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29930A - 车辆的板材支撑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板材支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29930A
CN102029930A CN 200910177817 CN200910177817A CN102029930A CN 102029930 A CN102029930 A CN 102029930A CN 200910177817 CN200910177817 CN 200910177817 CN 200910177817 A CN200910177817 A CN 200910177817A CN 102029930 A CN102029930 A CN 1020299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flank
main body
ratchet
rot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200910177817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29930B (zh
Inventor
赵灿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SC Ltd
Original Assignee
DSC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SC Ltd filed Critical DSC Ltd
Priority to CN 200910177817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2029930B/zh
Publication of CN1020299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299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299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299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安装于车辆座椅内部的座椅靠背框架内以支撑坐在座椅上的乘客背部的板材支撑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主体框架,所述主体框架安装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内;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安装在所述主体框架内以支撑车辆乘客的背部;转动装置,所述转动装置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撑板的前侧;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支撑板内以使所述转动装置转动;以及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安装在所述主体框架内,同时与所述转动装置邻接,并根据所述转动装置的转动而向车辆乘客的背部凸出。

Description

车辆的板材支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的板材支撑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通常安装在车辆座椅内的车辆的板材支撑装置,所述装置用于支撑坐在座椅上的人的脊椎和背部。
背景技术
板材支撑装置通常安装在车辆座椅靠背内,用于支撑坐在座椅上的人的背部。坐在座椅上的人通过驱动安装在车辆座椅一侧的调节器而将板材支撑装置调节到最佳状态。
例如,如美国专利第5911477号所披露的,当坐在座椅上的人控制设置在座椅靠背内的板材支撑装置时,其位置和状态可被适当调节。
图1是示出传统的板材支撑装置的结构视图。优选地,由座垫12′和座椅靠背14′构成的座椅10′由平滑的布料或合成树脂材料制成,由此,坐在座位上的人可以感觉更舒适。金属框架设置在所述座垫12′和所述座椅靠背14′内以充分支撑从坐在座位上的人所传递来的荷载。各种弹性件设置在相邻框架之间以支撑坐在座位上的人的重量以及传递到其上的外部冲击。
如图1所示,设置板材支撑以根据人体条件调节设置在座椅靠背14′内的腰部支撑件20′。在所述板材支撑中,定距绳22′设置在座椅靠背的前后侧,所述座椅靠背与座椅靠背的框架(未示出)相分离地与乘客的背部接触。由使用者的操纵而上升和下降的上部三角架24′安装在所述定距绳22′内。与上部架24′对应的下部三角架26′设置在所述定距绳22′的下侧。牵引绳28′的核心部28a′连接在所述上部和下部架24′和26′之间,由此可传递使用者的操作力。
一对张拉绳30′形成在所述定距绳22′的前侧,所述张拉绳的弯曲度根据所述上部架24′的位移而不同。多个支撑绳32′以规则的间距设置在在两侧被连接的所述张拉绳30′之间。
调节器28b′设置在所述座椅10′的一侧并接受来自使用者的操作力。一端与所述调节器相连的牵引绳28′的另一端与所述上部架24′相连,该牵引绳的芯部与上部架24′相连,而牵引绳的外壳是固定的。当使用者在一个方向上操作所述调节器28b′时,使用者的操作力通过与所述调节器相连的所述牵引绳28′传递到所述上部架24′,由此,所述上部架24′上升或下降。当用来表示上端固定到上部架24′的张拉绳30′向前弯曲的程度发生改变,板材支撑的弯曲度可根据乘客的身体条件而调整。
由于所述的传统板材支撑不能充分支撑坐在座椅上的人的整个背部,当坐在座椅上的使用者长时间坐着时,使用者可能感觉非常疲劳。
当所述板材支撑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接合时,由于长时间操纵车辆造成的重复疲劳可造成行走部的损坏,或者由钩爪固定的部分可被松开,由此可能会出现安全问题。此外,可能出现噪音问题。
可在座椅靠背框架内设置自动头部休息机构以保护乘客的脖颈。所述自动头部休息机构与加强板以及所述加强板上侧的头部休息支撑管接合,凭借这样的结构,可根据所述头部休息支撑管的上下运动而调整头部休息的高度。
所述板材支撑的一侧通过卡具固定到所述加强板上。由于所述板材支撑的一侧在所述固定到所述加强板的卡具中不可动,所述板材支撑结构不能很好地工作。
所述调节器通过牵引或释放与所述板材支撑相连的所述牵引绳而控制所述板材结构的弯曲度。在此情况下,所述弯曲度应被精确控制。即使在乘客的腰部被所述板材支撑所支撑时,所述弯曲部的弯曲状态也应被可靠地保持。
此外,由于所述调节器由多个部分形成,安装所述调节器应当简单和容易。需要通过减少部件数量而减少制造成本和工作步骤,从而借助于大量生产下减少制造成本。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车辆的板材支撑装置。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的板材支撑装置,装置的两侧根据乘客的脊柱而变换成与乘客背部形状相符的形状。所述车辆的板材支撑装置可容易地与座椅靠背框架接合,且其容易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在安装于车辆座椅内部的座椅靠背框架内以支撑坐在座椅上的乘客背部的板材支撑装置中,设置有板材支撑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主体框架,所述主体框架安装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内;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安装在所述主体框架内以支撑车辆乘客的背部;转动件,所述转动件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撑板的前侧;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安装在所述支撑板内以使所述转动件转动;以及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安装在所述主体框架内,同时与所述转动件邻接,并根据所述转动件的转动而向车辆乘客的背部凸出。
