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35185B - 保护元件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保护元件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35185B
CN102035185B CN200910178808.8A CN200910178808A CN102035185B CN 102035185 B CN102035185 B CN 102035185B CN 200910178808 A CN200910178808 A CN 200910178808A CN 102035185 B CN102035185 B CN 10203518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extension
substrate
scaling powder
sheet me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1017880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35185A (zh
Inventor
王钟雄
林鸿铭
江朗一
罗文翔
陈国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yntec Co Ltd
Qianku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anku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anku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anku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091017880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035185B/zh
Publication of CN1020351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51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351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351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保护元件及其制作方法。该保护元件包括一基板、一第一电极、一第二电极、一助焊剂以及一金属片。第一与第二电极分别配置于基板上。助焊剂配置于基板上并位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金属片连接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其中助焊剂位于基板与金属片之间,助焊剂的熔点低于金属片的熔点。由于本发明的保护元件内埋有助焊剂,且助焊剂是位于金属层与发热层之间,因此,当发热层发热时,熔融的助焊剂可有效地帮助金属层熔融。

Description

保护元件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子装置中的保护元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可防止过电流及过电压的保护元件与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资讯科技突飞猛进,举凡手机、电脑及个人行动助理等资讯产品随处可见,藉由它们的帮助,提供了人们在生活上食、衣、住、行、育、乐各方面的需求,也使人们对资讯产品之依赖性与日俱增。然而,近来时常有关于手机等可携式电子产品的电池在充放电的过程中爆炸的新闻。因此,业界开始加强电池在充放电的过程中的保护措施,以防止电池在充放电的过程中因过电压或过电流而爆炸。 
公知技术提出的保护元件的保护方式是使保护元件中的低熔点金属片与电池的电路串联,且使保护元件中的低熔点金属片与加热元件电性连接至场效晶体管(FET)与集成电路(IC)等所组成的控制单元。如此一来,当集成电路(IC)量测到的电压超过预设电压值时会驱动场效晶体管(FET),使电流通过保护元件中的加热元件而发热以熔断低熔点金属片,进而使电池的电路呈断路的状态而达到过电压保护。此外,当通过低熔点金属片的电流大于预设电流范围时,大量的电流流经低熔点金属片,会使低熔点金属片发热而熔断,进而使电池的电路呈断路的状态而达到过电流保护。 
图1A绘示公知的一种防护元件的剖面示意图,图1B绘示公知的另一种防护元件的剖面示意图。请参照图1A所示,美国专利第5,712,610号揭露的公知的保护元件100a具有一基板110、一加热元件120、一绝缘层130、一低熔点金属片140以及一内封止层150,加热元件120配置于基板110上,绝缘层130覆盖加热元件120。低熔点金属片140配置于绝缘层130上,且内封止层150覆盖低熔点金属片140。如此一来,加热元件120发热可直接熔融低熔点金属片140,以使低熔点金属片140熔融而向加热元件120两侧的电极层160流动。然而由于绝缘层130的表面近乎平坦,电极层160之相对于基板110的最大高度H1与绝缘层130之相对于基板110的最大高度H2差异不大,且熔融的低熔点金属片140依然具有一定的粘度,因此,熔融的低熔点金属片140不易流动且无有效容纳空间,以致于加热元件120无法有效熔断低熔点金属片140。 
为改善绝缘层和电极层的相对高度差不大,导致熔融金属片不易流动且无有效容纳空间的问题美国专利第7,286,037号揭露具有悬空区域S的保护元件100b(请参照图1B),低熔点金属片141与绝缘层131之间藉由中间电极162的位置设置,使低熔点金属片141和绝缘层131有一悬空高度H,且悬空高度H和低熔点金属片141的截面积的比值需大于5×10`。然而,当保护元件尺寸要求缩小而耐电流要求不变时,随着低熔点金属片141的截面积增加,需相对应增加悬空高度H的设计。换句话说,即需提高中间电极162或电极层161、163的高度,造成保护元件高度无法同时缩小及制造成本增加。
