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022387A - 喷射器 - Google Patents

喷射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022387A
CN102022387A CN2010102713306A CN201010271330A CN102022387A CN 102022387 A CN102022387 A CN 102022387A CN 2010102713306 A CN2010102713306 A CN 2010102713306A CN 201010271330 A CN201010271330 A CN 201010271330A CN 102022387 A CN102022387 A CN 1020223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tapering
section
nozzle
j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01027133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022387B (zh
Inventor
尾形豪太
西岛春幸
山田悦久
五丁美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20223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223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0223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02238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FPUMPING OF FLUID BY DIRECT CONTACT OF ANOTHER FLUID OR BY USING INERTIA OF FLUID TO BE PUMPED; SIPHONS
    • F04F5/00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 F04F5/02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the inducing fluid being liquid
    • F04F5/10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the inducing fluid being liquid displacing liquids, e.g. containing solids, or liquids and elastic fl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FPUMPING OF FLUID BY DIRECT CONTACT OF ANOTHER FLUID OR BY USING INERTIA OF FLUID TO BE PUMPED; SIPHONS
    • F04F5/00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 F04F5/14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the inducing fluid being elastic fluid
    • F04F5/24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the inducing fluid being elastic fluid displacing liquids, e.g. containing solids, or liquids and elastic flu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FPUMPING OF FLUID BY DIRECT CONTACT OF ANOTHER FLUID OR BY USING INERTIA OF FLUID TO BE PUMPED; SIPHONS
    • F04F5/00Jet pumps, i.e. devices in which flow is induced by pressure drop caused by velocity of another fluid flow
    • F04F5/54Installat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jet pumps, e.g. 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jet pumps of different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2001/328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B60H2001/3298Ejector-type refrigerant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1/00Details of ejectors not being used as compression device; Details of flow restrictors or expansion valves
    • F25B2341/001Ejectors not being used as compression device
    • F25B2341/0012Ejectors with the cooled primary flow at high press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500/00Problems to be solved
    • F25B2500/01Geometry problems, e.g. for reducing siz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Jet Pumps And Other Pumps (AREA)
  • Nozz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喷射器,其在使制冷剂减压膨胀的喷嘴(161)的制冷剂通路上设有:喉部(161b),其使制冷剂通路面积最小;第一锥部(161e),其在喉部(161b)的下游侧使制冷剂通路面积逐渐扩大;第二锥部(161f),其在第一锥部(161e)的下游侧使制冷剂通路面积逐渐扩大;以及前端锥部(161d),其在从第二锥部(161f)的出口侧至制冷剂喷射口(161a)的范围内使制冷剂通路面积逐渐扩大。第二锥部(161f)出口侧的第二扩展角度(θ2)大于第一锥部(161e)出口侧的第一扩展角度(θ1),前端锥部(161d)出口侧的前端扩展角度(θ3)小于第二扩展角度(θ2)。

Description

喷射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射器,其通过从喷嘴喷射的高速度的喷射流体来吸引流体,适合应用于喷射器式制冷剂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公知一种喷射器,通过从使流体减压膨胀的喷嘴喷射的喷射流体的吸引作用,从流体吸引口吸引流体。在该种喷射器中,在升压部(扩散器(diffuser)部)将喷射流体和从流体吸引口吸引的吸引流体的混合流体的速度能量转换为压力能量,从而使从喷射器流出的流出流体的压力比吸引流体的压力更大。
因此,为了通过升压部使流出流体的压力充分上升,使喷射流体的流速增加,并且使混合流体的流速增加是有效的。因此,现有提出一种方案,为了使喷射流体的流速增加,使在喷嘴中将流体的压力能量转换为流体的速度能量时的能量转换效率(以下,称为喷嘴效率ηnoz)提高。
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37577号公报)中,公开一种喷射器,其在喷嘴的流体通路的中途部设置有使流体通路面积缩小的两个喉部(节流部)。
在该专利文献1的喷射器中,通过在流体喷射口附近缩小第二级喉部的下游侧的流体通路的扩展角度,并且通过抑制第二级喉部的下游侧的流体通路中的气液二相流体的剥离以及涡流的产生,从而实现喷嘴效率ηnoz的提高。
喷嘴效率ηnoz具体地通过以下式F1来定义。
ηnoz=(Vnoz2/2)/Δinoz…(F1)
这里,Vnoz为喷射流体的流速,Δinoz为使单位重量的流体等熵(entropy)地减压膨胀时的比焓(enthalpy)的下降量,即喷嘴部入口侧流体的焓和出口侧流体的比焓之差。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喷射器中,其前提是流入喷嘴的第一级喉部的流体为液相状态。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喷射器中,当流入喷嘴的第一级喉部的流体为气液二相状态时,很难使喷嘴效率ηnoz提高。
使用图13A、13B说明其理由。其中,图13A是用于说明通过喷射器的喷嘴减压的液相流体的减压过程的莫里尔线图,图13B是用于说明通过喷射器的喷嘴减压的液相流体的减压过程的莫里尔线图。此外,图13A、图13B的虚线表示等熵线。
在此,上述的式F1中的Δinoz由于是由流体的物性所决定的值,所以为了提高喷嘴效率ηnoz,需要降低流体被喷嘴减压时的损失,并增加Vnoz。因此,希望在喷嘴以沿着等熵线的方式使流体减压。
此外,从图13A、13B可知,等熵线描绘出一种大致S字状的曲线,当液相流体被减压而变为气液二相流体时,伴随于压力下降从而焓的下降程度逐渐变小,当压力比较低的气液二相流体被进一步减压时,伴随于压力下降从而焓的下降程度逐渐变大。
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喷射器中,在使液相流体流入喷嘴(具体地说,第一级的喉部)的情况下,即使采用在流体喷射口附近缩小第二级喉部的下游侧的流体通路的扩展角度的结构,如图13A所示,作为整体也成为近似于等熵线的减压过程。
另一方面,在使压力比较低的气液二相流体流入喷嘴的情况下,如图13B所示,不能成为近似于等熵线的减压过程。其结果是,当流入专利文献1的喷射器的第一级喉部的流体变为气液二相状态时,变得很难提高喷嘴效率ηnoz。
对此,发明人首先在日本特开平2009-221883(以下,称为在先申请例)提出一种喷射器,其即使在气液二相流体流入喷嘴的情况下,也可以发挥高的喷嘴效率ηnoz。具体地说,该在先申请例的喷射器的喷嘴具有一个喉部,使该喉部的下游侧的流体通路的扩展角度在流体喷射口附近扩大。
由此,在使气液二相流体流入喷嘴的情况下,以追随等熵线的描绘的曲线的方式,可使喉部下游侧的流体通路的通路面积变化(扩大)。即,当气液二相状态的流体减压膨胀时,即使在气相比例的增加而体积膨胀,也可以扩大通路面积以与该体积膨胀对应。因此,可以使流体的减压过程成为近似于等熵线的减压过程。
