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27402A - 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27402A
CN102027402A CN2009801173378A CN200980117337A CN102027402A CN 102027402 A CN102027402 A CN 102027402A CN 2009801173378 A CN2009801173378 A CN 2009801173378A CN 200980117337 A CN200980117337 A CN 200980117337A CN 102027402 A CN102027402 A CN 1020274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iction part
lens
drive unit
conversion element
vib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98011733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本间俊彦
安食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0274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2740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remote control mechanis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2/00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 H02N2/02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linear motion, e.g. actuators; Linear positioners ; Linear motors
    • H02N2/021Electric machines in general using piezoelectric effect,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producing linear motion, e.g. actuators; Linear positioners ; Linear motors using intermittent driving, e.g. step motors, piezoleg motors
    • H02N2/025Inertial sliding mo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General Electrical Machinery Utilizing Piezoelectricity,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扩大振动摩擦部的材料选定和形状的自由度的驱动装置。驱动装置包括:具有伸缩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一及第二端面的电气机械转换元件;安装在该电气机械转换元件的第二端面上的振动摩擦部;以及,与该振动摩擦部摩擦结合的移动部件。移动部件可以在电气机械转换元件的伸缩方向上移动。在电气机械转换元件的第二端面和振动摩擦部的端面之间插入振动传递部件。

Description

驱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装置,特别是涉及使用压电元件等的电气机械转换元件的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相机的自动聚焦用的致动器或变焦用的致动器,使用的是使用了压电元件、电致伸缩元件、磁致伸缩元件等的电气机械转换元件(驱动装置)的线性致动器。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驱动装置,其具有压电元件(电气机械转换元件)、与该压电元件结合并在压电元件的伸缩方向上延伸的驱动轴(耐磨损的振动棒、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以及与该驱动轴摩擦结合的被驱动部件(变焦透镜镜筒、移动部件)。该专利文献1中,对在压电元件上施加的驱动信号进行设计,驱动被驱动部件(变焦透镜镜筒、移动部件)。专利文献1中,将驱动轴(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夹在被驱动部件(移动部件)和摩擦板之间。换言之,驱动轴(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贯穿于被驱动部件(移动部件)和摩擦板之间。摩擦板通过压接弹簧将驱动轴(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沿夹持方向按压在其和被驱动部件(移动部件)之间。
