部后端至臂部前端沿水平方向的多个连杆部件进行连结,从而进行动力传递。
由此,由于压脚提升机构的部件数量增加而产生成本上升及制造作业的复杂化等问题,并且,由于传递路径很长,所以产生动作响应性降低及机械损耗而导致缝纫作业效率降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不变更臂部内的其他构造而使得压脚提升用螺线管可以配置在臂部的框架内,从而使得从压脚提升用螺线管至压脚棒位置的机构形成简单且短小的路径,并且,通过形成可以将螺线管配置在臂部内的结构,可以消除螺线管发热对材料等的影响。
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是一种缝纫机,其具有:缝纫机架,其具有底座部、纵向机体部和臂部,该纵向机体部从底座部的基端侧直立设置,该臂部从纵向机体部上端部开始,与所述底座部的上方相对地延伸;上轴,其配置在缝纫机的臂部内,可与缝纫机电动机联动而进行旋转,使针棒上下移动;压脚棒,其可上下移动地支撑在所述臂部的前端,配置在所述针棒的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布料压脚,其保持在所述压脚棒的下端部上;以及压脚提升机构,其具有螺线管作为驱动源,螺线管和压脚棒连结,以使所述布料压脚上升至其退避位置,并且该压脚提升机构配置在所述上轴的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所述螺线管位于所述臂部的基端侧,配置在所述臂部内,并且具有压脚弹簧,其经由所述压脚棒将所述布料压脚向下方按压,所述压脚提升机构,在从所述螺线管至所述压脚棒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中途,具有由彼此可转动地连结的两个连杆体构成的连杆对,该连杆对的一个连杆体相对于所述缝纫机架可转动地被轴支撑,在所述压脚弹簧的弹性力的作用下,所述两个连杆体之间成为弯曲状态,被组装为在通过所述螺线管使所述布料压脚从按压被缝制物的下方位置上升至所述退避位置的情况下,所述连杆对从弯曲状态向伸长状态产生姿态变化。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所述缝纫机电动机与所述上轴的纵向机体侧端部结合,缝纫机具有:支撑壁,其至少直立设置在所述臂部内,支撑与所述上轴结合的所述缝纫机电动机;切口部,其形成于所述支撑壁上,向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开口,以可以收容所述螺线管;开口部,其与所述切口部相对地形成于所述臂部上,以可以使所述螺线管从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插入/脱离;以及罩体,其固定在所述缝纫机架上,包覆所述开口部。
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所述缝纫机电动机与所述上轴的纵向机体侧端部结合,缝纫机具有:支撑壁,其至少直立设置在所述臂部内,支撑与所述上轴结合的所述缝纫机电动机;托架,其保持所述螺线管,固定在所述臂部上;切口部,其形成于所述支撑壁上,向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开口,以可以收容保持所述螺线管的托架;开口部,其与所述切口部相对地形成于所述臂部上,以可以使所述托架从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插入/脱离;以及罩体,其固定在所述缝纫机架上,包覆所述开口部。
技术方案4及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2或3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所述切口部形成可以将所述螺线管的一部分收容在臂部内的形状,所述罩体形成可以收容且包覆所述螺线管的剩余部分的凹形状。
技术方案6及技术方案7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2或3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具有风扇,其固定在所述上轴的后端,向所述臂部内送风,在所述风扇的送风路径上,配置所述缝纫机电动机及切口部。