但是,在在先申请例的喷射器中,当气液二相流体流入喷嘴时,虽然可以提高喷嘴效率ηnoz,但是无法从流体吸引口充分吸引吸引流体,有时无法提高作为喷射器整体的能量转换效率(以下,称为喷射器效率ηe)。
并且,所谓喷射器效率ηe,由以下的式F2定义。
ηe=(1+Ge/Gnoz)×(ΔP/ρ)/Δi…(F2)
这里,Ge为吸引流体的流量,Gnoz为喷射流体的流量,ΔP为扩散器部的升压量,ρ为吸引流体的密度,并且,Δi为实际的喷嘴出入口间的流体的焓差。
因此,发明人调查其原因,判断出原因为:当如在先申请例那样使流体通路的扩展角度在流体喷射口附近扩大时,在喷嘴的径向上不必要地扩开而喷射。其理由是,当喷射流体在喷嘴的径向上不必要地扩开时,成为从流体吸引口被吸引的吸引流体流入喷射器内部时的妨碍。
并且,当妨碍吸引流体流入喷射器内部时,从上述的式F2可知,吸引流体的流量Ge下降,从而喷射器效率ηe下降。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喷射器,即使流入喷嘴的流体为气液二相状态,也可以抑制喷射器效率ηe的下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例的喷射器具有:喷嘴,其使流体减压膨胀并从流体喷射口喷射;以及基体,其形成有流体吸引口和升压部,所述流体吸引口通过从所述流体喷射口喷射的高速度的喷射流体来吸引流体,所述升压部将所述喷射流体和从所述流体吸引口吸引的吸引流体的混合流体的速度能量转换为压力能量。另外,在所述喷嘴的形成流体通路的内周面上设有:喉部,其使所述流体通路的流体通路面积最小;第一锥部,其配置在所述喉部的下游侧,并朝向所述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使所述流体通路面积逐渐扩大;第二锥部,其配置在所述第一锥部的下游侧,并朝向所述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使所述流体通路面积逐渐扩大;以及前端锥部,其配置在从所述第二锥部的出口侧至所述流体喷射口的范围内,并朝向所述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使所述流体通路面积逐渐扩大。进而,当设包含所述喷嘴的轴线在内的轴向截面为基准截面时,所述基准截面中的所述第二锥部出口侧的第二扩展角度大于所述基准截面中的所述第一锥部出口侧的第一扩展角度,所述基准截面中的所述前端锥部出口侧的前端扩展角度小于所述第二扩展角度。
由此,由于第二扩展角度形成得大于第一扩展角度,所以第二锥部的流体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大于第一锥部的流体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
因此,流入喷嘴的气液二相状态的流体当以喉部→第一锥部→第二锥部的顺序流动而被减压膨胀时,即使因气相比例的增加而使得体积膨胀,也可以扩大流体通路面积以对应于该体积膨胀。
由此,由于可以抑制当流体通过第一锥部→第二锥部时的通路阻力引起的损失,并且可以使喷嘴的流体的减压过程成为近似于等熵线的减压过程,所以可以提高喷嘴效率。
进而,由于前端扩展角度小于第二扩展角度,所以可以抑制从流体喷射口喷射的喷射流体在喷嘴的径向上不必要地扩展。由此,吸引流体容易流入喷射器内部,由于可以抑制吸引流体的流量下降,所以可以抑制喷射器效率的下降。
其结果是,可以提供一种即使流入喷嘴的流体成为气液二相状态,也可以抑制喷嘴效率以及喷射器效率下降的喷射器。
例如,基准截面中的第二锥部的形状可以是通过向流体通路侧凸出的曲线形成。这样,可以使第二锥部的流体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平滑变化,从而可以使喷嘴的流体的减压过程更进一步成为近似于等熵线的减压过程。
或者,基准截面中的第二锥部的形状可以通过直线形成。这样,可以使喷嘴的流体的减压过程近似为等熵线,除此之外,第二锥部的加工变容易,从而可以降低喷射器的制造成本。
进而,在喷嘴的形成流体通路的内周面设置有导入锥部,其配置在从喉部至第一锥部的范围内并朝向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使流体通路面积逐渐扩大,基准截面中的导入锥部出口侧的导入扩展角度可以大于第一扩展角度。
在此,流入喷嘴的气液二相状态的流体当以喉部→第一锥部→第二锥部的顺序流动并被减压膨胀时,气相比例急剧增加的部位是刚通过喉部之后的位置。
因此,设置导入锥部,使导入扩展角度大于第一扩展角度,从而可以扩大流体通路面积,以对应于气相比例的急剧增加引起的急剧体积膨胀,从而可以更进一步有效地抑制喷嘴效率的下降。
例如,基准截面中的导入锥部的形状可以通过向喷嘴径向外周侧凸出的曲线形成。这样,可以使导入锥部的流体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平滑变化,从而可以使喷嘴的流体的减压过程更进一步成为近似于等熵线的减压过程。
或者,基准截面中的导入锥部的形状可以通过直线形成。这样,可以使喷嘴的流体的减压过程近似于等熵线,除此之外,导入锥部的加工变容易,从而可以降低喷射器的制造成本。
进而,第二扩展角度可以是第一扩展角度的1.33倍以上。在此情况下,可以可靠且稳定地提高喷嘴效率ηnoz。
本发明的第二例的喷射器具有:喷嘴,其使流体减压膨胀并从流体喷射口喷射;以及基体,其形成有流体吸引口和升压部,所述流体吸引口通过从所述流体喷射口喷射的高速度的喷射流体来吸引流体,所述升压部将所述喷射流体和从所述流体吸引口吸引的吸引流体的混合流体的速度能量转换为压力能量。另外,在所述喷嘴的形成流体通路的内周面上设有:喉部,其使所述流体通路的流体通路面积最小;第一锥部,其配置在所述喉部的下游侧,并朝向所述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使所述流体通路面积逐渐扩大;第二锥部,其配置在所述第一锥部的下游侧,并朝向所述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使所述流体通路面积逐渐扩大;以及前端锥部,其配置在从所述第二锥部的出口侧至所述流体喷射口的范围内,并朝向所述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使所述流体通路面积逐渐扩大。所述第二锥部的所述流体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大于所述第一锥部的所述流体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进而,当设包含所述喷嘴的轴线在内的轴向截面为基准截面时,所述基准截面中的所述前端锥部出口侧的前端扩展角度小于所述基准截面中的所述第一锥部以及第二锥部出口侧的出口扩展角度。
这样,由于第二锥部的流体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大于第一锥部的流体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所以可以提高喷嘴效率。进而,由于前端扩展角度比第二扩展角度小,所以可以抑制喷射器效率的下降。
其结果是,可以提供一种即使流入喷嘴的流体为气液二相状态,也可以抑制喷嘴效率以及喷射器效率下降的喷射器。
本发明的第三例的喷射器具有:喷嘴,其使流体减压膨胀并从流体喷射口喷射;针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喷嘴的流体通路的内部,并沿流体流动方向延伸;以及基体,其形成有流体吸引口和升压部,所述流体吸引口通过从所述流体喷射口喷射的高速度的喷射流体来吸引流体,所述升压部将所述喷射流体和从所述流体吸引口吸引的吸引流体的混合流体的速度能量转换为压力能量。另外,在所述喷嘴的形成流体通路的内周面上设有:喉部,其使所述流体通路的流体通路面积最小;锥部,其配置在所述喉部的下游侧,并朝向所述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使所述流体通路面积逐渐扩大;以及前端锥部,其配置在从所述锥部的下游侧至所述流体喷射口的范围内,并朝向所述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使流体通路面积逐渐扩大。在所述锥部和所述针部件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流体通路上形成有:朝向所述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且所述流体通路面积逐渐扩大的第一扩大部以及配置在所述第一扩大部的下游侧且朝向所述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使所述流体通路面积逐渐扩大的第二扩大部,所述第二扩大部的流体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大于所述第一扩大部的流体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进而,当设包含所述喷嘴的轴线在内的轴向截面为基准截面时,所述基准截面中的所述前端锥部出口侧的前端扩展角度小于所述基准截面中的所述锥部出口侧的出口扩展角度。
这样,由于第二扩大部的流体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大于第一扩大部的流体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所以流入喷嘴的气液二相状态的流体当以喉部→锥部的顺序流动而减压膨胀时,可以扩大流体通路面积以对应于气相比例的增加。因此,可以提高喷嘴效率(ηnoz)。
进而,由于前端扩展角度小于第二扩展角度,所以可以抑制喷射器效率的下降。其结果是,可以提供一种即使流入喷嘴的流体为气液二相状态,其也可以抑制喷嘴效率以及喷射器效率下降的喷射器。
例如,在喷嘴的锥部的内周面和针部件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流体通路上形成有第一扩大部和第二扩大部,为了使第二扩大部的流体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大于第一扩大部的流体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锥部也可以由在喉部的下游侧设置的第一锥部以及在第一锥部的下游侧设置的第二锥部构成。基准截面中的第二锥部出口侧的第二扩展角度大于基准截面中的第一锥部出口侧的第一扩展角度,进而,针部件的外周面中的、位于锥部内侧的部位在基准截面中的形状也可以通过直线形成。
或者,基准截面中的锥部的形状也可以通过直线形成。进而,也可以是针部件中的、位于锥部内侧的部位由朝向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截面面积逐渐缩小的第一缩小部以及配置在第一缩小部的下游侧并且流体通路面积逐渐缩小的第二缩小部构成,第一缩小部的面积的缩小程度小于第二缩小部的面积的缩小程度。