此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高性能驱动装置,其通过用包含碳素纤维的液晶聚合物形成可动元件,从而与用金属材料形成的场合相比,可以实现低成本化和轻量化,并且可以在不降低移动速度和驱动力的情况下,使用高的弯曲弹性模量的可动元件。该专利文献2公开的驱动装置,具备通过施加电压而伸缩的压电元件(电气机械转换元件)、固定在压电元件的伸缩方向一端上的驱动轴(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与驱动轴可滑动地摩擦配合的可动元件(移动部件),以及粘结固定在压电元件的伸缩方向的另一端上的载荷(静止部件、锤)。通过使压电元件的伸缩速度或加速度不同并使驱动轴振动,从而使可动元件(移动部件)沿驱动轴(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移动。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驱动装置中,驱动轴(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由直线状延伸的圆杆轴体构成。可动元件(移动部件)由可动元件主体和盖子构成,两者按照夹持驱动轴的方式与驱动轴配合。为了使可动元件可沿驱动轴移动,通过大致呈コ字状的板簧将可动元件主体和盖子按压在驱动轴上,以使驱动轴和可动元件之间达到规定的摩擦力。在可动元件主体上设置V字形截面的槽。通过将驱动轴嵌入该槽中,槽的两个斜面与驱动轴接触。同样地,在盖子中设置V字形截面的槽。在将盖子和可动元件主体组合在一起的情况下,通过将驱动轴嵌入盖子的槽中,该槽的两个斜面与驱动轴接触。作为驱动轴的材料,使用捆束碳纤维并由粘接剂固定的碳纤维杆或碳素纤维强化树脂。此外,在摩擦部即驱动轴或可动元件的相互接触的面上,涂敷氟树脂和氟油以及溶剂的混合物。
再有,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能够高速稳定驱动移动部件的驱动装置。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驱动装置具备:静止部件;将其伸缩方向的一端固定在该静止部件上的电气机械转换元件;与该电气机械转换元件的伸缩方向的另一端配合,且以能够在电气机械转换元件的伸缩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持的驱动部件(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与该驱动部件摩擦结合,且以能够在电气机械转换元件的伸缩方向上移动的方式支持的移动部件;以及在驱动部件(振动部件)和移动部件之间产生摩擦力的摩擦力施加机构。该摩擦力施加机构包括:固定在移动部件上并产生压力的弹性部件;以及将由弹性部件产生的按压力传递到驱动部件上的夹入部件构成。此外,使移动部件和驱动部件的接触部、以及夹入部件的接触部呈断面V字状。
专利文献4公开了一种使用电气机械转换元件的驱动装置。专利文献4中公开的驱动装置具备:一端固定在支持台(静止部件)上的电气机械转换元件;固定在该电气机械转换元件另一端上的振动部件(振动摩擦部);对该振动部件以规定的摩擦力配合的移动体(移动部件)。作为振动部件,使用碳素杆。
此外,专利文献5公开了一种整体长度较短的驱动装置。专利文献5中公开的驱动装置具备:一端固定在固定体(静止部件)上的电气机械转换元件;紧固在该电气机械转换元件另一端上的振动摩擦部件(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以及与该驱动摩擦部件上摩擦配合的移动体(移动部件)。作为驱动摩擦部件的材料,使用陶瓷材料、聚苯硫醚树脂(PPS树脂)、或液晶聚合物(LCP树脂)等工程塑料,碳强化树脂以及玻璃纤维强化树脂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21885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0452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许第314171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2-11907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6-1411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专利文献1~5中公开的透镜驱动装置中,任一个的电气机械转换元件的端面和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的端面都是直接结合。振动摩擦部必须以良好的效率将通过电气机械转换元件的伸缩产生的振动传递到移动体上。因此,要求作为振动摩擦部需要具有一定的刚性。此外,振动摩擦部还具有使与其摩擦结合的移动部件(移动体)顺畅地往复运动的作用。
但是,随着透镜驱动装置的小型化,由刚性和滑动性、部件的尺寸稳定性、和电气机械转换元件的粘结性这些方面中,选定振动摩擦部的材料变得非常的困难。
由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扩大振动摩擦部的材料选定的自由度的驱动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扩大振动摩擦部的形状的自由度的驱动装置。
本发明的其他目的通过进一步地说明将变得明了。