技术方案8及技术方案9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6或7记载的发明相同的结构,并且具有带轮,其配置在所述缝纫机架的外侧,固定在所述上轴上而可以旋转操作,所述风扇形成在所述带轮的缝纫机架侧端面上。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由于压脚提升机构的螺线管位于臂部的基端侧,配置在所述臂部内,所以仅通过向配置在臂部前端侧的压脚棒沿水平方向的传递路径,就可以传递上升动作,可以减少用于变换动作传递方向的部件。
另外,可以缩短从螺线管至压脚棒的距离,可以实现动力的传递损耗的降低以及动作响应性的提高。
并且,在利用螺线管将布料压脚从下方位置提升至退避位置时,连杆对一边以从弯曲状态至接近伸长状态的方式位移,一边进行螺线管的动力传递。另外,如果将布料压脚提升至退避位置,则在布料压脚的上下移动动作的范围内,对布料压脚施加向下方的按压力的弹簧发生最大的弹性变化,弹性力最大。与其相对,连杆对从弯曲状态向伸长状态变化,并且使各连杆体返回弯曲状态的力矩的总和减小,因此,可以使螺线管用于将布料压脚维持在退避位置的输出降低。
其结果,可以使螺线管为输出较小的小型螺线管,易于确保缝纫机臂部内的设置空间,并且,易于确保有利于动力传递部件减少及动力传递路径缩短的设置空间,此外,可以实现动力传递部件的减少、动力传递损耗的降低及动作响应性的提高。
根据技术方案2至5记载的发明,可以根据螺线管的大小及缝纫机架的大小,与不同的臂部内的空间对应而将螺线管配置在缝纫机架内,使其不露出于臂部外,可以解决伴随着螺线管的发热而使被缝制物或缝线等产生的各问题。
根据技术方案6、7记载的发明,可以使由设置于上轴的风扇旋转而产生的气流吹在支撑壁或螺线管上,可以冷却易于发热的螺线管,并且,可以通过形成于支撑壁上的切口部而使臂部内整体冷却。
此外,根据技术方案8、9记载的发明,由于由带轮形成风扇,所以可以使装置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缝纫机10的缝纫机架的一部分切去后的后视图。
图2是压脚提升机构的一部分结构的分解斜视图。
图3是沿图1中W—W线的沿着缝纫机架内的缝纫机电动机的支撑壁的剖面图。
图4是带轮的斜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螺线管连杆体、中继连杆体、压脚提升连杆体及叉形连杆体的连结构造及其作用的动作说明图,图5(A)表示螺线管没有产生驱动力的状态,图5(B)表示由螺线管产生驱动力的状态。
图6是以对比试验表示连杆对的效果的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缝纫机的概要)
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缝纫机10。
在图1中,上述缝纫机10是所谓的平缝单针缝纫机,具有:缝纫机架20;缝纫机电动机11,其成为缝制的驱动源;布料压脚12,其从上方按压缝制时的被缝制物即布料;压脚棒13,其下端部保持布料压脚12;压脚弹簧14,其向布料压脚12施加按压力;压脚提升机构30,其抵抗压脚弹簧14而使布料压脚12上升;上轴15,其通过缝纫机电动机11旋转驱动;以及下轴(未图示),其与上轴15联动而进行旋转。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缝纫机10具有使针棒(缝针)上下移动的针棒上下移动机构、天秤机构、釜机构、进给机构、缝线调节装置等公知结构。
(缝纫机架)
缝纫机架20具有下述部件而构成:底座部21,其沿所述上轴15的轴线方向延伸;纵向机体部22,其从底座部21的一端部直立设置;以及臂部23,其从纵向机体部22的上端部开始,与底座部21的上方相对地延伸。
在下述说明中,将水平且沿上述底座部21及臂部23的延长方向(上轴的轴线方向)的方向作为Y轴方向,将与Y轴方向正交的水平方向作为X轴方向,将垂直方向作为Z轴方向。
臂部23在远离纵向机体部22的前端部上,分别可上下移动地支撑下端固定有缝针的针棒(省略图示)、和保持布料压脚12的压脚棒13。针棒相对于压脚棒13配置在布料进给方向前方侧(上游侧)。
另外,缝纫机电动机1位于臂部23的纵向机体部22侧端部,固定配置在支撑臂50上,其输出轴在臂部23的内部经由联轴器与上轴15连结。所述支撑臂50垂直地配置在臂部23内,固定在臂部23上。