或者,锥部也可以由在喉部的下游侧设置的第一锥部以及在第一锥部的下游侧设置的第二锥部构成。进而,也可以是在针部件中的、位于第一锥部内侧并形成第一扩大部的部位上,设置有朝向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截面面积逐渐缩小的第一缩小部,在针部件中的、位于第二锥部内侧并形成第二扩大部的部位上,设有朝向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截面面积逐渐缩小的第二缩小部。
此外,在内周面上可以设有配置在从喉部至锥部的范围内并朝向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流体通路面积逐渐扩大的导入锥部,基准截面中的导入锥部出口侧的导入扩展角度大于第一扩展角度。
在此情况下,可以扩大流体通路面积以对应于刚通过喉部后的气相比例的急剧增加,从而可以有效地抑制喷嘴效率的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剂循环装置的整体构成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射器的轴向剖面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嘴的放大剖面图;
图4是表示第二扩展角度θ2和喷嘴效率ηnoz的关系的图表;
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嘴的放大剖面图;
图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喷嘴的放大剖面图;
图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喷嘴的放大剖面图;
图8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喷嘴的放大剖面图;
图9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喷嘴的放大剖面图;
图10是表示其他的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剂循环装置的一例的整体构成图;
图11是表示其他的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剂循环装置的另一例的整体构成图;
图12是表示其他的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剂循环装置的进而另一例的整体构成图;
图13A是表示当液相流体流入喷嘴时的减压过程的莫里尔线图;图13B是气液二相流体流入喷嘴时的减压过程的莫里尔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喷射器16应用于在车辆用空调装置中使用的喷射器式制冷剂循环装置10。
图1是该喷射器式制冷剂循环装置10的整体构成图。首先,在喷射器式制冷剂循环装置10中,压缩机11吸入制冷剂并对其进行压缩,从车辆行驶用发动机(未图示)传递驱动力而被旋转驱动。
作为压缩机11,可以采用根据喷出容量的变化而能够调整制冷剂喷出能力的可变容量型压缩机、或者根据电磁离合器的断续而使压缩机动作的运转率变化从而调整制冷剂喷出能力的固定容量型压缩机中的任一个。此外,如果使用电动压缩机作为压缩机11,则通过电动机的转速调整可以调整制冷剂喷出能力。
压缩机11的制冷剂喷出侧连接于散热器12。散热器12为一种散热用热交换器,其使从压缩机11喷出的高压制冷剂和由冷却风扇12a送风的外部气体(车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使高压制冷剂散热。冷却风扇12a为通过从未图示的空调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电压来控制转速(送风空气量)的电动式送风机。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剂循环装置10中,作为制冷剂采用通常的弗利昂系制冷剂,构成高压侧制冷剂压力不超过制冷剂临界压力的亚临界循环。因此,散热器12是作为使制冷剂凝结的凝结器起作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制冷剂为流体的一个例子。
散热器12的下游侧连接于收集器12b。该收集器12b为将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的气液分离并积聚剩余液相制冷剂的气液分离器。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体地构成散热器12和收集器12b,但是也可以分体构成散热器12和收集器12b。
进而,作为散热器12,也可以采用所谓的过冷却型(sub cool type)的凝结器,所述凝结器具有:使制冷剂凝结的凝结用热交换部;导入来自该凝结用热交换部的制冷剂并分离制冷剂的气液的收集器部;以及对来自该收集器部的饱和液相制冷剂进行过冷却的过冷却用热交换部。
收集器12b的液相制冷剂出口连接于可变节流机构即膨胀阀13。该膨胀阀13是将从收集器12b流出的高压液相制冷剂减压为气液二相状态的中间压制冷剂的减压机构,并且是调整流出到膨胀阀13下游侧的制冷剂的流量的流量调整机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膨胀阀13采用温度式膨胀阀。具体地说,温度式膨胀阀具有在后述的流出侧蒸发器17出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上配置的感温部13a,基于流出侧蒸发器17出口侧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来检测流出侧蒸发器17出口侧制冷剂的过热度,利用机械式机构来调整阀开度(制冷剂流量),使得流出侧蒸发器17出口侧制冷剂的过热度变成预先设定的规定值。
在膨胀阀13的制冷剂出口侧连接有分支部14,分支部14对在膨胀阀13被减压膨胀的气液二相状态的中间压制冷剂流进行分支。分支部14为具有三个流入出口的三方接头构造,将流入出口中的一个作为制冷剂流入口,将两个作为制冷剂流出口。这样的分支部14可以接合多个配管而构成,也可以在金属块或树脂块上设置多个制冷剂通路孔而构成。
并且,在分支部14被分支的一方制冷剂流入向对分支部14的一方制冷剂流出口和喷射器16的喷嘴161入口进行连接的喷嘴侧配管15a,另一方制冷剂流入向对分支部14的另一方制冷剂流出口和喷射器16的制冷剂吸引口162a进行连接的吸引口侧配管15b。
喷射器16起到对高压制冷剂进行减压的减压机构的作用,并且起到通过高速喷出的制冷剂流的吸引作用而进行制冷剂的循环的作为制冷剂循环机构的作用。关于喷射器16的详细构成,由图2、3说明。图2为包含喷射器16的喷嘴161的轴线Φ的轴向剖面图,图3为图2中喷嘴161的放大剖面图。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图2、图3所示的截面为基准截面。
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6具有喷嘴161以及基体162。首先,喷嘴161由大致圆筒状的金属(例如,黄铜,不锈钢合金)形成,如图3所示,朝向制冷剂流动方向形成为锥头形状(先細り形状)。并且,在其内部沿轴线Φ形成有通过喷嘴侧配管15a流入的制冷剂通过的制冷剂通路(流体通路)。
该制冷剂通路由截面圆形状的喷嘴161的内周面形成,通过使该圆形状的直径变化,使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通路面积(流体通路面积)适当变化。因此,制冷剂通路作为将在同轴上配置的多个圆柱状空间以及圆锥台状空间组合起来的形状的空间构成。
更具体地说,在喷嘴161的内周面设置有:喷射制冷剂的制冷剂喷射口(流体喷射口)161a,其在配置作为制冷剂通路最下游部的锥头形状的前端侧;喉部161b,其配置在制冷剂通路的中途部并使制冷剂通路面积最小;以及锥部161c,其配置在喉部161b的制冷剂流下游侧并朝向制冷剂流动方向使制冷剂通路面积逐渐扩大。
即,本实施方式的喷嘴161如拉伐尔喷嘴那样构成,使流入喷嘴161的制冷剂等熵地减压膨胀,从而使从制冷剂喷射口161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喷射流体)的流速加速到音速以上。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嘴161的内周面,在从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喷射口161a侧的端部、即从锥部161c的出口侧至制冷剂喷射口161a的范围内,设置有朝向制冷剂流动方向使制冷剂通路面积逐渐扩大的前端锥部161d。
此外,锥部161c被分为两个部分即第一锥部161e和第二锥部161f,当设基准截面中的第一锥部161e出口侧的扩展角度为第一扩展角度θ1、设基准截面中的第二锥部161f出口侧的扩展角度为第二扩展角度θ2,进而设基准截面中的前端锥部161d出口侧的扩展角度为前端扩展角度θ3时,以满足以下式F3、F4的方式形成锥部161c。
θ1<θ2…(F3)
θ2>θ3…(F4)
即,第二扩展角度θ2比第一扩展角度θ1大,前端扩展角度θ3比第二扩展角度θ2小。更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二扩展角度θ2为第一扩展角度θ1的1.33倍以上(具体地说是1.4~2.0倍左右)。
换言之,第二锥部161f的制冷剂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比第一锥部161e的制冷剂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大,前端锥部161d的制冷剂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比第二锥部161f的制冷剂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小。
并且,第一锥部161e和第二锥部161f的连接部、以及第二锥部161f和前端锥部161d的连接部是通过实施倒圆角等而被平滑连接的。由此,抑制各连接部的制冷剂通路面积的急变,从而抑制制冷剂具有的动能的损失。
此外,第一锥部161e出口侧的扩展角度即第一扩展角度θ1是将上述的倒圆角部除去的第一锥部161e的最下游部的扩展角度、即基准截面中的第一锥部161e的最下游部的接线彼此所成的角度。关于第二扩展角度θ2以及前端扩展角度θ3也同样。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准截面中的第一锥部161e以及前端锥部161d的形状以直线形成,基准截面中的第二锥部161f的形状以向制冷剂通路的内侧凸出的曲线形成。
此外,喷嘴161通过压入等方法固定,以收容在基体162的内部,从而防止制冷剂从压入部(固定部)泄漏。当然,只要能够防止制冷剂从固定部泄漏,也可以通过粘接、焊接、压接、软钎焊等接合手段来连接、固定。
基体162由大致圆筒状的金属(例如,铝)形成,作为在其内部支承并固定喷嘴161的固定部件起作用,并且形成喷射器16的外壳。当然,只要能够实现上述的功能,也可以由树脂形成基体162。在基体162的内部,如图2所示,形成有制冷剂吸引口(流体吸引口)162a、吸引通路162b、作为升压部的扩散器部162c等。