有益效果
按照本发明的所述车辆的板材支撑装置,所述装置的左右侧相对于支撑件的中心以坐在车辆座椅上的人的方向弯曲,因此所述板材支撑装置可与乘客的背部紧密接触。
按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根据乘客的选择而改变板材支撑的弯曲度是可能的,因此所述板材支撑装置可根据乘客的身体条件而调整。
按照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即使座椅靠背框架由具有优异弯曲强度的材料制成,卡具也可以轻松地安装插入其中。在所述卡具安装插入座椅靠背框架的状态中,所述卡具相对于向上向下或向前向后的弯曲操作具有刚性的结构。
由于板材支撑结构由自动头部休息结构与板材支撑装置间相互作用的帮助而形成,即使在车辆碰撞事故发生时,也可保护乘客处于安全状态。
按照本发明的所述调节器具有优异的操作性能和高可靠性,且安装方便。借助于减少部件数量,可获得工作步骤减少和成本降低的结果。通过根据最近车辆座椅的靠背框架变得更薄的趋势而将闭锁机构设计成更靠里安装,产品的尺寸可被最小化。
附图说明
参照仅以图例给出并因而不限制本发明的附图,本发明将变得更好理解,其中:
图1是传统板材支撑装置使用状态的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板材支撑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图3是示出图2的板材支撑装置的驱动件和转动件的透视图;
图4是图2的板材支撑装置的使用状态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板材支撑装置的透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主体框架固定卡具的透视图;
图7是图6的正视图;
图8是图6的平面图;
图9是图6的右侧视图;
图10是沿图7的A-A线的剖面图;
图11是图6的使用状态视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主体框架滑动卡具的透视图;
图13a是卡具与车辆座椅靠背框架接合的状态图;
图13b是支撑件相对于主体框架滑动的状态图;
图14a是图13a的部分A的放大透视图;
图14b是图13b的部分B的放大透视图;
图15是调节器与本发明一实施例板材支撑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调节器的透视图;
图17是图16的分解透视图;
图18是图16的剖面图;
图19是盖壳从图16的结构移除的状态的透视图;
图20是图19的平面图;
图21是示出驱动部和棘轮从图20的结构移除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22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基壳的透视图;
图23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盖壳的透视图;
图24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调节器的透视图;
图25是图24的分解透视图;
图26是图24的部分断面视图;
图27是图24的剖面图;以及
图28是图24的调节器与图4的板材支撑装置连接状态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板材支撑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3是示出图2的板材支撑装置的驱动件和转动件的透视图,图4是图2的板材支撑装置的使用状态图,而图5是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板材支撑装置的透视图。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涉及板材支撑装置1,所述装置可变形为车辆乘客背部(未示出)的形状。所述板材支撑装置1将参照图2进行描述。
所述板材支撑装置1安装在车辆座椅内的座椅靠背框架3中并支撑乘客的背部,该装置包括:主体框架10,所述主体框架安装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内;支撑板11,所述支撑板安装在所述主体框架10内;转动件20,所述转动件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撑板11的前侧;驱动件30,所述驱动件安装在所述支撑板11内以使所述转动件20转动;以及支撑件40,所述支撑件安装在所述主体框架10内,同时与所述转动件20邻接,所述支撑件的两侧根据所述转动件20的转动而向车辆乘客的背部弯曲和凸出。
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安装在所述座椅靠背内部,同时保持座椅靠背的自然形状并与坐垫相连,从而支撑乘客的重量。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形成与座椅靠背的外形对应的形状。
所述主体框架10允许将所述支撑框架40安装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内并固定支撑所述支撑框架40。
所述主体框架10形成为U形,其上下部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接合,而所述主体框架的两端与所述支撑框架40接合。
所述支撑框架11水平安装在所述主体框架10内的对应于乘客的腰部的部分。
所述转动件20可转动地接合于所述支撑框架11的前侧并在所述支撑框架11的前侧转动,且当所述转动件转动时,与所述主体框架10接合的所述支撑框架40朝所述支撑框架11的前侧移动,从而将所述座椅靠背变形为与乘客背部形状对应的形状。
所述驱动件30与所述转动件20相连,从而朝所述支撑框架11的前侧移动所述转动件20,即,所述转动件20根据乘客的操纵而转动。
所述支撑框架40支撑车辆乘客的背部并相对于中心对称地安装。主体框架接合部形成在上侧的两侧,以与所述主体框架10的上侧接合。
所述转动件20和所述驱动件30将参照图3进行更详细的描述。
所述转动件20由转动框架21和23形成,所述转动框架与所述支撑框架11的两侧可转动地接合。所述驱动件30安装在所述支撑框架11的两侧,且包括传递块31以及牵引件35,所述传递块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转动框架21和23的下侧从而转动所述转动框架21和23,所述牵引件与所述传递块31接合以滑动所述传递块31。
所述转动件20由转动框架21和23形成,所述转动框架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撑框架11的两侧。用于转动所述转动框架21和23的所述驱动件30包括传递块31和牵引件35,所述传递块可滑动地接合在所述支撑板11与所述转动框架21和23之间,所述牵引件用于滑动所述传递块。