解决问题的手段
若对本发明例示的形态的要点进行叙述,则可理解为,驱动装置包括:具有伸缩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一及第二端面的电气机械转换元件;安装在该电气机械转换元件的第二端面上的振动摩擦部;以及,与该振动摩擦部摩擦结合的移动部件。移动部件可以在电气机械转换元件的伸缩方向上移动。根据本发明示例的方式,驱动装置具备配置在电气机械转换元件的第二端面和振动摩擦部的端面之间的振动传递部件。
发明的效果
在本发明中,由于在电气机械转换元件的一对端面的一个和振动摩擦部的端面之间插入振动传递部件,因此能够扩大振动摩擦部的材料选定的自由度,能够扩大振动摩擦部的形状的自由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放大表示图1所示的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驱动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4A是用于说明供给至层叠压电元件的电流的波形图。
图4B是用于说明由层叠压电元件产生的位移的波形图。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驱动装置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的驱动装置的右侧视图。
图8是将图6所示的驱动装置所使用的振动传递部件与振动摩擦部和层叠压电元件(电气机械转换元件)一起表示的侧面剖视图。
图9是表示图6所示的驱动装置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参照图1至图3,对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驱动装置10的立体图。图2是放大表示图1所示的驱动装置10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3是驱动装置10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这里,如图1至图3所示,使用正交坐标系(X、Y、Z)。在图1至图3所示的状态下,在正交坐标系(X、Y、Z)中,X轴方向为前后方向(进深方向),Y轴方向为左右方向(宽度方向),Z轴方向为上下方向(高度方向)。
图示的驱动装置10,作为例如自动聚焦透镜驱动单元使用。该场合,在图1至图3所示的例子中,上下方向Z为透镜的光轴O方向。
而且,自动聚焦透镜驱动单元由透镜可动部和透镜驱动部构成。透镜驱动部在光轴O方向上可滑动地支持透镜可动部,并且如后述那样驱动透镜可动部。
图示的驱动装置10配置在未图示的箱体内。箱体包括杯状的上侧罩(未图示)和下侧底座(未图示)。在箱体的下侧底座上搭载静止部件(锤)11。上侧罩的表面具有以光轴O为中心轴的圆筒部(未图示)。
另一方面,虽然图中未示出,但在下侧底座的中央部,搭载有配置在基板上的摄像元件。该摄像元件拍摄通过可动透镜(后述)成像的被拍摄体的图像,并转换为电信号。摄像元件由例如CCD(charge coupled device)型图像传感器、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型图像传感器等构成。
在箱体内容纳作为被驱动部件的可动镜筒(透镜架、透镜支持体)17。可动镜筒(透镜架、透镜支持体)17具有用于保持透镜镜筒(透镜组件)18的圆筒状的筒状部170。透镜镜筒(透镜组件)18保持自动聚焦透镜AFL。在透镜架17的筒状部170的内周壁上开有内螺纹(未图示)。另一方面,在透镜镜筒18的外周壁上开有与上述内螺纹螺合的外螺纹(图示)。因此,要想将透镜镜筒18安装在透镜架17上,通过将透镜镜筒18相对透镜架17的筒状部170、绕光轴O旋转、并沿光轴O方向进行螺纹连接,从而将透镜镜筒18容纳在透镜架17内,并通过粘结剂等而相互接合。
透镜架17具有相对于光轴O在筒状部170的左右方向Y的右侧,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的突条部172。该突条部172与光轴O平行地沿上下方向Z延伸。在该突条部172的后壁上,紧固有棒状的第一移动体(移动轴)121。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一移动体121为圆柱状。
透镜架17具有在筒状部170的后端、向左右方向Y的左侧延伸的延伸部174。在该延伸部174上设有用于保持弹簧15的第一端部15a的卡定槽174a。弹簧15沿延伸部174,从该第一端部15a向左右方向Y的右侧延伸至第二端部15b。在该弹簧15的第二端部15b上紧固有棒状的第二移动体(移动轴)122。图示的例子中,第二移动体122也为圆柱状。
该第二移动体(移动轴)122通过弹簧15向靠近第一移动体(移动轴)121的方向(前后方向X的前方向)加力。在第一移动体(移动轴)121和第二移动体(移动轴)122之间夹持后述的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14。图示的例子中,第一移动体121比第二移动体122还长。第一移动体121和第二移动体122由相同的材料构成。第一移动体121和第二移动体122的组合称为移动部件。