此外,低熔点金属片上的内封止层在生产过程中,是先以点状助焊胶形成于低熔点金属片上方中央处,待保护元件经由回焊(reflow)制造工艺焊接于电路板的同时,因内封止层的熔点较低而熔融流动覆盖低熔点金属片,防止低熔点金属片表面氧化,因此若点状助焊胶于金属层上方涂布位置偏离中心点或回焊时之流动覆盖不完全,将影响低熔点金属片之有效熔断稳定性。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保护元件及其制作方法在产品结构、制造方法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及方法又没有适切的结构及方法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的保护元件及其制作方法,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保护元件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的保护元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可有效防止过电流与过电压,非常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线路基板的制作方法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的线路基板的制作方法,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可将助焊剂内埋于金属片与基板之间,确保金属片的有效熔断稳定性,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保护元件,包含一基板、一第一电极、一第二电极、一第一助焊剂以及一金属片。第一电极配置于基板上。第二电极配置于基板上。第一助焊剂配置于基板上并位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金属片连接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其中第一助焊剂与位于基板与金属片之间,第一助焊剂的熔点低于金属片的熔点而有助于金属片熔断。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基板具有一中心部以及环绕中心部的一第一 周边部、一第二周边部、一第三周边部以及一第四周边部,第一周边部相对于第二周边部,第三周边部相对第四周边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分别位于第一周边部与第二周边部上,且第一助焊剂位于中心部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保护元件还包含一第三电极、一第四电极以及一发热层。第三电极配置于基板的第三周边部上。第四电极配置于基板的第四周边部上。发热层配置于基板上且连接于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第三电极的一第一延伸部延伸至发热层上方并位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且第一助焊剂位于第一延伸部的周边。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发热层位于基板与金属片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保护元件还包含一绝缘层,其覆盖发热层,并位于发热层与第一延伸部之间,以及位于发热层与第一助焊剂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基板位于发热层与金属片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基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且金属片与发热层分别位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上,第三电极自第一表面延伸至第二表面,至少部分第四电极位于第二表面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金属片的截面积和第一助焊剂与第一电极、第一延伸部及第二电极的总接触面积的比值小于1.3。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保护元件的制作方法如下所述。首先,提供一基板。接着,形成一第一电极、一第二电极、一第三电极和一第四电极于基板上。然后,形成一发热层于基板上,且电连接第三电极与第四电极。之后,形成一第一助焊剂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接着,提供一金属片,金属片连接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及覆盖部分第一助焊剂,其中第一助焊剂的熔点低于金属片的熔点而有助于金属片熔断。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保护元件的制作方法还包含形成一焊料层于第一电极与金属片之间,以及于第二电极与金属片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形成第一助焊剂的方法还包含在将第一助焊剂形成在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时,将第一助焊剂形成在焊料层上。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焊料层的材质包含一焊料合金与一助焊材料时,形成第一助焊剂的方法包含加热焊料层,以使助焊材料软化而流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保护元件及其制作方法至少具有下列优点及有益效果:由于本发明的保护元件内埋有助焊剂,且助焊剂是位于金属层与发热层之间,因此,当发热层发热时,熔融的助焊剂可有效地帮助金属层熔融。 