当所述传递块31凭借所述牵引件35在所述支撑板11上滑动时,可转动地接合于所述支撑板11的所述转动框架21和23以所述支撑板11向前的方向转动。
所述转动框架21和23将更详细地进行描述。所述转动框架21和23形成为通道的形状。每个转动框架21、23的两端与所述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板11以彼此相对的方式接合。
通道形状的第一转动框架21可转动地与所述支撑板11的一侧接合,而与所述第一转动框架21形成同样形状的第二转动框架23与所述支撑板11的另一侧接合。
所述第一转动框架21形成为比所述第二转动框架23更大,以便所述第二转动框架23被所述第一转动框架21叠盖住(overlap),所述第一转动框架21和所述第二转动框架23的中心部向所述支撑板11的前侧弯曲,所述传递块31安装在所述第一转动框架21与所述第二转动框架23之间。
用于滑动所述传递块31的所述牵引件35包括:牵引绳36、绳索37以及调节器100,所述牵引绳与安装在所述支撑板11一侧的所述传递块31接合,所述绳索与安装在所述支撑板11另一侧的所述传递块31接合,所述调节器用于牵引所述绳索37和所述牵引绳36。
在所述牵引件35中使用的所述牵引绳36和所述绳索37由与牵引绳36外表面中的外壳具有相同形状的绳索37形成。所述牵引件36可在所述绳索37的内表面上移动。所述牵引绳36的一端与安装在所述支撑板11一侧传递块31接合,而所述绳索37的一端与安装在所述支撑板11另一侧的传递块31接合。
所述牵引绳36的另一端与所述调节器100以可能牵引的方式接合,而所述绳索37的另一端固定于所述调节器100。
当驱动所述调节器100时,所述牵引绳36根据所述调节器100的操作相对于所述绳索37相对地移动。所述传递块31根据所述牵引绳36和所述绳索37的操作相对于位于所述支撑板11前侧的所述支撑板11中心向左右滑动。所述转动框架21和23根据所述传递块31的操作相对于所述支撑板11的两端朝所述支撑板11的前侧转动。
此时,所述传递块31包括滑动块32和圆柱体(cylinder)33,所述滑动块形成所述传递块31的主体并与所述牵引绳36或所述绳索37相连,所述圆柱体形成在所述滑动块32的上下侧上,以允许在所述滑动块32移动时安装所述转动框架21和23。防脱侧翼形成在所述圆柱体33的一端以防止所述转动框架21和23的脱开。
如图3所示所述座椅靠背框架,接合板25安装在所述第一转动框架21的端部和中心的框架之间,以防止安装在两侧的所述传递块31移出所述支撑板11的中心外。
与所述主体框架10接合的所述支撑框架40装配有在相对于中心在两下侧以向上的方向形成的弯曲部,以便所述支撑框架40可根据所述转动框架21和23的转动朝所述支撑板11的前侧移动。
基于所述调节器100的操作的所述支撑框架40的操作将参照图4进行描述。
当由于驱动所述调节器100而在所述调节器100的一方向上牵引所述牵引绳36时,安装在所述支撑板11一侧的所述传递块31以所述支撑板11的另一方向移动。由于所述牵引绳36被移动,固定于所述绳索37的所述传递块31在所述支撑板11的一方向上移动。
所述第一和第二转动框架21和23根据所述传递块31的移动,而在所述支撑板11的前侧方向上转动,所述第一和第二转动框架21和23允许所述支撑框架40的两下侧通过所述支撑板的上述转动而在所述支撑板11的前下侧方向上弯曲。
当所述支撑框架40变形时,所述座椅靠背变形为对应于坐在座椅上的乘客的背部的形状,并与乘客的背部紧密接触。
图5是按照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板材支撑装置1′的透视图。
如图所示,通过使用相同尺寸的所述第一和第二转动框架21′和23′,其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撑板11的中心。所述传递块31安装在所述支撑板11与所述第一和第二转动框架21′和23′之间。根据所述调节器100的操作,通过朝所述支撑板11的前侧移动所述支撑框架40的所述两侧,所述支撑框架40变形为对应于乘客背部的形状,从而支撑坐在车辆座椅上的乘客的背部。因此,减轻乘客背部的疲乏是可能的。
优选地,所述主体框架10通过卡具与座椅靠背框架3接合。这里提供有固定卡具50和滑动卡具60。它们的结构将进行详细描述。
图6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主体框架固定卡具的透视图,图7是图6的正视图,图8是图6的平面图,图9是图6的右侧视图,图10是沿图7的A-A线的剖面图,而图11是图6的使用状态视图。
本发明将参照图6至11进行描述。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所述固定卡具50包括:绳索安装部51,所述绳索安装部具有用于固定地容纳主体框架10的安装孔51a;翼部52,所述翼部形成在所述绳索固定部51的下侧并向左右侧延伸;第一和第二弹性件53a和53b,所述弹性件形成在所述侧翼部52的下侧并在左右方向凸出,以插入并接合到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内;栓53c,所述栓从所述第一和第二弹性件53a和53b的端部向各方向凸出;以及按压部53,所述按压部具有安装侧翼53d,所述安装侧翼从与所述栓53c对角相对的位置凸出。
当固定插入有所述主体框架10的所述固定卡具50接合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时,所述主体框架10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接合。
所述翼部52向左右方向延伸并优选向外侧方向向下倾斜。如图11所示,当所述固定卡具50安装在所述驱动件30内时,所述翼部52的底部表面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的上部表面接触并弯曲,因而其保持在所述固定卡具50左右方向的左右平衡从而稳固地支撑。
优选地,所述翼部52的左右边缘部分定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弹性件53a和53b的上侧而非边缘表面上,由此,在所述固定卡具50安装插入到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中时防止所述翼部52剧烈弯曲是可能的。
由以下原因所述翼部52的剧烈弯曲而被阻止。即当所述翼部52的左右边缘表面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弹性件53a和53b的边缘表面定位在水平线上或者当所述翼部52的左右边缘表面定位在底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弹性件53a和53b的边缘表面时,当插入形成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内的所述插入孔3a时,所述翼部52的左右边缘表面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的上侧接触时,所述翼部52的左右边缘表面剧烈地弯曲。
当长时间处于弯曲状态时,原始形状可能被改变。当其过于弯曲时,可能发生损坏。
优选地,所述固定卡具50由合成树脂,例如聚丙烯制成。
当使用具有良好弯曲强度的合成树脂材料时,所述翼部52不会良好地弯曲,因而在插入和安装所述固定卡具50过程中不容易更紧密的安装。所述翼部52的左右边缘表面定位在高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弹性件53a和53b的边缘表面。
如图6所示,所述按压和插入部53被槽54分为左侧和右侧,所述槽穿透下侧。在所述按压和插入部53的左侧形成所述第一弹性件53a,而在其左侧形成所述第二弹性件53b。所述第一和第二弹性件形成U形。
所述槽54垂直穿透所述按压和插入部53的下侧,与所述安装孔51a连通,并变成通道,通过所述通道,所述主体框架10固定地插入所述安装孔51a。