制冷剂吸引口162a被设置成贯穿基体162的内外,其是通过喷射制冷剂引起的压力下降而产生的吸引作用而将从后述的吸引侧蒸发器19流出的制冷剂吸引到喷射器16内部的贯通孔。进而,制冷剂吸引口162a位于喷嘴161的外周侧,并与制冷剂喷射口161a连通。
因此,在基体162内部的制冷剂吸引口162a周边形成使制冷剂流入的入口空间,在喷嘴161的锥头形状的前端部周边的外周侧和基体162的内周侧之间的空间,形成有将流入基体162内部的吸引制冷剂(吸引流体)引导向扩散器部162c侧的吸引通路162b。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该吸引通路162b的制冷剂通路面积以朝向制冷剂流下游侧逐渐缩小的方式来变化,使通过吸引通路162b的吸引制冷剂的流速增加,并接近喷射制冷剂的流速。
扩散器部162c一边将从喷嘴161喷射的喷射制冷剂和从制冷剂吸引口162a吸引的吸引制冷剂混合,一边将混合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混合流体)的动能转换为压力能。具体地说,扩散器部162c作为朝向制冷剂流动方向使制冷剂通路面积逐渐扩大的制冷剂通路而被形成,使制冷剂流减速并使制冷剂压力上升。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扩散器部162c的制冷剂通路形状,如图2所示,以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面积的扩展程度大于出口侧的制冷剂通路面积的扩展程度的方式变化。即,在入口侧,与从入口至出口的平均的扩展程度相比,制冷剂通路面积急剧扩大,在出口侧,平缓扩大。
换言之,扩散器部162c的入口侧制冷剂通路在基准截面中的截面形状是以朝向内周侧凸出的曲线形成的,出口侧制冷剂通路的截面形状是以朝向外周侧凸出的曲线形成的。由此,抑制扩散器部162c的出口部的制冷剂的剥离,从而抑制制冷剂具有的能量的损失。
在扩散器部162c下游侧,如图1所示,配置有流出侧蒸发器17。流出侧蒸发器17为吸热用热交换器,其使从扩散器部162c流出的流出制冷剂和利用送风风扇17a送风的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使制冷剂蒸发并发挥吸热作用。
送风风扇17a是通过从空调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电压来控制转速(送风空气量)的电动式送风机。进而,流出侧蒸发器17的制冷剂出口与压缩机11的制冷剂吸入口连接。
其次,在分支部14分支的另一方制冷剂流动的吸引口侧配管15b经节流机构18以及吸引侧蒸发器19与喷射器16的制冷剂吸引口162a连接。节流机构18是对流入吸引侧蒸发器19的制冷剂进行减压的减压机构,并且也是对流入吸引侧蒸发器19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调整的流量调整机构。作为该节流机构18,可以采用毛细管(capillary tube)、孔(orifice)等固定节流机构。
吸引侧蒸发器19是吸热用热交换器,其使从节流机构18流出的制冷剂和从送风风扇17a送出的通过流出侧蒸发器17后的送风空气进行热交换,并使制冷剂蒸发而发挥吸热作用。进而,吸引侧蒸发器19的出口侧与制冷剂吸引口14b连接。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流出侧蒸发器17以及吸引侧蒸发器19被组装成一体构造。因此,利用送风风扇15a送风的送风空气向箭头100方向流动,首先,由流出侧蒸发器17冷却,接着,由吸引侧蒸发器19冷却并流入冷却对象空间(车室内)。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流出侧蒸发器17以及吸引侧蒸发器19这两个蒸发器对同一冷却对象空间(车室内)进行冷却。
下面,说明上述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剂循环装置10的动作。当利用车辆发动机驱动压缩机11时,从压缩机11喷出的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流入散热器12。在散热器12中,高温的制冷剂被外部气体冷却而凝结。从散热器12流出的高压制冷剂流入收集器12b内而被气液分离。
从收集器12b流出的液相制冷剂流入膨胀阀13,被减压膨胀直至成为气液二相状态的中间压力制冷剂,并流入分支部14。此时,膨胀阀13使制冷剂流出向其下游侧并调整制冷剂流量,使得流出侧蒸发器17出口侧制冷剂的过热度接近预先设定值。
由膨胀阀13减压膨胀的制冷剂在分支部14被分流为流入喷嘴侧配管15a的制冷剂流和流入吸引口侧配管15b的制冷剂流。此时,流入喷嘴侧配管15a的制冷剂流量Gnoz和流入吸引口侧配管15b的制冷剂流量Ge的流量比Ge/Gnoz由喷嘴161以及节流机构18的流量特性(压力损失特性)决定,使得作为循环整体可以发挥高的成绩系数(COP)。
经喷嘴侧配管15a流入喷射器16的气液二相状态的中间压力制冷剂在喷嘴161被进一步减压。此时,在喷嘴161制冷剂的压力能量被转换为速度能量,从制冷剂喷射口161a高速喷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并且,通过该喷射制冷剂的吸引作用,从制冷剂吸引口162a吸引在吸引侧蒸发器19蒸发的气相制冷剂。
从喷嘴161喷射的喷射制冷剂和由制冷剂吸引口162a吸引的吸引制冷剂流入扩散器部162c。在扩散器部162c中,喷射制冷剂以及吸引制冷剂被混合,并且通过制冷剂通路面积的扩大将制冷剂的速度能量转换为压力能量,从而制冷剂的压力上升。
从扩散器部162c流出的制冷剂流入流出侧蒸发器17。在流出侧蒸发器17中,流入的低压制冷剂从送风风扇17a的送风空气吸热而蒸发。由此,送风风扇17a的送风空气被冷却。并且,从流出侧蒸发器17流出的气相制冷剂被吸入压缩机11而再次被压缩。
另一方面,流入吸引口侧配管15b的制冷剂流在节流机构18减压膨胀而成为低压制冷剂,该低压制冷剂流入吸引侧蒸发器19。在吸引侧蒸发器19中,流入的低压制冷剂从由送风风扇17a送出的通过流出侧蒸发器17后的送风空气中吸热而蒸发。
由此,从送风风扇17a送出的送风空气被进一步冷却而送至车室内。从吸引侧蒸发器19流出的气相制冷剂,如上述那样,从制冷剂吸引口162a被吸引至喷射器16内。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式制冷剂循环装置10中,由于可以将喷射器16的扩散器部162c流出制冷剂供应给流出侧蒸发器17,并且可以将流入吸引口侧配管15b一侧的制冷剂经节流机构18供应给吸引侧蒸发器19,所以可以在流出侧蒸发器17以及吸引侧蒸发器19同时发挥冷却作用。
此时,可以使送风风扇17a送风的送风空气以流出侧蒸发器17→吸引侧蒸发器19的顺序通过,从而冷却同一冷却对象空间。进而,由于可以通过扩散器部162c的升压作用使流出侧蒸发器17的制冷剂蒸发温度相比于吸引侧蒸发器19的制冷剂蒸发温度上升,所以可确保流出侧蒸发器17以及吸引侧蒸发器19的制冷剂蒸发温度和送风空气的温度差,从而可以有效地冷却送风空气。
此外,由于将流出侧蒸发器17下游侧与压缩机11吸入侧连接,所以可以使由扩散器部162c升压的制冷剂吸入到压缩机11中。其结果是,可以使压缩机11的吸入压力上升,并降低压缩机11的驱动动力,从而可以提高作为喷射器式制冷剂循环装置整体的COP(成绩系数)。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采用上述的喷射器16,所以可以提高喷射器效率ηe,从而可以有效提高COP。即,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6中,将在喷嘴161的制冷剂通路上形成的锥部161c区分为第一锥部161e和第二锥部161f这两部分。
并且,使基准截面中的第一锥部161e出口侧的第一扩展角度θ1以及基准截面中的第二锥部161f出口侧的第二扩展角度θ2满足式F3的关系,使第二锥部161f的制冷剂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大于第一锥部161e的制冷剂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
因此,当流入喷嘴161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以喉部161b→第一锥部161e→第二锥部161f的顺序流动而被减压膨胀时,即使由于气相比例的增加而体积膨胀,也可以扩大制冷剂通路面积以对应于该体积膨胀。
由此,由于可以有效地抑制当制冷剂通过第一锥部161e→第二锥部161f时的通路阻力引起的损失,可以使喷嘴161的制冷剂的减压过程成为近似于等熵线的减压过程,所以可以提高喷嘴效率ηnoz。
进而,由于使基准截面中的前端锥部161d出口侧的前端扩展角度θ3以及第二扩展角度θ2满足式F4的关系,所以可以抑制从制冷剂喷射口161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在与轴线Φ垂直的喷嘴的径向上不必要地扩展。
由此,从制冷剂吸引口162a被吸引至喷射器16内的吸引制冷剂容易流入喷射器内部,可以抑制吸引制冷剂的流量Ge下降。其结果是,即使流入喷嘴161的制冷剂变为气液二相状态,也可以抑制喷嘴效率ηnoz以及喷射器效率ηe的下降,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COP。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6中,由于基准截面中的第二锥部161f的形状是以向制冷剂通路侧凸出的曲线形成的,所以可以使第二锥部161f的制冷剂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平滑变化,从而可以使喷嘴161的制冷剂的减压过程更进一步成为近似于等熵线的减压过程。因此,可以更进一步抑制喷嘴效率ηnoz的下降。
当然,也可以以直线形成基准截面中的第二锥部161f的形状。由此,除了使喷嘴161的制冷剂的减压过程近似于等熵线而可以抑制喷嘴效率ηnoz下降的效果之外,第二锥部161f的加工变得容易,从而也可以降低喷射器的制造成本。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6中,由于第二扩展角度θ2为第一扩展角度θ1的1.33倍以上,所以可以稳定并可靠地提高喷嘴效率ηnoz。使用图4来说明。其中,图4为表示第二扩展角度θ2和喷嘴效率ηnoz的关系的图表。
更详细地说,在图4中,评价了当采用第一扩展角度θ1为0.75°的喷嘴161时,使规定压力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喷嘴161时的第二扩展角度θ2和喷嘴效率ηnoz的关系。进而,使喷嘴161的出口侧制冷剂压力变化至0.248MPa~0.428MPa。
由图4可知,虽然不论喷嘴161的出口侧制冷剂压力多少,当第二扩展角度θ2在0.5°~1°之间时表示大致相等的喷嘴效率,但是在θ2为1°以上(即,θ2/θ1为1.33以上)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喷嘴效率ηnoz。