综上所述,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保护元件及其制作方法。该一种保护元件包括一基板、一第一电极、一第二电极、一助焊剂以及一金属片。第一与第二电极分别配置于基板上。助焊剂配置于基板上并位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金属片连接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其中助焊剂位于基板与金属片之间。本发明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具有明显的积极效果,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公知的一种防护元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1B绘示公知的另一种防护元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2A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保护元件的俯视图。 
图2B绘示图2A的保护元件的仰视图。 
图2C绘示图2A的保护元件沿I-I’剖面线段的剖面图。 
图2D绘示图2A的保护元件沿II-II’剖面线段的剖面图。 
图3绘示图2A中的金属片的一种变化结构。 
图4A~图4C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保护元件的制造工艺俯视图。 
图5A~图5C绘示图4A~图4C的制造工艺的仰视图。 
图6A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保护元件的俯视图。 
图6B绘示图6A的保护元件的仰视图。 
图6C绘示图6A的保护元件沿I-I’剖面线段的剖面图。 
图6D绘示图6A的保护元件沿II-II’剖面线段的剖面图。 
100a、100b:保护元件   110、210:基板 
120:加热元件          130、131、290:绝缘层 
140、141:低熔点金属片 150:内封止层 
160、161、163:电极层  162:中间电极 
200、600:保护元件     212:第一周边部 
214:第二周边部        216:第三周边部 
218:第四周边部        220:第一电极 
230:第二电极          240:第三电极 
242:第一延伸部        244:第二延伸部 
250:第四电极          252:第三延伸部 
260:发热层            280、280a:金属片 
270、F:助焊剂    C:中心部 
H:悬空高度       H1、H2:最大高度 
R1:第一凹槽      R2:第二凹槽 
S:悬空区域       S1:第一表面 
S2:第二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保护元件及其制作方法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方法、步骤、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图2A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保护元件的俯视图,图2B绘示图2A的保护元件的仰视图,图2C绘示图2A的保护元件沿I-I’剖面线段的剖面图,图2D绘示图2A的保护元件沿II-II’剖面线段的剖面图。图3绘示图2A中的金属片的一种变化结构的剖面图。 
请同时参照图2A、图2B、图2C与图2D所示,本实施例的保护元件200包括一基板210、一第一电极220、一第二电极230、一第三电极240、一第四电极250、一发热层260、一助焊剂270以及一金属片280。第一电极220、第二电极230、第三电极240与第四电极250皆分别配置于基板210上。 
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基板210具有一中心部C以及环绕中心部C的一第一周边部212、一第二周边部214、一第三周边部216以及一第四周边部218,其中第一周边部212相对于第二周边部214,第三周边部216相对第四周边部218。第一电极220、第二电极230、第三电极240与第四电极250可分别位于第一周边部212、第二周边部214、第三周边部216以及第四周边部218上。基板210可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S1与一第二表面S2,且第一电极220、第二电极230、第三电极240与第四电极250皆可由第一表面S1延伸至第二表面S2。然并不以此为限,各电极也可依实际设计需求而决定有无或位于第一表面S1或第二表面S2上,在另一实施例中,第四电极250也可仅位于第二表面S2上。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电极240的一第一延伸部242与一第二延伸部244分别配置于第一表面S1与第二表面S2上,并分别延伸至中心部C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242与第二延伸部244分别位于二实质上相互平行但不重叠的平面上。第四电极250的一第三延伸部252配置于第二表面S2上,并延伸至中心部C上。第一、第二与第三延伸部242、244、252可分别位于第一电极220与第二电极230之间。 
基板210的材质包括陶瓷(例如氧化铝)、玻璃环氧树脂、二氧化锆 (ZrO2)、氮化硅(Si3N4)、氮化铝(AlN)、氮化硼(BN)或是其他无机材料。第一电极220、第二电极230、第三电极240与第四电极250的材质例如为银、铜、金、镍、银铂合金与镍合金等导电性质良好的材料。 
发热层260配置于第二表面S2上并连接于第二延伸部244与第三延伸部252之间,其中第三电极240的第一延伸部242是位于发热层260上方(如图2C所示)。发热层260的材质包括二氧化钌(RuO2)、碳黑(可掺杂于水玻璃等无机系粘着剂中或是热硬化树脂等有机系粘着剂中)、铜、钛、镍铬合金与镍铜合金。此外,为保护发热层260不受后制造工艺(即制程,以下均称为制造工艺)及外界湿气、酸碱环境影响,可在发热层260上覆盖一绝缘层290,其材质包括玻璃胶或环氧树脂(epoxy resin)。 
助焊剂270配置于基板210的第一表面S1上并位于第一延伸部242的周边。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中,助焊剂270是位于第一电极220、第二电极230与第一延伸部242之间。具体而言,助焊剂270是填充于由第一电极220、第一延伸部242以及基板210所构成的一第一凹槽R1中,以及填充于由第二电极230、第一延伸部242以及基板210所构成的一第二凹槽R2中。助焊剂270的材质包括树脂或松脂等。 