上轴15沿Y轴方向在臂部23内延伸,可旋转地被支撑。另外,上轴15在臂部的前端部与所述针棒上下移动机构连结,传递针棒上下移动的动力。
另外,配置在臂部23的基端部侧外侧的带轮16,固定在缝纫机电动机11的输出轴的端部上,可以通过手动进行旋转操作。
在纵向机体部22的内部,从上轴15至下轴沿上下方向架设有未图示的同步带,其进行扭矩传递。
在图1中,纵向机体部22和臂部23的边界线M简单地以点划线示出。边界线M位于从底座部21至臂部23上表面为止的上下方向长度N的大致一半处。
(压脚提升机构)
根据图1及图2说明压脚提升机构30。
作为压脚提升机构30,在臂部23的前端侧设有:抱持部件17,其固定在压脚棒13上;钩部件31,其形成钩部,从下方与抱持部件17卡合;以及杠杆33,其保持钩部件31,由轴肩螺钉32(shoulderscrew)可转动地轴支撑。
另外,作为压脚提升机构30,在所述臂部23的基端侧设有:螺线管34,其成为使柱塞35进退而提升所述布料压脚12(压脚提升动作)的驱动源;螺线管连杆体36,其一端部与所述柱塞35的前端部连结;中继连杆体38,其上端被固定在所述臂部23上的轴肩螺钉37可转动地支撑,下端与所述螺线管连杆体36的前端部连结;叉形连杆体41,其形成使输入腕部41a和输出腕部41b向下方平行地延伸的两叉状,利用贯穿所述两腕部41a、41b的上端的轴肩螺钉40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臂部23上;压脚提升连杆体39,其一端部与所述中继连杆体38的下端部连结,另一端部经由销41c与所述输入腕部41a的下端连结;以及托架43,其固定支撑螺线管34,固定在臂部23上。
另外,在臂部23的基端侧机构和前端侧机构之间,沿臂部23的长度方向延伸配置有棒状的传动棒42,该传动棒42支撑在所述输出腕部41b下端和所述杠杆33上。
该压脚提升机构30相对于上轴15配置在缝纫机作业者的相反侧即后方侧,即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
进一步详细说明压脚提升机构30。
所述钩部件31的上端部可绕X轴转动,且以下垂状态支撑在杠杆33上,下端的钩部形成L字状。另外,钩部件31可以通过提升钩部所卡合的抱持部件17而使布料压脚12及压脚棒13上升。
杠杆33为所谓的钟形曲柄构造,具有以所述轴肩螺钉32为中心进行转动动作的输入部33b、和施加转动动作的输出部33a。即,输入部33b可绕X轴转动地与传动棒42的端部连结,从该传动棒42施加图1中的逆时针的转动动作。另外,输出部33a与所述钩部件31的上端部连结。另外,由于压脚棒13中设置有将布料压脚12向下方按压的压脚弹簧14,所以始终经由钩部件31对杠杆33施加以图1中的顺时针进行旋转的扭矩。
螺线管34配置在所述边界线M上侧的臂部侧,配置为使柱塞35的进退移动方向沿上轴15的轴线方向(Y轴方向)。
如图3所示,托架(安装部件)43,使中央部朝向前方侧(作业者侧)而形成凸部,以在其凹部内配置螺线管34的状态固定在臂部23上。
所述支撑壁50如图3所示,朝向作业者侧以大致矩形形状切除而形成切口部50A,以容许柱塞35为中心的螺线管34的大致一半配置在臂部23内。通过设置该切口部50A,可以使柱塞35的中心接近上轴15,可以使所述压脚提升机构30更加接近上轴15的轴线方向且与其平行地配置,并且有助于减少框架重量。另外,在支撑壁50上形成有直径大于上轴15的通孔50B,以与上轴15相通。
另外,在臂部23及纵向机体部22的后方侧面上,与所述切口部50A相对地形成以虚线(图1)示出的开口部OP,其使得固定螺线管34的托架43可以从后方侧插入、脱离,由此,可以从开口部OP外侧进行将托架43固定在臂部23内的作业。
根据图3可知,在将固定螺线管34的托架43固定在臂部23上时,托架43位于所述支撑壁50的切口部50A内,所述螺线管34配置为,以柱塞35为中心而一半(一部分)配置在臂部23内,剩余的一半(剩余部分)从臂部23向后方凸出配置。即,切口部50A具有可以将螺线管34的大致一半收容在臂部23内的形状(侧向长度)。
另外,包覆所述开口部OP的罩体44固定在臂部23及纵向机体部22(缝纫机架)上。罩体44为中央部具有可以收容螺线管34的一半(剩余部分)的深度的凹形状(凹部),在周围的平板部处利用螺钉固定在臂部上。
设置有带轮16的臂部23的基端侧,形成大致与带轮16的直径一致的圆筒形状,向外侧开口。