其结果是,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流入喷射器161的制冷剂为气液二相状态,也可以抑制喷嘴161的喷嘴效率ηnoz以及作为喷射器16整体的喷射器效率ηe的下降。并且,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将喷射器161应用于喷射器式制冷剂循环装置10,可以有效地提高喷射器式制冷剂循环装置10的COP。
(第二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如下例子,如图5所示,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嘴161,在喷嘴161的形成制冷剂通路的内表面中,在从喉部161b至第一锥部161e的范围内,设置有朝向制冷剂流动方向使制冷剂通路面积逐渐扩大的导入锥部161g。
并且,图5是本实施方式161的放大剖面图,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3对应的附图。此外,在图5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或者均等部分标注相同符号。这点在以下的附图中也相同。
导入锥部161g被形成为:当设基准截面中的导入锥部161g出口侧的扩展角度为导入扩展角度θin时,满足以下式F5。
θin>θ1…(F5)
即,导入扩展角度θin比第一扩展角度θ1大。换言之,导入锥部161g的制冷剂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大于第一锥部161e的制冷剂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准截面中的导入锥部161g的形状是以向制冷剂通路的外侧、即喷嘴161径向外周侧凸出的曲线形成的。此外,导入锥部161g和第一锥部161e的连接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通过实施倒圆角等而平滑连接。
其他的构成以及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完全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6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即使流入喷射器161的流体变为气液二相状态,也可以抑制喷嘴161的喷嘴效率ηnoz以及作为喷射器16整体的喷射器效率ηe的下降。
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前端扩展角度θin以及第一扩展角度θ1满足式F5的关系,所以可以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喷嘴效率ηnoz。
即,当流入喷嘴161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以喉部161b→导入锥部161g→第一锥部161e→第二锥部161f的顺序流动而被减压膨胀时,气相比例急剧增加的部位是刚通过喉部161b后的部位。
因此,通过设置导入锥部161g,使导入扩展角度θin比第一扩展角度θ1大,从而可以扩大制冷剂通路面积,以对应于气相比例的急剧增加引起的急剧的体积膨胀,从而可以更进一步有效地提高喷嘴效率ηnoz。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6中,由于以向制冷剂通路的外侧凸出的曲线形成基准截面中的导入锥部161g的形状,所以可以使导入锥部161g的制冷剂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平滑变化,从而可以更进一步使喷嘴161的制冷剂的减压过程成为近似于等熵线的减压过程。因此,可以更进一步抑制喷嘴效率ηnoz的下降。
当然,也可以以直线形成基准截面中的导入锥部161g的形状。由此,除了可以使喷嘴161的制冷剂的减压过程近似于等熵线并抑制喷嘴效率ηnoz的下降的效果之外,导入锥部161g的加工变得容易,也可以降低喷射器的制造成本。
(第三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说明了在喷嘴161的制冷剂通路内配置针状的针部件163的例子。
该针部件163在喷嘴161的制冷剂通路内被配置成相对于轴线Φ在同轴上延伸,且形成为朝向制冷剂流动方向轴向垂直截面面积逐渐减少的针状。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嘴161中,在针部件163的外周面和喷嘴161的内周面之间形成有截面圆环形状(环形形状)的制冷剂通路。
此外,针部件163中的、位于锥部161c内侧的部位的外周面的在基准截面中的形状以直线形成,喷嘴161的锥部161c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被区分为第一锥部161e和第二锥部161f这两部分。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扩展角度θ1以及第二扩展角度θ2满足前述的式F3,第二扩展角度θ2大于第一扩展角度θ1。
因此,在针部件163的外周面和喷嘴161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制冷剂通路中,形成制冷剂通路面积朝向制冷剂流动方向逐渐扩大的第一扩大部164a以及配置在第一扩大部164a的下游侧并朝向制冷剂流动方向使制冷剂通路面积逐渐扩大的第二扩大部164b。
进而,第二扩大部164b的流体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大于第一扩大部164a的流体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喉部161b至制冷剂喷射口161a的范围内形成的截面圆环形状的制冷剂通路的面积变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截面圆形状的制冷剂通路的面积变化相同地变化。
其他的构成以及动作与第一实施方式完全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6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即使流入喷射器161的流体成为气液二相状态,也可以抑制喷嘴161的喷嘴效率ηnoz以及作为喷射器16整体的喷射器效率ηe的下降。
进而,在前端锥部161d中,通过配置轴向垂直截面面积逐渐减少的针部件163,从而相对于不配置针部件163的情况,可以使前端锥部161d的制冷剂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变大。
其结果是,可以抑制从制冷剂喷射口161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在与轴线Φ垂直的喷嘴的径向上不必要地扩展,并且抑制可在前端锥部161d产生的能量损失,从而可以更进一步抑制喷嘴效率ηnoz的下降。
(第四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第二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是在喷嘴161的制冷剂通路内配置了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针部件163的例子。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从喉部161b经导入锥部161g至制冷剂喷射口161a的范围内形成的截面圆环形状的制冷剂通路的面积变化,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截面圆形状的制冷剂通路的面积变化完全相同地变化。
其他的构成以及动作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6中,可以得到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并且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可以抑制从制冷剂喷射口161a喷射的喷射制冷剂在与轴线Φ垂直的喷嘴161的径向上不必要地扩展,并且可以抑制前端锥部161d的喷嘴效率ηnoz的下降。
(第五实施方式)
在第三、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为了使针部件163的外周面和喷嘴161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截面圆环形状的制冷剂通路的面积变化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制冷剂通路的面积变化同样地变化,而将锥部161c区分为基准截面中的扩展角度不同的第一锥部161e、第二锥部161f这两部分的例子,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使针部件163的形状变化。
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的针部件163朝向制冷剂流动方向顺次被分为导入缩小部163a、第一缩小部163b、第二缩小部163c这三个缩小部。并且,导入缩小部163a的面积的缩小程度比第一缩小部163b的面积的缩小程度大,第二缩小部163c的面积的缩小程度比第一缩小部163b的面积的缩小程度大。
此外,基准截面中的喷嘴161的锥部161c的形状以直线形成。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锥部161c未被分为第一锥部161e、第二锥部161。
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在从喷嘴161的喉部161b至制冷剂喷射口161a的范围内形成的截面圆环形状的制冷剂通路的面积变化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截面圆形状的制冷剂通路的面积变化完全同样地变化。其他的构成以及动作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6中,可以得到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当然,即使从针部件163取消导入缩小部163a,而在喷嘴161上形成导入锥部161g也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进而,由于和针部件163一起形成制冷剂通路的喷嘴161的锥部161c在基准截面中的形状以直线形成,所以锥部161c的加工也变容易。