优选地,所述槽54形成在所述按压和插入部53下表面内的部分倾斜一定角度以插入所述主体框架10,从而所述主体框架10可被轻松地插入。
栓53c形成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弹性件53a和53b的端部并在各方向凸出,其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弹性件53a和53b的横截面。当被固定地插入形成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内的所述插入孔3a时,如图7所示,所述栓53c的外表面与所述插入孔3a的内表面紧密接触,从而防止向左和向右的移动。
如图11所示,向外凸出的安装侧翼53d形成在与所述栓53c形成在所述按压和插入部53的上表面内的部分对角相对的部分中。在所述固定卡具50被固定地插入到所述插入孔3a的情形下,所述向左和向右移动在所述栓53c的结构和所述安装侧翼53d的帮助下被阻止,由此获得相对于向前向后和向上向下变形的强度结构。
所述第一和第二弹性件53a和53b的外表面被倾斜,为了更容易插入所述插入孔3a,其横截面在向下的方向上减小。
优选地,所述第一和第二弹性件向内弯曲,以便从外部上侧到所述第一和第二弹性件53a和53b的中部的倾角不同于从所述中部到下侧的倾角,由此,由于所述外表面可紧密地与所述插入孔3a的内表面接触,可将所述按压和插入部53轻松插入所述插入孔3a。
在附图中,附图标记51b为支撑部51b。即时当在所述固定卡具50安装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内其弯曲时,所述支撑部51b也不会允许所述翼部52容易地变形。
图12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主体框架滑动卡具的透视图,图13a是卡具与车辆座椅靠背框架接合的状态图,图13b是支撑件相对于主体框架滑动的状态图,图14a是图13a的部分A的放大透视图,而图14b是图13b的部分B的放大透视图。
本发明将参照图12至14b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所述滑动卡具60包括:绳索安装部61,所述绳索安装部具有安装孔61a,主体框架10插入所述安装孔内;翼部62,所述翼部设置在所述绳索安装部61的下侧并向外延伸;第一和第二弹性件63a和63b,所述第一和第二弹性件向外凸出以插入所述插入孔3a;以及按压和插入部63,所述按压和插入部具有栓63c,所述栓从所述第一和第二弹性件63a和63b的端部凸出。此外,槽穿透所述按压和插入部63的下侧并延伸到所述安装孔61a。向外凸出的安装侧翼63d形成在与所述按压和插入部63的上部外侧的所述栓63c相对的位置。如图12所示,多个凹槽64形成在所述安装孔61a的内表面内。每个凹槽的内径大于所述主体框架10的外径以使插入所述安装孔61a的所述主体框架10滑动。
多个凹槽64形成在所述安装孔61a的内表面内以便插入的所述主体框架10更容易的滑动操作。当其弯曲时形成的圆形部65形成在所述绳索安装部61的前后外侧部分的外表面上,在其中形成所述安装孔61a,由此获得更容易的滑动操作。
如图13a和13b所示,在所述卡具50和60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接合的状态下,所述固定卡具50被固定地按压并插入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内,所述滑动卡具60被按压并插入所述自动头部休息机构2内。
此时,优选地是,插入所述固定卡具50内的所述主体框架10不应移动,即其应当被固定,而插入所述滑动卡具60内的所述主体框架10不被固定,即其是可滑动的。
因为所述自动头部休息机构2和所述板材支撑装置1的安装结构,被按压并插入所述自动头部休息机构2内的所述滑动卡具60的所述主体框架10是可滑动的。
所述自动头部休息机构2的所述安装结构将参照图13a和13b进行描述。其包括骨架板2,在所述骨架板内,两滑动卡具60以隔一定的间距设置并被按压和插入。所述头部休息支撑管2b与所述骨架板2的上侧连接。插入所述滑动卡具60的所述主体框架10朝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的下侧延伸。
所述板材支撑装置1以一种方式构造,这种方式使得所述板材支撑装置1的所述支撑件40的高度可根据坐在座椅上的人的身体条件而方便地调整。
当车辆碰撞时,所述支撑件40朝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的方向移动,司机的腰部会向所述支撑件40施加一定的力。传递到所述支撑件40的所述力通过所述主体框架10和所述固定卡具50传递到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并通过所述滑动卡具60传递到所述骨架板2,在上述帮助下,所述高度可通过移动所述支撑件40而调整。
由于当插入所述滑动卡具60的所述主体框架10滑动时所述支撑件40的高度可被调整,所以司机的高度可被调整,并且在车辆碰撞时保护坐在座椅上的司机是可能的。
插入所述座椅靠背框架3的所述固定卡具50固定所述板材支撑装置的所述主体框架10不移动,从而可稳固地支撑所述主体框架10。
按照本发明的所述调节器的优选实施例将参照附图进行描述。
图15是本发明一实施例调节器与板材支撑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16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调节器的透视图;图17是图16的分解透视图;图18是图16的剖面图;图19是盖壳从图16的结构移除的状态的透视图;图20是图19的平面图;图21是示出驱动部和棘轮从图20的结构移除的结构的平面图;图22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基壳的透视图;而图23是示出按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盖壳的透视图。
如图15所示,所述板材支撑装置1安装在所述车辆座椅的内部,所述调节器100安装在所述车辆座椅的一侧。凭借上述结构,所述板材支撑装置1被操作。所述板材支撑装置1可通过牵引或释放与所述板材支撑装置1一侧相连的所述牵引绳36而被操作,由此,通过调整所述支撑件40的弯曲度获得最适宜的状态。
如图16至18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所述调节器100包括:安装在车辆座椅上的外壳200;滑轮300,所述滑轮可转动地接合在所述外壳200内以缠绕所述牵引绳36;轴杆400,所述轴杆的一端与所述外壳200的一侧相连,而另一端凸出于所述车辆座椅;驱动部600,所述驱动部通过所述滑轮300整体接合于所述轴杆400;棘轮700,所述棘轮被围绕所述驱动部600安装并允许所述驱动部600倾斜转动;以及轮毂500,所述轮毂与所述滑轮300轴向接合并使所述滑轮300配合所述棘轮700的转动而转动。凭借所述轴杆400的转动,当所述滑轮300转动时缠绕所述牵引绳36。
所述外壳200包括:基壳210,所述基壳凭借支架450安装在所述车辆座椅内;以及盖壳220,所述盖壳用于覆盖所述基壳210。入口211形成在所述基壳210的一侧,由此所述牵引绳36进入。所述基壳210和所述盖壳220在其内部具有空间部210a和220a。所述牵引绳入口211形成在两侧,在其帮助下,所述调节器可安装在车辆座椅的两部分之一内,这导致更广泛的设计选择。
如图17和18所示,所述基壳210的所述空间部210a容纳所述滑轮300、所述轮毂500、所述棘轮700和所述驱动部600。所述滑轮300形成为具有一定厚度的圆板形并具有空心孔300a和用于将牵引绳缠绕于其上的缠绕槽310。其还包括与所述轮毂500接合的插入部320。圆形凸起330形成在下侧,用于支撑设置在所述基壳210底部内的所述接合孔212。