金属片280配置于第一电极220、第一延伸部242与第二电极230上,且覆盖部分的助焊剂270,其中助焊剂270与第一延伸部242皆位于发热层260与金属片280之间,且助焊剂270的熔点低于金属片280的熔点。如此一来,当控制单元(未显示)侦测到过电压状态,驱动发热层260发热熔断金属片280时,由于助焊剂270被金属片280覆盖且被第一电极220、第二电极230与第一延伸部242围绕,故助焊剂270可有效地帮助其上方的金属片280熔断,使保护元件达到过电压保护目地。换言之,由于本实施例的助焊剂270是内埋在保护元件200之中,可避免金属片280受热熔融开始流动的表面产生氧化薄膜,进而有助于金属片280熔断。此外助焊剂270也可提供熔融金属片280和各电极间有较佳的润湿性,且可增加熔融的金属片280本身的内聚力,使熔融金属片280可流动且聚集于各电极上,进而达到有效熔断。 
金属片280的材质包括锡铅合金、锡银铅合金、锡铟铋铅合金、锡锑合金、锡银铜合金等低熔点合金。此外,在其他实施例中,金属片280a可内埋有一助焊剂F(如图3所示),以利于金属片280a受热而熔断。需注意的是,虽然本发明在此是以具有发热层而可同时提供过电压及过电流保护的保护元件结构进行说明,然而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当知,本发明具有助焊剂270于金属片280下方帮助熔断稳定性的特征,亦可应用在没有发热层的结构中,帮助金属片280在过电流通过而发热熔融时的熔断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助焊剂270可帮助金属片280熔融,因此需适当地调整金属片280的截面积和助焊剂270与各电极的总接触面积的比值,以达到较佳的熔断稳定性。举例来说,金属片280的截面积和助焊剂270与各电极的总接触面积的比值可小于1.3。详细而言,当保护元件尺寸缩小而耐电流要求不变时,可依照金属片280和助焊剂270与各电极的总接触面积比值进行调整,以达到较佳的设计。进一步举例说明,在本实施例中,金属片280的截面积为与流经金属片280的电流方向垂直的面的面积(例如图2D所示的截面);助焊剂270与各电极的总接触面积是指助焊剂270于第一凹槽R1和第二凹槽R2中分别与第一电极220、第一延伸部242和第二电极230接触的表面的总表面积(如图2A及图2C所示)。 
此外,为了更进一步说明金属片280可有效熔断,因此本实施例提供数个实施范例说明具有不同宽度或厚度的金属片280的截面积A(mm2)和助焊剂270与各电极的总接触面积F(mm2)之间的关系。各实施范例中所使用发热层260的发热功率为3.5W,并以是否熔断结果及熔断时间120秒为熔断与否(OK或NG)判定依据。实施范例10为未添加助焊剂270的测试范例。 
表一 
由表一可得知:当金属片280的截面积(A)和助焊剂270与各电极的总接触面积(F)的比值(A/F)小于1.3时,发热功率3.5瓦特的发热层260可确实熔断金属片280,而没有助焊剂270的设计,无法有效熔断金属片280。另外,由于助焊剂270可提高熔融金属片280和电极间的润湿性,并增加熔融金属片280的内聚力,因此当金属片280熔断时,会聚集于第一电极220、第一延伸部242与第二电极230上,可以确保熔融的金属不会让第一 延伸部222a与第一电极220或第二电极230产生短路现象。如此一来,可进一步确保金属片280可有效地被熔断,而达成有效防止过电压或过电流。简言之,当金属片280的截面积和助焊剂270与各电极的总接触面积之比值小于1.3,可提高金属块270有效熔断的可靠度。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可选择性地在金属片280与第一电极220之间、在金属片280与第二电极230之间以及在金属片280与第一延伸部242之间配置一焊料层D,以以将金属片280固定在第一电极220、第二电极230以及第一延伸部242上。焊料层D的材质包括锡铅合金、锡银合金、金、银、锡、铅、铋、铟、镓、钯、镍、铜及其合金等金属材料,且焊料层D可更包含10~15%的助焊剂,以减少熔融焊料层D和金属片280表面的张力,而助长金属片280的扩张,以确保熔断效果。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金属片280与第一电极220、第二电极230及第一延伸部242之间也可以超音波焊接等方式固定而没有焊料层D。 
以下将详细介绍保护元件200的制作方法。 
图4A~图4C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保护元件的制造工艺俯视图,图5A~图5C绘示图4A~图4C的制造工艺的仰视图。值得注意的是,在图4A~图4C与图5A~图5C中的元件名称及标号与图2A~图2D中的元件名称及标号相同者,其材质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首先,请同时参照图4A与图5A所示,提供一基板210,并在基板210上形成一第一电极220、一第二电极230、一第三电极240、一第四电极250。基板210可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S1与一第二表面S2,且第一电极220、第二电极230、第三电极240与第四电极250可由第一表面S1延伸至第二表面S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电极240的一第一延伸部242与一第二延伸部244分别配置于第一表面S1与第二表面S2上。第四电极250的一第三延伸部252配置于第二表面S2上。第一、第二与第三延伸部242、244、252可分别位于第一电极220与第二电极230之间。 
接着,请参照图5B所示,例如以印刷、溅镀或压合的方式在第二延伸部244与第三延伸部252之间形成一发热层260,发热层260电连接第二延伸部244与第三延伸部252。 
然后,请参照图5C所示,在发热层260上覆盖一层绝缘层290,且绝缘层290还可覆盖第二延伸部244与第三延伸部252,以保护发热层260不受后制造工艺及外界湿气、酸碱环境影响。接着,可对第一电极220、第二电极230、第三电极240与第四电极250进行一表面处理制造工艺,以于第一电极220、第二电极230、第三电极240与第四电极250上形成一抗氧化层(未绘示),其中表面处理制造工艺例如化镍金或电镀制造工艺等。 
之后,请参照图4B所示,例如以涂布的方式在第一电极220、第二电极230以及第一延伸部242上形成一焊料层D。然后,例如以涂布的方式在第一电极220、第二电极230以及第一延伸部242之间的基板210上形成一助焊剂270。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焊料层D的材质包括一焊料合金与一助焊材料时,例如含10-15%,形成助焊剂270的方法包括加热焊料层D(例如120℃以上),以使助焊材料软化而流到第一电极220、第二电极230以及第一延伸部242之间的基板210上,若助焊材料的量不足时,则可选择性地添加一第二助焊剂(未显示)。 