并且,如果从本实施方式的针部件163取消导入缩小部163a,也可以使在从喷嘴161的喉部161b至制冷剂喷射口161a的范围内形成的截面圆环形状的制冷剂通路的面积变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截面圆形状的制冷剂通路的面积变化完全同样地变化。由此,可以得到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六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在针部件163的外周面和喷嘴161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截面圆环形状的制冷剂通路的面积变化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制冷剂通路的面积变化同样地变化,如图9所示,将锥部161c分为基准截面中的扩展角度不同的第一锥部161e和第二锥部161f这两部分,并且同时使针部件163的形状变化。
更具体地说,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喷嘴161和针部件163使制冷剂通路的面积变化,其中,喷嘴161形成有基准截面中的扩展角度虽然不同但是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导入锥部161g、第一锥部161e、第二锥部161f、前端锥部161d,针部件163形成有轴向截面面积的缩小程度虽然不同但是与第五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一缩小部163b、第二缩小部163c。
其他的构成以及动作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喷射器16中,可以得到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当然,即使从针部件163取消导入缩小部163a,而在喷嘴161上形成导入锥部161g也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
此外,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喷嘴161,采用形成有基准截面中的扩展角度虽然不同但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一锥部161e、第二锥部161f、前端锥部161d的喷嘴161,因此,可以使截面圆环形状的制冷剂通路的面积变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截面圆形状的制冷剂通路的面积变化完全同样地变化。由此,可以得到与第三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如以上那样,通过适当地改变并组合针部件163的外周面以及喷嘴161的内周面的形状,可以使在针部件163的外周面以及喷嘴161的内周面之间形成的截面圆环形状的制冷剂通路的面积变化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制冷剂通路的面积变化同样地变化。
(其他的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本意的范围内,可以进行以下各种变形。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对于由配置在喷嘴161上游侧的分支部14分支制冷剂流的喷射器式制冷剂循环装置10应用喷射器16的例子,但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图1所示的喷射器式制冷剂循环装置10中,将膨胀阀13配置在从分支部14至喷射器16的喷嘴161入口侧的喷嘴侧配管15a上。
例如可以适用于如下的喷射器式制冷剂循环装置,如图10所示那样,取消收集器12b、膨胀阀13、分支部14、吸引口侧配管15b,在喷射器16的扩散器部162c的下游侧配置低压侧气液分离器(储蓄器(accumulator))20,使由储蓄器20分离的液相制冷剂流入吸引侧蒸发器19。在该循环中,进而也可以取消流出侧蒸发器17。
例如还可以适用于如下的喷射器式制冷剂循环装置,如图11所示,取消流出侧蒸发器17,设置有使从喷射器16流出的低压制冷剂和从分支部14流入吸引口侧配管15b的高压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内部热交换器21。根据该循环,由于可以使流入吸引侧蒸发器19的制冷剂的焓下降,所以可以扩大在吸引侧蒸发器19可以发挥的冷冻能力。
例如还可以适用于如下的喷射器式制冷剂循环装置,如图12所示,在喷射器16的出口侧配置分支部14,将被分支的一方制冷剂供应给流出侧蒸发器17,使另一方制冷剂流入吸引侧蒸发器19。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采用通常的氟利昂系制冷剂作为制冷剂的例子,但是制冷剂的种类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碳化氢系制冷剂、二氧化碳。进而,在高压侧制冷剂压力超过制冷剂的临界压力的超临界冷冻循环中也可以适用本发明的喷射器。
(3)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车辆用空调装置(车辆用冷冻循环装置)用的喷射器式制冷剂循环装置10中适用本发明的喷射器的例子,但是本发明的喷射器的应用不限于此。可应用在工作用冷藏·冷藏装置、自动售货机用冷却装置、附有冷藏功能陈列柜等静置用喷射器式制冷剂循环装置中,也可以应用于喷射器式制冷剂循环装置以外。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流出侧蒸发器17以及吸引侧蒸发器19组装成一体构造,但是作为其具体的手段,也可以例如由铝构成流出侧蒸发器17以及吸引侧蒸发器19的构成零件,通过软钎焊接合成一体构造。进而,通过螺栓固定等机械式卡合手段,也可以隔开例如10mm以下程度的间隔而结合成一体。
此外,作为流出侧蒸发器17以及吸引侧蒸发器19,可以采用翅片管(fin-and-tube)型的热交换器,作为将流出侧蒸发器17和吸引侧蒸发器19的翅片共用化、由与翅片接触的管结构来分割的结构而形成一体化。
(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流出侧蒸发器17以及吸引侧蒸发器19作为室内侧热交换器构成,将散热器12作为向大气侧散热的室外热交换器构成,但是,相反地,也可以将本发明的喷射器应用于将流出侧蒸发器17以及吸引侧蒸发器19作为从大气等热源吸热的室外侧热交换器构成,并且将散热器12作为加热空气或者水等被加热制冷剂的室内侧热交换器构成的热泵循环。
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只要不矛盾,可以适当地组合。

Claims (13)

1.一种喷射器,其具有:
喷嘴(161),其使流体减压膨胀并从流体喷射口(161a)喷射;以及
基体(162),其形成有流体吸引口(162a)和升压部(162c),所述流体吸引口(162a)通过从所述流体喷射口(161a)喷射的高速度的喷射流体来吸引流体,所述升压部(162c)将所述喷射流体和从所述流体吸引口(162a)吸引的吸引流体的混合流体的速度能量转换为压力能量,
在所述喷嘴(161)的形成流体通路的内周面上设有:
喉部(161b),其使所述流体通路的流体通路面积最小;
第一锥部(161e),其配置在所述喉部(161b)的下游侧,并朝向所述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使所述流体通路面积逐渐扩大;
第二锥部(161f),其配置在所述第一锥部(161e)的下游侧,并朝向所述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使所述流体通路面积逐渐扩大;以及
前端锥部(161d),其配置在从所述第二锥部(161f)的出口侧至所述流体喷射口(161a)的范围内,并朝向所述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使所述流体通路面积逐渐扩大,
当设包含所述喷嘴(161)的轴线(Φ)在内的轴向截面为基准截面时,
所述基准截面中的所述第二锥部(161f)出口侧的第二扩展角度(θ2)大于所述基准截面中的所述第一锥部(161e)出口侧的第一扩展角度(θ1),
所述基准截面中的所述前端锥部(161d)出口侧的前端扩展角度(θ3)小于所述第二扩展角度(θ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射器,其中,
所述基准截面中的所述第二锥部(161f)的形状是以向所述流体通路侧凸出的曲线形成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射器,其中,
所述基准截面中的所述第二锥部(161f)的形状是以直线形成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射器,其中,
在所述喷嘴(161)的形成流体通路的内周面还设有导入锥部(161g),导入锥部(161g)配置在从所述喉部(161b)至所述第一锥部(161e)的范围内,并朝向所述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使流体通路面积逐渐扩大,
所述基准截面中的所述导入锥部(161g)出口侧的导入扩展角度(θin)大于所述第一扩展角度(θ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射器,其中,
所述基准截面中的所述导入锥部(161g)的形状是以向所述喷嘴(161)径向外周侧凸出的曲线形成的。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射器,其中,
所述基准截面中的所述导入锥部(161g)的形状是以直线形成的。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其中,
所述第二扩展角度(θ2)是所述第一扩展角度(θ1)的1.33倍以上。
8.一种喷射器,其具有:
喷嘴(161),其使流体减压膨胀并从流体喷射口(161a)喷射;以及
基体(162),其形成有流体吸引口(162a)和升压部(162c),所述流体吸引口(162a)通过从所述流体喷射口(161a)喷射的高速度的喷射流体来吸引流体,所述升压部(162c)将所述喷射流体和从所述流体吸引口(162a)吸引的吸引流体的混合流体的速度能量转换为压力能量,
在所述喷嘴(161)的形成流体通路的内周面上设有:
喉部(161b),其使所述流体通路的流体通路面积最小;
第一锥部(161e),其配置在所述喉部(161b)的下游侧,并朝向所述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使所述流体通路面积逐渐扩大;
第二锥部(161f),其配置在所述第一锥部(161e)的下游侧,并朝向所述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使所述流体通路面积逐渐扩大;以及