所述插入部320沿着所述空心孔300a的外表面凸出,齿形凸起321形成在所述插入部320的外表面上并与形成在所述轮毂500的所述空心孔510内齿形槽511接合。当所述轮毂500转动时,所述滑轮300也转动。
以一定角度延伸并具有接合槽341的扩展部340形成在所述滑轮300的一侧。当所述牵引绳36的一端通过所述接合槽341接合时,所述牵引绳36保持不脱离所述滑轮300的连接状态。
所述基壳210通过所述支架450安装在所述车辆座椅内。如图17所示,具有齿形槽410的所述轴杆400的一端接合于所述基壳210的下侧,所述齿形槽具有一定深度。控制杆(未示出)整体接合于暴露于车辆座椅外侧的所述轴杆400的另一端,因此当乘客转动所述控制杆时,所述板材支撑装置1被操作。
所述驱动部600齿接合于所述轴杆400。当所述轴杆400转动时,所述驱动部600随着所述轴杆400一起转动。具有位于外表面上的齿形凸起611的凸起610形成在所述驱动部的下端以通过所述滑轮300的所述空心孔300a齿接合到所述轴杆400的所述齿形槽410。头部620在其上侧以圆板形扩展形成。
支撑部621在向上方向凸出于所述头部620的中心。接合凸起622以一定距离与所述支撑部621相隔。手扇形转动部623以向外方向从所述支撑部621延伸。所述转动部623的一端向下弯曲,这形成了接合侧翼623a。
所述驱动部600的所述接合侧翼623a被复位弹簧800所抓紧。所述驱动部600以一定角度转动并在所述复位弹簧800的弹性回复力的帮助下返回其初始位置。
所述接合件630的一端铰接于所述驱动部600的所述接合凸起622,而其另一端在所述棘轮700的方向上被弹性支撑。所述接合件630在一方向上推动所述棘轮700并在所述驱动部600基于所述轴杆400的转动而转动时使其倾斜。当所述轴杆400结束转动且所述驱动部600凭借所述复位弹簧800转动到其初始位置时,其沿着所述棘轮700的表面滑动到其初始位置。
如图19至20所示,所述接合件630由一对相对接合片631和632形成。每个接合片631、632的一端铰接于所述接合凸起622,板簧640设置在所述接合片631与632之间,从而弹性支撑每个接合片631、632的另一端。
与所述棘轮700接合的齿牙631a和632a分别形成在所述接合片631和632的另一端。优选地,所述接合片631和632在纵向上呈阶梯状,以便所述接合片631和632的所述齿牙631a和632a与所述棘轮700的所述齿形720在相同的平面上。
所述接合凸起631b和632b凸起于所述接合片631和632的另一端。如图23所示,所述接合凸起所述接合凸起631b和632b和632b沿着所述阶梯部221滑动,所述阶梯部在所述盖壳220的底部按一定的角度以圆形球面凸起,仅所述接合片631与632之间的一接合片与所述棘轮700接合以转动所述棘轮700。上述操作将在后面描述。
当围绕所述驱动部600时,所述棘轮700安装在所述驱动部600的外侧,而所述棘轮700的下侧被所述滑轮300的上表面支撑。
所述棘轮700具有圆柱空心孔710,将与所述接合件630的所述齿631a和632a接合的齿形720形成在内部上侧。具有多个切割槽730的圆形侧翼740沿着下侧的边缘凸出。所述圆形侧翼740被所述滑轮300的上表面支撑。
所述切割槽730和所述圆形侧翼740的数量基于设计条件进行选择。如图17所示,优选地,基于成本效率,所述数量为三。
当围绕所述棘轮700时,所述复位弹簧800以圆形安装在所述棘轮700的外侧并固定于沿所述基壳210的内侧壁形成的安装槽213内。接合部810从所述复位弹簧800的两端向外凸出,并被所述驱动部600的所述接合侧翼623a的两侧抓持。
所述支撑侧翼214以一定角度从所述安装槽213的一侧向上凸起,所述复位弹簧800的所述接合部在初始操作阶段被所述支撑侧翼214的两侧支撑。
在所述复位弹簧800的所述接合部810被所述支撑侧翼214的两侧支撑的状态下,所述驱动部600的所述接合侧翼623a定位所述接合部810之间的空间内。当所述驱动部600沿一方向转动时,随着推动所述复位弹簧800一侧的所述接合部810,所述驱动部600的所述接合侧翼623a转动。另一侧的所述接合部810被所述支撑侧翼214支撑并向所述接合侧翼623a提供弹性力,由此,所述复位弹簧800可返回其初始位置。
基于所述驱动部600转动的所述棘轮700转动将更详细地进行描述。
当所述轴杆400凭借乘客的控制杆操作而转动时,与所述轴杆400一体接合的所述驱动部600转动。所述接合件630的所述接合片631和632中的一个与所述棘轮700接合从而使所述棘轮700转动,而另一端沿着形成在所述盖壳220下侧的所述台阶部221滑动。
如图19和20所示,在初始操作阶段,所述接合片631和632与所述棘轮700接合。例如,当所述驱动部600以顺时针方向转动时,右侧的所述第一接合片631的所述齿631a与所述棘轮700的所述齿形720接合,从而使所述棘轮700以顺时针方向转动。左侧的所述第二接合片632向内转动并从所述棘轮700的所述齿形720脱离,且当所述接合凸起632b被所述盖壳220的下表面的所述台阶部221推动时,所述第二接合片沿着所述台阶部221滑动。
在所述复位弹簧800的所述接合部810之间的一接合部被所述支撑侧翼214支撑的状态下,在推动另一个所述接合部810时,所述驱动部600的所述接合侧翼623a以顺时针方向转动,而所述复位弹簧800的弹性回复力以逆时针方向施加在所述接合侧翼623a上。
当去除施加到所述操纵杆的外力时,所述驱动部600和所述轴杆400凭借所述复位弹簧800弹性回复力以逆时针方向转动并返回到其初始位置。此时,所述第二接合片632沿着所述盖壳220的下表面的所述台阶部221滑动并返回到其初始位置,在此状态下,第二接合片632从所述棘轮700脱离并通过所述板簧640与所述棘轮700接合。所述第一接合片631使所述板簧640弹性变形并沿着所述棘轮700的所述齿形滑动,且与所述棘轮700接合。
所述驱动部600的转动角度被以一定角度凸出于所述盖壳220的下表面的所述阶梯侧翼222限制。图22示出所述阶梯侧翼222以180度角形成圆形的例子。当所述驱动部600转动时,所述转动部623的一侧被所述阶梯侧翼222接合从而限制其转动,这意味着一次限制所述驱动部600的转动角度。上述角度限制可通过改变所述阶梯侧翼222的角度和所述转动部623的角度而调整。显然地,所述阶梯侧翼222和所述转动部623的角度可根据设计条件而选择。
轮毂500设置在所述驱动部600的所述头部620与所述滑轮300之间。当根据所述棘轮700的转动与所述棘轮700一起转动时,所述轮毂500使所述滑轮300转动。所述轮毂500形成为具有空心孔510的圆板形,多个凸轮形状部520形成在其外表面上。所述凸轮形状部520的数量是不受限制的,但优选地,设置三个所述凸轮形状部520以与图21所示的所述棘轮700的所述阶梯侧翼740配合。
齿形槽511形成在所述轮毂500的所述空心孔510内。当形成在所述滑轮300的所述插入部320中的所述齿形凸起321插入所述齿形槽511时,所述滑轮300根据所述轮毂500的转动沿着所述轮毂500整体转动。上述操作将随后更详细地进行描述。
环900安装在所述轮毂500的外侧,同时围绕所述轮毂500。所述环900以一定距离与所述轮毂500的外表面相隔,所述环900两侧与所述基壳210的内侧壁接合。
接合部910以一定角度在所述环900的两侧向外扩展。对应于所述接合部910的接合槽215设置在所述基壳210的内侧壁中,并在与所述轮毂500相同平面上安装于所述基壳210的内侧壁。所述环900的内表面直径大于所述轮毂500的外表面直径,由此,在所述环900的内表面与所述轮毂500的外表面之间以一定间隔形成滑动槽920。
当所述棘轮700转动时,所述棘轮700的所述圆形侧翼740沿所述滑动槽920滑动。滚筒750插入所述圆形侧翼740之间的所述切割槽730内。所述滚筒750的数量可根据设计条件自由决定。可使用球形滚筒。如图17和21所示,可使用圆柱形滚筒。插入三个滚筒750,使得刚性滚筒752可定位于一弹性滚筒751的两侧。