在所述带轮16上,如图4所示,在与臂部23的相对面侧,以均匀的角度间隔设置多个以放射状延伸的风扇的叶片6a,通过带轮16进行旋转,利用叶片16a从圆筒状开口部向臂部23内侧送风。该送风可以在冷却缝纫机电动机11的同时冷却臂部23内部。特别地,使送风容易吹在与上轴15接近的螺线管34上,冷却效果提高。此外,由于在所述支撑壁50上形成有切口部50A,所以来自带轮16的送风不会被支撑壁50阻挡,而可以在臂部23内遍布送风,可以进一步提高冷却效果。
由此,由于螺线管34配置在臂部23内,所以可以将从螺线管34至压脚棒13为止的压脚提升机构30配置成为在大致一条直线的空间内进行动作传递的结构。即,可以在实现进行传递的结构简化、部件减少的同时,缩短传递路径,可以减少动作延迟及动作的机械损耗。
上述中继连杆体38配置为大致沿Z轴方向,另外,上侧端部以轴肩螺钉37为轴而可绕X轴转动地支撑在缝纫机架20上。
另外,中继连杆体38的下侧端部经由螺线管连杆体36与螺线管34的柱塞35连结。
螺线管连杆体36配置为,其两端部可绕X轴转动,并且其长度方向大致沿Y轴方向,由此,通过螺线管34的柱塞35的进退动作,可以使中继连杆体38绕轴肩螺钉37转动。即,该中继连杆体38伴随着布料压脚12的下降移动而以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伴随着布料压脚12的上升移动而以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
叉形连杆体41以轴肩螺钉40为轴而可绕X轴转动地支撑在缝纫机架20上,具有以轴肩螺钉40为中心而向彼此不同的两个方向延伸的输入腕41a和输出腕41b。即,该叉形连杆体41也形成钟形曲柄构造。
并且,该输出腕41b可绕X轴转动地与所述传动棒42的另一端部连结,输入腕41a经由压脚提升连杆体39与中继连杆体38的转动端部侧连结。该叉形连杆体41伴随着布料压脚12的下降移动而以图5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伴随着布料压脚12的上升移动而以图5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
压脚提升连杆体39,为了传递螺线管34产生的用于提升布料压脚12的驱动力,连结中继连杆体38的转动端部和叉形连杆体41的输入腕41a。
即,该压脚提升连杆体39的一端部可绕X轴转动地与中继连杆体38的转动端部连结,另一端部可绕X轴转动地与叉形连杆体41的输入腕41a连结。此外,在压脚提升连杆体39的另一端部形成沿其长度方向的长孔39a,经由固定安装的圆棒状销41c与叉形连杆体41的输入腕41a相互连结。这是为了使得无论螺线管34是否驱动,都可以使布料压脚12进行向上方的退避动作。此外,通常利用压脚弹簧14的弹性力,使得无论布料压脚12位于上方退避位置还是位于按压布料的下方位置时,都可以维持销41c位于长孔39a的一侧。
上述中继连杆体38和压脚提升连杆体39构成彼此的一端部可绕X轴转动地连结的连杆对。并且,它们被组装为,在螺线管34没有驱动时、即布料压脚12位于下方位置的状态下,构成连杆对的中继连杆体38及压脚提升连杆体39之间成为弯曲状态(大致直角)(图5(A)),在螺线管34驱动时、即柱塞35前进至最前方而使布料压脚12位于最上方位置即退避位置的状态下,构成连杆对的中继连杆体38及压脚提升连杆体39之间接近伸长状态(180°)(图5(B))。
作为连杆对的中继连杆体38及压脚提升连杆体39如上述所示,通过在布料压脚12向退避位置提升时两者之间接近伸长状态,从而由压脚弹簧14的弹性力产生的要使中继连杆体38绕轴肩螺钉37恢复弯曲状态的扭矩(在图5中为逆时针扭矩)、和要使压脚提升连杆体39恢复至围绕销41c弯曲状态的扭矩(在图5中为顺时针扭矩)的总和,与假设组装为在布料压脚12位于退避位置时两者之间成为弯曲状态的情况相比减少。
基于图5说明原理,首先,在连杆对为弯曲状态的情况下(图5(A)),由压脚弹簧14经由传动棒42,向叉形连杆体41的输出腕41b作用沿与叉形连杆体41的转动半径正交的方向的力f1。
由此,在叉形连杆体41的输入腕41a的与转动半径正交的方向上,作用与输出腕长度和输入腕长度之比成反比且为相同旋转方向的力f2。