前端锥部(161d),其配置在从所述第二锥部(161f)的出口侧至所述流体喷射口(161a)的范围内,并朝向所述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使所述流体通路面积逐渐扩大,
所述第二锥部(161f)的所述流体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大于所述第一锥部(161e)的所述流体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
进而,当设包含所述喷嘴(161)的轴线(Φ)在内的轴向截面为基准截面时,所述基准截面中的所述前端锥部(161d)出口侧的前端扩展角度(θ3)小于所述基准截面中的所述第一锥部(161e)以及第二锥部(161f)出口侧的出口扩展角度(θ2)。
9.一种喷射器,其具有:
喷嘴(161),其使流体减压膨胀并从流体喷射口(161a)喷射;
针部件(163),其配置在所述喷嘴(161)的流体通路的内部,并沿流体流动方向延伸;以及
基体(162),其形成有流体吸引口(162a)和升压部(162c),所述流体吸引口(162a)通过从所述流体喷射口(161a)喷射的高速度的喷射流体来吸引流体,所述升压部(162c)将所述喷射流体和从所述流体吸引口(162a)吸引的吸引流体的混合流体的速度能量转换为压力能量,
在所述喷嘴(161)的形成流体通路的内周面上设有:
喉部(161b),其使所述流体通路的流体通路面积最小;
锥部(161c),其配置在所述喉部(161b)的下游侧,并朝向所述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使所述流体通路面积逐渐扩大;以及
前端锥部(161d),其配置在从所述锥部(161c)的下游侧至所述流体喷射口(161a)的范围内,并朝向所述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使流体通路面积逐渐扩大,
在所述锥部(161c)和所述针部件(163)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流体通路上形成有:朝向所述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且所述流体通路面积逐渐扩大的第一扩大部(164a)以及配置在所述第一扩大部(164a)的下游侧且朝向所述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使所述流体通路面积逐渐扩大的第二扩大部(164b),
所述第二扩大部(164b)的流体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大于所述第一扩大部(164a)的流体通路面积的增加程度,
进而,当设包含所述喷嘴(161)的轴线(Φ)在内的轴向截面为基准截面时,所述基准截面中的所述前端锥部(161d)出口侧的前端扩展角度(θ3)小于所述基准截面中的所述锥部(161c)出口侧的出口扩展角度(θ2)。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喷射器,其中,
所述锥部(161c)由在所述喉部(161b)的下游侧配置的第一锥部(161e)以及在所述第一锥部(161e)的下游侧配置的第二锥部(161f)构成,
所述基准截面中的所述第二锥部(161f)出口侧的第二扩展角度(θ2)大于所述基准截面中的所述第一锥部(161e)出口侧的第一扩展角度(θ1),
进而,所述针部件(163)的外周面中的、位于所述锥部(161c)内侧的部位的在所述基准截面中的形状是以直线形成的。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喷射器,其中,
所述基准截面中的所述锥部(161c)的形状是以直线形成的,
进而,所述针部件(163)中的、位于所述锥部(161c)内侧的部位由朝向所述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截面面积逐渐缩小的第一缩小部(163b)以及配置在所述第一缩小部(163b)的下游侧且所述流体通路面积逐渐缩小的第二缩小部(163c)构成,
所述第一缩小部(163b)的面积的缩小程度小于所述第二缩小部(163c)的面积的缩小程度。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喷射器,其中,
所述锥部(161c)由在所述喉部(161b)的下游侧设置的第一锥部(161e)以及在所述第一锥部(161e)的下游侧设置的第二锥部(161f)构成,
进而,在所述针部件(163)中的、位于所述第一锥部(161e)内侧并形成所述第一扩大部(164a)的部位设有:朝向所述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截面面积逐渐缩小的第一缩小部(163b),
在所述针部件(163)中的、位于所述第二锥部(161f)内侧并形成所述第二扩大部(164b)的部位设有:朝向所述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截面面积逐渐缩小的第二缩小部(163c)。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喷射器,其中,
在所述内周面设有配置在从喉部(161b)至所述锥部(161c)的范围内并朝向所述喷射流体的流动方向流体通路面积逐渐扩大的导入锥部(161g),
所述基准截面中的所述导入锥部(161g)出口侧的导入扩展角度(θin)大于所述第一扩展角度(θ1)。
CN2010102713306A 2009-09-10 2010-09-01 喷射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223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208948A JP5370028B2 (ja) 2009-09-10 2009-09-10 エジェクタ
JP2009-208948 2009-09-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022387A true CN102022387A (zh) 2011-04-20
CN102022387B CN102022387B (zh) 2013-01-30

Family

ID=437291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10271330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022387B (zh) 2009-09-10 2010-09-01 喷射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8282025B2 (zh)
JP (1) JP5370028B2 (zh)
CN (1) CN102022387B (zh)
DE (1) DE102010044532B4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21238A (zh) * 2014-08-07 2014-10-29 苏州淮通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射流泵
CN104781012A (zh) * 2012-08-22 2015-07-15 琳德股份公司 用于底部喷射致冷的塑料喷射喷嘴
CN105051375A (zh) * 2013-03-27 2015-11-11 株式会社电装 喷射器
CN106544061A (zh) * 2016-11-25 2017-03-29 上海泽玛克敏达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高产油熔渣气化炉和煤气化方法
CN110410904A (zh) * 2019-07-24 2019-11-05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紧凑化及高性能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CN111655521A (zh) * 2018-01-30 2020-09-11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用于车辆的制冷剂回路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133299B (zh) * 2011-12-02 2016-06-29 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卧式压缩机用射流泵压差装置
JP6083330B2 (ja) 2012-11-16 2017-02-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エジェクタ
GB2509183A (en) 2012-12-21 2014-06-25 Xerex Ab Vacuum ejector with tripped diverging exit flow nozzle
JP6575013B2 (ja) * 2012-12-21 2019-09-18 ピアブ・アクチエボラグ 楕円形の末広がりセクションを有する真空エジェクタノズル
GB2509184A (en) 2012-12-21 2014-06-25 Xerex Ab Multi-stage vacuum ejector with moulded nozzle having integral valve elements
GB2509182A (en) 2012-12-21 2014-06-25 Xerex Ab Vacuum ejector with multi-nozzle drive stage and booster
CN103115027B (zh) * 2013-02-05 2015-09-16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超声速环流引射喷管
JP5929814B2 (ja) * 2013-04-03 2016-06-0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エジェクタ
CN103233923B (zh) * 2013-04-18 2015-08-26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排除井筒积液的引射装置
JP6186998B2 (ja) * 2013-07-31 2017-08-30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調装置
DE102013012926A1 (de) * 2013-08-02 2015-02-05 Man Truck & Bus Ag Wärmepumpe, insbesondere zur Heizung eines Fahrzeuginnenraums, sowie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Wärmepumpe