通过可动镜筒(透镜架)17、透镜镜筒(透镜组件)18、弹簧15、第一及第二移动体121、122的组合,构成自动聚焦透镜驱动单元的透镜可动部。如后述的那样,在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14的摩擦面上形成截面为V字状的槽。由此,透镜可动部相对于箱体可以仅沿透镜的光轴O方向移动。
以下,针对自动聚焦透镜驱动单元的透镜驱动部进行说明。透镜驱动部(驱动装置)10由作为电气机械转换元件动作的层叠压电元件13、上述静止部件(锤)11、上述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14、以及振动传递部件19构成。
层叠压电元件13在光轴O方向上伸缩。层叠压电元件13具有在光轴O方向上层叠多个压电层的构造。如图3所示,层叠压电元件13具有在伸缩方向上彼此相对的第一端面(下端面)13a和第二端面(上端面)13b。静止部件(锤)11通过粘接剂等与层叠压电元件13的第一端面(下端面)13a结合。层叠压电元件13和静止部件11的组合称为压电单元。
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14通过振动传递部件19用粘接剂等安装在层叠压电元件13的第二端面(上端面)13b上。即,层叠压电元件13的上端面13b通过粘接剂(粘接树脂)与振动传递部件19的下端面19a结合(接合),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14的下端面14a通过粘接剂(粘接树脂)与振动传递部件19的上端面19b结合(接合)。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14和层叠压电元件(电气机械转换元件)13之间附加(安装)了振动传递部件19,所以,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14只要是考虑了与第一及第二移动体121、122的滑动性的结构就行了。所以,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14不必考虑与电气机械转换元件(层叠压电元件)13的树脂粘接性而选定其材料。由此,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14不仅具有其材料选定的自由度,还扩大了其形状的自由度。其结果,能够提高电气机械转换元件(层叠压电元件)13和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14的粘结强度。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14的材料,使用在其表面实施氟润滑电镀的铝。另一方面,作为振动传递部件19的材料,使用铁合金(冷轧薄板(SPCC)、不锈钢(SUS)等)。
此外,通过附加振动传递部件19,由于其材质、形状与其他部件密切结合,因而能够抑制弹簧15的共振现象。换言之,能够自由进行驱动装置10的共振频率的设定。
再有,可以通过形状比较简单的振动传递部件19对由弹簧15的尺寸偏差产生的每个产品的性能偏差进行补偿。换言之,由于振动传递部件19能够以简单的形状制作,所以能够减少驱动装置10的每个产品的性能偏差。
棒状的第一及第二移动体(移动轴)121、122与该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14摩擦结合。在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14上,在前后方向X的前端,在该振动摩擦部14和棒状的第一移动轴121之间的第一摩擦结合部(第一摩擦面)上,形成第一截面V字状槽14b;在前后方向X的后端,在该振动摩擦部14和棒状的第二移动轴122之间的第二摩擦结合部(第二摩擦面)上,形成第二截面V字状槽14c。
如上所述,透镜移动部具有弹簧15,该弹簧15用于通过棒状的第一和第二移动体(移动轴)121、122将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14夹在第一和第二摩擦面上。即,弹簧15将其第一端部15a保持在透镜架17的卡定槽174a中,并通过安装在其第二端部15b上的第二移动体(移动轴)122,产生将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14向第一移动体(移动轴)121按压的按压力。换言之,弹簧15通过将第二移动体(移动轴)122向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14加力、并由第一及第二移动体(移动轴)121、122夹持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14,从而作为在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14与第一及第二移动体(移动轴)121、122之间施加摩擦力的加力机构而起作用。
这样,由于振动摩擦部(振动部件)14被第一和第二移动体(移动轴)121、122夹在与层叠压电元件13的伸缩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彼此相对的其两端面(形成在第一及第二摩擦面上的第一及第二截面V字状槽14b、14c)上,所以在能够限制透镜可动部的位置的同时,还能够抑制透镜可动部绕第一移动体(移动轴)121旋转。