然后,请同时参照图4C与图2C所示,将一金属片280配置于第一电极220、第二电极230以及第一延伸部242上,并焊接金属片280与焊料层D,以将助焊剂270夹在金属片280与基板210之间。如此一来,当基板210下方的发热层260发热时,基板210上方的助焊剂270可有助于使其上的金属片280熔融。 
图6A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保护元件600的俯视图,图6B绘示图6A的保护元件的仰视图,图6C绘示图6A的保护元件沿I-I’剖面线段的剖面图,图6D绘示图6A的保护元件沿II-II’剖面线段的剖面图。 
请同时参照图6A~图6D所示,本实施例的保护元件600相似于图2A~图2D的保护元件200,两者的差异之处在于保护元件600的发热层260、第二延伸部244、第三延伸部252与绝缘层290皆配置于基板210的第一表面S1上。 
详细而言,第二延伸部244与第三延伸部252配置于第一表面S1上并位于第一电极220与第二电极230之间,发热层260配置于第二延伸部244与第三延伸部252之间,且绝缘层290覆盖发热层260、第二延伸部244与第三延伸部252。第三电极240的第一延伸部242延伸至绝缘层290上,而助焊剂270配置于绝缘层290上且位于第一延伸部242的周边,金属片280覆盖第一电极220、助焊剂270、第一延伸部242与第二电极230,以使助焊剂270位于金属片280与绝缘层290之间。如此一来,当发热层260发热时,热可透过绝缘层290传导到助焊剂270与金属片280,以熔融金属片280,此时,直接接触金属片280的助焊剂270可有助于金属片280熔融。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延伸部242与第二延伸部244分别位于二实质上相互平行但不重叠的平面上(如图6D所示)。 
另外,保护元件600的制作方法相似于图2A~图2D的保护元件200的制作方法(图4A~图4C与图5A~图5C),两者的差异之处仅在于保护元件600的制作方法是先依序将第二延伸部244、第三延伸部252、发热层260与绝缘层290形成在基板210的第一表面S1上,然后才形成延伸至绝缘层290上的第一延伸部242,接着,在第一延伸部242的周边形成助焊剂270, 之后,形成覆盖第一电极220、助焊剂270、第一延伸部242与第二电极230的金属片280。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及技术内容作出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一基板;
一第一电极,配置于该基板上;
一第二电极,配置于该基板上;
一第一助焊剂,配置于该基板上并位于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之间;
一金属片,连接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其中该第一助焊剂位于该基板与该金属片之间;
一第三电极,配置于该基板上;
一第四电极,配置于该基板上;以及
一发热层,配置于该基板上且连接于该第三电极与该第四电极之间;
其中该第三电极的一第一延伸部延伸至该发热层上方并位于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之间,且该第一助焊剂位于该第一延伸部的周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基板具有一中心部以及环绕该中心部的一第一周边部、一第二周边部、一第三周边部以及一第四周边部,该第一周边部相对于该第二周边部,该第三周边部相对该第四周边部,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分别位于该第一周边部与该第二周边部上,且该第一助焊剂位于该中心部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三电极,配置于该基板的该第三周边部上;该第四电极,配置于该基板的该第四周边部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发热层位于该基板与该金属片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其还包含:
一绝缘层,覆盖该发热层,并位于该发热层与该第一延伸部之间,以及位于该发热层与该第一助焊剂之间。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三电极还具有一第二延伸部,该第四电极具有一第三延伸部,该第二延伸部与该第三延伸部延伸至该中心部上并位于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之间,且该发热层配置于该中心部上并连接于该第二延伸部与该第三延伸部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其还包含:
一绝缘层,覆盖该发热层、该第一延伸部以及该第二延伸部,并位于该发热层与该第一延伸部之间,以及位于该发热层与该第一助焊剂之间。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金属片的截面积和该第一助焊剂与该第一电极、该第一延伸部及该第二电极的总接触面积的比值小于1.3。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基板位于该发热层与该金属片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其中该基板具有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且该金属片与该发热层分别位于该第一表面与该第二表面上,该第三电极自该第一表面延伸至该第二表面,至少部分该第四电极位于该第二表面上。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三电极的一第一延伸部延伸至该发热层上方并位于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之间,该第一助焊剂位于该第一电极、该第二电极与该第一延伸部之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金属片的截面积和该第一助焊剂与该第一电极、该第一延伸部及该第二电极的总接触面积的比值小于1.3。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三电极还具有一第二延伸部,该第四电极具有一第三延伸部,该第二延伸部与该第三延伸部位于该第二表面上并位于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之间,且该发热层连接于该第二延伸部与该第三延伸部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元件,其特征在于其中该金属片的截面积和该第一助焊剂与该第一电极及该第二电极的总接触面积的比值小于1.3。