CN104801435A (zh) * 2014-01-23 2015-07-29 刘友宏 菊花型喷嘴射水抽气器和喷射式混合器
WO2015116425A1 (en) 2014-01-30 2015-08-06 Carrier Corporation Ejector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e
WO2015116480A1 (en) * 2014-01-30 2015-08-06 Carrier Corporation Ejectors and methods of use
GB201418117D0 (en) 2014-10-13 2014-11-26 Xerex Ab Handling device for foodstuff
CN104587690B (zh) * 2015-02-06 2016-01-27 江阴市江中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低温浓缩系统
US20160334150A1 (en) 2015-05-15 2016-11-17 Carrier Corporation Ejectors
US10413920B2 (en) * 2015-06-29 2019-09-17 Arizona Board Of Regents On Behalf Of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Nozzle apparatus and two-photon laser lithography for fabrication of XFEL sample injectors
JP2018119542A (ja) 2017-01-26 2018-08-0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エジェクタ
DE102017203043A1 (de) 2017-02-24 2018-08-30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Wärmepumpenanordnung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Wärmepumpenanordnung
DE102020202487A1 (de) 2020-02-27 2021-09-02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Kältemittelkreis für ein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 dessen Betrieb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99158A (zh) * 2002-10-25 2004-05-26 ��ʽ�����װ 有节流阀可变喷嘴的喷射器及使用该喷射器的喷射器循环
CN1527007A (zh) * 2003-03-05 2004-09-08 株式会社电装 具有锥形喷嘴和锥形针的喷射器
JP3603552B2 (ja) * 1997-07-22 2004-12-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ノズル装置
CN1590926A (zh) * 2003-08-26 2005-03-09 株式会社电装 喷射器减压装置
US6877960B1 (en) * 2002-06-05 2005-04-12 Flodesign, Inc. Lobed convergent/divergent supersonic nozzle ejector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730099A (en) * 1926-03-23 1929-10-01 Tribbett George Carburetor spray nozzle
US3545679A (en) * 1964-11-17 1970-12-08 Thiokol Chemical Corp Refractory article
US4300723A (en) * 1980-02-29 1981-11-17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Administrator Of 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Controlled overspray spray nozzle
EP0989307B1 (de) * 1998-09-24 2005-06-29 ALSTOM Technology Ltd Strömungskanal zum Durchtritt einer Zwei-Phasen Strömung
JP4120296B2 (ja) * 2002-07-09 2008-07-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エジェクタおよびエジェクタサイクル
CA2479562C (en) * 2003-08-29 2009-01-13 Mitchell D. Lambert Downhole oilfield erosion protection by using diamond
JP4120605B2 (ja) * 2004-03-22 2008-07-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エジェクタ
JP4760843B2 (ja) * 2008-03-13 2011-08-3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エジェクタ装置およびエジェクタ装置を用いた蒸気圧縮式冷凍サイクル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03552B2 (ja) * 1997-07-22 2004-12-2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ノズル装置
US6877960B1 (en) * 2002-06-05 2005-04-12 Flodesign, Inc. Lobed convergent/divergent supersonic nozzle ejector system
CN1499158A (zh) * 2002-10-25 2004-05-26 ��ʽ�����װ 有节流阀可变喷嘴的喷射器及使用该喷射器的喷射器循环
CN1527007A (zh) * 2003-03-05 2004-09-08 株式会社电装 具有锥形喷嘴和锥形针的喷射器
CN1590926A (zh) * 2003-08-26 2005-03-09 株式会社电装 喷射器减压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81012A (zh) * 2012-08-22 2015-07-15 琳德股份公司 用于底部喷射致冷的塑料喷射喷嘴
CN105051375A (zh) * 2013-03-27 2015-11-11 株式会社电装 喷射器
CN105051375B (zh) * 2013-03-27 2017-05-31 株式会社电装 喷射器
CN104121238A (zh) * 2014-08-07 2014-10-29 苏州淮通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射流泵
CN106544061A (zh) * 2016-11-25 2017-03-29 上海泽玛克敏达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高产油熔渣气化炉和煤气化方法
CN106544061B (zh) * 2016-11-25 2022-04-12 上海泽玛克敏达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高产油熔渣气化炉和煤气化方法
CN111655521A (zh) * 2018-01-30 2020-09-11 法雷奥热系统公司 用于车辆的制冷剂回路
CN110410904A (zh) * 2019-07-24 2019-11-05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紧凑化及高性能的温湿度独立控制空调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0044532A1 (de) 2011-05-05
DE102010044532B4 (de) 2018-10-25
CN102022387B (zh) 2013-01-30
US8523091B2 (en) 2013-09-03
US20110061423A1 (en) 2011-03-17
US8282025B2 (en) 2012-10-09
JP2011058422A (ja) 2011-03-24
JP5370028B2 (ja) 2013-12-18
US20120318894A1 (en) 2012-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22387B (zh) 喷射器
CN100510571C (zh) 具有喷射器的制冷剂循环装置
CN105339678B (zh) 喷射器
KR100884804B1 (ko) 냉동사이클 장치
CN105492841B (zh) 喷射器式制冷循环以及喷射器
CN105431640B (zh) 喷射器
JP2004270460A (ja) エジェクタ
CN105051375B (zh) 喷射器
JP6350108B2 (ja) エジェクタ、およびエジェクタ式冷凍サイクル
US638981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creasing the efficiency of a refrigeration system
CN101311646B (zh) 喷射器循环装置
CN105324581B (zh) 喷射器
WO2015015752A1 (ja) エジェクタ
CN106233082A (zh) 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CN105579788A (zh) 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CN106605110A (zh) 液体喷射器以及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JP5338481B2 (ja) エジェクタ
CN110226044A (zh) 喷射器
CN100494831C (zh) 喷射器减压装置
JP4888050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1457996B (zh) 制冷循环装置
CN104870829B (zh) 喷射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130

Termination date: 20210901