此外,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移动体121和第二移动体122由相同的材料构成。其结果,能够使作用于第一移动体121和振动摩擦部14的第一摩擦面(第一截面V字状槽14b)之间的第一摩擦力、与作用于第二移动体122和振动摩擦部14的第二摩擦面(第二截面V字状槽14c)之间的第二摩擦力相等。由此,能够稳定驱动透镜可动部。
并且,可将弹簧15的有效长度设计得较长。因此,即使弹簧15的尺寸和装配尺寸存在偏差,也能够减少对负载的影响。其结果,能够在减少每个产品的性能偏差的情况下制造驱动装置10。
在振动摩擦部14中,在振动摩擦部14和第一移动体121之间的第一摩擦结合部(第一摩擦面)上,形成第一截面V字状槽14b。利用振动摩擦部14的第一截面V字状槽14b形成的与第一移动体121的2直线接触,稳定第一摩擦结合部(第一摩擦面)的接触状态,得到重复性的良好摩擦驱动,并且具有提高作为第一移动体121的一轴移动体的直进移动性的效果。而且,该第一截面V字状槽14b的角度优选在从30度至不到180度的范围内。
同样地,在振动摩擦部14中,在振动摩擦部14和第二移动体122之间的第二摩擦结合部(第二摩擦面)上,形成第二截面V字状槽14c。利用振动摩擦部14的第二截面V字状槽14c形成的与第二移动体122的2直线接触,稳定第二摩擦结合部(第二摩擦面)的接触状态,得到重复性的良好摩擦驱动,并且具有提高作为第二移动体122的一轴移动体的直进移动性的效果。而且,该第二截面V字状槽14c的角度优选在从30度至不到180度的范围内。
此外,通过弹簧15将第一及第二移动体121、122向振动摩擦部14按压。由此,通过分别将第一移动体121及第二移动体122向振动摩擦部14的第一截面V字状槽14b和第二截面V字状槽14c按压,从而可实现三个部件(第一及第二移动体121、122、振动摩擦部14)的稳定的线接触。
如图1所示,透镜驱动部和透镜移动部相对光轴O并列设置。所以能够使驱动装置10低高度化。
其次,参照图4A和图4B,对供给至层叠压电元件13的电流和由层叠压电元件13产生的位移进行说明。此外,图4A和图4B与上述专利文献1的图5中图示的内容相同。图4A表示通过驱动电路(未图示)供给至层叠压电元件13的电流的变化,图4B表示层叠压电元件13的位移。
如图4A所示,向层叠压电元件13交替流动大电流(正方向)和规定的固定电流(负方向)。在该状况下,如图4B所示,层叠压电元件13交替产生与大电流(正方向)对应的急剧变位(伸长)、和与固定电流(负方向)对应的平稳移位(缩小)。
即,将矩形波电流施加到层叠压电元件13上(图4A),产生相对于层叠压电元件13的锯齿波状的位移(伸缩)(图4B)。
除了图4A及图4B之外还参照图1对驱动装置10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针对沿上下方向Z向下方移动透镜可动部的场合的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4A所示,在层叠压电元件13中流动正方向即顺时针方向的大电流。该场合中,如图4B所示,层叠压电元件13迅速产生厚度方向的伸长位移。其结果,振动摩擦部14沿透镜的光轴O方向(上下方向Z)向上方向上迅速移动。此时,透镜可动部(第一及第二移动体121、122)不移动。其原因是,通过其惯性力,透镜可动部(第一及第二移动体121、122)克服振动摩擦部14与棒状的第一及第二移动体121、122之间的摩擦力,实际还停留在其位置上。
其次,如图4A所示,在层叠压电元件13中流动负方向即逆时针方向的固定电流。该场合中,层叠压电元件13缓慢地产生在厚度方向的缩小位移。其结果,振动摩擦部14沿透镜的光轴O方向(上下方向Z)向下方缓慢地移动。此时,透镜可动部(第一及第二移动体121、122)与振动摩擦部14一起,实际沿光轴O方向(上下方向Z)向下方移动。其原因是,振动摩擦部14与棒状的第一及第二移动体121、122通过在它们之间的接触面(第一及第二摩擦面)上产生的摩擦力结合在一起。
这样,在层叠压电元件13中交替流动(正方向,即顺时针方向)大电流和(负方向,即逆方向)固定电流,使层叠压电元件13交替产生伸长位移和缩小位移,由此,能够使透镜架17(透镜镜筒18)沿光轴O方向(上下方向Z)向下方连续移动。
使透镜可动部沿光轴O方向(上下方向Z)向上方移动。相反地,通过在层叠压电元件13中交替流动(负方向,即逆时针方向)大电流和(正方向,即顺方向)固定电流,从而实现上述情况。
以下,对层叠压电元件13进行说明。层叠压电元件13为长方体形状,该元件尺寸为0.9[mm]×0.9[mm]×1.5[mm]。使用PZT那样的低Qm材料作为压电材料。通过将厚度20[μm]的压电材料和厚度2[μm]的内部电极交替地以梳状层叠50层,从而制造层叠压电元件13。并且,层叠压电元件13的有效内部电极尺寸为0.6[mm]×0.6[mm]。换言之,在位于层叠压电元件13的有效内部电极的外侧的周边部上,存在宽0.15[mm]的环状不灵敏区部分(间隙)。
在图1至图3所示的驱动装置10中,第一移动体121和可动镜筒(透镜架、透镜支持体)17为分体并相互紧固。
图5是表示图1所示的驱动装置的变形例10A的立体图。在图5所示的驱动装置10A中,将第一移动体121和可动镜筒(透镜架、透镜支持体)17构成为一体。在该场合,可动镜筒(透镜架、透镜支持体)17和第一移动体121由同一材料构成。
参照图6至图8,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0B进行说明。图6是驱动装置10B的立体图。图7是驱动装置10B的右侧视图。图8是将驱动装置10B所使用的振动传递部件19A与振动摩擦部14和层叠压电元件(电气机械转换元件)13一起表示的侧面剖视图。