基于所述棘轮700转动的所述轮毂500和滑轮300的转动将被描述。
如图20所示,球面形凸轮形状部520形成在所述轮毂500的外表面上。所述凸轮形状部520之间的所述滑动槽920具有相对于其中心部更窄的宽度。所述弹性滚筒751和所述刚性滚筒752插入所述滑动槽920内。所述滚筒750插入所述棘轮700的所述切割槽730内。
当所述棘轮700转动并沿着所述滑动槽920移动时,通过所述棘轮700的所述圆形侧翼740,所述滚筒750在一方向上受力。由于所述环900安装在所述基壳210内,在此状态下所述滚筒750凭借所述环900的内表面和所述滑轮300的外表面而被按压和支撑,故此当所述滚筒750凭借所述滚筒750与所述滑轮300之间的摩擦力而沿着所述滑动槽920滑动时,所述滑轮300转动。
当所述滚筒750与所述滑动槽920之间的空隙(margin)过小时,所述滚筒750固定在所述滑动槽920内且不移动。当所述空隙(margin)过大时,所述滑轮300被固定,而仅有所述滚筒750沿着所述滑动槽920空转。
所述弹性滚筒751在具有狭窄宽度的所述凸轮形状部520的方向上弹性地支撑所述刚性滚筒752的两侧。当消除外力时,可防止不希望的所述轮毂500的反转。
当所述滑轮300继续转动以缠绕所述牵引绳36时,由于所述牵引绳36或所述板材支撑装置1可被过度张力损坏,所以需要限制所述滑轮300转动的角度。
制动器216从所述基壳210的内侧壁的一侧凸出。如图22所示,由于其以一定角度沿着所述基壳210的内侧壁凸出,当所述滑轮300转动时,所述扩展部340的一侧被所述制动器216抓持,由此阻止了进一步的转动。
所述滑轮300的可转角度由所述滑轮300的所述扩展部340和所述制动器216间所形成的角度决定。显然地,所述角度可根据设计条件自由决定。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所述调节器100中,使用者通过转动从所述车辆座椅一侧暴露的所述操纵杆而操纵所述板材支撑装置1。所述轴杆400和所述驱动部600通过所述操纵杆的转动而转动,而所述棘轮700通过所述驱动部600的所述接合件630而转动。所述棘轮700的所述圆形侧翼740通过推动所述滚筒750而使轮毂500转动。当与所述轮毂500接合的所述滑轮300转动时,所述牵引绳36缠绕在所述滑轮300的外表面上。
展开所述牵引绳36通过反向转动所述操纵杆而实现。此时,所述轴杆400、所述驱动部600、所述棘轮700、所述滚筒750、所述轮毂500和所述滑轮300反向转动。
图24是示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调节器的透视图;图25是图24的分解透视图;图26是图24的部分断面视图;而图27是图24的剖面图。
如图24至27所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所述调节器100′包括:圆柱形空心壳200′、在所述圆柱形空心外壳200′内滑动的螺杆轴300′以及把寻400′,当与所述螺杆轴300′螺纹连接时,所述把手插入所述外壳200′的一侧。
所述外壳200′形成为空心圆柱形,而引导槽210′形成在所述外壳200′的纵向上。设置所述引导槽210′以引导所述螺杆轴300′的滑动。多个凸起肋220′在圆周方向上以规则间距从所述外壳200′的外表面凸出。与所述外壳200′的内部相通的所述引导槽210′分别形成在所述凸起肋220′内。
具有接合孔231′的接合肋230′从所述外壳200′的两前端凸起以与所述车辆座椅的一侧接合。引导部240′从后端凸出以引导所述牵引绳36。
圆形接合侧翼250′形成在所述外壳200′的前部内端。所述接合侧翼250′支撑所述把手400′的一端。凸起260′形成在所述外壳200′的后部内端以限制所述螺杆轴300′的滑动。
空心圆柱螺杆轴300′插入所述外壳200′的内部。多个引导凸起310′在圆周方向上以规则角度凸出于所述螺杆轴300′的后端。当相应地接合于所述外壳200′的所述引导槽210′时,所述螺杆轴300′滑动,且凹形接合槽320′形成在后端。当凹形接合槽320′在后端方向上移动时,所述外壳200′的所述凸起260′插入所述螺杆轴300′的所述接合槽320′中,从而限制所述螺杆轴300′的移动。
所述引导凸起310′沿着所述外壳200′的所述引导槽210′向前和向后可动地接合。因此,当所述把手400′转动时阻止所述螺杆轴300′与所述把手400′共同转动是可能的。
阳螺纹330′形成在所述螺杆轴300′的外表面上并与将随后描述的所述把手400′的空心孔螺纹接合。径向扩展部340′形成在所述螺杆轴300′的前端并被所述把手400′内部的阶梯侧翼431′以其扩展的直径抓持,因此阻止从所述把手400′的脱离是可能的。
所述把手400′插入并接合于所述外壳200′的前端。所述把手400′允许所述螺杆轴300′滑动。在所述把手400′接合于所述外壳200′前端的状态中,由于所述把手400′与所述螺杆轴300′螺纹接合,与所述把手400′螺纹接合的所述螺杆轴300′可根据所述把手400′的转动方向向前或向后移动。
握柄(未示出)可接合于所述把手400′的前端以容易地转动所述把手400′。在此情况下,所述握柄在其内表面上具有插入凸起以与形成在所述把手400′前端的所述插入槽410′配合,并优选所述握柄具有比所述把手400′的直径更大的直径。
多个接合槽270′形成在所述外壳200′的前部内侧,多个接合凸起420′形成在所述把手400′的后部外表面上以与所述接合槽270′配合。所述把手400′的后端插入所述外壳200′的内部。当所述把手400′的所述接合凸起420′插入所述外壳200′的所述接合槽270′时,所述外壳200′与所述把手400′接合。
与所述螺杆轴300′的所述阳螺纹330′配合的阴螺纹432′形成在所述把手400′的后部内侧。所述把手400′的后端与所述螺杆轴300′螺纹接合。空心孔形成在所述把手400′的内部。具有阶梯侧翼431′的轴杆直径部430′形成在所述把手400′的后部内侧,因而减小了所述空心孔的宽度。阴螺纹432′形成在所述轴杆直径部430′的内表面上。
当所述螺杆轴300′根据所述把手400′的转动方向在所述外壳200′的内部向前或向后移动时,所述牵引绳36被牵引或释放。
安装槽280′和350′在每个所述外壳200′和所述螺杆轴300′内被纵向切断并彼此配合。优选地是,所述安装槽280′和350′的前端具有比所述安装部510′的直径略微大的直径,以便当圆珠形安装部510′设置在所述牵引绳36的前端时,被所述螺杆轴300′的内部后端抓持的圆珠形安装部510′可被插入。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所述调节器100′的安装和操作将进行描述。
首先,所述螺杆轴300′与所述把手400′螺纹接合。此时,所述螺杆轴300′的径向扩展部340′被所述把手400′内部的所述阶梯侧翼431′抓持和支撑。
所述螺杆轴300′和所述把寻400′的组件被插入所述外壳200′内。此时,所述把寻400′的下端被所述外壳200′的所述接合侧翼250′抓持和支撑,所述把手400′的所述接合凸起420′接合于所述外壳200′的所述接合槽270′。所述螺杆轴300′的所述引导凸起310′接合于所述外壳200′的所述引导槽210′。
通过所述安装槽280′和350′将所述牵引绳36从所述外壳200′的外部插入所述螺杆轴300′的内部。通过所述引导部240′将所述牵引绳36与所述螺杆轴300′的内部相连。当设置在所述牵引绳36前端的所述安装部510′被所述螺杆轴300′的内部后端抓持时,安装完成。
图28是示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所述调节器100′与图4实施例的板材支撑装置1′连接结构的视图。
如图27所示,本发明的所述调节器100′通过所述牵引绳36与所述板材支撑装置1′相连并接合在车辆座椅的一侧。当所述把手400沿一方向转动时,所述螺杆轴300′向前移动并牵引所述牵引绳36。当所述把手400′沿另一方向转动时,所述螺杆轴300′向后移动,从而释放所述牵引绳36。由此,调整所述支撑件40的弯曲度是可能的。