15.一种保护元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含:
提供一基板;
形成一第一电极、一第二电极、一第三电极和一第四电极于该基板上;
形成一发热层于该基板上,且电连接该第三电极与该第四电极;
形成一第一助焊剂于该第一电极和该第二电极之间;以及
提供一金属片,该金属片连接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及覆盖部分该第一助焊剂;
其中该第三电极的一第一延伸部延伸至该发热层上方并位于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之间,且该第一助焊剂位于该第一延伸部的周边。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保护元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其还包含形成一焊料层于该第一电极与该金属片之间,以及于该第二电极与该金属片之间。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保护元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形成该第一助焊剂的方法还包含:
在将该第一助焊剂形成在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之间时,将该第一助焊剂形成在该焊料层上。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保护元件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当该焊料层的材质包含一焊料合金与一助焊材料时,形成该第一助焊剂的方法包含:
加热该焊料层,以使该助焊材料软化而流到该第一电极与该第二电极之间。
CN200910178808.8A 2009-09-25 2009-09-25 保护元件及其制作方法 Active CN1020351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78808.8A CN102035185B (zh) 2009-09-25 2009-09-25 保护元件及其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910178808.8A CN102035185B (zh) 2009-09-25 2009-09-25 保护元件及其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35185A CN102035185A (zh) 2011-04-27
CN102035185B true CN102035185B (zh) 2014-09-17

Family

ID=438876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10178808.8A Active CN102035185B (zh) 2009-09-25 2009-09-25 保护元件及其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3518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81975B2 (ja) * 2014-06-04 2018-08-29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短絡素子
JP7154090B2 (ja) * 2018-10-01 2022-10-17 ショット日本株式会社 保護素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35185A (zh) 2011-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22524C (zh) 熔断器、使用该熔断器的电池组及制造该熔断器的方法
KR100478316B1 (ko) 보호소자
TWI228741B (en) Protection device
JP5923153B2 (ja) 保護装置
US6462318B2 (en) Protective element
TWI597754B (zh) 保護元件及其電路保護裝置
JP2000306477A (ja) 保護素子
US8976001B2 (en) Protective device
JP2000285778A (ja) 保護素子
CN102034655B (zh) 保护元件
CN206401314U (zh) 保护元件
CN102035185B (zh) 保护元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08321062A (zh) 一种电路保护器件及制造方法
TWI385695B (zh) 保護元件及其製作方法
CN206401257U (zh) 保护元件
CN106960772B (zh) 保护元件与可充放电电池包
CN102237674A (zh) 保护元件及电子装置
TW201921398A (zh) 保護元件
CN105576598A (zh) 一种薄型自控制型保护器及其制造方法
TW202109585A (zh) 保護元件
CN102468645B (zh) 保护组件
JP4735874B2 (ja) 保護素子
TWM498952U (zh) 過電流保護元件及其保護電路板
CN109727832A (zh) 保护元件及其电路保护装置
CN206726866U (zh) 火工品电阻及电火工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