其结果,经由压脚提升连杆体39向压脚提升连杆体39和中继连杆体38之间的连结部作用力f3,该力f3是f2沿压脚提升连杆体39的长度方向T(将销41c的中心、和压脚提升连杆体39与中继连杆体38之间的连结中心连结的直线)的分力。在该力f3的作用点处,如果f3沿与中继连杆体38的转动半径正交的方向的分力即f3x减小,则可以使基于压脚弹簧14产生的螺线管34的负载降低。
另一方面,如果上述连杆对成为大致伸长状态,则由压脚弹簧14向叉形连杆体41的输出腕41b作用与叉形连杆体41的转动半径正交的方向的力f1’(由于叉形连杆体41、传动棒42、杠杆33等角度变动,所以与所述f1为不同的值,但在这里,由于仅对通过连杆对的角度而降低负载的效果进行说明,所以省略对f1’的值的详细说明)。
其结果,在叉形连杆体41的输入腕41a上,作用与输出腕长度和输入腕长度之比成反比且为相同旋转方向的力f2’。另外,经由压脚提升连杆体39向压脚提升连杆体39和中继连杆体38之间的连结部作用力f3’,该力f3’是力f2’沿压脚提升连杆体39的长度方向T的分力。压脚提升连杆体39和中继连杆体38成为大致伸长状态。如果它们之间形成的角度θ接近180°,则力f3’和其分力f3x’形成的角度接近90°,f3x’变小。
由此,螺线管34的负载降低,可以降低螺线管34的用于使布料压脚12位于退避位置的提升动作及维持提升状态所需的驱动力(柱塞吸引力)。
此外,由于在布料压脚12位于下方位置时由压脚弹簧14向压脚提升连杆体39沿长度方向施加的力f3,至布料压脚12位于退避位置时向压脚提升连杆体39沿长度方向施加的力f3’的值的变动,是与叉形连杆体41、传动棒42、杠杆33等的角度对应而变动的,所以,虽然压脚提升连杆体39和中继连杆体38的角度变化与这些值无关,但至少通过使压脚提升连杆体39和中继连杆体38从弯曲状态向大致伸长状态变化,可以使螺线管34侧的负载相对于作用在上述连杆体连结点处的力f3’的传递比例降低。
图6示出在柱塞35的移动方向的各个位置(横轴)上,螺线管34所需的吸引力(纵轴),折线L1表示如上述所示连杆对被组装为在布料压脚12位于下方位置时为弯曲状态、在位于退避位置时为大致伸长状态的情况,折线L2表示连杆对被组装为在布料压脚12位于下方位置时角度小于弯曲状态、在位于退避位置时成为弯曲状态的情况。
横轴的“0”表示柱塞35后退至最后的状态,即布料压脚12位于退避位置的情况,横轴的“14”表示柱塞35前进至最前的状态,即布料压脚12位于下方位置的情况。由此,可知在L2的例子中,随着提升布料压脚12,所需的吸引力增加,但在L1的例子中,所需的吸引力最终是降低的。
可知虽然随着布料压脚12的提升而压脚弹簧14被压缩,弹性力增加,但如L1所示,在连杆对被组装为向伸长状态转换的情况下,螺线管34所需的吸引力降低的效果超过由于压脚弹簧14压缩而产生的增加。
(缝纫机的压脚提升动作)
说明由上述结构构成的缝纫机10的压脚提升动作。
在螺线管34没有驱动时,布料压脚12通过压脚弹簧14而位于下方位置,从上方按压保持例如针板上的布料。
然后,如果根据来自未图示的控制部的指令而对螺线管34发出进行吸引动作的指令,则螺线管34开始柱塞35的吸引动作。由此,经由螺线管连杆体36使中继连杆体38以图5中的顺时针进行转动。与此相伴,经由传动棒42使杠杆33以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进行转动,钩部件31卡止抱持部件17,将压脚棒13及布料压脚12向上方提升。
其间,在布料压脚12位于下方位置时成为弯曲状态的连杆对,通过布料压脚12被提升至退避位置而向大致伸长状态变化。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如上述所示,由于将压脚提升机构30的螺线管34配置在臂部23内,所以从螺线管34至压脚棒13的提升动作的传递路径,可以配置在笔直的空间内而不会弯曲,可以减少用于变换动作传递方向的部件。
另外,可以缩短从螺线管34至压脚棒13的距离,可以实现动力的传递损耗的降低及动作响应性的提高。
此外,由于将螺线管34收容在臂部23内,相对于外部进行遮蔽,所以即使螺线管34在驱动时发热,也可以避免与外部物体直接接触。
另外,螺线管34及其动作传递部件的动作音不会向外部泄漏,实现静音化,并且螺线管不会妨碍操作员的作业。
此外,缝纫机10利用所述连杆对,可以使螺线管的用于将布料压脚12向退避位置提升及维持在退避位置的输出减少。其结果,可以使螺线管34为输出较小的小型螺线管,易于确保臂部23内的设置空间,并且易于确保有利于减少动力传递部件及缩短动力传递路径的设置空间,可以实现动力传递部件的进一步减少、动力传递损耗降低及动作响应性提高。