这里,如图6和图7所示,也使用正交坐标系(X、Y、Z)。在图6及图7所示的状态下,在正交坐标系(X、Y、Z)中,X轴方向为前后方向(进深方向),Y轴方向为左右方向(宽度方向),Z轴方向为上下方向(高度方向)。
图示的驱动装置10B,除了振动传递部件19如后述那样变形为振动传递部件19A,并且可动镜筒(透镜架、透镜支持体)及第一移动体如后述那样变形之外,具有与图1至图3所示的驱动装置10相同的结构。因此,对可动镜筒(透镜架、透镜支持体)及第一移动体分别标注参考符号17A和121A。以下,对具有与图1至图3所示的同样的功能的部件标注同一参考符号,为了使说明简要,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可动镜筒(透镜架、透镜支持体)17A除了突条部172变更为突条部172A之外,具有与图1至图3所示的可动镜筒(透镜架、透镜支持体)17相同的结构。突条部172A的长度比突条部172短。即,突条部172A形成在筒状部170的上部。
由此,紧固在该突条部172A上的第一移动体121A的长度也比图1至图3所示的第一移动体121短。
振动传递部件19A的水平面内纵横的宽度(尺寸),比图1至图3所示的振动传递部件19大。
并且,如图8所示,振动传递部件19A在与层叠压电元件(电气机械转换元件)13的上端面13b相对的面上形成第一凹部191,在与振动摩擦部14的下端面14a相对的面上形成第二凹部192。因此,层叠压电元件(电气机械转换元件)13的上端面13b有间隙地嵌合在第一凹部191中,振动摩擦部14的下端面14a有间隙地嵌合在第二凹部192中。
第一凹部191是为了明确层叠压电元件(电气机械转换元件)13的上端面13b和振动传递部件19A的下端面19a之间的粘接剂(粘接树脂)20的涂敷区域。第二凹部192是为了明确振动摩擦部14的下端面14a和振动传递部件19A的上端面19b之间的粘接剂(粘接树脂)20的涂敷区域。由此,能够提高驱动装置10B的装配性。
此外,如图8所示,在通过粘接剂(粘接树脂)20接合(粘接)振动传递部件19A的下端面19a和层叠压电元件(电气机械转换元件)13的上端面13b时,该粘接剂(粘接树脂)20向振动传递部件19A的第一凹部191的内侧壁侧压入。同样,在通过粘接剂(粘接树脂)20接合振动传递部件19A的上端面19b和振动摩擦部14的下端面14a时,该粘接剂(粘接树脂)20也向第二凹部192的内侧壁侧压入。
其结果,如图8所示,能够将层叠压电元件(电气机械转换元件)13和振动传递部件19A和振动摩擦部14在它们之间没有粘接树脂层的状态下安装。因此,能够经由振动传递部件19A及振动摩擦部14将由层叠压电元件(电气机械转换元件)13的伸缩产生的振动高效率地传递到第一及第二移动体(移动部件)121A、121。
在图6及图7所示的驱动装置10B中,第一移动体121A和可动镜筒(透镜架、透镜支持体)17A为分体并相互紧固。
图9是表示图6所示的驱动装置的变形例10C的立体图。图9中所示的驱动装置10C,将第一移动体121A和可动镜筒(透镜架、透镜支持体)17A构成为一体。该场合,可动镜筒(透镜架、透镜支持体)17A和第一移动体121A由同一种材料构成。
在上述本发明示例的形态中,振动传递部件最好具有电气机械转换元件的第二端面有间隙地嵌合的第一凹部、和振动摩擦部的端面有间隙嵌合的第二凹部。此外,驱动装置还可以进一步具有与电气机械转换元件的第一端面结合的静止部件。
以上参照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特别表示并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被这些实施方式所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技术方案的范围所规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种种变形。
本申请主张基于2008年5月13日提出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第2008-125529号的优先权,其公开的内容作为参考文献整体引入此文。

Claims (3)

1.一种驱动装置(10、10A、10B、10C),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在伸缩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一及第二端面(13a、13b)的电气机械转换元件(13);
安装在该电气机械转换元件的上述第二端面(13b)上的振动摩擦部(14);
与该振动摩擦部摩擦结合的移动部件(121、121A、122),上述移动部件(121、121A、122)可以在上述电气机械转换元件(13)的伸缩方向上移动;以及
配置在上述电气机械转换元件(13)的上述第二端面(13b)与上述振动摩擦部(14)的端面(14a)之间的振动传递部件(19、19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10B、10C),其特征在于,
上述振动传递部件(19A)具有:
上述电气机械转换元件(13)的上述第二端面(13b)有间隙地嵌合的第一凹部(191);以及
上述振动摩擦部(14)的端面(14a)有间隙地嵌合的第二凹部(19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与上述电气机械转换元件(13)的上述第一端面(13a)结合的静止部件(11)。