由于本发明可包含几种形式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本质特征,还应该理解的是,上述例子不受前面说明的任何细节的限制,除非特别说明,而应在附加权利要求限定的其精神和范围内宽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所述权利要求范围和集合的所有改变或修改或这些范围和集合的等同被认为包含在所述附加的权利要求中。

Claims (29)

1.一种安装于车辆座椅内部的座椅靠背框架内以支撑坐在座椅上的乘客背部的板材支撑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主体框架,所述主体框架安装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内;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安装在所述主体框架内以支撑车辆乘客的背部;
转动装置,所述转动装置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撑板的前侧;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支撑板内以使所述转动装置转动;以及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安装在所述主体框架内,同时与所述转动装置邻接,并根据所述转动装置的转动而向车辆乘客的背部凸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装置由至少一个转动框架形成,所述转动框架可转动地接合于所述支撑板的一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框架形成为通道形,且所述转动框架的相对两端接合于所述支撑板。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传递块以及牵引装置,所述传递块安装在所述支撑板的两侧并可滑动地安装在所述转动框架的下侧从而转动所述转动框架,所述牵引装置与所述传递块接合以滑动所述传递块。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装置包括:牵引绳以及调节器,所述牵引绳与安装在所述支撑板一侧的所述传递块接合,所述调节器用于牵引所述牵引绳。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递块包括:滑动块和圆柱体,所述滑动块形成所述传递块的主体并与所述驱动装置相连,所述圆柱体形成在所述滑动块的上下侧并在所述滑动块移动时支撑所述转动装置。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在两侧下部的切口以使两侧表面被所述转动装置相对于所述支撑件中心的转动而弯曲。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卡具,所述卡具具有所述主体框架插入并穿过的一侧,以及接合于形成在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内的插入孔的另一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卡具包括:
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具有容纳所述主体框架穿过的安装孔;
翼部,所述翼部设置在所述安装部的下侧并向外延伸;
第一和第二弹性件,,当固定地插入所述插入孔,所述第一和第二弹性件向外凸出;以及
按压和插入部,所述按压和插入部具有栓,所述栓从所述第一和第二弹性件的端部凸出,
其中槽从所述按压和插入部的下侧延伸到所述安装孔,以及安装侧翼从与所述按压和插入部的上外部的所述栓相对的部分向外凸出。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侧翼和所述栓彼此对角相对地定位,并且当所述固定卡具按压并插入所述插入孔内时具有相对于扭转的刚性结构。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翼部在向外方向向下倾斜,所述翼部的边缘表面定位高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弹性件的上侧的所述边缘表面。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弹性件的外表面的横截面在向下方向上逐渐减小,且其倾斜部被弯曲。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凹槽形成在所述安装孔的内表面内以使所述主体框架滑动。
14.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孔的外表面为凹圆形以使所述主体框架平稳滑动。
15.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器包括:
基壳,所述基壳具有在其内部的一定空间部以及与所述空间部相通的牵引绳入口,并且安装在所述车辆座椅内部;
盖壳,所述盖壳覆盖所述基壳;
滑轮,所述滑轮可转动地接合于所述基壳的所述空间部并在上侧具有凸出插入部,且有齿形凸起形成在其上侧;
轴杆,所述轴杆的一端与所述基壳的下侧相接合,而另一端凸出于所述车辆座椅的外侧;
驱动部,所述驱动部穿过所述滑轮并可转动地整体接合于所述轴杆;
棘轮,所述棘轮围绕所述驱动部安装在所述驱动部的外侧,并与安装在所述驱动部一侧的所述接合件接合;以及
轮毂,所述轮毂与所述棘轮的转动协调配合并具有齿形槽,所述齿形槽形成在内表面中并对应于所述齿形凸起且与所述插入部接合,
其中,凭借所述轴杆的转动,所述滑轮转动,从而缠绕所述牵引绳。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制动器从所述基壳的内侧壁的一侧凸出以不允许所述滑轮转动一定角度。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的特征在于:凸起穿过所述滑轮并整体接合于所述轴杆且形成在其下侧,头部在其上侧扩展,支撑部凸出于所述头部的中心,且与所述接合件接合的接合凸起设置在所述支撑部的一侧,手扇形转动部从所述支撑部延伸到外侧,以及接合侧翼在所述转动部的一端向下弯曲。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阶梯侧翼凸出于所述盖壳的下表面以使所述转动部的转动不超出一定角度。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件由一对相对的接合片形成,每个接合片的一端铰接于所述接合凸起,而每个接合片的另一端被向外弹性支撑,所述接合片中之一选择性地与所述棘轮接合。
20.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齿形形成在所述棘轮的内部上侧上以与所述接合件接合,具有沿着边缘的多个切割槽的圆形侧翼凸出于其下侧。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进而包括环,当围绕所述轮毂时,所述环安装在所述基壳的空间部的一侧,多个凸轮形状部球面弯曲形成在所述轮毂的外表面上,当被所述环的内表面和所述轮毂的外表面按压和支撑时,多个所述滚筒插入所述切割槽,以及凭借所述棘轮的转动,所述轮毂可与所述棘轮一起整体转动。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个刚性滚筒以所述切割槽安装在一弹性滚筒的两侧。