另外,利用螺线管34和带轮16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可以在缝制中使通过带轮16的旋转而产生的气流吹在螺线管34上,可以冷却易于发热的螺线管。
(其他)
此外,将所述中继连杆体38及压脚提升连杆体39调整为,两个连杆体38、39形成的角度上限为180°,在螺线管34以最大限度提升布料压脚12时,不会超过180°。如果超过180°,则螺线管34的吸引力和压脚弹簧14的弹性力两者均作用为使连杆对向相反侧弯曲,该作用使得布料压脚12下降,因此,必须使得角度无法超过180°。因此,也可以设置止动器,其使得连杆对的任意一个相对于连杆体38、39、或连杆体彼此之间无法转动超过180°。
另外,使中继连杆体38的与螺线管连杆体36之间的连结位置、和中继连杆体38的与压脚提升连杆体39之间的连结位置位于中继连杆体38的转动端部侧,且彼此偏移地配置,但也可以将中继连杆体38和螺线管连杆体36和压脚提升连杆体39同轴连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在上轴15上直接连结缝纫机电动机的例子,但也可以将缝纫机电动机配置在缝纫机头部外,利用带轮和传动带进行连结,在该缝纫机中,将压脚提升用的螺线管34相对于臂部23如上述实施例所示进行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螺线管34的一半配置在臂部23内的结构,但也可以使所述切口部50A及托架43、罩体44形成为,使得只要空间上可能,就将尽可能多的螺线管部分配置在臂部23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螺线管34支撑在托架43上的结构,但也可以不使用托架43,而是将螺线管直接固定支撑在臂部23上。在此情况下,使所述切口部50A及开口部OP、罩体44的形状分别成为相应的形状。

Claims (9)

1.一种缝纫机,其具有:
缝纫机架,其具有底座部、纵向机体部和臂部,该纵向机体部从底座部的基端侧直立设置,该臂部从纵向机体部上端部开始,与所述底座部的上方相对地延伸;
上轴,其配置在缝纫机的臂部内,可与缝纫机电动机联动而进行旋转,使针棒上下移动;
压脚棒,其可上下移动地支撑在所述臂部的前端,配置在所述针棒的布料进给方向上游侧;
布料压脚,其保持在所述压脚棒的下端部上;以及
压脚提升机构,其具有螺线管作为驱动源,螺线管和压脚棒连结,以使所述布料压脚上升至其退避位置,并且该压脚提升机构配置在所述上轴的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
该缝纫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螺线管位于所述臂部的基端侧,配置在所述臂部内,
具有压脚弹簧,其经由所述压脚棒将所述布料压脚向下方按压,
所述压脚提升机构,在从所述螺线管至所述压脚棒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中途,具有由彼此可转动地连结的两个连杆体构成的连杆对,
该连杆对的一个连杆体相对于所述缝纫机架可转动地被轴支撑,在所述压脚弹簧的弹性力的作用下,所述两个连杆体之间成为弯曲状态,
在通过所述螺线管使所述布料压脚从按压被缝制物的下方位置上升至所述退避位置的情况下,所述连杆对从弯曲状态向伸长状态产生姿态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纫机电动机与所述上轴的纵向机体侧端部结合,
缝纫机具有:
支撑壁,其至少直立设置在所述臂部内,支撑与所述上轴结合的所述缝纫机电动机;
切口部,其形成于所述支撑壁上,向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开口,以可以收容所述螺线管;
开口部,其与所述切口部相对地形成于所述臂部上,以可以使所述螺线管从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插入/脱离;以及
罩体,其固定在所述缝纫机架上,包覆所述开口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纫机电动机与所述上轴的纵向机体侧端部结合,
缝纫机具有:
支撑壁,其至少直立设置在所述臂部内,支撑与所述上轴结合的所述缝纫机电动机;
托架,其保持所述螺线管,固定在所述臂部上;
切口部,其形成于所述支撑壁上,向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开口,以可以收容保持所述螺线管的托架;
开口部,其与所述切口部相对地形成于所述臂部上,以可以使所述托架从布料进给方向下游侧插入/脱离;以及
罩体,其固定在所述缝纫机架上,包覆所述开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口部形成可以将所述螺线管的一部分收容在臂部内的形状,
所述罩体形成可以收容且包覆所述螺线管的剩余部分的凹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口部形成可以将所述螺线管的一部分收容在臂部内的形状,
所述罩体形成可以收容且包覆所述螺线管的剩余部分的凹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风扇,其固定在所述上轴的后端,向所述臂部内送风,
在所述风扇的送风路径上,配置所述缝纫机电动机及切口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风扇,其固定在所述上轴的后端,向所述臂部内送风,
在所述风扇的送风路径上,配置所述缝纫机电动机及切口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带轮,其配置在所述缝纫机架的外侧,固定在所述上轴上而可以旋转操作,
所述风扇形成在所述带轮的缝纫机架侧端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具有带轮,其配置在所述缝纫机架的外侧,固定在所述上轴上而可以旋转操作,
所述风扇形成在所述带轮的缝纫机架侧端面上。
CN201010530294.0A 2009-10-30 2010-10-29 缝纫机 Active CN10205176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50735A JP2011092523A (ja) 2009-10-30 2009-10-30 ミシン
JP2009-250735 2009-10-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51769A CN102051769A (zh) 2011-05-11
CN102051769B true CN102051769B (zh) 2015-01-07

Family

ID=4395655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590288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864916U (zh) 2009-10-30 2010-10-29 缝纫机
CN201010530294.0A Active CN102051769B (zh) 2009-10-30 2010-10-29 缝纫机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20590288XU Expired - Lifetime CN201864916U (zh) 2009-10-30 2010-10-29 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1092523A (zh)
CN (2) CN201864916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92523A (ja) * 2009-10-30 2011-05-12 Juki Corp ミシン
CN203096372U (zh) * 2012-09-06 2013-07-31 台州力灿缝纫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缝纫机中内置式抬压脚装置
CN105525448B (zh) * 2016-01-27 2018-06-05 浙江美机缝纫机有限公司 具内嵌式抬压脚机构的缝纫机机头
JP2017184980A (ja) 2016-04-05 2017-10-12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