CN2009801173378A 2008-05-13 2009-05-11 驱动装置 Pending CN10202740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125529A JP2009276422A (ja) 2008-05-13 2008-05-13 駆動装置
JP2008-125529 2008-05-13
PCT/JP2009/058741 WO2009139344A1 (ja) 2008-05-13 2009-05-11 駆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27402A true CN102027402A (zh) 2011-04-20

Family

ID=413187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9801173378A Pending CN102027402A (zh) 2008-05-13 2009-05-11 驱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09276422A (zh)
CN (1) CN102027402A (zh)
TW (1) TW200947098A (zh)
WO (1) WO2009139344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32714A (zh) * 2017-04-17 2018-11-02 重庆睿恩光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60481B2 (ja) * 2009-12-07 2014-07-30 新シコー科技株式会社 リニア駆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19074A (ja) * 2000-10-04 2002-04-19 Minolta Co Ltd 電気機械変換素子を使用した駆動装置
WO2005083874A1 (en) * 2004-03-02 2005-09-09 Piez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Small piezoelectric or electrostrictive linear motor
JP2006129625A (ja) * 2004-10-29 2006-05-18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駆動装置
JP2007181348A (ja) * 2005-12-28 2007-07-12 Ginga Denki Kogyo Kk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32714A (zh) * 2017-04-17 2018-11-02 重庆睿恩光电子有限责任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276422A (ja) 2009-11-26
TW200947098A (en) 2009-11-16
WO2009139344A1 (ja) 2009-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68465B2 (en) Driving device and optical device using the same
EP1720049B1 (en) Driving mechanism
CN101291121B (zh) 驱动装置的驱动方法
US7956515B2 (en) Method of driving a driv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smoothly moving a moving member
CN102203654B (zh) 驱动装置
US7365914B2 (en) Actuator
CN102138279B (zh) 驱动装置
US20090009034A1 (en) Driving apparatus
CN102027402A (zh) 驱动装置
US20070035205A1 (en) Actuator
US7732982B2 (en) Driving device capable of reducing height thereof
KR20080001992A (ko) 자동초점조절용 경통 구동장치
JP2007181261A (ja) 駆動ユニット及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US20080278034A1 (en) Driving device
KR20110039255A (ko) 압전 액추에이터, 렌즈 경통, 광학 기기
WO2009139345A1 (ja) 駆動装置
WO2012147320A1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0032912A (ja) 駆動装置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1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