23.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进而包括复位弹簧,当接合部凸出于两侧并被所述驱动部的所述接合侧翼的两侧抓持时,所述复位弹簧以圆形安装在所述棘轮的外侧,同时围绕所述棘轮以在所述驱动部转动时在一方向上弹性地支撑所述转动部。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安装槽沿着所述基壳的内侧壁形成以容纳所述复位弹簧,支撑侧翼凸出于所述安装槽的一侧,所述复位弹簧的接合部被所述支撑侧翼的两侧支撑。
25.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器包括:空心圆柱壳,所述空心圆柱壳具有多个在其内部以规则间距纵向间隔的引导槽,并具有在其前部内侧的接合侧翼;
把手,所述把手在其内部具有空心孔并具有轴杆直径部,所述轴杆直径部在其后部内侧具有阴螺纹并被插入所述外壳的前端,且所述把手的后端安装在所述接合侧翼内;以及
螺纹轴杆,所述螺纹轴杆插入所述外壳,具有多个相对于所述引导槽的引导凸起,所述引导槽凸出于所述螺纹螺杆的后端,具有相对于形成在其外表面上的所述阴螺纹的阳螺纹,以及具有形成在其前端内的直径扩展部,所述直径扩展部被所述阶梯侧翼抓持。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具有接合孔的接合肋凸出于所述外壳的外侧。
27.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安装槽形成在所述外壳和所述螺纹轴杆的外表面上并彼此对应。
28.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凸起部向内形成于所述外壳的后端,对应接合于所述凸起部的接合槽形成在所述螺纹轴杆的后端内。
29.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接合槽形成在所述外壳的前部内端中,至少一个与所述接合槽对应接合的接合凸起形成在所述把手的外表面中。
CN 200910177817 2009-09-25 2009-09-25 车辆的板材支撑装置 Active CN1020299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910177817 CN102029930B (zh) 2009-09-25 2009-09-25 车辆的板材支撑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 200910177817 CN102029930B (zh) 2009-09-25 2009-09-25 车辆的板材支撑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29930A true CN102029930A (zh) 2011-04-27
CN102029930B CN102029930B (zh) 2013-06-19

Family

ID=43883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910177817 Active CN102029930B (zh) 2009-09-25 2009-09-25 车辆的板材支撑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202993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70253A (zh) * 2012-12-28 2015-08-26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装置
DE102018209435A1 (de) * 2018-06-13 2019-12-19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g, Coburg Rückenlehne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54399A (en) * 1998-07-15 1999-09-21 Hong; Jung-Myung Lumbar support for a car seat
CN2880584Y (zh) * 2006-03-03 2007-03-21 长春市新发展塑胶工业有限公司 腰托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70253A (zh) * 2012-12-28 2015-08-26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座椅装置
DE102018209435A1 (de) * 2018-06-13 2019-12-19 Brose Fahrzeugteile Gmbh & Co. Kg, Coburg Rückenlehne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DE102018209435B4 (de) 2018-06-13 2022-09-08 Brose Fahrzeugteile SE & Co. Kommanditgesellschaft, Coburg Rückenlehne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und Fahrzeugsitz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29930B (zh) 2013-06-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34749B (zh) 用于交通工具座椅的主动式头部支撑装置系统
CN202966024U (zh) 车辆用座椅调整装置
US20190232830A1 (en) Vehicle Seat
CN100526118C (zh) 用于车座的调整系统
CN101374689B (zh) 座椅
KR101635719B1 (ko) 자전거의 안장 경사각 조절장치
CN100569146C (zh) 椅子
CN101132718B (zh) 椅子的臂装置
EP2676835A2 (en) Seat slide apparatus for vehicle
EP2199147A1 (en) Lumbar support for a vehicle backrest
US20150306983A1 (en) Operating lever, seat device and operating section structure
WO2010084910A1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5181731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H0924756A (ja) 車両の座席背もたれのフレーム、および該フレームをもつ車両の座席
AU740963B2 (en) Child safety seat
CN103874602B (zh) 可纵向调节的车辆座椅
CN107839556A (zh) 一种儿童约束系统
CN103249593A (zh) 车辆乘客支承装置
CN108349414A (zh) 车辆座椅
CN102029930B (zh) 车辆的板材支撑装置
US10625636B2 (en) Child seat for attaching to a motor vehicle seat
US8113577B2 (en) Cable connection structures
CN102046412B (zh) 座椅滑动装置
EP3636329B1 (en) Attraction for amusement rides
CN209505514U (zh) 座椅调角手柄总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