CN111945306B (zh) * 2019-05-17 2022-01-07 精机机械厂股份有限公司 曲臂缝纫机压布脚抬升装置的隐匿型驱动结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0647A (zh) * 2000-08-25 2002-03-20 G.M.普法夫有限公司 带有布料压紧装置的缝纫机
CN1458326A (zh) * 2002-05-13 2003-11-26 重机公司 缝纫机
CN1676716A (zh) * 2004-03-31 2005-10-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抬压脚装置
CN200967881Y (zh) * 2006-10-31 2007-10-31 中国标准缝纫机公司上海惠工缝纫机三厂 一种缝纫机机头提升装置
CN201864916U (zh) * 2009-10-30 2011-06-15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0647A (zh) * 2000-08-25 2002-03-20 G.M.普法夫有限公司 带有布料压紧装置的缝纫机
CN1458326A (zh) * 2002-05-13 2003-11-26 重机公司 缝纫机
CN1676716A (zh) * 2004-03-31 2005-10-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缝纫机的抬压脚装置
CN200967881Y (zh) * 2006-10-31 2007-10-31 中国标准缝纫机公司上海惠工缝纫机三厂 一种缝纫机机头提升装置
CN201864916U (zh) * 2009-10-30 2011-06-15 Juki株式会社 缝纫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1092523A (ja) 2011-05-12
CN201864916U (zh) 2011-06-15
CN102051769A (zh) 2011-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51769B (zh) 缝纫机
CN101307532B (zh) 刺绣缝纫机的压脚的离合结构
CN202039191U (zh) 缝纫机上辅助送布爪的摆动行程调整装置
CN1752321B (zh) 缝纫机的送布装置
CN108118455B (zh) 一种抬压脚驱动机构及锁眼机
CN109440312A (zh) 一种缝纫机上剪线和抬压脚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5274739B (zh) 缝纫机
CN109487454A (zh) 一种缝纫机的剪线抬压脚装置
JP2013052122A (ja) 上送りを備えたミシン及び押さえユニット
CN101285249B (zh) 缝纫机的进给装置
CN101474659A (zh) 成型机的线性送料装置
CN103194860B (zh) 纽扣孔锁边缝纫机
CN100503937C (zh) 差动送布缝纫机
CN101392437B (zh) 缝纫机的中间压脚装置
CN106400321B (zh) 一种双针缝纫机
CN101139782A (zh) 结合额外宽度而缝制两件缝料的缝纫机
CN108950909A (zh) 一种设防缠线结构的缝纫机
CN205035619U (zh) 毛衫智能对目缝合机中挑线装置的驱动机构
CN219079796U (zh) 缝纫机抬压脚机构及缝纫机
CN101380189B (zh) 衬衫侧部的张紧法以及用于该方法的躯干张紧装置
CN103741344A (zh) 一种毛巾机起毛控制装置及其工作方法
US2905120A (en) Feeding mechanisms for sewing machines
CN101377041B (zh) 缝纫机的釜对位装置
CN206132519U (zh) 高温蠕变持久松弛试验机
CN214362490U (zh) 一种烫片机的张力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